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6 10:41:28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1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 8181.2015.03.051

1 引言

我国目前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聚集效应使得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城乡二元矛盾也表现得愈加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新时期的城镇发展战略将更注重实现城乡统筹和地区平衡发展,将中小城镇及乡村地区作为承载转移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重要地区,旨在建设规模结构合理、功能分工明确的城镇体系。同时,强调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模式,以及生态环境、文化特色等的有效保护。

因此,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城乡规划学科,其研究对象的范畴与深度、研究方法等均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原属土建类专业下的二级学科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现状与专业教学显然落后于这种变化,以建筑学为基础建立的相对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城乡建设中出现面临的一系列新的规划和建设问题,要求城乡规划学科有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体系。基于这一宏观背景的转变及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城市规划学调整为城乡规划学,列为一级学科,下设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等六个学科研究方向,学科与专业内涵得以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城乡规划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2013年,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出台了新一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指导性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层次、计划及教学方法、手段等都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建筑学专业大平台之上的,现行的培养方案是在2011年学分制改革背景下进行修订的版本,其知识体系设置涵盖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大部分。其中,专业教育包括学科基础、专业特色和专业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以建筑学类理论和设计课为主;三、四年级以城乡规划类专业课程为主,如城市规划原理(一、二、三)、城市规划设计(一、二、三)、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等;五年级以规划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为主。

现行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侧重于物质形态设计,重视建筑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等内容,设计训练类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占到一半以上的学时,学生接受的设计训练较多,因而具有较强的构思能力、设计技巧以及图面表达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比较强,但对涉及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其它要素如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与分析方法则重视不够,难以支撑起对庞大而复杂的城镇体系的规划和研究。

现行的课程体系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指导性规范》对照后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中缺少与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地区文化传统与特色等有关的课程,难以满足专业教学广泛知识基础和完成实践项目的需求;其次,对部分工程技术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等课时将相对较小,属于相对薄弱的教学环节,在学生走人工作实践时成为知识体系中的短板;第三,相关知识类课程仅开设了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工程测量等,对《规范》中重点要求的区域经济与产业分析、社会实践调查方法等知识点涉及甚少,远不能满足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要求。

因此,依据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背景与专业教育教学要求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改革,调整并补充原有的知识体系框架,完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体系和目标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突出应用型大学培养本科人才的专业特色的要求。

3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针对新版《规范》和学分制改革的实行,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本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目标为探索城乡规划复合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3.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3.1.1 符合学科发展及专业评估的新要求

我专业建设一直是以建筑学大平台为基础来构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重视规划设计层面,即由建筑设计阶段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阶段的各种规划设计培养,侧重于动手能力、设计表达的训练。

为适应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与时俱进。应该紧密结合《规范》,在满足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样方案要求的基础上,调整现行课程,增设有关村镇规划、城乡生态环境、城乡技术与信息以及城市开发与规划控制等方面的专业核心知识课程;同时,开设有关社会经济类、景观环境工程类、规划专题类等专业特色课程,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教学体系。

3.1.2 体现传统特色及专业地域性,适应地区需求

我校城乡规划课程教学并且一直致力于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乡规划与设计。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注重发挥专业自身地域特色,强化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地区特色和传统保护等,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北方地区城市规划设计特点等内容。旨在培养既能胜任大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研究工作,又能承担急需规划人才的内蒙古地区中小城镇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教学中,鼓励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与方法进行适度的改革,使其更符合专业培养与课程建设需要。

3.1.3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之一。在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背景下,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构筑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熟练地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在毕业后能尽快融人到规划实践中去。专业课程体系应设置多种方式和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

同时,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系统的复杂化,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训练创新的技能和手法,鼓励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应对新问题和新现象的创造性解决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3.1.4 城乡规划类课程向低年级渗透

现行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在一、二年级以建筑类理论及设计课程为主,三、四年级开设城乡规划类课程。由于学科思维不同,狭隘而相对简单的建筑设计转变为广泛而复杂的规划设计时,学生在这一过渡时期往往表现迷茫。因此,适当压缩建筑设计类课程学时,逐步在低年级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理论及设计类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树立城乡规划专业思维,缩短适应学科思维转变的过渡期。

3.2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措施

3.2.1 增设学科基础课,加强薄弱环节,完善相关知识

首先,在学科基础环节中增设涉及村镇规划、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旧城更新改造、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等知识点的课程;其次,针对原课程体系下的教学薄弱环节.增加相应课程的学时,如基础设施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等课程;第三,完善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课程,在专业特色环节增设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社会实践调查方法、政策研究等方面的课程,以弥补建筑学平台课程体系在这些方面的不足,逐步建立起符合城乡规划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而广泛的知识体系。

3.2.2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配合学生对外交流机会

课程设置中,针对某些常态化的重要专业竞赛,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的开课学期和教学内容进行配合。如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社会调研类和设计类作业竞赛、城乡规划学会组织的“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与其他高校共同举办的“联合毕业设计”等,将专业课程中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毕业设计等课程开设时间进行调整,配合各类设计竞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可以有更多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开拓学科视野,提升其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2.3 以课程专题形式,将专业相关知识融人设计主线

在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主线的设计类课程中,穿插与设计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专题,以授课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实现有机融合。如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中,加入《城市环境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城市人口与城市化预测方法》、《城市产业分析方法》等专题,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效融人设计实践环节中。

4 结语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对现行本科课程体系进行逐步的重新梳理和优化整合,以期构建组成完整、联系紧密、功能明显的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形成完善的专业人才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技能、敏锐的思辨能力、较强的协作能力的新一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满足专业培养为城乡建设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15):11-12.

【2】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6-54.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2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教学手段;新形势;课程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以及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各地的机动车数量直线上升。根据相关资料,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76亿辆,是2013年机动车保有量的近12倍,这标志着全国大部分城市进入“机动车时代”。据统计,2014年因机动车违法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87.96%。这也反映出,实现“十三五”时期提出的加快推进平安交通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刻不容缓。面对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发展的新形势,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

二、“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特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并结合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对城乡规划专业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为其日后从事规划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本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学内容丰富

本课程教材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城市道路的分类以及道路平面、横断面、纵断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等等。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学科门类也较多,不仅包含道路勘测设计、测量学、路基路面工程、城市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及交通控制等内容,而且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紧密相关,但这些课程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没有连续性。因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交通矛盾的日益凸显,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低碳、绿色、可持续交通等成为交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知识内容不断更新与扩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因为一方面会导致学生越学越累,无法理清头绪,不能较好地将各学科糅合、联系在一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不及时更新知识储备,继续讲授陈旧知识,不及时掌握和更新该学科的前沿知识,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把握好该课程的学科特点,面对新形势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更新和教学改革。

2.实践性强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城乡规划专业一线设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安徽科技学院自2009年入选安徽省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来,一直在摸索培B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城市道路与交通”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涉及学科门类庞杂,而且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在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该课程涉及较多工程技术标准,与实际工程的相关性较强,其应用性强、理论性弱,学习起来比较繁杂。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失去积极性。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成为该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我校“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课程,“城市道路与交通”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也随着城乡规划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在信息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着巨大挑战,相应专业课程的讲授也经受着巨大的考验。社会发展要求城乡规划要努力适应当今时代,那么规划教育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1.分析重点、难点,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城市道路与交通”涉及学科门类多样,教学内容庞杂,根据教学经验来看,教材内容安排大约60个学时进行讲授为宜。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而对于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要求。故此,我校的课程体系调整表现为增加课程门数以扩大知识面,课程的学时数相应减少。目前,我校“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的理论课为36学时。为了在有限的学时中确保学生对较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必须反复研读相应教材,做到把教材变薄,充分利用有限学时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对于本课程要求较低的部分内容,如车辆和行人的基本知识、城市广场路基路面知识、城市桥梁隧道和交通管制等,任课教师可略讲或不讲,也可交由学生自学或者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等,这样既可以减少有限学时内的负担,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随着近些年城市道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高校所用教材和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也随之不断更新修订。对于本课程而言,可供选用的教材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5、2007年出版的《城市道路与交通》上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修订的《城市道路与交通》(第三版)为主。教材的更新显然跟不上城市道路建设迅猛发展的步伐,例如,教材内容“非机动车道设计”中提到:“非机动车道是指供自行车、三轮车、平板车和畜力车等车辆行驶的道路部分。”但就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看,大多数地方即使是普通小城镇,像平板车和畜力车这些车辆已不多见,以此作为非机动车道的设计稍显不妥。不仅如此,与课程直接相关的规范,比如,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分别为1990年和1995年版的,历时二十多年至今未有新版本,由此形成了教材、规范均滞后于当前形势的情况,这就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既要源于教材和相应的规范、标准,又要向学生输送新的知识,对教材标准内容进行有益的扩展与深化。

3.正确选择教学手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内保持注意力的相对集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除了板书外,引入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环节,不同的教W手段是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理解。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板书教学能够很好地锻炼其基本功,但是如果在“城市道路与交通”的部分章节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效果将会事半功倍。比如,讲授“城市道路横断面”时,配合大量的图片图纸,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如,在讲授“道路立体交叉”时,由于该内容的复杂性,仅仅靠口述或板书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借助一些图片图纸也很难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讲授该内容时最好能考虑用1~2个学时观看某城市立交形式和交通特点的录像,这样不仅可以更加直观,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授“交通量调查”时,由于该部分内容偏重于交通量调查的程序性,比较枯燥,也较难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实习,使学生亲身参与调查,自己完成整个交通量调查的程序和后续的交通量分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单纯的课堂讲解效果更好。

四、“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改革初探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安徽科技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师资和教学环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完善课程知识结构和强化实践教学为目标,对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改善,对增强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进行分步骤、分阶段的调整与改革。与此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形成一套形式完备、内部环节相互激励和促进的课程教学体系。

1.加强教学实践性

加强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是改革的趋势之一。这就要求学校在原有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相关设计课程的时间和实践过程。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没有专门的课程设计时间,导致学生应用能力训练不足,因此,应增设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足够的理论教学时间,再加上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和实践环节,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理论,并结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特点,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道路规划设计与交通分析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的增强,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规划人才。

2.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主要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在“城市道路与交通”的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传统单一讲授为主的课堂结构,避免填鸭式授课,每堂课要留有相应的时间温故、新授和总结,在课堂的最后还要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进行反馈练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些课程还要增加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参与、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寻找问题解决途径,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如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和CAI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对课堂的厌倦感;另一方面能够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城市道路与交通”中的部分章节需要大量图纸、图片的演示,如道路的纵、横断面的讲解部分;有些内容如果能播放一些相关教学视频,学习效果将十分明显,如道路的立体交叉部分;还有部分内容需要认真板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设计部分等。因此,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对于“城市道路与交通”这门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针对每一章节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处于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和新交通体系的关键时期,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们交通出行的便利性,提高城市运转效率,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人们对化石燃料等资源的依赖等,是当前交通领域研究所面临的挑战。面对城市及城市交通发展的这些新形势,高校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能够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3篇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思考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城乡规划实践活动中能运用课程的理论知识确定各项工程系统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项设施,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先进的理念和有关知识形成影响城镇发展的重要决策。

随着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一直在改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课程作为是城乡规划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城乡规划学科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本课程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特点

系统性

各工程系统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课程内容囊括了从宏观的资源平衡、总量预测到微观的管网计算,是一个工程系统从构建到建设使用的所有知识。授课时应系统的介绍各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专业性

课程主要涉及了城市中除了交通工程以外的其他八项工程系统,每个工程系统在城市的范畴中各自相对独立各成系统,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有其独自的技术特点。城乡规划要在规划层面将这些工程系统的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时,需要对这些工程系统的建设条件和安全的运行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将这些工程系统科学合理的统筹在一起,即满足自身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又对其他工程系统不造成影响。

技术性

本课程是在规划的层面对工程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课程内容是工程系统规划实用技术的讲解,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本课程重点强化的就是技术性很强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技术环节的实际操作环节。

实践性

本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却和实践环节结合非常紧密,每项工程系统都需要实际的规划练习,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来综合考虑不同的层次,不同深度的工程系统的实际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

综合性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各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布局和安排,还需要对工程系统设施综合考虑、统一布局,合理安排各工程系统设施及其相关的资源、附属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时也需要进行管线的综合规划、管线的竖向规划以及综合防灾规划等的内容。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时少,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在教学改革以后,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是32课时,这个课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远远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不能介绍课程的所有内容,仅仅能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难于展开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只有4个课时的时间用于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的片面的规划设计,内容多,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突出重点。

2.2 教学资料、师资的不足

本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所需课时数多,讲课难度大,内容涵盖从各项工程总量预测、基础设施选址、管线布局形式选择等内容到详规的管网规划、管网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等,既有总规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有详规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还有综合防灾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多、难度大、计算复杂,需要很多优秀、完整的设计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但这类专项的设计资料储备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为给水、排水、电力的工程系统规划资料,像防灾系统规划资料的储备非常少。

同时,本课程涉及的各专业工程的内容比较深、广,规划专业的老师在专项工程的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和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将各专项工程的内容进行补充,本专业并无供电、防灾等领域的专业教师,需要跨学院合作来补充师资。

3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思考

3.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本课程的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需要对上课内容进行优化,目前城乡规划在工程系统的专业规划领域涉及的深度主要是指导后续是专项设计,上课内容应突出系统性,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各工程系统的在各层次规划中的深度。

3.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本课程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总规到详规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城市电力工程系统,则有用总量预测、城市电源的选择、电力线路由规划、变电设施规划、城市电网结线形式规划等内容,即有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又有详细规划层面的内容,讲课时从规划层面入手,将各规划层面所涉及的内容总结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并结合相关的规划设计实例介绍,使各规划层次的深度更清晰明了,规划方法和程序更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课程中相关管网水力计算,可以利用规划设计软件进行复杂的管网水力计算,将各管网计算内容采用上机操作与讲课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管网布置与计算的过程,了解相关软件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情况,能操作相关软件进行管网的水力计算。

3.3教学团队、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本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各专项工程系统规划的设计任务,需要大量运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利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紧密结合其他课程设计(如城市总体规划)举办相关讲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习课程和其他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课程中,其现场工作均包含了城市工程系统有关的调查内容。和总规教研室、详规教研室的老师合作,将每年的实习课程涉及的不同城市与场地,作为设计资料,能够为本课程提供丰富、多变的实践教学环境。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4篇

关键字:城市规划;现状;规划管理;规划的法规化

随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使得城市的出现如雨后春笋,同时,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复杂化,进而促进了城市规划思想的不断完善。一个城市在今后长时期的战略性发展方向中城市规划起着指导性作用,因为它不仅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城市性质,还可以科学、合理地部署交通、工业、商业与城市居民生活设施等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从曹操建造邺城时开始,都可以看到城市规划的雏形,可胃历史悠久。

一、城市规划的概述

城市规划是一个以城市发展目标为依据并对城市的整体研究的综合过程,相关部门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不仅可以改造城市的空间布置,还可以科学地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现代城市规划是社会容貌的改良运动,将城市生活理念、政府旨意以及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但是,目前对城市规划无论在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当然,城市作为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其规划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述,深入探究两者的相互关系,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城市规划的精髓。

二、城市规划的现状

从调查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加上我国出台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政策,良好的外在环境下使得我国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同时,城市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城市结构性变化引发的问题

在加快城市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使得在工业化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下,导致城市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居民失业率的上升,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进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工作与生活,甚至严重影响居民的幸福感。

2、出现“城中村”的现象

“城中村”是由于城市化的快速进行,而导致新的城市区域出现,使得某些乡村被包围,并形成明显对比的现象。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整治,将会有许多打工者集中住在该低质量住宅区,使得该地区成为城市管理的难题,社会治安得不到保证。

3、城市不切实际的开发引发的问题

对于城市的中心区域,因为人口超过城市承受能力、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和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导致该地区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差,幸福感下降;同时,由于中心区人口密度过高而导致教育设施与医疗条件严重不足,将不利不在城市中长期或永久居住的居民。

三、城市规划要坚持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将会牵动着城市的经济、文化及环境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会起着指导作用,是城市发展的方向灯。相关部门只有把好城市规划关,才能适应当前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建设好、管理好城市的发展。本文认为城市规划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合理性

城市规划指导着城市发展方向,是城市化的前提与保证,所以城市规划必须要坚持科学性、合理性。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合理布置城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同时,要以科学严谨的理念为依托,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远见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处理好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局部规划和总体规划等的关系,并使之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避免城市建筑的浪费与不合理的现象。

2、超前性

总的来说,进行城市规划时,相关部门与技术人员要立足未来,立足长远,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善于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现状与未来,要看到经济发展给城市规划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在利用规划对各种城市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时,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手段,鉴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理念,坚持城市规划超前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的潜能,使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功能。

四、城市规划的管理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城市规划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城市规划必须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努力提高规划的效率与水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相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工作

规划是城市管理的首要任务。各城市人民政府要起带头指导作用,切实负起责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要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指导作用。

2、规划要以法律为依托

进行城市规划时,相关人员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是否可行,若遇到问题或缺陷,必须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问题得到解决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同时,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就应该赋予法律效率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违者将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从而确保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与法律性。

3、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城市规划与每个城市居民息息相关,规划不只是政府部门的工作,应是人人有责,所以每个居民都有权利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同时,相关部门要改进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完善城市规划的公示、听证制度,使人们踊跃加入城市规划进程中来,甚至可以考虑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就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吸收城市居民的意见。

4、逐步完善城市规划的体制

相关政府部门要逐步建立健全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便于统一规划城区、开发区、卫星城及城市地下空间布置情况。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所拥有的权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保证城市规划总体规划的科学、有效进行。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30-04

城市规划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就业范围较宽,但近年来,随着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各级院校增多,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大幅增长,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1]。在此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就业,扩展就业门路,是高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为例,探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一、城市规划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大面广,这一领域需求的专业人员也相对较多。城市规划从业人员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2002年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虽然学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表1),但潜在就业压力不容忽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表示,有些本科毕业生虽然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研究能力差需要长时间培养。针对这些就业信息,学校应发扬开拓进取的教学精神,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热爱专业,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特点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此次调研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紧密结合,以主城区用地现状调研为主,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掌握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法,并要求学生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是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系列课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城市总体规划(一)和城市总体规划(二),均安排在毕业设计前的1~2个学期。因此,城市总体规划

调研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践课程,对学生融入设计类实际工程项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次重要的实际体验,对学生就业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的教学内容安排

长沙理工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时间与其他五年制本科院校相比时间较短,如同济大学的调研时间是4周,而长沙理工大学只有1周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要将包括城镇体系和主城区两个部分的现状资料收集完成是不可能的,而只能采取分组分片调研方式,以主城区用地调查调研为主,辅以设计院提供的基础资料汇编。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城市现状。

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课程侧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比对自己优劣势,回顾和总结已学知识点。从实习动员到实结,各个阶段都要按部就班,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表2)。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到调研城市实地观察、判断和体验,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对专业有了新的感性认识,增加了专业的积极性,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巩固和充实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表2 城市总体规划实习时间安排

序号 实习教学工作内容 教学工作内容教学要求

1 实习动员交待调研任务,下发调研提纲要求学生寒假期间熟悉调研内容及方法。复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乡规划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

2实习准备工作准备实习所需工具(行政区划图、地形图、2B铅笔、马克笔、拷贝纸、数码相机、记录本等学习工具及个人生活用品)要求学生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实习的基本工作要求

3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地方技术人员讲解当地城市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对实习城市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4 现场调研通过现场踏勘,采用现场讲授和个别指导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研要求学生掌握调研的方法和主要内容,了解县域各乡镇及主城区的现状,能结合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对该县城的感性认识

5 实习成果制作、汇报指导学生运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整理调研成果,完成县域的基础资料汇编、调研报告及相关图纸绘制工作要求学生完成现状分析及其成果制作

6实结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与运用能力,考虑下一阶段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的侧重点通过对实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总结实习的经验与不足,并撰写实习报告

(二)教学主体多样化有效指导实习进程

在城市总体规划调研实习中,专业教师从动员大会一直到学生调研成果的完成验收,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不仅是校内的调研教学,与校外设计院、调研所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实习基地教师先行指导

自2007年成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即来源于当地基地设计院,为了让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有初步了解,邀请实习基地教师对实习县城作概况介绍是实习先行阶段。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能大致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编制过程,对所调研城市也有了初步认识。基地指导教师的初步介绍还能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工程管理;教学

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交叉性与实践性是其典型特点。在目前缺乏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困境下,如何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来提升教学效果、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强学生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

因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多数高校建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程管理等专业都将城市规划原理设为专业基础课,这与该课程的特点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

1.1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要求

工程管理是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专业,强调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系统性、综合性特点要求课程设置要把握综合、强调应用。

工程管理学科属于管理类,但是,管理对象为建设工程项目,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管理”和“工程”两大方面,经济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占重要比例,与工程技术相关且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城市规划课程也应占一定比例,并且要注重实践类课程的安排。

1.2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学科背景不同,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也相异,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定位及教学要求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做出相应调整。从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来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消除神秘感;能够站在一定高度,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在意识深处树立城市规划的发展观与思维方法,用科学的观念及思想指导管理行为。因此,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该课程所肩负的重任不再仅仅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也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教学实践反思

2.1 课程地位认识不足,存在神秘感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缺乏直接的关系。学生在固有思维模式影响下,普遍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主干课程学好即可,城市规划原理并非关键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不重要。而且,要求学生在32学时内,完成课程的学习,也存在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问题,这些原因往往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存在较多疑问,无法正确认识课程地位、准确把握学习重点。

2.2 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缺乏实践过程

学习知识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课程教学大纲较为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通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组织,多数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最终虽能通过考试,但违背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初衷。这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学而不用的感觉,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不应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3 课程内容略显枯燥,学生积极性欠缺

学生学习兴趣欠缺是课程教学的最大挑战,一方面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好此课程尚且有一定难度,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储备,理解一些城市规划理论更是有难度;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因课时少、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引导其学会自主创新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

3 教学方法探讨

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应重点加强与工程管理及房地产开发有关的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知识讲解,并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充分与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相结合。

3.1 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使用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是由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稍显深奥和枯燥,庞杂的内容很难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笔者依托教材,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以下几部分:

①城市规划介绍:讲述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及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让学生从全面、历史和宏观的角度认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

②城乡空间规划及城市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讲述城乡用地构成、各类城乡空间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与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问题。

③城市规划的实施:这部分涉及城市开发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工程管理学生而言,对其今后微观建设管理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3.2 强化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

虽然该课程学时较少,但教师也应考虑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一方面强化课堂实践教学,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规划实例,培养其全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注重课外实践教学,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用规划的眼光去实地调研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居住小区、大学校园等,调研后进行课堂交流,通过互动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还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因为居住小区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居住区规划的相关要素,通过这种引导、交流、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3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中的概念、理论和原则等,往往文字性、抽象性较强,非专业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课堂上仅凭教师的板书讲解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结合案例教学。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将案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如讲解城市发展史的理论知识时,可与国内外优秀的规划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开拓思路,更好的理解理论发展演变及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改革考核方式。以往的闭卷考试导致学生对考前辅导过于依赖,教师可考虑由注重考试成绩向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并重转变,平时成绩参考课堂考勤、课堂作业、课下作业进行评定。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保证课堂质量,改变学生考前突击的学习观念。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也可检查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应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一方面呼吁学生重视课程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改进提高教学技巧及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实践应用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7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教育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也在快速的发展着。城市规划教育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需要对城市规划教育进行分析研究,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

1952年之前,在土木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中,个别高校开设以讲座为主的现代城市规划课程,或是在高年级设置专门化教育方向,有了城市规划教育的系统设想;1952年至1960年代中期,通过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国家大规模建设的人才需求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创办,城市规划教育开始独立存在于建筑或建筑工程类院校,规划设计课成为专业的核心课程;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

由于国民经济困难以及意识形态因素,规划专业逐步停止招生,教师队伍被解散或下放,城市规划高等教育陷入停滞期;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的缓慢复苏期,老的规划院校逐步恢复招生,规划院校数量和学生规模缓慢扩大,教学基本延续前的体系内容,但开始逐步充实和改革;1990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快速城镇化发展,城市规划教育向社会人文学科和国际规划学界汲取养分,与规划行业发展相互推动。这一时期,设立规划专业的院校数量稳步上升,师资更新换代,规划教育体系全面革新,呈现出新一代学科教育特征;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引导和市场驱动下,院校规划专业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呈现出阶梯式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这一阶段的年均新办规划院校数量达两位数,研究生教育快速扩展。年毕业学生由不足千人到接近万人,中国高等城市规划教育的师生规模已经在国际上备受瞩目。

三、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1、经济全球化

广义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狭义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的快速发展、生产的国际化成为其重要标志,资本、技术、产业的跨国转移,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必将使我国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大为提高。

2、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把信息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信息己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独特的生产要素,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速城市现代化的关键动力。

3、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表面上看是顺序的变化,实质体现了我们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是“好”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发展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相协调,注重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4、新型工业化

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完成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首要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了明确描述,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四、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存在问题

1、培养定位不够清晰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在进行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对于目前社会上对于城市规划人才的定位,还没有跟进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培养的定位还处于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的阶段,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进行转变,学历层次的培养也开始多样化起来,从高职高专到普通本科、硕士博士都有其培养的层次。另外从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已经不是过去国家或者公有制的企业,现在就业的方向大多数都是在私营企业或者是合资企业等单位。毕业生也很难精确到进行单一方面的城市规划专业。就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区域来看,有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要进行重新定位和制定。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 没有针对地域特征培养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 缺乏针对性和地方办学特色。

2、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不够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师资力量的水平的高低,能不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杰出的人才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是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更需要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科,这不仅要求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储备,更要求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具备相应的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城市规划专业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包括有:地理、文化、历史、物理、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利用,只有充分对于这些知识进行涉猎才能够将城市规划专业学好、用好。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在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非议,但是就目前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是需要对于多学科背景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以充实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去。

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脱离

城市规划设计专业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能够出现教师和学生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如设计图纸和实地勘察等能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中去,很少能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忘记了理论知识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知识的储备对于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做好准备。②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是一个对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只有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才能有利于进行专业的设计。但理论课的学习是漫长积累的过程, 各门学科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形成个人的规划思想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并且在短期内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因此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相互矛盾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种学习理论知识的浓厚氛围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对策

1、规划教育的体系应该完善化。规划教育应该更有层次性,更具有多方向的特征。规划教育应当区分职业教育、研究教育,各司其职,社会也有这样的分工需求,不应该用一套标准来衡量,比如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入职规划院也要进行快题设计,是否就是资源配置方式出现问题了?同样,规划教育是否只能有工科类型的?为什么就不能有其他学科类型的,比如公共管理方向的?

2、在规划教育的内容上,应更注重能力培养。过去我们的教育采用大包大揽的方式方法,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种规划类型在学校里都要教过,学生都要学过做过。但这实际上扼制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遏制了他们专精于某一方面或者不断向外拓展的能力。规划本身的内容在不断拓展,想什么都在学校里学会,那么学制根本就控制不住,所以,我觉得,在大学教育中应强调基础性的内容,强调未来拓展的能力培养,在高年级应有专业方向的专门化,在毕业生中应当有专业领域内的区分度。

3、应改变对大学教育的评价方式。比如,现在往往是以职业学校的标准来衡量大学的教育,教育的好坏是说学生毕业的时候能不能做这事或者那事,而不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我一直觉得,大学教育更应注重思想训练,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是把他们训练成会做某件事。许多技能性的内容完全可以在“做中学”,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可能更为关键,关系到这些学生未来的发展。而现在的这种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

4、要把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打通,要用足全部教育时间。以往我们的规划教育重心放在本科阶段,应该考虑延伸。全部集中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压力太大,课程越来越多,既有传统工科基础的,又有地理的、生态的、社会的、乡村的,知识面要拓宽,需要很好地梳理。前提是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更好地统筹安排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用足时间,从单纯以本科教育为重心,逐步过渡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统筹协调。

5、要把教育多元化放在重要位置。我们经常讲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但在导向上还是比较强调统一,多样化不够。除了正规的五年制以外,我觉得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教育,甚至是短训班,不同的模式都应该有其发展的空间,不能以为只有五年制一种才是正根的,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如果全是精英的话,这个社会早乱了。所以,规划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当老总的,也要有当所长的,当项目负责人的,更需要做辅工作的人。满足基层需求的职业训练也很有价值,未必就一定要有本科的专业学位。

六、结束语

总之,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教育的研究,可以不断促进教育的良好发展,确保城镇规划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这对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施文 关于城市规划教育改革与思索 城市规划汇刊 1997-06-15期刊

[2]同济・城市高峰论坛暨第二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本刊编辑部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7-20 期刊

[3]邱向军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2013-06-01 博士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8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型城市,慕尼黑,发展路径



1.1.知识型城市的起源



知识城市( knowledge city)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是西方后城市化时代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新认识。Ryser、Knight等西方学者早在1990年代初就意识到,驱使城市发展的要素正在发生改变,即从资本、劳动力、资源禀赋等资源型要素逐步转向人才、制度、文化、创新等知识型要素;由于愈来愈依赖知识,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正在改变,知识性生产活动将主导城市的发展轨迹。此后,如何以知识驱动城市的发展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组织、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1998年世界银行、2000年欧洲委员会、2001年联合国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等制定的战略规划方案都不约而同地阐述了知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知识管理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由此,知识型城市建设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最近一个时期, 国际上一些城市纷纷推出“知识城市”战略。作为瑞典第三大城市的马尔默, 提出要从工业城市向知识城市转移; 加拿大石油工业重镇卡尔加里市为培育知识城市, 加大了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被誉为世界九大科技新城之一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市, 早就把知识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而我国在知识型城市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2009年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上,中国深圳获得“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型城市”称号,为我国其他城市知识产业的发展做出来指引。



1.2 知识型城市的内涵。



国外关于“知识型城市”的内涵提法很多,Work Foundation(2002)认为,知识和文化汇集于城市地域内,高素质人才、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便成就“知识型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实体。知识管理运动(KM Movement)之父Edvinsson教授(2003)指出,“知识型城市”是指以促进知识的流动与成长为目标的城市.Davis(2004)将“知识型城市”视为地理空间的经济活动主体,包括“知识走廊”、“知识港”、“知识带”,集中于知识创新。Kostas Ergazakis(2004)定义“知识城市”为:“知识城市是致力于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的城市,鼓励创造、分享、评估、更新、升级知识。需要通过市民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与其他城市市民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识分享文化、切合实际的城市设计、IT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支持着这些相互作用;Florida(2005)认为知识型城市不仅强调信息、知识的重要性,更注重社会文化、资源环境、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多元文化的容忍度和包容性、自由度、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Diraby和Wang(2005)则认为知识型城市需要通过知识产业的竞争力、鼓励市民在生活各个方面创造共享知识以及在保护自然资源与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方面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国内对知识型城市的认识也各有不同,吴建中(2003)则在“通往知识城市之路”中提出了几个发展知识城市的战略。李海婴和董岚则指出(2004)只有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城市竞争力, 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能力, 才能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营的目标, 才能使城市不仅具有现实的竞争优势, 才能在未来竞争中把握主动;张黎和蓝峻(2005)则主张知识城市是追求知识和发展的城市,它超越传统的工业化城市模式,以知识社会、知识经济为其深厚的生存背景和发展空间,视知识为再生资源,从而为培育新经济发展模式奠定基础。王志章、王企凤(2008)认为:知识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也是知识经济崛起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新和城市空间的再造促使原型城市转型到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之上来;而刘洁、徐苏宁(2009)则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评价知识城市的标准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1.3建设知识型城市的意义



建设知识型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型的重大创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正逐步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在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知识型城市概念,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的宗旨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超越传统工业社会城市发展模式,充分发掘重新整合和有效配置城市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资源,实施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加速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转型,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参与区域竞争和全球竞争的能力,提出并实施构建知识型城市战略,是人类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历史进程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关于未来城市发展一种新的概念。知识型城市这一构念也为解决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发展理念和增长方式问题拓宽了思路。



2 慕尼黑建造知识型城市的案例



慕尼黑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濒伊萨尔河畔。是一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山城,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文化中心兼首府,人口125万,是德国的第3大城市。这里的人文荟萃,在保守的德国南部,算是自由主义气氛比较浓厚的都市。慕尼黑洋溢传统的欢乐气息,与前卫而且不断重建的柏林形成强烈对比,分别代表德国的不同面向。慕尼黑城里为数可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以及各种音乐、戏剧盛会,使得慕尼黑成为国际驰名的大都会。2007年,慕尼黑在215座大都市中位列第8。慕尼黑在2007年已经连续第8年被一本知名的房地产杂志评选为德国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另外,《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和企业咨询公司罗兰德-贝尔格尔一起在2008年3月把慕尼黑评为德国对“创新阶层”最有吸引力的城市。 可能是与文化和自然的贴近,以及作为乡村和大都市的双重生活,构成了慕尼黑的天赋,慕尼黑作为新一代崛起的知识城市的领军代表为其他知识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而促成其为知识型城市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具体如图2 所示。这些因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使得慕尼黑快速发展成为知识型城市。





图1 慕尼黑知识城市的构成因素



2.1历史



西元1158年亨利狮子公爵建立了慕尼黑市,是一个虔信天主教的城市。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时代,正是巴伐利亚的黄金时代,开明专制君主将国家行政合理化,提倡商业,并赞助艺文活动。鲁威格一世(Ludwig I)和麦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对慕尼黑的扩张和发展尤多建树。西元1871年,俾斯麦成功地确立了普鲁士在日耳曼诸邦的主导地位,巴伐利亚就此被纳进德意志帝国的新版图。慕尼黑树立其文化重镇的地位,艺术家群集而至。二次世界大战时慕尼黑这里遭到严重的轰炸,到了1944年,市中心仅有3%的建筑幸存。不过由于有效率的整修复建,整个城市的风貌与战前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今天旧城区(Altstadt)仍旧是整个慕尼黑最热闹的区域。 战后德国经济荣景,可以从慕尼黑窥得一二:世界级的博物馆、赏心悦目的公园和建筑、喧闹的艺文环境以及举止温文的居民。这些因素造就了慕尼黑成为活力惊人的城市。即使在冬季,市民也群集户外啤酒园讨论艺术、政治,当然还有足球。 1972年的奥运会在慕尼黑举行,希望能藉此洗刷形象。当时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市中心规划大量徒步区、地铁系统扩建,城市资源全部现代化。不料,奥运会期间遭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攻击,造成11名以色列选手丧生的惨剧。不过,至今,慕尼黑仍是德国人心目中最适合居住的地区,因为这里除了有都会的艺文生活与方便的交通,还有相当高比例的绿地、公园;加上附近的山岳、湖泊,使居民拥有轻松舒适的生活品质。



2.2政府支持



2004 年欧盟就在巴塞罗娜召开“E100 圆桌会议”, 发表了《知识城市宣言》(Knowledge Cities Manifesto) 。从此,“ 知识城市”(Knowledge city) 作为一种最新的理念一时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中最热门的话题,近几年,随着欧洲一些知识型城市的兴起,德国也加紧了把慕尼黑打造成知识型城市的进程。诸如医疗方面的改革、城市交通的规划、博览会等活动的举办都是政府建造知识型城市的举措。



2.3文化积淀



慕尼黑是著名的啤酒城,一年一度的啤酒节每次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希特勒当年起步的啤酒馆便在慕尼黑市中心;慕尼黑是个宫殿城.这里除了著名的尼姆芬堡宫(建于1664)外,城西有建于1467年的布鲁腾堡,此外还有施莱斯宫等;慕尼黑是个教堂城.这里有近300个教堂,几乎包罗了所有建筑风格.最古老的是建于11世纪的彼得教堂 (Peterskirche),最著名的是市中心的圣母大教堂(Domkirche Yu Unserer Lieben Frau);慕尼黑是个音乐城,作曲家施特劳斯就诞生在这里,20多座歌剧院以华丽高雅著名,它拥有慕尼黑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国立交响乐团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这三个世界极的大型乐团和数不清的小乐队,许多世界极的音乐大师,众多演出场所;慕尼黑大学的规模(学生数量)仅次于柏林自由大学和科隆大学,在德国居第三位。



这样的城市文化圈,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共享氛围,使得在慕尼黑生活的人们有了更高雅的品味以及对知识型城市的向往。



2.4规划交通



相对其人口而言,慕尼黑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市内公共交通系统。慕尼黑的交通非常便捷,可以在慕尼黑的中央车站,买一种可以使用地铁,有轨电车,公车以及火车的乘车卡,在一定的天数内可以无限次的乘坐交通工具;慕尼黑的地铁是最发达的交通工具,其全部地铁有74公里长,大约80个站。1963年“城市战略指导性规划”(第一次全面的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 战后,德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口急剧增长,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主要任务是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和发展方向。为城市全面均衡发展提供战略指导。1 9 6 0 年代末,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市民参与城市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民主化) 成为了慕尼黑城市的生命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1970 年“全方位城市规划战略”(概念性规划修正) : 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城市发展中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要对规划设计进行严格论证; 二是要广泛吸取各方规划的长处和加强规划协调; 三是加强规划设计的民主化, 吸引更多市民参与规划设计。1972年慕尼黑市举办的第2 0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促成了城市发展的第一次飞跃,成为城市发展规划实施的基础。1975 年“城市概念性规划”{概念性规划调整) :在70年代初全球石油危机背景下,1975年对城市发展规划作了三点修改,一是吸取教训,防止经济过热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是促进经济再次增长,三是保障就业位置。与1963年城市发展规划不同,1975年提出了“均衡发展、机会均等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建设指导性原则。从1975至1980年代中概念性规划经历了多次的修正和补充,其中包括有: 基本停止新建, 保障游憩活动, 强调公交系统, 缓解交通压力,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可以看到奥林匹克公园的作用明显显现。1988年“城市概念性规划”(经济全球化): 随着欧盟一体化概念开始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在建设“充满活力的慕尼黑”的目标下,城建规划提出了。“节约、复合、提升”的指导原则 ——优化土地利用: 居住与工作、购物与休闲的有机结合; 提供绿地和活动场所来改善自然生态和提升休闲质量。这一发展脉络显示奥林匹克公园是慕尼黑城市规划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带着先知先觉。“绿色”一直是慕尼黑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至今仍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适宜理念。图2为慕尼黑的地铁交通建设情况。





图2 慕尼黑地铁图



2.5品牌企业



许多投资地排名表始终把慕尼黑经济区排在很前列。总部设在慕尼黑的企业就达97家,其中有众多跨国企业:例如,8家在DAX30上市的企业。属于它们之列的包括林德股份公司、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以及汽车行业的宝马公司和MAN集团。在慕尼黑,德国绝大多数保险公司落户在这里,其中包括世界范围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之一的安联保险股份公司,以及世界范围第二大再保险公司即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而且,西门子股份公司的驻地也在慕尼黑(第二个驻地在柏林),它是电气和电子领域最大的公司之一。 在生物技术领域,例如MorphoSys股份公司在其领域里属于领先的企业之一。另外,这里的跨国企业还有纺织集团公司黛安芬和时装公司艾斯卡达和波格纳公司。这些跨国企业在传播形成知识产业的过程中,推动了知识经济在慕尼黑的发展。



2.6研究与科技



慕尼黑经济促进局凭借着一些最高水准争取该城在知识社会中的地位:在欧洲,没有一个地方的企业雇佣了与慕尼黑区域一样多的研发人员。慕尼黑/上巴伐利亚地区属于欧洲专利局那里专利申报者最多的地区之一,每三个雇员中就有一个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工作。许多研究机构设在慕尼黑:例如,欧洲最大的应用研究机构即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及它的全国56家研究所中的4所。而且,马克斯-普朗克协会,这个德国锻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场,也设在慕尼黑,包括78家马普研究所中的11所。德国航空与航天研究所等经济研究所也同样落户在慕尼黑。



慕尼黑这座城市有7所应用科技大学和3所综合性大学,是德国第二大高校基地。慕尼黑同时拥有两所在德国大学精英倡议计划框架里被选为精英大学的学校,它们是慕尼黑大学(LMU)和慕尼黑工业大学,这在德国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慕尼黑也在未来学科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仅是从事纳米科学领域研发的研究所就有31家。马丁斯里德(Martinsried,医学技术与生物技术)和加辛(Garching,物理与机械技术)属于国际上最重要的研究集群之一。 德国是会展王国,而参加国际展览也是是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慕尼黑在科技博览的会展方面一直处在领先的位置,在世界商展100强排行中,慕尼黑Bauma博览会,慕尼黑国际环保、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博览会(IFAT),慕尼黑国际建材、建筑系统及建筑更新贸易博览会(B A

u),慕尼黑冬季国际体育用品及运动时装贸易博览会(ispo winter),慕尼黑国际电子元器件和组件博览会(electronica),慕尼黑国际饮料及液体食品技术博览会(drinktec),慕尼黑国际电子生产设备贸易博览会(Productronica)均榜上有名。打造知识型城市需要有强大的基础研究部门和先进的科技作为后盾,才能促进知识文化的形成。



3 建设知识型城市的路径



第一,建立科学、规范的指标和对标(Benchmarking) 体系, 为培育和发展知识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有关知识城市的各项构成要素及指标值得我们参考, 但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都会根据自身实际设定一定的标杆或目标。各地都需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 制定与自己的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各类指标和对标体系。建造中国的知识型城市可以从知识传播、知识培育、知识、知识应用、传播环境等方面着手,并可参考MAKCi(最受推崇知识城市)标准的八个资本指示剂(身份资本、智力资本、金融资本、关系资本、个人人力资本、集体人力资本、物质工具资本、知识工具资本)作为发展方向进行城市的多方位提升。



第二,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如人均拥有的计算机数量; 人口使用因特网的比例; 幼儿园IT 教育的强度和从事通讯从业人员的人数等。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都相信,IT 业的强度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城市与欠发达国家和城市的分水岭;交通设施:除了机场之外, 还有高速公路、港口和地铁等其他交通枢纽, 真正构建起“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便捷;知识产业设施:完善资本市场方面主要指对城市中的股票交易、银行、风险资本和其他资本机构进行创新的,而知识密集的工业区和科技园区作为城市、地区和国家创新机器的重要性, 也必须引起城市决策者们的高度重视。



第三,学习和创新是建设知识型城市的两个重要前提。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中,就是建设各个层级的知识型、学习型和创新型的城市。



第四,终身教育学习和终身服务体系是支撑知识型城市的关键。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的普遍化,包括了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实质性和长久性,即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企业要不断学习和变革,国家要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要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贯穿于城市教育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实现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正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实现相互补充的教育方式,要加大发展职业教育、切实强化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要组织和动员各类中小学校、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知识型城市建设。向社会开放各类场所和设施,向广大市民传播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要重视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向公民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起来传播教育和知识传播的功能。



第五,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知识经济的形成均是人们基于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及环境问题的认识而提出并逐步形成的。人是知识、经济运作的核心和目的,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化中,人才直接起着中介融合的作用,知识、科技、信息等大知识要素与资源、资金、商品、区位等大经济要素的结合、融合、统一,都直接体现在人身上,统一在人之中。人既是知识、科技、信息的文化载体和创造者,又直接构成了现代文明最宝贵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最宝贵的经济动力。知识经济化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速增长是知识经济化的前提,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知识经济化与可持续发展必将带来知识城市的全面发展和市民的全面发展。所以发展知识城市需要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协调发展。





图3 建造知识城市的路径



总而言之,如图3所示,建设知识型城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她需要政府带动全体市民一同建立和完善城市的知识氛围,加强信息传播与沟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相应的知识型产业发展,才能构筑和谐的知识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Art Murray. Knowledge cities rise from the desert sands[J]. KMWorld,2009,1:17

[2] T.E.EI-Diraby,B.Wang. E-Society Portal: Integrating Urban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to the Knowledge City[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5,Vol9,No.11:1198-1200

[3] 刘洁,徐苏宁.“知识城市”评价标准分析和指标体系构建[J].华中建筑,2009,Vol27,(12):57-58

[4] 王志章.“知识城市”与“城市创新引擎”[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No.3:4-6.

[5] 王志章,王启凤.创新生态学视角下的知识城市构建[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2),Vol26,No.6:57-58.

[6] 李海婴,董岚.基于知识的城市发展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0):5-6

[7] 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视野下城市知识资本运营的战略性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Vol19,No.1:52-56

[8] 吴建中.通向知识城市之路[J].图书馆论坛,2003(12),Vol23,No.6:45

[9] 张黎,蓝峻.建设知识城市的经济学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181-183

[10]胡一可,宋睿崎.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规划与城市生活[J].Architect,2008(6),No.133:55-58

[11] 张可.慕尼黑的精彩[M].autotime: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