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养老战略规划

养老战略规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24 15:00:15

养老战略规划

养老战略规划第1篇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家老外同志发明了愿景这种工具,并行之有效,到了我们的地界就不好用了呢?

分析中外企业的愿景建构的过程,就会发现其中的区别了。

国外企业的愿景建构:

愿景,来自于企业专业负责战略的企划团队,在对企业未来的竞争格局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进行了洞察。所谓愿景,就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画面。打个比方来说,就好比这些企划人员清晰地看到了企业的未来一样。

企业的决策层确认了这种画面以后,作为一种企业的战略进行实施,统一所有人的心智模式,统一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计划,这样的愿景,当然是有效的了。

国内企业愿景建构:

首先,国内企业很少有专门为企业战略规划配置的企划人员,战略规划常常就是老板一个人的战斗,好点的,会请一家广告公司或咨询公司帮着“想想”战略问题,这种想想的结果,常常就变成了“想象”,没有对竞争格局专业的研究、也没有清晰、深刻的洞察,这种“想象”就和妄想没有什么两样,规划出的的愿景十有八九是美丽的月亮,是满足老板意淫的玩意。

这样愿景即使能把员工弄得高潮迭起、弄得经销商欢天喜地,但是这东西就像是吃春药一样,是不能持续的,时间长了就疲软了,没有了效果。以至于现在的老板、咨询公司再也不大有人提起愿景,而是非常时髦地说:价值观。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未来的洞察,后者是肆意的妄想,后者自然没有前者的效果。

愿景管理的核心在于,企业要具备对未来进行洞察的部门、人员,这些人不一定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要专门为决策层提供对企业未来的洞察。当然,作为企业决策者也必须是一个具有洞察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解读解读企划人员的洞察。

“愿景”在很长时间里不适合中国企业使用。

1、培养具有洞察能力的战略企划人员需要一个环境,在我们这个以模仿、抄袭就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里,缺乏培养洞察力企划人员的环境。

养老战略规划第2篇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工作的进程,在中国人口老龄高峰到来之前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的趋势等等,决定着农村传统的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方式已难以为继。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工作的进程,在中国人口老龄高峰到来之前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当前工作的重点是要进行制度创新,而且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原则和现行政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巫待建立

    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涉及到农村经济结构的改革,同时也涉及到农民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中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最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不断缩小、土地保障功能正在弱化、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口急剧增加等方面。另一方面,我国农村老龄人口众多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形成强烈反差。

    1.家庭养老功能削弱

    由于中国历史传统中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农村老年保障历史和传统是以“家庭”为主。“家庭养老”是我国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首先是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在我国已出现大量的“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农村的许多地方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不论是目前的家庭收人,还是用于赡养老人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要求。其次,是目前家庭逐渐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能够负担老人的能力都普遍的降低了。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就意味着家庭收人的减少。再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青年人价值观念的变化和老年人独立意识的增强,使老年人不愿依附子女来养活自己。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便出现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趋势。1991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比例为63 % ; 200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农村家庭变化课题组调查资料表明,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为50%左右。

    显然目前有关农村养老保障的政策中强调的“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和基础,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已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情。

    2.土地收人风险加大

    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既是农民的经济生产资料,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生产资料。根据土地政策规定,承包的土地在农民去世前一直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靠土地收人解决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但是,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土地的投人与产出比率不断下降,再加上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从而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效应,使得不可地方的农民种地不仅不能维护其生活的来源,甚至出现了亏损。还有许多地区土地的转租和转包困难也很多,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想依靠土收人养老,其风险也很大。因此,单以土地保障方式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一定的难度。

    3.中国城乡养老保障差异较大

    城乡间经济差距扩大,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根本改变。城乡差距1978年为2.57:1,1983年降至1.82:1,此后逐年上升,2003年为3.32:1。针对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间财政状况的实际差距,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生活保障制度。截止2003年底,全国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人数仅为1257万人。同年全国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证金的人数2247万人,全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56亿元。由此可见,城乡养老保障差异明显。

    4.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随着中国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按第五次人口资料测算,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32万人,占总人口的6. 98 % , 2010年后迅速增长,2050年将增至2.7187亿人。而我国70%的老龄人口在农村,农村养老负担特别重。2002年,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7%,我国已经跨人了老龄化社会。与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数多、增长快、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等特点。这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状况是农村明显高于城镇,随着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这种趋势将会更进一步地明朗。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障仅仅局限在城镇人口中开展,导致了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滞后。

    根据国际惯例,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前二三十年,就应建立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养老保险资金的积累储备。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将在未来10至20年内进一步加快。因此,我们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所有人群在老年均有一个生活最低保障。

    除此之外,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正面临贬值的危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能覆盖所有需要保障的人群。

         二、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现阶段,农村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政府为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弥补传统养老方式的不足。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探索打下了基础。当前的重点是要进行制度创新,走“政府定政策、市场化运营”的路子,从而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1.“政府定政策”是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构建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国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政府定政策”,就是强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要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统筹考虑,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审查经办机构资格,监督经办机构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项政策;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各项政策;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2.实行“市场化运营”.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市场化运营,就是由符合规定的市场法人,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专门组建政策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公司,经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和优惠政策,保险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积极开拓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农民投保。可以断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市场化运作,将会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个积极性,比单靠政府大包大揽,责任会更为明确,其效益也会更好,一定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走出一条新路来。

    从过去一段时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可知,走“政府定政策、市场化运营”的路子,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也符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实际。现阶段我们应继续鼓励和加快这项工作的进程。除了制度创新还须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原则和现行政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应该改变原来农村养老保险“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原则,国家必须考虑给予一定的投人(可以分步实施到位),实行与城镇养老保险一样的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以逐步消除或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资源相对共享,体现社会公平,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3.国家投资、集体出资购买养老保险

    政府对农村养老资金的投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政府资金的引导机制,即为了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应由政府对参保人员根据年龄的不同给予适当的补贴;二是建立养老保障待遇调整的储备基金,以保证被保险人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发展。

    城市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企业是主要的投保人,但随着中国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农村集体也要为农民提供一部分保险金补助。发展农村经济,兴办乡镇企业,农村集体有了多余的可供支配的收人,就可以集体的名义为六十岁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政府不仅要给予保险金政策方面的优惠,还需要给予农民一定数额的直接经济补贴。而为了保障所有的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必须建立有效的财政支持系统。

    4.农民个人缴纳一定的养老费用

    现在农村已基本具备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和心理等方面条件。从经济条件看,实行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中心问题经费问题,尤其是农民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的基金主要来自于农民的缴纳,现阶段我国农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水平迈进。经过组织和引导,农民有能力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于社会保险项目的开展。从社会心理条件看,农民具有迫切的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通过引导,易于形成正确的保障观念和保障意识。

    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人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人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工作中不能遗忘了农村外出流动人员,要为“农民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80年代起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趋势,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往往会被我们遗忘。如果把农民工纳人社会保障新计划,实行全国统筹,建立遍布城乡的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这样无论农民工在哪里就业,即使回到了农村,国家对其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承诺都能够兑现。这样,国家既可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缴费基数、缓解养老金近期支付压力,又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为全社会的老年保障目标创造条件。

    除此之外,要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康发展还必须提供法律保障。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以集体保障为主、其他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种保障体系主要是依靠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系统依据相关政策实施,缺乏法律的规定性,而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一系列问题。要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制定一系列适应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有关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另外,要对五保供养明确保障对象、稳定保障资金来源、规范保障标准,坚决杜绝保障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等。

       三、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战略意义

    逐步建立健全与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具有重大的社会战略意义,对于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人口安全战略意义,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利益,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1. 社会战略意义

    首先,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的改变,可以有效缓解城乡二元制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状况,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几千年继承下来的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改变家庭养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实现广大农民的解放,进而推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再次,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优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各项改革措施向纵身发展和落实。

    2.人口安全战略意义

    首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事关农村人口安全,是提高农村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基石。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题中之义,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前,我国不少农村老年人口有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致使身体素质下降,对人均预期寿命产生深刻影响,也是农村老年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从而反过来影响人口安全战略、扶贫攻坚计划和农村社会保障战略的实施;其次,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于统筹解决我国人口与发展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事关人口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健全了,对弱化传统生育观念、解决养儿防老、重男轻女问题也是有效的措施。同时,通过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功能的发挥,能够使农民家庭有更多的支出投向青少年的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而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进而提高我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主动性具有战略意义;再次,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有利于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而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能够解除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从而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战略意义。

养老战略规划第3篇

《财经》记者 金焱 陈燕

“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要有‘应对老龄问题的战略研究’,这是对的,再不写就晚了。”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中心主任杨燕绥对《财经》记者说。

在不少研究者和决策者看来,今年将是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一年。中国能否安然度过老龄化高峰,取决于政策制定者们正在讨论的养老长期规划。如何在政策层面协同支持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举足轻重。

对中国而言,老龄化本身或不是问题,问题是现在还准备不足。

养老事急

“中国到底有没有老龄危机?什么时候进入老龄危机?现在制定养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都需要界定老龄危机的问题。”杨燕绥说。

杨所在的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中心的研究结果是,中国将在2033年至2035年进入老龄危机。按照人口测算,届时有劳动人口8.1亿,老龄人口2.94亿,老龄人口的上升和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曲线最接近的那个点,是在2033年至2035年之间。

2035年到现在还有25年。杨燕绥说:“政府任命每五年换一次,发展规划是五年发展规划。按照那个时点再折到现在,确实应该从现在开始制订应对老龄危机战略。”

2010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相交年。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表示,“十二五”会把养老提到非常重要的日程,其重要性在整个公共服务领域中应该排在最前面。

系统地整合制度规划以应对人口老化急务的工作已经开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曹炳良告诉《财经》记者,2009年底启动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旨在从战略层面把老龄事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搞清楚。

这个被称为“中国新世纪开展的又一次重大国情研究”,将摸清中国老龄问题底数。现在20个分课题已选定并落实。

参与课题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尹志远对《财经》记者说,2010年10月,20个分课题的报告和总课题报告会出笼,将分别提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性措施和对策。

而曹炳良所在的全国老龄办2010年的第二件要务,就是协同有关部门在检查评估“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基础上,研究制定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

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者显然意识到了养老产业对改善社会经济结构、创造公共需求的重要性。

在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处2010年老年福利工作清单上,处长王辉在“养老服务业专项规划”下面打了重点号。

2008年底进入这个新成立的处室工作时,王辉发现在中国养老服务究竟由谁来管并不清晰。“过去民政部门只负责社会上的弱势老人、‘三无’对象。所以在城市盖了些福利院,在农村盖了些敬老院,希图弱势老人维持基本生活。现在民政部门开始主张,要建立承担社会所有老人服务问题的管理制度。”王辉说。

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的问题已不再是个人问题,也不再是局限于家庭这个基本社会单位的家庭问题。还在讨论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确定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原则: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基本养老服务的公益性。

政府对养老问题的应对,从2009年变得密集起来。先是宣布了新的农村养老计划,并提出流动人口养老计划草案,今年又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异地对接提出新方案。这些举措均涉及民政部、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多部门。

4月2日,河北财经学院负责人专程来到北京,希望参与到民政部和教育部探讨成立人才培养联盟的计划中。

民政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邹文开对《财经》记者说,有关教育机构和民政福利机构正在酝酿发起由30家养老机构、30所已办或正在筹办养老护理专业院校、30家职业培训和鉴定机构等百家机构组建产学研联盟,6月在北京召开会议,推动养老护理事业发展。

青松老年看护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总裁王燕妮是居家养老服务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她对《财经》记者说,中国的养老产业目前正在经历一个政策制定者、产业参与者和服务使用者都开始着急,却都还在学习与摸索的阶段。

共克“福利恐惧症”

针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养老服务干预力度不够,缺乏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服务体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向《财经》记者表示,这是“福利恐惧症”在作怪。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按级别和行政体系来分配资源。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再按级别人们就不答应了,社会资源大分配应按社会需求进行。“人均GDP到3000美元后,社会资源分配必须有大的转型。这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资源分配结构大调整。”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缺乏统一系统的具体规范,规划上太原则,缺乏操作性。行政指导机制中出现了一定的体制失衡状态,由此导致行政职责空泛化。

王振耀感慨道,“政府的文件不少,但口号多,难落实;而程序性规定、测算、公开讨论等却缺失。养老每个地方年年都在办,全国处于打补丁状态,但整体制度建设节奏和布局还是滞后的。”

让王振耀不能释怀的是,发达国家还没有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早已颁布。但各国几十年前已颁布的《老年福利法》,中国却还没有设想。

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养老服务体系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已具备建立与中等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但多项政策仍存在较大差距,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突出矛盾。

中国保监会一位官员对《财经》记者说,中国过去的养老是在“救济”层面,现在到了由救济转向“保障和福利”的时候了。转向的一个标志是目前尚在研讨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战略规划。强调以“新的视角”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来构建各项体制与政策。

与任何有效的创新都要立足于现实基础一样,“构建新的养老服务体系,一定要尊重当前已经形成的养老服务格局,在现实的条件中通过矛盾分析以及与国际经验比较,特别是数量计算来确定新的规划。”该官员表示。

《财经》记者从多渠道获悉,在日益严峻紧迫的养老困局和碎片化保障体系的双重压力下,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对统一协调的养老政策规划,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呼之欲出。

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十二五”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强调:中央制定全国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地方根据规划要求,承担主要建设任务,落实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基层网络,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改委着手做的是养老基础设施投入。2009年启动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在2010年将由五个试点省市铺向全国。

补欠债,修制度

《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长征》一书指出,迅速老化和迅速发展的中国需要一个覆盖面广泛的退休制度,提供充分并且价格合适的福利。

相关的“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发现,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窄,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于农村养老的现实要求。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也缺乏可持续性。

王振耀介绍说,中国是在没有建立起普及型养老体系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的,全国只有部分城市人口和少量农村人口加入了养老保险。

此外,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还导致不少村庄内聚力下降甚至解体,进而恶化了老年人的保障状况。

值得玩味的现象是,本来城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较为严格,城市的老龄化问题应更为突出。但受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影响,中国出现了城乡同步老龄化,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实际上要高于城市的现象。有数据显示,全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老龄化率达到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央层面已经意识到,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对社会保障功能发挥的影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2009年牵头研究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他对《财经》记者说,“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全国统筹,对基本养老金的基础部分实现全国统筹,现在只是实现快慢的问题。”

不过,提高统筹层次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推进。乌日图带领的课题组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呈现严重碎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本身还需要明确的背景下,提高统筹层次不可避免地要与制度模式本身的改革结合起来。

建立保护底线

相关部委努力的方向,是提供一个覆盖所有老人的保护底线。

尹志远所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司提供的解决方案是,首先要把城镇养老保险全覆盖,这个扩大公共养老金制度覆盖的努力包括三个人群。

尹志远表示,要把城镇过去因生产经营能力差而未缴费的困难集体企业中未参保的企业员工纳入制度安排,“在制度上我们虽然已经覆盖了集体企业,但这部分人员到了退休年龄而没有保障,我们今年的一个重任就是拿出方案,解决这大约500万左右人员的保障问题。”

接下来是城市里的无收入老年人,要解决60岁以上没有工作过、现在也没有任何收入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也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还有一种人,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不满15年,因此没有长期保障。

“初步估计这三个人群可能有八百万到一千万的样子,他们有了养老保障,从制度上我们就把城镇老年人全覆盖了。”尹志远说。

尹志远指出,现在初步研究的是一个兜底的办法,不一定是个完整的制度,“把握的原则是要略低于基本养老保险水平,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概在这个空间里来确定。这样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从制度上就做到全覆盖了。我们要先有制度保障,再解决水平高低问题。”

养老战略规划第4篇

刚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行重要部署,强调要“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向“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我们应深刻认识和把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内涵,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和国家人口安全风险,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人口年龄结构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我国人口变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速度快、程度深。2000年左右,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比重将超过14%,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据相关研究预测,从现在到2035年乃至到2050年,都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快速推进的阶段。未来35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2035年和2050年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12亿人和4.80亿人;老年人口比重在2035年时将达到30%左右,到2050年时则会在38%上下。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样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亟需在国家层面积极采取全局性和综合性的应对措施和行动。

这些年来,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00年我国刚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我们就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党的五中全会正式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此进行具体部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新发展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战略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总的来看,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内涵:一是全面加强党对老龄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牢固树立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过程和各项工作中。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问题导向。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城乡和地区差异大、各地区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日益需要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战略应对,才能保障亿万老年人享受老年幸福生活,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构建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框架。自“十四五”时期开始,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会由相对缓慢的增长状态转至快速增长,将在短短10余年间相继冲上3亿人和4亿人大关,波浪式增长的特点需要针对每个时期的问题及时解决、综合应对。四是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相结合。我们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坚持党总揽全局,以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为重点,对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系统梳理和系统施策,增强统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家庭、社区、社会等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这也为如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指引。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要看到的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的中国道路,是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十四五”时期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刻的、长远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新发展阶段如何系统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了全面部署。在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背景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关注庞大的老年人口的生活需要,以多种渠道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或阻碍都指向了治理问题,碎片化的治理体系难以有效解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所面对的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问题。尤其我们要协调衔接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其他国家发展战略,就更需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统筹推进,及时抓住和有效利用战略机遇期,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的情况下,中央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明确的是,“银发浪潮”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和冲击,也蕴藏着宝贵的发展机遇和希望。如果我们能充分把握其中的机遇,并将其转化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动能,就能更好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还是发展银发经济、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等,都是立足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部署,有利于改善供给质量、扩大消费潜力,有利于将挑战变为发展的新机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路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所采取的重要战略行动。面向未来发展,中央从我国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最需要关注的“少子老龄化”等问题入手,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具体路径和任务。

第一,从国家战略高度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融入各项规划和政策。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格局和行动视野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一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效统筹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具体行动,协调部署和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整体公共政策体系和各部门具体行动都应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视角。另一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与其他国家战略,以及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并统筹推进。要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入手,在众多任务和问题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破解实践难题,发挥综合优势,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养老战略规划第5篇

关键词:油田 物业 管理

一、引言

油田物业管理走进电子信息化时代。数字管理平台的投用,可使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服务质量监督、处理用户报修投诉更加方便、快捷、直观。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就可以一览热网、污水站运行情况,全面了解所属单位员工服务执行情况。

二、油田物业管理的注意问题

什么是战略?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全方位的综合因素出发,对自己的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所做出的总体谋划。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指导企业全部活动的是企业战略,全部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而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关键是对企业内外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并使三者之间形成动态平衡。所以说,企业战略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过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保持这种动态平衡下,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使命。可以说,一个不重视战略的企业永远不可能做强,也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

振兴公司是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第一家成立的物业管理企业,公司近些年来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的发展战略是:以品牌服务为主导战略,以低成本运营、市场开发为基础战略,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科技创新为保障战略。并加强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变化的跟踪,对战略目标和具体战略措施随时加以调整,做精做强主营业务,积极培育辅业项目,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高效快速发展,努力实现打造石油系统一流物业管理企业的战略目标。

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方面,企业必须打破等级界限,打破专业界限,多渠道发现人才,真正做到识才用慧眼、用才有气魄、爱才动真格,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形成大力培育人才、广泛吸引人才、珍惜和用好人才的环境和气氛。振兴公司在人才培养培训方面从两个环节入手,收到了较好效果。一是加强对高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培养。鼓励技术精湛的老师傅与青年工人签订师徒合同,传授经验,同时加强多面手人员的培养,使他们在各个工种间可以进行轮岗操作,做到“精一、通二、会三”。二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举办各工种技能培训班,提高技术水平和实际能力。

三、油田物业管理的发展模式

1.走“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之路,广开财源

服务市场不发育、物业管理收入来源不足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生存发展的最大障碍。拓宽收入渠道,弥补经费不足,必须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策略。油田矿区开展多元经营有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发展居住小区的社区服务业大有可为。独立工矿区因远离城市,许多社区服务项目无法依托城市供给,因此物业公司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餐饮服务、商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家庭装饰服务、房屋出租等内容,既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来源。

2.走精干高效之路,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社会化。

在实行物业管理的初级阶段,物业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以自我服务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物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尤其是信息化已经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物业管理行业也不例外。在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形势下,物业管理如果不摆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管理模式,不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手段,仍然采取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方式,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难以生存。

3.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的必然选择。

像石油企业这样的独立工矿区,居住区分散、规模相对偏小,物业管理机构往往按居住区设置,造成物业管理资源分散,成本偏高,形不成规模效益。随着服务市场的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通过兼并、重组,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是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生存之道。深圳、上海等地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独立工矿企业必须适应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对物业管理机构有计划的进行合并重组,以发挥规模效益。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

青海油田物业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是过去从生产一线分离出来的老弱病残和闲散人员,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已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油田物业管理必须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重视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素质优良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

5.物业管理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

新世纪里,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物业管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国内物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物业管理市场容量不断扩展的机遇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平台,才能获得市场。

四、结语

因此,油田物业管理企业必须要做好短期和中长期战略规划。主要内容有品牌定位、目标市场、发展规模、人才储备、服务方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同时,物管企业的战略规划还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整体性及目标性。既要做好中长期战略规划,使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增强企业品牌的生命力,也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强势品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养老战略规划第6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养老机构;全面预算;预算体系

1研究背景

“十三五”期间,国企发展需要具备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正确处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顺应市场环境深入国企改革。在这个阶段,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国企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越发突出,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也开始更多地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和执行全面预算体系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国有资产综合利用效率,维护资产安全与质量。但是,国企在全面预算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阻碍全面预算效果发挥的问题,需要准确分析和解决。如A国有企业是一家综合性商业化养老运营机构,自建养老项目进行运营管理,引进美国成熟养老管理品牌,采用先进管理模式,注重全面预算管理的运用。本文结合案例分析,找到国有养老机构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国有养老机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国有养老机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2.1.1背景。2013年~2014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有关健康服务业发展、商业保险发展等文件,这些文件为我国现代养老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有助于相关配套产业的不断发展。在此情况下,专注养老机构运营的A国有企业,2014年在某市投资建立了养老项目,与美国成熟养老管理机构合资建设高端养老管理机构,以国有资本为保障,利用国外成熟养老机构的经验,开创中国未来新型商业化养老运营模式。在此情况下,相关的财务活动更加频繁、多样、复杂,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了有效作用,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推动运营计划与各目标的实现。2.1.2目标。A国有养老机构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服务企业战略,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第二,推动国有资源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安全与利用效率;第三,通过预算合理引导和控制各阶段活动,减少不必要损耗浪费,进而提升公司管理能力。2.1.3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A国有养老机构在运营活动中,注重以项目为基础设定预算指标、安排预算执行和监督,进而在项目管理中发挥预算管理功能,最后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如在养老项目中,对配置的未来品质生活中心(展示区)、健康养老中心、酒店休闲中心、人文书院等各设施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综合布局、装饰布置、设施采购、管理模式等,实施了分项指标设定与执行部署,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较好地保障项目投入与产出达到预定目标。2.2发现的问题及思考。随着企业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全面预算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A国有企业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并初见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整合作用不明显,重编制轻执行,执行率低,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成为一项全程性和全员性的管理活动。2.2.1对全面预算管理概念不清、认识不到位。对预算概念理解不深,仅把预算作为一种工具,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来运用,没有将预算与企业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使预算独立于企业管理之外,没有充分发挥预算的管理职能。只把预算的重点放在具体的数字计划上,使得预算编成以后,只是一些单纯的数字和表格,起不到管理的作用,使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2.2.2全面预算缺乏战略导向性。由于当前我国高端商业化养老行业刚起步,没有形成商业化,成功案例不多,A国有企业作为一家新型高端商业化养老机构,怎么突破以往的养老模式,如何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路上需要试探河的深度并及时调整方向,企业战略定位非常重要,公司成立3年来,预算与实际执行偏差较大,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战略不清晰情况下制定的预算目标,缺乏战略导向性。企业预算源于企业战略,受企业战略方向的引导,没有明确的企业战略就无法确定企业长期预算的目标,也直接影响到企业预算应有作用的发挥。缺乏战略引导性的预算是没有灵魂的预算,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2.2.3部分预算指标宽松、有效性差。预算执行率低的另外原因存在指标设定不科学,部份指标宽松、有效性差等问题。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留有空间,有低估收入或高估成本,使预算不经过努力就能实现,增大实际业绩指标,缺乏客观性,也存在为防范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风险,扩大成本费用预算,从而降低部门完成预算指标的难度,造成资源不合理分配,掩盖了经营中存在的真实问题。2.2.4预算执行、监督和考核不到位。预算执行要求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于资金、成本、费用都要按照预算中的量化指标来控制,这些控制活动不应该是单独进行,而是一个整体,而企业往往缺乏对预算的严肃执行,日常监督不到位。缺乏科学考评机制,使用“平均主义”式的考评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2.2.5预算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企业的规模加大,业务量增多、指标间勾稽关系更加复杂以及组织管理机构不断庞大,传统的预算技术在信息时效性、预算编制的可行性、预算监控的有效性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不适应及缺陷。

3改善A国有养老机构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3.1树立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预算管理理念。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保证全面预算的实施,对企业内部各经营活动进行协调、控制与考核等一系列活动,从而将业务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与资金流融合于一体并进行优化配置,形成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的战略目标管理过程。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宣传工作,让员工知道,全面预算管理核心在于“全面”两个字上,它的关键是全员参与、全额范围、全程控制,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集成式管理。全面预算要以战略目标为导向,需要由集团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由各级业务及其他专业管理部门来编制与执行。管理过程必须取得从集团公司高层到员工的支持和参与,注重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促进合作与交流,保证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及各部门、各环节和人员行为观念的基本统一。3.2构建科学的全面预算目标和指标体系。A国有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上,需要有明确的预算目标、细化的预算指标来进行指导和约束。预算目标方面,应该分为:企业战略目标,如为实现供给层结构调整、实现产业链转型等配合“十三五”战略要求的目标;企业部门目标,也就是各职能部门实现企业战略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基础目标,也就是各岗位职工在具体执行部门安排的情况下所需要达成的目标。以战略目标为指导,以部门目标为核心,以基础目标为支撑,打造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设置科学的全面预算指标体系是明确责任划分及预算方向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明确预算指标范围:国有养老机构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具备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覆盖企业全部业务系统,包括业务预算、资金预算、投资预算等,进而实现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管控。这就要求企业进行必要的业务分析,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程序,明确所需要设定的预算指标有哪些,区分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有所侧重,灵活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其次,选定科学的预算指标设定方法:是采取固定指标、弹性指标还是其他的指标设定方式,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如A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项目建设规模大、周期长,综合业态多等特点,就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弹性预算,这可以提升预算执行力。坚持有效性,不局限于单一的某种预算指标,而是需要在实用性基础上明确指标设定对象,采取合理方法进行量化,选定固定或弹性区间等进行指标约束。再次,建立完善的预算指标内容:应该涵盖月度、季度和年度预算,覆盖收入、成本费用、固定资产、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具体预算,由此优化资源配置效果。在预算内容编制上,需要尽可能设定合理的明细项目,提升预算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建立矩阵式评估体系,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依据风险的重要性或者控制的难易程度来设定不同的预算指标。如A企业在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中,就分别对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等环节,依据工程量清单和风险评估结果,在历史数据基础上设定了各项控制指标,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对风险的掌控性,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效果。3.3对预算执行和监督、绩效考评做好安排。企业应借助于上下结合的沟通和审核方法,对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情况、资源配置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进而形成从预算计划到执行监督的全过程管控。在这个体系中,将预算管理执行效果与各部门管理者、员工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强化预算管理的内部环境建设,提升部门和员工的责任心,这样才能为全面预算的真正实现创造可能。加强内部审计为主的预算执行监督,明确各部门执行预算的程序、应该达成的目标,达成或达不成预算目标的科学奖罚方式。3.4善用大数据辅助全面预算管理。大数据时代,国有养老机构全面预算也需要恰当地利用大数据系统,提升财务及非财务类信息收集、共享、分析、挖掘、预测等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对于国企更加科学地计算和设定全面预算指标是非常有利的。大数据系统建设,运用系统辅助预算的设定,监督预算执行,提升经营中的信息共享效果、减少信息不对称,为全面预算的更好实现创造条件。要想真正发挥出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辅助功能,还必须确保企业内部具备运行大数据系统的较好软硬件环境,确保预算执行、监督各部门人员都重视、熟练使用大数据系统。因此,A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全面预算和ERP系统的对接,覆盖供应商管理、商旅管理、智能分析、销售管理、渠道管理、经销商管理、费用管理、OA协同等多方面信息的共享服务平台。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整合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形成更有效率的信息流、资金流分析、配置与管理监督,辅助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当然,大数据建设中的技术投入、人员培训等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刘磊.全面预算管理在国有企业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7(6).

[2]阮健.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财会学习,2017(11).

[3]田绍清.国有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方案探究[J].时代金融,2017(6).

养老战略规划第7篇

注:英国的数据不包括个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固定缴款资产;美国数据包括个人退休账户。除中国外,全部管理资产额和人均GDP数据均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的管理资产数据截至2011年2月。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现象,中国亦不例外。数十年来,“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增长。然而,这一“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终结。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日益老化并逐渐步入退休年龄。15岁至59岁的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2015年之后开始减少。到2050年,被称为“银发人群”的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10年的约1.65亿人激增至近4.4亿人,届时将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4%左右。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金砖四国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且老龄人口规模巨大。

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并以政府的最低生活标准保障、个人储蓄和家庭支持为补充。

第一支柱为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它由两个要素组成,第一层是社会统筹,在现收现付的基础上运行并为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第二层是属于个人的“固定缴费”型账户。但这一保障可能无法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步伐。

第二支柱是自愿性雇主企业年金和团体养老金计划,属于补充型养老保险计划,由雇主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规定设立。但这一支柱的挑战是缺乏适合的税款优惠政策。此外,中国企业通常未把提供养老金和其它退休福利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第三支柱是自愿性个人养老金,包括商业养老保险。

事实上,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第二和第三支柱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如图),这也意味着它们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要开拓这一市场需要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共同努力。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机遇。我们认为,保险公司可以采取以下五点措施:

1.积极推动和支持监管改革,以促进补充型养老保险和医疗/护理保险市场的发展;引导消费者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储蓄和投资。

2.与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协作,除了游说政府进行改革,保险公司也应与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协作,帮助政府以较低的风险和成本来管理其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3.深入洞察客户需求,对产品和渠道进行创新。例如,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细分来深入分析客户群体,同时考虑到较发达省份和欠发达省份之间的差异,这有助于保险公司识别小众群体及其风险定价特点。对于每个细分市场,保险公司可以有针对性的“定制”价值主张并采取差别化战略。

4.开发管理长期护理服务相关产业。对长期护理的投资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协同效应和战略上的优势,最明显的优势是保险公司有能力提供长期护理产品以及作为福利而非固定给付的服务。此外,保险公司的投资还可以自然对冲长期护理服务成本上涨的风险。

5.管理盈利率和风险水平,如利率风险和长寿风险等。

养老战略规划第8篇

关键词:医院;人才战略;发展

“十二五”期间是我院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上到国家政府部门,下到中小企业都蓄势以待,争取在开局年打一个漂亮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一个国家要兴旺,一个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这样,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将进一步加大各行各业的竞争,加大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

面对如此态势,确立和实施人才战略将是医院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浅谈一点基于十二五规划下的医院发展人才战略。

一、人才战略概述

人才战略就是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作出的重大的、宏观的、全局性构想与安排。

1、人才界定

所谓人才,就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具有突出才能、才干的人・具有某种特长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传统上我们把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人称为人才,而现代竞争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认识与界定,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成了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志。在一个成熟的竞争社会,求职者的竞争首先是职业素质的竞争,其次才是专业技术的比拼,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工作事业方面的成就。

2、有关人才的理论追溯

1954年,美国管理大师彼得

得鲁克正式提出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指出与其它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而后,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

20世纪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人类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一知识经济时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指出:“一切经济制度都是建立在某一种‘知识基础’之上。一切实业企业都依靠这种由社会建立的资源的预先存在”。

美国通用电器公前董事长杰克・维尔奇说:“GE总是致力于发现和造就了不起的人才,我强调过很多观点,但我尤为注重把人作为GE核心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我倾注了比其他任多的热情。”

二、人才战略对医院发展的作用

1、十二五规划下的医院人才管理创新战略

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医院人才管理需要有效实施招人、用人、留人、育人的人才战略,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人才管理,全面提高和培养现有员工的素质,有效引进国内外才为医院所用,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

2、人才战略对医院发展的作用

医院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只有把科技兴院放在首位,加快人才的开发,实施人才创新性管理,积极引进和培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使其具备高超的专业理论和技术、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全新的服务理念,得到社会和患者的认可并接受,医院才能更快的发展。

三、本医院实施人才战略的途径

1、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工作

青年医师的成长和进步对医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中医学科方面,为避免出现中医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要建立完善的“传帮带”管理组织,明确“传帮带”的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以老带青、以专带青”的学习规划和考核制度。年青中医师则要定期跟随带教医师看门诊、查房、会诊和参与课题研究,认真学习老中医的临床诊疗经验,让中医队伍里的新生力量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2、是加强在职卫技人员的在岗教育

我们要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多渠道培养。一方面,根据专业结构情况和梯队的需要,把有培养潜质的中青年技术骨干,特别是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强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送出去进修学习,还要鼓励和选派业务骨干积极参加市级以上专业培训班。另一方面,与医学院校和上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把著名专家请进来,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并开展新技术、新手术,让医师队伍在专家带领下、在临床实践中大胆工作,增长知识技能和才干。

3、培养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医学科研的骨干和组织者。因此,只有以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为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选拔措施,严格管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对每位培养对象可聘请一位同行知名专家带教,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脱产学习、定期指导、电话或邮件指导等多种方式。并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计算机应用、管理知识贫乏等情况,有针对性地举办计算机应用学习班、现代管理学和领导科学知识讲座等。最后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做好验收和考核工作,成绩优秀突出者可推荐为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4、优化职称结构,提高学历层次

到2015年末,我院定编数1870人,根据事业单位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标准,高级职称人员要达到260名,中级职称585名,初级职称515名。院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五年内的新增员工,要招聘具有全日制学历的临床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为主,院级临床重点专科五年内要力争引进5名全日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其它临床医技科室,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发展情况,有计划地引进或招聘具有全日制学历的研究生。另外鼓励本科生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努力到本规划末博士生达到15名以上,硕士生180名以上。

参考文献:

[1]尹照玲,凌立省: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医院竞争力[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