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孩子思维的培养

孩子思维的培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7 16:30:11

孩子思维的培养

孩子思维的培养第1篇

    一问 物体有多少

    孩子建立数字的概念需要首先学习数与物的对应关系。在孩子数数时,要让他指着要数的物体一个一个地按顺序点数。另外,还要让孩子理解基数的概念,即:顺序数下来的最后一个数字即是物体的数量。这个问题随时都可以问。数家中的人口,数水果,数玩具,数书等等。

    二问 哪个更大或更高

    小孩子很喜欢把物体直接放在一起比大小高低的,因为这就像一个游戏。提问从简单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先可以比较两支笔、两个苹果、两本书,这些东西可以直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比较门和笤帚哪个高,冰箱和凳子哪个高,这样的比较中有一件东西可以移动;然后再比较桌子和沙发,两个窗户等都不能移动的物体,要求孩子借助工具(常规的测量工具:尺子,或非常规的测量工具:绳子、铅笔、凳子等)进行测量比较。

    三问 物体异与同

孩子思维的培养第2篇

一,创设问题,情景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当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在课堂教学中,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从中自己总结体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要注意以下两点,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培养自信,开发创造潜能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创造性的发展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的大小时,我让孩子们创建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9往后数6个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认为9在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说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所以15大于9。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个0,这时15十位上的1比0大,所以15大于9。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大为不解,我也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我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肯定,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鼓励的方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信心。我们要始终坚信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值得注意的方方面是:1,教师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2,对于学生的一些大胆的想象及创意不要硬性的否定,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更好的增强孩子创新的自信心。

三、肯定孩子大胆想象,开发创造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无穷的,在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以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想象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

肯定小学生想象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1,想象的目标是创造性的解决数学问题,而非空想玩乐。2,开设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数学课堂中要搞好课堂纪律,松弛相依。

四,注重课堂练习,发掘创造

新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对这些练习进行加工、改造,经常是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提高练习的实效性,有利于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开发课堂的创造情趣。

如在教学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时,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于是我用了三个游戏把整节课贯穿起来。首先是个人抢答赛。老师出题学生抢答或学生互相出题,这个游戏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接着是小组合作争优赛。4人一组,用三个数组成4个算式,比比哪个组想的算式最多。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合作竞争的意识。最后“吃鱼”这个游戏把整个课堂气氛烘托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情绪高涨。游戏是这样的,每人一条鱼,每条鱼的上面都有一道题,只要能大声地读题说得数,这条鱼就送给你。学生们不仅要把自己的题说对,还要对其他同学的题进行判断,大提高了练习的强度。游戏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的,又提高了练习的时效性。在练习课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性的开掘就孕育在其中了。

孩子思维的培养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造精神 思维能力 轻松愉快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来源于生活,要在生活中学语文。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曾指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教育不是既定划一个的笔墨,用划一的教材和方法,把受教者加工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尊重受教者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秉味,以对于他们各自说来最恰当的方式,把他们成全为合于他们天性而又富于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人”。

说到富于创造精神就不得不说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也是培养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基础。以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很少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下面就结合我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1 改变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氛围

我国的教育模式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不仅使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只单纯的重视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而且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当今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充分发掘课本教材内容,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让学生对教学充满兴趣,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同时,深度挖掘教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中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发挥想象拓展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注重开放式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属于一种基础学科,它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社会生活,而且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语文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能够应用于交际,还是提高人类的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将生活实际和语文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上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知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训,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不拘泥、不刻板,能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相协调,善于根据时间、地c、条件等变化,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让学生不被某种固定的意识所牵制,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形式,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3激发兴趣重视课外活动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课外活动则是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组织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具备独立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游戏、参观、讲故事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课外活动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和复习

孩子思维的培养第4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造力 培养方式

名人米尔曾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财富,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乃至政府的关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育家们的重视。本文从创造力定义阐述的角度出发,探讨幼教老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的采用,达到培养孩子创造力、挖掘孩子潜能的目的。

一、创造力相关概念阐述

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较一致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一是敏锐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二是流畅力,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三是变通力。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看一个问题;四是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想不来的观念、独特新颖的能力;五是精进力,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概念群的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几种方式方法

1.辨别法增加认知能力

幼儿在生理期处于大脑发育的认知阶段,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处于认知、辨别的阶段。通过开发孩子的辨别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孩子认知体系中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最终完善孩子的认知体系,提高孩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辨认能力。例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以补拼图的形式,引导孩子发现拼图中缺少的图案,对应地补充,以锻炼辨别能力。

2.归类、类比发散逻辑思维

归类、类比能力是人类逻辑思维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因此,对幼儿归类、类比能力的培养训练,不仅是孩童创造力培养的其中一项,而且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项。通过寻找相似的事物和发现事物中的相似之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借此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为孩子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滋长的沃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绘画、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比喻。比如让孩子画出所有自己见过的圆形的东西,让孩子找出自己和小伙伴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等。采用这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孩子的归类、类比能力。

3.组织和重组增加立体思维

组织和重组能力是指在结构打乱的情况下,让孩子将结构复原或者改造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的能力。在日常幼儿教育中,美术课、手工课、积木游戏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以手工课为例,让孩子将剪好的手工纸按照一定的指引拼接成相应的图案;在积木游戏中,将积木组装成可能的造型。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者提示,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创造重组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锻炼其组织和重组能力,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4.视像表达激发想象和情感

所谓视像能力,顾名思义,即视觉和影像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孩子通过视觉和影像,表达具体的意思、思想和情感,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激发作用。例如让孩子通过画出“我的家”,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孩子画出自己家的房子,爸爸、妈妈,乃至蓝天、白云、家门前的小草等,让孩子讲解自己美丽的家,以此激发孩子对家的情感和表达,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及表达能力。

5.情境困境激发发散思维

情境思维是立体空间思维的重要部分,会带动孩子各种情绪的发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和孩子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假设和创建,为孩子提供各种或困扰,或有趣,或开心,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在突然陷入的情境模式下自主思考并对情境自发加以应对,从而最终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比如孩子一起床发现桌上有好吃的,但是自己的身高够不着,这时候孩子会怎么办呢?有的孩子马上转头找老师、找家长,有的孩子会自己找东西垫着够。又如问孩子:“遇到危险了怎么办啊?”答:“找警察叔叔。”问:“找不到呢?”答:“我跑!”问:“被抓住了呢?”答:“我大哭大闹。”……这些都是对其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孩子思维的培养第5篇

音乐教育思维学前教育创新思维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提升,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才子良好的性格具有重大的作用。音乐教育同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样一个对于创新型人才具有大量需求的社会,从小加强对孩子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极其有必要的。因此,加强对于创新思维培养具有重大作用的音乐教育,将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比重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学前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社会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前教育的质量高低对于孩子童年的影响重大。孩童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以及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很多人就是由于童年时代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导致性格上的缺陷。注重孩子的学前教育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不仅仅是为其进入小学教育做准备;第二,为孩子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掌握正确的自我判断能力,对外部世界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会简单社会交往;形成健康的心理,获得健康的体魄。人本身就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的性格良好与否,品德优秀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引导对其一生品德的高低与否影响重大。这种影响对于日后儿童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明显。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有很大的不同。究其原因,除了天生的秉性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家人对其的培养。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够起到一个良好外部环境对于孩子的正确引导的的作用,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健康发展。如果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良好的学前教育,儿童在日后的品德以及性格的养成方面就会出现障碍。

二、音乐教育思维在学前教育中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音乐本身就是人们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某种情感,人们将这种情感和心理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音乐是知识的表现、情感的表达以及心理的描述。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方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音乐通过旋律表达着人们的思想,对人们的情感具有重大的影响。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具体来讲,音乐对于孩子感情的升华、肢体协调的培养有着显著的作用,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就是妈妈给孩子唱的摇篮曲。这是音乐带给孩子最基本的影响。从长远来看,音乐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有着很大的作用。音乐培养着人的品位,也影响着人的思维。音乐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还可以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另外,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大部分都需要学生们的协作才能完成,所以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同时对于儿童在幼年时期的人际交往方面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些童年的记忆或者是意识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生的财富,是特定时期才能够有的产物。

三、音乐教育思维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比重也是在不断增大。另外,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效果明显。但是,通过对目前学前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到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所存在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负责学前班教育的教师将学期教育看的过于模式化,缺少灵活性。他们总是想沿着老思路去走,不注重新能力的培养,比如音乐品味的培养。第二,音乐老师本身年纪比较大,虽然可以满足孩子们对于教师和蔼可亲的这一要求,但其旧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全方面发展确实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个性培养。第四,在众多不发达的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资源匮乏。这些都是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四、音乐教育思维在学前教育中的拓展方法

针对上述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对于以下方面的重视。

第一,充分了解孩子的音乐需求,引导孩子的音乐发展方向。我们都知道,学前班都是采取小班的模式,这样便于管理以及引导,这就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孩子的音乐素养的培养是必须重视起来的学前教育课程。所以在开展音乐活动的时候,要善于选取孩子乐于接受的音乐形式。让孩子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够培养情操。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以及形式需要多样化。

第二,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注意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到孩子自身的素质、经验以及认知能力,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以及需要提供相应的音乐内容。符合孩子需要的音乐才是最好的音乐。

第三,注重教学过程,引导孩子自主学习音乐。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师生互动,还要改变老师单向的音乐知识传授为孩子自主的探索音乐世界。切实将学前教育重视起来,把学前教育的具体改革方案落实下来。

最后,对于不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音乐资源匮乏现状,需要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配合来实现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拓展。

五、结语

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的培养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素养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起着很大作用。在今后学前教育工作中,我们应重视音乐教育对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要拓展音乐教育思维在学前教育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孩子思维的培养第6篇

关健词:小学;语文教学;开放性思维;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5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众所周知,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所以,创造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散性思维是创新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不可等闲视之。

发散性思维俗称为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思维能力至少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培养教学。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可从下面几个途径入手。

1.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鼓励多阅读浅显易懂的优秀课外读物,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自古英雄出少年》等一些经典的书读物,把它们作为课外的语文课本,从小学地段年级就引导与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培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面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课外阅读成为每天都必有的一项作业。由于孩子们刚上小学,识字量小,阅读起来有障碍,很多孩子在阅读中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渐渐地对阅读失去了信心。于是我推行亲子阅读法,多读儿童喜欢的绘本。在家里,要求家长读给孩子听,孩子读给家长听或者与孩子一起读。在学校,每天利用一两节课时间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常常选择简易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后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补描,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对文章细节支出进行引导与拓展等,从而让孩子们喜欢阅读,以阅读为平台,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

2.保护好奇心,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好奇。课堂中总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常常出人意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其好奇心,恰当引导,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如,对学生提出问题不要简单地评价为"对与错";对错误的要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还要从学生思路中找出"闪光点",以保护其好奇心;要允许学生向老师、课本挑战,对那些敢于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及时肯定与鼓励。我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经常采用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表演、实际操作等形式,使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分组编排,即兴表演。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大叔、青蛙妈妈登台表演。在表演中各组同学都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可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既让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了文章主旨,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教学《乌鸦喝水》时,让孩子们用课前准备好的瓶子、许多小石头、水,动手操作,往瓶子里陆续放石头,观察水渐渐升高的过程,从而理解"渐渐"一词的含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又让他们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

3.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首条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能力"改为"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更广泛的功能。我们学语文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要"有意"引导在生活中学语文。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本上要求掌握的生字以外,我充分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收集本,把平时吃过的零食袋,牛奶盒、药盒、家电说明书等等,剪切下来贴在收集本上,利用课辅时间让孩子们交流,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说说这一周你在生活中认识了哪些新字?是怎么认识的?再让同学们跟他一起读上面的所有文字。发现这种方式,既能引导学生关注了生活,又能以生教生,孩子学习起来非常感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开放性思维能力,还锻炼了孩子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其实,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就重视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对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后续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等,都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力也就会不断地生成下去。所以,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探究与实施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的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孩子思维的培养第7篇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题材和主题两方面。在题材上,广泛取材,不断开拓题材新领域。儿童文学的题材很广泛。一般所表现的题材,如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战争问题、环境问题、人生的各种情感体验,甚至爱情婚姻这类与儿童生活相距甚远的题材都可以表现,只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出发选择恰当的表现角度和运用适当的艺术方法。面对儿童文学广泛的题材领域,儿童文学作者必须充分尊重少儿好新好奇的心理需求,选择那些对孩子们能产生魅力的题材,在爱、顽童、自然三大母题中尽可能的选择具有新奇性、独创性而又亲切幽默的题材来编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让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儿读者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力量。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者必须有创新意识,自觉深入到少儿生活中去,捕捉、发现日新月异的少儿生活中的新鲜素材,充实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库,使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随时都能给少儿读者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如罗大里的儿童诗《一行有一行的颜色》就是根据少儿对“颜色”的喜爱,结合社会现实中的各行各业的劳动与劳动者巧妙构思而成的。在主题上,立意求新,构思新颖独特。所谓主题就是文章内容所表现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主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作者的生活经验和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它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是以反映生活的深度和角度的新颖独特吸引读者,因此,立意就相当重要。

任溶溶在谈到它的儿童诗创作力求每首诗都有新意时说:“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诗的巧妙构思不是外加的,得在生活中善于捕捉那些巧妙的可入诗的东西,写下来就可以成为巧妙的诗。”由此可见,立意求新更多来自于对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熟悉。儿童文学作者要真正满足少年儿童读者好新好奇的心理需求,就必须时时关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少儿生活。如任溶溶创作的《一个怪物和一个小学生》就是从儿童好奇、富于幻想、喜爱夸张的特点出发,将困难比喻成童话传说中的会千变万化的妖怪,让它钻进小学生的窗子,变成“+-×÷”制造一道道难题,后来又变成瞌睡虫,飞进小学生的眼中,但几经较量,他还是被勤奋学习的小学生打败了,由此巧妙地传达出“勇敢的孩子哪会屈服于困难”这一深刻主题,构思新颖独特。而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也是以创新著称,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创作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不动脑筋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童话作品,几乎篇篇都有新意,都有不同的立意深度和角度,其创作充满创新精神。由此可见,立意求新的关键在于作者必须有创新精神,必须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新鲜的艺术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在立意、构思上不断创新。其次,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方面,儿童文学作者应该拥有丰富多彩的文体形式和风格,更好地满足少儿读者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说“: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是如此,充满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少儿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更需要多样化,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者在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要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时时都以新鲜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满足少儿读者求新的审美需要。只有这样,立意求新才会变成现实,否则,就会出现眼高手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童话、儿歌、儿童诗等文体创作都充满了作者在艺术形式方面的不断探索与不断超越。总而言之,儿童文学创作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儿童文学作者对创新意识的自觉追求与体现,它是儿童文学作者创作出丰富多样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动力。应该说,对于少儿读者来说,创造性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年龄越小越渴求创新、越呼唤充满创新色彩的儿童文学作品,这种充满创新的儿童文学作品将直接影响到少儿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应该自觉的肩负起这个历史使命,让少儿读者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得到熏陶与提高。

2创新教育实施对象的心智基础

根据著名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提出的人的行为的两元性与两重叉理论(如图所示),人的行为有直觉行为、习惯行为、确认行为、自主行为四种。一个人的成熟过程为第1区第2区第3区第4区,这四区代表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直觉阶段(独立———无意识行为),当婴儿生下来后就开始用他的直觉和本能去感知世界,婴儿只能在第1区从事直觉行为,这种行为是指那些正常的、可理解的、几乎是“本能”的反应。第二阶段:习惯行为(角色———无意识行为),这是一种内在的、无预谋的、不需经过深思熟虑的角色行为。当孩子会叫“爸爸、妈妈”后,这个孩子可能就开始进入第2区的习惯行为。第三阶段:确认行为(角色———有意识行为),当这个孩子成熟到可以理解“好孩子”的真正含义并愿意遵循“好孩子”的有关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去行事时,这就表明他已进入第3区的确认行为。这是一种基于自己的角色地位的社会确认行为,是指经过深思熟虑的、有预谋的、有明确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去达到该目标的角色行为。中国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非常频繁地活跃于这个区域。第四阶段:自主行为(独立———有意识行为),等到这个人能够开始反思某些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时,她已有可能进入第4区的“自主行为”,这是一种不被角色规范所约束的独立的超然行为。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使“自主行为”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这种行为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维思维、扩散思维、聚焦思维、逆向思维、线性思维等。它是人的创造活动最集中的区域。详情如图所示。人的行为与人的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自主行为”(独立———有意识行为)必须借助形象思维(借助储存在记忆中的形态和姿态或结合从前的经历体验去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过程)或逆向思维(指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进行的思维活动)等去打破常规阻力的障碍以产生出一个新的主意,接着,我们需要多维思维(立体、多向的思维活动)或扩散思维去为这个新的主意做各种各样的假设,然后又要用聚焦思维(指聚众多因素于一点的思维活动)去为我们的创造活动选择一个适当的假设,最后还要用逻辑思维,甚至线性思维(单一方向的思维)去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成立。综上所述,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自主行为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少儿成长为创新性人才应当接受的又符合少儿心智基础的必然选择。它贯穿于婴幼儿到少儿的成长全过程。父母和中小学老师都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实施者。

3创新教育的实施

创新教育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创造力就是通过自主行为教育开发智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承受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等,同时还必须保护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为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从婴幼儿抓起,要贯穿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包括扩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其核心是想象力(包括联想和幻想)。儿童时代是一个人想象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想象力是创造力的萌芽和前提。创造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就必须尊重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幻想和想象,支持他们的探索精神,尊重他们“玩”的尊严和神圣不可侵犯,在他们玩耍和创新的时候,鼓励他们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为自己的家庭寻找集体创新的机会,努力创造一个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允许他们无拘无束的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宽容他们的胡思乱想甚至异想天开,切实保护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当然,中国的家长和老师要做到这点,确实面临再学习的问题,首先是要注意转变观念,更主要的是需要耐心,要陪孩子及少儿一起玩,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要让他们热爱自然,通过谈感想、做选择等方式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其次,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父母就应该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看待,尤其是要培养孩子从小就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这种培养要从婴儿期开始。当孩子1岁左右能独立行走时,常常不喜欢父母的扶助,表现出初步的独立意向行为,等到2—3岁时,这种“自我表现”欲望显得更为强烈,他们喜欢样样事都自己动手试一试,甚至还要干一些自己还力不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这种行为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萌芽。在幼儿心理学上叫做“第一反抗期”,这时期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最好的开始时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不要轻易替代。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反抗是淘气,是坏事,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独立的表示,是积极上进的表现,孩子成年后坚强的意志、独立承担任务的能力以及对人对事的判断能力都是从此发展而来的。作为父母,应该珍惜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不要轻易替代。

(2)讲究方法。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应先从简单的动作技能入手,然后逐渐过渡到掌握复杂的生活技能。

(3)创造环境。父母应为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如提前为他们准备小桌、小椅、小碗、小勺等,引导孩子朝独立生活的方向去努力。

(4)要有耐性。父母在训练孩子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有耐性,不要怕麻烦,要多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要苛求和操之过急,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5)把爱藏起一半。这是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繁JournalofSichu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Oct.2014盛如初的独特育儿方式,也是我国的独生子女教育应借鉴的家教经验。否则,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二是让孩子学会自立。孩子的自立是孩子最终能否独立的关键。孩子的自立性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作为父母和老师,不管孩子面临怎样的困难,仍要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决定。

(2)不要给孩子太多选择。父母在培养孩子自己做主能力时所提供的选择方式应以现有条件为限。

(3)不能让孩子选择有害、不安全的事。

(4)孩子做决定时,不要给很大压力。当孩子的决定不太合理、恰当时,大人可以给些提醒。当孩子做决定后,遇到挫折,产生了失败感,父母也要给予帮助。孩子做决定的机会不可太多,以免给他太大压力。

(5)根据孩子的愿望,运用大人的经验和知识,帮孩子做一些决定。这是大人与孩子共同作出的决定,是帮助孩子做出决定的好方式。作为父母和老师,还应该让孩子知道做决定,就是要负责任,

(6)让孩子尝试。孩子好胜心强,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做,他们往往不接受大人的帮助,父母和老师应让孩子多花些时间进行尝试,积极支持孩子的尝试精神。

(7)指导孩子做没做过的事。再次,培养孩子应付挫折的能力。人生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俄亥俄州的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本•瓦坦白格说“现代人崇尚开拓、创新,因此就不怕失败。畏首畏尾终将难有作为。”由此看来,创新教育还应加强挫折教育,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避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父母和老师给孩子一些挫折性的刺激是必需和有益的,通过饥饿、劳累、困难、批评等劣性刺激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当然,孩子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不同原因,也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有效。一是对生性懦弱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要做到这点,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成功前的挫折,或爸爸妈妈小时候遇到挫折的故事,使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会遇到挫折,只有通过克服困难,本领才会越来越大。

(2)教会孩子对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的原因,其方法有自我鼓励和补偿法等。二是对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不妨让他受点冷落。为此,父母和老师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要注意用一些机会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实。

(2)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他克服。

孩子思维的培养第8篇

关键词:计算教学;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57-01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幼儿阶段是创造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教学是幼儿教学的课程之一,对训练幼儿的数概念、预算能力等有着积极运用,在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可在传统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意识,所以,如何转变传统计算教学中的辐合性思维方式,让幼儿学会发散性思维成了幼儿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想要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一、注重形象性思维的养成,培养发散性思维

可以从形象性思维入手,诱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联想是形象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借助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进行联想,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例如,在讲到长方体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用一些图片向幼儿介绍长方体,然后要求幼儿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属于长方体的物体。我在课堂上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大家都争着发言。包装盒、电视机、冰箱、茶几、文具盒……几乎每个孩子都说出了自己记忆中的长方体物体。这种方法不仅强化了幼儿对长方体的认识,也让幼儿从书本出发联系实际,形成发散性思维。

二、多角度提问,多角度思考

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需要教师的诱导,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就能启迪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达到发展其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给一个式子“5口4=口”让孩子们写答案,很多孩子可能会填“-”和“1”,这时老师就可以提示孩子们“我们已经用了减法,那么除了减法我们还能在空格处填入什么呢?”幼儿们马上就会回答“还可以用加法、乘法”这样就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发现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再比如,让孩子们填写这样一个式子“口3口”。第一次填写的时候幼儿们可能会循规蹈矩的填入“2”和“4”,为了让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老师可以引导他们“除了填入2和4,小朋友们想一想能不能填入1和5呢?这两个数字与3之间都隔了一个数字。”孩子们仔细思考后会点头认同,甚至有的孩子还能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的一个特征就是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如果能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游戏,让他们参与其中,就一定可以在调动他们学习热情的同时让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十以内加法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不同的数字,然后让他们手拉手围成圈走动,老师在旁边报数字,场上的同学要根据老师报的数字拥抱在一起,拥抱的两个人代表的数字加起来要等于老师报的数字,出错就会被淘汰。比如说老师说“5”,那么代表“3”和“2”或者代表“4”和“1”的人就要抱在一起,如果不小心抱错了,那么两个人都要被淘汰。通过玩游戏,幼儿们发现一个数字可以有几种组合,并在游戏中把这种印象加深,这就达到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效果了。

四、动手操作中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年龄小,处于智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太高深的理论他们都不能理解,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能帮助他们更直观的看待算数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而且,动手操作的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计算能力就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动手操作的时候应该借助一些道具,可以是各种模型或者教学工具甚至还可以是食物。比如训练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们发几颗糖,由老师说答案,让孩子们用拼凑法得出答案。拼凑正确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奖励的糖果。比如老师说“6”,孩子们可以把糖果分成两堆,可以一堆2颗,另一堆4颗,也可以一堆7颗,另一堆1颗……甚至可以分成三堆或者四堆,只要孩子们能说出怎样由他的糖果得出“6”的答案就算正确。每个孩子给出的方法都会不同,可以让他们相互参观别人的拼凑,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学到很多种方法,在以后的计算中,他们就会自觉的用多种组合来得出答案。

幼儿时期作为人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幼儿教学必须重视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作为创造力的基础,理所当然应该被关注。计算教学对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已得到了充分验证,并且,事实表明,在计算教学中使用形象性思维诱导、游戏激发、动手引导等方法,能能有效的提升计算教学对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芹.创编故事 编出精彩[J]. 科普童话.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