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法治意识形态

法治意识形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0:36:51

法治意识形态

第1篇

【关键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识形态是其内在的灵魂,它是使国家利益得以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对国家安全全面保护的拦截网。2013年8月19日,通过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同时,还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对国家意识形态进行维护的领域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全面掌握宣传理念的主导性与领导权,使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意识

(一)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冲突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一冲突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根本特性。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以广大的社会成员为对象,使其将国家意识形态融入自身的思想之中,构建出与社会发展相符、与阶级利益相统一的思想道德体系,以此使统治阶层掌握全社会的精神动向。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效用,在不断推广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使受教育者能够从根本上有所转变,在价值观、思想认识及行为方式上得到一定的指导与约束。在此过程中,不只要重视思想体系的建设性,还要重视其批判性,面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要予以包容,创建出与时代需求相符合的、正确的价值体系。

(二)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类型的经济成分在经济领域中共同存在、发展,而思想意识形态是各类思想与文化共同存在并互相碰撞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受任何意志所支配”。在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意识到思想观以及价值观存在多元化、差异性的发展现状,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一种外在表现。此外,面对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或者持完全相反的态度的思想也不能完全放任,要在尊重的基础上相包容,但仍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主席认为,思想意识如不被马克思主义占领,必然会被其他与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思想体系所占领。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 “一元化”的本质要求,确立、稳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夯实文化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传承与积淀是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有选择性,通过经典文化的引入,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与广泛,使我国民族文化的思想与意识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

(一)公而忘私,家国天下的精神

在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中,一直将爱国爱民、关心苍生视为主流的思想理念,不少仁人志士都以此为动力源,不断奋进,为了国家与公众不断忘我奉献,所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诸如此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思想意识的不断普及,使普通百姓也具备了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当今人们怎样具备家国情怀,以民族兴亡为重,与资本主义思想潮流相抵抗,促使全民族更加团结,共同担当有着重要意义。

(二)仁人志爱,忠恕之道的情怀

儒家思想最讲究“仁”,孔子也在其言论中指出“泛爱众”、“博施于人”这样的观点;孟子则强调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传统经典思想都指出了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德,即:尊重、同情、关怀、助人等。孔子将“爱”当作出发点,提出了“忠恕”的思想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仁”与“忠恕”的思想体系正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以此为根,滋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担当的人物,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打造出了我国重礼重仪的文化特质。总之,“仁”与“忠恕”作为我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点,应当作为重要的文化资产融入到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在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弘扬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体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新方法、新途径

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重点是进行维护的手段能不能与社会发展的效率、人们思想活动的特性相适应。从根本上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的功能

隐性课程也叫潜课程,这是1968年著名教育学家杰克逊在其重要著作《教室生活》中指出的新名词,它是传统课程的一种延续。如何以隐性课程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化地为创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服务,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在校园环境的创建上,一方面从物质层面提升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围绕其文化内涵做文章。其次,学生不只是学校制度的遵守者,还要成为制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使学校制度具备科学性与灵活性,又能使学生更好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最后,鼓励师生互动的同时,也要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要使校园内的各个社团发挥作用,打造出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目标体系。

(二)借鉴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增强舆论导向功能

目前的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复杂性,因而只凭借系统化、传统化的理论传授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应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使教育手段具备丰富多彩的形式。

首先在面对国外文化的冲击时,不断强化国际话语权。在宣传方面要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第一点,对我国在国际方面的独立身份予以定义,使其对我国的“身份”与“立场”予以认可。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各个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际形象也将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初级阶段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面对诸多责权问题,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来面对,其在国际事务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享受的权利既不能夸大又不容贬低。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应以强化国际传播力为目的,一方面要与我国的根本利益相一致,通过引起强烈反响的重大社会事件,及国际重要新闻的报道与跟进,在不断分析与探索的情况下,在国际社会传播我国的观点,以此来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与地位。

其次,对社会化教育予以全面关注。西方国家往往通过社会化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水平,这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和重大优势。柯尔伯格指出的“道德认知发展方法”,提倡提高道德水平要通过学生本身的主观性来实现,德育需要让学生在道德方面进行深刻探索和努力的情况下进行自我选择。我国应在此方面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以社会化的学习理念,隐型渗透的方式完成思想政治观、道德观与价值观的传播。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美国凭借星罗棋布的博物馆,利用科技成果对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予以展现,通过不同媒介的宣传,以经典形象达到了鼓励、指导与教育的目的,尽可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文章联系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展开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在意识形态安全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的重要意义。并以积极的状态,为实现国家意识形态健康、稳定的发展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 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闻网,2013-8-20.

[5] 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6] 陈廷.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J].理论前沿, 2009(4).

第2篇

>> 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探析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方法途径 努力增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高校群团组织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作用研究 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专题研究 政治\语境与历史:意识形态概念的变迁 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逻辑 积极维护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探析 实施国家大数据工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互联网背景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动画艺术的意识形态研究 意识形态的冲击与消解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背景下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策略研究 党的十七大以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经验 论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大数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编辑的政治意识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编辑的政治意识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双艳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具有“意识”和“政治”两方面的内在一致性,编辑作为生产、传播与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给受众的主要媒介,在作出文化选择之时必然会将其所具有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融入其中;同时,国内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形势和国际和平演变进一步加剧的形势也要求编辑具有政治意识。编辑必须在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础上,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面建设引导为主,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编辑;政治意识;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20-03

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内的政治合法性,即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合法性的观念基础和解释框架,得到了最广大民众的广泛的社会认同。意识形态能够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政治权力和控制力量,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的支持力量和整合社会的重要手段,为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提供舆论领域的合理性支持。另一方面是对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安全。因为意识形态是形成国家利益的必要条件,是对国家利益的确认和表达[1]。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良性互动的同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防止国外不同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与和平演变,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进而也是巩固国家经济基础、保证党的执政地位、避免国家政权受到威胁的“软国家机器”。我国的编辑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既承担着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又担负着引导和教化民众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的职责,因此,编辑是否具有政治意识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

一、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的内在一致性要求编辑具有政治意识

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具有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性;二是意识性。这两方面决定了编辑是否具有政治意识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起着关键作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是属于受一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利益主体服务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思想体系,其本质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包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特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它与自然科学等不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以及处于较低层次的社会心理等最大的不同即在于它的政治性。意识形态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形态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思想和理念基础,主流意识形态能够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辩护功能,运用一系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执政党执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建立起民众对政权合法性的信仰。著名国际关系专家约瑟夫・拉彼德在《文化与认同》一书中指出,每一个政体都需要得到忠诚并行使着权威。而任何政体的忠诚和权威都需要有区别性的意识形态。通过意识形态的确立、传播和巩固,并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政体的权威性和合法化得以确立。第二,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是一种对民众进行引导和控制的软性力量,能够通过自身所具有的“黏合剂”和“混凝土”功能,引导、规范和整合社会力量,进而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从而起到与政治上层建筑同样的作用,因而具有政治导向性,也属于国家机器的范围。

政治意识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现象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评价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政治观点和政治思想,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显然,意识形态是被包含在政治意识的范畴之内的,是政治主体树立政治意识所要维护的一整套系统的政治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因而是政治意识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政治意识要求政治主体能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判断力和鉴别力。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是内在一致的,二者只是属于政治意识范畴的不同层次。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的确,处于政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政治而生存,每个人都会对发生在身边的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意识形态发展与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同步性又决定了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是一元的、纯粹的,都会存在多元性的意识形态。但是在这多样性的意识形态群当中,又必然存在着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影响着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对人们的政治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各类媒体的编辑是文化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是信息输入与输出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培育公民树立政治意识的职责。编辑在对各种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取舍的政治文化选择过程中,必然会对文章所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出或认同或否定的态度,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渗透其中,并将其中的精神内核呈现在读者面前,转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信念,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因此,编辑必须树立政治意识,本着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深刻把握社会、把握现实,以极强的政治鉴别力、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渗透进文化产品之中,引导整个国家、民族、社会树立政治意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当前国内外形势对于编辑政治意识提出的挑战

编辑必须具有政治意识,不只是内在的政治意识和意识形态的要求,而且是外在的国内外形势和政策的要求。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异体性压力、合法性压力、适应性压力、调节性压力、保持性压力的新挑战[2],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更为严峻。正如卡斯特罗所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意识形态化的世界上,只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试图把资本主义思想、帝国主义思想、新自由主义思想强加于人,恰恰是试图把一切与这种思想不同的思想从政治地图上抹掉。[3]”严峻的形势要求编辑必须树立政治意识,进而引导读者形成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自觉性。

一方面,从国内角度来说,我国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要求编辑树立政治意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宣传媒介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其职责就在于为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作论证。尤其是在当前的异质性社会,全球化使得思想文化在国际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可以促进不同思想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使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化的国际碰撞中获得有益的思想资源,但也势必会使原有的一元化意识形态受到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给社会和国家带来离散和分离的影响,严重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整合力,影响政治社会化效果;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已经摈弃了过去泛化意识形态的极端做法,“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人们以更实际的态度衡量评判一切现实问题,并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而排斥所谓的‘统一意志’”[4],社会呈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淡化和信仰缺失的倾向,这种承认思想观念多元并存的趋势,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看自有其进步性,体现了尊重人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的民主意义,但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进步发展的角度看,如果任由这种淡化倾向发展到极端,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必然会削弱,其社会基础和主导地位必然会动摇,进而会面临合法性压力与危机。因此,对于当前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我国来说,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更是至关重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应当是编辑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从国际角度来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但从来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反而借助于全球化和我国搞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契机,变本加厉地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试图解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这要求编辑树立政治意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步伐的加快,西方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论坛等文化融合的方式,将西方所奉行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以更加隐蔽和持久的方式向我国进行渗透与扩张,以至于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非主流甚至是反主流的意识形态。比如,宣扬西方民主,将党的领导和宪法与法律实施对立起来,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宣扬西方价值观的普世性,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图动摇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宣扬西方公民社会,企图把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权排除在基层群众自治之外,瓦解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宣扬新自由主义,企图改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削弱政府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宣扬西方新闻观,以新闻自由为借口,挑战我国党管媒体原则和新闻出版管理制度,企图打开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突破口;宣扬,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最终否定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以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质疑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这些意识形态,如果任其蔓延,就会干扰人们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上的思想共识,干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分裂影响。亨廷顿曾说过:“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5]”面对可能导致的社会政治信念和政治价值紊乱,编辑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政治意识放在首位,审视并确立自己的政治文化选择,严格控制并合理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坚决批判并严厉打击反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和统一。

三、树立政治意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编辑出版工作同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承担着舆论导向的重大责任,为此,编辑树立政治意识就体现在要发挥政治导向功能,站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准确把握国家的舆论宣传方向,在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处于空白期、窒息期和迷惘期之时,通过所编辑的刊物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到社会成员心中,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深层次问题引导,促进思想统一,力量凝聚,塑造出国家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政治人。编辑树立政治意识要注意以下几个结合。

第一,要坚持党性原则与双百方针相结合。一方面,坚持党管媒体和政治家办报办刊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编辑树立政治意识首要的就是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将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体现在新闻活动之中,坚持党的领导,遵守政治纪律,严守政治底线,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好政治方向观,维护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渠道和舆论阵地,营造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的政治舆论氛围。这是前提,是基础,到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现代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与普及化,公众自我选择的空间不断扩大,公民逐渐成为具有独立政治人格和政治态度的人,与此相对应,单一舆论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在逐渐缩小,为此,编辑必须适应社会民主化程度提高和民主意识增强的现实,紧跟民主建设进程加快的步伐,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对待不同的声音,又要仔细甄别稿件,充分发挥“过滤器”功能,做出正确的政治文化选择,同时还要在宣传方式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与意识形态多元化相结合。任何一种政治社会制度都存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但是在这多元化的“多”中必然存在一个“一”,即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用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任何一个政治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一个意识形态群,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是主流与非主流的统一。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主流意识形态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本质体现与反映;同时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非主流或反主流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这些多样化的意识形态虽然很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国外输入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体现,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面对多元化意识形态群,编辑既要尊重多元性,遵循公民政治意识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反作用规律,将人们从以前那种束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极左的单一性观念和思想中解放出来,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西方文化之时,编辑要站稳立场,善于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介绍和评介国外文化,去伪存真,借鉴并吸收其文明成果,取其精华来丰富和发展我国意识形态,提高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多元化意识形态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主体地位,并借助于语言工具和载体,调整、补充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创新与传播形式优化之间的最佳结合,将主流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科学性、规律性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内涵传递给读者,扩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资源,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或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提升其合法性地位,增强其凝聚力和吸引力,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向心力。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意识形态性;人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4-0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著作数量逐年增加。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一元论

一元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所谓意识形态性,是指它的政治性、阶级性,也就是它明确地属于一个阶级,并为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的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关于这点,很多学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而非意识形态性。将意识形态性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认为,他们没意识到政治性仅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因而用意识形态性来表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仅能全面完整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且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属性。

2.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并非单一属性,而是双重属性的统一。主要代表观点有:政治属性和管理属性的有机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两个基本属性,就是社会政治属性和经济管理属性。”政治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政治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而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一个特有属性,而科学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实践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工具性与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既需要考察其满足阶级与社会需求的一面,更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求它的属性,既要看到它的工具性本质,也要看到它的目的性本质。”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当前学界比较热的提法。

3.多元论

多元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多种概念表述。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实践性,内在的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还有学者从政治维度、伦理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体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概括为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和启蒙性。也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归结为政治性目的性、内容历史性、手段多样性。

总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术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论证每种观点,都可谓一家之言,至今尚未得出定论。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由事物本身的特殊矛盾决定的,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既要符合本质含义的一般规定,也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特点,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区别于其他事物而独立的东西。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意识形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1.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最普遍的属性

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其中政治往往处于诸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并制约着意识形态中的其他内容。那么为什么不将政治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呢?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还有的学者将法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围,仅仅用“政治性”来概括,难以全面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意识形态性则可以。世界各国,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各国教育现象无疑千差万别,但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属性是意识形态性,即每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都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2.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有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显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意识形态功能。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将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志上升为全社会意志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也总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各种途径,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到社会中去,用以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拥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管理,实现社会控制。当然。也不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即它非阶级性和政治性的一面,它可以为一切社会和社会中所有人的发展服务,提高受教育者知识水平和交往能力,使其掌握相应的生活准则,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二者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为补充,意识形态功能居于主导地位,非意识形态功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意识形态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这些内容均以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表现出来,并且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目的是现实其统治利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不断更新、完善,比如现在很多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了心理教育等内容,但无论怎么发展完善,都改变不了意识形态这一核心内容。

同时,笔者认为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单一的概括为意识形态性,这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点绝对化、片面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任务是要培育“四有”新人,因此,本质中应该体现“人性”的一面。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强调服务统治阶级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位说占据主导地位,内容上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方法上以灌输为主,忽视了个人素质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空场”现象,这对人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且,现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党中央也提出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人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归结为意识形态性和人性的统一。这样既避免了用意识形态性来表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单一化、绝对化的倾向,又将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范围看,更具有层次性。当然,二者中更为根本的是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可以得出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然要传播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使其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转型时期,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容易受到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潮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可能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发展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均是从统治阶级出发,而不是从受教育者出发,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满足人的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人们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加深人们教育内容的理解。还要转变“填鸭式”教学方法,灵活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掌握教育内容。此外,教育者还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转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教法,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良好风气。

3.坚持意识形态性和人性的有机统一

意识形态性和人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二者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不可偏其一方,忽略另外一方,也不可将两者对立起来。二者中更为根本的是意识形态性,所以教育者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需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要求,将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给受教育者。同时,不可忽视受教育者人性的一面,做到以人为本,使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意识形态性和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以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和人性的有机统一。同时,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定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应随之发展完善。所处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应有所区别,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开放新。

参考文献:

[1]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起源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青年;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38-0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我们最大的社会存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在社会层面,我们的意识形态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应与这一客观事实相一致,即与党的性质宗旨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一致。据此,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围绕并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一系列的思想观念体系。而青年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进步发展的主力军,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对象,做好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是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面。那么,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社会价值多元、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复杂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加强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要面对且要审慎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一、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值得肯定,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而且相比于过去,今天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无论是教育环境、教育对象,还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多元化浪潮的席卷下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给我们有效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少挑战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的认同危机

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以下简称“三化”)本身就是双刃剑,对广大青年来说,“三化”虽极大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主体意识,丰富了话语内容,但更为直接且极具危害性的是弱化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有学者曾基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现状做过实证分析得出: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非常认同的有6%,比较认同的52.7%,两项加起来有58.7%,但考虑到调研对象主要是高校从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而认同率并不高。作者不无悲观地指出:如果调查对象是整个高校教师队伍,其认同率会更低。其实,作者只是考虑到了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情况,如果是整个社会,结果可能会让人更为悲观。此外,在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率不高的背后,我们还应注意到意识形态的西化危机。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企图从未停止,其借助世界技术、文化高地等优势,不断向我国青年群体进行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意识等方面的渗透,冲击并削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最后,“一个思想,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要让人接受,必须给出让人接受的理由,而且必须让人们觉得这个理由是站得住脚的。”当前在青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我们过多强调的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意义,而忽视或较少地以理性的角度去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习践行的理由即合法性问题,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公众认同最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自身存在局限性

首先,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问题。教育工作者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在这不具体展开说明,我们主要从广义和狭义上进行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可知,广义的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指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各级领导、专家、研究人员、教师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总称。狭义上主要是指从事学校教学、科研的教师群体。本文所指教育工作者即为狭义上理解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科研的教师。部分教师本身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偏见或误解,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有的对西方价值观念缺乏思辨,防御意识淡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认识不足;也有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对教学科研缺乏热情和创新等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就是极好的教育资源,但如果这一资源匮乏、无力甚至是已经腐化成不好的资源,那还如何教育青年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师本身就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

其次,青年自身的问题。在分析青年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先对青年作个年龄界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青年是指16-45周岁的人,但结合中国实际,我们所讲的青年主要是16-35周岁的年轻人,这一年龄段俗称青年期,是人生从半成熟逐渐过渡到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创意无限,自我意识突出,接受能力强;但也存在思辨能力弱,叛逆心理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稳定,感性有余理性不足,道德选择能力弱等问题。因而,青年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容易产生偏差。比如面对西方文化所推崇的一些带有政治目的性的所谓的人权、自由、平等主张,很多青年在不加分析和理解的情况下就热烈追崇,甚至出现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西方是好的错误心理。青年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给我们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最后,教育内容和方法问题。有学者自2008年以来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方面,意识形态宣传最大的弊端是空洞,问题最大的是空话太多;意识形态的传播缺乏吸引力,而且作者依据调研数据提出要提高主流意识的吸引力,主要在于改革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形式,改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和引导。事实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而且关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各个层面;再如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内容和很强的实践要求。只是在教育内容方面我们使用最多的是学术语言、政治语言、哲学语言,一般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政治权威等方式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较少地使用为青年普遍能接受的生活语言、社会语言、感性语言,方式方法简单粗糙,甚至是以“软暴力”方式进行教育活动。

(三)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与消解

意识形态对人的影响往往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以及正面与负面两种倾向(本文所指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指负面倾向的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应的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或称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如此,而非主流意识形态总是以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冲击和消解青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实践热情。例如西方媒体对中国大型会议的报道中往往将镜头指向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被青年人所熟知的重要领导人“抓耳挠腮、叉手瞌睡”的样子,明为报道会议,实则是对中国、对中共“真实的丑化”,从而达到其在中国观众内心播下淡化甚至厌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种子的政治目的。同时,也有学者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特征作了如下总结:我国非主流意识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健康与低俗、进步与保守等思想意识杂陈、清浊激荡、良莠不齐等特征。因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并不稳定的青年来说,其很难分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这些特征。非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消解已十分明显。

(四)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网络阵地的缺失

人民网(理论频道)加编者按推介了江苏省宜兴市某高中学生《网络治理,我们到底缺少了什么?》一文,文章从“思想上缺少理性独立的思考、治理上缺少依法治网的保障、方式上缺少人心入脑的鼓动、舆论上缺少了网络正能量的支持”四个方面阐述了规范网络乱象、净化网络空间的重要性,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的缺失问题。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已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正深刻改变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进行思想文化传播、信息交流等的重要平台,而一直标榜是网络文化代言人、网络时代主人的青年人更是活跃于网络世界的各个领域,被一些学者称为“N代人”,他们中虽有如《网络治理,我们到底缺少了什么?》一文作者这样具有独立理性思维和政治正确性的“网络良民”,但也不乏一些“网络游民”、“网络暴民”、“网络反动者”等。更需高度警惕的是许多境外势力借助QQ、微信、微博、微视、论坛、贴吧等平台广泛传播并散布一些极端思想舆论,以蛊惑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毫无疑问,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对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有学者曾撰文讲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建设状况并不乐观,“马克思主义网页总量少,影响小……网站不大受欢迎……功能单一……网站内容良莠不齐,人员素质难以保证……网站存在异化倾向。”综上,我们必须牢牢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

二、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五维”构建路径

“青年强则中国强”,同样地,“青年弱则中国弱”,这“弱”字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没有科学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青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是否认同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方针政策,是否认同国家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否认同民族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则直接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包括青年自身的命运和前途。因而,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鼓励青年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如何加强?可提供思考的路径之一即构建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网络、青年自身等文化形成主体在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五纬”体系,以政治统领为前提,以法律规范为保证,以道德渗透为基础,以网络辐射为路径,以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断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最终实现青年乐于学习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和要求。

(一)政治维度

从政治角度思考青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首先应提高青年的政治认同度。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在政治共同体的一种政治态度,它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是把社会成员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而如何增强政治认同?一方面在实践中去体验,党和政府应提供各项政策制度鼓励青年政治参与,如参选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开设青年问政窗口等。这既可有效地宣传和推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而且为青年提供了政治表达和能力施展的窗口,同时也使青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做好表率。另一方面,认同基于信任,政党则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因而增强青年对政党的信任是提高青年政治认同度的前提,也是进行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当前开展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一系列反腐倡廉工作,得到了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信任和支持。其次,应满足青年的合法合理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体验只是对部分青年政治需要的满足,而对当前中国绝大多数青年来说,其关注更多的是包括就业创业、住房上学、社会公平等在内的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能否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因而党和政府必须改变传统强制灌输式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模式,而切实解决和满足青年合法合理需要,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最后,培养政治明星,发挥国家领导人的政治魅力和影响力,但要避免神化或过度偶像化政治人物和国家领导人的倾向。

(二)法律维度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基础保障。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讲的法治是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设定的法治。西方理论鼓吹法治的绝对独立性,法治脱离甚至高于政治,这一思想观点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超然的法治。任何一个国家的法治都脱离不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在我国,法治思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法治途径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使民众理解、接受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将法所倡导的公平、正义等理念根植于社会,内化于民,实现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律化。其次,坚决维护司法的独立性,维护法律尊严。在我国,司法与行政挂钩进行“法/权”交易的现象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民众对法的轻视心理,导致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腐败滋生,不利于我们对青年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最后,建立健全民意沟通表达的法律机制,民意表达如同渠中水,宜疏不宜堵,而如何疏?疏得如何?则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民意表达是否顺畅,反映的问题能否得到较好的解决直接影响着民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信任与支持,是关系民心向背的大问题。

(三)道德维度

在我国,无论家庭美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单位职业教育,还是社会公德教育,都是遵循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道德实践活动。可见,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本身就蕴含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也内在地包含了公民道德教育要求。那么,如何实现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推动作用。首先,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践行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同志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因而,加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践行以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关键在于加强公民的“三德”教育即国家大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教育,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道德践行。其次,从纵横两向总结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有效推动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良性互动和创新发展。即不仅要善于吸取其他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还要善于总结我国历史上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如有效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强调发挥个人价值对公众的重要作用的公民教育理念,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道德观;学习西方国家如何将包含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社会语言而被公众乐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但又要警惕西方“普适价值”的话语陷阱。最后,树立道德典范,净化社会风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各种价值观念无论好坏充斥着整个社会,道德迷茫、道德混乱、道德失范问题已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越是全面深化,越是需要整肃社会道德风气,需要树立道德典范,发挥社会青年精英的意识形态教育作用和责任,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性。

(四)网络维度

罗曼・罗兰说道:“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这道理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网络世界的自由需要规范,而如何规范?最重要的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作用。具体而言,即要打好意识形态软争战,夺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就必须加强包含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在内的“四维网络”体系的构建。在国家层面,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的统领作用,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依法治网、依法管网的有效机制,在保证网络信息交流的自由度的同时,更应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保障。此外,还应加强网络法治与网络德治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网络强国。在社会层面,网络安全问题并不只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各自的网络沟通平台,各社会阶层都有专属的网络交流群或论坛等。因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集团或组织,都应注重各自在网络上的言行,不要充当西方不法势力的传声筒,而且还应当承担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单位网站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相关网页、政府利民为民网络服务窗口链接等。在家庭和个人层面,关于网络普及率问题,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第一,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人村,……宽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第二,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网络对每个家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而言都已不陌生,因而,如何做好家庭对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宣传教育的作用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小也是最基本的单元,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对他/她的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地包含了关于如何建设健康而美好家庭的理念,因而在家庭教育中,青年人不论是年少未成家还是已结婚生子都应注重意识形态所蕴含的良好的文化传统、民族感情、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对自身及子女的教育作用,将内化的良好家风家教外化于生活日常的网络行为习惯以及网络用语。

第5篇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 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 批判理论

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深入而广泛地影响到全球经济、政治的各个层面时,人们渐渐由以往对重大经济、政治问题的关注转向对科学技术的关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先后提出并论证了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这一批判理论。

关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哲学家、政治家德・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1754~1836)在其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中首次提出,意为“观念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沿用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但其所指却颇有不同。在特拉西看来,意识形态是科学的代名词,而马克思则用“虚假的意识”来指称它,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地为其作出定义,而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作出论述:“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社会的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①就本质而言,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②,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持批判态度,认为意识形态无非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颠倒的反映,是统治阶级借以掩饰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实践性、总体性、阶级性、掩蔽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而意识形态作为“虚假的意识”则具有合理性、普遍性、永恒性、目的性和观念的支配性等特征。马克思也论及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他承认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但不是意识形态,认为科学可以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变化,却把它排斥于意识形态之外。

法兰克福学派论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

面对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欣喜地接受着它的雨露恩泽,迷失在科学技术的理性之中。而法兰克福学派的诸位学者另开门窗,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人的异化等一系列观点,尤其在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上,更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观点。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具有操纵功能。如果说,传统的意识形态曾借助法律、政治、宗教等手段来教化民众,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那么在现代社会,统治阶级更多地是借助于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操纵民众意识。正如阿多诺在《意识形态》中所言:“这一直是由文化工业――电影院、商场、画刊、无线电、电视、各种文学形式、畅销书和畅销唱片……加以实现。”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包围中成长,因而习惯并接受着统治阶级所驾驭的意识观念:领袖之英明,敌人之邪恶诸如此类。统治阶级按自己的意志传达他们乐于让民众知道的事情,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引导人们的社会选择,动摇、修正或重新建立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等等新的规则。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正是借助科学技术成功地控制着民众,获得权力和影响。马尔库塞认为,目前的社会控制形式是技术的,科学技术不仅不是中立的,而且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它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渗透左右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具有欺骗功能。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它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歪曲地反映着生活现实。在现代,科学技术凭借其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在物的层面上蒙蔽民众:人们习惯于享受现代通讯所带来的方便,豪华别墅所带来的舒适,家用电器所带来的惬意,……人们越来越痴迷于追逐物欲,把对自然的占有当作一种自我的实现,而忘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到底是什么?科学技术改观着人们的生存环境,改善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正是这种表层的满足,使人们盲目地相信科技的威力,而科技也在给予人类物质的同时,剥夺其思想的自由。更为可悲地是:人类把这种在科技牵引下的被迫的、受压制的、不自由的生活当作一种舒适而自由的生活。哈贝马斯认为,旧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形式,而新的意识形态则表现为非政治的科学技术的形式,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相比旧的意识形态摆脱了由阶级利益制造的骗局、政治空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更巧妙地为统治阶级制造骗局,更彻底地实现其政治的、经济的目的。

第三,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辩护功能。法兰克福代表人物阿多诺直言宣称:“意识形态就是一种辩护。”哈贝马斯也认为在传统社会中“任何一种重要的世界观(神话,盛行的宗教),其目的都在于使统治合法化,并产生效力。”③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在为其服务的阶级作合理辩护,科学技术同样具有这一功能。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之所以如此发达而现代化起源于新教伦理,在巩固西方现代文明的层面上,科学技术无疑是其中最重的砝码。毫无疑问,在这里,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的合理存在而辩护着。正如马尔库塞所言:“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提高阻止了革命意识的发展。工艺进步增加了人的需要和满足,但同时工艺的利用又把需要及其满足变为压制别的东西。也就是说,需要和满足本身支持着屈从和统治。”④科学技术没有言传身教,而是以自己强大的社会的、经济的效应为统治阶级的合理存在作精神的、物质的辩护。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合理性”概念最早由马克斯・韦伯提出:合理化的含义首先是指那些服从于合理的决定标准的社会领域的扩大。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表现,自然被贴上“合理”的标签。传统的意识形态更多地是借助于政治力量来确立其合理性与合法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更多地是凭着自己的经济效益来确立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现代社会,技术理性已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在其指引下的生产力和潜在的增长稳定了这个社会,消解着传统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的终结,“相反,在某个特殊意义上,由于当今意识形态处于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发达工业社会比它的前身更意识形态化。”⑤技术理性作为社会的统治手段极大地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整体面貌,在这一合理存在的技术统治下,人类不仅在与自然界而且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中异化和物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凭借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使整个社会的思想和人趋于单向化;借助实际问题的面纱作掩蔽,证明了一个确定的阶级的统治利益是正当的,压制了来自另一个阶级的寻求解放的部分需要。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技术理性至上、科学技术意识化的思潮给予了揭露和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又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批判对象的转移。法兰克福学派把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归咎于技术的异化,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制度的批判。技术理性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能成为新的“宗教”,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造成的,这是一个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而恰逢现代科学技术充当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的这种批判也背离了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核心――政治经济学,而只是从上层建筑这个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这是一种不彻底的批判。说到底,法兰克福学派用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取代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的批判显然不能触及资本主义的实质,因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际地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象的社会关系,才能把他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⑥(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本文系天津医科大学科学基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ky56)

注释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9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页。

③[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

④[美]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437页。

第6篇

[关键词]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技术统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2 — 0032 — 02

科学一直被看做是一种人类生产,并且具有其他生产所没有的特殊性。科学技术的特殊性在于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科学可以成为生产力,为创造剩余价值提供服务。而哈贝马斯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将会体现的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应该被放在最高的位置,哈贝马斯更重要的成就是,他将所认识的科学技术与哲学的意识形态联系到了一起,他认为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一、如何理解“意识形态”

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虽然不是哈贝马斯的首创但却是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我们要对哈贝马斯理论进行探究,掌握哈贝马斯理论,首先就是要理解“意识形态”的含义,以及什么是意识形态的功能。追溯“意识形态”的根源我们可以知道,它最开始是来自于法国,被一位叫做特拉西的哲学家首先提出,并且试图用意识形态来描述一门关于观念与感知的分析的新学科。马克思所表达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代表着法律、政治以及统治阶级利益,是情感表象与观念的总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体现了在具体社会中人们通过实践对于社会物质形态的理解,以及把握社会物质的程度,而这种对物质形态的理解不是真实的,它是虚幻的,它反映现实的方式是依赖主观幻觉以及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形态成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使得统治阶级的一切统治都变得合法起来,从而让民众服从于统治阶级,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意识形态的认识来了解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这种满足程度使人们认可了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能够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满意度逐渐增加,导致人们对社会基本职能的思考减少,对社会基本职能的议论程度也逐渐降低。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的晚期统治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资本主义通过科学技术来得到完善,因此科学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资本主义社会起着辩护作用。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一旦成为第一生产力,那么就意味着它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也将履行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哈贝马斯以科学技术为标准,分析了社会不断合理化的原因,以及它与资本主义逐步制度化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了科学技术有利于社会合理化与制度化的结论,有利于统治阶级对民众进行阶级统治的结论。而如果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那么将有利于高度丰富社会财富,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如何理解技术对意识具有统治功能的思想

认为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其实并不只是哈贝马斯的观点,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热衷关注的理论之一,他们在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也得出了很多能够促进后来的人们继续深入研究的结论,为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奠定了基础。法兰克福派的思想家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倡导合理性,并且将之作为社会的本体,通过科学技术来体现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通过这一意识形态实现对人们的控制,让广大人民群众服从统治阶级的领导,以巩固他们统治的长久治安,使整个社会实现形式意义上的一体化。

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认为意识形态会对人们真正认清社会矛盾与冲突造成阻碍,在他看来,意识形态具有模糊人们视线,阻碍人们看清现实的功用。将科学技术当做意识形态,通常会让人们丧失他们本应该具有的对于社会整体性把握的能力,在对社会的认识上,失去他们自己的认知,而人们所看到的和所认识到的社会完全就是统治阶级通过科学技术向人们展示的代表着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不是人们真正通过理智认识到的社会。科学就像政治、法律及哲学一样,在统治阶级的意志下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它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会掩饰社会的本质,而且还会导致人们无法发现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使得人们对社会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意识形态从本质上来说具有欺骗性,这也符合人们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识。

德裔美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之一的赫伯特.马尔库塞更深入地对霍克海默的观点进行了研究论证,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正在改变并且逐渐取代意识形态的传统意义,成为统治者辩护的工具,它的奴役性和工具性体现的日益明显,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对人进行“奴役”和统治。科学技术让人们认为它所带来的一切改变就是人们所面对的现实,它的意识形态功能试图让人们对它顶礼膜拜,从而不断巩固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提高技术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地位。

关于科学技术的统治功能,哈贝马斯与前面两位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持有不同的意见,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并不是在诞生之初就附有意识形态的功能,这一功能在资本主义初期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而是到了资本主义晚期的时候,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才体现出日益明显的特征,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直以来,人们相信科学是对于真理的追求,它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政治教育和知识的灌输,就能自然地进入人们的意识当中,让人们自觉地承认科学技术统治的合理与合法性,从而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晚期的统治方式。

三、“技术统治的意识”具有怎样的特征

第一,技术统治意识已上升成为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表现在减少了意识形态性,那种使人们感到迷惑的力量已消失,从而使得它对人们的欺骗性减少,变得更为客观,合理,技术统治下的意识比以往的意识形态更为广泛。技术统治的意识比旧的意识形态更能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是在资本主义晚期才出现的。在资本主义晚期的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国家增加了国家干预,使得影响社会发展的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的层面,成为了政治问题,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性质。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晚期的时候,科学技术已经被当成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使得原本政治上的问题演变成为了技术上的问题。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它的社会制度得到改进与完善,从这方面看来,科学技术充当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角色,它也不自觉地成为了晚期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并构成了统治的合法性。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整合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并且这种渗透是无法抗拒的,它在人还未作出反应时便迅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强大的控制性是它的双重职能带来的,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控制扩大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整合。

(一)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促进了社会整合的实现

科学技术不断向生产领域发展,并逐渐渗透其中,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促进改革生产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它还能够直接影响上层建筑,促进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迁,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但是,在这方面哈贝马斯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认为,日益渗透的科学技术有利于维护现行制度,它并不会使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被颠覆,反而会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根据哈贝马斯的研究可以看到,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晚期社会,有两种新趋势:一是国家越来越频繁对社会各项活动进行干预,国家的职能体现的日益明显;二是技术与科学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依赖程度加深。有了这两种新趋势,之前马克思所提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各种体系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控制和领导经济活动,达到调节经济发展过程的目的,从而消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

所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它对实现社会整合作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在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不仅作为生产力存在,而且还以意识形态的状态存在,共同实现对社会的整合。

(二)科学技术通过整合文化和人心,加强社会整合

科学技术通过自身的社会职能对人心与文化都进行了整合。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使得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将自身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对创造“利益一致”这一幻影深深着迷,丧失了自觉意识,不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科学技术就这样实现了对人心的整合,使得它对社会的整合作用表现的更为突出。

哈贝马斯更加注重对资本主义文化这一板块进行剖析,在科学技术的论述上具体地体现。他更强调科学技术对于人心和文化的控制因为他觉得文化领域能够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实施提供依据,笼络民心,淡化阶级观念,最终实现对社会的更大程度的整合。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人们从中获取了利益,丰富了他们的物质财富,人们关注的视线逐渐转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上来,淡化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关注,科学技术在这一点上很好地做到了对人的统治。

科学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通过自身极强的控制力来改变人们的观念,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强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依赖与重视。科学技术通过对文化系统的强大影响力,达到通过文化的整合促进社会的整合的目的。

综上所述,哈贝马斯科学技术理论是有它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对它的优点的认识。哈贝马斯在研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通过科学技术的双重职能得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整合作出的贡献,这是哈贝马斯的不可忽视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于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倪伟波,任雪萍.论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观〔J〕.江淮论坛, 2007,(01).

〔2〕 刘京.哈贝马斯“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思想探源〔J〕.求索, 2006,(02).

〔3〕(德)哈贝马斯原著.哈贝马斯精粹〔M〕.曹卫东,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第7篇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历史性,社会意识是对一定社会经济的具体的、历史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二是系统性,社会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思想和观念形态的总和;三是阶级性,社会意识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四是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相对独立性是以它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为前提的。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国家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不受威胁、免遭危害,能够维持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和谐有序的状态。

二、大数据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西方国家宣称“普世价值”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

大数据时代,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宣扬和推行“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普世价值”以争夺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其实质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下提倡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观有本质的区别。凡此种种,破坏了我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二)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他们通过数据传播极力美化西方的人权观念以及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和多党轮流制度等政治思想,诱使我国向西方民主制度演变才能解决改革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严峻挑战。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表明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和多党制”必将影响社会稳定,引发动荡和分裂。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经受着严峻考验,一定要把意识形态安全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三)西方国家鼓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及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意识形态安全

大数据时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充斥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空间,威胁着意识形态安全。当前,需要特别警惕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在这些社会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者妄图通过否定革命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诋毁党的领袖人物。新自由主义者,其政治目的企图用资本主义制度“规制”世界,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的鸦片。

三、大数据背景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战略路径

(一)经济保障:发展经济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

大数据时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大众消费文化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推行“文化跟着贸易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核心,通过“软包装、硬内核”削弱我国主流文化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2016年4月19日习总书记在京召开网络安全座谈会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有新动力,要通过互联网带动技术流、资金流、物资流,减少对国外市场产品的依赖。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当前,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人们才会认同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承认并拥护党的合法性和正当地位,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二)政治保障:确保政治稳定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大数据时代,作为信息传播手段的大众传媒,从一开始就相应地具有政治功能。“互联网与其说是一种信息技术,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转型的推进器。”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垄断、妨碍其他国家对信息的谋取和运用,渗透并传播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思想,以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利用多样化网络、舆论平台,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的问政手段;另一方面,要为民众参与政治,表达政治意愿提供新的平台,实现由“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充分发挥政治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颠覆少数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意识形态渗透,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

(三)文化保障: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意识形态安全的软实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大数据时代,我国正处于大众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一方面,要把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传播媒体和文化媒体联系起来,通过网络建立“红色论坛”,“红色革命阵地”,把传统文化实现从政治说教向寓教于乐,从政治文化向娱乐文化转变;另一方面,努力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质体现,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当下,必须利用新媒体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强化和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在日常宣传报道的话语空间和方式,唱响“主旋律”,发挥其引领和整合作用。

(四)法律保障:加强网络立法净化意识形态安全的空间

大数据时代,网络为人们表达思想、参政议政,提供了更快捷的社交平台。但这种表达也可能产生两面性,即除了合法表达外,有可能产生一些诽谤、侮辱、煽动性言论。一方面,应遵循公民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相平衡的原则。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防止权利的滥用和无限扩大;另一方面,公民也要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另外,网络平台中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对网络违法的监控力度,妥善处理数据采集和个人隐私安全,防止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网络制造,散播虚假言论,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029-04

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意大利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实践哲学,显然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认为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仅重视实践(社会革命)以及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斗争,而且强调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如他曾在《狱中札记》中提出,用术语“卡塔尔希斯”即“用来表明从纯粹的经济的(或感情的—利己主义的)向道德—政治的因素过渡,也就是向更高地改造基础为人们意识中的上层建筑过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政治性和阶级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它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同志曾认为“没有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此,对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的研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内容

(一)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

葛兰西认为“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换句话说,国家是披上了强制的甲胄的领导权”, 而“市民社会的立脚点于纯粹的科学”[1]222,这个市民社会的活动是既没有“制裁”,也没有绝对的“义务”,但是在习惯、思想方式和行动方式,道德等等方面产生集体影响并且能到达客观的结果。”总之葛兰西强调了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国家)的一致性,政治社会代表暴力,而市民社会代表舆论[1]191,强调了市民社会舆论的重要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二)强调“国家精神”的重要性

葛兰西指出,对同那种物质上“看不到的”、但感觉到是很活动的和积极的、并且被考虑到它们好像是“物质的”、在肉体上被感觉到的力量团结一致负责,这才是在一定场合下称为“国家精神”的东西[2]。而且他还指出“在东方,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处于初生而未成形的状态。在西方,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存在着调整了的相互关系。假如国家开始动摇,市民社会这个坚固的结构立即出面。国家只是前进的堑壕,在它后面有工事和地堡坚固的链条。”[1]120他的这些表述说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也指出在西方更加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

(三)突显知识分子对巩固意识形态战线的重要意义

葛兰西指出,“不存在知识分子的独立阶级,每一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或者在努力造成这种阶层。”[1]180他还提出“掌握很多训练有素的干部的传统的统治阶级,能够迅速撤换人员和改变纲领并且能够在他的权势下的阶级未及重新组织之前重新恢复它的失去的统治。”[1]318强调知识分子的培养以及知识分子对于政权稳定的重要性。而且他还进一步提出小学教育除了开设基础课程如读、写、算、地理、历史外,还应加入“法律和义务”等政治观的教育。

(四)强调国家的“伦理性”和“教育者”角色的重要性

葛兰西指出,“每个国家都是伦理的,因为它的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把广大居民群众提高到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从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文化和道德水平(或型式)。”[1]158统治阶级要教化和灌输属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每一种力图代替常识和一般旧世界观的文化运动要经常不倦地重复自己的论据(改变它们的文字表达形式):重复是影响人民思想的最有效的富有教导意义的手段。”[1]217他还进一步的指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1]23由此可以看出,葛兰西强调国家一定要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文化团体和队伍,从而争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宣传和灌输无产阶级的价值观。

通过上述关于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的阐述,可以看出,葛兰西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以及提出许多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对我国当前的意识形态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316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群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统治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为指导的教化和灌输活动,以便使社会成员形成稳定和统一的社会共同信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涵义

(一)关于意识形态的涵义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意识形态的涵义有四种理解:第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先按照当时的使用方法,用“意识形态”指称一系列虚假的观念体系,对当时德国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展开批判。这里的虚假主要是指其颠倒了物质现实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的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甚至以观念代替现实;第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意识形态”的使用还有一个更为一般的用法。他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这里预示着马克思给“意识形态”一个新的概念,即用“意识形态”指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代表其阶级利益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在这个意思上,意识形态不一定完全是“虚假”的;第三,关于阶级意识。马克思写到:“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即这种意识形态在起源时必定偏于某一方,然而却必然代表当时人类的一种普遍诉求或共同利益。一旦人类的普遍利益真正实现,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也就不复存在;第四,马克思用“意识形态”来描述一系列社会现象。它们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产物。它们不完全由生产的经济条件所决定,也不能完全根据生产的经济条件来解释,而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主要是指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一般在社会发生变革、革命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反动力量,阻止人们行动起来反对现存的压迫自己的社会秩序。

因此,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世界深刻反映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体系,意识形态始终代表一个阶级和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是统治阶级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实践活动,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统治阶级以学校、社会团体、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介进行的教化和灌输本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便使被统治阶级认同统治阶级主流价值观的活动。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的“习惯、思想方式和行动方式,道德等等方面产生集体影响并且能到达客观的结果。”一旦统治阶级的主流价值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同,并且进一步的“内化”和“外化”,便会产生巨大的效果;也指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明的意识形态性,并且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从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上看,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都是反映了社会上一定阶级和群体的根本利益,是一定阶级和群体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但是二者又是有区别,意识形态的内涵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广,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意识形态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即有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思想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政治观为载体的教育活动,显然前者包含后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形态教育是通过教化或教育把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点,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共同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达到社会整合,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4]11由此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辩护作用。自古以来,统治阶级都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教化和灌输,以便达到维护国家政权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目的。从孔子的“正名”、孟子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到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及“三纲五常”等等封建社会核心主流价值观的灌输和教化,都是以“君权神授”为载体来进行的政权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辩护,新中国成立时,和黄炎培进行的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讨论,得出“民主”,即在民,是政权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来源。政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但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得以弘扬和内化,离不开政府的宣传和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二是整合功能。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关键期和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格局造成了思想的多元化,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为指导的教育活动能够起到整合和统一社会成员思想的作用,从而形成群体意识,它作为一种社会“软权力”,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启示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和发展”,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当今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暴力战争,更多的是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决和较量,因此高度重视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一)突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功能教育,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

当今国内学术界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迈向科学化,就必须价值中立,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去“意识形态化”,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和价值性不能达到统一,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这一本质和固有属性显然是背离的。正如列宁说“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的加强。”如前所述,葛兰西认为,国家具有伦理性的特征,“因为它的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把广大居民群众提高到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从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文化和道德水平(或型式)。”同志也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因此党的思想工作决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而是必不可少、大有可为的。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施加影响,从而提高认识和统一行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和平演变”起到积极的抵制。

(二)突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功能教育,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转型期和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突显期。近些年来,我国暴力性的频发,面对突发的暴力性,我们采取的态度多是“堵”而不是“疏”。于建嵘在《当今中国能避免社会大动荡吗?》一文中指出,我国当前政府应对的价值理念是“刚性稳定”,即以社会管制绝对状况为目标,以国家暴力、控制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为手段,缺乏韧性、延展性和缓冲地带,维系稳定的社会成本十分巨大,隐藏了很大的危机。与“刚性稳定”相对应的是“韧性稳定”,它是一个开放、动态、和平而有序的,而且有自我修复功能。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能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是“韧性稳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起到一种社会“安全阀”的作用。葛兰西也指出,“在西方,假如国家开始动摇,市民社会这个坚固的结构立即出面。国家只是前进的堑壕,在它后面有工事和地堡坚固的链条。”[4]56显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对社会稳定起到镇静剂的作用,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整合社会矛盾,是一种社会“软权力”的积极体现。

(三)突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功能教育,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既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又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鞭策人。葛兰西指出,“重复是影响人民思想的最有效的富有教导意义的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用说服教育、典型引导和民主讨论等手段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民,因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树立良好的社会风貌,倡导积极健康和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总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功能教育,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能形成稳定统一的国家精神,为社会主义成员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奥·葛兰西 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俞吾金,陈学明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上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