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环境现状

网络环境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22 14:46:23

网络环境现状

网络环境现状第1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网络;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205-02

1 基于网络环境的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1)反思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先进性。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了大量的可以借鉴类比的资源。它跨越时空的局限,使教师不论城乡远近,都能分享到对教学的不同干支和不同做法,引发反思的意识,内化自己的行为。

基于网络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之一就是开展同伴交流。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平台,教师可以快捷地获取到国内外最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这些获取的信息资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2)开展反思活动的交互性、时效性。

网上互动反思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教师个体的自主交流、教师群体的合作探究和交互学习。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想法在网络平台上开放出来。教师的同行或专家可以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并且给予适时的评论。这些评论会及时的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完善自己的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进一步促进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3)共享性。

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信息共享,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为网络中的所有用户共享。对于教师来说,网络的共享性一方面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有教学信息,有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正确地理解和整合教学信息。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反思最大的特点也是它的共享性,因为资源可以共享,自己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的经验可以共享,这样一来,网上的学习资源更加的丰富了,来自网上的对自己的评价更全面了。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开展进一步的反思活动。网络环境因其独有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先进性、共享性的特点,为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反思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2 基于网络环境的反思性教学研究现状

2.1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内容目前主要有

(1)对知识结构进行反思。教师对网络环境下自己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进行反思。

(2)对教学能力进行反思。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学习行为的评价、教学效果等网络环境下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3)对教师自身进行反思。教师要对网络环境下的自我满意度、自我价值感、教师职业意识、自我职业发展进行反思。

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涉及到过程方面暂时还无,笔者认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反思性教学的过程可以遵循一般研究问题的过程,笔者将它分为四个步骤。

2.2 网络环境下教师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

(1)确定问题,收集资料。教师从教学实践中选择、提取需要进行反思的具体问题,并从课程内容、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等各方面收集与具体问题有关的资料。

(2)分析资料,表征问题。教师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以认识、理解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提问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相关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与同事商讨或阅读书籍来获取相关信息。

(3)建立假设。教师在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建立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或方案,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

(4)实施行动,进入新一轮循环。教师开始实施制定的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再一次被教师进行观察和分析时,教师的反思性学习就开始进入了新一轮循环。

笔者认为,该过程与一般的反思性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确定问题阶段,教师所能获取的信息资源更加的丰富。②分析资料阶段,教师分析资料时可以借助的同伴力量更多更广泛更专业。③建立假设阶段,教师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④实施行动后,进入新一轮循环前,教师通过书写教育blog可以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同时blog的传播及及时点评为教师的新一轮实践提供了参考意见。

3 基于网络环境的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分析

3.1 反思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通过教师自我评价。

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写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也可以是对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分析,它既包括自己的工作总结与体会,也包括对教学工作甚至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反思日记没有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风格,最好形成具有个人风格和特色的反思日记。

(2)通过学生的反馈。

学生的课堂反映、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都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的宝贵资料,有助于教师调节教学的进度,照顾学生的差异。同时,教师还要真诚地邀请学生来评判自己的教学,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体验,记下他们对教学的建议和要求。认真思考这些反馈信息,将使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断走向合理化。具体的方法可以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言行神态、思维状态来了解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变化;以座谈和讨论的形式来对教师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开展讨论,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以bbs不记名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师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教学效果给予及时反馈。

(3)通过开展同伴交流。

集体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反思教学能力提高的捷径,教师需主动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此为目的,打破相互隔离,寻求同伴的合作与帮助。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改进需要同事间的帮助。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如果仅限于自身,则难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邀请同事、教研人员和专家等帮助自己剖析自己的教学,并与他们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具体方法可以是通过同事教学小组观察课堂教学实况,或者通过录像进行微格教学技术分析与诊断等。

(4)通过教育科学研究。

教师的学习与反思是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的,通过理论学习,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再结合自身的实践,寻找理论和实践的异同,指导教学实践。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融合了教学活动、教师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实实在在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专业化水平得以不断地提高。

3.2 基于网络环境的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1)利用网络平台书写教育叙事开展自我反思。

教育叙事是一种研究方法。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继而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说,反思是教育叙事的关键,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离开了反思,也就无法达成教师专业成长之目的。

笔者所提倡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叙事就是撰写教学blog:教师在一天或一阶段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写下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分析,它既包括自己的工作总结与体会,也包括对教学工作甚至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

Blog特别适合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故事。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相结合,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撰写blog的过程就是教师作为个体自我反思进步的过程。教师调动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知识的意义在过程中建构。撰写教学blog还是一种学习、成才方法。一方面通过学习自己的教育叙事记录、成果,可以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不犯或者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迅速成熟起来,缩短教师个体的成刁‘周期。另一方面,个体的局部经验、教育个案事件经验等,提供给其他教师共享,从他人的叙述中找寻有利于自己教育教学的经验以资借鉴,可以促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还是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群策群论。

打破相互隔离,寻求同伴的合作和帮助,是教师开展反思活动的重要策略。教师利用网络环境,例如校园网或区域性的教育网或全国性的教育网,教师上传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与同行们共同研究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方案实施的效果。这样讨论的内容一旦记载下来,经过长期积累,形式宝贵的教学经验参考材料。这种方法体现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Williams and Burden,2000),即反思不一定是纯个人的行为,它还可以是与他人在一起共同进行、共同建构的。做一个有成效的教师,不但应该向内看、向内反思,还要向外看。我们应该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观点,并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标准和价值观,从而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建构出大家认同的教师类型。同一学校的教师、不同学校的教师均可以通过网络协作,使得反思更加深入。

笔者所提倡的基于网络开展的群策群论的方式主要是BBS。教学Blog是以个人为主线,偏向于个人交互,强调的是个人在撰写过程中的自我反思的过程。。而BBS能够实现与他人的交互讨论,可以就某一教师的研讨课为课例开展讨论,或以教育教学对教师的新需求为内容开展专题学习或讨论等。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网络环境现状第2篇

关键词:移动网络环境;学习现状;影响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设备及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进步,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人类的学习也向终身化和自主化发展。以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学习已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全面进行各个方面的应用研究,使移动学习教育覆盖范围更广,且教育应用功能仍在不断提升。而我国虽然在移动学习领域起步晚,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也日益成熟,涵盖移动学习理论探索及交互应用技术、教育APP及移动学习平台、教育资源及移动教学设计等,比如教育部的移动教育、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以及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1-2]。本研究通过问卷[3]调查本院在校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并对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及分析,为后续课题的开展做好基础工作,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来自全院6个不同系部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涉及理、工、文、艺术等学科,以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实效性。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本院大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识和态度、学习期望以及移动电子设备运用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及分析。调查问卷共发放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本研究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和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1)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设计。根据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制由4个维度22个问题组成的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从学习者、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4个角度设计题目[4-7]。①学习者现状:包括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情况、在该环境下的学习态度(多选)、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如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持续时间)。②学习资源现状: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资源载体、课程APP的功能。③移动学习媒介:包括大学生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信息网络制式、学习设备运用情况。④学习环境: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费、对学习环境的要求。(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设计。通过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移动学习有用性、移动学习易用性及使用态度的信效度进行分析,对该环境下的学习进行多维度验证[8-10]。

2调查结果

2.1学习者现状

2.1.1学习者的基本信息(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我校能很好地自主学习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需要在学习形式丰富且具有吸引力及他人的监督和指导下才能很好地自主学习。提示在针对我校学生开发和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应注重学习资源多样性,在保持丰富和趣味的同时兼顾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2.1.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状况(见表2)表2数据显示我院大部分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听说过移动学习,这为推广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2.1.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态度(见表3)表3数据显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持肯定态度,大多数学生态度积极,并期待该模式进入课堂教学,说明后续将进行的“基于移动终端的APP课程资源建设与实践———以药物检验技术课程为例”的研究课题在我校信息化教学进程中具有现实意义。2.1.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见表4)表4数据表明,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来说,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性不强,不同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该环境下的学习多发生在查找信息及无目的打发时间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较少,说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要有学习目标的引导;从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来说,调查对象最喜欢且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APP软件进行移动学习,其次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说明课程APP的开发具有广泛的需求;从移动学习持续时间方面来说,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单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视频的时长在6~10分钟更适合移动学习,因此,在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适当控制单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长对于增强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十分重要。

2.2学习资源现状

2.2.1学习资源载体目前可供移动学习的信息载体很多,本研究选择我院使用频率较高的PPT、视频、图片等资源载体进行偏好调查,结果见表5。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最偏好的是PPT,认为其信息量大、与课程结合紧密度高、阅读性好及学习效果佳;其次是视频,其具备的直观性、视觉性被多数调查对象所喜爱;受欢迎程度第三的是文本,其原因可能与案例、习题、操作规程等学习常用资源呈现形式为文本有关。此外,调查对象还关心移动学习资源对自主学习的适用性及资源查看的便捷性。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应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及操作方便性。2.2.2课程APP的功能目前国内的移动学习APP使用最多的功能有资料查阅、资料下载、在线测试、答疑及交流互动等。根据对我院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1.7%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查阅资料;40.3%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下载资料;分别有21.4%、18.4%和10.0%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在线测试、答疑和交流互动,具体见表6。与传统学习对比,移动学习具有独特优势,比如移动学习设备便于携带、移动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自主选择性更强,这就要求在课程APP开发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2.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媒介现状2.3.1移动终端设备的持有现状移动学习离不开移动终端,本次360名(占100.0%)调查对象均拥有智能手机,198人(占55.0%)拥有笔记本电脑,43人持有平板电脑(占11.9%)。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具有广泛的设备基础。另外数据显示,本院学生手机安装的操作系统主要有安卓(Android)系统(60.8%)、苹果IOS系统(37.5%)及塞班(Symbian)系统(1.7%),2.3.2信息网络制式移动学习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变革、上网速度的改变、网络模式的变化等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学习。目前我国常用的网络制式有4G、3G和WAP等方式,占比高达94%以上。本次被调查的学生中,100.0%的人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通过将手机接入互联网,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并将它们下载到移动设备上进行长期学习。2.3.3学习设备运用情况从学生运用手机上网的时长来看,我院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长为1~5个小时,内容涵盖新闻、视频、小说、游戏、聊天以及信息搜索,下载内容包括手机APP、音乐等。2.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现状2.4.1学习资费状况移动环境下的学习费用对移动学习影响比较明显。本次调查发现,所有调查对象均希望移动学习能在免费环境下进行,其中41.9%的学生只接受免费移动学习,能接受移动学习资费超过10元/月的仅5.3%。具体见表8。2.4.2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环境的要求在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网络速度是制约移动学习的一个因素,大部分学生(占59.7%)认为移动网络制式下的速度较慢;51.9%的学生认为网络速度及其稳定性会大大影响学习情绪和积极性;76.1%的学生受到过网上其他信息的干扰,如广告推送、不良信息等。因此规范移动学习软件的范围和内容、过滤非法信息能有效降低移动环境对学习的干扰。调查中我们发现,要求环境比较安静的学生占33.1%,而对环境无所谓的占了60.0%。这体现了大学生在使用移动学习设备的过程中,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影响因素信效度分析

信度是指经多次测量后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系数越高,表示问卷或量表的测验结果越一致、越稳定、越可靠。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各维度进行信度分析,评定标准见表9。本次调查问卷各项目的Cronbach’sα系数均超过0.70,整体高达0.851,可以直接判断出问卷的各个项目之间具有相当高的内在一致性,也可以判断出问卷的内容拥有比较高的同质性,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它们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调查问卷各维度信效度系数见表10。分析学生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的数据显示,各个维度的信效度均符合建议标准[11](Cronbach’s0.7;CR0.6;AVE0.5),所有测量维度的均值均高于4.0,说明学生对移动学习持肯定态度。其中,学生对移动学习环境的评价最高,表明移动学习环境得到学生充分认可;评价最低的为移动学习媒介,原因是个别学生受移动设备或移动网络的影响,导致了参与性偏低。

网络环境现状第3篇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商务和网络公司十分普及。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只是一种临时结盟体。它可以由整合、重组各独立公司中密切联系的业务而形成,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网络经济的出现动摇了会计假设的合理性,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认为会计主体是多重的权益主体,包括:债权人权益(银行、商品及劳务供应商)、职工权益、政府权益、投资人权益;对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等。

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但“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难以涵盖非赢利组织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这样的会计主体概念并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含;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同样也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

多会计主体并不是在IT环境下才产生的,也不是IT环境下独有的会计问题。在IT时代尚未到来之前;多会计主体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会计主体的含义决定了会计主体在空间上的极度伸缩性,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法人实体,也可以是若干个或很多个法人实体。实际上,多个会计主体的集合仍是一个扩大了的会计主体。在IT环境下,虽有多会计主体的运用,但多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众多会计子主体的集合,仍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企业其他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界定了权益的范围,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虽然网络公司是虚拟公司,但严格来说,会计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会计主体应具备两个特性: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经济行为承担责任。虚拟公司围绕着自己的经营目标,对各个组成方进行统筹规划、任务分配和资源配置,并在期末进行收益分配和责任分担。它是一个整体,对外需对其行为承担责任,对内需进行经营规划。虚拟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需对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它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两个特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

由此可见,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虚拟企业的出现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不能因为会计主体的形成和消失方式发生改变而取消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在网络时代,会计核算的对象仍将是一个特定的主体,会计信息依然要以这一特定主体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为惟一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在IT环境下,网络公司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间的时间间隔,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变化多端的种种市场机会。网络公司的组合可以是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各个独立企业可以在网络公司开展业务前组合,也可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可以在完成一项交易后即行解散,也可以视情况继续维持这种组合关系。企业合并、重组、破产、解散的情况屡见不鲜,持续经营假设有时就不再适用。据此,一些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或变持续经营假设为破产清算假设。这些观点就有探讨的必要。因为,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会计核算就要以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实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从表面上看,持续经营是要解决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有多长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是要解决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期限有多长的问题,从而相应解决会计期间的损益确认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经济利益在相关时期如何在各社会经济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的问题。这里既涉及投资人的利益,又涉及国家的税收问题,网上公司也好,虚拟企业也好,都要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国家相关的规范。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将破坏不同经济利益体的相互制衡的均势,是不能为不同的经济利益体所共同接受的。

此外,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清算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破产清算只是例外情况。更何况虚拟企业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联合组成的,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虚拟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这有利于实施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在IT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是必须遵循的。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研究现状评价

在网络时代,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以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做出来的报表在瞬间即可形成,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已失去意义。此外,虚拟企业经营活动的短暂性,使公历年度的会计分期不再适合,需以交易或假设取而代之。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也有的学者认为,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受到强烈的冲击,会计假设可延伸到多个主体,不等距会计期间。

对此,应该知道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一是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二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角度而言,会计信息的质量比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更有意义。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为加快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但这种手段的使用应首先受制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需求。会计分期假设为会计信息的可比和可用提供了保证。随着会计信息加工速度的加快和加工成本的降低,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需求,有可能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加大一定时期(如一年)的会计分期数量,但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并不等于取消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是任何会计环境不能回避的。因此,即使在IT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也是不会动摇的。

在IT环境下,也不能用不等距会计期间来替代现有的会计分期假设,现代会计分期假设仍是IT环境下不能违反的会计假设之一。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永恒特征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保证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既包括信息内容和信息处理方式的可比性,又包括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这二者若缺少任何一面,会计信息都将失去可比性,从而失去有用性。如用不等距会计期间取代现行会计分期假设,将使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信息失去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另外,在IT环境下,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照样有赖于财政税收的稳定,而财政税收稳定的前提之一是均衡地获取财政税收,这就要求均衡地计量企业的应税收益,要求企业在均衡的时期里提供会计信息。从国家权力和法律层面上讲,在IT环境下也不允许不遵守现行会计分期假设。

四、环境下货币计量假设现状与评价

在网络,国际互联网的,使资金在、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活跃,这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IT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交易也变得非常容易,既可以用多种货币计量,也可以用统一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

对币值稳定的挑战并不是对货币计量的否定。货币计量是会计计量在不同计量方式中所作的选择,是最合适的计量方式。对币值稳定的挑战,是要改变货币计量的属性,这同改变货币计量尺度是两个不同的,不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否定。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人们用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这两个计量属性中的一个来替代历史成本这个计量属性,但并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尺度,也即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假设。因为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都是货币计量范畴的。

用统一的电子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也没有否定货币计量假设。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区别,在于两者占有的空间不同、传递渠道不同、所需时间不同。作为综合计量尺度,二者的功能是相同的,在会计上,更注重问题的实质而非问题的形式。货币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还是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在IT环境下,能否用多种货币去计量同在一个或若干个会计期间,但不在同一时点发生的同一会计要素,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但是,在IT时代,一般对外报告会计信息时,仍不能用多种货币去计量不在同一时点发生的同一会计要素。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之一是明晰性,即强调会计信息要使公众能够理解,对于大部分各个特定区域的社会公众而言,所得到的会计信息中含有他们不熟悉的币种,将妨碍他们对会计信息的正确理解,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有效性。另外,由于不同货币的购买力水平不同,直接用几种货币表示同一会计要素,得出该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结果无精确的经济意义。比如用几种货币表示的固定资产总额,就没有直接可比性,简单汇总没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

[1]雷光勇,黄赋.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J].会计研究,1999,(1).

[2]张皓.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假设创新[J].财务与会计,1999,(9).

[3]蒋尧明.对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评价[J].财务与会计,1998,(9).

网络环境现状第4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参与;参与模式;大学生;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40-02

一、我国公共政策参与的现状

(一)政府逐步放开公共政策参与的空间

与过去政治文化中官民对立的思想不同,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日渐凸现。立法层面,《物权法》《婚姻法修正案》等法律法规的出台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政策层面,出租车调价、个人税起征点在确定之前召开听证会,了解公民的意愿;社区层面,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参与式治理”模式已经在部分地区试行。

(二)公民的参与意识日益增强

封建思想遏制了公民主体意识的形成,“权威崇拜”、“与世无争”的政治哲学抹煞了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推进,更多公民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政策制定来维护个人利益,其中以新兴的网络政策参与方式为主。在“南京网络问政平台”和“龙虎网上”发表《南京老城区道路交通的改造方案》和《南京弃婴岛案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在短短10天内就收获3500次的浏览量和近百余名热心网民的回复,也从侧面充分体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积极性。

二、公共政策参与的模式分析

一般而言,政府主导模式意见易于被政府采纳,而民间主导模式中公众参与意见则较难被采纳。政策执行阶段注重政策的落实情况,制定阶段则更关注利益的分配。因此,根据公共政策参与过程中发起者和参与环节的不同,可划分为四种不同模式。

1.监督式参与模式,由政府发起,在公共政策执行阶段引入公众的监督,从而保证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其动力在于公众监督是抑制腐败和行政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

2.咨询式参与模式,由政府发起,在公共政策制定阶段主动获取公众意愿,从而保证公共政策反映公众的现实需求,维护公民利益。其动力在于政府希望提高公民对政策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在执行阶段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3.申诉式参与模式,由公民发起,在公共政策执行阶段表达自身诉求,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其动力在于公民期望切实保障自身权利、维护自身利益。

4.倡导式参与模式,由公民发起,在公共政策制定阶段表达自身利益和诉求。其动力在于公民期望通过参与政策制定环节,使最终政策反映公民需求与利益。

三、大学生公共政策参与现状

根据研究方向设计问卷,并将数据汇总整理如下:

(一)样本基本情况汇总;研究数据来自南京市内高校大学生问卷填写

调查采取自填式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37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329份,有效率为97.6%。本研究问卷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1.个人基本信息;2.政策参与客观状况;3.政策参与主观状况。

(二)大学生公共政策参与的现状描述;已有研究表明,公民对政府满意度与政策参与行为有着较大影响

本问卷对于政府满意度的考察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入手。问卷从政治政策、基础设施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五个方面出发,采取里克特量表形式评测大学生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满意度。数据表示大学生对政治政策满意度最高,标准差最小。对社会政策满意度最低,标准差最大。

(三)大学生公共政策参与行为的差异;接下来我们对于大学生公共政策参与意愿情况进行了宏观分析

从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群体对政策参与整体呈现积极态度。

此外,调查中还设计了政策意见反映途径重要性排序问题。多数人表示直接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排在后边依次为在网上发表意见和向媒体反映。众多大学生也表示在网络上发表意见相对其他反映途径相比更加便捷,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成为大学生政策参与的首选途径。

(四)大学生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因素

1.学历层次,统计显示,本科生在政策参与途径得分均值为1.74,研究生为2.13;本科生在政策参与现状得分均值为1.16,研究生为1.50。经方差分析,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sig值0.000

2.专业类型,统计显示,自然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在政策参与途径得分均值为1.23,社会科学类为1.28;自然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在政策参与现状得分均值为1.76,文科类为1.93。经方差分析,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在政策参与途径和政策参与现状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sig值0.216>0.01;sig值0.035>0.01),专业类型不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3.政治面貌,统计显示,大学生党员在政策参与途径得分均值为1.44,非党员得分为1.17;大学生党员在政策参与现状得分均值为2.14,非党员为1.71。经方差分析,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党员与非党员大学生在官方和大众参与途径中的网络政治参与差异显著(sig值0.000

除以上问题,我们还对大学生自我公共政策的认知进行了问题的数据汇总与整理。

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自我政治认知还是有明确把握。但数据分析也表明,大学生在社会中虽处于较高知识层次上,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和思想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其在公共政策参与的模式选择上多以监督式参与模式为主。

四、网络政策参与的价值

(一)网络政策参与的自由性优势

网络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为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提供了现实可能。网络与其他传播媒介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的普及性。网络的信息言论自由,强化了政策参与自主性,提高公民参与积极性。这将有利于公民政策参与意见的真正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策参与度。

(二)网络政策参与的低成本优势

参与决策收集信息,提出方案,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如果参与成本大于预期收益,参与者就会选择退出或不参与。公民参与成本大部分耗费在政策信息获取上,这间接制约了公民政策参与能力。网络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改变了过去单一信息传播渠道,降低了公民获取政策信息成本,进而提高公民政策参与能力。

(三)网络政策参与的平等性优势

传统政策体系中,管理权力由上到下贯彻执行,管理权力上层大、下层小。要想突破层级限制,实现面对面交流,对普通公民来说遥不可及,因此政策参与权利并不被平等的享有。信息网络有着明显不同结构。第一,“网络倾向于水平延伸,而不是纵向发展。”也就是说,网络关系是同等级间的横向联系。第二,在这个网络上的每一个信息点,既可以信息,也能接受信息,因而每一个信息点都是一个信息中心。这种特性可以避免信息的集中控制。网络的平等性优势使得普通民众的参与变成了可能。真正实现了政策参与权利的平等。

五、结论与未来的展望

通过数据整理和汇总不难看出大学生对公共政策参与热情度很高,但多数情况不知从何下手,但新兴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与途径。但网络的自由与无序,再加上其潜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加大了决策风险性。我们更应理性看待网络政策参与时代的到来。通过分析,得出三点结论:

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在两种参与途径中表现出较大差异,大众参与途径的参与积极性明显高于官方参与途径。在大众网络参与方式中,网络论坛和社交网站参与相对于政府公开网站更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领导信箱相对于政民互动平台和法律政策民意征集活动的参与度较低。

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不积极的最主要原因有所不同,担心意见被屏蔽和审查是阻碍大学生在大众参与途径中政治参与的主要原因,而担心意见无法传递给政府是阻碍大学生在官方参与途径中政治参与的主要原因。

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受到若干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客观方面看,在网络政治参与途径上,男性大学生比女性大学生更积极、研究生比本科生更积极、大学生党员比非党员更积极,而专业类型没有显著性影响,不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效能感、网络政治参与责任意识、网络政治参与兴趣和网络政治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都呈现一定正相关关系,说明现实社会中政治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的正相关性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同样得到体现。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政策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公民政策参与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实现和扩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网络政策参与的出现,为公民政策参与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不同以往的政府主导政策参与模式,新兴网络问政的出现,丰富了申诉式参与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倡导式参与模式。公民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阶段通过网络积极表达自身诉求,维护自身利益。本文从公共政策参与过程中发起者和参与环节的不同,突出了两者对于当代大学生公共政策参与的重要影响。强调了网络政策参与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给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好的政府一方面会注重引导公民监督意识的养成,这样才能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保证民主意见反馈渠道的畅通,加强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有效确保决策的民主性。此外,在网络政策参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还需政府设立相应的制度进行必要的管理与引导,以促进其健康、有序、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琦.公共政策参与的模式及原则分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2(5).

[2]杨博,姜庆志,曹海洋,郭随磊.公民网络政策参与的理性思考[J].社科纵横,2009,31(2).

网络环境现状第5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合作学习 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90

Abstract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one of the popular teaching ideas,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nglish learning. Through the network of College English Cooperative Learning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nalysis,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fiv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network resource advantage strategy of promo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cooperative learning; network environment

1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一种交互性教学理论体系,合作学习以富含创意和教学实效性成为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国知名教育家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运用能力。

根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随着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越来越多的借助网络资源。网络化的信息资源给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学习条件,课前的资料准备、课堂的成果展示、课下的交流讨论以及教师的评价分享都能更便利地实现。

合作学习是现在流行的非传统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设计中也常有小组合作的环节,但却较少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来开展合作学习模式,使学习有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笔者将小组合作学习置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分析目前的学习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根据教育理论和现行实况试提出可以指导实践的方法策略。

2 网络时代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2.1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此过程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从而掌握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知程度和对网络的利用程度。本次的调查对象是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本科二年级的学生,采用随机抽样进行调查,性别、专业、成绩等均没有限制。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收回113份,回收率约95%。其中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110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2%,是有效问卷。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从五个维度进行设置:(1)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认知;(2)合作学习分组、网络资料搜集等课前准备;(3)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度、教师角色作用、成果展示环节等课堂学习;(4)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要求和评价;(5)课下利用网络工具等形式交流讨论,达到资源共享的课后学习。

2.2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

通过统计调查问卷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合作学习认知不足,教师开展课堂合作学习意识淡薄。65%的学生对合作学习理念的认知仅处于“了解不多”的状态。93%的学生在英语课堂和课外学习中都进行过小组学习,但大多数同学只是“有时”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经常”。这说明多数教师在平时大学英语的授课过程中,设计了合作学习的课堂环节,但很少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开展合作学习。

(2)学生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够,获取资料途径单一。在课堂上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无论对学生或教师而言,课前充足的资料搜集准备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76%学生选择“教师偶尔提供一些网络资源供大家参考”,22%学生选择“教师几乎不提供网络信息”。由此看出,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提供帮助较少,认为任务分配布置好后,就是学生自己去完成,并未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分组后获取小组所需资料时,多数学生仅选择了“网络搜集”和“与同学讨论”这两种方式,忽略了“图书馆查找”和“请教老师”等选项。学生在合作学习时选择快速便捷的方式去查找需要的信息资料,说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有依赖他人的思想。

(3)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各人任务分配随意性大,教师指导作用发挥小。82%的学生选择教师的分组方式为“随机”和“自由结合”,18%的学生选择“同质或异质分组”。小组成果汇报,66%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成绩好的同学汇报”,31%的学生选择“成员轮流汇报”。教师在小组学习中所起的作用,71%的同学认为老师只是跟平时一样,偶尔参与指导一下;25%的学生认为老师积极组织并参与,作用突出。以上调查研究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自主活动性强,参与机会不平等,随意性大;二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定位不明,相关理论素养不足,不知道应该如何实践合作学习。

(4)对合作学习成果的考核缺乏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体系。58%的学生选择小组学习结果由“教师评定”,42%的学生选择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由此可见,教师并未重视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并未认识到评价机制实际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团队协作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小组成员的自身发展。大多数教师都知道要给予鼓励性评价促进教学有效性,但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却总是强调共性,随意点评,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64%的学生认为老师评价的结果对小组“仅有一点”激励作用。

(5)课后较少利用网络工具交流,资源共享率低,缺乏反思环节。在课前准备环节,学生经常使用QQ、微信、邮箱等网络工具进行交流探讨,但展示小组成果后,鲜少有学生会继续就此话题交流讨论,或进行各小组学习成果汇总,或反思总结小组的经验教训。73%的学生认为老师“偶尔”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答疑、布置任务、公布学习成果等)。教师并未有效地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去继续合作学习的后续工作。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模式虽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但实践中依然存在问题需不断完善解决。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增加,在大学英语现实教学中,忽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也是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3 促进网络时代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策略

3.1 教师增强合作学习意识,优化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担任着设计者和实施者的关键角色,因此,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促进,应该先从教师的改变开始。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理论认知。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如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群体动力学等;明确开展合作学习的程序步骤;钻研合作学习的内容,设置明确学习任务,并进行恰当地干预及指导;合作学习中,及时合理地评价反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课后学生也要交流学习心得,对学习成果汇总分享。这些是教师开展合作学习前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其次,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决策者、权威者的形象,树立合作观念,明确定位教师角色。教师不仅要与同学科老师进行经验交流学习,还要与学生积极交流,保持合作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合作思想,成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共享者。最后,教师需组织完善课前准备工作,做好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做好资料搜集工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可选择故事性强、主题开放且具有拓展性的学习内容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同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由班干部辅助分组,最大程度的优化各组搭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 学生提高合作学习积极性,利用网络促进课后交流

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要注意引导和强化其合作意识,提高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在合作学习中,作为小组成员,学生要做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摆正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位置,做有合作意识的人。在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网络平台后,比如QQ群、微信、邮箱、博客等,学生应积极配合老师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参与度,选择有利于学习的资源,积极参与小组成员间、各组成员间、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使网络的学习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3.3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往往具有激励、促进的功能。合作学习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模式,其评价重点也由个人转变成了小组。因此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有效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合作学习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应由教师一人主观制定,无论是评价标准还是评价主体都应多样化,这也是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内在要求。评价主体应包含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组员互评,同时要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使大家在交流互评中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慧萍.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归樱.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网络环境现状第6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自主学习 SPSS统计学软件

1.自主性

Bertrand Schwartz在1973年出版的L’éducation demain[9]一书中将“自主性”定义为“对自己的事情能够承担责任的能力”(the ability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one’s own affairs)”。针对语言学习,1981年Henri Holec发表了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4],他将“自主性”定义为“能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the ability to take charge of one’s own learning)。他指出,自主学习属于能力范畴,区别于个体的实际行为。他认为“负责自己的学习”实际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

Dickinson(1987)将“自主性”定义成“学习者对所有学习上的决定和这些决定的完成负完全责任的情形(situation in which the learner is totally responsible for all of the decisions concerned with his or her lear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ose decisions)”[3]。

Little(1990)认为,学习者自主性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某种心理关系(essentially a matter of the learner’s psychological relation to the process and content of learning)[6]。Little还认为,自主性是一种个人特征。

Kenny (1993) 认为,自主性不仅指学习的自由,而且是成为一个人的机会(not only the freedom to learn,but also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a real person)[5]。

Benson(1997)认为自主性代表了在教育体系内部对学习者权利的认可,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情境中,在整个英语世界非本族语言者对本族语言者权利的认可[1]。

Dam (1990) 等人把自主学习者定义为课堂学习交际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根据其已知和独知东西对信息进行积极翻译,懂得怎样学习并能在其一生中任何阶段所面对的任何学习情景中运用这些知识的人[2]。此外,Dam等人将自主性概括为愿意负责自己的学习。

Nunan指出,完全的自主学习者是一种理想,不是现实。他赞成自主性的等级,主张学习者达到不同等级的潜力取决于个性、目标、价值观和文化语境等因素[7]。

近年来自主学习逐渐成为国内外语研究的焦点。但是,关于自主学习的内涵表述各有不同。例如,autonomous learning,autonomy,independent learning,self-directed learning,self-instruction,self-access learning,本研究中将使用autonomous learning这一术语。

2.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2.1问卷调查

该课题的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上海电机学院2011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调查中随机选取了文科和理科各一个班级,Y1109班(商学院)和Y1137(电子信息学院)共计82人。调查问卷是由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发放的,并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整个过程大约费时20分钟,共发出8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3份,回收率为89%。

2.2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构建自主学习略的理论框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语言学实证研究,来了解学生学习英语自主学习的状况。

2.3 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根据大理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修改而成的。在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中选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别涉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过程监控和学习评价五个方面。采用Likter 五点量表,区分了“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U1”,“通常不符合我的情况U2”,“有时符合我的情况U3”,“通常符合我的情况U4”和“完全符合我的情况U5”。

2.4 数据统计及分析

笔者在本研究中只选取了调查问卷中部分有代表性的题目,加以分析研究,不过也能发现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针对研究的结果,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对自主学习理论加以介绍,让学生意识到英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此外,教师应该敦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实现学生向自主学习的过渡。

最后,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定期邀请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与学生近距离地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为母语的文化,在学术交流和文化冲击中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Benson,P.and P.Voller.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London: Longman,1997.

[2]Dam,L.,R.Eriksson,D.Little,J.Miliander and T.Trebbi.Towards a definition of autonomy.In Proceedings of Developing Autonomous Learning in the F.L.Classroom,11-14 August 1989,Institutt for praktisk pedagogikk,University in Bergen,Bergen.

[3]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New York: Pergamon,1981.

[5]Kenny,B.For more autonomy[J].System 21(4) 431-42,1993.

[6]Little,D.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J].London: CUKT.

[7]Nunan,D.Designing and adapting materials to encourage learner autonomy[J].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London: Longman.

[8]O’Malley,J.M.& 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in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9]Schwartz,B.L’éducation demain[M].Paris:Aubier-Montaigne,1973.

[10]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1]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网络环境现状第7篇

关键词:网络平台;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74-0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在当前社会中网络技术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受到了社会各个行业的追捧和信赖。对于教育行业,网络技术也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网络教学平台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足够宽广的教育平台,将资源有效集中在一起,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充分展现教学的优秀效果。针对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1.初中语文利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教学遇到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继承了小学时期的语文教育,同时又为高中语文教学打好夯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作好铺垫,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起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新课改的迅速普及,教育重点开始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利用越来越先进的设备技术,例如网络媒介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优化教育的效果,从而促使教学价值得到体现。

然而,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中网络技术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在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不管是在运用程度还是运用方式上,这直接造成网络技术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良好发挥,更别说是有效辅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开展了,导致现代化进程缓慢。其次,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能力的欠缺。学生自身具备的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其发挥的作用跟兴趣一样,只有在具备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很好地跟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跟上教师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能力都没有放在首要培养的位置,严重忽略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阻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信息利用容易出现弊端的现状。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不断完善,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拥有更加便捷的途径去获得知识,一味盲目地使用这一平台进行知识的共享,导致抄袭的现象接连不断的发生。

1.2 网络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良好运用的原因。

1.2.1 利用不足性原因。首当其冲的是在意识上没有充分认识清楚。部分教师虽然积极响应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热潮,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行网络化拥有很高的热情,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的训练,使得这些教师不懂得使用网络资源的技术,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打着网络教学平台的旗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被搁置在一边。另外,教师的专业知识十分有限。教师对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缺乏考虑,对于教育技术知识没有加强学习,导致他们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用来共享,形成语文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偏低的现象。最后,教师不具备专业技能。相当多的教师尚不会使用网上操作,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不能灵活运用网络教学平台。

1.2.2 利用依赖性原因。教师在意识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以前形成的固定模式依懒性很强,很难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不考虑往后的教学情况,对先进的教学技术运用技能十分薄弱。

2.初中语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改进措施

2.1 设计适合中学生的语文教学方式。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生了变化,加上初中语文教学具有一致的规律性,为了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首先要设计恰当的语文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的背景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步,确定网络工具用来进行交流,如微博、QQ 群等等,同样也可以使用新开发的网络平台,像专题学习网站之类的。第二步,确定学习的目标,目标应该明确,可操作性强。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描写,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自己的作品发表到网上,让学生互相评价。第三步,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构建,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更好做好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者,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2.2 提升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网络教学平台不仅仅是针对教师的,更是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服务。在这个平台内,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学习,从平台中获取更好有用的知识和文化,尽最大可能提升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同时,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性,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和文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语文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显著提高。

2.3 创建实效性强的网络教学平台。想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首要条件是创建实效性强的网络教学平台体系。网络平台教学质量与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阶段,因此必须保证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务实性和基础性,保证网络教学平台的顺利发展。

2.4 不断强化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运用知识增加教学的底气,同时要用智慧提升课堂教学灵气,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教师应全面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多项基础知识,才能有计划、有规律的开展课堂教学。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美好。通过利用网络视频观看专家讲座,利用微博进行教学讨论,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素养。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开展教育工作时想要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保证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保质保量的顺利开展,就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力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其重要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从而更好的保证初中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柏永斌.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下旬 ),2014(04).

网络环境现状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 人力资源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及人力资源的涵义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购物的兴起,物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供应方一共被分为三种:一是中国邮政;二是自营物流企业;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又被称为3PLS,是指为公司提供全部或者是部分物流服务的外部供应商,它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一般包括运输、仓储管理、配送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它既不是生产方、也不是销售方,它不拥有物品,只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

我国学者对物流人力资源的概念做出了界定,认为物流人力资源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内具有从事物流行业的适龄人口和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的总和,而物流人才是物流人力资源的总要组成部分,这里的物流人才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能将物品的信息、规划、生产、库存、包装、运输等综合起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以一体化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我国提供物流服务的一种方式,与整个物流业有着同样的目标:首先它作为连接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中介,承担着送货、配送的作用,具有服务的性质;其次,快速和及时是物流业竞争的关键;最后是要做到节约和规模化。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努力达成以上目标的时候,一些不足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首先是服务项目单一,不能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然后是信息技术水平的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严重影响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多样性;最后是缺乏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的物流人才,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这对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起步时间晚,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国外一些物流企业趁虚而入,抢占国内的市场份额,所以我国的物流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增强企业竞争力,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我国的物流业目前人员总量和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总量不合理体现在当业务量大的时候,就会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基层业务员的工作量会急剧的增加,这不仅会影响业务员的工作满意度,更会影响顾客对物流公司服务的满意程度;人员结构不合理体现在物流企业在各个作业环节的衔接上人员分配不足,容易导致作业环节衔接不上。

(2)从人岗匹配的角度来说,人岗匹配程度低,我国曾出现过用工慌的问题,企业招人的标准降低到只要能够招到人即可,所以员工的学历和素质较低,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培养一个好的员工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招聘一个新的员工。

(3)从员工素质的角度来说,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很多从业人员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业转行到物流企业中来的。他们一般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也没有接受后续教育的途径,缺乏对物流专业知识的了解,技能单一,缺少复合型物流人才,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造成这一现状主要是因为现代物流的理念传入我国较晚,导致专业人才十分缺乏,而接受过高校物流专业课培训的员工又缺乏实践的经验,同时企业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都得不到更新。

(4)从员工的需求层面的角度来说,我国物流企业的员工长期被当做没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被投入到经营过程中,使得员工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以企业和员工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同时企业不能很好的对基层员工和管理层员工进行区分,这样不利于企业根据不同的员工提供不同的需求。

三、解决对策

根据上文提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提出解决的对策。

(1)企业要做好员工的整体规划。对员工的需求量进行预测,确定企业需要的在各个不同的流程上的员工数,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2)企业在员工的应聘和选拔上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根据每个岗位的需要,制定《岗位说明书》,以此为依据来选拔员工,做到人岗匹配;制定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实时掌握员工的工作制度,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3)完善员工的培训制度。我国物流企业员工一般文化程度降低,素质不高所以对他们进行培训,改变他们的工作技能、态度十分有必要,还要注意对不同职位的员工分别设计适合他们的培训内容和课程。

(4)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营造宽松的环境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和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激发员工工作的潜力,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员工忠诚度。

(5)了解员工的需求。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不仅是企业的一名员工,更是一个独立的人,既然是一个独立的人,就是有需求的,而员工所渴望的,也正是企业所没有做到的。企业应当及时了解员工的现状和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了解什么才是员工真正需要的,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激励。

参考文献:

[1]陈长瑶、李君.我国现代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于市场,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