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4 17:08:07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第1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形势下价格工作如何充分发挥价格部门职能作用,如何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摆在价格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价格工作和县域经济及发展的现状

(一)、价格工作现状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部门的工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的角色。市场经济中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经放开,实行市场调控价,商品价格由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决定。关于国计民生的商品价格实行政府指导定价,如:水、电、气、暖、媒、油等基础行业商品的价格仍实行政府价格部门定价。政府价格部门对基础行业商品价格的控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和逐步完善,有利于确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有利于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价格不断放开,价格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不知自己到底该管些什么、能管些什么、会管住些什么的现象,从而使价格执法部门不能达到“管大、管少、管好”的价格管理目标;由于价格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市场经济中价格欺诈、价格违法案件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稳定、健康发展;由于价格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中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现象屡有发生,直接影响了价格部门的形象。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放开了,价格部门管不住了,价格工作可以忽视了,价格部门可以撤掉了的观点。

(二)县域经济及发展的现状

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县域经济的做强做大,就不可能有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国家经济的做强做大。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县域是拉动消费的“超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县域经济是工业资源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是强国富民的基石,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县域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担重要任务。

二、价格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价格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水、电、煤炭、油等行业是基础行业,也是经济社会中多种行业的上游行业。水、电、煤炭、油等行业商品价格的变动在县域经济中可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重大、影响深远。基础行业商品价格大部分实行的是政府价格部门定价,价格部门对基础行业商品价格的调整,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因此价格部门做好基础行业商品价格的调整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价格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价格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密不可分,现阶段教育、医疗、卫生、农电、建房、种子、化肥等价格是县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到县域社会的稳定问题。只有做好价格工作,才能解决好县域人民反映的热点问题,才能保障县域社会的稳定,才能确保县域经济的健康、正常、稳定发展。

(三)、价格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

县域市场经济社会中价格违法、价格欺诈案件屡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县域市场经济秩序。做好价格执法管理工作是维护正常县域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为县域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保驾护航,从而确保了县域经济良性、正常、稳定的发展。

三、价格工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部门面临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趋势。一种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经济规律直接影响价格的程度越来越大,一种是政府直接管理价格的范围越来越小。如何适应这两种趋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价格部门面临一项重大的战略问题,更是价格部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价格工作在转变工作思路上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虽然我国现在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纵深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主体的利益不断强化,对政府价格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要求,大部分商品价格将实现市场调控价,这样要求价格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要从定、调价为主转移到制定市场价格竞争规则、加强价格行政执法、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主上来。在价格部门转变工作思路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价格部门对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不管不问了,当地党委、政府认为价格工作可以忽视了,价格主管部门可以不要了,价格队伍可有可无了,造成价格部门为当地党委、政府作参谋助手时不知如何发挥价格职能作用,不知如何运用价格手段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如何服务好人民群众,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价格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和价格矛盾更加复杂,要保持县域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维护当地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价格工作的难度更大了,价格主管部门的任务更重了,对价格干部队伍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当前,价格工作和价格问题涉及县域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县域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它不仅是经济工作,而且是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社会工作。所以,价格部门面临的工作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由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原材料出现的“瓶颈”现象与企业要求降低商品成本的矛盾,对政府价格调控提出更高的要求。县域人民群众对医疗、教育、农电、建房、种子、化肥等价格热点问题反映强烈,而这些价格的表面现象,透露出背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如何积极配合各项体制改革推动价格改革,解决好这些热点问题,难度更大;如何运用现有的手段,及时平息价格波动,稳定县域市场价格,难度更大。

(三)、如何提高价格部门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价格执法队伍建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现行的价格管理机构不顺,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与形势、任务要求还不适应。从机构上看,价格部门归属不一,严重冲击价格干部的信心和系统意识;从执法上看,《价格法》是价格工作工作的基本大法,但由于体制环境、立法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价格法》一些条文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有的可操作性太差,有的造成执法随意性太大;从队伍上看,由于编制结构不平衡,价格部门特别是县级价格部门存在混编混岗问题,有的在岗人员不足,力不从心,无力面对广大而复杂的农村价格工作局面,甚者撑不起作为政府一个部门应有的一片天地。

四、价格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价格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要求,转变职能,逐步放开管理,还经济发展更大的市场度、自由度;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强化价格执法队伍的法律意识,注重培养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走法制化执法轨道。

(一)、以做好县级政府参谋助手为出发点,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发展是硬道理,一个职能部门的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首要的就是看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这也是当地党委、政府对其重视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价格管理职能就是要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并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经济工作和产业发展重点,主动做好价格工作,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价格体制环境,更为适宜的价格运行环境,更加规范的价格体制环境,更加优良的服务环境。价格部门特别是县级价格部门要定期研究分析党委、政府开展的主要经济工作,并根据这些经济工作的要求,找准切入点,采取积极得力措施,制定相关的价格工作计划和对策与之配合。

(二)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城镇化步伐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价格的职能作用。

采取积极的价格政策,支持农业和农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强对种子、农排农灌、农电、畜禽防疫、农技推广、农机作业等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管,稳定农资价格,落实优质优价政策;运用价格杠杆,提供价格信息,引导农民将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到效益更好、竞争力更强的产业和产品中,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增加。

积极疏导价格矛盾,壮大经济亮点。注意了解掌握本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价格和收费问题,摸清优化结构中出现的一批专业乡、特色村在生产和流通中的价格矛盾,清理农民外出务工收费。通过疏导价格矛盾,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运用价格政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中各项价费的监管工作,对兴建的“农民镇”、“小康村”、“农民小区”,要做好自来水、液化气、供暖、供热、用电、物业管理等公共公益事业价格与收费的管理:根据经贸型、工矿型、旅游型和综合型等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特点,积极发挥价格职能,加强农民建房、外地户口入籍、征地、商业网点、摊位、外地客商子女入学等价费的管理;采取支持性、倾斜性的价格政策,推动城镇基础建设、市政建设、环保事业的发展;加强价格引导,制定价格优惠政策,改善小城镇建设的投资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对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和城市化建设而出现的对农民生产和增收影响较大的价费项目,由价格主管部门实行规范管理。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治”的办法,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价格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价格协调作用,自觉抵制低价倾销、价格垄断、价格欺诈、价格歧视等不正当价格行为。

(三)以围绕“三农”问题搞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为切入点,完善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农”问题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在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情况下,加大对涉农价格和收费管理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举措,是新形势对价格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也为价格工作实现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和舞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涉农价格和收费管理,要把行政机关收费、教育、医疗、建房、婚姻登记、计划生育、中介服务等方面的乱收费作为整治的重点,发挥多方合力,联合纪检监察、纠风和农民负担监督等部门,共同开展治乱减负工作。以《收费许可证》发放和年审为主要手段,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对农民和乡镇企业反映强烈的收费、已明令废止的收费、收费金额大的项目要重点监管。

进一步提高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的透明度,把涉农收费公示制度作为“阳光下的民心工程”切实抓好,明确责任,加强动态管理,完善配套措施,努力扩大公示工作覆盖面,长期坚持下去,充分发挥公示制度的作用。

在当地政府领导与支持下,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县、乡(镇)、村三级价格监督网络建设。建议乡(镇)价格监督站,由分管经济或财贸的乡(镇)长任站长、乡工商、财政、经管、水管、教育、卫生等部门为成员,具体工作由经管站负责,对外挂牌,各行政村设义务价格监督员,由村主任兼任,或在有名望、能坚持原则并热心价格监督工作的人中聘任。各县需选择1-2个乡镇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县推广。

(四)以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为主攻点,当好维护县域经济秩序的“主力军”。

价格主管部门,是维护县域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主体。要认真落实“定规则、当裁判”的职能,加强对价格收费的监督检查。在继续做好对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监督检查的同时,加大对各类收费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对价格垄断、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监督检查。价格监督检查要向乡、村两级延伸,加强对与农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价格和收费的监督检查,扩大检查的覆盖面,整顿和规范农村价格和收费秩序。

做好价格举报中心的工作,开通“12358"举报电话,及时受理、查处群众举报案件。广泛开展明码标价工作和价格诚信活动,注意发挥企事业单位自身监督作用,提倡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

(五)以加强价格执法队伍建设为提高点,逐步实现依法行政。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做好价格工作的根本保证。价格执法队伍总体素质是好的。但与肩负的重任比,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值比,还是有差距的。要求价格执法队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加快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纪律严、业务精的现代化干部队伍上狠下功夫。强化价格执法队伍的法律意识,注重培养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开创工作新局面。

(六)以进一步拓展价格服务领域为创新点,使县域经济发展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做好农产品成本收益的常规调查、直报调查、预测调查,开展对农民种植意向、农户存粮、农户售粮、农户购买农资情况的专项调查,开展本地特色农产品的专题调查。建立成本价格信息服务体系和制度,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第2篇

一、林下经济的定义

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它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林地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的一条新路子。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研究和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林下经济的发展优势所在

1便于政策的执行

不论是哪个行业,对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国有林业是林业的主力军,拥有相当多的优势。比如,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有稳定的行政关系、兄弟单位关系、技术信息关系和市场关系,对于各种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经营

林下经济是一种人工利用林地或改变森林群落结构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下经济的发展不适合私人随意的点状,相互无联系的布局,它的设计应该根据林地整体群落结构、林分、面积、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进行科学调查和设计,如果按生态群落的角度经营,一般来讲不必密植,不必集中,尽量仿原生态进行种植。这样的整体设计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的需要。因此,林下经济在整个林场内(或者整个林业局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大力量才能够快速实现发展。如此,只有以国有林场为主发展林下资源才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统筹安排和调度。

3有利于技术扶持

国营林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资源,又有自上往下的技术网络,对于发展林下经济中获得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没有更新技术的优势就如同没有了营养,没有了营养的适时更新。

4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场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很容易调度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场在人力资源上也是一个优势。

三、全方位发展林下经济

1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

人类一些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人们把能源开发的对象无奈地转向了植物,玉米等农作物做了首选,但是这又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而能源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有望极大地解决能源危机,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等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在林区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将是大有前途的举措。

2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下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养生、休闲、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旅游、绿化产业随之兴起,园林苗木业做为城市绿化、美化、环保的重要构成异军突起,发展强劲。而林区有大量的林地资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给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桦、油松、忍冬、山桃、刺楸、兰草、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绣线菊、芍药等。那么,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园林型的林下经济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外来园林植物进行种植则更有前途。

3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

发展牧草地,池塘生态养殖,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养鸡、鸭、鹅、雁等禽类,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下经济的首要模式。

4发展林药型林下经济

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人参根等。也可以种植五味子、天麻、沙参、党参、玉竹、贝母、灵芝等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可观。

5发展菜果型林下经济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第3篇

【关键词】科研单位 促进 市场经济发展

一、吉林省基本情况简介

吉林省是公认的科技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不管是根据领域功能划分的科技、教育、军事、服务等领域,还是从行业功能划分的农业、医疗、航空、汽车等等,这些科研部门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取得了相当大的研究成果。目前为止,吉林省的科研单位已经有125家,参与的科研工作人员总数为11093人,科研活动经费当年支出143028万元,当年产出的科研成果有368个,科技了3143篇,科研项目开发了1519个,总的合同费用高达52697万元。

二、科研单位发挥的主要作用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与否,科研占据关键的影响地位。因此,对于科研单位的投入是一项不可少的措施。科研单位回报给国家和社会以科研成果的形式。一般来说,科研单位按照属性被划分为中央直属科研单位和地方科研单位。其中,中央直属科研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原国家部委附属科研单位、国家“211”和“985”各大高校,以及其所管辖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机构等科研单位。而地方科研单位则包括了各企业科研单位、地方政府所属的科研单位等等。

原先的科研队伍都是从国家部委争取经费,以争取国家科研任务为目的为主要。随着近几年科技研发体质的不断改革,单纯从国家部委取得研发资金和经费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要求了,现在评估的最重要指标就是要取得地方以及企业的支持经费。

地方科研单位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奉献作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和物理研究所所奉献的成果就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被称之为“中国光学的摇篮”。今天着重讲的就是地方性的科研单位。

三、发展科研单位必须解决的几层关系

(一)科研单位与高校的关系

对于科研机构的投入配额上,支持科研单位和科研高校的一直都是不相上下。早在19世纪的时候,作为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先生就提出:大学不但是要搞教学,而且还要搞科研。从那以后,各高校的教学开始面向多样化,并且慢慢的从理论到时间创造。

但是实现的过程是漫长的,现在的高校还是更偏向于基础研究和理论实践。而科研单位注重的是科技前沿的探索。两者相比还是具有不小的差距。

(二)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关系

传统的经济体制使得科研工作不能很好的依靠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建设也不能有效的凭着科研工作迅速进行。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是由于科研单位一开始的开发阶段并没有和企业联系合作,这样往往会造成由于科研单位所研发的成果针对市场需求性不强而导致的商业化低。另外一方面就是因为现在的科研单位无法满足企业的科技需求或者是工程服务化需求,使得科研力量没办法和地方的科研同步进行,当地的科研成果创新成功率就大大的降低了。

(三)科研单位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机构对科技研发活动有一定的管束力,(具体表现就是当超过科技生产关系层面的时候,直接制约着科技生产要素配置的调控),因此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机构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政府的行政权力制约科技机构表现在:制约科技综合能力,主要是在知识产权这一内容上;还制约科技人员的流动、科研机构的设置等等方面。这些方面的不协调都显得各项的法律制度非常的不健全。

四、科研单位的改进措施

(1)政府要给与地方科研单位一定的发展空间,不能太过于局限。简单来说,政府应该在处理和地方科研单位的宏观方向指导、全局服务协调上给与妥善的措施,不要过多的干预其事务性的工作和科研任务,给与更多的平台自主创新,给地方科研单位塑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各地方政府可以对现有地方科研单位进行重整,优化其特色机构,加大投入的支持,这样可以使得各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可以更好的达到技术转移的效果。第二,应该建立良好的科研信贷平台,这是最好的支持科研单位发展其项目的鼓励措施。最后,加强科研中介服务的体质改革是最关键性的一个任务,也是以后改善的重点任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要积极的制定利于科研中介服务的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要利用电子信息平台来及时实现资源共享,把一些最新的产业新闻动态、科研政策和科研成果等等及时,避免造成科研工作人员信息闭塞。这样无形中也是支持科研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

(2)让各大高校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科研单位。高校的人才培养是未来科研工作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但是其仪器设备和实践条件却没有科研单位的好。因此,让高校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单位的行列中来,在激发学生更多兴趣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不同有创造新的创新想法,为科研单位的工作带来更多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各高校的学生也会因此把理论变成实践,更加的有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工作作出贡献。

(3)政府要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资源优置化,把市场的需求和产业化正确的结合在一起。企业本身也要根据自身的市场敏感度来了解社会需求,创造出迎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而政府主要是引导正确、重点分工、分类明确的工作中心来帮助企业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就可以既不浪费资源,又可以创造最大的价值,达到双赢的地步。

(4)具体详细的一套评估系统。如何来说科研的好与坏?这就需要一个具体详细的评估根据。这绝对是需要大众认可,科学以及公平的指标评估系统。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发展经济。因此,国家的科研贸易总额和科研产品出口总额以及其所占的比例配额就将会是评估科研好坏最重要的指标。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第4篇

一、现有人才的优势

要发展县域经济,出路还是在于发掘现有人才的的潜力。从宏观上看,现有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具有三个明显、独特的优势:一是知情。他们对本地区、本部门情况熟悉,工作中可以避免多走弯路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二是好用。不象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那样花本钱、费功夫、周期长、不稳定,使用中具有到位快、进入角色快的优势。三是稳定。由于现有人才多为本地人,配偶、居住都在本地,因此较引进人才来说,相对稳定一些。

二、如何发挥现有人才的潜能

发挥现有人才的潜能,用好现有人才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实行政策激励,强化动力杠杆。要根据本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实际的承受能力,适当地自行制定人才优惠政策,促使现有人才不断产生新动力,激励和鼓舞激发众人才为全县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留住一些原本要“跳槽”的高级科技人才,创造出新的业绩。

2、拓宽用人环境,稳定人才队伍。一是加大对用好现有人才的宣传力度。特别是优秀人才典型事迹的宣传,使全县都能尊重知识,珍惜现有人才;二是改善现有人才的生活待遇,维护他们的合权益;三是破除常规,大胆使用现有人才。坚持任人唯贤,不论资排辈,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以水平、能力、实绩大胆选用人才,招贤纳士。四是根据现有人才的特长合理调整其岗位,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第5篇

一、我国涉外税收政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涉外税收政策的现状及特点

为了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我国在涉外税收方面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并已经先后同60多个国家签订了关于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主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鼓励外商来华长期投资生产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兴办的出口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港口、码头、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投资和兴办先进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追加投资和再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优惠的措施主要包括降低税率、减税免税、再投资退税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涉外税收政策以对外开放为主要目标,涉外税收负担从总体上看采用的是全面优惠原则,明显地具有税制从简、税收优惠从宽、税负从轻、手续从简的特点。

(二)现行涉外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外资企业适用税收政策的差别过大。据统计,外资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率不到内资企业的1/3,内资企业在税收环境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对涉外纳税人给予较多的税收优惠,在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采用,不符合税收公平原则,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阻碍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优惠项目多、层次广,缺乏整体统一性。我国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区域,先后制定的,项目和内容繁多,有区域性、行业性、特殊性等优惠,而且优惠的法律文件也涉及不同级别、区域。但目前缺少规范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合理、规范、严密的机制,在具体执行中,容易出现政策混淆和差异大的问题,不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有损于税收法律的权威性。

3.地区性引导不平衡。现行涉外企业所得税按企业所处的地域位置分别给予不同的政策待遇,比如在东部沿海地区划出部分区域为经济特区,规定凡在经济特区内投资开办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投资什么行业,均减按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纳税。由于中西部地区受到自然环境、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与经济特区、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4.产业优惠导向不明显、层次低。我国现行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对外来资金的投入方面,没有合理的科学产业规划和引导,偏重于一般性的“引资”,对国家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并无特别的鼓励措施。外商投资一般集中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周期短、利润高的中小企业,包括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以及技术落后在发达国家已被淘汰的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加工为主要方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内容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交通、能源、港口等基础性产业项目投资较少,在投资过程中,较少考虑环境治理等社会效益目标,影响了国家的产业结构。另外,在引进技术、高级人才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优惠政策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太大,不能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重点地提升优惠政策的层次,不符合国际税收发展的潮流。

5.税收优惠手段少,灵恬性差。虽然目前我国的涉外税收政策内容多、范围广,但税收优惠的手段基本采用的是降低税率、定期减免、再投资退税等直接优惠措施,而诸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专项费用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运用较少,从而削弱了税收政策的效力。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税收协定中税收饶让的条款较少,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

6.存在越权制定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一些地区政府为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短期发展需要,单独擅自制定超越国家规定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使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出现混乱现象,对国际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产生不良影响,也导致不同地区间的经济结构不平衡。

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涉外税收政策选择

(一)wto对涉外税收政策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已是wto的成员国之一,所以在制定有关税收政策时必须符合它的基本要求。wto形成的一系列协议为参加多边贸易体系的国家之间的经贸交往提供了一整套共同遵守的、有约束力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对税收政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1)国民待遇原则,要求税收无差别,强调的是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国民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国民同等的税收待遇。(2)透明度原则,要求成员向国内和世界贸易组织明确公开本国的税收政策。(3)公平竞争原则,要求税收政策统一,税收环境平等。(4)例外原则,允许成员国在坚持国民待遇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和特殊国情,制定一些特殊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实行产业或地区的特殊税收优惠。

(二)选择涉外税收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符合wto的原则;二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三是充分体现产业政策导向的原则;四是依法治税原则;五是维护国家权益的原则。

(三)应选择的主要涉外税收政策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公平内外资企业的竞争环境。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建议采取立法一次完成分步实施到位的做法。所谓“立法一次完成”,就是说现行内外资企业两套所得税法的统一合并,必须是一次完成,这是保持税法严肃性、稳定性、前瞻性的需要,不可能采取分次立法的办法;而所谓的“分步实施到位”,则是指立法目标的实现,可给出一个过渡期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可采取新老企业区别对待的方法等,以期达到既不否认历史,又能在一定时期后实现统一税法的目的。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可以消除“假合资”、“乱减免”问题,内外资企业可以公平竞争。

两法在合并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税基的确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和wto规则要求,对两法在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上重新明确,尽量作到统一、平等。对业务招待费、职工工资支出、折旧标准等内外有别的扣除项目进行统一规范,体现税负的公平。

——税率的选择:我国目前采用的33%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比一部分发达国家还高,这不利于国际资本的吸引,考虑到世界各国企业所得税税负状况以及我国的具体国情。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应以不高于25%为宜。

——优惠的范围:在新法中取消对不利于环保和落后的生产性企业的优惠,取消对一般生产性企业的大范围的优惠;保留对高新技术和基础产业的投资优惠;增加对福利、教育领域的投资优惠;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增加对利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惠,例如,对外资企业雇用我国人员达到政府规定数量的,可以给予一定的所得税抵免;对外商企业投资于出口企业、先进企业、农林牧业、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享有的税收优惠,内资企业也应享有。

——优惠的方式:建立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相结合的优惠体系。除了使用降低税率、直接减免等直接优惠外,还应充分使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提取风险准备金、科技投入提前扣除、单项所得减免等间接优惠方式,实行收益调节与资金、开发、投入、分配调节并重的方式,增强税收优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优惠的方向:由单纯引资为主向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并重转变。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缺少的是具有较高能力的人才,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加之资源优势,急需的是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具有先进管理经验人才的进入。体现在所得税政策上,加大对大型企业集团的引进,尤其是对资金雄厚、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全球著名企业集团的进入的所得税优惠。

——优惠的对象:为了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在新法中加大国内企业

“走出去”的导向,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例如,对内资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经营给予特别的所得税优惠,鼓励内资企业向外发展。

另外,合并应注意存续期间的确定、优惠条件和标准的明确。

2.增值税改型方面。改革高新技术产业适用增值税的类型,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购进的生产设备所负担的增值税款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减轻其税收负担,解决由于资本性支出较大而税负重的问题。

3.开征新税种方面。我国应将现行城建税、资源税、消费税中部分税目以及环保收费统一改为征收环保税,对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面对外资企业竞争,我国必须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监督外资企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保护中方员工的合法权益。

4.完善个人所得税方面。目前,我国公民和外籍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的扣除标准不一致。从公平税负和简化税制的角度考虑,应减少收入级数,统一扣除标准,公平国内公民和外籍人员的税负。同时,对高科技人才尤其是外国专家在工资薪金所得的扣除及适用税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5.反避税方面。为打击避税活动,减少国家税收收入的损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条文的方式,针对避税行为产生条件、情形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加强国际协作,以保护跨国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利用转让定价的手段进行避税活动。另外,从公平税负的角度考虑,应对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同时,对外资企业还应开征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选择涉外税收政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兼顾税收优惠的效应与代价。外商投资在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由于损害环境、耗费原材料、不平等竞争等导致较大损失。只有当投资利益大于损失时,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才是有效率的。因此,要充分考虑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环境、市场、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2.保留并逐步完善地区性的税收优惠。鉴于wto规则对地区倾斜政策并未作出限制性的规定,为使我国经济在加入世贸后不至于受到外来经济的全面冲击,增强国内经济对外来经济的抗衡能力,保持东部地区现有的对外贸易优势,对原有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可暂时予以保留。同时为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协同效应,对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优惠可借鉴原东部沿海地区实施的“以点带面”的做法,突出重点,重点支持一部分省市,以起到周边联动效应。单纯的地区性优惠应逐步向地区和产业并重,最终取消区域性优惠的方向过渡。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 区域经济 ;可持续 ;协调发展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economy,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lear, real estate investment in economic growth positive role, the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real estate investment, analysis of its the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ecological, economic, social aspects and so on three big factors.

Keyword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region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内容: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提速,房地产投资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房地产周期也成为经济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区域经济的周期受房地产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和房地产投资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一、两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

房地产存在投资周期长、回收慢、环节多等特点,而且投资规模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呈现相同的趋势性,基本和宏观经济周期同向,但也有房地产行业本身的特点。一方面,在两者协调发展时,房地产投资可以大力促进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两者无法实现协调发展时,房地产投资很可能导致区域经济走向衰退,甚至进入萧条。

首先来看两者协调发展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房地产投资的正面促进作用,经济必须增长,才能取得发展,才有基本动力,获得进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只有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同样地,经济发展了,能回过头来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区域经济健康向上,能给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环境,使经济得到协调、持续、稳定增长,带动整个社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一直是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增长,必然促进投资扩大,而投资因为需要垫付资金,必须取决于社会总产品增长后的资金转化成都,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成都直接影响投资额度,而投资的增长一般也能促进经济增长。这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增量水平影响投资总量,投资总量反向推动经济增长,在给定的科技水平和资源条件下,经济增长的速度由投资总量和增长率决定,长期看,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消费需求和能力的增长,短期内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投资增长主要靠扩大政府支出类型的积极财政政策,民间自主型投资缺位,或者增长无力。而从投资结构看,房地产投资增长一直比较快,其它方面的投资水平较低,所以,在其它类型的消费需求难以启动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速度实际上由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决定。

其次,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两种主要影响方式和前进路线,一是在该项投资还没变成现实中的物业前,因房地产投资总量变动而发生的影响,也即投资分配量超出GDP增长速度,则会造成资金膨胀,比例失衡,引起投资泡沫;二是成为物业后,不同产业部门,直接到其生产能力和平衡发展,如果过于偏重消费类物业,像饭店、宾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住宅或商业类物业的建设规模,导致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由于国内经济增长一直以来习惯于依靠增加固定投资来拉动,而固定投资属于房地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果产生投资乘数效应,大幅提高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度。因此,国内的gdp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依赖于房地产投资,并且几倍于国内经济的增长率,使住房价格不断上扬,吸引大批实业型企业进入该市场,导致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投资不单单是过热,已面临泡沫破灭的巨大风险。

二、房地产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

经济的内部因素结合外部的环境条件,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综合性经济的增长,事实上,在正常的社会实践中,资源环境甚至人口的优劣变化都将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但是,已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式绝大多数都假定外部环境不变,只从经济内部的运行体制分析和研究经济增长,忽略了外部环境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

首先来看看何谓“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会危害到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从传统的数量增长方式改变成有数量、有质量、有效益的广义增长方式。其特征是增长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有效管理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付出尽可能小的自然资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和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关系密切,运行环境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有利于稳定和维持社会政治构架。

其二,从生产要素看,土地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资金则是紧缺资源,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房地产投资。但是,人们过去只侧重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忽略了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脱节。

其三,从生态环境看,房地产投资需要占用大量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稀缺,不可再生,这些资源被占用必然制约其它行业发展,所以要合理配置协调已有资源。房地产投资后,房产直接改变当地的空间状况,不但大量分割原有环境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还额外创造了房产的内外空间,消耗大量空间资源。密集的楼群和高层建筑把空间分割得过于细碎,使人与自然互相隔离,产生强烈的窒息感和压抑感,不断侵害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长期以来,这种靠消耗土地、水资源的粗放式发展,忽略了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所以,房地产投资应当把城市规划专家和生态保护专家纳入其中,听取他们的意见,使房子与自然生态环境无缝衔接。

其三,从资金融通看,由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因此,当房地产投资的发展严重超出真实需求,或者投资结构根本不适合社会需要,容易积压大量资金,造成金融行业的坏帐,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引起金融危机。所以,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以合理的投资结构,使房地产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应给房地产投资保证一个畅通的融资渠道。

总的说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为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两方面。社会环境是特定范围内人们的生存交往环境,是特殊的社会文化,不单单要适应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实现“安居”和“乐居”,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另外,还要尊重和保护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把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第7篇

关键词:森林旅游;旅游资源开发;林业经济;国民经济

林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旅游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转变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促进林业旅游业的发展。

1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林业经济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经济发展理念落后。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回收周期较长,因此,很多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第二,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制约着林业经济的发展。第三,对林业的管理粗放。近些年来,在具体工作中,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仍然过于粗放,造成了林业资源的浪费。第四,未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理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的林业经济仍然以放牧、伐树这种破坏环境的方式为主。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已经下降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综上所述,通过对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林业经济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事实上,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不仅要从深化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更重要的是要调整林业的经济结构,改变林业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促进林业经济向着第三产业方向发展。

2我国林业旅游资源开发展现状

2.1我国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林业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三十多年来,青海地区林业旅游经济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6—2009年,青海森林公园总共接待了10.66亿人次,门票收入高达690亿,有效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林业旅游资源在旅游行业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占据了我国旅游行业五分之一。

2.2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①政策保障。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态需求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对林业的首要需求。因此,各地政府针对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制定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有效促进了我国林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②技术支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为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便捷的交通有效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方便了林业旅游资源的管理。

2.3林业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

我国青海林业旅游资源丰富,但受到各方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之间存在的矛盾。目前,我国林业旅游景区的结构单一,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我国丰富林业旅游资源的一种浪费。单一的形式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之间产生了矛盾;第二,林业旅游规模相对较小。相对而言,景点的规模较小,阻碍了青海林业旅游行业的发展;第三,林业旅游机制不健全。目前,青海林业旅游产品大多数以观光产品为主。国外的林业旅游主要以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为主,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性。相对而言,青海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就相对单一,导致林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对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实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其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林业旅游资源开发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积极探索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新路径。

3加强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法

3.1开发和保护并重

森林景观是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因此,在林业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要强调开发和保护并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的理念,确保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1]。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挖掘。同时也实现林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实现对林业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

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应该强调整体性,用发展的眼光,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旅游事业的统筹发展。比如,在某地林业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景点建设中,融入文化名人和历史典故。另外,还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状况引入一些能够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珍稀植被,实现对景区内植被配置的优化。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再对大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进行分析。这不仅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也是为了促进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

3.3依靠先进技术

为了提高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要加强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使用。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在保护现有文物古迹的基础上,加强对古迹的修复工作。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中,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由此可见,在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也要加强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使用,让林业旅游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4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在林业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要考虑规划工作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内容。这两项内容是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部分,是确保林业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4.1做好规划工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调查人员应该要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实现对林业资源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具体的内容包括了明确旅游资源的数量、地理分布、质量等方面因素。在充分了解林业旅游资源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为林业旅游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4.2注重环境保护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在开发的过程中也要做好保护工作,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规划和发展旅游业[2]。另外,还要保障林农的利益,实现林业资源开发的市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妍,卓丽环,许大为,等.生态学相关原理在哈尔滨都市圈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7):94-98.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第8篇

 

促进工业经济平衡健康发展

 

从国内看,目前经济下行趋势由下游行业向上游行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传导扩散,亏损企业和亏损行业增加,经济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全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尽管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和复杂,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困难和逆境中所蕴涵的机遇。当前国际、国内市场不旺、销售不畅,既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也为我们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只要因势利导,应对得当,就能化害为利,推动工业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大力实施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高度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是我国工业经济的一大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强弱、经营业绩好坏浮出水面,一些企业生存出现危机,有些企业甚至破产倒闭,这有利于企业的兼并、联合和重组。优势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横向并购,扩大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扩张,使其发展壮大。

 

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可供我们参考:即通过整合、延伸、集成等手段和方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整合一包话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整合,形成产业优势,包括业务方式的整合,即剥离不具优势的业务,做大优势业务,还包括内部组织结构的整合等。

 

二、引导帮助产业有序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健康快速发展

 

国际间区域间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是由成本的洼地效应所决定的,我国工业经济三十年大发展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

 

经济出现衰退往往是产业转移的先导,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使更多的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脱离传统的产业部门,转入具有高科技内涵的研发业和服务业。发展中国家也将有选择地吸纳发达国家对外转移的产业,并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我们要利用目前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加大对国际先进装备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承接和吸纳,为我们所用。

 

三、全力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业经济的生产力水平

 

这些年我国工业经济走数量扩张型的路子增加了许多落后产能,这些落后产能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现在正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利时机。

 

要重点淘汰钢铁、有色、电力、化工、建材、铁合金、电石、焦炭、造纸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对污染严重、能耗高、改造无能的企业要坚决关闭,继续对煤炭、电力、冶金、焦炭、水泥等领域的落后产能分类排队,采取包括差别电价、水价、运价等在内的制约性政策,促进落后产能尽快退出市场,防止经济形势好转后落后产能又死灰复燃。此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启动一大批建设项目,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地方政府也将续建、新建一大批一般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项目的审查管理,把好投资项目节能和环评审查关,新上项目既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要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要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又要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避免建设过热和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发生。决不能为了短期的效益而牺牲长远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四、引导帮助工业企业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

 

这些年我国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良好,掩盖了企业管理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事实上,这些年我们的企业领导人抓经营多了抓管理少了,现实而言,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现在市场不旺、销售不畅,价格下来了,管理方面的漏洞和问题明显暴露出来了,这正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利时机。企业内部要发动职工群众找管理上的差距与漏洞,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挖掘内部潜力,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

 

五、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为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当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制约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利用政府扩大投资的时机,加快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煤运通道和西部干线铁路,加快电网改造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以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增强工业发展急需的运力和供电供水能力。

 

要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劳动效率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程设计、咨询诊断、商务流通、联合运输、信息传递、金融服务、会计事务、律师事务等工业服务业,形成一批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工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将其专业化、市场化,有的可以实现国际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类服务。各级政府扩大投资刺激经济,给铁路、公路、环境和其他基础设施方面增加投入,蕴涵着巨大的投资价值和商机,要引导企业抓住这次机会,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要充分发挥工业行业协会、商会和专业组织的作用,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越是困难的时候,我们工业行业协会越是要和企业站在一起,为企业提供各类信息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让企业感到温暧,对发展充满信心。

 

六、引导帮助工业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以创新求发展

 

目前工业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应对危机要加快产业转型,利用当前外部市场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走技术创新之路。此外,在市场萧条时,产品多样化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实现产品多样化也必须把企业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

 

从经济增长的规律来看,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增加,那么受限于资本、劳动投入边际回报递减,经济增长最终将出现停滞。从这次危机中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好的企业可以在衰退期泰然处之,甚至乘势扩张,技术创新差的企业越来越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必须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升级,必须坚决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水平低的落后生产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最终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