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4 15:14:12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贵州具有发展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综合条件。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重点实施农田生态工程、林果生态工程、养殖生态工程、生态能源建设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做好管理、资金、技术、营销、生态治理机制、利益机制等方面的保障。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3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部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超级秘书网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科技期刊;地方经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沟通协调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作为展现当地科技工作的窗口和知识传播的平台,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顺势而行,发挥自身特点,将杂志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要求期刊有一个明晰的办刊思路,将科技两字贯穿始终,做深、做透科技这个大文章,只有心系地方经济发展才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

1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传播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技事业的日益繁荣,综合性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体制落后和思路狭窄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亟须走出“小科技”,融人“大科技”。

1.1地方综合陛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1)办刊意识不强。目前,多数有着政府背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还依赖于靠上级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收取微薄的论文版面费来维持生存,对于刊物的未来.办刊人缺乏统一、明晰的办刊思路,市场经营意识和杂志品牌意识淡薄,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发展。

2)内容与风格缺乏特色。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刊名大同小异,杂志的整体风格类似,基本以刊登职称论文为主,缺乏自身风格和亮点。此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还人为地将杂志采访、报道、活动策划等功能省略,取而代之刊登文件、领导讲话、过时消息等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可读性。

3)脱离实际、视野狭隘。一方面,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等充斥版面;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无法从更高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展现当前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等。

1.2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承担的责任

1)社会责任。综合性科技期刊既是党和政府重要信息的者,也应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者,起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有产业的性质,因此,也必须要有社会公益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2)分析报道的责任。虽然杂志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报纸那样及时报道瞬时新闻,但应借助于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详尽阐述所涉及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更应牢牢把握与科技相关的各个领域,发挥杂志特点,确立自己的地位。

1.3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综合性科技期刊助力

1)在综合性科技期刊缺位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较多的还是大众期刊,关注的焦点也只是集中在现象报道、宏观建设、观念改变等方面.缺乏专业背景的它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仍无法深入解决。所以,综合性科技期刊应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从科技的角度担当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要针对当地经济解决实际问题。

2)一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探索已初现端倪。《华东科技》《今日科技》《太原科技》等杂志纷纷改版,引进大众期刊的成功经验,一改过去“论文期刊”的面貌,以各地指导科技工作窗口、企业科技顾问、科学生活向导为主要内容,使杂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用事实证明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

2.1宣传典型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1)宣传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焦点。把握区域经济命脉,结合科技发展动态,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杂志内容,宣传报道各地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案例。

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作为浙江省科技厅主管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该杂志自2005年改版以来,不断在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局、科技型企业和科学大众之间寻求平衡点。开辟了“资讯·观察、产业·财富、研究·创新、科普·时尚”四大栏目,一方面,报道全省科技动态,宣传各地科技局的重大科技举措;另一方面,广泛联系科研工作者,关注大众焦点。其中,每期的一大看点就是对县域科技经济发展亮点的宣传,这是编辑人员在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政府部门的汇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策划、提炼而来的,如“景宁创业富民名茶科技强县”“鹿城:打造自主创新温州模式”“汽车科技涌动路桥”等一系列展现区域发展特色和风采的专题,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各地交流经验的平台。

2)宣传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旦选择好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就能引导企业从重视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重视技术创新上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地方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飞跃集团——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海正集团——博士后创新战略》《“珠光”为世界刺绣无限光彩》等系列文章在“自主创新浙江行”栏目中的集中反映,展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迅猛发展”的新风貌。同时,激励了更多的企业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自主创新上来。

3)宣传科技相关部门的成功经验。重点宣传地方政府、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构筑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就和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新举措。这对新时期转变科技行政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扩大科技工作影响力有着特殊意义。《今日科技》杂志在2006年第6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第5位的慈溪市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即“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平台打造、载体带动”,从科技工作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以自主创新推进慈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与各地科技局密切联系,为当地的科技局长开辟了“创新大讲堂”栏目,使科技局长的工作思路和声音能在杂志上进行广泛地交流、引起争鸣,为其他地区开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借鉴。

4)宣传科技创新人才。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对科技人才、科技先进集体、科技系统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树立学习典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2007年,《今日科技》杂志开辟了以反映科研人员的历程、风采、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栏目“科研人生”。宣传报道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中国计量学院院长林建忠,执著追求再造龙泉青瓷冰裂纹绝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等人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深入挖掘、真实再现”,科技杂志以其特有的角度宣传科技工作者,树立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典型。

2.2传播信息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政策信息。针对政府部门最新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调研统计等重大信息,深入解读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性科技期刊背靠的就是“科技”,对政策解读的优势是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

例如,《今日科技》开辟了“本期特稿”“权威推荐”等栏目。作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舆论阵地,该杂志对浙江省科技发展新举措、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重大决策等都能够及时分析解读。

2)农业科技信息。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对技术、管理、经营等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必将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今日科技》杂志的“聚焦三农”栏目应运而生。《宁海“紫甘薯”种出“生命软黄金”》《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提升支农水平》《稻鱼共生:一号农业文化遗产》等文章深受农户欢迎。一方面,探索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国内外发展动态。就浙江经济而言.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仍是资源小省,问题突出。众多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润不断下降,缺乏竞争后劲。因此,作为杂志媒体就应关注、追踪前沿,甚至预测趋向,帮助企业在产业转换升级当中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还应以媒体的宽广视野为区域科技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科技要闻”“科技在线”“科技广角”等栏目就针对国内外最新技术、产品和动态予以报道.透视其中的关键。如《科技时代资讯前沿》综合反映了国外最近科技产品,让读者了解与掌握了最新国际化产品。

2.3策划活动积极发展版外经济

1)策划评选活动。2006年,《今日科技》杂志社承办“2006年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后,反响巨大。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部门、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踊跃推荐,积极争取国内首次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的推选名额。

通过评选活动,《今日科技》杂志发挥了科技期刊整合不同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推选、表彰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展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标兵和模范,引导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

2)举办论坛。目前,众多媒体都通过承办论坛来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今日科技》杂志通过承办“首届浙江省科技企业家论坛”,为浙江省的优秀科技企业和优秀科技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总结自主创新经验、交流自主创新思想、畅想自主创新未来的崭新舞台。通过杂志的影响力,邀请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做精彩演讲,多角度地讨论了浙江省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技下乡。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借助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集中的科技网络,为地方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今日科技》杂志在数次科技下乡中,不仅给广大农民带去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书籍.而且根据当地特色带去了一些实用技术。甚至.编辑部还组织人力,对口与地方政府创办试点性质的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结对枫树湾”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给该村农民送去科技书籍、科教光盘等科技物品.还与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心与心的沟通。特邀科技特派员到枫树湾村为该村杨梅种植户举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培训讲座;畅谈科技结对的3年计划和近期具体事宜,设计推出枫树湾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杨梅礼品包装盒:提出“科技结对,产业创新.典型引路.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商讨枫树湾村杨梅市场招商引资、申请省级绿色农副产品认证、开办杨梅技术培训班、举办杨梅大会等内容,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第3篇

职业教育的宣传不仅是针对社会的认可,还包括学生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学生要明白自己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职业教育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技能和就业思想。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得重视就业思想的教育。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要通过班会活动,学校广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方面的思想宣传,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尽可能多的了解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问题。或者邀请那些已经参加工作并取得很好工作业绩的中职毕业生回到母校给学生做创业成就或服务地方经济的报告,也可以邀请那些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企业工作人员给学校做演讲,让学生通过这种面对面的讲解获得对职场相关知识的了解,让学生依次为榜样,明白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学到的知识和应该锻炼的能力,以此为步入职场做好准备工作。

二、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首先要培养的就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而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校的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关键性的专业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加强专业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入手:

1.根据产业特点,科学设置骨干专业

以市场的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学校培养的人才也要随着这样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因为只有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基础的保障,而且调整专业之后,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的规范和合理,也有助于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2.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教学内容

关注市场的需求是在另一个方面对教学内容方向上的指导,创新教学内容就是要将新的教育机制引入中职教育,只要有助于学生提高职业素质而且满足本地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知识技能都可以适量的加入教学内容。很多企业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在面向就业的中职教育来说,只有不断的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的就业素质适应企业需求。中职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不仅包括内容上的创新还包括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中职教育的课堂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束缚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开拓。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被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代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尽量在课堂中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实体案列进行模拟时实际操作,或者观摩等形式获得教学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企业进行调查或者参加社会兼职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不知不觉的产生求知学技术的欲望,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三、开展校企合作,全力抢占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第4篇

[关键词]资源税;经济发展;计税方式;税源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改革资源税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资源税改革调研与方案制订紧锣密鼓进行。2009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2009年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全国税收工作要点》别指出将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这表明,讨论两年之久的资源税改革方案将很快尘埃落定。

山东省资源丰富,资源税税源丰富。其中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质量优,分布广泛,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28种,占全国己发现矿产种类的78%。山东不仅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而且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山东省的海洋资源也得天独厚,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与此同时,山东境内与资源税有关的企业众多,是山东省的重要经济支柱,资源税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一项稳定来源。资源税改革,必将对山东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山东省资源税现状分析

(一)全省资源税总量大,在全国资源税收人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4年以来,山东省资源税总量连年居全国第一。2004年,全省的资源税收入为128680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3.02%。2005年,全省的资源税收人为173441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2.20%。2006年,全省的资源税收人为255441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2.33%。2007年,全省的资源税收人为285409万元(全国首位),占全国资源税总额的10.93%。四年来,山东省资源税占全国资源税平均比重保持在12.12%。

(二)全省资源税增长幅度年度间不均衡,与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增幅差距较大

2004年以来,山东省资源税连年增长,2004年增长了29.01%,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8.87%;2005年增长了34.99%,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1.7%;2006年增长了43.27%,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5.2%;2007年增长了10.90%,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6.2%;2008年,增长了-0.6%,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增长17.2%。资源税增长与本地税收增长关联度差,削弱了整个税制的宏观调控功能。

(三)全省资源税对山东省的贡献率较低

山东资源税贡献(率资源税/税收收入额)在全国虽然处于较高水平,但在当地的税收收入中占的比重微乎其微。2004年,山东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2.2%,同期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6%;2005年,山东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2.2%,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7%。2006年,山东资源税收贡献率为2.5%,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9%。2007年,山东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2.2%,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7%;2008年,山东资源税贡献率为1.9%,全国资源税税收贡献率为1.5%。

(四)省内各区域资源税总量差距大,资源税税源分布较为集中

由于各地资源储量存在差异,山东省各地资源税收人也存在较大差异。一是资源税分布较为集中。2004年,潍坊、济宁两地资源税收入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的32%;2005年,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34%;2006年,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30.5%;2007年,占当年全省地方资源税27.62%。依据地理位置,同时参考财力情况,将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和日照六市划为东部;中部为济南、泰安、莱芜、淄博、临沂和济宁六市;西部为德州、聊城、菏泽、滨州和枣庄五市。三地区间资源税收入差距较大,资源税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具体分布见图4。

二、资源税变革内因及方向选择

我国的资源税是对在国内从事开采矿产品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资源产品的销售和使用数量征收的一种税。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为了逐步建立和健全我国的资源税体系,我国开始征收资源税。鉴于当时的一些客观原因,资源税税目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后来又扩大到对铁矿石征税。国务院于1993年12月25日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同年还了资源税实施细则,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修订后的“条例”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由过去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几种资源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七种。虽然经过多次修改,当前的资源税还是存在调节功能不足、调节作用弱等问题。

(一)资源税变革的内因

1资源税的税负过低,诱导企业资源浪费。多年来,我国的资源税税率很少调整。资源税的征收水平,无论从征收比例上还是从调整频率上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征收比例上看,当前我国资源税的实际从价税率只有6%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我国根本无法与之持平,如我国现行原油从价税率为1.5%,远远低于全球10%的平均水平,不到美国、德国等国的1/30。聊胜于无的资源税,不仅诱导矿业企业在资源开采中的滥开滥采,而且导致下游企业资源利用的浪费。

2资源税征税范围过窄,导致税负不公平。当前资源税仍只局限于矿产品:对大部分非矿产品资源都没有征税。由于征税范围很小,资源税收总额微乎其微,在我国税制体系中只是一个小税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的紧张态势日益凸显,现行的资源税课征只能不断加剧企业间税负的不公平,拉大了资源行业与其他行业盈利水平的差距。

3资源税的设计过于简单,不便于发挥调节功能。我国现行资源税属于从量定额征收的产出税,具有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财政收入相对稳定等优势。但资源税在本质上属于流转税,由于税制简单,如征税面窄、纳税人少、计税依据单一,导致税负过低,税收公平程度低,从而引起资源浪费等连锁反应。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将《矿产资源法》中关于“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作为其立法依据,但从资源税实施细则所附的《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表》和《几个主要品种的矿山资源等级表》来看,不同等级的矿山开采相同的矿产品其征收的税额不同,且税率普遍较低,因而它主要是一种级差资源税。这种立法模式并非真正从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出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相矛盾。

(二)资源税的变革方向

关于资源税的发展方向,理论界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张媛(2005)认为我国资源税税收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会引起资源的严重浪费,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并且按储量计税。李新心(2008)则建议提高资源税税负,并且采用从价征收的方式。商艺(2008)也认为,我国资源税应该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适当的提高资源税税率,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既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资源利用,也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任佳宝(2009)也建议,将资源税计征方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且根据资源的实际情况实行浮动税率。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出发,资源税的变革方向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征税范围。征税范围过窄的资源税不仅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且容易造成资源后续产品比价的不合理,刺激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资源的利用现状,应先将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待时机成熟,再将其他资源如河流资源、湖泊资源等资源纳入资源税的税收范围。

2提高税额标准。对于纳入资源税税收范围的应税税目,应根据其稀缺程度、人类的依存程度、其替代品的开采成本、自身的开采成本及该行业利润等因素来计算课税比例,依照资源本身的优劣和地理位置差异向从事资源开发的企业征收高低有别的税额。

3改变计征方式。以资源产品的销售金额为计税依据,对于用于深加工的矿产品,可以通过换算计算出其耗用量,按照同期的销售价格或组成计税价格确定销售金额。对于其他方面自用的产品,也应按照同期价格或组成计税价格确定计税金额。增加各行业资源使用的成本,以提高各行业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约使用资源的目的。

三、资源税变革将对山东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山东省境内资源种类繁多,从业企业数量多,资源税变革将牵一发动全身,不仅将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居民生活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资源税负提高,有利于扩大地方财政收入

山东省虽然在全国是资源大省,但在东部地区,全省近年来的财政收入与周边省份还存在相当的差距,特别是与浙江省、广东省差距较大。从2004—2008年,山东省一般预算收入与东部几个省份的对比可以看出,这种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以改革后征收比例从当前我国资源税的实际从价税率的6%左右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为10%,2007年山东省的资源税收人为285409万元(全国首位)为基数,山东省的资源税可以实现4756817万元。扣除因为资源税提高造成的企业所得税减少,各地的财政收入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有利于改善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主要采取控制出口配额和提高出口关税等直接限制措施,容易引发国际贸易冲突,形成贸易壁垒。此外,限制出口而不限制国内消费,不仅师出无名,名不正言不顺,同时也无法避免自然资源以中间产品的形式流出国门。而资源税的优点即在于,它较好地体现了WTO的基本原则;公平竞争,法规透明,内外一致,国民待遇,互惠互利,能有效地调整外贸产品出口结构,压缩“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保护国家资源、环境及气候,避免掠夺式开发。同时又不给别有用心的国家启动WTO有关措施,特别是美国欧盟即将针对中国采取的巨额碳关税留下口实。

(三)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危机,采取宏观经济调控基本方针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但在贯彻执行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保增长和扩内需,而忽略了调结构。事实上,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本身正是调结构的重要内涵。而资源税改革正是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有力措施,与当前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是协调一致的。长期以来,山东省作为资源大省,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较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居高不下,单位生产总值耗能高。

借资源税改革之机,山东省各级政府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提升传统服务业产业层次的同时,重点要加快金融、物流、信息和会展四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深化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做大做强资源型产业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主线,以矿业权调整重置为着力点,推进矿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探采治一体化”矿业集团,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骨干,各类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切实提高我省矿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压减矿山数量,到2010年底,全省矿山数量在前期整合的基础上再压减10%左右;探矿权数量在2008年底基础上压减20%左右。推进整装勘查和勘查开发一体化,推动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进一步提高矿山开发规模,发挥矿产资源的规模效益。

(四)资源税改革,有利于提高企业间税收公平程度

资源税改革与调节垄断性高收益密切相关。我国许多重要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被国有企业高度垄断。随着企业的改制和上市,一些垄断企业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了,企业有自己的投资权,国家对企业的财产也不能无偿调拨。因为没有适当的税收调节,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所有。这就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而且拉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了社会不公。因此,就中国目前国有资源在市场化使用的情况下,的确应当通过资源使用费和资源税对垄断性的高收益进行调节,在资源问题上,国家利益和垄断企业利益需要通过资源税改革重新调整。2003年一2007年,山东省涉及资源生产行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一2007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数量由262发展到294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企业数量由5个发展到15个,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数量由40个发展到161个,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数量由79个发展到109个,非金属矿采选业由169个发展到388个。近年来,采掘业的盈利水平高低不一。部分企业出现亏损,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也亏损面有所扩大。资源税改革,将迫使该类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适时的调整,挖潜改造,降低成本。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协同发展机制

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技术交流越来越广泛,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世界经济已成为相互渗透交织的密切的复杂体系,任何区域都不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独善其身。协同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一、区域协同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区域产业结构一般有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所组成,因此,发展不仅包含了增长,还包含了功能的变化(Herrick&Kingder berger,1983)。一般认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c)开启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因为其于1826年发表的著作《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中首次提出了“区位”问题,自此之后便产生了众多区域经济学理论流派。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1、中心推动或不平衡论――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

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在《增长极概念的解释》一文中认为,经济的增长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区域、部门、厂商,它将以不同的强度进行分散分布,在某一特定的经济空间内总会存在着若干经济中心或增长极、点,它会产生类似刺激作用的“磁力场”,呈现出“极化效应”,增长极、点快速发展之后,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产生“扩散效应”,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之后经过罗德文(Rodwin)、缪尔达尔、赫希曼等发展了增长极理论(张聚华,2002)。

2、线性推进论――梯度转移理论与点轴开发理论

极化推动的思想显然是非线性系统性,是一系列复杂地变动。梯度转移理论以一种层层递进的思想来强化发展,与极化思想有相似之处,但是其避免了极化理论的复杂性。点轴开发理论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空间线性推进方式,它是增长极理论聚点突破与梯度转移理论线性推进的完美结合(周旬,2006)。点轴开发理论在形式上与梯度转移有相似之处,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但在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

3、网络结构开发论――网络开发理论与圈层结构理论

网络结构开发论综合了网络开发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它们分别以一种严格意义和非严格的网络结构呈现出来。增长极开发、点轴开发都是以强调重点发展为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会扩大地区发展差距,而网络开发是以均衡分散为特征,将增长极、增长轴的扩散向外推移。网络开发理论注重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该理论的适用应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已经不大,区域经济实力已允许较全面地开发新区的时候。郝寿文、安虎森(1999)在界定区域经济学概念的时候,强调了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区域结构的存在,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通过区域结构的联系网络,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他的主要观点是,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由建成区至,由城市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从中心向呈现圈层状的有规律变化的。“圈”实际上意味着向心性,“层”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性特征。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经济社会景观由核心向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

4、大推进开发论――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发展理论

大推进开发论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R.Nurkse)的平衡发展理论。大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由于平衡增长理论,避免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强调大规模投资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重要性,重视市场机制作用存在的局限性和实现宏观计划化的必要性,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并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张聚华,2002)。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三)协同发展的研究回顾

1、协调发展与协同发展

协调发展强调以系统论的方法用全局性的视角来处理发展中的问题,并以自组织理论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通过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经济、科技、环境、资源等六个系统及各系统内部各元素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而形成的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发展系统。由人口、社会、经济、科技、资源、环境元素构成,使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这“五流”的运转合理有效并且形成协调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开放系统、复杂系统、灰色系统、非线性系统(王维国,1998)。“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代表了当代“协调发展”的最高理念,作为其内核的“协调发展”,也被赋予了最新内涵,“协调发展”不仅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客观规律,而且既要顾及当代人,实现“代内协调发展”,又要顾及后来人,实现“代际协调发展”,还要保持“发展”在空间(包括地理空间、产业领域等)上的“协调”(熊德平,2009)。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一样同样大量应用了系统论和自组织理论,同样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但协同发展更强调协同理论的应用。协同理论认为:慢变量支配原则和序参量概念,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并由此形成的协同效应、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由于其聚焦于发展问题的本质,使协同发展更具有操作性。

2、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1)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产业发展

张平(2005)从胶东半岛区域产业结构同化、特点同化、职能同化的现象突出,各地区对生产要素竞争激烈,甚至不正当竞争等地区壁垒提出了解决策略:建立一个超越地方利益之上的组织;出台政策对地区的发展方向、规模与结构等合理引导,必要约束;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建立高效的交通物流网络;建立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区域大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刘慧怡(2006)界定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基本含义并指出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要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余志勇(2005)在红三角区域旅游发展协同论中试图找出协同论中的“序参量”(Order Parameter),并认为各级政府、旅游企业、旅游人才和资金等因素是影响甚至支配红三角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主要“序参量”。粟路军,柴晓敏(2006)认为区域协同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探析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以地方利益为基础,协同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交易为协同方式,以政府机制为协同保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分析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与障碍因素,构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区际协调机制,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实施与监督调控。产业的有效互补是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产业竞争力的协同提升是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战略与对策的制定是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保证(朱斌,2006)。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隐性协同和显性协同(邹树梁、高阳,2006)。巫文勇(2006)建议出台《区域产业结构调控法》以促进和保障中国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白晋湘(2007)将协同理论引入区域农业品牌中,并认为“区域农业品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协同不同营销主体在满足目标市场消费者需要的前提下与区域品牌的资产最大化目标保持一致”。高明、刘俊杰(2008)得出协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驱动力和政府调控力。

(2)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增长极,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充分发挥其作用,发挥城市之间的潜能和优势,促使区域经济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协同和发展是城市持续成长的“因”,是城市成长的基础和前提,是城市成长的保证和制约,是城市成长的关键和具体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陈迪,2006)。

陈玉和等(2006)认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基于城市间的资源禀赋,实施差异互补,追求协同发展,并注意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差异互补。柳新华等依据烟台市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定位可以利用交通运输枢纽的而形成辐射线来增强烟台市与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发展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柳新华,2007)。建立金融协调机制,加强地区的金融合作,实施区域金融一体化战略是其重要途径(刘俊芳,2007)。

(3)集群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许雪琦通过实证分析有力的证明了协同发展能够提升物流服务业和制造业集群之间各自的生产效率和利润,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许雪琦2007)。建立区域产业集群的统筹发展体制主要用来解决区域内各地的“诸侯经济”,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原有产业的发展现状来培育产业集群,实现区域内产业协同(张桂梅,2006)。有研究认为产业集聚的目的是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产业集群的演化动力室竞争合作协同,通过协同演化可以促进双方效率的不断提高和达到集群整体的最优资源配置。

(4)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协同发展

钱亦杨、谢守详早在2004年就认为长三角大都市圈应该开展跨行政区规划,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大城市联系,增强大都市的内核功能;快速都市圈内的通道的建设;加快金融改革步伐,促进资本自由流动;积极发展本地区主导型产业,加快产业集聚进程。冷志明认为区域经济协调最主要的形式是区域产业协调,这是因为产业范畴直接或间接包括了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项地区经济活动(冷志明,2005)。在中国省区交界地域的经济发展问题上他提出利用密切的区域空间关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走协同发展的道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优势就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冷志明,2005)。卢中华通过建立地市区域协同的内部影响因素模型,并以山东省临沂为例,找到了影响区域协同的主要因素有区域文化教育水平、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和农民的人均收入(卢中华,2006)。“准确的把握区际关系,是科学认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前提与基础。”经济先发区域和后发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彭荣胜,2007)。后发区域的发展滞后,会引致区域消费结构断裂,不利于先发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后发区域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对先发区域的经济增长形成桎梏,产业的梯度转移延迟,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市场分割和产业同构,会弱化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先发区域也应当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中承担更多责任。

(5)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论文中,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瓶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政府干预产生的主要问题。中央政府的财政倾斜政策不利于一些地区的思想观念真正想着市场化方向转变。长期以来,一些贫困落后缺乏主动进取意识,依赖思想严重,认为外部支持和国家援助是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的,而不重视对当地优势资源的积极开发以及利用,从而并不利于这些地区想着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的彻底转变。地方政府的引资目标责任制容易引发短期化行为。招商引资不应是短期,企业、资金和项目不是被引进来就可以了,更要能发展,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否则的话,靠这种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只能是短暂的和粗放型的增长。地方利益驱动导致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工业结构的相思程度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据统计,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高达93.15%,中部与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高达97.19%(马广琳、刘俊昌,2005)。其次文化与思想观念障碍。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文化与观念的差异是客观的存在的。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给区际协同发展带来障碍。宏观领域主要体现在传统观念、价值观、、民族团体优越感、创新或变革精神等方面,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的差异(张绪胜,2001)。与此同时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念上有待迅速提升。正视问题,认识到并明确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根据资源环境人口等客观因素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形势。生态保护、环境保护需要更有约束力,强制性的保护措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定位清晰,政绩考核具有针对性。坚持“先有理念,再有实践,逐步总结”,继续探索。

其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史无前例。由于没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涉及一个自组织系统、开放系统、复杂系统、灰色系统、非线性系统,需要区域内各行业,各部门,包括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通力配合,这使得协同这些子系统具有很高的难度系数。也由于这样的系统中,不仅在推出协同发展战略后会很长的滞后效应,而且该系统受到的干扰的因素,故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作用的效果往往难以在短期中体现出来。推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后,不仅在衡量其运行效果评价上比较困难,而且在改进和调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按照规划的方向进行上,也具有相当的难度。不断调整操作对象,使得标的指标符合协同发展战略,并促使区域经济能够在能够适当的控制下,有序地发展。

二、目前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目前研究多为当地决策者提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所得出结论都是一个范式。从分析本地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定位开始分析,然后从全局出发考虑得到最后的对策:建立一个区域机构,协调统一;建立法规制度,减少内耗;加强区域内基础建设;便捷区域各要素的流动;保护生态等等。这样的对策在实际操作方面存在困难,涉及面广,难于掌控。

第二,协同理论中最主要的一块是自组织理论和伺服原理,然而目前的这方面的应用比较少。自组织理论的应用可以在重新组织系统内部子系统的结构而达到更佳的实际效果。找出区域经济中自有的发展规律,然后合理的调控各个子系统,使之符合区域经济系统自组织规律,从而自觉组织,又好又快地发展区域经济。同时在寻找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序参量,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定性分析比较多,定量分析比较少应用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同时定性分析也不够深入,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概念的界定,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区别,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的确立,对于区域经济中各部分该如何组织,如何发挥出协同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引入实证分析不仅能增加说服力,而且能做出一些经济预测,有利于决策者分析当前形势做出正确决策。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将得到长期贯彻执行。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仍然属于初创阶段,不仅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案例需要进一步的扩展,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加强有益的探索;而且因为在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分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后天的经济基础又有天壤之别,所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将在我国长时间的坚持。充分利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充分调动区域经济内的有利因素,高效率的配置区域内资源,不仅能确保效率更能兼顾公平。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方法,是将协同学与区域经济学有机结合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福利的有效手段,也是为执政者提供建议的有效途径。依据“先有理念,再有实践,逐步总结”,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探索,逐步总结,找出适合本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制,对发展我国区域经济颇有裨益。区域协同发展是一项综合研究,协同发展论将人们对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的高度。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包含了自然协同、经济协同和社会协同。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得以顺利、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区域协同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国内外部分专家学者及实际部门的工作者对此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差异、区域(区际)联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内容和方式、缩小地区差距的协同发展、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等。目前区域协同发展的定性和实证研究较多,而针对特殊的经济区域协同发展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展开实证研究较缺乏。针对转型时期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的判定和综合评价,协同发展网络的构建,协同发展的趋势分析,协同发展模式选择,展开实证研究与评价是一个新课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构建区内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各要素全面发展的机制和框架,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高效持续的区域经济系统,有效地解决区域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针对区域协同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分析有利于提高政府对协同发展的认识并树立新的协同发展观,促进有关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并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Jerry Patchell,Kaleidoscope.Economies:The Proeesses of Cooperation Competitionand Control in Regional Eeonomic Development[J].1996.

2、白晋湘.基于协同的武陵山区区域农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3、陈迪.基于PERE区域协同发展的城市成长[J].现代城市研究,2006(11).

4、陈玉和,吴士健,田为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差异互补与协同[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6(2).

5、郝寿文,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1999.

6、冷志明,中国省区交界地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05(4)

7、卢彩梅,梁嘉骅.产业集群协同演化模型及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2).

8、彭荣胜.区域协调与先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7(10).

9、钱亦杨,谢守详.长三角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4(4).

10、宋家泰等.论地理学现代区位研究[J].地域开发与研究,1987(2)

11、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2、巫文勇.中国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控法》的制定[J].行政与法,2006(2).

13、徐伟.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协同发展分析[J].现代商业,2007(3).

14、叶峻.社会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15、余志勇.红三角区域旅游发展协同论[J].特区经济,2005(3).

16、张桂梅,尹逊涛.对胶东半岛发展产业集群的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2).

17、周旬.论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理论在三峡库区综合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建立增长极-经济圈-扩动态模式[J].理论探讨,2006(1).

18、朱斌.闽台协同发展高科技产业探索[M].九州出版社,2006.

19、朱英明,张雷.城市群竞争力的区域分异研究――基于长三角二级城市群的视角[J].技术经济,2008(5).

20、张绪胜,朱文兴.西部大开发经济统计决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1、郭治安,沈小峰.协同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22、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90

[中图分类号] F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62- 03

0 引 言

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国家历史的影响和熏陶与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不同的经济学理论阐述的经济学发展以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存在较大的影响的。研究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1 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介绍

1.1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

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有两种:一种是时间较为悠久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种是近些年来才研发出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首先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起源于西方的一场经济危机。在此之前,西方国家只有古典经济学理论一种。但是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无声无息之间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里。甚至都没有给古典经济学理论反应的时间。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的要素是消费。并且推崇国家对经济全面的干预与管理。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由于消费的欠缺。一时间加强消费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推崇。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辉煌。虽然短期经济出现了复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过于偏执。在西方国家后期的发展中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它只能短时间地解决问题的矛盾。长时间地实行只会造成失业与通货膨胀共存的局面。

1.2 古典经济学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大多数西方国家一直推崇的一个理论。它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风雨也比较多。古典经济学理论自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存在,它与凯恩斯的理论不同,它并不赞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是任由经济的自主发展。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本身就是具有调控行为的,所以不需要外界力量的深入。经济自身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与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一理论似乎并不存在任何的问题,它不断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它的体制与问题也逐渐地显露出来。接着凯恩斯理论出现,古典经济学理论出现了它生存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与竞争。

2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

2.1 不同理论交错更替

现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由于不同的理论存在与国家发展的状况,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同理论的交错更替。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一个国家出现了两种经济体系。两种派别之间互不相让,都希望在国家的发展中存有一席之地,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另外一种经济理论挤压出局。因为只要不同的理论存在,危机就会一直存在。因此,两种经济理论不断的爆发着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得西方国家表现出来不同的经济理论不断交错更替的现象。这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

2.2 批判与继承共存

批判与继承共存的现状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虽然两大宏观经济理论在不断地进行竞争与排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彼此之间互相选取一些消极的或者极端的措施,相反的是,他们之间彼此也呈现着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但是,两种不同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本质上是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的。这就会使得彼此之间不可能产生完全的继承与共融。因此,在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之下,还隐藏着一种更为真实的、更为突出的批判的关系。两者之间互相批判。古典理论认为凯恩斯理论充满侵略性,对人们以及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而凯恩斯理论认为古典理论太过于温和。不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彼此之间互相批判,却又互相影响着。

2.3 “御用”的经济学理论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无论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都是国家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御用”经济学理论。这两种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观点不同、方式不同、路径不同。但是它们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两种理论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国家的一些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充当了西方经济发展的守门神,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带动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有效需求原理”及时地化解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虽然它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但是只站在那个时间节点来看,谁也不能否认凯恩斯理论在那个阶段做出的贡献。因此,无论这两种理论怎样地发生战争,它们都是国家御用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这一事实是磨灭不掉的。

3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

3.1 归一化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交融的逐渐加深,加之自身宏观经济学理论存在的问题,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不得不好好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才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方向?什么样的趋势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现在正在走的一条道路?这是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通过对自身的研究与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讨,决定归一化发展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一个国家不能存在两种经济形势与理论,这样不同的理论在进行竞争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归一化的发展并不是用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种理论,而是两种理论的融合。但是,经过近百年的争斗,两种经济理论是不可能轻易地相互融合的。因此,归一化的发展是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两种经济理论的融合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只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势与方向。至于是否能够成功,只有时间能够去证明。

3.2 创新化发展

创新似乎存在于各行各业,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似乎也离不开创新化的发展。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应该通过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国家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容。因此,要不断地对这些内容进行淘汰,并且不断地刺激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一切的目的很简单,只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创新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新,不应该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不要畏惧创新道路上的失败。

3.3 简单化发展

简单化发展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或许是受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两种经济理论多年的纠缠与困扰,使得许多的西方国家的经济体系处于严重的混乱状态,又没有办法强制地去除某一种经济学理论。这主要是因为它牵扯到太多的政治问题,并且两种理论都有其各自的优势,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以,轻易地去除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将其简单化还是一个能够做到的目标的。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简单化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西方国家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4 结 语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介绍的关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以及它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需求创造出不同的经济体制与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矛盾、带动了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第7篇

在经济学中,经济思想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在经济学中是独立存在的。其着重研究人类在参与经济互动后所产生的观念与经济思想,并且对于人类在掌握一定经济观念与经济思想后所形成的系统的经济学说、经济理论以及经济制度等的产生与演变规律等进行记录。在西方经济思想史起源于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国家,是发展时间较长的学术研究。其学科的研究将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将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术发展过程中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时代背景下群众的经济意识形态都详细的记录,以此形成全面系统的经济思想史。所以在现今的经济学的教学中展开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现代经济学的建设与创新发展,并且能够通过将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相结合以此解决在经济学的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问题。

在经济学各类学科研究中,经济思想史学科史是经济学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但是也是最为特殊的学科。经济学是对于经济活动中的思想展开分析,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则是对于经济活动展开深度分析之后再次分析的过程。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并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学研究,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不便于使用文本展开记录,这样就与其他的研究记录方法有所不同。这样也就造成经济思想史在现代的经济学研究中逐渐被学者忽视,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就逐渐的减少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但是现代经济学只有对经济思想史进行深度的研究才能够有效的发展与建设。现今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在西方各个国家的研究的速度与效率逐渐减慢,各国经济学研究学者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逐渐减少,虽然,目前依然有部分专业对于经济思想史进行研究与分析,但是在整体的经济学研究方向上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依然是呈减弱势态发展的。

西方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与中国的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有所不同,相对来说西方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过程要更加复杂。对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来说,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各个方面的学术氛围逐渐固化,我国经济学者展开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更像是引进了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国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针对西方的经济思想史展开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政策不斷放宽,大量外出留学归来的优秀学者开始回到各大高校与科研机构中对于经济思想史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的现象也就促成了我国的经济学主要以西方经济学为主要的研究方向。随着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部分的学者乘胜了经济思想史已经完成了传播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任务,于是对于传统的经济思想史学术的研究程度逐渐减弱,这样就造成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日益减少。

一、西方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启蒙时期

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启蒙时期是自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在十八世纪初期经济学进入现代经济学阶段,并且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与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是系统的,在开展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开始着重针对经济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于经济思想展开重点的分析与论述,并创作出大量的学术文章与理论。《一个新科学的起源与进步》是西方关于经济思想史研究方面最早的学术著作,其著作是西方经济思想史研究过程中最为整体的研究模式,将传统研究过程中零散的思维聚合征集成为一个整体,并且整理成为系统的理论形式进行编写。其著作是由重农学派代表人物“物杜邦”编写的,不仅仅是当时最早的西方经济思想史研究学术著作,并且也是当时第一本系统的理论知识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学术著作。在启蒙阶段的西方经济思想史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其阶段大多数的经济学家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经济思想史学家。但是在其阶段中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并没有为经济思想史做出较大的贡献,并未更高效率的促进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在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启蒙时期,其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与经济学的研究是同步的,经济学者注重经济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并对于其中的所蕴含的理论进行分析与整合,制定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亚当·斯密也针对之前的研究学者的思想进行国整合与研究,但是他在整理的过程中过度的倾向于自身的关断,所以其梳理的理论大多是与他的思想与观点相契合的,这样的梳理方式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所以纵观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启蒙时期,其突出学者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并未促进经济思想史学术的进步,在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并未留下较多能够供后世学者研究的学术贡献。

(二)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古典时期

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古典时期是随着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潮流所在启蒙时期所建立的基础上形成转变的。古典时期的发展是由十九世纪初至十九世纪中后期,部分古典经济学者认为自己已经能够掌握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对于前人对于经济思想的系统理论逐渐失去重视。由于这样现象的出现,在其阶段中任何人都对经济思想展开讨论与分析,并且都对前人的思想观点有所异议,甚至出现较多的小思想帮派。但是在其阶段中,真正能够引领理论思潮的专业性学术著作却少之又少,大多只为不痛不痒的评论与分析,缺少真正具有专业性的认定与分析。古典经济学者面对这样的现象,开始针对经济思想史展开研究,并且通过各方面的研究结合历史将其整理成为真正系统的学说,其学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治经济的有效进步。其中韦斯特的观点更具影响力,他的著作《关于16世纪以来欧洲政治经济学之进步的观点》(1847年)中认为政治经济学是起源于亚当·斯密。这样,由古典经济学家的整合过后,经济学的研究开始走向科学研究的正轨,开始通过历史来对理论进行检验,以此获得正确的理论来为社会提出有效的建议。在韦斯特的思想中,认为采用带由技巧性的条件来分析结论是错误的,所以在他的思想中,通过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作为检验经济学研究错误的工具,以此促进经学更好的发展与进步。麦克库洛赫认为经济思想史研究应该在树立共识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因为只有所有的观点都达到一致,这样才能将学科发展成为科学,成为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并且麦克库洛赫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1830年)中将经济学的发展过程详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且再次提出上述的观点。另外在其时期的经济思想史中还存在一定的民族倾向,较多的学者在对经济思想史方面的学术著作的创作过程中会增加较多的个人民族倾向,导致其思想观念出现民族倾向。不过经济学家布朗基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史》(1837年)中将代表欧洲的经济思想在不同的国家展开传播,并且将其国家的经济思想与欧洲经济思想结合。在古典时期的最后阶段,通过经济思想史来研究经济学的学术研究方式在德国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较多的经济学家都参与了研究,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针对前人经济思想的研究与分析,并且形成了更加系统的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三)西方经济思想史学术的新古典时期

新古典时期是指西方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开展,物理、数学以及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在科学界形成研究热潮,经济思想史在西方学术研究中的地位悄然生息的发生了变化。经济思想史开始成为经济学家在创作学术文献过程中回顾与例子,而不在是曾经重点论述的中心论点,经济思想史开始主要出现在经济学者的文章前言、结语、附录以及注释中。在当时阶段经济学家的著作中都有如此的文献回顾部分,这样就造成在此阶段的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出现带由个人思想色彩以及缺少系统理论化的特点。与此同时,经济思想史学术的中心也同时在发生者变化,经济思想史学术的中心开始转变为静观点诚信与释放方面,而并非傳统的将非理论化的观点删除的方式。这样的转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前人所提出的观点是否正确,对前人的研究展开更具真理性的检验与测试,分析前人观点的准确性。英国政治经济研究学家坎南的著作《英国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与分配理论史:1776-1848》(1898年)中所提出的观点对西方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且西方经济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之久依然受到其观点的影响。坎南的观点并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与特维斯以及麦克库洛赫等学者的观点是有所不同的,他认为早期的经济思想存在较多的缺点,并未表现出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所以早期的经济思想并非所谓的科学。这样的观点在极大程度上对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意义探究带来了阻碍与挑战,相关的学者开始怀疑研究经济思想史的意义何在,对于其研究的价值与科学理论数去了方向。

与此同时,在奥地利兴起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派既奥地利学派,其学派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也由此开展。其学派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主要就在将传统的错误的经济思想史的理论由现今正确的观点相代替,而并非将传统经济理论一味的整合。

在经济思想史的新古典时期这一阶段,新的学者开始对前人的观点与理念提出怀疑与挑战,在这一学术环境下,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热度开始逐渐降低。其相关的学术书籍的出版较少,并且在经济学术书籍中有关经济思想史的论述也相对减少,大多数都在文献注释中出现。在其阶段中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虽然相对于前者来说其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在当时的学者与学派的研究中对其提出了较多的怀疑与批判,对与前人所提出的理论知识不在一味的整合,而是与新的思想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思想史学术的有效提高与进步。

(四)西方经济思想史学术的黄金时期

西方经济思想史学术的黄金时期的阶段是在二十世纪早期直到中后期,其阶段所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其时期在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方面上所获取的成就相对于其他阶段要高。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的黄金时期,在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之前,在学术研究界并未受到关注与重视。经济思想史能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且走向更高的水平与时期阶段,主要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各个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摈弃给在战后经济迟迟得不到回升,出现了经济大萧条的现象,这就将新古典时期对经济学的怀疑彻底的打开。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经济问题并非是简单的论述问题,而是极其复杂与重要的,就这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学者们展开了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的热潮。在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在之前的新古典时期对于经济思想史的批判是存在错误的,同时学者们也开始发觉对于任何社会构建性的研究都不是简单对问题审核与批判,而是在应该更加全面的思考与分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经济大萧条所带给人民的危机感,学者未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研究出能够复兴经济的方式与方法,于是及那个目光集中到经济思想史上来,在这一段时间所有的经济学者都认为经济思想史能够解决经济大萧条的危机,帮助各个国家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

同时在这一时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开始不断的扩展,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在局限于经济类问题上而是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术来开展研究,这样的方式在研究过程中显得较为杂乱无章,并且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于较多学派的理论知识无法高效的应用与实施。所以部分学者为能够将经济类问题结合各个种类的学说,将各类学说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始通过经济思想史来展开研究,以此将经济类问题结合其学术观点与理论知识做到有效的解决。在西方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中对于研究成果不在采用传统的在附录与文献采用中出现,而是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经济思想史学术文章。并且在经济学的研究中,经济思想史也一改往日仅作为参考文献出场的尴尬地位,开始在其研究过程中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行探究与讨论,并且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语言与知识更加的严谨。在这个时期,经济学家对于经济思想史开始更加的重视与关注,并且对于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中的地位重新的定义与划分,学者认为经济思想史并非独立于经济学之下的一门学科,而是经济学研究中新的研究方式,是将历史学与社会学等学科融合在经济中的研究模式,是与经济学研究中的研究方式一样值得学者花费时间花费心血潜心研究的研究方法。在这一段时期大量的经济学家开始展开了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并且参加研究的学者大多为在当时阶段中最为顶尖的,引领一段学术潮流的优秀经济学家,例如:奥地利学派的熊彼特、哈伯勒,英美边际学派的希克斯、罗宾斯,美国制度学派的韦斯利·米切尔、康芒斯,以及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斯拉法、贡纳尔·默达尔等人。大量的学者在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获取了更多的优秀理论知识,将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在这一段时期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带有专题性的经济思想研究史学术研究成果,例如:瓦伊纳(JacobViner)的《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1955年)、斯彭格勒(JosephSpengler)的《马尔萨斯的法国前辈》(1942年)、马盖特(ArthurMarget)的《价格理论》(1938年、1942年)、哈伯勒(GottfriedHaberler)的《繁荣与萧条》(1937年)、斯蒂格勒(GeorgeStigler)的《生产与分配理论》(1941年)、科尔(ArthurCole)的《经济学与商业文献的历史发展》(1957年)等等。在这一阶段中,经济思想史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并且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过去了更多的课程编排与课程教授地位,甚至在大学的教学中能够于经济学类其他学科共同的在大学生课表中编排。同时相关的经济思想史学者也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并且大量的出席经济学学术研究会议,在这一阶段经济思想史已经与主流经济学有了相同的地位。

(五)西方经济思想史学术的重构时期

西方经济思想史学术的重构时期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西方经济思想史在经历了短暂且辉煌的黄金时期后再次走向没落,其学术地位逐渐衰落。西方经济思想史学术的衰落是比较迅速的,在得到一个快速的提升之后由迅速的衰落,其主要的原因是在黄金时期的最后阶段西方的经济开始大幅的好转,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接连的战争并未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对西方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站后经济学的影响力相对要更加稳固,甚至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要更加的坚固。这样的现象就造成了大量的经济学家开始对经济学的发展提高重视,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开始对经济的未来提起了更高的关注程度,这样也就开始忽视了对于经济历史的研究。并且随着数学学科新的计算方法与统计模式的出现与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现象影响下,经济思想史学术逐渐在经济学研究中衰落,并且相关的经济学者开始抛弃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所以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逐渐脱离出西方主流经济学。随着学者对于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逐渐降低,经济思想史再次成为经济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并且其中相关的研究学者也逐渐减少。在此阶段中的经济思想史研究中仅有在黄金时期开展研究并接受相关训练的专业研究者依然坚守在岗位进行研究。并且在这一时期在国际学术格局中的经济思想史的地位已经确定,暂时来说这一段时期经济思想史的地位是在经济学的一大分支学科。其研究学者的分布主要欧洲的英国以及北美的各个地区与国家,还有少数在澳大利亚等国家,另外在一些非英语的国家也有少部分的经济思想史研究学者,对经济思想史依然着重的开展研究。在这一阶段,虽然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在学术研究的期刊与书籍发表方面依然是比较多的,在这一段时间主要是对于经济思想史教材的编写相对较多。

与此同时,经济思想史学科已经有了适合自身学科发展的制度与规划,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顺应科学哲学的潮流,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开展适合自身学科的学术研究。为了能够防止经济思想史改变现状,能够重新回到经济研究中的更高地位,所以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学者们在研究中积极的对本学科的意义与理论知识及逆行探索。例如利兰·耶格尔在对人思想的研究中也提出只有做好提前的准备,才能够防止学说被后人们忘记,他在其发表的书籍中特别提出:“纯经济学比自然科学的早期发明更有被遗忘的危险,这使得知识的积累式增长更为困难。……所以,我们需要能专门帮助我们保持警惕,以及当其面临可能的新观点时能够识别早期的贡献,以及早期的谬误的学者”。但是现今的經济学发展趋势是依然在不断下降的,在西方各大学经济学科的课程安排中对于经济思想史课程的安排逐渐减少,甚至有部分大学已经将经济思想史排除了重点课程安排规划中。这样的现象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是逐渐降低的,这也是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与挑战,只有通过更高水平的研究方式以及理论知识分析才能够重新树立经济思想史的地位。

由上文中对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中可以清楚的发现,经济思想史的发展需要与现代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上文的论述中,对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各个阶段的学术特征都有明确的表现:首先,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正是通过现代经济学的不断研究与分析而出现的。在现代经济学出现前,在经济学研究学界已经开始出现了较多带有先进科学性质的经济思想研究出现,后来随着现代的经济学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西方经济思想史才正式出现,并且发展成为系统的知识与理论系统。并且西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与考察对象也都是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中出现的,在西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大多都与现代经济思想的研究对象有所关联。另外,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也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与需求有所关联,经济思想史是根据现代经济学的需求而出现地位的升高与境地现象的,可以这样解释,西方经济史的研究是为满足现代经济思想的需求而开展的。在西方经济思想史的五个发展阶段中,主要分为:启蒙时期;古典时期;新古典时期;黄金时期;重构时期;这些时期的变化也刚好是现代经济学的五个发展时期。并且,由上文中的论述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地位的降低与提高刚好的三段式的,同时也是按照现代经济学的需要而提高与降低的。当现代经济学受到困难与挑战时,学者开始通过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来寻找帮助现代经济史创新与发展的方式,当现代经济学发展较为顺利时,就将经济思想史作为边缘化的学说,在其学说下独立发展。最后,在于西方经济思想史学术的研究方向与发展方向,传统的西方经济思想史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专业学科训练多为经济类学科训练对于历史类的训练少之又少,并且对于经济类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也极高,但是在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面对经济学家在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思想却没有更好的办法给予评析,存在局限性。二、中國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奠基阶段

在中国的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相对于西方开始时间相对较晚,第一个阶段是在1978年到1987年这九年的时间是整个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内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部分对于国外学术关注程度较高的人群会对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简要的阅读。在国内大部分的人只针对中国现代人物经济思想的相关论文展开研究于讨论,并且中国现代人物经济思想论文相对于经济思想史学科论文要少。据当时的论文统计可以得出现代经济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中的论文比例相对较少,并且能够清楚的发现在这一阶段现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是极少的,甚至可以说在众多对于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人是极少数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一阶段的经济思想史类学术期刊中对于我国经济思想的论述是相对客观与正确的,但是在其学术期刊中由于研究人员与研究环境的缺少,对于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例如在1979年学者孙治方所发表的一期文章:《经济学界对马寅初同志的一场错误围攻及其教训》疑问中注重讨论了马寅初同志在这一阶段中所提出的新的思想与理论,并且简单的介绍了在当时学术界所争论的问题是如何由正常学术争论演变成过度的政治风波的,对这一历史事件展开了详细的讲解。由上文中的论述中可以清楚的发现,我国在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奠基阶段的发展并不顺利,甚至在学术界出现较多的动荡现象,这样对于经济思想史的初步研究就不易开展。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奠基阶段是最早期的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可以被称作学科建立初期的探讨与研究。

(二)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初步建设阶段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初步建设阶段史在1988年至1999年间,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发展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也获得了大量学者与社会环境的支持。所以在这一阶段中的经济思想史的发展与建设是比较迅速的,在这一段时间里有关经济思想史的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不断增加,并且还出版了大量的经济思想史著作。并且在这一阶段所发表的著作与学术论文相对于其他时期,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论文比例上占到二分之一,所以能够明显的发展在这一阶段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已经在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广泛的开展,并且掌握了一定理论探索与研究的方法。在这一阶段的经济思想史的特点相对比较明显,大多数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以传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与地位的代表人物作为研究方向,但是却比之前研究作所采用的方式更加的先进,这样在研究过程中就有效的提高研究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了更多的研究成果。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这一阶段中,并非针对人物思想研究作为基础研究方向的论文由奠基阶段的100篇文章发展到现今这一时期大概800篇左右,在本阶段的现代经济思想史论文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比较大的,能够达到文章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相关模式的学术著作也开始不断的提高出版速度,在前一阶段此类著作是处于空窗期的,而现今也由零向着一百而变化了,已经达到了大概32部学术著作。大概占本阶段现代经济思想史著作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这一阶段中有部分的学者已经开始通过对于学术的变化与争论来对经济思想的变化展开分析,并不是传统的对于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思想死板的开展研究。还有部分的研究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开始关注特定的学科或者一项较为重要的问题所出现的学术争辩以及思想变化展开研究,例如对于政治思想史、农业思想史等。还有部分的学者在研究中针对国际间一些国家经济的对比于分析来开展研究,将国家间的思想与学术发展程度进行对比,以此发现一定的理论知识。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阶段中,有关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不仅取得了更多的重视与研究环境的变化,并且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所采用的方式与方向也发生了极高的提升与改变,学者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模式更加的丰富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更好开展,以及研究成果的有效丰富。这样丰富的研究方式在有效的改变了传统学术研究中过度关注时期中代表人物的考察所出现的研究漏洞与研究错误,这样的研究模式更大程度的面向中国现代经济思想或者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作为背景,来针对历史、针对学术变化,针对各经济模式的对比展开更具科学依据更具真实性的经济思想史分析。所以,综上所述,在这一阶段的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多实质性的进展,并且在优秀成果方面的获得也极其丰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含金量高并且质量优秀,可以称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一段时期。

(三)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的深度发展阶段

2000年到2014年间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的深度发展阶段,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在这一段时期取得了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其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者对于研究方向的扩展与研究内容的丰富才达到的。首先随着对于经济思想史的深度研究以及经济理论的更好发展,并且学者在针对早期代表人物的经济思想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提高,大量具代表性人物的经济思想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较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对于经济决策者如国家领导人等或者此阶段较为优秀的经济学家的思想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思想成果。其次在各个学说的发展史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挥在哪,在各个方面与领域中经济思想的研究都获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范围开展,经济热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经济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于经济四线那个是研究的方向与范围作为更有效的规定,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对生态经济、旅游经济等反面的经济思想都展开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并且获得了相应的成果。

在这一段时期论文统计与著作统计的结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并且史在数量上的差异。这一阶段发表的现代经济思想史论文约有5400篇,出版的著作约有89部,分别约占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与上一阶段相比,论文总量增加了86.2%,但是著作总量却减少了9.2%。另外是在内容结构上所产生的差异,在这一阶段中对人物的研究有3600篇论文与43部著作,约占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总量的四分之一与四分之二,所以对于期刊论文著作部分的人物研究比例有所降低,本文论述中认为差异和变化与本阶段学科任务的变化有关。例如在对新代表人物的深入考察中,此类的学术期刊论文在这一阶段中大量的出现,但是学者们在开展研究的时候并未给研究对象更多的时间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检验与分析,所以这就导致所汲取的理论思想的准确性缺少实际的检验,所以在这一段时期信息量虽然大,但是所出现著作并不系统与成熟。并且较多对于早期代表人物的早期思想展开研究时对于非人物的思想问题已经在学科的开展前就展开了介绍,所以在这一阶段对于研究成果的信息量相对较少,所出现的期刊与论文多为短篇论文出现,与前一阶段在学科空白方面通过大量的思想与实际案例分析的著作出版并不相同。简而言之,学科体系的建设是需要在不断降低时将这一阶段的经济思想史展开研究,更多更全面的对期刊论文的发表,而减少对于著作的出版方式来表达思想。三、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学术研究环境与现状

(一)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学术研究环境

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是与学术环境相对应的,也就是代表学科地位是否提高学科是否取得好的成就的重要指标是在于本学术在学术期刊的发表状况。西方国家经济思想史学术方面在不同时期都出现了独立的学术团体,是不同思想的经济思想史学家共同研究与讨论的专业学术组织。例如:美国经济学史学会(简称HES,成立于1974年)、欧洲经济思想史学会(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SocietyofAustralia,简称HETSA,成立于1981年)。另外在日本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也较为重视,其中在日本的经济思想史学会的成立时间也相对较早。这些专业的学术组织会定期的组织开展会议,并以学会为单位创办期刊造纸,将其思想在期刊中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思想史学科走向更加规范的道路。但是经济思想史与其他的经济学科来对比的化,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独立性,与其他的学科融合性有所不同,并且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研究在研究方式与研究对象方面与其他的经济学科并不相同,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能够清楚,经济思想史很难融合与主流经济学的学术活动中。尤其在对于专业的学术团体的成立时间来看也能够清楚为和经济思想史学科与主流经济学无法融合,主流经济学会的成立时间要明显的早于经济思想史学会的成立时间。综上所述,经济思想史的学科虽然与经济学的建立是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但是在学术发展方面经济思想史学科要远远落后于主流经济学,并且与主流经济学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现今来看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学术研究环境是在不断缓和的,随着学术期刊的不断增多,有关于经济思想史方面的刊物开始增多,所以相关的经济思想史研究学派的研究理论于思想也能够大量的在期刊中有所发表,帮助西方经济思想史在次走向更好的方向。

(二)西方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现状

学术期刊是在现代的学术体系中检测学科发展能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科证明自己理论与知识的重要平台之一。现今在世界范围内专门刊载经济思想史的学术期刊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史》(简称:HOPE)、《经济思想史学报》(简称;JHET)、《经济学史评论》(简称:HER)、《经济思想史》(简称:HEI)、《欧洲经济思想史学报》(简称:EJHET)等。在这其中发展时间最长,并且最具学术界代表性的期刊是的攻治经济学史》,此期刊创建于1969年春季,由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以季刊形式每年分4次发行。HOPE刊登的论文则着重针对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分析史方面研究与论述,并且在期刊中着重对于有关经济思想发挥与经济学历史中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产生背景以及思想的解释与经济理论史学家的方法论研究等。笔者在针对当时《政治经济学史》(HOPE)中所发表的论文中展开研究,能够明显的发现西方国家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研究存在较多的特点。

首先,在研究对象方面,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于进步,国家经济也走向好的方向,并且在进入二十世纪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开始向着多方面给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学术研究上依然是针对人物的经济思想作为研究重心展开研究。在针对人物经济思想展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更高水平研究时,西方经济思想史的部分研究学者开始着重关注一些具有代表性人物身上并未被其他研究者所发现的经济思想观念,例如:“詹姆斯·穆勒与效用价值论”等。另外就时在对于经济学著名学者的研究中或者对于其他带由经济思想的学者研究过程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带有社会史思想色彩的经济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传统的经济思想史,所以更加着重对于主流思想家的经济思想展开研究。

另外在研究模式的变化上,在现今大范围的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所研究出的成果都对历史的研究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帮助。并且在针对素材研究重要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着重对于研究对象所表述的思想展开解释与论述,并且对与研究对象的思想产生背景也有一定的分析,将经济思想所产生的背景与原因都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过程中应该严格结合人物的生平,与思想产生的年代,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所产生的原因,并展开注重的分析,将思想研究成为能够供后世学习与应用的理论知识。现今大量的美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开始将研究目光转移到对于时代档案与文献的研究中,开始从档案中寻找研究的价值。例如,杜克大学的布鲁斯·卡德维尔教授近些年就针对哈耶克的文献进行新的整理与论述,并且研究出较多新的观点与理论,他在杜克大学还专门建立了哈耶克档案室,并主持编写“哈耶克文集”系列丛书。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对于传统经济思想史研究者在经济分析方面的更好提高,同时也是对于历史环境评价相对不足的一种调整与平衡式的发展选择。

并且,在西方经济思想史学者对于本学科的未来发展的预订中,大多数的学者所保持的态度并不是积极向上的。经济思想史的发展与主流经济学的发展相比是相对立而发展的,现今的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相对比较矛盾,其在学术界的地位依然呈现出逐渐下滑的现象,但根据研究发现,现今在经济思想史学家的学者而数量以及相关的经济思想史学会的活动与创建却呈现出一种上升的状态。对于这种现象,可以根据相关的研究人员的解释是由于高校经济院系针对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教学逐渐降低,甚至在核心学科课程中已经排除了经济思想史,所以在学术界中经济思想史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是随着主流经济学的发挥在哪,在其论述方式与分析模式方面的转变,造成在主流经济学中部分的学派与代表人物的思想产生分歧,所以主流经济学内部的发展出现困难,于是部分的学派开始转移到相对稳定的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中来。其中就包括较多的主流经济学的代表学派例如;制度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斯法拉学派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思想史学科人数与学会数量的增多。但是也有相关的研究所表示经济思想史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地位是不可估计的,其主要由于现今在专业的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研究中,学术期刊的发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学者持续着一种亢奋的研究状态,并且在强烈的学术冲击下,经济思想史学科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研究模式与学术研究方法。当然在西方学术界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对于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不理解的声音,认为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是没有必要的,无谓的。但是部分的经济学者依然将经济思想史作为其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方面组成部分,主要在文献中有所体现,认为经济思想史依然不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学科组成部分。所以在针对经济思想史学科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中依然需要有效的稳固与增强,保证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有过硬的研究技能与专业水平。在学科建设中本文已经论述到,在西方的各国大学中,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地位正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即将被排除出重点课程安排中,其在大学中正受到较多学科的排挤与轻视。所以在这样的现象下,20世纪60年代布劳格教授曾在耶鲁大学为研究生开设过经济思想史的课程,但是在教学中从学生到其他教师对于其学科的重视程度依然较低,对课程并未做到应有的学习与尊重,甚至导致在讨论其终身教职时,布劳格教授被委员会成员以学科缺乏价值而否定。直到现在,相同的情况以让屡见不鲜,甚至此类现象更加的嚴峻。在欧美顶尖大学的经济院系中,经济思想史课程的地位极低,甚至完全被放弃开设课程,在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中更是将经济思想史课在历史系中开展教学。在较多大学的经济院系中对于经济思想史并未单独开设课程,部分大学在未开设其课程的情况下,在其选修的课程中也有所开设。在美国排名前30的经济系中,仅杜克大学保留了经济思想史研究方向,该校经济系大约每周有3次课时的经济思想史基础课程,课程设计上不仅有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有学生的课堂讨论与点评。另外,杜克大学经济系还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史研究中心”,每周举行一次学者间的工作论文研讨会,参与者包括该中心的成员以及经济系的专职教师、受邀的外校访问学者,以及在读互访的经济学博士生等。该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员包括前文提到的卡德维尔教授(中心主任)、古德温教授、温特劳布教授,并且有胡佛教授和马奇教授等,他们都对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学术交流与深入探讨付出了较多的努力,从而成为了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与核心力量。但是即使在在杜克大学这样的经济思想史重要研究中,经济思想史学科也依然呈现着衰落的趋势;现今古德温教授业已退休,其余的四位教授也都年过半百。现今,在杜克大学经济系,选择进入政治经济学史研究中心的博士生数量极少,所以其专业中的人才相对较少。杜克大学政治经济学史研究中心的情况也表现出了整个西方经济思想史学科的落后状态。四、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术研究体系与成果

(一)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的历史分期

在中国的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相对于西方开始时间相对较晚,第一个阶段是在1978年到1987年这九年的时间是整个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奠基阶段。第二个阶段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初步建设阶段史在1988年至1999年间,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的发展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也获得了大量学者与社会环境的支持。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并且在阶段中,较多对于早期代表人物的早期思想展开研究时对于非人物的思想问题已经在学科的开展前就展开了介绍,所以在这一阶段对于研究成果的信息量相对较少,所出现的期刊与论文多为短篇论文出现,与前一阶段在学科空白方面通过大量的思想与实际案例分析的著作出版并不相同。简而言之,学科体系的建设是需要在不断降低时将这一阶段的经济思想史展开研究,更多更全面的对期刊论文的发表,而减少对于著作的出版方式来表达思想。据当时的论文统计可以得出现代经济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中的论文比例相对较少,并且能够清楚的发现在这一阶段现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是极少的,甚至可以说在众多对于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人是极少数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一阶段的经济思想史类学术期刊中对于我国经济思想的论述是相对客观与正确的,但是在其学术期刊中由于研究人员与研究环境的缺少,对于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

(二)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创建时间相对于西方较晚,但在延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并不落后与西方国家,尤其在对于任务思想的研究与讨论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且在课题中分别列成各类体系的研究模式。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引入与传统经济学相互融合,现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向已经逐渐由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更具包容性的现代经济思想研究,并且其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与进步。当然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研究体系与研究模式建设采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还应该吸取更多的经验完善学科体系建设,以此提高经济思想史研究水平现今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等,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各类的经济学说的对比也相对较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对于经济思想史的发展与现状的研究主要针对西方于我国的经济思想史学术研究的过程于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变化展开详细的描述。西方经济思想史是根据经济学的发展而展开记录的,经历了由启蒙时期到形成思想宗旨的古典时期再到以对学术发展回顾为中心的新古典时期,着重于启发与反思的黄金时期,最后直到其逐渐被学者抛弃后寻求突破的重构时期。在针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在开始的阶段主要采用经济分析的方式,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始转变为采用经济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现今几年的西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中学者更加注重对于经济文献与经济档案等作为素材展开研究,重点对于人的思想与详细的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细节的表述以及其背景的再次呈现。在西方经济研究学者的研究中其主要重视本学科的学术期刊的编排,并及那个学术期刊作为学术论述与学术进步与创作的发展平台。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是由欧洲开始发展,在美国更好的发展与繁荣,其西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向是变化较多的经济学,所以在研究过程中的难度就相对较大,由此可以得出西方国家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依然是世界前茅的。对于中国来说对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学者对于学术发展的过程与发展的成果了解较少,对于其经济学科学术界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接触较少,并且与国外优秀的经济思想史学家的交流也相对较少,无法在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表达属于中国的观点。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基本学科之一,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地理学类包括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专业,经济地理学也自然成为三个专业的主干课程。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协开展了学科发展研究。在地理学学科发展研究中,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指出,“明确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得以进一步明确和巩固,这既体现了地理学学科结构的客观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并未真正凸显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地位,而经济地理学教学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地理学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明显薄弱,同时,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更因为中学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现实,加强高师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一、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国内高师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课程体系设置重自然轻人文-经济;课程内容选择与学科根基有偏离倾向、重国际轻国内、与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脱节;教学环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选择与学科综合性特点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不适应;等等。要解决国内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顺利实现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优化和教学方法改革是目前国内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面临的当务之急。我们以为,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必须立足学科根基——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经济活动地域布局体系研究,凸显学科特色,并遵循经典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等原则对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整体优化改革。近年来我们主要围绕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探索综合性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探索。

二、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

1.修订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科学架构经济地理学课程体系。修订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地位,应明确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以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地位。鉴于课时及经费等实际情况,经济地理学课程实习可与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联合进行,并在培养方案中以“人文-经济地理课程实习”课程的设置来体现。同时,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增加区域分析与规划、中国区域发展论、可持续发展概论等必修或选修课程,适当时候还可以设置农业与工业地理、城市经济地理、乡村经济地理、第三产业经济地理、现代服务业地理等选修课程。

2.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创新经济地理学内容体系。针对目前流行的主要教材内容选择的缺陷,在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与国内、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等原则指导下,经济地理学理论教学内容改革优化的逻辑思路是:

(1)人类经济活动必然面临区位选择: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关系,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或经济活动的区位与空间组织的学科。明确经济地理学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学科特点与内容体系等基本问题。(2)经济活动区位因素分析:经济活动区位因素的影响分析是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的基础。(3)区域产业部门结构与布局:产业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变化的交互作用导致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部门布局差异,该部分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第一产业布局、第二产业布局、第三产业布局。(4)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产业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差异及其演变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该部分内容可以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等。(5)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经济活动区域分异必然导致区域分工及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经济区域划分、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分工与协调则成为必要的内容。(6)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区域影响:全球化发展使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空间扩大,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影响等内容。(7)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

3.注重课程教材选择与建设,提高经济地理学教学效率。目前比较通用的经济地理学教材主要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编)和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经济地理学导论》,这两部教材均为国家重点教材,但根据学科发展背景和基础教育实际,这两教材都不能很好地满足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之需。鉴于《经济地理学导论》教材符合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容丰富且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结合紧密并与现行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内容衔接较好,通过教师优化更新教学内容,该教材更适合师范大学教学需要,因此,可以选择使用《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作为本科教学的主教材,而将《经济地理学》作为辅助教材。当然,也可以将这两部教材的教学地位互换,还可以参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唯教材是从,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充分突出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材。教师要力求实现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经典与现代、国内与国际、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从而发挥教材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科学高效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