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

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6 16:02:06

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

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第1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 资金安全 岗位标准 风险管控

一、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意义

资金流作为贯穿电网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关键要素,其风险的管控能力、精益化水平、运营效益与效率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资金全过程管理首先对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电费回收、如何严格防范小金库和“账外账”、如何进一步提高资金计划准确性、如何应用推广资金监控与管理系统、如何深化资金内部控制建设,全面、系统提升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是当前我们从集约化资金运营阶段到精益化资金管理阶段,再到未来5-1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体系化资金管理阶段,所亟需研究的重要内容。

开展常规的年度或季度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目前已不能满足电网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精益化管理要求。笔者认为,资金流入、流出安全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的业务根源,主要由业务部门控制。因此,财务部门应对业务根源传递的资金安全风险通过资金管理手段进行控制。研究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管控体系可以保障电网企业资金、资产安全,加强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的事前监控、事中预警,防范资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有序运作。

二、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分析研究

(一)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现状。电网企业每年都有巨大的资金流入项目及资金流出项目,资产规模庞大,运行维护工作较多,本文根据广东电网公司的一体化管理流程,分别从预算管理、资金集约管理、风险内控管理、财务基础管理等几方面分析电网企业的资金安全管控现状。

1.预算管理。建立了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组、预算执行单位组成的三级预算管理责任网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管理架构。规范预算全过程管理,建立“财务管理业务化、业务管理财务化”的互动机制。实施预算标准化管理,运用标准化的工作表单,分层、分业务地定期向局各单位提供标准化的预算执行反馈服务,提升决策支持能力。实施划小单位核算,将EVA管理评价延伸到一线生产单位和供电所,客观反映不同区域细分市场的价值创造,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2.资金集约管理。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资金集中支付和资金零余额管理,资金集中支付率占全部资金支付总额的90%以上。持续精简账户体系,精简率达66%,有效缩短资金归集链条,降低资金风险。强化资金安全管理,形成“检查―整改―验收”持续改进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电费集中核对,撤销区局四大银行收入账户,建立营销财务对账机制,有效提高电费对账效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3.风险内控管理。建立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三级风险管控网络,实现风险管控全覆盖。构建供电所内控闭环管理机制,建立三级“纪检、监察、内控”大监督组织机构,促进内部控制管控措施有效落地。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机制,做实内控管理基础;组织开展内控体系的自我评价和检查评价,总结内控体系实施效果。

4.财务基础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网省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制定《资金结算资料规范》、《成本费用开支范围规范》等业务操作规范。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覆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资金开支、会计核算等核心业务。

(二)电网企业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的紧迫性。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若资金安全管理存在缺陷,电网企业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安全风险,一旦发生资金舞弊事件会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损失,因此,电网企业有必要加强资金安全管理、保证资金安全。目前电网企业缺乏系统性的资金安全管理体系,不能做好资金安全管控的事前监控、事中预警、事后补救。在实际工作中,资金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存在资金安全管理漏洞,且各资金安全岗位对实际工作开展理解不一致,造成执行上存在偏差,给资金安全带来风险。一般来说,资金安全事故不仅发生在财务部门,也会发生在业务部门,业务端口的资金安全犯罪不仅会导致电网企业资金流失,还会造成电网企业资产损失(电表失窃案件等),影响电网企业资金的回收率,威胁电网企业资产安全。由此可以看出电网企业迫切需要制定符合其业务特征的资金安全评价管控机制,从财务端口、业务端口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建立量化的评价方式,全面掌握资金管理状况,落实岗位资金安全责任,改进企业资金管控措施,持续提升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水平。

三、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

(一)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目标。规避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加强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电网企业动辄几百亿元甚至过千亿元的资金流转,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管控体系,可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建立电网企业资金岗位安全评价标准,推进管控措施落地执行。通过以风险为导向构建和实施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使资金安全管控措施得以量化,建立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评价的长效机制。完善电网企业资金岗位绩效考核手段,将风险管控落实到岗位。资金安全岗位评价后结果同组织绩效、个人绩效挂钩,加强资金安全管控力度,使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思路。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的基本建设思路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规章制度为依据,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形成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基本模型。

1.建立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在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并以资金流动向业务延伸和业务流程梳理的方法,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以风险为导向,框选资金安全重点业务事项。

2.梳理资金安全岗位及工作标准。以风险为导向,与资金安全相关的机构层级、部门、岗位建立起映射关系,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岗位工作标准,从业务源头把控资金安全。

3.建立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作机制。划分准备、检查、整改及报告共三个阶段,设计运转流程、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内容,指导地市供电局开展资金安全岗位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有效运转。

4.建立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运作机制。根据资金安全检查结果,对违规事项扣减风险分值,并评出单位“资金安全星级”、岗位“资金安全警示灯”,使单位、岗位资金安全质量显性化,推动绩效持续改进。

四、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流程

(一)梳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不应仅局限于资金管理(财务端),应将评价端口前移至涉及资金流入、资金流出(业务端)的相关业务。梳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分析资金安全风险特征,二是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三是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

1.分析资金安全风险特征。资金安全风险来源于资金流入安全不确定性和资金流出安全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地市供电局资金流入安全的不确定性包括经营收入、投资收入两大方面;资金流出的不确定性包括经营支出、投资支出两大方面。资金流入、流出安全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不确定性的业务根源,资金管理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不确定性的财务根源,资金管理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流入、流出不确定性综合作用,表现为资金安全风险的终极不确定性,即资金安全风险,如图1所示。

2.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基于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分析,按照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将资金安全风险分为资金管理风险、资金流入风险、资金流出风险共三大类,从定量、定性两个维度分析、分解三大类型资金安全风险,由粗到细逐渐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框架。

(1)资金管理风险框架。资金管理风险框架主要以一体化框架进行搭建,具体如表1所示。

(2)资金流入、资金流出风险框架。财务部门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财务数据,梳理出经营业务、投资业务主要的资金流动项目。其中,电费收入作为地市供电局资金占比最大的资金流动项目,价量管理、欠费往来、收款核对等关键营销业务对电费收入有重大影响。

(3)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对资金安全风险框架中的风险进行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业务流程类以及资金流动类。对于业务流程类的风险,根据业务环节辨识风险事件以及分析风险源/控制源。对于资金流动类的风险,辨识风险事件后,以资金支付申请或资金收款为起点,向前延伸业务环节以分析、梳理风险源/控制源。

(二)形成资金安全岗位工作标准。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中的每一个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控制源,循序渐进地映射到机构层级、部门以及岗位,梳理与风险源/控制源密切相关的资金安全岗位工作标准,从业务源头把控资金安全,如下页图2所示。

(三)建立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作机制。划分准备、检查、整改及报告共三个阶段,设计运转流程、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内容,开展资金安全岗位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有效运转。本文主要分析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转机制中的资金安全检查主体、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重要内容。

1.资金安全检查主体。组建资金安全评价工作小组,根据年度资金安全工作部署、上级单位提出的资金安全评价要求,成立评价工作小组,选定工作小组成员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结合评价对象业务性质、评价工作量、评价任务难易程度等,按照资金安全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构成要求进行评价小组的组建;评价中若有特殊需要,评价组织机构还应考虑外聘专家,以协助评价人员完成特定的评价取证和评价工作。

2.单位、岗位评价方法。

(1)自评价。职能部门、区局、二级机构根据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对相应现金安全工作进行评分,检查的问题需填写在单位自查问题整改表内,制订整改措施,实施有效整改。

(2)独立性评价。工作小组通过现场检查、访谈、抽查样本、重新测试等方法,检查各部门资金安全工作实施情况,检查自评价问题整改情况,根据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对实际资金安全相关工作进行评分,同时填写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记录表。

3.资金安全检查方法。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评价的方法不仅包括访谈、观察、重新执行等常见的检查方法,还增加了穿行测试和抽样测试法。

(1)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法是指工作小组根据资金风险动因,向前延伸一项或若干项业务环节,从头到尾检查业务实际处理过程,以评价该资金安全风险从业务端到财务端工作控制情况的评价方法,穿行测试一般用于风险极高的业务事项。

(2)抽样测试法。抽样测试法一般用于重大资金风险工作的检查,可遵循评价对象抽样表中的规定以确定最少评价样本数量,如表2所示。

(四)制定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运作机制。评价机制包括单位评价、岗位评价,设定单位评价分值及岗位评价分值,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组织绩效考核、年中个人绩效考核内,有效分解资金管理责任,便于资金管理长效机制有效落地。

1.单位评分标准。设定职能部门、区局、二级机构单位层级评价总分值为100分,考评过程中发现未按照《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开展实际工作的,违规一次按照以下规定进行扣分:

(1)可承受风险。风险极高:扣除5分;风险高:扣除4分;风险中:扣除3分;风险低:扣除2分;风险极低:扣除1分。

(2)不可承受风险。对于违反不可承受风险的工作规范,一律一票否决,单位“资金安全星级”直接评为最低,岗位“资金安全岗位预警灯”直接为红灯,按照表内分数相应在组织绩效考核、单位绩效考核内进行加(扣)分,激励各部门、单位加强资金安全防范工作。

2.岗位评分标准。在检查各单位资金安全情况时同步进行岗位资金安全检查,记录未按照资金安全标准开展资金工作的岗位,根据违规条数形成该岗位五颗星(红色)、四颗星(黄色)、三颗星(红色),将资金安全责任落实到岗,有效分解资金管理责任,加强资金安全控制。如表3所示。

五、结论

通过合理的资金安全管控措施,结合电网企业业务现状,实现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管控,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有效降低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是将资金安全评价的范围从财务部门前移到业务端口,部门范围涵盖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业务范围涵盖全部资金流入、资金流出、资金管理业务;二是将资金安全涉及的全部业务流程还原,制定资金安全工作标准及具体的检查方法,客观、有效对资金安全业务进行评价;三是将单位、岗位评价后分数同组织绩效、个人绩效考评相结合,提升财务人员对资金安全的重视性,加强资金安全管控的力度。S

参考文献:

1.金艳丽,丁晓红编译.经济大家的声音[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卢利娟.电网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李祝平.市级供电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钟云南.省级电网公司战略财务分析[D].厦门大学MBA学位论文,2009.

作者信息:

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第2篇

实施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有情安全管理,是以尊重员工人格、维护员工利益、启发员工心智为切入点,倡导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进行“安全管理换位思考”,互相尊重和理解,消除员工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形成共同遵守的安全观和安全行为准则,实现安全管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总厂结合开展“安全观察与沟通”管理工具五年来的实践经验,在总厂内部着重倡导五种安全理念,并从这些安全理念的不断培养中打造一种“看得见”的有情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看作至高无上,注重从人本安全的角度来制定各项HSE管理制度,保证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得到控制,安全生产效益得到保证。二是倡导“安全和谐发展”理念。统筹安全与生产效益的同步发展,将HSE工作作为总厂的头等大事来抓,以集团公司HSE九项管理原则为基准,做任何工作和事情,首先考虑HSE。三是倡导“人、基、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基层的班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提高员工最基本的安全素养,强化安全执行力和基础安全管理建设,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和新方法。四是倡导“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风险是可控的,事故是可预防的”安全工作理念。不断消除员工的麻痹思想和安全风险意识淡漠的心理,提高对岗位危害因素识别和生产安全风险可控的认识和能力。五是倡导“问题在现场、根源在管理、责任在主管”的安全理念。将安全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强化全员履行“一岗双责”的意识,将责任落实到属地主管,注重发挥各级管理层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协调作用,杜绝职责不清、落实不力等不良现象。

2加强“有情安全”的载体管理,营造“我要安全”氛围

为加强“有情”行为管理,总厂加大“有情管理”力度,注重以情感人、以情管人、以情育人,在坚持开展安全观察与沟通管理工具的基础上,围绕风险控制,坚持走HSE创新之路,实施HSE创新战略,注重安全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总厂先后创新开展了多项“有情型”安全管理创新活动,效果显著,收获颇丰,把过去的安全管理“一条线抓到底”转变为“在有情环境下的全面开花结果”。编制出版《总厂内部事故事件案例选编》读本作为开展安全观察与沟通,实践有情管理的载体。总厂将近20年以来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灼烫、火灾等各类事故事件及未遂等案例汇编成册,给出原因分析、教训反思、纠正和预防措施等教育内容,员工对照案例学习预防,提高了风险意识,推动了安全发展质量。在生产实际中不断摸索风险控制新方法、实施新措施。在一线班组全面推行“班组安全员轮值上岗”制度,让员工人人参与,全员参加安全观察与沟通,感受安全管理过程,此举拓展创新班组安全活动模式,反违章成果更加巩固,基础安全得到夯实。推行实施“HSE隐患报告卡”,促进隐患排查工作深入开展。“隐患报告卡”设有隐患位置、可能造成后果、建议、整改及防范措施、问题落实等内容,经运行该方法行之有效,对现场隐患可有效控制,形成了“全员皆兵”趋势,现场不符合明显减少。针对员工在作业过程中不能正确辨识危害,防范控制各类操作带来的风险,总厂创造性的开展实施了“在ERP生产派工单背面附加该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控制指南”的安全管理措施。员工在领受生产任务同时,也了解掌握了该项作业的危害与风险控制措施,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得到提高,践行了安全生产“五同时”要求,推进了员工自主安全管理水平。为增强“有情安全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总厂主管安全领导和安全员长期开展“操作风险提示短信发送”活动,拓展了风险控制方法和手段,全年发送安全短信约120余条,短信采用风险提示、操作指南或安全口诀等形式,依据作业内容不同,随时发送给员工,提示员工操作风险控制指南,提醒注意安全,员工易于接受,“有情管理”效果明显直接。这样通过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的效果往往胜过严厉的处罚和不留情面的批评。强化“属地安全管理”落实,注重属地内有情干预化。推行开展以‘全员参与、明确职责、明确属地、有情干预、过程控制’为内容属地安全管理,经全员培训、设置属地责任牌,明确属地主管职责及属地管理范围,推动了员工由“岗位操作者”向“属地管理者”转变,促进了“全员参与”向“全员负责”转变。这种“有情管理”,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它直接或间接引导着员工遵章守纪。安全工作实施“有情”管理,让安全成为员工自身第一需求,员工的安全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3强化“有情”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素养,打造自主自觉的安全文化行为

开展“我的岗位风险我知道”、“危害因素再辨识”、“54321内涵解读”、“安全经验分享”、“事故事件案例评析”、“交通安全大家谈”等HSE文化学习讨论活动,在各岗位设置“某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控制目视化提示”及“关键设备设施作业安全动态控制”等各类HSE管理看板,提高了安全目视化管理水平,突出了“现场有情安全管理”。总厂通过各项举措扩大“有情”安全文化辐射面,引导员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总厂领导和员工先后撰写了“三个超前抓安全”、“如何履行HSE善意管理”、“做到三铁保安全”、“现场精细化安全技术管理”等安全稿件,拓展提升了总厂基层安全文化影响力。总厂各层级管理者通过对班组HSE活动记录定期点评回复等多种安全传播形式与员工交流沟通,深化了“安全观察与沟通”的开展,总厂管理层平均每人/年与员工交流沟通120余次,填写观察报告120份,岗位员工切身体会到“有情安全管理”带来的安全与健康。

4强化“有情管理”与“严格监管“相结合,构建“严细实”安全责任机制

总厂在严格安全监管同时,不断强化“有情管理”,突出基层班组自主安全管理,总厂要求任何情况下各班组首先做到“四个必须”即安排生产任务前必须先讲明任务危害与风险、班前会三讲必须先讲安全、施工前必须先检查确认人、机、料、环的安全状态、绩效考核会必须先考核安全生产。调动各个层面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坚持安全监督检查不断线,有情安全管理不过场,坚持在安全检查同时开展安全观察与沟通。推行“有情安全”管理,全员落实“看、想、改”和“问、查、消、写”工作法。在日常安全管理过程中,岗位人员要随时察看工作岗位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要想到安全隐患可能导致的事故事件等后果,如何应对、如何自我保护。三是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立即整改。总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一要经常对操作员工进行安全提问。二要随时查看员工工作场所及周边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三要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消除,杜绝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四是及时填写安全观察与沟通报告,对现场安全问题进行记录,落实情况及时反馈。

5结束语

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第3篇

风险管理,本世纪三十年代创于美国。目前,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它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专门职能。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西方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错综复杂,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同时,西方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形成的买方市场,使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在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的情况下,产品寿命周期日益缩短,技术革新的风险越来越大;再加上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使涉外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处理,成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重大课题。因此,风险管理已受到西方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并自担风险。企业法和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破产法在部分地区的试行,促使我国的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风险管理,例如许多承包经营的企业,已开始建立风险基金或利用各种保险,以保障企业安全经营。这说明,风险管理在我国已开始起步,但这种起步尚无系统的理论指导,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创造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式,以解决企业的风险管理职能、如何识别和衡量损失风险、风险管理的对策、对策的选择、如何分析保险合同以及保险人的活动如何等等。

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野外、露天、高空作业多,流动性大,不安全因素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工程建设期间所承受的风险也比较大,一旦出现意外风险,往往超出工程承包人的承受能力,就要求进行保险。在国际工程承包时几乎所有的工程都被强制要求进行各种保险,这种强制性保险既保障了业主的利益,同时又减少了承包商的风险。保险是施工企业转移和减轻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保险的种类很多,对施工企业而言,最主要的有四种:工程保险、第三方责任险、工人工伤事故险以及设备损坏险等。

以上所提到的保险业务,基本上属于比较成熟的国际惯例,而对于重大项目,保险方、施工方、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如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约束机制、运转模式以及保险费率等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工伤事故的人身保险更为复杂。我国的社会制度与欧美西方国家不同,尽管保险可以从经济上部分解决受害者的损失,但却不能把受害者的生命与保险费简单地等同起来。因此就需要加强保险后的风险管理。例如安全监理就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它不仅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兼顾了政府行为的延伸,使被保险者的施工安全伤害风险大大降低,控制风险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保护了各方面的利益,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通过对沪杭高速公路实践风险管理和保险的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有关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风险管理的应用

沪杭高速公路部分投资利用了世行贷款,根据国际惯例,工程的各项管理等都应符合国际上的要求,例如实施工程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事故保险等措施。经验表明,这样大的工程项目,在施工期间的风险性是很大的。作为业主或施工方一般说来要承受较大的损失风险,这些已引起人们的思考。

沪杭高速公路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保险主要是结合施工现场,提出和建立了一种新的施工安全控制模式,促使施工单位与指挥部定期沟通、交流,使得安全事故大幅度地下降,施工单位普遍认为若不采取这一特殊的方式,沪杭高速公路的施工所出现的伤害事故决不是今天这个数字。按照研究预测,本工程在施工期间,死亡事故两人(不含第三者的责任伤害),重伤一人,但由于加强了风险控制后,目前死亡一人,即避免了一死、一重伤事故的发生,按国家标准(GB6721-86)计算,企业减少了直接经济损失10-15万元,间接损失为30万元以上(按死一折算),重伤一人约20万元,另外还有一些无法计算的损失等等。尽管经济损失的计算可能有一定的出入,很难准确计算,但实施风险管理后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一)风险分析

沪杭高速公路无论从工程量还是从施工条件来分析,在控制施工安全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的困难点,这些难点似乎是该项目本身所固有的,只有正视这些困难,科学地分析和承认这些困难所导致的风险,并有效地利用保险这一机制恰当地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和求生存的能力。任何回避风险或不承认风险的做法都被视为冒险行为 三个标段所蕴含的共同的施工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施工环境差

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所处地段为稻田和茭白田,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地表含水量大,工期偏紧,施工期一般受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大,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三八月份水量较大,给路基的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2.材料的运输难度大

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的路基施工,需要耗用大量的土方和粉煤灰,施工场地狭长,材料的运输量大,沿线大部分为乡间道路,等级较差,需要花大精力进行重新修建和养护管理工作。同时也对车辆的性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车辆和驾驶人员的管理也显得十分重要。

3.桥涵工程量大

在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中,桥涵工程因结构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往往成为全线的卡脖子工程。

4.作业现场狭长,外包施工队伍多

由于工程量总体很大,施工点多和面广,容易出现人员多而散,施工层层转包的局面,各分包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各不相同,管理上难度大,随时都可能出现事故。

5.施工临时用电量大,机构设备类型多

沪杭高速公路的施工项目多而分散,人员多而杂,施工临时用电频繁;施工机构(包括运输车辆)品牌,型号之多是一般工程项目施工所无法比拟的,加之施工道路泥泞,尘土飞扬,机电设备的损伤严重,设备的使用管理难度相当大。

(二)风险评价

沪杭高速公路施工的危险性评价,采用了预测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的工艺过程、设备、环境、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从历史、现状、直到未来,进行安全评价,采用了列表由现场管理人员打分的方法。为了估算危险状态的概率分布,假定每月最不利状态都遵从极值!型分布,而将整个施工期(约32个月)内的月最不利状态,可抽象为一个平稳过程,并将该过程近似处于为平稳二项随机过程,最后测算出伤亡事故的概率。

(三)危险控制

危险控制的目的,一是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二是减少事故的严重程度。危险控制的技术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一般以整个系统为对象,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危险进行控制,其手段主要有法制(政策、法令、规章)、经济(奖、罚、惩、补)和教育等手段(长期、短期、这校和社会的):而微观则是以具体的危险源为对象,以系统工程的原理为指导,对危险进行控制,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沪杭高速公路施工的风险控制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安全监理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对现场的安全起到了相当好的控制作用。

(四)关于工程保险的评述

1. 建筑工程一切险

沪杭工程分为三个标段,另外还有1998年要进一步施工的第四标段(交通工程)。前三个标段的工程保险都有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承担。对双方签订的建筑工程一切险的保单内容分析后,对其存在的问题评述如下:

(1)物质损失中,保险的项目较少,其保险费率很低,与一般工程一切险的保费率(合同价的0.18-0.5%)相比是很低的,保险公司所承受的风险大为增加。

(2)地处上海松江县境内的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施工中遭受地震、海啸损坏的概率极低,而洪水、暴雨、风暴等引起的损失风险,相对概率较高,因而赔偿限额应与前者不同,险种应当描述的更加详细。

(3)第三者的责任险(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中的内容比较模糊,尤其是人身伤亡险,应当将死亡、重伤、轻伤表达的更细一些。

(4)保险公司以无赔款退费反馈给投保方,作为减少保险公司损失的经济手段,对投保方的施工中的不规行为进行控制目前还不太符合我国的国情,因为施工总包方将项目包给分包方时,往往不能和分包方的利益挂勾,对分包方起不到约束的作用,实际上最后没有实现保险的真正目的。

另外,国外也有采用这一经济手段的,例如德国采用行业保险,无赔款退费率最多为净保费的30%,这与我国相差甚远。退费率过低,起不到控制投保人(单位)行为的作用。

2. 职工(或雇员)人身伤害事故险

沪杭工程参与施工的单位较多,几乎所有的施工队(包括部分总包单位)都不太熟悉保险的真正意义和如何利用保险转移企业的风险,表现在施工安全主要靠上级行政手段加以控制,造成安全管理时好时坏,面对市场经济的现状,仍然实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管理模式,FIDIC条款明确规定,凡参加施工项目投标的承包单位(或雇主),必须先为自己的雇员买人身伤害故保险,并被确认后,方可获得工程项目的投标资格,目前我国还未完全做到。

三、结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为了提高施工企业的安全防范能力,大型施工项目必须依据工程的施工难度、施工环境、人员以及施工设施条件,对施工安全作出客观的风险分析、识别与评介,并寻找控制的合理手段。

2.大型施工项目的安全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基表现可以用平稳二项随机过程来近似描述,安全事故的概率分布近似服从极值分布。

3.风险控制的可行办法,利用跟踪安全监理的手段比较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行之有效。

4.风险转移的有效手段是如何利用保险这一机制增加对安全管理的制约性,而不是施工总包方利用合同向分包方转移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这种转移不太适合我国的国情,其责任不易追查,安全管理易失控。

5.人身伤害事故保险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保险公司仅仅依靠无赔款退款的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有机地与现场的安全监理人员合作,才能真正使现场

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第4篇

关键词:机场安全管理;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V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152-02

国际民航组织(ICAO)提出建设安全管理体系(SMS),加强机场安全管理,以提高航空安全运营的水平。安全管理体系(SMS)的“四大支柱”包括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等四部分。其中,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功能之一。

机场作为客货集散中心,是民航业最重要的重要载体,是民航安全的重要节点。据业内统计,有70%~80%的事故发生在机场或机场附近区域,说明机场对航空业安全健康地发展十分重要。随着中国民航业的蓬勃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机场的风险管理水平,是一个重要而且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 机场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1.1 机场SMS风险管理体系

①基本概念。机场安全风险管理是对所有影响机场安全运行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相互配套的安全政策、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对各种风险加以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从而提高机场的安全管理水平。②体系组成。一般而言,机场SMS中风险管理体系由系统和工作分析、危险源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环节组成。③基本流程。机场风险管理的流程是通过全面、详细的系统和工作分析,识别出机场运作系统或操作流程中各环节危险源,适用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种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价,由此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而通过判断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实现对风险的闭环管理。其流程如图1所示。

1.2 机场SMS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现状评价

目前国内各大小机场均推行SMS的的总体情况来看,通过建立健全完善SMS,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成绩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监管体制和制度,建立安了一整套安全审计、安全评估、运行监察流程以及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确立了“系统安全管理”的科学管理思路,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等等。但总体上来说,全国在探索实行SMS管理中仍处于初步阶段。

在风险管理上,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的方法,收效不是很明显。主要是:①对危险源识别多为静态管理,没有实时进行动态更新,建立新的危险源信息库,将SMS风险管理应用于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成为“守株待兔”。②对风险分析和评价没有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③风险控制手段不是很成熟全面,相对落后。④中国民航管理当局也没有制定出一套可以让各机场运行管理中能够普遍借鉴或参照的风险管控模式,没有总结归纳出成熟可靠的风险管控办法。目前机场风险管理整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说,针对各种风险源,如何进行风险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是各机场风险管理者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重大难题。

1.3 实施SMS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目前的机场风险管理水平而言,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是在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①风险辨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机场全体管理和运作人员全体广泛参与度不够,仅仅是操作性岗位特别强调和重视,领导层和辅助管理岗位对此重视和参与程序不高;风险辨识缺乏动态识别和更新机制,危险源信息库更新不及时;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全员培训力度和深度不够,涉及层面少。②风险分析评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少风险评价的量化和分析机制,如果某些方面的风险突然增加时,往往由于缺乏量化分析,没办法从根本上管控。③风险管控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风险管控的闭环管理机制没有形成,很多风险能够识别和评价,但在整改措施和力度上往往跟不上,导致“虎头蛇尾”。

2 机场风险管理的实施要求

为确保机场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地开展,针对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笔者经过研究,在具体操作流程上提出如下要求。

2.1 系统与工作分析

系统和工作分析是风险管理的起始阶段和重要基础,其工作质量决定着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所谓的系统,是指保障飞机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相对独立的部分,如飞行运行、运行控制、机务维修、客舱服务、地面保障、货物运输等系统。所谓的工作,是指为实现系统功能所设定的一系列流程。在系统和工作分析时必须应用“SHEL模型”,涉及到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环境(Environment)和人员(Lifeware)等各种因素,评估上述要素的影响程度和相互影响。其结果体现为《运行流程分解表》及《系统和工作分析表》。

2.2 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识别”是指在系统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一系列流程与SHEL要素编制的“网”,来查找机场运行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源,找出其特征及其相互联系。除了关注所识别出危险源的数量和质量外,深层次、根源性的危险源要特别关注,还要注重研究危险源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建立机场的危险源信息库,并实时动态更新和维护。在危险源识别方法上,总体上可以采用“目标推导法”、“要素分析法”和“事件推导法”等,具体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为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因素,提高保障水平和危险源识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急需开发和应用更多新的危险源识别方法。

2.3 风险分析

根据机场事先所确定的等级标准,对已识别出的有效危险源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确定有效危险源的风险等级。目前,大多数机场采用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风险分析法(LEC法)等两种方法分析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实施风险分析涉及到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危险源在环境中的暴露程度等要素。风险分析的结果是风险评价的基础,并为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风险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定量的或半定量的。具体应用需依据实际应用情况、历史数据及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工作经验以及领导的价值取向来选定。为满足不断变化的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风险分析方法,开发出更多新的风险分析方法。

2.4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就是应根据风险矩阵明确的危险源风险分布状况,确定风险控制优先等级,为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其内容可概述为以下几点:①明确机场各运行安全管理层级中风险的可接受标准、权限、责任和程序。②明确机场风险的分布状况、责任分配状况及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③评价已实施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5 风险控制

各机场一般会事先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如风险消除、风险减少、风险转移和风险隔离等。在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识别出的有效危险源所可能产生的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来控制和减少风险,尽可能地将风险降低到最低可接受范围内。开展风险控制工作时,要综合考虑时间、成本、效果和采取措施的难度等因素,以及有效性和可行性,确保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最大的风险控制效果。

3 提升机场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路

针对目前机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要建立以周期性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专项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长效动态管理机制,提升机场风险管理水平。

3.1 周期性动态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动态风险管理周期为6个月。每一周期结束,要分析危险源产生或消除的情况,及时更新机场危险源信息库,分析机场危险源分布状态、变化规律,明确各系统下一周期危险源的重点和关键点,并调整相关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措施。

3.2 系统风险动态管理

风险管理的系统评价功能能够反馈出机场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新的危险源以及无效的控制措施,通过开展相应的分析、识别和评价,确认新危险源的有效性,修改无效的控制措施,及时地开展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

3.3 专项风险管理

当运行需求、运行技术、与运行相关的组织机构或关键人员发生变化,与运行相关的系统硬件、软件发生变化,及运行政策发生变化等等情况下,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危险源,或使得现有危险源风险等级发生变化,此时需要启动专项风险管理。

当出现专题风险项目时,首先应判断是否需要启动风险管理工作,以及实施风险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将专题项目中的因素与相关系统和工作流程相结合开展系统和工作分析,开展危险源识别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

4 提升机场风险管理水平的配套措施

4.1 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机场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员工队伍素质密切相关,这些素质体现在: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过硬的管理技能、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加快建设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空管安全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主要出路在于:①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建设结构合理、人员比例适宜的人才队伍。②注重空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关键岗位、特殊工种人员,更要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③提升各层级的执行力,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2 建立并完善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管理体系

用高度流程化和系统化的方法规范机场机场安全运行,必须借助完善的管理文件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到本机场的安全政策和方针、安全目标、组织机构以及相关的运行层面的一系列高效、易于操作的风险管理程序文件和操作规程,从而使机场员工能够以文件为依据,指导实际作业。

4.3 加强风险管理效果监控

机场风险管理的效果必须定期评估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采用的风险管理程序贯穿系统、任务和活动的全部过程,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等方式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用来保证机场的风险管理在机场管理层和各部门得到持续有效运行的执行,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索.中小型机场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第5篇

【关键词】企业; 信息安全; 风险评估; 风险控制

引言:

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是促进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许多企业在经营与管理中已经引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经营与管理更为科学,工作效率更高,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越多。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信息化的程度越高,由它带来的风险也越大。当前,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

一、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概述

对企业来说,信息是维持企业正常运作的必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包括重要的数据、企业的发展规划、保密性文件、知识产权等。这些信息一旦被泄露,那么企业将面临着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还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所谓的企业信息安全就是指信息在其生命周期中,它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这三个特性的保留情况。如果这三个特性都得到了保障,那么信息的安全性就高;如果其中的某个特性被破坏,那么信息的安全性就低。而信息安全风险就是指信息在特定的环境与特定的时间里可能遭遇的安全威胁。

信息安全风险可以分为可控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可接受风险与不可接受风险、自然风险与人为风险等[1],这些风险给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加深了工作难度。

二、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给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观。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安全问题上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认为只要加大信息建设的投入,信息就存在绝对安全的可能;另一种是忽视信息安全建设,信息安全风险意识淡薄。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对信息资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而他们在保护信息安全方面几乎是无作为。

其次,企业在具体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表现出重安全技术而轻安全管理的思想与行为方式。这些企业在工作过程当中,不论是在心理还是在行为上都过分依赖安全技术,甚至认为只要安全技术过硬,信息安全就一定能够得到保证,为此,企业普遍采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构建企业信息安全系统。而在安全管理上,出现了管理措施不到位,员工在信息保密上不够严肃等问题,造成信息安全技术做无用功。

此外,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等问题。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需要收集各方面的大量的信息,如此才能增强评估的有效性。而企业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造成各部门的工作不配合、不协调。信息技术部门被孤立,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工作也就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完成。

最后,我国有些企业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上落后于时代。现代信息系统越往后发展,结构就越复杂。这要求企业要根据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来改进自己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手段,同时也要吸收国际上的先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

三、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

企业信息安全问题对企业来说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部分,企业应该在经营与管理的每个环节做好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工作,使企业的重要信息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可以从风险分析、管理控制、技术控制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风险分析

在进行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之前,先对风险进行分析可以使风险控制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提高风险控制工作的效率。对风险的分析可以从信息资产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等方面来进行[2]。在风险分析工作中,要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工作中需要保护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信息资产面临着哪些潜在的威胁,导致这些威胁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威胁发生的几率有多大;信息资产中是否具有漏洞,这些漏洞是否会被人威胁利用;信息资产发生威胁之后,企业会面临多大的损失;企业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风险带来的损失,等等。

(二)管理控制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工作主要从组织管理、人员管理、政策实施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企业应该建立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吸收组织成员,协调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制定信息安全控制的目标并通过组织成员履行职责来达到目标。其次,企业要培养素质高、责任心强、原则性强,能够遵守企业政策的人员。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不仅与强大的技术力量有关,而且还有赖于执行人员对信息安全工作的支持与参与。此外,在政策实施上,企业要严格执行相关的信息安全保护政策,比如目前国际通用的《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1],为企业执行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使工作能够有序地展开。

(三)技术控制

技术对信息安全控制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安全风险的大小、范围,同时它也决定了修补信息安全漏洞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在技术方面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技术构架的设计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技术先进性原则、可控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等,使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风险控制;其次,要做好安全域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根据不同的安全域所面临的不同风险来进行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最后,要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目前而言,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与国际上的相比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企业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力量,加强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力度。

四、结语

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任何企业与个人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承担信息化带来的风险。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信息安全上的威胁。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做好信息安全的管控工作,认真、严肃地对待当前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谷田.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

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第6篇

关键词:道岔 故障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U1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94-01

道岔设备作为一项主要的信号设备,在轨道交通行业信号设备中占有重要位置。道岔故障的发生往往造成影响面大,延时较长,行车组织困难,对列车的正常运行带来不便。该文通过对地铁道岔故障风险成因的研判,对如何提升道岔设备质量进行探讨。

1 从强化职工安全责任意识入手,研判道岔设备的风险成因

首先就是要把安全风险意识根植于员工的思想深处,贯穿到运营生产的全过程,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员工牢固树立“三点共识”:做到任何时候都把安全作为大事来抓,任何情况下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任何影响安全的问题都要立即解决,牢牢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

其次,结合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以及现场调研,分析联锁道岔的风险成因主要包括日常检修调整压力不当造成不解锁或不锁闭、表示杆卡缺口造成道岔无表示、接点接触不良造成动作或表示电路故障、外锁闭道岔锁闭杆或锁闭框处缺油影响正常转换、道岔清扫不良或滑床板缺油影响正常转换、道岔工务病害等。

2 从强化基础管理入手,落实道岔设备的标准化检修,超前消除道岔隐患

强化基础管理是实现安全风险过程控制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立标、学标、对标、达标活动,将安全风险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与作业岗位、每一个管理与作业环节,加强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安全风险控制。以落实安全管理规范化和职工作业标准化为重点,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各岗位的作业标准,才能实现对现场作业的有效控制。

加强道岔动态管理。一是实施道岔分级管理。切实强化道岔日常维修工作,将全部正线道岔设备纳入分级管理,按照道岔在进路中的重要性、动作频次将道岔分为“一、二、三级”明确每级道岔的检修细则、周期和责任人,确保道岔的检修质量和稳定性。对重点道岔公司、部门、车间要加强检点盯控和整治,确保道岔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建立道岔调整档案。紧密结合道岔日常养护工作,组织信号工班建立道岔调整档案,对管内重点道岔进行档案化管理,记录每组道岔的历次调整信息及存在问题,积累道岔各种数据和维修经验,掌握道岔变化规律,并通过数据变换对比,对变化频繁、受外界干扰较大的道岔进行重点维护和整治,使道岔设备维护质量明显提高。

做好道岔设备日常设备巡检工作。按周期、按检修项目落实设备日常巡视检查和集中检修是确保道岔设备正常运用的基本要求。将微机监测曲线查询与道岔日常搬动试验相结合,重点增加对配合工务更换道岔施工后道岔的搬动频次,动态监测道岔曲线,及时发现道岔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的异常变化,对潜藏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跟踪、早克服。

重视季节性设备整治。针对因季节温度变化可能造成的道岔惯性故障,充分利用设备春融检查、防寒过冬等季节性工作,组织开展道岔转换设备整治,重点对转换设备安装装置方正程度和外锁闭拉杆与锁闭框间隙进行检查,并根据尖轨的伸缩量及时调整,防止因机械磨卡引起的道岔转换不良故障。针对入夏气温渐升造成道岔三杆金属静态张力过大,影响机械寿命和行车安全的特点,加强尖轨密贴量的检查调整,做到压力适当、电气特性符合标准。重点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进行道岔2 mm试验,摩檫电流的测试调整。加强道岔杆件消旷工作,消除道岔杆件旷动造成的尖轨锁闭不良、缺口变化等病害。

加强结合部的问题整治。一是切实加强道岔联合整治。对道岔爬行、密贴不良、道岔几何尺寸超标等十大病害问题,按照“车工电并表检查”要求,积极协调工务等部门开展道岔联合整治,及时消除尖轨翘头、滑床板吊板等问题,确保道岔转辙设备转换顺畅。同时,建议每季度由上级专业部门牵头,工务、电务等部门参加,对道岔联合整治情况进行验收、排序和奖励,保证道岔联合整治效果。二是加强相互联系和配合。在技术上、方法上和标准上抓好落实,确保道岔整治一步到位,全面消灭道岔安全隐患。现场各信号工区切实加强与工务工区的日常联系,认真落实“日联系、周碰头、月沟通”制度,确保结合部问题及时解决。

3 从抓好应急处置入手,压缩道岔设备故障的延时

公司从上到下、从车间到班组要牢固树立“先通后固”的抢通理念。不断压缩道岔设备的故障延时,进一步完善非正常情况下各项安全措施,分层次、分岗位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流程、处置措施和职责分工,做到简明实用、便于操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做到应急有备、响应及时、处置高效。

4 从强化安全风险管理的考核评估入手,减少道岔设备故障的发生

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科学管理。认真执行公司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安全风险管控实行有效的监督,进行定期评审考核,对风险防控不力的,及时进行纠正;对触及风险“红线”的,尤其是可能引发严重事故的问题,严肃追究责任,提高安全风险管理的效能。

做到明确安全责任,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将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使每个人都感到自身所肩负的任务,进而把压力内化为控制风险的动力。另外要建立安全控制机制,强化责任的监督检查,对已经落实的看效果,对正在落实的查进度,对尚未落实的问原因,尤其对落实不力的要严肃问责,做到工作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奖惩。实现风险前移,使人人肩上有安全担子,个个身上有安全压力,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从而保证安全隐患能及时消除。

利用每周交班会、对话会以及月底安委会分析道岔故障,做到件件有分析、件件明原因、件件有措施,加强安全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断,特别是针对维修不良的、责任性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杜绝人为因素引起的同类问题重复发生,减少道岔设备故障件数。

总之,强化安全风险控制提升道岔设备质量。关键在于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真正把日常标准化检修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使得“日常作业标准化,规章制度规范化”蔚然成风。针对电务道岔设备,也就是对检修的设备做到心中有数,做到风险点研判准确,控制措施有效,及时利用检修点组织克服,提高设备的运用质量,最大限度的降低设备运用风险,为确保运营安全畅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振祖,李仁发.运转设备振动超差主要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装,2003(3):8-9.

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第7篇

关键词: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整体防控机制

电子银行业务是指银行通过手机、电视、电话、电脑、ATM等电子渠道向公、私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已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然而受网络技术变革、金融监管自由化和不确定的法律、规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电子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扩大给银行风险控制和金融风险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也给我国促进金融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近年来,我省电子银行业在全国电子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十分迅速,也给我省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将结合我省电子银行发展的实际,对如何建立电子银行风险整体防控机制,促进电子银行和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一些建议。

我省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要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建立一套整体防控机制,形成全省各级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各银行机构、全省人民共同行动,打防并举,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一、全省各级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是建立防控机制的主要策划者。

我省各级政府及金融主管部门应摆正自己的位置,立足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健全社会义法律体系为抓手,推进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法律的制定工作;以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为抓手,做好对电子银行各项业务的监督工作,避免风险;以加强对市民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教育为抓手,提高广大客户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以打击金融犯罪为抓手,对危害电子银行资金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

1.加强法制建设做好法律风险的防控

目前,由于电子银行业务属于新型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非常缺乏,电子银行的发展缺少可以依据的标准。而对于电子银行来说,在有关交易规则、交易合同的有效性、交易双方当事人权责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进行界定。相应法律法规空白的存在,很容易产生球现象,并且一旦产生纠纷很难解决。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势在必行。我省一是应加紧制定《电子银行交易地方管理条例》,对我省电子银行的交易规则、交易合同、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作出明确的界定,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明确规定。二是要通过“两会”进一步向全国人大建议,呼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填补法律法规空白,杜绝产生球现象。

2.加强外部监督与管理

随着银行信息化的推进,电子银行业务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监管规章相应地需要根据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新情况加以调整和修改。结合我省现有金融法律制度,借鉴境外有关机构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经验,制定适合我省实际的规范措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强化监管的要求。早在2005年4月,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我国就正式施行了《电子签名法》。2005年11月,银监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业务资格认定工作规程》等三部条例,前两部法规已正式实行,在加强对电子银行的外部监督与管理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省一是要加大对以上条例的执行力度,加强管理,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探索新的管理办法。三是时要提高对高科技犯罪的侦破能力,加大对电子银行盗窃案件的查处力度,从严从重打击犯罪分子。

3.强法客户安全意识的教育

提高客户安全意识是防范电子银行风险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使用电子银行的安全意识,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防范风险。首先是银行要加强对客户的安全教育,在客户办理银行卡时,重点介绍安全使用银行卡的知识,提醒客户及时更改原始密码,并在营业网点和自助服务设备上张贴风险防范告示,提示客户保管好各种相关凭证。其次是在开办网上银行服务时,通过培训手册等形式对用户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设置专门的用户体验区,实际指导用户完成第一次交易;明确说明证书的重要作用,鼓励用户使用证书等。第三是要充分利用我省新闻媒体及报刊杂志对电子银行安全风险进行宣传报道,向公众介绍犯罪分子利用电子银行盗取客户资金的各种手段,提高客户识别真伪、防范风险的能力。

二、全省各大银行机构是建立防控机制的关键环节

银行是处于建立防控机制的关键环节,是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最重要的主体。我省各银行要立足自身业务开展实际情况,加大科研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拓创新,做好内部管理,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一个安全的操作和传输系统,充分发挥银行在电子银行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1.银行要做好技术漏洞风险的防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技术漏洞是危害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杀手,危害极大。然而“解钤还须系铃人”,要使电子银行安全运作,避免技术漏洞带来的风险,还得使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般来讲,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可采取防火墙、编码技术、授权证明人等技术措施。我省银行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正确的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策略,对建设电子银行的技术方案进行科学论证,确保信息技术安全可靠。

(2)加大电子银行安全技术投入,提高通信网络带宽,建立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增强电子银行抵御灾难和意外事故的能力。

(3)积极引进一些高效的安全产品和安全技术,如支持指纹认证、身份证扫描识别、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渠道安全认证体系,避免单一密码认证的缺陷,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ATM机上使用指纹识别系统。

(4)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时更新、升级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提高计算机系统抵御外部网络攻击和抗病毒侵扰的能力,增强电子银行系统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2.银行要做好系统设计风险的防控

电子银行业务开展完全依赖于电子银行系统,系统的安全直接影响到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以及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我省银行在系统设计风险的防控上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做好网络安全措施防范。现代银行交易信息在客户与银行间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这种传递过程中一个微小的篡改便会带来数百万的资金流失并导致现代银行经营的混乱;网络防范措施的微小疏忽,也会带来现代银行业务的重大隐患。如何确保交易安全,避免银行自身的损失并为客户保密,是现代银行能否生存并发展的首要问题。

(2)完善信息和安全审计体系。现代银行信息系统自身的完备性及安全审计体系是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应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现代银行业务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实施和实现的,系统的严密性、完整性、易操作性、容错性、封闭性等直接影响着现代银行的生存空间,一个小小的系统错误也许就会给客户或银行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使客户对现代银行失去信心;如果在系统设计开发期间及系统投入使用中,有一套严密的安全审计体系,发现和寻找各种潜在的安全漏洞,就能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3)做好复合型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大对软件平台和硬件核心技术科研投入。复合型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缺乏及现代银行设备国产化程度低,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人员素质问题是各项工作的核心问题,没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就做不出优异的工作成绩。现代银行业务是传统银行业务与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产物,是高层次、高科技的金融产物,其对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而在我省甚至我国,既精通金融信息系统工程开发、又熟悉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

(4)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保持对技术外包进行评估和监控的能力银行要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已有的方案是否继续适合其业务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来满足预期的将来需要。声誉和法律风险控制方面为防止出现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的负面情况,银行机构应当发展和监督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标准。保护银行声誉的其他重要手段还有定期审查和测试经营持续性、抵御和事故反映计划以及沟通战略。其他的传统银行风险治理方面银行应当实行合理的信用保险政策、信用监督和治理行为准则。要根据电子银行业务量大小,加强对客户存款和贷款的流动性以及变化情况的监控,同时也需要对电子银行业务对市场动荡性的影响效果进行监控

3.银行要做好内部控制风险的防控

电子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内部控制、岗位分工和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和审计方面都极为缺乏专门的技术和技能,与传统银行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设计和执行与电子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意义重大。

(1)完善内部控制机构,确定内部控制目标。我省银行机构必须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定期的测试和评估。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应包含:技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保密和对隐私的保护措施;治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产及其可靠性。二是运营控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三是治理控制,用来保障运营效率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三个要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预防性控制;二是侦测控制;三是纠正控制。各大电子银行应该将内部会计控制、运营控制、治理控制强求合起来,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控制系统,有效做好内部风险防控。

(2)理顺关系,建立良好的公司控制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银行做出正确战略的平台。银行要取得因特网战略和经营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龙其是需要一个健康的董事会。董事会如同银行的大脑,大脑不健康,网上战略和经营无从谈起。而这一点恰恰是我省甚至我国银行所缺乏的。银行应当具备一种严密的分析程序来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电子银行风险。对电子银行内部风险的治理和控制包含“规划实施衡量”等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需要银行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

三、全省广大人民是防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群众是电子银行风险控制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我省人民群众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的重要作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电子银行风险控制的工作当中去。

(1)要强化意识,加强学习,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办理的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学习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电子银行业务办理风险防控能力的基础。全省人民首先应学习电子银行业务办理的方法、流程,仔细阅读“办理须知”或“注意事项”,熟悉电子银行各种业务的办理,掌握在办理过程中的突发事故的处理技巧,能及时识别虚假信息,养成良好习惯,保护好个人信息,不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其次要加强对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善于运用法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2)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安全

金融犯罪以侵犯金融机构管理、货币管理、票据管理,破坏金融市场秩序为目的,危害极大。近年来,通过电子银行系统或电子技术手段进行金融犯罪的案件在我省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呈现出犯罪主体多元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金融犯罪不仅涉及自然人,还涉及单位法人;既有懂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员,也有不懂金融专业的人员;既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有非金融机构的社会闲散人员;既有国内不法分子,也有国外不法分子,给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和金融主管部门的治理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深刻认识到金融犯罪带来的严重危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作用,以打击犯罪,维护法律尊严为已任,打好打击金融犯罪这场“人民战争”。

电子银行业务已成为了我省金融业务的重要组织部分,做好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工作对我省金融风险控制工作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各级政府、各银行以及全省广大人民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电子银行的风险控制工作中去,形成全省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小(EBG)《银行监管人面临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J]2000.10

[2]吴少平/叶新年[J]《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版社2008.3.

如何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第8篇

关键词:高校食堂 食品安全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11-0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校食堂作为一类特殊的餐饮单位,服务对象特殊、开餐时间集中、就餐人数多、经营环境相对封闭,安全性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食品安全管理,降低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分析法等研究工具,结合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现状,找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现状

大多数研究认为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形成了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和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1}。(1)行为规范,包括良好卫生规范(GHP)、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一系列为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而作出的指导性规范文件,企业依据这些行为规范,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2)危害性分析,主要是指HACCP(Hazard Analysis of Critical Control Points)的提出和应用,是一种科学、合理、针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过程控制的预防性体系,包含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制、确定控制措施、建立纠偏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七个步骤{2}。(3)风险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风险”即指食品中危害产生某种不良健康影响的可能性和该影响的严重性{3}。“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和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三部分组成{3}。

早在200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我国政府就将风险分析的管理方法逐步应用于食品安全日常管理之中。2011年10月,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承担着我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撑任务,填补了我国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机构的空白{4}。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尚停留在行为规范阶段,甚至有的高校食堂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即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者凭借从业经验管理食堂,无食品安全理念和管理意识,管理手段包括:传统的行政命令、思想教育、群众运动等{5}。当然,也有少部分食品安全意识强,具有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高校,能够应用风险分析成品检验和过程控制等管理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二、问题

不难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更是远远落后。

1.政府风险分析管理有待提高。一些发达国家早在1996年就将风险分析理论引入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而我国则在13年后的2009年才逐步使用这一理论。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风险管理正在试行,风险交流依次完善,但仍存在问题。

首先,风险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很多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待专业评估。例如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研究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率与中毒发生前一天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有关,平均气温低于19.2℃或相对湿度低于60.3%的条件下,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率很小{6}。因此,政府可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就温湿度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性做出评估,如果这种相关性一再被得到验证,政府相关部门就可以据此建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警制度。

其次,风险管理范围较窄,未能推广至生产者。我国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过于依赖抽样和检验的成品管理模式已不适合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与风险分析的过程管理理念不相适应。

第三,风险交流参与主体少。风险交流主要局限在政府部门。但实际上,生产者之间,政府与生产者,政府与消费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乃至媒体、专家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之间都需要风险交流。风险交流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使得高校食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了解真正的风险点,另一方面,媒体的误报夸大,以讹传讹的伪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消费者的过度紧张和恐慌,损害政府和科学家的公信力,还有可能对行业造成经济打击。

2.政府监管理念未推广至高校食堂。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表明,在风险分析基础之上的预防性源头监管、过程监管明显优于事倍功半的终端监管。而现实状况是,政府开展了一定的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但在高校食堂层面,了解“危害分析”、“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的食品安全管理者极少,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目前开展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工作大都与食品工业相关,与餐饮行业交叉少,无餐饮业,尤其是高校食堂方面的案例分析,先进的理论理念“不接地气”,高校食堂不能运用其指导实际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未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宣传等推广至高校食堂,高校食堂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主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在餐饮行业的不断延伸和发展。

3.食堂管理方法落后。首先,危害性分析片面。餐饮服务包含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有多个风险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购,采购环节累积了上游种植养殖、包装运输、食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风险,因此,对采购环节的监控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多高校食堂采购环节的把关仅停留在索票索证阶段,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

其次,快速检测能力低。有的高校食堂设立了化验室,但化验室仅能开展简单的理化检测及微生物检测,而微生物检测繁琐,耗时长,以细菌总数检测为例,最短需要24小时,而大肠菌群检测最少需要72小时。但餐饮行业具有即食性的特点,当化验结果出来,无论合不合格,就餐师生已经用餐完毕。如果不合格,很有可能在化验结果出来之前,就餐师生已经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因此,原始的微生物检测只能作为食堂加工流程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参考,而不能像食品加工企业一样,通过成品检验,不合格产品不予发货。因此,快速检测对餐饮行业来说,尤为重要。而快速检测设备试剂价格高昂,并不是所有高校食堂都会承担这笔支出。

最后,风险分析工作未开展。现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危害性分析的了解都比较片面,更不用说风险分析相关知识,同时更谈不上应用。

三、原因

1.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政府在将“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中时,未能重视生产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融入高校食堂的日常生产经营之中。目前,我国“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仅在政府监管层面得到运用,但说到底,食品生产的最直接的责任人是生产者,如何引导督促生产者生产安全的食品,如何遏制惩罚生产者生产不安全的食品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因此,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是不合时宜的,更为重要的是将之推广至生产者,发挥生产者的能动性,让生产者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管理,如此才能确保成品食品安全。因此,政府要找好定位,科学设置管理思路和措施,提出要求,生产者执行,将监管力量放在源头,实施过程控制。

2.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造成风险评估范围小,风险交流主体参与少,食品安全管理理念信息普及程度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培训宣传缺乏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食品安全信息专业化强。在分工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专业化已经成了重要的无知之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点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要将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使大家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7}。

其次,政府推广和普及先进管理理念的力度不够。对于高校食堂而言,很少有有关危害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的培训宣传。

最后,政府部门现有风险分析相关信息分散,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查找不便,与一线工作者联系不紧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使用相关信息平台,用于指导实际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3.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研究不到位,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与餐饮各关键控制点控制的快速检测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采购环节以及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地沟油”的检测为例,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以目前检测技术而言,仅能做到筛选,准确性不高。而微生物的检测耗时长,现有的快速检测方法同样存在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的另一层意思是已有完备的检测方法,但是由于价格、设备、人员等原因,检验检测工作未能开展。

4.人财物保障不足。当前,高校围绕“培养人”的目标开展工作,重学术轻后勤的现象普遍。这种观念,直接导致高校对后勤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力度不足。尤其在物价上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高校食堂办伙成本激增,但为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响应教育部“质量不降、数量不减、价格不涨”的号召,高校食堂利润空间大幅压缩,食堂微利或亏本运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经营是各食堂的首要目标。当食堂都不能正常经营的时候,何谈食品安全,更不用说食品安全投入了。加之高校食堂大多职工文化程度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缺乏,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理念的进步任重道远。

四、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1.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高校食堂经营者对师生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政府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守法遵章为前提,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8}。通过经济、政策、市场等各种手段,增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的内在动力。行业协会也要加强管理,规范、引导、督促行业自律,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培育食品安全诚信文化{9}。高校食堂内部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督促从业人员不断学习食品安全管理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严守职业道德。

2.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政府部门可依托各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专业机构,加强对监督人员、高校行政人员和食品管理人员等的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重视程度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做好中高职及本科、研究生多层次衔接的学历教育,设置相关职业标准,引导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职业教育,建立人才体系。此外,要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能力建设,整合专家、食品安全公共发言人等各种宣传资源,借助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等交流平台,宣传正确科学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从而推动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不断进步。

高校食堂自身要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普通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

3.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还可设立统一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和定时通报、提供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情况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增加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既方便高校食堂和就餐师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各类预警信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又方便行政机关及时了解食品安全管理一线的具体情况,为法律政策的制定打好实践基础;同时,为公众的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

高校食堂要时刻关注政府部门的各类信息,了解先进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在食品安全高风险时段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4.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政府加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加强食品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指导高校食堂对生产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并能够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防范。

高校食堂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加强食品安全方面人、财、物的保障。要加强自检体系建设,配备快速检测设备设施,增强检测能力。

同时,要主动学习接收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结合餐饮工作实际,给政府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另外通过实践,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分析”管理制度。

五、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以及人财物保障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了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等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注释;

{1}杨明亮,刘进,彭莹.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03):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7341-2009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3811-2009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心介绍.[3-24].http://.cn/Article/Singel.aspx?channelcode=B2957AD28C393252

428FF9F892D1EDE1811F73D8044090E5

{5}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0(02):63-78

{6}张磊,穆海振,陆怡,等.上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和气候特征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07):330-332

{7}严卫星.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要让老百姓听得懂.[3-25]. http://.cn/Article/News.aspx?id=19D26BB734F1B0D70

332C42CDE41C8FF82630C57C4F767DD

{8}北京市政府.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5. 2011

{9}国务院.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