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教学优点

课堂教学优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6 10:00:25

课堂教学优点

课堂教学优点第1篇

[关键词]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是小学教学阶段中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变革,传统教学课堂模式已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综合性、开放性、高效性的优化教学课堂。就目前的教育状况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合作以及实践,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课堂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开端。根据对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的知识面较浅,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如何把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吸引到数学知识上去,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多媒体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众所周知,多媒体可以用来展示各种各样的媒介,如图片、视l、幻灯片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利用多媒体教学比教师口述教学更能够吸引其注意力。

我在开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详细理解梯形的性质,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的方式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验证。我点击课件你,呈现出三个梯形。通过验证,发现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紧接着用电脑验证后两个,继续点击课件你,呈现出第二个梯形的验证,我指着屏幕上的图形问到:这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呢?学生纷纷回答不平行,很明显,无需再对第二个梯形进行验证。继续点击课件呈现出第三个梯形的验证,还是先进行一组对边平行的验证,继而对另一组进行验证,当不太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工具验证一下。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下,我与学生一起验证了三个梯形的对边是否平行,结果得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此时我向学生进行提问:现在谁能说说什么是梯形?大家表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在大家说出答案后我点击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出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在课件上呈现出:你真棒!

二、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一座桥梁,它联系着数学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而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指的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意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在向小学生进行《位置和方向》教学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观察,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小学生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不是很清楚,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与东相对的就是西,剩下的两个方向则为南北。通过对校园的观察,学生简单的认识了位置和方向的概念。随后,我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出一张没有完成的学校的平面图,引导学生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同学们在绘制地图时,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我引导学生将参考方向和画图标准进行统一,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教学时用到的简化地图,也要讲方向统一的标清楚。这样一来,学生对位置和方向的概念就更加清晰了。在生活中,也学会了如何辨认方向。

三、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启发,进而主动思考探究,提高数学水平。利用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产生更多的想法和观点。

为了使小学生思考百分数的应用知识,我在课堂上利用一个亮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知道水有哪几种形态?学生回答:液态、固态、气态。水结成冰形态变了,体积会变吗?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在经过短暂的讨论后,我向同学们展示出课件,让学生明白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增加。当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我紧接着出示了相关的信息: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你想提出什么有关百分数的问题?经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之后,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基本如下:(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3)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4)原来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约减少了百分之几?让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深入了解百分数的应用。在教学中,亮点资源有很多,有趣的生活现象,或者学生不经意间的数学问题等等,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放大,开展相应的教学,激活学生的资源。

课堂教学优点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优化策略

数学学习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具有指导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三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我们在具体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使教学目标有层次化、适度化,使教学目标具体、可操作,而且具有全面性。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到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着调节、控制教学进程的作用。实践证明,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目标定向正确,即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定向错误,则只能取得负面教学效果。目标的导向功能制约着教学方向,有助于预期教学结果的达成,同时也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设计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方法要体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教法,更呼唤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这意味着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课程教学的变化,由单一转向多样,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玩、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中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让身体的更多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

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又花了教学过程,更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就教与学的关系上来看,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也就是说,我们在优化教学过程中不是设计教师如何教,而是更要注重学生如何学,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较大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学正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四、教学评价要适时全面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优点第3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民主氛围

作为教师,必须自觉加强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价值观。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以教师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小学生喜欢某一门课的主要原因是喜欢这位老师,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情境的过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家张孝达指出:“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扣‘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研究”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且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三、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要多提供给学生一个动口说话、动笔练习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三年级下册的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学生前面刚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对于笔算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对于三位数的除法,尤其是最高位百位上的数不够除时,接下来怎么办,很多学生很迷惘。所以,我先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共同完成笔算过程,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一说自己的做法,然后,让学生把整个过程完整地复述出来,可以先自己说,再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名说。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对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计算。

同样,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程改革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积累的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统计图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卡通形象“喜羊羊、灰太狼、史努比、跳跳虎”引入,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现场统计喜欢各个卡通形象的人数,使学生经历统计中很重要的一步——收集统计数据。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统计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展示。这时,我就问:“从你们的记录中能很清楚地看出喜欢谁的人数最多,喜欢谁的人数最少吗?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就看出来吗?”这时可能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会说统计图,我们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说下去,“对,就是统计图。”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先进行示范如何绘制统计图,再让学生按要求小组合作共同绘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而且学生的兴趣也非常浓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对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堂教学优点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53-01

优化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所讲的数学基础知识,在这同时又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己在数学上的创新思维;优化课堂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能让学生们自主的去学习数学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始,数学课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早已经不再是由教师独自一人在课堂是上讲课,现在变成了有新的想法或者思维就可以发言的课堂了,现在的课堂充满着生气和活力。新的教材上的范例大多数都是能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就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能让学生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怎样才能在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中培养创新思维呢?

一、活跃数学课堂的氛围,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

充满活力和生气的教学课堂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要保证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自由的、活跃的和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就能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营造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活跃氛围时,教师应该多加的联系生活实际,多从学生目前阶段中感兴趣的地方引入知识点。例如:当教师在讲授立体几何的三视图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各种形状的盒子、颜料和美工工具,在进教室时可以先调动课堂氛围,向同学们提问:“在数学课堂上为什么要准备美术课用的颜料和工具?”;同学们就会开始自由的进行讨论,这时老师在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讲出来,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接下来结合课本将立体几何的俯视图、正视图和侧视图的知识向学生们讲解;最后让学生们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立体几何形状,利用不同的颜料对盒子各个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再观察其的三视图,并画出平面图。

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动手能力强,和对美丽事物有主动追求的阶段,因此在数学的课堂中加入美工制作和联系到生活中的立体几何;这样就能让学生们在一个活跃的数学教学课堂上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点燃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实行探究性学习,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选择一个数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随后师生共同在课堂上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讨论解决。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着重训练,因为创新是在观察中产生的,观察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老师在让学生们实行探究性学习时,应该先让学生们自行的分配成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让数学教学的有效率提高。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中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习小组从够成平行四边形的点、线、面这些知识点入手,再在学习小组中提出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哪两个相同的平面图形和它的两对边有什么特点?”;学习小组就可以根据老师的问题利用坐标轴的知识制作出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模型,将学习过的和生活中遇到的平面图形都一一的列举出来;因为老师的问题是探究平行四边形与哪个平面图形有关,因此学生就可以利用准备好的图形模型试着将平行四边形拼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结果;再对平行四边形的两边进行研究时,可以通过延长两边来观察结果;最后每个学习小组通过讨论研究自己的结果,学生们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整理出来就能得到该学习小组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老师再对每一组的结果进行点评。

这样让学生们根据问题,自己去制定方案探讨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思维在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深化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利用数学思想学习

在初中阶段,虽然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还只是停留在浅显的阶段,但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尤为关键。学生们掌握好数学思想,能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到数学知识和更加轻松的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中的图形转换的知识点时,在上课前给每个同学都发一张坐标格纸和一些用硬纸做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梯形等;让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大坐标轴,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将图形从坐标轴的一边平移或者是旋转到另一边,画出移动过的图形,让学生们与原图形相比较;看图形在经过转换和经过了哪些变化,思考图形的转换过程。这样学生们就能逐渐的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更好的理解图形转换的知识。

数学思想的形成,能让学生们从中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找到学习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也能真正的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这对以后的高中甚至大学时学习数学时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通过以上几点教学措施,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点燃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多和学生们交流,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融洽的关系,指导他们利用正确的方法克服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着重地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优点第5篇

科学性是对一节课的起码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播的知识应当是准确无误的;二是知识观点应当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

例如:有的老师讲到“积极的心理作用决定着在比赛场上的胜负”,这句话本身就存在知识性的错误。我认为在比赛中决定胜负的主要是实力,心理因素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不一定是起到决定性的因素。

高效性是指课的密度与容量。对于一节好课而言,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使情感得到巩固和提升;即通过课堂老师的设计与调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生成新的知识。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学生课堂积极性是优化课堂的重要尺度

我们都知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对于教师的角色而言,是否是一个“主导”就能概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至少应该担当以下角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者。

我们老师经常注意的是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两种片面:一是学生主体的扩大化,导致教师主导的缺失,从而淡化了教师的使命;另一个是教师主导的极端化,即学生的任何活动都逃不脱老师的手掌心。这两种极端都是与新课改相违背的。

同时,在教师的角色中,我要特别强调老师作为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包括学生搜集的时事信息、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的独到见解、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从而达到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教师作为向学生学习者从古有之,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何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学生获取的知识,我们老师可能不知道,因此,老师要学会向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相长”。另外,教师的参与应当包括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其中思维参与比知识参与更为重要,因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知识的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是优化课堂的重要产物

知识的预设即我们所说的备课、备学生,也就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在知识的预设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把握教材的特点:教材是情感型的课还是道理型的课,或者是活动型的课。这要求我们进行准确的定位。其次是预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的最后落脚点要准确,比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情感要提升到什么程度等等。最后,课的预设一定要体现教材观,要落实三维目标的要求。

知识的生成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预设活动所达到的效果、所形成的新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可能设计活动并让学生参与活动,注意学生的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是我们的互动必须与知识的生成相结合,如果不能生成新的知识,互动就失去了意义。例如一位老师设计的活动:“假如你明天送给父母生日礼物,你准备送什么?”学生回答非常积极,当学生展示完之后,老师说: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给父母的生日礼物,下面老师也向大家展示一下我送给父母的生日礼物。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展示了很多有创新思维的礼物,达到了知识生成的目的,同时老师展示自己的礼物,达到了师生互动,这种互动是思维、情感互动,是最高层次的互动。

四、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优化课堂的落脚点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防止走极端,即:要么只注重过程,活动很丰富,但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很差;要么只是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一节课既要注重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曾经有一节公开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充分参与。课后,评委组突然提出要求,对学生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成绩很不理想。由此可见,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五、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日趋明显。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音、像、文本等多种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三性:一是必要性,可用可不用的不用;二是创新性;三是实效性,我们对同一个课件要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内容,不一定要太多,但利用要充分。只有注意这些问题,我们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人灌”到另一个极端——“机灌”,才能真正起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课堂教学优点第6篇

【关键词】 面向全体学生 自觉性 主动性 创造性 教学氛围 教学实效

教学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亦如此。一堂语文课,其教学基本目标是什么?教师是怎样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教师对教学进程的调控是否得当?等等,对这些方面能否作出科学的准确的评价,不仅直接决定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语文教学标准的落实,还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教学目的、任务,还是教学过程、环节和方法。

1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根本标准

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首先要分析这节课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否把握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化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达到基本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那些尚未摆脱“满堂灌”、学生活动量小,少数“尖子生”活跃,绝大多数学生“陪读”,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的课,是不能视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此外,实施教育目标是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要注意防止形式化的倾向。

2 “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是“素质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评价一节课时,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是否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是否有利于促使学生将其所学“内化”,都指定为个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是辨证统一的,对那些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一切从学生嘴里挤答案”的倾向,应慎重对待。应正确认识“讲”与“练”的关系,反对“满堂灌”,并不等于排斥讲解,只要“讲”能有利于学生思考,仍符合启发式的原则。

3 不能忽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评价

心理学研究及教学时间表明,压抑、呆板的学习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碍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被动消极地听讲,吸收率是偏低的。观察分析一节课时,要注意是否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个氛围的基础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师生关系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和良好素质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生动活泼”与“严肃守纪”是辨证统一的。生动活泼不等于放任自流,主要表现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敢于创新等方面,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形式的“活”。笔者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孩子一个接着一个起来读书,老师总是说:“你真棒!”“你读得真好!”老师像个魔术师,一会儿拿出小红花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同学,一会儿又拿出星星贴纸,撕下一颗星星贴在学生的头上。若哪个学生读得让老师稍不满意,老师便说:“哪个小朋友读得比他更好一点儿!”当然,老师也没有忘记组织学生互评,但学生只会说:“有感情!”“没感情!”或“字读得不准确!”老师也只是随声应和。但是还有部分同学由于胆怯或是没能得到过红花和星星,他们则躲在一角或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坐在座位上。一节课下来,积极发言的学生不少,即使相同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纷呈的答案,老师也只是说:“说的不错!”“很好!”“你真会动脑筋!”等等。老师极少对学生说“不”。在语文课堂改革的实践中,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高高在上,板着面孔,滔滔不绝地挖苦指责的语言少了,但语文课堂又呈现了另一种令人担忧的“浮华的热闹”,“散乱的活跃”,在教师“引导”下,或整齐划一,或零零落落的学生掌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难免让人觉得“声不由衷”。

4 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考查

课堂教学优点第7篇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多媒体 优化教学

教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音乐教学,为传统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随着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普及,很多认识方面、理解方面和课堂设计方面的问题应运而生。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是否合理,对完善音乐教学理论和规范音乐课堂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效果差、效率低、成绩不佳、实效性差的结果,并不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主要反映出我们对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目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体系还不够完善。针对当前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如果只是靠教师一张嘴干巴巴地讲,在教具的使用上,只使用音乐教科书、乐谱,乐器、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比较单调枯燥,则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自从将多媒体引入音乐课堂后,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为录音、录像、投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MID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能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把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现场和场景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乐曲意境

音乐意境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意境美是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音乐教学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更加真实地体会音乐的美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声情同步、声形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情境。让学生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大脑想,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体验,推动学生接触作品—了解作品—体会作品—情感升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时,可以制作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船归来的动人画面,和着古筝奏出的悠扬、安宁、幽远的音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夕阳余晖尽染、碧波涟漪荡漾的湖面,沉浸在微风轻拂、渔舟缓缓而行的诗情画意中。在学习奥运情怀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营造奥运会现场的气氛,将学生带入奥林匹克的情境当中。在这一情境中欣赏乐曲,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激情,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深化德育和美育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一)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绘制投影片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取得的效果好。

(二)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而产生的共鸣。

(三)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美之外,形式美也至关重要,因为它能为人的感官所接受,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四、应用多媒体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多媒体是教学过程的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有很大优势。多媒体形象、生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的一体化,可以为学生创造优美的、感性的音乐学习环境;多媒体还可以节省教师的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过度地使用多媒体会影响教学效果,如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动画欣赏交响乐时,学生兴趣是被激发了,也欣赏了动画片中的优美音乐,但是课堂目标所规定的西洋管弦乐队及各种西洋乐器的特点等知识点则因时间关系,只能用几句话简单讲解。学生最后只对动画故事的情节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教学重点则理解不深。多媒体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实则不好。

(二)要合理、巧妙地使用多媒体。音乐教师要想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课件制作力求实用,不要为了赶时髦而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应辅助于教学,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时候,引入的内容不但要与课程相关,为课程教学服务,还要与学生的需求相联系。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关心什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优点第8篇

音乐是一种艺术,正是因为我们身边有了音乐,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也正是因为孩子们身边有了音乐,他们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是美的传播者、音乐文化发展的促进者,我们要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让音乐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音乐教育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为学生开辟一片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真正做到趣味化的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小舞台。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音乐元素,以学生为本,做到在课堂上将音乐教学环节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从点滴入手,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将知识点变得趣味化、生活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的同时,增强师生间的沟通,提高他们掌握音乐知识的能力。例如:学生进入二年级后,由于他们对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音的高低变化,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音像资料,还有实物的演示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之中的节奏,利用画面――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图片,启发学生用什么样的打击乐器、什么样的节奏型来表示这些自然现象,又怎么样能够表现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这样的练习,就把学生从那种被动灌注知识的课堂中解脱出来,自己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掌握了音乐知识。又如《乃哟乃》的教学。这首歌曲只有3个音组成,掌握这3个音的音高是这首歌曲的学习重点。在教学时,我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很直观地拿出3支长短不一的铅笔,先让学生感受音的高低,同时告诉学生,这几支铅笔分别代表了我们学习过的音符d m s,请大家想一想:哪一支铅笔代表了d,哪一支铅笔代表了m,哪一支铅笔代表了s呢?学生很快地找出了对应的音高。接下来我又找来了3名同学,有高有矮,同样的办法继续让学生熟悉这3个音的音高,请同学们自由排列3名同学的站立顺序,大家按顺序演唱,然后再改变顺序排列。反复练习之后,学生对音高又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我接着又问: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身边的什么实物能够表示d m s这3个音的高低呢?这时候课堂上热闹起来了,有的说我的铅笔盒的层次能表示音的高低,有的说我们班级的红花表能表示这3个音的高低……最后,我拿出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座小房子,通过画面上的3层小窗户,我采用了亮灯的小游戏,分别将这3个音摆到了窗户中,形成一组音高,继续练习d m s 的音高。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不但不觉得枯燥,而且一直保持着兴奋的状态主动参与着教学活动,教师只是不断地在引导,不断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掌握音乐技能、技巧,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外,提高他们对音乐要素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我在课堂中有如下尝试。在低年级教材中,有一首歌曲《小蜜蜂》,歌曲中几次出现了四分休止符。在演唱时,学生普遍没有意识到这个休止符的存在,将其变成了音符来演唱。于是,我在歌谱上动了动脑筋,将休止符变成了生活中的红灯,学生一看到它,就会意识到生活中遇到了红灯要立刻停止脚步,音乐中遇到了红灯(休止符)就要停止声音。在歌曲中,八分休止符也是常见的,为了让学生唱准《小酒窝》这首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我就从歌曲中的情感入手,先让同学们在歌中体会爸爸妈妈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爱,那种甜甜的感觉美在心中,在学生演唱这一句时我就启发学生回味一下这种感觉,这一小小的细节马上使学生的情感充沛得多了。在我和学生共同欣赏《赛马》这部音乐作品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为他们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置身其中,不仅让他们很快地理解了作品,还有效地将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和情感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讲授《巧巧手》一课时,以“手”为中心,通过他们的生活体验,围绕着劳动这一话题,让他们懂得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通过演唱歌曲《理发师》和《粉刷匠》更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授《咯咯嗒》一课中,通过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母鸡的叫声,让学生感受音乐是怎么样刻画母鸡的叫声这一形象的,并且能够在理解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示母鸡的叫声。

音乐是有生命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不断引领学生在音乐中寻找生活,更要帮助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去理解音乐,真正地拉近他们与音乐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用心灵去感受音乐,让他们用心灵去赞美音乐。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音乐也是属于孩子们的,我们要一切为了孩子,从课堂中的点滴入手,不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促进音乐教学的时效性,不断优化我们的音乐课堂。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