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

孩子心理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9 16:16:38

孩子心理教育

孩子心理教育第1篇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第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孩子心理教育第2篇

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愿望很强烈,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必须依赖家庭,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自尊的理解不恰当,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就会厌烦,觉得伤害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逆反心理会更强烈,其实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他们长大的体现,可家长担心、害怕出大事,小时跌倒只是皮外伤,这时跌倒可不是小事,得管,可管的结果如何呢?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逆反在所难免。

虽然逆反在所难免,但不是每个孩子每时每刻都和父母对立、反抗的,和父母刺激有关,下列几种情况使孩子逆反心增强。

①父母的唠叨。父母每天唠叨同样的话,你一张嘴,孩子就知道你说什么。即使你说的都是真理,但已经不起作用了,只能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心理。

②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头上。许多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略孩子个人愿望,让孩子完全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势必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③孩子的好奇心强化逆反。家长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的好奇心会使他产生非做不可的念头。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就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试着把孩子当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孩子仍需教育,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应在尊重和保护孩子成人感的前提下进行教育。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交流感情。

走进孩子世界,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这是孩子最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不能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失败,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替自己训话助威。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开始在意自己的身高、胖瘦,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②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③自尊心强。孩子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用责骂语气和他说话,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孩子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于外表,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了解孩子,必须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这种敏感来自于对子女的强烈关心和教育责任心。

2.尊重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肯定、欣赏孩子不要求完美。如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孩子说:“你又怎么样,人家家长比你优秀多了。”打骂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孩子行为出格时,家长难免打骂。“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传统家教方式之一。偶尔为之,只要不过分,具有一定威慑力,可暂时立竿见影,但用多了,孩子久经考验,也就不当回事了。所以,打骂要慎用。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他们时而处于情绪的巅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评价更深入地发解自己,家长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会表现出好感。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

孩子心理教育第3篇

一、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羞辱委屈、自卑怯懦

单亲子女一般对自己的身世有羞辱感,进而感到委屈,总是回避谈论家庭问题,将家庭的事视为隐私,不愿意外露,他们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也不愿与别人交往,表现出自卑、内向、孤僻的性格特征。

我曾经教过一名二年级的学生阳阳,刚到我班时,整天低着头不说话,课堂作业能完成,就是不做家庭作业,怎么问都不说一句话,只是不停地哭,哭得我心烦,不知怎么跟他交流,请家长又请不来。直到有一天,她母亲和外婆来到学校里,三个人抱头痛哭,我这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他父母离婚了,母亲在农村,父亲在城里做生意,他跟着父亲生活。所以一提起他的家庭和家人,就满腹委屈,整天哭哭啼啼。

2.敏感脆弱、自私偏激

单亲家庭子女过早地品尝了人生的苦楚,他们往往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但内心又非常脆弱,受不得一点挫折,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摩擦反应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和别人难以和谐相处。有的单亲家长在丧偶或离异后,认为自己对不起孩子,觉得孩子很不幸,很可怜,对子女有补偿心理,因此一味地满足孩子,这样的溺爱,使孩子觉得别人对他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容易形成自私、任性、偏激等性格特征。

3.逆反仇视、玩世不恭

单亲家庭家长之间经常施以暴力和虐待,互相仇视,互相指责影响到了孩子,使子女出现逆反和仇视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对父母、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对同学也有着莫名的抵触情绪,极不合群,往往还会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换,发泄到社会上对社会充满憎恨。与逆反心理并发的是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心理。

有一年,我班上有一个学生,他父母离弃后各自再婚,谁也顾不了孩子,孩子处于完全的放养状态。迟到、不拿课本,不写作业、旷课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连着两天没来学校,联系不到家长和他本人,经过了解才知道是到录像厅看通宵录像,因为他常去,所以有的学生知道。第三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来问,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没有一点惭愧自责之色。后来我经常以帮忙为借口叫他擦黑板,到我办公室里拿东西,倒垃圾,有时帮我擦擦自行车,从来不提他家里的事。渐渐地和我有点亲近了,逃学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但是那种玩世不恭、吊儿郎当的情形,直到毕业也没有完全改掉。

二、单亲家庭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上对离婚家庭的偏见和不正确的处理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一听说谁家离婚了,人们总会妄加猜测和议论,评论人家家庭的是是非非,见到孩子就会表现出可怜、同情甚至不屑。来自周围人的言语刺激、嘲讽甚至谩骂,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不良的种子,致使这一群体的孩子不愿与朋友、亲戚、熟人有过多的接触,始终将自己封闭起来,安全感严重缺失。长期以往,会使单亲家庭的孩子产生严重的孤独、苦闷感,甚至出现报复的心理。

2.家长对孩子无条件、无原则的爱惯坏了孩子。

家长对孩子无条件、无原则的爱就是溺爱。溺爱在单亲家庭中尤为突出。家庭破裂以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一味地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绝不让孩子受一点苦和委屈。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任性等不良心理特点。

3.家长对孩子近乎冷酷的高期望与严要求,使孩子无法承受。

在单亲家庭中,相当多的单亲家长和孩子相依为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以后,孩子成了他们的一切。他们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常按自己的意愿干涉、限制孩子的自由。这种超乎现实的期望,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感与反抗,使一部分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4.被动离婚的一方为了报复而教唆孩子仇视另一方

很多本来不愿离婚而被迫离异的夫妻,为了发泄私愤,总是在孩子面前说“你爸(妈)不要我们了,抛弃了我们”这样的话,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经常指责对方,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亲是坏人,对另一方产生怨恨,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愤世嫉俗、脾气暴躁,甚至会仇视社会。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5.暴力教育在单亲家庭中时常发生

家庭破裂后,一部分单亲家长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出现变态心理,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有的甚至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拖累,稍有不顺或不满,对孩子张口就骂,举手就打。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整天生活在惊恐不安中,个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有的可能会逃离家庭,被坏人拉下水,走上犯罪的道路。

6.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有的单亲家长因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采取“放羊”式教育,忽视对孩子的关心、照顾,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这种教育给孩子造成更多的痛苦和创伤,为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容易使孩子结交坏人,不求上进,误入歧途,甚至给孩子犯罪创设了条件。

7.以金钱满足代替感情贫乏

孩子心理教育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发生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那么,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一、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子女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长的影响和感染,有一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父母对子女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要时刻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家庭生活内容要丰富多彩,教育方式多样灵活,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温馨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生活,不要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孩子的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身体、心理、智力等的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不懂家庭教育的真正含义,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往往采用了不恰当的方法,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和心理问题,家长往往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然而往往事与愿违。

权威性、丰富性、感染性和灵活性是家庭教育优势所在。孩子在家长面前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不需要在家长面前来掩饰自己的不足、缺点,他们期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誉。家庭也是孩子的天然避风港,当孩子在社会上遇到困难和疑惑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与家长进行沟通,以获得理解和支持。这就要求家长能够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状况,以便于及时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二、做好孩子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作为家长必须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抓好关键时期的教育。

孩子心理发展关键期:一是儿童时期(小学阶段),二是青春期(中学阶段)。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青春期阶段父母不能帮助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家长的沟通和对孩子的尊重很重要,不听孩子的任何解释、偷听孩子的电话、翻看孩子的日记、对孩子的早恋只会管而不去疏导、很多事情从不与孩子商量,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长大的孩子心理是不会健康的。

有的孩子父母离异,由于各自组建家庭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了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环节的严重缺失。例如,我校有位学生父母早年离异,谁都不愿管他,认为他是累赘、是负担,致使孩子对谁都没有任何感情可谈,到了最后谁的话也听不进去。长大以后更是无人管教,每天出去和社会上的人在一起,有钱就花,没钱就抢,更别提学习会怎么样了,他是我们班上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每天为了他,教师多操了不少的心,可收效甚微,你看,家庭教育不好的“威力”是多么的大呀!到了后来,他索性就不来学校了。

我们作为教师,在言语上感动他,在行动上温暖他,在思想上教育他,在知识上帮扶他,可就是挽救不回来他学习的心,真的很可惜。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作用。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

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应是民主教养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父母不任意干涉孩子的活动,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爱护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疏导和引导。实践证明,营造民主教育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通常有两种类型的家庭气氛:一是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二是小吵不断,但有一定的感情依恋。生活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在成长中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而气氛紧张的家庭,则会使孩子长期处在提心吊胆、极度不安中生活,形成忧郁和情绪不安等性格特征。我们呼吁这样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努力营造宁静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未成年孩子的精神支柱,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用以模仿的榜样。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父母起着主导作用:一是要注意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对世事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平常的心态,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注重与人和睦相处,尤其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影响。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形成了良好的性格。二是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父母要以身作则,常读书看报,追求新知识,用勤学精神影响孩子,为孩子营造家庭读书学习氛围。

父母文化素养的高低与孩子在校学习成绩的优良与否成正比。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父母,大都懂得并善于以正确的教育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这些父母一般都勤奋好学,有一种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这样的家庭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钻研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长期影响和熏陶下,孩子很容易养成爱好学习、追求知识的良好习惯,这对推动孩子成长进步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父母不仅要以正确的教育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还要努力以自己爱好学习、刻苦钻研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感化孩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来自父母的“无声的教育”,它能起到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家长还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给予孩子较大的空间。很多时候父母过多的爱所带来的不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是一种发展空间的缩小和压抑。一份尊重孩子的态度,一个适度放松的心情将会给孩子和自己带来较大的呼吸空间,从而换回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他们思想中出现的某些偏见随时随地进行疏导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就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身心健康。

四、家长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存在个体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想类型差异、兴趣爱好差异等,有些家长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自己孩子的弱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不可取代的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家庭教育的弊端就是存在着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家长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庭教育受教育者总体质量的高低。并且由于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科学教育方法培训,不懂得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只是以感性和经验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同时,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形成落差而心情失控,就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不利影响。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比较粗暴,只懂得惩罚、讽刺、挖苦,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的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及其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教育方法,孩子犯错误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并给予更多帮助,才会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从每一个家庭开始,期盼父母们将那些无助的孩子睡上用爱铺设的甜蜜温床上,将孩子带入开满亲情花朵的辉煌之路,让爱的暖流充满孩子的整个人生,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教育第5篇

一个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也为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不同的基础。如果家庭教育水平高,孩子从小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体能、智能、品德、行为等方面发展较好,那么教师在学校进行教育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要投入更大的力量予以斧正和矫治,而且效果往往又是事倍功半,甚至更差。

父母的日复一日地潜移默化的影响常常是无声胜有声,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败。因此,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一定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家庭教育配合得好,父母具有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使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和巩固。如果配合不好,或者说家长的行为习惯较差,就会大大削弱和抵消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的职能作用。

案例一:小 Z,很小时父母离异,他则判归父亲抚养。而父亲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人,于是他就游离于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之间。常此以往他养成了自由散慢、爱说假话、不爱学习的坏毛病。该上初中了,母亲发现问题大了,才把他争取到自己身边并送到我校,在我班上我费了不知多少心血,虽有所改变但有时还是反复无常。

案例二:小W,椐家长讲小学三年级以前是个很乖的孩子,学习习惯也较好,由于家长忙于国内外的生意,只好将他送往外婆家,由于缺乏严格且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各种坏毛病在他身上日积月累,到小学毕业时父亲着急了,才慕我校管理严格之名将他送入我校。刚到班上时连常见的汉字都不会写,做作业常用拼音代替汉字,行为习惯也非常之差。经过一年多的苦心教育虽有所改变但还是班上的老大难。

案例三:小X,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四岁时随爷爷奶奶生活,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自主意识,独立能力都很强,但是我行我素,大大咧咧,做事马虎,随意性也强,缺少细心,同样学习成绩也很不稳定。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大体可有以下几种:

一、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宠爱(溺爱)、或者怜悯,往往会使孩子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性格内向、恐惧、悲伤、焦虑、冷漠、孤独、固执等。要么仇狠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

二、家长忙于工作或生意,对孩子疏于教育和管理,或是托于老一辈代管或是放任自流。这里还有一个案例:小B,从小学低年级阶段各方面都非常优秀,聪明乖巧。正当五六年级――人成长过程中的“非常时期”,爸爸因工作需要调往几千里之外,失去了对他的面对面的教育管理。妈妈又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孩子一贯很好不会变坏),在一些不良少年的引诱下很快便混迹于其中,险些误入歧途。爸爸发现后又把他带到身边,教育引导,终成正果。

三、有些家长素质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学习,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可自己言谈举止带给孩子的却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不懂得孩子的成长做人、心理健康比学习更重要,不懂得甚至不愿意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管理,或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或是由于对老师的不信任。

四、还有的家庭,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太苛刻,使孩子经常在沉重的思想包袱和巨大的压力下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必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尽管学校的功能就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及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也不例外,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则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比如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尽管我们现在抓个性化教育,抓个别辅导(包括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想方设法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只能首先面对全体抓共性的东西,从一些比较突出的个别问题入手进行个性化教育。而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面对的是一两个孩子,父母比老师更了解孩子,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更有利,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并发展孩子某方面的特长等。每一个家庭、没一位父母都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注重家庭教育,加强家校沟通。

孩子心理教育第6篇

一、勤于挖掘,用受挫的体验来磨砺学生

著名学者黄学规说过:“人生的成功往往是挫折的恩赐。”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保证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小学生耐挫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尽父母宠爱的他们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总是缺乏恰当的处理方式。在班级、学校这个小社会团体中,不知谦让,满足和关心他人,在自己过分的需求不总能轻易得到满足后,变得极其小气、冷漠、自私自利,甚至变本加厉地狂妄。这种太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实质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正是由于家庭的过多溺爱造成的,一旦形成这样的心理障碍,对孩子以后进入社会,面临大困难时,就很难适应。

作为班主任,应该注意平时的教育方式,有时需要有意给孩子制造一些小挫折,来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培养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如经常在班级举行班干部选举、各种活动竞赛等等,让孩子既得到成功的喜悦,又得到失败的体验,以提高学生耐挫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这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

二、善于发现,解决孩子的过激行为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儿童观察成人对塑料大玩偶一边大声臭骂,一边拳打脚踢。然后给儿童玩这些大玩偶,发现许多儿童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对玩偶施行攻击。现实生活中,电影、电视、他人等所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的模仿。如有一次,我们班一位男生用脚猛烈地攻击同学的胸部,其动作十分残忍,幸好我及时赶到制止。待我与他教育谈心后,方才知道他这些攻击方式是在电视上模仿的,他这一阶段特别迷恋江苏体育频道播出的世界摔跤比赛(WWE),模仿上面的运动员的暴力动作。接着我就在全班级所有男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喜欢看这一节目的学生占90%,想模仿一下的占有55%,如此高的比例让我们惊讶。我们接着便号召全校学生不要看这一类具有暴力的节目。

攻击在小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善于发现并且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行为,切不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教师应当运用教育的艺术,在家庭、社会等方面配合下,帮助学生纠正这种不良行为,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以身示范,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能成为优秀的心理辅导师的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要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彼此才能产生亲近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学生也就愿意与班主任交朋友,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班主任,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往往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班主任首当其冲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因为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孩子心理教育第7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加强硬件建设;把握真爱引领;坚持“对症施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60 — 02

当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都对在园幼儿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又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关注受教育个体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发展(包括心理品质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展示了它强劲的生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曙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关注受教育个体的健康和发展也要从娃娃抓起。“一张白纸,可以画又新又美的图画。”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从娃娃抓起,使孩子从幼儿阶段开始,就能做到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

一、要抓好加强硬件基础建设这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时期的心理因素已具备成人的一切心理因素,只是程度和范围有所差异。幼儿的意志情绪,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爱、恨等情感及倾向的均衡发展是使幼儿个体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反之,如果幼儿的心理出现不稳定或反常状态,就会在幼儿的个体发展中带来潜伏阻力。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幼儿园环境建设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园内班内的孩童设施、玩教具、多媒体设备等是幼儿园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心育不会遗憾的投资。使幼儿拥有一个食、饮、做、卧、行、游、玩、学、思、探都十分舒适、自在、随意的空间。让幼儿在美德环境中学习、陶冶情操,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有愉快的心情去活动、成长。

镜头一:创造一个美德环境。如:花能让人赏心悦目,在幼儿没有入园前将教室布置成花的世界,让墙壁会说话。用废旧布片、海绵等缝制百朵郁金香、大太阳、摇钱树、向日葵等;门窗用即时贴、干枝、麻袋片、冰棍筷子、树皮、花布、扣子、大料等环保材料制作了内容各异的精美枫叶,将孩子们的照片镶嵌于其中,提供给他们很多美的遐想,乐于接受新环境。

镜头二:取得家长的支持。要想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顺利,取得成功,就必须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4岁以前的幼儿,社会大环境对他们的直接影响很小,幼儿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幼儿园关键取决于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镜头三: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卡。幼儿入园后,需要将幼儿心理档案卡也相继建立起来。制定父母姓名、年龄、工作单位、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档案卡;同时对幼儿的出生日、性格、爱好、饮食习惯、睡眠习惯、优缺点、主要经历、入园时间、对上幼儿园的看法、对老师的希望等都一一登记在档案卡上。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还可在档案卡上增添“随记”“日记录”和“学期记录”等表。从记录表中,可看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提高的幅度,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教育。

二、要切实把握好用真爱引领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一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是由他的动机、能力和体魄决定的,动机和能力都属心理范畴,从小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那么,怎样为这些孩子奠定这个基础呢?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积累,我觉得投入全部的爱心是关键,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心换真心”。

1.蹲下来同孩子讲道理,建立平等关系。孩子入园的第一天,对幼儿园新奇的玩具兴致极高,优美的环境也令他们陶醉,但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以及将要离开他们的父母,让他们泪流满面。这时,教师要蹲下身子,将孩子搂在怀里,温和的说:“只请你给我一天的时间,如果我不能让你喜欢幼儿园,那么,明天你就可以不来了,好么?”之后,他将在幼儿园度过愉快的一天,并表示明天还要来。这个秘诀就是蹲下来讲话,给孩子自由和权利。

2.关注低龄幼儿的性别教育。在孩子学会说话的时候,家长就应把性别告诉孩子。但当你问一些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儿时,有的孩子竟支吾不清。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子不分男女,他们也不懂,于是,把男孩儿打扮成女孩,还赞美其长得漂亮,孩子还会美滋滋的笑。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后果,这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要求以下几方面:一是男孩女孩分开入厕。二是女孩留长发、戴头饰,男女孩衣着、服饰的花色不能相混淆。三是同样是收拾玩具,我会要求女孩“细心”“仔细”,凡是需要体力的工作,就请男孩来帮助完成。四是男孩不许哭,告诉他“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五是让男孩子学会忍让,从小培养好的品格。男女孩子抢玩具,一定都各有他们的道理,可以试图让男孩子明白“你是男子汉,可以让让她!”这样让小小年纪的他逐渐学会努力克制自己。六是班里孩子多,做事情不能都同时去做,可让女孩子优先。让男孩子知道女孩是弱者,需要男孩的保护和谦让;打针男孩哭是丢人的事;遇事男孩儿不和女孩儿计较;男孩儿、女孩儿要分别随爸爸、妈妈洗浴等等。这样做,女孩不但不觉得有特权,反而会自觉地向男孩儿学习这种坚强和勇敢的品格。

3.注重培养幼儿时期的秩序意识。一个人渴望独立最强烈的时期是幼儿期,但当我对家长说起对秩序的最敏感时期也是幼儿期时,家长往往表示反对,因为他们每天都忙于弯身整理孩子弄乱的木块、毯子、玩具等等。其实,在幼儿期,秩序的种子在一些爱玩的孩子身上已经开始萌芽了。如,看动画片时,声音太吵,有的孩子反感的说:“别说了,我都听不清了”;喝水时,孩子会端着杯子对我说:“老师,他挤我,把水碰洒了”;午睡前因脱衣服缺乏条理性脱不下时,孩子会急得直哭;开运动会的看台上,孩子会说:“你都站歪了”等等。这些现象看似平常,但其中孕育着讲秩序的嫩芽,就看我们能否注意它、培植它。我注意依靠榜样的作用和耐心说服,使幼儿懂得怎样为每件东西安排位置,使他们从小养成有序生活的习惯。

4.培养幼儿的情感应首先培养奉献精神。培养幼儿的奉献精神不仅可能,而且是必要的。为他人服务是对幼儿进行心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幼儿在早期没有得到机会为他人服务,以后再需要他服务时,他就会畏缩不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尤其需要鼓励他为别人服务,让他觉得他很需要。也许这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没有孩子帮忙可能干得更顺利,尽管我们麻烦了一些,但却培养了孩子的奉献、助人的能力。如让幼儿值日生,为伙伴摆碗、摆勺、摆鞋、扔垃圾、收拾积木柜、浇花、扫地等等。做这些事他也许会弄得一塌糊涂,但这里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培养幼儿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有用的人,他会有欣喜的感觉。

三、要坚持“对症施药”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经过多年的总结实践和研究分析,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抑制性。这类幼儿遇事胆小拘谨,没有自信心和上进心,总认为“别人都不喜欢我”。二是过于表现型。此类幼儿往往是收到溺爱,极其喜欢赞许、奖励,爱表现自己,如被赞扬的人没有他,就会生气、嫉妒。三是躁动型。此类幼儿爱激动、烦躁、多动,容易伤害同伴,做事极端,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发生打架、争执现象。四是反抗型。此类幼儿往往易引起逆反心理,如拒绝游戏、不吃饭、不带物品或是眼睛望着你却一言不发。针对这几种表现,教师在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最好方式。观察是挖掘孩子天赋潜力的开端。观察需要花费时间,要有责任心、目的性,要抓住所有的机会去观察孩子,观察他所做的一切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使他成为独特的人,也会使教师的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

2.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孩子们模仿成人,这是奠定基础的最好方法,也是做教师的重要责任。不能禁止孩子模仿,相反应该让自己值得模仿,哪怕是教师行为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具体到每天的活动。全神贯注地做事情,就像孩子也需要全神贯注做这件事一样。当幼儿看着时,就做得比平常更慢些,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例如,用两只手端少量的东西;系鞋带时,就像那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的事一样。尽量每次只做一件事,并且对所做的事全神贯注。

3.及时排泄幼儿心中的不快。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愉快的情绪是幼儿进行各项活动的动力源泉。幼儿先天就拥有这股源泉,再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拥有了乐观向上的情感。幼儿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烦恼,如“他不和我玩了”、“这个玩具我不喜欢”、该带的东西忘带了、“爸爸、妈妈吵架了”等等。在成人看来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幼儿的心中却是相当发愁的事,若不及时排解,长期积压,幼儿是不会活泼开朗、正常生活的。如果教师能及时排解幼儿心中的不快。这也是赢得幼儿信任的极好方式。

4.注重微笑与赞美的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贴近幼儿的内心世界,无论你是面对全体幼儿还是只与幼儿个别交往都要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和关爱幼儿,与幼儿建立起一种平等真诚的交往,力求与孩子们呢心灵交融、共鸣,这样才能有利于使幼儿树立一种关爱他人、乐观向上、共同发展的信心和信念。

5.巧妙加强幼儿间的交往。交往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人际关系的反映。幼儿能否顺利地与同伴交往、和睦友好地与伙伴相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交往中融合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随意性和实践性。交往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绝好机会,也是对幼儿进行循序渐进地培养综合素质的效果展现。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还要注意不能过多干涉交往。

孩子心理教育第8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创设环境、调整期望、走进内心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便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个人终生离不开的学校。然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现象是爱不得其所,教不得其法。在高分的指挥棒下,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此,教必先从家开始。

家庭教育最关键的因素不取决于家长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而取决于父母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在生活中,只有注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才是合理的爱。如何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呢?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影响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导。家庭不和睦,特别是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互相推委,甚至把气出在孩子身上,这种不良气氛造成孩子敏感、自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生活即教育”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影响,似细雨,如和风,滋润着孩子的心田。父母应营造和谐的气氛,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拥有正向的情绪体验。留点亲子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沟通。以宽容、轻松、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可开展如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1、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懂得应该怎样做人。2、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塑造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3、及时进行青春期性知识和性教育。教孩子正确处理男女同学友谊交往。4、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教孩子正确认识和评价表现自己。5、培养孩子树立自信心,有效控制情绪,做情感的主人。6、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确立学习目标,认识学习价值,刻苦学习。

二、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特别是社会竞争日异激烈的今天。家长尤其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是“人上人”。于是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便充斥孩子的课余时间。或陪读,或家教,或兴趣小组,家长良好的愿望已变相为固执的强求,而孩子在这“高度”的期望下,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落落寡欢。过重的学习负担剥夺了孩子童年的欢乐,使孩子喘不过气。孩子成了学习的“奴隶”,自然产生心理障碍,这岂不悲哉!因此家长应用慧眼识才,正确引导。让孩子多一些自由和独立,是小马驹就让他跑得更快,是牛犊就让他负重道远。在家教中既要看到孩子的缺点,更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去赏识你的孩子吧!这样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此外,家长更应学习“王婆卖瓜”,学会肯定赞美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你的赏识中必然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聪明能干。

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