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镇发展趋势

乡镇发展趋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02 10:03:52

乡镇发展趋势

乡镇发展趋势第1篇

关键词:乡村乐班;风俗传统;现状;农村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41-01

一、乡村乐班在苏镇地区的发展趋势和价值

苏镇地区的乡村乐班形式与现状差异较大,我们就逐个进行分析。

首先,镇江的民间乐班与苏北地区颇为相似的,我们也发现,这样的民间乐班,其娱乐性以及功用性还是非常突出的,当地婚丧喜事运用乐班,可以形成这样几种效应:乐班奏乐营造婚丧氛围环境。乐班奏乐辅助宗教民间乡土仪式,这里所奏乐曲是规定俗成的,仪式音乐的历史相传年代久远,值得发扬传承下去;乐班演出满足参与老百姓的文娱需求。以乐班作为演绎平台,将广泛丰富的文艺节目奉献给乡村老百姓,提高他们的娱乐兴趣,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在相亲邻里体现;乐班哭唱怀念诉说逝者一生的悲怨人生,将所有苦怨哭唱诉出,才能使灵魂安乐离去。这些效应基本趋于进步的发展走向,当然不免也会在部分乡镇地区的乐班里,出现低俗节目等问题。在镇江地区的民间乐班,艺人大都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老百姓对于乡村乐班也没有太多的意见和争议。这是一个非常协和的状态,它给老百姓带来了娱乐,给艺人带来了温饱,相信在近二十年来乐班将会一直稳定的持续下去,至于二十年之后,中年一代的人们是否还会坚持乡土民间习俗请用乐班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这就需要我们对现在青年(二十年后中年)的人群进行市场调查,看是否赞同继续延用,并对其父母是否支持请用乐班进行调查。其效应所在也体现出在镇江及周边一带的民间乐班近期会稳定持续的发展。

其次,苏州的宗教乐班,是在江苏地区有突出特点的乐班。此乐班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当地信奉佛教和道教,对待和尚和道士都非常尊敬,这里的老百姓在不同的活动中都有请用宗教乐班,比如祝寿,婚庆,丧事活动等,老百姓心中有佛,所以他们会根据佛家仪式对自己或者身边家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这里所用的仪式就包括奏乐仪式,宗教乐班起到的作用就是辅助宗教仪式完整顺利的进行,奏出的音乐还可以起到让逝者超度或让婚喜者得到祝福的作用。这种请用宗教乐班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我们同样支持这样的乐班继续发展下去,但是也要防止过于迷信的仪式存在。从整体角度来看,苏州当地以及乡镇的这种宗教乐班,将会持续发展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地方长久以来传承下来的习俗,更重要的是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他们的家族以及个人心中都有着同一个信仰,这种信仰的持续也会一直带动这整个宗教乐班的持续发展。

二、总结

为了让乡村乐班在苏南地区更好的发展和延用下去,又可以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予以实施。方案如下:

1.乡村乐班的分类问题。首先在苏南地区,乡村乐班的演奏形式差异就很明显,如再与苏北地区进行比较研究,那更加坚定了我们需要对整个江苏地区乡村乐班形式的分类划分。当然根据江苏地区乐班的特征,我们可以总结出有这样几种乐班色彩片:苏南色彩片,苏中色彩片和苏北色彩片,在其色彩片的周边还构有各种形式种类特殊的色彩交汇面。苏南色彩片的乐班特征是:宗教乐班占据主体,民间乐班辅助。苏中色彩片的乐班特征是:宗教乐班与民间乐班运用平衡。苏北地区色彩片的乐班特征是:民间乐班占据主体,宗教乐班辅助。当然在这样整体现状的小范围内,也会出现很多相反的案例,这就会与人员迁移和家族传统有关了。

乡镇发展趋势第2篇

1.1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有的学者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等指标来衡量,笔者认为人均GDP剔除了人口规模的影响,同时包含的内容也最为全面,用来衡量经济增长较为合理.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经济发展显著增加.

1.2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从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的一致性出发,本文选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仍选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78—2012年.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河南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第二产业表现出先下降后平稳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则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河南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大体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1.3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1)城镇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河南省的从业人员数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乡村从业者的变动趋势与全社会从业者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是因为河南还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乡村从业者的变动对于全社会从业者的变动具有决定作用.随着河南城镇化的发展,为城镇和农村从业者总量的增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城镇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省的劳动力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正是河南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合理的表现.

1.4城镇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见表6).其中在任一时期,河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均显著地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另外,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可以看出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从总体趋势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2城镇化在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制约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城镇化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城建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城建需求资金有增无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远不能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我省城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招拍挂、银行贷款、政府新增财力和基础设施出让、转让,部分大中型城建项目能争取到国债资金、世行贷款和亚行贷款.但是城建项目建设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大,现行的融资模式对财政的依存度过高,投资方式单一.城建资金需求的旺盛与投融资平台不发育、筹资渠道不畅的矛盾日趋尖锐,资金问题仍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加快理顺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现代金融水平的地方城建投融资平台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2.1.2制度障碍严重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分离的就业制度、不能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向城市倾斜的财政金融政策等等阻碍了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社会资源短缺,尤其是按照常住人口定义被统计为城镇人口而户口不在城市的农民,其在孩子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无法获得同城镇市民同等的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效果,不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2.1.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口质量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对城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劳动力的数量多少,更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质量高低.目前河南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加上农民思想观念陈旧,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同时,由于不能随时掌握市场信息,主动去寻找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劳动力的需求情况,使得劳动就业不能与信息变化同步,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2.2加快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2.2.1建立城镇化多元投入并行的资金机制城镇基础设施能力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矛盾仍是当前主要矛盾,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城镇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一是公共财政体制应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倾斜式投入,二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城镇基础设施、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城市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激活内需.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开展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环境资源化、资源货币化的有效良性循环机制[10].三是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中小城市要借激发内需金融创新的契机,迅速组建成立中小城镇发展银行,为中小城镇建设进行面对面的服务;中小城镇需要把优质资产和项目捆绑起来,形成更大的市场愿景,吸引金融机构更大的支持,实现双赢.

2.2.2深化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一是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固定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有序转化为城镇居民,并且拥有和城镇居民完全相同的权益,使进城农民真正地融入城市.二是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面向所有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促使进城务工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政策,同时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乡镇发展趋势第3篇

关键词:村镇绿化;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的土地,凡是空闲的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3.2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乡镇发展趋势第4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 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经过20年的努力,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企业13.46万家,比上年增加1.1万家,增长8.81%。从事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人数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增长13.42%。出口产品交货值7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9%。与此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总体已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相一致、相吻合的良好趋势:

市场多元化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通过积极改变出口策略,努力开创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外贸出口呈现出新的景象,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以往传统主销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制衣、纺织、轻工等产品已转为销往欧美等市场。新开辟的国外市场出货值占新增出货值的40%以上。市场多元化大大地扩大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地降低了乡镇企业向国际发展的风险。提高了乡镇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产品结构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水平和市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出口增加,传统的土特产、低值原材料产品逐渐减少。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科技化,大大地增强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了当地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工业产品结构趋向合理。亦为乡镇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资本积累。

企业规模集团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乡镇企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初见端倪,已涌现出一批像广东的“美的”、“科龙”,江苏的“阳光”等在国际上有名的集团性出口创汇大户。到1999年末,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有1万多个,企业集团有2千多个,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企业集团化、集约化的形成,增强了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管理现代化

当前乡镇企业正面临二次创业的严峻课题,很多乡镇企业正在不断改革和寻求创新。据对4523个乡镇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70%的企业开展了管理创新活动,据对1000多家大型乡镇企业分析,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占总销售收入的4%。目前,乡镇企业管理呈现出以下趋势:从无管理的经营转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从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管理转向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企业规模小

虽然乡镇企业已向规模集团化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具有生产出口产品能力的乡镇企业规模还是普遍较小,“三来一补”密集型和小规模、零星产品出口的企业比较多。造成乡镇企业规模小的原因有历史和经济等因素。历史方面,乡镇企业主要来自小企业、手工作坊等,规模小,起点低。同时,一些企业老板存在小农意识,缺少把企业“做大”的勇气。但最重要的是企业资金短缺。乡镇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农业剩余)、群众集资、银行(信用社)贷款三方面。目前,很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下降,自有资金减少,自我积累能力降低,致使企业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致使群众集资变得越来越困难。上市乡镇企业数目更少(只占全国上市企业的5%),另外,金融体制改革,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了对信贷的管理,使得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停止了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企业规模小,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资金渠道较少,信用等级低,银行不愿贷款,公众不敢投资;技术吸收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较弱,因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采购和产出的规模小,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在交易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不利于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出口产品竞争力弱

从总体上说,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名牌,特别是高附加值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十分缺乏。传统、低值的出口产品在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中仍占较大的比例。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中轻工、食品、土畜产、纺织、丝织、服装、工艺品等低值的产品占出口产品总值的67.87%。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整机、成套设备出口极少。这些主要是乡镇企业技术落后所引用起的。同时,乡镇企业出口过分集中于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地方,一旦市场上出现饱和,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马上就陷入困境。这些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管理水平低

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在经营管理项目上存在盲目性,造成区域和产业结构趋同,使得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趋向单一化、同一化;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企业生产受政府行政干预大,不能独立经营;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益、劳动生产率、原料能源消耗以及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在管理创新上推行力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在人才资源、组织结构、技术等制度创新方面仍处于初试阶段,甚至有的企业只是说说而已,没有深入开展。

人才和市场信息缺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外贸人才尤为缺乏。据统计: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有103万人,占总职工人数的2.3%,高中的有3827万人,占87.6%,中专的有43.9万人,占10.1%。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少。很多人才选择外企、机关事业单位,不愿留在乡镇企业,这就给乡镇企业的外贸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乡镇企业外向型发展对策

优化市场结构

一是要巩固和加强已有的传统出口市场,千方百计地保住在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已建立的出口阵地;二是要加快开拓欧美、东欧、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努力开创更多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对此,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贸公司作为商,加强与外贸公司的携手合作,既可充分利用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国际市场信息、减少风险,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又可发挥乡镇企业规模小、投产快的优势,形成出口产品替代系列。其次,以创办海外企业为主攻方向,拓展外销。通过企业人员和经贸人员到实地推销适销对路的产品,带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在产品外销上有新的突破。

扩大乡镇企业规模,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具体措施有:一是把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充实和提高上,把当前规模应有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品种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二是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引导他们向大规模、高科技和外向型发展。同时,推行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依托,以资金为纽带,组建和创办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集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内外贸为一体的各类型企业集团;三是在项目选定和资金投向上要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倾向,特别是对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经济项目倾斜,要集中主要资金用于规模大、起点高、带动性强的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改变过去乡镇企业上项目老模式;四是适当招商引资,与国内外客商合作,借助外力加快规模扩张。

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乡镇企业必须注重建立和完善科技进步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密切注意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及时引进和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立足于已熟悉的传统行业和产品,密切与科研院所的联系,瞄准其最新动态、最新技术,敢于为开发高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抢占科技制高点;二是立足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循序渐进。首先集中突破某一领域的某一关键环节,以“以一招领先”争得“招招领先”进而由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向高科技企业迈进,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后,以高科技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要以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为目标,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质优价廉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大而盈”的企业实行公司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对“大而亏”的企业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扭亏为盈。同时,要规范改制企业的运作,大力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第二,加强资金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快资金流通,减少非生产性、非生产人员开支。推行目标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核算制度,降低物质成本消耗;第三,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大力推行2S0900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第四,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奖惩与员工业绩挂钩的方法,对绩优者给予奖励。同时,企业内部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第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要确立科学的营销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市场调查、预测,准确生产适销产品。同时,要抓好营销队伍建设,扩大营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对决策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要注重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

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把培养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懂外贸、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多样式、多渠道培养乡镇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学习和应用网络知识,获取政策和业务信息,并在网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信息,查询贸易机会和信息。加强乡镇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职工和文化技术素质。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发挥才干。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尽可能在国内外聘请本行业一流人才,以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重视人才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益,造就一批开放型的外向型企业家。

创造比较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当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是解决好政策、法律、环境等问题,建立一种平等竞争的新秩序。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在继续落实鼓励出口、招商引资的政策上,制定出更多新的优惠措施,简化出口手续。对各种企业要一视同仁,使乡镇出口企业享有国有出口企业招商引资的一切权利,积极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乡镇企业申请进出口权。把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鼓励和支持外向型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从事外贸业务的乡镇企业的业务指导和行业服务,为乡镇企业提供范围广泛的国外商品市场行情、国外市场趋势、贸易和投资机会等信息,帮助乡镇企业了解掌握国外投资和商品进出口的政策和法规。从市场经济政策目标出发,对于贷款,无论申请人是国有企业还是乡镇企业,应根据贷款风险与效益情况而同样看待。据此,政府及金融机构应当从长远战略出发,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前景良好的、未来可能成为外向型经济骨干的乡镇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特别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倾斜。

参考资料:

1.祝尔娟,乡镇企业改革发展大趋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6

2.中国乡镇企业年鉴[M],1999

3.姜永涛. 努力实现乡镇企业的跨世纪发展[J],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0.8

4.刘佳红、金善花,规模经济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J],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1999.11

乡镇发展趋势第5篇

【关键词】消费结构;ELES模型;实证分析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如表1所示。

表1中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由表1可以看出:1、整体上恩格尔系数呈递减趋势。1990年城镇居民为54.2%、农村居民为58.8%,2008年城镇居民降为37.9%、农村居民降为43.7%。这表明随着消费总量的上升,在消费内容上同时表现出消费结构的升级。2、在整体上递减的同时,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显著高于城镇居民的水平,并且二者之间的差距一度出现扩大的趋势。如果只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不仅滞后于城镇居民,而且这种滞后的时间有延长的趋势。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支出比重,城镇居民在2000年达到高点8.79%后逐步下降,农村居民则保持基本稳定,且在2008年出现上升势头;同时,城镇居民的住行消费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这表明二者还处于不同的消费结构层次上可以说,城乡二元消费结构正是当前居民消费结构的典型特征。

二、基于ELES模型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

选择2008年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状况分别利用ELES模型进行了分析。对城镇居民的估计采用的是2008年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和各项支出数据,每一估计模型包含从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到最高收入户共7个样本点。对农村居民的估计利用的是2008年各省、市、自治区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各项支出数据,每一估计模型包含各省、市、自治区共31个样本点。如表2所示,各估计系数下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t检验值。

表2中piri表示居民的基本需求,bi表示边际消费倾向。除了农村居民的几个piri估计值的t值不太显著,其他参数估计值都通过了统计检验。整体上,每次回归的R2都较大,F统计量也很显著,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1)城乡居民基本需求比较分析。居民基本需求支出表征的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需要量的支付需求。一定程度上,基本需求更能反映一定时期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层次。2008年城乡居民的基本需求在总量上差距明显。根据表2,可求出值,即2008年城乡居民的总基本需求分别为:4940.959、1037.667。据统计年鉴,2008年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总支出分别为11242.85元、3661元,农村居民的总支出还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基本需求支出。同时,农村居民基本需求支出中除了食品和居住外,其他各项支出都很不显著,这反映了在基本需求构成上的城乡差异。

(2)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分析。整体看的消费倾向,农村高于城镇。根据表2,可分别求出值,即2008年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分别为:0.58、0.684。比较总的消费支出,农村远低城镇。这正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收入水平差距导致消费水平差距的反映。

(3)城乡居民收入弹性比较分析。可分别计算出2008年城乡居民整体的收入弹性为:0.814、0.889;按支出分类的收入弹性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整体上,城镇的收入弹性小于农村,所以收入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小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但二者的差距不如城乡消费倾向之间的差距大,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对支出而言远高于农村居民所致。按支出看,城乡居民收入弹性较大的主要是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这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改善消费质量的愿望。但由于这些方面的支出目前所占的比重还不够大,而且家庭设备方面城镇居民的消费趋势已经是稳中趋降,这些因素的存在进一步减弱了收入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4)城乡居民价格弹性比较分析。可分别计算出城乡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自价格弹性,如表4所示。城镇居民每一项支出的价格弹性都小于农村居民,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对价格变化不如农村居民敏感。而且,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价格弹性都要小于收入弹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城乡二元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一是城乡居民消费处于不同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层次,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滞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而且这种滞后还有扩大的趋势;二是城乡居民消费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于对收入变动的反应,而城镇居民消费对收入变动的反应又不如农村,可以说,城镇居民消费逐步表现出一种对收入的“惰性”。

三、城乡二元消费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城乡二元消费结构对居民消费和内部需求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导致总量上的消费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额不断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消费额的比重上升很快,而农村居民消费额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城乡居民消费格局由“农大城小”变成了“农小城大”。1978年时,农村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62%,城镇居民消费占38%;目前,农村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25.6%,城镇居民消费占74.4%。考虑到农村人口的巨大基数,无疑二元消费结构应该是我国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根源。

二是导致结构性的消费需求不足。正如前面已经分析指出的,一方面,城乡居民处在不同的消费层次上,城镇居民形成的消费潮流需要农村居民形成的消费潮流来承接和转移;一方面,城乡扩大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的演进越来越滞后于城镇居民,使得这种转移自身难以实现,从而出现企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与广大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并存的现象,其根源就在城乡消费结构的脱节;与此同时,城镇居民消费由于所谓“收入惰性”的存在本身结构升级困难,从而使经济增长面临结构性需求不足的制约。

(二)对策建议:一是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要消除引起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各种政策性因素,同时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在农村要积极发展以社会担保为主的消费信贷,具体可采取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直接资金合作提供消费信贷、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合作提供消费信贷、以融资租赁方式提供农机具消费信贷等形式;在城镇由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担保积极发展住房抵押担保消费信贷,以及建立国家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教育消费信贷。三是要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通过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来解决二元消费结构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衡彦,蒋春福.基于ELES模型的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3(9).

[2]陈燕武.消费经济学――基于经济计量学视角[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3]臧旭恒,孙文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基于ELES模型和模型的比较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3(6).

[4]Liuch,C.and R.Williams.Consumer Demand Systems and Aggregate Consumption in the U.S.A.:An Application of 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4.

乡镇发展趋势第6篇

【关键词】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

一、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总体特征描述

1.人均GDP和城乡收入的变化。中国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和2000年中央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都给云南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推动了云南省经济的大发展,使云南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云南省人均GDP和城乡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图1所示,从1999~2008年,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云南省人均GDP从1999年的4452元增加到2008年的1258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加了2.83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0.95%。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加了2.14倍和2.16倍,年均增长率为7.93%、8%。

但是从图1也可以看到,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的趋势,按照现价计算,在过去的10年的时间里,云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绝对差距扩大了2.14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异。比如1999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为2.85%,而同年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只有2.36%,后者比前者低了0.49个百分点。2004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为9.84%,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上升的更快,高达16.06%,比农村高出6.22%。虽然自2005年以来,农民纯收入的增长率高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但是由于农民纯收入基数不高的原因,其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额的差距仍然巨大。

2.城乡收入比的变化。城乡收入比也是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指标,城乡收入比可以直观地反映城乡收入的差距,城乡收入比越大,表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反之亦然。从图2可以看出,1999年至2004年,城乡收入比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10年中的最高值;从2004年以后城乡收入比开始不断下降,2008年的城乡收入比与1999年相接近。

二、问题的提出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可以看到,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收入差距的适度存在,有助于提高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运行有负面的影响,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或效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或停止增长甚至负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成为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存在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同时对社会公正、经济长期平稳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并可能影响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和对策,其意义重大、现实且紧迫。

三、方法的选择

在研究收入分配时,首先要清楚收入差距的程度,这需要一些具体的指标来描述,基尼系数是测度收入差别最常用的指标,但是基尼系数有两个缺点,一是不能反映个别阶层的收入分配变动情况,基尼系数值的增减不能反映出到底是由哪个阶层收入变化引起的;另一个是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比重的变化也不敏感,即当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比重发生较大变化时,反映到基尼系数的变化却很小。而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相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泰尔指数考虑了相应的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指标的影响,所以本文选用泰尔指数对云南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分析。

关于泰尔指数的方法和性质论述可见于Shorrocks(1980)、Galbraith(2004)、Cowell(2000)等学者的著作中,这里简单给出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

这是Schwarze(1996)根据Shorrocks(1980)的分析[1]提出的,其中:T(0)代表泰尔指数,N代表分组的数目,Yi代表第i组的人均收入,U代表Yi的平均值。泰尔指数的分解公式为:

其中:g代表分组数目,Pg是第g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Vg是第g组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T(0)g表示第g组的泰尔指数,公式中的第一项表示每组各单位之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即组内差距,第二项表示各组之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及组间差距。泰尔指数越大,表示差距越大;泰尔指数越小,表示差距越小。

通过指数的分解,还可以计算组内和组间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第g组内部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的计算表达式为:

四、城乡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分解

使用城乡收入比的方法只能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差距,并不能反映城乡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泰尔指数不仅考虑到城乡居民绝对收入的变化,而且还考虑到对应的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因此利用泰尔指数更能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计算的结果如表1所示。图3是1999~2008年云南省城乡总体收入差距以及各组成部分的泰尔指数的走势。从图中可以得到云南省城乡总体收入差距是先下降,然后扩大,之后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是从1999-2008总体上来看,相比1999年,2008年所表现的总趋势是上升的、扩大的。

近几年来,城乡收入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是缩小的幅度不大。城乡总体收入差距并不是无差别的,从表1和图2所表示的因素分解来看,城乡总体收入差距因素主要来自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部分因素的贡献率带来的。

首先,从各因素自身的纵向变化来看,三种因素表现形式不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在2002年达到了最大值后开始缓慢下降。而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虽然变化不大,上升的幅度较小,但是其趋势表现为年年上升的势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然后从2005年开始逐步下降,与城乡总体收入差距表现形式相同。

其次,横向比较各因素的收入差距。由图4知,三者相比,农村高于城镇,城乡之间明显高于前两者。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大于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但是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总体趋势是下降的。相对比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却不断上升。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每个时间段都是大于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的。因此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不断加重。

最后,从各因素对云南省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来看,如图4所示,城镇内部差距对城乡总体差距的贡献率与农村内部差距对城乡总体差距的贡献率都不高,城镇贡献率维持在3%~10%左右。农村贡献率维持在20%~30%之间。但是城乡之间的贡献率相对较大,一直维持在65%~70%之间。

农村内部的差距对城乡总体差距的贡献率是逐渐下降的,并且下降的幅度较大。1999年的贡献率为26.64%,到2003年已经下降到了24.97%,到了2008年已经下降到了22.46%,成为了贡献率下降最多的因素。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云南省政府实行中央政府自1995年以来对农村的政策。比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的收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在2004年政府又实行了一系列对农村的改革措施,比如取消农业税,使得农村内部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来看,贡献率维持在60%以上,因此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仍然是影响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因素,是造成城乡总体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从历年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也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城乡之间贡献率表现出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但仍是影响城乡总体收入差距扩大最主要的因素。

五、结论

1.随着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幅度大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但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于农民纯收入的之间的差额仍然很大,云南省城乡总体的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2.从城乡分解来看,云南省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远大于城镇内部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意味着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仍是当前缩小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重点。

3.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及其对云南省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增长速度最快,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在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不断扩大。虽然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总体在下降,但是目前仍是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首要影响因素。

以上结论意味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并继续发展的事实。从降低城乡总体收入差距考虑,当前尤其重要的是要尽快遏制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增长的势头,因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全省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最大影响因素。同时,必须注意要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可以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减轻或消除城乡差距的重大影响。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从而缩小城镇内部收入差距。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建立公平高效的社会分配秩序,从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为建设和谐云南,维护边疆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A.F.Shorrocks(1980),The Class of additively decomposable inequality measures,Econometrica,Vol.48,No.3(April).

[2]王文涛.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J].经济论坛,2009(12).

[3]霍丽.城乡二元经济差异的人力资本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8,6.

[4]周云波,覃晏[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

[5]张东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8)[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2.

[6]赵人伟,基斯・格里芬.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

作者简介:

乡镇发展趋势第7篇

【关键词】江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曲线估计

一、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在过去很长的时期里,从全国来看,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均要高于农村收入,尽管2010、2011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城乡收入差距的未来任务还很艰巨。本文以中部城市江西省为例进行研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西省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随之出现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出现了扩大的趋势。尽管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扩大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任由这种差距不断扩大,就不可避免会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质量,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目前能够较好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每年现金总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故本文也将采用这两个指标进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研究。由表1可以看出。

表1 1978年~2011年江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江西统计年鉴》(1979~2012年)整理所得。

尽管江西省自2004年开始,对农业实施“两取消,三改革”,即从2004起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推进减征、免征农业税试点,用5年时间全面取消农业税;改革乡镇机构,精简人员,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改革县乡财政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同时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地增强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从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环比增长率上来看,近些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很快,特别是近两年来,这就使得江西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较快地提高,但是从城乡人均年现金收入的逐期增长差额上来看,城镇居民的增长量远远高于农村居民,201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年现金总收入的逐期增长量都几乎相当于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的水平。因此,由见图1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江西省近些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图1 城乡人均年收入变化趋势图

二、江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一)预测模型的选择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关于时间变化下江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由图1可以看出,时间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未能表现出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为了能够较为准确地对江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选取曲线估计的方法对其进行预测分析,并通过假设检验来说明预测曲线估计方程的拟合度。spss软件中的曲线估计模型有以下几种:线性模型、二次项模型、复合模型、生长模型、对数模型、三次项模型、指数模型等。本文通过初步的筛选,选取了二次模型(quadratic)、复合模型(compound)和三次模型(cubic)来对城乡收入以及两者之间差距进行分析研究,从中确定出适合不同指标的模型。

(二)建立趋势预测模型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模型

本文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城作为因变量,时间t作为自变量建立预测模型。通过spss得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趋势预测的曲线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曲线估计分析结果

从表2可以得到,复合曲线的拟合优度r=0.990,较其他曲线的拟合程度来说要高。这似乎决定应选择复合曲线,但仅从spss运行的结果还不好对做出最终判断,需要对各模型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以此确定采纳那个模型。

运用spss对二次曲线、三次曲线和复合曲线回归曲线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这三种模型均是可以采纳的。但从拟合程度上来说,复

合曲线模型拟合程度值是最大的,其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采用此模型相对是最优的。因此,得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复合曲线预测方程为:

图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模型拟合回归曲线

图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各模型拟合回归曲线

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预测模型

该模型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农作为因变量,时间t作为自变量建立预测模型。通过spss得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趋势预测的曲线估计结果,见表3。

表3 农村居民纯收入曲线估计分析结果

同样运用spss对二次曲线、三次曲线和复合曲线回归曲线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这三种模型均是可以采纳的。但从拟合程度上来说,复合曲线模型拟合程度值r0.984是最大的,其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故采用此模型相对是最优的。因此,得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三次曲线预测方程为:

(三)城乡居民收入趋势预测分析

通过spss,对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进行的复合曲线方程拟合,得到江西省城乡收入绝对差距结果预测如表4所示。

表4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预测表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通过对18个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得出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差距会出现“先恶化,后改进”的发展轨迹。即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收入差距现象比较严重,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收入分配会逐步趋于平等。但是由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拉大的余温还存在,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收入差距还是会出现不断拉大的趋势。这样的倒u型曲线模型,同样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得以体现。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进入持续增长的阶段,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进入了一个持续的扩大时期,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我国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性来看,与倒u型曲线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部分,即收入差距的上升时期,目前并没有达到驻点。这样的趋势作为江西省也不例外。

从表4中可以查出,在接下来的这十年左右时间中,江西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还是居高不下,但是要正确对待这种差距。不是盲目的采取各种措施缩小此种差距,要正确对待收入差距的存在性,同时要更好的解决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以及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问题。在不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同时,需要正确处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思考如何做好城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的同时又可以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使其逐步趋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常江,郭立宏.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7(2):61.

[2]闵建利.江西省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1990-2004)[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10) .

[3]白辰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6(11):56-57.

[4]陈薇娜,曲莉萍.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发展趋势预测及分析[j].吉林农业,2011(2):19-20.

[5]肖坚.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分析[j].价格月刊,2011(7):19-20.

[6]陈光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动态计量分析[j].经济师,2013(3):36-38.

[7]江西统计年鉴(1979~2012年).

[8]库兹涅兹曲线[ol].百度百科.

乡镇发展趋势第8篇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对策建议

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的中心,土地总面积为10.26万平方公里,江苏实行市带县的行政体制,现设13个省辖市,65个县(市、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依靠自主发展、自力开发和国农发展战略及政策的支持,经济突飞猛进,跻身于全国前列。江苏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个很重要、急待解决的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虽然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差距过于悬殊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为全社会所重视。江苏省要想取得经济发展的更大突破,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增长,保持社会稳定。

一、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1.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农村改革20多年来,江苏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从1978年到2006年,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55元增长到2006年的5813元,年均增长8.36%,但从增长趋势看,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却呈现出阶段性递减的趋势(见表):1978年~1988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全省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1%;1989年~1998年,在三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和五年的政策性恢复增长期间,年均增长6.57%;1999年~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出现较明显的低位下滑趋势,年均增长仅为4.97%。2004年~2006年由于政府实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年均增长11.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平稳上升。1978年~2006年,江苏城镇居民收入由288元增加到14084元,增长47.9倍。其增长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88年,年均增长6.51%;1989年~1996年,年均增长5.90%;1997年~2006年,年均增长10.97%。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上升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是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其数值的变化能直观地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1978年以来,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在改革初期,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1.86∶1降至1984年的1.40∶1;在1985年~1989年期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一直在1.60∶1左右浮动;1989年~1995年,这一比值出现升高后小幅回落的走势,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最高时达到2.19∶1,最低时也为1.57∶1;1995年以后,由于农民收入的缓慢增长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收入比连续11年上升;2006年江苏城乡收入比已经达到2.42∶1,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二、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

对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析造成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二是分析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对于前一方面,其本质原因在于固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后一方面则涉及到收入分配和政策两大因素。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民增收困难

研究表明,江苏城乡收入差距源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性,并与之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这种二元社会格局之下,城镇居民受到体制内的保护,享受着较高的社会福利,以及在诸如就业、选拔干部等方面较多的机会;而比较之下,农村居民承受着较大的负担,但却享受不到公平的发展机会,没有被纳入统一的社会框架之下,为享受公共产品要支付额外的高成本。可以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性原因正是源于体制与政策的城乡不平等。在江苏农业人口占居绝大比重的人口结构下,农民是不可能具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发展地位和获得同等的收入水平的,这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本质原因所在。一方面,江苏省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不到5%,但人口众多,因此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愈发增大;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够多,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灾还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明显滞后,城乡之间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合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江苏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总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镇化进程的缓慢,是当前农民增收难的最重要的原因。

2.财政二元分割体制和城乡分割的现行体制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居民以国家资源和全民财产为基础来发展城市,国家的财政收入成为城市居民独有的财政收入,仅用于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居民的发展;而农民却只能依靠农村集体所有的资源和财产来求生存和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发展完全由农民自己解决。在苏南,城乡差距还不是很明显,因苏南农村的经济水平也很高,反观苏北则不一样,虽然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但是苏北农村经济较落后,缺乏足够的企业来满足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很多家庭的收入只能靠土地,发展缓慢。在这种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的前提下,城乡各自独立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另外,虽然江苏省于2003年实行了户籍改革制度,但是农民的身份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很多限制条件并没废止;江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城乡劳动者就业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进城的农民与城市居民的身份地位、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较长,工资水平却不高,这样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致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表中已经明显显示出扩大的趋势,虽然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差距过于悬殊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为全社会所重视。通过上述分析,影响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而根源于城乡二元的一系列政策,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就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增长过慢。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措施来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产品价格支持,增加农民实际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江苏应大力扶持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包括最低支持价格、保护价收购等手段,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削减直至废除各种不合理的税费、减轻农民的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广农业信息服务,提高产出水平和竞争力;控制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提高农资质量,对假冒伪劣农资的生产和供应商加大惩处力度,这些对提高农户收入至关重要。从历史发展来看,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要经历农业补贴工业、工业农业并举、工业反哺农业直至工农业协调发展这样几个阶段。从江苏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己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因此必须改变挖取农业、歧视农村的发展观念,要把发展农业与农村提高到与发展工业与城市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农村的发展后劲。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新领域。要研究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加快基础建设,鼓励农民和各类投资者参与投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拓展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直接改变需求制约的不利影响,促进农村产业的重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多途径让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2.建立一元财政体制,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二元的税制结构导致了在城乡居民收入存在着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农民却承担着比城市居民还重的负担,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因此要改革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的税制体系,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改变城市偏向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加快财政与税收制度改革。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政府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气象预报和灾害预防方面的投入,可以增强农村居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全面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城乡公共品供给机制,改变国民分配向城市倾斜的导向,奠定工农协调统筹发展的财政基础。同时江苏还应建立起与农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原则,对城镇居民、进城打工的农民以及离土不离乡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其社保资金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对纯农户农民可以采取国家、个人共同负担的模式,但国家负担的比例应该比城市要适当高一点。考虑到农村生活水平与城市的差距,对农村人口的保障的标准可以比城市低一些,但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必须尽快建立起来。

3.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促进富余劳力转移,广开农民收入来源

最大限度地推进农民充分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进一步落实扶持乡镇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对江苏省来说,乡镇企业特别是苏北的乡镇企业应着重在改变产品质量不高、产业层次较低上下工夫,致力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利用乡镇企业的早发优势和民间资金的充裕优势,深化产权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鼓励民间投资,推进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政府增加对农村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营养和受教育状况,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率。继续支持和鼓励农民流动。针对农民流动缺信息、资金、技术的现实问题,政府要加强这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资金上的帮助和技术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