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程建设要求

课程建设要求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09:38:04

课程建设要求

课程建设要求第1篇

[关键词]空间 需求 课程建设

一、认知空间,符合需求

空间课程的使用者中主要受众是学生,尤其是有针对性的空间课程建设是为课堂和学生服务的。在使用的过程中,空间课程的建设正如一件产品的设计,它必须满足使用者各方面的需求。因此,课程建设要满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得以作为课堂的有力补充,不管怎样,符合需求的空间课程建设才能真正达到使人想用、可用、好用、易用的目的。对空间的认知从理性角度来说,创建者与使用者会有不同的建议与体验,其中主要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探寻其真实的需求建设一门符合需求的空间课程。

二、身临其境,满足需求

空间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吸引使用者去触摸、去感知,让使用者去发现、探索。所以课程建设是否具有强有力的感召力,应协调和利用使用者各个方面的感受,从感觉、情绪、理智上吸引和刺激使用者,满足使用需求。简言之,满足需求的任务就是很好地解决空间课程“做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全面理解使用者的各项需要,并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准确传递和表达受众的需求。为满足、应对使用者对空间课程的各种需求,在设计课程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驱使力。使用者在使用空间的过程受好奇心、情绪和冲动的驱使,所以在空间课程的建设中如何进行资源的选取、课程的详细设置以及课程的具体实施等方面要着重考量。同时确认使用者真实的需求是极其重要的,应该利用使用者的多种需求来驱动课程的发展、创新,使受众能够从心底里接受而自愿体验该门课程,这就是空间课程建设中的驱使力。怎样的驱使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需求,就需要有足够的外在刺激,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激励使用者。在课程建设初始阶段首先就要有吸引人的栏目设计将学生拉入到课程中引发兴趣,比如在电脑课程PHOTOSHOP上课之前设立一个叫“好‘色’之图”的栏目,让学生知道这是与色彩相关的一门平面软件课程。在课前对本门课程有直观而有趣的了解,很好地刺激了学习的好奇心。紧接着进入该栏目进行深入了解慢慢再进入课堂的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空间课程中也发表与之相关的个人作品,驱使其进行有效的空间课程利用。

2.易用性。易用性是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使用过程中方便可及,在不需要过多说明的条件下灵活、自由地找到自己感兴趣并且愿意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针对空间课程的主要受众学生来说,要使空间课程好用而且用得顺手从而满足空间课程易用性的需求,首先是课程知识点的易见性,一打开界面就能轻松找到所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其次是易学性,不需要通过繁杂的过程就能对一门新的课程有清晰的认识。

在易用性的设置上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航菜单的设置上应考虑是否直观,是否需要进行二级或三级链接等。在一个页面上放置的信息不能太多■ 曾 莉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菜单的深度一般尽量控制在三层以内,总的来说应以辅助学生尽快找到所需信息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导航、菜单、链接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易用性则效果明显。第二,图片和图像的选取上一定要确保所选内容有明确的用途,其中也包括边框、颜色、字体、背景和按钮等的选择与编排。页面的图标尽可能简洁、附加的装饰物应适当为好,所有页面的风格要确保一致才能确保整门课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第三,内容的准确性和相关性也是满足易用需求的重要因素,课程内容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衔接不当,最好能提供一些相关课程信息列表或相应的入口,以使学生在迷惑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寻求方法自我解决问题。

3.创造力。要想激起目标使用者的兴趣,并且使其有所行动,调动其积极性非常重要。情绪化是使用者的典型特点之一,针对这一需求如何通过课程的建设使其充分体验其带来的愉悦感受,充满惊喜地欣然接受空间课程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把新奇的创造力进行深入发掘,应用于空间课程的建设中。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感受到课程的内容是鲜活的,每次在进入到课程的学习时都会有新内容出现,这样也可以大大提高使用者的体验需求,所以课程的内容建设最好能够做到有一个周期的及时更新,满足受众的新鲜感。

在很多情况下,丰富的图片和多变的动画效果能够达到刺激使用者感官需求的目的,但对于课程建设来说不能把网络空间纯粹当成一个炫酷技术的施展平台,而因基于课程的需求设置一些能激起使用者兴趣的栏目以及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针对的原创内容,吸引使用者在课程实际实施过程中自愿参与进来进行学习。例如在我的改良设计课程设置时有些课堂内不能实际完成的内容,像“如何发现创意”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外去发掘设计创意,在空间课程的实施阶段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新发现”的栏目,要求学生把生活中跟产品相关的所见所闻及遇到的问题以图片或图像的方式呈现,看谁的发现最多最精彩。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一栏目进行有效的深入发掘,把其作为课程的专题来进行建设。

4.解决力。解决问题是使用者对空间课程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空间的功能来讲,课程的建设要对学生的问题或缺陷提供解决方案,此谓之解决力。

课程内容建设上要全面更要突出重点,突出重点的方式通常在课程内容首页的重要位置呈现并进行链接突显,以链接方式呈现。一般所谓的重要内容除了本门课程的实际重点要求,同时也包括从受众也就是学生的角度出发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的信心。例如在产品改良设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的重点是利用价值理论进行改良设计,价值理论是一个比较枯燥并且较深奥的理论,但学生们本身急需解决的实际重点是如何把复杂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实践中。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合理地利用空间课程的建设辅助课堂的学习以解决学生实际的需求变得尤为重要。

5.回馈力。在使用空间课程的过程中,对于本门课程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情绪化的,同时也是理性的评估要等到使用者最终对课程的完整体验才能决定。此阶段空间建设的问题就变为,它是否有所价值、是否让学生的课程问题得以充分解决等等。那么这门课程的建设因此会带来使用者和建设者双重愉悦的巨大回馈力,这也从另一角度最大地满足了使用者对空间课程的需求。空间课程建设的最后阶段需要创建一个可以让使用者发表对本课程建议与感想的模块,可以理解成课程建设的回馈力体现。每门课程的建设是否成功都需要通过使用者的体验后进行反馈才能在下一次的建设中更加完善。反馈环节也需要精心地设计,比如在名称上可以不用“课程总结”之类较生硬的表述而是用一些与课程相关联的艺术化或口语化的表达如“来点感想吧”、“改良你生活的设计”等等,这样可以拉近使用者的距离使之倍感亲切用时也给本就理性的课程增添了感性的气息。

三、空间课程需求的可持续性

使用者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所以空间课程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这就决定了空间课程的建设也具有相应的特性。一门网络空间课程的使用具有周期性,在一次的建设中难以顾全所有的需求以及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那么就需要长期的反复的使用才能使认识逐步明确。

使用者的需求是保证空间课程可持续性的基础,必须从驱使力、易用性、创造力、解决力和回馈力几个角度来满足使用者的感觉、情绪和理智上的使用需求,从而完善空间课程的建设。每每在课程建设新的周期开始的时候,修正之前的建设理念,以满足新需求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是完全有必要的。例如可以把前阶段的经验进行总结设计,设置全新栏目让大家参与讨论,为以后的使用投入做策略性改进。

课程建设要求第2篇

【关键词】职业岗位群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目标,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目前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艺术设计行业专业岗位不断细化,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不断推出,对艺术设计专业办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为现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在各高校已经是很普遍的专业。但是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其“高等性”,而“职业性”目标不明确,往往以培养设计师为目标,从而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轨道。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联系不紧密,课程实施以知识教学为本,导致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脱节,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产生了偏差。因此,怎样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群相对接,实现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职业岗位为导向进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将社会实际需求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来,按照实际工作中的岗位需要来构建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性成为现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的对接

课程建设的前提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中课程门类的排列顺序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反映当前社会技术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即打破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模式,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中,首先应分析岗位群的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并确定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责任务和岗位专项能力;其次选择能体现职业岗位职责任务和专项能力的工作项目,依据项目内容划分各课程模块,分析每一单元模块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按照职业性原则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遵循以下几点:一是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岗位课程设置。二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三是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三、加强校企合作,深化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的对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艺术设计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还要适应艺术设计岗位群的要求。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应贴近企业与行业,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校企合作是深化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对接的关键。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建立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应该与知名企业合作,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通过对艺术设计行业未来职业岗位分析与职业能力分解,明确岗位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等要求,分析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及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以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主线,以企业技术标准、职业素质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及学习规律,进行归纳、序化,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课程结构,遴选课程内容,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职业技能教学全过程,形成教育性和职业性并重的课程体系。

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以及与相关艺术设计企业合作共同建设课程的过程中,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关键。为了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企业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各高职院校应该有一些好的举措。

四、建立“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构建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除了要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融合外,还必须制定各门课程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借鉴各岗位的技能标准。目前,各艺术设计职业岗位都有不同级别的培训、考核与鉴定相对应。因此,结合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要求将职业素质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按照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将企业岗位工作标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及国外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标准引入课程标准,将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要求细化并纳入课程标准中。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课堂教学也利用实景职场、虚拟职场,让学生尽早进入职场,并根据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安排了为期半年至一年时间的专业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岗位工作能力强,具备就业优势。

课程建设要求第3篇

论文摘要:课程群建设是相对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所提出的一个新理论,该理论对于高职教育院校的专业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课程群建设理论的分析,论证课程群建设在课程体系本土化和课程建设群落化上,对高职教育院校的专业建设和特色办学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为了提高院校的发展能力,更好地满足培养对象的任职需求,适应当今高职教育院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院校专业的特色建设,巩固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扩大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课程群建设将会成为高职院校突破瓶颈、谋求发展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1 课程群建设与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的分析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科研活动课和实践课等。它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规范,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比例和要求构建模式,通过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国家的培养目的、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宏观层面,顺应社会、学生以及学科发展的需求,针对国家教育目的和院校办学目标而进行的提高教育质量的建设,对于院校专业建设有着规范性的积极作用。

相对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位于中观层面的建设。课程群建设以增强人的竞争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院校教学。

2 课程群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实践中,课程群建设应根据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院校的教学资源实际状况和人才培养的任职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本土化的过程中,注重课程建设的群落化,即课程群。在课程群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注意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区别

课程群建设是对用于教育对象相同而内容具有一定相关性和重复性课程群体的建设,其建立的基础就是对一些相关和重复课程的优化整合,打破不同教研室教学资源的壁垒,删除重复性的内容,节约没有意义的资源消耗,着眼于提高培养对象的素质能力,创立教学新课程,创办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彰显不同院校的发展潜力。课程体系建设则注重范式上的要求,规定具体课程建设的原则、方法和目标,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指导意义。课程建设讲究单门课程的系统性,以深挖、细化、完备等为特点,不重视课程之间的重复性,不能产生的新的课程。

2.2 重视课程群建设的科学性,避免课程群组合的任意性

课程群是由一组相关课程组成,一般包括三门以上课程。目前课程群建设缺乏相应的规划和考评体系,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因此在课程群建设中要避免组合的任意性。同一专业课程群组合时,要注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区别,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要顾及课程群组合的系统性。在科学论证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真考虑培养对象的任职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创办特色教学。

2.3 课程群建设不应过于宽泛

课程群建设实质上就是在专业建设中对所含课程的新设计与新组合,在实践中,不能扩大课程群的作用,应把课程群建设的目光聚焦在课程目标选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尤其要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课程管理、课程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以利于课程群建设内容的科学性,提高课程群建设的积极作用。

3 课程群建设对于高职教育院校的作用

课程群建设不仅针对不同专业建设中的相关课程,而且也可以对同一专业下的不同课程进行组合,从而创办特色教学。对于高职教育院校来说,课程群的这一特点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作用。

3.1 促进特色办学的实现

尽管各个高职教育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目标、要求、规范等相同之处,但在具体课程的建设中也具有教学资源相异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恰恰为高职教育院校发展特色办学提供了有利基础。充分利用各自的教学资源优势或者调动相关资源,在服务于课程体系建设大目标的条件下,积极探索能够发挥院校教学特点的课程群建设,以此促进专业发展和专业调整,建成特色专业,实现特色办学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彰显院校存在的必要价值,而且也为院校的长远发展拓展了空间。

3.2 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优化

如何充分利用院校自主安排的教学时间,各个院校做法并不统一,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外聘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此扩展学员的知识面,增强其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方案和院校的实际做法,客观上会带来某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甚至出现闲置的局面。课程群建设着眼于专业的原有课程,在创新课程的过程中开发、调动、优化已有的教学资源,可以造成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同时,为了适应新的课程实践,已有的教学资源必然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客观上也打破了课程之间森严的壁垒,增强了教学资源的竞争力。

3.3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质量是教学活动的生命所在,最终体现在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上。课程群建设通过删除重复的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可根据经验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课程群建设。既能打破单一课程的框条束缚,增强教学资源的竞争力,也能使学员在学习中形成系统的专业理解。课程群建设中把最新的动态和研究成果内化到课程群中,能够使课程群建设和专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要求第4篇

关键词: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36-02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研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建设,课题组对云南省高校的120名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并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情况。受调查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体育类、艺术类、东南亚南亚非通用语等。此调研较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目前云南省高校本科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一)问卷调查涉及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今后的学业规划和就业意向是什么?该问题主要目的是弄清专业背景、学业规划、就业意向这三个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产生的影响。

2.学生对当前开设的大学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满意程度怎么样?问卷中设计了“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该问题主要了解了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态度和看法。

3.学生对学校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类型有何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六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分别是综合英语类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以及英语考试类课程。

4.学生学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原因和目标是什么?

5.学生对每个学期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开设门次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120份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已不再是为了某个单一的目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和目的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态势,反映了大学本科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经历、认知风格、个性特点、就业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性。从权重高低来看,学生学学英语选修课的目的依次分别是:提高社会工作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72.7%);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与应用能力(63.6%);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31.8%);迫于国内的考研升学压力或为了出国读硕(27.3%);为了修够学校规定的学分,从而能够顺利毕业(18.2%)。当前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个体化发展趋势说明了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期望值也在不断地提高。

2.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而同一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1)经济、管理、法学等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英语演讲与辩论、高级英语视听说、翻译基础及实践、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法律英语等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是由于经济、管理、法学类专业实用性较强,与社会各行业联系紧密,因此,学生注重培养英语听、说、译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希望通过英语来学习财经、商务、法律等实践性强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2)人文、历史、教育、东南亚南亚小语种等人文科学,以及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诸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中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东盟国家文化等语言文化类课程,这些课程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相关,说明学生希望通过英语选修课来补充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除此之外,人文类专业的学生还乐于选择像考研英语这种考试类课程,这反映了人文类专业的本科生就业比较困难,读研究生的机会比较多,想通过升学提高就业质量。(3)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希望通过英语选修课来提高英语水平,比较倾向于选择大学英语四级、综合英语课程。此外,艺术专业的学生还乐于选择像英语影视欣赏这类趣味性较高的艺术鉴赏类课程。(4)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大学英语四级、考研英语等证书类课程,这反映了纯理科学生的就业前景主要是教育、科研等领域,而教育、科研领域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较高,因此,理科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研英语课程来帮助其实现升学的愿望。此外,有少数理科学生愿意选修专业英语课程,以此来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有助于今后的科研能紧跟国际学术前沿。

3.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意向对英语的学习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问卷调查中发现,最受学生青睐的工作单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党政机关公务员(41.2%)、国有企业(24.1%)、事业单位(21.3%)、部队(6.1%)、非国有企业(5.2%)、自主创业(2.1%)。其中,教师这一职业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排名差异较大。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科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比例较低,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选择公务员之外,大多愿意到国有企业工作。而人文学科、外语、理科、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师的比例较高,排第二,仅次于公务员,这说明了不同专业会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意向产生影响,从而决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4.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云南省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因此,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了从学校、教师等方面入手外,还必须从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视角出发,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分析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客观需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探讨学习环境、就业目标、社会需求等因素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只有把教师的教学、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组建分门别类的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有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有其特殊性。一是教师队伍庞大。在很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是最大的一个教学团体,教师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学风格各异,这给教学团队的建设造成了较大障碍。二是教学对象广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三是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针对目前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成立课程小组,为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由于专业种类繁多,不可能开设出所有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但可以按大类开设专业英语核心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大类:社科类、人文语言类、理科类、工科类、体育艺术类。社科类重点开设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管理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人文语言类重点开设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国家文化、中国文化、东盟国家文化、英语教育等课程;理科类重点开设理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工科类开设计算机英语、工程英语;体育艺术类开设体育英语、艺术英语课程。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大而全,而建设时限一般就2~3年,时间短、任务重、经费有限,难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前期缺乏孵化建设的过程,到了申报项目的时候才临时拉起一个大规模的队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学校应提供一定的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团队建设工作。在团队建设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目标任务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根据学校的实际,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组建分门别类、形式多样、目标明确、团结协作的小型教学团队。

1.按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团队的负责人从该课程骨干教师中遴选,负责带领课程教学团队,紧紧围绕某个单一课程的教学开展一系列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这样的团队人员相对较少,便于集中开展活动。建设任务范围相对小,便于进行精细的研究。建设目标大小适中,易于在短时期内完成。

2.以一两门核心课程(如大学英语读写和视听说课程)为基础,建设大学英语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技能为培养目标,以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为主要手段,逐步夯实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云南省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不可或缺。通过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扎实建设好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为后续课程的建设打下基础。

3.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规划,打造好提高阶段的选修课程建设。首先是组建提高阶段选修课程教学团队,可以是单一课程的教学团队,也可以是相关类别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如语言文化类课程教学团队、专业英语类课程教学团队、ESP课程教学团队。选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以学生需求为主导,培养适应需求变化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成员可以是由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如果建设需要,也可以是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尤其是专业英语修课程的建设,单靠英语教师是无法完成的,需整合全校的教师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群。

4.以培养目标为纲,统筹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无论是基础阶段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还是提高阶段选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均需时刻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纲,建设大小不等的若干个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统筹做好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使这些各种团队形成合力,为大学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结论

Widdowson(1981)认为,需求指外语学习者为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Hutchinson和Waters(1987)指出,不论是普通用途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任何课程都要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教学团队的建设应该根据学科的结构特点和学科领域内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情况,将学科划分出若干个课程群,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教授的主要课程和科研的重点领域进行师资组合,形成团队。团队成员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共同进行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田甜.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守仁.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2012,(4).

[3]王厚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4]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5]张强,乔海曙,刘晓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博弈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课程建设要求第5篇

关键词:高职;《机械CAD/CAM》;课程建设

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企业对机械CAD/CAM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社会需求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均开设了《机械CAD/CAM》课程,且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机械CAD/CAM》课程建设对于学生学习与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对《机械CAD/CAM》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在《机械CAD/CAM》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机械CAD/CAM》课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机械CAD/CAM》课程建设。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高职院校《机械CAD/CAM》课程建设发展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高职院校在《机械CAD/CAM》课程建设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优化课程体系

《机械CAD/CAM》课程是高职机械专业必修课程,它的知识面相比于其他学科要更广、实用性更强。因此,要想加强对《机械CAD/CAM》课程的建设,首先要对《机械CAD/CAM》进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这不仅仅是教师教好《机械CAD/CAM》的前提,也是学生学好《机械CAD/CAM》的保障。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进行课程结构模块化设计,将整本《机械CAD/CAM》进行模块化组合,理顺课程体系,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进行教和学。第二,针对机械类专业各自要求进行重点实施教学。《机械CAD/CAM》的教学要针对不同机械类的要求进行,而不是模式化、僵硬化,使得《机械CAD/CAM》教学适应各自机械专业课程要求。

二、突出能力培养

《机械CAD/CAM》学科是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设计的,它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与职业教学的关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机械观察与创新能力。《机械CAD/CAM》学科既具有工具课的特点,又具有应用课的特点,是学生进行机械制造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法宝,它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于CAD/CAM的反应能力要求较高。《机械CAD/CAM》学科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将学生对《机械CAD/CAM》学科的学习转移到专业能力的培养上,这也是《机械CAD/CAM》学科的重要特色。

三、注重教学内容及应用,完善实习实训条件

《机械CAD/CAM》学科课程建设应该比较灵活,其课程建设应该与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相联系,应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具体要求以及进度相联系。另外,《机械CAD/CAM》学科课程建设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以及专业学习水平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出现课程设置与高职院校专业要求产生分歧。《机械CAD/CAM》学科比较注重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实习实训的资金投入,完善学校实践软硬件条件,既方便学生进行《机械CAD/CAM》学科自主学习,还有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机械CAD/CAM》学科教学。

四、编写适用的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为适应高职院校新课改新要求以及学生对于《机械CAD/CAM》不同的专业需求,高职院校应该进行《机械CAD/CAM》教材编写工作。在对《机械CAD/CAM》教材进行编写工作时应该注重结合工程实例,以实用、够用为基本原则,同时还应该做好关于《机械CAD/CAM》的课件与实训,保证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另外,开发适合学生自学的三维教学实训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锻炼动手操作能力。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可组建团队参加机械CAD/CAM各类比赛,也可为中小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机械CAD/CAM》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与工程职业素养,体现工学结合特色。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提高产品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机械CAD/CAM》课程建设的改革早已是必然趋势。我国高职院校在《机械CAD/CAM》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机械CAD/CAM》课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及人员在深入研究《机械CAD/CAM》课程建设发展现状的同时,创新《机械CAD/CAM》课程建设策略,为我国高职院校在《机械CAD/CAM》课程建设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闫波.《机械CAD/CAM》精品课程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 2009(3).

课程建设要求第6篇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使用Dreamweaver对网页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对网站进行基本的建设和管理,并能独立完成一般的主题网站的建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使用Dreamweaver软件,在软件环境下进行页面设计,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是以页面设计为基础,在网页设计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所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需要重点培养、重点训练的内容。

考核的方式、方法及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导向作用,所以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及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是需要督促和检验的,阶段性的测试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完成后为让学生有个成果展现出来,所以最后要求学生完成1个主题网站建设的大作业。基于以上理由,通过研讨论证,考核方式以实际操作和网页制作为主,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平时表现15%+平时测试4×15%+大作业25%,具体方案见表1。

课程内容的建设

采用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建设,每次课程的目标、完成效果、要求、素材都提供给学生,每次课程都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下载要求和素材、上传完成作业。课程的理论知识都经过精简、提炼形成网页文件,供学生使用。主要分为:Dreamweaver简介及站点创建;文本及格式化;网页中图像的应用;表格;CSS样式表的应用;框架;链接;表单;层的创建及应用;时间轴动画及行为的应用;模板创建及应用;Dreamweaver程序设计等12个单元课程学习。课程设置4次阶段测试,分别是:表格布局页面测试、框架应用页面测试、表单页面的制作测试、层的应用及行为应用综合测试等。课程最后阶段设置1个主题网站建设的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1个网站的建设。测试内容同表1,课程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见表2,主题网站项目建设见表3。

课程平台的建设

1课程平台建设的技术路线

采用B/S结构模式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客户端零维护。基于这样的特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采用B/S结构模式,其核心模块就是由Windows2003Server和IIS以及ACCESS构成,在单机上WindowsXP加IIS也可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将整个课程内容下载到本地的计算机上,经过简单的配置在本地进行课程的学习,解决了学生课后无法自主学习的问题。课程平台主要采用Dreamweaver设计制作,动态页面采用ASP+ACCESS设计。主要原因是:使用课程软件也可以设计制作出课程平台这样的网站,对学生有一个示范和激励的效果,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课程平台的整体架构

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分以下几个栏目:今日公告、课程介绍、课程学习、实例要求、素材下载、文件上传、成绩查询、学生留言。栏目的主要内容为:

(1)今日公告:每次课程的重要通知;

(2)课程介绍:课程简介和课程授课计划;

(3)课程学习:每次课程的重要知识介绍,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

(4)实例要求:每次课程每个实例需要完成的具体要求和目标;

(5)素材下载:每个实例、测试、项目的素材包,且包括难点内容的视频、课后拓展的实例要求、素材以及大作业的要求和目标;

(6)文件上传:要求学生通过此模块对每次作业打包上传;

(7)成绩查询:学生可以通过此模块对已经测试完成的成绩进行查询;

(8)学生留言: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模块,可以实现师生在线交流。

3课程平台内容设计

课程平台内容建设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并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思路。整体设计为:1个项目,4个测试,12个单元学习。将学习内容细化到每节课上,每次课程都设计有重点内容放在课程学习页面,实例要求页面里放着实例页面效果以及制作要求,素材下载里面放有每次授课实例、制作实例的素材及要求文本。在平台内容的建设过程中,进行了素材整理、制作等大量的工作,丰富了课程平台的内容。与一些其他网站不同的是,此课程平台给出了页面最终效果,而不是给出页面文件,效果文件是教师制作页面文件之后的截图文件。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网页制作的创造力,防止部分学生进行简单的复制。

12个单元的学习基本包含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实际制作有关知识点应用的页面文件,4个测试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制作网页的能力、技巧运用,同时也检验了学生阶段学习的效果,并对单元学习也是一个总结,最后完成一个有主题的项目网站建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融会贯通的训练,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的目标。

课程平台的应用

网络教学平台现在应用于网页选修课程中,平台放在机房服务器上,核心模块是Windows2003Server和IIS服务,经过测试,单个班级学生同时使用非常顺畅,所有模块都可正常运行。另外学生可以将课程放在自己的机器上,WindowsXP系统加IIS也可以保证运行良好。学生只需登陆课程平台的地址,就可以进入平台,不需要身份验证。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进入上课状态,首先在自己的机器上建立站点,然后登陆课程平台,下载本节课程素材,将素材放在已建站点下,教师演示本次课程的要求及制作页面效果,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授课实例制作,其中融入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制作实例,最后将制作完成后页面及网站打包通过课程平台上传。

这样一个上课流程充分培养了学生制作网页的能力以及信息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执行力。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能很快地了解自己本节课程的要求、任务、目标。教师要对平台学生作业及时审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等,并通过平台留言板查看学生的一些问题、建议。当然也要及时对学生的测试成绩做出评判。对于一些制作较好的页面,可以在下次课程中展示给学生,以激励学生。

结语

课程建设要求第7篇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改革

新课程建设强调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双师作用,它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的额外负荷影响和制约其改革的能动性。我们从教师在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外因出发,研究哪些因素对教师起负面影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从外界环境出发研究教师在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困难

外部环境提供的条件与个人所需是否协调对应,实际上体现了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手段是否社会化,或者大众化的一种方式。教师感觉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游刃有余时,就会心情愉悦,对其身体与心理健康有益;感到无所适从时,就会感觉处处充满压力,紧张,教师应努力试图改变这些不适应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面临各种矛盾和抉择,如构建课程体系所需的知识体系的更新选择、新的知识体系获得途径的选择、专业技能同双师需求的矛盾等,这些问题给教师带来了诸多烦恼,最主要表现为教师视野的局限性与课程建设的紧迫性、创新能力与课程建设要求之间不匹配和外界教育资源与教师需求不匹配。

二、教师视野的局限性与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新课程下专业教师面临的挑战主要反映在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但是,短期的培训、考察、学习不能迅速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不能合理、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不能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因而,要在观念上超越以往专业模式,在实践教学上有所突破,对于课程建设的驾驭者而言任重道远。

三、教师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与课程改革要求不相适应

(一)课程设计能力

教师课程设计能力与课程改革要求不协调方面主要体现为:国家虽然开发系列新课程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没有地方特色。因此,教师要自行决定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式等,编制校本教材,使之服务地方,特别是高职院校,强调地方特色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教师已经习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架构,当失去原有优势后,短时间内将很难转变为以实践技能为主的角色,这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教育教学能力

为了适应综合课程的趋势,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理论传授者转变成实践引领者。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基本教学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探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考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三)人际关系的协调

新课程关注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形式,促使学生从课堂走向实验室、实习基地,以至于进入企业,学习内容更接近社会生活实际。在此过程中,教师与他人的交往范围更宽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教练员又是领队;既是队员又是陪练;既是管理作者又是服务者,角色的转换对教师的人际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创新能力

新课程中,教师要对课程设计与教学进行不断深究与反省,深入企业,完善校企教材的更新机制和知识体系,降低课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创新教学。教师要研究学以致用的转化途径,提高主动性。创造性思维源于教师强烈的创造动力和外部因素;创造性建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处于动态之中;教学科研源于教学、指导教学,结合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借以指导实践。

(五)变革适应

课程建设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操作实践提出新的挑战。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这是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将为教师带来巨大压力。

四、社会及学校提供的资源与教师需求不匹配带来的矛盾

在课程建设中,不仅通过提高教师自身能力,适应变化的教学需要,还要改变周围环境因素,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满足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一)继续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对改革理念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才能拥护课程改革,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如何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将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能否提供相应条件,满足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的进修与提高需要,是决定新课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评价机制

教师要根据教材、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设计评价方法,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过程性、主动性评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行政支持

教师课程建设的原动力是社会的需要和学校的支持。因此,教师的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是顺利与否的关键。特别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试验、尝试甚至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对于这些改革措施的容纳程度能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

(四)工作负荷与时间压力

课程建设强调教师设计课程、规划课程及在教学情境中进行的行动研究,这些都是很花费时间的工作。如何通过对教师的“减负”推动新课程发展,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结语

课程建设必将带来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及学校组织工作关系的挑战与冲击。对于教师而言,则是一个理念、能力建构过程,必然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课程建设的实施者应充分理解教师,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决定课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关注教师的所思所想,通过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缓解工作压力,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潇.浅析项目教学法中高职教师的适应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课程建设要求第8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 施工技术 教学 课程资源建设 具体措施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课题编号JG201202077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23-02

一、前言

在目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成为关系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实际来看,要想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就要认真做好课程资源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并完善课程资源体系,有效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并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并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同时明确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从多个角度保证桥梁工程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二、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设置明确的课程体系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发以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改革以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三段式老模式,课程设置按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和职业方向拓展四大模块展开。

1.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研究。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将基本能力和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应通过完善的手段,保证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合理设定课程资源建设目标,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通用核心能力研究。

考虑到课程资源建设实际,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效果,以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有效的培养,应对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职业通用核心能力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注重职业通用核心能力的培养。

3.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方向能力研究。

课程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规划职业方向,并关注学生的职业方向能力。基于这一认识,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将职业方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推动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满足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

4.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方向拓展研究。

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讲,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对未来从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对学生职业规划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应该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积极促进职业方向的拓展,使学生的职业方向更加广阔,同时也满足了课程资源建设的要求。

三、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中,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保证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对岗位的进一步分析,明确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岗位能力,构建能力模块,依据工作过程,构件课程体系。

在课程思路设置过程中,要想保证课程思路的正确性,就要根据岗位的要求,制定以岗位确定课程体系的思路,使课程思路中包含岗位能力模块和岗位能力考核模块。同时,还要使课程思路设置满足实际教学过程。因此,课程体系思路的设置是一个全面考虑的过程,必须要与实际教学过程深入结合。

2.建立和完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虚拟实训、试题库、案例库、课件库、常见问题解答等教学资源。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的重要内容。只有对专业教学资源库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满足课程资源建设需要,进而使课程体系设置思路满足实际要求,达到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的目的。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过程考核综合考试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双评价的考核方式,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实行动态教学管理。

在课程体系思路设置中,应对考核评价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建立正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对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积极改革,使考核评价体系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课程体系思路设置中积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满足实际教学要求。

四、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路桥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开发“基于桥梁工程建设过程”教学项目和实训项目,按“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能力递进模式,构建“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职业拓展平台”的四模块课程体系。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计算机应用及实用英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工程数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通用核心能力模块包括工程识图与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测量技术、路桥材料检测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道路施工技术、路桥工程造价等。

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了解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积极优化,充分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满足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体系设置得到全面优化。

1.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类别进行归纳,并按重点分类。

在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首先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种类进行全面了解,并对课程类别进行分类和归纳,列出重点课程明细。

2.按照重要程度,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进行优化配置。

考虑到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种类较多,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应按照课程的重要程度,对授课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保证重点课程的教学。

3.对一些不重要的课程或者不影响整体教学的课程进行适当删减。

在课程优化配置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适当删减现有课程,使现有课程能够保证少而精,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课程种类进行缩减,提高教学质量。

五、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1.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模块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法律、形势教育等。该模块内容体现了人文素质、文化理论基础及知识迁移基础。

由于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将思想道德素质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并明确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意义。通过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实际开展来看,课程资源建设只有把握了道德建设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整体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充分满足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

2.职业通用核心能力模块是土建类专业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向各个专业分支的定向与发展,一旦社会需要,可以随时根据情况调整知识结构。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之外,还要认真做好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工作,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能够起到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做出调整,满足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对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突出校企合作,行业接轨,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实施“证书”教育。

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与建筑行业的接轨,使整个专业技术教学取得积极效果。此外,还应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学生实际需求,使整个课程教学满足实践要求,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效性。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想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效果,就要从设置明确的课程体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入手,把握课程资源建设原则,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美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彭以舟;基于工作过程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申燕飞;高职应用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研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4]何晨;关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探究[J];华章;201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