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06 11:29:00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这个“船”字。这样,就把所要学习的汉字“船”给讲出来了,而且也便于学生记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编写的教材尽量能够反映学科当前发展的新成果,注意吸收国际上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使老师学习了这些课程后能够理解该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趋势。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利于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经验。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老师应该在肯定小方回答正确的同时,更要对小明的回答进行赞赏和鼓励,因为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给对小明的这种创新思维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主要以对教育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第三、重视研究。学习《教育学原理》仅仅是学习、消化和吸收,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操作,套用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原理不是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原理只有滋养了人的心灵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2] 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 中职体育理论课 教学方向 教学策略

近年来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各地体育教师进行了深入实践探索,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对学校体育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目前,中职体育教学中,有计划的系统理论教学工作做得不够好。由于理论课时极少,除了开学和期末,一般都在不适合上室外课的阴雨、雾霾天气进行,而且没有相应的考核,使体育理论教学不能系统化。而且教师存在重技术教学、轻理论传授的思想,缺少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使理论课教学水平很难提高,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体育教师理论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存在脱节情况。

一、体育理论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是教育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中学体育目的和任务”一章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运动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体育课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可以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制订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收获运动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中职体育理论课的作用

体育理论知识课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长期体育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理论。通过有计划的教学,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不仅能够指导平时的体育锻炼,而且使学生懂得防止疾病、预防创伤的基本卫生保健知识。所以牢固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下,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出了新要求。过去体育教师进行体育实践课时,一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注重运动型教学,忽略体育理论教学。而体育理论教学对学生而言,指从根本上理解体育运动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从而配合身体锻炼需要进行合理饮食、睡眠、卫生、心理调节等保健方法,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传授运动技术,还要把运动技术的健身原理、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等终身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们。这种缺失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增进健康是一种缺憾。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体育锻炼、欣赏、安全和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锻炼,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效果。

职业教育的性质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方向是就业,需要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职业学校学生一般是十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的身体尚处于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如能进行科学的锻炼,则肌肉、力量、肺活量等将有较大地发展,促进大脑中枢神经发育,提高对问题的思维能力,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因此,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及职业特点,科学安排理论知识传授,形成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三、中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向

职业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有很大的相似性,理论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和方式可以参照普通高中教学。

1.体育课堂常规,包括体育课的结构、组织、基本要求、安全及考核评价等方面。

2.体育与健康相关的内容,包括体育课目的、健康的概念等方面。

3.保健养身,包括运动处方、常见运动损伤、体育保健等方面。

4.比赛知识,包括组织小型竞赛、参与运动会、相关比赛规则及体育欣赏等方面。

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职高学生需要更快速地融入社会生活,在某些方面要有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尝试加入一些更深入或更实用的内容。如:

解剖和运动力学,可以让学生明白身体如何运动;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体育绘图,培养学生空间感,建立空间和结构概念;对于绘画、制图类专业的学生,同样起到促进作用。

武术和健美操,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气质与姿态,增强身体素质;对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工作岗位。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第3篇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 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重要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困境,甚至有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无用。因此,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意义重大。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列课程虽然是国家重点的必修科目,但是在当今高校中易被学生忽视。

(一)时代的不断发展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部分学生以静止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无法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是已经“过时”的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能会对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拜金主义等,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随之动摇。现在大学生思想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如何防止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高校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大部分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以公共课的形式传播,老师同时对上百人进行课堂教学;教学形式还是以多媒体单向理论授课为主,授课方式较为单一,课后作业较为简单,学生大多是直接在网上搜寻答案;期末将试卷或者论文作为考核的手段,学生认为课程过于单调简单,造成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缺乏兴趣。

(三)就业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遭学生冷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一严酷的现实下,大学生不得不选取市场需要的专业进行学习。同时,为了提升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考证成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的“必修科目”。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偏重热门课程,偏重专业课程的现象,从而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二、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的负责人、教师担负着重要职责。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让青年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抵制西方错误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让青年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指导地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从解放战争的胜利到如今中国在世界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获得的。

高校作为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大学生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对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和生活的方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完善发展自己,积极主动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一社会转型期必然存在诸多价值观的矛盾。针对社会转型期所存在的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他们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透过转型期中出现的种种复杂社会现象,看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认识当代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以坚定的信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张煦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J].时代教育,2011(2).

[2]丁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缺陷及解决措施[J].学理论,2009.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方法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个原因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当客观事物与自我身心达不到统一时,就会有心理挫折和挫败感的产生。无法让客观事物的判断与现实相一致是现今社会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交往的因素。大学时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而且必须走入社会独立生活,在其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需要应付,这时往往容易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于是产生苦闷、自卑,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模式的因素,一直以来的中国学生都面临招考试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双方面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没有过分重视对于其人格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突然到大学独立生活就显得格外不能适应,使之心理生理都无法与周遭环境协调,最终出现各种各样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学生接受健康的观念。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无法出师,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现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开展方向。

1、引起重视,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前提。现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上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学校应充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发展,设立一些奖励晋升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学校应经常对教育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质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效地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得以治疗。

2、方法得当,运用和摸索适合广大学生需求的方法。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设身处地的为了学生着想,把心理咨询辅导落到实处,注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之交流情感,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业等值多方便的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宣泄出不良情绪,并及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促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克服换位思考,来摆脱心理闯题的困扰。以学生班级为基础,开展宣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个别案例,找出启发他们的心灵之药。

3、坚持不懈,做好持之以恒的长期准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其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应做好长期工作,长期提高自身能力的心理准备。只有不断扩展教育的范围,才能适应当今需求日益提高的社会。认清形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教育,

使之身心健康”必须长期不断创新地开展下去。

现在的大学生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意识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对于完全大包大揽的干预并不能接受,他们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同学们朋友的角色。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接纳,彼此信任的沟通环境,以确保疏导的顺利进行。真诚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本人,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面对独立生活,正常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宣泄心中苦闷、解开矛盾、改变心理失衡的场所,这样才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新形势下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建设组成成分。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高校教师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将学校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文化中不可缺少。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2]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第6篇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 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第7篇

论文摘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之路上,发展优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术的基础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时代主题,现在已然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各种潜能的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实施,随着课程改革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教育更应当以学生为重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就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现如今,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为什么美术教育要以人为本?因为只有人类是高级动物,拥有审美观,并喜欢追求美,因此便产生了美术,进而催生了美术教育。 

学校教育,学生为本。中学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再进一步地说,就是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学校教育中人的全面完整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 

中学阶段是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或者接受更高阶段教育的基础,就像盖高楼一样,打好地基是保证这个楼房质量的根本条件,如果地基质量不过关,那么楼房盖得越高也就越危险,接着便会带来安全隐患。种树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树木周围会有几个点支撑着这棵树,是因为要保证这棵树直立向上,如果栽完树时它就是歪的,没有及时扶正,以后这棵树越长越高,枝叶繁茂的时候,再想把它扶正几乎是不可能了。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巨大,情绪易波动,自制力也较弱,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和稳重,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予以特别的关注和指导。 

二、以人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2006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就是要更关心人的各种潜能的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我国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强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真正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达到全面发展,具备德、智、体、美各项要求,才能成为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发挥作用的合格的人才。像2006年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还有2009年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事件,这两起事件中,施暴者都是名校高材生,可是我们能称他们为“人才”吗?这一点当然很值得怀疑。如果这些只有专业知识,却缺失道德品质的“人才”毕业后流向社会,可想而知,这其中存在着多么严重的潜在危害。用人单位敢用这样的人才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中学美术教育承载着多重使命,我们不能轻视它存在的意义,它在促进学生们身心健康、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观察想象能力等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学美术教育,还为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为促成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今后终身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三、以人为本是紧跟时展、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保障 

以人为本在近些年高频率出现,并在多领域发展,说明它已经是中国人民与时俱进的一个标准。 

以人为本的美术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急需的也是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没有创新,那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先进科技就是空想。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要向前进,如若停滞不前,一味守旧,就等于是退步。学校只有做到充分为学生的发展考虑,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才能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尽早实现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因此,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相当必要的。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得到确立,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为了使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顺利实行,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会只有个人的功劳,需要的是通力合作,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的情况下,才能保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编委会.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第8篇

在我国,中学班主任工作一直走在班主任工作的前列。关于班主任工作研究的成果中大部分都是关于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21世纪班主任文库中,《中学卷》就有六卷。但是,仔细考察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从总体上说,一般的理论研究进行得较好,而针对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方法论研究却不多见,而且一直深受前苏联班主任教育理论的影响。从内容上看,许多研究成果局限在对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局部研究上,而对中学班主任工作在中学教育中全方位的研究犹嫌不足。我认为,对中学班主任的工作目前还缺少一个适当的方法论原则,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对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思考做一点这方面的探索。笔者曾经担任从高一到高三三个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从一般的意义来讲,班主任是由学校委派到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者,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小系统,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和影响的控制者和协调者,是学校领导开展工作的骨干和助手。因此,班主任所担任的就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全方位的角色。它直接对当前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工作的内容涉及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又与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学生团体、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组织发生诸多的联系。可以这样说,班主任工作的优劣,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特殊的系统工程,工作的对象是具体完整的人。这就给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须具有一般教师的素质外,还须加强政治思想品德、心智知识结构、工作态度作风、教育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修养,这是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班主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和观点,加强对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了解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现状以及国际宏观背景;熟知教育的基本规律、任务以及办学方向、发展战略等,不断提高政治水平,更新观念;要切实树立起热爱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思想;树立起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班主任工作涉及面广,班主任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其一,要掌握有关教育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熟知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其二,要有全面、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把工作的出发点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上。

中学班主任工作是班主任工作在中学教育中的具体化,中学班主任工作必须从中学教育的特殊性来进行研究。从中学教育的一般特点来看,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的双重任务。它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12~18岁),这一阶段又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是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对学生而言,他们身心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中学教育的成败就不是纯粹的教学问题,它包括了教育对象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及期望。

我国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目前普遍采用班级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及学校的各种教育内容都通过班级进行贯彻和实施。因此,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学工作的直接和全面负责者,班主任工作的意义重大。

班主任所承担的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既有权力处理班级的有关事务,又有义务帮助班集体建设及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班级学生既是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对象,又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依靠力量,他们对班主任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希望班主任带领他们学习、活动和适应社会生活。班主任要尊重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因此,班主任与班级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同一组织中的平等成员关系。

班主任工作除同班级学生发生关系外,在班主任工作范围内,还与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团体等发生联系。就目前中学管理体制来讲,班主任与班级的科任教师是平行的教师关系,但由于班主任所占据的特殊位置,使他成为班级教师集体的核心,起沟通纽带作用。学生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力,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他们相互支持和相互期望。此外,班主任还与共青团组织、社区、机关企事业等社会团体和组织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都建立在班级的教育工作基础上,是班主任工作需要借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