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8 10:17:38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第1篇

一、形成课外阅读磁场

兴趣就像磁场,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使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典范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名人名家的阅读事迹,同时充分发掘身边典型来激励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书中有无穷的营养,逐渐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二是活动享趣。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与课外阅读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比如,在全校范围举办阅读节,开展师生同读、亲子共读等活动;在班级组织与课内外阅读有关的展览活动,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班级还可以定期举办专题竞赛,如故事擂台赛、诗词竞赛、手抄报赛等,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是赏析品趣。随着积累的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赏析能力也会逐渐提升。这时教师可以选取课外阅读材料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引领学生一同赏析,让学生在品味乐趣的同时,萌发对自主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开发课外阅读源泉

小学生心智不甚成熟,尚不具备完全自主选择读物的能力。教师应当担负起推荐合适读物的责任,为学生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结合实践经验,主要可以结合以下方面向小学生推荐。

一是关联课堂。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适当结合教学内容推荐。如学完《海伦・凯勒》,可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

二是符合年段。教师推荐读物时,应当考虑小学生的年段特点。如低年级尽量推荐绘本读物;中年级可推荐经典童话故事或浅显的科普小品文;高年级则要有意识地推荐有一定深度的读物,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是促进习作。习作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而有效的阅读则可以为习作打下基础。比如,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寄小读者》,引导学生练习写书信等,实现读写相促。

四是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往往从阅读经典开始。与经典牵手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塑造健康人格,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较高境界。当然,阅读经典应循序渐进,教师应为学生推荐与其认知水平相近的经典作品,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五是融入时代。教育不能与时代脱节。除了名著名篇以外,也要推荐一些当代文学作品。此外,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微信自媒体中的一些材料,也可以在筛选和改编后成为课外阅读的资源。

六是放宽眼界。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因此,教师所推荐的读物也不应局限于文学门类。涉及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等方面适合学生的读物,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推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促成课外阅读习惯

方法是习惯养成的关键一环。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方法上,教师应当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见缝插针勤阅读。通常小学生可供阅读的时间相对零散,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时间化零为整,充分利用课后闲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持之以恒,阅读量就会不断增加。

二是手脑并用会阅读。要培养学生勤动脑。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带着问题读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变成生动的画面,从而加深理解、增强感悟。对于名作名篇,应鼓励学生深入感悟、重复阅读。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往往能入情入境,获得独特体验。还要培养学生勤动手。很多学生课外阅读时很少做笔记,大大影响了课外阅读的效果,因此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整理读书笔记,鼓励学生仿写精彩片断、写读后感等,形成读写相促的良性循环。

三是自成一体巧阅读。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阅读水平也有差异,因此课外阅读的方法也会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直接在阅读材料上写写画画,而有的学生则喜欢自己另做笔记。教师应认识到,无论学生采用何种方法,只要适合他们自己,就是好方法。因此,教师应鼓励并支持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四、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小学生乐读书、会读书后,就要指导他们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分享的过程一方面可以起到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成为学生阅读的不竭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促进学生分享阅读成果。

一是开辟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手中读过的好书拿出来,放到班级图书角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学生既能与同伴分享自己喜欢的读物,又能读到更多的好书,扩大阅读面。此外,图书角还便于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效地把学生课内外的阅读结合起来。

二是组建兴趣组。 组织一些平时在课外阅读中表现较积极、阅读成效较好的学生成立读书兴趣小组,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活用知识的能力,再以点带面,提高班级整体的阅读水平。

三是建立展示园。展示园是学生自由展现阅读成果的地方,学生可以把阅读收获如好词佳句、读后感、仿写作文等张贴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第2篇

一、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

阅读是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文本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梳理线索、归纳段意、概括中心和掌握写作方法,而是一个获取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的过程。因此,中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高效获得生活和成长信息,正确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也就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章。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1.观念引导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经常地、反复性地教育学生明白知识的宝贵,读书的重要,阅读必不可少,也就是“书中有黄金”、“书中有智慧”的道理。这些道理不应是生硬的、苍白的说教,而应当用真实典型的事例去影响,诸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创立统筹方法和优选法的故事,诸葛亮祭东风的故事、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等等。要让学生从观念上确立:力量来自智慧,智慧来自书本。

2.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之中,才能把阅读当作他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a.教师以身示范。如适当展示自己勤于读书的形象和博学多识的一面,使学生产生敬佩、羡慕和效仿之情,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的效果。b.树立榜样带动。教师积极发现课外阅读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榜样,产生带动效应。c.开展竞赛促进。如开展名著讲座、知识竞赛、名著介绍、专题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d.进行展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或较大范围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让学生间产生相互影响和鼓励作用。

3.制订方案,奖励优秀

教师可安排和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实际,制订出个人的课外阅读阶段计划,内容主要是阅读的份量、内容、途经及阅读的时间安排和阅读的目的意义。这种计划要注意与课内学习不冲突、与课程目标相接近。教师还必须适时适度地对制定的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情况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奖励,绝不能让制订计划流入纸上谈兵和有头无尾的岔道。

4.优化课外阅读环境

由于城乡差异、社区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也由于学校文化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差异的存在,造成学生个体课外阅读的环境条件优劣悬殊。因此,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弄清这些外部环境的优劣情况,并积极想方设法去改善和优化这些环境条件。特别是要努力取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便利条件。这主要是提供一定量的读物,安排一定量的阅读活动时间,提供相对优越的阅读场所等。教师也可倡导学校及学生间资源共享,还要及时为学生提供一些书讯信息等。

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了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富有成效,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争取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额世界。

三、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1.择书有依据

社会发展,万物共生,图书市场,鱼龙混杂。中学阶段,学生虽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但由于其人生阅历、经验不足,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经常是良莠不分、难辨善恶。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加以正确引导。正确选择读物的依据,主要是趣味性、思想性、关联性、时代性。中学学生应选择趣味性强的、思想上进健康的、与课内学习相关的、紧扣时代脉搏的图书开展课外阅读。

2.读书有侧重

正如做任何事情都有先有后,有主有从一样,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也应当是有博有精。要让学生明白哪些书属“博”的范围,应泛读,哪些书书属“精”的范围,应细读。泛读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更不要说是都去精读。但为了获取更多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就应该学会粗略地、“一目十行”地读。这样才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精读是仔仔细细地读。形象的说,就是“一行十目”地读。对重要的文章、书籍要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读,对重要的语段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体现的艺术特色还要做到透彻理解。必要时,还应作记号、做摘录、写读后感。一般地讲,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都属精读的范畴,这对充实学生的阅历、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净化学生的品质有极大的好处。同志说,《红楼梦》党的高级干部至少要读五遍。就是这种道理。读书有侧重,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人一生应该读的几部书。

3.理解有层次

一般地说,根据阅读理解的程度情况,理解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表层理解指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深层理解指能清楚的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是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三种层次由浅及深,是读者阅读理解水平和阶段的不同体现。所谓“看了《西游记》说话如放屁,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阅读理解观念正是反应了这种不同的理解层次,作为读者必须仔细地把握。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第3篇

一、核心技术

1. 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阅读资源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使学生多通道感知阅读文本,从而对情境的体验更趋于完整和真实。

2. 利用web2.0技术为学生搭建内容和交流互动空间。学生可以在个人学习空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它用户进行交互,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逐渐消解。

3. 利用数据挖掘和智能推送技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资源。根据学生的网络行为日志和后台数据库经过数据处理模块形成一个存放所有学习者基本特征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哪些文章或知识点感兴趣、浏览各知识点所用的时长等信息,不仅可以依据此信息动态评价其学习进程,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合适的资源,有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二、平台构建

1. 平台整体设计。平台要充分体现体验式学习的特点,以活动/任务为导向、以学生阅读为主线、以案例为中介、以资源为支持,开发能够实现阅读教学设计、阅读能力评价、阅读资源管理、在线阅读、家校协同等功能的支撑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阅读教学的需求,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联互动机制,建立个人学习空间――班级学习空间――年级学习空间。

2. 阅读支架工具。包括个性化阅读工具、创作工具、互助协同工具、评价工具、阅读策略支持工具等。在现阶段无法进行网络分级的情况下,要为学生提供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浏览器,对内容经过严格筛选过滤,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操作习惯的界面,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三、资源设计

1. 教师。教师通过学校局域网向学生推荐已经编辑好的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学生可以直接阅读。教师提供常用网站导航,如21世纪小学生阅读网、中小学生阅读网等。

2. 学生分享。同学之间通过学校局域网或班级/ 年级博客互相推荐自己喜爱的读物,供同学参考阅读,在共同空间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

3. 系统推荐。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分类、分层”功能找到感兴趣的文章,还可以收到系统为他们提供的阅读资源推荐。由于用户的行为(如查询、浏览、标记书签、反馈信息、点击鼠标、停留时问、访问次数、保存、编辑、修改等)能反映用户的兴趣,系统将上述行为量化后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判断用户兴趣,从而进行个性化的资源推荐。

四、网络环境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 阅读感知阶段。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对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使用在线批注工具进行标注,可以将内部思维外显化。学生对于阅读课文时的发现、受阻、疑惑、洞悉等历程与现象非常重要,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进行下一步深入学习活动的起点,也有利于学生对整个阅读体验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

2. 探究文本阶段。例如,人教版第 7 册第 1 课《去年的树》,总觉得文章处处是空隙,边读边需要主动“补白”,感觉作者好像写到文末尚未做结转身离座却从此未回,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后思考:究竟如何认定与看待朋友?因此,在讨论板块设置议题:“读这篇文章时,哪里让你停下来想一想?你在想什么?”

3. 总结。学生总结阅读体验过程中的感想、收获等,并进行分享,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建构阅读知识,发展综合分析、分类比较、演绎归纳、抽象概括以及推论、质疑、诠释、评判等思维方法。

4. 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者运用习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思考,解决问题,获得对语言的深刻体验,挖掘课文的潜在含义,从而把阅读体验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第4篇

分享阅读的理念和教学模式最初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专业人员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美国引入我国,并在北京、天津、包头等地的幼儿园和小学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研究。“分享阅读”教学由于理念先进、模式新颖,教学效果好,很快被推广开来,并在近十年的应用中结合中国儿童汉语发展水平和幼儿园实际教学需要,在理念、材料和方法上不断创新,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模式之一。回顾和总结“分享阅读”教学近十年的发展和变化,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建设更适宜的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

(一)从“编码取向”到“意义取向”

2000年之前,“阅读课程”已在很多幼儿园开设,但教学方法多为“编码取向”。“编码取向”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语言教学法,它强调早期阅读教学首先应该进行辨别音、形、义、字、词、旬等技能的训练,认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阅读。因此,早期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学习字、词、句,培养幼儿复述和表达的能力。在“编码取向”的早期阅读教育中,常见的阅读材料是儿歌、童谣,其中的重点字、词会被放大或特别加以标注;教学形式以教师讲、幼儿听为主,常常围绕重点的字、词做识字或听说游戏。因此,有人指出这样的早期阅读课程准确地说应为“识字课程”。彼时,也有一些幼儿园提出要重视幼儿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他们的阅读教学虽没有明显的识字倾向,但活动形式主要还是“教师读、幼儿听”,教学重点是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学说故事中好听的字、词、句,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听说方面。

2000年之后,“全语言教育思想”开始广泛影响我国幼儿园的语言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全语言”强调语言教育的整体性,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应着眼于完整篇章的学习,认为只要不断地创造条件并鼓励儿童阅读,儿童先前经验中的有意义联结就将促成理解(Goodman,1992),而外显的语言知识教学通常枯燥且难以理解。对早期阅读教育弊大于利。“分享阅读”是在全语言教育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幼儿园语言和阅读教学方法,它与以识字为主要目的的语言和阅读教学形成鲜明对比。它的推广和应用使得注重师幼共同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成为早期阅读教育的主流价值追求。

(二)“编码取向”与“意义取向”的融合——“平衡教学”

“分享阅读”教学是在全语言教育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天然存在着全语言教育的不足。它虽然不否认字、词、句的学习对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作用,但并不提倡开展相应的专门教学。因此,一些幼儿无法通过阅读活动自然掌握词汇,从而出现了词汇总量获得较少、对书面语言敏感性较弱和词素意识发展不足等问题。1996年,美国加州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全语言教育的不足提出了新的语言教学方法——平衡教学法。旨在将全语言教育和“编码取向”的语言教学相结合。研究发现,大多数美国小学语言课教师采用平衡教学法。他们认为在互动式的分享阅读教学情境中融入“编码取向”的语言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文是典型的表意文字,与英文阅读相比,中文阅读更多地依赖视觉分析技巧,而不是语音意识(Huang&Hanley,1994)。语素在汉语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Li,Anderson,Nagy,&Zhang,2002),与词汇获得和阅读能力发展有很高的相关(Ku,Y.M.&Anderson,R.C.2001),是影响儿童早期词汇迅速增长和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语素意识主要指词素意识、形旁意识和同音同形语素意识。词素意识即对词语内部结构的意识。汉语词汇内部结构主要有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式。如果将词素意识进一步细化,还可分为构词意识和释词意识。前者主要是指儿童对汉语词语构成基本规则的认识,即哪些是词,哪些不是;哪些词可以被分解,哪些词不可以。后者主要指对各个词素关系的理解和词义的解释。形旁意识是指对形声字中形旁提示整字意义作用的意识。同音同形语素意识是指对汉语中同音字、多义字的区分能力,例如“东”和“冬”,读音相同含义不同;花钱的“花”和鲜花的“花”,字相同含义不同。李虹于2007——2010年以平衡教学法为指导,进行了在“分享阅读”教学中融合语素意识、进行外显的语素意识教学的本土化研究。研究发现,这样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儿童掌握词汇学习的工具,提高对汉语字词组成规律的敏感性,进而有效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受此研究影响,目前国内的“分享阅读”教学已发展成为平衡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即重视词素意识的培养。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第5篇

关键词:花样阅读;初体验;魅力

一、阅读的魅力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图书,离不开阅读,图书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阅读会让孩子们懂得许多人生的道理,他们主动从书中获得的会比父母师长单纯的教导效果更好。书中的故事和知识,将来会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本书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

林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阅读比起任何其他行为,都更有力量释放你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本性才会得以更好地展现。”所以一场精神上的阅读,是多少物质奖励都无法媲美的。

二、班级“花样阅读”活动

为了进一步倡导阅读风尚,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在班级开展组织了“花样阅读”活动,通过这次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让阅读这一终生学习能力成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最好习惯,让学生与好书交朋友,与智慧牵手,点燃健康成长的人生道路。

(一)建立班级“图书漂流屋”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家里的图书资源,我在班级建立一个“图书漂流屋”,孩子们自主管理,每个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种类不限,数量不限,摆放在“图书漂流屋”的书柜中,孩子们共同制定了漂流规则,这种好书共享的方式,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为了让每个孩子浸染在书香的环境中,享受快乐的读书时光,我还给“书吧”的桌子都铺上了温馨而又典雅的桌布,插上几朵鲜花,随意摆上一些小零食,营造舒适自由温馨感。以前的课间,孩子们总是在教室里或教室外追逐打闹、吵吵闹闹的,而如今,在“图书漂流屋”前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里总是人头攒动,找书、翻书、看书川流不息。“图书漂流屋”使孩子们的小主人意识增强了,日常行为习惯也规范了。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能以书为友,与书为伴,在班级内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我们的班级更具活力、更具凝聚力。

(二)“我的一本课外书”读书达人秀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央视《2015我的一本课外书》节目,希望“唤醒”学生的读书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孩子们成为热爱阅读、勤于思考、乐于分享的好学生。在节目中,孩子们欣赏到了“书”和“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充满新鲜、意外的故事与事件。其次,在班级组织了一场“寻找最会读书的你”活动,给那些热爱读书、敢于分享的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在活动中,他们展示了对阅读的痴迷与疯狂;讲出他们最喜欢的人物,最着迷的情节;告诉大家书中曾经震撼心灵的一刹那。活动中的层层选拔对孩子们来说是种历练,他们收获了自信,展示了风采。阅读,让孩子们悦读成趣;讲演,让孩子们加深理解,分享悦读成果。

(三)“翻开这一页”我读你听故事会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收看湖南卫视《翻开这一页》动画片。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近现代26个经典党史和伟人故事,用声音展示了读书的魅力,用动画解读了课文,用孩子读得懂的方式,让原本课本当中的人物变得“鲜活”了。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片,主动地、轻松地接收了真正有价值、具有丰富传播力的信息,这种通过动画电影的演绎形式,大大增添了故事的可看性,也在班级掀起了一股阅读“红色经典”故事的热浪。

(四)“爸爸妈妈去哪儿”亲子共分享

亲子阅读是建立在“爱”的桥梁上的一种读书行为。它能让父母和孩子在共读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快乐,同时还能拉近他们的距离,让亲情升温,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感受到知识的正能量。通过阅读,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知道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并尊重他们。在班级开展“爸爸妈妈去哪儿”活动,制作特色班级亲子阅读手册,让孩子和家长们每天至少花二十分钟时间,同读一本书,开启一场奇妙的旅程。共同分享读书的心得,可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可通过自己的画笔、自己的想象勾勒出来,形式多样,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体验成功,分享快乐。

三、“花样阅读”成效分析

创设一个新的班级阅读模式,我认为需要教师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学会观察学生的需求,开展多元化阅读活动,家校同步阅读,这样才能逐渐带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在宽松的阅读氛围中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必须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阅读与环境创设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主动去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教师必须学会观察学生的需求

创设良好的阅读模式,能开展学生有效的阅读活动,也能让教师客观、细致地观察学生,把握学生的阅读动态。教师要做的是用心去理解学生,思考适当的教育策略,对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应抱以支持和肯定的态度,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教师必须多元化组织活动

阅读新模式开展后往往会出现阶段性冷场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图书漂流屋”“我的一本课外书”读书达人秀等系列活动,吸引每个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各自的阅读水平。

(四)提升阅读实效性――教师必须借助家校平台

家长对阅读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宣传阅读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如鼓励家长带孩子一起到书店购书、去图书馆看书、在家共读一本书;还可以请家长分享读书经验,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花样阅读”系列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睛变得有灵气了,更专注了,与他们聊天,他们的语言越来越生动、有趣。书,悦读悦美;孩子们,悦读悦慧;班级,悦读悦和。我想这就是阅读给我们带来的改变,让我们携手漫步书香,共享心灵对话,一起读书吧!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第6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农村学校;阅读教学

农村儿童阅读现状令人堪忧,亟待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农村学校的阅读推广,激发农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农村儿童的阅读习惯、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儿童的阅读现状,使农村儿童有书读、爱读书、读好书。

一、信息时代农村学校阅读现状

第一,阅读环境缺失。由于课业繁重、升学压力等因素,农村学校对学生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未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经济能力有限,没有多余资金建设图书馆、阅读室,学生缺少阅读的硬件环境,根本没有机会大量地阅读,更别提阅读感兴趣的书籍[1]。第二,阅读资源少。一些农村学校没有配备图书馆、阅读室,即使有图书馆、阅读室,藏书也相对残旧,种类不全、数量有限,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阅读引导不足。农村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规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很多学生盲目阅读,严重降低了阅读价值。

二、信息时代农村学校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阅读氛围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推动“书香班级”“书香学校”建设。为此,学校应采用有效策略营造阅读氛围,第一,农村学校认真落实贯彻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阅读室,开辟“读书园”,加强“书香班级”建设,建构一个符合“书香学校”构建要求的阅读环境。第二,始终坚持“教室是简易阅览室,学校是读书乐园”的校园读书环境建设指导思想,力求构建读书氛围浓厚的“书香校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第三,通过多媒体课堂、校园广播、微信群、校讯通平台等阵地进行书籍推广,分享一些有益的阅读经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四,搭建阅读活动展示平台,推广交流阅读经验、过程,评议阅读成果,促进阅读优化与阅读推广。学校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建立线上阅读活动展示平台,如利用校园网建立“学校阅读活动展示”板块,展示各个班级每周的阅读主题、学生阅读书籍目录,以及所达成的阅读效果。此外,还可以展示不同班级、学生的阅读评比结果,营造竞争氛围,以带动学生阅读。

(二)拓宽阅读渠道信息时代下,阅读方式日益便捷,阅读资源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实体阅读材料外,网络资源也是重要的阅读材料,农村学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阅读渠道,丰富阅读资源[2]。第一,基于信息技术搭建阅读活动平台,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数字阅读平台,提供多样化的网络资源和个性化的阅读服务,共享阅读乐趣。第二,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开展节庆、节气等阅读实践活动,发挥数字图书馆、农家书屋等阵地作用,满足农村学生的基本阅读需求。第三,充分推广“考拉阅读”中文分级等互联网阅读平台,引领农村学生的阅读活动,使农村学生有大量的阅读平台。

(三)落实阅读内容积极落实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是农村学生阅读推广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第一,教师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组织各种各样的班级阅读活动,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书籍阅读。第二,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晨诵、午读、暮享,利用节假日大量阅读,引导学生养成自觉、主动的阅读习惯。第三,教师要开展实施以“三个一阅读”为主的常规阅读活动,使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第四,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平台上阅读网络资源,拓展阅读面。通过阅读内容的积极落实,有意识地把阅读变成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与习惯。

(四)加强阅读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向学生总结推广有价值的阅读材料、分享高效的阅读经验,锻炼学生的阅读甄别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大量读物中汲取有价值内容,进而强化阅读质量。第一,学校建立“读书会”微信共读群,每周设定一个主题,由教师根据主题向学生推广阅读内容、分享阅读经验,指导学生阅读。第二,教师引领学生在“读书会”微信共读群中自由沟通,互通有无、交流经验,达到互相借鉴学习与经验积累的效果。第三,教师要利用每周阅读课围绕着本周共读内容在班内进行探讨交流,以写听后感或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巩固转化阅读成果。第四,教师要有甄别地让学生阅读网络资源,使学生浏览有意义的网络资源,从网络资源中汲取有益养分,避免学生被互联网上一些不健康内容的干扰。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42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极其重要的环节,更是学生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对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增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新课标强调养成良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给学生读书的自由,让他们翱翔于书的海洋中,自由探索、自由享受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为将来的人生征途打一点“精神的底子”。

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必强行地规定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使得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

其次,教师要抛弃“和学习无关的书是杂书”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里引出来,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阅读水平的理性飞跃。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焊的美文,让学生在闲暇时阅读并从中得到熏陶。

第三,在教师的推荐之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至乐境界,使得读书成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难割舍的一个项目。

总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大需要、一种享受。

二、引导学生阅读自然社会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绝不局限于教材书本。阅读山、阅读海、阅读花、阅读春、阅读秋、阅读清晨、阅读黄昏;也可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阅读友情,甚至可以阅读一棵树、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自然、社会、人生才是最广博、最丰厚的文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在学生心灵体验与生活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与提升。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青山巍巍,绿野茫茫,让人领略什么是绰约的风姿;白云袅袅,碧水悠悠,让人一睹娉婷的风彩;桃红李白,橙黄橘绿,让人欣赏色彩的流淌……观照高耸入云的山峰,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直面波涛汹涌的江河,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唱和……家庭生活让人体验温馨和谐,感悟天地人伦,人与人的交往让人知道什么是宽容博爱,丰富的文化古迹让人知道什么是历史的积淀……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广开渠道,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阅读自然、社会、人生,让亲身感受和体验成为学生阅读的双翼,在实践中积累情感、丰富人生,拓展成长的维度,增长人生的智慧,构建生命的价值体系。

三、让琅琅的书声伴随着学生的阅读实践

于漪老师曾说“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一个表征。朗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地形成语感,逐步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放声的朗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的方法、窍门,是靠自己读出来的,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书中得益,会其智,融其情。”

许多经典作品,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诗文默写课内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为50篇(段),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为14篇(段)。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每日诵读才是上策。每天设置一项二十分钟左右的朗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作品,还能逐步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四、引导学生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

课内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教师的指导,学生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固然重要,而教师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以课本为基点的辐射性阅读做法有以下几点:

1. 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2. 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题材的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使同学们明确,同一题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3. 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辐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辐射,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异同。

5. 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着作辐射,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这种辐射性阅读可以在阅读基点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

6. 向网络阅读辐射,其目的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阅读面,使阅读丰富多彩。

五、以阅读激励学生作文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积累、模仿、创作。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涵养,也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写出佳作。学生平时准备了“采蜜本”、随笔本,摘抄精美文句,叙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再也不会为素材而犯愁,从而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第8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有效指导 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1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同时也面临学生词汇量少、阅读难度大等问题。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兴趣

(一)故事分享

故事是小学生喜欢阅读的内容。教师如能每天给学生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还能增强学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感。愉悦的体验是学生保持持久阅读兴趣的原动力。教师给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结合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的特点,给学生提供水平相适应的故事书,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心。例如,教师给学生分享《我只爱你》这个有趣的故事――小主人公尤希不满妈妈叫他起床而离家出走,去了朋友家、姑妈家住,但是他还是觉得缺了什么。“那究竟是缺了什么呢?”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总结让学生明白了无论在谁的家里住都没有自己的家里好,因为家里有妈妈独一无二的爱。这个有趣的故事调动了学生主动进行阅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又给学生布置《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

(二)组织表演

表演能将阅读的人物或情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表达出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阅读《圣诞节的大南瓜》一文,在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让五个学生来分别扮演女巫、吸血鬼、木乃伊、蝙蝠、幽灵等角色。在表演前,让学生熟记自己表演人物的语言,并模仿他们的动作进行肢体语言的展示,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组织阅读活动,增强学生体验

(一)组织古诗背诵比赛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教师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阅读价值的认同,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基础。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背诵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竞争意识。背诵活动以背诵古诗量多、正确率高为标准,选出优秀者,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其他学生多阅读。这样就能形成竞争性阅读的氛围。

(二)开展诵读活动

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的艺术瑰宝。经典的古诗词是国学的重心,也是低年级诵读的主要内容。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理解能力比较薄弱,教师应注意引导,组织开展诵读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例如,对《木兰诗》的诵读,由于其篇幅长且较难理解,需要教师将其分成四个部分,并将学生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预先进行解决,扫除学生的诵读障碍。为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颁发奖品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每当学生诵读并背诵一段时,教师就给学生一个奖励,这样就能保持学生诵读的持久性。

三、亲子阅读,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亲子同读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里、课堂上,还要延伸到家庭中。父母对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指导并开展阶段性的亲子阅读活动,这有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例如,学校开展《小王子》的亲子阅读活动,由妈妈和孩子共同阅读,妈妈读一段孩子读一段,完成文章的阅读。这样,无形中锻炼了学生记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亲子故事会

开展亲自故事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会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由教师分享故事,并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景,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昆虫记》故事会中,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了解了昆虫的特点、生活习性、生存能力等。这样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积累了素材,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