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16:07:57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第1篇

目的解析城市公共艺术本质,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进行思考,从城市公共艺术走向城市艺术,探寻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路径。方法通过文献分析、理论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本质进行解析;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结论城市公共艺术本质体现为物质性、精神性、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创新性,这种艺术本质属性使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向系统性、层次性、多元性,体现发展的继承性、时代性、创新性,体现于城市的职能和人们的生活中,使城市本身成为艺术品。城市公共艺术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审美环境中而发展成为城市艺术。

关键词:

城市公共艺术 艺术本质 公共艺术本质 发展 城市艺术

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成为设计艺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公共艺术如何定位,公共艺术的边界如何厘清,公共艺术如何发展,目前还缺乏确定性。解析城市公共艺术的本质,从艺术的本质属性的规律上探寻城市公共艺术的实践发展路径。

1.艺术的本质

研究城市公共艺术,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辞海》中艺术的定义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作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在英语中艺术(Art)的本意是“人工造作”。按照美的性质,美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两类,从美的性质看,艺术美独立于现实美,独立于自然世界的美,体现于人的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关于艺术的本质,李心峰先生在其文章“再论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中这样论述:“艺术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反映;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实践形式,是一种精神生产;艺术具有审美特征;艺术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艺术具有突出的想象的特征”。结合艺术定义及艺术本质的描述,体现出艺术是人类智慧充满想象力的创造物,反映对象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客观世界,体现人的思想、政治、社会、生活的审美需求,在人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价值实现,艺术美的本质独立于自然世界体现人自身创造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艺术的本质是关注于人文的物质与精神的审美体验。

2.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解析

公共艺术是公众的艺术或社会的艺术,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服务于公众,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生活价值。城市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合体,具有人类社会的效能和实际意义,集中展现人类文明的全部重要含义,是结合人本身的社会与文化聚落,是最复杂的人文物质与精神体系,是人造物的聚集体,是人与人造物关系的聚集体,这说明城市本身具有艺术的本质属性,它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物质性、精神性、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发展性,体现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

2.1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物质性

艺术是人类的有意思的全面的生产活动的一种,马克思认为“艺术”是生产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并受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生产普遍规律支配生产活动离不物质载体,艺术的生产同样离不开物质载体,这说明艺术本质的物质性。城市更突出的体现着其艺术本质的物质性,首先城市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物质体系,这个复杂的物质体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体现着包括审美在内的各种功能诉求。建筑是城市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典型的城市艺术本质物质性的的范例,因为建筑是人们的居住、情感、审美、有机融合的物质载体,黑格尔曾说建筑是艺术史的起点。

2.2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精神性

在城市的人造物环境中客观物质是主观的精神载体,没有物质何谈精神,城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不可分性,因为人们在各种生产活动中,都会投入情感,都会依照人的审美经验创造,精神生活是人性的本质需求。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精神财富创造,其价值体现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审美体验程中,典型的艺术形式包括城市雕塑、城市壁画、城市媒体、城市地景、城市园艺等。

2.3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审美性

从艺术的本质上讲,美与审美是其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具有广泛性,广泛于人化物质与精神世界构成的社会中,所以作为集中体现人化的物质与精神的现代城市,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生活设施等一定具有审美的规定性,审美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属性,城市的各种特质载体都力求以美的规律存在,甚至城市本身可能成为完整的艺术品。例如:云南大理古城的、丽江古城等都呈现完整的艺术性(图1)。城市的艺术美是艺术现实审美属性的具体表现,它既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对象,其规律不仅关注城市内在的本质,还应关注其外在的现象、形式、个性。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历史博物馆整体景观环境,具有强烈的艺术审美个性。(图2)

2.4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情感性

城市艺术是公众审美的媒介,凝聚着市民的情感,体现着大众的参与性。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里形式。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城市的艺术也无例外,城市作为人与社会的聚集地,其无论居所、环境,作为应用对象,都与人时刻产生情感信息的交流,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审美过程,也贯穿于人们的艺术创造即城市的建设中。这种情感反映在城市艺术的美感中,这种美感是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生态、环境等有机联系在一起,例如广东的岐江公园是一个旧船厂的改造,体现着历史、文化、形象、生态、环境的有机联系,体现着人们的怀旧情感,文化情感,自然情感。(图3)凝聚在环境场所、建筑、交通路径、景观设施、城市媒体的具体应用中。例如:大连星海广场足迹浮雕《路》,由1000个大连市民踩出,体现着近一百年的城市发展历程充分融合市民的城市情感。

2.5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公共性

城市的公共性代表了城市的本质,城市的公共性规定着城市艺术的公共性,城市艺术的公共性是城市艺术的本质特征,是人们对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基本诉求,甚至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人们在广场、公园等场所唱歌跳舞,观赏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在优美的城市环境中休闲等。人们希望在公共空间的艺术环境中交流,享受公共之美。城市的外在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贯穿于城市环境的时空中,贯穿于人们的情感愉悦中,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无论其应用功能的物权归属如何,都丝毫不影响城市艺术的公共精神的感性表征。例如:城市的建筑一般具有明确的权属性,但其外在的形式、尺度、构造、材质、色彩的艺术属性是公共的,并参与到人们的审美活动中。

2.6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生活性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他同时反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艺术本身即表现为经济基础同时也表现为上层建筑。城市的艺术本质的生活性,同样反映着城市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质性,又同样反映着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性,反映在城市生活之中。生活是指人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切社会活动,这些社会活动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城市环境;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城市建筑;离不开各种不同的生活工具;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工作对象;离不开各种不同的情感……这些环境、建筑、工具、工作对象、情感……都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这表明城市生活本身对艺术有强烈的诉求,缺少美缺少艺术的城市生活是无法想象的,生活的艺术性是现代城市的本质追求。任何城市公共艺术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建筑、设施、街区、生态。

2.7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场所性

城市艺术是复杂的系统综合,从系统的认识来看,城市艺术具有复杂的层次性,从城市空间构成上看,城市由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构成。场所指城市空间中或大或小的区域,场所性就是指区域的典型特征作为特征组被意向和识别,城市艺术本质的场所性就是指城市区域机理、空间、形式、细部、标志、地形、材料、样式、装饰、色彩、轮廓等的典型特征。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其建筑形式、空间构成、建筑细部装饰、区域功能、机理色彩、环境设施、艺术小品等都具有明确的的典型特征。(图4)城市艺术的场所性是其本质属性,一个城市由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场所特征构成,这些不同的特征使城市艺术丰富起来,形成层次丰富的审美体验。

2.8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政治性

按照马克思哲学理论,作为上层建筑最高形式的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肯定的,通过政治,经济基础影响艺术,通过政治,艺术作用于经济基础。城市作为最复杂最系统的社会载体,其艺术本质的政治性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例如由著名建筑大师张金秋先生设计的中华黄帝陵建筑,充分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政治性(图5)。②城市公共空间的纪念性景观。例如: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景观,以v字形的下沉通道,两面黑色的大理石墙面镌刻着死难者的姓名,具有深刻的纪念意义(图5)。③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封建社会的城市规划体现着皇权,现代城市规划体现着民主社会人性的关怀,体现着全面的为社会为市民服务。

2.9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创新性

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连接着精神与物质;审美与情感;哲学与科技,其创新首先是艺术观念与方法的创新,其次是结合科学技术的创新,再次艺术本身的改变。艺术观念的创新使公共艺术由纪念性、叙事l生、唯美性、装饰性发展为功能性、多元性、综合性。公共艺术的形式也由原来的雕塑、壁画、发展到城市建筑、城市街区、城市生态、城市设施、城市媒体。创新连接着思想、科技和艺术,创新包括了内涵、形式和应用,创新的成果表现在城市公共艺术的现象中。

3.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的思考

艺术本质的追问是一个直接关系人的存在意义的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不断出发和上路,不断开显新境界,这说明艺术本质的发展性。城市艺术作为艺术的种类,其本质表现为艺术的和规律性。城市艺术的发展性表现为艺术本质规律发展的继承性、时代性、创新性。继承是城市艺术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首先没有继承艺术就失去了发展的坐标,其次艺术植根于人类社会,植根于种族文化,社会、文化的差异性是艺术差异性的基础和前提,差异性和个性又是艺术的生命,没有继承就没有文化的差异性。例如:苏州的水乡古城,北京城的四合院建筑都是文化继承的典型例证。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揭示艺术发展的原因说:“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所决定的。”这说明艺术的发展是与时代联系在一起的,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成为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就有与之相应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创新是城市艺术发展的生命,是其发展的必然。创新使艺术越来越趋向科技化,数字媒体、网络媒体、体验艺术、互动技术、全息技术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城市公共艺术中,例如位于芝加哥千禧公园互动趣味的皇冠喷泉就是信息科技运用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典型案例。(图6)

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是相对的,相对于室内空间,建筑是公共的,相对于建筑,学校、机关、居住区、工厂等功能区域是公共的,相对于学校、机关、居住区、工厂等,城市的街道、广场、交通站、公园等是公共的,这说明相对于私密的公共性的边界具有动态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城市公共艺术呈现布局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使城市本身成为艺术品,这与相对与环境的非艺术的城市公共艺术本身形成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须充实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使其从与环境的相对性走向与环境的融合性,从原来的艺术现象性走向城市审美的系统性,使其既关注艺术的物质性又关注艺术的精神性;既关注艺术的审美性又关注艺术的情感性:既关注艺术的创造性又关注艺术的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使其发展呈现系统性、层次性、多元性的趋势,融入到城市的职能,融入市民的生活,融入城市的整体审美环境中,融入到人们的民族情感、文化情感、历史情感、人性关怀、公众参与中,这远远超越了原本对立与环境的审美性、情感性、精神性。审美体验发展成为生态与城市的体验;大地艺术的体验;环境与场所的体验;城市形态及建筑形态的体验;城市文脉的体验;社会文化的体验;生活自身体验,城市成为以美的规律建造的艺术品,生活本身变成了城市艺术活动的部分,这时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就失去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城市艺术概念、范畴和内涵。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第2篇

本土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区域特征的文化,它具有扎根本土、世代传承、相对稳定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本土文化中涉及到该区域内人们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如:自然环境、饮食文化、习俗文化、生态文化等。从时间维度上看,本土文化既包括了根植于历史背景的、相对稳定的传统文化和基于现实生活的、融合发展的现代文化,本土化设计是指基于本土文化进行的设计,要求设计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进而形成具有文化特征的设计造型。

公共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属性

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环境下出现的文化艺术作品,它的特征是公共性、多样性、文化性、艺术性。公共艺术是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空间环境中,是政府、公共社会、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对话、互动的重要方式,这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征。公共艺术的种类繁多,从广义上说,被运用和传播在公共空间环境下的艺术作品,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这不但包括了城市雕塑、壁画、园艺、水体,还包括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标识、导向等,其目的都是更好地为城市服务,为公众服务。现代城市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公共艺术的视觉形式应是城市的文化、精神、社会生活、活力的体现,这就是公共艺术的文化性,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要求公共艺术视觉形式的本土化。

对公共艺术进行本土化设计的意义在于:第一,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生活,满足公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诉求,使人们在与公共艺术互动中产生愉悦感。第二,实现美化环境。公共艺术具有明确的环境属性,符合环境特征的公共艺术才能真正实现美化环境的作用,否则,就是“画蛇添足”。第三,实现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文明的物质载体。它通过造型、色彩、材料、形式风格等来传达城市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体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文化的融合,是传播城市形象和文化的重要视觉形式。

景德镇本土文化中的主要特质与公共艺术的现状

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在其本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是瓷文化。景德镇还拥有着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作为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景德镇有着全国唯一五品浮梁古县衙、风光秀丽的瑶里、西郊古窑遗址、湖田古窑遗址、陶瓷博物馆、陶瓷一条街、明清园等,都纷纷展现了景德镇的本土文化。景德镇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城市,其城区的原住居民不多,大部分是近几十年来的移民,这也使得各种文化在景德镇交融、共生。

景德镇以瓷文化为中心,加以该区域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和其他习俗,形成了景德镇现有的本土文化特色。

不可否认的是,景德镇的公共艺术已经开始重视本土化设计,出现了富含文化意义的公共设施设计,如:景德镇独有的瓷灯柱、大型生肖瓷雕塑、传统制瓷工艺流程的雕塑和壁画、城市雕塑“太平窑”、交通主干道上的现代陶瓷文化墙等等。但景德镇公共艺术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公共服务设施缺乏设计,毫无艺术性和城市特色,缺少本土化设计的理念;公共艺术传达的文化内容单一,大都以介绍陶瓷历史文化为主题,不能全面展示景德镇的城市文化内容;公共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装饰等视觉形式元素等等,这些使得整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形式缺乏整体性、文化性、个性,不利于景德镇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宣传。

实现景德镇公共艺术视觉形式的本土化设计

景德镇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其公共艺术设计应与城市的文化特质吻合,这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审美意识、提升和传播城市形象。那么,如何将景德镇本土文化融入到公共艺术的视觉形式当中,实现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呢?

首先,从指导思想角度说,城市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应具有全局观。全局观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考虑握景德镇本土文化全局,合理处理各文化之间的关系。景德镇是以瓷立市、以瓷成市、以瓷兴市的特色陶瓷产地,其瓷文化无疑是重点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切不可“以一概全”地忽视其他本土文化内容的传达,影响景德镇文化的全面展示。第二,考虑城市建设的全局,宏观把握公共艺术的整体性、统一性。切不可将文化元素盲目地、随意地堆砌在公共艺术中,缺乏整体规划的公共艺术作品不利于城市整体形象的传达。把握好这两个全局有利于明确本土化设计的主体性和整体性。

其次,从具体实践角度说,城市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需考虑文化主题的细节性。公共艺术的开放空间环境特征决定了它应将城市的大环境和各区域的小环境结合,构建不同的文化主题。

第三,景德镇本土文化中的陶瓷文化可以为公共艺术的造型、色彩、装饰、材质等视觉形式元素提供丰厚的养料。陶瓷文化是设计的宝贵资源,2008年以青花为装饰主题的北京地铁站入口设计就是将青花装饰元素运用在公共艺术中的代表。陶瓷艺术作为器物设计中重要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造型、色彩、装饰、质感特色以及工艺特点,都能与现代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相结合,为公共艺术的诸多视觉形式元素提供养料。

第四,景德镇本土文化可以给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更多的体裁,丰富公共艺术的造型形式。除陶瓷文化外,景德镇其他本土文化内容也可以转化成设计符号形式,用艺术语言来传达景德镇本土文化的多元化、现代化以及景德镇的城市精神和理想,如在公共艺术中体现景德镇的人杰地灵、景德镇人的热情好客、拼搏向上、景德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等,使得公共艺术成为展现景德镇风貌的窗口。

第五,景德镇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离不开景德镇众多艺术家的集思广益。景德镇可以算得上是一座艺术之城,拥有着庞大的艺术创作者和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在对景德镇公共艺术进行本土化设计时,应该调动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创作出符合城市环境、服务公众精神生活、传播城市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

结语

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尊重城市文脉,将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底蕴、民俗民风与设计融合,是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根本。将景德镇本土文化贯穿到公共艺术的视觉形式当中,需要从把握公共艺术的整体格局、确定公共艺术传达的具体文化内容、确定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要素和将艺术家加入到公共艺术的创作队伍中等方面入手,这有利于构建形成统一而丰富的景德镇公共艺术环境系统,对提高公众的生活品质和塑造景德镇城市形象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

[3]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

[4]陈雨前:《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第3篇

关键字: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

        所谓公共艺术,是指建立于公共空间且具有某种公共性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当代文化意义并且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艺术。公共艺术代表的是所有社会主体能共同享有具有“公共性” 的艺术观念。同时公共艺术也是用一种观念探讨着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和其他形式艺术不具有可比性,原因是这一艺术形式来源于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但又超越于这些艺术形 式而具有独特之处。公共艺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景观小品 等。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表现形式逐渐扩展到水景、灯光、动 态装置、烟雾、多媒体、水泊和山体边坡的保护与装饰等造型。

        而所谓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 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 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舞台,是城市的客 厅,它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色彩,它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及特点

        公共艺术有四种社会功能:第一,它能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公共艺术作为地域公共文化的象征和公共信息的传播媒介,以视觉形象及视觉符号体系构成了与地域环境公共关系沟通的平台,公众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创造性想象,加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第二,它能够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和修养。同一个艺术作品给不同人的感受固然是不同的,同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让公众感受到它存在的意义,能让公众领悟到作品与人自身之间存在的意义;第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公共艺术是矗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的标志物,它不仅要具有自身的功能,还具有装饰的作用,因此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视觉意向直接影响到公共空间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品质。第四,地域性的标示。公共艺术作品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依附时代人文背景而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和鲜明的视觉特征, 公共艺术就成为了其所在地的地域性的标示。

        除此之外,公共艺术还有两种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与艺术性。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不属于个人空间的艺术作品,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在长期传播过程被化为公众审美意趣的东西,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就需要带有独特艺术形式,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在设计作品的时候都是带有情感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创作的作品,所以它同样具有艺术性;第二,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安放在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性空间中。所以其形式上与视觉上都应具有其开放性。这种形式独特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多角度视觉上的观赏方式及公众介入等特征并且要与时代同步,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位

        现代化的社会和城市,应该创造人性化、多样化的公共艺术作品,使空间为公众所使用和享受。要倡导城市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这应该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导思想。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构筑必须要遵循

[1] [2] 

以人为核心的原则,所有的设计应针对人的现实需要而展开。要通过提高公共场所的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人类与自然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表现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艺术要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趣味性。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化规划、艺术化设计应为城市居民的物质需求、信息传播、公共审美等提供有效的服务。

        四、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

        现实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只作为纯观赏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前提,是去辅助完整的环境形态的构成,去实现和传递场所中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对话关系。

        在人流不息的地方就会有公共艺术的存在,但不同的公共艺术起到的功能作用也是不同的。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的那一条生动有趣的涂鸦街上,其中有一面墙是留给人们自由 发挥的涂鸦墙,每隔一段时间走过去都会发现上面的涂鸦会有一 些变化,那正是人们与这种公共艺术形式的作品发生着互动的关系,这也是公众与公共艺术最好的互动方式体现。让公众亲身参 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体验新感觉。在国外也有许多著名的标志性公 共艺术作品,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她所承载的是美国人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的体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年法国工程师埃菲尔为庆祝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和在巴黎举行世 界博览会而设计建造,被视为巴黎的象征。新加坡的“鱼尾狮”是由一个传说得来,新加坡城也被称为狮城,这个标志性建筑被 视为新加坡的标志和象征。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特色的艺 术作品,公共艺术都是城市公共空间与公众所建立的一道桥梁, 它不仅是城市的象征,同时也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 活需求。

        五、公共艺术要符合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作品不是单纯的像是艺术家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 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 求才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人口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 资源去建设那些没有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城 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 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它就要满足公众的意愿,违背了公众的意愿, 这种公共艺术作品只能说是一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摆设,没有起到任何意义不说,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结论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第4篇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而现代陶艺作为泥与火的艺术材质美感和艺术表现及具特色,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追求,适应现代公共环境,生动地营造出了优美的城市环境。

一 环境陶艺及其审美艺术特征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密不可分的伙伴,对人类的生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环境陶艺是陶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陶艺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古老的历史,它是市民社会的产物,环境陶艺具备公共性,通过民主的、开放的、进入公共领域,陶艺家在建筑和环境艺术领域开拓创新,充分展现其内心情感和艺术个性语言,注重公共艺术作品的环境要求,成为公共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表现形式包括浮雕壁画、景观雕塑、建筑外观装饰、公共设施等,如中国辉煌灿烂文化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就是典型的壁画类代表。

1 环境陶艺的审美特点

环境陶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它取材于泥土,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水的洗礼,火的熔炼形成公共性的艺术,材质本身的自然属性使它跟人非常亲近,即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也有人称陶艺为“水、火、土”的艺术。泥性的温暖和天然流动的釉色,表现出对人情感、精神的陶冶,运用陶瓷的艺术实践去美化公共环境,给人更多交融的愉悦和满足之感。如用陶艺砖做的大本大座椅以其独特的材质肌理,极大地丰富了公共艺术。又如,在很多公共环境中表现了环境雕塑与陶瓷材料的亲缘关系,为了丰富公共环境中的视野,通过从园林庭院的花木、绿地为衬托突出空间感和环境的情趣,拓展更广阔的空间给人特殊的精神享受。

陶艺可以实现雕塑、油画、水彩、喷绘等多种艺术效果,如秦锡麟、黄焕义创作的陶艺作品的景德镇机场《门》,把汉字门进行抽象处理,里面配以传统的青花瓷雕塑,将机场现代性与陶瓷传统文化完美相连,打造出充满地域特征和民族传统并洋溢着时代精神的现代公共艺术空间。又如,在现代城市的街心花园放置一造型别致、充满现代气息的抽象派瓷雕,不仅会让人心情舒畅,还会使城市富有文化气息。还以景德镇为例,在景德镇街头公园中,景德镇的路灯都是陶瓷灯柱,古朴的粉彩瓷凳、瓷桌掩映都精心设置,体现出其城市代表了陶瓷文化形象的审美特征,甚至垃圾箱都是用千姿百态的陶瓷制作,实现了将陶艺文化语言与环境艺术相结合,达到了美化城市的艺术效果。

色彩是最具冲击力和心理表现力的视觉元素,釉料的丰富性是陶艺特有的品质,釉料的颜色运用也应遵循三原色的规律,釉下的彩料所产生的美感赋予环境陶艺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形成对比调和、节奏韵律的形式美。如科斯体育公园整个环境被烘托出热情向上的冲击力,主题突显公共空间的磅礴气势和高雅。以瓷泥、陶泥等为创作材料的环境陶艺壁画通过其本身亲切的质感和语言打动人,陶艺能唤回人们久违的自然审美知觉,达到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显得朴实无华、稚拙浑厚,产生强烈的亲近意识。如魏华创作的壁画《亚洲艺术之门》,就是根据泥土自身的文化内涵流露出一种生命的力量,散发出粗犷、古朴气息,实现了与我们的生活空间相融合的审美。

2 环境陶艺的艺术特性

公共艺术的核心概念是公共性,公共性首先是指场所的开放性,以公众需要为目的,这使得环境陶艺必须位于公共空间中,其艺术性在于它的广泛性和渗透性,以自然、生命、人性、生态等主题为主,使人们在环境陶艺的欣赏中产生默契以及情感上的认同。

环境陶艺作为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艺术,实现的是欣赏者与环境陶艺作品的互动,因此作品就要充分突出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个性,建构与欣赏者共同的情感交流互动,升华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并在公共环境中发生作用时直接体现,以满足人们对自身环境艺术质量不断需求。如我们经常在公园里看到的《思想者》陶艺作品,当我们坐在座椅上望着它时,不仅会产生某种联想,这就实现了欣赏者才能实现与环境陶艺之间的互动,使陶艺作品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环境陶艺具有开放的艺术特性,环境陶艺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恒久性。这源于陶艺所处的公共空间环境,它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其形体和视觉上的开放性,能使人们对其理解、接纳,让人们不自觉的接受到自觉欣赏,是与城市、民众共同生活的艺术,获得不同层面的艺术感受。

二 关于环境陶艺的设计制作

1 设计制作艺术过程

好的公共艺术项目在制作设计之前必须对它的艺术前景进行全面分析,考察项目的公共环境状况,对设计者的思维灵感进行有效的启发,从艺术角度设计造型风格、形式、材料、色彩,做出独特的、有文化精神和象征意味的设计方案,根据环境确定作品的造型风格,注重环境陶艺的整体性环境,提高对环境陶艺设计整体上的认识,尤其要注重环境陶艺的风格和基本形式,尺度和空间范围的定位,环境陶艺概念性设计艺术。

公共艺术作品要融入周围的环境,将“设计意念”转化为“形式语言”把设计者脑中的朦胧想法具体化。通过效果图和模型小样来体现设计者的创意和构思。如在城市某广场设计一标志性陶艺作品时,可以采用如水粉、水彩、喷绘、麦克笔等制作体现其特色的小样,模型小样要进行很多艺术处理,要注意环境陶艺作品清晰度,要把雕塑亮度提高,要能够预见放大后的效果,如注意标志性陶艺作品的立体效果及影响等,要能使受众接受并产生审美感受。另外,创意和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考虑到公共艺术的一般性问题,要充分激发创作者的热情与灵感,采用象征性的寓意手法来表现雕塑形式,以更好地体现设计者的艺术精神。

2 环境陶艺设计应考虑的艺术因素

在设计环境陶艺艺术作品时,要考虑满足当前大众审美,放眼将来它的存在艺术价值,弘扬环保,形成人、资源与环境艺术的和谐,使环境陶艺与环境彼此吻合,考虑到环境整体的和谐性,使得市民或者是外来的观光游客置身艺术审美中,实现艺术家原有的自我表达,公共艺术作品要融入周围的环境,从而美化环境。如作品本身与环境的互融性所表现的:山脉、森林、海洋等单纯、空旷背景为基本设置,基地背景是良好的条件,而最好不使用高楼大厦、高架桥等杂乱物象为背景,这样才能彰显环境陶艺雕塑的艺术美感。再如,我们选择植栽、墙面、水的环境作为衬景,利用或树或叶来增加空间的美化以突出环境陶艺的审美性。

美感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必须熟悉当地的民俗风情,一定要符合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东西。如在纽约的唐人街有座孔子的雕像,西方社会放置孔子像似乎不协调,但因为这个地方与中国人的渊源极深,是中国人集中的地区,因此,反而显得极有新意,另人而目一新,后来这座雕像的附近一座大厦竟取名为孔子大厦。再如,中国北京有名的“鸟巢”,其设计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棂花窗、冰裂纹瓷器、镂空玉器、陶制器皿等的民族网状图案,充满着深厚的民族性艺术特征,引起我们一种归根的意识。

艺术创作是为了人的一种活动,公共艺术是个艺术大舞台,公共艺术环境陶艺要考虑大众的参与性,要与整个人文景观环境相互配合,要实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化场所与人的亲和力。力图让公共艺术设计关联到每个人,考虑不同观赏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的艺术感受,使艺术品通过人的参与产生心灵审美变化,如在儿童乐园里,就要考虑使用儿童比较喜欢的颜色。而这里的休息椅子设计要符合孩子和家长共同适用,进而实现公众最亲近的艺术形式,达到某种感念和思想来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得到它与时代空间互动的关系,深入人性的审美艺术基底。

三 环境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

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它改变了传统艺术与公众发生关系的方式,陶艺从室内走向室外,介入公共艺术是陶艺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公共环境艺术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具体通过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来表现。环境陶艺应与公共空间环境的要素相协调,进行环境陶艺审美的定位。

1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环境陶艺关系

环境陶艺是公共艺术创作的本土媒介,在公共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上,环境陶艺凝聚了原始自然的质地,对公共环境艺术有着协调与和谐的作用。可以调节空间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气氛,它充分考虑环境陶艺与环境的协调性、整体性,不断地融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成为公共环境艺术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对环境的装饰,从而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环境氛围。美的环境又会更好地衬托陶艺作品的艺术美,是陶艺、环境和社会共同进步的产物。如陶艺家黄焕义创作的《聚焦》,被放置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校园休闲广场,设计者利用环境中整个地面的圆形,将5根方柱围绕在周围,柱子主颜色为绿灰色,然后进行深色向浅色的渐变,并在中间用其他颜色进行点缀,通过顶部方块体形成不同组合,方圆之间比例协调,为校园环境增添了很多灵气。

环境陶艺作为一门公共艺术,发挥着表现形式多样性和功能合理性,具备环境艺术公共性原则,并与整体环境的效果相协调,显现出陶瓷艺术本身所独有的特征。换句话说,通过其外部形式和内涵来体现艺术魅力,这源于它包含了更多社会、人文和大众内容,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如深圳东部华侨城巨石岩画广场,结合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来设计,镂空石灯阵,茶园壁画,根据特定的位置条件,以强烈的空间控制能力表达出宏大、开阔、深远气势,以合理的尺度,优美的造型,突出其古朴、充实、厚重的内在之美,呈现出内在的文化思想内涵与人文理念,以及典雅、雄壮与浑然的风范。

2 环境陶艺融入公共环境艺术的表现

随着人们艺术意识的提高,环境陶艺对建筑环境正在产生着积极作用,陶艺家在建筑和环境领域开始施展才华。如西班牙的米罗充分利用陶瓷材质,通过别具一格的创意,本着从人、自然、环境的主题,注重作品的环境性要求特征,为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设计了太阳墙,对于世界公共艺术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陶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的产物,它可以增加城市的记忆,反映人们城市文化的归属感,展示城市的友善表情,释放文化能量,镌刻城市历史,缔造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气质,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特征。环境陶艺通过城市特定历史文化反映城市文化特色,如唐小禾、程犁陶艺作品《楚乐》通过楚文化题材设计环境陶艺壁画,运用极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舞蹈和乐器编钟表达历史生活场景,传扬人文历史,巧妙地为城市记载和反映了民族历史信息,将现代陶艺的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第5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空间;价值

作者:彭昆鹏,李学(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10-02

近些年,公共艺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作为城市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城市把公共艺术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存在的载体,公共艺术离不开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中的“公共”精神也使得它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的实现和深化的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公共空间也越来越需要公共艺术。

一、公共艺术的内涵

狭义的公共艺术概念认为“公共”界定的是空间属性即“公共空间”,认为只要是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就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一般界定是:公共艺术是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如城市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公共建筑等的室外雕塑、壁画等视觉艺术,由壁画、雕塑、装置、水体、建筑构造体、城市公共设施、建筑体表的装饰及标识物、灯饰、园林和地景艺术等不同媒材构成的艺术形式。广义的公共艺术认为“公共”是民主属性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的共同界定,既是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民大众共享的。广义的公共艺术除了包含狭义公共艺术的范畴外,同时也应该包括社会主体――市民大众兴办和参与的公开的表演和其他公开的艺术活动。本文所阐述的公共艺术是指广义上公共艺术的范畴。

二、公共空间的概念

无论是广义上的公共艺术还是狭义上的公共艺术,公共空间都是其存在的载体,公共艺术设计的产生是艺术或艺术品由艺术家个人空间向公共空间延续的结果。美国研究当代城市空间的城市社会主义学者理查德・沃尔夫等人将公共空间从几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大体上分成了物理的公共空间、社会的公共空间、象征性(或符号性)的公共空间三类。

第一类关注的是它的物质材料的存在。一般是指城市中供居民日常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广义的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既是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发性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第二类关注的是在空间内部规范和社会的关系。即“公共领域”(PublicSphere),它是一个民主化的概念,源自于古希腊雅典时代的Polis(即城邦)。近代以来,西方关于公共领域概念的讨论以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斯为最重要的理论来源。阿伦特指出,公共领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广场、舞台、议事厅或街头等物质环境空间只有当人们以言行的方式聚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事情彼此交流时才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因此,公共空间是一个人们透过言语行动展现自我,并协调一致行动的领域。第三类关注的是纪念和地方的“气氛”。任何一种公共空间,因为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等等原因,皆可能因此而拥有特定的场所意义。特殊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可能因此而成为某一时期的历史走向的标志,社会的某项主张因为一个特殊的环境而成为充满纪念性和象征性的人类文明的某种场所,自然演化的某一个转折点所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所给观者带来的人生体验,等等,物质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因此而成了“有意味的空间”。

我们以上提到的三种公共空间的概念并非截然分开的,后两种公共空间的概念需要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作为其媒介或载体;另外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也并非单纯的物质空间形式,它总是体现某些特定的社会功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与政治要素,一直与人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领域相联系,即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公共精神的空间含义。如传统公共空间尤其是广场,本身的物质功能往往被其凸显的精神功能所冲淡。这里可以作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可以作为政治权利的象征,比如西方古典广场一般都有象征主权的权柱、歌功颂德的记功柱、威风凛凛的君主雕像,或者是一些纪念某个重要时刻或英雄事迹的纪念碑,承担着道德说教的功能,或者是市民谈论与参与实政、观察世态万象、体验归属感的地方。

因此,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不仅要与物理环境上的公共空间在造型、尺度、色彩、材质等从美学的角度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体现公共空间的内部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彰显公共空间的象征意义和价值。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成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作为城市中的居民,人们越来越无法承受这一座座水泥盒子带给人们冷漠和压力,物质的丰富使得精神的匮乏愈加明显,我们像需要阳光和氧气那样需要美和情感交流。公共空间是公众聚集和交流的场所,成为人们关注和寻找精神支柱的场所,但是,并非有了公共空间,公众就可以自由交流。公共艺术在作为公共空间中的一道风景的同时,也成为引导公众交流和互动的纽带之一。

公共艺术品,一方面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主题和内容,因此要把握好作品形式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要满足城市环境设计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空间的物理特征、功能要求及文化特征等需要,它与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和谐的主从关系。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离开公共空间就没有讨论的意义;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存在的载体,公共空间可以通过公共艺术体现和提升其自身的价值和内涵。

四、公共艺术之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

(一)美化、点缀公共空间,提升环境的观赏性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对于其所处的环境来说,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装饰、点缀以及美化的功能。公共艺术不是直接从艺术家工作室搬出来而放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其在方案构思和设计的过程中都是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相结合考虑的,装饰、美化环境,提升环境的观赏性是公共艺术之于公共空间的最显而易见的作用。

(二)定性公共空间的意义和内涵

公共空间是公众交流的场所,是社会民主化的产物。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分化更加功能化、专业化、休闲化。所以,不同场所的意义和功能的划分也更加明确。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担当起了展现、标志这种不同的公共空间内涵的责任。

马钦忠在其《公共艺术基本理论》中阐述“公共艺术给定公共空间的意义的中心宗旨是把建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和场所伦理规定,通过公共艺术的形体表达,以此定义空间,阐释空间,成为控制场所环境意义的中心要素。”根据上文公共空间的概念可知,公共空间除了包含具体的物理空间的范畴,其还包含着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以及空间的象征性。所以,公共艺术不仅要与其所处的物质环境在材质、色彩、尺度、空间等方面想协调,另外还要准确把握该空间所蕴含的其他内涵。即作品的题材、特征等要以体现和阐释公共空间的意义和内涵为主导,通过对场所意义的概括和提炼,使公共艺术赋予公共空间更深层次的意义、或是通过一些手法和表现形式提示公共空间的意义、或是通过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度的公共艺术作品使公共空间为人们所关注,或是以具有趣味性因素的作品产生愉悦观者的效果、或是以之协调公共空间中的不和谐的因素,总之都是起到引起关注,形成对环境的注意力的控制。

(三)促成公共空间中的公众交流

公共空间的产生最终是为了公众交流的需要,所以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也要以促进公众交流为己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化的电子通信技术和设备,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正在逐渐减少。另外,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也在越来越大,虽然生活在同一小区,每天上班下班擦肩而过,可永远都是陌生人。公共艺术可以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语言,提供共识和共同趣味营造的场景和氛围,提供话语让人们去共享、交流和讨论。公共艺术作品放置的地方往往成为公共空间中人群聚集的地方,根据作品的性质,或是观赏、或是互动游戏。另外,还有一些作品是艺术家与公众共同参与的结果,作品本身所要传递的是公共精神,在创作中有公众的参与和意见交流,完成后在公共空间中成为公众聚集、讨论和游戏的焦点,可见,公共艺术成为促使公众交流的动力之一。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第6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人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250-01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一系列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关于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艺术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三个特征

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了高潮。

二、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

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回归的渴望。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

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和象征

在我国,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新概念。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随着大量欧式建筑在中国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化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第7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域性表达时代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护和挖掘城市文化的地域性,体现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是当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在继承和发扬城市地域文化、塑造城市个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公共艺术是表达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

公共艺术是开放的、民主的艺术,是现代社会人们对城市建设的一种态度和观念,强调用大众共有的精神、文化、诉求,美化、充实公共空间,为大众提供参与、交流的平台。正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在《公共艺术时代》一书中所说:“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公共艺术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①公共艺术从创作的出发点和本质上看,有其特定的社会、地域、场所和集体精神情感。因此,作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脱离不了所处的特定环境,如果脱离特定的社会、地域、场所及集体精神情感,也就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特定区域的独特的场所构筑,公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可以随意搬迁,而是只属于为特定区域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必然要考虑所处地域文化的因素。只有充分认识理解了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场所精神,才能创作出贴切的具有文化底蕴和情感基础的优秀作品,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公共艺术的价值,揭示场所精神。体现地域文化是公共景观艺术的重要设计原则,公共艺术和地域文化从内涵和功能上是统一的。地域文化包含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体现并发展地域文化。城市独特的品质与魅力来源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与底蕴,公共艺术的创作应该继承发扬其文化特质。当今世界,文化与社会不断趋向同化,全球化的过程吞没了城市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因此,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能否与民族、地域、历史、文化、风俗等背景相结合,巧妙深刻地反映特定时空的精神、特质,已是衡量一件作品的重要原则。

二、地域性公共艺术创作方法初探

地域文化丰富多彩,为公共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启发了设计者的创作灵感。要想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必须建立在对当地地域文化充分认识和理解基础之上,只有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才能够有感而发,并且结合当代的人文情怀和科学技术,将地域文化表现得更有活力,才能创作出具有当代人文精神和符合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公共艺术作品。

(一)乡土材料的现代运用

众所周知,材料是造型艺术的物质媒介。在地域文化的表达中,构筑材料是最普遍、最直接、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构筑材料是在特有的自然环境中,人们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必然选择,并且在历史长河的积累中赋予了独特的人文气息,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有意识地运用地域传统材料创作,有助于表达人文情怀,更容易使人与公共艺术景观、场所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归属感与认同感。例如,建筑师王澍的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很好地诠释了材料在表达地域历史情怀方面的表现力。王澍的建筑是在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魅力的基础上,解读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而创作出来的。宁波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外墙用宁波旧城改造时拆除废弃的砖瓦与混凝土结合而成,使建筑场景如同纪录电影一样进入人们的内心,勾起了历史的记忆,让人倍感亲切。建筑在这里升华成了艺术,一砖一瓦,每一条线条,每一个空间的转折都蕴涵了历史的记忆,似乎在讲述一段关于城市的历史,令人思绪澎湃。又比如笔者参与设计的“泉州西湖公园西大门和北大门”,在设计中使用了当地特有的“胭脂砖”和石雕,力图通过传统建筑材料表现闽南地域文化。设计中运用了能够代表泉州雕刻艺术高度的镂空石雕,将其设置在大门管理房的窗户外侧,从建筑外部看是石雕,内部则有透光效果,这也是闽南民居的一种空间构筑方式。该设计既满足了建筑的采光需要,又起到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在设计北大门时,特意选取了当地红砖作为景观围墙,一片片石材压顶的红色片墙,呈现出强烈的序列感,传达出浓郁的乡土记忆。运用地域材料进行创作,不是简单地拼接挪至,而是要充分理解挖掘其内涵信息,并巧妙地与表现主题真正融合,创作出具有地域场所特征的艺术作品,从而达到实现公共艺术的价值目的。可见在现代城市环境建设中,合理使用富有传统地域特色的构筑材料,是延续城市肌理、继承和发展城市地域文化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符号的延续与发展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著作《人论》中,将人定义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宇宙符号的各个部分,他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②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社会人文的发展变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地区特有的民俗习惯和艺术形式。例如,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闽南建筑的燕尾脊、提线木偶,安徽徽派建筑的粉墙、青瓦、马头墙等,都包含浓郁的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可以挖掘当地的文化符号进行创作,这也是创作富有地域特征的公共艺术作品的一种有效方式。并且在运用中加以解构、抽象、夸张的艺术处理,还可以创作出新的艺术语言,让地域传统在延续的同时得以发展。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高度浓缩的展会,无论是展品还是展馆,都代表着人类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展示各自地域风情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国家馆的设计既要展示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要体现各个国家的民族地域特色,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就是对这一主张的完美诠释。中国馆的设计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构件——斗拱的造型特点出发,进行简化、抽象、夸张,并结合现代构筑技术使整个建筑展示出中国特有的现代文化气息。“斗拱”这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构件在设计中获得了新生。

(三)以民族历史、名人、事件、风俗的再现作为创作题材

公共艺术是特定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时空性非常强。在人类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充满了成功与失败、战争和和平、英雄和伟人,这些都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历史节点,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源泉。展现人文记忆是展现城市独特地域气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共艺术的使命之一。

(四)遵循地域自然生态特征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遵循地域自然生态特征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生态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生态的公共艺术是指与自然环境不相冲突的、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公共艺术作品。例如,地景艺术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和谐,是艺术家与大自然公共合作的艺术,是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是生态的公共艺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大,生态环境各有特色,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生态的观察了解,创作符合当地自然生态的作品,既可以使不同区域的生态地理特征更为突出,而且富有艺术特色。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海涛于2003年创作的位于厦门海滩的公共艺术作品《第二海平面》,是在特定场所、符合自然生态的公共艺术案例。设计师选择了在海边离沙滩不远的自然礁石,在礁石上凿出一个大凹槽,放入一些小礁石或卵石,满潮时被淹没,退潮时凹槽积水,形成了《第二海平面》。作品伴随着自然的呼吸,与自然融为一起,充满了具有哲理的诗意。

(五)“意蕴”的表达与地域文化的升华

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是具有艺术意蕴的作品。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曾说:“意蕴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③富有地域意蕴的公共艺术作品是高层次的作品,是在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认识的基础之上,艺术家运用自己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创造的。公共艺术脱离了艺术语言的束缚,把地域文化的涵义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地域文化得到升华,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是每一位公共艺术工作者都应该追求的高度。结语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的继承、地域的表现是必然的。城市要想具有独特的魅力,就必须拥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只有符合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才能真正达到其社会意义,才具有生命力。同时,也要用开放发展的眼光省视地域与历史文化,继承是发展的继承,是充满智慧的继承,绝不是生搬硬套。设计师应正确理解时代与历史、地域与世界的关系,创作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才是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靳埭强.公共艺术国际论坛暨教育研讨会[C].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第8篇

引言:建筑作为一种既满足人们生存需要同时实现人们精神理念注入的艺术形式,在古今中外都始终得到重视。而城市形象则是凝聚了一个城市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核心提炼与准确概括所形成的对该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在城市建设当中,往往与各自的城市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现代城市形象在建筑风格中的彰显一方面是对于城市形象的展示,同时也成为各地文化风俗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建筑风格中城市形象的体现不仅仅体现在对于传统元素的继承上,与时俱进中对于优秀文化的创造和外来因子的吸收借鉴也成为重要的体现方式。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建筑风格的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如何使其以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形象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 建筑风格与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可记忆、可遗传,有延续、有变异。建筑全息反映城市精神。相同的建筑性格可能在不同样式甚至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中显露出来,是城市形象的一种最直观的表达。

建筑文化是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风俗、时尚及技术条件在建筑上的反映,往往被首先看作是某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有着两层含义:建筑样式和建筑性格。建筑样式尤如人的穿着打扮,诉诸于外在的形象,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建筑性格却像人的性格,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取决于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以及价值取向。因而建筑性格其实也内在于人的心灵,是集体无意识中被认同的,属于精神领域的东西。不同的建筑空间会使人产生诸如拘束、放松,优越、卑微,肃然、轻快,脱俗、平庸等截然相反的自我感受,而这正是建筑之于人的性格所在。可见建筑性格具有明显的场景性质。

一座建筑或一组建筑景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何样式虽不那么重要,但对建筑空间的感性体验仍与内在的建筑性格有关,也即对适合自我表现的都市场景的追求,仍是建筑性格表达的首要依据。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如北方民居主要以四合院为主,布局基本是院落庭院式布局。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二、建筑风格与城市形象的体现

1、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

建筑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风格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

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城市形象融入城市建筑风格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三、建筑风格与城市形象的选择

1、纯几何体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

2、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3、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北京鸟巢西侧著名的“大观”,香港的中银大厦,广州的圆大厦,都是通过建筑的形态来表达一种意愿。

4、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客家民居,广东的岭南风格民居,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已经慢慢取代了原有的本土建筑风格,慢慢成为城市新的文化标识。

5、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