首页 优秀范文 航天事业的发展

航天事业的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01 16:17:25

航天事业的发展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1篇

《2030年前及远期俄航天活动发展战略(草案)》(以下简称“新航天战略”)明确了俄航天活动的战略目标、优先方向、基本原则、发展阶段,为制定后续发展计划、保持航天发展的连续性奠定了基础。俄罗斯希望通过大力发展航天领域的优势地位,提振民众对航天事业的信心,进而带动大国地位的提升。

新航天战略的主要内容

新航天战略是指导俄罗斯未来航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凸显了俄对航天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前瞻谋划,反映了俄航天领域发展的整体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在月球研究及行星学、天体物理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②参与包括太阳系行星研究在内的国际空间研究项目;③保持国产航天设备及操控技术等方面的国际领先水平;④拥有可确保从本土独立进入太空能力的尖端航天工业;⑤在世界航天市场占据有利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新航天战略明确了未来航天活动三大优先方向:一是发展航天通信、对地观测、卫星导航等系统,以及用于基础研究的航天设备和技术;二是建造用于空间开发的载人、运输和行星着陆设备,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系统;三是实施载人探测火星的国际合作,为建造新一代的轨道站而建立科学技术储备。

此外,该战略还阐明了俄罗斯未来航天活动遵循的6项基本原则:①航天活动要与国家经济、科技潜力相适应,确保有利于新技术研发;②确保俄罗斯独立进入太空的能力,以实现航天领域的战略利益;③鼓励俄国内机构与外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互利合作原则参与国际合作;④保持国家控制和主导核心科研生产实体、关键航天技术及重大科研项目,同时鼓励商业机构利用航天活动成果提供社会服务;⑤坚持国际太空权高于国家太空权,不承认一国对空问及任何天体的要求,坚决行使自卫权并在必要时利用各种手段保持本国航天设备免受干扰和侵犯;⑥发展初期,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尽快使俄无线电子和特种材料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恢复尖端人才培养体系。

在新的航天战略中,俄罗斯将未来的航天能力发展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

能力恢复阶段(2015年前) 部署必要数量的在轨航天器;保持运载工具和载人航天领域的主导地位;借助国外先进电子元器件升级国产航天器;完成东方航天发射场一期工程建设;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企业;

能力巩固阶段 (2016~2020年)部署可全面保障社会经济、科学、国防和国家安全需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在轨航天器;为生产尖端国产电子元器件创造条件;做好国际空间站离轨坠落的准备工作;建造新一代重型载人飞船;完成月球车发射和土壤取样等探月任务;参与在火星表面部署研究站等国际合作项目;在航天领域新兴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突破阶段(2021~2030年) 部署和维护在轨航天器群,为用户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开发先进的近地空间航天器维护、校正和维修技术;在近空、深空、行星等天体表面建设航天设施;建造地球信息模型;拓展独立进入太空的能力,启用东方航天发射场,建设超重型运载火箭系统;开展载人登月的演示验证飞行;在国际航天技术和服务市场占据有竞争力的地位;

突破性发展阶段(2030年后) 探索全新的、目前尚未预知或出于概念阶段的航天活动;落实开发近地空间和月球的大型项目。为全面参与准备和实施载人探测火星计划的国际协作建立科学技术和工艺基础;实现定期载人登月飞行,在月球部署永久性的工作站和科学实验室;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登月系统。

新航天战略制定的背景和意图

近年来,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恢复航天强国地位,并认为发展航天有利于带动大国地位的提升。然而近期一连串的航天事故不仅暴露了俄罗斯航天工业存在的一些弊病,而且对俄罗斯的航天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新航天战略提出了俄罗斯未来航天发展目标,明确了俄航天领域未来发展的整体思想,并且把拥有安全稳定、高水平的航天工业作为发展目标之一。

谋求航天领域的优势地位

随着苏联解体,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俄罗斯航天工业由于资金问题被不断削弱,俄罗斯的世界航天地位也受到不利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复苏,俄罗斯开始致力于恢复其航天强国地位,并希望以此促进大国地位的提升。俄罗斯为航天活动提供包括财政在内的全方位的国家支持,促进新技术的研发,以满足国家安全和I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航天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俄罗斯航天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巩固俄罗斯在航天活动领域的领先地位。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航天是一个国家的威望,航天技术是国家经济竞争和安全保障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航天是世界稳定的基础。政府要把支持国有航天企业作为国家政策的重点,把恢复俄罗斯世界航天大国和军事强国的地位作为政府施政纲领的首要任务,要让航天工业更多地为国民经济服务,要创造和应用具有军民双重目的的航天系统。”

明确俄罗斯航天的未来目标

航天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协渊和发展其航天能力的顶层指南,对航天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航天战略的制定,不仅明确了未来航天发展的方向,也为制定阶段性的航天规划提供了依据。俄罗斯政府于2005年批准的《2006~2015年俄罗斯联邦航天发展规划》已接近尾声,在下一发展阶段中制定什么样的航天规划,如何开展航天活动等问题,迫切需要~个总体上的战略文件作指导。新航天战略明确了2030年及未来俄罗斯航天发展的目标、预期成果等,以促进航天应用满足社会需求、开发包括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在内的新型航天器、积极探索太阳系行星为优先发展事项。新航天战略不仅凸显了俄对航天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前瞻谋划,反映了俄航天领域未来发展的整体思想,也是保障俄罗斯航天发展连续性的纲领性文件。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2篇

航空航天技术是信息、能源、制造等综合性尖端技术的集合,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象征和衡量标志,在国家的军事国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几年“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飞行,以及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总装下线等,引发了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极大关注,而航空航天类专业更是吸引了不少同学和家长的眼球,被同样怀揣飞天梦想的考生所追捧。

学科优势助推人才起飞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研究飞行器的结构、性能和运动规律,培养如何把飞行器设计制造出来并送上太空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从狭义上讲,航空航天类专业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等主体学科专业。然而,无论是飞机还是航天飞行器,都是综合科学技术的结晶,涉及材料、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遥控遥测、导航、遥感等诸方面。因此从广义上讲,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交通运输、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都是航空航天技术不可或缺的学科专业。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又催生出航天运输与控制、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专业。

航空航天类专业对同学们的要求是“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同学们要学习和掌握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系统训练,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生在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在逻辑、分析、空间想象力、推理等思维上优势明显,知识面宽,适应力强,发展潜力大。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成功率也较高。

有同学认为航空航天类专业就业覆盖面窄,如果毕业后不能进入航空航天类企业,就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实不然,航空航天高科技辐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航空航天类专业扎实的工程技术理论与实践基础平台,促成了其拓展性宽、应用性强、适用面广的专业特点。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对口职业有很多,如飞行器设计、制造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国防部门研究管理人员,各级政府部门负责航空航天相关工作的研究管理人员,民航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等。毕业生不仅可从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设计、制造、研发、管理等工作,还可在民航、船舶、能源、交通、信息、轻工等其他国民经济领域施展才华,像微软、IBM、贝尔、方正、海尔等知名企业都曾纷纷到航空航天院校招贤纳才。很多民用部门也都点名要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毕业生,认为他们基础扎实、学以致用。

行业繁荣点燃人才需求

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领域,航空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及通信、气象、能源、探测等领域,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是朝阳产业,在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方面起着龙头的作用。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航空航天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工程与探月工程等航空航天领域范畴的工程便占到16个重大专项中的4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将重点开发大型飞机设计与制造成套技术,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活动,直至实现登月计划等。2007年大飞机项目正式上马,给我国的航空业带来了空前繁荣,带活了一批航空类企业,也为航空航天类专业毕业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据统计,2011年最被看好的12类专业之航空航天产业将引发对航空航天人才的巨大需求,包括航空航天经营管理,航空航天飞机总体设计与研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零部件研发与设计,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制造及总装技术、计量检测技术、航空航天电子电器设备设计开发、信息及测控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航空适航管理、航空维修改装,以及航空航天产品光电通信技术、能源系统设计、力学及环境工程、计算机、仿真、可靠性技术等领域在内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有关人士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信息归纳出的“最出人意料的十个高就业专业”,便将航空航天类专业列入其中。

上海作为我国新支线飞机和未来大型民用飞机设计总装基地和重要的航天基地,举办了“上海航展”,展会上举行了航空航天人才大型招聘会。据航展招聘组负责人介绍,目前航空航天项目需要大量人才,仅空客A380一个项目组的技术人员需求数量就超过六千人,而我国这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

近年来,以航天科技,科工集团,航空一、二集团等为代表的航空航天类企事业单位生产和科研任务饱满,条件大为改善,待遇提高很快,一些单位的员工年薪可达十几万,稍差一些的单位其员工薪资待遇也可达到当地中上水平。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无异于为年轻学子的成长搭建了理想的平台。像航天空间设计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单位都炙手可热,受到重点院校毕业生的青睐。毕业生就业地域以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沈阳、哈尔滨、深圳等省会及核心城市为主。

从个人长远发展来看,在航空航天类企事业单位工作,发展前景好,待遇高,成长快。随着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大飞机等重大项目的深入实施,必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在锻炼中脱颖而出。

报考提示

我国目前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重点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近年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也相继设置了此类专业。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普通院校有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北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由于各个院校的发展历史、层次、实力不同,学科专业水平差异也较大,同学们应注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院校,根据自身实力,准确定位,合理选择。

学习航空航天类专业以及将来从事航空航天技术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钻研及动手能力,要求同学们的数理化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严谨求实,乐于钻研。同学们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

一些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报考航空航天类专业,体检的标准要按照军检的标准来进行,其实不然。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考生的身体状况没有特殊要求,同学们只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就可放心报考。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3篇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和突出贡献者荣誉的代表颁奖。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长、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代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突出贡献者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究员王翔先后发言。

中央党政军群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各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有关方面代表以及首都各界群众代表3000多人出席庆祝大会。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

201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隆重举行纪念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系列纪念活动包括:“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更名为“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仪式、“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和“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揭牌仪式、《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系列丛书首发仪式。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是钱老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理论方法的早期探索者和第一实践者,在建设系统科学、创新系统工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集团公司决定在一院设立“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在五院设立“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是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钱老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国航天技术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以基础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研究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系统创新平台。 《2011年中国的航天》

白皮书发表

2011年12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对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的主要进展与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做了介绍和说明。

白皮书全文近1万字,分为前言、发展宗旨与原则、2006年以来的主要进展、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发展政策与措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个部分。

白皮书说,中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航天活动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白皮书指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白皮书强调,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和平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原则。

白皮书显示,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空间技术整体水平大幅跃升,空间应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取得创新性成果。

根据白皮书,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强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建设,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统筹建设空间基础设施,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推动航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第三部航天白皮书,是对2000年、2006年两部航天白皮书的继承和发展。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武汉市启动长江动力战略重组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4篇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与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联袂出征太空。船箭起飞10多分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也由此正式拉开序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当天亲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并在航天员出征前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为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出征太空壮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实况。“神十”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空事业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应用阶段,意味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知识链接】

一、关于经济生活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是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知识强国的体现。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太空探索和开发等各种太空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改变人类的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的质量及水平。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太空经济可以改变生活,并带动新产业的出现。

3.财政的巨大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用于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载人航天工程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关于政治生活

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必须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2.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推进,证明党对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党对航天事业坚强领导的结果,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成果。

3.政府要加强行使职能。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政府要强化其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深化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利用太空资源,使之造福于人民,这是人类的共同目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推进,为促进人类的科技事业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关于文化生活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推进载人航天工程,传承科学精神,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推进载人航天工程,传承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载人航天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四、关于生活与哲学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航天工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整体,都有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我国航天科技人员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到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从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到今天神舟十号成功升天,每一步量的积累都有利于促进我国航天事业的质变。

4.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天宫一号、神州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等科研工作,他们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得失,埋头苦干,在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创新试题】

2013年6月11日下午5时38分,搭载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它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据此回答1~3题。

1.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

A.国际合作加强,共同应对现代科技挑战

B.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航天事业放在首位

D.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我国应该通过自身努力,抓住机遇实现自主创新

B.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C.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和平崛起

D.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

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 ( )

①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②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航天强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有利于推进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他希望同志们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在实现航天梦的征程中谱写新的壮丽篇章。据此回答4~5题。

4.从哲学上看,建设航天强国要求我们 ( )

①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在正确意识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正确意识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艰苦奋斗、不懈追求是中国航天梦得以实现的最大“法宝”。这说明( )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使之为人类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到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从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到今天神舟十号成功升天,无不是中国航天人实现自主创新、知识强国的体现。据此回答6~8题。

6.中国航天人实现自主创新、知识强国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科技人才。这表明 ( )

A.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7.培养创新型人才要 ( )

①树立创新意识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③培养创新能力

④有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上述材料体现了 ( )

A.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B.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D.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作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载人航天工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党中央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据此回答9~10题。

9.党重视航天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C.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D.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

10.党在领导中国航天事业过程中,始终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下列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有 ( )

①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②发扬人民民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③让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④始终践行“三个代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航天员兼教练员吴杰,为了自己的飞天梦,为了祖国的航天梦,16年如一日,为了飞天甘愿坚持到最后一刻。和吴杰一样,教练员李庆龙热爱这项事业胜过自己的生命,他说:“我是军人,能上天,即使再危险我也会完成任务;上不了天,我会继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据此回答11~12题。

11.航天员的献身精神,说明 ( )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大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D.人生价值的源泉在于生产劳动

12.航天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中国人民,其令人感动之处在于他们有着 ( )

①闪光的人生价值 ②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不断进取的品质 ④高尚的情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神十”的升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带来的影响远大天本身。无论是航空英雄的事迹,还是提炼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全国人民都在追求梦想、努力编织自己中国梦的时候,其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出英雄。有句话说得好,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我们关注飞天和航天人的英雄事迹,更要提炼其中的正能量,化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动力。

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回答学习航天人英雄事迹的意义。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5篇

一、国外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

1.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的领域较多,主要有通信/数据处理、能源、加工与制造业、医药、消费产品、运输、环境等。

表1 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的实际效益 最 终 用 途 案例数 增加销售

或节约成本

案例数 实际效益(单位:万美元)

增加销售 节 约 总 额

工业(制造与加工) 170 107 576764.9 6783.7 583548.6

公共安全 27 16 34788.8 55.5 34844.3

由表1可见,大约60%以上的技术转移案例可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67个案例是利用NASA技术经过二次开发,创造了一些新产品或新工艺,为企业建立新的生产线,或创建一家新的企业。

2.减少非常态经济即“灾变经济”造成的损失而隐含的经济效益

有学者认为经济包含着常态经济与非常态经济即灾变经济。人类为了把非常态经济造成常态经济的损失降低到最大程度,为此常态经济必须支付非常态经济索取的保险金,这笔资金就作为国家安全和救灾支付。据专家 计算 ,摧毁20个经济脆弱点相当于摧毁最大的44个城市 社会 功能。利用航天技术保护这些经济脆弱点,这就防止或减少了灾变经济造成的损失,本身就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3.航天事业发展导致了若干新技术群体的问世与应用

航天技术几乎博采了 现代 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又不断对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提出了许多崭新的领域和高难度的课题,为一些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机会,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若干新技术的问世。

(1)促进 电子 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为适应研制导弹的需要而诞生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莫尼亚和约榆·艾儿凯克教授,为了适应导弹弹道计算的需要,于194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世界上第一台巨型亿次计算机ILLIAC-5也是为美国NASA研制的。可以说没有航天工业的高需求也就没有计算机行业的今天。

(4)促进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航天事业促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新型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结构材料、烧蚀材料、阻尼材料、密封材料、机敏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涌现出来,进而推广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空间微重力环境又为高性能材料的生产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5)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从阿波罗计划结束后,美国的一批航天企业转向海洋开发,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的迅速进展,使美国在海洋开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 ,美国是唯一作好海底开发准备的国家,它已向开采铁锰结核矿的六国国际财团投资,其海洋石油开发也从浅海发展到了深海。

(6)促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技术的发展促进通信技术发生革命性的突破。卫星通信实现了信息传递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使信息可以快速、高保真、大容量地传递,全球通信网的建立使得地球上任何两地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迅速发展的卫星全球导航定位技术,正在改变着地球上一切旧有的 交通 、通信、联络方式,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4.航事业 发展 更新了人类的知识体系

航天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更新了人类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1)促进系统工程管理 科学 的诞生和发展系统工程管理软科学也是伴随着导弹技术、空间技术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如今该学科已经广泛地用于政府部门、 科技 、 经济 、军事以及企事业机构的决策和预测工作,对工程和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评估,把决策科学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航天事业在各个方面促进了基础科学的发展。 应用 数学、高能物 理学 、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地学、微重力物理学、材料学、空间生物学、空间医学、信息学、微 电子 学,等等,均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壮大起来。

二、我国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

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航天技术,为科学 研究 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和新的学科。我国的航天技术在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渗透应用中,带动了其它新兴学科和 工业 部门的发展,产生了二次效益。

1.航天技术对 中国 高技术产业群的带动作用

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支撑技术,因而通过技术发展的“需求效应”带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它们的发展,拓宽了它们的研究范围。对于海洋开发和生物技术来说,航天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工具和研究手段。航天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空间科学、微重力研究与实验等科学研究领域的巨大发展,如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将开创空间科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

由于远程导弹和运载火箭600多种新材料的国产化需要,以及电子元器件向小型化、集成化和高可靠性方面发展,国家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带动了诸如玻璃钢、氟塑料、高强度合金和稀有金属材料,以及 计算 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遥测遥控技术、雷达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并扩展了空气动力学、热力学、结构静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在航天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投资中相当大的比例转移到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据不完全统计,航天研制部门用于研制运载火箭和各种卫星的投资,有60%~70%转移到了其它工业部门和科研单位。资金和技术的转移,有力地推动了这些部门的技术进步。据统计,建国以来研制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因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而研制的。由此可见,航天技术产业的辐射能力是极其强大的。

2.技术转移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6篇

2.2009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大新闻

3.200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十件大事

4.走出神话的"嫦娥"(三)中国航天 马兴瑞

5.遥感卫星八号携希望一号科普卫星成功升空黄希

6.我国首颗公益卫星——希望一号卫星夏光,靳颖

7.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市场建设的思考陈新保

8.英将设立国家航天局

9.俄罗斯东方发射场项目的由来阳光

10.论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下)曹禹,符志民

11.2009年天基路由技术取得新进展李云,陈萱

12.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综合体的列装情况和技术特性魏雯

13.MEMS惯性制导系统的发展祝彬

14.美发射红外天文卫星

15.深空探测活动年表(二)

16.空天瞭望

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报告摘要

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8年十大新闻宗文

3.天宫一号空间站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陈抒怡

4.中国的气象卫星(上)

5.2008年商业通信卫星市场回顾周威

6.全球卫星应用产业的市场环境分析及趋势预测路明辉,才华

7.国外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战略和趋势分析才满瑞,曲晶

8.中国航天 NASA签发空间站补给合同

9.2008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上)范永辉,孟凡蕊,武云

10.2008年全球航天活动回顾阳光

11.2008年世界载人航天取得重大进展(上)韩鸿硕,石卫平,江绍东

12.2008年世界深空探测获得丰硕成果(上)韩鸿硕,石卫平,蒋宇平

1.着力造就一流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开创航天事业新局面马兴瑞

2.航天科工集团全面部署2008年安全生产工作黄希

3.神七下半年载人飞行将释放伴飞小卫星

4.北斗导航核心芯片研制成功有望打破GPS垄断

5.在津新一代火箭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黄建高

6.中国的气象卫星应用系统(下)张甲珅

7.2007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下)范永辉,李吉平,许焕武

8.美ATK公司将兼并加公司业务

9.与空间碎片有关的空间环境保护立法研究罗丽,赵杰

10.欧空局与国际移动卫星公司签"阿尔法星"合同

11.美用导弹摧毁报废间谍卫星

12.GPS卫星星钟的发展祝彬,郑娟

13.美国反卫星武器技术发展途径与进展曹秀云

14.NMD系统进行第12次拦截试验袁俊

15.21世纪国外深空控测的关键技术(中)韩鸿硕,陈杰

16.美新探测器将研究月球内部构造和演化

1.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几点思考张晓强

2.航天科技集团知识产权工作纲要

3.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简介(下)子力

4.中俄将联合探测火星

5.欧空局支持萨里公司的静地卫星研发工作

6.俄罗斯GLONASS系统政策、管理与发展刘春保

7.航天产业市场2006年发展综述中国航天 陈杰

8.2006年世界航天运载业分析张健壮

9.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试验技术能力董李亮

10.月球软着陆下降段光学探测技术曾德贤,董绪荣,李睿

11.基于天基信息系统的远程精确打击(下)祝彬,陈萱

12.2006年国外战略弹道导弹发展综述齐艳丽

1.全球固定卫星运营业市场结构分析和启示程广仁

2.天泰雷兹构建危险品运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3.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一号孙彦新

4.探月工程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昆明竣工刘娟

5.美火箭发射台湾"福卫"3卫星光波

6.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卫星业务售与泰勒斯

7.『伽利略--欧洲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下)子力

8.乌克兰国家航天局及航天计划魏雯

9.国外空间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方式分析(上)罗开元

10.诺格研制快速反应型运载器

11.美国国防转型所需航天武器系统的发展近况韩鸿硕,朱华桥

12.美军GPS系统及其技术发展袁俊

13.国际空间站第13长期考察组上天宗河

14.可展开太阳帆技术概述刘宇艳,李学涛,杜星文

15.太空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沈羡云hHTTp://

1.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0年工作会议报告摘要

2.2010年俄罗斯军费与航天预算魏雯

3.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李晓敏,张杰,马毅,宋平舰

4.北斗卫星系统在国家能源建设战略重点——石油、天然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探讨王锦,曹谢东,茹黎南,吴小端

5.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投资与发展简述安孟长

6.报告称全球政府航天开支达680亿美元

7.中国航天 2009年全球航天活动回顾(中)阳光

8.2009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下)范永辉,许焕武

9.奥巴马砍掉重返月球计划

10.勇气号被改为静止科研平台

11.深空探测活动年表(四)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12.印度弹道导弹研制现状及发展特点分析罗辉

1.日本H-2A火箭对我国火箭技术发展的启示李东,孙来燕

2.中国的海洋卫星

3.尼星1号替代星将于2011年发射索阿娣

4.航天器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源——可自旋展开薄膜电池阵黄上立

5.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

6.中国航天军民融合发展的回顾与对策(下)沙志龙

7.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报告——载人航天的未来(上)广

8.陈求发一行检查指导探月工程后续工作科宣

9.九成美国人支持航天小

10.企业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上)符志民

11.美军"动中通"卫星及其地面终端中国航天 朱毅麟

12.2008年世界航天运载业分析张健壮

13.2008年世界深空探测获得丰硕成果(下)韩鸿硕,石卫平,蒋宇平

14.2008年世界载人航天取得重大进展(下)韩鸿硕,石卫平,江绍东

15.美国NMD系统进行第13次拦截试验袁俊

1.发展航天制造,服务国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2.中国返回式卫星

3.中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4.长征三号丙成功发射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

5.国际航天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6.2008北京国际飞艇会议召开——飞艇在应急救援及民事和军事工程中的应用

7.欧洲发射空间站货运飞船

8.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成立

9.劳拉促请美国阻止泰雷兹·阿莱尼亚使用中国火箭

10.卫星制造业新格局

11.2008~2012年及以后英国民用航天战略(一)

12.项目文化建设的思索和发展(上)

13.激光测距技术在空间的应用

1.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遥感卫星二号和鑫诺三号发射成功

2.中国航天 中国长征火箭100次发射记录

3.尼星一号:中国通信卫星事业的里程碑武新

4.基于产业经济理论的航天民用产业转型研究(下)强雁,伍青

5.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百叩苍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立新功徐贞宇,胡建兵,陈宇

6.我国国防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现状分析孙薇,王永艳

7.韩国航天介绍子力

8.欧洲航天产品的出口控制及法律框架周威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7篇

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逐步拓展过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航天技术,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活动的新时代。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人类航天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航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群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高技术之一,不断发展和应用航天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航天活动,于1970年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迄今,中国在航天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一世纪,中国将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迈进二十一世纪之际,有必要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原则、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和国际合作等作简要的介绍。

一、宗旨原则

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使外层空间造逼于全人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航天活动在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方针,使航天事业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在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将航天事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鼓励和支持。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航天技术攻关,实现技术突破;同时,重视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把航天技术自主创新与必要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国情国力,选择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为目的,选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提高航天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视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中国谋求更加经济、更加高效的航天发展道路,力求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相统一。

――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天地结合、协调发展。中国政府统筹规划并合理安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促进航天事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发展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公斤,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公斤,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部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中国航天活动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推动航天领域中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促进航天科技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深化航天科技工业的改革,实现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管理,建立航天法规体系,制定航天产业技术政策,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发展。国家鼓励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高等院校在国家航天政策引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国家支持航天科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中国航天技术实现产业化。国家支持公益性航天活动以及具有商业前景的航天研究开发工作,并不断强化对航天行业的监督。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卫星管理及相关的政府间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

三、未来发展

二十一世纪将是世界航天活动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中国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正在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航天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快发展航天事业。

发展目标

近期(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积极支持商用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展,开发长寿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初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

――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步建立导航定位卫星系列,开发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中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

――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运载火箭,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化系列,增强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

――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

――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统一规划和建设各种卫星遥感地面应用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面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在对地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形成较完整的业务化应用体系。

――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建立新型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加强空间微重力、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文研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远期(今后二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

――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广泛需求,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按照国家整体规划,建成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建成天地协调配套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完整、连续、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

――建立中国的载人航天体系,开展一定规模的载人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

――空间科学取得众多成果,在世界空间科学领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开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测和研究。

发展思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路是:

――促进空间技术及应用实现产业化。引导和鼓励航天科技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运行机制,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运载火箭为重点,分步实施,推进空间技术及应用产业化进程。

――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采用“优先安排”、“积极支持”、“适度发展”和“跟踪研究”四种不同方式部署航天活动三个领域的各项工作。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8篇

商务拓展更加务实

在第64届国际宇航联大会期间,一场题为“如何与中国航天合作”的全球网络论坛吸引了“八方来客”,他们嗅到中国航天国际合作市场无限的商机,“未来的世界,不与中国做生意还真不行。”一位德国的参会代表打趣地说。

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累计为国际用户提供了37次发射服务和8次搭载服务,发射了43颗卫星。中国航天也在本届大会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展会上,中国航天不仅展示了新一代运载火箭,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的东四增强型平台模型等展品参展,该平台将对我国通信卫星能力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受到参会各国人士的广泛关注。

“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前景非常广阔,未来五年内,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对产品的需求、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将更加苛刻。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谈及国际商业通信卫星的发展,新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的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坦言。通信卫星事业部曾因总体设计水平、研制周期等因素丢失过一部分市场。在国际项目竞标中曾于亚太七号卫星等项目失之交臂的经历,这更加坚定了该部提升总体设计水平,赢得国际成熟运营商市场的决心。

通信卫星事业部副部长梁宗闯坦言,此次参加大会的感受便是“国外有些宇航公司的发展比我们预想的要更快、更扎实,我们距离他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他认为,要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中国航天必须要转变观念,在战略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下,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大会期间,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巴基斯坦共同签订了《巴基斯坦国家位置服务网一期工程协议》。该协议的签订将促进中巴两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深入合作,加速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化进程。

在大会展览会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区的圆形地球模型前,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在国内外成功建设的多颗陆地观测卫星及多个地面接收站,很多参观的专家学者表示出极大兴趣。这些展品都来自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2007年我国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CHARTER)组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自2007年起在机制内承担紧急事务官(ECO)国际值班以及空间资源机构等职责,六年来,我国正式执行30个时间段的ECO国际值班,响应与处理国际重大自然灾害请求28次,为世界范围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援助。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软肋,产品服务还略显单一。”某位专家说,“延长服务链是一条好路子。”近年来,中国航天正致力于提供天地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提供发射服务和卫星在轨交付业务的同时,还向客户提供技术培训、地面设施建设等一条龙服务。

发出载人航天邀请函

本届大会伊始,中国航天高层就不断释放出“未来将更加开放,携手国际同行推动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积极信号,引起国际航天界关注和热议。

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型号总师杨宏给出了这样的解读:“中国在圆满完成三次交会对接任务后,让世界刮目相看,也宣告中国在全球载人航天俱乐部中有了稳定的一席之地和更大的话语权。”

刚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的载人航天专家杨宏,大会一开幕,就和他的团队成员“兴奋”地参与到国际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广泛讨论中。他提交的论文《关于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载荷接口方案的研究》,在大会上被列为口头陈述“对象”,这也证明了中国已经在为未来中国空间站“张开臂膀”欢迎国际同行做着积极准备。

对此,国际同行的反应如何?“有一些国家立即就表示了浓厚兴趣,他们希望在我国空间站上应用一些技术,所以很关心我们空间站的技术指标、接口、飞行轨道等。”杨宏说,虽然合作还处在初步阶段,但这显现了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信心与实力。

大会上,中国航天人与国际同行“切磋”,让中国的声音传得“更远”的同时也扩展了眼界。以杨宏的团队为例,有不少年轻人参加了大会,同时也把“取到的经”带回五院,发起更深层次的交流研讨。

9月24日,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若飞在全体会议上进行了详细解读,据他介绍,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等支持下,已设立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正积极推进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合作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开展平台技术合作,可以是单项设备与部组件研制的技术合作,也可以是分系统甚至舱段研制的合作;二是开展空间合作应用,可采用联合研究、搭载实验等方式,在空间科学与应用、航天医学等领域进行合作;三是开展航天员选拔训练合作,可与各国在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适当时机为他国选拔培训航天员,并与中国航天员进行联合飞行;四是开展技术成果推广,积极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广载人航天技术成果。

技术合作开辟新领域

虽然没有在大会上作报告发言,但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谢军的身影也出现在北斗亮点报告会上。他笑称自己“英语不过关”,但还是不想错过一个这么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中国航天人可以与国际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学习了解国际航天的发展趋势、动态,以及在一些前沿领域发展的可能性。”据他介绍,北斗卫星全球组网任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面对任务中大量中国人以前没有干过的技术,五院要第一个去‘趟水’。此外,卫星将采用的新平台也让人放心。”

除了在载人航天、卫星导航等领域,“中国航天在前沿探索领域也发出了越来越强的声音。”本届大会技术委员会主席、航天科技五院副院长李明在空间太阳能全体会议结束后如是说。

早在1992年就参与空间太阳能前沿探索的李明介绍,面对能源并不充裕的现实国情,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积极推进空间太阳能的相关研发工作:五院正在研究空间太阳能发电站的组装、姿态控制等;航天科技一院也在做相关的可重复发射系统的研究工作。

据悉,五院的相关研究项目已在去年正式得到国家国防科工局的经费支持,并在努力推动“发展空间太阳能”成为下一个国家重大专项。“三四年前,中国几乎没有人参加国际上的空间太阳能会议,而在这届大会上,唯一一个关于空间太阳能的主题报告就是五院的。”李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