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一体化市场分析

一体化市场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0 10:37:22

一体化市场分析

一体化市场分析第1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服务营销一体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前言:

对于新时期的新趋势与新任务,落实移动通信市场服务营销一体化观念为企业排除发展中众多问题与矛盾一定要遵循的根本原则。积极地促进服务营销一体化观念,使服务可以变换成企业的价值引擎,进而可以全方位提高企业经营和服务的综合价值,为行业发展创造优良的氛围。通信企业的服务过程是给我们内部提供管理方便来制定的过程,但是其中有的部分还是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不符合目前客户的个性化要求、不符合未来全业务经营系统服务的要求。由此可见,目前当以服务营销一体化理念为重心,再造企业的流程。

一 移动通信企业服务营销一体化实施背景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消费需求的逐渐增加给中国通信企业的高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移动通信行业服务一直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市场竞争的状况下,企业当更加关注应用者体验,将企业服务变成生产力。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三家企业运营商 2012 年在通信服务方面都进行大量探索,并获得一些效果。

但是,目前中国处于一个技术、经济、概念的发展、变化时代,由于4G牌照发放后格局的变化、互联网行业的一步步地完善,产业政策的协调、政府管制等很多问题,使移动通信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市场环境变量日益增加。对于这些的问题,国内的通信企业一定要从战略发展的方向出发,仔细慎重的考虑,构建符合大众化客户要求的服务和营销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才可以符合时展的需要。最近几年,我国移动积极实施相关有效措施,从 “单向通过网站/短信向客户征集意见”向 “我国移动省市公司领导和客户面对面,获得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转变,切实保证客户投诉快速及时获得解决,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相关权益。

二 移动通信市场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在,很多移动通信企业在市场服务和营销期间一般具有以下问题:

首先是较难问题解决效率比较低、协同性不够,造成客户咨询投诉的热点问题,长期没有拟制有效办法从源头上解决。造成一线服务人员对客户解释具有相当程度的难度,客户满意度欠缺,问题一直就存在着。其次是服务和营销流程的优化创新远远不足。在服务和营销的实施期间,流程不顺利、环节太多、客户等待时间太长等问题一直都存在。第三是服务失误补救管理的欠缺,不重视和客户的沟通。服务出现的差错和补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客户的又一次互动过程,服务人员在这个阶段要耐心的听取客户的需求,对差错及时的弥补,才能给客户留下较好的印象。客户在服务期间为 “主角”,而不是被动的服务接受者,客户的感知、行为、偏好时时左右着移动通信公司的服务策略,使客户高兴,减小感知期望和预测期望的差距,为很多移动通信公司的终极目的。但是现在国内很多通信公司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行业中也较为普遍。而如果处理失误的补救不当,将会出现不好的传播效果。第四是不关注品牌的塑造。品牌为消费者对一种产品、售后服务和文化价值的心理感知,为一类无形资产。近年来,随着中国通信市场的不断深化及竞争日益激烈,围绕品牌而产生的各种经营、运作手段也随之产生。从移动通信公司自身的品牌宣传与影响力的打造上看,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相关的宣传告知不明确,或宣传与实际不符等问题仍然存在。第五是移动通信企业与客户的沟通渠道不畅通。在售前环节,客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要求与期望主要在于手续办理的是否方便、等待时间是否过长等快捷性问题; 在售中环节,客户的主要需求是产品价格的优惠程度、产品质量的展现; 在售后环节,主要在于跟踪服务是否到位。而由于移动通信企业缺少与客户的联系与沟通,使得在服务过程中本末倒置,最终使得整体的服务与营销环节出现问题。

三 提升移动通信客户感知的服务营销一体化措施

1 以焦难点问题为突破,提升客户感知

首先,为解决应用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营销服务质量,加大投诉协调管理力度,加强客服中心的内部构建,实现营销服务越级投诉的相关管理,提升投诉处理质量,提升投诉处理解决率与满意率; 经由聘请 “神秘客户”与社会监督员对服务作出相关监督,增强服务检查管理,对核心工作作出相关提示、解决; 对有些无法明确的问题,就请市场、网络、计费、支撑、增值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 “专家会诊”,一起解决,全方位提高移动通信市场业务服务产品质量。其次,从提高客户感知开始,尽最大程度地让产品做到 “实用、好用、易用”; 由移动通信市场着手,实施全业务的便民措施,让通信技术的优良性、服务的高质量性与全业务服务的简便性等完全融合,从根本上把服务营销一体化观念应用到企业经营生产的整个过程。在销售的各个环节,从时间、性能、回馈三个角度,在服务的简便、迅速、关怀方面给出更详细清晰的标准,逐渐优化内部业务处理流程,让营销服务获得到更加舒心的服务。

2 加强产品试商用和营销测试环节,建立与客户沟通反馈机制

首先,经由测试与试用,找到问题,并把问题苗头、矛盾隐患均解决在此环节上,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以前大家在推出新业务、新服务时,周期特别短,忙于推向市场,忙于获得效益,造成推出后发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客户感觉,对一线营销积极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也对该项业务的推广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干扰。构建 “客户需求收集―研究―传递―生成解决方案―营销执行推广―客户需求再收集”的工作流程,达到基于客户需求的正向回馈和自我改善,并确保服务 “价值引擎”,达到服务营销一体化,提高营销服务质量,进而获得企业价值的提高。

其次,构建、改善投诉处理的闭环管理体系与“以客户感知为重点”的服务保障体制; 构建投诉处理联席会议与联系人体制,着重解决跨部门的相关难点问题,加大服务质量责任制与服务监督力度,使各环节投诉处理流程详细化; 加大对营销一线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训练,完全监控投诉处理过程、完全把处理结果反馈到营销服务、完全避免由于投诉处理不合适或超时造成的营销服务申诉,保证客户权益获得保障。关键为以营销服务一体化当作工作风向标,有助于服务流程再造。

3 制定跨部门多进程协同的业务流程,实现服务营销整体效率的提升

比如我们公开承诺的新装宽带在线路资源具备的条件下 5 个工作日完成。过去业务咨询受理后,业务信息单线在各业务节点流动,像流水线一样,资源调查、营业受理、前台数据录入、建立营销服务资料、机房配线、现场线路安装、调试开通、后台录入等业务节点,客户等待的时间太长,内部运营环节多,服务效率不高,客户满意度低。如果修改流程,加大前台的业务能力,在完成业务咨询,业务正式受理后,信息流同时传达到相关业务节点,各节点同时执行又相互配合,统筹兼顾,各节点既做好执行,完成信息流的传递,又为其他平行节点做好配合,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开通时间,提高效率,缩短客户等待时间,更提高客户感知。我们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拓宽经营思路,积极实施精确管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倡导共创价值理念,把业务与服务转型作为企业整体转型的突破口,制定市场、数据、网络、服务、技术支撑等跨部门多进程协同的业务流程,在提升业务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企业内部整体运营效率,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将来的发展中,提高客户感知,增大产品试商用与营销测试环节力度,构建和客户多途径的交流反馈机制,并增大员工训练与员工体验,才可以进一步地促进服务营销的一体化进程,进而获得移动通信企业经营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1] 李海,史丽萍.农业专家系统咨询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 ( 6) : 23 -25.

一体化市场分析第2篇

关键词:商业一体化 轨道交通 商业开发

1 北京轨道交通发展及商业开发概况

长期以来,北京市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滞缓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一大难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会促进沿线土地、物业的大幅增值,如何建立土地增值效益返还的激励相容机制,在实现轨道交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有效保障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内部效益,拓宽融资渠道,最大限度的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最终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良性、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通过轨道交通一体化商业开发以及物业的持有,来实现轨道交通外部性的内部化,完善轨道交通“自造血”功能,是国内外公认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之一。香港地铁正是通过“轨道+物业”的开发理念,成为世界上唯一盈利的地铁公司。目前国内多个城市都在积极借鉴“轨道+物业”或者“轨道+土地”的一体化开发模式,来制定轨道建设以及相关商业开发目标。

2 轨道商业的市场效应

香港地铁总长43.2公里,但它的日客运量达220万人次,最高达280万人次,地铁商铺2004年到来的经济收入超过96亿港币。2011年11月,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地铁商铺开张营业,地铁商铺租金约20-30元/d.m2。上海地铁地铁商铺租金也在47元/d.m2左右。

显而易见,整个市场对地铁商业十分热衷,也正是这种热度,让人们相信,只要是地铁商铺,一定是旺铺。但是盲目的追捧,使地铁商业存在巨大的商业风险。

3 轨道商业的市场特征

虽然,地铁商业广受大家热捧,但轨道交通并不是决定轨道交通商业投资成败与否的唯一因素,而只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关键还是要看轨道周边的配套商业环境是否成熟。如果周边本来就是繁华的商业区域,增加了轨道的拉动,生意将会火上加火;如果周边是非核心区或清冷的远郊区,那么轨道交通对人流的聚集作用是大打折扣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在乘地铁回家的途中,下车去逛一个孤零零的轨道商业综合体。

3.1 地段因素。对比分析轨道商业红火的站点,就会发现一个共性,其他段仍然是轨道商业是否红火的最核心因素。不管是北京动物园、还是北京西直门综合换乘大厅,都是位于传统商业氛围浓厚,周边市场商业发达,居民、乘客消费力旺盛的地段。换句话说,在目前的状况下,在一个偏远、冷清的地段,轨道商业也同样很难生存。

3.2 预期因素。对轨道商业的预期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预期的关键在于规划。如果按照轨道交通TOD模式,在一个片区规划有大体量的产业、综合体、居住区等,并通过轨道交通来引导,这种利好预期将显著提升一体化商业未来的开发价值。

3.3 聚集效应。地下轨道商业应与地上、空中的商业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互补的商业业态。南京部分地下商业经营不善就是因为与周边或相邻商业脱节,最终导致难以抬头的尴尬情形。

商业旺盛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有人气的聚集。轨道交通具有天然的人气聚集效应,但不能忽视的是轨道也是人气“疏散”的主要通道。能否留得住人气,一方面靠轨道商业自身的规划定位,更重要的是轨道商业地下、地上、周边能否形成良性互补,形成聚集效应,人气的聚集最终将成为轨道一体化商业旺盛的根本支撑。

3.4 经营思路因素。目前北京采取的是“整体招商”,又商家同意经营管理等策略。总体而言,散租、散售对未来的商业经营会造成不利影响,而统一经营、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对轨道商业是有利的。由于人们普遍看好地铁商业、商铺,“炒铺”行为在地铁商业中会大量存在,这类炒家只是为了囤积套现,并无心把生铺养成熟铺,再把熟铺养成旺铺,炒铺行为对轨道商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轨道业主需要通过合同、契约等方式来限制炒铺行为。

3.5 郊区轨道商业。对于远郊区县是否开发轨道一体化商业这一理念一直存在分歧。从商业回报的角度考虑,远郊区县不满足商业投资的回报的要求;从轨道交通建设时序上看,如果一体化商业不能同步建成,则后期商业无法实施,工程具有不可逆性。郊区县轨道商业投资将面临多年的养商期和亏损,不投资则资源不可再生而被浪费。面对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如果联合有实力的开发商或投资基金,则可能度过养商期且盘活未来轨道商业;另一种则是不得已的现实选择:减少商业规模,控制投资,形成部分快速消费的小型轨道商业。

4 开发轨道交通一体化商业的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普遍认为地铁商业以快速消费、中低端零售为主要业态,如快餐、银行、蛋糕店、水吧等等,但这种观念属于一种过于保守的观念。例如香港、日本的轨道商业,都是以高端的住宅、办公、商业一体化的综合体为主。与日本、香港轨道一体化商业作对比,北京存在较大的轨道商业一体化制约因素。

4.1 综合规划开发理念。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理念还非常落后,开发实力非常脆弱;同时,国内的政策、体制、土地相关政策,对轨道交通一体化商业开发存在诸多的制约,所以国内的轨道一体化商业目前只能处于初级、摸索阶段,我们的商业产品也只能是“小规模、中低端、快速消费类“为主。

4.2 轨道建设与商业开发难以协调。一方面轨道建设的提速以及工期存在压力,另一方面轨道运营的安全保障也是头等大事,在这两大压力之下,轨道一体化商业开发的生存空间严重被挤压。如前期一体化方案未被重视、商业方案研讨的深度远远不足、需解决的技术、安全专项课题、一体化开发与轨道建设之间协调困难等问题,导致一体化商业开发的先天不足。

5 轨道商业的市场特征

轨道交通并不是决定轨道交通商业投资成败与否的唯一因素,而只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关键还是要看轨道周边的配套商业环境是否成熟。如果周边本来就是繁华的商业区域,增加了轨道的拉动,生意将会火上加火;如果周边是非核心区或清冷的远郊区,那么轨道交通对人流的聚集作用是大打折扣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在乘地铁回家的途中,下车去逛一个孤零零的轨道商业综合体。

5.1 地段因素。对比分析轨道商业红火的站点,就会发现一个共性,其他段仍然是轨道商业是否红火的最核心因素。不管是北京动物园、还是北京西直门综合换乘大厅,都是位于传统商业氛围浓厚,周边市场商业发达,居民、乘客消费力旺盛的地段。换句话说,在目前的状况下,在一个偏远、冷清的地段,轨道商业也同样很难生存。

5.2 预期因素。对轨道商业的预期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预期的关键在于规划。如果按照轨道交通TOD模式,在一个片区规划有大体量的产业、综合体、居住区等,并通过轨道交通来引导,这种利好预期将显著提升一体化商业未来的开发价值。

5.3 聚集效应。地下轨道商业应与地上、空中的商业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互补的商业业态。南京部分地下商业经营不善就是因为与周边或相邻商业脱节,最终导致难以抬头的尴尬情形。

商业旺盛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有人气的聚集。轨道交通具有天然的人气聚集效应,但不能忽视的是轨道也是人气“疏散”的主要通道。能否留得住人气,一方面靠轨道商业自身的规划定位,更重要的是轨道商业地下、地上、周边能否形成良性互补,形成聚集效应,人气的聚集最终将成为轨道一体化商业旺盛的根本支撑。

5.4 经营思路因素。目前北京采取的是“整体招商”,又商家同意经营管理等策略。总体而言,散租、散售对未来的商业经营会造成不利影响,而统一经营、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对轨道商业是有利的。由于人们普遍看好地铁商业、商铺,“炒铺”行为在地铁商业中会大量存在,这类炒家只是为了囤积套现,并无心把生铺养成熟铺,再把熟铺养成旺铺,炒铺行为对轨道商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轨道业主需要通过合同、契约等方式来限制炒铺行为。

5.5 郊区轨道商业。对于远郊区县是否开发轨道一体化商业这一理念一直存在分歧。从商业回报的角度考虑,远郊区县不满足商业投资的回报的要求;从轨道交通建设时序上看,如果一体化商业不能同步建成,则后期商业无法实施,工程具有不可逆性。郊区县轨道商业投资将面临多年的养商期和亏损,不投资则资源不可再生而被浪费。面对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如果联合有实力的开发商或投资基金,则可能度过养商期且盘活未来轨道商业;另一种则是不得已的现实选择:减少商业规模,控制投资,形成部分快速消费的小型轨道商业。

6 轨道商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建议

要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商业的吸引力,提升商业的品质,丰富轨道商业业态类型,需要从轨道一体开发建设的源头着手,由被动型、附属型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向主动型、综合型、多样型的模式转型。

根据上述轨道商业的特点及制约因素,提出如下经营建议:利用衍生性非票务资产开展经营,按照业务类别可分为衍生性物业业务、传媒文化业务、通信信息业务。

衍生性物业资产主要以地铁配套设施名义开发建设。对目前尚处初步设计前期的轨道线路,通过对站点资源的系统筛查、调研、规划分析、经济测算和站点一体化概念设计,作为线路站点初步设计的输入条件,主动对其进行开发建设。对于在建在施线路,通过跟踪筛查,采取补救性开发模式。

衍生性物业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包括合资、协议合作、咨询服务、自主经营四种。

6.1 大力发展衍生性物业资产,主要以合资、协议合作、咨询服务、自主经营等形式开展。①合资模式,需要轨道交通业主单位对合作方的控制度较高,需要更多资金投入,并需承担经营风险。②协议合作,可以降低轨道交通业主单位的经营风险,快速实现稳定收入,但资产价值未被充分挖掘,经营收益有限。该模式适用于由于地铁特殊性等造成的经营手续较难办理,且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和经验的项目,例如桥下空间开发项目,站前广场的经营项目。③咨询服务,可以提高与合作方合作的灵活性,但需要承担完全责任和风险,且不利于人才培养。适用于有专题服务要求的项目。④自主经营,由业主单位或下属单位自主经营管理物业资产,独享经营利润,独自承担风险。

6.2 大力发展传媒文化资产,包括合资、协议合作、自主经营等方式。①合资模式,以合作伙伴为主开发的新型媒体或网络化媒体。②协议合作,该模式适用于有相关经验的轨道交通业主单位,可有效利用合作伙伴优势资源,开展新型媒体开发总等合作。③自主经营,业主单位需要有雄厚的行业资源,开展文化项目,如地铁车模、报纸等项目。

6.3 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开展民用通信项目。①借用运营场所,向运营商开放运营场所,依靠轨道交通独有空间及客流创造价值,几乎无直接成本投入,有利于集中于轨道交通建设及高价值服务。②借用运营场所加租用设备,轨道交通业务单位向运营商有偿开放场所,并对设备设施进行投入,供运营商租赁。

7 结语

轨道商业开发的核心在于“商业”,不取决于轨道。商业开发的成功取决于地段的商业环境、轨道商业一体化规划、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合理的业态设计,抓住商机,实现轨道、乘客、顾客、开发商的多方面共赢。

参考文献:

[1]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商业的特征规律分析.

一体化市场分析第3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 统计学 分析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加快了一体化进程,各种现代化技术和网络工具层出不穷,使得基于数据的市场营销日益走俏起来,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所谓市场营销,指的就是以消费者需求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企业对相关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售后服务采取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一般来说,市场营销包含了四个方面的程序,即分析市场营销机会、选择目标市场、运用市场营销组合、对市场营销活动的控制和管理。根据这四个方面的程序,我们不难发现,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其销售之前的市场策划是否科学有效,而成功的市场策划又离不开准确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它是企业进行成功市场营销的必要的数据支撑。那么,这里就要涉及到统计学概念。所谓统计学,指的就是收集并处理信息的一门科学,它一般会在市场营销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不可小觑其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1.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市场营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营活动,它需要合理的管理方法,这就是市场营销管理。目前来说,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指的就是企业识别和分析市场机会,并认真研究和选择目标市场,最终制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并具体实施控制,进而实现企业的营销任务和管理目标的一个过程。应该来说,市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主要依赖于消费者这端。而市场营销管理就是连接企业研发过程与消费者消费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不同的市场定位,开辟出产品的顺畅销售渠道,赢得竞争优势。事实上,当前的市场营销管理已经随着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表现出几个不同的发展趋势,具体如下:

首先,市场营销管理表现出信息化趋势。当前,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带动了各种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事实上,信息技术已经不再属于简单的技术范畴,更成为了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企业当中去了。现代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时候,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主要是使得市场营销管理具有信息化特征,因为信息资源在新时期已经成为了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使得现代营销管理正向着知识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当前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必须尽快转变营销思路,并充分依靠信息技术来建立一条信息化的价值链,从而不断提高营销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市场营销管理表现出网络化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的代表之一,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网络经济就理所当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与市场营销的有机结合就成为了网络营销,它已经成为了当前网络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所谓网络营销,指的就是一种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和数字媒体开展具体的市场营销活动,并进而努力达到其营销目标的营销方式。这种网络营销模式是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营销来为市场营销策略开创出一条全新的渠道,它将使得传统的有形市场转向无形的信息化市场,并改变了企业的目标市场、顾客关系、竞争形态及营销手段。因此,企业应该制定出合适的网络营销策略,不断扩大市场营销规模,充分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更有效率的产品和服务信息,从而使得企业的营销管理实现网络化,其营销决策也能够变得快捷和科学;

再次,市场营销管理的全球化与个性化趋势。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企业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因此,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也应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制定出具有全球化战略性的营销策略,它模糊了不同国家和市场的区别,使得存在不同贸易政策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消费者能够通过全球化的营销策略来确定目标群体,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此外,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其细分化和个性化也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了企业的营销重点,消费者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来进行查询和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还提升了对于产品的认知度。而企业又通过网络快速的了解和跟踪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制定出供需双方都认可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2.市场营销中进行统计学分析的必要性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要想获得生产经营的成功,就要依赖于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市场营销管理都离不开信息网络技术的参与,无论是信息化营销模式,还是全球化营销模式,还是个性化营销模式,都需要科学、有效、可行的市场营销决策作为先导,而市场营销决策又建立在准确、及时、可靠的市场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统计学就是这样一门专门从事收集信息并处理信息的科学,它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每个阶段和方方面面都会有所涉及,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企业要对此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从大量的市场信息中寻找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和情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对各种信息,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当前和未来的信息,都要及时收集并整理,然后对数据做出相关分析和预测,从而为市场营销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参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中的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和市场分析都离不开统计学分析的参与,它可以帮助企业根据所搜集到的市场信息来认识市场、研究市场、适应市场、驾驭市场,从而不断提升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市场营销中的统计学分析

在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中,为了收集并处理市场信息,我们通常需要做市场分析。在实际的市场分析操作过程中,一般包含了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所谓统计整理指的就是企业对通过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汇总,并努力使得这些原始资料变得有条理和系统化,从而找出枯燥乏味的数据背后的内在联系和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为下一步的统计分析工作打好基础。所谓统计分析指的就是企业对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各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再运用动态的数列和指数指标等方法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从而使得外在的形象性事物体现出来的内在变化规律以质的角度进行剖析出来,从而为市场营销策划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及时调整工作方向,进而达到统计分析的最终目标。因此,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市场策划中,必须广泛的收集信息,科学的处理信息,充分发挥出统计学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统计学分析方法在最初的信息收集阶段的市场调查过程中,还是在信息处理阶段的数据辨别和分析过程中,都有着无可辩驳的关键功能。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管理中,重视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它强调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这一切都要涉及到统计学方法。我们国家的经济调控中也往往使用统计表格来表示一系列的经济收支情况,从而从宏观上对未来时期的经济投入比例做出相应的调整。应该来说,统计学分析将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的不断提高。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渗透,可以更为清晰和直观的表达出一段时间内的经济状况。

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统计学分析,企业的微观经济管理更需要统计学分析方法。我们把统计学运用到经济管理当中去,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营销中的统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统计,审计实务中的统计。这三个方面正好具体对应了市场营销中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我们知道,统计分析的特征为: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统计数据说话;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具有特殊性;统计分析的对象具有综合性;统计分析的范围具有广泛性。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特点,并充分把握好企业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做好市场营销中的统计学分析工作。具体来说,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步骤为: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确立营销组合策、市场营销决策及决策实施与控制。这四个步骤都应该配备相应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机遇,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那么,市场营销中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到底有哪几种呢?具体如下:

(1)客户满意度、忠诚度的统计学分析。现代社会中,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离不开目标群体的支持度和满意度。所谓目标群体,一般指的就是顾客,他们的满意度就是一种需求被满足之后的心理愉悦感,这种满意程度如果从统计学角度来分析的话,就是指顾客实际感知的效果与其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如果实际感知效果低于期望值,就会感到不满意,反之,就表现出满足。那么,顾客的期望值来从何而来呢?一般来说,顾客的期望值基本上来自于他们的过去的购买经历,身边朋友等的评论,销售者与竞争者对产品的承诺与宣传等方面。而顾客的期望值如何才是合理的呢?因为过高容易导致失望,过低又会丧失目标群体。因此,企业就有必要通过统计学工具来对顾客满意度进行测量、分析,从而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而顾客忠诚度是从顾客满意度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指的就是顾客在实际感知到产品的满意之后,从心理上对该产品产生的某种信赖感,从而自觉不自觉的维护该品牌并希望重复购买的一种心理状况。从本质上来说,顾客忠诚度就是顾客行为的一种持续性,是顾客忠诚于企业的程度。但是,我们要区分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前者是一种态度,后者是一种行为,我们要对二者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得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实现统一与转化,实现企业的长期盈利目标。企业要根据这些统计学分析数据的结果来建立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及指标体系,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从顾客的角度来说明产品或服务的效能程度。这种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四个步骤,即明确影响顾客满意的因素,建立不同的顾客满意指标体系所侧重的采集方法,建立行业顾客满意因素体系,并最终建立顾客满意指标体系;

(2)市场细分中的统计学分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产品或品牌不能走单一路线,而是要寻求多元化的消费市场,从细处着手,重新审视市场特征和顾客需求。这就是说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细分,按照一定的基础和变数,细化市场的若干个消费者群,并在每个细分的消费者群内部具有较高程度的同质性,只是要与其他消费者群存在一定的差距,方便企业从每个细分的消费者群中来辨认并确定不同的目标市场,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产品定位和制定具体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为企业争取到最大的利润空间。一般来说,企业的市场细分取决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基于差异性,企业只能把大致类似的消费者划为同一类,基于相似性,又把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再次聚集在一起,从而逐步形成具有细化特征的市场。从本质上来看,市场细分就是把一个总体市场按照不同的特征划分为具有某种共性的子市场的过程,在这个细分过程中,企业应该要能够把握哪些客户对自己来说是最具价值的,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市场营销策略来迎合这部分顾客的需求。目前,市场细分的方法受到多元化市场、产品和品牌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影响,一般采用如下程序:选定产品市场范围,确定市场细分变数,采用综合的变数细分市场,评估各个细分市场,确定最终目标市场,设计营销策略。市场细分中的统计学分析,往往采用因子模型来使得基础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从而能够运用较少的因子来反映大部分信息,并为市场细分提供综合变数,增强市场细分的可操作性。此外,企业还要进行聚类分析,这是一种研究分类问题的多元统计方法,它是市场进行细分的可靠依据,一旦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验证,就可以制定出科学、有效、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

(3)市场定价中的统计学分析。一般来说,企业的市场定价要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影响,比如说顾客、生产要素供给者、市场中的竞争者、国家政策法规及其执行机构等。企业市场定价有成本导向、竞争导向、需求导向三种定价方法,这三种定价方法都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言的,是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好定位,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制定的价格策略,这种定价策略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要分析企业成本与人为订立的利润之间的比率,要研究竞争对手的各方面定价因素,并认真分析研究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寻找各价格变量之间近似的线性关系,从而做到营销策划准确,制定出合理的参考价格。一般来说,市场定价中的统计学分析往往采用的是因子分析方法,就是根据多个不同的因子之间的比较来获得多个值,并对多个值进行均值计算从而确定产品的基准价格。从本质上来看,这就是把市场定价问题转化成了统计模型的运算和决策问题,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价方案来计算不同利润下的期望值和标准差,并评估定价决策的优劣程度,然后再用来评估决策风险。因此,在市场定价中的统计决策模型要选择和评估准确,才能定出与市场客观规律相符合的产品价格来,也有利于节约企业成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也越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之,企业市场营销中的统计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企业的营销管理战略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需要广泛应用到统计学分析方法。那么,要使得统计学分析方法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就要具备良好的管理基础,具备强有力的统计方法应用的组织保证,并不断增强统计方法的培训工作,从而为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科学、有效、可行的统计学分析策略。

参考文献:

[1]白洁.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管理[J].现代商业,2007(23)

[2]韩卫国.浅谈统计学中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

[3]刘旺生.统计信息与有序决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5)

一体化市场分析第4篇

关键词:证券市场;风险分析;基本框架

一、证券市场风险的内涵

防范、化解风险是我国证券监管的长期任务。加入WTO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将会提高。外国资本虽不能直接购买A股,但可通过证券公司等间接进入资本市场。这一方面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使我国证券风险监管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防范、化解风险也就变得更加重要。要防范化解风险,管理者必须要有科学的行为依据,这就需要管理者首先认清什么是管理层需要关注的风险,风险反映在哪些方面,并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潜在风险分析评估体系,以实施长期监测。本文从风险的定义、内涵入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提供构建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框架。证券市场风险作为一种风险,其内涵首先是由风险的内涵所赋予的。风险的内涵在于它是在一定时间内,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结果递进联系而呈现的可能性。证券市场风险的内涵在于它是在一定时间内,以相应的风险因素为必要条件,以相应的风险事故为充分条件,有关经济主体承受相应的风险结果的可能性。(一)证券市场风险因素证券市场风险因素是证券市场风险事故(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巨幅波动)赖以发生的客观条件。无论何种风险,其风险结果都是直接由风险事故的发生所导致的,证券市场风险也不例外。然而任何风险事故都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一定的诱因才能发生。这种客观条件和诱因都是风险因素。证券市场是一个涉及筹资者(政府、企业、机构)、证券商、证券专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证券交易所、投资者(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等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复杂系统。系统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筹资者通过证券商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同时,也可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实施配股方案,再次筹得资金。投资者可以在一级市场上从证券商手中买入股票、债券,也可直接进入二级市场买卖、炒作,以获取红利和差价。证券商是联接筹资者和投资人的桥梁和纽带,在一级市场的发行、申购和二级市场的、委托交易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中介作用,同时券商作为机构投资者又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操作。因此筹资者、投资者、证券商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操纵者,其利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一主体行为的不规范,都会引发风险事故。同时,证券市场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系统外部环境如国家政治、政策、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对系统产生影响,所以,证券市场风险的形成有来自系统内部的原因,也有来自系统外的原因,它是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我们将这些因素按照其对市场的影响范围具体划分为系统因素和非系统因素。由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造成,对市场整体发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称为系统因素。具体包括市场行为风险因素、政策和制度风险因素、利率风险因素、汇率风险因素、通胀风险因素和政治风险因素等。非系统因素对市场整体影响不大,只影响某种或某类证券的价格。这种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本身,具体包括公司财务风险因素、违约风险因素、流动风险因素和偶然事件风险因素等。(二)证券市场风险事故。证券市场风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无时不刻不在影响和决定着市场的风险程度。如果这些因素正常地合理地发挥着调节证券价格的作用,那么市场将按照它必然的规律运行。问题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成长期很短,发育很不成熟的市场,随时都会有风险因素的非正常的、非合理的变异(如投资者对市场的心理预期,心理预期是一风险因素,理性的心理预期将会对市场正常地发挥作用,非理性预期则是心理预期这一风险因素的非正常非合理变异;又如,证券法规、制度是一风险因素,健全规范的法规制度可以起到抑制风险的作用,而不健全不规范的法规制度则是制度风险因素的非正常非合理的变异),一种非正常非合理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在时间上的累积或者多种变异了的风险因素聚积,必将产生风险事故。证券市场的风险事故由变异风险因素引起,是导致风险结果的直接原因。在证券市场中,变异风险因素累积和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引起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巨幅波动,即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偏离其正常、合理范围或某种正常状态,这种非理性波动(或称价格波动偏离)必将导致证券资产虚假增值随后迅速贬值(向上偏离时)或大幅度贬值随后迅速增值(向下偏离时),从而对投资者、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可以看出,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或价格波动偏离)是由风险因素引起的,并且是导致风险结果的原因,它是证券市场风险事故。(三)证券市场风险结果证券市场风险结果是由证券市场风险事故给证券市场主体带来的直接影响。根据前面的定义,由证券市场风险事故给证券市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证券资产迅速贬值(股灾),各经济主体(投资者、筹资者、国家)蒙受损失。这里,损失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损失,不仅包括有形损失如投资者资产价值损失,而且包括无形损失如投资者信心丧失;企业融资面临困难;经济发展遭受重创。证券市场风险结果一旦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性和对投资者的打击很大。从证券监管角度,它是需要防范的。

二、我国证券市场风险分析的基本框架构建

上述分析表明,风险因素是风险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风险事故则是风险结果发生的充分条件。这也就是说,风险结果的发生必然要受到风险因素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因素都会产生我们所指的风险,只有那些变异了的风险因素产生的风险事故才最终会导致风险的发生(风险结果)。比如利率变动,证券市场价格随之相应变化,可以看着这是证券市场价格对利率这一风险因素作出的正常反应,是利率杠杆作用下证券市场的必然运行规律,而不是宏观管理意义上需要加以控制的风险。只有当市场对利率的反应超过合理限度,利率这一风险因素才会通过市场交易人行为的变异产生风险事故———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不协调,最终导致市场风险发生(风险结果)。可以看出,风险事故是联接风险因素和风险结果的桥梁和媒介,它潜伏在市场中,风险事故一旦显露,说明市场存在着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危机的种子已经埋伏。因而,从控制防范化解风险的目的出发,对证券市场风险进行分析、监测,就是要分析、监测风险事故是否已经显露,市场是否有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存在。通过改变风险因素变异的条件和性质,达到防范、化解风险目的。在证券市场中,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单个作用或综合作用产生的风险事故是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即价格波动偏离正常、合理价格或正常运行状态。价格波动偏离程度大,表明市场中非理性变异因素聚积的能量大,市场发生倒塌的可能性即市场潜在风险程度大。对于价格偏离,投资者的理解和证券监管者的理解是会有差异的,投资者关注的是实际价格(或收益)对预期价格(收益)的偏离,关心的是现实的偏离方向是否会带来资金损失(或机会成本);而证券监管者关心的是证券市场是否健康理性,市场价格是否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波动,因此,他所关注的是证券价格波动是否偏离正常、合理价格或正常运行状态。正常、合理价格或正常的价格运行状态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证券价格充分反映有关信息。按照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如果价格充分反映有关信息,则市场是高效率的,当前定价是合理的。如果市场是低效的(证券市场低效的三个特征:价格变化的非随机性、对信息延迟或过度反应、公司业绩与其市场表现异向变动),则表明市场定价或定价机制是不合理的。从价格变化的非随机性特征来看,如果市场价格变化是非随机的,则市场是非有效市场,说明过去的价格变动和预期之外的价格震荡对价格的未来变化有强烈的影响,价格波动在很大程度上由过去价格震荡和过去误差所决定。那么,投资者(投机者)能够基于对过去价格变动的分析获取超额利润,从而这种不合理的定价机制使得投机成为一种可取的市场策略。从价格对信息延迟或过度反应特征来看,延迟反应说明新信息没有及时反映到当前价格中去,当前价格是不合理的;过度反应说明价格对信息的反应大大偏离了新信息所决定的正常价位,则当前价格可能高估或低估。从市场异向变动特征来看,市场回报(或价格)与公司业绩逆向变动,说明市场定价中非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市场定价有误。市场低效所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市场价格可以看作是对充分准确反映信息的合理价格的一种偏离,其市场低效程度越强(如同时具有三个特征),表明这种偏离程度越大,则市场潜在风险越大。第二,证券价格变化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变化相协调。证券市场价格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协调”是指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之间的一种变化规律,即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会受到现实经济的制约并将伴随着经济的波动而波动的这样一种长期稳定的动态关系。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决定理论告诉我们,如果经济变量(经济杠杆)对证券市场正常地发挥作用,如果市场交易者按照对宏观经济的理性预期做出行为决策,那么证券市场价格走势必然与宏观经济走势紧密相联,证券市场价格走势也将是正常的和理性的。这也就是说,如果证券价格走势和波动周期与经济景气变化相互协调,说明证券价格趋势和波动周期的形成有着经济背景的支持,从二者关系方面(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评价方面)可以认为证券市场是健康的和理性的;反之,如果二者的关系严重背离,可能预示市场潜伏着问题和危机(风险)。由于证券市场风险结果从本质上讲直接由风险事故:价格波动偏离正常合理价格引起,而这种偏离实际上表现为价格对其价值(或均衡价格)的偏离,对充分正确反映有关信息的合理价格的偏离,对宏观经济的背离。因此,对证券市场风险的分析可以通过价格偏离价值(或均衡价格)的测量和分析,市场效率的分析、价格变化与经济景气变化关系的分析,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考察市场价格是否偏离以及偏离的程度(市场中非理性波动是否存在,是否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波动)。其中,市场价格偏离价值(均衡价格)的分析,侧重从市场内在价值角度分析市场潜在风险,是认识市场潜在风险的起点,它可以通过构造价格偏离度、市盈率偏离度、市场VaR值等指标进行分析。市场效率的分析和价格变化与经济景气变化关系的分析是对市场潜在风险的进一步分析和认识。市场效率分析侧重从信息有效性角度通过分析检验证券市场的低效特征揭示市场潜在风险,可以采用游程检验、自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分析检验价格变化的随机性;采用超常收益(CAR)分析法对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过度反映进行分析检验;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公司业绩与其市场表现异向变动进行分析。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关系分析将证券市场放在经济大背景下考察市场的潜在风险,可以应用相关分析、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虚拟变量回归、SWARCH模型等方面分别从趋势(牛市、熊市)和周期两个层次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以从二者关系角度揭示市场潜在风险。上述三方面的分析构成潜在风险分析的基本内容。

三、结论

总之,我们认为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因素可能正常地起作用,也可能非正常地起作用(风险因素变异)。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并不一定就是监管意义上的风险,变异风险因素引起的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才是监管者需要加以关注的风险。非理性波动集中表现为价格波动偏离,偏离包含三个方面:市场价格对其价值(或均衡价格)的严重偏离;对其充分正确反映信息的合理价格的偏离;市场价格走势对宏观经济走势的长期严重背离。因此,通过对这三个大方面的测定与分析,可以认识市场潜在风险的程度。潜在风险程度的测定和分析可以为监管者正确选择干预时机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为发现证券市场中的问题提供信号指引。

参考文献:

[1]管理编写组.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刘亚著.国际金融风险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9月

[3]叶青.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监测体系构建.金融与经济,1999(5)

[4]C.ArtharWilliams,Jr(1985),“RiskManagementandInsurance”,fifthedition.

[5]PhilippeJorionandSarkisJkhoury(1996),“FinancialRiskMangement—DomesticandInternationalDimension”,PrintedinUSA.

[6]Fong,g.(1997),“AMultidimensionalFrameworkforRiskAnalysis”,FinancialAnalystsJournal,July/August,1997,p51-57.

[7]CharlesW.Smithson(1998),ManagingFinancialRisk,McGraHill,1998.

[8]RichardBookstaber(1999),“RiskManagementinComplexOrganizations”,FinancialAnalystsJournal,March/April1999,PP18-20.

一体化市场分析第5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 技术分析 理论前提 思考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通过分析证券市场过去和现在的市场行为(成交量、成交价、价格变化的时间和空间),来预测证券价格未来的变化趋势。在现实的证券投资活动中,技术分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证券投资的理论体系中,技术分析与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技术分析理论是建立在三大假设基础之上的,技术分析的第一假设认为市场行为会涵盖一切信息,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所有因素,都会反映在市场行为之中。故此,我们在预测股票价格的未来变化趋势时,没有必要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具体是什么作过多的关心,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对市场行为的研究上,只要我们弄清了股票价格涨跌、成交量增减、价格变化的时间空间等市场行为结果的含义,我们就可以预测股票价格的未来变化趋势。这一假设对技术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技术分析的理论前提。如果不承认这一假设,或者说这一假设并不存在,技术分析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如果市场行为并没有包括全部的、所有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那么我们仅仅使用研究市场的成交价、成交量和价格变化的时间和空间这些市场行为的最终结果的方法,就想达到预测和把握市场价格的未来变化趋势的目的,就只能是以偏概全、一厢情愿了。

对于技术分析的这一重要假设和理论前提,我国理论界占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笔者认为,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投资实践上来看,都不能够证明市场行为可以涵盖一切信息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一假设究竟具有多少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

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并无可靠性

任何一个假设的成立都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只有在理论上具有可靠性,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才能够得出结论说这一假设是正确的。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在理论上具有可靠性吗?我们认为,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首先,技术分析所说的市场行为,实质上是指市场参与者即投资者的行为。正是投资者看涨或看跌的预期、买入或卖出的决策导致了股票价格的波动和成交量的变化,而投资者预期的形成是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多种因素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这里似乎可以可推出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这就是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因素决定了投资者的预期,而投资者的预期又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我们分析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结果(成交量、成交价),实际上就是分析投资者的预期,就是分析影响股票价格的所有因素。认真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系列推理在逻辑上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其可靠性值得怀疑。不错,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首先要对影响股票价格未来变化的因素进行研究,而后形成对股票价格未来走势的判断,最后作出或买或卖的决定。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者在对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时,必然会带有不同的主观个性特征。投资者对影响股票价格变化因素的分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一个能动的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到投资者理论素养、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影响。面对同样的客观条件,不同的投资者完全可以作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投资决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市场行为。这样的市场行为究竟具有多少客观成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现实情况,值得研究。显然,我们不能祈求仅仅用这些行为的客观表现(成交价格和成交量的变化情况)就可以把握所有的信息、就可以把握所有的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因素。

其次,如果说市场行为可以涵盖所有信息的结论成立,它需要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这里所说的市场行为必须是理性的行为,而不是非理性的行为。那么,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是理性的吗?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假定,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作为经济活动参预者的投资者同任何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必然具有追求收益(利润、效用)最大化的理。但是,这种个体的理并不能够保证集体行为也是理性的,在很多情况下,正是个体的理性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技术分析所说的市场行为,显然指的是投资者的集体行为,而并非投资者的个体行为,这种投资者的集体行为,我们不能够从理论上证明它必然是理性的行为。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证券投资者集体行为往往表现出很强的非理性成分,股票价格的暴涨暴跌、大起大落、股市泡沫的快速形成和迅速破灭,己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证券的虚拟经济性质,已经证明证券市场的交易行为(成交价格、成交量)并不能够充分的、客观的反映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所有因素。股票、债券和证券衍生品代表的是金融权益资产,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证券的运动不仅与生产资本的运动相脱离,而且还与其所代表的资金的运动相脱离。在实体经济中,供求规律决定着交易价格的波动,价格会自动回归到市场供求的均衡点。虚拟经济的交易价格则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价格上升会刺激人们的获利欲望,购买需求扩张,从而推动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价格下跌,又将刺激人们的止损欲望,供给急剧增加,需求急剧萎缩,从而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当交易进入某种难以为继的状态时,就会出现价格的急剧变化,市场价格很难回到真正的市场供求平衡点。由此可见,虚拟经济具有天然的制造经济泡沫和投机的成份,其价格具有极大的误导作用。

最后,从有效市场理论的角度来看,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的结论对证券的投资决策并不具有任何的指导意义。有效市场理论,是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法码(Eugene Fama)最先提出来的。在这一理论中,法码将证券市场分为弱有效型、半强有效型、强有效型三种形式。这三种不同的市场形式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证券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应程度不同。在强有效型市场中,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和快速地反映所有的相关信息,任何人都不能够通过对信息的私人占有而获得超额利润。通俗地说,在一个强有效型的市场中,证券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和不可预测的。显然,如果我们认为证券价格的变化这一市场行为的最重要的表现已经反映了市场的所有信息,证券市场是强有效型的,技术分析的理论前提是正确的,我们就会得出证券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和不可预测的结论,从而也就否认了技术分析存在的价值。反之,如果我们肯定运用技术分析可以预测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趋势,就必然要否认证券价格的变化能够反映市场所有信息的结论,从而也就否认了技术分析所赖以存在的理论前提。

评价技术分析须实事求是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这一技术分析的重要理论前提实际上是并不成立的。虽然技术分析是千百万投资者上百年投资实践的经验总结,这种经验总结对现实投资活动肯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它毕竟属于经验性质的范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夸大技术分析对投资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体化市场分析第6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 经济增长 灰色关联度 协整分析

一、引言

金融市场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主要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过程。它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很可能成为决定实体经济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金融市场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探究金融市场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研究金融市场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在不断进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也是金融不断市场化的过程,而且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在不断地加深。西部地区是典型的“金融高地”地区,而陕西省又是西部的中心省份之一,陕西省的金融市场化程度直接关系着地区的金融业发展。陕西省的金融市场化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途径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对于陕西省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学者对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大多数是对中国整体金融市场化状况的分析,且得出的结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均有在很大差异。少数已有的对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研究,也未曾独立从陕西省的角度出发去探求这一问题。鉴于此,本文在探讨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基础上,选取2000-2010年陕西省相关数据为样本,尝试运用协整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结合的方法,对陕西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陕西省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与政策依据。

二、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

金融市场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金融市场化是一个充分挖掘和发挥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的过程。关于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本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察了金融体系在资金聚集、分散风险、公司治理等各方面的功能。

(一)资金聚集功能

在资金聚集的功能上,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金融产品,达到变小钱为大钱的效果。在这个资金的聚集和转移的过程中,资金的供需双方都实现了帕累托改进:资金的盈余方可以将多余的资金以一定的利息回报为条件借给资金短缺方,而资金短缺方可以用借来的资金从事生产和消费,这一交易使得双方的效用都得到了提高。这一过程还有助于资金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增进整个社会福利的作用。

(二)分散风险功能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形形的风险,因此需要金融市场或者金融中介来转移和分散风险。具体来讲,金融体系能够起到分散纵向风险、横向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作用。其中,银行、共同基金和证券市场通过运用多样化投资策略来减少横向风险;纵向风险的分散则主要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实现,长期存在的金融中介机构能通过投资长期投资来分散某一时期的系统性风险,这种投资在繁荣的时期提供较低的回报,但在衰退的时期却能够提供相对较高的回报;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流动性的要求小于单个客户对资产的要求,在同一时点需要贴现的客户总是占少数,银行可以通过自己持有的现金满足低流动性项目的资金需求,并且金融市场能够为金融资产提供交易平台,方便金融资产和金融产品之间的转换,这有助于增强流动性,从而消除了流动性风险。

(三) 加强公司治理功能

公司治理是我们理解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功能的核心。资金提供者对公司的监管能使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在股东和债权人的有效监督下,经理人会尽其所能最大化公司价值,而这有效地改善了资源配置,使得生产和创新活动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表现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但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工具,资金的流动和有效的配置就不能实现。换句话说,由于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经理人员拥有信息优势。经理人可能会偏离投资者的目标,或者隐瞒项目的实际收益,从中牟取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金融市场化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金融市场化与陕西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基于协整方法的实证分析

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知道金融市场化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对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金融市场化是否是新的经济增长来源。以往学者在实证研究中普遍认为资本与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数据选取中,我们取经济增长变量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变量K、就业人数变量L以及金融市场化变量F三个变量进行分析。其中金融市场化变量F是根据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学者樊纲、王小鲁以及张立文编写出版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报告获得陕西省金融市场化指数2000-2009年,关于2010年指数是由我们根据樊纲等(2011)所构建中国各省区市场化指数的方法进行计算而得。考虑到变量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2000年到2010年作为研究时间。为了方便数据之间的比较,文中变量均以2000年为基期。本文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陕西统计年鉴》及陕西统计信息网各年度报表。由于多数变量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可能变量与变量之间高度自相关,因此,本文在计量经济模型时选用对数模型。因此本文建立以GDP为因变量,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Ln(GDP)=a+bLn(K)+cLn(L)+dLn(F)+ e (其中a、b、c、d为系数,e为随机误差项)

1.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模型回归之前,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如果要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必须保证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随时间趋势变化,即非平稳,则可能存在“伪回归”,对计量回归分析的有效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即平稳性检验。

本文通过计量软件Eviews6.0,分别对L、Y与P三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相关的统计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4-5可见,K、L、F与GDP均满足一阶平稳条件,故可以进行下一步协整关系检验。

2.协整检验

在协整关系检验中,Johansen协整检验更有方便分析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我们参考Johansen(1988,1991) 和Johansen & Juseliu(1990) 提出的基于VAR方法的协整系统检验,分析GDP与K、L、F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变量K、L、F和GDP进行Johansen多变量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多变量(K、L与F)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注:*表示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拒绝原假设

根据表3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变量K、L、F和GDP存在协整方程。

3.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协整检验结果,本文利用Ln(GDP)=a+bLn(K)+cLn(L)+dLn(F)+ e 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回归结果分析

R2 =0.963 修正R2 =0.955 DW=1.635 Prob(F-statistic)= 0.0000

注:*表示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情况下拒绝原假设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最后的回归方程为:

Ln(GDP)=0. 618ln(K) +0.895Ln(F)+1.583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金融市场化程度与陕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金融市场化程度每提升一个单位,经济增长总量就会增加0. 895个单位,充分说明了金融市场化对陕西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推动作用。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在影响陕西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金融市场化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金融市场化是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运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是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根据序列曲线的走势和形状的相似度来判断序列之间的关系。序列曲线之间走势和形状的相似度越高,关联度也就越大,反之则关联度越小。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来检验金融市场化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结果见下表5 :

表5 相关变量之间灰色关联度结果

本文使用软件为灰色系统理论建模系统3.0。灰色关联度结果如上表6所示,第一列中R1为灰色绝对关联相关系数,R2为灰色相对关联相关系数,R3为灰色综合关联相关系数(其中本文采用=0.5)。不论是从灰色绝对关联相关系数角度、灰色相对关联相关系数角度还是从灰色综合关联相关系数角度来衡量,影响陕西经济增长因素排名顺序都为金融市场化、资本因素与劳动力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协整分析的结果。

四、结论建议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选择衡量陕西省经济增长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就业人员和金融市场化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等式关系。为了验证金融市场化与陕西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复杂经济科学前沿方法灰色关联度和协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金融市场化程度与陕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金融市场化程度每提升1%,经济增长总量就会增加0. 895%。(2)影响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金融市场化程度以及资本投入变量,其中金融市场化对陕西省经济增长影响最大。

由此,我们建议,在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在陕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使金融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和规范;另一方面要发展资本市场,提高陕西省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大金融中介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奇伟,张诚.金融深化、FDI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7-2004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第6期).

[2]陈邦强,傅蕴英,张宗益.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结构、政府行为、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间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经验(1978-2005年)的实证[J].金融研究,2007,(第10期).

[3]许文彬.我国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978-2007年数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3期).

[4]金山,汪前元.FDI、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检验[J].开放导报,2012,(第1期).

[5]张富田.区域金融深化与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3,(第4期).

一体化市场分析第7篇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金融深化;储蓄效应;投资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0-0014-04

一、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的测度及依据

1.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指数FLI的编制与测度。

目前关于金融自由化或市场化度量的方法较少。Laeven(2000)利用各国银行业的报告,设置六个虚拟变量,测度了1988-1998年间13个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自由化过程;Bandiera(2000)等人把金融自由化看作是放松管制、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的综合体,他们以外生政策作为测度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来建立总的金融自由化指数。在国内,黄金老(2001)通过相关指标及等级划分来衡量中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计算得到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为40%,刘毅、申洪(2002)选择了利率市场化程度等指标来衡量中国的金融市场化过程,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给出了我国金融自由化指数。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采用9个指标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它们分别是:利率市场化程度、外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信贷自程度、机构准入自由程度、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程度、业务范围自由度、资本自由流动程度、融资的市场化程度和金融调控间接化程度。并以1978年―2004年随着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改革政策措施的推出与实施以及处于金融市场化进程不同阶段的上述的指标变化作为指数编制的依据,然后对各指标进行取值,如果该年发生了有利于市场化的重大改革,则该年度及之后年度取值为1;如果发生了政策的逆转,则该年度及之后的年度取值为0。

表1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进程量化表

我们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SPSS11.0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市场化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KMO测度及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得出:

KMO值为0.735,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0.05,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宜使用因子分析方法。我们选择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作为最后提取的因子,根据总方差分解表,符合条件的因子有两个,他们的特征根分别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1.047%和18.461%,就是说所提取的这两个因子对原信息的解释度为69.508%,基本符合要求。

表2因子值的系数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方差最大旋转法由因子1、2的系数矩阵,我们可以得出因子的表达式:

Fac1=0.260×利率+0.327×外汇-0.109×信贷-0.112×准入+0.164×产权-0.059×业务+0.227×资本+0.223×融资+0.198×调控

Fac2=-0.061×利率-0.234×外汇+0.365×信贷+0.382×准入+0.005×产权+0.330×业务-0.035×资本+0.026×融资+0.039×调控

由利用因子1、2的特征值所占比重构造出金融市场化指数FLI,得到表3:

FLI=0.51047×Facl+0.18461×Fac2

表3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指数FLI表

2.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进程的论证依据。

从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指数曲线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该城市群金融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的特点,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指数FLI与其市场化改革实践吻合程度很高,能够反映城市群金融市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图1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指数FLI曲线图改革开放以前,长三角地区金融制度的目标是服务于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运行的需要,为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会计结算,为国家财政补充货币需求,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带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点,而后的金融市场化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从1978年至1984年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当时的市场化成分体现得还比较少,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专业银行”的二级银行的体系形成。

从1984年至1988年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发展阶段。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指导下,以及以《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为开端,当时金融机构呈现出多样化、金融机构的有关业务也允许开展竞争、信贷计划转变为指导性计划、贷款利率在一定幅度内可浮动、同业拆借市场的起步、间接化的金融调控体制的逐步形成、位于上海的我国第一个公开的外汇调剂市场的创立以及股票发行开始与国企体制改革相衔接等等,由此,金融市场化指数FLI在1986―1987年达到第一次高峰,从而也为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第一次金融市场化高峰随着1988年发生的通货膨胀以及国内外有关情况的变化而中止。

从1988至1991年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调整阶段,重新强调了集中管理,但这一时期股票市场步入了起步阶段。

从1992至1999年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上升阶段,此时金融市场化目标确立。随着1993年12月《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目标被确立。此后,FLI又开始大幅攀升,到1996年达到第二次高峰。在银行体系和信贷方面,当时成立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取消对所有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改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及风险管理。

此阶段,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迈出了重大步伐。国债发行全部实行招标发行方式,无纸化的记账式国债成为主流,期限多样化;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亦成为全国性市场。1994年4月1日我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接受基金组织第8条款的有关义务,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这第二次FLI高峰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而放慢了步伐,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以及1998年以来为适应扩大内需的需要,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放慢,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

从2000年至今为金融市场化发展的加速时期,金融市场化取得全面进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长三角金融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一阶段,广受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19个省市先后被批准为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的试点;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和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等等。

以上图1可见,我国第三次FLI高峰发生在2002年,但由于2003年开始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物价水平增长过快,为防止通货膨胀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FLI线呈现小幅波动。从FLI曲线图又可看到,虽然金融市场化进程有波折,但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市场化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了这是有效调控的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效应的实证分析

1.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的金融深化效应。

1978年改革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资产的总量不断提高,说明了金融市场化进而金融深化的实际效果。

金融相关比率(FIR),是金融资产价值与其GDP之比,它是衡量金融深化与金融发展的主要指标。由于城市一级的证券市场数据很难获得,而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体系仍然在长三角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计算城市群金融相关比率时可以以金融机构存贷款额来代替金融资产价值,由此来考察该城市群金融深化效应。

金融相关率FIR=(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

表4长三角主要城市金融相关比率FIR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各期。

表4可见,长三角城市群共16个城市金融机构存贷和由1978年的591.33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83157.81亿元,增长140.63倍,与1978年相比,各城市金融机构存贷增长也都在100倍以上。城市群金融相关比率FIR由1978年的1.13上升到2004年的2.89,各成员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也呈明显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改革具有很强的金融深化效应,金融资产规模不断壮大。

2.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的储蓄效应。

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改革,使长期抑制的城市群利率出现较大程度的上浮。以一年期个人储蓄存款利率为例,城市群年平均利率由1978年的3.24%上升到1993年的10.08%,随后由于宏观调控的需要而出现下降。金融市场化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创新,有利于金融中介功能的加强和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这一切都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储蓄的增加。

图2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图2反映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具有明显的储蓄效应。城市群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由1978年的33.2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8516.92亿元,增长迅速。城市群16个城市的城乡居民储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较之1978年增长最少的也在140倍以上。

3.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的投资效应。

伴随着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自不断扩大,企业融资渠道更加顺畅,融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了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提高了资本自由流动程度和资金配置效率。

表5长三角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各期。

表5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迅猛,由1978年的55.9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3648.55亿元,除1990和2000年以外,各年环比都在两位数以上。较之1978年,到2004年城市群主要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都在100倍以上,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具有明显的投资效应。

4.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效应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结论,我们用长三角城市群1990~'2004年的数据建立回归方程使用SPSS11.0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

FIR=α0+α1FLI+ε(1)

RS=β0+β1FLI+ε(2)

INV=γ0+γ1FLI+ε(3)

其中FIR为金融相关比率,RS、INV分别为以1978年为基期的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FLI为金融市场化指数。

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表6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

从回归结果表可以看出,三个模型的R和R2值都比较大,而且都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总体拟和效果较好。三个模型的常数项和FLI的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p都远小于0.05,可以进入模型,FLI的系数都为正,说明金融相关比率、居民储蓄增长率、固定投资总额增长率都与金融市场化指数正相关,进一步验证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发展,并较好地解释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化所带来的金融发展对于储蓄及投资进而经济增长的推动具有正向效应。

参考文献:

[1]Fry,M.J.“Saving,Investment and Growth,and the Cost of Financial Repression”,World Development,Aug.1980

[2]罗纳德.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88

[3]E.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4]Fry,M.J.”In Favor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107 May,1997

[5]Quirm,Dennis P.“The Correlates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J]1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 1(September),1997

[6]John Williamson,Molly Mahar,“A Survey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No211,Nov.1998

[7]Bandiera,Oriana,Gerard Caprio Jr.,Patrick Honohan and Fabio Schiantarelli.”Does Financial Reform Raise or Reduce Saving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0,82(2),pp:239-263

[8]Laeven,Luc.,“Doe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Relax Financing Constraints on Firms?”Word Bank working paper No.2467,2000

[9]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9

[10]刘毅,申洪.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度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2;9

一体化市场分析第8篇

1.1市场分割的定义

在研究市场分割之前,研究者先要界定市场分割的概念,然而研究市场分割的测度方法,其次研究产生市场分割的原因,最后分析市场分割的经济增长效应。产生市场分割的原因与市场分割的经济增长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二者可能是互为因果。首先,已有研究对市场分割的直接定义比较少见,主要通过市场一体化(或市场整合)的定义来方面的定义市场分割。文中遵循已有研究的方法,先总结市场一体化的内涵。市场一体化的定义有很多,但内涵上无外乎两点:资源的流动性及对产品和要素的无歧视。即市场一体化是消除区际资源流动的障碍、建立统一大市场的过程和状态。其次,市场分割是与市场一体化(或市场整合)及经济一体化相对立的概念,市场分割强调人为因素,主要指政府,对区域之间资源自由流动所形成的障碍,同样是一种过程和状态。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免受外部竞争,从而获得发展,因而很多研究者通过地方保护研究市场分割(皮建才2008)。

1.2市场分割程度的测度

基于市场分割的定义,文中将市场分割的测度方法分类两大类:第一类,市场分割过程的测度,如区际贸易量;第二类,市场分割状态的测度,如生产效率损失。

1.2.1市场分割过程的程度

(1)贸易流法。贸易流法是从流通和贸易邻域测度市场分割,主要运用边界效应模型(李郇和徐现2006)、重力模型或统计方法分析地区间的贸易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动来考察地区问的市场分割情况。该方法认为,区际间的贸易量越大则区域间市场整合程度越高,边界效应越小,反之则反。该方法从区际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流量分析考察区域市场整合,直观而且在数据可获得情况下易操作。但是,桂琦寒等(2006)认为在模型估算过程中,区域间贸易量的大小受要素禀赋、规模经济等变量的影响;其次,贸易流极易受产品替代弹性的影响,替代弹性大时,价格微小变动也会带来贸易流的大幅变动。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企业和地方官员发放与市场分割有关的问卷,获得个人、企业和政府对地方市场分割感受方面的信息,通过相应的得分计算方式得到市场分割的情况。该方法能够直接获得市场分割的一手资料,因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方法之一。但是该方法在可行性和具体得分计算上存在困难。因而,该方法的使用者主要是相关机构或团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统一市场建设”课题组的研究者采用该方法测度全国不同地区市场分割水平(李善同等,2004)。

(3)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使用引力模型分析城市群的经济关系网络来测度区域市场分割,具体包括经济关系网络进行密度、中心度、中心势、凝聚子群、结构相似性及核心一边缘结构分析,从而获得区域市场分割的演变趋势(侯赘慧等,2009l71)。

1.2.2市场分割状态的测度

(1)生产法。生产法是从投入产出角度来测度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程度,主要通过分析区域经济结构、技术效率的分解与度量)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程度三个方面的测度。该方法认为,如果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结构差异越大、技术效率损失少则认为区域问的市场整合程度越高(郑毓盛和李崇高,2003)。(2)经济周期法。xu(2002)将误差分解模型应用到研究地区问经济周期关联程度分析当中。通过将各省的部门实际经济增长分解为国家宏观影响、部门自身生产率的提高和本省份对该部门的影响等因素,用后两个因素的变动情况来测度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通过测算地区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来考察经济波动同步性,以此考察区域市场分割的程度。(3)价格法。该方法用商品价格作为衡量市场分割程度的工具,通过比较区域间商品价格的差异来考察市场整合的状况。价格法的应用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测度区域间价格变动的协整关系;另一类是测度区域间产品绝对价格的差距,由于产品绝对价格往往难以获得,Parsley和Wei(2001)。。提出利用产品相对价格方差测度区域间商品市场整合趋势。桂琦寒等(2006)j、陈敏等(2007)“和陆铭等(2009)121将该方法应用于中国省际商品市场分割演变趋势的测度。从方法被使用频率来看,贸易流法、相对价格法和生产法是使用最多的三种方法,其中,贸易流法是传统的分析方法,而相对价格法在近几年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2中国及中国部分区域市场分割现状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权利下放导致了区际问经济发展的竞争加剧,从而带来区域矛盾加深。Young(2000)⋯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市场分割程度比改革之前更严重,李善同等(2004)等人采用上文提到的多种测量方法对中国区域市场分割演变趋势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已有研究总体上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分割的程度要低于改革开放前,即说明中国市场分割趋势正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按照时间次序进行过三次大调整:建国初期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到非均衡发展战略,最后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非均衡发展战略过程中形成了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区域经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为深入研究中国内部区域市场分割现状,已有研究者对这三大区域市场分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b茂亮等2010l13];周立群等201014})。研究结论认为,三大经济区域中,京津冀地区市场整合程度要高于其他两个地区,珠三角在三大经济区域中市场整合程度最低。但是,三大区域的经济整合程度整体上保持积极趋势,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经济区域内部的市场整合水平有所提高(周立群等2010EH)。

3市场分割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增长效应

3.1市场分割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经济学理论分析,区域市场整合可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规模效应,降低区际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彼此经济发展水平。但事实上各经济区域内部及其与其他经济区域的分割长期存在,有研究者进一步从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对造成市场分割的背后原因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主要从政治晋升和地方经济利益构建市场分割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模型。通过构建地方官员政治晋升博弈模型,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官员选择地方保护的原因(周黎安2004_1);或者构建厂商投资行为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地方政府行为变量,分析地方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胡向婷和张路2005)。此外,陈敏等(2007)⋯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经济开放、国有企业就业比重、政府消费的相对规模、地区间的技术差异和地理距离对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并认为经济开放加剧了国内市场的分割,但进一步的经济开放能够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

3.2市场分割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从理论上分析,市场整合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主要包括区域市场整合的规模效应、跨区域资本流动的投资引致效应、人力资本和知识溢出、技术溢出和竞争导致的效率提高和专业化等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为了检验市场整合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际情况,众多研究者从虚拟变量法和直接测度法两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前者通过在模型中添加是否属于市场分割区域的地区虚拟变量来进行回归,通过虚拟变量参数显著性和正负性来判断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是否有影响和影响的方向;后者通过对市场分割变量进行测度,再将该变量代人到经济增长模型中,通过回归分析测度市场分割变量的参数显著性及正负号来判断经济增长效应的显著性及作用方向。本文将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为阻碍和促进两类。

3.2.1市场分割阻碍地区经济增长

为研究中国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研究者利用规范研究分析市场一体化通过影响市场规模、福利水平、竞争加剧等,最终导致经济增长(沈志群200917j),或者构建基于外部性的地方官员晋升模型,并通过该模型的实证分析证明选择区域一体化的地方经济增长比其他地区要更高(徐现祥等200718J)。也有研究者直接采用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在模型中添加区域虚拟变量或者直接添加市场分割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卜茂亮等2010ll)。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将影响市场分割的经济增长效应。以上研究认为市场一体化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即说明市场分割对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

3.2.2市场分割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市场分割与否的关键在于区域是否能够获得区域市场整合所带来的正外部性,而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有关。通过在模型中添加市场分割指数的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发展低级阶段,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对地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卜茂亮等2010l13]),就全国而言,绝大部分地区的市场分割对地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特别地,对于经济开放程度更高的观察点来说,市场分割更可能有助于当地的增长(陆铭和陈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