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2 09:31:52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第1篇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方法: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 。面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作为家长不能敷衍解决,有学会引导孩子逐步探索,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创设教育环境,培养探究能力。学会给孩子特定的场景,在一定的环境中让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思考 。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应注意接受幼儿新奇的想法与做法,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来源:文章屋网 )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变个小魔术、做个小实验、猜谜语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创新的愿望。创新能力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保障。新的幼儿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精神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说明了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或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最终将会落入被动挨打。孩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那怎样从小系统地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一、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幼儿园培养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学会认知。在幼儿活动中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因而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那些有趣的教学内容才能轻易地抓住他们的眼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个能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有趣情境,引发其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通过实际问题来启发孩子探究的兴趣。

二、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幼儿提问表明他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幼儿创新思维的开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说教,不让他们越雷池一步。长期下来,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挫伤了孩子的创造性。使不同的孩子趋于一致,没有个性差异,特点消失,棱角磨平,变成了只会言听计从的小绵羊。事实上,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要为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潜能的孩子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不同的孩子在智力、性格、兴趣、特长上是有所差别的。我们要针对他们的个性采用不同的策略,为每一个孩子量身打造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

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往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一种注意力,为弄清它们的原因,而提出“为什么”,好奇心愈强,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同时总是想要用尽一切办法寻求答案。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迸溅出智慧的火花,奇思妙想会层出不穷,创造出许多让教师都惊叹的创新思维。

四、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第3篇

关键词:饲养角;价值;问题;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大自然是幼儿探究的生动内容,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饲养角又是自然角的一页。如何让幼儿在饲养角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是我们教师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饲养角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发现并捕捉到其中隐含的、一闪即逝的“闪亮的资源”,并能够利用这些有效资源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又一层次。当他们被某种事物或想象所吸引而兴奋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会异常活跃,头脑里的问题特别多,语言表达也生动,探究能力也随之增强,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适时的引导孩子,引导孩子进行探究,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如能有效的把握这一契机,能发挥是不同的效果。

一、饲养角创设价值

(一)在饲养中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坚持性

饲养角是孩子们认识自然,关注动植物的窗口。从每天的观察,饲养中不仅培养了幼儿对生活的乐趣,亲近自然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意识,对幼儿做事的坚持性和责任感也是一种初步养成。自从饲养角的创设以来,孩子们每天到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小金鱼换水,看看蜗牛有没有吃东西,看看乌龟的是否还缩在身体里…他们会因为小鸡宝宝的不进食而担忧一整天,他们会想办法让乌龟吃到可口的食物,逐步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坚持性。

(二)在观察中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特点。饲养角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它通过让孩子们喂养、照料等直接体验过程,学习探究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理解生命循环的特点和价值。在饲养角中,孩子们通过喂养动物,观察动物喜欢吃什么,动物是怎么吃食,怎么睡觉的,还知道了原来有些动物冬天冬眠是什么样子的。

(三)在探究中发展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动手能力

饲养角作为孩子们探索的小天地,通过共同的喂养,孩子们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饲养蜗牛中,孩子们一起寻找探索蜗牛最爱吃的食物,发现蜗牛喜欢的环境,在饲养金鱼中,大家一起做鱼鳍作用的小实验,在每个孩子饲养蚕宝宝时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竞争谁的蚕宝宝更早长大。在各种饲养中孩子们学会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了孩子动手能力。

二、饲养角中孩子探究的点滴问题

(一)观察时“走马观花”让观察不够深入

幼儿的观察比较随意性,观察的目的性不强,观察不深入,常常只看到局部,把握不了事物的整体,纸看到事物的外部特征,看不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观察不够全面。如一早到园发现饲养角的全部东西都被打翻,地上满是血迹时。孩子们只容易发现眼前乱糟糟的现象,只能猜测原因。而无法从半条鱼的尸体上,满地的猫脚印上找出事情的根源。

(二)观察中“缺乏支持”使孩子失去探究兴趣

为幼儿创造他们需求的探究环境,支持、肯定他们的探究行为。在以往饲养角的探究中,幼儿在热情探究中,往往出现弄脏弄乱物品等看似“破坏性”的行为,冬天在为鱼儿换水时,可能会弄湿了袖子。成人往往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时阻止了孩子探究的行为。

(三)观察后“无问可答”让探究停滞不前

孩子们在观察到事物的现象时不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如在给乌龟喂食时只看到乌龟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而往往忽略了问题:乌龟为什么不喜欢吃?只看到鱼缸里小鱼的死亡,而无法提出探究的问题:小鱼为什么会死亡?

三、饲养角培养孩子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资源利用,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探究过程中的引领者、支持者、帮助者。要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积极有效的教。在饲养角中,幼儿发现和提出问题时科学探索的起点,教师要以多种方式给予幼儿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鼓励幼儿进行猜想与假设,并积极的观察和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布置管理,让饲养角“活”起来

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就让幼儿自己做,凡是幼儿能自己想的,就让幼儿自己想,鼓励幼儿发现自己的世界。在以往饲养角的布置往往都是由老师包办代替的,有时怕孩子们打翻了,怕孩子们布置的不够美观等,其实成人布置的就是再美,幼儿感觉那不是自己的饲养角,不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能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参与布置就能激发孩子对饲养角的充分关注。首先,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收集有关的动物资料,共同讨论饲养的小动物,利用收集的机会让孩子们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其次,让孩子把饲养收集的有关动物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和孩子们共同饲养,在饲养中,孩子们发现冬天到了小仓鼠容易受冻,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棉花,有的孩子从家里拿来了旧衣服为仓鼠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家。有了孩子们的参与,饲养角变得“活”起来了。它虽然没有老师布置的美观,可是它却成为了孩子们真正的乐园。

(三)观察记录,提升孩子多元经验

记录不但及时的把孩子的发现呈现出来,还能帮助提升孩子的经验。如在蚕宝宝的饲养中,孩子们每天记录着它的变化,使孩子们自己总结发现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卵――毛毛虫――成虫――蛹――蝴蝶。

(四)家园配合,使探究活动深入进行

现代的教育理念也使很多家长都认识到在很多活动中作为成人的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旁观者,更多的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孩子的支持者,活动的引导者。

(1)在饲养活动中,我们充分的利用家长资源,给孩子们提供饲养角的动物及用品。吸引家长参与,使家长了解我们的活动,在物质上得到理解和支持,使我们的活动顺利进行。

(2)当饲养角遇到不懂得问题时,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上网查找答案,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到书店查看一些图书寻找答案。不仅增强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品质,也对动物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饲养角对于幼儿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通过对饲养角的科学创设和充分的利用,我们引导孩子们与动物的接触富有探究与发现,这是鼓励和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建构知识,从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在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科学思维的品质,让孩子从小学会学习,在与动物的接触中,他们还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了自然界的奥秘,目睹了自然界的奇妙,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参考文献: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第4篇

一、感受乐趣,让幼儿乐于探究

农村的孩子虽然经常看见绿豆、红豆以及小麦等各种不同农作物的种子。但孩子们对这些平时司空见惯的实物,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常常混淆不清。于是我们便利用小麦、玉米等等这些农作物精心设计了“批发种子”这一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老师扮演种子批发商,幼儿扮演来批发回去卖的小老板。通过买卖这一灵活的手段和语言的交流让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和比较,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出了不少的经验,如:南瓜籽、丝瓜籽可以通过形状、大小的不同来区分,黄豆、绿豆、红豆等豆类的种子可以从颜色、形状的不同来区分等等。在比较这些种子的不同之处时,孩子们对它们的各种形状、颜色、大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们还生成了《种子的聚会》这一课,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在种子的外面贴上标签,布置成一个“种子的聚会”。放置在科学角,孩子们在活动之余都可以来看看说说,交流自己认识的种子。让幼儿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了解、比较得出了结果。就这样让幼儿在玩中总结了经验,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幼儿探究的主动性,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二、把握好奇心,让幼儿易于探究

记得在一次中班的活动区,我投放了一些种子让孩子们去观察。谁知班上的张可抓了一把黄豆就放进了水里,随即就有孩子来报告。于是我就问张可:“你为什么要把黄豆放进水里呢?”张可说:“我想让它长大,结很多黄豆。”“哦!是吗?那放在水里能让它长大结黄豆吗?”我的问题一出来,其他的孩子都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孩子们这个时候都变得很好奇,于是我就提议让他们去做实验。经过分析有的孩子跟张可一样将黄豆放进了水里,也有的用杯子到外面挖了泥土回来放在自然角,将黄豆种在里面,还有的直接将黄豆丢在了外面的泥土里。没几天孩子们就兴奋地发现:丢在外面的黄豆长得最快最好,水里的黄豆才发了芽,自然角杯子里的黄豆还没有动静。接着我又提问:“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这样一步一步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究、发现,最后得出了结论:外面的黄豆有土有水还有阳光,所以才能长得又快又好!这里我抓住这个突发的“黄豆发芽”事件,让个体的探究行为变成群体探讨的热点,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幼儿之间的这种互动探究更加扩大了,引导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逐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三、树立自信,让幼儿敢于探究

对幼儿来说,年龄小更依赖于其他人,尤其是重要人物,如老师、父母。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尤为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以关爱的态度、赏识的手段保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其健康的成长:鼓励幼儿有各种想法、做法。幼儿在活动中刚开始的想法往往是很稚嫩的,但是却有着极大的创造力。我们要给幼儿充分的自。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让幼儿有充足的探究时间,不急于介入,即使需要教,也尽量不作直接指导,以间接指导为主,稍加点拨,给幼儿自己探究的机会,让幼儿敢于探究。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第5篇

这种差异应该引起我们每个教育者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清华大学教授王晓阳在审视教育现状后,慎重地告诉我们――引领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放眼全球,世界各民族的竞争核心其实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意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有人预言,未来的中国将是一条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巨龙。而小学生是21世纪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的主力军,那么,对新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让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责任重大、义不容辞!我们经过深入思考与研究认为:小学生创新就从学会批判性思考起步,就从培养好奇心及思考兴趣与思考习惯着手。

批判性思考内涵是指我们检查自己所获信息,并在这种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决策的过程,当我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时,会确定问题、审视事实,分析假设,最终确定支持或反对一项观点的理由。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就必须进入一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表现在客观、谨慎分析,并挑战他人观点的意愿之基础上,确定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

当一个人具有批判性思考意识后,就会有一种极其有用的品质――不满足现状和现成的答案;对范围广泛的各种题材产生出探究兴趣与欲望;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思想开放而灵活;敢于质疑、勇于尝试,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从而产生出有用的洞察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引领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意识呢?

(1)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发现问题的趋力,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发的一种向往、一种思考,甚至一种不断地探索……培养好奇心的主要方法是调动积极因素,训练孩子们专心致志的注意力,培养孩子们遇事问“为什么”的兴趣,鼓励孩子们多大胆提问的意识,呵护孩子们的各种问题意识――不管多么幼稚可笑的问题,都要给予关注、激情引导。呵护童心,才会有心灵闪光;赞美童心,才会让童心飞翔。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要引领孩子们多看具有直观性的场景,多实践操作等,要让他们亲自去大自然看看、听听、闻闻、摸摸、想想……让他们用惊奇的眼光去观察,用聪慧的大脑去思考,用兴奋的心情去体验,从而好奇地探索生活中的各种奥秘,激发学生无穷而强烈的好奇心。

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要营造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创设新颖刺激的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去训练和引导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的探索的好奇心。因为往往外部刺激越强烈,人的内心需求欲望越强烈,好奇心也就越强烈。

有了好奇心,就会有敏锐的眼光,就能够从平凡中看出新奇;有了好奇心,就会有聪慧的耳朵,就能够辨出事物的奥妙之处;有了好奇心,就会引发仔细的观察、深入地思考,就能够大胆地提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就能创造迥异思维成果。好奇心是形成批判性思考意识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基础。

(2)培养思考意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说:“不安于书本上所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为重要。它往往是区别最好学生和次好学生的标准。”这句话不但阐明了尝试思考与发现的重要性,而且形象地概括了先有创新思想,后有创新人才这一哲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意识与思维品质,就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去引导呢?其一,顺水推舟。即顺着学生的问题引导。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小小的船》时,老师引导学生:“你坐在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星星)(宇宙飞船),一孩子突然说:“我低头看见了老师!师顺势引导――老师在干什么?”(在上课)(老师在晚上批作业)……师赞扬,生快乐;可另一孩子却说:“他说得不对,我昨天看见老师在有星星的晚上散步!”师满怀爱意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并说:“你真棒!”生好自豪!我很欣赏老师这种呵护学生初级思维成果及批判性思考意识的做法。若持之以恒,必有源源的创新思维成果。其二,投石激浪,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奇异问题与迥异思维。如学习《四个太阳》时,师引导孩子们:“作者为我们设计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真了不起!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呢?”教室里马上炸开了锅――A生说:“我想给太阳装个开关,能够想暖就暖,想凉就凉。”B生说:“我想画个快乐的太阳,整天温柔地微笑,不太热,也不那么冷,让大家都舒服”……老师一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在彼此的语言中交流与思考,在生命的对话中互动与碰撞,让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环境中逐渐养成思考习惯。如:一个学生看到奶奶摘花生很吃力时,就思考怎样既减少奶奶的劳动,又能节省时间,并发明收摘机;一个学生发现盆景叶子两面颜色深浅不同时,就思考并探究为什么会不一样,且写出小论文;当孩子们在餐馆等待吃面时,就思考怎么改进煮面锅(同时煮几碗,又互不干扰;既省时间,又好味道。)……当学生有好奇心、有思考意识,才有可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才有可能标新立异,才会收获创新思维成果。

(3)培养质疑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问题意识薄弱,不能发表独立见解,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当成真理,不能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因此,我们要在各种交流和讨论活动中,引导学生大胆挑刺,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养成于无疑处生疑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敢于他人想法及说法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意识和质疑能力。如:二年级学生在读了《小柳树和小枣树》后问老师:“为什么树叶到秋天就要落下来呢?”在四川地震捐赠与防震演习系列活动中,一个8岁孩子问我:“老师,四川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地震?低年级学生的质疑让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刺激下,激发出了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更发现,我们的学生其实很聪明,有问题意识,只不过是我们的关注不够,引导不及时,或者方法不灵活而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力度不够、途径不多的局面。于是,我倡导全校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采用回家咨询、上网查询、读书查找等方式开展探究――寻找答案――滋生疑问,继而倡导各班师生开展质疑与解疑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并且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与老师不同的想法,与文本不同的说法。积极引领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发现新知、产生迥异、探究未知,逐渐形成求异思维意识乃至批判性思维品质。

(4)培养探究性思考习惯。探究性思考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批判性思维,并形成说服力强、观点鲜明的批判性思维成果。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式学习”,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头脑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究。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我们运用教育家们的理念为全体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引领学生采用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检验的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运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质疑事物、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在引领学生大胆质疑后,再激发学生自主开展上网查找资料、统计环境污染数据、比较环境变化情况等活动,思考并研究出了一系列的保护环境良策,然后老师以“身边的环保”为主题引领学生继续开展课外探究。有的四人小组探索了“拯救柳溪河”策略,有的探索了居民污水科学排放策略,有的探索了汽车排气减污策略……在汇报活动中,老师在赞赏学生的好奇心与主人翁精神后,再次引领学生从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实用性等层面去深入研究,并学习完善、整理资料。由此,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客观而科学地审视事物,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周密而逻辑的思考意识与思维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国的一个小镇专门为学生设立了免费进入的“综合实践馆”,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我们也要设置“综合实践探究室”,为孩子们营造自由轻松的思考与探究环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在研究中质疑,在质疑中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品质。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第6篇

【关键词】学术性高中;小班化;丰富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44-02

【作者简介】许芹,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

当前,普通高中发展正经历着由外延到内涵的转变。如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我们认为,文化变革是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育人模式是走向优质特色的关键。高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直接看到的是学生负担过重,但深层的原因是教育的标准化。“一刀切,齐步走,标准化”形成了“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教育形态。“以分取人,分分计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校的优质发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2010〕48号)精神,江苏省承担了普通高中“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改革试点项目。在此背景下,江苏省天一中学在2011年提出了“学术性高中”的办学追求。“学术性高中”是我国高中多元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性实践。

一、学术性高中的内涵

“学术性高中”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还是一个较新的名字,如何正确定位“学术性高中”的自我认知和要素构架,逐步形成学术性高中的整体框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实践探索中,有几个基本方向是可以先行界定的:有鲜明的学校教育哲学和独立精神;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适度;有完善的以追求学术素养与高尚人格为两大目标的丰富课程体系,有一定量的具有学术前沿性的课程,学生常态学习有较高的选择性、自主性;教师的师德修养与专业学术水平较高,有一批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一批具备跨学科开设选修课、指导社团活动的能力型教师;学校有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丰硕的课题成果和可推广的实验性项目。

二、学术性高中“能力为本”人才培养模式

怎样确定学术性高中的培养目标?或许我们可以从几个重要组织、国内某些省市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国内外若干名校的教育哲学中获得启迪。

国际文凭组织设计的全球统一化课程:IB课程(注: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课程)是一个以培养世界精英型人才为主的、成熟的、国际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其目标主要是把学生培养成:探究者;知识渊博的人;思考者;交流者;有原则的人;胸襟开阔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风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反思者。哈佛大学在录取新生过程中,要求提供“校方报告”,其中有“附加的个性评价(additional general ratings)”,共涉及15个方面。这些方面几乎是所有的美国名校都关注的:好奇心(或求知欲),创造性(或创造力),学业成绩,学业前景,I导能力,责任感,自信心,为人的热忱,幽默感,关心他人,活力,成熟,主动性,对挫折的反应,受老师们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重点资助的“翱翔计划”颇受好评,它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标准》共有八个方面,其中涉及了“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超越同龄人的学习潜力;有超常的认知能力;有超常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好奇心;具有超常的敏感性和创造性;有超常的学习内在动力;有广泛的交往和良好的交流能力;有较为突出的相关领域学科特长或特殊的才能”。

我们在与国内顶尖大学的学者、国外招生官的交流中,得到了一点启发。在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时,有六种能力需要重点培养:好奇心、想象力与兴趣保持能力;洞察与选择能力;独立思考、辩证批判的能力;探究能力;抗挫折力与坚持能力;领导与协作能力。

三、江苏省天一中学“学术性高中”的实践探索

江苏省天一中学自1980年起开始了基础教育领域内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的先行性实践,经历了个别培养阶段、群体培养阶段、课程系统优化探索阶段以及基地运作四个阶段。2011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进入了以“模式创新、丰富课程、合作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阶段。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创设自由生长氛围,构建更加丰富的课程体系,探索更具个性化的指导方式,力图通过以“丰富阅读、丰富活动、丰富经历”为特征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子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学子在天一校园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子在具备公民素养的基础上,凸显四大核心素养(宏观视野、卓越思维、积极人格、济世情怀)、三大能力(学术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使学校课程成为具有“胸怀抱负、文理兼备、个性卓越”的优秀学生成批涌现的沃土,在高中阶段奠定“积极的生活者”的基本特征。

(二)核心理念

1.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

坚信“每个孩子具有极大的潜能”,从而自觉地、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让无处不在的关爱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坚信无限的期盼与足够的耐心是一种强大的引导力量,让期盼的力量和无所不在的引导陪伴孩子成长。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完全不同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

每个孩子是如此的不同,承认孩子的差异应该是教育的最基本原则。适合孩子的教育必须适性和适时。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该给每一棵幼苗以合适的生长方式,帮助每一朵花在该开放的时节绽放。教育的实施和学生发展的实现必须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调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应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经历。

3.培养积极的生活者。

“培养积极的生活者”是天一中学的核心价值观。一个积极的生活者乐观、自信、友善,能够自觉奉献社会,能用一颗激情的心去感受生活中最平淡的美,能用感恩的心接受社会现实和回馈社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最基础的工作应该是唤醒学生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欲望,激起自我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思想

天一中学努力开发多元课程、多元活动,让每个孩子有个性、有自己的舞台。超越学科中心,推进跨学科学习(项目研究)。精心探索教学内容与方法,让每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倡导广泛阅读与丰富经历,让每个孩子有人文的翅膀。培养运用英语与资讯处理的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适应国际化未来环境。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第7篇

一、引言:

现今的教育,老师习惯主宰整个课堂,问题基本都由老师提出,没有给孩子提问的机会,学生只会全盘接收不会主动探索,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孩子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的孩子,在家里有父母包揽一切,家长无智慧的溺爱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家长就告诉孩子要听父母的话,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孩子听到最多就是:要听话。孩子被家长牵着鼻子走,家庭家教育中,对孩子质疑问难引导严重缺失,如果学校教育再忽略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思维死板,只有盲从的奴性,不会有探索质疑的意识,发明创造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培养孩子质疑问难,势在必行。那么重视孩子们质疑问难能力,有什么意义呢?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有益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引路人。但是在目前很多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总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着老师意愿团团转。要改变这个现状,就要求教师要在教课前安排学生自读自学,提出疑难困惑,课堂上在老师的调控下再进行教学,如此的教学,可以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而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真正有效,为学生服务也落到了实处。

2.学生质疑问难,可以激活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有疑问才会去探索,有探索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新知识,“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问号就会紧紧勾住了孩子们好奇的心,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疑问越多好奇心越强,兴趣越浓烈,注意力也就越集中,思维也就越活跃。通过老师的掌控和引导,学生便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

3.重视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促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边读边思考,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断质疑,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不断思考,激活思维。在阅读的时候不断思考,不断分析,一边阅读一边揣摩,深刻领会文中的意思。只有边读边探索,阅读后才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小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质疑

起初,孩子们只会读但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启发,老师应该灵活使用疏导、指引、点悟等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并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更关注更感兴趣,讨论起来就会更加投入。学生的兴趣被提起,思维自然会很活跃,这样也就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大胆发问,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会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唤起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他们敢问、多问、乐问、善问、不断探索的求知精神。

2.课前预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解疑

叫学生带着要求做好课前预习:边读边想,提出困惑,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敢问爱问。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以朋友的姿态和同学们平等交流,创设畅所欲言的氛围,学生才会把自己对文章的评议、怀疑带到课堂上来。面对学生质疑时,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注意呵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自己质疑后,再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要不断探索,不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倡导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提出有思维价值问题的孩子给予奖励,授予其“智多星”“小爱因斯坦”等美名。强化孩子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能乐问爱问。

3.多引导,让学生在拓展中再质疑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在教学中老师要时刻注重培养孩子们多思善问的能力。比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质疑:“还有啥办法能帮蝌蚪找到妈妈?”同学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可以贴寻人启事”“我要当一条热心的小鱼,帮助她找妈妈”“我要送小蝌蚪一个气味辨识器,叫他利用气味找到妈妈。”整堂课,充满着激情。总之,老师要把学生教出“问题”来,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拓展中再质疑,让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探索新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飞跃。

四、总结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第8篇

【关键词】记录;幼儿科学活动

记录是收集信息的有力工具,是幼儿探索历程与认识发展真实客观的呈现,是幼儿自我调整建构知识经验的见证,也是幼儿表达个人发现与意见的依据,呈现着幼儿对探究的内容、方法、过程、结果的思索与表达。通过记录能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对事实的尊重,使结论建立在事实之上。

1呈现思维,提升经验――记录价值的定位

记录是幼儿表达感知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

1.1记录,有助于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记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伴随着孩子探究的主要阶段,为孩子们依据事实进行思考和得出解释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记录要求幼儿面向真实,它能培养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科学探究,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趋于客观,从而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2记录,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他们依照自己的方式通过自身的活动作用于客体来建构科学知识,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就像一名科学家做实验那样,记录着自己探索、实验的过程,对幼儿来说,记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通过记录变无意识操作为有目的的探究,使幼儿的学习更为积极主动;通过记录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更认真地思考,使他们的零散知识经验得以梳理、归类,使之初步序列化,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记录过程中,对记录单的解读、记录方法的习得、记录方式的自主确定等等,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着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

1.3记录,有助于培养幼儿敢于质疑的精神。

通过观察发现新现象、记录,提出新问题,再观察、记录,这样反复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孩子们认真、细致、持久的态度,也让孩子们懂得了结果的获得要基于自己的观察记录。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尝试出现不同答案时,记录更有利于孩子们提出质疑,对答案开展比较,从中进一步寻求正确的科学道理。如在《谁和磁铁交朋友》的活动中,孩子们操作记录后把自己的记录纸放在一起对比,发现大家的答案存在着差异,有的回形针可以与磁铁相吸,有的却不能,孩子们自己提出了疑问“这是为什么呢?”带着问题再次操作对比,惊喜地发现原来磁铁存在正极与负极,并得出了磁铁正正相斥、正负相吸的科学道理。

2把握价值,定格精彩――记录内容的遴选

科学活动中什么时候需要记录?怎样的记录才有意义?如何记录能有效推动幼儿的学习?鉴于对若干科学活动的研究,我们认为,在幼儿科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把握科学活动的核心价值,灵活地选择记录的时间、记录的方式,让记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推动幼儿科学探究的深入。

2.1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让记录推动教学进行。

科学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观察记录中积累经验,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大班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记录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来做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有了这样的记录,课堂上孩子们便有了较为“权威”的发言,月亮的变化规律也在记录表的研读中,由孩子们自己得出。通过观察、记录、研读、交流,让这些知识类的科学活动避免了教师的说教,还“科学探究”于幼儿生活之中,让幼儿在探究中习得记录的方法,在记录中助推教学的深入。

2.2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让记录呈现思维过程。

记录是科学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记录呈现着孩子们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变化,通过记录也可以让我们教师更好地了解他们探究背后的思考。如在大班科学《平衡小人》中,为了感知使物体保持平衡的方法,孩子们带着问题“怎样才能让滑稽小人在钢丝上平衡的滑动呢?”进行了第二次的探索,我们发现记录表清晰地呈现了孩子的探索过程,也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启示:原来还可以用那么多的方法都能让滑稽小人保持平衡。在记录结果呈现时,我们关注两点:一是有没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二是为什么这边和那边要用一样的材料。通过这样的关注引导孩子去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两边重量相等能使物体保持平衡!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执着地探究、细致地态度以及他们的发现。记录,让孩子更清晰地表达着自己的探究结果。

2.3关注幼儿的记录结果,让记录提升幼儿经验。

记录是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展示孩子探索过程与结果的方法,然而在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们重记录轻展示,重探究轻解读,由此也导致对记录结果关注度的差异而引发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提倡对于孩子的记录单要尽可能给予全部的展示,并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简单有效的梳理提升,以充分发挥记录单的价值。当活动中采用人手一张记录表时,我们提倡全部展示,教师用大记录表汇总;如果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时,记录表可适当大一些,清楚一些,直接呈现,便于孩子一目了然的对比各组的不同探索结果。充分地展示幼儿的记录,既是对幼儿学习过程的重视,更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3幼儿视角,亦图亦文――记录方式的巧用

记录,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所做、所见,通过符号或绘画的形式真实地写、记或画下来的过程,它显示出幼儿亲历科学过程所留下的印迹。然而,这一方法只有在教师合理有效地运用中,才能更好地凸显出它的价值所在。

3.1根据活动的需要,有效选择记录。

作为教师,我们在为幼儿选择一种记录方式,设计观察记录表的时候,首先应当考虑这样的记录是否与本次活动的目标相符,对活动的进展是否有推动作用,对幼儿的发展有没有意义。以此作为依据,有效地选择记录的方式:

猜想验证式记录――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猜想式记录,它是指让幼儿就某个未知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充分的预测和猜想并记录下来,既是对幼儿原有经验的了解,同时也为与实验结果的对比作铺垫,以此初步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第二步则是验证式记录,它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记录,也可以在实验完成后再记录。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我们看到:当实验结果跟猜想结果不一样时,他们往往急于去改正那个错误的结果,这时需要我们教师给予引导、交流,初步培养只有动手做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一种科学的态度。

开放探究式记录――关注幼儿的自主探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如在探究物体影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幼儿运用手电筒从不同的方向照射积木,然后将它们的影子描绘下来,从而揭示“光源的不同,物体的影子就会产生变化”的现象。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开放式的记录方法,两行表格,第一行画出不同方向照射的光源,第二行画出在这样的光源照射下,物体以及影子的现象,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幼儿进行记录并展示结果以后,我们看到了幼儿富有个性的各种记录方式。

3.2根据幼儿的能力,灵活运用记录。

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记录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作为教师我们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鼓励和支持幼儿采用适宜的、有趣的记录方式,大胆地记录自己的发现和疑问,让记录成为帮助幼儿梳理经验,表达自己感知,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一种方式。

符号、标记记录――形象地图画、简单的符号、有趣的标记,都能帮助幼儿有效、快速记录他们发现的秘密,如在《物体的沉与浮》实验中,孩子们画出物体的简单形状,有用√、×来表示,也有用来表示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有趣的影子》中,他们对积木形状的简单绘制,对物体影子的各式表达,都体现着孩子们探究发现的快乐,而一张张记录单中,更有着他们对记录的执着与认真。

实物、图片记录――当有些活动孩子难以用写、画的方式来记录时,我们可以结合探究材料,以实物或图片粘贴的方式,让他们直面探究及时记录。如在《沉与浮》的教学中,我们将画瓶子改为摆弄粘贴瓶子,既解决了孩子记录难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摆弄粘贴记录,给了孩子更多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在孩子的记录中,看到他们一边摆一边说:应该是这样的,好像还要斜一点,3号瓶露出的比2号瓶要多。

3.3综合活动的价值,多形式地记录。

根据科学活动的目标,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以个体、小组或集体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同样有利于发挥记录的独特价值。

个体记录――在一个教学活动中,个体记录往往被较多的使用,而这样的记录确实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分享发现的秘密。在猜想记录中,孩子们可以立足已有经验,大胆猜测并进行记录,只要他们有自己的理由,记录便有价值;而在随后的验证记录中,基于每个孩子自我的探究,将实验结果准确的记录下来,在猜测与实验结果的对比中,帮助孩子建构正确的科学知识与经验。个体记录有时也可用于连续的观察记录,如在《会变的月亮》中,孩子们对于月亮变化的连续记录,既有对月亮变化的感性经验的记录,更体现了他们对观察记录的耐心、持久性等的考验。在个体记录中,孩子的记录能力也从具体形象逐渐向着抽象准确的记录发展。

集体(小组)记录――受活动内容、幼儿能力等多因素的影响,活动中我们也可采用集体或小组记录的方式引导孩子记录,如《谁能穿过管子》中,对物体穿过直管的猜测与验证记录,我们便采用集体记录,一则节约记录的时间,同时也是对记录方法的一种示范。而在《平衡小人》活动中,小组记录成功的方法则是希望通过同伴影响来促使幼儿更投入地探究,小组材料的组合呈现、个体探究的单独进行、小组记录表的共同展示,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孩子自主的发现材料的不同组合同样可以使滑稽小人保持平衡,将孩子的探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假设、猜想,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路径来进行验证,用他们自己喜欢的能看懂的符号记录下自己探究的过程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记录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李季眉冯晓霞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