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媒介融合的趋势

媒介融合的趋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22 14:46:24
媒介融合的趋势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国际经验 发展趋势

当今的传媒领域正在上演一场空前的变革。伴随着媒介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革新与驱动,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愈加模糊甚至趋于消解,人类逐步迈进了媒介融合时代。具体而言,传播媒介在媒介技术、媒介业务、媒介所有权,以及媒介政府规制等各个层面都踏上了融合之路,它们在不断探索的同时,也丰富着媒介融合的内涵。

一、技术融合方面

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所有内涵中最为本质的一点,是媒介融合的依据,它可细分为信息源融合、传输渠道融合及接收终端融合三个方面。

首先,数据压缩技术尤其是数字音频、视频压缩技术不断升级,并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信息内容的数字化转换与编码过程中,这使得媒介信息源的融合更加便利和高效。目前,多媒体信息的压缩处理已存在6类标准:联合图像专家组(JPEG)压缩、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片段压缩(Fractal Compression)、音频-视频交替(AVI)、数字视频交互(DVI)、Indeo视频图像(Indeo Video)。同时,新的压缩技术和标准也处于研发之中。由MPEG和VCEG(Video Coding Experts Group)联合组成的国际数字视频压缩标准组织JVT(Joint Video Team)就已经启动了下一代数字视频压缩标准的规划,初步将其命名为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并计划于2013年2月正式。

在对多媒体信息数字压缩处理的基础上,流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网络带宽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限制”并可使用户边下载边体验音视频信息服务的技术手段,为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数字网络新媒体之间的边界模糊做出了贡献,切实推动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而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和宽带流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内容分发网络(CDN: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也迅速成熟起来。根据对网络流量、服务节点连接及其负载情况、到户距离与响应时间等综合信息的实时监测,CDN将经过压缩的多媒体信息从网络传输的中心导向靠近用户的边缘地带。这在有效缓解流媒体传输高吞吐率对骨干网络带宽所形成的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大规模流媒体服务的质量,加速了信息传输网络的宽带化发展进程。近年来,CDN作为一项十分关键的网络技术,在国内外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多媒体信息传输的实践之中。

其次,在融合型信息传输网络平台和渠道建设方面,目前各国均已具备了十分成熟的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及电信网等大型信息传输网络,并在原有的多媒体信息集成播控平台和网络传输渠道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网络间的融合发展。

在以美国、英国、法国为代表的欧美地区,以及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都在积极培育基于“三重业务”的融合型信息传输网络平台和渠道,各国均已着手培育和建设一个能够真正支持三重业务捆绑的融合型网络,即下一代网络。

下一代网络以光纤高速传输技术为依托,采用综合开放的网络体系架构和标准接口,采用多元化的宽带接入技术,突破网络带宽瓶颈,增大网络容量,积极与现有网络互联互通,从而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任何接入资源和接收终端,都能够实现任何通信业务,包括多媒体信息服务的体验。

再次,在融合型信息接收终端的开发方面,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及其他电子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信息接收终端越来越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多功能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且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当前,各国都加紧了对多功能一体化的信息接收终端的开发,以此来满足并进一步激发用户在媒介融合时代对融合型信息服务与融合型信息终端的极大需求。既有的新型多媒体信息接收终端主要包括数字电视一体机、互联网电视机、3D电视机、智能电视机、台式电脑等固定接收终端,以及电子书、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车载电视、手持电视(PDA)、小型平板电脑、3G智能手机等可移动接收终端。前者通常具有屏幕大、清晰度高的优势特征,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视觉体验;后者则以其便携性制胜,能更充分地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接触多媒体信息的需求。

伴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更迭及网络融合的深入推进,信息接收终端的多功能一体化趋势也将更加明显。届时,用户将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凭借这些融合型信息接收终端,体验到其所期望的便利化、个性化、多样化信息服务。

二、业务融合方面

业务融合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内涵。有赖于媒介技术的演变与融合,尤其是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平台和渠道的融合,传播媒介的业务融合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其一,报纸与广播电视媒体间的业务联合早已成为媒介业务融合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报纸业务也与互联网等网络媒介的业务形态全面融合,网络报、报网、手机报则因此而成为媒介融合时代的一种重要业态。

其二,广播、电视媒体与互联网之间的业务融合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这催生出了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互联网电视等多种融合化媒介业务平台。尤其是互联网电视业务,已成为一项十分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类型,并深受用户喜爱。凭借着以各类VOD为主的付费多频道电视服务和集电话语音、网络宽带与电视服务于一体的三重业务捆绑等优势业务,IPTV已在全球拥有3200多万用户。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2010年,全球IPTV渗透率已从0%提高到2.7%。具体来看,北美IPTV渗透率为6.6%,其中美国占6.9%,IPTV用户总数为790万;欧洲IPTV渗透率为4.9%,其中西欧地区占7.2%;亚太地区IPTV平均渗透率则较低,仅为1.6%,韩国、日本分别以13%和3.8%的渗透率领先这一地区。

在未来,多媒体业务的融合化发展仍将是媒介产业的重要趋势之一,基于此,媒介视听服务业务的产业链与价值链也必将被重塑。

三、所有权融合方面

媒介所有权的融合在国际上早已不鲜见。由技术进步、业务融合以及企业竞争带来的战略性并购,使得媒介间的所有权重新整合,并形成了不同规模的传媒集团,其中包括不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传媒巨头,如联姻式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Time Warner)、迪斯尼(Disney)、维亚康姆(Viacom)、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德国的贝塔斯曼(Bertelsmann)等等。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以及媒介生态环境与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媒介机构在所有权层面的兼并融合也趋于频繁,尤其在欧美地区,媒介并购活动更是异常活跃。根据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传媒和娱乐业的兼并与收购活动十分频繁,全年累计进行并购交易804起,价值约达335亿美元。可以说,美国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媒体娱乐业资产交易市场。

此外,媒介所有权的融合已不仅仅发生在单纯意义的媒介领域内,跨行业并购同样成为了趋势。2010年,加拿大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加拿大贝尔公司(Bell Canada)的母公司BCE宣布,收购该国最大的私人广播电视公司CTV。这项交易被认为是横向重塑了加拿大的媒体和电信版图,并再次证明了媒介融合时代内容与渠道之间纵向整合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全球普及和媒介资本的国际流动,媒介融合的全球化趋势也进一步加剧,媒介的跨地区兼并乃至国际竞合变得势不可挡。2010年8月,美国迪斯尼公司宣布同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SK电讯合作,成立名为“TMK”的合资公司,正式进军韩国市场,并致力于向韩国消费者播放迪斯尼制作的内容。在这场融合活动中,SK电讯和迪斯尼旗下的迪斯尼国际频道(Disney Channel International)分别持股51%和49%。

四、政府规制融合方面

媒介政府规制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积极的、面向媒介融合的政府规制会有助于媒介融合的顺利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面对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媒介政府规制,以适应媒介融合的新要求并引导、推动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各国尤其是媒介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规制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对现行媒介规制体制、政策和法律进行调整,或“从现行的广播电视专门法或相关法层面向视听新媒体延伸,拓展专门法的适用范围”,或探索、建设与媒介融合相适应、相协调的新的融合性规制法律,从而使媒介融合时代的政府规制更加趋于科学化、法制化。在这一方面,美国、欧盟、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已在原有规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日本更是从2008年2月即开始着手《融合法》的制定,并希望把现存的广电及通信领域的9个相关法律统编为一个,从而为广电业与电信业的新兴融合业务拓展空间。

其二,对现有媒介规制机构进行依法调整,强化独立的、融合化的规制机构在媒介融合监管中的地位与作用。美国的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英国的通信办公室(OFCOM)、法国的视听最高委员会(CSA)、日本的邮政省等都是具有独立规制权力的媒介产业规制主体。在媒介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下,它们在原有权限的基础上又被依法赋予了针对视听新媒体进行规制的新权限,从而对广播电视业、电信业以及互联网等所有与媒介信息传播相关的部分进行统一监管。澳大利亚则更是基于对“数字技术变革与媒体融合时代将给现行规制体制带来严峻挑战”的认识,在对原有规制机构进行大量相关调研的基础上,于2005年重新组建了新的规制机构——澳大利亚通信媒体管理局。新加坡也在媒介融合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于2003 年初,将此前分属于新闻部、通讯部、艺术部,分管不同类型媒介的广播管理局(Singapore Broadcasting Authority)、电影和出版局(Films and Publications Department)和电影委员会(Singapore Film Commission)合并起来,设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传媒发展局(MDA)。作为具有综合规制权力和地位的规制机构,MDA能更有力地协调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不同媒体之间的发展和管理问题。

今后,媒介规制演化的趋势将是更加全面、规范、有序、有力,具体来说就是媒介规制环境将更加优化、媒介融合监管体系将更为完善。媒介政府规制的融合程度将会不断提高,以适应媒介融合的现实发展需要并进一步引导、推动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这意味着媒介规制的政策和法律、规制机构、规制行为等各方面的融合都将跟进。而在具体的规制变革中,视听者利益、媒介产业活力与市场竞争格局等将被作为重点考察因素,市场准入机制也将被调整以打破分业监管的旧有规制模式。

就监管体系而言,除了政府规制的变革外,随着行业自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作为媒介消费者的公众的主体意识觉醒,一个更为全面的媒介融合监管体系,即政府规制、行业自律机制、公众监督机制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将逐渐建立。

总之,就目前来看,全球传媒业在数字网络新媒体的强力影响下,都走上了媒介融合的康庄大道。从内容生产到渠道建设和终端开发,从产业到监管,从分立到融合,从国内并购到国际竞合,无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张力和局面。在此情境下,媒介融合未来的发展态势也显得十分乐观和明朗。

参考文献

[1]刘国梁.从H.264向H.265的数字视频压缩技术升级[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1(6).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外广播影视体制比较研究[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版.

[3]蔡静.三网融合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第八届亚洲传媒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11(1).

[4]蔡雯,黄金.规制变革:媒介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世界多国媒介管理现状的比较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7(3).

媒介融合的趋势第2篇

“报纸因为电视、网络媒介等竞争对手的不断侵袭,导致发行萎缩和广告销量下降,所以现在产品单一、单独运营的报社很难应付市场变化。”2014年10月1日,《纽约时报》就宣布裁员100名采编员工。不久,在2014年10月7日,特纳广播电视公司也宣布全球裁员,涉及1475人。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下,很难再以孤立的形式存活下去。只有适应趋势,与新媒体进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才能实现共同繁荣。而在媒介融合大趋势的影响下,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在价值判断、传播权力、工作流程和传播方式上的改变。

一、新闻价值判断变化:由专业标准转向用户需求

融合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就新闻价值的重心转移来说,逐渐由新闻价值的专业标准转向用户需求。以往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价值方面会以自身考虑来选择和衡量一个事件能不能成为新闻,较少会考虑到受众的需求。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产品,更作为一项服务,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受众更精要、更便利的掌握信息。

例如,雅虎推出了一款叫做Yahoo News Digest(雅虎新闻摘要)的新闻APP软件。这款APP推出的当月,使用该APP的移动用户就超过了4亿。迄今为止,全球的用户总数达到8亿。这款APP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新闻的选择上体现了用户优先的理念。在新闻的推送上,这款APP会根据你的阅读情况,及时记录你的阅读文章的数量、种类以及所花费的时间。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哪些新闻该用户最为关注,从而充分了解该用户的兴趣、心理活动、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行为。然后在用户再次阅读的时候推荐该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文章。这种专业新闻内容加新型呈现方式使得公众能够更精要、更便利的掌握信息,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与受众新闻消费的互动性。

在国内,这样的尝试也已经开始,如国内的新闻APP软件“今日头条”等也开始根据用户的喜好和兴趣推送新闻。在“今日头条”的使用过程中,每一个用户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头条新闻页面。而提供专属新闻的背后,是一系列对于用户需求的精准分析。“推荐引擎的背后其实是程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类似数学模型的算法。通过基础数据可为每个用户建立‘兴趣DNA’模型,根据这一模型为用户推荐资讯。算法包含了上万个维度,包括可视的、不可视的主题和标签,类似于推荐模型中的X、Y坐标。常见的维度包括了热度、内容、属性、位置、使用时间和用户以前看过的内容等。”

所以,在融合媒介的趋势下,新闻的价值判断转向用户需求,更加注重与受众的相关性,有用性以及提取信息的便利性。

二、传播权力的变化:由专业把关转向公众参与

融合新闻时代,新闻生产的信息来源不再仅仅是职业新闻工作者。现今,公众利用诸多新媒体形式,微博、微信、博客以及其它社交工具将自己所闻所见上传到网站上,信息,从而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论是对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来说,公众的参与都已经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的一部分。由此来看,新闻传播权利已经逐渐从专业新闻“把关人”转向了公众参与的模式。

首先,在信息源方面,虽然专业的媒介组织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毋庸置疑的是,公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觑。

例如,在2005年的英国发生的伦敦地铁和公交的爆炸案中,公民记者就在提供信息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爆炸发生的很短时间内,公民就把通过手机拍摄的视频或者图片发送给BBC、《卫报》等英国主流媒体。有的公民则直接将现场拍摄的图片上传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些都是当时远离现场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在短时间内所不能办到的。2006年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推出了一档公民记者新闻栏目《iReport for CNN》。这档节目就是CNN意识到公民参与重要性的情况下为公民记者量身定制的一档节目。2004年印度洋海啸事件以及2005年的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让CNN意识到,不论媒介机构反应有多迅速,派出多少记者,也难以迅速获得重大突发事件的所有现场画面。而在这些突发事件中,很多珍贵的资料现场画面都是由公民拿起手机或者相机拍下的。所以CNN审时度势,开办了《iReport for CNN》这样一档公民新闻栏目。在这档节目中,全球公民都可以上传自己所拍摄的有关当地的突发事件的视频或者图片,然后由该栏目对其内容进行筛查和编排,再上传到网站的节目中。

韩国的公民新闻网站也进行了此类尝试。“2000年韩国的公民新闻成立之初,参加该网站新闻报道的只有数百人。但是在五年后,该网站已经拥有38000名“民记”,并发展成为一个多语种的国际性网站,其中的400个外国“民记”来自其他25个国家和地区,远远多于任何一家大众媒体的雇员数。”所以该网站的创始人吴延浩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每个公民都是记者”。

其次,公众逐渐参与到评论新闻的环节中。荷兰的De correspondent(领英新闻)新闻网站也是适应公众参与新闻生产趋势,从而取得成功的范例。该网站于2013年9月30日成立,是一家众筹网站。网站仅仅开始8天就有1.9万人参与,募集资金17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众筹新闻网站。领英新闻网提倡记者和公众一起工作,记者是话题的引领者,而公众是专家型者。在网站上,公众可以对话题发表意见、进行评论,而不需要专门的评论专家进行点评。因为创始人霍夫曼认为每一个读者都是某方面的专家,3000名公众一定比一个专业的编辑懂得多。

所以,在融合媒体趋势下,来自普通民众的声音在新闻和评论的 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传播权力正从专业新闻转向公众参与的模式。

三、工作流程:采编与内容制作的变化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流程通过组织机制改革实现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流程再造,从而实现了跨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同时在新闻编辑工作上,后期前置,甚至转向了同步编辑。

1、跨媒体的采编流程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之间进行合作,开始出现了跨媒体之间的采编流程。早在2005年,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就开始实行跨媒体之间的采编流程的尝试。它采用Hub(中心)的理念来设计办公桌。每个部门有一个办公桌,且每个部门都配有数字产品编辑。将数字产品编辑加入该部门,目的是为了使报纸和数字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欧洲,这样的尝试也已经开始。比如说丹麦的《北日德兰报》,在2002年的时候该报就根据印刷版和在线版创办了电台、新闻网站以及电视台。不同媒介的编辑在一起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并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进行编辑。

2、内容制作的端口前移

内容制作方面,编辑的任务后期前置,转向同步编辑。编辑不仅仅进行后期的操作,而且要在新闻发生同步甚至前期就进行搜集热词、网罗数据、定位用户习惯等活动。《赫芬顿邮报》的编辑在前期的搜索信息数据方面就做得非常成功。该报的编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继续从事传统的采编业务,而另外一部分紧盯谷歌的搜索引擎总结热点词汇,然后根据热点词汇来编写故事。而后在《赫芬顿邮报》的每篇报道中都含有这些热点词汇和短语,受众只要点击这些热词就会自动链接到其他点击率更高的新闻中。同时,点击这些热点词汇和短语就会链接到站内其他点击量高的报道中。除此之外,在《赫芬顿邮报》的网站上,每一个视频的标题下方还会有至少10处的热词标签。“这些标签试图把所有人的搜索用词都囊括其中,确保用户在搜索时能为赫芬顿邮报贡献较多的流量。”

四、传播方式的变化:从单一媒体转向视听多媒体

新闻传播方式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发生了转变。新闻不再由单一的媒体进行分发,而是通过多媒体对受众进行信息传输。与此同时,新闻自身的呈现方式也由单一化向多媒体融合、视听兼备的方向发展。

1、新闻由单一媒体转向多媒体分发

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得信息并不是从单一的媒介渠道获得,而是从多个信息终端渠道获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媒体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从目前来看,媒介融合将带来的是载体的‘先合后分’的局面,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这样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比如在道琼斯,新闻报道的顺序是这样的:道琼斯通讯社→华尔街日报新闻网站→NBC电视台→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纸质版→《smart Money》等系列刊物”。这是因为新媒体时效性较强,往往作为报道的首发媒体,而后电视、广播会继续进行跟踪报道,随后网页版媒体进行信息的资源整合后发表深度的调查报道,对事件进行全面的阐述。因此,现今新闻不仅仅是由单一的媒介进行传播,而是转向多媒体进行分发。且各媒体分发内容带有其自身特色。

2、新闻传播采用多媒体方式,视听兼备

媒介融合的趋势第3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趋势 人才培养 新型传媒人才

西南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

信息时代社会突飞猛进、蒸蒸日上,科技迅猛发展,传媒领域也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和“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成为人们交流、交往的工具。各种形式的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也愈加明显比如手机和电视相结合形成“手机电视”,报纸和手机相结合形成“手机报”,网络和电视相结合形成“网络电视”等等。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为主的“三网融合”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媒介产业走向融合,数字技术的发展更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动力支持。媒介融合已成为现代传媒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态势必然催生出新的传媒生产理念、新的人才教育理念。①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集散地”――高校,需要及时更新观念,采取相应的策略,使人才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得以立足。

一、媒介融合与新型传媒人才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述

1983年,伊契尔・索乐・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把“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即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技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一批新媒体得以产生的同时,也促进了“旧媒体”的二次发展。电子报纸、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都是新旧媒体融合产生的“混血儿”。媒介融合是当今媒介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传统媒体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②

媒介融合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技术化与全能化。在广播、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趋势越来越强。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不同形态的媒介相互竞争与融合,体现出文化的全能性与技术性。

2.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融合媒介趋势下,以往每种不同的类型的媒介独自经营,而现在多媒介走向联合经营,生产成本降低,资源合理配置,也促成“融合新闻”(Multiple-journalism)的产生,形成了“全民写作”的趋势。

3.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径可以分为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为主的内容融合,以及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为主的载体融合。

(二)媒介融合的影响与新型媒体人才

媒介融合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很大:

1.促进传媒理念的创新

人类不断追求信息传播的优化,而媒体融合正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它正变革着信息的采、编、播、获取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使历史上独立演进的不同媒体形态更加丰富、更加有序、更加高效的融合发展。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各种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得以作用于融合媒体之上。

2.促进核心价值的整合提升

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新型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信源主体呈现多元化,普通公民也可以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媒介融合将会大大提高民众参与社会的程度,不断改变人们的心理状态。这有利于促进社会核心价值的重构,特别是草根媒体将成为社会核心价值重构过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3.呼唤新型跨媒体人才的更多涌现

跨媒体人才即媒体融合人才,他们可以灵活的运用多媒体工具和技术进行采集、编辑、制作等一系列工作,能够同时承担图文、音像等报道任务的全能型记者。

在媒介融合态势下,两类新型人才成为亟需:

一是能够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媒体工作者。此类人才要通晓人文社科知识,要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技能,尤其是例如WEB2.0影视编导、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特技制作等新媒体技术;

二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的管理工作者。此类人才应该兼具“职业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头脑和才干,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和策划。今后媒体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跨媒体人才的竞争。

二、传媒人才的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以及新型媒体的结构特性决定了跨媒体新型人才需求的复合型,从业者需要熟练掌握从前期策划、采写编制到后期的传输和互动等流程所需要的技能。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依然是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与新媒体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属性和体系、课程设置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和专业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等方面。

对此,调查组选取了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四所开设新闻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对其师生做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8份。同时调查组还对重庆市的爱奇艺和壁橱社区论坛的工作人员做了访谈。目的在于寻找到高校新闻人才培养与目前媒体行业需求的契合点,从而对新闻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数据分析

1、师生基本状况

(1)师生群体构成

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上述4所高校大约140名学生,以2010级学生为主。学生的专业涵盖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汉语言文学等。本次调查的教师群体来自西南政法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学院,共计6人,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

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教师处于46岁至55岁年龄段,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17%,36岁至45岁教师占33%。而在教师学历分布中,博士占67%,其余是硕士。

(2)师生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非常熟悉”和“不了解”两个极端方面师生比例小,其中老师都是10%,学生分别是6%和13%。近八成的师生都对新媒体有一定了解,“比较了解”的老师占45%,学生占25%;“一般了解”的老师占35%,学生占55%。

(3)学生对新媒体行业工作的意愿

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其余的则不愿意从事新媒体相关工作。

2.课程设置情况

调查的四所高校,都开设了与新媒体有关的课程,但在课程比例、设置内容上不尽相同。同时,四所高校的新媒体课程统一安排在选修课当中,必修课都没有安排有关课程。新媒体领域相关的课程开设的较少,学分要求较低。

3、岗位素质要求与期待

(1)行业具体供求

媒体倾向于人才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比如对软件技术的熟悉度、视音频操作程度等。而教师和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文案创作等基础性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把握。

学生对传统媒体的采访写作能力不是很看重。教师认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是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媒体从业者则认为,应当更加注重设备操作、商业开发、产业化经营等现代技术的运用和能力的掌握。

(二)调查结论

1.从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方面来看:

师生对新媒体行业普遍给予较高的关注,对于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普遍看好,而且愿意进行有关学习和研究。然而,由于新媒体行业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新兴行业,高校师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比如实际用人需求、各领域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等等,尤其是诸如流媒体技术、整合营销、版权开发与管理等方面,是教学与研究的盲点。

2.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来看:

距离现代新型媒体人才需求还差很远。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教育观念注重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中外新闻史、广播电视史等基础史论课程的教学,学科架构不健全。以传统媒体的人才需要为基础,比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主要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人才,新闻学专业主要是为报刊、通讯社培养记者、编辑。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转型,传媒间的差异正在被打破。此外在当下这个不断变化的媒介格局下,建构起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困难。新媒体行业的发展,需要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资源组织架构的创新,也需要节目形态、技术手段的创新,而凡此种种都无法从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获得。

3.从高校与新媒体行业有关单位间的联系来看:

存在失衡与错位的现象。新媒体企业无法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充足的行业资源和良好的实践机会,高校也在人才输送方面达不到要求。教学和实践脱节,新闻人才结构失衡。我国的新闻教育基本上是在大学课堂内完成,新闻单位的参与度不够,当毕业生进入媒体,仍然需要接受再培训和职业化训练。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多样化、专业化的传媒人才,而新闻教育却呈现了人才培养路径过专、过窄的问题,与传媒业的需求严重脱节,无法适应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

三、媒介融合下传媒人才培养建议

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基础教育与培养,更离不开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间的平衡,针对目前新型传媒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应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紧跟行业用人需求,加强与新媒体行业的有效联系。

(一)综合素质的培养

1.注重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新媒体的特点是传播快捷、互动性强、内容海量、开放性高,这就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广泛涉猎,只强调对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必定是一个没有深度、没有发展前途与潜力的媒体。

2.注重对新闻专业素养的培养

媒体从业人员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更要坚持党性原则。媒体从业人员要做好把关人,正确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教育宣传、服务娱乐等功能。

3.注重对新媒体应用的培养

新媒体并不是指一种媒体而是一个过程,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移动媒体是新媒体。注重对新媒体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知识更新,教育机构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根据当前新媒体的发展特点,为从业人员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二)业务能力的培养要求

1.“跨媒体”报道能力

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传媒机构不可能只拥有单一的媒介形态,报纸媒体开发了网络版和手机报以及官方微博,电视媒体开发了网络电视和户外电视,杂志媒体开发了电子杂志,广播媒体发展数字广播。新型传媒的业务流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媒体人才不能再局限于过去一报一台互不干涉的工作模式,而是要具备进行跨媒体传播、报道的能力。要熟悉传统媒体的运作流程,更要掌握新媒体的运作规律、报道手法、受众的特征、传播的特点。

2.整合传播能力

网络时代,在话语权平等的背景下,“人人皆记者”。作为媒体专业人才,其核心竞争力不再是第一时间报道事件,而是体现在对新闻信息的筛选上,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媒体人才运用敏锐和专业的眼光对信息进行鉴别、跟踪和深度报道,从混杂的信息中为受众梳理出有逻辑、有价值的内容。

(三)教育观念的更新与学科资源的整合

重庆爱奇艺公司内容部资讯频道的主编左小漠在访谈中表示,当前企业亟需复合型人才,但是实际上员工的能力结构相对单一,综合素养不够高,视野也不够开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构吻合,我们还发现,当前高校在相关专业的设置上有以下问题:一是涉猎过广,不够精细、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足;二是专业面过窄,比如有些学校将新媒体片面的理解为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影视艺术,将已有的影视类专业直接移植,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学科间的贯穿性、继承性不强,有的学校将理论课安排在第一学期,却将新媒体实务课安排在第四学期,无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衔接。

因此,教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放在首位,要突破传统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对优势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要想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出合格的新媒体人才,必须要建立综合、科学的教学体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衔接,建立起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教学体系。

(四)高校新闻院系开设新专业,开拓研究的新方向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2005年在全世界新闻院校中第一个设立了媒体融合系;2007年3月,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Convergence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从2007年起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新传媒系,其中媒体融合作为该系重要的新闻专业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7年开始也新增了“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注重培养媒体融合新闻人才。③

高等院校在设置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时候,要将之放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打大视野下,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将传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断调整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合理比列。例如可以将新媒体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教授给学生,配备有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工作经验的老师,将一线的经验和方法与学生互动分享。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新闻传播学实践性较强,实践课程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高校教师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教学氛围。

(五)加强校企合作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新媒体工作者认为自身理论素养、业务素养不足,对所从事行业的属性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够,对新媒体产业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它们拥有丰富的智库资源,可以拓宽从业者的视野,为他们提供客观的理论指导和培训。与此同时,新媒体企业众多学习时间岗位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指引方向。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针对媒介融合这一背景,目前高校可多开展与新媒体融合性媒体的合作。比如,邀请新媒体资深从业人员担任学校的荣誉讲师、客座教授,参与课堂教学,定期开展讲座;学校可以加强与新闻网站等媒体、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们到传媒机构切实体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有媒体将2013年称为“大数据元年”,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中国网民数量从100万发展到一亿用了七年半时间,从一亿到3亿用了将近4年时间,从3亿到2012年年底的超5亿则不到两年。近五亿网民意味着超过1/3的国人都已经和互联网有过亲密接触,“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悄然到来。④在自媒体趋势下,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素养的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高校和新媒体行业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 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② 孙夏卿.《新媒体人才培养亟待加强》.[J]

③ 唐筱童.《《媒介融合――锻造新媒体新闻人才势在必行》》.[J]

④ 孙祥飞.《新闻传播学考研》.人民日报出版社.[M]

参考文献

[1]陆平.《3G时代新媒体人才的培养》.[J]

[2]孙夏卿.《新媒体人才培养亟待加强》.[J]

[3]谢晓红.《高校网络新闻传播教学改革初探》.[J]

[4]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5]唐筱童.《媒体融合:锻造跨媒体新闻人才势在必行》.[J]

媒介融合的趋势第4篇

面向具有传播能力的公众:新闻创新的立足点

在数字时代,任何人都能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大众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一方面,新媒体数量剧增使传统的“大众”被分割为“小众”;另一方面,网络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年轻受众尤其是成长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一代,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与老一代不同,他们的媒体使用习惯必将主导新闻传播的未来走向。

过去,传统大众媒介基本垄断了新闻传播。为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承担采集与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及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通讯员。虽然不少媒介开设了热线电话,或通过来信来访渠道获取来自民间的信息,但这类信源在数量上远不能与前者相比,采用率也较低。网络的出现赋予了普通公民一种崭新的角色:新闻报道者。当年美国“德拉吉报道”对克林顿丑闻案的揭露无疑是这种新角色的证明,它使大众媒体感受到了另一类挑战者的存在。在网络传播更加普及、媒介规制也相对宽松的一些西方国家,普通人新闻乃至创办媒体的案例层出不穷,“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近几年来成为引人瞩目的热门话题。

何谓“公民新闻”?国外各类媒体有不同的阐释。如公民新闻网站的先驱――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记者”,强调普通公众对于新闻信息报道的参与。在中国,第一家“中国公民新闻网”也已经问世,虽然目前内容的丰富性还远远不及国外这些著名网站。

“公民新闻”使人们注意到,大众媒体的职业记者并不一定是它所报道领域的权威专家,很可能对于某一领域而言,受众或受众集体的智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他们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在今年“华南虎照片”事件以及“3・14烧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传播活动中,来自民众的信息和观点所激发的舆论威力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公民新闻”对传统大众媒体的最大挑战是,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和特权。其次,“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以突发性新闻事件为代表,其报道方式正逐渐从以往的专业记者报道方式向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相结合的报道形态转变。在新闻事件现场,任何一位公民,都有可能是“临时记者”。任何一位公民,也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来源。公民记者在扩大传统新闻媒介报道面、弥补重要新闻专业记者不在现场这一缺陷的同时,也开创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专业记者的信源采集形态。因为公民记者的身份通常是多重的,他既可以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又同时是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和采访者。除此之外, 到BBS、个人博客、公民新闻网站等公民新闻载体上寻找新闻报道线索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常规作业,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都得益于此。

还有学者提出,维基(Wiki)技术是Web2.0技术时代最具革命意义的技术之一,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创造模式。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2007年5月25日,浙江在线会同浙江省内70多家媒体,联合国内外各大知名网站,共同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开展了一项名为“浙江一日”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但有专业记者参与,还欢迎广大网友来当一天记者,提交文字、图片、视频,往论坛灌水,开博客贴文,用手机发送感想和心愿。在24小时里,有560多篇文字报道、620多幅图片、300多篇博文、800多篇评论和16件动漫作品在网络上集成。研究者认为“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博客,而是在同一主题下的维基理念的信息建造”,并预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信息采集、信息编辑、信息播发技术的便捷,随着互联网用户人群的数量增长和分布区域的扩大,维基技术会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从而改变新闻传播的传统模式”。①

因此,新闻创新,必须面对一个崭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的“受众”,而是具有新闻传播能力的公民。媒体要把他们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终端实现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和思想交流,通过对话实现舆论引导,通过服务实现媒介价值。正如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新闻界提出的要求:“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 只有深刻地了解今天新闻传播所面对的社会公众,真正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和传播习惯,才有可能在新闻传播中把握主动权,实现传播的最佳效果。

以资源重整实现“融合新闻”:新闻创新的必然路径

新技术浪潮的推进与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传统新闻媒介迈出了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发展的步伐,比如报纸这一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媒体,借助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出了电子报纸、手机报、新闻视频公告、综合新闻网站等,将新闻信息载体从单一的印刷纸变成了多种不同载体的集群,报社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生产企业转向现代意义上的内容提供商,这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

在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下,新闻传播模式发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的出现。最早尝试这一变革的是西方国家的一些新闻媒体,如美国的媒介综合集团、论坛公司等,在本世纪初即开始将旗下的报纸、电视、网站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重要新闻的采集与。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新闻”做出界定,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 Pry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②证明这一论断的经典案例是,美国媒介综合集团2000年投资4千万美金在佛州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取名“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r),将属下的《坦帕论坛报》及其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还有集团网站的编辑部门集中起来运行。集团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使三类媒介在新闻采编方面实现了联动。③

在我国,虽然受制于体制与行政管理等因素,跨媒介的“融合新闻”还没有充分展开,但一些传统媒介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改革已有不少成果。如获得中国新闻奖首届网络新闻名专栏的“焦点网谈”栏目,就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河南日报》、河南报业网与手机短信平台三方面的资源与渠道创办的。这个栏目围绕公共生活中的各类新闻事件或焦点话题展开讨论,发动广大网民畅所欲言,编辑也同时组织一些专家名人重点发表意见。稿件在网站上首发,报纸在每周二、四刊登两个整版的同名专版。“焦点网谈”还设立了子栏目“短信民声”,报社24小时开通手机短信平台,接收群众的建议与投诉、收集新闻线索。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事无巨细,党报编辑都要向有关部门调查核实,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将结果及时在网站与报纸上对社会公开,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思路。

过去,新闻传播业务是以单一的媒介形态为基础的,所运用的技术手段也相对有限,如报纸新闻局限于文本和图片传播,电视新闻主要以图像和声音传播为主。在这样的基础上,各媒介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新闻采编流程,日报按24小时的周期运转,电视根据新闻滚动与栏目架构的需要操作,网站则实时进行新闻信息。而“融合新闻”却不同,要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的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资源,建立新的流程。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一站各行其事,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

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必将带动新闻编辑部组织结构及其角色和功能的变化。2006年11月2日,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奈特集团首席执行官Craig Dubow在一份备忘录中宣布,集团旗下的所有报纸都将设立崭新的“信息中心”,全面取代已有的新闻编辑室,让原先的报纸读者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他们喜欢的平台,接收新闻和信息。信息中心分为七个功能部:数字部(以数据库为基础快速搜集新闻和信息)、公共服务部(媒介监督)、社区对话部(原评论专栏的延伸,帮助实现传-受交流和受-受交流)、本地新闻部、内容定制部(为小众市场定制专门信息)、数据部(生活类“有用”信息)以及多媒体内容制作部。这一改革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进一步突出本地新闻和信息优先于全国和国际新闻信息的地位;二是发表更多的由受众贡献的内容;三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跨平台更新和新闻和信息(报纸的作用从而下降、网站的作用因此上升);四是在与受众的互动中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舆论监督作用。④

我国新闻媒介同样开始了组织重构与资源重整的探索。如《上海证券报》提出,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推进报网融合,推进形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等工作。把“中国证券网”和《上海证券报》全面融合,实行一个班子,一套架构,不设立重叠机构,对报网统一业务生产流程,统一考核。把报社的盈利模式从比较单一的信息披露收入转变为内容产品收入、活动产品收入和互动产品收入。《上海证券报》记者的名片上都印制了两行字,上面一行是《上海证券报》,下面一行是“中国证券网”。该报负责人说,要不了多久,大家名片上的两个名称会翻过来,上面印“中国证券网”,下面一行才印“上海证券报”。⑤2007年,广州日报社成立了“滚动新闻部”,也是加速媒体融合的一个举措。该报社长戴玉庆说,“传统媒体的编辑部还大有潜力可挖。现在我们的记者编辑每天掌握的新闻信息有不少无法见报,而媒体融合就可以把隐藏在冰山底下的部分充分调动起来。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记者编辑也变成被采访对象。我们已经开始进行这样的一种尝试――成立滚动新闻部,让滚动新闻部的记者去对话《广州日报》第一线的记者编辑,将他们的采访经历制作成音频、视频,跟文字一起放到网上。与此同时,经过《广州日报》记者编辑的再整理,稿件再在《广州日报》的版面上发表。这样一来,我们所掌握的新闻素材经过第二次、第三次的挖掘,会变得更丰富、更深入、更好看。同时,这也把报纸、网络等媒体都整合到同一个品牌上面,将《广州日报》的品牌形象深深地烙进读者的脑海中,让新老媒体更好地相互促进。”⑥

无论中外,新闻传媒的改革尝试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现在远不是评价其成败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融合媒介”还有一种前景,那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如像电子纸这类新介质,甚至今天我们还难以想象的更新一代的媒体,能将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等信息终端的功能和特点汇聚于一体,通过无线传输,成为未来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接受终端。对于这样的新媒体而言,“融合新闻”必将超越“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一界定,不只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而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

加快媒介规制变革:新闻创新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中,各类型媒介的共同参与和互动为推进“融合新闻”准备了条件。一方面,新媒介在不断加盟新闻传播阵营,从商业门户网站到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纷纷借助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力,通过汇聚新闻信息,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手机短信近年来在政府公共信息和新闻传播中的功能越来越引人注意;个人媒体如博客等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传统媒介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通过手机短信获取新闻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与直播节目的平台、将博客内容转载(播)到传统媒介上,等等。

更值得关注的是,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这些新媒体本身已经是“融合媒介”的成果。如2007年“两会”期间,中国广播网推出了手机广播电视“两会”特别报道,报道形式包括图片、滚动文字、音频视频直播、点播以及音频视频短片,用户既可通过手机随时收听、收看“两会直播室”、“高端访谈”、“两会名人”、“会上声音”、“代表委员播客”及“百姓播客”等多个直播、点播栏目,又能通过国内外首个视频短信产品GG视信(VMS),订购“两会直击”栏目,每天自动接收最新、最快的“两会”热点新闻音视频节目,并且可以根据节目后附的问卷调查直接就“两会”热点进行讨论,征求搜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馈信息。

2008年,人民网、新华网的“两会”报道更加充分地发掘了各种有线、无线新技术,开创了两会报道的新局面。2月19日和2月22日,人民网先后推出了两个大型互动的栏目“十大话题,你最关注什么?”和“有话网上说――给家乡把脉、为部委建言、为祖国献策”,并分别与搜狐网和新浪网两大商业网站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大范围地收集民情民意,一周之内就有30余万人次参与对“十大话题”的调查,网友留言达32230条。“两会”临近,两大栏目的参与度日日刷新。给总理支招、提问、网友评议等等,上百万人在人民网上参与了活动。新华网不仅保留了“我有问题问总理”的传统栏目,还开通了“两会,我给总理献一策”的新栏目,仅仅几天工夫,就这个专题已经有50万人参与。在两网的两会专题里,互动板块涉及方方面面。在人民网“两会有我”中、“我是谁”中出现了农民、工人、军人、学生、干部、知识分子等人物造型,网民可以任意点击这些人物,以他们的身份提建议,发表看法。在两网的互动板块中,都有寄语省区市及部委领导的板块的专题,新华网还专门列出一些“新面孔”――新上任的省区市领导,网民可以直接针对他们的工作表达期待祝愿以及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打开这个板块,每个省区市,每个新领导名下都有许多建议和意见。新华网副总裁白林说,不仅总理看网络,各级领导也看网络,互联网已经成为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最直接的桥梁。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认为2008年的两会报道是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有线、无线结合。虚拟播报、网上体验等等,不仅网页、音频、视频,可以说目前有线无线的新技术全都应用到“两会”报道中。⑦

在我们看到媒介变革带来的新闻传播新景观的时候,也必须看到,我国对各类型媒介的管理体制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媒介的融合发展和新闻创新造成严重阻碍。

随着网站越来越多地融入多媒体内容,我国政府的监管工作面临挑战。如网络电视兼容了电信网络和广电内容,其发展受来自电信、广电、文化部三部委的共同监管,当电信运营商进入广电领域,行业之间的利益纷争便成为这一新媒体发展的绊脚石。而正是这种媒介规制的分立与交错,导致我国目前媒介管理混沌不清,产业壁垒难以打破,“三网融合”、报纸与广播电视的融合难以推行。有西方学者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常常发生在法律变化之前,这是因为规制需要时间去实施,而技术总是不断变换着和前进着。但是从规制为变革提供构架而言,它是媒介融合出现的一个关键因素。”⑧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媒介融合还面临着因行政区划而引起的困扰,如目前一般都遵循一省一报业集团一广电集团的模式,地方市场几乎是被当地媒介集团所垄断。行业垄断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的封闭,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如同一地区的报业与广电集团之间很少往来,甚至同一广电集团内的电台与电视台之间也鲜有资源共享。资本的自由流通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予以保障。从目前世界各国媒介管理的现状来看,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介融合的必要前提。国内有不少媒介集团已意识到媒介融合能提高传播效率,更能抢占市场先机,但大都苦于政策瓶颈难以推行改革。所以说,我国媒介要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和新闻创新,必须以加快规制变革为根本保证。

注释

①高钢:《谁是未来新闻的报道者?――维基技术的本质及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国际新闻界》,2006,6

②Stephen Quinn and Vincent F. Filak, Deitors (2005) Convergent Journalism:An Introduction,(p.5),Elsevier Inc

③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9

④参见邓建国:《“信息中心”:未来报纸的新闻编辑室?――美国甘奈特集团的“激进”报业改革》,《新闻记者》,2007,2

⑤任秋菊:《左手办报,右手办网――谈报纸与网络的“宝莲灯效应”》,《青年记者》,2006年第24期

⑥王冰、范占英:《掀起报业改革第三次浪潮――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5.10

⑦虞宝竹:《人民网新华网两会报道十八般武艺全亮相》,载《中华新闻报》2008.3.10

媒介融合的趋势第5篇

    1、媒介融合带给当代媒体环境的改变

    1.1新闻表达由过去的单一呈现到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呈现。电视新闻的主要有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图像新闻、电视实况转播、直播报道、电视言论等样式。它同新媒体相比还不够丰富、多元、全面,存在着缺少交流的弊端。但是融合新闻就能弥补电视新闻的丰富性、多样性、全面性,还由于它的交互性,倍受亲耐。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可供分享的内容。新闻记者不仅要将采制图像新闻做好,而且还要更加全方位的反应事实。

    1.2新闻采集、编辑合作化。我们对新闻采集、编辑工作模式进行创新的前提是媒介融合,其合作快速改变如今媒体界的形式。从新闻题材的采集这个角度看,两种新闻传播截然不同,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使对新闻进行分工方式的采集,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采集方式是将分工模式同团队合作模式进行结合实现新闻的采集。有了媒介融合,新闻题材可以互相分享,各个媒体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这就为团队合作方式的新闻采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我们自然就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集、编辑的合作化了。我们就拿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在融合新闻的过程中以视频为主成为了它的优势,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传输内容颇为全面,新闻题材就自然而然的被分享,它便成为媒介方式最丰富的媒体。

    1.3新闻题材无尽化。随着媒体生态环境迅猛的变化,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的新闻题材必然要向无尽化方向发展。多种媒介展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形式就叫媒体融合,在它的影响下,新闻传播的途径就不再只有纸质媒体及电视媒体了,而是形成了一个拥有多种媒体的一体化传媒方式,门户网站作为新一代媒体传播方式的代表,它使更多的草根媒体能够逐步替代传统媒体,其中包括新媒体、自媒体和私媒体等。同时,全媒体以它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应用特点给新闻传输带来了无尽的可能,这也照应着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向新闻题材无尽化的这一趋势。有了融合,新闻传播一来是将信息对传播途径的过分依赖进行了解体,二来是将新闻传播的现有局势进行了改变,这就基本客服了新闻题材的紧缺性。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媒介融合,使人类掌握新闻的途径得以改变,新闻题材体现出无尽化的特征是需要我们认可通过数字、网络通讯等技术对各类媒体的有关新闻进行快速的查阅浏览。

    1.4接收终端变为电脑、手机等。随着网络视频的出现,传媒生态环境、接收新闻的方式都得到了改变,我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当我们以电视为接收新闻的主渠道时,它就是唯一的接收终端。受众接收新闻变得更为多元、便捷,减少了接收障碍是由于新媒体的诞生,比如手机媒介,小型化、可移动、易携带、能互动等优势,不受身份、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都是最好的体现,无论受众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了解信息,发表看法。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2.1加强信息的组合。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前提下,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及题材来源的无尽化虽说解决了题材来源少这一问题,但是新闻的传播面对大量的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应用就需好好把关。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有效传播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信息组合。当各媒体在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时,随之带来了新闻播放速度的及时性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等问题。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收到了数不胜数的新闻信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好的对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推进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应用及组合是有要求的,你要顺应新闻传播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来改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只有通过将零散的新闻信息进行组合应用,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相应规模、相应时间的整体报道。这就是信息多样化时信息资源利用范围及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整个过程。信息组合就是通过对某类信息的筛选、运用,来增强新闻传播效力,它是新闻媒体的可行性方式和渠道。

    2.2科学评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有了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就能清晰的显现出科学地评估传播效力的趋势。如果说节目是电视新闻台的肉体,那么新闻就是它的灵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要使电视新闻得以高效的传播,媒体逐步走向历史的巅峰,我们就应该针对媒体的优势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要对电视新闻传播展开客观性、科学性的评估。

媒介融合的趋势第6篇

>> 媒介融合:新闻传播的新趋势 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国际新闻传播特征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媒介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 网络时代新闻事件传播新趋势 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改革探析 论新闻媒介现代公益活动的特征 从现代新闻传播方式探讨媒介与公共健康 微博客的新闻传播特征分析 新媒介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符号传播路径探析 新媒介群众性传播特征分析 媒介融合模式下体育新闻的传播分析 赞助:企业品牌传播的新趋势 电商企业品牌传播新趋势 广告公关化:营销传播新趋势 2017社媒传播新趋势 新世纪比昆曲传播新趋势 路明:CSR传播新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胡正荣 《媒介管理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6.李希光 周庆安 《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潘登 《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载《当代世界》2012年第10期。

8.杨铮 《解读当今国际传播的特点与趋势》,载《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期。

9.文建 《美国重振计划》,载《中国记者》,2009年第11期。

10.叶皓 《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载《现代传播》2012年第6期。

媒介融合的趋势第7篇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综合性媒体内容、主体性的地位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满足;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合作;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由控制转为支持。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 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2001年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2、传媒行业的合作趋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合作是他们进行优势互补、战略重组,占据新世纪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1)传统媒介渴望与网络媒介共舞。1999年1月9日,在美国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在线董事长凯茨说:“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和消息来源。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总数还要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MTV的观众一样多。”[9]

有学者提出,在网络传播时代,要发展壮大,传统媒介必须具备:一流的新闻信息产品;一个影响面广、可靠的内容系统;一个迅猛增长的市场;与合适的网络媒体整合[10]。许多传统媒介已有品牌、资金和人力优势,但缺失因特网技术。网络传播时代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因此,与网络媒介整合则是其致胜之道。从现实层面看,传统媒介利用自身资源与电信、ISP等有网络资源的单位整合,能快速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重组,降低成本,聚集足够的能量抗衡更强的竞争对手。

(2)网络媒介只有与传统媒介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双赢。网络媒介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壮成长的网络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闻的情况下,需要汲取传统媒介的内容、人力资源等养分。原创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网络事业飞速发展,却并不拥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内容。网络媒介从诞生起,就从传统媒介获得新闻源。其次,传统媒介长期形成的政治属性和政策优势、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固有优势都是令网络媒介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因素对一个新闻媒介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一日千里的网络媒介看到传统媒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四、政策法规的支持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分割管理对传媒发展的阻碍,便纷纷调整政策思路,开始为媒体松绑。

1、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先后制定了许多解除电信媒体管制的政策和法规。如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它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1998年1月1日,在新的电信传播法案获得通过后,引发出一场电讯、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跨国、跨行业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浪潮,电讯拍电影、芯片放卫星、微机打电话、软件播新闻,业务的不断交叉,使美国的电讯、电视、微机、软件、互联网、卫星服务和媒体企业厮杀混战成一团。2003年9月,美国又制订了新的有关放宽广播电台经营的法令,如放宽一个企业经营的电台户数规模从占全国户数的35%放宽到45%等等[11]。

欧盟于1997年《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

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2、国内政策的松动

受到国际政策环境的影响,媒介领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国,对中国广电媒介、电信及互联网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1998年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为一体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在宏观政策层面点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来,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讲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话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虽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目前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从长远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不止于内容的融合,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会出现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们始终是由媒介融合发展而来,传承着各种媒介的优势,同时又会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的趋势第8篇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综合性媒体内容、主体性的地位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满足;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合作;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由控制转为支持。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 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2001年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论文关键词】媒介融合 网络媒介 传统媒介 合作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综合性媒体内容、主体性的地位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满足;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合作;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由控制转为支持。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 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