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航天技术与民品

航天技术与民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1:21:25

航天技术与民品

航天技术与民品第1篇

张世敢对此又喜又忧:“我们通过航天食品获得了额外的增值和荣誉,但这个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符合标准的企业太少!”

张世敢是武汉世林福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林福幸”)的董事长,涉足食品行业8年,却是从神舟十号上天时才首次涉足航天食品,展示成果也出人意料的丰厚。水晶莲子、清水藕片、泡椒藕带、扬州炒饭、豆沙粽等23种食品均供神舟十号航天员食用。

然而,航天食品市场有人进,就有人出。在与航天员中心打交道近一年的时间里,张世敢深深感到了航天食品市场既有机遇,又有风险。

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心事,而是伴随着航天食品市场十年发展,已成为业界共同思考的问题。航天食品成本极高,准入机制极严,企业如何才能进入?航天食品市场利润并非想象之高,企业进入后该如何生存?民以食为天,高营养、高质量的航天食品又该如何造福大众?

“挤”不是为了利润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10年间,航天食品从最初的独自研发,开始转到与特供企业合作研发的阶段。

张世敢的世林福幸被航天员中心挑中为航天食品特供企业,说来有点“运气”,这得益于他的“曹工”。

“曹工”是世林福幸的技术指导,原武汉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曹崇运。神舟十号上空前夕,航天员中心负责人找到了曹崇运,希望她能作为航天食品专家到北京指导,彼时航天员中心正为航天食谱不够丰富而苦恼。

借此机会,曹崇运邀请航天员中心人员考察世林福幸。

“送去的航天食品必须是零风险、零事故,若送去的产品有一袋出现问题,不单失去机会,也有可能毁了企业。”张世敢说,“运气”的背后,是他给团队立下的“军令状”:从基地生长标准、到原料供应,再到加工生产以及运输过程,仅检测环节就达数百次,每一样产品都有不同标准。

在企业资质、硬件设备得到认可之后,去年12月,张世敢将莲子、卤藕样品与检测报告一并送入北京。今年3月,经航天员中心数轮模拟试验,世林福幸正式接到航天食品订单,共23个品类。

不过,生产航天食品的利润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样丰厚。世林福幸共提供23个品类,价值约30万元,但除去成本之后,所获利润刚刚打平。

张世敢看中的并不是利润。“谁先抢占市场空白,谁就赢得了品牌荣誉,企业生产线、质量形象也就跟上来了。”他说,随着航天食品市场逐步放开,意欲成为航天食品特供的企业不在少数。

“未来特供企业还会增加,食品种类也会增加,这是肯定的。”航天员中心一位负责人员对本刊记者说。

“大家拼命往里挤,关键是先打入这个领域提升品牌。”北京精准首席策划官、中国知名食品营销专家丁华表示,成为航天食品特供企业是最好的广告,这在传播学上称为“公信力支撑”。

但张世敢还有更大的目标。在成为航天食品后,世林福幸还准备抢占航天员训练食品市场,并加紧筹划为军警系统市场提供制式食品。目前,世林福幸已与武汉军事经济学院达成合作意向。不仅如此,张世敢还计划未来长期为航天空间站的航天员(空间站航天员是轮换岗制)提供食品。

本刊记者调查时了解到,为提升品牌形象,开拓市场,河南永达食业集团(以下简称“河南永达”)、李锦记航天食品等特供企业也在为进入民用市场紧锣密鼓,精心做各种准备。

最看重大众消费

航天食品,顾名思义就是在太空中执行任务和返回着陆等待救援期间供航天员食用的食品和饮水,特殊的适用对象和使用环境决定了航天食品在安全等各方面的特殊性。目前,严格的标准使得国内只有少数企业的产品能遴选其中。

如今,航天食品特供企业纷纷利用航天食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逐渐将航天食品转投民用市场。

张世敢最为看重的,正是航天食品的大众消费民用市场。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就已开展航天食品进入民用市场的研究开发,现在许多便利店可以买到的压缩饼干就是当时上海航天食品研究所研发的食品。

据介绍,世林福幸借助航天食品标准开发的系列莲藕休闲食品已转向民用市场;河南永达也在加快技术成果转换力度,预备让更多消费者吃上永达鸡肉食品;李锦记的航天员特装酱料包也已步入百姓厨房。

在世林福幸,民用食品生产线和航天食品生产线是同一条生产线,人员也是同一班人马。至少在现阶段回首,张世敢的企业发展蓝图一切顺利,在成为航天食品特供企业之前,公司一个月新开发10-12家客户,现在一个月新开发15家客户,而返单率也从过去的2单上升至4单左右。

丁华表示,尽管航天食品有的价格不菲,但消费者需求是分层次的。譬如中高端市场,航天食品中的功能饮料可针对户外旅行者或白领。

的确,神舟十号航天员吃的烧鸡腿、鱼香肉丝、小米粥等,早已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日用食品。

“航天食品本来就是从民用市场转过来,也就是说把以前民用市场的产品工艺、标准进行了提升,仅有少数是特制。”张世敢向本刊记者透露。

那么,区别在哪里?最主要在于:市面上的食品依次考虑的是包装、口味、安全、营养,而航天食品的排列则是安全、营养、口感和包装。因此,航天食品特供企业将航天食品转投民用市场,会大大提升食品标准体系。

让张世敢忧心的是,尽管利用航天食品标准工艺生产民用食品,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航天食品生产过程。以检测为例,转为民用市场航天食品通过抽查检测,而航天食品是逐一检测,这在规模化的民用食品生产中很难做到。

“贴牌”却意外叫好

在很多普通消费者看来,航天食品似乎很神秘,也似乎遥不可及。

其实,从2006年起,航天员中心便有意将其自身研发的航天食品转为民用市场,即由航天员中心提供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标准,授权合作企业生产航天食品,投入民用市场。

从授权上海某企业生产航天员食用的巧克力和糕点,到2008年授权三鹿生产为宇航员量身定制的“7th航天配方乳”,再到今年8月底授权北京维天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SZM317功能饮料,航天员中心致力于将航天食品转为民用市场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意欲借航天食品打出一片天地的,并非只有航天员中心和上述特供企业。在“航天食品热”的背景下,已悄然衍生出一些公然标榜的“航天食品”。事实上,特供企业将航天食品转为民用市场时,并不被允许在产品上打出“航天食品”的印记,而只是利用这一荣誉进行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不过,安徽某食品公司在其网上售卖系列产品“天宫壹号”时公然声称,这些产品是航天员中心授权其生产的航天食品。

对此,这家公司一位电子商务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本刊记者,市场消费者对航天食品有很大的需求。

然而,当记者致电前文提及航天员中心负责人,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时,他表示并没有授权该公司生产航天食品,也没有与之有任何合作。

据调查,类似的“贴牌食品”不在少数,市场反应却意外的好。或许,该公司电子商务负责人的这句话正好击中了市场玄机:“人们都需要绿色的、高营养的食品。”

近些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越来越多的人为此感到忧心。在接受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该航天员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之所以倾力将航天食品转为民用,最终目的是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当然,转投民用会对企业收取相关费用,但更重要的是,这种转投会带动航天食品市场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倒逼民用市场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技术认证标准,从而提升食品安全。”一位接近航天员中心的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解释,航天员中心力促航天食品市场产业化,一方面可引发包装业等系列产业杠杆效应,另一方面则可带动更多企业对食品技术进行研发,提高食品安全。

产业化面临阻碍

航天食品市场已发展十年。遗憾的是,迄今仅有5家航天食品特供企业,而航天员中心研发的航天食品也只有少数授权合作企业进行生产。航天食品市场产业化发展有足够空间,但相比国外航天食品产业化进程发展阻碍重重。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将伴随阿波罗太空任务产生的“食品棒”推向市场。如今,美国航天食品已运用于各种领域:升级版“食品棒”成为消费者喜爱的“均衡营养零食”;许多含有香料的冻干水果用来饲养动物;包括主食、开胃菜和饮料在内的航空食品也用于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使用……

这些食品在美国宇航局航天中心礼品店、迪士尼乐园等著名地方以及一般新奇商店和军队盈余商店均有售卖。

对此,上述航天员中心相关负责人称,相比美国航天食品技术,中国推进航天食品产业化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在许多技术领域还存在瓶颈,尤其是食品安全、流通环节等方面。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具有生产航天食品标准的企业并不多,这无疑是航天食品产业化困局中最大的阻碍因素。即便是成为了特供企业,下一次能否入围仍是未知数。航天食品特供企业不是终身制,只不过先进入的企业对要求和流程都很清楚,中标几率高一些而已,但竞争对手却是日益增加。

一些企业在尝到甜头后,却慢慢消沉下去。以西安大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均有提供以“水苏糖”为主要原料的速溶绿茶,但之后就再也没有为航天员提供航天食品。这并不是个例,正因为如此,航天食品产业化也需要这些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标准。

丁华对此表示,航天食品规模化生产也存在问题,即每个企业生产的航天食品定位不同,航天食品是小量生产,而产业化则是大量生产。所以,企业有了“航天食品特供企业”的光环后,还需要在技术、营销、企业管理方面不断提升,从而拉动品牌效应。

航天技术与民品第2篇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转让与合作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与航空航天技术相关的产品贸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航天产品不仅包括火箭、卫星等直接用于航天活动的产品,也包括与其相关的一些零部件的制造。不少航天产品,特别是与之相关的航天产品零部件,不但可以用于航天事业,也可以被用作军事用途。因此,基于对国家安全与国际和平与发展的考虑,将相关产品分为“军品”和“两用物项和技术”,实行“军民双线”的出口控制模式,一直是西方航天大国控制航天产品和技术出口的惯用模式。外空非军事化要求各国发展航天事业都不得以军事行为为目的,而大多数航天产品都属于军民两用产品。在此,各国对航天产品实行的贸易管控就显得十分关键。一方面,国家对航天产品的出口管控程度直接影响着一国航天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及其航天商业竞争力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航天产品的特殊性,发展航天产品贸易的风险也比较高,国家安全、国际和平与稳定等,也是航天国家发展航天产品贸易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自人类探索外空世界以来,欧盟各国一直是世界航天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特别是在空间商业化领域,欧盟在制度层面与法律层面都走在前列,其关于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1995年之前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欧洲各国很早就开始对军民两用产品实行了有意识的出口管控,关于出口控制的相关法律也早已存在。无论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是在国际层面上,欧洲各国都已经对军民两用产品作出了区分,并规定了详细的产品清单。1969年生效的欧盟EC2603/69号条例搭建了欧洲出口控制框架的最早雏形,对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1995年之前,欧洲各国在世界航天产品市场上并不占有的太大的份额,欧盟也不存在专门针对航天产品的贸易管控制度。即使是欧盟对于军民两用产品的管控,也还相当笼统,且并不涉及关于航天产品和非航天产品的划分。无论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对于第三国的贸易管控,欧盟各国之间都各有规定,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再加上航天产业的特殊性,其牵涉到的国家利益非常复杂:英、法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航天产品贸易领域具有比较开明的政策,与其他国家都保持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德国在发展航天事业时则比较谨慎,对国防类产品都实行非常严密的管控;还有如瑞典这样的国家,长期实行不结盟政策。这些都为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的统一管控增加了难度。(二)军民两用产品的部分统一控制为了在欧盟内部消除对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控制,提高欧盟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欧盟于1995年7月正式开始对军民两用产品实行统一的出口管控。以统一行动和《统一对外与安全政策》为基础而形成的EC1334/2000号条例以及共同商业政策条款共同推动了欧盟统一的军民两用产品出口控制清单的出台[1]28。根据条例,欧盟内部统一对军民两用产品出口控制清单上的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初步形成了欧盟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出口控制政策。欧盟虽然已经统一了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控制标准,但这种统一的出口控制制度还并不完善:没有对军民两用产品进行完整的规范化分类,只对部分产品实行统一管控标准;也未对航天产品做出任何特殊规定;具体产品出口的许可权力依然由各成员国分别行使。这种部分统一的出口控制制度是欧盟各成员国为促进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而妥协的产物,是欧盟一体化进程与反一体化倾向斗争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欧盟成员国的贸易许可行为必须严格依照欧盟的统一许可标准进行,按照固定的许可格式和许可条件,根据成员国决定是否批准许可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一旦获得某一成员国的许可,则这种许可在欧盟内部其他地区也同样有效。体现了欧盟商业一体化的重大进步,也为欧盟统一对外出口控制体制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对外出口管控体制的初步形成2006年4月底,欧盟贸易代表召集欧洲的两用产品出口商开会,并于9月初了关于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政策性材料,提出了不少关于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非立法性建议和方案。在此之前,欧盟虽然已经在其内部市场上形成了对于军民两用产品贸易的规范化和自由化,但对于欧盟之外的第三国的出口控制却还相对比较混乱,没有建立起一个全面可靠的对外出口管控体制。目前的欧盟虽然统一化程度很高,但其内部结构和矛盾依然十分复杂。因此,要建立一个为欧盟各成员国所接受的统一的对外出口管控体制并不容易。商业竞争力、国家安全利益与欧洲内部的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的矛盾始终存在。对外贸易问题既是国家安全问题,也是贸易利益问题。各成员国政府毋庸置疑的保有其本国国家安全问题的决策权,而根据欧盟共同商业政策条款的规定,欧盟又被合法授予了就对外贸易问题制定统一商业政策的排他性权利。对外贸易的双重性就决定了欧盟要建立完善的对外出口管控体制绝非易事。因此,欧盟目前虽然还没有就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的出口管控出台任何立法性文件,但欧盟对于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已经形成了相对具体的政策指导。这些贸易控制政策的形成,在欧盟对外出口管控体制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欧盟对于军民两用产品管控的一个重要进步。(四)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未来展望由于航天产品大多数属于军民两用产品,建立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关键还是建立起对于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许可证制度。欧盟对于两用产品的贸易管控已经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基础。在欧盟政治经济全方位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有关军民两用产品出口管控的法律规定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正式出台。自《国际武器贸易条例》签订以来,航天产品大多受其约束,美国的航天产品贸易份额自1998年开始出现了迅速下滑。与此同时,欧洲卫星制造商开始积极研发不受《国际武器贸易条例》约束的航天产品,欧洲空间局更是启动了EEE欧洲零部件促进计划,以提升欧洲国家在商业卫星市场的竞争力,使得欧盟迅速成为了世界航天产品市场的主力军[2]8-9。为保持欧盟在航天产品市场上的重要优势,欧盟在实现内部市场自由化的基础上还将通过各类政策与法律途径,持续推动一个统一的对外管控体制的建立。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欧盟必将进一步统一出口许可证制度、具体化各类航天产品的详细管控标准,并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设立统一的欧盟航天产品出口许可证管理机构,将各成员国的航天产品出口审批权收归欧盟来统一行使。

二、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欧盟对于航天产品贸易的管控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比较美国严苛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来说,欧盟的贸易管控制度表现出了相对宽松的特性,为欧盟在激烈的航天产品贸易市场上赢得了难得的发展优势。(一)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主要内容首先,欧盟制定了航天产品管控清单。由于欧盟成员国均为《瓦森纳协定》①(塞浦路斯除外)、“核供应国集团”②以及“澳大利亚集团”③的成员国,欧盟对于航天产品的贸易管控主要是在这三个条约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外,《国际导弹技术控制制度》①也由于大量欧盟成员国的加入而对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产生着重要影响。《瓦森纳协定》在欧盟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欧盟理事会1334/2000号法令中,该法令共8章22条,规定了欧盟出口控制的范围、主管部门、控制物项的变更、海关程序、行政合作以及控制措施等。EC1334/2000号法令历经多次修改,目前成为欧盟对外高科技出口管制的主要指导性文件。EC1334/2000号法令中涵盖的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清单对欧盟各成员国直接适用,其基本内容与《瓦森纳协定》中规定的清单没有太大差别。综合国际空间法、有关军民两用产品出口控制的国际法以及欧盟法的相关规定,欧盟将关于军民两用产品的受控物项分为核材料、技术与设备;新材料、化学品、微生物和有毒物品;材料处理;电子;计算机;电信和信息安全,传感和激光;导航与电子;船舶;推进系统、航天器及其相关设备等共10大类。每类受控物项又分成A、B、C、D、E共5组:“A组”———系统、装备与零部件;“B组”———试验、检测与生产用的装备;“C组”———材料;“D组”———软件;“E组”———技术[3]12-13。对于清单以外的其他项目,如果有理由认为其与核武器、生化武器以及化学武器的试验、操作、生产、储存与维护等有关,或者接受国正在接受武器禁运,则也必需取得授权。其次,欧盟建立了航天产品出口审核机制。在实际操作中,航天产品出口许可证的申请主要需要通过三种审查。第一是航天产品类别审查。申请出口的航天产品不能属于《欧盟武器控制产品规则》中军品出口控制的范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武器控制产品无论如何也不能获得出口许可。第二是航天产品用途审查。按照欧盟的规定,出口的航天产品必须不属于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范围。限制出口的军民两用产品即使并不用于任何类型的军事目的也不能获得合法的出口许可。对于这一范围,欧盟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统一的规定。再次,欧盟的航天产品出口商还必须接受“最终军用目的控制制度”的检查[4]69。对于在“军品”以及“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管控范围以外的航天产品,还必须由买方提供一项“最终用户证明”,许可机关将以此判断其购买该航天产品不会被用于核武器、生化武器以及化学武器等军事目的。第三是进口国家审查。主要审查航天产品的进口国是否违背欧盟政策与集体国家安全、是否影响地区安全和冲突、是否违反国际法、是否有悖人权以及是否用于恐怖活动和犯罪等因素,都是影响欧洲国家向第三国发放航天产品出口许可证的重要因素。即使没有具体政策法规的约束,与一般国际法律原则背道而驰的航天产品出口行为也是不会被欧盟国家所允许的。(二)欧盟成员国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机制欧盟各成员国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与欧盟整体的贸易管控制度是基本一致的。各国均以国际空间法、有关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国际法以及欧盟法为基础,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和法律实践,制定了在本国国内适用的相关政策、法律及规章制度。欧盟成员国对于军民两用产品出口管控的各项规定,是形成其国家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基础[5]48。欧盟各成员国通过制定政策与法律,使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在本国得到了具体实现。例如,德国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对航天产品实行严密的管控制度,严格控制军品及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在遵循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德国对于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控制清单,则直接采用了EC1334/2000的规定,将军民两用产品分为十类五组进行全面监控。以《对外贸易和付款条例》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德国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由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下的经济与出口控制办公室负责全面执行。加上德国地区海关机构、联邦政府外交办公室以及德国财政部的全力配合,对德国的航天产品贸易形成了严密的保护。根据德国2006年最新修订的《对外贸易和付款条例》的规定,所有对外贸易都是自由的,但涉及国家安全、国与国和平共处和外交政策时,国家有权禁止出口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或按照国际公约所承担的义务,德国政府可以采取完全禁运、部分禁运和武器禁运政策[6]81-82。除此之外,德国《对外贸易和付款规则》还规定了具体的出口控制标准和许可证制度,由经济与出口控制办公室负责解释并每年进行修订,及时更新并公布《德国出口控制手册》。另外,由于英国是欧盟的唯一一个英美法系国家,其法律体系与欧盟其他成员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对于航天产品的贸易管控制度,英国与欧盟及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依然保持着高度统一[7]140。英国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是在英国《2002年出口控制条例》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该条例授权英国贸易和工业部下的出口控制组织负责对英国的军品和两用物项进行出口控制。由于英国同时是《瓦森纳协议》、《导弹技术控制制度》、“核供应国集团”以及“澳大利亚集团”的成员国,包含在《战略出口控制清单》中的《英国国家军品清单》以及《英国国家两用物项清单》就是依据这些条约而拟定的[8]426。英国对欧盟有关两用物项和潜在军用物项出口控制规章中的大部分控制措施和内容都宣布有效,对于EC1334/2000中的两用物项和技术清单则更是进行了直接援引。不仅如此,英国《2002年出口控制条例》还规定了详细的出口控制规则、申请出口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程序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为英国航天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三)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主要特点欧盟及欧盟各国的空间活动非常频繁,特别是在空间商业化领域更是走在世界前列。欧盟作为一个区域性合作组织,其长期形成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首先,管控体制相对宽松。与美国相比,欧盟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要宽松得多。以促进航天产品的自由化贸易为中心,欧盟根据其所签订的《瓦森纳协议》等相关国际条约为基础,确定了欧盟详细具体的管控标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控体制。在欧盟内部,只要是在管控范围之外的航天产品都可以进行自由贸易;在对于第三国的出口控制方面,欧盟的管控标准亦规定得非常清晰,且并不繁琐,为欧盟航天产品的出口贸易提供了便利。正是欧盟相对宽松的贸易环境,为其在世界航天产品贸易市场上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组织,尽管其无论从政治、经济或生活等领域都已经形成了高度的统一,但其在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方面依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目前,欧盟在航天产品贸易管控领域的主要成就都集中在区域贸易自由化方面,对于欧盟内部航天产品贸易的规定更是宽松。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的区域性健康发展对其向第三国进行出口管控以及世界航天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都提供了有利借鉴。再次,法制化程度较高。欧洲拥有全球第一个区域性政府间空间合作组织欧洲空间局,该局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推进空间项目合作、促进空间法律制定、推动空间贸易进行,为欧洲空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欧洲空间局和欧盟的协调努力下,欧洲在空间立法和空间法研究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仅制定了统一的欧洲空间政策和法律,不少欧洲国家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国内空间立法。较高的法制化程度为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航天技术与民品第3篇

第一,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且往往与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威望、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为国家提供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战略工具。核工业的发展,起源于原子弹制造;航天工业的发展,起源于冷战中洲际导弹的研究、制造。有关国家发展这些产业往往着眼于国家的政治、军事等公共政策目标,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经济决策与政治决策往往是合一的。这就使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种远离市场,与政府活动密切相关的倾向。这也同时导致这些产业中企业的发展,在起点上就存在着偏离一般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倾向。

第二,这些产业的主要产品,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购买者主要是政府。如人造卫星、洲际导弹、原子弹、F18战斗机等等,只能由政府购买,而且是有关国家的中央政府。有关国家政府支出中相当大一部分,被用来购买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如武器装备、民航飞机、通讯设备、核电站等等。如此之大的政府支出,足以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市场上对产业形成决定性影响。“所有的美国商用飞机生产商都曾是大宗防务合同的承接者,至少是在它们发展的关键时刻。来自联邦政府的庞大的合同为它们带来了利润,使它们能够用其开发商用飞机。比如说,波音公司成立后的前20年,在商用飞机领域一直亏损,空中客车的情况也是如此。波音公司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些损失,完全是由于它在军事合同方面有所作为”。

第三,这些产业的主要产品往往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一个国家的人造卫星可以向世界许多国家免费发送气象、地质、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使更多的人受益。核电站如果不注意安全问题,将造成类似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悲剧。

第四,正是由于这些产业具有上述特点,因此这些产业的产品销售中,从来不存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这些产业的国内市场往往由几个大公司形成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在某些情况下,则存在着垄断。在发展中国家,以国家的行政力量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时,常常出现这种状况。如我国的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都是由一家企业垄断市场的。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的市场供给量,就是该产业的市场供给量。该企业的规模,也即该产业的规模。实际上这些企业也面临着一个高度买方垄断的市场。产品往往只有一个买主——中央政府。买主的出价决定了该产业主要产品的利润。而买主的购买量往往取决于国家财政的状况以及国际形势,买主做出的决定一般来说属于政治决定。

这些产业面临的国际市场是高度管制的。这些产业的产品出售,往往与国家的安全战略联系在一起,作为国家安全战略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间由政府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对其国际市场流通进行控制。例如,冷战时期,西方国家通过“巴统”(COCOM)对相当多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技术、材料进行市场管制。继“巴统”之后成立的“瓦森纳安排”(WA),则负责专门对军品、军民两用技术、物质的出口进行管制;“桑戈委员会”(ZanggerCommittee)负责制定对非核国家出口核材料、设备、技术的控制条件和程序。由于这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受到高度管制,购买者有限,需求有限,必须以国际市场为目标才能达到经济规模,才能生存(例如任何一个欧盟国家的市场都不足以支持航空工业的独立存在),因此,这些产业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往往是以国家为后盾的竞争,有时就直接是国家间的竞争。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在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向沙特阿拉伯出售飞机的竞争中,由中央情报局提供了支持。也正因为如此,某些国家才冒着与中国搞坏关系的危险,向台湾出售战斗机。

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进入,有较高的政治门槛。已经进入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大国,可能会组成某一领域的大国俱乐部,对有关产业的技术、产品的出售、转移,进行垄断、封锁以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持一定时期内的力量均衡和国际秩序。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后发国家,往往会遭到这些大国的联手“封杀”或制裁。这样,企图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后发国家,难以在市场中获得有关的资源,难以依靠私营企业去在一个极为不利的市场环境中发展~个风险极大的产业,不得不以政府的力量去打破封锁,求得发展。

第五,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极大的投入,这种投入以及大投人带来的高风险,已大大超过了私人企业的承受力。以宇航工业为例,卫星发射的保险业务,除了国家的保险公司或世界上有数的几个大民间保险公司外,一般保险公司根本不敢问津。因此在发达国家,对这些产业的投资也往往是由政府进行的,或者是由政府资助大公司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则一般是由政府进行的。以原子能工业为例,目前5个核大国的原子能工业,都是由政府投资发展起来的。美国“由于宇航业、电讯设备和电子元件具有军事意义,它们也同样获得了为制造业提供的财政拨款的几乎80%”。①

第六,某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具有足够的规模。所谓“足够的规模”是指足够的市场空间与自然空间,国家规模是量(国家幅员、人口、资源状况)的概念,也是质(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人口素质等)的概念。“某些巨大而不可分割的资本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专业化劳动力的使用都取决于巨大市场的存在,这一事实表明:大国,特别是拥有大量人口和较高人均收人的大国可以比收入水平相似的小国更能有效地发展大规模工业。”①正因为如此,中小国家对航天产业的参与,往往采取合作购买卫星、购买卫星转发器、租用卫星等方式。对它们来说,单独购买一个产品,已是太昂贵了,或是不具备使用它的足够大的市场。日本经济学家著作中有所谓“地球规模产业”的概念,某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就是“地球规模产业”。只有具有足够大的国家规模,甚至进行国际合作,这些高技术产业才能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益,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

第七,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国家经济中最具创新能力的部分,往往带动一个创新产业群,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使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极大地改善了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以航天工业为例,它的发展带动了自动控制技术、遥测、遥感、遥控技术、温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密封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特种工艺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宇航工业还造就了一系列太空产业。正因为如此,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些产业也会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与照顾。正因为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极大创新能力,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因此在其发展初期,即便是最自由化的发达国家也往往是由政府予以扶植的。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处于赶超发达国家的位置,因而政府更是对这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百般呵护。有些国家政府还把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领域,列为禁止外资进人的领域,以保证国家战略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如美国就把核能源、民用航空作为禁止外资进人的领域。

在当代,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重大生产、科研开发项目,往往是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的计划性很强的、着眼于国家长远利益和发展的战略行动。第八,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往往趋于高度集中,几家乃至一家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并且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在产业的核心部位尤其如此。

在某一产业中,企业所有制结构如何,取决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科学技术超越一般国家规模的发展,是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政府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国有企业占有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某一产业的产品性质、外部交易条件、交易环境、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的选择,对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某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与国家安全战略密切相关;外部环境、交易条件远离自由竞争的市场;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带有很强的政府色彩,受到很强的政治影响,因此这些产业中真正意义上的私营企业生存是较为困难的。

二、航天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1.国际航天工业的组织结构

拥有航天工业的国家,航天工业的核心部分都是只有一家国有机构或一个研究开发体系。世界各国的航天工业基本上采取了建立国家航天局或类似机构的管理模式。国家航天局是一个实际负责国家宇航重点研究项目,负责组织协调本国或国际宇航项目的发展和实施,甚至直接管理本国宇航工业,组织生产宇航产品的机构。在不设立国家航天局的国家,政府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印度政府设有航天部、航天委员会、航天研究组织。日本政府则设立了宇宙开发事业团,负责组织、领导和推动日本宇航工业的发展。国家对航天工业研究、开发的投资,大多是通过国家的研究、开发机构实施的,有些则通过招标方式向民间企业扩散。核心技术的开发、核心产品的发展方向,由国家研究机构控制。所有拥有航天工业的国家,都是以国家航天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国家科研机构为中心,形成一个研究、开发、试验、发射、规划生产组织系统,由几家甚至一家企业垄断主要产品的生产。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经济、科研实力比较雄厚的国家,航天工业是由政府负责科研开发与规划,产品生产则通过招标交给民营企业来完成的。国家的科研、实验机构对航天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是航天工业体系的核心部分。航天工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政府的航天系统。因为研究、开发、试验、产品鉴定的主体部分是在国家航天局进行的;民营企业对政府科研投资有极大的依赖性,政府定货更是对民营企业起着指导其生产、开发方向的作用。尽管如此,在发达国家航天工业中也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国有企业。如法国的航空航天公司政府控股93%,在法国航天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火药炸药公司同样是法国政府拥有的大型航天企业。德国的工业设备公司是由国防部合资的航空航天企业。1998年,俄罗斯政府提出了军工综合体停止私有化的480个企事业单位名单,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航天工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俄罗斯航天工业至今仍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

在规模较小的发达国家航天工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明显要高于规模大的发达国家,如以色列、西班牙、挪威、加拿大等国。为了与美国、俄罗斯相抗衡,欧盟不得不在国家一级组织起来,这就是由欧洲14个国家组成的欧洲航天局以及阿利安航天公司。

耐人寻味的是,发展中国家航天工业一般来说都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的。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尼西亚、巴西、南非等国的航天工业体系,不仅由政府控制科研开发,而且由政府拥有、管理的军工企业进行生产。

2.中国航天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中国航天工业从一开始就是由政府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经过40余年成长,中国的航天工业现在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广泛地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高技术产业。

中国航天工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部为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国有企业占有主导地位。虽然在航天工业的民品部分已有若干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但这些企业也是国家处于控股地位。中国航天工业中也有一些合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一般与航天工业的主要产品无关,属于“民”后生产一般民品的企业。

三、空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1.国际航空工业的组织结构

由于航空工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所需研究开发经费与航天工业相比较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际市场管制程度较松,民品较多等等),因而进入门槛较航天工业低,这导致了较多的国家进入航空工业,同时也导致了国际航空工业的组织机构与航天工业略有不同。

国际航空工业的组织领导机构一般分为三种形式:由国家的航空航天局管理;由国防部管理;由政府有关部门如航空部、运输部、工业部等机构管理。尽管管理方式与航天工业有所不同,但是核心的研究开发机构仍然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这一点与航天工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由于航空工业产品开发门槛较低,因此航空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主导权要比航天工业中的企业大。与航天工业相同,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航空工业中,由受到政府支持的私人企业起主要作用。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国有企业或国家持股企业在航空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乌克兰的航空工业仍然由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有主要地位。在拥有航空工业的规模较小的发达国家中,以色列、西班牙等国国有企业在航空工业中占有主要地位。

发展中国家航空工业受政府控制的程度,几乎同等于航天工业。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埃及、智利、南非等国,政府既在科研开发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政府拥有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也在生产经营方面处于主导地位。

各国航空工业的产业组织基本相同,在主要产品的开发、生产方面有几家甚至一家企业处于垄断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型干线飞机的开发、生产领域,全球只有三个生产体系:欧盟国家的空中客车公司;美国的波音公司;俄罗斯的大型客机生产系统。由于前苏联解体后,协作配套系统被打乱,原来占有的东欧市场丢失,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大型干线飞机生产、销售受到严重影响。全球大型干线飞机的实际竞争者只有空中客车公司和波音公司两家。

2.中国航空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中国航空工业诞生于1951年。当时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空防问题,中国航空工业一开始就是从生产军机起步的。经过40多年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少数几个能研制生产多种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航空设备的国家之一。中国航空工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3位。

中国航空工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部由国有企业组成。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航空工业的“民”部分①出现了一些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这些企业从总量上看比航天工业要多。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生产与飞机无关的产品,有些则生产一些可以为飞机配套的通用产品,有些则兼产与飞机有关的产品以及民品。如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既研究开发了数百种非航空产品,也与英国罗罗公司建立了西罗航空部件有限公司,与美国普惠公司、以色列叶片技术公司建立了西安安泰技术有限公司。②有些民营企业正在试探进入航空工业(如开发生产轻型飞机)。在中国航空工业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

四、核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1.国际核工业的组织结构世界有核工业国家的政府,都把核工业置于直接的、严格的管理之下。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核工业(包括原子武器)的生产、研制进行管理(如美国管理核工业的部门是能源部)。政府部门的核研究、试验机构,核产品生产企业,核安全管理机构,核废物处理回收机构,在核工业中处于主要地位。

核工业中,从核材料生产到制造武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流程;核材料(包括民用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要确保由政府或对政府负责的机构掌握;对核产品的生产、运输、处理要绝对安全;核工业企业的运行(包括核电站)要绝对安全和予以监督;核武器生产的企业除了从事政府指定的产品生产外,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获利。正因为核工业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国际核工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要大大高于航天工业、航空工业。

在世界拥有核工业的国家中,核武器③以及相关核材料的生产企业,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5个核大国的有关部门直接拥有和管理着核武器生产厂。美国的核工业从一开始就是为核武器的开发、生产而建立的。迄今,美国能源部仍然拥有和管理着庞大的核武器研究、生产联合体。俄罗斯同样如此。

发达国家在核电站、同位素生产和利用等领域,存在着私人企业。即便是私人企业也置于政府的严密监管之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潜在的核国家,即便是民用领域的核设施,也由政府直接拥有和管理。因为民用领域核设施的产品同样可以用于核武器制造。

拥有核工业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南非、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的政府既直接控制核工业的研究开发工作,也直接拥有核工业企业。

拥有核工业国家的核产业内部也是高度垄断的,尤其是在核武器开发、生产领域,基本上是一个国家拥有的研究制造系统。在核电站领域则是由几个大公司瓜分国际市场。

2.中国核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中国核工业从建立之日起,就是为了研究开发核武器的军事目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中资源,建立了一个完全由国有企业组成的核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核工业的边缘部分,“民”部分,研究开发部分开始有了一些股份公司、合资企业。但是由于核工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核工业主体部分仍然是国有企业占有主体地位。广州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核工业主体部分出现的合资企业(中法合资)。今后在核工业民用部分,非国有企业会逐步增加。

五、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调整与改革的思考

1.国际比较的启示

(1)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产品性质、外部交易条件、交易环境、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对某一产业内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上面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不同领域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企业所有制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客观规律。因此,不能用抽象的民间企业效率高、国有企业效率差的理论,去对有关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做出主观的评价与设计。

(2)一个国家在战略性产业中以何种企业为主要力量,既取决于这一国家当时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取决于其国际地位,取决于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军事战略态势。正因为如此,越是在某一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明显优势的发达国家,其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是相对较低。发达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由于具有先发优势,私人企业无论从技术、规模上都具有优势,因此可以由私人企业来承担战略性高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任务。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处于劣势,私人企业规模小,能力差,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更是力量薄弱,因此不能不由政府以行政手段集中资源,承担起发展这些产业的任务。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比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3)发达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最必要的部分保持最必需的国有企业,同时通过委托、招标把任务分配给私人企业的体系,对政府来讲是最经济的。有利于技术成果的军民兼用,有利于以最低成本购买“国家安全”这一公共产品,有利于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灵活调整。

(4)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边缘部分,通用部分往往是非国有制企业最容易进入的部分,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进行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最容易进行的部分。

2.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1)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统一,中国政府必然把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央政府仍然要保持对这些领域国有企业的扶植力度。

(2)国际市场中,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资源流动从来就是受到高度管制的。中国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技术封锁,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核心部分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基本依靠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3)国际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由“民”逐步转向“民转军”。这样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综合效益。

(4)国际上联合起来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潮流。

3.对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展望

(1)从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产业的技术水平、规模、产业中企业的实力,外资的进入趋势,中国非国有企业的实力和水平看,21世纪前10年中国的航天、航空、核工业中,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到2015年仍然将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随着国有企业逐步股份化,外资的逐步进入,非国有企业将发挥重要作用。

(2)非国有企业对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进入,必然是在那些技术水平、规模经济壁垒较低,管制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进入较快;技术水平、规模经济壁垒较高,管制程度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领域进入较慢。因此,非国有企业在航天、航空工业的进入速度,会大大快于核工业。

4.对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的调整与改革的建议

(l)可以在这些产业中的边缘部分(包括某些配套件、零部件的生产)首先进行非国有化的改革,把与主体部分关系不是十分紧密的部分逐步代之以非国有企业,逐步缩小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国家通过与有关研究部门、企业定货、招标或承包的方式,满足战略性产业中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产品的生产、开发要求。经过相当长时间内逐步的推进改革,使国家只控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核心部分,而保持一个围绕核心部分的灵活的、规模较大的边缘部分。这样既有利于战略性高技术产业进行产品、技术升级,又保持了足够的动员能力。

(2)鉴于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些产业的主体部分仍然将是国有企业,因此要加速在这些产业主体部分的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推进产权的多元化。使这些国有企业具有与非国有企业相近的机制,具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

航天技术与民品第4篇

航天飞机是科研投入的“无底洞”,但更是科技创新的“思想库”、美国科学与经济的“发动机”。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称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尖端科技高地,一点也不为过。在科技创新领域,NASA的开拓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值得任何国家钦佩、学习。

选择航天飞机一开始就是错误?

这是载入史册的时刻,也是令许多美国人感到伤感的时刻。当“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7月20日结束12天的太空旅程返回地面时,30年零3个月的航天飞机时代由此结束了。

对此,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评论说,“航天飞机路线的选择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它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产物。”龙乐豪解释,“航天飞机的设计一味追求先进,完全脱离了人类目前所能掌握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宫廷化的技术就像宝塔尖一样,脱离了现实。”在他看来,航天飞机最失败的一点,莫过于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没有把安全性、可靠性放在第―位,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

从成本来讲,航天飞机每次的发射费用高达4亿至5亿美元,返回地面后需要大量维修工作,从而使发射间隔变得很长,每年最多只能进行5至6次发射。

航天飞机的安全性更是不容乐观。航天飞机设计极为复杂,包含3000多个重要的分系统和超过300万个零部件,只要其中一个分系统或关键零部件出问题,就可能导致重大事故。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就是由于发射过程中外储箱脱落的保温泡沫材料击中了航天飞机的左翼,从而酿成悲剧。

美国发射航天飞机的30年间,5架航天飞机损失了2架,共有14名航天员牺牲。134次飞行就有两次事故,14人遇难,按照百万公里死亡人数来计算,其风险比民航客机高138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的一份内部安全报告说,现在航天飞机安全性比30年前提高了10倍,但发生灾难性事故的风险仍达1/90。

既是科研“无底洞”更是产业助推器

30年来航天飞机为美国乃至全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画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高技术也隐含着高风险,这成为航天飞机致命的缺陷。美国《技术评论》杂志称,正是“一些致命缺陷,导致它最终退出太空舞台”。但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建造的最为复杂的机器,航天飞机对世界的贡献毋庸置疑,不但拉动了美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使美国的材料、冶金、零部件、加工设备、生命保障系统等大型基础性工业的水平领先世界。

NASA的一份统计资料指出,向航天科技领域每投入1美元,就能从整个经济领域得8美元的回报。NASA的另一份调查报告则指出,航天工程在就业、教育、经济、军民两用技术等方面对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带来的技术突破直接促成了20世纪若干重大的技术进步。美国将航天技术转化为民用产业,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另外,美国航天工业不仅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航天科技的转化和移植还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益。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80%是在空间技术的刺激下完成的,有近4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民用领域,数万家企业参与了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航天技术的二次应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NASA在进行航天攻关的时候开发出了诸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技术,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喷雾除尘机到真空压缩袋,以及记忆泡沫床垫等等,都是NASA的经典之作。

《纽约时报》文章总结说,尽管航天飞机时代终结了,“我们仍将继续生活在太空时代,没人会对这个事实提出异议。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多依赖那些空间轨道上作为国际社会公共资源的芸芸众星,通信、贸易、军事活动、地球资源和气候监测、让我们自己和别人免于迷路的GPS,都离不开这些人造卫星。”

新奇而实用的产品层出不穷

长期以来,美国人对航天飞机颇有微词,谴责NASA大手大脚,劳民伤财。但航天飞机的衍生技术与民用产品的融合,30年来都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新奇而实用的产品和服务。

航天飞机的科学研究帮助人类开阔了探索宇宙及地球姊妹星球的视野,绘制了或许是地球最详尽的地形图,甚至还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人体变老及生病时究竟发生什么变化。上世纪60年代来自NASA技术的气垫运动鞋早已不再新鲜,今天iPhone手机的高清摄像头和新型乳腺癌检测技术成为新主角。

航天科技促成的最显著科学发展是天文学,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它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甚至改变了整个地球对宇宙年龄的认识。哈勃太空望远镜是借助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并进行维护的,另外还有4次通过航天飞机宇航员的太空行走进行升级。另一个公认的成功项目是设计用于航天飞机宇航服的可控温材料,可以起到冷却宇航员体温的作用。美国奥莱科技公司生产的相变材料如今已用于生产袜子、户外服装以及一些企业的工作眼。

著名的心脏外科医生迈克尔・德贝基博士研发了一种新式微型人工心脏泵,它是为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构建的桥梁,其理论依据就是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的流体力学原理。

惠及人类日常生活的绝佳例证

在美国最后一架航天飞机即将退役的时刻,美国人对是否应该花费大笔美元发展空间技术各抒己见,但毋庸置疑的是NASA航空技术的副产品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以下的创造发明,就是NASA技术惠及人类日常生活的绝佳例证。

图像传感器:CMOS感光元件由NASA研制,用于太空望远镜。为了推动录像机小型化同时提高画质,Aptina图像公司把喷气动力实验室的“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动态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民用化。今天的CMOS高级成像系统成像稳定、实现了高清摄像等功能,由于其显著的低功耗,在摄影机和录像机取代传统的电荷耦合装置(CCD)图像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手机摄像头。

仿鹰眼透镜:在试图改进喷气推进实验室技术人员戴的电焊面罩时,NASA注意到鹰的眼睛虽然完全暴露于太阳光线下,却有在极远的距离辨识出猎物的能力。鹰不会得白内障,于是NASA发现防治人类白内障的办法。鹰眼光学系统的外观与传统太阳镜不同,却因其保护作用和透射性能获得长期呆在户外人群的青睐。

战胜骨骼强度损失:宇航员遭遇骨质流失、出现平衡问题以及免疫力下降,这在许多方面都类似于人类的老化问题。科学家认为,研究如何通过锻炼和其他活动来战胜宇航员的骨骼强度损失,可能会对地球上生存的人 有所助益。

在执行“阿波罗”航空计划期间,NASA为了让宇航员在太空可以吃到蔬菜补充维生素,发明冷冻脱水蔬菜技术。该技术就是将蔬菜中所含过多水分脱去,而鲜菜中所含叶绿素和维生素仍能保存,便于贮存、保管、运输。冷脱水处理几乎除去了食物中全部水分,并使其重量降低20%。同时保留食物98%的营养成分。NASA脱水技术在方便面行业中最为普及,蔬菜包里面的干菜叶、干葱、干胡萝卜就这样制成的。

20世纪70年代NASA开发出一种“慢回弹材质”――太空棉,它是原本为化解宇航员身上的压力而研制的释压产品。它因人体温变化提供合适的支持硬度,有效地将人体压力化解为零压,抵消反作用力,缓解颈椎病痛。宇航员躺在上面时会感到变得柔软的材料将其包起来,可在飞船发射时释放他们承受的巨大压力。后来这种材料被应用于医疗领域,制作成枕头,病人使用过后发现睡眠质量高而且疼痛减轻,现在很多家庭已经开始使用记忆材料的枕头提高睡眠质量。

纳米离子烫:在美容美发行业,NASA的航空技术也有很大应用。NASA研制的医用陶瓷涂层技术,被用在烫发产品中。这种特殊的陶瓷涂层衍生出的产品在加热时会释放负离子,对卷发大有好处。而NASA医学领域中的外层覆膜技术,也被开发成一种喷发定型摩丝,让头发持久保持定型。

链接:如果没有NASA,生活会是什么样?

如果没有NASA,现在的人类生活会是什么样?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大多数人,其实很难了解NASA的全貌。

阿波罗登月,阿姆斯特朗,航天飞机……这些听起来艰深而枯燥,但NASA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如果没有NASA,简直难以想象生活会是什么样。也许你在家里看不到东半球的赛事直播,还要不厌其烦地每隔半小时为婴儿换一次尿布。

太空是施展高科技的最佳舞台。什么材料最坚硬,什么东西最柔软,什么东西最不怕火烧,什么电器最小,什么无线电传得最远,这些都是航天所需要的,也是优质生活的要求。与前苏联把高科技当军事秘密不同,将新技术尽快转移民用是NASA的法定义务。

在与前苏联的太空竞争中,NASA第一个发射了通信卫星,这种技术发展到今天,实现了奥运会的全球直播;NASA还发射了世界第一颗气象卫星,这种技术保证气象人员及时看到气象云图,驱散干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张艺谋最害怕的云层。

整个阿波罗登月诞生了3000多项专利,帮助美国成为不可撼动的科技强国,如今的尿不湿(在吓人的航天专业术语里,尿不湿又叫“最大量吸收衣服”Maximum Absorbency Garment,简称MAG)、果汁、高档太阳眼镜、高档运动鞋垫等都是其副产品。

航天技术与民品第5篇

2016年9月,亥伯智能科技入驻由中国航空无线电子研究所、上海紫竹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中航民用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三方联合打造的航空领域专业性孵化平台——中航紫竹特斯创联合孵化器。

在闵行“一体多翼一基地”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下,以及中航紫竹特斯创联合孵化器“产业+孵化+投资”军民融合的特色孵化模式中,亥伯智能科技依托紫竹高新区产业集群优势、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技术资源、发挥相关产业资本运作能力,正逐渐显露头角。

不久前,亥伯智能科技携手加拿大Presagis公司共同协助中国C919大飞机项目显控团队,实现大飞机C919机载平台上显控应用移植工程。

据悉,亥伯智能科技是以紫竹军民融合科创团队的身份参与到中国大飞机战略项目中,其提供的创新型航空显控软件开发技术,助力C919大飞机项目显控团队,成功实施了基于ARINC653架构的VapsXT软件框架技术方案。而此框架后续还可以服务于相关民机显控软件开发项目,为基于民机适航条件下的显控应用开发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而美的智能化通信模块是发展方向

在今年的首届航空航天专题赛上,亥伯智能科技的参赛项目“基于压缩感知的小型化通信模块”,主要解决带宽、功耗、计算能力敏感的小型化设备需求。

据陈明旭介绍,无人系统是智能化的一种具象化,未来的无人系统会有两个趋势,一种是大型智能化无人系统,拥有较强的带载能力、丰富的传感器,具备非常高的智能化水平;另一种是小微型智能化无人系统,个体有独立的侦查及作战能力,很隐蔽,群体协同又具有极强的任务执行能力,甚至可以改变现有的战场规则,即我们常说的蜂群/蚁群作战。

“目前,亥伯智能科技的发展方向便是小型化、智能化。我们一直选择在小微型无人平台领域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陈明旭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给客户做的,一类是提供无人系统智能化小型化的设备和模块;另一类是针对蜂群的多机协同、路径规划和任务规划等算法及其验证;再有就是相关系统级的仿真验证”。

亥伯智能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即分布式地面站结合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主要满足当前无人系统作战指挥领域的客户需求。另一解决方案基于分布式多的作战仿真平台,可以支持大规模仿真实体高效运行,提供参数化、组件化的精细建模,进行灵活可扩展的行为建模,通过分布式多核多线程的支持高效完成仿真任务,目前结合无人机多机协同任务仿真,可满足进行针对无人机集群侦查,干扰和作战等任务的大规模智能化仿真的需求。

亥伯智能科技公司还在保持现有无人系统的整系统能力优势之余,着重发展设备级与模块级技术能力。未来,将定位基于前沿技术改良的小型化处理模块/设备为核心发展方向。陈明旭认为,可以基于通用化的需求结合专业领域进行优化,形成基于不同行业应用的配置项,最终形成不仅适用于军用领域,也同样适用于民用领域的技术和产品。

“以新技术作为牵引,通过整体解决方案切入客户需求,引入公司产品;以客户利益为核心,降低客户的整体拥有成本,高标准服务于我们的客户作为宗旨,建立长期合作,供应标准化稳定有量的模块或设备。这是未来我们的核心产品利润的落脚点和公司健康发展的基础。”陈明旭告诉记者。

优先发展军用市场沉淀技术反哺民用

据了解,陈明旭是从一名刚毕业就进入华为从事研发及项目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直接转到一家军工背景的上市公司做大客户销售。这种从技术人员跨度到市场销售的经历,让陈明旭不仅对军用市场的技术环境,同时也对这个行业的市场环境有深刻的认识。通过差异化的技术和产品形成技术合作基础,通过区域化的合作销售形成快速有效的市场开发能力。这种方式奠定了亥伯智能科技在军工领域销售网络的基础。

陈明旭表示:“军用市场和民用市场在本质上都是需求驱动的。对我而言,要做的就是寻找大量客户的共性需求,通过产学研结合快速形成满足相应需求的技术能力,开发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2016年,国家推动“军民融合”发展,陈明旭在航空航天领域无人机系统的市场找到了客户需求,并迅速构建相关技术能力,形成对应的解决方案和产品。

当前,民用无人系统发展相对成熟,但由于低空管制与安全性问题,该系统主要应用在航拍、农业植保等方面。众所周知的大疆,其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并拥有产业化优势。而另一家被人熟知的无人机厂商极飞则以不卖无人机,但是通过无人机提供植保服务著称。

“民用市场,目前我们成本和技术都完全不占优势。”陈明旭告诉记者,“在军用领域,相对于有人系统,无人系统具有效费比高,无人员限制,用途广,隐蔽性好的先天优势。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人智能化系统在目标识别,信息融合,辅助决策方面有着极强的优势,未来的相关市场需求一定是井喷式的。”

面对军民两大市场的发展现状,亥伯智能科技决定优先发展军用市场,主攻无人智能及相关小型化设备模块,沉淀技术,在形成好的产品和技术后,再反哺民用市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军民融合’的政策,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具有优势的。一方面,依托军用技术和产品需求,潜心发展自身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我们会紧盯民用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旦发现我们的技术和产品有合适的应用机会,我们会及时投入民用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陈明旭解释道。

有融资,会优先补强人才梯队

2017年,亥伯智能科技投入了200万元的研发成本,实现销售600多万元。“预计,今年将新增300多万元研发投入,销售预报约2000万元。”陈明旭笑着说,“目前,我们预计今年能落地的合同有1200多万元。如果有投资进来,我会首先快速补强我的团队,再匹配市场,进一步提升相关技术和产品能力。”

航天技术与民品第6篇

[关键词]陕西;军工民用产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F0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25-03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民品自主创新的现状及提升能力的对策研究”(批准号:[2007]KRl6);西安财经学院基地重点研究项目“陕西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批准号:06GDl6)

[作者简介]刘敏,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防经济。

(陕西西安710061)

从建国初期至今,陕西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经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军民分离”阶段、战略转变期的“民”阶段及战略机遇期的“民”、“民进军”并存阶段。其中,战略机遇期的“民”、“民进军”并存阶段又可以从民用企业参与军工领域和军工民用产业发展两个层面研究。由于陕西是全国的军工大省,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在拉动陕西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仅从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角度来进行研究。

一、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和市场考验,陕西目前已有近300种民用产品形成一定规模,其中有39种民品已成为企业的支柱产品。“十一五”以来,全省军工民品产值持续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陕西的军工企业在实行了军民分立、主辅分离、军民品分线的运行模式后,具有民品研发生产管理的单位明显增多,并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他们吸引了社会各界来参与军工民品的开发生产。如西飞集团与瑞典的VOLVO客车公司、庆安集团与日本大金公司、惠安集团与日本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合作等。

研发的民用产品品种繁多,涉及的领域广泛。截止2004年底,形成规模效应的民品达295个品种,年销售额95.3亿元。其中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品种就包括空调压缩机、西沃牌豪华客车、微型汽车、铝合金型材、航空零部件转包、摩托车、柴油机、纺织用高速并条机等19个。军工民品涉及的领域比以前更广泛,包括民用航空、制冷设备、新型纺织机械、民用核工业、精细化工、民用爆破及油气井爆破器材建筑装饰材料及工程机械、医疗设备仪器、柴油机发动机等动力装备产品、民用航天、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等等。

从总体上看,陕西目前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现状较之初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产品结构有了明显的改观,由民初期的低层次市场需求向高阶位市场需求转变。如在民初期生产的主要是摩托车、锅碗瓢盆、洗衣机等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产品,现阶段的产品则转向航天、航空、核、精细化工等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产品。二是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密集型转变,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三是产品规模明显扩大,并向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四是品牌意识增强,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增强;五是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对相关产业的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二、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国防工业发展战略调整,使发展军工民用产业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其次,国家加大国防投入的战略决策,推动陕西军工民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等产业的发展,使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再次,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陕西军工民品产业发展搭建了有利的发展平台。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提出:“支持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及民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最后,陕西地方政府的重视,为陕西军工民用产业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机会。陕西省政府很重视发挥军工优势带动全省经济,大力支持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

(二)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拥有丰富的内部资源

陕西省是全国的军工大省,其国防科技工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西安聚集了全省90%的军工科研院所和60%的军工生产企业,陕西军工经济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陕西省大量高素质的军工资源的聚集发端于“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投资布点。经过这三个时期的国防建设,陕西形成了较强的国防工业基础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军工规模优势。陕西军工规模居全国首位。据不完全统计,“七五”以来,全省军工每年承担的国家重点军品研制试制项目约5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3000余项。

2.技术人才优势。陕西省军工专业技术人才密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7月,全省军工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2万人,占军工职工总数的41.76%,占全国军工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17.3%。其中,高级以上职称有1.821万人,两院院士15人,博士310人,部级专家25人(不含军工电子和院校),部省级专家208人,省“三五人才”48人。

3.科技实力优势。陕西的科技实力雄厚,技术装备和科研条件较好。全省有各类科研院所1076个,专业技术人员85万人,普通高校52所,军队院校10所,民办高校66所,部级重点学科65个。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较好。

4.行业优势。陕西省经过50多年的国防建设,已形成了跨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等几大行业。

(1)航空工业优势。陕西省航空工业综合实力占全国25%以上,是全国集飞机总体设计、生产制造、试验、试飞、试航审定、产品支援和教学为一体的最大的航空工业基地。在微型汽车、豪华客车、纺织机械、制冷设备、微型飞机开发生产和航空零部件转包生长方面成绩显著。如航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已开始向国际市场扩展,西飞公司、西航公司、庆安公司、红原锻铸公司等单位积极参与到航空零部件研制开发的国际合作中来。

(2)航天工业优势。陕西省航天工业的运载动力、卫星通讯、测控导航及地面站设备研制等方面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并有“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美誉。如陕西航天工业研制开发了50多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30多种型号的东风系列中远程固体火箭发动机,50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陕西航空工业在航空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开发生产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3)兵器工业优势。陕西也是我国各类火炮炮弹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陕西军工电子在全国居前列,不仅为部队提供了大批通讯、雷达及导航装置,还开发了冰箱、空调、彩

电等家用电器。

(三)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军工民品经济所占的比重小。近年来,尽管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其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仍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到2004年末,国防科技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等效益指标均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水平,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低6.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低12.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低0.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低2.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低1.31个百分点,产值利税率低6.8个百分点。在2004年,陕西军工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为260亿元,其中,民品产值为83.7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9.02%,出货值为10.8亿元;完成军工总产值19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16%;企业完成的增加值54.6亿元,占全省增加值的6.28%。“十五”以来,陕西军工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平均为9.25%,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平均为6.49%。

由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陕西省军工经济与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民用产品在军工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更是少之又少。陕西省作为军工大省,其军工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没有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民品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经济形成。民品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民品发展的比例不协调。陕西军民品发展的差距比较大,尽管在“十五”初期曾一度达到过5:5,但近几年来,军民品的发展差距又逐渐拉大,军民品比例为6:4。从全国来看,军工企业军民品的比例为4:6,有些省份的民品发展势头好,其军民品的比例达到3:7。可见,陕西军民品发展比例失调,军工大省的优势在军工民品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行业和企业间民品发展也不平衡。从行业看,陕西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兵器工业、船舶工业的民品产值不平衡,军民品比例不协调。如截至2004年底,航空工业民品产值48.8亿元,军民品产值比例为6:4;航天工业民品产值3.25亿元,军民品比例7:3;兵器工业民品产值14.36亿元,军民品比例7:3;船舶工业民品产值3.4亿元,军民品比例4:6。从企业看,各个企业的民品产值差距更大,民品产值上亿元的单位只有庆安公司、惠安公司等13个公司。

(3)形成规模的民品品种所占比例较少。陕西未能发挥自己军工大省的整体优势,多层次、多品种地开发高技术和高效益产品。据对陕西省295种民品的统计,军工企业民品产值上亿的仅占5.4%,而产值在1000万以下的品种占到56.9%。要实现民品品种的规模化发展,必须把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有机结合,使支柱产品、拳头产品、短平快产品同时发展,从而带动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4)名牌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小。由于陕西军工企业“数量型投资而非高质量型投资”的不合理投入结构,导致企业在发展的众多民用产品中,市场知名度高、品牌效应好的产品不足10个(如西飞的“沃尔沃”旅行客车、西飞的铝型材、秦川发展集团的“西安奥拓”小轿车等)。即使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民品,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也较小。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军工企业缺乏对产品的适用性、美观性和经济性的关注,导致开发的产品即使在满足了规定质量标准的情况下仍缺乏市场竞争力。

3.民品投资主体相对单一,限制了军工民品产业化发展。通常投资主体由中央政府投资主体、地方政府投资主体、企业投资主体、个人投资主体和国外投资主体等构成。长期以来,我国军工单位习惯于单一的国有投资,尽管近几年来,为解决军工企业国有股一股大的问题,大部分单位进行了公司化改制,但单一的国有投资仍然占主导地位。“十一五”期间,为提高军工企业自身素质和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国防科技工业需要通过改变投资现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目前就陕西而言,其军工企业在发展民品上仍然习惯于单一的国有投资,不善于吸收民间资金推进民品的混合所有制。据不完全统计,现陕西军工在民品领域由母体企业直接投资建立的147户公司中,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有73户,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国有股占70%以上。这种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束缚了军工民品的产业化发展。

4.军工单位对军工技术直接转化为民用产品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在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军工单位在开发民用产品时,往往不肯花大力气通过研究现有技术转化为民用来形成新产品、新产业,而是十分重视“另起炉灶”。比如民用船舶导航,我们有现成的军工技术,却没有直接转化为民用产品,致使我国民船导航还是一个空白,不得不花费大量外汇,依赖进口。还有许多军工技术在使用一次或几次后,就被束之高阁。在规划军工技术创新时,没有同时考虑转化为现实民用产品的条件,因而难以形成“以民用产业的发展支持军工产业的升级,以军工的高技术带动民用产品的换代”的良性循环。

三、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结合我们对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笔者认为,要大力发展陕西军工民用产业,必须从陕西军工民用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政府为依托,发挥军工企业优势。在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下,充分利用陕西军工企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促使军工民用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抓住国际、国内机遇,在国家实行国防工业改革的契机下加速民用产业的发展。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紧密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资金及先进技术,实现少走弯路,加速发展的目标。

航天技术与民品第7篇

当军车载着一枚枚昂首挺胸的新式武器从观礼台前驶过,当一架架新型战斗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过,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时,10万贵州军工儿女感到了无比兴奋和骄傲。

作为三大加速器、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奔月工程各系统重要研制成员,贵州国防工业圆满完成了关键部位的研制任务,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贵州来说,以011、061、083三大军工基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在做精军品“贵州元素”的同时,不断做强民品“贵州制造”,闯出了一条“军民结合、协调发展”之路。

产业集群:

“贵州制造”抱团发力

报国志,三线情。从45年前“三线建设”的滚烫历史中走来的贵州国防工业,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基地在贵州高原建成,加上贵阳、安顺、遵义、黔南等地内迁地方机械工业,构筑了贵州装备制造业体系,总产值曾经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体制机制和思想的束缚,贵州装备制造业深陷“无米下锅”的困境,011基地华烽厂上千名员工曾经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

为此,许多军工企业从“靠山、分散、隐蔽”的深山中走出来,并购、重组、亮剑突围,开始艰难的民“二次创业”。

一批大到汽车、小到炒菜锅的民品项目,以军品技术支持民品做大做强,以民品实力支撑军品做尖做精,飞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转包生产、核级铸锻件等具有军工特色和优势的高技术民品起步发展,民品由一般消费品、低层次工业品向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品转变,规模不断扩张。

但是,“小、散、差”、 军民条块分割、投资渠道分离和分口管理的“军民分离”,优势产品、优势企业集中度低,竞争优势的产品少,整机和成套设备规模小,军民两用和民高技术的优势发挥不足,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尚未形成;投入徘徊在依靠自我积累阶段,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部分军工企业对发展民品的重视不够,发展不平衡等,成了制约我省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种局面,迫切需要改变。

资源丰富的贵州具有发展装备制造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关键是要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打造产业集群,提升“贵州制造”的凝聚力,而与此丝丝相扣的是寻找到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军工企业具有明显的基础管理优势,在质量和设备管理、工艺纪律、企业标准制定、操作规章等方面科学、准确、规范、到位,并向精细化、信息化、标准化方面发展,但机制体制不活。对地方企业来说,其发展模式刚好与军工企业相反。“军地结合、寓军于民”的新机制由此应运而生,达到了优势互补。

于是,以011基地为依托,加快安顺航空城建设,形成以通用飞机、民用无人机系统、航空零部件、专用车辆等为主导产品的航空与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061基地为依托,加快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以航天高新技术、新能源、机电一体化装备、精密机械基础件等为主导产品的航天与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083基地为依托,加快贵州新添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形成以通讯产品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导产品的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目前,我省与巴西合作的贵州阿莫特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轻型飞机、与澳大利亚合作的云马帕斯专用车有限公司压缩式垃圾车、天马轴承等项目,陆续进驻安顺航空城;50家企业入驻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遵义园区……

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民结合产业集群各展其长,发挥“溢出效应”,军民结合产业、军民两用技术、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

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质监总局的《2007年质量竞争力报告》披露,贵州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全国排第13位。

“溢出效应”:

“军”“民”精品比翼齐飞

在全球装备业,“军”与“民”并非是壁垒森严的两极。相反,更多时候它们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两翼。

美国GE公司不仅航空发动机独步全球,而且民用照明、医疗设备、家用电器、污水处理、清洁能源等也独占鳌头,风电产业更雄踞世界榜首;霍尼韦尔、柯林斯、泰勒斯等世界航空电子巨头,其非航空民品亦令世人惊叹。

作为我国重要军工基地之一,贵州该如何应对装备制造业的新一轮洗牌,以何种姿态投身于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迅猛浪潮?

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寻求工业强省道路上的新突围。

在打造军民品品牌、将“贵州制造”引向“贵州创造”的进程中,我国越来越多的军品、民品烙上了“贵州制造”的印迹,开创了贵州装备制造业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贵航集团打破了“靠军品吃饭、靠军品发展”的习惯思维,在航空领域生产“山鹰”高级教练机、无人机、通用飞机之外,抢先登陆民品,构筑了汽车、汽车零部件、机械基础、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五个板块。2008年非航空民品销售收入实现60多亿元,占总收入的50%。

贵州航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开始瞄准国内风力发电产业市场,利用航空锻件技术优势,打造风力发电、高速列车电机、大型民用飞机、核电、发电机组燃气轮机等领域的中小型异形环形锻件等产品,今年又在贵阳市金阳新区完成了中小形异形环锻件的产品技术升级,并与世界排名前二的瑞典SFK、美国帝姆肯等风电设备公司建立了供求关系。

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利用军工技术生产森林灭火弹,成功解决了车载自控发射灭火关键技术,实现了远程精确森林灭火。

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利用航天精密铸锻技术生产核电站关键部件,成为全国获核装备生产许可证的六家企业之一。

同时,省委、省政府积极鼓励省内重点产业的重大建设项目采用本省装备产品。2009年6月,毕节地区一口气购买了12辆万达公司生产的WD6100C型大客车。此型客车的交付使用,也标志着我省10米以上车身国Ⅲ排放标准大型公交客车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弥补“短板”:

“贵州制造”走向“贵州创造”

在经济竞争的全球化舞台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需要打造“国家生态圈”,才能催生更多的“狮子”。

对此,在发展战略上,贵州装备制造业不遗余力走“精、专、优”路子,实施面向规模需求的差异化产业发展战略,推行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精益生产方式,通过股份制改造等管理体制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动力,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创造融资平台。同时,牢牢抓住“空间(目标市场的未来空间)、壁垒(市场对企业能力要求)、购买力(社会购买力和诚信度)”市场三要素和“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相对竞争优势”产品三要素。

061基地主任曹军说,061基地在用于石油生产的大功率液力变速器开发中,结合国内用户要求,重新设计制造了同类产品,成为国际上第二个生产厂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系列产品,2009年将突破亿元大关。

同时,在产学研方面,061基地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已进入国际市场;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石油开采的复式永磁电机,比传统设备节能50%左右;研发野外救护车、远程会诊治疗车、卫生防疫车、卫星通信车、工程抢救车等系列野外应急救援设备。

未来的竞争,将体现在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而企业的市场地位由产品、品牌、渠道三大因素共同决定,贵州装备制造业规模化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市场的认同度。

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班程农透露,下一步,贵州装备制造业要做优做响“贵州制造”品牌,突出技术含量,突出特色优势,突出良好的售后服务;以创新机制为导向,面向国内外市场,梳理品牌战略和经营策略,增强“贵州制造”产品的可信赖度。

航天技术与民品第8篇

推介理由:

2003年10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打造的“神舟5号”实现了令世人瞩目、让国人振奋的 飞天壮举,同月共成功发射了“四星一船”,巨大成就让集团领军人张庆伟进入了公众的视 野。 15年间张庆伟曾亲自参与研制发射“长征三号”火箭、“长二捆”火箭。1990年4月7 日,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香港亚洲卫星公司所有的亚洲一号卫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 颗用长征火箭发射的外国卫星。这次“神五”的载人飞行中,张庆伟领导的“空间技术”、 “运载火箭技术”等几家研究院承担了重要的研制任务。

公众形象:

中国航天领域里的领军人物

人物语录:

献身航天,为国争光。

相关链接:

1998年8月,张庆伟担任了航天总公司总经理技术业务助理,协助总经理全面负责导弹武 器和运载火箭科研生产的指挥调度、组织协调和质量监督工作。新型远程导弹发射成功后不 久,张庆伟以高票当选为第十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在此之前,他还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和航空航天工业部“首届航天十佳 科技青年”称号。2001年12月,就在张庆伟刚满40岁的时候,他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 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是中央企业集团中最年轻的总经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国有特大型 企业集团。主要承担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等宇航产品以及战略技术导弹的研制、生产 、试验任务,具有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以火箭股份、航天机电、航天动力、中 国卫星、中兴通讯等一批上市公司为代表,主要从事卫星应用等航天技术产品以及计算机应 用、信息通讯和汽车零部件等优势民品的研发生产。开发生产经营机械、电子、化工、通讯 、交通、计算机、医疗、环保等多种民用产品。经营有关航天产品的进出口业务,开展国际 合作。开展招标采购、对外工程承包、技术咨询和劳务输出等业务。在航天科技工业40多年 发展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体系和 技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