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测绘地理信息培训

测绘地理信息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8 10:17:38

测绘地理信息培训

测绘地理信息培训第1篇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

Abstract: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is a complex and larger workload engineer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of increasing pressur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must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TU19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信息化测绘的任务与特征

信息化测绘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等测绘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体系、自动化处理体系、网络化服务体系等。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是测绘事业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要途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切实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从提升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的角度上看,信息化测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测绘保障服务的层次有显著提高。在强化测绘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测绘的“提升”作用。

2.测绘保障服务的模式有显著变化。测绘应该从被动服务、普遍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按需服务。这不仅包括测绘服务和成果的提供模式,也包括测绘成果的应用模式和后续服务模式等。

3.测绘保障服务的质量有显著改善。测绘产品及服务不仅要优质化,更要增值化。测绘成果的内容、形式和质量应适应应用的需求,特别是成果的现势性应得到明显改观。 4.测绘保障服务的效果有显著增强。测绘保障服务要适宜、及时和有效,并应以其为其它业务的成功而提供的支持程度作为衡量保障服务效果的基本标准。

二、信息化测绘的若干关键技术

1.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由于标准化工作未得到重视的危害有滞后性,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发现失误再去弥补,代价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来。因此,信息测绘体系建设应十分重视标准先行。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涉及地理模型、数据获取、组织管理、共享服务等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基础框架与地理信息分类标准、数据质量标准和分发服务标准等。 2.现代化城市测绘基准体系。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主要包括:GNSS虚拟参考站技术、坐标系转换技术、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分米级交通导航技术等。该技术不仅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城市测量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空位置服务,将带来城市测量的历史性进步。 3.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空间同步技术、自动提取技术、移动信息实时传输等技术的总称。目前典型的产品有:基于PDA的野外全息数据采集技术;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DMI)信息提取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专题热点数据采集,有利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大众化、社会化、灵性化与实时化。

三、测绘工作实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化及开放程度的加深,测绘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严重,所以测绘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测绘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1. 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2.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3.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四、如何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制度保障

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是有关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形式要求,制定测绘质量的专项法规,以法律为根本准绳,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其次,行政测绘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严重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单位及项目;第三,加强行政测绘部门的监管工作。设立测绘质监部门,不断增强各级测绘质监部门的地位,做好监管工作。

2. 加强领导及员工的质量意识

要提高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就要不断加强领导与员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业务培训班等方法,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3. 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测绘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第一,己知数据的检查;第二,控制数据的检查;第三,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4 .通过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加强优秀技术总结、设计等技术资料的学习,把测绘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特别强调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维护测绘持证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测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测绘地理信息培训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测绘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9-0040-01

一、测绘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由于部级大型测绘地理信息任务量的急剧增加,促使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主体快速发展,从事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单位数量猛增。中等测绘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场紧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测绘行业的迅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测绘类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应紧随社会的发展和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的方针和策略,在专业标准化和课程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教材开发的科学性,培养出合格的、满足社会建设需求的测绘技能人才。

二、测绘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探索

(一)教材开发的基本程序

1.专业调研阶段。成立教材开发项目组,精心编制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回访,派遣专人对不同院校、企业进行调研。

2.工作任务分析。组织行业技术专家和职业研发专家对测绘行业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等与工作任务相关的资料信息,确定测绘技能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课程内容分析。通过资深专业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尤其需要具有长期一线工作经历或从事一线管理的专家能手,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测绘课程结构,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确定课程内容。

4.教材评估。由项目规划组组织专家对教材进行评估,主要对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选取的标准、教材编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估。

5.组织师资培训,选择试点单位。评估通过后,组织相关教师对新教材的内容及特色进行培训,选择试点专业、试点学校进行实践。

6.教材推广。通过试点学校的实践,教学效果理想,可进行推广。

(二)教材开发的基本要求

1.紧扣测绘专业标准。依据最新颁布的测绘专业标准,通过调研分析工作案例,经过测绘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一线教师综合研讨确定典型教学案例,按照项目任务过程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编入专业教材。

2.符合测绘行业规范。通过对职业大典、行业法规、行业规范,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来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点、能力点,通过对岗位群的进一步分析,挑选符合行业规范的教学选材,使毕业生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3.突出教材的实践性。由于需求决定原则,测绘职业教育以强调培养学生获得测绘行业的从业能力为教学目标,遵循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过程中必须突出专业课程教材的实践性。以工作任务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习得,并能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于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三、测绘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实践

我们依据前面所述的教材开发过程和基本要求,通过将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校本教材合二为一,高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职业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主编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的优势,以测绘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详细分析国家测绘各专业所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结合测绘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的特点,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在我校主编的职业技能鉴定教材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编写适合我校中等职业教育现实情形的校本教材。先后完成了《测量平差与数据处理》《控制测量》《GNSS操作与数据处理》《GNSS测量技术》《管线探测与信息系统》《道桥测量》《专题地图编制》《地图制印及印前处理》《地图基础》《专题地图编制》《地图制印及印前处理》《地图基础》等17门教材的校企联合编写出版工作。为了突出教材的实用性,教材开发内容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为了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切合度,通过实现教材的日常教学模块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衔接方案。为了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操作技能,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层面去理解职业能力包含了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综合因素。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需要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内或相关岗位上集中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训练。这种综合实训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通过学习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现能力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高钰.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改革实践[J].中国新技术产品,2009(13).

[2]江洪,徐益.职业教育中的教材开发[A].2006年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

测绘地理信息培训第3篇

关键词:转型;测绘工程研究生;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09-03

一、新型测绘地理信息与传统测绘地理信息的差异

传统测绘在我国主要指对地球表层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如人工设施)空间位置、形状、大小及相关属性等进行量测、采集、表达、处理与成果可视化输出的活动。在我国新的测绘地理信息战略背景下,现代新型测绘地理信息在内涵上相对于传统测绘有了明显的拓展,将现代新型测绘地理信息的主要研究对象定位为空间信息,将整个新型测绘定义为一种融合地学、环境、景观生态、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系统工程,具有向信息化、全球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具体而言,传统测绘与新型测绘地理信息的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

1.研究目标的差异。传统测绘是研究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中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利用,主要工作是绘制标准地形图。新型测绘地理信息突破了空间数据的范畴,面向空间信息领域,更多关注地球表层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异特征与规律。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我国明确提出了“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将地理国情监测增列为新时期测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2.产品形式的差异。传统测绘产品多仅用纸质地图这一单一表达形式,在新型测绘地理信息融合背景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已成为测绘成果的主要形式,其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表现形式使得当前地图和地理信息产品的内涵远远超越了纸质地图范畴,呈现出电子地图、三维地图、虚拟现实地图等多种全新的地图产品。

3.服务方式的差异。传统测绘产业多以模拟地图产品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主要通过用户收集地图,在地图上标注感兴趣内容,直接利用或简单加工后应用这一方式实现。相对基于模拟地图的传统被动测绘服务,主动式的地图服务和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正在成为现代测绘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型测绘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素养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测绘工程复合型人才,是加速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的基本保障。教育部测绘工程专业最初的培养目标之一即是使学生在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等方面具备基本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现在显然已无法满足国家“十二五”测绘地理信息战略、《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十三五”国家测绘发展规划等新时期战略背景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即对测绘工程创新型高级人才的需求。

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过程中对创新型高级人才需求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单一化人才”转变为“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战略背景下的现代新型测绘地理信息内容和支撑技术呈现出明显的学科融合和交叉特点,已经拓展至信息、资源环境、生态景观、计算机和工程等多个领域。这一特点要求测绘工程研究生需要具备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获取与处理、综合地理分析与高级行业应用,数据与信息共享服务开发等能力。

2.从“提供数据型人才”转变为“提供服务型人才”。传统测绘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只能进行静态的阶段性生产,提供静态测绘数据,提供的测绘服务是被动的、初等级的,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新型测绘地理信息在转型升级背景下实现了从静态测绘数据生产向提供动态测绘地理信息网络服务的转变。在“十二五”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地理国情监测任务,首次明确要求综合应用现代测绘技术和测绘成果,为政府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

3.从“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创新型人才”。传统测绘人才培养过度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测绘人才创新能力不足。新型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测绘工程研究生不仅要求基础知识水平扎实、成熟和实用,同时也要对学科前沿知识有高度敏感性,并能在测绘生产实践基础上完善和创新现有理论知识和方法,创新测绘生产实践工作方式,实现从提供模拟地图或数据产品向提供网络化地理信息创新服务转变。

三、优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测绘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测绘工程研究生,就必须对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跟上国家、时代的发展节奏,增加前沿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在国家“十二五”测绘地理信息战略、“十三五”国家测绘发展规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应从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素质层面进行面对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新型测绘课程体系应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公共补修课、研究方向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构成。公共必修课是构建学生公共外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公共补修课是针对本科生阶段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失的状况,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打基础的课程;研究方向必修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技能和素质;学生可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兴趣爱好和就业趋向等选择专业选修课,以培养多目标、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同时,从《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可以解读出,数字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将成为引领测绘地理信息未来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所以新形势下,有必要在测绘工程本科生教育阶段开设相应的课程或专业。以“监测地理国情”的战略任务来说,在国家大力实施地理国情监测战略的背景下,全国仅有武汉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开设了地理国情监测本科专业,无法满足国家和地区对此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必须针对我国当前对测绘地理信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扩宽和完善测绘工程本科生教育,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围绕数字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等重要测绘地理信息战略补充相应知识。实现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把对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全面培养创新型测绘工程复合型人才。

四、开创转型升级过程中测绘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新环境

我国现代新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后备力量的重要来源主要是创新型测绘工程研究生。在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背景下开展测绘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为研究生创造有利的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

1.建设科研创新平台,构建测绘工程研究创新环境。科研平台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让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在科研中得到锻炼。测绘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依托科研项目,依靠科研团队力量,联合攻关核心科学问题与突破关键技术,创建学生参与团队科研项目的优良环境。

2.重视建设开放实验室,构建测绘工程开放性创新环境。将“测绘―信息―资源―环境―生态文明”一体化的学科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建立融合测绘、数学、物理、计算机、资源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如摄影测量与遥感开放式实验室、变形测量与测量机器人研究实验室、地理国情监测开放实验室等开放实验室,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和共享,满足研究生实验教学和科研的现实需求,培育、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加大研究生创新基金、优博资助等扶持力度,提升科技创新积极性。为激励和支持研究生自主性科研习惯培养,以提升测绘工程专业研究生科研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测绘工程专业特色,针对国家、省、校三级研究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课题,全面加强研究生创新训练计划、优博资助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研究生通过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全面锻炼。

4.重视研究生创新性科研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研究生创新能力科学评价主要依赖于考核指标的科学度与评价体系的完善度。在评价体系中,应该建立包括学术成果、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的评价内容指标,具体可以表现为科技论文、科研项目、发明专利等。对于科技论文,可以从发表数量和论文质量两方面评价;科研与技术成果则可以从主持和参与项目的数量、级别、成果奖励等方面评价。

五、结语

在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测绘地理信息国际化的背景下,以及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对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全面需求的新形势下,高校测绘工程研究生专业人才的培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依托“地理国情监测”战略任务与战略需求;合理联动、适时修改测绘工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优化测绘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造有利的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将有力推动我国创新型测绘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背景下全面保障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史德杰,李云岭,吕言利.监测地理国情形势下传统测绘的发展[J].科技促进发展,2012,(s1):94-95.

[2]邹滨,曾永年.面向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测绘工程专业地理教学思考[J].测绘科学,2012,(05):224-226.

[3]邹滨,董晓娅.论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48-149.

[4]赵彬彬,戴全发,张龙其,熊旭平,熊亚军.关于测绘专业创新型大学生培养困境的若干思考――结合长沙理工大学情况分析[J].矿山测量,2015,(03):105-106+113.

[5]刘培莉.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基于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衔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2):97-100.

[6]汪志明,郭际明,花向红.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J].测绘通报,2009,(06):74-77.

[7]葛小三,张彦.测绘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测绘科学,2015,(03):151-154.

[8]吴小妹,陈敏玲,缪仁炳.基于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平台数据挖掘的科研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通报,2011,(1):155-157.

测绘地理信息培训第4篇

关键词:测绘;地理信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要搞好城市建设,离不开规划与设计,要搞好规划、征地、设计、建设,不能没有基本比例尺的地形图和测量数据。而这种测量数据和基本比例尺的地形图必须是准确、详实、现势性强的数据和图件。这种测量数据和地形图,就是最基本的基础地理信息,也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

1、测绘地理信息的工作流程

1.1数据的采集

在测绘的初期,需要对现实世界客观对象进行不同的抽象,离散,以连续对象实体在GIS中分别以栅格以及矢量两种方式存储在GIS系统数据库中。栅格数据由存放唯一值的存储单元的行以及列组成,栅格数据集的分辨率依赖于地面单位的网格宽度,矢量存储方式则是利用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对象。

1.2数据的转换与处理

数据的处理依赖于各公司提供的数据处理软件,通过输入到GIS系统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拓扑建模,将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的测量图形与GIS图层中相同的区域进行图层的叠加分析。

1.3GIS系统的空间分析

前两个阶段做好数据处理的预处理工作之后,GIS便可以利用得到的数据来进行空间分析,对图形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空间物体的空间位置以及相互关联去对空间事物进行研究以及定量描述。

2、当前我国地理测绘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国家扶持政策

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只是处于初期阶段,急需国家的扶持政策,这一点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遥感技术产品主要来源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我国在引进他们遥感数据产品的同时,也得接受他们的相关技术标准,导致我国在标准制订方面没有自,受制于人,发展滞后,急需国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以支持行业发展。

2.2缺乏优秀的专业测绘人才

人才是地理测绘行业发展的关键,是保障地理测绘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地理测绘科技创新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我国高校培养的专业测绘技术人才逐渐增多,但是高素质优秀的专业测绘人才不多,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影像技术的人才是少之又少。新形势下,测绘事业单位的职责和服务对象、范围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其编制和职责应与时俱进,合理调整,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2.3测绘设备设施老化,急需更新换代

地理测绘是了解灾情、救灾决策的重要手段,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仪器装备更新换代快。我国目前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滞后,更新慢,技术手段落后,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是一个测绘地理信息大国,然而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创新力这两方面还比较欠缺,与测绘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先进的高、精、尖测绘仪器装备,测绘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测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重点测绘领域的技术对外技术依赖性强。

2.4测绘技术的创新有待提高

多年来,我国地理信息技术处于对发达国家技术的追赶状态,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我国卫星导航的应用系统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至少95%以上的技术,是步美国GPS卫星系统的后尘,这种情况长期存在。我国严重缺乏自主的核心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测绘技术的创新有待提高。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缺乏高端的地理信息产品。自主创新技术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3、对策

3.1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为了推进地理测绘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加快出台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对地理测绘产业进行明确定位,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要加快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支持和鼓励地理信息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相关优惠政策。

3.2提高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强地理测绘队伍建设,提高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重视人才,大力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测绘人才;其次,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工作,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测绘人才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水平,整合人员梯度,构建以大专为基础、本科为主力、研究生为骨干的测绘人才队伍;再次,重视领头军的影响和作用,培养一批测绘行业科技带头人和专家型人才,并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创造有利条件便于他们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做好测绘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地理测绘队伍。

3.3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及应用

要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逐步更新升级现有设备的功能与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测绘装备与技术。争取配套的设备专项,实现队伍的设备、设施升级换代,切实推进现代化测绘装备建设向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的建设进程。建立完善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加快推广普及先进测绘设备与技术的应用。

3.4加大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很多先进测绘软件设备得到了引进,地理测绘行业的自主创新与研发的方向将向测绘生产智能化、网络化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延伸。为此,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地理信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极推进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研发。

4、加强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跟踪国际测绘学科前沿,发展测绘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现代大地测量理论和地球动力学、新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机理、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测绘科技持续发展的后劲。结合测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测绘软科学研究,用以指导测绘管理实践,重点加强测绘发展战略、测绘管理理论、测绘管理体制、测绘法律法规、测绘统计指标体系、测绘工程设计管理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地理测绘也进入了信息化,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转化,正朝着信息化测绘的方向发展。为促进新时期地理测绘制图工作的发展,我国需要出台地理产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地理测绘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整合科技人才分配,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优化地理测绘行业的创新环境,促进新时期地理测绘行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秋义,王春卿,郭建坤.建立测绘地理信息企业标准体系的思考[J].测绘标准化,2012,01:1-3.

[2]龚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66-69.

[3]姜正芳.浅议如何提升上海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水平[J].上海城市规划,2012,04:98-101.

测绘地理信息培训第5篇

[关键词]测绘单位; 人才培养;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P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55-01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资源需求的增长与测绘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测绘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通过培养测绘人才来提升经济效益,成为整个测绘行业关注的焦点。

一、人才培养与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

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货币资本或实物)投入,增加或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会反映在经济效益提升上的一种投资行为。人才培养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人才培养为发展生产力提供智力基础,是实现生产管理现代化的决定因素,也是生产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因此,人才培养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下面本文将以山东省国土测绘院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例,来分析人才培养与经济效益提升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

二、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不断更新的测绘技术发展,更为了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坚定不移的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懂业务、会经营、能带队伍、敢闯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一)加强思想教育,重视文化熏陶

1、上好入职第一课,做好新员工培训。

入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新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灌输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良好的入职培训能增强新员工对单位的认同感,为以后培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积极组织新员工参与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培养新员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二是积极发挥老员工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新员工切实感受到他们在各方面的表率作用,以提高新员工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

3、倡导行为文化,培养良好习惯。

制定完善、倡导推行员工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通过选树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逐步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自觉的文明意识,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氛围。

(二)完善激励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

1、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创新和激励机制。

通过实践操作、技术学习、老员工传帮带等各种方式,帮助新员工掌握技术,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评比活动,对技术创新进行量化评审,创新奖励。搞好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积极为年轻人创造锻炼成长的平台。

2、推行项目负责制。

推行项目负责制,鼓励青年员工独立承担项目,在实践中探索工作方法,积累成功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全面增长才干。通过培养和磨练,一批集科研、管理、经营能力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3、完善考评激励机制,营造公平竞争氛围。

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岗位竞聘结合起来,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克服单纯以票选人的弊端,同时加强内部人员流动,适时进行机构微调,为年轻员工创造更多机会,切实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

(三)坚持基层磨砺,加强重点培养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坚持“外业锻炼,基层磨砺”的人才培养原则,新员工一律分配到外业分院或生产一线锻炼学习。特别是在援川、援疆、泰山高程测量等大型测绘项目中,选拔业务能力好、责任心强的新员工实施测绘作业,给年轻人创造了参与重点项目的机会。

对于工作突出、技术或管理上特点鲜明的年轻员工,院里根据其专业和特点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擅长专研、喜欢技术开发的就安排在生产技术岗位;擅长管理、喜欢经营的就安排在生产管理岗位。对于综合素质强,表现特别突出的新员工,院里进行重点培养,为单位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三、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自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来,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在提高管理水平、培养锻炼队伍、提升竞争能力、增强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一,全院技术实力和科研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员工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以上的员工由2005年的23.8%上升到2014年的62.6%,增加了38.8%;专科以下的员工由2005年的76.1%下降到2014年的37.5%,降低了38.6%。从具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上看:具备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员工由2005年的41.3%上升到2014年的60.3%,增加了19%;初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员工由2005年的58.6%下降到2014年的39.9%,下降了18.7%。

第二,全院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全院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整体实力的迅速提升。全院经济总量从2004年的3007万元攀升到 2013年的2.6亿元,增长了765%;固定资产净值从1800万元增加到1.02亿元,增长了566.7 %。

四、借鉴意义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单位人才培养和其经济效益提升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效益的提升源于优秀人才的贡献与创新。笔者认为在测绘单位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经济效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有利于复合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要将人才培养融入单位文化建设,并通过文化理念、行为规范等各种渠道营造重视人才、鼓励进步的氛围。对于在发展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和辐射作用,营造学先进、比先进的气氛,推动单位良性发展。

第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根据岗位性质、职位级别、培训需求等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应开展入职培训,帮助新员工快速融入单位;对于技术类员工,应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科研能力;对于管理人员,应重点培训管理能力,提升其管理水平。同时推行岗前培训、专项培训、岗位轮换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培训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健全有效的人才选用、考评、激励机制,做到职务能升能降、岗位能上能下,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增强队伍活力。通过实践检验人才,以素质论高低,以能力比强弱,以业绩定优劣,公平公正地选拔工作业绩突出、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予以晋升。

总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努力营造尊重人才、鼓励进步的氛围,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促使他们献计献策。只有这样,测绘单位才能长远发展,提升经济实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秀珍.企业如何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J].山东劳动保障,2005(10):28-29.

[2]孙玉芝.浅谈企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J].山东劳动保障,2008(8):30.

测绘地理信息培训第6篇

关键词:土地测绘技术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1、土地测绘的概述

土地测绘是指使用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子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地籍测量控制点、界址点的实地选点、埋石以及运用操作经纬仪等仪器对土地及其附属物的量距、水平角、垂直角、水准测量进行观测。

2、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因素

2.1主观人为控制因素。土地测绘工作从开始测绘报告的编写、测绘数据处理、测绘方案制定一直到实地的测量等,都离不开测绘人员的工作,测量人员素质与测量结果和质量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对测绘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鉴定评估,保证测绘工作按时按量完成。

2.2主观方法手段因素。土地测绘的方法有很多,每个测绘项目都有其固有的特性,其施测方案是否合理,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探,最终确定合理的测绘技术。同时,大力推进采用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保证测绘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2.3客观仪器设备因素。在测绘外业工作中,测绘仪器设备是完成测绘的必要硬件。仪器设备的精度、使用性能,操作方式是否方便快捷等,这些都是影响测绘质量的重要因素。

2.4客观环境条件因素。在测绘工作中,测绘生产环境条件将会对测绘产品产生特定的影响。在外界环境因素出现变化时,哪怕是细微的变化都将对整个测绘工作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为此,在测绘作业时应当尽可能的完善环境管理工作,借助先进的测绘技术改善测绘工作条件,配合相关措施来规避环境因素可能对测绘质量带来的影响。

3、土地测绘质量控制的原则

3.1预先准备原则。在测绘工作进行前和实施中,要对测绘工序、工作、设备仪器的检查,确保测绘作业质量,对工作的流程,顺序,方法等严格控制检查,一切为质量服务。

3.2质量最优化原则。测绘工作中需贯彻尽最大条件“保证质量”最优化的原则,应该把客户的具体要求和特殊需要当成测绘的总方向总指导。每项工作都需要根据工程的质量标准按照施工质量要求来操作,应该坚持用户满意的“诚信”制度为宗旨。

3.3数据真实性原则。测绘工作最终的成果主要是测绘数据,同样数据的获取是测绘工作的主要目标,所得的数据真实性直接影响着整个测绘工作的质量好坏以及测绘工作的存在性和必要性,所以,实际测绘作业时应当始终坚持“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保证测绘数据的真实性。

3.4专业技术人员原则。测绘人员的素质和测绘专业技术的好坏是保证测绘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在治疗控制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将人才运用当成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充分发挥每个人才在测绘过程中的作用,全面贯彻“人才决质量”的理念,保证测绘工作顺利开展。

4、保证测绘质量的有效策略

4.1测绘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与改善。为了更好的保证测绘成果的质量,在测绘单位的用人原则上要因材适用,根据人才专业能力和技术强项,发挥人员的最大效能,提高团队整体质量。同时,土地测绘单位应注重对测绘人员的日常培训,使其能在岗位中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

4.2测绘方法的提升和控制。在进行土地测绘作业前,应当认真分析测绘项目的特点,科学、合理的确定测绘方案,使整个工作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从而降低工程的成本。同时,根据测绘项目的不同,要制定不同的测绘方案,在方法和方案上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争取在改进测绘工作质量方面做出贡献。

4.3测绘仪器的优化和控制。首先根据测绘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本次测绘的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的质量,从有质量保证的固定厂家引进设备,测绘作业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要注重日常检查维护。此外,应当关注测量仪器的更新,尽可能的选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并优化当前自身的测绘方式。

4.4测绘环境的优化和改善。在测绘过程中必须要对被测场地的环境给予重视,依据周围环境变化进行数值对比和分析,适当调整测量方法,规避周围环境对测量工作的影响。

4.5测绘检查开展的综合性。测绘现场综合检查是土地测绘工作不可少的工作,其包括了遥感技术、“3S”技术和现场综合调查等。测量工作检查应该贯穿在整个工作的始末,关键在与过程跟踪检查。能否做好作业过程跟踪检查控制,直接关系到更新调查成果质量的好坏,其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将其消灭在初级阶段。

5、对土地测绘质量控制的建议

5.1提高对土地测绘质量的认识。土地测绘质量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影响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测绘质量,是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基础保证,更是测绘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再完善的质量标准与操作规程、再先进的仪器,若测绘者不重视质量,有法不依,其工作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5.2合理对测绘人才的利用。测绘工作人员是测绘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其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测绘工作的质量。所以加强对测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测绘技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灌输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职责分明,加强监督管理。

5.3优化土地测绘的设备。测绘设备是测绘工作的基本工具,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测绘结果的精准度。无论测绘人员的态度有多认真,技术有多高,测绘仪器不准都会前功尽弃。所以在测绘工作中,一定要选择质量优异的测绘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护理。

5.4构建测绘信息的平台。要构建有效的测绘地理信息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测绘工作实施单位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机制,将现代化办公与计算机通信技术、测绘业务流程与工作流程技术测绘行业管理与MIS 系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统一的知识共享与协作办公等信息交流的平台,为测绘工作提供实时精准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旭军;综述GPS测量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1(10)

测绘地理信息培训第7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模具测绘 实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57-03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力求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应用型教育的核心和要求。以模具测绘实训教学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模具测绘实训,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它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近年来,该方法也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尝试,并逐渐推广运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习者如何在学习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建构一种类似于企业实际工作氛围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包括计划、实施和检查等在内的职业工作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工作与学习的统一,其“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实现学习”的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本质特征。

二、基于行动导向法的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

模具测绘实训是高职院校中模具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模具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一个重要的模具结构认知教学环节。模具测绘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配合、工程材料等课程之后,以对生产中使用的真实模具的拆装及主要结构认知为主线,完整测出模具零部件尺寸,画出零件草图,然后经过整理,再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对模具典型结构及零部件装配有全面的认识。模具测绘不仅是模具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手段,更是模具制造岗位必须掌握的一项工作技能。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认识典型模具结构,了解模具工作原理、模具零部件的功用、零件相互间的装配形式和配合关系以及模具零件的加工要求;能正确使用模具拆装常用的工具和辅具,掌握模具拆装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培养产品测绘能力;学会模具零件的视图表达方法,能熟练使用CAD软件绘制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培养制图能力。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掌握模具拆装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具备产品测绘能力;掌握对测量尺寸进行协调和圆整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模具行业常用相关标准、资料和手册,会正确选用并查阅;能正确选定模具零件的尺寸精度和配合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具备一定的识读、绘制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制图能力。

2.方法能力。具有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协调计划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能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进行展示、分析、评价和总结;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及利用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3.社会能力。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具有创新精神。

三、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模具测绘实训课程的实践内容和要求,可构建四个学习情境,见表1。

四、基于行动导向法的教学实施过程

不管在什么领域,所有职业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简要地划分为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和结果记录等这几个阶段。针对模具企业工作过程,将工作内容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融合,结合模具测绘实训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作出决策、实施工作计划、反馈信息、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计划、实施和评估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一)资讯

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师生共同解读“任务背景”、“工作任务书”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并获取与完成工作任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

1.基本知识技能回顾。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制图、公差、材料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钳工工具使用、检测量具使用等技能进行回顾。

2.搜集和整理资料、信息。每个小组思考讨论该项目的关键信息,领会任务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对“模具的分类、模具结构及其组成、模具的基本工作原理等模具原理性知识;模具拆装工具与使用技巧、模具测量工具与使用技巧等技能性知识;模具拆装步骤和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信息查阅、收集、学习理解并研讨、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查找相关专业书籍,帮助学生梳理信息并对学生收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通过此环节,学生可以领会到复杂的项目需要进行分解处理,同时通过分工、协作,其自学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交流协作等能力得到提高。

(二)计划

小组内每一个学生根据在资讯阶段收集和整理的信息,以报告的形式制订模具拆装、测绘工作计划,初步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不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和干涉,只给出启发性建议和引导,并记录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出现的问题。

此环节培养学生综合提炼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工程知识应用、技术方案写作等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决策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各自的计划,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和比较,然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具拆装和测绘工作计划,经与教师充分交流后形成小组最终工作方案和步骤。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如谁负责拆装模具、谁负责测量尺寸、谁负责画零件草图并记录尺寸等。

通过此环节,学生能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正确判断和制订工程方案的能力。

(四)实施

各小组按照确定的最佳工作步骤和计划开展工作。根据小组分工,做好模具拆卸、尺寸测量、草图绘制、模具装配复原、试模等工作,并单独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CAD图纸。做好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记录和要点记录,并完成工作总结报告。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场面和观察细节,对各小组所画结构简图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学生的钳工基本操作方法、安全文明生产等进行指导和评价记录;对学生测量工具的使用、草图绘制质量等作评价记录;对模具装配质量作评价记录。

此环节培养学生利用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提升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

(五)检查

1.小组自查。学生对装配复原的模具进行人工合模验证,并在成型设备上试模,验证模具工作是否正常,模具间隙是否调整均匀;检查图纸中视图表达是否正确、尺寸标注是否完整、形位公差是否正确、表面精度是否合理等。

2.教师检查。教师主要确认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记录问题情况。

通过此环节,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上实现了提炼升华,通过参与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评价,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就感,认识到了自己的智力潜能;同时,老师也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优化组织教学。

五、基于行动导向法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促进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传统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是从学生平时表现、学生上交实训作业的完成质量、实训总结的质量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这种成绩只能体现学生某方面的学习效果,比如绘图能力、软件水平等,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整个实训过程中各阶段内容的掌握程度,比如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典型冲压模具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是否掌握模具拆装方法,是否掌握拆装工具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是否在实训过程中抄袭和代画等。针对这些情况,可将考核内容分成五个部分来综合考核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内容见表2。(下转第163页)

其中,现场答辩、实操考核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及时补充和讲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补漏和巩固课程内容。实操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模具拆装步骤、拆装工具的使用、测量工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考核。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实训相关内容和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总之,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和归纳者。教学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践过程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吸引学生,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边颖.行动导向教学法在《AutoCAD辅助设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测绘地理信息培训第8篇

校本科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对工科生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咸阳师范学院测绘工程专业是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于2012年获审批并新增开设的专业,该专业主要面向各种工程施工、铁路、公路、桥梁、城市规划、农业、林业、土地管理等行业,培养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和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向的优秀的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人员。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基本建设的规模也相应扩大,作为工程建设排头兵的测绘专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测绘工程专业呈现良好的就业形势,然而,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以及专业更好发展成为本研究的初衷。

二、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实践教学内容所占课时比重大

以咸阳师范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为例,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工程测量学:理论(40学时),实践(24学时)占37.5%;控制测量学:理论(36学时),实践(20学时)占35.71%;GPS原理及应用:理论(42学时),实践(14学时)占25%;习(2周);数字测图软件应用(2周);测绘程序设计实训(2周)。

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理论课之后,一般以小组为实习单位进行,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团结协作,完成的内容涉及仪器的对中、整平、观测、读数、记录等外业工作及计算、检核、绘图等业内工作,这些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仪器操作、观测、计算、绘图等方面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测绘行业属于艰苦行业,专业特点决定了工作地点在野外,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是对测绘人工作状态的描绘,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测绘专业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野外进行,而且基本都是在理论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大多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期,夏有酷暑,冬有严寒,加之外业条件有限,需要学生们客服各种困难,吃苦耐劳,锤炼意志,培养自己坚毅的品质,培养起测绘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品质和专业精神,[2]为成为合格的测绘专业人员做准备。

三、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我院教学实际,从实验、实习及实训三个环节着手,对实践教学从内容、课时、地点、形式、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力求使实践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测绘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1、内外结合的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针对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际,在原有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基地主要针对课间的仪器操作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满足了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形变监测以及各种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需要,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2、实训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将测绘实习与测绘生产任务相结合开展实训性教学模式,利用目前旅环院与相关测绘生产单位(如:陕西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西安天穹勘测公司等)建立的良好关系,开展“实习——生产”一体化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参与测绘生产任务切实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3、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研究

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研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照着做的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实验(习)内容,在测绘实践教学计划中,针对项目内容,让学生从踏勘、选点、技术设计书的编写、观测方案的制定做起,让学生熟悉测绘工作的各个环节,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开放性实践内容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测绘单位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具体地,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制定了涵盖基本能力及操作、专业能力专项训练及职业能力综合实训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1)基本能力培养及操作训练模块包括:计算机操作,工程制图与综合,测绘程序编写,测绘仪器操作。(2)专业能力专项实习模块,包括:地形测量实习,控制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数字测图软件应用实习;测绘程序设计实习(3)岗位综合实训模块,包括:测绘工程顶岗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通过“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培养体系,使本科生从各类测绘仪器的操作到各种测绘实践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训练,加上严格的成绩评定系统及开放的实验条件,确保了实习的效果。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安排并开展测绘实践技能竞赛等活动,包括测绘仪器操作比赛、测绘技能大赛等,通过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测绘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达到对实践技能的检验和提高,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