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畜牧业重要性

畜牧业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8 10:17:37

畜牧业重要性

畜牧业重要性第1篇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畜牧产业与养殖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很多兽医诊疗的服务工作也随着养殖户的需求与要求在不断的更新与提高之中,兽医诊疗管理的体制改革不仅为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很迅速,兽医诊疗人员就应该对目前的形式加以分析,同时应该提高服务质量,充分了解养殖户的需求,从而找出自身的差距,改进与创新服务方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保证兽医服务市场的稳定与长久的发展。

从兽医诊疗服务方式的角度研究来看,过去兽医诊疗的传统服务方式是诊疗人员在诊所等养殖户上门求医,导致兽医诊疗工作一直都处于被动的局面;并且,在兽医诊疗的过程之中,经常会由于耽误时间而造成不能及时为养殖户服务以及服务间断的情况,很多养殖户在求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求医难的问题。

在我国实施改革之前,基本上所有的兽医诊疗工作都处在被畜牧兽医院垄断的情况,而非兽医站的诊疗人员要想对诊疗市场插足是很困难的,有很多养殖户虽然对这种体制存在很多意见,但是得不到解决,也只好选择委曲求全。但是在实施改制之后,如果兽医站的诊疗人员不能够满足养殖户的需求,他们就能够去其他的兽医站求助。

通过改制,把过去单一的兽医诊疗转变成了为养殖生产的全过程都进行服务,诊疗人员也从过去传统单一诊疗的方式,转变成了集技术指导、诊疗、动物保健、科技指导等多种类型的全方位服务,同时,诊疗人员还针对一些养殖户制定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巡查服务,通过驻场服务、签约责任承包服务等多种方法来满足我国养殖户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良好发展。

二、更新兽医诊疗管理的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奶、蛋、肉等畜禽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由于过去传统的兽医诊疗方法就是单一的对畜禽进行诊疗服务,也就是打针,这种方法只是能够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畜禽产品的需求。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业更加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这就要求从事养殖的人员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养殖生产也使用了很多科学方法,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兽医诊疗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就必须在技术上有所更新,对兽医诊疗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兽医诊疗服务的本质得到加强;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相关部门能够对兽医诊疗实行依法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兽医诊疗人员都必须持有执业兽医资格,加大监督管理与执法的力度,对无证行医以及违规操作者进行教育和处罚。

三、小结

畜牧业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84

1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影响因素

1.1 地域环境的影响

畜禽生长对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并不是都适合畜禽生长,会使不同地区的畜牧产业出现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等现象。我国畜牧业可以简单牧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2种,其中,牧区畜牧业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代表为内蒙、新疆、青海以及4大牧区,牛肉比例较大;农耕区畜牧业主要是华北以及南部,以湖南、河南、四川等为代表,商品猪比例较大。由上述可知,畜禽产业结构与地域环境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域地理环境特征的不同,优化资源利用率,以实现畜牧产业的高速发展。

1.2 饲草饲料的影响

饲草、饲料是畜禽养殖、放牧的根本,是畜牧产业能够正常发展的重要依据。在饲草饲料资源中,主要分为蛋白饲料、能量饲料、精粗饲料以及青贮饲料几种,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玉米、大豆、豆粕等生产量都相对较高,其中,玉米是主要的能量和蛋白饲料,在世界总产量中比重超过20%,大豆、豆粕的产量比重超过10%,但主产区均在我国北方。

1.3 畜禽品种的影响

畜禽品种是另一个影响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其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能够达到40%。我国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在畜禽品种资源上相当丰富,拥有许多优质的畜禽品种;同时,在近些年,我国引入了许多国外先进的畜禽品种,比如荷斯坦牛等,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畜牧品种资源。

但是,不可否认,在畜禽品种资源方面,我国依然存在一些显著问题,比如不注重地方性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盲目杂交高产品种等等,导致许多畜禽品种濒临绝迹,影响了畜禽品种的稳定性、多样性,限制了畜牧产业调整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畜牧产业的发展。

2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影响因素

2.1 市场需求的影响

畜牧产业所产生的各种产品最终是要流入市场,由消费者购买的,消费者需求的多少,决定着畜牧产业的规模,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种类,则是畜牧产业应当调整的方向。因此,市场需求对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极为关键,在实际调整中,需要做好市场需求调查,以免做出不符合市场情况的决策,造成畜牧产品出现供需不平衡问题,对畜牧产业的健康带来威胁。

市场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当地市场需求、国内市场需求,也包括国外市场需求,即外贸需求。就当前我国畜牧产业情况来看,畜牧总产量相对较大,但由于人口众多,国内消费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只有少量是用于出口的,以2012年的畜牧产业数据来看,我国畜牧产业肉类总产量为8387.2万t,用于出口的不足1%,仅有55万t左右,出口量最多的则是猪肉,约为27万t,由此可知,我国畜牧产品的需求集中于国内市场。

2.2 政府调控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因素之外,政府调控对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有着极大影响的,是一种弥补市场机制调整的重要手段,对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起着宏观控制的作用。政府的调控通常是直接的干预,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方针、完善制度等方式,给予畜牧产业明确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比如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畜产品保险政策等等,为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保障;同时,《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出台,使广大畜牧产业从业人员对未来发展有正确的认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有助于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畜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十分重要,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动物性食品提供以及工业原料等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变化情况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可以有效提高畜牧产业结构的质量、水平,可以推动我国畜牧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畜牧业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地震灾区畜牧业发展困难发展对策

一、前言

发生于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几乎给震区的各种农业设施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以畜牧业为例,地震导致了大量的畜禽死亡,给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相应的畜牧业服务体系及其房屋设施等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形式之一。因此,积极恢复震区畜牧业,使其从地震灾害的阴霾当中尽快恢复起来,不仅能够为农村增加收入,同时更是维持震后灾区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方式。为了确保震区的畜牧业能够平稳、健康并且快速地发展,在我国积极努力重建家园的同时,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震区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例如,引进优良的畜禽品种以便优化目前的畜禽品种结构、推广先进技术进而提高震区人们的养畜水平、促进产业链延伸进而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等等。恢复和发展震区的畜牧业,不仅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更加需要当地人们群众的不懈努力。

二、地震灾区畜牧业的发展困难

由于该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在对该地区的畜牧业进行重新发展时必须要要解决好以下困难。

第一,科学技术没有充分体现出在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一点在西部地区的畜牧业发展中体现尤为明显:(1)畜牧业所需的科技人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畜牧业高技术化的需求,并畜牧业科技基础薄弱,很难做到持续发展;(2)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生产当中融入程度较低,当地农民常常单纯依靠扩大经营规模来获得更高收益,而非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3)没有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氛围,导致畜牧业的经营模式落后、对市场的把握程度不足、抵抗各种疾病疫情的能力较低;(4)震区畜牧业散户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在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把握程度方面略有欠缺。

第二,没有雄厚的畜牧业基础为其提供发展保障。当地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同时由于发展旅游业等产业规划的影响,比较重视生态环境,一般不鼓励大兴土木来进行工业建设,因此畜牧业的产业链很难延长。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贫困人口的数量较多,大部分发展畜牧业仅仅是维持了自己生存,一般很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当地畜牧业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并且投入缺乏持续性,再加上生产条件比较恶劣,不仅投入产出比很难令人满意,而且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比较低。该地区目前没有指定完善和健全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或者蓝图,导致当地畜牧业发展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意识,在政策扶持方面也很难进行落实和执行,并且相关扶持政策带有时期性,缺乏长久的关注。草地环境恶化比较严重,缺乏必要的修养生息,导致当地的饲草资源越加匮乏,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自然灾害(鼠灾、虫灾以及其他天灾等)频发,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第三,虽然有产业化萌芽但是发展进程过缓。由于缺乏完善的工业体系来延长畜牧业的产业链(例如畜牧产品加工以及深加工等),加之相关市场发育不完善,致使震区的畜牧业发展规模一直过小,在在深加工方面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导致畜牧业生产和加工销售的不平衡,拖缓了当地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另外,在市场方面,畜产品流入市场的各个环节(例如收购、加工、销售)没有形成紧密的衔接,没有市场需求的支持是导致当地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过于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地震灾区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进行体制革新。必须实行畜牧产业化经营,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小生产者在资源配置上的局限性;推行牧户公司化,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使牧民不仅在饲养环节,而且在加工和流通领域也能得到适当收益。为畜牧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搞活畜产品流通,努力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政府引导,从政策、技术、信息、资金等多方面帮助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增加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利益,推动西部地区畜牧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草原畜牧业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二,实现畜牧业发展的高科技化。增加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大力建设生态型、观光型、市场型的牧业生产基地,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社会化的、规模化的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可以充分融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开发观光型、旅游型的新型畜牧业项目,开展畜牧观光旅游,家庭旅馆,开发“牧家乐”、“农家乐”等新型“牧业体验之旅”,实施探索型畜牧旅游观光,增加参与农牧民的收人。

第三,给予资金扶持。充分利用国家灾后重建的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条件,中长期规划好灾区畜牧业发展思路,把灾难化为有利,重新规划和布局该区畜牧业体系,让广大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

四、结束语

5.12汶川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畜牧业是该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地震造成了该地区严重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大量的畜禽死亡,经济损失惨重。本文所提的几点拙见希望可以为震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毛锋,马金锋,周文生.北京防震历史经验与汶川地震灾后城镇选址重建[J].地球信息科学,2008,08:504-510

畜牧业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意义;范畴;体系;路径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自2004年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党的“十”报告中的“四化同步”,更是强调了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一方面表明中央紧抓农业信息化这个关键问题的决心,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农业信息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任重道远。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因为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从逻辑上可以推断,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亦是畜牧业信息化的基础。就目前而言,我国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领域研究不足,尚处于起步阶段,能够检索到的研究成果较少,甚至关于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现状,官方统计数据也相对缺乏。这种状况与我国畜牧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鉴于此,笔者对我国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意义、范畴、体系和路径进行了研究,旨在促进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建设。

1研究意义

1.1有利于降低畜牧业经营风险

畜牧业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具有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畜产品市场动荡不定,需求与供应之间周期性波动,“买、卖难”常态化,形成畜产品的市场风险。畜产品大多数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不可能像工业品那样精准地去生产和销售,从而形成畜产品的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由畜牧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欲降低风险传统上需要依靠农牧民,因为农牧民是畜牧业生产者的主体,主体的素质决定了畜牧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而我国畜牧业主体的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有8000多万农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以新疆为例,作为全国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5大牧区之一,约84%农牧民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60%以上的农牧民处于游牧状态,靠天养畜,实行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十分困难;农牧民信息不畅,观念陈旧,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科学管理和科技养殖难以实现。由此可见,畜牧业经营双重风险仅依靠主体自身的力量这条路径难以走通。所以,应借助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走一条新的路径,通过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降低畜牧业经营的风险。

1.2有利于提升农牧民信息化理念

在信息化进程中,城乡之间由于对信息、信息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信息落差”。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占比仅为26.9%,而城镇占比为73.1%;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1.7%,而城镇超过农村35.6百分点,凸显城乡差距之大。表明农牧民没有充分分享信息化发展的成果,制约了畜牧业信息化进程。其实质是贫富分化在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是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结果。产生的原因,除了贫困阻碍了信息硬件的投入,更主要的是农牧民对畜牧业信息化的理念缺乏、认识不足。所以,2011年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曾提出:推进畜牧业信息化,来改造传统畜牧业。发展畜牧业信息化必须增强农牧民对信息化的认识。通过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在农牧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在畜牧业中的获益,让农牧民享受到畜牧业对信息化的成果,吸引农牧民重视畜牧业信息化,从而改变农牧民对信息化的认识。因此,通过推动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有利于提升农牧民的畜牧业信息化理念,促进畜牧业信息化发展。

1.3有利于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畜牧业的增长

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畜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我国主要畜牧业饲养总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主要畜产品如肉类、禽蛋和奶类产量在世界排名居首,成为重要的畜牧业大国。但是,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畜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了40%,甚至高达60%以上,而我国畜牧业仅占33.6%。我国畜牧业宏观上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国际竞争力弱,养殖中出栏率低、个体生产能力低、死亡率高。畜牧业是一块短板,这是因为传统畜牧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即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是引进新的现代畜牧业生产要素———技术,这是传统畜牧业与现代畜牧业的分水岭,畜牧业技术现代化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标志。发达国家依靠信息技术将劳动生产率提高60%~80%,日本甚至10年提高130%。美国、日本等国在畜牧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畜牧业现代化亦应引进信息技术。畜牧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关系着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而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是畜牧业信息化的基础,因此,研究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有利于畜牧业现代化的实现。

2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范畴

2.1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内涵

我国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没有形成统一定义,从内部逻辑上分析,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与信息、信息服务等息息相关。厘清内涵,有助于定义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美国信息论之父香农认为,信息是为了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提出用信息熵来定量衡量信息的大小。英国的马丁从另一角度提出,信息是作用于主体意识的客观产物,反映某一事件的状况和内容,包含事实、数据、消息和知识。信息社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所有领域都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对信息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公共信息是所有发生并应用于社会公共领域,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公共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畜牧业公共信息是指在畜牧业领域中的公共信息。信息服务是服务主体向服务客体提供和传播信息的过程,目的是帮助服务客体解决问题,包括信息传播、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信息是服务的内容。公共信息服务是对与公共利益、政策、制度和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等相关信息实施开放与共享服务的过程,具有社会性、知识性、时效性、指向性、伴随性和共用性等重要特征,本质内涵是公共,明确限定了信息服务的主体、客体及内容,使公共信息服务成为为公共主体提供公共信息,以满足客体公共信息要求的活动。公共信息服务一般见于工业及第三产业,而随着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创新,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应用于畜牧业现代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是把获取与处理的畜牧业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到农牧民手中,为农牧民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活动,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的过程。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以农牧民的涉农信息需求为中心,公共信息服务主体一般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村合作组织等,直接受众是农牧民。为畜牧业提供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服务都属于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范畴。

2.2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内容

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是农牧民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向农牧民提供经过筛选加工的、有序而完整的信息服务。其主要内容是与畜牧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内容有:(1)与畜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信息,包括国家与区域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牧业政策信息、畜牧业企业资信和产品质量信息、畜牧业法律法规信息等;(2)与畜牧业相关的生产、经营信息,包括生产方式、繁殖技术、养殖技术、畜牧机械使用、新技术的应用等畜牧业生产、经营信息;(3)与畜牧业相关的供需信息,包括畜产品价格信息、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畜产品市场预期等畜牧业供需信息;(4)与畜牧业相关的资源信息,包括天气信息、草场信息、饲料信息、畜牧机械价格,以及交通运输等信息。据调查,农牧民的信息需求排在前3位的是供需信息、畜牧业技术和政策法规。现代畜牧业产业链中,供需信息与畜产品销售直接相关,畜牧业技术与畜牧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以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销售最受农牧民关注,对农牧民收益影响最大。

2.3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作用

畜牧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市场的依赖与结合程度也就越高,信息在畜牧业中的作用越突出。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作为畜牧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政策、市场和技术等信息,在农牧民增收及打造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5]。信息化是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是发展畜牧业信息化的基础。通过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增强农牧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牧民的信息驾驭能力,使农牧民及时获得信息,准确地利用信息,依靠信息致富,有效地满足农牧民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通过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应用畜牧业大数据,推进信息资源向农牧民开放,增强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以信息为纽带,把分散的农牧民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发展畜牧业电子商务,建立供需衔接的畜牧业服务平台,依据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要素,科学养殖,均衡供需,提高养殖效益。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引导畜牧业资源配置。通过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利用信息流动,政府在时间、空间及流量上同步协调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宏观调控,合理配置畜牧业资源,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提高畜牧业生产力。通过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促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降低信息成本,健全基层服务网络,监管畜牧业资源环境,测报预报疫病防疫检疫和气象信息,提高牲畜生长以及精细养殖等管理效率,支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3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指在畜牧业信息化进程中,以畜牧业信息服务主体提供的各种畜牧业信息服务为核心,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畜牧业公共信息的公共性本质决定了公共信息服务主体的多样性;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单一主体都无力覆盖整个公共信息服务。现代畜牧业的知识化倾向,使得信息需求结构、需求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信息内容的广度、深度有了更高要求。因此,畜牧业公共信息需求的专业化和综合化需要公共信息服务组织间的分工合作[14]。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在于权威性和控制性,第三部门公共信息服务在于灵活、高效和低成本。企业参与,能切实做到满足农牧民个性化需求。只有在不同层面(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之间进行公共信息服务合理分工,通过技术、设备、人员、资金等多种资源的整合,才能实现我国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总体目标。借鉴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的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遵循信息流动规律,以政府部门为核心,行业协会与合作组织为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为技术基础,公共信息服务第三部门为骨干,公共信息服务涉农企业为补充力量,形成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3.1政府部门

我国政府是畜牧业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持有者,因为政府本质上是一种为社会服务的组织,是收集和传播信息的有力工具。政府的独特地位决定了政府推行的公共信息服务具有权威性、广泛性、有效性、公共性、共享性。发达国家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较成熟,政府一般提供基础数据平台和公共资源,约占整个信息服务的20%。我国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主要是政府部门牵头,提供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等,目前,我国畜牧业已有《畜牧法》《草原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及《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等政策法规。此外,政府还出台畜牧业扶持政策,政府从宏观上把控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政府在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决定性作用。

3.2行业协会与合作组织

国外大部分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来自发达的行业协会与合作组织,行业信息约占整个信息服务的70%。我国应该充分发挥这一组成部分的作用,包括龙头企业、大中型养殖场等。行业协会与合作组织提供的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可以降低牲畜疫病风险,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优化饲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技术推广,反馈畜产品供需变化,减少生产波动,传授经营管理知识。

3.3高校与科研机构

高校与科研机构在体系中是协助与技术支持的角色,一般提供畜牧业相关的研究性成果,在发达国家占整个信息服务的10%。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农业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是畜牧业科研机构的主力,具有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能够提供科技含量较高的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

3.4公共信息服务第三部门

公共信息服务第三部门主要指从事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公益性组织,一般是非营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在我国主要指从事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事业单位,包括乡镇或区域性畜牧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村级服务站点。政府部门与公共信息服务第三部门的分工与合作是提高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效率的关键。

3.5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企业

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企业指专门从事畜牧业信息服务的涉农企业,一般具有营利性质,包括畜牧业培训机构、畜牧业技术指导企业、兼有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经纪公司、畜牧业电商、投入品供应商等。也有一些涉农企业有时提供不收费的涉农公共信息服务,如银行涉农贷款等信息。还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实现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以及平台的构建等。

3.6农牧民

农牧民是畜牧业现代化的主体,因此他们是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客体,是服务的接受者、体验者,也是对服务的反馈者和收益者。

4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路径

近十多年来,国外对公共信息服务的研究侧重于公共信息服务中的用户获取、用户网络行为等,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信息服务实现过程中的运用。技术是方法和手段的总体。就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而言,信息需要收集、整理、加工,最终形成信息资源库;信息服务需要有网络化的管理平台、服务平台,并提供网络接入、传输和数据同步等接口,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因此,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需要更多的信息支撑技术。

4.1畜牧业公共信息生成方法

由于畜牧业公共信息自身范围广,如政府政策、草场信息、天气信息、养殖场信息、技术培训信息以及农牧民的需求等,涉及的来源组织多,因此,信息生成方法也就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被动式生成方法、主动式生成方法和感知式生成方法[22]等3种。被动式生成方法指畜牧业各种业务系统运行时,产生的数据直接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是随着业务系统的运行被动产生的。如畜牧信息数据库系统,可以生成饲料、活畜和畜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动态信息,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供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真实、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是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关键。主动式生成方法指随着Web、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生成数据。在数据的产生上,如畜产品交易记录、畜产品搜索记录,能够主动生成大量数据。数据可以是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感知式生成方法指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畜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促使数据生成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和摄像头等数据采集设备源源不断自动采集,如养殖场环境的温度、湿度、气体浓度和光照度,牲畜每天的活动轨迹、定位等的检测,以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生成高密度的数据,存储级别从TB(太字节)、PB(拍字节)逐渐上升到EB(艾字节)、ZB(泽字节),甚至YB(尧字节),为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提供了海量的大数据。

4.2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手段

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手段,既包括传统信息服务手段,也包括现代信息服务手段。

4.2.1传统信息服务手段

传统信息服务手段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电话和宣传公告栏等信息传播方式,虽然传统特性较强,现代信息技术含量不高,但因其使用成本低,对使用者素质没有特殊要求,因而在农村覆盖面广,农牧民的接受度高,影响大,因此,对于传播畜牧业公共信息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我国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与新技术的融合,传统信息服务手段的作用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4.2.2现代信息服务手段

现代信息服务手段包括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数据库、人工智能、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云计算、电子商务等,如运用人工智能的饲养管理专家系统、畜牧业疫病远程诊断系统和疾病防治专家系统,运用3S的精准放养追踪系统,运用温度控制、光照控制和气体环境控制的畜牧业设施控制系统、畜牧业设施节能系统、养殖棚室智能监控系统,运用网络的畜牧企业综合管理系统,运用物联网的精细养殖智能系统、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运用电子商务、市场预测决策的流通与商务系统等。

4.3畜牧业公共信息共享手段

除了电视等传统信息共享手段,现代信息共享手段越来越多,如移动终端信息提醒、微信、手机APP、邮件订阅等,为农牧民提供随时、随地、多终端、多途径的共享信息获取渠道。畜牧业公共信息平台技术是公共信息共享的常见手段之一,平台提供搜索引擎、提醒服务、技术教程、政策咨询以及面向畜牧业主题的服务,农牧民可以获取畜牧业法规、畜牧业政策、畜牧业标准、畜牧业预防疫病、畜牧业经营管理及畜产品供需趋势等信息服务。移动终端通过微信、QQ、手机APP及时获取当地天气预报、区域市场行情、养殖新技术指导、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推送信息,实现即时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公共信息。现代信息共享手段逐渐成为农牧民获取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

5结语

国外畜牧业经过传统畜牧业、规模化畜牧业、工厂化畜牧业和信息化畜牧业发展过程,由此可知畜牧业信息化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畜牧业信息化应用于畜牧业整个生产过程,须要在政府、企业、市场、农牧民等之间快速传递信息,使畜牧业生产、管理、经营提高效率,这就要充分发挥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有大量工作要做。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共享程度低,信息的生成、获取与共享能力亟待提高;信息服务效率低,难以满足农牧民需求,远未达到预期要求。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的效果影响畜牧业信息化的进行,也会影响到畜牧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根据我国当前的情况,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必须结合传统信息服务手段,大力提倡使用现代信息服务手段,建立健全畜牧业数据采集、分析、、服务机制,推动政府、企业信息服务资源的共享开放,加强畜牧业大数据的开发利用[25],加快畜牧业公共信息的有效流动与传递,把畜牧业公共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农牧民手中,提高畜牧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充分发挥畜牧业公共信息的价值,促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带动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红茹.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互联网+现代农业”,到底怎么“+”?[N].中国经济周刊,2016-03-21:38-39.

[2]新疆畜牧厅综合处.新疆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EB/OL].(2011-08-09)[2016-08-2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4]阿尔文•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暴力和财富[M].刘炳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443.

[5]丑武江.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R].2011.

[6]晓同.全国畜牧总站用实际行动开展工作[J].中国牧业通讯,2009(16):2-4.

[7]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香农.通信的数学理论[M].1948.[9]威•约•马丁.信息社会[M].胡昌平,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

[10]谢俊贵.公共信息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11]凌杨明.农户对农业公共信息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12]周毅,吉顺权.公共信息服务社会共治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5):111-124.

[13]邓集文.当代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6.

[14]夏义.公共信息服务的社会选择———政府与第三部门公共信息服务的相互关系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18-23.

[15]吕晓敏.中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机遇[J].天津科技,2002(6):11-12.

[16]夏义.美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结构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7(5):97-101.

[17][法]德巴什.行政科学[M].葛智强,施雪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5.

[18]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调查报告———2015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报告[R].2015.

[19]石磊.国外公共信息服务研究述评[J].新世纪图书馆,2013(10):8-12.

[20]拉普F.技术哲学导论[M].刘武,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84.

[21]矫玉勋.云计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分析及发展策略[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2]王鹏,黄焱,安俊秀,等.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3]王冬武,何志刚,伍远安,等.基于GIS的湖南省数字渔业信息系统[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7):431-435.

[24]张亚莉,吴泽涛,张智刚.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GPS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4):415-418.

畜牧业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不足;解决对策

现阶段,受到各类条件的限制,导致我国的动物疫情形势越发严重,而畜牧兽医工作则可以做好动物的防疫工作,间接地确保动物的健康,不仅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也会凸显兽医工作的优势和作用,S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肉类的需求越发增多,而此时则要充分的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不仅为了更好的确保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也间接地保证人们食用肉类的卫生以及安全性。畜牧兽医在实际的动物防疫工作中,也要把我工作重点,并总结和归纳其中的不足之处,积极地找寻出高效的解决对策,促进防疫工作的发展。

一、对于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内容分析

要想更好地提高畜牧兽医工作效率和质量,就要积极地保证动物的健康成长,而有关的畜牧兽医还要在实践的动物防疫工作中,充分的把控兽医工作的重点,良好的落实好动物的疾病防控手段。

在实际的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还要对动物可能出现的疾病问题予以防控,坚持做到早调查、早发现以及早防治,尤其是针对一些较为典型的、具备周期性的动物疾病,要重点运用一些较为高效的疾病防控措施,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提前做好防疫措施。而面对着一些较为突发性的疾病,则要对疾病问题进行无灾害处理,运用科学的措施,对动物的疾病进行处理,防止受到小面积疫情的影响,造成大规模的疫情,并给动物养殖户带来较大的麻烦以及经济损失等。因此,有关的畜牧兽医就要将调查措施落实到实践中,用纸笔以及规定的健康报告进行合理填写。同时还要做好动物的定期检查工作,运用检查记录表进行如实记录,根据动物的类别以及易出现的疫情情况,确定最为科学的疫苗预防,确保动物健康以及快速的成长。

二、对于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的分析

(一)畜牧兽医的动物防疫工作意识较为薄弱

畜牧兽医的动物防疫工作一般会具有非典型化以及慢性化的特征,因此很多时候,在实际的动物养殖过程中,将会很容易出现隐性的动物疫情,不容易被养殖户所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时代的变迁,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越发的频繁,因此,不同地区的畜牧业交流行为也逐渐增加,这一发展形势无法为畜牧兽医的工作落实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畜牧动物的免疫种类较多,因此,很容易导致病原出现变异的情况,再加之有关的养殖户的专业性不足,缺乏对疫情防控的意识,养殖条件较为简陋,致使养殖方式无法满足动物生长的实际需求,最终使畜牧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疫情隐患,一旦疫情爆发,将会呈现无法控制的态势。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畜牧兽医未能意识到自身所具备的社会地位,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以及道德素质,无法了解并掌握动物防疫知识,不能认知动物防疫的作用,出现工作怠惰的行为,这一情况将会潜在的为动物养殖埋下安全隐患,随时将会发生动物疫情,最终极大的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还会使畜牧兽医的优势无法体现出来。

(二)畜牧兽医的疫情防控技术手段比较落实

因为当前我国的畜牧兽医经费的匮乏,极易出现层层剥削的问题,导致地方畜牧兽医疫情疾病防控的经费极为有限,极大的限制了畜牧动物防疫措施的落实,还会降低畜牧兽医的作用。可见在此情形下,畜牧兽医工作的落实遭受了一定的制约,有关的兽医站也配备了有关的防控以及检验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以及设施很容易由于投入不足,很容易出现故障问题,直接的影响畜牧兽医防控检测工作的进行,难以促进畜牧兽医疫情防控工作的发展,甚至会间接地阻碍畜牧疫情防控的发展,极大的降低其实际作用。

(三)部分畜牧兽医人员不具备合格的专业能力

我国的部分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出现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他们遇到问题时,难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其中的很多畜牧兽医人员不具备专业的资格证书,自身的业务素质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对于动物防控措施较为陌生,尤其是面对一些较为先进的设备,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这样的问题将会直接的阻碍畜牧兽医工作的落实,也会降低动物疾病防控手段的实施,另外,这些兽医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为薄弱,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畜牧兽医人员无法清楚地认知动物防疫层面的理论知识,不能切实了解并掌握动物防疫工作的实际要求。

三、关于解决畜牧兽医动物防疫问题的对策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畜牧兽医站缺乏一定的完善性,比如,大多数的畜牧兽医站不具备健全的设备以及设施,尤其是针对我国的内陆地区的畜牧业,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更为严峻,极大的阻碍了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落实和开展。要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基层畜牧兽医站的设施方面予以健全,促使畜牧兽医工作的进一步实施,为兽医工作的落实提供切实的保障。

强化畜牧兽医人员的综合素质。依照有关畜牧兽医人员密切关注的问题以及难点,畜牧兽医站要与有关的畜牧管理部门进行积极的沟通,不断的引进较为科学的、先进的设备以及疾病防控设施,逐渐的提高当地的畜牧兽医的工作效率,进而确保当地的动物健康的成长,凸显动物防御工作的优势和作用。除此之外,还要与专业的畜牧疾病防控技术人员及时的交流,不断地通过技术培训的方式,强化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性,还要从道德素质方面对兽医人员进行培养,提高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接下来更好地落实畜牧兽医疾病防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畜牧业的顺利以及健康的发展,为有关的动物养殖户提供较好的经济效益。

构建健全的畜牧兽医疫情防控制度。我国的政府部门要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将其引导性优势发挥出来,从畜牧兽医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层面,保障人们能够吃到放心肉,确保食品安全。在构建完善的畜牧兽医疫情防控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动员有关的兽医人员,明确畜牧疫情防控体系中的内容,并充分的对其进行掌握,借此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职责意识,确保畜牧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畜牧防控工作健康的发展。

畜牧业重要性第6篇

摘要:建设农村畜牧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农村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的应用。新型的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亟需建立,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以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解决措施,为农村加强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1.1部分地区农民畜牧兽医观念淡薄

部分地区农民畜牧兽医观念淡薄主要体现在:①部分地区农民对畜牧兽医行业性质认知不足,传统观念上就存在行业上的歧视;②已成为养殖户的农民坚守传统养殖法,主动接受畜牧兽医知识和技术的观念不强烈。以上行为均影响到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不利于农村畜牧业的发展。

1.2畜牧兽医站市场适应能力薄弱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牧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畜牧业要想健康发展,就要具备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以顺应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大部分农村畜牧兽医站并没有树立行业竞争意识,故步自封,尤其是对农村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其抗市场风险能力薄弱,不利于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1]。

1.3部分地区畜牧兽医站体制不健全

造成畜牧兽医站体制不健全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相关部门对畜牧兽医站不重视,农村畜牧站经费经常不按时发放。除此之外,当地畜牧兽医站自身也没有建立一套独立的管理体制。而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做支撑,所以部分区域畜牧兽医站体制不健全最终会阻碍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1.4农村畜牧兽医站设备陈旧、落后

由于政府投资有限,目前广大的农村畜牧兽医站使用的设备非常落后、陈旧,尤其地处偏远区域的农村,因而新技术就无法得到运用。而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重在技术的推广。由此可见,农村畜牧兽医站陈旧、落后的设备从根本上阻碍了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1.5畜牧兽医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在农村畜牧业中,农民作为大部分的养殖户,本身文化水平低,畜牧兽医观念淡薄,养殖过程中多采用传统养殖,缺乏专业的培训。因此,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责任重大,他们必须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传递给养殖户。由此可见,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是连接养殖户和先进技术传播的纽带,是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搭建的关键环节。但大部分基层畜牧兽医人员专业技能相当薄弱,严重阻碍了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搭建。

2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策略

2.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畜牧兽医意识

政府要加强对畜牧兽医业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教育活动,纠正部分农民对畜牧兽医业性质的错误认知。宣传活动中,加强对畜牧兽医技术的宣传和指导,使农民重视兽医技术,从而主动地学习兽医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实操技术。通过宣传教育,促使广大农民转变观念,为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搭建打下殷实的根柢。

2.2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自身实力

农村畜牧兽医站要转变思想,居安思危,树立行业竞争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自身实力。以畜牧业为中心,提升技术服务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水平;实施一套合理的激励措施,调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以此来增强畜牧兽医站的市场适应能力。

2.3加强管理,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建立要求当地部门要加强对畜牧兽医站的重视程度,按时发放农村畜牧站经费。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当地畜牧兽医站要结合区域特点建立适合本地区畜牧业长远发展的制度。当地政府与农村畜牧兽医站要分工合作,也要团结一致,促进基层畜牧兽医业的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4加大投资力度,更新陈旧简陋的设备

对于先进技术的推广,首先要有配套化的先进设备。针对目前广大农村畜牧兽医站设备落后的现状,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更新陈旧简陋的设施装备,对于损害的设备及时修理,改善农村畜牧兽医站设备落后的局面。除此之外,政府要聘请优秀的畜牧兽医人才做新技术推广顾问,协助农村畜牧兽医站设备更新工作。

参考文献

畜牧业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 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安徽萧县

近年来,萧县紧紧围绕畜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的重点来抓,实现了畜产品质量的显著提高和畜牧业的快速增长,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现阶段萧县的畜牧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关键时期。面对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重重压力,如何找准畜牧业发展方向,合理定位,并找出正确的对策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1深刻认识现代畜牧业的内涵与特征

1.1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达程度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将得到充分体现。

1.2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部早在2004年就把现代畜牧业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二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可控制性强;三是技术密集、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四是饲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商品化程度高,产品竞争力强。对我县现代畜牧业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3建设现代畜牧业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从我县情况看,在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中需要把握如下几点:一是坚持数量和质量统一,饲养量增加的同时注重畜产品质量提高;二是注重畜牧业的特殊性,遵循畜牧业特有的规律,科学指导实际工作;三是拓展畜牧业功能,进一步挖掘经济、文化、生态功能,要以畜牧业为中心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造福人类。

2萧县畜牧业的现状与特点

2.1现状

萧县地处淮北平原北部,总面积1 885km2,总人口131万,其中农业人口121万,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大县。2006年底,全县畜牧业总产值15.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2%。

全县现有省级畜牧龙头企业1家,市级畜牧龙头企业2家,规模养殖场(户)1 850个,各类养殖协会100多个。

2.2特点

一是区域化布局较为明显。东南山区养羊量占全县饲养总量40%;中西部乡镇猪和禽类养殖较为集中,占总量的55%;西部乡镇由于受青龙集皮毛市场的影响,毛用、皮用或皮肉兼用的兔子等毛皮动物养殖较为集中,占全县饲养总量的50%。二是畜禽良种优势明显。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进入高潮,良种普及率85%以上,畜牧科技贡献率45%以上。三是规模化经营已起步。千家万户的零散养殖向规模化发展,以各类养殖协会为龙头集团化发展,养殖航母正在壮大,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日益加强。四是饲料兽药等畜牧业相关产业发达。全县现有饲料生产厂家5个,年生产销售饲料7万吨,产值近亿元;全县有兽药经营户20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五是环保意识正在加强。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公害备受关注,通过沼气项目的实施,全县2 000余个养殖场建起沼气池,畜牧业废弃物处理更加科学。

3存在问题

一是养殖的规模和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畜禽散养仍占相当比例,技术条件差、防疫意识薄弱。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养殖协会多为松散型,凝聚力不强、运作不规范、服务水平欠佳。三是企业龙头不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四是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差。五是土地和资金瓶颈制约明显。六是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七是动物防疫基础薄弱,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较多,畅销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4发展目标

4.1指导思想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现代畜牧业支撑保护体系建设,深化结构调整,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努力实现萧县畜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4.2目标

到2010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5%以上;人均畜牧业收入1 500元以上;畜牧业良种覆盖率90%以上;动物及产品优质率80%以上;培育3~5个产业关联大、技术装备水品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创立名牌5~8个;建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

5对策和措施

5.1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

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县乡政府要站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领导,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5.2落实扶持畜牧业的政策

严格按照“十一五”规划,尽快制定和落实关于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畜牧业。积极调整用地规划,预留养殖用地,全面贯彻落实《畜牧法》的相关规定。强化环保型畜牧业发展,通过扶持养殖小区建设,配套环保设施,积极推广“猪(禽)―沼―粮”的生产模式,使畜牧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加快畜牧业主体培育,通过对龙头企业和养殖协会的规范化管理,推进畜牧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积极引导绿色无公害认证,争创名牌。

5.3加大畜牧业投入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部资金投入萧县畜牧业及加工业。加大县乡财政投入,重点做好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强化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疫病、药残检测设施建设,提高畜产品安全水平。

5.4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目前,萧县畜牧业散养比重大,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空间大,要加快养殖小区和无公害化畜禽生产基地建设,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理想选择。在养殖小区和基地建设的同时,配套动物防疫力量和废弃物处理设施,实现良好的综合效益。

5.5组织标准化生产

加快对畜牧业标准的宣传,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经常化的检查督促,促使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自觉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确保畜产品安全。

5.6实施畜产品安全监管

各类畜牧业生产者都要建立和完善养殖档案记录,严格标示使用和管理,积极推行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畜牧业投入品的质量管理,杜绝危禁品的投入和使用,强化质量检测。积极引导生产者崇尚无害化和绿色生产。

5.7加强动物防疫

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综合防治和完善应急机制两手抓,健全各县防疫制度,强化检疫监督,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保障畜牧业安全。

5.8加快科技推广,强化产业全程服务

畜牧业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牧技术;提升

1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推广现状

1.1 实用技术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缺失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畜牧技术推广主要是围绕畜禽品种改良、提升畜禽生产水平的一系列单项技术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但是,30年的畜牧技术开展也存在着诸多缺失,如畜禽品种质量较差、采用简陋的畜禽舍、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未被全面利用、没有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等,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畜牧发展没有将实用技术全面整合利用,导致肉、蛋产量不高,畜牧发展受到制约。另外,畜牧业发展环节中的品种选择、饲料应用、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实验推广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畜牧业不能全面发展。

1.2 标准化畜牧小区与污染治理技术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当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的县、乡两级由于资金短缺、小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没有将畜牧小区科学规范化的特点体现出来。畜牧业的生产范围扩大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其污染的量与质已经达到了工业污染的水平,在危害与治理难度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程度,而我国对畜禽污染防御及治理的水平正处于刚刚发展的地步,技术还没完全得到开发与施展,于是,县乡中的畜牧区的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对周边的空气、河流的污染影响日益加剧,致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创新污染治理技术的实施。

2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提升方案

2.1 推广实用技术是基础

2.1.1 重视畜禽品种质量 选择仔畜禽时,应该从正规的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场家引种,这样可以优化整个畜牧环境,降低畜禽死亡率,提高畜禽出栏率。

2.1.2 采用先进的畜禽舍,引进带有先进设备的畜禽舍,让畜禽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尤其是在寒冬季节,更应该确保畜禽舍内的保温设施齐备,保温效果得到提升,畜禽生产性能也会随之提高,其生产周期会随之缩短。

2.1.3 使用正确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科学管理 把握创新管理技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认识畜禽饲养与饲料应用之间的关系,引进优质饲料,让畜禽更好的长肉、产蛋,提升饲料转化率,促进畜禽质量不断提升。

2.1.4 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 在生产中不仅要抓住重点,还要通盘考虑预防问题,将治疗与预防两个重要的内容重视起来,加大防治费用的投入,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

2.2 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是重点 采取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方法,从环境控制、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疫病控制等重要环节入手,促进畜禽生产在量与质上实现新的突破;在蛋鸡、肉鸡、肉羊等养殖小区实行综合性的生产技术规范,发展现有技术的创新之处,对于各省、市、县、乡进行标准化生产试验的推广,将其中存在的产品污染与药残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及时做出调整,加大试验过程中的改善力度,使新的生产技术能够获得大家的公认;建立省、市、县、乡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站,将新型的畜牧业技术发展试点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总结与交流,并在专门人才的帮助下将畜牧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实处,促进标准化生产技巧的完善。

2.3 推广标准化畜牧小区是核心 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让畜牧生产小区化的生产方式变为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主要动力,使更加完备的小区化畜牧管理技术能够渗透到县、乡的畜牧业发展中去,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并促进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对小区化的畜牧业生产建设标准与创新实施方案认识清楚,选取的小区地址应该与周边的公路干线、农村居住区的距离适中,尽量符合现代病害防疫的要求,在布局方面,要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并且配备粪污无害化处理场所及相关设备,将畜牧小区中的联动式的管理技巧顺畅地运用到细节中去,确保管理者能够将卫生防疫与严格的畜牧管理技术结合起来。

2.4 推广污染治理技术是保障

地方性的污染危害主要是由于畜牧业发展导致的,尤其是畜禽粪污与有害气体,都严重影响着周边的空气、水环境,所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刻不容缓。

2.4.1 从生产源头上来减少粪污及有害气体的生产量与排放量 必须推广先进的生产工艺,提升饲料的转化率,降低氮、磷及其他恶臭气体的排放量,对粪污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分离,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尿分离的办法,将畜禽产生的粪污进行一次性处理,不给周边环境带来危害。

2.4.2 推广先进的粪污处理工艺 对液体分级沉淀的污水处理技术、强制通风防渗静态垛堆肥等固体粪便处理技术、沼气技术、干燥技术等进行应用,提高污染废物的利用率,给民众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

2.4.3 将畜禽粪便中的可用微量元素提炼出来,制造有机、无机复合肥 因为畜禽粪便中多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可用的微量元素,制成肥料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好的帮助,所以增强提炼技术,改变现有模式,是当下的一个重点。

3 总结

通过对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我国各地存在的整体缺失现象进行了总结,将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预防性、施治性的技术缺失点呈现出来,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畜牧小区建设中的畜禽生产、生活促进标准重视起来,提升污染治理技术,保证畜禽养殖在最优良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在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进程中走在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黄国桢,周培. 都市畜牧业功能定位与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以上海市为例[A]. 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T04家畜健康养殖模式专题[C].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