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业产品论文

工业产品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5:50

工业产品论文

工业产品论文第1篇

工业产品销售论文参考文献:

[1]温权、程时杰、张勇传,销售电价设计的会计成本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29:93-96.

[2]杨荣华,边际成本理论在电价设计中的应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1,3(1):37-39.

[3]程瑜、张粒子、李渝,考虑需求价格弹性的销售电价帕累托优化折扣[J].电力系统动化,2003,27(24):10-13,27.

[4]阙光辉,商业电价是否存在“歧视”?——兼论销售电价联动与取消交叉补贴[J].地方电力管理,2004,(2):27-30.

[5]曾鸣、于静冉、王鹤,一种新的大用户进入电力市场购电模式研究[J].华北电力术,2007,(4):26-29.

[6]唐学军,销售电价结构设计与实例计算[J].华中电力,1999(1):60-62,65.

[7]李克宽,翟希蓉,王会中.试谈汽车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J].汽车工业研究,2011,13(25)06:32-37.

[8]张甜甜,李小杰.循环经济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26)10:72-73.

[9]耿丽娟.试论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行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大学时代论坛,2006,05(09)02:16-17.

工业产品销售论文参考文献:

[1]辛江.如何准确填报工总产值[J].北京统计,2001,(04).

[2]栾景艳,王淑华.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核算的几点认识[].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4).

[3]马晓轩.工业销售产值指标的计算及检查要点[J].北京统计,2004,(05).

[4]刘永泽主编.会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P224-225.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P241.

[6]文兼武.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J].中国统计,2009,(08).

工业产品销售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显志,左建越.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

[2]王莎,江辉.探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商业研究,2006年04期.

[3]邓明然.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融资新方式[J].当代经济,2008年08期.

[4]刘晗洁.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对策探析[J].消费导刊,2010年04期.

工业产品论文第2篇

随着数字化在全球的发展,有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始把数字化引进工业产品设计中。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和贝卡罗来那大学、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等诸多著名大学开设研究项目,转变工业设计理念。

2工业产品数字化的前景分析

2.1对传统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传统的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产生的工具需求的响应,其中包括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求,即产品能够很好地匹配使用者的身心。(1)对传统工业的冲击。传统的手绘效果图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业设计的基本表现方式,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的开发推广,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原来的工业模式有了跨越式的转变,但是有些企业不切实际的使用数字化,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影响经济效益。此外,许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丧失了基本徒手制作的能力,而沦为电脑的奴隶,设计的作品呆板而又机械,缺乏人文气息。(2)对传统工业的革新。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工业设计的革新是毋庸置疑的,不仅表现在产品的设计形式上,而是全方位思维模式的创新,无论是设计的意念、工业流程、展示与评估、产品形态,还是设计教育,数字化在工业上的应用革新都是巨大的。

2.2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1)新思维方式的转变。现阶段,在数字化领域中,出现两种设计思维:一是非物质的设计观,二是界面设计思维,两者共同促进虚拟化、网络化、界面化、服务化的产品设计形式,并包含人性化的特征。非物质设计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发展。界面设计就是能使产品的设计过程转变成动态的交流过程,使人机界面成为相互交流和作用的窗口。总的来说,我们用数字化的思维和数字化的技术去设计具有数字化技术和思维的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设计风景线。(2)基于VR技术下的互动模式方案。VR技术是可以创造虚拟世界,使人在自然环境中有高度逼真的视、听、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系统。现在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地方,对于政府来说,这种技术已经应用到航天领域,它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巨大的,所以它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广阔性。(3)工业产品面貌的改变。新时代下,工业产品应该具有以下品格:以人为本,尊重客户需求,以客观化、实用性为设计标准,批量生产。要有追求和精神意义,具备美学功能,设计应该容易被理解,并且注重细节。设计者遵循诚信原则,睿智创新。遵循生态原则,简单耐用无污染。具备这些设计原则的设计者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心灵。

2.3工业产品设计数字化发展的趋势首先,软件设计的刚性需求超越硬件设计;物质的、有形的向非物质的无形的转变;智能的设计和第六感应研究逐渐适应于数字化中,并把资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消除隔阂;设计真正实现民主。我们对数字化的揣摩并不是空穴来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是有可能的。

3结语

工业产品论文第3篇

1.1产品包装可以便于对产品进行运输和帮助消费者明白商品的基本信息

为了更好地运输商品,避免商品被损坏,影响商品的美观效果,一般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都会对其进行包装。还有,产品的包装可以表明一些具体产品的信息,例如产品的生产日期、质量、规格等。这样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快捷、更便利、更加明白地了解商品,对商品进行选择。

1.2产品包装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

目前,对现代商品进行包装设计除了最开始的保护商品的目的,还需要满足消费者在很多物质和精神享受方面的各种需求。一般商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道步骤是包装,它的作用层次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护产品;第二,便利产品;第三,美化产品。这是一个由物质慢慢进入精神的范畴,产品包装最高层次的终极目标是使产品实现它较高的附加值,从而为产品创造更多的商机。所以,产品的包装设计在营销推广方面的重要性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是说现在让人们已经开始用战略的眼光来重新看待产品的包装。在一开始的时候,包装还没有被提到设计的高度,通常都是把产品包装看作是保护产品的外壳。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渐趋白热化,产品的包装设计也越来越被商家所重视。因此,在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除了可以从提高产品的质量方面,还可以从产品的设计包装方面来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也可以说产品的包装已经成为市场中商品的一个新卖点。

1.3产品外在包装所提供的第一印象对消费者的购买与否起着关键作用

现在,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所有厂家的商品质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当前,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国几乎所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之间在质量方面差异不大,甚至没有优劣之分。所以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好坏与优劣很难从肉眼上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需要从产品的包装上进行分析,消费者会根据产品包装的精美程度来决定是否购买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消费者对满足它们独特条件的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也就是说对产品高附加值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在这样的需求前提下,独特的包装设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消费者获得某种心理、情感的满足,从而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

2产品包装的原因

2.1生产的工业产品为了保护其质量和确保商品生产后的美观

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再加上对其精美的包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产品价值,为商品提供了更加精美的外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好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强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购买欲。可以更好地实现产品的价值,为商品增加更多的附加值。

2.2产品进行包装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通过对商品的包装可以使商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对商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产品的外部包装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心理上、精神上、文化上的需求,进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商品销量。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一直不变的,人们都会喜欢美的事物。从一开始人们对美和青春的追求是没有改变的,一般来说,人们对商品的购买,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是人们对自信、英姿、青春、美貌和时尚的感受。所以,很多迅速建立的品牌,精美的包装设计正是可以让商品富有年轻、青春、健壮、雅致、丰满、整洁、力量等这一切可以给你的感觉。

2.3商品包装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商家的利润

对产品进行包装可以更好地展现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的作用和功能,并且可以通过设计者的设计用更加生动活泼形象的方法来体现商品的功用和价值。设计者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可以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帮助厂家更好地卖出产品,促使商品更好地被卖出,并且在精心设计后能够更好地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帮助厂家提高商品的售价,为商家提供更高的利润,更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

3产品包装的作用

现在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最主要体现在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市场经济中,商品竞争激烈,各大商家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现在很多产品的包装设计演变成了一种过分的包装设计,为了使商品包装的附加值发挥到极致,产生了产品包装设计的变异,这导致商品包装最开始的目的发生了转变,对商品进行包装的原始目的已经被慢慢地忽略了。当商品开始投入使用时,商品包装的使命便走向了终结。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包装已经不仅仅是商品的保护壳了,现在它的作用已经实现了转变,它带给消费者的是地位彰显和体现时尚品味的视觉感觉。这样一来便使得商品包装的附加价值更加突出、更加强烈、更加明显,并且使商品的附加值走向了极端,甚至发展到越来越背离现实生活轨道的地步,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华而不实的商品包装。在现在很多商品都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包装,从而实现产品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实现美化商品的目的,可以实现商家对销量的需求,大量增加商品在市场中的销售量。现如今,产品包装是现在很多企业进行商品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这是市场营销的一种重要策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现在在市场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很多商品的包装已经到了华而不实的地步,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在市场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礼品包装、高档包装这只是让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繁琐的包装外壳,并且消费者要付出比产品成本高出好几倍的价钱来购买商品,这是一种很不值得的交易。

4商品包装合理化的相关建议

4.1产品包装的设计者要进行人性化的设计

包装设计者要本着节约资源、节约成本的要求,对包装进行合理化设计。其设计的观点要有新意,要能够自主创新,产品的包装设计不但要体现设计者个人的创意和个性,而且还要能够把文化、传统、情感、环保等观念一起融入到一个小小的产品当中去,要让它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以及成为人们文化的一部分。

4.2包装设计者要清楚地明白本国的人土风情

包装设计者不但要对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同时还要很好地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民间工艺等。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进行消费已经不仅仅是要满足其对产品功能的需求,消费者们还希望在购买产品时能够很好地体现消费者自身的品味与个性,成为它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中符合道德和美德的工具。作为包装设计人员还要对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有个较好的了解,并且还要对现代美学有较深的研究,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有一定的研究,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只有在各个方面有一定的理解才可以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文化内涵、又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包装,才能够更好地彰显和突出产品的特色和功能。并且,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彰显产品的附加值,更大地促进产品的销售量。

4.3商家要有正确的包装设计理念

商家要把握好产品包装的力度,不能够一味的追求华丽的包装设计,从而使得产品变得华而不实。商家要有环保、节约的理念,同时也要很好的迎合消费者消费的心理需求。

5结语

工业产品论文第4篇

首先,现代一后现代,深层结构的社会维度。工业设计是由工业衍生出来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指在工业化生产中所创造的出来的产品,现代化的发展内置了工业产品的发展取向:将工业生产规格化和标准化,理性秩序的使用抽象艺术的表现方式,这是工业产品的基本模式;现代化社会条件下的产品形式模式是通过工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最终被确立下来的,其中包豪斯和乌尔姆的工业产品设计实践活动影响最大,为现代工业产品探寻最为适宜理性主义的语言。同时,后现代的发展,推倒了现代注意的工业设计理性基础,产品的形式不再局限于表现功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更多的倾向于人的情感性的审美需求。其次,生产一消费,深层结构的经济维度。现代工业设计的实践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同时它也是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一种竞争手段和提高消费过程质量的有效工具。工业设计产品既是现代生产方式的结果,也是其目标;同时,它既是消费的对象,也是诱导消费的资源。因此,工业设计产品可以理解为由特定的生产形式和接受形式所决定的社会的、物质的与表现的视觉实践,它的形式构建必然受到现代经济的内在制约。再次,设计师一公众,深层结构的主体维度。设计师是产品视觉化的创作主体,以特有的思考与活动方式承担着产品视觉化的任务;而公众是产品视觉化的欣赏、体验主体,以特有的心性和审美趣味决定着产品的观看方式,他们的影响贯穿于产品视觉文化体系的始终。

2工业设计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文化实践

2.1工业设计是关于“计策”的审美实践

工业设计的创造过程和表现形式,都和产品的审美息息相关,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积极运作,工业设计已经上升为日常生活的艺术转化,工业设计所蕴含的审美艺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视觉文化的后现展,使工业设计演变为与符号价值相融合,有规划地提供了让人们陶醉于观赏、尝试生活时尚与风格的物质载体——产品,使它既成为生活日用品,又总是以审美的形式呈现日常生活,并使日常生活具有某种特殊的风格。工业设计的目标是以创造性的活动来实现日常生活的改造,通过全新的产品视觉形象和功能体验来丰富人们的生活。这种有关“计策的美学”的工业设计实践,是以物质性的方式来体现文化特性的。

2.2工业设计提供了“消费者的生产”实践

工业设计所涉及的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实践,该种审美实践因蕴含深厚的物质性而呈现出深刻的从属于大众文化的文化属性。工业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大众化的方向和立场,它既注重于审美消费的生活、又关注如何把生活融入到审美愉悦之中的双重性,正好与大众对新风格与新体验的追求、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工业设计已然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实践艺术,应该具备以下基层含义:日常生活以大众性产品的审美方式呈现,大众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面对日常生活物品时大众的鉴赏力等。

3结语

工业产品论文第5篇

【关键词】河南地域文化 工业设计 创新理论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工业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竞争实力才能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工业产品才可全面推向市场。河南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且是国家重点投资的经济区,工业设计中融合河南地域文化是一种创新策略,其创造的经济价值是普通设计难以实现的。

一、河南地域文化的价值

历史文化与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国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由此产生的文化元素往往成为区域发展的推动力。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由于河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状态,造就了其独特的工业发展环境。近年来,河南省内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姿态,政府宏观指导下产品质量不断升级,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投资活动。

河南地域文化的价值如下:

1.发展价值。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成果。专家指出,通过深入研究中原文化,能够全面认识到我国早期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化历程。社会发展至今,许多悠久的历史文化依旧指导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快速进步。

2.指导价值。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中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受到了国内外历史研究学家的高度赞扬。中原文化在精神层面建构的文化理想,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气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贵德的理性气质、仁爱的处世理念。

3.递进价值。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中华文明的前进。从周朝的“封邦建国”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荣,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庆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进步。

4.人文价值。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人文和谐是当代社会改革的先进思想。河南地域文化显现出了深厚的人文价值,尤其是中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人文理念、历史教训等,均是构建当代人文环境的基本要素。

二、工业设计创新的指导理论

作为工业经济大区,河南不仅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工业是我国三大产业的重点,全面推动工业经济的改革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提高。设计环节是产品研发生产的第一步,只有在设计时控制工业产品的质量,才能带动河南工业品销售额的增长,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基于河南地域文化的工业创新设计需考虑以下理论:

1.文化理论。河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省区,其蕴含的理论知识及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工业产品设计必须要引入文化因素,这是彰显河南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也是结合河南地域文化特征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企业在实施新款产品设计时把汉字文化、诗词文化等要素添加到产品中,可大大提升工业产品的美学价值,使其在市场上的经济价值有所提高,获得广大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一致认可。

2.改革理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化的发展对河南工业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工业化设计必须坚持创新改革的道路才能实现产品价值。创新理论指导产品设计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外形包装、推广宣传、品质改良及技术更新等,这些都是工业设计需要思考创新的。

3.环保理论。近年来工业化生产引起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环境保护已经不只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在有些国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早期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与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思想相违背。环保理论是工业设计创新的重要思想,倡导国内工业企业朝着“节能减排、生态绿化”的方向改进。环保理论要求企业设计时从原材料、生产工艺、运输包装等方面加以更新调整,实现产品生产的“零污染”。

4.价值理论。经济学理论要求市场上的产品必须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失去价值的商品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价值理论是工业设计的最基本要求,设计人员在规划新产品时需遵循客观的价值规律,结合市场行情及河南文化特色完成设计工作。当然,价值理论指导设计并非盲目地追求价值,也要考虑实际生产成本及市场需求等问题。

三、基于河南地域文化设计的科学方法

工业设计属于系统性的研究规划活动,其多数运用于企业对某个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工作。河南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命脉,也是未来中国经济产业的主要发展区域。设计是任何一个产品项目研发的初始阶段,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对其后续生产加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鉴于河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设计人员应编制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以保证所设计产品的经济价值。

1.前期分析。企业推广产品研发方案之前,应收集与产品相关的各项信息,尤其是市场营销过程需要面对的质量问题。前期分析的作用在于找出同类产品或相似产品的销售状况,通过其他工业产品特点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工作。如基于河南地域文化的工业产品设计,应主动联系本区域历史文化的内涵,把区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产品中,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情况展开设计工作。工业设计包括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规划、建筑设计等,企业应从河南省的市场行业出发安排设计规划。

2.选定文化。丰厚的文化蕴涵造就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也符合现代化工业产品特色元素的融合需求。坚持工业设计的改革创新需从多方面开展工作,尤其是文化元素的合理选择及巧妙运用。如工业设计运用了工学、美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术理论,设计人员要考虑理论学术的运用需求,筛选象征河南的特殊文化要素,同时在筹划工业设计时,要考虑到本地区消费者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爱好,以“投其所好”。只有充分利用河南区域文化的价值,才能带动生产销售金额的持续增长。

3.引入技术。不同于其他常规产品的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的流程十分复杂,且各个消费群体所使用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一样。考虑到河南地域文化潜在的商业价值,其运用于工业产品设计还需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设计人员不断提高项目研发的质量水平,带动产品在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收益增长。如:利用计算机自动设计软件,把新产品几个重要的参数录入其中,便可通过软件自行完成设计工作,降低了人工操作面临的各种难度。

4.质量调整。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趋势判断,未来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十分广阔,各类新旧产品具备了优良的营销平台,对生产型及销售型企业收益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贯彻产品优化升级思想,定期优化调整产品质量,这是保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换言之,企业要制定合理、科学的产品周期规划,不断推出新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河南已成为中国的第四大经济区,其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前列,未来的市场消费前景十分广阔。如何立足省内,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这些都是河南地域文化元素指导下工业设计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此外,对于产品的外在形式也要注重调整,引入更多河南地域的特色文化充实产品,从而让产品乘河南地域文化符号之风,取得更大的销售业绩。

结语

总之,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部分,根据地域特有的文化元素带动工业设计创新,全面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有助于市场经济收益的提高。各种历史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迎合民众心理特征、符合地域和民众心理需求的积淀。基于河南地域文化的工业设计应积极引入现有的文化资源,对产品坚持创新设计的原则,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带动工业生产模式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磊,檀润华. TRIZ理论对工业设计的影响[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9)

[2]李平. 工业设计:一种交往文化[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工业产品论文第6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趋势 分析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13-03

引言

在工业设计研究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相关硕士论文,本文从工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发表数量等,初步分析出2000—2012年间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与变化,从而了解每个工业设计发展阶段的新趋势,研究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分析方法与步骤

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之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分别检索论文以及会议文献题目中包含“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文献,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检索结果,截止到2012年7月19日,为557篇。

二、结果与分析

1.时间分布。考虑到要对现有工业设计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所以选择了较近12年(2000年—2010年)的论文,通过使用“工业设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2000年没有相关优秀硕士,从2001—2003年相关硕士优秀论文属于发展起步阶段,从2004—2012年每年都会很多优秀硕士,属于迅速发展阶段,相关优秀论文增至557篇,2009年(88篇)是相关数量最高峰点。

经过推断可知,在2009年工业设计的论文达到历史最高的原因在于我国本专科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的,自1997年以后,随着广大群众渴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增加,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同时,考虑到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当年本专科生招生数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47.4%。本专科规模的迅速扩大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研究生的扩招能够对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因此,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攀升,录取比例和入学率都在大幅提高。

2.作者分布。在检索到的工业设计方面的优秀硕士论文中,作者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学校中,可见相关院校的工业设计发展程度。如表1所示。

小结:由于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具有一定的删选性,由表1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发展较快的院校,并且通过涉及最多的关键词可以看到每所院校所侧重的工业设计发展方向或者是发展程度较深的方向。

3.关键词分布。从2000年到2012年,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的期刊论文中,论文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设计教育教学、IDFORCNC(先进制造设备工业设计)、设计管理、绿色设计等。由于搜索分布时采用了关键词“工业设计”,所以这里忽略“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数量。所有论文相对较多的关键词如下:可持续发展设计(绿色)、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学 语义学)、设计管理/用户研究交互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数据库、设计教育、造型语言、工设工程(材料、工艺)、汽车设计、时尚设计、服务设计、品牌PI(产品形象识别)设计、人机工程、可用性、设计史、信息视觉化、故事版/情景设计、设计心理学、体验/情感化设计、IDFORCNC。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篇:2010年,北京服装学院屈新波在《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一文中论述了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借助于“需求”将产品设计与材料联系起来。2008年,山东大学张志强在《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2}一文中论述了如何运用人机工程理论对健身器材进行分析,以及针对相关器材人机方面的具体研究。2006年,山东大学吴兰萍在《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3}一文中论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以及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以及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此外还重点分析了现有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软件,例如JACK、SAMMIE、SAFEWORK等。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刘红在《简论设计项目管理》{4}一文中论述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项目管理的组织及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项目管理的执行关键,以及设计项目的生命周期。2007年,西北工业大学韩娟在《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5}一文中论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综合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对CAID用户模型进行分析,将基于用户模型构建的用户界面原型引入到界面设计过程中。

4.影响力分布。在检索到的期刊论文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排在前6位的论文,如表2所示。

通过引用频次最多的文章中发现,关注最多的工业设计方向多为产品设计、交互界面方面。因为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的研究较早,所以时间早的被引用的几率就很高。但也充分说明这些优秀论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工业设计研究趋势

工业设计从2000—2012年这12年间,发展速度是迅猛的,这一点可以从优秀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看出来,并且也是在跟随着社会每一步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从简单地仅仅研究工业设计的表面内容,即“产品设计”,变成研究工业设计更加细节化的方面,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工业设计优秀硕士论文中,研究方面数量最多的依次为产品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教育、ID FOR CNC以及可持续发展设计。

李北在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的会议论文《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12}中阐述,现在工业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且可以看到,工业设计是一种战略资源,是国家创新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正在向着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领域发展。此外通过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工业设计信息化也成为主流。

通过对2000—2012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逐年的分析发现,发表的时间与内容和2000—2012年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发展的主题是一致的。通过对这些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工业设计在每段时间里发展的内容、重点、趋势,这与社会的需求具有着强烈的联系。

每篇论文的关键词是不变的,在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对新的一年与以往相比较新出现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洞察出工业设计每个阶段的新趋势。如表3所示工业设计研究方向从泛泛的大方向上的研究,比如“产品设计”、“可持续设计”等,发展成为细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从抽象的工业设计,变为具体的产品设计,后来人们发现工业设计离不开与社会、人的联系,所以研究方向渐渐与社会、人联系起来,最终发展成多方向的、细分的研究方向。这与现有工业设计研究人员对工业设计发展方向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2000—2012年有关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以及设计管理等成为研究的主要趋势。此外,还可以发现每年相比前几年新增的研究方向即是工业设计发展中研究趋势的新方向。例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3}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那么工业设计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在2002年第一次出现在相关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例如2002年湖南大学龚克在《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14}中阐述了有关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的相关内容。

再例如,在现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库在工业设计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6年第一次出现有关数据库研究的硕士论文。例如2006年东华大学孙明华发表的《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15}。2009年山东大学郝松发表了《基于产品表象信息库的工业设计构型方法研究》{16}。

同时也发现,由于优秀硕士论文是要在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提出,受发表时间和评审的限制,虽然相对滞后,但是也能够体现出近十年间的工业设计的大体研究趋势、新的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研究趋势的发展变化受社会发展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的影响较大。

四、结束语

2000—2012年,我国优秀工业设计数量以及发表的内容质量都有着质的飞跃,这也说明我国工业设计方面研究的水平日趋深入。但是从近几年发现,已经存在研究过(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热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重复性,例如人机工程学,此间不乏相关类似课题的出现。

从2000—2012年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可以看到工业设计事业发展迅速,方向由单一转为多元化,并且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此外,研究趋势受社会发展的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影响较大,比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密切,因此出现了CAID等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工业设计的研究趋势在以后会围绕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设计管理等热门话题展开。随着工业设计的深入研究,也会出现更多新的设计概念,而这些概念一定是可持续性地围绕用户的人机设计,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有更多优秀的硕士论文出现。

注释:

{1}屈新波.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2}张志强.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吴兰萍.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6

{4}刘红.简论设计项目管理[D].武汉理工大学,2004

{5}韩娟.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7

{6}吴瑜.人机交互设计界面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7}周睿.基于可用性的手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8}杨大年.中国民间儿童玩具再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4

{9}王巍.ICAID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4

{10}王军锋.计算机游戏界面设计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11}熊湘晖.产品造型设计的外观质量美学评价理论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

{12}李北.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R].中国科协年会,2006

{13}我们共同的未来[R].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14}龚克.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D].湖南大学,2002

{15}孙明华.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6

{16}郝松.基于产品表象信息库的工业设计构型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工业产品论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市场化趋势;文化工业市场化;批判理论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是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重要来源。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具有拜物教性质,商品中凝聚着的人的劳动已经脱离了人的质而用量化了的“物”的价值来测知。“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著作的书商发财。”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商品生产的本质,即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都是为了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获得价值。阿多诺继承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认为“具有典型文化工业特征的文化不仅仅是商品,而且是完全彻底的商品。”[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也对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卢卡奇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物化”理论,即:“商品关系变为一种具有‘幽灵般的对象性的物[事物],……它在人的整个意识上留下它的印记:他的特性和能力……表现为人‘占有’和‘出卖’[外化]的一些‘物’,像外部世界的各种不同对象一样。根据自然规律,人们相互关系的任何形式,人使他的肉体和心灵的特性发挥作用的任何能力,越来越屈从于这种物化[对象化]形式。”[3]卢卡奇认为,随着商品的弥漫,人类社会陷入了“物化”状态,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了人,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物化的社会造成的物化意识磨灭了无产阶级的批判和改革精神。阿多诺很重视卢卡奇的物化概念,认为文化工业本身也是一种物化现象,他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也是对物化现象的批判。

二、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涵

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文化工业”这个概念。阿多诺对文化工业市场化进行了全面批判, “就艺术迎合社会现存需求的程度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4]阿多诺认为,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不断把文化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无非是为了瞄准大众的钱袋,文化工业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制造出大量的文化产品。阿多诺批判大众文化的市场化导致文化创造性的丧失,批判文化工业不断对大众诱导和操纵,把满足大众真正的个体需要作为生产产品的第二目的,把占领市场和获取巨额利润作为第一目的。因此,对文化产品的制造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创造性的发挥、个性的表现和风格的寻求,不再是审美的要求和主体的真实感受,文化完全没有了创造性和独立性。同时,阿多诺批判文化工业为了满足消费市场需求而大规模的生产标准化的文化产品。这就使文化产品不再具有无可替代的个性,而是不断的被均一化的生产出来,表面上看起来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实际上都有着统一的模式和标准,都是为了满足相同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标准”的商品。

三、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趋势的反思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文化产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消费化发展趋势,正消解着文化应有的精神内涵和教育引导功能。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倾向趋势日益严重,大众文化产品从一开始的策划、生产到消费都带有浓烈的市场色彩,文化本身的内涵价值与人文关怀则被逐渐淡化了。例如:90 年代的《红太阳颂》等革命歌曲宣扬的革命性内容与当今的消费文化并不一致。但经屠洪刚等歌星“现代改造”后,这些当年让几代人热泪盈眶的歌曲变成了走俏于市场的畅销作品。[5]为了迎合市场,这些昔日的经典歌曲被剥离了本质内容,被市场改装为形式化的消费品。大众文化的市场化也导致大众消费观的变异,大众文化的消费化趋势引导人们把追求名牌和物质消费当成从事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与他人进行消费攀比,消费一些和自己生活条件不相符的产品,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很多的压力。同时,很多品牌利用大众的消费心理,不断地更新换代自己的产品,如苹果、三星等手机品牌不到一年就更新换代,以更高档的质量和外观设计诱惑大众的消费欲望,控制大众的消费生活,把大众引向消费主义的物质世界了,失去了对精神世界和精神文化的追求。

四、克服我国当前大众文化发展负面效应的对策

要想规范我国当前的市场化和消费化趋势,推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要科学引导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方向,倡导和培养大众科学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意识。首先,大力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好文化产品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关系,既要追求文化产品的经济利益,更要注重文化产品的内涵精神和教育引导意义,大力弘扬能够反映我国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和“中国梦”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的主流文化,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规范引导作用。其次,进一步增强大众文化工作者创造和传播大众文化产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人类思想上的战士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众文化工作者应以提升大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为使命和责任,在创作和传播大众文化产品时,融入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丰富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内涵性,鼓励和引导大众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抵制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对大众文化的冲击,确保大众文化发展的纯洁性和健康性。最后,我国大众要进一步发挥自身在大众文化创作中的主人翁地位,要从自身的现实生活、自身的情感世界和自身的精神需求出发,主动的选择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和品位的文化产品,主动地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创作真正属于大众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9.

[2]T.W.Adorno.The culture industry.J.M.Bernstein ed.Routled.

[3][匈牙利]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64.

[4]Adorno,TheodorW.,AestheticTheory,trans.,C.Lenhardt,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4:26.

工业产品论文第8篇

【关 键 词】总体工人论/第三产业/价值创造

【 正 文 】

正确认识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曾进行过广泛讨论。这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观点似乎已成定论,其实不然。其中有的同志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总体工人的论述,得出了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因“总体工人论”并不能说明整个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本文想就“总体工人论”与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关系作几点分析。

有的同志断言,马克思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正是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根据。”这种把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完全纳入总体工人范围从而论证其创造价值的观点,是对马克思总体工人论的曲解。

关于总体工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第十二、十三章中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时曾几次作过分析,而第五篇第十四章只是对第四篇的小结。总体工人是相对个体生产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剥削范围扩大了,剥削程度提高了,从而使雇佣工人更加隶属于资本(这同整个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个体生产者转化为总体工人,总体工人中的直接生产者、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生产商品,共同创造价值,这是社会化商品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简单协作中,个体工人正在向总体工人转化,产品成为许多人协同劳动的结果,而资本的确占有了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生产力,捞到了不少的好处。通过对工场手工业的考察,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从而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也就是说,工场手工业由于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而使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以工人终身成为局部工人畸形发展,从而大大压抑工人全面发展的积极性为代价的。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总体工人,就是手工业工场内部局部工人的总和,它没有超出一个企业的范围。

在工场手工业中,虽然局部工人畸形发展,但作为总体工人一部分的局部工人,还有一定专门技术特长,熟练劳动力还不容易被排挤。然而在机器大工业中,机器代替了许多局部工人的局部劳动过程和熟练技术,把工人则变成了局部“机器”。因此,总体工人即结合工人的构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同工场手工业时期相反,现在,只要可行,分工的计划总是把基点放在使用妇女劳动,各种年龄的儿童劳动和非熟练工人劳动上,总之,就是放在使用英国人所谓“廉价劳动”上。这一情况不仅适应于使用机器或者不使用机器的一切大规模结合的生产,而且也适应于在工人的私人住宅或者在小工场中进行生产的所谓家庭工业。资本除了把工厂工人、手 工工场工人和手工业工人大规模地集中在一起,并直接指挥他们,它还通过许多无形的线调动着另一支散居在大城市和农村的家庭工人大军。”而且,“现代工场手工业中对廉价劳动力和成熟劳动力的剥削,比在真正的工场中还要无耻,……在所谓的家庭劳动中,又比在工场手工业中更加无耻。”在这里,马克思对总体工人的分析又深刻了一层。第一,总体工人是指不同性别、年龄和技术水平的生产工人的总和;第二,总体工人既包括机器大工业工厂的工人,也包括配合大工业加工零部件的手工工场工人、手工业工人以及家庭工场的工人;第三,从总体工人看,资本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的剥削范围更大,剥削程度更高。这样,就有力地驳斥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会给工人阶级带来幸福的资产阶级理论,证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会给工人阶级带来灾难。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总体工人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本企业,进一步扩展到与大工业企业密切相关的其它中小企业和家庭生产者,这是机器大工业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机器大工业不仅使那些厂外直接生产工人纳入总体工人,而且使一大批不直接参加生产的科技要员和管理工员加入总体工人队伍。这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不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为科技成果的大力推广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场所,科学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生产力当中去。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所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劳动者必然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直接的生产工人一样也创造价值。无论他们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已经成为独立的科技部门,其实质都不会改变。不过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实际上既是间接生产者,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同时又成为独立的技术商品的直接生产者,因而同样创造价值。与此同时,机器大工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需要管理。因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因此,被资本所雇佣的管理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也成为总体工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体工人中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一点,马克思曾讲的十分明白,他说:制造社会产品的总体工人中,“有的人做管理工作者、工程师、工艺师等等工作,有的人做监督者的工作,有的人做直接手工劳动者的工作或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愈来愈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之下,这种能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劳动概念之下。”

由上可见,马克思讲的总体工人,无论是直接生产者还是科技工员和管理人员,都是指参与社会化商品生产的雇佣劳动者,并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正是基于这种分析,才在第五篇第十四章分析生产劳动时对总体工人作了如下小结:“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工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直接地或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了。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肯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上面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定义,对于作为整体来看待的总体工人始终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总体工人中的每一单个成员来说,就不再适应了。”怎样理解马克思这段论述呢?如果把它和上述关于总体工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我们就不难看出:第一,总体工人是商品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由此使一般性的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概念必然扩大,这就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的特殊性打下了理论基础;第二,总体工人包括直接参加生产的工人和间接参加生产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共同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第三,单个工人如果离开总体工人,就无法生存,因此,雇佣工人更加隶属于资本。但资本对总体工人的剥削加深了。这就是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化商品生产作为资本生产力表现的必然结果。

从上述马克思的整个分析来看,总体工人是指直接从事社会化商品生产的生产工人和间接参与社会化商品生产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它并不包括其它领域的职工。马克思根据社会化商品生产一般规律得出的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理论探讨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中期对总体工人的分析,难免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一百多年来,世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马克思未曾设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有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然而,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基本点并未过时,无论 社会化生产程度如何提高,总体工人三个部分的比重如何变化,第三产业如何发展,但只有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会创造价值,总体工人始终和社会化商品生产相联系,它并没有也不可能超出这个范围而扩大到其它领域以至于整个第三产业。事实情况也正是如此。在现代以自动化生产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直接生产工人的比重大大减少,而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直接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而且需要大量的协作厂家和某些专门机构的直接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所有这些人都是从事商品生产的生产工人,他们分别成为总体工人的组成部分,执行不同职能,共同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例如,所谓现代资本主义的“无人工厂”中并非无人,无论自动化程度有多高,机器人的作用有多大,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本身既不会生产商品,也不会创造价值。“无人工厂”里不仅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操纵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而且有更多的人从事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设计、研制、安装、维修、调节、控制和对生产的监督管理等等。总体工人范围的确扩大了,但它的扩大不可能离开自动化、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其实,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虽然第三产业无所不包,但也并没有把第三产业中的职工都看作总体工人,或说他们都创造价值。例如说,总统、警察、教师、演员等都是总体工人,都在创造价值,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那末,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总体工人是否已经扩大到整个第三产业呢?也没有。因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除了从事商品生产的总体工人外,客观上存在着大量从事商品的交换、分配和生活消费以及其它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而属于第三产业的广大职工。只有前者创造价值,而后者一般地说不属于总体工人,也不创造价值。总体工人是就商品生产而言的,它并不等于全体职工、全体人员等等,比如,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业职工(商业运输、包装、保管、储藏等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继续劳动的除外)、专门从事货币流通及证券交易的银行职工和证券交易所职工、社会科技工作者、教育、文化艺术、体育部门的工作者等,尽管把他们都可看作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但却不可能都纳入总体工人范围。在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就其政治地位和阶级属性而言的,决不是说所有知识分子都是生产工人,都创造价值,至于把国家党政机关,不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军队、警察等看作第三产业,这本身就是欠妥当的,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是否是总体工人的问题。在第三产业中,的确有不少部门、行业、企业或其中某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然而这并非因为它们被纳入总体工人才创造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作为商品生产者的总体工人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理解现代商品生产这个概念,如果把它仅仅限于传统的物质商品生产范围当然是不正确的。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概念的外延扩大了,不能作过于狭隘的理解。比如除了最基本的物质商品生产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商品生产,主要指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它生产的结果是客货场所的变动)和服务商品的生产(即理发、洗澡、照相、旅馆和医疗等行业通过劳务性服务活动,为人民生活消费提供各种服务);兼有生活和服务二重性质的邮电、饮食、修理、城市公共交通等行业的商品生产;技术商品的生产(这是由于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结果)。总之,现代化商品生产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综合多样化和相互交叉的。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个关键,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三产业中的不少劳动创造价值的,进而探讨这些不同形式的商品其价值量决定的特点。

然而,如果我们不做具体分析,人为地把第三产业统统纳入总体工人范围,而笼统地论证其创造价值,这不仅会造成许多理论上的混乱和矛盾,而且对于指导实践也是非常有害的。从理论上讲,它不仅把劳动价值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几乎一切领域,把商品生产和产业混为一谈,似乎任何劳动都创造价值,从而使其逐渐脱离商品生产而失去科学性,而且混淆了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严格区别,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抹煞了工商、农商矛盾,降低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意义等等。从实践上看,它也为当前市场上的第三产业乱涨价、乱收费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们认为只要从事第三产业,就都会创造价值,由此形成全民经商热潮。企图都靠流通领域来发财致富。教育部门片面追求创收捞钱,少招计划内学生,多招委托培养和自费走读生,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艺术部门脱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广大劳动群众服务的方向,追求金钱,劣质作品市场泛滥,门票价格成倍上涨,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严重损害。诸如此类,枚不胜举。当然,第三产业创造价值论就目前看,在客观上对于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作为科学探讨,不应含混不清,追求形式,而应该实事求是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作出具体科学的分析。 

由上可见,第三产业并非都创造价值,马克思的总体工人论也并不能说明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把第三产业统统纳入总体工人从而论证其创造价值是缺乏科学根据和实践基础的。

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本身是一个不科学的、含混不清的概念,统统把以产业或部门来划分是否创造价值很不准确,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要从创造价值的角度去认识第三产业,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进行具体分析。要充分认识第三产业中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特点;把第三产业中从事商品生产、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其他方面的活动、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严格区别开来;把第三产业的收入与其本身创造的价值严格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概肯定或否定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