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0 10:37:16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第1篇

关键词: 命题质量 定量分析 质量评价

一、命题定量分析的准备工作

启动SPSS19.0中文版,选择“变量视图”中,在名称下输入学号、题目1―12、总分等命题基本情况项目。在类型标记中,将学号定义为名义,将题目1―12定义为度量,小数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他项保留默认设置。选择“数据视图”标签,在各行内输入学生的各题得分和总分数据(图2)。

图1 定义变量设定图

图2 数据输入图

二、命题的定量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量分析

用以描述考试总体情况的各分数统称为描述性统计量。在SPSS中,点击“分析―描述分析―频率”。将“总分”等变量名称选入待计算变量框中,在“统计”中选择要计算的统计量,选中均值、极值、标准差、中位数等项,最后输出结果(表3)。

表3 有效数据的得分描述性统计

(二)试题的正态分布预期

在学生群体足够大时,学生的能力呈正态分布。处于能力尖端和尾端的学生数量少,处于能力中端的学生数量多。在考试命题适宜,教学状况正常,学生水平相当,试卷评阅严谨的前提下,一份合格的试题,所反映出的学生成绩应呈现正态分布的特点。为研究试题能否体现学生能力的正态分布,可在SPSS软件中点击“分析―描述分析―频率”,在“频率”对话框中选择“图表”,点选绘制“总分”的直方图并标变化曲线(图4)。

图4 学生总分的直方―变化曲线图

若学生总分的直方―变化曲线图能呈现正态分布,那么,可进一步探究命制试题的正态分布预期。可利用单个样本K-S校验测查给定数据与正态分布间的显著差异。在SPSS中,点击“分析―非参数检验”,对“总分”进行单个样本K-S检验(表5)。

表5 试题总分的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

(三)难度

试题的难度(P)是测验题目难易程度的统计量。试卷难度等于试卷内各题的平均难度。要观测命题试卷难度,应先测量命题试卷内各题难度。试题计分方法不同,难度计算方法不同。

二分法计分(选择题、判断题)题目的难度统计。对于二分法计分的题目,答案只有对与错两种可能的结果(即答对得分,答错不得分)。此类题目难度通常用通过率(P)表示。其中,P=1―R/N(其中R为答对该题的人数,N为答题总人数)。由此,可在SPSS中,运用“转换―计算变量”方法,在“计算变量”对话框中输入公式,直接算出二分法题目难度(表6)。

表6 二分法计分题目难度值

非二分法计分(主观题、论述题)题目的难度统计。对于非二分法计分的题目,难度(P)可以通过公式P=1―X/W(X为该题目均分值,W为该题满分值)计算。可采用“计算变量”方法直接输入公式,算出非二分法题目难度(表7)。

表7 非二分法题目难度值

全卷难度值(P)等于卷内各题难度平均值,采用SPSS“计算变量”可得p=0.4。

(四)区分度

区分度是反映试题区别学生水平和能力的统计量。在实际统计时,常以考试总分作为考生的实际水平,而把某题的得分与学生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题的区分度。

客观题的区分度统计,可把客观题得分视为等间距测度的连续变量,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统计区分度。主观题的区分度统计,可把主观题成绩视为非等间距测度的连续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在SPSS中,点击“分析―相关―双相关”。先选择客观题各题分数和总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1-6),再选择主观题(7-12(2))各题分数和总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得到结果合成(表8)。

表8 各题区分度汇总表

(五)信度

信度是衡量一次考试可靠性、稳定性的统计量。信度代表着试题的可靠性,其取值在0至1之间。信度越高,可靠性越好,但容易造成成绩标准差过大。一般采用SPSS中克伦巴赫系数(Alpha模型)计算命题试卷一致性信度系数。在SPSS中,点击“分析―度量―可靠性分析”。在可靠性分析对话框中,选择试卷各题得分数据。点击“统计量”,选择“如果项已删除则进行度量”,结果如下(表9-10):

表9 信度统计值表

表10 删除变量后项目统计值表

(六)效度

效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程度的统计量,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学生水平的程度[2]。可采用效标效度法测量试题的效度。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效度分析的校标,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计算命题测试分数与校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即为试题效度(表11)。

图表11 命制试题得分与平时成绩间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三、命题质量评价

第一,描述性统计量分析。由表3可知,命题平均成绩为32.54分(满分49分),最高分45分,最低分12分,标准差为6.94。平均分、标准差数值适当,极值差距较大,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对题目的理解差异大。由此可见,试卷命题中,部分题目可能表意不清,引发部分学生无从下手作答的情况。此卷应注意题干的表达,使学生清晰了解题目意图。

第二,正态分布预期分析。由图4可知,学生总分变化曲线呈正态分布曲线样式,因而命制试题具有正态分布预期。由表5进一步分析K-S检验中的各数值可知,Z值为0.493,sig(双侧P值)=0.851>0.05,由sig(渐进显著性)>0.05,可得给定数据与正态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即总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要求。

第二,试题难度分析。一般认为,命题难度在0.4至0.7之间为宜,难度值小于0.4的题目难度较小,难度值大于0.7的题目较大。一般认为,最好的试题难度应接近于中等难度(即p=0.5)。因此,本命制试题全试卷具有中等偏下的难度(p=0.4)。这份命制试题如果运用在终结性考核中,用以检测学生在群体中知识掌握水平,作为合格水平测验,则效果较好。但作为过程性考核,则其难度水平较低,需适当加大难度。由表6、7可知,T9、T1难度过小,建议予以删改。T6、T3难度过大,应进一步结合课程评价标准加以研究,检验是否超纲。

第三,区分度分析。一般认为区分度在0.4以上的题目,鉴别能力优秀;区分度在0.3至0.39间的题目,鉴别能力良好;区分度在0.39以下的题目,应进行删改。由表8可知,全卷区分度总体水平适宜,能够区分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优劣。但T1、T3、T4、T6四题区分度较低(

第四,信度分析。从表9可知,本次考试的信度为0.455。普遍而言,学校测验采用试卷信度应达到0.5以上。本命题试卷达不到可信要求,为提高本卷信度,本卷应进行修改。从表10可知,删除T1后全卷信度提升至5.0,故可考虑对T1进行替换。同时,目前本卷题量共12题,题目数量较少,可考虑通过适当增加题量的方法,提高全卷信度。

第五,效度分析。从表11可知,全卷效度值为0.837,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sig.值(显著性)为0.000,表明学生完成命制试题的得分与学生平时的成绩两者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命制试题具有较高的效度。

参考文献: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第2篇

摘 要:生命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诸多学科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独特的生命教育地位和价值。而教学评价是推动和落实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实践中,分解制定生命教育评价标准,探索以非纸笔测试和纸笔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用有效的评价促进思想品德学科生命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标准;非纸笔测试;纸笔测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6-0039-05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更是关注生命、生活、生存的教育,是一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的教育。它以人的知识、能力的增长与生命的增长关系作为反思起点,从学生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迷惘、获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途径、人生的大智慧等问题入手进行追问。因此,生命教育主要不是关于如何保护人之自然生命的教育,而是关于人之人文生命的性质、价值与意义问题的寻找、开掘、确立及光大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小学,生命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课程,但它应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而在诸多学科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其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而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在生命教育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实践中,尝试分解制订生命教育评价标准,探索以评价促进思想品德课中的生命教育。

一、思想品德课程生命教育评价标准概览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因此,在初中阶段,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在内容标准中,“自尊自强”部分涉及大量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联系学生生活与思想实际,结合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并借鉴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围绕有关生命教育内容标准,分解制订了更具体化的评价标准。生命教育评价标准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三维目标进行表述,既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确定教学目标,也便于在教学质量测评中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以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些目标。评价标准具体见下表(部分)[1]:

表格中的内容标准从各个角度体现了课程标准对生命教育的要求。由于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设置中的分量和比例比较小,而且课程内容目标基本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目标的表述动词大多是“认识、体会、体验、养成”等,缺乏操作性和外显性。这导致在常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评价监测中存在比较大的模糊性、随意性、不稳定性,这种特点阻碍了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生命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和达成。[2]

教学评价是矫正和引导教学活动,改进师生双边关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落实和推动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就必须抓住教学评价这一有力工具。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对学生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观照,而内心世界的隐蔽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仅仅依赖传统的纸笔评价无法实现评价目的。因此,对生命教育成果的教学评价应该有多种方式,如非纸笔测试的观察、描述、谈话、模拟情景、档案袋、小组评议等[3]。我们要注重评价的导向,不以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目标和理念。因此,在生命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中,我们力求客观、公正,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后继道德学习、提高生命意识的积极性。

二、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监测中的生命教育非纸笔测试

纯粹的纸笔评价无法实现思想品德学科评价的全部要求,非纸笔测试则基本能够弥补这种缺陷。近年来,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监测中,就生命教育部分如何进行有效监测的非纸笔评价方式进行了设计探索。这些评价方式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并参考教科书内容,每一个试题立意和考查目标都依据相应的课程内容标准的生命教育部分。以下,撷取部分例题,探讨我们对非纸笔测试命题的探索:

【评价方式】谈话

例1.请你根据下面情景作出正确选择,并口头说明理由。(5分)

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是可以将伤害降到最低的。假如在突发地震时你正好在室内,正确的逃生做法是:

A. 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B. 立即打开房门外逃

C. 紧贴高大的墙壁站立过去

D. 人员众多时要争先恐后向室外跑

【答案】 A B

【评分标准】学生凡是选择CD的给0分。能选出其中一个正确答案给1分,选出两个正确答案给2分;再能口头说明其中一个的理由给3分,再能口头说明其中两个的理由给4分,再能说明错误答案的理由给5分。

【试题综合质量分析】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信度

3.4 0.68 17.9 0.22 0.84

此题难度适中,区分度和信度都偏低。无论一般学科成绩如何,对于这类求生问题,学生通常会作出正确反应。由于不可能对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口头测评,因此信度不高。

【试题解析】此题对应课程内容中的“2.2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题目说明,通过人为的积极行动,是可以在地震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具体列举的逃生方式都是在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会在惊恐慌乱中采取的行动。其中包括无效和有效的方式,意在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地震灾难发生时自救自护的基本技能。为了避免出于本能反应而盲目逃生,我们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说明做出某种选择的正确理由,这可以帮助学生在理性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和选择。学生尽管了解了一些生命自护的常识,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学生在与教师谈话时会有不同的认知、选择和分析,从而导致该评价在有一定难度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分别进行谈话才能保证比较高的信度。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口述该问题的表现水平给出定性或定量评价。

【评价方式】模拟情景

例2. 在考试时,当同学请求你配合他一起传递小纸条作弊,你会怎么办?(5分)

【答案要点】学生要采取一定的“行动”展示、表演,不仅仅是口述,学生应表现出“立即严厉拒绝并警告,根本不予理睬,并在考试结束后对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还要把此事报告老师”,等等。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迫不得已配合作弊”的给0分,“犹犹豫豫地拒绝配合的给1分”,“立即严厉拒绝并警告”的给2分,“根本不予理睬”的给3分,“在考试结束后对同学进行批评教育”的给4分,“还要把此事报告老师”的给5分。

【试题综合质量分析】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信度

2.4 0.48 24.3 0.35 0.79

此题难度更大,标准差也大,区分度适当,由于测试环境不能密闭,导致信度更低。

【试题解析】此题对应课程标准内容中的“2.3 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2.4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5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试题考查目标的综合性强,将学生置于具体的学习生活情景现场,要求其在短时间内作出行为反应。情景设计非常富于挑战性,通过学生的具体行为反应,教师可以透视其内心世界,评判学生在健全人格、自我负责、分辨是非等生命教育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答案设计在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根据模拟情景的理性要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层次性和区分度。

根据教学评价的实际需要,我们进行了非纸笔评价方式的设计探索,但其应用和成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思考和探索,既要依据课程标准、参考教科书内容,又要从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特点出发,避免为实验而实验,才能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与我们熟悉的纸笔评价方式的组织过程明显不同的是,非纸笔评价的组织过程非常重要,它是通过对学生语言、表情、动作的观察,分析其内心世界,从而给出相应的达标评价的过程。因此,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安排考查形式、观察分析学生的外在表现,又成为一个新课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监测技术指标的科学性,提高评价的学科效度和信度,非纸笔考查方式须尽量在同一评价环境下,分别对个别学生或微型小组开展。

非纸笔评价方式在实际实验中,都是由教师在任教班级进行,对参考答案的理解、评分标准的把握和观察学生的深度、角度都带有较强的个体性和主观性。因此,我们难以统一得出考试的质量数据。

三、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监测中生命教育纸笔测试

非纸笔评价弥补了纸笔评价的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和否定纸笔考试形式。因此,我们在设计评价方案时,要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评价特点,准确体现生命教育内容目标,综合考虑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测形式;要体现纸笔测试在多种评价和质量监测中的独特作用,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生命教育成果。以此要求教师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例3. 发生在校园的“滑滑梯”现象(右图)说明,青少年要作好自我保护,首先责任在 (2分)

A. 社会 B. 家庭 C. 学校 D. 自己

【答案】D

【试题综合质量分析】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信度

1.94 0.97 6.2 0.08 0.93

此题难度很低,标准差也小,区分度不明显,但由于测试形式的封闭性,其信度较高。

【试题解析】此题对应课程内容中的“2.4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题目以发生在校园的某种现象为背景,以生动形象的漫画形式出现,考察学生在面临生命安全问题或发生危险情况下,如何认识自身的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从而懂得在许多自主性生活中,应主动避免危险;保护自己的生命,首要负责人是自己而非他人,避免在什么情况下都相信他人、依赖他人,从而树立生命第一、自己第一的自我保护的生命意识。

例4. 材料: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商人之一。因家庭经济困难,从大学退学到2011年的35年间,他将IT科技产业发展到极致,其创办的苹果电脑公司陆续推出个人电脑、applestore、 iPhone、iPad等,这些产品带来了不可复制的成功。乔布斯在其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在与癌症病魔斗争多年中,乔布斯依然坚持工作,终于不幸在2011年10月去世。有人评价他说:“乔布斯的天才、激情和能力丰富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为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和成年人都带来了快乐。他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看这个世界的方式,世界因为他变得更美好。

请结合材料,运用有关生命的知识,多角度评价乔布斯的人生。(12分)

【答案要点】(1)乔布斯延伸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他的生命虽然已经结束,可他为社会所作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他以成功的科技创新丰富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世界因为他变得更美好。

(2)乔布斯的生命具有独特性。他根据自己的个性(家庭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才之路,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他主动从大学退学,在IT科技产业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3)乔布斯珍爱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他坚强地与病魔做斗争多年。

【评分标准】答案从生命价值、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三个角度评价乔布斯的人生,每项答案中的观点给2分,结合材料分析给2分,共12分。

【试题综合质量分析】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信度

5.6 0.47 14.3 0.38 0.91

此题难度偏大,标准差适中,但区分度良好,并有较好的信度。

【试题解析】此题对应课程内容中的“2.6 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试题以美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商人乔布斯的人生轨迹和社会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有关生命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推理能力等,从珍爱生命、认识和创造生命的独特性、延伸生命价值等生命教育的(下转第33页)(上接第42页)多维度,分析说明了乔布斯的人生给自己和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学生在阅读思考和回答问题过程中感叹、赞美他人,反思激励自己,受到崇高的生命教育,有助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正能量教育。

在生命教育的测试和命题工作中,我们尽量坚持命题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坚持中等难度、中等区分度、适中标准差、较高信度的原则。但是,由于试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随机性,测评手段和测评对象的难控制性,实际测评结果有相当的不稳定性。然而,测评的形式和结果分析也带给我们许多领悟和启示:如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如何找到生命教育的切入口,如何创造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行珍爱生命的自我教育,关心他人生命,逐渐懂得提升生命品质和生命意义的途径和方法,等等,评价过程和结果能让教师更深入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生命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数据的使用和反馈是一把双刃剑,误用滥用监测结果会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不良压力,容易导致教师的后期教学功能的应试异化,削弱生命教育的人本意义。[4]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评价,防止教学质量监测走向误区将是需要突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8.

[2]崔允.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9.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0.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第3篇

论文关键词 残疾赔偿金 死亡赔偿金 同命不同价

2005年重庆一起同班同学“‘两金’获赔差一倍”的案例引发舆论的一片哗然。这个案例一经报道立马将2004年5月刚刚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推到了风口浪尖。为此,《中国青年报》专门撰文发表评论“农村孩子的一条命只值城里人的半条命!”于是,“同命不同价”开始被人们广泛热议。本文拟从不同观点的争论引入对残疾死亡赔偿金的财产损害赔偿性质的分析,深入探讨“命价”的双重含义,从而阐释“同命不同价”现象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二元论”计算标准,引发“同命不同价”的争论

纵观现今针对“同命不同价”展开的热烈争论,主要的交锋点还是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和二十九条的规定。正是这其中的“二元论”赔偿计算标准,引发了对这个问题的热议。

对“同命不同价”持否定态度的学者据此提出质疑:其一,“同命不同价”违宪。有学者认为区分城镇与农村的户籍差异,导致城镇与农村残疾死亡赔偿金(以下简称“两金”)相差高达4倍,这违反了宪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其二,二元标准强化了地区之间、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拉大了社会差距等。

与此同时,另一派学者则认为:首先,城乡经济差异导致的“二元论”赔偿计算标准并不是“同命不同价”产生的唯一因素。不同国籍、行业、年龄也会导致赔偿金的差异。其次,即便取消了城乡二元标准但城乡经济的客观差距仍然存在。如果使用统一标准则只能“就高不就低”,如此虽然解决了各个地区内部的城乡差异矛盾,却仍存在着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势必形成攀比之风。以2011年上海市和甘肃天水市泰安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泰安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77元,上海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230元,约为泰安县的3.4倍。如果在这个基础上仍然要求“同命同价”,则会造成经济落后地区居民因“两金”的高标准赔付而“一夜暴富”的畸形现象。显而易见,这不但没有体现所谓的“人人平等”、“公平正义”,反而会造成人身损害侵权案件的急剧增加,“碰瓷”等社会事件的层出不穷,从而加大司法负担。

那么,由“两金”而产生的“同命不同价”是否真的违背宪法原则,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还是这只是一种经济社会的客观产物?笔者认为,“两金”的“不同价性”其实是有理可循的。

二、残疾死亡赔偿金应为的财产损害赔偿性质

《侵权责任法》颁布后对于“两金”的规定,确定了其不同于以往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中所规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性质的财产损害赔偿性质。

第一,从法条设定而言,《侵权法》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二条的简单排列,就已明确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列为人身损害赔偿的三个独立项目。这就已经说明了“两金”并非属于“精神损害抚慰”性质而是财产损害赔偿性质。并且,在遭受了严重精神损害的条件下,既可以请求“两金”的赔付,又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双管齐下,极大程度的保护了被侵权人或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立法宗旨和立法目的。

第二,就“两金”的计算标准而言,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以及被侵权人的实际年龄,即可创造财富年龄段的差别,设置了计算公式中的以上变量。就这一点而言,死亡赔偿金的赔偿范围,根据“继承丧失说”,是受害人因死亡而损失的未来收入;而残疾赔偿金的范围根据“劳动能力丧失说”是因身体或健康遭受侵害而导致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所产生的逸失利益的损害。因此“两金”的赔付额度并非是对受害人生命健康进行估价。

第三,就精神损害的特点而言,由于精神损害的程度受人的心理条件及生理条件的双重影响难以量化,也不可能一概而论的采用固定计算公式来使其确定化,规范化。所以,如果将“两金”定性为精神损害抚慰性质,将加大法官裁判的司法难度。并且这种无标准化的赔偿认定,难于安抚被侵权人或其近亲属情绪,将进一步加大此类案件的司法成本。

第四,就“两金”的“二元论”赔偿计算标准而言,赔偿计算标准按经济规律在地域上区别城乡。如将“两金”定性为精神损害抚慰性质,那么将造成这样一个错误理念的诞生,即精神利益因城乡居民身份的差别而存在高低贵贱。这种理念显然存在着身份歧视的恶劣性质,完全违背了法律公平正义的天然属性。

第五,就司法实践意义而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不受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如果把“两金”设定为精神损害抚慰金,那么刑事案件中的受害人或受害人近亲属将不能获得死亡或残疾赔偿金,从而不利于受害人或其近亲属的利益保护,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更不利于法律保障人权的功能的实现。

三、生命价值的两重含义决定了“同命不同价”的必然性

通过对“两金”财产损害赔偿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两金”的财产损害赔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样的判决才能保证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一)“命价”的双重含义

生命的价值具有两重性,即生命健康权的自然价值与个体的具体生命价值。生命健康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全人类共同且平等享有的自然权利。在此意义上的生命价值是人人平等的生命价值。在这里,可以而且应该强调“同命同价”。个体的具体生命价值即是指个人因其年龄、学历、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居住地及社会分工等综合情况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经济价值。这个意义上的生命价值,因上述综合情况的可评估性,以及个体所属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可参考性而可以以金钱的表现形式进行定位,并体现出定位的差距。而在这个基础上所产生的“两金”的赔付,其实质衡量的就是人身损害造成后被侵权人利益的持续损失。

正是由于人们在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上所考虑的方向不同,导致前述的争论。“同命不同价”一词的简单传播,粗暴地将大众引入了一个误区,即“生命不等价”。而“同命不同价”一词的偏颇性和煽动性造成了现今持续的热点关注和尖锐的观点冲突。

(二)人身损害的复合性决定了个体的具体生命价值的差异性

人身损害的类型主要为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前者是指人身损害造成的受害人的物质损失,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丧葬费等;后者指受害人因人身损害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所以,个体生命健康因侵权伤害而丧失的利益并非单一型损失,而是复合型损失。换言之,蒙受的损失中既包括财产(利益)损失,也包括精神损失。

如前所述,正是由于“两金”的财产损失赔偿性质,从而决定了其对个体的具体生命价值的估量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距。简而言之,“两金”不具有“同价性”。第一,被侵权人因其所受的人身损害的程度不同必然会耗费不同的医疗费、医药费、住院费、护理费甚至丧葬费。第二,由于被侵权人年龄、学历、职业、居住地的经济发展的不同,必然导致对于被侵权人的逸失利益赔偿或被侵权人家属生活保障性赔偿的差别。

当前我国法院支持的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同价性”。虽然遭受人身损害的路径既包括民事侵权也包括刑事犯罪。在民事侵权中,侵权人并不确切具有直接侵犯被侵权人生命健康权的主观恶性和主观目的。而刑事犯罪中,犯罪人的主观目的有时就是为了直接侵犯生命健康权,且由于其主观恶性的不同还表现出不同的恶劣情节及恶劣手段。虽然造成的损害结果可能与民事侵权相一致,但对被害人及其家属造成的精神伤害显然更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既不受理因犯罪行为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失而提起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也不受理另行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所以,在此并不讨论此二种途径所造成的精神损害程度的不同。鉴于精神抚慰金针对的是受害人或其近亲属的精神利益或人格利益,而人格权、生命权和健康权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对精神抚慰金的计算应与受害人近亲属的精神痛苦程度密切相关,而与受害人的身份、职业、劳动能力、居住地等无关,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抚慰金应具有‘同价性’。”

(三)财产损害赔偿的“非同价性”符合经济规律

“两金”财产损害赔偿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尊崇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两金”城乡二元计算标准的由来,并非仅以行政区划的不同为依据,而是综合考虑到在不同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社会分工下的居民的人居可支配收入的区别。户口可以作为认定的参考依据,但并非绝对依据。

2011年1月8日,家住成都的邬某在驾车时与一违章超车的货车相撞致死,邬某虽持农村户口但其在城市工作居住超过10年,最终法院以城市居民标准支持了邬某家人的赔偿请求。此案例一经报道,就被冠以“‘同命同价’第一案”之头衔。其实,本案中法院判决的依据仍然是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为依据,仍然适用城乡二元的计算标准,但是针对死者及其家属在城市生活工作的情形,其收入支出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城镇居民的标准,故而虽其持有农村户口仍享受城镇居民的赔偿标准。这正是赔偿标准符合客观事实、经济原理的典型案例。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第4篇

[关键词]人身侵权损害;生命价值观;“同命同价”;“同命不同价”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6-0012-02

一、问题之提出

目前,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已经正式进入最高立法机关的审议程序,众多焦点、疑点与难点问题亟待广泛和充分讨论。其中,围绕侵害自然人“生命健康权”(《民法通则》中的用语)损害赔偿问题而引发的法理争议及法律制度建构等问题非常复杂,各界人士对此兴致盎然,各种议论热火朝天,思想火花不时显现。

就人身侵权损害后果而言,人身损害致人死亡的后果不但最为严重,而且由此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特别是死亡赔偿问题也最为复杂,在学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引起的纷争也最大。

在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户籍制度条件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别,收入及消费性支出悬殊是其中之一。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有关问题的规定显然也考虑到这种现实,比如,对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解释》均采用了因城乡、地域不同而区别对待的双重标准,即所谓的“定型化赔偿和客观计算的方式”。其第29条规定的是死亡赔偿金(但第17条使用的却是“死亡补偿费”,学者一般认为二者指向同一事项,没有区别)的计算标准:“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同时,《解释》第35条对有关概念内涵进行了明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职工平均工资,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考虑到现代社会人们择业观的变化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快,《解释》第30条实事求是地规定: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基于此,在同一损害事件中分别来自城乡的几个受害人死亡后,就会发生死亡赔偿金数额相差悬殊的情况,出现事故死亡人因是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而异其死亡赔偿金数量的现象,各地司法实践已有不少案例印证了这一点。死亡赔偿“同命不同价”的问题由此产生,并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二、生命双重价值观的法理意涵

人身损害致人死亡在民法上构成侵害自然人的生命权,而认定并追究侵权人民事责任的前提离不开对生命本义的探究,即究竟如何认识目前各界纷纷议论的所谓“同命同价”或“同命不同价”中的“命”。笔者认为,迄今为止,无论是“同命同价”论者还是“同命不同价”论者,实际上都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触及到了这个问题的核心与本质:生命是否(应该)具有二重意涵。

马克思关于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分别由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创造)的思想给我们分析生命及其价值意义以某种启示。深究起来,人的生命也具有二重性:具体意义上的生命与抽象意义上的生命。前者是由每个人具体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属性,它在性别、年龄、相貌、性格、气质、健康、学识、能力、职业、爱好、收入(劳动能力)等许多方面因人而异,其本质是人的实际生活状态、生存价值及生命质量;后者是排除或超越每个人千差万别的具体生存属性与特殊生活状态后所共同拥有的生存或活着的价值,即每个人都有一条性命或一个生命,其本质是人的性命价值或活着的权利。与此相适应,人的生命价值乃是具体的生命价值与抽象的生命价值的统一和融合,人是生命具体(特定)存在与抽象(一般)存在的统一体。那种认为“生命是一种不以特定生命的具体属性为转移的存在……对生命的赔偿也不能根据特定生命的具体属性来决定金额”的观点,忽略了每个人生存期间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生活特质与生命内涵,即只看到生命的抽象存在而无视其具体存在。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生命价值(生命的具体存在价值)的确有贫富苦乐悲喜甚至贵贱之分,抽象的生命价值(生命的抽象存在价值)则无此差别。

具体和抽象两种属性上的生命价值观决定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事理与精神信仰。具体的生命价值观反映生动形象、客观真实即实然性的生命价值,它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真理性(此指事理本来之性质)认识,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实际生命质量和生活境况有差异,不同的人其生命境遇可能不同。抽象的生命价值观是理念性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浓厚的假定(设)色彩,寄托了人们对人的生命的一种信仰或愿景:生命至高无上、生命权神圣不可侵犯、所有人的生命价值都是平等的。因此,“所有人的生命价值没有差别”的说法其实具有极强的应然愿望甚至幻想色彩,意思就是“所有人的生命价值应当没有差别”。然而,在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系统中,我们既要承认和尊重具体的实然性生命价值,因为我们确实不可能消除无数个体生命之间存在的种种现实差别,又要强调抽象的理念性生命价值,要从信仰的愿望出发宣称“人生而平等”,因为我们要维持抽象生命价值的伦理底线,满足内心良知的呼唤,防止实际生活中用牺牲一个“价值低”的人来拯救一个“价值高”的人的事件发生,从而警示人们平等对待生命、尊重生命。

三、生命双重价值观对两个问题的回应

以上述生命价值观为基础,我们有必要特别回应“同命同价”论者针对“同命不同价”问题提出的有相当代表性的两点质疑:一是“同命不同价”有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歧视农村人口的嫌疑;二是若在刑法领域也照此行事,岂不会出现“同命不同罚”的怪事?换言之,为何刑法中没有出现类似的歧视现象呢?

首先,在人身损害致人死亡的情况下,人死不能复生,对生命权的侵害具有绝对的不可挽回性,无论怎样的损害赔偿方案都无法使情形恢复到损害事故发生前的状态。虽然如此,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寻求以最适当的方式来救济生命权受到侵害后的努力。寻求最适当方式的前提,就是要清醒地看到生命的

二重性,要使侵害人赔偿死者失去的两种“生命价值”:具体存在的生命价值和抽象存在的生命价值。客观而论,不管学者怎样措辞谨慎地形容对死者的赔偿是赔偿“命价”、赔偿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赔偿人格或人格利益的损害、赔偿死者及其近亲属的“逸失利益”,还是基于“扶养丧失说”、“继承丧失说”、“物质生活水平维持说”等其他名由,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具体的生命价值的赔偿必然会而且应当因人而异,“同命不同价”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当的,这是对生活真理的服膺。“个体劳动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收入差异,这是朴素的平等感情所不能掩盖的客观现实。依据死者劳动能力的价值作出对死者余命收入损失的判断怎么说也有相当的合理性。”而对抽象的生命价值的赔偿则应当是相同的,因为“人生而平等”,此时按“同命同价”的思路处理,这是对信仰与理念的坚守。

生命的二重价值属性还表明:人的生命既是有价的、也是无价的(“price-less”而非“valudess”),这个判断同样适用于分析人身侵权死亡赔偿问题。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第5篇

迂回和直接两种方式中哪一种能得到更大的成果,这个问题对于理解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的区别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只有理解直接性为什么具有商务与政务绩效,才能从根子上搞懂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问题的背景

经济和社会组织的直接化为什么会带来绩效,针对的是迂回性带来绩效这样一个工业化的命题。

直接性与迂回性,说的是都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迂回性是指对两端之间中间形态的发展,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迂回性是现代性经济学中资本理论与组织理论得以存在的基础,涉及工业化的根基。直接性是指对产销两端关系的拉近,是网络化协同的产物。直接性是后现代经济学(或者说信息化经济学)中经济和组织理论的基础,涉及信息化的根基。

在戴尔模式中,直接性表现为直接商业模式,在经营策略上,表现为与分销相对的直销。但直接性不等于直销,神州数码分销系统中客户关系和知识管理的应用,也是与顾客直接联系的加强;扁平化组织减少了组织中的迂回层次,也是一种直接性;体验经济和行为经济学强调直觉重要性,也是一种直接性;通过电子政务,对公民进行快速响应,也是一种直接性。

强调直接经济,不是否定分工专业化。信息直接经济建立在分工专业化发达的基础之上。而且,直接经济和迂回经济的混合经济将长期存在。即一方面通过信息化不断拉近产销关系, 降低产销摩擦成本;一方面又为新的分工专业化产生创造条件,延长价值链。

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价值评估中找到直接性产生绩效的逻辑。现有财务报表制度,只有对迂回性价值的分析框架,没有对直接性价值的分析框架;主流经济学更没有为此提供不同于庞巴维克式迂回经济的新解释。

直接性是生命性的同义语

许多对直接经济不理解的人,思想都卡壳在以为直接经济取消分工这样一种误解上,这是因为不能从根子上理解提出直接性问题的初衷。

实际上把工业经济理解为迂回经济,把信息经济理解为直接经济,在命题方向上,可以直接等同于把工业化理解为机械化,把信息化理解为生命化。直接性是生命的主要特征,因此直接经济在“道”的层面上,等于在说社会正从启蒙主义以来与生命现象对立的经济与社会的机械化运动,向网络启蒙以来复归生态的经济与社会的生命化运动转变。这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大潮流所在。实际上在第一次现代化运动中的社会有机体论,已经针对工业化早期的内在矛盾,预先指出了同样的方向。

信息化的理论先驱黑格尔,在大逻辑中,分析机械性和生命性的不同,在于生命是直接性的。他指出“客体在其关系中也彼此仅仅作为独立者来对待,并且在任何连结中彼此都仍然是外在的。这一点构成了机械性的特征”。而“直接的理念就是生命”,“既然它最初需要在其直接性中去观察,那么就必须在这种规定性中(它在其中就是生命)去把握并认识它”。

以工业化分工中自然存在着协作来否认信息化的协作有什么新意是一种诡辩,在于模糊无机联系与有机联系之间质的区别。按这种逻辑,机械化与生命化就没有区别了。这是一种信息技术革命、生命技术革命与经济社会变革无关论。

从效能观点看直接性与迂回性的绩效区别

对信息化特质缺乏认识,还与价值方法论有关。“信息技术应用可以提高效率”的观点,普遍存在于信息化的懂行者与不懂行者之间。我建议改进我们的管理和财务评价方法,更多从效能观点进行绩效评估。

工业化与信息化,具有不同的两种效能状态。工业化的效能曲线体现机械化世界的特征;信息化的效能曲线体现生命化世界的特征。前者体现为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后者体现为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

用这个原理分析组织形态,可以发现,社会有机体(即信息化组织)与生命有机体的组织特点是一致的,都是组织的边际成本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增;而社会机械体(即企业和政府官僚制)与自然机械体(如热力学系统)的组织特点是一致的,都是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画一张曲线分析图就会发现,单就效率来说,信息化技术应用并非时时处处都高于工业化技术应用。

财务分析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改进,以适应分析信息化无形资产的需要,这就是,将成本-收益的效率分析,改进为成本-收益的效能分析,即对效率的变化率进行对比分析,参照系可以选择业务范围、业务复杂度等。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直接性生产之所以具有商务与政务上的绩效,并不绝对地取决于其效率曲线,而取决于其效能曲线的切线斜率相反于迂回性生产,因此,越过(相对于效能参照系的)一定临界点后,生产的复杂度(包括个性化要求)越高,直接性的绩效越明显。这个条件不具备,信息化的效益就不明显。

《精神现象学》对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绩效分析”

黑格尔在1805年非常准确地把握了信息化绩效的实质。他与中国治理问题专家李维安教授的观点惊人相同,都认为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活力的关键在于生存力、发展力特别是“再生力”。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认为,有机物的本质在于其目的性。信息化组织的本质在于它是“以人为本”―围绕生产目的―组织的。机械化组织(工业化科层制)最大的弱点,就是它经常为了手段而忘记目的。信息化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制度和体制上帮助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显然是一种结果导向的绩效观。黑格尔在这里已经非常精明地预见到,组织一旦生命化、有机化、直接化,最实质的结果,一定是更符合组织本来的目的。这是总的战略。黑格尔在战术上将有机化分解为感受性、激动性和再生性三个方面。这实际上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三个最终努力方向。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第6篇

关键词:苏区;红军歌谣;旅游业;桑植;旅游模式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一)桑植县的地域环境

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位于湘西北边陲,与鄂西和渝东、黔东毗邻相连。湖南的四水之一澧水是从这里发源的,蜿蜒流荡,穿越九县,经安乡县注入洞庭湖。桑植隶属国际旅游新城――张家界市,全县总面积3 474平方公里。下辖39个乡镇(场),总人口有45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2.6%。桑植县的大地构造单位属于新华夏结构体系。

(二)桑植县的红色旅游资源

张家界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是以山水风光游著称的,而桑植县的旅游属于民俗风情游,有着张家界的“后花园”美誉,是张家界核心景区的自然延伸和有机补充。元帅故居、纪念馆(洪家关乡境内),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纪念馆,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刀劈盐局旧址等红色遗址和景观。在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湖南和湘鄂黔渝边区仅两处,分别是故居、纪念馆和永顺县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

(三)桑植县的红歌资源

桑植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区域,也是著名的民歌之乡。桑植民歌是桑植各民族的先民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品种繁多,内容极为丰富。有高亢明快的山歌,温柔动听的情歌,风趣活泼的小调,热情欢快的花灯,激越感人的小调号子,振奋昂扬的薅草锣鼓调子,鼓舞革命斗志的革命民歌,说唱参半的仪式歌,以歌带哭的挽歌,以哭代歌的嫁歌,以及清幽自然的摇篮曲,人民喜闻乐见的三棒鼓,渔鼓等说唱艺术。进入当代,随着“五四”新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两把菜刀起家革命以后,桑植民歌很快增添了革命新内容。顿时“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跟着闹革命,脑壳砍了个碗大个疤”一类红色革命歌谣,像喷渤的泉水一样涌出来。歌颂军民鱼水深情的《门口挂盏灯》,便是领导桑植武装起义后,由红四军参谋长黄敖填的词。红色歌谣在桑植的史册里,在桑植人民的心中,它与桑植人民之间有着浓厚的革命情感。红色苏区8年,是红色歌谣黄金生长期。桑植县现搜集的民歌有8类1万多首,整理成册的有2300多首,红色歌谣有200多首。桑植的红歌多为山歌、小调和花灯调。如慷慨激昂、鼓舞斗志的《不打胜仗不回乡》即属于小调;娓娓动听、流行全国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即属于五句子山歌;歌唱军民鱼水情的《十送红军》,即属于花灯。特别是摇篮曲《红军来了做主人》,旋律优美,被称为土家族的“下里巴人”,广为流传,久唱不衰。

二、桑植红色歌谣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

目前,红色旅游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步入了一个大家共同关注、蓄势待发的阶段。桑植县的红歌也正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红色旅游的舞台上,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传承革命的意义。

(一)桑植红歌旅游产品的表现内容

1.桑植红色歌谣的政治影响力

曾经的桑植,山高林密,经济文化萧条落后、信息闭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历来爱唱山歌。在湘鄂西苏区,有红军的地方就有革命歌声。

这些革命红色歌谣,潜在的影响了当时参加革命斗争的中国农民的革命战斗意识,对现在的人民依旧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歌曲本身就具有呼吁的能力,一首强而有力的红色歌曲,可以带动人民的情绪,激发人民去认知,去实践。红色歌谣要想带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就必须要深入的了解歌曲本身蕴含的情感,通过各种方式去传达。

2.桑植红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艺术影响力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流行于湘西的男女二人对唱的革命民歌。它是建立在五声羽调式上的民歌。整段歌共五句,表现了夫妻二人忠贞不渝的纯洁爱情。2004年春节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大厅的演唱轰动了全世界。桑植籍老红军战士最爱唱这支歌,在军营里唱,在长征路上唱,桑植人民也爱唱它,过去爱唱,现在也爱唱。著名音乐家瞿希贤说它是“金色的旋律”。 特别近些年在旅游接待、文化交流等活动中更为广泛传唱,主要源于这首民歌有着较强的艺术魅力。该歌曲有极强的生命力,流传甚广,是与它本身独特的艺术品质和完美的革命思想内容分不开的。同时,它也是音乐创作的好素材。像张景平创作的《回来吧!贺老总》,湖南省歌舞团创作的《想红军》,彭梦麟创作的,(《湘鄂西组歌》中的〈送红军〉)、电影《军长》中的音乐等都是以该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二)桑植红歌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

1.景区表演

在景区举行红歌表演是最直接的旅游宣传,与游客之间零距离接触,很容易产生共鸣,湘西大多旅游企业都启用景区红歌演唱的形式来展现其旅游特色。

2.校园表演

桑植县大力开展民歌进校园活动,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合作,将部分经典民歌编进中小学教材,鼓励学生学习、演唱桑植民歌。另外,县委党校将桑植民歌定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

3.节庆表演

为发展当地的旅游,弘扬伟大的爱国情怀,提高当地人民的旅游文化素质,桑植县政府近年来在节庆假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红歌表演。

4.国际表演

著名歌手桑植县文化馆音乐专干尚立武与向佐绒曾于1987年在波兰 、保加利亚演唱桑植民歌,并先后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朱F基等演唱,其中演唱歌曲包括红色歌谣。民歌手黄道英2000年在英国巴比肯艺术节上演唱桑植民歌。2009年桑植民歌在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演出,受邀赴联合国进行表演。2010年赴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等地举行了桑植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回展演。同年桑植民歌联唱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类)调演。

三、红色歌谣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模式与应用

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发展,红色歌谣在旅游的发展道路上也渐渐的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各大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部门相继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寻找更利于旅游发展的方法,适当的旅游开发模式与适当的旅游开发模式应用是发展红色歌谣的有效途径。

(一)旅游模式

(1)红绿结合模式

(2)红古结合模式

(3)红俗结合模式

(4)旅游节庆模式

(5)红色演出模式

(二)旅游模式应用

紧扣红色歌谣的革命性、教育功能、审美价值,打造红色歌谣精品。将其推广应用于产品的营销、接待、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销售、企业或地方特色商品的品牌名称,售后服务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

(1)旅游营销。城市花园的公共场合及旅游目的地休闲场地的大屏幕电视、公交车传媒宣传的宣传片,或设立动漫艺术作品、红色歌谣VCD、MTV等,时间的设定不可太长。

(2)旅游接待管理。

(3)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销售。

(4)企业、地方特色商品的品牌名称。

(5)旅游售后服务。

四、促进苏区红军歌谣在旅游业中发展的建议

(1)积极挖掘、整理苏区红军歌谣,防止流失。

(2)利用红色歌谣开发以反映苏区红军革命文化特色的旅游系列产品。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第7篇

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印记与旅程。你想阅读哪一本?

解读,让生命之门重新开启

2011年8月,一场读书会在上海一个社区的食堂里举行,纪录片导演王建军(化名)作为《落跑的新郎》一书跟大家分享他的生命印记。王建军向几个年轻的阅读者讲述自己:他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决定婚姻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为抗拒“包办婚姻”,19岁的王建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为了生活,他在小饭店洗过盘子、当过酒保,干过各种各样的杂活后,偶然认识了一个慈善基金会的会员,于是他也成为一名帮助艾滋病患者的义工……

一年以来,丁非在上海举办了很多次这样的读书活动,每次都会有不同的“书”提供给大家,他们中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有NGO的实践者,有创业者,也有残障人士,读者也年龄不一,职业各异。丁非和她的伙伴们相信,通过这种独特的阅读方式,可能会使很多人的生命发生改变。

封闭的生命需要开锁

说起创办真人图书馆,就不能不提起丁非已经去世的奶奶。丁非回忆道:“我们一家三口之前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为人吝啬,重男轻女,对周围的人不是特别友善,我那时一直不喜欢她。”

直到大学毕业以后,丁非进入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工作。2005年,她接触到台湾一个做生命工作的老师,这个老师每年会给华东地区的青年人做一些生命成长的辅导,其中包括生命敏感度的训练。(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生命故事,听的人不能批评和建议,只能说出你的感觉。这个过程可以帮助讲述者和倾听者了解自己的生命,寻求探索自己性格和缺点的成因。)

丁非联想到自己的奶奶,或许奶奶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伤痛历史。她忽然很想面对面地跟奶奶交谈,听她从小到大的生命故事。

可还没等到过年,丁非就听到奶奶心脏病突发去世的消息。此后,丁非开始想建立一个公益平台,让年轻人面对面聆听老年人的故事,彼此建立生命的连接。

聆听,别人的世界

丁非的想法得到另一个年轻人周言舞的支持。2010年,在申请到上海一个公益创投项目的一笔资金以后,“人・间关系”正式成立了。

“我们推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盐和米’”,丁非说,“盐代表老年人,米代表年轻人。老人们常说,你吃的米还没我吃的盐多呢,我们希望盐和米能促进年轻人和长者之间的交流,消除隔阂,了解彼此。”

5月29日,7名老人被丁非请到上海浦东潍坊街道的“开心坊”,25位年轻人坐在周围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

“这个世界,在我加入前,发生了那么多事情,鲜活的、蕴含了生命的,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周围流动着,散发着生命的各种气息。它一直都在发生着,值得我去敬畏。不了解它,就不了解自己。”一位青年在整理和老者的谈话录音时写下这段文字。

接下来,丁非通过朋友了解到,有一个叫“活人图书馆”的活动,最早是源于丹麦,哥本哈根5位年轻人创立的“停止暴力组织”。2000年7月,该组织受到丹麦罗斯基德音乐节邀请,举办了一次活动,就叫“活人图书馆”,即现场出借75本“真人书”与观众互动,宗旨是反暴力、鼓励对话、消除偏见,在观众之间建立一种友谊。她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跟这个概念完全符合。

2011年6月,丁非在朋友的介绍下再次发起“生命图书馆”活动。“以前觉得这种公益性的活动,都是名人们用来作秀的,”参加过5月份生命图书馆活动的一名读者说,“我很惊讶有那么多人愿意站出来分享,不为任何利益。”

44岁的徐祥(化名)作为《十万个为什么》一书被人阅读。他生在北京清华大学,11岁移民去美国,在陌生的环境下适应了新的文化,是个听话的好学生。一直中规中矩,到读了研究生后才开始问自己为什么要考研。之后做每件事都要问自己为什么。得到答案之前不会行动。

“我一定要经过分析自己的情况、经验和感受才能给出一个适合我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让我不断地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徐祥说。

关于生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方向

每个人对生命工作都有份敬畏,“每次到要做活动的时候,提前两天我们就开始焦虑,就觉得要怎么样去建立一个信任关系,怎么样让被读者来信任我们。”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

为了使读者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图书,丁非他们会在每次活动前,把参与活动的“生命图书”的简介放在网上,供读者选择。每次“图书”的“阅读”时间大约一个小时,前20分钟是“图书”们的讲述,剩余时间留给读者提问和互动。

2011年6月18日,几十个读者在浦东新区二楼报告厅前等着预约借书。王敏(化名)先到达借阅区签到,浏览了当天的“图书”梗概后,选择了一本比较感兴趣的叫《生命DNA》的书,并在借阅表格上登记自己的名字,之后,就和“图书”开始面对面的讲述、聆听及回应。

“图书”们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讲述,在活动之前,丁非也会对他们进行包括生命敏感度的训练,心理咨询方面的训练等。“作为生命工作者,他们要有能力和其他生命建立联系,也要往内观,能够有能力进行自省。”丁非说。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第8篇

【案例1】

课题:常用逻辑用语

教学过程:

……

随堂练习:设命题P:若a>b,则■<■;命题Q:若a<b,则■<1,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P或Q ②P且Q ③?P ④?Q,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一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练习)

师:请学生甲把这道题给我们分析一下。

生甲:命题P和Q都是假命题,根据复合命题的真假表可知,?p和?q为真命题,所以答案选C。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请坐。

此时,学生乙举手问道:“老师,命题P的非命题为:若a>b,则■≯■,例如a=2,b=1,■就不大于■,所以?P也是假命题。”

师:这道题只需判断P为真命题,由命题与非命题的真假性相反,可知 一定是真命题,难道真假表错了,(全班哄堂大笑)你再思考一下,肯定是你哪里出现问题了。

下课后,我想了许多也没有发现那位同学错在哪里,后来我们教研组长告诉我,其实这是一个全称命题,命题P可以理解为:对任意a>b则■<■,命题P的非命题可改写为:存在a>b使■<■,一语点醒梦中人,很显然问题出在非命题的改写上。后来我又深入了研究。这道题实际上可用我们所学反比例函数性质来解释。

对于反比例函数f(x)=■,其单调减区间为(-∞、0)和(0,+∞),对于a、b同号时,a、b在同一个单调区间,命题P是成立的,并非■<■一定不成立。所以命题P可理解为若a>b,则■一定小于■,?P:若a>b则■不一定小于■,这样也非常容易理解。这正是我们强调函数的单调区间有几个不连续的区间时,不能用并集联结的一个很好实例。

第二天,我把其中的原因讲给学生听后,学生终于解开了谜团,他们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案例2】

课题:高三试卷评析

教学过程:

……

已知:平面上有点P{(x,y)|(x-sina)2-(y-cosa)2=4,a∈R},则满足条件的点P在平面上组成图形的面积是 ( )

A.4P B.6P C.8P D.10P

从P点满足方程可以看出P是以(sina,cosa)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而圆心(sina,cosa)并不是定点,其中a∈R,它在一个单位圆上,所以P也就是由无穷多个动圆上的点所组成的。

当a取定一个值时,P就在一个确定的圆上,此时它与单位圆相内切,当a取遍所有实数时,点P所组成的图形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3的圆,但要挖掉一个单位圆,所以面积为S=9P-P=8P,答案是C。

【反思】

在日常备课中,特别是备一些习题课时,不能只局限于把知识死板地讲给学生听,仅满足于会讲,如何把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这值得我们深思。在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画出图形,即借助图形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让图形动起来。案例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以数学案例为载体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教学案例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步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景或问题该如何对待,同时掌握了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形成教师的反思能力。当前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内逐步推进,数学教师的参与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新课程理念的达成和目标的实现,如何缩小从“理想课程”到“实践课程”之间的落差,这值得我们研究。

总之,案例反思和研究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案例研究应该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真正发挥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和究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反思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2]胡典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