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童艺术启蒙教育

儿童艺术启蒙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09:37:47

儿童艺术启蒙教育

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第1篇

幼儿舞蹈教育具有舞蹈艺术等自身的个性与特点。突出表现在活泼,天真,夸张,有趣。幼儿舞蹈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真性等特点的完美统一。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舞蹈教学经验,现谈一谈幼儿的舞蹈启蒙教育的特点:

一、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具有一定的童趣性。

童趣性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幼儿舞蹈是幼儿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日常生活,在学习以外的时间,除了吃饭和睡眠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这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因此,幼儿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应当摆在首位。只有好玩、有趣,孩子们才爱跳、才爱看,才能达到百跳不厌、百看不烦的地步。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幼儿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它不仅符合幼儿的情趣,而且会使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陶冶,这也是培养艺术素质的起点。

二、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具有一定的童真性。

幼儿舞蹈是展示幼儿心灵的窗口,是表现幼儿情感世界的直接方式,因此纯真、稚嫩是幼儿情感和思想的特点,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视点。丰富的想象、奇异的幻想,常常是幼儿们思维活动的特点。他们经常把一些无生命的玩具和物品看成是有生命的朋友。他们还把一些小动物看成是通人性、可以和它们一起玩,给它们讲故事。在我们的幼儿舞蹈教育中如何具有纯真性,关键就在于要以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情来对待客观事物,从儿童的生活中择取舞蹈的题材,特别是其中的童话、寓言等更存有我们可选择的舞蹈题材。

三、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具有一定的明晰性。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明晰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幼儿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一定要能被幼儿看明白、弄懂它的含义,小演员才能表演好,小观众才能接受。当然,对不同体裁的舞蹈作品对其内容的明晰性有不同的要求。如对有情节的舞蹈,所表现的人和事一定要清晰、条理分明,切忌逻辑混乱,对抒情性的舞蹈,舞蹈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要鲜明,不能含混不清,而对戏剧性的舞蹈,则要求人物性格突出,情节事件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要简捷明了,起、承、转、合要循序展开,只有如此,幼儿舞蹈教育才能具有艺术感染力,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四、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具有综合性。

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第2篇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WWW.133229.COm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第3篇

关键词:启蒙;音准;小提琴;唱谱;幼儿教育

一、“音准”启蒙在幼儿小提琴学习中的意义

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卡萨尔斯曾经说:“弦乐器的技巧练习是最难见成效的事情之一。其左手技巧则更难掌握,仅就音准一项就足够一个演奏者花毕生的精力去掌握。”可见,音准问题伴随着小提琴学习的全过程,而幼儿小提琴的音准的启蒙教育是最难突破的问题。3岁幼儿在听觉方面的机能已经趋于成熟,所以,最初的音准启蒙教育应当从这时开始,尽早的进行音准训练对学习小提琴也是有着相当大的帮助。小提琴的音准问题一直是小提琴教育与演奏中的一个久功不破的难题。琴童每天都会付出很多时间在音准的纠正上,但即使是这样,在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练琴成果时音不准这一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因此,音准启蒙在幼儿小提琴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一名小提琴老师也应当尽早培养琴童的音高感,让孩子们尽早解决音准问题,自由翱翔在音乐的殿堂之中。

二、“绝对音高”的概念与培养方法

1.音阶练习是培养绝对音高的基础。每天练习音阶的目的就是拉准每一个音,但对于每一个初学小提琴的琴童普遍喜欢演奏欢快或是令人感动的旋律,音节练习被认为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实际上,坚持音节练习是训练绝对音高、建立内心听觉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与此同时,音阶练习也可以建立正确的手型,曾强手指触感。伟大的犹太裔小提琴家海菲兹曾经不止一次阐明过这样的观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基础就是音阶,它是小提琴演奏技术最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音节练习一定要成为小提琴初学者的基础性练习,坚持音节练习对建立绝对音高也有着莫大的帮助。2.听觉是音准的“灯塔”。对于听力正常的琴童来说,音准问题的根源在于日常练琴时没有充分利用双耳仔细地辨别自己演奏的音高是否准确,并且对于那些不准的音没有采取纠正措施。双耳没有起到监督与“引路”的作用,于是也就养成了拉不准的习惯,绝对音高自然无法建立。琴童在日常练琴时,都要利用双耳监督音准。实践证明,琴童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第一直觉是正确的,有时加上有钢琴作为音准的框架校正也是行之有效的。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正常的儿童一定能够培养绝对音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音准练习习惯。众所周知,一旦习惯养成,想演奏错误音准都是不容易的事情。3.建立良好的左手手型。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说:“良好的音准主要是建立在由耳朵指导的触指感觉上的。”手型到位,音准自然会到位。建立正确良好的手型对小提琴音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训练初学者时,教师应当让琴童尽早建立同一根弦上一指与四指的纯四度手型和相邻两根弦之间的一指与四指的纯八度手型。可以说听觉与手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与绝对音高的建立也有着极大的帮助。相信,通过上述方法再加上琴童的努力,十二音律的绝对音高能力一定可以在儿童脑中建立。当音准达到一定水平是,再将唱谱引入平时的练习,一定会将3-6岁小提琴初学者的音准能力提升到很高的水平。

三、唱谱是学龄前儿童学习小提琴的重要环节

小提琴是声音的艺术,但是许多琴童在演奏小提琴时对演奏的声音并没有切实的认识。如何将看到的乐谱转化为动听的音乐,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唱谱。只有通过切身实践的唱谱,孩子才能对自己所演奏的音乐与音高有更为准确地把握。如果缺少唱谱这一环节,其演奏的音乐也不是发自内心的。为什么说唱谱与小提琴演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呢?在许多孩子的头脑中,只知道自己演奏的音符的具置,却不知道这个音的唱名是什么。显而易见,他们无法判断自己演奏的音高是否正确。对于初学小提琴的孩子们来说,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学习小提琴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演奏多么高深的曲目,而是在于内心情感与音乐的结合与表达。小提琴只是琴童抒发个人情感的一件工具,能够打动他人内心的是对于音乐的理解。演唱是一个提高音乐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现在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唱谱的重要性,但通常缺乏规范的指导,许多孩子只演唱音符的唱名,忽视节奏、情感,甚至是最基础的音准。那么琴童应当如何唱谱呢?首先,跟随钢琴唱谱。显然,学生在唱谱的时候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将音符的音高唱准,而有一架钢琴作为音准框架的固定是必要的。跟随钢琴唱谱对孩子的音准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次,边唱谱边打节拍。许多孩子在唱谱的时候只唱音符,不打节拍,以至于节拍混乱。因此唱谱时应当用手脚打拍子,并且强调出强拍与弱拍。并且,孩子们应当做到眼观、嘴唱、耳听、手打的全方位的协调发展。最后,唱谱时应当加入各种的表情记号。比如跳音要唱的有弹性,连音应唱的顺畅,再比如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等也应当注意。正确的唱谱方法不仅可以让音乐快速有效地走进孩子内心,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基本音乐素质。唱谱对于3-6岁的初学者来说也是一个必要练习任务,初学者在音准方面所得到的收获也绝不亚于演奏小提琴所得。

四、对中国未来小提琴幼儿启蒙教育的展望

幼儿教育应以启蒙教育为根基,启蒙教育又是幼儿小提琴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幼儿小提琴启蒙教育中,要重点培养儿童对小提琴艺术的兴趣,使幼儿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并找到自身长处,同时要全面提升孩子整体音乐综合素质。小提琴启蒙教育对于学习提琴的幼儿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意义。通过对音高、节奏、技巧的学习和对音乐本质的理解,对幼儿提升智力、记忆力和创造力有着极大的帮助。有句俗语“心灵手巧,手巧心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幼儿阶段的教育必然会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学习小提琴的启蒙教育阶段,家长的积极配合与严格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家长和老师有义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小提琴幼儿启蒙阶段至关重要,它左右着幼儿整个学琴的过程。所以,为了培养未来中国音乐家尤为应重视启蒙教育,教师应掌握科学的小提琴启蒙教育方法,做到这点,如白纸一般纯真的幼儿才能充满音乐的色彩,在艺术的殿堂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杨宝智.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甘玮.少儿小提琴学习小百科[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

[3]铃木镇一.铃木小提琴教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一月一日.

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第4篇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可以用音乐去打动、去促进。”事实正是如此,音乐智能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而产生,调节着人类的节奏和韵律活动,对于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提升艺术品位有着莫大的作用。

虽然幼儿的活动天生具有音乐性,但如何创造相对丰富的音乐环境、保护和开发其音乐潜能、让音乐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乐趣,才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问题。其实,并非一定要把孩子早早送进音乐兴趣班进行视唱和乐器学习,根据其年龄和性格特点,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音乐启蒙和熏陶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乐器学习不必太早,但音乐启蒙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音乐环境,如妈妈哼唱的童谣、催眠曲等等,都能为其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打下基础。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如广泛接触各种发声材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随音乐节拍抚拍孩子、用手掌拍打简单的节奏、辨别各类人声的高低……这些都能够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初的兴趣和启蒙,为其更深层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经常处于音乐氛围中能训练孩子默唱(内心听觉)的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在孩子起床、吃饭、阅读或绘画时播放音乐,营造温馨静谧或活泼生动的家庭音乐环境。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跟唱,对此家长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在一旁打拍子或带唱,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凭家长的喜好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或只给孩子听儿歌童谣,这样反而限制了他接触各种音乐类型的机会,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演奏乐器的音乐都可以让孩子多接触。

把音乐结合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作为孩子的乐感培养还是日后的技能训练,热爱音乐的前提永远是培养兴趣。许多孩子之所以将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看成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都是因为无法从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家长最好能从小在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音乐活动让孩子参与:如在学唱儿歌时用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其节奏感;利用音乐曲目编成童话故事;用环境、身体或乐器的声源来尝试音乐的组合搭配;用歌唱为未完成的旋律创编“答句”等等。

感知音乐的音画性和情感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的音画性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营造氛围,使孩子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也可以通过联想,组合成新的意象,家长只需略加描述提示,就能帮助孩子身临其境地张开想像的翅膀,进入美妙的艺术境地。而情感性的音乐插入了感情色彩和情节因素,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再配合家长的讲解和引导,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氛围,逐步感受乐曲的风格,如活泼欢快或抒情柔和,并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成为真正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的“艺术家”。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培养音乐家,让孩子尽早接受音乐的陶冶,不但能培养其艺术品位,还能发展右脑形象思维,在发挥孩子与生俱来的潜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架构孩子健康自信、和谐安全的环境十分有益。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从家庭教育中做起,尽早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将音乐知识化繁为简,引导他们去观察、欣赏五彩缤纷的世界吧,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音乐启蒙老师!

在家庭教育中巧妙融入音乐启蒙

文/刘大坚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可以用音乐去打动、去促进。”事实正是如此,音乐智能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而产生,调节着人类的节奏和韵律活动,对于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提升艺术品位有着莫大的作用。

虽然幼儿的活动天生具有音乐性,但如何创造相对丰富的音乐环境、保护和开发其音乐潜能、让音乐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乐趣,才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问题。其实,并非一定要把孩子早早送进音乐兴趣班进行视唱和乐器学习,根据其年龄和性格特点,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音乐启蒙和熏陶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乐器学习不必太早,但音乐启蒙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音乐环境,如妈妈哼唱的童谣、催眠曲等等,都能为其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打下基础。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如广泛接触各种发声材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随音乐节拍抚拍孩子、用手掌拍打简单的节奏、辨别各类人声的高低……这些都能够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初的兴趣和启蒙,为其更深层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经常处于音乐氛围中能训练孩子默唱(内心听觉)的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在孩子起床、吃饭、阅读或绘画时播放音乐,营造温馨静谧或活泼生动的家庭音乐环境。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跟唱,对此家长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在一旁打拍子或带唱,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凭家长的喜好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或只给孩子听儿歌童谣,这样反而限制了他接触各种音乐类型的机会,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演奏乐器的音乐都可以让孩子多接触。

把音乐结合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作为孩子的乐感培养还是日后的技能训练,热爱音乐的前提永远是培养兴趣。许多孩子之所以将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看成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都是因为无法从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家长最好能从小在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音乐活动让孩子参与:如在学唱儿歌时用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其节奏感;利用音乐曲目编成童话故事;用环境、身体或乐器的声源来尝试音乐的组合搭配;用歌唱为未完成的旋律创编“答句”等等。

感知音乐的音画性和情感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第5篇

[关键词] 幼儿歌唱 兴趣培养 演唱 技能 感情

一、幼儿歌唱兴趣的培养

幼儿园里的儿童有着天生的歌唱积极性,怎样利用儿童的积极性去培养幼儿对歌唱的兴趣,这是一个好的歌唱启蒙老师的责任。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单纯而呆板的歌唱是不能提升幼儿歌唱的兴趣,老师应该带领幼儿“玩歌唱”,所谓玩歌唱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歌唱知识,在歌唱过程中做游戏。幼儿的歌唱启蒙并不是学习很多的专业知识和歌唱技巧,更多的是让幼儿感受歌唱魅力,培养歌唱的兴趣,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其中首先是对歌唱的欣赏。教师可以选择视频教学,选择一些带有MV的儿歌和幼儿一起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地讲故事、跟着视频和幼儿一起作动作,也可以适当地讲些歌唱的知识,还可以和幼儿一起为歌曲配舞蹈动作。毕竟“玩”是最符合幼儿的天性。其次,不要给幼儿轻易地下结论尤其是反面的意见。启蒙老师对幼儿的一生极其重要,有时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幼儿。当然我们希望这个影响是好的,使幼儿一生受益。对幼儿应该多鼓励多支持,多帮助多包容,多谅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儿歌唱的积极性和动力,也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启蒙老师。

二、幼儿演唱技能的培养

幼儿学习歌唱要注意幼儿的年龄,4―6启蒙阶段的儿童理解能力较弱,声带也处于发育期,稍有不慎声带就会受损,因而这里所说的歌唱技能并非是成人声乐的歌唱技巧,而是指幼儿在启蒙阶段对歌唱应该有的认知,更多的是对歌唱艺术的一种熏陶。

1、咬字吐字

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这个阶段的幼儿的音准、咬字吐字以及句子的连贯度都不是很好。咬字又是歌唱的基础,咬字吐字是要按照一定规范的发音方式,找准字母的发音位置,按照咬字头松字尾的方法,小声缓慢的节奏进行字的发音。朗诵是使句子连贯的很好方法,老师可以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从几个字作为一句,到整句整句的连读。还可以在朗诵中配上肢体动作以缓解幼儿的枯燥情绪,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2、 声音的运用

发声是歌唱的关键,由于声乐的发声方法是比较抽象难懂的,教师可以用启发的形式使幼儿渐渐领会,可以用闻花香的方法指导吸气,用吹蜡烛的方法讲解呼气,吸气时小肚子慢慢鼓起,呼气时小肚子一点一点的往里收。切忌让幼儿大声喊唱或白嗓子,引导幼儿小声唱,结合头腔共鸣再用假声唱歌。虽然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求教师要具有科学的方法和足够的耐心,但这对幼儿的嗓音保护,歌唱的成长都极其重要。经过这样训练的幼儿嗓音甜美、表现力强、有穿透力、嗓子不易疲劳。

3、 音准问题

音准问题是幼儿启蒙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幼儿刚开始学习歌唱对音准没概念,针对这一问题可首先选择幼儿适合的歌曲,感兴趣的歌曲,根据儿童的音域特点,音调不易过高也不易过低,因为儿童对于有难度的歌曲是很容易跑调的。其次让幼儿多听歌曲,尤其要演唱的歌曲。老师可以逐句教幼儿唱,幼儿还没有独立识谱的能力,教唱是使幼儿快速识谱的好办法。教唱最好用清唱,幼儿的识别能力差,乐器伴奏也会影响幼儿的音准。幼儿的音准和自身的条件也有一定关系。有一些幼儿天生对音准的感觉比较好,有一些幼儿天生对音准的感觉不太好,不好的就要靠后天的培养来弥补。

三、歌曲的选择

歌曲选择时首先考虑幼儿的音域特点,幼儿的音域较窄在c1~a1之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八度,因此选择歌曲时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嗓音特点。其次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要懂得与时俱进,儿歌有很多但不一定都符合幼儿的兴趣,对于一些歌词陈旧复杂的歌曲、偏离幼儿生活经验的歌曲,幼儿一般没有太大兴趣。再次要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些歌曲是不易于儿童身心发展,如成人的爱情歌曲,这种歌曲在幼儿的歌唱教学中一定要杜绝。幼儿喜欢活泼欢快的歌曲,歌词少、旋律简单、反映生活和学习,简单易懂。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去选择,但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学习。歌曲的选择关系到幼儿的学习兴趣,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幼儿变得更聪明。

四、有感情地演唱

有感情的演唱其实也是歌唱技能的一种,只不过它在歌唱的整体中似乎显得更重要一些。一段没有感情的歌唱,即使歌唱技巧很好也是不能打动观众,反之一段真情流露的歌唱有时能弥补很多方法上的不足。在幼儿演唱之前老师的示范演唱是必不可少的。如今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音响设施越来越完备,示范演唱成了一种奢侈教学。有些幼儿教师因为业务水平的限制,不敢示范演唱,或习惯于对音频的依赖,不习惯示范演唱。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教师都应该进行示范演唱教学,因为示范演唱教学是幼儿歌唱教学中很好的教学方法。有了教师的示范演唱幼儿才能更直观地感受歌唱。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试着分析歌曲讲述的故事、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演唱中注意的问题,尽量用朴素的语言去讲解、示范,帮助幼儿理解在歌唱中注意的问题。同时,让幼儿尽量放松、眼睛有神、提起笑肌、像讲故事般绘声绘色的演唱,保持好的歌唱状态。有些幼儿在演唱中前几句唱得很有感情,后面几句唱得很呆板,这多是由于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容易跑神,教师应多提醒多鼓励。

结语

幼儿园时期的启蒙歌唱对幼儿的一生都很重要。歌唱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提升幼儿对音乐鉴赏能力,使幼儿在歌唱中陶冶情操、体现美、感受美,让幼儿更聪明活泼。启蒙阶段的教师应加强业务素质的提升,做合格的幼儿歌唱的启蒙教师,为幼儿今后音乐的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夏志刚.简易儿童歌唱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2]王懿颖. 幼儿音乐教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3]张玉荣.《音乐教学歌曲内容选择探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吕云路.《如何教儿童正确唱歌》.(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

作者简介

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第6篇

【关键词】:儿童 美术教育 外因 创造性 以人为本

儿童美术教育的外因是家长、学校、社会、老师等,内因是儿童的遗传因素、自我教育和学习的热情,做好了外因以促进内因更好的发展。由于各方面原因家长、学校、社会、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并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旨在分析做好儿童美术教育的外因,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家长是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启蒙老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在美术学习上的启蒙老师。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排除儿童学习绘画以成名成家的功利性目的想法,不能将儿童美术教育视为专业教育,不要过早对儿童定向。

家长对孩子做画过程中的独特之处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的画也要学会欣赏,不能讥笑、讽刺孩子的“创造性”。孩子学习绘画是画孩子的心理体验,画孩子心目中“生活的真实”。一般懂教育的家长看孩子的画有没有独特的视觉和创造,不懂教育的家长看孩子画得像不像,所以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该多鼓励、多引导。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带孩子游历名山大川,参观名家书画展、艺术馆等,增加孩子的感性经验;孩子年龄稍大,可和孩子一块欣赏古今中外名家的绘画作品集,学习绘画艺术发展史,学会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美的欣赏,增加孩子对于绘画的理性认识,这对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说,生活、灵感、想象是绘画的基本素质,对于可塑性很强的孩子而言,家长首先应入手进行启蒙教育。

二、学校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依托

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作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外因的学校应密切配合,作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依托,具体做法如下:完善美术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如要备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专用课桌、石膏模型、画板、 画夹、实物投影仪、造型灯具等。

聘请专业教师执教,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凡被聘用的美术教师必须在美术学科上有所造诣,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正式聘用的美术教师,学校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

增加授课时量,保证学生训练时间。普通班开足国家教委规定的美术课总量,每班每周两课时。美术加强班的美术课每周安排6课时,另加4节课外活动,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上以省编小学美术教材为蓝本,参照其他教材和用书,灵活的选择,充实了儿童想象画、记忆画、手工制作、立体构成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以启发诱导、游戏活动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实践创造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教学环境。在美术教学方面,学校应经常举办作品展、组织参加各级绘画比赛、促进学生的学习劲头。同时重视隐型教育对学生美育的影响,队报班刊、宣传橱窗的内容定期更换;教室内和走廊上张贴着伟人画像、格言;会议室、活动室及大厅里悬挂着精美的壁画或名画;校训、誓词及巨幅 标语镶嵌在洁白的墙壁上……这一切的一切无不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爱的启迪。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大大地提高。

三、社会应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提供好的环境

社会环境的熏陶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经济、观念的原因,人们对美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各种各样美术展览馆、美术馆较少,就算有里面的规定也很多,使人们的兴趣更少了,社会要普及艺术教育,就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作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外因的老师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导向

除了家长和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在孩子的美术教育中占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本文论述的一个重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就其本身而言,教育观念是否新,教育思想是否先进,教学方法是否正确,亦是非常重要的,更值得认真探讨。所以明确教学目的、了解不同时期的儿童心理、根据不同年龄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导向已显得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好老师在教学前明确教学目的是至关重要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陈通顺教授提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90年代,王大根教授提出了“超绘画性美术教育目的论”。认为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真、善、美”的教育,发现学生的气质和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最终达到人格形成的目的。”21世纪的1999年,常锐伦教授指出:“从教育的最高目标看,美术教育在于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应着眼于美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年,景芝教授提出美术课程的目标有五点:(1)培养造型表现的基本能力(2)培养创造能力(3)提高审美文化素质;(4)增进美化环境意识与能力(5)促进人格健康成长。”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教好儿童绘画的一个重要条件。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根据儿童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依据儿童心理学家的观点及其研究成果,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阶段可作如下划分:涂鸦阶段、象征阶段、敏感阶段、成长阶段。

儿童时期老师以儿童的创造想象为教育主线,不过分要求儿童画像具体的事物,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儿童真正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这是作为美术教育重要外因的老师必须做到的。

综上所述,儿童美术教育并非因教育而教育,而是恰恰满足了儿童对情感的倾述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促进儿童性格的完善和心理机制的成熟。做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必须要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工作要求,增强自身教学素养,学校、家长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平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几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最终培养一批良好的美术工作者,促进儿童美术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循环,最终让儿童在一个轻松、愉快、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第7篇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近世中国的“千年未有之变”引发了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全面变革。新旧交替之际“想象共同体”的生成过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一时段文学现象的考察研究,已然是学术界的共识。而这一时段,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由传统童蒙读物到现代儿童文学的嬗变期。这一嬗变与现代启蒙精神照耀下的儿童观、童年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互文”关系,可以说“儿童的发现”是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发端,也是中国儿童文化的建构期;对现代文学的思维观念、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儿童”的位置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是就中国儿童文学近百年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而言,无论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还是新文学中儿童文学的展开,都对晚清以来现代传媒兴起下的儿童读物的新兴,表现出疏离与否定。这一表达方式、认知模式和研究范式,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下的文学史既定话语体系中。既漠视了晚清以来儿童读物对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筚路蓝缕之功,又忽视了儿童作为儿童文学阅读主体的意义所在,更阻碍了对中国童年现代化的多元表达与探索。这也正是张梅博士对晚清五四时期的儿童读物全面梳理考察的意义所在。正如她在书中所言:

本书在破除儿童文学的纯文学观念、建立大儿童文学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把晚清五四以来的蒙学读物、儿童书籍、刊物、报纸、近代教科书都囊括进来,从中抽取典型文本诸如《小孩月报》《蒙学报》《启蒙画报》、教科书、《儿童教育画》《儿童世界》《小朋友》等进行深度扫描,力图对晚清五四时期的图像叙事能有一个清晰的史的勾勒。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生期,现代传媒的兴起是其重要的载体,诚如梁启超所言“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可以说儿童文学的现代化,缘自时代变局,更直接缘自这一历史境遇中儿童读物的兴起,并带来“读者”的出现,“儿童”开始成为“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1]。由此,从1874年出现的《小孩月报》到1922年创刊的《小朋友》;从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儿童刊物的创办,到以“启蒙”为关照的本土各类画报的尝试,再到以“儿童”为“期待视界”的刊物的兴盛……《晚清五四时期儿童读物上的图像叙事》一书对晚清五四时期儿童读物资料广采博取,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张梅对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走向有着清晰自觉的学科意识,并没有因为大量的文献资料汇聚,而将其视为简单的线性进化式发展路径;而是谨慎又敏锐地辨析了影响深远的传统童蒙读物与现代儿童读物间相生相斥的张力关系,进一步论证了儿童文学现代化、合法化的历史图景。如晚清时期传教士创办的《小孩月报》,能够成功传播的关键在于“如何寻找传统蒙学与西方儿童教育的衔接点”。传统蒙学绵延千百年的成熟模式,使得传教士所致力的“童蒙教育”,放弃了用《圣经》与儒家经典对抗的方式,而转向为“对现实生活进行规范的俗世伦理中找到与其对接的衔接点”。正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翔实的资料,将上述问题一一论证,可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二、功力:对原始资料的爬梳剔抉

著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必须牢靠地植根于厚实的实证基础之上,这是治学之常识。这本近四十七万字的著作依托于系统、全面、扎实的资料基础,从容驾驭理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晚清五四时期的儿童读物发展图景做了精到的分析,完成了中国儿童文学发生期路径的追溯。

面对这项具有严密的实证性的研究课题,张梅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卷。从传教士主办《小孩月报》的“西学东渐”与“中学为体”的相斥相生;到《蒙学报》《启蒙画报》中传统蒙学思想与现代儿童观的杂糅;再到《儿童教育画》《儿童世界》《小朋友》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刊发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儿童”读物。所有研究对象的选取,都没有现成的文献集成资料,都需要作者在国内外各类各级图书馆中对原始资料进行爬梳剔抉、一一甄别。这份苦功夫实在来之不易,也成就了该著作的截断横流、自成一家。为我们全面认知晚清五四时期的儿童读物的历史全貌、发展脉络,提供了极好的注解。

该著作的大量资料考据和挖掘工作尚属该领域首例,如《小孩月报》的版本即有福州版、广州版和上海版三种,对他们的创办缘起、发展态势、传播影响均作了细致的辨析和考订。如从雕版印刷、凹版铜刻、石印技术等技术革新来论证《蒙学报》《启蒙画报》《儿童教育画》《儿童世界》等的印刷品质、图像特色,以及从传统蒙学读物到现代教科书的转型,这一系列的考订、论证的过程既深入细微,又切中要害。又如以《儿童世界》为文献基础,探讨了郑振铎对儿童文学的贡献,也令人耳目一新。

张梅考证功力的严谨细致,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的某些“常识”也起到了极好的弥补和完善作用。如人们习惯认为1923年集结出版的《稻草人》,均源自叶圣陶在《儿童世界》发表的23篇童话,并将该童话集视为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实绩的开端。经张梅仔细核对,《稻草人》23篇中有2篇《花园之外》和《小黄猫的恋爱故事》并没有发表在《儿童世界》上。对叶圣陶1923-1924年的童话创作和发表情况,也做了细致的梳理和甄别。

三、学识:图像叙事中的儿童文学理论实践

该论著的纲目,是以晚清五四时期重要的儿童读物为独立章节的。其提纲挈领的主线即是“图像叙事”在这些刊物中的形式变迁,以此统摄中国现代“儿童观”生成的过程性。

图像和文学的互文关系一直是不断探寻、追问的话题。图像的出现早于文字,图像思维早于抽象思维,并不意味着后者更优越、更高级。图文互补、以图载文的共享文本模式,实践了儿童的文化参与意识、满足了大众的公共需求。事实上,从晋代的《山海经》插图本起,国人就初涉了想象力的视觉化和文学的空间化的尝试。而图像社会的兴起意味着社会文化秩序的重建,是机械复制时代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表征。现代社会的初创带来了现代民众的新生,未来主人公的现代公民意识也正是通过这一图文互补的方式进行培育的。[2]与此同时,作为历史存在物的诸多儿童读物,一方面受到晚清以来“各种文类界限模糊,边界松动,文类之间对话活跃”[3]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西方世界畅销儿童读物的图文并茂的趋势同步。由此,以晚清五四时期儿童读物中图像叙事的变迁为切入点,来辨析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过程,在微观把握与宏观驾驭中,构建“大儿童文学”史观。张梅逐一分析了传教士主办的《小孩月报》从“画图示义”到“画图示戒”的本土化策略与调和色彩;《蒙学报》图像中所折射出的“崇实”思潮、爱国主旋律下的图像趣味;《启蒙画报》中白话与图像的双叙事方式,以及图像中的游戏观念对现代儿童观的影响;《儿童教育画》和《儿童世界》中图像所呈现出的现代“童年”想象和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小朋友》的文图之间的华洋杂错与雅俗共赏。在这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相互交错、缠绕的过程中,儿童读物的特殊性和针对性越来越凸显,儿童独立的社会位置也愈加清晰。这一过程性,也是中国社会发现儿童的过程。

张梅的创新之处还表现在对儿童读物“图像”独立意义的探寻。苏珊?朗格认为:“形式既为空洞的抽象之物,又具有自己的内容。艺术形式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内容,即它的意义。在逻辑上,它是表达性的或具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明确表达情感的符号,并传达难以捉摸却又为人熟悉的感觉”[4]。儿童读物中图像的存在,从围绕文字为中心的“插图”式注解,逐步出现了“图画故事”式的独立叙事功能,甚至有了以“图像”为基础的文体实验。由此对晚清五四时期儿童读物所彰显的“现代性”的另一种面孔做了有趣的探寻。

图像的“叙事”功能,还表现出某种未完成性。正如伊瑟尔认为文本的存在只是“图式化的结构”,存在着“空白”“空缺”和“否定”,只有通过读者介入其“召唤结构”,进行双向交流,文本才具有意义。晚清五四时期的儿童读物,不仅肯定了“儿童”具备应对“召唤结构”的能力,还以多种形式“召唤”儿童读者参与到图像叙事中来。如《儿童教育画》中的“悬赏画”的出现,不仅具有视觉启蒙的重要开创性,更开启了儿童参与图像叙事的文本与读者间的对话模式。这既是一种刺激读者参与的营销模式,也是儿童与成人的主体间性通过图像叙事功能尝试进行多元对话的初始阶段。

结语

晚清五四时期的儿童读物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启蒙运动、市民阶层的兴起、妇女与儿童的解放运动,都对“儿童的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儿童的发现”;诸多儿童读物中折射出的中国“童年”想象的多元性与图像叙事之间是否具有完全的对应关系,仍是我们可以继续探索的话题。《晚清五四时期儿童读物上的图像叙事》对这一领域的全面开拓,让我们看到了文学通过图像媒介进行传播的可能性。可见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发展,不仅需要探寻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多维度表达,也需要尝试在不同媒介载体中进行儿童文学的理论实践。

诚如朱自强评价“张梅的这部学术著作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创新性成果,它明显为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带来了视野的拓展和学术的增值。”张梅以她的勤勉和刻苦、领悟力和驾驭力,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经历了艰苦而精彩的跋涉,将散落于书海、零碎不成片段的历史元件,进行了富于灵气的整合,重塑七宝楼台。证、据相依,史、论交融,学、识辉映,此乃学术著作之佳境。

注释:

[1]周宁、金元浦译,罗伯特?汉斯?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第8篇

【关键词】钢琴 启蒙 儿童心理

一、中国钢琴基础教育现状与主要问题

现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更多的技能,而学习乐器成为首选。键盘乐器的入门学习门槛相对较低,所以其受众十分广泛,远远大于其他的乐器专业。学习键盘的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初级琴童的数量庞大,各地出现了考级热、商业比赛热等现象。

教与学供求关系的失衡造成键盘教师的紧缺,巨大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投身于钢琴教学之中。许多音乐教师不管自己的专业是钢琴还是声乐,工作之余几乎都担当钢琴、电子琴的家庭教师。这就造成钢琴启蒙教师过多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众多家长购买了昂贵的钢琴,并把孩子送上了学习钢琴的道路,但往往没过多久,钢琴便成了摆设,成了孩子心里的一个沉重包袱。许多启蒙教师由于引导不当,使得大量琴童过早地中断学习。那么,如何做好钢琴启蒙教学工作,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广大钢琴启蒙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优秀的钢琴启蒙教师的必备条件

(一)必须具备保持或提高儿童学习兴趣的能力

没有受过负面影响的儿童,大多会对钢琴弹奏充满好奇和向往,若能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儿童的这种心态,便有利于后续的学习。钢琴普及教育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能把学习钢琴坚持下去。然而,有些教师对反应较慢的学生缺乏耐心与正确的引导方法,结果造成大部分学生在短期内抵触学习钢琴的现象。而大部分培训中心则急于让学生参加各种考级、商业比赛。孩子长时间练习同样的几首曲目,最终心生抵触,严重地破坏了儿童的学习热情。要想让孩子把学习钢琴坚持下去,保证其对钢琴的兴趣十分重要。

(二)要能科学规范地传授钢琴弹奏技术

一名优秀的启蒙教师还必须具备规范传授钢琴演奏技术的能力。尽管启蒙教育层次较低,但基础技术就像房子地基,基础是否扎实、规范关系到孩子以后能否学得更深、更好。倘若基础不规范,孩子的后期学习将受到很大阻碍,甚至被教师否定重来,这样会使其心灵受到极大的打击。钢琴的音色取决于弹奏者手指对钢琴键盘的控制,钢琴演奏又是一门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艺术,对弹奏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科学规范地传授钢琴弹奏技术非常必要。

三、把握儿童心理,提高学习兴趣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1.课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在钢琴启蒙过程中,教师对儿童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要比弹奏技术的运用重要得多。对于初次学钢琴的儿童,教师的课前准备主要是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及钢琴基础,要确定好优先使用哪一本教材。儿童的性格特征主要有顺从型和独立型两类,其初学钢琴时的心理状态一般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被正面信息影响的心态,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对舞台上同龄人的演奏充满羡慕和向往,这类学生对学习钢琴预期很高;第二种是会被外界负面信息所影响的心态,这类学生对学习钢琴有恐惧、抵触情绪;第三种是比较中性的乖乖学生,这一类学生最好教。前两种状态主要表现在独立型性格的儿童身上,后一种状态主要表现在顺从型儿童的身上。顺从型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家长和外部环境,而独立型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勤奋程度。

2.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初学儿童在上第一节课会比较拘谨,为此,可以在正式上课前让家长带孩子先与教师互相认识一下,这样可以消除儿童的陌生感。并且,借助第一次见面的机会,教师可以赠送孩子一张由孔祥东主讲录制的《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基础教程》(第1册)VCD动画光盘。①此光盘里,7个小矮人以动画的形式介绍了初学钢琴所要涉及的基本乐理知识,并示范弹奏,孩子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复杂的乐理,这样在第一堂课里,教师基本不用再费力费时地讲授乐理,孩子便能很快地进入动手弹奏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家观看完动画之后就会很高兴地主动要求学钢琴。经过这样处理,孩子在上第一堂课时,一般都会比较配合,教学效果也会比较好。

(二)第一堂课影响儿童的心理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