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06 11:29:02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第1篇

1思想先行,加大力度培育党建工作的信息化观念

将党建工作与企业信息化结合起来,就是要从过去传统的单一依靠人员的投入,转向依靠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上来,这必然会带来对党建工作者观念、认识和习惯上的冲击,从而促使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上的转变。所以一定要做到思想先行,做好自身的思想动员工作,深刻认识到将党建工作代入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准党建工作和信息化工作的“人本”实质,明确其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辩证关系,两件事可以当成一件事办。企业信息化为思想政治宣传等工作带来了手段和渠道上的便利,反之,党建工作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覆盖也可以反向推动企业职工加大对信息化平台的依赖程度,形成互相支撑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如今,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改革,混合所有制加快发展,党建工作在企业中的角色表面上是处于尴尬阶段,实则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没有找到与新体制的最佳契合点,越是在这种时候,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必须要凝聚企业共识,统一发展转型思想,才能保证改革道路不偏不倚。

2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中锻炼形成一批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目前,85%的企业已经设立信息化职能部门,但党群部门却鲜有设置信息化工作的专职岗位,党群工作中信息化工作多为传统工作的边角料,更多成为增加工作量的鸡肋,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助推作用。党建工作中对信息平台使用的技术含量相对其他职能部门较低,但也应当及时储备锻炼一批具有信息技术能力及背景的人才投身到党建工作中来。制定党群部门信息管理制度,加大对政工人员信息化培训力度,建立相对固定的内部学习机制,加深其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重视程度,努力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深度介入党建管理工作之中。由于建筑施工行业具有其特殊性,很多职工往往在项目一线,党建工作重心下移,这就特别需要加强信息化同项目党建的融合,培养项目一线政工人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学会运用信息思维来管理人才、使用人才,鼓励其充分应用甚至创意应用信息平台开展政工工作,使其在信息化工作中得到历练和成长,才能使党建工作在企业信息化的浪潮中不掉队、不落伍。

3加强交流,注重在党建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对标效应

对标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实质上是为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寻找、分析并研究优秀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实例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是与同行业先进信息化建设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标杆,通过改进自身管理和技术措施,达到标杆或更高水平的节能实践。目前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处于摸索阶段,仍没有深度普及,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网络平台系统,能利用信息平台进行项目管理工作,初步具备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能力,但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处理能力明显薄弱;而更多的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基础信息平台搭建不健全甚至根本就没有信息平台,应用范围非常狭窄;部分建筑企业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管理没有给予充分地重视,甚至认为企业配置了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就算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对党建工作的信息化介入更是相去甚远。所以,建筑企业更需要借鉴有限的先进案例,用典型试点带动经验推广,缩小信息化差距,积极展开党建工作信息化经验的专项交流,弥补自身不足,互相补充,在建立管理操作平台时注意建设好涉及党建信息及资源的共享平台,录入企业政工组织树,不能只重视经营信息平台而忽视党建信息平台。

4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在党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把党建工作信息化从顶层设计上就重视起来。信息化平台在建筑企业职工的日常工作中不仅仅是一个业务运作平台,还是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即是经营信息的共享平台,也是党建信息分享、思想政治交流的平台,应当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一点。将信息化战略规划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依靠企业信息平台实时企业最新党建动向、基层党建经验、活动近况等,同时将党建业务流程合理化并固化于信息平台之中,实现文件、要求的审批修改和上传下达,进行无纸化办公。并鼓励政工人员通过信息平台沟通交流,利用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开放性、先进性,努力扩展信息延伸层次,扩大政工组织沟通范围。使信息化在党建工作中被充分应用起来,研究解决如何搭建应用模块方便基层录入工作信息,努力实现将党支部工作手册记录、党务会议记录、工作年度、季度计划等同步上网,使上级组织可以随时调阅,动态掌握基层工作情况,及时督导检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精细化管理。

5要从企业自身出发,探索形成务实科学的党建信息化道路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

1 前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企业创新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将成为企业发展及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而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施工行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运营环境也变得复杂多变,这一切迫使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需要强化管理挖掘潜力,外部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最值得推崇的新技术,自然并迫切地产生出来。

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建筑施工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实施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应用的初级阶段。目前主要的信息化应用管理仍停留在各业务模块的软件应用层面上:如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工程概预算系统等。与其它行业,如金融、通讯及生产制造行业相比,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与发展速度还是相形见拙。软件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整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集团各业务板块之间、总部及各下属单位之间各自为战:财务管理出现断层,预决算体系难以建立;项目监管难以深入开展,项目风险无从管控。如何实现施工企业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集团项目一体化、人财物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成为广大施工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2.2 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还缺少与之对应的整体信息化管控模式。

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从原来的项目经理全额承包制向法人集约化的项目管理模式改变,施工项目从承接、施工到内部财务清算和审计全过程的管控权回归到公司总部,公司总部对所有经营项目有绝对掌控权、决策权。而目前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最多也只重视在项目经理部层面上的局部应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控制项目部的质量、安全、进度管理等。随着项目管理模式的改变更加需要加强集团管控能力,需要通过集团管控发挥集团资源协调优势来控制项目的合同、物资、成本、设备、风险管理等。

2.3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依然普遍存在。

我国多数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缺少整体规划与统一管理,集团内部信息化重复投资现象严重,造成集团资源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同时,由于集团内部各个系统分期、分批建立,系统之间前后衔接以及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互、数据记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了集团企业内部存在信息孤岛,信息无法共享,最终很难达到既定的目标。

2.4 资质信息化评审考核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2007年住建部颁布了《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其中对企业的信息化要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近270家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为特级资质顺利就位必须重新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新标准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同时,部分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施工企业,为了达到资质评审的要求,匆忙应付做表面功夫必然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障碍,也造成了企业人财物的浪费和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3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其抽象性在于,当遇到涉及大量计算、需要快速传递信息的工作、需要高效地存取信息工作、需要自动控制的工作时,自然地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其具体性在于,必须拥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才能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施工企业来讲,由于对硬件没有过高的要求,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关键取决于软件系统。为了更好地选择为企业信息化所需的软件系统,对于有志于企业信息化的施工企业相关人员来讲,应该在以下几点上引起注意。

3.1关注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强与同行业的交流与学习。

作为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平时应格外关心相应的软件系统的发展,利用好各种机会。例如,时常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甚至通过会上的相互讨论,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积极主动的与同行业信息化主管交流学习,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及信息技术的方向。

3.2 实施时应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为主导,进行详细的调研和比较。

在信息化实施初期阶段,应该带着问题去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请软件厂商来本单位介绍情况,并进行讨论,也可以走访软件厂商达到同样的目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软件厂商提供的服务究竟对企业有什么用,从而选择真正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软件系统。

信息化建设与软件供应商之间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常规基建项目的甲乙关系,双方更是利益相关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选择侧重于:产品成熟度、咨询和实施能力、行业成功案例、专业度、持续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3 注重信息化发展的持续性和信息化的合理投入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到位。所有信息系统都有使用寿命的,软件厂商也在不断升级产品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推行信息化一定要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企业需要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对应的需要软件厂商提供什么,应该全面规划。

信息化的投入也是一项持久战,相关的费用不菲,因此根据企业的实际现状制定合理的投入计划很重要。做到合理规划、谨慎投入、分阶段投入、持续投入并实时规避风险。

信息系统还应适应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体系也应及时发生变化,只有不断更新完善的信息系统才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

3.4强调施工企业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施工企业首先遇到的能见效果的信息化应用应当就是协同管理工作平台的应用。施工企业选择协同工作平台时要按照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决心和力度进行,不能保障执行力的企业即使建立了协同工作平台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选择的协同工作平台应具备跨平台的功能并具有相对可靠的安全认证等内在功能,以便能集成其他业务处理系统。

3.5 加强培训,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没有一支良好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难以顺利实现的,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建设、应用、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决定于人的素质。因此必须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体系,使企业每个员工都能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只有拥有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信息系统,才是真正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

4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和总体规划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家住建部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强建筑业信息化软科学研究,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所以,为尽快实现建筑生命周期建筑业集成管理的发展目标,建筑生命周期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协调起来共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业务整合、流程优化、组织业务功能合理、管理目标统一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这就需要国家统一协调,建立起以建筑生命周期为主线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稳步推进。

4.2 进一完善建筑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业务流程

住建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将进一步完善建筑业相关的信息化标准,重点完善建筑行业信息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电子工程图档标准、电子文档交付标准等,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

建筑业管理的基础信息编码和业务流程统一是管理信息共享、交换的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用以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统一行业业务流程是建筑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基本工作之一。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统一规范建筑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流程。

4.3加快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进程,从源头上规范建筑业整体市场的运营

我国目前有六万多家建筑施工企业,央企、国企、民企同时并存,国内同行业间在实力和管理上良莠不齐。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应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信息,如资产、资金、经营业绩、资信能力、人员信息等数据进行科学收集、分类、维护和管理。加快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的进程将从源头上推进建筑业整体市场的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5结束语

虽然信息化的实施与建设存在种种困难,但企业业务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将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深化。建筑施工企业应善于自我把脉,勇于创新管理。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控,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相信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建筑业信息化管理将走在行业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刘杰才;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年06期

2王小莹;建筑业信息化任重道远[J];建筑;2010年04期

3王要武;建设领域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4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第3篇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会计信息化;价值;方法;策略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 brief introductio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n this basi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value; method;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对会计工作而言,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与应用改变了传统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的方法,使数据存储的形式和数据处理的具体程序发生转变,扩大了会计数据的领域,有效保证并提升了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参考。可以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改革。而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面对日趋严峻的竞争形势,其应当根据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通过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应用来实现其财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1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现实价值

不同于普通的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中其所属单位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每一个工程项目的组地跨度比较大,企业总部对于基础单位财务信息的获取,只能依靠于传统的电话通信的方式来进行,但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本身就缺乏一定的安全性,准确度也不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以及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会计工作的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1.1 提升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会计信息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会计处理模式,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集中化处理,使账务处理更为准确、迅速;另外,通过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相关财务人员只需将原始凭证录入,其他工作均由计算机来完成,摆脱了传统会计工作中平账编报的烦琐,以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参与到企业财务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其会计监督的职能,使企业成本投入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1.2 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很显然,建筑施工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能够通过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利用对各项目单位的财会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完成总部与各基层单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同时也可以使所有基层单位的财务信息通过总部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共享,使企业总部能够准确且及时地对各基层的财务信息进行了解与掌握,为施工企业内部的整体调控与各种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保障,进而实现对企业财务的有效管理,推动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1.3 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以上分析中已经提及,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实施信息化处理之后,减少了会计核算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会计处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有效提升,而计算机对数据的高速处理,则使会计处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因此而更有保障。会计人员利用信息化系统,对会计报表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及分析,并以相应的数据信息的形式,对企业的现状进行直接反映,使企业内部管理层及决策者可以根据会计信息对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进而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进行优化与调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对建筑施工企业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及其他管理控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化也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

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要切实实现会计信息化,提高内部会计工作及财务管理的整体质量,就必须为会计信息化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企业应当从基础准备工作做起,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做好思想、组织及硬件设备三方面的准备;依照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加强内部财会团队建设,进而组织会计信息化的开展实施。

2.1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所谓万事开头难,建筑施工企业要实现其内部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建设以及软件、硬件设施的配备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所以,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部门不只是企业内部的财会部门,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从管理层做起,对会计信息化问题给予重视与支持,各个部门从思想意识上对会计信息化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进而积极投入到会计信息化的会计处理工作中。

其次,会计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组织基础。建筑施工企业在实行会计信息化之前,需要对实施效果进行充分的考虑与预估,依照企业的现状,选择相应的会计信息化规模,进而进行相应的组织建设,为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提供组织基础。

最后,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依照行业特性及企业规模等选择适当的管理软件,同时对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硬件设备进行及时的配备与安装,以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实现。

2.2 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会计信息的集中化处理,但这种集中处理需要以统一的会计科目代码以及统一的核算流程作为基础条件。只有如此,才能使基层单位在进行会计操作的过程中直接将总部核算的模块作为标准复制到相应的账套当中。而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之前,在企业财务主管及相关决策者的参与下,依照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现状及现行的会计制度,在经过反复测试的基础上制定出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以保证会计核算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其施工项目存在点多、面广的特点,且债务和债权单位的变动较大,所以在会计科目代码方面无法实现完全的统一,但在具体执行时,应尽量保持一致。

2.3 加强内部财会团队建设

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能和具体分工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信息化的技术及相关财会软件的应用也对财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财会人员的思想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操作水平等方面都亟待改善。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具体实施会计信息化之前,应当做好团队建设,对原有财会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与再教育,使其具备实施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企业还应当配备相应的软件及硬件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人员,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加强团队建设,保证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实施。

总之,会计信息化的实现能够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连续有效进行,在提升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整体效率的同时,能够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从而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条件。因而企业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内部会计的信息化,并积极主动地推动内部会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兰.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探析[J].财经界,2010(5).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58-02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工程施工企业要想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取胜,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会计信息化主要指借助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手段收集大量的会计信息作为资源管理库,然后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局部共享、应用等方式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施行和经济的运行情况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会计信息化是促进会计工作进行改革的动力,也是企业会计工作适应信息社会的必然结果。会计信息化有助于企业实现有效的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近年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信息化体系还不完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分析和解决。

一、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内部共享,会计信息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施工企业的业务部门可以从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中查询到与本部门有关的会计核算资料,核算的资料可以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及时的处理。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以往手工记账的形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使更多的人员从事其他的工作,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会计工作的责任也更加明确;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的会计信息随时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

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依靠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施工企业的管理系统与外界是相互联系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外界的联系也非常的密切,施工企业可以获取最新的会计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传递的及时性和信息的价值性,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可以避免传统会计记账方式中人为舞弊现象的发生,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了一定保障。

二、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会计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思想

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会计信息化有明确的认识,施行会计信息化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增加企业的资本、掌握如何对企业进行定位。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对会计信息的了解、研究和分析,改变企业现行管理模式中的漏洞,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施工企业的重组和体制的改革,加强施工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最终增强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占领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

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的实施一定要符合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事先做好企业需求的调查工作,特别需要了解企业基层员工的意愿,不能仅凭管理者的个人喜好。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先难后易、自上而下的过程,对企业上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都是一次彻底地大洗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就是让信息化相关的操作流程符合本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会计信息化建设把施工企业经营中不确定因素变为信息化操作系统中的稳定因素,大大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会计信息化体系中上下级之间、各平级部门之间、项目生命周期的各环节之间、业务流程之间、业务部门纵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孤立的信息主体,而是统一服务于一个系统。

(三)施工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自己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信息化工作不能直接交给技术人员去完成。许多企业的管理者不知道如何去重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企业的高层领导是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指挥者、决策者、控制者和领导者,高层领导所起到的这种作用是员工无法取代的。高层领导需要解决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人员配备、组织结构的确定、信息资源的需求、对工作人员的激励措施和操作流程的梳理等问题。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吸收专业的会计人员成立信息部,对各种数据进行输入和监管。

(四)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和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同步

会计信息化系统仅仅是一个软件工具,最主要的还是工作人员对操作流程的管理。施工企业可以通过软件设计公司了解其他企业的部分信息,借鉴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还为本企业的员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走出去学习他人的管理精华。施工企业需要组织内部各部门的专业人才慢慢完善企业的操作流程,建立本企业自己的会计信息资源库。施工企业与软件公司进行合作设计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时,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深入了解软件公司的实力,而不是一味的任人摆布。

三、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不完善

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有助于实现生产经营和财务监管之间的一体化管理。但是大多数企业因为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内部人才缺失、企业资金短缺等问题致使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建立极其不完善。施工企业中仅财务部门使用财务软件,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财务部门不能与银行和税务部门进行数据的传递,也无法及时与供应商和顾客进行有效的沟通,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不紧密,没有实现业务与财务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数据的可靠性和保密性有待审核。传统手工记录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经济业务的往来和数据的变化均清楚地反应在纸张上,若修改纸张上的原始数据会留下明显的痕迹和线索,出现数据篡改的现象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挽救。但是会计信息化则是采用磁性的介质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计算机磁盘上存放的资料容易丢失和被篡改,且篡改信息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施工企业施行会计信息化使企业会计信息的复制和窃取变得非常容易,并且不易被察觉,令会计信息的保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多数企业为方便内部的资源共享,没有对存储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密保护,只需复制数据文件就可以轻松地得到企业的会计信息档案。

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电脑病毒也在日渐猖獗。会计信息化环境中企业的会计信息档案多存放在计算机中,计算机病毒不仅破坏数据的传递和互联网的通信功能,还影响着计算机档案文件的安全。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已从存储介质的传播向网络传播转变。计算机病毒种类的增多和间谍软件的丰富多样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数据信息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会计信息化管理人员自身的弊端

不少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准确,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目标不了解,片面的认为会计信息化等同于会计电算化,只是为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甚至有些管理认为采用了会计电算化就没必要再施行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事业发展的最新产物,对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既熟练掌握专业的会计业务技能,又精通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维护技能,可以解决工作中计算机出现的小问题。施工企业中可以进行手工记账的会计人员很多,但是能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相对比较少。

四、实现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一)加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工作

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数据信息的保密问题。施工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并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去执行,保证计算机网络运行的环境,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免受外界的侵害与破坏。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施行指令操作制度,接触会计信息化的所有人员,上至财务主管,下至操作人员都有属于自己的操作口令和密码,实现密码的独立性。企业还要设立严格的计算机维护系统,加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减少计算机感染病毒的几率,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二)培养会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

施工企业的管理层需要对会计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重视会计信息化在本企业的施行。管理者针对本企业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培养专业的人才,加大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等加强企业员工会计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培养,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打造一支高效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团队。

结语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实现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改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缺陷,从而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 翟凤梅.浅谈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J].北方经贸,2012,(10).

[2] 李晓东.浅谈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外资,2012,(10).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第5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施工企业 流程设计

建设部2007年《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该文件科技进步水平第五款明确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并配套了信息化评审表以及后续出台的考评细则,把施工企业信息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1年财政部也了《财政部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各省区也陆续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规划纲要等等,国家各部委都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尤其是资质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市场准入制度,资质是企业进入建筑业市场的“通行证”、“入场券”、“敲门砖”,所以信息化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

一、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会计信息化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它对目前的会计行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企业中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在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信息融入到施工企业的整个管理系统中,施工企业的各个业务能够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得到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而核算后能够及时地将各种数据传输到会计信息系统中进行实时处理。会计也由传统的记账方式中解脱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使用在别的方面,使得会计的管理控制职能得到提高,从而让企业管理者能够随时利用会计信息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未来财务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为建筑施工企业今后的发展定下合理的目标。

(二)在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因施工企业的整个管理网络与外界的网络是实施互联的,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也与外界网络进行互联,使需要使用会计信息的人能够随时获取最新的会计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实时性与信息预测价值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因此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也能够得到一个提升。因会计信息进入了施工企业的管理系统中,会计数据会实时地输入到企业管理系统中去,其中能够减少人为的舞弊现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会计信息实现过程应注意的内容

(一)明确目的,正确认识信息化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搞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管理?还是仅仅为了资质?如何定位?——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企业推行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学习、研究和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在于推进企业的改制和重组,理顺企业的业务和组织,最终目标是要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更应正确认识信息化、加强信息化意识

一把手要认识到自己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信息化不能直接就交给技术人员去做,完全由信息技术人员来完成,这是不可行的。很多企业 “不是说领导不重视,而是领导不知如何重视”。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最高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决策、领导、指挥和控制,这种作用是员工不可能做到的。对建设过程中人员的调动、资源的需求、组织架构的确定、流程的梳理以及对参与者的激励等等都需领导层考虑的具体问题。

(三)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搞好需求调研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搞好需求调研,尤其是基层,不能坐在机关里面拍脑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是一次对企业自上而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彻底“改造”,相关的流程设计符合企业本身的特点是采用信息化系统的关键所在。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将企业多年管理中的 “不确定因素”在“流程设计”中确定下来,最终提升决策的效率并成为管理的出发点。要在项目生命周期前后打通、业务线前后打通、业务之间横向打通、上下级之间纵向打通。只有打通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不让每个环节成为信息孤岛,并形成统一有效、并能贯穿始终的管理,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彻底摆脱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的困局。“四通”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采取 “先热点后冷点、先现实后理想、先结果后过程、先纵向后横向、先标杆后推广”的原则,使企业的流程逐步由“僵化到优化”,再由“优化到固化”的梳理过程得以实现。将信息化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实施是信息化建设过程需要遵循的具体思路。

(四)提高人员素质,成立专门的信息部,并给予足够的支持

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从组织结构上,我们应成立专门的信息部,吸收部分专业人士专职来推信息化,不能仅靠各部门兼职来做。

(五)信息化要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同步进行

软件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流程梳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管理。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软件公司获取别的企业的一部分信息,取其精华,但估计我们未定合作方以前他们不一定给我们;另一方面我们的人走出去,主动吸取别家精华。第三方面集结我公司各方面专业人士,静下心来,沉下心来,梳理我们的流程,建立我们自己的的知识库。不论和任何一家软件公司合作,一定要知道我们要什么,他们又能给什么?合不合拍?而不是他们给什么,我们就拿什么。

面对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搞好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和修正,从而建设和完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会计信息转换为对企业领导有用,外部相关决策者有用的决策依据,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王兰.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探析[J].财经界,2010(05)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第6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

一、引言

统计反映企业发展成果,服务企业发展决策,引导企业发展实践,监测企业发展进程。统计网络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传递、处理和存储各种信息数据,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统计信息数据的共享,使统计的信息数据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的动态过程。企业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包括:外部网络系统、软硬件配置的物理层;数据信息处理、内部传递系统等应用层;统计信息的采集、储存等协同运作的数据层。这些都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统计部门按工作内容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信息化,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当前,随着我国统计改革的深入与发展的加快,统计网络信息化已融入政府、企事业单位统计的各项工作与各个环节,网络信息化手段已经从辅工作向统计业务的核心工作转变。因此,根据相关理论与实践,探讨企业统计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企业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的困境

(一)网络时代统计信息的安全问题突出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企业网络和数据信息面临的泄密、窃密问题日益严重。例如,2013年2月中国人寿“众宜风险管理网”的网站泄漏中国人寿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中公开保险保单多达近80万页。信息安全正在成为一个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统计工作无疑可以加快统计速度,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存在统计数据信息的安全问题,在数据的处理、传递、保存过程中,存在着统计数据泄露、统计数据库损坏、统计信息网络瘫痪等潜在隐患,这些隐患与问题的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可能是无法挽回的。由此,网络时代统计信息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企业统计工作者的警觉。

(二)统一的网络信息化标准缺失

我国企业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由于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和统计标准不够统一,企业网络信息化建设的统计标准化、规范化进程缓慢。网络应用系统建设不足,全面支撑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还没有开展,各个行业的统计报表格式、统计标准、基本统计单位存在不能衔接与统一的困境。与此同时,不少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观念较为落后,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系统的考虑与规划,没能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企业统计工作相结合,建立起规范的统计工作标准流程。造成统计信息系统内部存在“信息孤岛”、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网络信息化统一标准的缺乏影响了统计数据的交互共享,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统计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三)统计信息系统的维护升级不够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数据库技术的普及,不少企业在通用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大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企业的PC机、服务器等各类设备也进一步提质。但大部分企业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对统计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升级重视不够,尚未建立稳定的运行维护模式,缺乏必要的日常安全运营监控手段。应用系统、数据库未能实现及时的维护升级,关键的信息系统、区域和设备日志、警告与性能记录保留时长不够,集中监控统计数据信息的快速响应机制缺失,更使得统计运营工作大多在无序和被动的状态下进行,难以及时解决统计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与故障。

(四)网络信息化专业人才稀缺

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统计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统计和计算机技术是两门专业性强、技术难度高的学科,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不仅需要专业性人才,更需要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统计业务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计算机人员不懂统计业务,统计人员又难以驾驭计算机网络的困境,能将统计业务与网络信息化联系起来的复合型人才稀缺。这使得网络信息化应用过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与难题难以及时解决,极大影响了企业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进程的整体水平。

三、推进企业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一)建立完备的统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

企业在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中,应严格遵循国家有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明确和完善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的安全域划分,以及统计数据的监察、安全审计等体系系统建设。与此同时,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不断加深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观念,培养员工树立起信息安全责任心。让信息边界防护深入部署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名基础员工的工作职责当中。在企业内部制度、人员管理、系统建设运营等方面,做好规划与保障投入,建设完备统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统筹应用防火墙、身份鉴别、边界防护、漏洞扫描、安全审计等子系统,确保统计数据信息网络的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

(二)推动统计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建设

统计网络信息化的核心是要建设统一的网络系统和数据中心,这需要有统一的统计数据标准和规范的统计业务流程来保障。因此,企业的统计工作要以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为依据,制定科学有序的统计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标准的运行维护与服务模式,统一标准、指标和口径。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起标准的实时监控系统,对统计系统的业务流量,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的运行负荷状况,数据库与存储情况等进行实时的自动监测,实现统计工作网络运营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及时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统计网络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真正充分地发挥统计网络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统计网络设备与系统的维护升级

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购买一些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制定一些标准、建立一些通信网络就能实现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出发,整合统计数据资源,加强信息化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不能忽视的便是网络设备的日常维护与升级。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转变“轻软件重硬件”和 “急用先上”的观念,务必建立好统计数据库和基础的统计业务平台,随后再开发统计应用系统,并随着统计工作的发展变化,维护好企业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存储系统,及时更新和升级网络基础设备与统计应用程序。建立健全设备配置、软件更新、应用支持等环节的配套支持,保证统计网络信息系统稳定高效地运行。

(四)大力培养网络信息化专业人才

企业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依托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吸引高技术的计算机管理、网络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的核心人才加入,是推进企业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逐渐完善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专业人才,使之成为企业统计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企业要大力培养一批既懂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又具有统计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良性的用人机制,定期地对他们进行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库、信息化应用、信息安全和网络管理等内容的培训与进修,真正地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与信息化应用水平,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建设构筑全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四、结论

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要加快统计网络信息化的进程,就必须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专业人才培训,高效使用各种技术、资源,逐步提升统计应用水平,使得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有所突破,更好地提升企业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岳如鹏.网络环境下的统计信息化[C].统计信息化与统计信息技术论文集,2003.

[2]李海英.对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5(07).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第7篇

关键词:军工企业 信息化 标准体系

1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在企业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辅助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手段,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种信息的控制和管理,使企业经营过程对有价值信息感知、筛选和使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降低管理、运营等成本。

1.1 信息化水平

运用评价体系分析企业信息化发展,将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三个层次:①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管理等软件工具,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生产、研制和行政管理等过程进行辅助,提高原有的工作效率;②实施一些计算机系统软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化水平;③使用互联网作为基本工具,通过统一门户网站等方式实现电子商务(在特定类型的企业中,不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1.2 信息标准化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中,信息化标准体系参与信息产品的研制、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企业信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全过程。

1.3 信息化体系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企业信息化重要组成的形成过程有指导和手册性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研制、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等,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纲领性作用,并且是技术依据和标准的提供来源,至关重要。

1.4 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系统组成要素较多,企业信息系统规模和需求是较为典型的基础信息系统,涵盖了一般信息系统根本的六个要素:物理平台、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平台、系统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

1.5 信息化体系组成

根据企业信息化系统组成分析,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涵盖的标准既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运维管理过程和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使用和遵循的标准汇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

2 军工企业信息化

我国的军工企业与国外的同类企业不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国外的军事装备制造公司,比较著名的美国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他们的军品生产研制比重较大,但他们更多的还是民用产品,而国内的军工企业以大的军工集团的形式存在,近年来较少部分非核心军事装备、保障装备开始在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中研制生产。

2.1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信息技术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信息施用技术又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术语标准;识别卡标准;存储媒体标准又包括光盘、磁带、磁盘等介质标准;软件与软件工程标准;设备标准;字符编码标准。

2.2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从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目录、存储和服务等环节入手,适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测评、运行与维护。其标准主要包括:数据元标准;元数据标准;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业务文档/媒体格式标准;数据库标准;描述技术标准;目录服务标准;Web服务标准。

2.3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是信息系统基础建设的依据,在基础建设的全过程中适用,这个标准体系是一个年轻的,快速发展的标准分类,国际上有主流的美国标准TIA/EIA和国际标准ISO/IEC标准两大体系,国内也有相应标准制定组织。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按公用标准和实际使用特性划分如下:

①共用标准:线缆标准、网络结构标准、配套设施标准。②IP网标准:TCP/IP标准,总体标准、协议标准以及MPLS、VPN、IPv6等。协议标准涉及接入层的Ethernet、FR、ATM、PPP/SDH、WDM,包括网络层的ARP、RARP、IP、ICMP、IGMP、IGP、EGP、PIM、IPsec等标准,传输层的TCP、UDP标准,应用层的FTP、SMTP、MIME、HTTP、SNMP、DNS、TELNET、RTP、RSVP、HTML、XML标准等,IPv6标准体系包括IPv6规范、地址寻址、逐跳选项、组播、MTU路径发现、报头压缩、建隧道传送数据包、域名系统、路由、邻居发现、自动配置、程序接口、映射、移动性、基于不同介质的IPv6、管理信息库、演进机制以及设备与测试标准等。③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技术是目前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主流技术,万兆以太网技术可能把该技术扩展到广域网应用领域。④移动网标准:移动通信标准体系包括GSM/GPRS、CDMA、WCDMA、CAMA2000、TD-SCDMA、EDGE、TD-SCDMA、TD-LTE、LTE FDD、数字集群标准等。⑤其他实际使用还包括ATM网标准、FR网标准、电话网标准、传输网标准、接入网标准、卫星网标准、业务网标准和支撑网标准。

2.4 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信息安全标准是军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为重点考虑的方面,作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行业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的时候,都会以国家相关机关的标准为依据进行建设。

根据企业信息系统组成模型,分析企业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构成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物理平台安全方面: 信息系统的综合布线标准、设备间及中心机房建设标准、电磁泄露发射防护建设标准,介质存放环境和介质销毁条件建设标准等;②网络平台安全方面:网络数据交换标准,远程数据传输防护标准,数据完整性要求等;③应用支撑平台安全方面:数据安全保障标准,包括存储设备、磁带、光盘标准等,安全数据库标准、病毒及恶意代码入侵防护标准、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和接入控制等标准;应用平台安全方面:应用平台既是企业经营活动所使用的各类应用系统,应用平台安全是指在网络模型应用层的安全问题,包括网页应用安全、邮件安全、信息传输安全等,这些问题的防护以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建设为根本,通过在建设中遵循和制定协议使用标准、信息加密技术标准、抗抵赖和电子签名、电子标签标准等,实现应用平台的安全防护;④安全支撑环境方面:与网络平台安全方面相类似,同时它是为物理层到应用层全局安全进行支撑的,应该包含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安全内容的设计、运维管理方面的制度制定标准,这些一般以国家标准、国家保密标准的形式出现;⑤系统安全管理方面:系统安全管理这里指对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标准要求,《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BMB20-2007为主要依据,同时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具体制度,囊括运维管理的全过程。

2.5 应用标准体系

应用标准体系包括“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和“空间信息应用标准体系”三部分。

①电子政务方面:应用业务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②电子商务方面:术语、EDI参考模型等总体标准、业务操作标准、功能服务标准等。③空间信息应用:最为常见的是导航、地图服务、GPS卫星服务、北斗等这些内容,因为服务的主题不仅是企业,更多的是人,主题数量巨大,服务渠道众多,对标准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随着空间技术,太空技术、海洋资源等未来重要领域的到来,对企业对这类标准的掌握、应用提出很高的要求。

2.6 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体系包括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工程标准、验收与监理标准、测试与评估标准以及质量控制与认证标准等。

3 结束语

结合军工企业具体业务特殊性、符合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步骤形成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指导军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纲领性的因素。进一步研究标准及信息化标准体系,对军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S].

[2]崔轩辉,何小松.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研究初探[M].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

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第8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知识员工;管理

一、知识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知识员工的概念

20世纪最著名的管理学家Peter Druker首先提出了知识工作趋势,他认为知识员工主要包括了“专业人员、管理层和技术人员”。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Druker进一步完善了知识员工的概念,提出知识员工是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的人。知识员工属于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弗朗西斯·赫瑞比认为:“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

(二)知识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近年来众多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善了业务流程,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被愈加重视起来。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发展呈现出深化应用、不断拓展的趋势。2007年颁布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面“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工业化”之后,充分表明了我国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价值,推进信息化和谐发展的态势。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领导层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为数不多的知识员工,知识员工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他已经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要素,是稀缺性人力资本,并且知识员工的缺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尤为重要。

二、知识员工的特点及管理问题

(一)知识员工的特点

与体力劳动者及普通的脑力劳动者相比,知识员工具有两个明显特征。

1、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更高的个人素质。知识员工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理论等。知识员工一般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如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能力素养。

2、具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知识员工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较高的需求层次,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不满足于一般的事务性工作,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渴望通过高难度的脑力劳动表现个人才智,表现其与众不同的自我价值。由于起点比较高,他们会要求更好的薪酬待遇和精神层面的待遇以及更充分的尊重和足够的重视。

(二)知识员工的管理问题

鉴于知识员工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及其特点,对企业知识员工的管理也不同于一般员工的管理,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知识员工工作流动性高。商业管理及咨询顾问公司安达迅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知识员工忠于他的职业多于他所服务的事业。如果他们服务的组织不能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吻合,他们会很快离开。知识员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获得发展机会,工作上的自主性较高,对于组织的忠诚度降低。他们尊重别人,愿意与受他们尊重和信任的人一起工作,在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信任等情况下他们会毅然选择离开。

2、知识员工工作自主性强。与体力劳动者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相比较,知识员工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他们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知识员工具备更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强烈的优越感,他们往往更倾向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不愿受制于物化条件的约束,工作自主性很强。

3、知识员工的工作成果难以用指标衡量。知识员工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等形式出现,不具有可以直接测量的经济形态。其中技术发明和管理创新等有时还来自于团队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他们所做出的贡献难以准确具体地落实到个人。因此,对知识员工的工作成果难以采用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衡量,这给企业正确评价知识员工的工作成果和薪酬待遇带来一定困难。

三、有效管理知识员工的策略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胡新欣认为,今后管理最主要的挑战在于对知识员工和知识员工生产率的管理。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知识员工管理,知识员工在管理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企业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知识员工的策略,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策略:确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尊重并重用知识员工

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员工的前提,也是企业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重要基础。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一种称为“全面薪酬战略”的薪酬支付方式。所谓“全面薪酬战略”,即企业将支付给雇员的薪酬分为“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两大类。“外在薪酬”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如基本工资、奖金、住房津贴等。“内在薪酬”指为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如培训机会、表彰等,两者的组合即为“全面薪酬”。实践证明,知识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是全面的,既包括物质需求,更包括精神需求,实施“全面薪酬战略”,是实现对知识员工全面激励的值得借鉴的模式。

知识员工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较高的需求层次,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通常具有挑战环境、挑战自我的强烈欲望。尊重并重用知识型员工也是重要的精神激励策略。企业应对知识员工加以重用,让知识员工参与相关的决策,激发其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使企业获得快速发展。

(二)灵活的工作时间管理策略:实行弹性工作制度

知识员工从事思维性工作,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僵硬的工作规则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对于知识员工只需对其工作结果提出要求和考核,无需对其工作过程进行监督,比较适合宽松式管理,实行弹性工作制度,如弹性工作时间、办公地点不固定等。弹性工作制度不仅满足知识员工的工作要求,而且可以为企业节省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果。

(三)长久的留住人心策略:给予知识员工充分的发展机会

Peter Druker曾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的培训与教育是企业给与知识员工充分的发展机会,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知识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与企业和社会同步发展,从而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才资源。

总之,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知识员工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重点管理好知识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更是企业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文明,许静初.百年管理箴言[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