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09:37:41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第1篇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青春期教育刻不容缓。一方面,青春期是人格塑造、核心价值形成的关键期;另一方面,青春期也是行为偏执的叛逆危险期。青春期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可是通过对教师、家长的走访,我们发现青春期教育存在诸多的迷思与困惑:青春期教育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今天的青春期教育与以往有何不同?家庭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等等。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震雷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长达二十多年,对此有丰富的经验与深度的思考,我们请他对青春期教育中的迷思与困惑作出解答。

青春期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的人生教育

:青春期是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教育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

徐震雷:我个人认为青春期教育从一出生,就应该开始。虽然叫青春期教育,但是青春期的想法和心理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当然刚出生的时候,孩子没有主体的意识。所以系统的说,青春期教育应该是从幼儿园开始。

幼儿园阶段,孩子虽然才只有3岁左右,智商只有成人的一半,却已经有很高的智商理解两性关系。不过,3岁以前,孩子虽然理解不了两性关系,但是家长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如关于性的害羞心理,其实在1岁时,就有性害羞意识,孩子会从穿开裆裤到穿时装裤。3岁之前,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羞与耻的教育。

在这个方面,过去的教育与现在的不同。过去重视耻感教育,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会对性有一种罪恶感。现在呢,是把羞与耻分开,害羞是可以的,耻辱是尽量避免的。如小孩问自己从哪里来。耻感教育认为不能说。当我们认真考虑孩子为何问这个问题,真正了解一个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孩子问这个问题,实际是为了寻根。所以,我一直强调,青春期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的人生教育。

:在长期的人生中,如何针对不同阶段年龄特点,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

徐震雷:刚才说3岁后,可以开始青春期的系统教育。因为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要预防性骚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建立简单的家庭概念。幼儿园孩子都会唱这么一首有趣的童谣:“小小子,坐门敦,哭哭啼啼要媳妇,要媳妇干吗?点灯,说话,吹灯,做伴,晨起来,为她梳小辫。”可见,孩子们脑海里已经有了初步的爱情意识和婚姻观念。

进入小学,应该以案例教育为主。因为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具体思维,所以青春期教育应该适合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符合他们心理的特点。

随着营养的丰富、性知识的刺激。很多孩子的青春期提前,特别是女孩,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身体提早成熟,这时候就慢慢进入男女生关系的教育上。男女的生理、心理有什么差异,怎么相处,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引导孩子形成一个对自己的认可(第二性征发育带来身体变化、心理变化),以悦纳自己,获得尊重。所以说小学高年级,青春期教育可以讲一些抽象东西,如两性尊重的基础、包容的基础,让孩子尊重并包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初中阶段,应该是第一性征教育与第二性征教育并重。第一性征教育指的是性教育,如拥抱、拉手、接吻会带来什么,知道性情感、性冲动,否则他们会有恐慌,另外还有生殖避孕。第二性征教育主要是了解身体的变化,坦然面对男女生理的各种差异。初中阶段的青春期教育一定要强调家庭教育,要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爱。初中阶段的逆反是正常的,家庭要帮助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高中阶段,学生恋爱现象开始多起来,发生的学生开始多起来。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性教育、避孕教育。我个人以为,我们的教育在阻止孩子发生方面还是管用的。

:青春期教育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青春期教育有什么新特点、新要求?

徐震雷:过去,我国比较传统守旧,西方相对开放开明。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打开大门,关于青春期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手段,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分丰富。可以说,世界上所有青春期教育的成果都可以在我们国家展现,所有最开放的青春期教育方式都可以得到利用。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包容各种不同的想法,通过认真讨论,加以吸收,形成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是多元的社会,开放的青春期教育形式;另一方面,也因为开放与多元,使得我们很多青少年无所适从,没有办法选择信息。我们孩子的决策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面对无所不在的媒体、信息爆炸的社会。所以,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抉择能力,引导他们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时代,没有办法完全净化网络,剔除不良内容,所以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选择正确信息。不是教会孩子必须选择什么,而是引导他们如何选择。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让青少年去选择接受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

了解青春期教育的共性与特性,学校和家庭都应尊重、理解孩子

:青春期中的男孩与女孩性别意识开始加强,青春期教育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吗?

徐震雷:处于青春期中的男孩与女孩,身体构造不同,激素水平不同,必然意味着心理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女孩稳定文静一些,男孩更加刚强有力量。不过除此以外,男孩、女孩之间相同的地方比不同的地方要多得多,也就是说共同点远大于不同点。所以,我认为男孩教育、女孩教育不应分得太细。我不同意一定要把女孩培养成淑女,把男孩培养成绅士。因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首先都是人,所以最起码应该把他们培养成人――社会的人,独立的人,自食其力的人,有能力的人。

我个人不建议分开教育男孩与女孩。当我们回顾过去几十年教育对今天的影响,会发现基本上对女生教育得多,对男生教育得少。男孩教育的忽视,使得女生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强。基本上从幼儿园到大学,学习好能力强的大多是女生;男生越来越显得不像是一个男生。不能忽视男生教育,应一视同仁,齐头并进往前走。对此,我想我们应该做一个反思。

:绝大多数青春期孩子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徐震雷: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敏感脆弱,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青春期的主要问题是逆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呢?是因为家长要管孩子,孩子开始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不愿意被管制,所以逆反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

在青春期以前,一般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到了青春期以后,家长应该调节与孩子的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调整为陪伴与被陪伴的关系,陪着孩子度过他的青春期。不逆反的孩子是不正常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高兴,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家长应该是陪着孩子一块思考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把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的想法毕竟幼稚,有些不成熟,甚至荒谬,但是,那也是孩子的想法。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一旦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陪伴与被陪伴的关系,孩子的逆反是可以减少的。

对青春期孩子来说,他如果有困难有问题,他会向家长寻求帮助的,不用去探听孩子的秘密,孩子就想告诉家长。如果孩子不想告诉家长,那说明孩子自己有秘密,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借鉴国外先进的青春期教育,让青春期教育符合国情,与本国文化相联系、相结合

:关于青春期教育,基于国际比较的角度,有哪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徐震雷:每个国家的青春期教育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所有国家的青春期教育都和本国的文化相联系相结合,所有青春期教育做得好的,都是符合国情的教育。他们的青春期教育大多指的就是青少年的性教育。

比如说瑞典,瑞典人认为自己的性教育是最道德的教育,因为瑞典人的文化是“我的身体我做主”,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男女平等。瑞典性教育是从权利角度、平等角度开展,与瑞典的社会相适应。美国的性教育比较保守。美国宗教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他们的性教育基本上不能进入学校,都是社会机构、社会团体开展,因此非常注重实用主义。青少年怀孕得多了,就在学校开展避孕教育;艾滋病多了,就在学校开展性安全教育,缺什么补什么,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是因为美国的理念太多了,没有形成主流的教育理念。美国的性教育也是与他们的本国文化融合在一起的。

而在我们国家,青春期教育是以教育部主导的“性健康教育”为主流,是以健康为核心的。当然中国这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理念与方法。

第一要借鉴国外不过分重视性别教育的做法。不搞太多男孩教育、女孩教育,只做人的教育。女人不一定温柔似水,男人不一定刚强威猛;女人也可以刚强,男孩也需要温柔。总之,不管男孩、女孩,首先得要有人样,这个方面可以吸收国外的思想。

第二要借鉴国外重视家庭教育的思想。强调家庭的多样性,对不同孩子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予以尊重,家庭与家庭之间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而咱们现在,不少学校开学初,有的班主任会问哪些孩子来自离异家庭,哪些孩子来自单亲家庭,这是不合适的。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婚姻观、家庭观,这个方面一定要吸收国外的包容思想。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体系;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语言和行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是孩子人生最初始的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家庭里面,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将严重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下面我结合自身体会讨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教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还是其重要的支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也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家庭里接受最初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有效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同时,家庭教育还可以补充和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行,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家庭教育可以很好地加强这方面的效果。教育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权威过重

家长在家庭中起顶梁柱作用,拥有权威是正常的。同时,家长的权威也可以保障家庭教育执行下去。家长越有权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越显著。但有些家长权威过重,跟孩子缺少沟通,不能正确把握孩子心理,从而减弱了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

2.松严失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需要连贯和稳定,从而实现长期有序的教育。但部分家长过于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的个性逐渐消失,也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言多于行

教育不仅需要口头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亲身行动示范给孩子。以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溺爱和盲目乐观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些溺爱,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表现出了盲目乐观。溺爱孩子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发展动力都减弱,盲目乐观会带来眼高手低的结果。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在孩子人生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家庭教育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方法:

1.正确维护家庭与学校关系

孩子在学校接收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全部转移到了学校。而是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一起教育孩子。家长需要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积极确定孩子的教育方向,从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2.家长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长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同时,孩子自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正确的行为会树立正确的榜样,错误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引导。

3.与孩子平等交流

尊重长辈是中华美德,但家长过于强调这点就会与孩子形成代沟,不利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孩子心理丰富,内心也没有成人坚强,这就需要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解决心理困惑,引导孩子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家长工作忙,可能会导致没时间与孩子交流,但及时交流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4.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学习型家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意见,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需要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室的一角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有固定的W习时间。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这样给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时间和空间,让家长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发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习惯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教师角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欣荣.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都市家教月刊,2014(8):102.

[2]黄河清.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教育评论,2001(4):24-27.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32-01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还没有形成,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在这一阶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引导孩子的良好行为具有极大的作用。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他们的父母很多都不在身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是很受关注,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农村幼儿园,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人格的形成,健康心智的培养提供支持,这对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营造良好快乐的环境为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要重视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快乐的环境。幼儿的快乐性格只有在适宜的环境熏陶感染下才能形成,孩子的成熟的心智也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活动必须要积极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欢乐的环境,要能够使孩子在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意,体验到同伴的温情和友善,能够使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感受到快乐,体验到安全和舒适。营造良好的环境,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儿教育观,要认识到孩子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和生活中,要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能够不断培养孩子的快乐情绪,培养孩子的自信。比如,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做决定的时候,要经常性的询问孩子的看法和意见,能够积极与孩子协商达成一致认识,能够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教师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心情低落时,教师要积极地安慰孩子,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绪,教师要时常对孩子表示出关爱,肯定与赞赏,要通过拉拉孩子的小手、摸摸孩子的头、抱一抱孩子等方式,传达对孩子的爱,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爱心与自信,当孩子做错事时,教师也需要给与其帮助而不是责骂、嘲笑,体罚。当孩子表现出自卑、胆怯、孤僻等心理问题时,教师要积极发现他们的优点,不断肯定他们,使孩子能够获得快乐的体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孩子 的自信。

二、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促进孩子心智健康发展。活动的设计内容要丰富,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在分析农村孩子心理状况的基础上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能够激发孩子的参与积极性,使孩子能够在活动中体验活动的内涵,使孩子在感受和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有的孩子过分依赖自己的父母,任性,教师在对开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向学生讲清楚,这些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对的 ,然后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开展一些活动,比如,“离不开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在家”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过分依赖父母是不对的,体验要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对于孩子的自私任,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帮助人的快乐”“让我自己来”“有那么多朋友真好”等等,使孩子体验到自私任性是不对的,而帮助他人,友好地与人相处,懂得谦让和合作分享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再比如,有的孩子很爱生气,教师也需要能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一些活动,比如 “爱生气的淘淘”“别来烦我”等等,使孩子能够在活动中明白生气是不对的,通过活动引导孩子做一个心胸开阔、大度、乐观能够与人友好相处的好孩子,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

三、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

作为幼儿教育者,要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把幼儿健康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育过程中去,利用各种途径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孩子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融入到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比如,在语言课中,可以通过故事、猜谜、表演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能够在快乐中感受成功,健康发展。再比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积极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思考,引导孩子合作完成探究任务,使孩子能够积极地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孩子认知的的发展,促进孩子合作交流能力的发展。再比如在社会活动课中,教师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孩子能够感受自然美和社会美,扩大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社会的积极情感,培养孩子的乐观向上的心理和性格。其实,在幼儿的各学科教育中,都需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这对于实现幼儿教育的三大目标,丰富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认知和能力,对于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总之,在农村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方式和途径,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完善发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儿童;成长文:童话中的美好

目前,多数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一,有其他两种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促进其社会适应。教育往往是互动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成长了家长,即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说3岁前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从知道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始,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家庭教育会有何种影响,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误区

目前学期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观落后

。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二)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以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大教育观——由狭义的家庭教育向广义的家庭教育发展。以往人们把家庭教育单纯的理解为关心孩子的学习,现在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等,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单向的家长向孩子实施教育走向双向的家长和孩子相互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态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儿童家庭教育等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渐丰富起来。

2、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中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长的教育,他们发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近年来,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提高,家长学校的兴起、家长刊物的创办、家教经验的交流等为家长的学习与成长提高了平台。

3、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每个家庭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学习型家庭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学期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们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地、生态地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性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须知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七岁这一时期,因为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神经系统方面。脑重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已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成人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5~6岁左右是脑电发展的第一个明显加速时期;约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清醒时间相对延长,3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2~13小时,5~7岁只需11~12小时。

2、幼儿的游戏方面。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如爬、跳等。

3、言语的发展方面。幼儿期是一种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其3~4岁词汇数量的年增长率最快,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积极词汇较婴儿期大大增长;语法的掌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认知的发展方面。随着言语的发展,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对增长,对信息的接受和编码也在不断的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初实物、数和类的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5、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社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中自尊感稳定与学年初期,应着重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思维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倾犯行为和社会行为最早出现在此期,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和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同伴关系,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总概括为: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

(二)了解家庭氛围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居住条件。居住条件的好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休息的质量,也影响着身心的发展。如随着城

市独门独户的增加,给孩子的同伴交往带来减少问题应引起注意。

2、家庭物质条件。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家长不会吝惜,但应注意理智。

3、家庭结构。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保持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孩

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家庭氛围。氛围是一种精神环境。家庭氛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

围:营造和谐、平等、开放、快乐的家庭气氛。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正影响例子

一个男孩子懂得“一个有良心的孩子都要回报养育之恩”的道理后,过生日时,不在吵着向父母要好吃好玩的,而是去问妈妈:“我是怎样长大的?”妈妈告诉他:“你小时候我的工作很忙,是姥姥把你养大的。”男孩很感动,当他听说姥姥60岁生日快到了,便利用课余时间悄悄地折了60只纸鹤。姥姥生日那天,待全家人的生日礼物都送完后,他把纸鹤窜起的花环戴到姥姥的脖颈上,并轻吻了姥姥。姥姥感动得哭了,她说,这是她今天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二)负影响例子

六岁女孩被祖母关进鸡笼致手脚退化,并失语。她未被关进鸡笼时,会说话,活蹦乱跳;他在竹块编制的鸡笼里生活了一年多,春夏秋冬没衣服穿,饿哭时靠邻居丢点土豆或红薯进鸡笼充饥,且鸡笼里没碗;他的妈妈已死,爸爸出门打工去了。他的祖母63岁,他说:“我不但靠不住竹子(指女孩父亲),更想不到笋子(指女孩)的福。”他的祖母由于伴侣已死去在和别人谈恋爱、她只关心她会自己不会坐牢、她还嫌给女孩洗衣服麻烦。

无论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健康方面来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让我们觉得舒心,无疑是正面影响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更需要实际行动。让我们相信,播种爱,收获爱。

五、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

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2、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1、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目的在于找回平常心,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中的不平常。有了平常心,多几分理智多几分爱,毕竟目前我们知晓的一代圣君朱元璋,一代伟人如等,他们的成长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他们的父母也是平常人,奉献的是一颗平常心,拥有的是一个不平常的孩子。当然,英才豪杰毕竟也只是少数的少数,不可以把昨天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加给孩子,因为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爱。二是丢掉反常心。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总是没有尽头的,用一颗平常心去培养孩子,相信有一天,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许还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比毕竟是有害的,花时间去吹捧,还不如花时间去赏识孩子的长处,让他得到应有的发展。三是丢掉虚荣心。孩子考试好了,到处炫耀,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金。反之,则拳打脚踢、冷眼相待,把缺点看成是孩子的耻辱,把特长当成孩子的摇钱树……虚荣,跨进了门槛,你意识到了吗?作为父母,只是一个领路人,陪伴者,只是一段路陪孩子走而已,不能追寻他们一生,虚荣会害了孩子,也会害了自己。四是丢掉惧怕心。生个女孩怕受欺,生个男孩怕学坏。父母要培养女孩勇敢面对的精神,遇事不慌不乱,授予她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告诉他的责任是什么,如在家保护家园,长大保卫祖国等。惧怕并不会解决什么,关键在于怎么样才是保护。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关注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种植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五)手拉手——反馈检验

1、帮孩子开启“我能行”大门。卢勤把“我能行”归为六种力量:一是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成人赏识的目光,能使孩子创造出奇迹;二是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三是发现的力量——你是奇迹。学会用发现的力量,金子就在你身边;四是评价的力量——你真棒。评价是一种力量,适当的评价能生发出一种能力;五是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学会与人合作市成功的开始。六是创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成功只留给那些具有我能做得更好的心态人。

2、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检验。有正常的智力活动,能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行为和能力;乐于同人交往,如乐于交朋友、待人热情;情绪饱满愉快,如对事物能够表现出情绪安定、愉快、乐观向上;性格开朗活泼,如心情开阔、天真、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够悦纳自己,如自信心强,能努力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有良好的适应性,如能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强,面对困难勇敢克服;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表现为:行为举止与年龄相一致、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行为总体一致,不是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3、家长的角色。家庭环境中家长应扮演什么角色?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领导、孩子的兼职教师、孩子的保健医生、孩子的榜样和导游。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平时做孩子的朋友,关键时做孩子的领导,在一些原则问题和重大事项上必须由家长做最终的决策,而不能迁就孩子的任性;做孩子的兼职教师,讲应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更重要,每一位家长都应给孩子树立榜样,带着孩子去做;开明的家长不做“轿夫”,而当“导游”,引导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前行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向孩子介绍“旅行”路线;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5-269.[/M]

[2]吴增强等.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05).a,411-412.b,422.[/M]

[3]张瑞芳.纵观我国学前儿童家教的历史和现状[EB/OL].

[4]杨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钥匙[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09).a,7-23.b,31—44.[/M]

[5]卢勤.好父母好孩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04).a,6-20.b,139-151.c,201-219.[/M]

[6]宋宁等.班级心理教育手册:幼儿版[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05).4-6.[/M]

[7]郑晓边.心理变态与健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6.[/M]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第5篇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根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和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有着比学校教育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对孩子学业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习风格一旦形成,很少会因为学习内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学习风格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具有可塑性的②。小学生处在学习风格形成的初期,很多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处在逐渐养成的过程中。关注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教育风格对孩子学习风格的塑造,对小学生形成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良好的学习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良好学习风格塑造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不能局限于理解为长辈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和管理,家庭生活中的诸多要素都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甚至父母的婚姻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学习风格产生影响。

小学生处在学习风格形成的初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养成是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重点,它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学习风格影响孩子学习行为方式的发展、智力技能的形成、意志品质的培养和价值导向的选择。而这一切都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制约。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孩子同样有着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人的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互动,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港湾,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是他们父母一代所不能比的,在学习上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地辅导,帮助完成作业甚至陪读③。在展现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认真负责的同时,容易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学习品质的机会,影响孩子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影响孩子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克服困难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孩子课堂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如果过于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而忽视子女的情感诉求,那么对孩子的发展就会有负面作用。当父母给予孩子充足的情感温暖和鼓励支持,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足够重视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时,孩子的心理会处于安全状态,他会对外部世界展开积极的探索。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与父母共同担当,尝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孩子与父母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从父母那里学会认知策略和学习技能。父母提供的精神和方法的支持又能促使孩子成功解决问题,敢于探索未知领域,逐渐变得更聪明、更自信。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孩子良好学习风格的形成,为孩子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父母教育风格对小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学习风格有助于小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学习成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自我依靠。学习者相信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某件事情。孩子自我依靠能力发展成熟,就能不依赖别人的督促或帮助下完成功课。

自我控制。学习者能够有效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和情绪。在学习时,学习者能够不受外界因素或负面情绪的干扰,专心学习。

自我决断。学习者能够自己做出判断或决定。现代教育非常推崇学习者的独立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及采用哪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远好于教师或家长的讲解。

自信。学习者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某件事情。小学生的自信心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了应对父母、同学、学校、社会提出的挑战付出努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卑心理。学生自信心的强弱会影响他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习。

小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一方面来自孩子先天性的差异,另一方面,父母的教育风格会对孩子的学习风格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观察。

1.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付出。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通过研究发现,父母的教育风格分三类,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权威型父母能够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温暖,这种情感上的付出能够给孩子带来更高水平的安全感,使孩子的心理更独立。这种健康的心理能促使孩子在学习上更积极主动。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更苛刻,对孩子的要求缺乏必要的回应,鼓励和表扬也比较少,在教育中更强调孩子无条件顺从。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松,即便在责备孩子的时候也往往是轻视和漠不关心。这两种类型下受教育的孩子,心理安全感较低,容易自卑、逆反、抵触,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低于权威型教育方式下的孩子④。

2.父母对孩子的干涉程度。在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呵护往往是过度的。这种溺爱看上去是一种伟大的感情,但会让子女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如果父母过度地参与孩子问题的解决,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动机,严格限制孩子的行为,也就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面对和独立思考的机会。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模仿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尊重是促进孩子品格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把孩子当做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来对待,会规正孩子品格形成的成长轨迹⑤。

3.父亲的教育风格。很多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大于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父亲的教育风格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父亲要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更多,给孩子更多情感温暖,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任何教育来说,首先是陪伴,只有近距离才能更好沟通、交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德国幼儿教育专家福禄培尔说过,父亲一句鼓励的话是孩子人生的一粒种子,由此生长出一棵开满芳香花朵、结满累累硕果的生命之树。父亲的言传身教、带领孩子走的道路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先生当年提出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命题,今天依然要做出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回答。

综上所述,父母希望孩子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就要关注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风格的形成。而这一切的成型,父母要学会关注学习之外的因素对学习本身的影响。父母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从这个逻辑出发,父母的教育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学会独立探索。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鼓励、引导孩子独立解决,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和支持。

每个人小时候都梦想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在事业上尽其所能,在生活中充满活力。他们充满自信,能够让孩子无比崇拜,他们也坚信,孩子可以把这样的崇拜保持到自己当父母的时候,从而能够像他们一样,做能做榜样的父母。父母只有先教育好自己,才能提供给孩子好的教育。

三、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培育小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格

孩子对世界的理解是从父母开始的,我国传统教育倡导“身教胜于言教”,在今天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个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父母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父母所有的转变都会通过无形的途径传递给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良好学习风格的塑造有赖于父母自身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1.重视亲职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亲职教育是一门教育父母怎样承担父母责任和扮演好父母角色的教育。其主要思想是:在教育观念上从“把孩子看成孩子”转变到“把孩子看成平等的、有自主意识的人”,注重亲情的交融与内心的感动;在教育模式上采取辅导的方式,强调鼓励与引导;在教育气氛上强调民主,但不流于放任;在教育方法上突出运用多重角色,通过亲情交流,努力促进相互了解和沟通⑥。

亲职教育强调身教胜于言教。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是孩子首要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认知策略和学习技能会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给子女,父母处理问题的情绪和态度会影响家庭气氛和孩子心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父母自身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和挫折,能够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对于孩子经历逆境、迎接挑战、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具有一定的榜样和示范作用⑦。

2.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馨。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恩爱的。恩爱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一种信念:爸爸妈妈很恩爱,所以他们会爱我。这可以让孩子感觉自己在父母心中有很高的位置,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环境。有形的环境是指家庭的布置,把孩子起居和学习的房间整理得井然有序。无形的环境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感染和熏陶。父母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进行清晰的想象,给予孩子真诚的鼓励和赞赏。孩子是希望得到赏识教育的,这样就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教学方法上,父母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选择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读书,把学习场所扩展到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开阔孩子的视野。

父母要努力营造团结、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求异思维,注意孩子的个性发展,引导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学会正直、忍耐、自信、关怀。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风格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日后的学习影响重大。父母要身体力行地教给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如何控制情绪和压力。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发现自己有错误和缺点就要承认,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表达歉意。告诉孩子,父母和他们一样,正在努力做更好的人。当然,父母要记住自己的角色,自己是孩子最信赖的人,父母的职责是引导孩子长大成人。比成为孩子的朋友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领导者和有耐心的老师。

3.帮助孩子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反思。通过反思,总结自己过去学习的成败得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形成良好学习风格的重要前提。

父母与孩子一起,对学习进行总结,探寻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总结可以从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入手。智力因素中,如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非智力因素中,如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理想、信念等,父母可以观察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孩子学习的,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⑧。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学习基础、勤奋程度这些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班上成绩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父母和孩子一起比较,找出孩子的差距,引导孩子加以模仿和改进。

4.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处在学习风格形成的初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自觉行为阶段,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阶段是较自觉的行为阶段,它不需要外部监督,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第三阶段是自动性行为阶段,它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定型的动作习惯⑨。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的学习习惯往往处在第一阶段。家长需要督促,需要与教师配合,鼓励他们认真预习功课,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注意作业质量,坚持课外阅读。家长应给孩子明确提出学习要求,具体细致地加以示范,积极肯定孩子每一次正面的变化,引导孩子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5.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品格教育。

良好学习风格的培育要关注学习之外的因素对学习风格的影响。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品格教育。成才先成人,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原理。父母应当注意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做一个诚信的人。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养成,及时发现并与孩子一起克服性格上的弱点。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父母应保持合理、民主、宽容的态度,在教育孩子时尽可能减少功利化的东西,多一些引导,多一些冷静,多一些自然,从长远角度关注孩子良好性格和品格的养成。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因势利导,让孩子认识自我、利用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自我⑩。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父母要训练孩子逐渐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面对客观世界,使孩子在学习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孩子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下,容易形成坚忍的意志品质,克服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一旦好的学习风格形成了,成绩随之提高,孩子就会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从而为今后的中学学习、大学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杨瑞良.浅析小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08):23.

②张鸿.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课堂教学反思[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③曾燕波.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40-41.

④尤国金.父母教养风格和自主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0.

⑤曾燕波.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42.

⑥刁生富等.小学孩子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3:60-61.

⑦曾燕波.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42.

⑧刁生富等.小学孩子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3,150.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 体育教学 问题 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幼儿园体育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受传统育儿理念、幼教教师专业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幼儿体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面对新形势,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起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始终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加强幼儿体育教学的互动性,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温馨的活动氛围中健康成长,实现幼儿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现状

1.从“文本”向“生本”转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育儿为本,素质为先,已成为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理念,也得到广大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幼儿教师作为孩子的“心灵之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这也成为社会各方的普遍共识。

2.从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

受活动场地所限,加上传统重保轻教思想的影响,幼儿体育教学沦为做做游戏、唱唱儿歌,活动模式固化,忽略了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孩子只能机械、被动的应付了事,缺乏新颖性、创新性,教学尚处于传统固化了的封闭思维状态,幼儿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但有些幼儿园已正在努力改进,使活动呈现方式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活动空间也日益扩展。

3.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讲解、示范、练习,是幼儿体育教学的基本教法。但是,要防止教师牵着孩子走,孩子围着教师转,让孩子适应教师的教,幼儿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是以教定学。而素质教育则要求让孩子主动学习,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

二、幼儿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空泛,体育课堂常规基础教学环节薄弱

传统教案的核心是幼儿教师对教材熟悉掌握的程度及教学能力,不能体现孩子的主体性,即孩子只能按照幼儿教师所规定的内容、方法、时间去学习,幼儿教师也只关心孩子学会了多少和有多少人学会,而忽视诸如稍息、立正、向前看齐等课前教学常规的训练。再加上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特别是隔代亲情况更为普遍,这就造成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心理脆弱,怕累怕苦,遇到不顺就哭,遭遇挫折就退缩。

2.教育方式单一,幼儿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现在幼儿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出现孩子喜欢体育活动但厌恶体育课的状况。例如,投篮活动中,个子矮的孩子由于力量小、篮圈高,大多投不进去,影响积极性,总是表现的情绪不高。

3.活动过程中安全管控意识薄弱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但在活动过程中,有时监管不到位,往往导致损伤事件的发生。如在“小蝌蚪找妈妈”游戏中,老师鼓励说,看谁先找到妈妈,以抓到“青蛙妈妈”为准。大部分孩子按老师指定的路线图,但有的孩子性子急,他不按照顺序来找,而是越过中间的“动物”,直达目标,更有的孩子出于好胜心理,在还没有接近目标时,由于跑的太急,和“青蛙妈妈”撞上,导致受伤。

三、加强幼儿体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育儿为本,健康第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所以,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纲要精神,从幼儿园体育资源和孩子身体发育的实际情况入手,以孩子的成长诉求和个性化发展为主线,紧扣幼儿生理发展特点和体育课件教学计划,选择和设计活动内容,重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孩子的终身体育意识。就一堂课来说,活动内容尽可能全面多彩,既要有行走、小跑、向上跳的动作,也要有爬、钻、攀等方面的动作,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2.整合资源,优化方式,夯实课堂常规教学基础

幼儿体育课堂常规是幼儿体育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的总结,也是个人体育素养的提炼。从集合、点名到讲解游戏规则,从游戏过程注意事项到游戏结束清理现场,幼儿教师在精心设计体育课堂常规的同时,要工作前移,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游戏设计中来,既要让孩子充分了解游戏活动的规则和制定规则的重要性,又要倾听孩子的建议和看法,从而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兴趣,使孩子们在健康、平等、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3.把握规律,培养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幼儿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要使孩子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应该根据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来确定目标,注重孩子个性发展,引导孩子在开放游戏中主动学习,使抽象动作具体化、形象化,使孩子易学易掌握,不断获得新知识,可以自制简易器械,如在接力游戏和练习平衡活动中,接力棒、平衡木都可以用硬纸壳做。通过趣味活动,有讲有练、有静有动,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使孩子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从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运动能力和创新精神。

4.精在事前,细于过程,化为执行,大力加强安全管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由于幼儿受先天发育和后天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及运动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游戏活动中,同样的动作,有的孩子能够轻松完成,但有的孩子即使努力也未必达成,这就要求幼儿体育教师要“蹲下”身子,融入到孩子中间去,既引导孩子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又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态度、个性特征等,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及时制止不安全行为。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力求活动呈现方式的多元化,不断提升体育活动的趣味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才能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桂芝.浅谈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必要性[J].现代阅读,2013,(02).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独立意识

独立意识,也叫独立感,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方面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二是实践方面的独立性,即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独立处理问题或事件的行为能力以及生活上的独立自理能力。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有效补充。由于学校教育内容的同一性、活动的集中性、生活节奏的划一性及教育目的的一致性,不可能顾及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做到彻底的因材施教,而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独特性则能更好的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实现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有效统一。

一、在思想上,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教育价值

家庭教育的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家庭教育价值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态度。

1、明确独立意识的重要性

独立意识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情感观念。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和发展,要求他们在国内外激烈竞争与合作中以独立的、自主思考并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选择的、负责任的形象出现,接受现实和生活的考验。独立意识较强的孩子可以轻松应对出现的问题,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有更明确的认识,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而独立意识较弱的同学连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以后更好的发展。

独立自强精神是个性积极化的具体表现,是创业的动力及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艰苦奋斗、自主判断、百折不挠的独立自强精神,否则,就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可见,独立意识对孩子未来生活的重要性。但是,独立意识的强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国父母毫无原则地包办孩子的一切,造就了一代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父母必须转变观念,不以孩子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品性好坏和能力大小的标准,时时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精神,教育他们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自己的路自己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身心发展平衡的首要目标

现在的家长有的是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有的是缺乏对孩子社会责任的培养,重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轻品格、性格的培养,“养身”重于“养心”。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的时候,往往忽视孩子心理健康。不可否认,身体健康是智力、品德、美感等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心理健康也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身心发展平衡,才能有良好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处理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3、确立培养孩子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激烈的最终目标

只有把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孩子为最终教育目标,才会充分挖掘孩子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培养独立意识和自强精神;才会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现实中,一些家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孩子看做私有财产,无视子女的独立人格,限制子女个性发展;一些家庭采取溺爱型教育方式,过分强调亲情,对子女迁就、纵容、包办代替,形成子女任性、霸道、依赖性强的性格弱点,这些都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父母和家庭成员要依据客观、正确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和信任子女的前提下,对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个性发展或品性不良的倾向时,客观分析,对症解决。父母对子女既要有热情,也要有严师的威严。

二、在实践中,扩大教育范围,完善家庭教育内容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孩子心理压力日益加大,依赖思想强,不习惯独立。因此,父母要采取各项措施,给予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生活等方面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意识。

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两位功课顶尖的八岁孩子库伯和理查利用休息时间打工,库伯负责查理冰箱,查理给主人拉琴,收入比别人的翻倍。有时,库伯还在家里举办音乐会,一张票五美元。但挣来的钱,一半要交给父母作为场地费,因为房子是父母的。

在中国家长看来,可能认为这些孩子打的是“下等”工,比如餐馆的跑堂、超级超市的收银员、当清洁工等;可能认为孩子小,即使是家里不富裕也不需要这样受苦,况且也挣不了多少钱;也可能认为,让孩子锻炼能力也不需要做这些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锻炼不了孩子需要的“能力”。但在美国,像库伯这样八岁打工的孩子并不是少数。在国外,从一般父母到国家总统都特别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例如,从德国古代的时候,儿童就被当作独立的成人对待。特别是现代,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但在中国,父母和孩子连为一体,看不到七、八岁出去打工的孩子,而经常看到窝在家里不上班的成年“孩子”。笔者不否认中国父母的伟大,但是,也不能否认外国教养方式的合理性及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

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成年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家长应从小学会放手,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学习和生活,做些应该做且力所能及的事情,用适当的方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及行为自制能力,让孩子明白,独立是要有准备的,是一种积淀后的崛起。

家长可以从家务劳动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家务劳动是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最适宜的项目,通过进行简单的打扫房间卫生、整理东西、买菜、做饭等事情锻炼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

2、重视培养财商

财商,即理财能力,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表现,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是正确认识和运用金钱和金钱规律的能力体现。它与智商、情商并列成为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

在国外,不论父母家长,还是社会大众都进行着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例如《华尔街日报》就经常刊登如何教育孩子理财的文章。很多孩子从小就要出去或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换取自己的零用钱;在学校,通过兼职等方式赚取自己部分的学费和生活费,完成学业。对这种教育孩子的“钱经”,不要一味的嗤之以鼻,觉得铜臭味太重,只要认真观察,渐渐就能体会其中的好处。例如,孩子需要尽早懂的道理:钱不是白来的,不能需要钱时就向父母伸手,也不能期望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中国父母要从“对成年大学生子女全额供给制”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倡导自强独立之风,培养成年大学生自觉意识和理财能力,主动接受生活考验,强化个人生存能力。

3、树立自立精神和自强精神

市场经济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因此,发达国家的父母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推崇“个人奋斗”。西方教育学者认为,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还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感到危机、不安全。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鼓励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住,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自己照顾”。孩子到了18岁时,就得自己挣钱解决生计,这倒不是父母没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挣钱,早日独立。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以斯普郎格等人为代表提出了“唤醒”理论,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从表面、外部唤醒教育者,也要从灵魂、从内部解放教育者。而父母最大愿望是孩子独立,包括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和人格独立。

在父母包办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便无所适从,造成自信心不足和能力低下,独立更是无从谈起。西方这种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教育方式,更适应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在方法上,注重教育手段,拓展家庭教育途径

1、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教育学研究表明,早期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开发、性格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启蒙意义。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的身心情况如何,将决定他以后接受各种教育的影响以及获得身心发展的能力状况。而生理学进一步证明,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学前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出生第一年,幼儿脑的发育速度最快。如果这个时期,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营养和合理的训练,将促进脑的发育,给孩子一生的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有意识的,更多时候、更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不仅有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氛围及养成的家庭生活方式对子女的熏陶,更有父母无意识的言行举止,这些都会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对他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人生理想、行为准则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使其各方面得到充实和完善,进而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喜欢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这一切对儿童都有重要意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养成独立自主习惯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孩子的指导者和领路人。

2、借鉴父辈育儿经验,关注选择权

孩子拥有自己的见解与观点是培养其独立性的良好开端。家长在讨论问题时,特别是这个问题涉及到孩子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全面了解问题的前提下发表见解和看法,让孩子在客观、正确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和决定,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培养他们自我决策能力。

孩子与父母相处时,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太多的限制,即使是先洗脸还是先刷牙的小事自己就可以决定,拥有很多独立拿主意、做决定的机会,自主性也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同时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探索世界,进而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而不是根据父母的规划完成“计划”,受到父母过多的限制。

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第8篇

家长不仅要关心和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孩子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孩子不爱学习,大多数觉得学习没有乐趣,所学的知识太陈旧。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些好玩的、有趣的、应用的知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学钢琴……,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是非常错误的。在孩子所学的知识中,总有一项或几项是他比较喜欢的,家长要充分肯定、支持,对孩子的进步,要积极鼓励,大力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通过玩耍、游戏等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在大自然中学习,使孩子对科学知识有一种向往,对文化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人就会有奋斗的方向,才会朝着这个方向自觉地努力。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根据自己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目标,使孩子把学习视为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负担,被迫而学,即“为父母学”、“为教师学”,因而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孩子一旦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便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这比家长天天催逼孩子去学习的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作为家长应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独立完成作业。定期、定量、定事设置练习等,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养成教育习惯方面经常运用的具体措施。在此过程中,要让孩子懂得良好行为的养成来自于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感情,来自于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来自于自我忍耐、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艰苦的事,即使是聪明孩子,想不费力气便取得好成绩,那也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太阳”,缺乏艰苦和独立生活的锻炼。家长平时应注重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该让孩子做的事一定要让他做,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正是磨炼其意志的绝好机会,家长应抓住机会,鼓励孩子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无论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艰难曲折,他都能经受得住考验。

二、树立家庭创新教育观

我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鼓励他们好奇心和探索行为,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打破事物的固有模式,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倡标新日异。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获得的经验教训,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

三、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快乐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善待生命的精神境界。人都期望、追求快乐,愿一生与快乐为伴,性格快乐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遭遇挫折时,就不会灰心丧气,而始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快乐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性格快乐就能让孩子换个角度面对生活,自觉避开沮丧消极情绪的困扰,机敏地实现情绪上“多云到晴”的转换。快乐使人精神振奋,才能与睿智得以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孩子的性格最具有可塑性,幼年和少年时期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期。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1、提供快乐的环境,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那些民主气氛较浓,父母与子女平等相待,有事主动与孩子商量的家庭,其子女性格往往健康、开朗和活泼,而那些凡是由家长说了算,孩子只能听家长的,不能有自己的主张和意愿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往往沉默、消极、畏缩。家庭消积情绪的信号,会给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幸福和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间应恩爱,相敬如宾,让家庭充满朗朗的笑声,让家庭充满和煦的阳光,让孩子在幸福快乐的大本营里健康成长。

2、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真诚的鼓励更能激励他们去热爱生活和追求成功了。作为家长,对于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缺点,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耐心帮助、积极引导,当孩子稍微有了点进步时,要大声称赞、充分肯定,而不能拿孩子和别人比,以为孩子的进步不值一提,与别人相差甚远。家长应常常关注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热忱的赞赏和鼓励,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好家长会让孩子们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乐,并不在于他们永远一帆风顺,而在于他们的适应能力强,拥有好的心态,能很快振作起来。家长也应以身作则,永不气馁,同时还应注重对孩子的引导,帮助孩子及时得到心理上的调适,不断强化坚忍的心理素质,提高化解生活难题的能力。

3、放手让孩子追求快乐,给孩子自主决策的权利

快乐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孩子大方和开朗的个性。作为父母,为了让孩子拥有幸福的感受,应放手让孩子自己追求快乐。对孩子适度放权,让孩子拥有活动的安排权,学会管理自己,让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支配权,锻炼其理财的能力;让孩子拥有交往的自,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家长不过多地包揽孩子权利范围的事,而让孩子在独立生活的体验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家长所要做的只是适时引导,培养他广泛的兴趣,让孩子将这种追求快乐的习性保持下去,并将其带入今后的成年生活中。

四、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