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全面发展的意思

全面发展的意思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26 15:05:45

全面发展的意思

全面发展的意思第1篇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异化劳动;生产力;现代化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说: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此外,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提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被消除其异化的性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 年))和《资本论》(1867 年)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性,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很多,但其思路脉路是清晰可见的。综合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和把握:

2.1 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2.2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

2.3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

2.4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极其匮乏,人的需要只能在一个极其低下的层次上得到满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 hi138/Com]

3、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了简单清晰的认识。但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搞好现代化建设,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其解决手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就会日益改善,物质文明程度就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必然造成生产劳动者的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新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发展了,还会大大地缩短人的劳动时间,延长人的自由时间,从而增加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时间。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使社会主义成为真正的民主。作为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建立和完善新的公有制及其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文化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熏陶必不可少。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是人的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态文明的优势来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在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中存在和发展的,对人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条件的思考,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孤立地进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有助于人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搞好搞活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而不断发展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终极目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几十年来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因为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又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是不断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越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也就越多,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全面发展的意思第2篇

论文摘要: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他人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实质是立足于主体性的实现,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深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走向强调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首先,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在对人的发展的范围界定上,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个人的发展问题,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个人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每个人。他指出:“如果用哲学的观点来考察这种发展,当然不难设想,在这些个人中有类和人在发展,或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同时,马克思提出,我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规定认识到何种程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将人的本质论述为“人类特性恰恰就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可见,人作为类存在物,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此外,每个(个人)又是现实的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表达。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是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统一体,这也是马克思关于“完整的人”其基本特性的科学描述,人的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各种素质综合作用下其个性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把个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考察。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原始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到了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分工导致人的发展陷人异化和片面性,这种片面性正是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而要实现人的发展在更高形态上的全面性,就必须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在更高形态上的统一,以此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主要是:

第一,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但人是社会动物,适应和改造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当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适应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进行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就能极大地反映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像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第二,每个人在需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中的丰富个性的需要呈现为多层次宝塔式的体系,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高消费、超前消费、商业文化更强化了人们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由此出现了寻求感官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缺失。从这一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更应实现人的精神的健康发展。

第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人的一切发展其最基本的就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发展。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如可见,实现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在要求。为此需要社会“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能力的机会”。除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人的主观努力和社会的系统教育则更为重要。 第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这里的素质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关系的含义是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或为了什么目的,则是无关紧要的。社会关系的含义是人与人的合作,为了进行这种合作,社会就必须要建立一定的行为规范,道德便是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具备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道德品质。而科学文化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逐渐成为使人的智力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第五,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与他的个性发展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没有个性”,“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的最普遍的形式”,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有个性的人”最终代替“偶然的人”,使“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可见,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人的主体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综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可以看出其重要的思想实质便是强调人的发展,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以达到自我实现。通过客观实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主体性。针对此观点,如要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能力,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个性,教育正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教育的目的也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之于人类发展的作用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他看来,“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活动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说:“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他认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有力手段,教育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可以使人们摆脱旧分工给他们造成的片面性,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全面的系统的影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对教育实践的反映和认识;而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类发展的一种理想和要求。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依靠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于人的全面发展,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走向肯定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是通过对人的培养使其为社会服务,教育功能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为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背离这一宗旨,一味强调教育赋予人以现实规定性的功能,教育就可能成为束缚人的发展的力量。故而,我们的教育在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要以一种世界性的眼光,着力培养一代能够走进历史并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通过他们的主体实践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意思第3篇

论文摘要: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即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目标和历史过程的统一,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辫证统一。

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创造性的发展了这一思想:“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同志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重要论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目标和历史过程的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最早萌芽于19世纪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性原则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们将人的全面发展寄希望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头脑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环境。这种思想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人纯粹的幻想。"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改造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角度,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三大历史过程。“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的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这一阶段主要指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关系简单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血缘或地域联结起来的,因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到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马克思把它概括为“物的依赖性”。“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物的依赖性关系为社会形成较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主要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我国已进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看待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同志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做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人不切实际的空想。”同志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时告诫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我们应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七一”讲话中,同志指出:“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归宿点。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程度、文化的进步等。这些社会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程度来体现。因此,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社会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够实现。正因如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石出的关系。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又不是直接同一的。也就是说,经济文化发展固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各种社会条件,但并不一定直接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例如,以往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单纯的注重社会的发展,认为只要社会发展上去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人的发展提升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人的幸福与全面发展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才不会被人民所抛弃。

最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此,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已作了回答。这就是:(1)强调实现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实现人们政治生活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利;(3)实现人们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就表明,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毗而就、自然而然的过程,“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归宿。如何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同志提出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出,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推动下极大地发展起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充分地涌流出来以后,那时才能做到,全社会的每一个人不仅生存需要能得到保证,而且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能得以实现。这个社会的到来,就是全人类的解放。可见,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由此,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在十六大报告中,同志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先进的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人,包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健康的体魄等等。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有赖于全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意思第4篇

    论文摘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发展目标是江泽民同志推进理论创新的积极成果。江泽民同志从多方面阐述了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实现条件,这些思想对改进高校“两课”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正由于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理论构想,长期以来人的全面发展被“未来”二字所遮蔽,在较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被淡化甚至被隐没。江泽民在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从多方面阐述了要在我国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不仅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把理论推向前进的创新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水平,也为高等学校进一步改进“两课”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

      江泽民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现阶段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所谓素质,从词义上讲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人的素质是指人的本来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即人的生理器官成长所达到的程度。而人的先天的生理器官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的培育和发展,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可塑性。人的先天发育条件和后天培养条件的不同可以使人具有不同的素质水平。(2)社会性。这一方面表现在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对一个人的素质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还表现为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也斌予了人的时代性内涵,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达到新水平。(3)整体性。人的各种器官发挥的不同功能构成了整体素质的各个要素。人的整体性素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各个要素的发展程度及其结构的合理性。比如,一个人拥有先天的音乐才能,所唱歌曲深受人们喜爱,但如果此人道德败坏,或文化水平十分低下,并不能仅凭此人能唱好听的歌曲就是素质高。即使一个人拥有很多方面的才能,但某一方面素质低下,常常会制约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人的素质发展应该是整体性、全面性的发展,而不是局部性、片面性的发展。

      根据素质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人的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的现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内容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那么,江泽民所提出的人的素质又包括哪些内容呢?综观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江泽民较多地使用了“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等。所以,江泽民同志提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或同时代的个人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因此,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规定并且随着其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些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物质交换关系、政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等,只有进一步发展这些社会关系,才能形成普遍而牢固的统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促进人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等素质的形成。然而,市场经济也可以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江泽民指出:“我们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取得的重大改革成果。它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同时要看到,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摒弃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发展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互助友爱、集体主义的社会关系。

      (三)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间由此可见,个人需求的多方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江泽民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十分重视人的需要。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要……首先保证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阎,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际上也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等等。由此可见,江泽民同志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作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执政水平的根本要求,充分明确了人民的需要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地位,从而把满足人的需要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社会主义作为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形态,人的需要除了物质需要(包括生存性的物质需要和享乐性的物质需要)以外,还包括精神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和发展的需要等等。

      (四)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他们认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广泛普遍的交往,多样性的需要,最后结晶和升华为人自身的多方面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一是人的体力将得到充分发展,因为有充裕的物质基础,并有充裕的闲暇时间从事体育活动,同时把劳动活动作为体力和智力活动来享受。二是人的智力,即人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开发,人不仅能够广泛吸收和掌握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和最新科学成果,还能拥有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力,新的知识不断涌现。三是其它各种能力,包括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的普遍提高。

    江泽民同志十分注重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他十分强调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人的智力的充分开发,在智力的开发中又尤其强调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由此可见,江泽民把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高到关系一个民族、国家、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

      二、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我们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底蕴的同时,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明确地位,提高认识。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的现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段话除了上文已经分析的含义之外,同时还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的发展,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相互并列的两个方面。

      以往,我们的理论研究在讲人的发展时候,常常把人的发展包含于社会发展之中,以为社会发展了,每个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并且在很多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或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有这些,都特别强调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并列的两个方面,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生产力发展是物质基础,人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讨论人的发展不能停留在抽象的“人”上,生产力发展是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对社会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是深化和巩固,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种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末这个人就不能走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圈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发展生产力也就意味着人的不断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其总和的全面占有是同一个过程。发展生产力和占有其总和要通过提高人的各方面能力来实现;而人的发展又作为一种生产力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另外,生产力的提高又决定着生产关系,促使劳动组织形式的不断完善,提高对各种异己力量控制和驾驭的能力,实现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要达到这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局限……。”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我党的治国方略,也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之一。这是因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不仅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措施,同时,这一措施也促进了我国人民的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了我国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人的素质的提高。首先,依法治国对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法治(1)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们养成社会主义道德并保持健康发展。(2)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对合法行为的保护,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其次,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的行为规范的价值标准,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可以提高公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维护法律尊严的积极性,自觉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同各种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作斗争等。

      (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的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主体追求最大利润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还通过确认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了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贬抑,给人的全面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是独立自主地具有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法人实体或个人,任何人身依附关系与消极服从态度都和复杂而激烈的竞争是格格不人的。人们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凭借其实力拚杀搏击。同时,在竞争中,人们的自主自强意识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潜在的天资秉赋会被发现,才干特长会受到尊重,兴趣爱好被发扬光大。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地位会极大地提高,人的自我价值可以充分实现。

      (五)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马克思考察和总结了近代科.技对人的发展的深刻影响,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科技革命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强国的难得机遇。在我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更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江泽民同志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将科技进步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连在一起,总是要求“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科技进步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互为条件的,科技进步必然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

      (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我国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提高卷面成绩为教育目标,以知识灌输为教育方法。而素质教育则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泽民同志从实际出发,十分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对不同的人提出了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同内容和目标。首先,要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总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通过这样的教育使人们讲文明、讲科学,反对迷信。其次,学校的素质教育要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江泽民指出:“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网再次,通过“三讲”教育,塑造具有坚强党性、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具有良好工作作风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三、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改进高校“两课”教育的指导意义

      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是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增强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实现高校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高校“两课”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我国高校开设“两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尤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主要目标。通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促进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勤奋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从人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高度来科学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两课”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培养目标过高,只要求先进性而忽视广泛性,形成“两课”的空洞性,缺乏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的思想道德素质超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要求。在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教育的目标虽一直定位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实际上只强调“红”,降低“专”的要求。而改革开放以来,确认了我国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培养目标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的目标,因而,与现阶段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系不大。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高校教育往往注重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走上了“轻红重专”的另一极端。当前高校存在的政治思想工作软弱的现象,程度不同地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两课,,地位得不到充分实现,从思想根源而言,就在于此。

      江泽民第一次明确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并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和实现条件,这就为高校改进“两课”教育、明确培养目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两课”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因而,在‘“两课”教育培养目标上,用未来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来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视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轻视“两课”的育人功能是同样不可取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过分拔高或过分降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都是不正确的。因此,江泽民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利于“两课”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现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地规范“两课”的基本内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有利于确立高校“两课”教育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高校“两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深人到学生头脑中去,首要的条件是理论要能联系实际 (包括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要“管用”,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两课”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理论脱离实际,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因而影响了战斗力和实效性。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他深刻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长期过程的论断,从根本上规定了高校改进“两课”教育应确立的指导思想。

    首先,“两课”教育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同时又是随着时代和其他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长期以来,高校“两课”教育中教条主义、机械主义、照抄本本的现象十分严重,只讲“老祖宗”讲过的话,形式上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因此,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改进“两课”教育树立了一个典范,即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两课”要实现其功能,要使大学生真信马列,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既讲“老祖宗”讲过的话,还要讲“老祖宗”没讲过的话:既讲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使“两课”教育既具科学性,又具生动性、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全面发展的意思第5篇

一、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话语前提

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不应拘泥于康德及黑格尔对人类发展的理解和阐释,也不应仅凭马克思论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具体语境。有关这一点,马克思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历史前提。从中不难看出,这种历史前提包含三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即对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对施蒂纳纯粹个人主义哲学的考证及马克思本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

通过仔细研究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提出了他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使用的副标题来看,“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指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真正社会主义”用“我们都是人”来抹杀人们之间的阶级区别,推崇抽象人性论。针对这种谬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阶级社会里,人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利益根本对立,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共同的人性”。在阶级社会中,爱不具有“普遍性”,剥削阶级绝不可能“爱”被剥削阶级,被剥削阶级也绝不会“爱”上剥削阶级。“彼此相爱”、“普遍和谐”在两个阶级之间不可能实现,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共产主义才能得以实现,绝不可能通过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彼此相爱”而实现。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真正社会主义”“所关心的既然已经不是实在的人而是‘人’,所以它就丧失了一切革命热情,它就不是宣扬革命热情,而是宣扬对人们的普遍的爱了。

因此,它不是向无产者,而是向德国人数最多的两类人呼吁,就是向抱有博爱思想的小资产者以及这些小资产者的思想家,即哲学家或哲学学徒呼吁;它是向一切德国现在流行的‘平常的’和不平常的意识呼吁”。所以,马克思指出了共产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同时,针对“真正社会主义”的上述观点,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从逻辑发展上看,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首先是基于对德国“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而产生的。通过批判麦克斯施蒂纳纯粹个人主义哲学,论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作为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施蒂纳认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利己主义是自我意识的本质,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真理。所以“我”(个人)是世界的“唯一者”,是万事万物的核心和主宰,凡是束缚“我”的东西,如国家、上帝、法律、道德、真理等都应抛弃。为了“我”,“我”要把一切都当作自己的所有物。由此,施蒂纳坚决反对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强调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国家、组织和纪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的个人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将他提出的应该以个人作为实现历史的唯一主体的思想转换为对现实的人及人类历史发展关系的科学阐释,即在历史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与个人实现解放的程度正向相关,个人现实关系的财富决定个人精神财富,由此,共产主义革命将把单个人的活动,转化为对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

而马克思之所以能对德国“真正社会主义”和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进行彻底清算,有赖于他早先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的批判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散见于其当时所写的众多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用这些著作中所取得的成果,直接论证了“世界市场”、“世界历史”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显然,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充分肯定了物质生产力对人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他详细论证了经济关系在无产阶级实现解放全人类历史使命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讨论了各种经济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会导致无产阶级对自己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从而奠定了其世界历史理论视角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基石。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人的发展形态

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全面展开和经济学革命的基本完成,为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构建了人的发展的三形态论,在此理论框架中,他对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关系作了完整论述,丰富和进一步发展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对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作了如下经典描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1]104

由马克思的上述论述可知,人的发展具有多重历史性,既有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又有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条件下“物的依赖”,还有共产主义社会知识经济条件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阶段。本文将侧重阐释“世界历史理论”语境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与人的发展的第二、三个形态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的依赖”是人的发展的第二大历史形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包含在第二大历史形态中。在此形态里,人成为“物化”的人,物的依赖,一方面使人获得了一定的独立自主性,人的整体的能力全面得到提升,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科学理性精神得以生成,促使人开始向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人转变;另一方面,人的个体的能力得到片面发展,造成人与自然、人与活动、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等一系列关系的紧张,又严重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多次使用“普遍”这个词语,来形容他所预见的未来社会,如普遍的劳动体系、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普遍有用性等,来描述社会成员必须利用资本破坏之前一切社会阶段的对人类地方性发展及对自然的崇拜,才能达到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

共产主义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和最终目的。人成为完全满足需要的人,这种“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地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生产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一伙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108-109马克思的这段论述阐明,“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对“人的依赖”的否定和扬弃,又是对“物的依赖”的批判和超越,它不仅促使人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实现了历史性变革,而且还促使人性得到彻底的解放和发展。

三、方法论意义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者辩证统一的方面,正确把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马克思针对人的发展做出的前景展望,即人将会达到自由、全面的境界,其实现的前提是整个人类社会行进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之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即便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这种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状态只是一种还未实现的理想。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社会中生产力全面发展造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完全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向着更高水平发展,从而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始阶段,我们要明确“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不是当下就能实现的目标,同时,更要弄清人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不是突然就出现的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指导,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展现是一个逐步地由低到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如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态等条件将逐渐发展和成熟,最终促成人发展的高级阶段的到来。

全面发展的意思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本质;政治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对思想教育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有着决定作用,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也起着决定的作用。所以,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握和认识,对深入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探讨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对规律性和目的性进行统一,这样就对最终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追寻,能够将个人的价值以及社会的价值在当今的历史形势下进行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对人的主体性强调得比较多。

(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一种以人自身为对象的独立的实践活动

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活动,将个人当作实践或工作的对象,却不是将自然或社会当作实践的对象。尽管其对自然和社会有着非常大的改造作用,但都是通过培养,开发和调动人来实现的。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专门用于改造人。

但从历史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立的实践对象仅仅在现代社会出现。在原始社会中,人的统治“几乎完全由一个奇怪的,矛盾的,难以理解的外部性”。人与自然的混乱使得人不自觉地去维护自己生存的意义。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在人类的实践里无法产生。当人们进入阶级社会,人与自然在社会中日益分化,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人继承传统道德,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秩序,从而满足需求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始出现。但剥削阶级只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蒙昧主义统治的一种手段,不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业培训的主体,也不能促进自我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独立性。即使是培养人,也只是给自然秩序的变更提供工具。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仍然是公正的社会和阶级统治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不过是培养忠实的可以为资本家工作的劳动力,使之服务于资本家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的掠夺。社会与人的本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消除异化劳动,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完全领悟,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残活动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一个全面的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天性中不好的地方都通过后天得到了补救。”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格。全面发展的内涵通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工作进行实践,这就需要一定的条件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教育等外部条件与人在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一些主观意识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人在全面发展中最重要的条件都是人民的活动,而其他条件最终要通过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

作为一种促进自身发展的实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特殊的作用。例如:综合发展能力对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人的个性以及人的主体精神都有促进作用。这样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主观世界可以进行改造。全面丰富和调节社会关系能促进产学研结合教育和生活的发展,也创造了人类发展的综合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其核心价值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能够实现内在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己,最终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社会和历史条件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规律性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把握

通过以上的分析,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了非常好的理解,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和把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象的对立统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有着真实和虚幻的特性。从真理的角度反洗,一般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但也表现为假设的情况,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般属性的关系,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法治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的精神需求的客观要求。因此,一般的财产或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阶级性和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意识形态相比其他教育更明显的,在这个意义层面上,阶级性和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个方面。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跟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根据马克思的学说以及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发展变化的社会客观条件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想实现共同繁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就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将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主要是非智力资源),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道德发展。这些都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 、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颇有目的,有着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会因为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主动性的增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具备属性多样,因素多种的特质。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张学凤.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2.

全面发展的意思第7篇

关键词:人的发展;过程;内涵;实现

中图分类号:A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044-03

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逐渐进化、不断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批判地继承西方先哲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创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随着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转变而不断发展的。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

人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产物,人不仅创造着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他所处时代的物质发展水平所决定。人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史,对人的发展的认识同样也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一)雏形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的开展,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劳动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工人生活日益贫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并著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章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角度考量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发展,“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①充分表明劳动者被劳动对象奴役和压迫,造成人的发展畸形和片面化的现实。摆脱异化,实现人的类本质是马克思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初追求。尽管马克思这时还没有提出较为系统的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但这里却孕育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萌芽。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异化劳动为考察个人全面发展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二)形成期――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将对人的认识引入到实践领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人的发展过程是实践发展的过程,他坚持实践的观点,以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为起点来揭示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哲学前提,把现实人的发展引向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坚持从历史的和现实的人、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分工到阶级的分化的逻辑考察历史。同样,对于人的发展,马克思也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社会分工出发对人进行历史地考察。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③这样,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旧式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人体力和智力的畸形发展。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应地发展起来,为了更多的获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利用各种手段剥削无产阶级,这种私有制下所产生的的人的异化劳动是造成人畸形发展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只有消灭旧的分工,消灭旧的所有制形式才能打破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分工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是影响人的重要因素。马克思通过考察分工,第一次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代表作,同样,它也标志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的形成。

(三)发展期――从《哲学的贫困》到《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促进人解放和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步形成以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中又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这一理论。马克思说:“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工厂消除着专业和职业的痴呆”。④《共产党宣言》在论述共产主义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这样说:“代替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这一时期,马克思在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同时,还从发展生产力、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发展教育等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路径,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成熟期――《资本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经典论著。在文章中,马克思强调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出发,也就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来揭示三大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发展状态。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⑥这样,他就将人的发展历史总结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通过历史的考察,说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的过程,发现剩余价值规律,自由时间成为人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⑦自由时间的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可以直接运用来发展人的全面能力,基于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走向成熟。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经历了从黑格尔主义者到超越费尔巴哈主义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样,对待人,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现实、从思辨到科学的过程。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是有个体生命意识和社会意识的人,是个性自由、能力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和谐的人。

(一)个人个性自由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个人的个性能自由地发展。人的片面发展是指在资本主义等旧的社会分工条件下造成的人的发展的畸形状态。这种片面发展的人,只是承担社会发展中的局部职能。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⑧这样人的活动就成为了自由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不被异化所影响的自由活动。人不仅可以从事创造物质资料生产的活动,也可以从事改造人自身的活动,分工再也不是导致人发展的桎梏。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解放,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是在不同的劳动工作中,不同的工作职能中,让自己先天得到以及后天培养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和锻炼,包括人的劳动能力、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这就将人的发展从片面的生产中把人解放出来,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人与人、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生产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体现为只有群居和集体的活动才能战胜大自然的威胁,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多样化,人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被对物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人逐渐变为被产品束缚的人,但这恰恰从反面说明了人和人关系的日益紧密性。人在从事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处在丰富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设想的全面性, 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便利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成为现实。人们成为世界性的公民,当然,这样有利于更民族更好地吸收外来的优秀成果,促进人类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个人个性发展、个人能力全面提高以及个人同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体,我们应在科学认识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其实现条件,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寻找理论支持。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思考人的发展问题,都是从抽象的人出发。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寻找现实路径。

(一)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认为,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全面发展得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更好的促进人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它还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人争取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人必须用多的时间才能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工厂和机器大生产的迅猛发展,生产效率逐渐提高,这样,人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来促进个性和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正象单个人的情况一样, 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联合起来的人占有生产力的总和, 使生产力的发展成果用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做好物质铺垫。

(二)建设先进制度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政治保证

旧的社会分工导致了人的畸形发展,只有消灭旧的社会分工,旧的私有制,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因素日益凸显,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生产关系无法相容的地步时,这种旧式的生产关系就要被打破,为消灭旧的私有制度做准备工作。马克思以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中的异化劳动为起点,深入到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腐朽部分,他一直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建设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联合体,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其他人发展的条件。

(三)大力发展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用来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的生产,而且还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技能教育能教人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为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在探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时,我们就从根本上掌握了立足点,只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能够不断实现社会制度进步的,通过教育的方式促进人、社会进步的,都是可以采取的方式。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它的内涵和实现条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环节。只有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路径探寻的认识后,才能更好地立足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应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135,165,228,422,165.

⑥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7,36.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吴向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N].光明日报,2002-5-14.

全面发展的意思第8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改革、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我们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内涵,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当前,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制度、体制的深入转型和市场机制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使一系列深层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更加突出。这种不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要致力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加以对照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失衡;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失衡;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失衡。针对这三个“相对失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必须辩证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辩证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关系,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建立在保持良好生态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和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辩证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通过尽快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逐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强烈呼唤坚强有力和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上述三重层面上,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一方面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社会发展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其中,具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精神价值。就经济价值层面来说,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讲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是影响经济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可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促进人们确立效益意识、时间意识、科技意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无形动力。就政治价值层面而言,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我们只有使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治观念等深入人心,政治文明建设才能卓有成效。就精神价值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价值包括知识价值和道德价值,其知识价值在于认识社会、理解自身避免社会和人生失误;道德价值体现在提倡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道德理想方面。

另一方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典作家强调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的人应当具备的素质,不仅包括体力、智力和道德品质还应包括个性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不断推进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够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文化素质,满足人们对历史、社会和自然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固然与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但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不可能自发形成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的人文与政治环境。

三、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更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