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命与健康教育

生命与健康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30 16:36:59

生命与健康教育

生命与健康教育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 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2] 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

[3] 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 罗杰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罗杰斯著,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生命与健康教育第2篇

关键词 生命健康幸福

人类生存发展的要素,它属于个人和社会。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的,有病就不是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健康观告诉我们,健康已不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或虚弱,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需要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的状态。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和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甚至对社会都有影响,更深层次的健康观还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的正常和社会道德规范及生殖健康、环境因素的完美。可以说,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相当广泛。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一、平衡饮食

一是“饮”的问题。

第一,绿茶;第一,绿茶里有茶多酚抗癌;消除菌斑;提高血管韧性。第二,绿茶里有氟坚固牙齿。第三,绿茶本身含茶单宁。是提高血管韧性,使血管不容易破裂。

第二,红葡萄酒;红葡萄的皮上有种逆转醇。这逆转醇是抗衰老的,所以人们爱喝。逆转醇还是抗氧化剂,常喝红葡萄酒的人不易得心脏病。

第三,豆浆;豆浆里含的是寡糖,它100%能被吸收,而且豆浆里还含有钾、钙、镁等,钙的含量比牛奶多。牛奶里没有抗癌物质,而豆浆里有5种抗癌物质。其别是异黄酮,专门预防、治疗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

第四,酸奶;酸奶是维持菌群平衡的。是让有益的细菌生长,而把有害的细菌消灭,所以吃酸奶少得病。功效:缓解牛奶不适应症;抗菌整肠、维持平衡;降低胆固醇和血氨;增强人体免疫力。忌:空腹不宜喝酸奶;酸奶不能加热喝;饮后要用白开水漱口。

第五,骨头汤;骨头汤里含延年益寿的胶质物质,所以世界各国家都有骨头汤街,而中国没有。最近苏州、南京城里有了,北京还是没有。功效:含琬胶,琬胶是延年益寿的;另外骨头汤含有丰富的钙质,可以补钙。

第六,蘑菇汤。蘑菇能提高免疫功能。功效:常吃不感冒。是保健品。

二是“食”的问题。

谷类里第一就是老玉米,它是“黄金作物”。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固醇、维生素E,可以避免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谷类里第二是荞麦。现在很多人都是“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而荞麦恰恰是“三降”,他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

谷类里第三要提的是白薯、红薯、山药和土豆。原来他们“三吸收”;吸收水分,吸收脂肪和糖类,吸收毒素。吸收水分肠道,不易得直肠癌、结肠癌;吸收脂肪和糖类不易得糖尿病;吸收毒素,不易发生胃肠道炎症。

最后提到小米。《本草纲目》已经说明白了,小米能除湿、健脾、镇静、安眠。萝卜、南瓜、苦瓜、西红柿、大蒜、黑木耳和花粉,都是有益保健的食物。

胡萝卜。《本草纲目》里说它是养眼蔬菜。晚上看不到东西的夜盲症吃了好。第一,胡萝卜它养粘膜不易感冒。第二,胡萝卜是美容菜,养头发、养皮肤。常吃健美。第三,它有点抗癌作用,而且对眼睛特别好。胡萝卜不怕高温,多高温度营养也不受损失。

黑木耳。黑木耳使血不粘稠。是美国心脏病专家发现的。心肌梗死虽然没治,但完全可以预防。有的大夫告诉你吃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血不粘稠,不得心肌梗死。但吃阿司匹林的后果是眼底出血。现在很多人眼底出血,所以吃阿司匹林不如吃黑木耳。

花粉。具有治疗、健美、维持体型。这就是花粉的三大作用。

据文献记载,治前列腺病药的成分,最早就是在花粉里发现的,如果用花粉治不好,药怕是也解决不了,最后就是肾功能衰竭,尿血,然后肾肿瘤。其次,不少人胃肠道紊乱,女同胞特别多,造成习惯性便秘。如果吃泻药,容易得直肠癌、结肠癌。花粉有个名字叫“肠道警察”,吃了花粉以后,“警察”可以维持肠道秩序,避免了紊乱。

二、有氧运动

不要早上锻炼。晚上12点到凌晨3点,雷打不动要睡觉。一条原则性的经验:不建议老年人早上做剧烈运动。

开窗时间,上午9点至11点,下午2点至4点。因为上午9点以后污染空气下沉了,污染物质减少了,没有粉尘现象。早上起来开窗户,不要在窗前大喘气,否则致癌物质、粉尘物质都跑到你肺里了,容易得肺癌。来自国外的警告说,早上6点至9点,是最危险的致癌时刻。

早起早睡身体好――不能一概而论。夜晚,你在家吸了一肚子二氧化碳,呼吸道里的毒素有100多种,一大早,又跑到小树林里,而早晨的树林也全是二氧化碳,不利健康。到树林里,必须等到太阳出来后,日光跟叶绿素起反应,才能产生氧气。阳光不出来,树林里全是二氧化碳的时候,容易中毒,容易得癌症。

三、心理状态

长寿老太太最大的优点,就是从年轻时就喜欢笑,到老了还笑,所以活得长。笑,在国际上已经成为健康的一个标准。保健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心理状态问题。如果心理状态不好,那你白吃白锻炼了,这是很重要的。

生气容易得肿瘤,全世界都知道。斯坦福大学做了个很有趣的实验:把鼻管搁在鼻子上让你喘气,然后再把鼻管放在冰水里十分钟。如果冰水不改变颜色,说明你心平气和;如果冰水变白了,说明你很内疚;如果冰水变紫了,说明你很生气。把那紫色的冰水抽出1~2毫升给小老鼠打上,1~2分钟后小老鼠就死了。所以,生气容易得肿瘤,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劝大家,谁让你生气,你别生气。如果你实在憋不住,我告诉大家,你看一下表,别超过5分钟,超过5分钟要坏事――血变紫了。

心理学会提出了五个避免生气的方法:一是躲避;二是转移,人家骂你,你去下棋、钓鱼,没听见;三是释放,但要注意:人家骂你,你又去骂别人,这不叫释放,释放是找知心朋友谈谈,要不然搁在心里是要得病的; 四是升华,就是人家越说你不好,你越好好干;五是控制,就是你怎么骂我都不怕,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小平同志做得最好,三起三落永不要求。非洲一位总统问小平同志有什么好经验,他就回答一句话:“忍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耐不是目的,是策略。

四、总结

不要死于无知。

不要拿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来惩罚自己。

天天有个好心情45之前是青壮年;45-60为中年;60-75为中老年;76-90为老年。

人类的寿命应为生长期的5-7倍,即100-175岁。

参考文献:

[1]新编大学体育(第三版)[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7.

生命与健康教育第3篇

关键词: 中学体育 健康课 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顾名思义是指面对突发的状况时人所做出的应激的反应,其中包括自我的应急和保护,避免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中学体育和健康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基础性质的必修课,不仅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中学生必经的道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最终目标一直都是培养中学生的求生能力并且加大对于自己的保护力度。

一、当前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不难显示,中国学生由于意外伤害而导致死亡的概率普遍为发达国家学生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的3-11倍。2014年,昆明市的明通小学就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这次事故一共造成了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其原因是体育老师将教学所用的海绵垫放置在宿舍楼的过道处,学生蜂拥而出的时候,先下楼的学生跌倒在海绵垫上,后续小学生不明情况,相互积压,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伤亡。这起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从侧面证明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力。

虽然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课程的改革。此时有关的教育部门才开始慢慢正视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健康课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学存在升学率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在落实到实际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校方和老师足够的关注。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的层面,并没有提高身体素质和求生技能。可以这么说,中国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达成,但是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已经迫在眉睫,不容许我们再忽视了。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影响着中学的基础教育。但是目前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中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的应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受年龄的限制,中学生仍然没有更好的应急性。如何更好地在体育和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明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而且是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的模式。我们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的能力。学校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中应该将合理的疏散作为自身的必要课程。

2.加大对于师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的重视力度

中学校方要明白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老师必须思想上有着清晰的认识,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或者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性,增强中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明白生而为人真正的价值。善于利用合法的科学的手段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的质量。要在体育课程中明确运动的危险性,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练习。

3.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导学生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如人工呼吸和紧急外伤的处理。

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并不是中学体育课的考试内容,关于逃生技巧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不重视,没有认真听。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诸如火灾、水灾、地震、食物中毒等危险,遇到这些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着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比单纯老师说理要更深刻。

关于自救互救的方法,不能光让老师示范给学生看,教师必须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自救互救的办法,当危险来临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应对。

(2)要善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展开生存技巧的训练。

生存技巧训练包括生存训练和逃生拓展训练,经过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各种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与选择或把学生的错误做法与选择记录下来,训练结束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生在灾难中得以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相信这些求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

(3)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求生,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过于慌乱,就会降低应急避险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并且积极施救,从而降低这个突发灾难对于自身的影响,才能真正面对险情,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体育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要组织中学生井然有序地进行准备活动,并且让中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心里做到真正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地突飞猛进,要尊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拒绝毫无意义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含义。最后,体育老师要排除器械的不确定的故障,经历从根本上克服不安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并且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5.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

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由此而来的相关民事诉讼大大增加。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的目的在于增强老师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中学生,老师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时候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不难发现,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构建,还要有丰富的技能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仅仅做到纸上谈兵。正是基于此点,在新课改中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是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并且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生命与健康教育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伤害生命的事件,大大小小的生命危机事件使得人们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思考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事件催生了国内的生命教育并推动其发展。生命教育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变得非常的必要和迫切,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下探索生命教育的合理模式,而利用现今大学里普遍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和时代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腊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讲,学校“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生命教育主要有两大类实施形态,一类是渗透式实施,另一种是独立式实施。渗透式实施主要是在多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管理中进行渗透。独立式实施则包括独立设置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讲座式生命教育课、开展专题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安排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等几种形式。生命教育的知识信息容量大,涉猎的主题内容较多,专业性不强,学科分类不明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在大学现有的学制和专业学科设置下,开设一门独立的生命教育因为涉及的范围广、缺乏专业人员、教学内容不确定等原因而在短时间里难以实施,然而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又破在眉睫,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渗透式实施手段,搭借其他课程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避开大学生课程设置较满难以加入新课以及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过长导致过多的空洞说教等现实冲突。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基于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考虑,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渗透式实施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要协调和发挥好学科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生命教育可以渗透的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课等,而在诸多可渗透的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客上互相包涵,存在许多交叉地

从广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包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包涵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的一个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生命,关注学生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关注点,例如对于生活的兴趣和意义,生命教育将其上升为生命的意义,而心理学将其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和教育目标之一;对于自杀,生命教育从尊重生命,重视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呼吁人们珍惜生命,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则强调及时有效地处理自卑、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来避免自杀;对于死亡,生命教育中着眼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性看待生与死,而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心理应激来处理,着眼于心理创伤的处理及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一门直达学生心灵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人本身,生命的个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它涉及到个体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客观向上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和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同生命教育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一为发展,即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点;二为预治,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三为矫治,即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矫正治疗。而生命教育具有发展、预防和干预。不同的是,生命教育的发展功能体现在发展生命认知、生命体验和生命实践上。而在预防、矫治或者干预的功能上,二者均体现在对某一时期某一阶段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重大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生存问题进行预见性处理,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出现生命困惑,人生挫折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与及时、有效的援助、救护和治疗。

同时,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基础和优势,生命教育追求的五个取向分别是生理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会趋向、死亡取向,这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人们发现,当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的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无能为力。例如,在引发大学生自杀自伤的原因中,除了压力、抑郁、自卑、绝望等情绪心理问题之外,大学生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本身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对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追问。例如学业和求职就业问题,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价值等这些都会引发大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而一旦关于这些问题的某些消极思考占了上风则必然会带来生活无目标、丧失价值感、网瘾、自杀自残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治疗可以给人以心理和行为上的调试,但关及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方面的教育却是心理教育所达不到的,而这些内容却正是生命教育所涵盖的。

在这个信息量空前丰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里,大学生迫切需要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澄清和指点,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引发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开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势必会带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新理念,使其突破心理专业的局限。然而在具体的运行和开展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阻力,为了让生命教育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注意到以下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目前的生命教育教材来看,生命教育的内容大体上包含欣赏生命的自然生命教育、悦纳自己悦纳他人的人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死亡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等涉及内容非常的广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的生命教育需要抓住最主要和最精髓的部分,生命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及生命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认识生命的价值、探索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死观、直面死亡,同时将生命教育中的对抗生活挫折、驾驭生命的情绪情感可与心理健康中的挫折应对、情绪管理等相结合。

(二)师资力量的培养

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开展生命教育的知识和素养。所以课程前的学习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现今大学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是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师,他们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有助于对于生命教育的把握。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生命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脱离单纯的理论说教,让学生结合内在心灵世界、心理状况来体验生命、感悟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可以采用的课程组织形式有开展有关生命议题的讨论,开展增加生命体验的生命实践活动,养动植物感受生命的存在等等,这些形式克服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同时也增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趣味性、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曾伟玲,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浅析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汕头科技,2008,(1)

生命与健康教育第5篇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在2010年年底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讲到,“教育部准备从明年开始,效仿日本、韩国,建设大型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他说,那里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存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校外教育的应有之意。

近两年来,山西长治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1.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欧美及台湾地区早有发展,近几年在我国大陆地区不少学校开展了研究和实践。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就是基于人的生命规律,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实现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肖川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

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积极推广引自台湾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认为,生命的问题一旦发生,会作用于不同的方面,包括人与自己的关系出现问题,如自我价值偏差,人与人的关系会不协调,人与生活环境有冲突,人不能以宏观的角度看待生命整体的问题,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引发心理问题。所以,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以天、人、物、我四个面向为课程主题结构,设计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教学主题,同时配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阶段,有次序、有系统地设计相关联的课程,同时借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绘本及游戏等实施教学。这样的课程设计,应和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切近儿童实际生活,循序渐进,亲切自然,效果显著。为此,我们通过培训教师、推广教材等方式积极引荐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有几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心理活动课中实践该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3.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4.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此外,我们还策划了“5·25暨‘我爱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方案”,倡议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和教师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三、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1.面向儿童,开展心理援助

面向特殊需求儿童,如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或离异家庭儿童等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是我们活动中心今后要面向社会实施的一项公益服务。我们将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及时排除障碍,走出困境。

2.面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生命教育理念刚刚走入学校,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也处在尝试阶段,今后,我们将团结我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依据我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写适合我区的生命教育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找到一条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辅导为主的科学心育之路。

3.面向家长,开展绘本阅读

绘本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专业人士和家长的认同。今后,中心将提供绘本资源,运用“绘本阅读+亲子共读+心理辅导”模式,为儿童提供绘本阅读服务的同时,宣传亲子共读理念,同时通过绘本表演、心理剧、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理念与技术,在提高儿童阅读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生命与健康教育第6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校外活动中心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近年来,合作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一)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二)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四)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润苹.家园共育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07(2):55.

生命与健康教育第7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27-00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缺陷。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而在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的教师没有相关的证件,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当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在一些高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是一种摆设。

3.重视不够。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一方面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力度不够。

4.投入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硬件设施建设,还需要进行软件建设,如聘请心理健康教师等。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

5.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一些教师心目中,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他们的责任,应该是心理学教师,或者是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职责,其实不然,每个大学教师都有职责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问题。当前,有些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属于学生处,让学生处进行管理和经营,有些高校将其隶属于学科部门,没有将其设置为独立的教育管理部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一,思想上重视。学校主管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与老师等都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工作来抓。第二,经费投入。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硬件方面扩大经费投入,如购置心理咨询中所需要的音乐按摩椅等心理咨询的设备。另一方面,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的经费投入,如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同时加大对师资的培训与教育。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对大多数教学类型的高校来说。那么,在高校教育中需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当前,很多高校只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选修课程来对待,甚至有些高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笔者建议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并设置为几个学分,纳入学科课程设置中来,提高其学科地位。第二,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学习等热门的话题联系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状态,关注大学生比较重视的就业问题,将这些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与大学生联系起来,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3.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理论渗透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应用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4.与大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其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之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

5.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大学辅导员要求既是能充当心理咨询师角色,又是能充当职业规划师角色。高校在选聘辅导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核大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笔者建议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选聘的心理辅导员既可以是兼职辅导员,也可以是专职辅导员。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员制度,让大学生辅导员正确与大学生交往与沟通,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旦发现问题,便能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生做好“护花使者”。

6.建立大学生心理评估制度。第一,在大学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对大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大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第二,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抽查和复查。进入大学后,经过大学教育,特别是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怎么样的?这时候,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抽查,普查,来复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教育、纠正和治疗。第三,毕业阶段,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于毕业班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变化较大,所以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阶段,教师不能放弃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需要对毕业时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评估。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没有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怎么会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因此,需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第二,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加强高校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终身学习,需要进行在职培训。因此,高校需要安排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轮流去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从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4):120-121

生命与健康教育第8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原因 途径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承受着空前的压力,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这门课尤其重要,因为“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关系未来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新世纪基础教育水准的高低”。[2]然而就目前的形式来看,这门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对这一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1.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因

相关研究把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1)课程内容设置陈旧,时代性不强。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人际交往、恋爱和性、学习、求职择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问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对他们造成的困扰也是不同的,但教材的更新似乎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2)教学方法单一。很多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主要的形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基于此,相当多的研究者认为,应切实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例如:“将课堂讲授+作业+心理影片+心理测试+网上辅导。”[3](3)课程的针对性不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发展中的学生,但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从这点上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是不够的,例如大一的学生主要解决的是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和学习方法的的转换问题,大四的则主要是升学就业问题。

为什么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呢?除了前述的课程内容设置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外,还有以下两个深层次的原因。

1.1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一个核心和基础的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发展中的正常健康的学生,解决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难题,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有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及意义有一定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唯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人际交往、学业、恋爱和求职问题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对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即便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诸多知识,那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也仅仅限于表层,很难使它们进入其灵魂的深处,其结果便是“无力接受挫折,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4]那么所建构起来的心理防御体系一触即溃,犹如空中楼阁。当今,“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却对于了解生命整体意义,以及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茫然无知,有哪件事情比这个还要讽刺的呢?”[5]目前的教育只是充当了谋生的工具,而很少启迪学生认识生命,了解死亡,进而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所以,生命教育既是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始终的主线,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1.2当代主流心理学的弊端

现代心理学涉及很广泛的领域,现代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踪迹,心理学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于心理学的责难似乎已经很多,但毕竟它的发展历史还很短暂,不应再对它求全责备。但是有一点是要肯定的,它缺乏应有的深度,缺乏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讨,缺乏对爱、关怀、善心、慈悲等人类高级情感的探索,缺乏对人性超越部分的探讨及对超越存在着误解。

长期以来,主流心理学追求以自然科学的模式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在研究对象上追求可观察性,在研究方法上追求可实证性、可操作性。不可否认,在关于人的基本心理过程,例如记忆、感觉、知觉、表象、遗忘等方面,主流心理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的科学地位才得以巩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越来越发现,主流心理学在理解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时显得那么贫乏和无力,面对现代人道德迷失、生命失重、前途渺茫,人们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时刻感受到空虚、无聊、绝望、迷失,这些没有责任感、道德良知和精神追求,面对此,人们不禁发问,人的本性究竟如何?怎么样的自我才算是真实的自我?如何寻找迷失的自我?但对于这些,主流心理学在根本上回答不了。就像保罗・凯林所说:“冷静一点,睁开眼睛,看一看所谓的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人们像鸭子一样赶过去,饥渴地寻觅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却发现找到的东西没有营养,纯粹一堆垃圾。”[6]那么建立在主流心理学理论体系之上的心理健康知识可想而知缺乏应有的深度,触及不到人性的深处,显得苍白无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健康的价值则在于提升生命的意义与境界。[7]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关注生命的教育,如果不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其终极意义,那么它将失去存在的根本意义。

2.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途径

2.1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8]至于其具体内容的设置,国内目前的研究颇多,主要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方面:(1)生命认知。生命认知就是对“什么是生命”和“生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回答,是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核心和基础”,通过生命认知使大学生“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关注自身生命,又关注和热爱他人生命”[9]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脆弱与美好。(2)了解死亡。“今日的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就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10]而“否认死亡可怕的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的地球。由于大多数人相信人生就只有这么一世,现代人已经丧失长远的眼光。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已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的足以毁灭未来。”[11]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谈死亡是什么,或不去给受教育的年轻人揭开生命的真相,那将是极大讽刺,通过揭示死亡的真相,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不仅自己,更包括周围所有的人和生物,每时每刻都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进而能以怜悯之情对待一切生命,不再把很多的事情视为理所当然。(3)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以上两者的基础上,生命教育的第三部分的内容,是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既然生命如此脆弱,而我们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何在?这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生命教育迫切要回答的内容。通过这部分的教育使学生能理解衡量人生成败的标准和尺度,进而认识到人不仅仅为活而活,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努力保持内心世界的完满和富足,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人拥有幸福的前提和基础,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则因人因物而异。

2.2开发本土的心理健康课程资源

2.2.1加强对中国古代、近现代心理学思想、哲学思想的吸收

不得不承认,当今的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内容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的实践中,往往引不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很多学生认为书本上所传授的知识、方法太过于架空,无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例如,关于如何应对挫折,大部分的教科书认为应该:(1)保持乐观的态度,(2)理顺人际关系,(3)培养健全的人格,(4)进行合理的宣泄。可问题就在于,怎样才能保持乐观的态度,进而理顺人际关系呢?其建议看起来那么的苍白无力,当然,这主要与前述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弊病有很大的关系,因其对人性的研究是割裂而片面的,所以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形成整个学术界所认可的统一理论原则。当代的心理咨询、治疗理论、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上,而中西文化、人性观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西方心理咨询、治疗理论与方法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

相比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自成体系。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亦非常丰富,而且是在漫长的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的演变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要真正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点,进而建构中国心理咨询的理论框架,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上”[12]。“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素以关系社会、人生、伦理等人事问题见长,是一种直面人事、伦理中心、道德先行的文化,这种文化本应该富含心理学成分。纵览中国史籍和有关的现代及当代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传统文化中确实多有心理学方面的感性经验描述和直觉洞见式的深刻见解,其中有些看法至今仍令人惊叹,光辉无比,非西方文化可及”[13]。中国古典的人文著作例如《庄子》、《论语》、《大学》中包含了大量提升人格素养的宝贵知识财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切实提升自己的内涵和课程的深度,那势必要从中国古典的人文著作中吸取大量的精华,构建本土化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

2.2.2加强对宗教心理学思想的吸收

因为汉民族没有统一的,所以在建立本土心理健康知识体系的时候,很容易忽视对宗教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实际上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多神崇拜的泛神信仰,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和图腾崇拜,从原始的宗教到世界宗教无所不在,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以在对民族性格和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上起着难以估计的作用。而且宗教心理学思想中所涉及对道德、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讨,对人们爱和善的启发,对生死意义的论述,对人性超越部分的论述,也都是对西方心理咨询、治疗缺陷的补充,同时也是我们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所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2.2.3加速心理测量的本土化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本中,所能见到的标准化量表几乎全是从西方进口后移植的,虽然修订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验证这些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效度、信度,但在具体施测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所以,心理测量的本土化问题已提到日程上来。“而心理测量的本土化要从测量内容、测量手段、测量对象的本土化上入手,首先在测量内容上,目前不应再区分所谓中国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因为在未对中西文化做彻底的了解以前,我们很难说清楚到底什么心理现象才是国人特有的心理现象,而是只要涉及到本土民众的心理现象都应作为研究对象,在测量的手段上,或许可以发掘中国古代心理学、民俗当中所体现的心理测量的手段,并尽量使其规范化和科学化,例如农村妇女大都擅长刺绣、做荷包、剪纸,此外,在中国自古就有的七巧板、猜字谜、猜灯谜、对对联等或许可以将其程序加以规范化,作为测量思维流畅性、敏捷性和变通性的工具,而在测量的对象上,自然是本土的民众,但是也要有时间、地域、性别、阶层、民族、上的区别”[14]。

参考文献:

[1]黄志强,石青林.试论中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0,(4):57.

[2]单振生.高师生命教育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2005,15,(2):69-70.

[3]孔晓东,吴学思.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心理健康教育,2007,(6):44.

[4]任丽平.论大学生生命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93-94.

[5]索甲仁波切.生死之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5.

[6]保罗.凯林.郑伟建译.心理学大曝光--皇帝的新装[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7]单常燕,王俊光.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9):54.

[8]黄志强,石青林.试论中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0,(4):58.

[9]董佳男.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2(2):39.

[10][11]索甲仁波切.生死之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4.

[12]缪榕楠.传统文化下的国人心理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4,(3):6-71.

[13]程刚.魅力与困惑:心理学本土化追求的两难处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6,(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