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庭教育音乐

家庭教育音乐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0 10:37:18

家庭教育音乐

家庭教育音乐第1篇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 家庭环境

一、缘起

笔者自身喜欢音乐,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非常关注。笔者家中有一男孩,从5岁起,学钢琴、学葫芦丝已近两年。我们由着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做父母的只是努力为他学习音乐创造条件。笔者觉察到,现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的家庭、学校、培训机构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并没有齐心合力地把“音乐教育”这件事情做得较好。笔者考虑,社会的大环境没法改变,家庭的小环境总可以努力去改善。从而开始关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学习所得,诉诸于文。

二、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儿童在以家庭为主的音乐教育环境中进行的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音乐与教育两方面的结合。家长或者家庭音乐教师是实施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儿童是教育的对象。音乐是教育的媒介和手段,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儿童在今后的一切成功都有赖于家庭在儿童幼时的教育。在我国,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更是让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教育倍加重视。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为举世所公认。笔者以为,实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1.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在开发儿童右脑的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通过唱歌、跳舞、弹奏等音乐活动,右脑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中,从而得到良好发展。

笔者仔细观察过家中的孩子在学习音乐中的状态。听歌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两耳竖起,眼睛乌溜溜地转;唱歌时,发音系统和听觉系统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弹钢琴时,孩子的手、眼、脑需要高度协调;吹葫芦丝时,孩子的肺活量有明显的增大,等等。

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突触”比一般人较多,一个原因是爱因斯坦从小接触和学习音乐。学习音乐能让儿童生理得到发展,此言不虚。

2.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音乐在培养儿童听觉、记忆、想象力、意志、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音乐教育是锻炼儿童听觉感受性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是在有意和无意相结合的情景下,让儿童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音乐中美妙的韵律和节拍强烈地吸引儿童,在无意识中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儿童还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格调,想象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儿童学习音乐,需要全神贯注,排除外界干扰,从而得到意志的锻炼。儿童的情感,易变而冲动,音乐教育富于感染力,在审美过程中自然得到情感的培养。儿童通过学习音乐掌握一定技巧,有机会对他人展示才能,自信力得到相当的建立。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在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又亲切,又灵活,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三、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现状

关于当今中国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状况,有人在重庆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一个在中国城市中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轮廓。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到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功利化倾向严重;片面强调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而生活化受到忽视;家长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笔者结合对社会的认识,谈一些切身的体会。

1.功利化严重

大多数家长出于“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以后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的目的,让孩子学习音乐。很多家长自己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别人都在学这学那,所以跟风,让孩子到某个培训机构去学习器乐、或者声乐。更有甚者,直接就是为了中考、高考中的特长加分,所以逼着孩子学习。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在身体、心理、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能够提高儿童的修养、升华儿童的人格、启迪儿童的智慧,这些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的。

功利化倾向严重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家长自己心浮气躁,有一点点进步便沾沾自喜,考了一个什么级就到处向朋友炫耀,达不到那个级别便气急败坏――哀叹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直至轻易放弃。其次,功利化倾向严重伤害了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儿童喜欢音乐,那是人的天性,可是,如果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考级,孩子会觉得学习音乐真枯燥、音乐真难学,会对音乐敬而远之,从而大大制约了孩子长大以后在音乐方面的成就。目的性太强,忽视了过程中对美的享受,反而难以达到目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学习事物的经验体会。儿童也一样:欲速则不达。

2.理解过于狭隘

现在很多家长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学习音乐就是弹钢琴、练古筝、或者吹笛子什么的。成年人熟练掌握一门乐器,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何况儿童。过于狭隘的理解学习音乐,会对孩子造成畏难情绪。

有一类家长,把音乐看得又精深又神圣,自己不懂一点音乐,但是很虔诚地逼着孩子“苦练音乐”,这可把孩子逼苦了。音乐本来就是拿来“玩”的,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太严肃了就很不容易快乐。有一回笔者家中来了一个美国朋友,抱着孩子就玩起了钢琴,这不奇怪,因为普通的美国人相对的音乐素养高些,再说英文中本来就是“play piano”,“play”的本义就是玩。随后他看见了古筝,古筝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全新的、充满中国味的乐器,但他立即“play”起了古筝,还玩得挺有那么一点味道。这件事对笔者很有启发,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从生活出发。孩子带着“玩”的天性去学习音乐,可能更接近音乐的真义。

还有一类家长,以为唱卡拉OK就是学习音乐,听流行歌曲就是学习音乐。家中的CD、VCD格调不高,还经常播放,美其名曰:和孩子一起学音乐。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严重制约了儿童的音乐才能的发展。

过于功利化和理解狭隘,都是由于家长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究其原因,还在于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在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总得懂一些音乐才行。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四、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发端

笔者对于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理解,得益于对近代三位教育家的文本阅读,他们分别是:陈鹤琴、丰子恺和陶行知。笔者以为,他们代表了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发端。

1.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更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家。他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有:(1)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国情,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发展本国特色。(2)发展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是儿童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3)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应使儿童音乐生活化,教学游戏化。

笔者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对上述理论更有了直观而亲切的认识,试摘录两段:

“至于娱乐的方法,歌乐为最重要;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晚饭后,父母子女同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而且于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不有乐歌。”

“父母能够随时随地吹吹唱唱,使家庭里充满了音乐的空气,这样小孩子不知不觉也喜欢音乐了。倘使家中有乐器设备,如无线电、留声机、风琴、钢琴、提琴、笙、箫、笛等,那就更好。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小孩子学音乐,要从小学的,世界上的音乐家,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学起的,就是普通的小孩子,要学音乐,也必须从小学起。”

这两段文字,字数不多,但笔者以为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本质。“唱歌”、“乐器”、“快乐”、“环境”,寥寥几个词,蕴含着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理论的全部。

2.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

丰子恺是集音乐、美术、文学、教育等多方面才华的艺术大师,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丰子恺集》中的“音乐之美”一章。

他说:“音乐为何难以普及呢?一是因为音乐难于理解,二是因为乐器难于上手。”所以他推崇学习音乐从吹口琴开始,因为口琴廉价、方便携带、学习容易。这一点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启发犹大。笔者家里的孩子,拿到口琴吹吹吸吸,怎么弄都有悦耳的声音发出,他乐此不疲,玩弄许久。也许,这就是喜欢音乐的开始。

他说:“对初步的音乐学习者,正当的学习方法是三件事情,分别是:尊崇器乐,勤练音阶,辨识曲趣。”每一件事情都有大段的说明,真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音乐的很好的方法说明。

他说:“故音乐可说是‘感情界的言语’。我们普通所用的言语,是‘理智界的言语’。理智界的言语只能传达外部的思想,感情界的言语可以传达内部的心灵。吾人处世,赖有这感情界的言语,故各人得舒展其感情,露示其心灵,而互相理解,互相赏识。倘然没有了音乐,人类的生活何等隔膜而枯燥!世间将何等荒凉而寂寞!”――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核心!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公认的教育大师,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有音乐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所以有音乐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他为他的晓庄师范学校编写了大量歌曲,有一首云:“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他还为儿童编写儿童歌。有一首云:“我是小,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

笔者无从知道这些歌曲的曲谱,但是就这些歌词,我们就知道,陶行知的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而是升华为一种人格教育了。

五、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实践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家长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些什么作一个梳理,帮助家长更好地实施。

1.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应有清醒的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儿童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儿童智力,提高音乐素养,完整人格特征。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音乐教育是贯穿孩子整个人生的一件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认为音乐教育可以在儿童某个阶段强力“攻关”,甚至仅仅为了考级而作突击训练。过于急躁容易扼杀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好的出发点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家长当然也不能过于随意,任孩子的音乐天赋自生自灭,因为儿童时期毕竟是为整个一生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

教育上有一句话是说:“如果你爱他,就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等待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为儿童做些什么,但不要期待什么“立竿见影”。

2.家长应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

孩子是在环境中逐渐成长的,环境对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应创设一种美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的洗礼。

比如,孩子房间的布置,可以用高雅的音乐图谱、音乐意境等;可以使用家里的音响系统、录音机、摄像机、电视机等音乐视听媒介,让孩子边听边看一些优美的音乐;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学习某样或某些乐器;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娱乐活动,让孩子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邀请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参加,等等。

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父母对音乐的热爱是关键。孩子虽然小,但什么都看在眼里、听在心里,父母热爱什么,孩子就会有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3.家长应懂得一些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好玩,思维形象、具体。可以把音乐教育和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抓住一些即时的教育机会,和孩子感受音乐、讨论音乐、做跟音乐有关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的熏陶。教学中应不厌其烦,有充分的耐心给孩子慢慢地讲解。举例子应形象化、具体化,可以结合一些儿童故事的角色来帮助孩子理解。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美就是成年人的“好玩”。儿童的“好玩”是值得成年人尊重的,对儿童来说,“好玩”就是美。

4.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教育,其实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自身的艺术修养不足,造成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无所适从。特别是音乐教育,音乐殿堂本身的门槛不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就望而生畏了。

其实,音乐殿堂的门槛也不高。生活中处处是音乐,音乐,就是好听的声音。家长可以买一些经典的音乐CD,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的美。家长也可以学习某种器乐,和孩子一起克服学习音乐的困难,一起享受克服困难的乐趣。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一起享受鸟鸣鱼跃,听风声掠过阵阵松涛、听山涧流水潺潺。带孩子去听大河大海的声音,它们时而喃喃细语,时而波涛澎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其它如舞蹈、绘画、文学、书法等有着相通之处。学习其它的艺术形式,对音乐教育有着触类旁通的功效。家长提高艺术修养,无形中孩子的艺术修养也得到提高。就是为了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学习艺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丰富的人生,笔者以为,那就是幸福。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丰子恺.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长枫.当代中德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6,(4).

[6]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4):56-58.

家庭教育音乐第2篇

关键词:儿童早期;家庭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07-01

很多幼儿教育专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童年的早期可以是一个加强儿童音乐能力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与普及,我国对0-6岁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们对音乐早教的认识不够明晰、科学,从而陷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1、歪曲了音乐早教的目的。

早期教育是一项具有远瞻性、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动。因此,家长们在决定对孩子进行音乐早教时,必须明确教育的目的。就目前来看,家长们对孩子为什么要进行音乐早教给不出一个科学的解答。有些家长看见别家的孩子从小学习音乐,为了跟上潮流,相互攀比,也就把自己的小孩送去学习音乐,完全没有考虑教育是为了什么,这种毫无目标的做法,对儿童的成长并没起到多大的帮助。有些家长让孩子进行音乐学习只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智力,把音乐当做开发孩子智力的工具,完全没有注重音乐的本体价值。还有些家长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像郎朗、李云迪之类的音乐家,便让孩子从小学习音乐,让孩子把音乐当做唯一的兴趣,长大后成为专业的音乐家,或者把音乐当做以后挣钱的工具,这种带有功利性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们在音乐上取得成功。但是,它可能会给儿童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扼杀孩子学习音乐的原始兴趣。

2、不科学的教育方法。

由于有些家长缺乏一定的教育经验,觉得学习音乐就是要多实践,便一味让孩子进行动作技术的训练。比如说每天规定练钢琴几个小时、练声几个小时等等,如此地重复机械动作,会使孩子成为只会技能的机器,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智力技能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对孩子的心智发育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家长可能不顾孩子的主观意愿,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乐器等,也会产生反效果。

3、一味追求教育结果,忽略了儿童的感受。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能弹首曲子、唱首歌、跳个舞等就是掌握了学习音乐的要领,并以此来作为检验孩子学习效果的标准,如果孩子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家长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假如还能通过一定级别的考试,则更相信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了。家长们一味追求教育结果、把结果看作一切的做法,完全会忽视儿童的学习过程,殊不知,儿童可能只是学到了音乐的“形”,根本没有领悟到音乐的“神”。不能让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感,感受到音乐带给自己的心灵触动,这对儿童来说是非常悲哀的。

这些认识的误区只会对儿童的音乐早教起反作用力。要想让孩子获得好的音乐素养,真正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家长们必须转变这些错误的理念。具体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音乐早教的目的。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孩子的智力,而是通过教育,让更多的孩子开发潜能,让孩子从音乐中体验到真、善、美,进而培养他们高尚健康的情趣。因此,家长们就应该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目的更有个科学理性的认识。

首先,音乐早教应该以审美为目的,教给儿童感受和表现美的方法、手段与途径,让儿童透过音乐的本质来体会音乐的美,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授儿童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层面。

其次,音乐早教应以激发儿童兴趣与潜能为目的,培养儿童参与歌唱、舞蹈等各种音乐活动形式的兴趣与热情,使儿童在亲身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能力,展现自己的音乐潜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音乐早教应以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情操为目的,在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家长们应言传身授地传递给儿童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儿童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

2、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早在1981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罗莎蒙德·舒特—戴森和克莱夫·加布里埃尔就将儿童早期音乐能力发展的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音乐的反应、表现不一样。因此,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各年龄阶段的特征来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

例如,可以在教孩子认识音符的时候,把音符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小动物或者其他的事物,让孩子能够充分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认知;可以在播放歌曲的时候,让孩子随着音乐边唱边摆动身体;可以把一首歌曲设计成一个小游戏,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同时,家长们应将音乐巧妙地融入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捕捉音乐,发展思维,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如:爬楼梯的时候,让孩子唱着歌数着节拍爬;闲暇时,家长陪孩子一起玩玩简单而又有趣的音乐游戏或节奏游戏;进餐或临睡前,一起欣赏一些优美动听的轻音乐;节日聚会时或者郊外游时,可以搞一场简易的家庭音乐秀等。还可以利用家庭中一些筷子、玻璃杯、碗、盆、易拉罐等材料制作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在敲敲打打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

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应给予儿童适当的赞美与批评。例如当孩子能够带着自己的情感进行歌唱、弹奏或者表演时,或者孩子刚学习了新的乐曲急于在家长面前表现时,家长们应马上进行回应,对孩子进行表扬,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这样能促使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加高涨。但是,如果对孩子一味进行表扬,那么孩子很容易滋生骄傲的情绪,因此适当的指点与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批评的目的是让他们改掉缺点,但是,家长们必须掌握个度,不能伤害到儿童的自尊心。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在《幼儿教育与成才》一书中提到,“如果一味地被训斥,不要说孩子,即使是大人也会失去自信的。因此,为了千方百计的保护自己,孩子便产生了反抗心理。这种逆反心理是会迅速发展成长的。”所以,如果家长常常一出口就伤了儿童的心,那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极有危害的,可以用说理的方式提出,让孩子在轻松舒展的心境下自觉克服身上的缺点。

3、尊重儿童意愿,重视学习过程而并非结果。

每个人都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儿童也不例外。家长们可能会认为儿童太小,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喜欢的音乐,什么是不喜欢的音乐。其实,儿童对音乐的喜爱是通过其面部表情或者肢体动作等表现出来的。当儿童听到自己喜欢的乐曲时,他会面露喜色,随着音乐又蹦又跳,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乐曲,他可能会毫无反应。家长们应该观察到孩子的细微变化,给孩子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乐曲。还有,在给孩子挑选音乐的过程中,或者让孩子在学习某种音乐技能的选择上,家长们应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把儿童当做具有思想的独立性的个体来看,而不应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

在儿童学习音乐时,家长们应摒弃掉那些功利性的观念,不要把音乐当做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应该关注儿童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而不是仅仅关注所谓的学习结果。儿童通过学习音乐所获得的健康向上的心态、高尚的品质、对音乐的创造性表现、对音乐的审美内涵的理解,才是最为重要的。把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长期得到保持,使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音乐教育,在音乐美的感受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并通过音乐学习体会到自然美、艺术美,达到增加基本素养、完善人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音乐第3篇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因此,不论是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在学校教育方面,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都被特别关注着。现如今的音乐教育方式跟以前大不相同,这种新的方式使孩子能够主动喜欢上了音乐。孩子们不仅在学校能够学音乐,家长们为了让他们的孩子跟上流行趋势,不被其他孩子落下,在假期还会为孩子报很多辅导班。这种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对孩子的培养,关键还是在于教育的程度大小;一旦出现与其相对比的教育方式,且与其教育的方向相反,不仅会使孩子学习音乐能力下降,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拒绝学习音乐。从当下的幼儿园教育方式来看,绝大多数的幼儿教育方式都是区域大众化,无法体现教育特征。一些幼儿园会在课后创建特长班,这也是孩子家长所要求的,因为他们的工作繁忙,想让孩子有些特长。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也有弊,一方面能够提升孩子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大量的灌输会使孩子感到厌烦。家长之所以想要在课外为孩子报辅导班,原因是他们认为学校的大众式教育无法给予孩子全面细致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十分普遍的,长此以往,家长不顾及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辅导班,不考虑音乐培养的目标和方针,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体音乐水平。对于幼儿园来说,如果其不经常与家长沟通,家长就不会了解孩子的状况,这样也不利于授课的效果。这样类似的矛盾必须被解决,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家庭和幼儿园培育幼儿音乐能力的有效策略

由于家庭和幼儿园在培育幼儿音乐能力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我们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分析有效的处理措施:

(一)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在幼儿园中,他们所给予幼儿的音乐知识要与家庭中给予幼儿的音乐知识相符或者是相互补充;并且,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之间要做到良好的沟通,同时做到对孩子的情况进行的及时反馈,这样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可以用多种方法将家庭和幼儿园融入一体,并且开设各种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使其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参与到音乐方面的活动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孩子在学习音乐方面是很有天赋的,有时却因为家庭环境使他们在家很少展现音乐方面的能力,甚至连唱一首歌都会扭捏半天,这样就会使家长怀疑幼儿园教学的能力。相反,有些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以外的场所都表现的十分活跃,就是不愿意加入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这种情况让幼儿园老师特别为难,最终就会造成老师不关注孩子的状况,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因此,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进行共同的音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各式各样。

(三)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定,例如,可以让家长观看一场幼儿的音乐会,使其根据孩子在音乐会上的表演来进一步的了解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家长也可以加入到亲子音乐活动中,并且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各项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还能够加深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对于幼儿园,可以采用将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节课录制下来刻成光盘然后让孩子带给家长观看的策略,这样可以让孩子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课堂情况,这样也有利于孩子家长在课后根据孩子的情况来报选辅导班,然后进行有效的培养。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培育孩子的整体音乐能力主要是为了激发孩子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不是进行音乐家式的培养,目标要明确,力度要适中,不可盲目培养。幼儿音乐能力主要是来源于幼儿园的培养,所以,在幼儿园教师的责任相当的重大,尤其是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合理对接过程中,教师则是家庭和幼儿园关键的连接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合理的调动好孩子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歌词时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孩子能够彻底的懂得课堂内容,情境再现法、幼儿模拟表演法等都是可以被运用的。这样不仅让孩子能够在玩的过程中记住歌词,而且还会觉得唱歌十分有趣,内容又和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将每一个方案灵活的运用起来,才能使其充分的发挥实际效用。

三、总结

家庭教育音乐第4篇

家庭是音乐教育的摇篮,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一部分家长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幼儿园的事,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比较重视家庭音乐教育,但怀着功利的目的,强迫孩子去学习弹钢琴、练舞蹈,望子成龙。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对音乐失去原本的兴趣和信心。其实音乐来自于生活,音乐就在孩子身边。在家庭中把音乐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利用生活中的音乐去帮助孩子感受人类美好的情感,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这些经验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

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本文中主要指父母)在家庭音乐环境中对孩子所实施的以音乐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孩子出生后,家庭是他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任启蒙之师。幼儿时期是进行音乐启蒙的最佳时期,如果父母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美的环境和良好的音乐氛围,培养孩子的音乐爱好,能够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发展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家庭中开展音乐教育会对家庭和谐氛围的营造、亲子关系的建立及孩子个性方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的魅力在于审美。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心理,影响他们的感情,这对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产生道德与美的体验有着特殊的作用,所以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美育、开发其智力的最好手段。

家长为孩子精选适宜他们年龄段的音乐,和孩子一起欣赏,一起表演孩子熟悉的歌曲或音乐故事或带孩子经常参加艺术活动,欣赏文艺表演等,会使孩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孩子对美的爱好和追求。

(二)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感,用音乐愉悦生活,孩子亦如此。幼儿期情绪易变易冲动,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音乐富有感染力,有调节情感的功能,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感的艺术,其特定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表现手段,使音乐的呈现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各种独特而鲜活的音乐形象既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从而获得丰富的情体验,达到情感的平衡。同时,美的音乐会带给孩子美的享受,欢快的音乐会使孩子心情愉快,情绪良好,使孩子积极向上,与人愉快相处,从而使孩子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三)共同享受音乐的乐趣,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研究中的依恋理论认为,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与早期的亲子依恋有密切的关系。同理,家长与孩子共同品味、享受、体验音乐的活动,实际上也是家长在全身心陪伴孩子,与孩子亲密互动的过程。音乐就像一座桥梁,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在共享音乐的乐趣中,亲子双方自然而然地形成起双向情感沟通的渠道,使幼儿感受到父母的亲昵和关爱,有利于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二、家庭音乐教育实施的方法

在家庭音乐教育中部分家长会存在这样的顾虑:孩子进了幼儿园后,父母可以在家里和他一起唱唱幼儿园里学的歌曲,玩玩音乐游戏,这是可以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在家我们怎样教他音乐呢?又能教给他什么呢?

其实家庭音乐教育不需要备课,不需要说教,不需要课堂,它只需要父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营造一些音乐环境,尊重幼儿喜欢声音的天性,陪他一起玩节奏游戏,唱唱歌,哼哼小曲给她听,那么音乐教育就会随时在客厅、卧房中得到实施。

(一)萌发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音乐来自于生活。生活中许多要素,如节奏、音色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引导孩子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音乐。

1.捕捉和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孩子往往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好听的声音所吸引。家长可以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引导孩子感受和倾听大自然中好听的声音。

如果说倾听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声音是“画龙”,那么家长适宜的引导就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家长要善于在千变万化的声音世界中挖掘其中蕴含的各种音乐元素,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感受其中的韵律美与节奏美,从而提升孩子的听觉辨别能力和敏感性,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质。如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是孩子们熟悉的,家长要巧妙引导孩子分辨大雨小雨声强弱的变化;和孩子一起走路、跑步,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脚步声中感受节奏的变化;和孩子一起倾听闹钟“嘀嗒嘀嗒”的走秒声等各种稳定的、均匀的节奏声音,感受声音的断顿和连续。

2.用故事增加音乐的画面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的画面感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营造氛围。是孩子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家长也可以通过故事加以提示,帮助孩子身临其境地张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氛围中,感受乐曲的风格,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真正地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如在幼儿欣赏《狮王进行曲》时,家长可用动物运动会情节,加以简单的语言描述,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这样孩子很容易掌握乐曲的风格。

家庭教育音乐第5篇

关键词 :民族音乐 音乐教育 母语环境 影响 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 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家庭教育音乐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校外音乐教育

J60-4

校外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学校音乐教育不足的有效弥补,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音乐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下,少年宫培训机构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渐失去了教育的职能,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校外音乐教育概述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音乐教育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需要走出学校,面向全社会,实现校外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对于校外音乐教育而言,其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学校音乐教育多是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学生往往不能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来选择感兴趣的音乐项目,而校外音乐教育可以学生兴趣为依据进行分班,如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来选择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等。同时学校音乐教育多是采用小班授课形式,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而校外音乐教育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总而言之,校外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以及音乐潜能的挖掘具有重要作用。

②家庭音乐教育的补充。家庭音乐教育是指父母等家庭成员对子女进行音乐教育,父母对孩子性格品质的塑造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许多家庭都开始重视孩子音乐的学习,但是一般家庭缺乏专业的音乐教育素质,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此校外音乐教育成为家庭音乐教育的补充[2]。校外音乐教育具有专业的教学器材和师资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喜好来选择音乐专项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

③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学校以外的个人、团体和文艺单位对社会成员进行音乐教育,其是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家庭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而校外音乐教育作为社会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职责,对国家音乐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学习前期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音乐素质。

二、素质教育视野下的校外音乐教学

(一)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个性主要指个体的差异性,其主要表现性格、气质、能力、意志、情感、思维、记忆、表象和感觉等方面。当然在校外音乐教育过程中进行个性教育,需要对早期教育加以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特长加以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才能展示的机会。校外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分类指导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或自由参加活动,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利于兴趣的相互发展和促进[3]。个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校外音乐教育为其实施提供了有力条件,是学校音乐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技巧,强化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音乐修养,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加强教育的实践性

校外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学校音乐教育多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掌握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无法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以充分发挥,影响教育的实效性;而校外音乐教学可通过培训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智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一般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喜欢体验成功的以及展现自身的才能,希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掌握本领。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判断、想象和观察的能力,便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社会的发展和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下,学生只能被动听取教师的讲解,不能对教师的意愿加以违背;而校外音乐教师强调的是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活动和培训在要求、形式、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学校课堂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更具实践性、灵活性和自愿性,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能够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以充分发挥[4]。此外,相较于学校音乐教育而言,教师在校外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有所不同,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引导,并始终保持着愉悦的心情,这使得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改变了以往师生的教学地位,学生不需再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辅导者,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

(四)发展学生音乐思维

传统的学校音乐教育仅仅只对音乐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加以重视,而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音乐审美和音乐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音乐思维对音乐审美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外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发展音乐思维,如对歌曲《红蜻蜓》加以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放录音在加以弹唱,让学生对夏天的景色加以想象,如小鸟的鸣叫、馥郁的花香、飞舞的蜻蜓、绚烂的山花和碧绿的田野等,这样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音乐内容,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促进音乐思维的发展。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其视野下实施校外音乐教育,需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加强教育的实践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这样能够将校外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有效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推动音乐教材的改革,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洪芹. 论素质教育在校外音乐教育中的实施[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8:27-28.

[2]乔春霞,胡伟. 发挥音乐教育功用,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从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起[J]. 才智,2010,25:148-149.

家庭教育音乐第7篇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教学 审美快乐

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幼儿教育中需要更多地投入情感,按照幼儿教育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在教学中创新教学的模式,并灵活运用,让幼儿从音乐教育中感受到美与快乐。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和理论知识,在下文中具体探讨了如果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使音乐融入幼儿的生活

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创造美的能力。而创造音乐美,首先就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小朋友们对音乐感兴趣,乐意去学习音乐知识a等、

众所周知,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借助幼儿无意识记忆比较强的特点,从小给小朋友们传授一些音乐元素,一些比较好的音乐元素,营造轻松活泼的生活环境。比如在开展日常活动时,在小朋友们做游戏时,可以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播放不同的音乐,营造出良好的压力。在早上小朋友们入院时,也可以播放一些音乐;在中午小朋友们休息时,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小朋友们在安静的环境中,伴随着音乐的美好坠入梦乡,提高休息的质量。[1]

二、引入音乐剧教学模式

小朋友的天性是活泼爱动,这是众所周知的,热衷于影视剧、动画片的主题曲。所以,在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引入音乐剧角色训练模式,训练小朋友的角色意识。当前,音乐剧在我国内地很流行,如果能在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中引入音乐剧,这肯定有助于小朋友们更好的对人物、歌曲等进行有益的情感体验。

音乐剧也被称称之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歌唱、对白、表演和舞蹈等多种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所以笔者认为,音乐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小朋友多样性的需求。幼儿教师可自主创设情境、角色、台词、表演和歌唱等,让天赋异禀的小朋友找到各自喜欢的扮演的角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舞台表演。

音乐剧角色训练模式以音乐和剧本为规定的情境,是一种综合特别强的音乐教育训练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提高小朋友的表现能力,包括小朋友的思维、感受和行为能力。

为更好发挥小朋友的想象,拓展其想象空间,培养小朋友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儿教师需要选定音乐剧的歌曲、歌词,设定音乐剧情境。为防止纯粹的模仿的出现,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提高对白的趣味性,还原歌唱本社所可以带给小朋友的快乐与美好,使其在完成舞台表演后,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做成一件情,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在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中,音乐剧角色训练模式的推行,也需要遵循这个原则。比如《白雪公主》这个音乐剧。幼儿教师可先把白雪公主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然后让小朋友复述白雪公主的故事;其次,在课堂上播放背景音乐,给小朋友们讲解整个故事;接着可以让小朋友们饰演《白雪公主》中的不同角色,让小朋友们按照《白雪公主》的故事情节,把白雪公主的遭遇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2]

三、家庭与幼儿园有效合作

对小朋友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进行,也需要家庭的参与,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小朋友的父母更了解小朋友的特点,这样便可以因势利导,按照小朋友的喜好对小朋友进行音乐教育。而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父母首先要营造出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比如在平时播放小朋友喜欢听的音乐,在播放时给小朋友讲述小朋友的内涵以及其中蕴含的意义,结合一定的小故事,提高小朋友对阴雨的理解能力;

第二,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平时多听音乐,有益于身心的音乐,比如下班之后可听一些轻音乐,对于放松心情有很好的效果,久而久之,这种方式便会对小朋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小朋友形成优秀的音乐习惯提供帮助。

第三,充分发挥小朋友的个性和天赋,让小朋友自主选择喜欢的音乐,通过弹奏各种乐器,提高对各种乐器的认识等。

总而言之,及时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小朋友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受快乐的能力。

结语:

对幼儿园小朋友来说,培养其音乐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必须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入手,从细节入手,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小朋友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时结合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小朋友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美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孙玲玲,刘丹丹,朴爱明.审美与快乐的幼儿园音乐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3)

家庭教育音乐第8篇

[关键词]:铃木教育法 幼儿音乐教育 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于用音乐来开发儿童的智力,音乐教育不仅能从音乐素养上给予幼儿所需的艺术才能,还能使幼儿开发大脑,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许多家长大力投资于幼儿的音乐教育事业,买音乐器材、请音乐教师、寻求短时有效地音乐教育方法。20世纪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创办的“铃木教育法”,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小提琴教育法,“莫扎特教育风暴”等曾经风靡全世界,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意义。

一、铃木音乐教育法

铃木音乐教育法发明者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出身于日本音乐世家,17岁铃木镇一开始学习小提琴,上世纪20年代初,留学德国,跟随克林葛学习小提琴。后回到日本与兄弟组弦乐四重奏到处演奏,并且从事小提琴教学,创办了音乐学院,集中致力于对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的探索和钻研。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总结出一套培养少年儿童乐器演奏才能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被称作“铃木音乐才能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并掀起了广泛的影响。

1.锦绣人生,靠才能――才能的培养。“每个孩子都具有将所谓的口头语言学得流利而漂亮的才能。”铃木镇一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儿童是有望能够发展出那种在语言中体现出的超乎寻常的才能的。教育者通过对幼儿的教育,使其才能都可以达到语言发展这一水准,那么也就可以为以后的人生创建良好的基础。而音乐也是展现人才能的一个方面。

如果幼儿可以将语言学的那么好,那么只要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各个方面,儿童就能很好的发展其才能,从而成功。铃木将这一想法运用在音乐教学上,特别是小提琴的授课中,从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到小提琴的技能的掌握,其道理都是相同的,这也是铃木才能教育的主要思想。

2.教育从现在开始。铃木主张儿童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童年过多的智力发展并不会造成身体上的虚弱或影响大脑的发展。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过早的进行教育会有碍于大脑的发展,但通过铃木在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发现,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两兄弟,一个从小就不断地思考问题,而另一个则沉溺于关爱之中,无心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世界。从小不断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孩子大脑尽早的得到了训练,而另一个则未受到训练。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同一父母所养的同胞兄弟,如果他们的大脑在早期教育中接受了不同的训练程度,那么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截然不同,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早开始训练孩子的大脑。

3.母语式的教学。铃木认为,语言学习是一般认知的反映,可以用于解释其他领域认知掌握的原则,即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为语言学习体现了学习行为的一般特征。最终,铃木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迁移到学习音乐上来。对于学习母语来说,孩子的一般经验是由“听”到“说”,再到“读写”。基于这一规律,铃木也将学习音乐的过程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因为音乐学习是一种声波传递,所以在学习中,要首先对音乐进行感知,通过反复的聆听之后才能进入演奏阶段。

二、铃木音乐教育法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启示

铃木音乐教育法在总结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实践,为许多的家庭及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符合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可操作性极强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注重幼儿早期发展,抓住教育的关键期。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能具备卓越的才能。因此,在铃木镇一的教育理念中,把早期教育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现代社会来看,随着家长对教育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越发的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幼儿期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形成一定的性格、才能之后,对未来进入学校及潜能、智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教育者及家长也要做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了解,不能采用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技能的学习与不断重复的练习,会使幼儿觉得音乐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倦之情。所以如何能够使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氛围,都应该尽量做到趣味化。家长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与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的互动,不但能够拉近亲子间的关系,还能充分加入到幼儿的教育当中。家长还可以创造机会,多带幼儿参加音乐会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铃木认为,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学习器乐。正如在父母及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呀呀学语一样,要想让儿童更好更快地学好音乐,就要为他们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以培养孩子对音乐和乐器的兴趣。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音乐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幼儿从基础开始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而最基础的感知就是“听”。家长可以多给幼儿放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听开始,只有听得顺了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后才能够唱得出来、弹得出来甚至最后创作出音乐来。

铃木教育法不仅为培养孩子能力提供了方法,还为许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导。对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音乐才能、深挖其潜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