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竞技体育意义

竞技体育意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7 08:50:18

竞技体育意义

竞技体育意义第1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挑战;卓越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33-03

Review on Original Value of Contemporary Competitive Sports

ZHANG Zhi-yong1,CHENG Wei-bo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Shandong China;

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Challenging the limit” and “transcending the ego” was the dynamicdirection of competitive petitive sports aims to make person pursuing the brilliance which is humanity drive and the return of competitive sports.However, competitive sports close to lead to the door which pursuing the brilliance in the age which the technique controls everything.Instead, competitive sports pursue the substance and fame, which makes it depart from the original developed orbit and the real life of people.Pursuing the brilliance makes competitivesports provide lasting motive and headspring for the growing and development ofpeople.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challenge; brilliance

投稿日期:2011-01-16

作者简介:张志勇,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未来的竞技体育要走向何方”这一根本指向性的问题,无论是在竞技体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不同价值立场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回答。引导和促使竞技体育追求卓越,是现性的人们所应作出的回答。

1 现时代的竞技体育问题之检讨

20世纪刚刚过去,回首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成为人类一项“常青”的朝阳事业。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到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竞技体育己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强大的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下,现代竞技体育无限的追求竞技成绩,导致了体育伦理价值的遮蔽和缺失,表现为对高科技的顶礼膜拜、个人功利主义的无节制渴求以及政治干扰、商业侵袭和媒体的误导等因素。

1.1 高新科技的物化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凭借对科技的驾驭,在征服自然和人类自身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然而,科技除了带给人们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外,并没有给人们构筑一个理想的尘世天堂[1]。20世纪的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面临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与伦理、传统与现代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分裂与失衡。表现在体育上就是科技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包括体育在内的人类的各项事业,这种改变并非完全具有积极地正价值。我们看到合理运用科技所带来的体育成绩的提高,同样也在“科技决定论”的盲目崇拜中陷入到对成绩提高的无限渴望的非理求之中。于是,我们在包括体育的各项人类事业中越来越受制于工具理性的奴役,价值理性在现代社会合理化的进程中慢慢式微了,我们在看似理性的规训中一步步滑入非理性的深渊――人不再是掌握和运用科技的主人,而是变成了科技发展的一个环节,人异化了,包括体育在内的人类的各项事业也在异化!

具体到竞技体育领域,我们知道,滥用兴奋剂是对竞技体育精神的扭曲和亵渎,是对竞技体育本真价值的背离,是竞技体育成绩背后所隐藏的物欲的非理性放纵。违禁药物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违禁药物在竞技体育中的使用,是科技发展在工具理性肆虐的人文精神匮乏时代的人性的扭曲!这种状况在蚕食着竞技体育所蕴涵的公平、超越精神的同时,也是蚕食着羸弱的人体。如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自行车运动员詹森因大量服用“苯丙胺”而在公路自行车比赛中死亡,1987年前苏联医生所查出了200名年轻的退役运动员所患有的前列腺癌几乎都是服用激素所致,1994年美国证实因长期滥用合成类固醇而患肝癌的运动员有38人。另国外专家估计,目前世界上仍有大量现役运动员在服用兴奋剂。在我们感叹这是一个制造“化学运动员”时代的同时,我们既要看到竞技体育中金牌竞争背后的科技竞争,更要看到过度倚重技术对于体育正常发展的扭曲以及这背后对于人自身和谐发展之价值的巨大背离。于是,我们看到了获得金牌后的非理性狂欢,但更应该注意到那些对时代问题饱有敏感的思想家们的深深忧虑:库尔特・拜尔特指出,“技术的进化具有设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双重功能,价值和目的的发展将成为技术进步的一个附属变种。”[2]霍克海默曾说:“人类已经被一种虚幻地、自满自足地考虑实践构造的科学遗弃了。”[3]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实现越来越依靠科技手段的运用,使科技的实用价值日趋突显,工具理性日益扩张,功利主义疯狂膨胀,继而使科技的无限制滥用在竞技体育场上成为一种禁而不绝的疯狂现象。竞技体育实现卓越的价值追求和倡导和谐完满的的意义旨归,在这种“科技决定论”的价值导向下全然被遮蔽、遗忘。可以说,工业革命后,科技理性的一路高歌,致使人们日益关注物质的现实世界,而忽略或丧失了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关怀。在竞技体育上,尤其是在近几届奥运会上,科技水平与竞技体育的成绩几乎划上了等号,跳水、体操、短跑、跳远、篮球、足球等各种体育项目都在其训练过程诉说着科技的威力、彰显着科技的巨大功能。竞技体育中的强者,不再由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来体现,而是通过科技含量高的仪器设备在训练过程的普及水平来体现。

1.2 个人和功利主义的侵蚀 社会发展至今,物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人不知不觉地陷入了铺天盖地的物质世界。不仅如此,人们对物质的占有欲望也越来越大,这使得人陷入物质和功利主义的泥坑而难以自拔。物欲的膨胀和精神的匮乏动摇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根基,曾经执着追寻“和平、友爱、团结、进步”和“挑战极限、自我完满”的体育精神,在一味追求个人至上和物质享受的今天,其价值已经显得不足为重了。取而代之的是,为了在比赛中的获胜和追求更大的利益,人们不择手段。从运动员到教练员、从运动会的主办者到赞助者,无不充斥着金钱的铜臭味。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在市场化和高度职业化的催化作用下,“利益”已经成为从事竞技体育的相关人士关注和追求的中心。在这个团体中,获得丰厚物质回报的不仅仅是从事一线的运动员,其他的一些和竞技运动相关的人士也在受益的行列。据报载,美国各类职业体育联盟组织比赛都公开宣称只有一个动机,那就是使相关人员尽量地多赚钱。美国体育明星迈克尔・约翰逊说:“人们只为荣誉参加比赛的时代己经过去了,我们参加比赛既为荣誉,也为金钱。”[4]由此可见,个人和功利主义的侵蚀造成了体育精神在竞技比赛中的失落和偏离。美国教练乔治・卡尔在评论已有50多年历史的NBA篮球联赛时就曾经指出:“贪婪是篮球竞赛的大敌,我们带着越多的钱和私心进入球队,所看到的情况就越糟。赛事变成了讨价还价的交易,我看不出这样的赛事还有什么趣味和意义,比赛本身和精神完全被遗忘了。”

1.3 政治干扰、商业侵袭和媒体的误导 自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国际奥委会就始终高扬着非政治性的大旗,提出奥林匹克运动不是政治运动,各级奥委会不是政治组织,政治问题不应该由奥运会解决的口号。在《奥林匹克》中,国际奥委会对政治的介入表明了鲜明的拒斥态度。[5]然而,与理想相悖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却日益频繁起来。从体育运动参与权的获得,金牌背后的国家利益、特别是人类狭隘政治利益和非理性政治欲望的影响,为纯洁的竞技体育蒙上了一层阴影。可以这么说,现代的政治干扰,已经严重背离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初衷。与此同时,商业的侵袭也使竞技体育与追求“挑战极限”和“自我完满”的宗旨渐行渐远。众所周知,现代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对践行竞技体育的宗旨构成了巨大冲击。一些从业人员抵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心理失衡,或吹“黑哨”,或打假球,或服用违禁药物,或伪造运动员身份等等,这种种有悖的行为,一方面严重破坏了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良好的竞赛环境,另一方面又严重瓦解了体育道德的基础,玷污了体育的纯洁。还有体育媒体的误导也使现代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步履维艰。我们知道,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体育发生了巨大变革,大众传媒也深度介入到体育领域,竞技体育成为了大众传媒锁定的重点传播内容。然而,体育媒体注重的是“眼球”,追求的是利润。因此,体育媒体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更多地集中在对“成功主题”的偏爱,对胜利者的大肆吹捧,而非是对竞技体育精神内核的颂扬,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他们的成就、身体、形象、服装甚至私人生活的好奇、崇拜和狂热,以及在这种好奇、崇拜和狂热的背后他们攫取最大化商业利润的动机。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结为竞技体育发展所用付出的必然代价,而应该从人类生命自身发展的视角,还竞技体育的本然样态。竞技体育的意义究竟何在,竞技体育何以追寻和重塑本身的意义,竞技体育何以捍卫和呵护自身的意义,这些都成为处在新世纪的现代竞技体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竞技体育的本真价值:追求卓越

“挑战极限”和“自我完满”是人的生命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正是因为人有挑战极限和自我完满的本性,人才不会仅仅停留在现实世界的满足状态,而是不停地寻求着对于己有本我的突破,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不断升华,从而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因而可以这么说,“挑战极限”和“自我完满”是某种意义上人类自我力量的确证,是生活在尘世之中的人类希望超越和提升自我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永不止境渴望证明自我力量的一种延伸和表征。竞技体育对于卓越的追求体现了人对于现实之缺陷的不满,内涵着人不但实现自身超越以趋向完美的渴望。

卓越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价值的追求。追求卓越是在智慧和勤劳的基础上,用辛勤的汗水勃发生命的光彩,以广博的智慧折射生命之光的璀璨,在血与汗的洗礼中向辉煌迈进,历尽千辛万苦而无怨无悔,这就是追求卓越者的风采。卓越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不是简单的优秀,而是优秀中的最优。卓越是一种追求,在于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追求卓越者期望自己走在他人的要求之前,而不是被别人的要求推着向前走,是积极主动的内在动力驱动;追求卓越者一直掌握着主动,一直在挑战、超越自我,随时准备着展现出超越他人期望的工作表现,期望着给他人带来惊喜――这是对追求卓越者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这种挑战极限和完满自我的本性就已现端倪。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蕴藏着“挑战极限”和“自我完满”的一切文化密码和精神诉求。这种对体育运动的神圣崇拜和热情参与,是希腊人特有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知道,古希腊的一切神话、传说,宣扬的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对“力的崇拜”。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的岛国,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使然,促使希腊民族在与大海的斗争中锻造了自己的内心尺度,进而把最有价值的“公平竞争”和“力量胜利”的理念渐渐地内化在全民族的心灵之中。[6]于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这种以最大限度显示“人的力量”为天职的体育现象在酝酿和发展的过程中,朝着“挑战极限”和“自我完满”的方向演进。可见,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这种动力指向和精神诉求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为荣誉为胜利而战斗”的英雄风范,为古希腊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古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漫长的教会和修道院的历史,是竞技体育沉默无语的历史。克己、苦行、斋戒、祈祷、鄙视身体,这些都是当时抑制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因素,并旨在将竞技体育内在超越的能量浇灭。在这期间,追寻“挑战极限”和“自我完满”禀性的竞技体育基本上是处在沉寂状态。然而在随后的历史涌动中,也就是从中世纪后期,神圣的上帝进入了它日渐衰落的黄昏,世俗的竞技体育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时的人们又开始了对竞技体育的热情赞美和讴歌―― “生命在于运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体育竞赛之最绝妙处乃由于它只在手做,不在口说”(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英国哲学家洛克)等等,由此可见,竞技体育是人类如何从自身理性的重压下获得解放的一种努力实践,是人类力度与灵性的一种自我确证与展现。正是这样,“挑战极限”和“自我完满”曾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指向。在这期间,尽管有所间断和起伏,但在体验生命的激情、完美和充盈,彰显人生价值和敞明人生意义方面,竞技体育有着其他活动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作用,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3 竞技体育本真价值的回归

我们生活在世界中,我们也生活在体育中。体育作为人的一种发展存在方式,在追求卓越的精神内质(人格的完善、美的呈现、道德的光辉)方面,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比拟的作用。竞技体育因为不断地给生活植入和创造意义,而使自身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成为人类一种有意义的实践。维斯教授认为,人需要通过巨大的努力才可以成为运动员,成为运动员是人类自身成就卓越的一种表现,是人们达到“自我完满”一种手段。为此,运动员们不得不训练自身,不断重复整合自己,甚至惩罚自己。[7]由此可见,卓越并不是一项成就,而是支配人类生命和灵魂的精神力量,是人类从探求、追寻和反思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求得满足的一种境界。

当代竞技体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未来竞技体育应加强意义的重建。在理论层面,应在深入反思当代竞技体育存在之根本的基础上强化和回归追求卓越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众所周知,伴随着16、17世纪的工业革命,世界逐渐成为物的集合的场所,一切自然物被统统“去魅”。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界中的事物与价值、意义的关联渐远,世界不再是负载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体系。也就是说,人类在认识世界和征服世界的进程中,过度高扬了人的工具理性。这种工具理性的过度高扬意味着人失去了诗意的存在状态,人不再生活在诗性的自然中,而是在静寂、冷漠、客观的环境中寻找生计。[8]因而深入反思现在人类的生存境遇,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主题。我们知道,当代竞技体育的过度商业、职业和产业化,已经严重背离了发展竞技体育的初衷。对功利的追逐彻底淹没了竞技体育追求卓越的精神内质,原本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完全成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属物。在此意义上,强化和回归“追求卓越”的精神内质,就不仅仅是当代竞技体育重视发展的一个口号,而是启发人类感受生命意义的充盈与完满。在实践层面,应纠正竞技体育价值向度的偏离。科学化训练的真正目的不是对金牌的无限攫取,而是通过竞技比赛向世人展示一种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和自我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正像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论述金牌的作用时就指出:“金牌能够创造辉煌、鼓舞人心,但能够创造辉煌、鼓舞人心的不仅仅是金牌,更有那些为夺取金牌而努力拼博的人。”[9]可见,当代人类在践行竞技体育的过程中,应实现由工具体育向意义体育的提升,把功利的攫取转换成生命意义的生发,从而在广泛的意义上把竞技体育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讲,竞技体育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竞技运动,也不仅仅是以竞技运动为目的,它蕴涵着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竞技体育运动的目标,更体现了人类伦理价值的诉求。在充满激情的现代竞技体育中,崇尚竞赛者之间的相互比较,在超越对手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因而追求卓越在现代竞技体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追求的是一种在个性张扬中的自我达成!

4 结束语

我们怀着对卓越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竞技体育的本真,引导竞技体育的实践:减少政治干扰,弱化商业运作,淡化个人功利主义,提升运动员的生命质量,将追求卓越的理念融于竞技体育,让竞技体育成为一项体验生命、成全生命、放飞生命的运动。为此,追求卓越在抵制现代竞技体育遮蔽人的生命诗意存在,启蒙人类认清和反思现代竞技体育发展存在方式的践行中,是人关切生命质量、探询生命意义的一种理性反应。它自觉到人的存在有限性、高扬人的本质力量的特性,为人的生成发展提供一种恒久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9-70.

[2] 库尔特・拜尔特.基因伦理学[M].马怀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56.

[3]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29.

[4] 李立.体育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体育[J].科技,2004,(12):24.

[5]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23.

[6]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102-103.

[7] 马廉祯,谭华.追求卓越的竞技运动――《竞技运动:一个哲学的探究》评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7,(5):81.

竞技体育意义第2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参与者;研究者;伦理规范;反思

0 前言

我国的竞技体育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竞技体育在功利主义的冲击下很大程度上追求形式和手段,体育的伦理价值观念被误导,寻求感官刺激,迷失了竞技体育应有的道德价值观。缺少了安身立命价值观念的竞技体育,其本身存在的方向与意义也随之迷失,它的价值不得不被人们重新审视。

同时,竞技体育科学研究逐渐组织化和职业化,其他社会角色中的竞技体育研究者也随之从分化出来,成为社会的一种特定角色,集合为无形的或有形的科学共同体。这样,社会逐渐减弱了对科学建制的外部控制。而逐渐加强了科学建制内部的自治,使外部控制的不足得到补偿。

1 竞技体育的概念及我国竞技体育利益结构中的义利变迁

1.1 竞技体育的概念

在我国,竞技体育有时也被定义成竞技运动。广泛意义上,竞技体育分为两种涵义。其一,竞技体育作为关于运动、身体活动和社会建制、职业等社会属性等方面的理解。其二,竞技体育被视为特定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状态。

1.2 我国竞技体育利益结构中的义利变迁

1.2.1 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的利益结构

较强的政治色彩是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的明显特征之一,更多强调的是其利益格局中的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政治利益。它是一项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充分体现了其政治功能,其实质是“舍利取义”、“义大于利”,从利益主体中的纵向层次看,个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关系是一个“国家――集体――个人”的“服从式”与“直线式”的纵向利益关系,只注重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集体利益服从。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横向利益关系,唯一存在的是内部的利益关系。

1.2.2 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利益结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表现是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其本质是权利的重新界定和利益结构的再度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时期,竞技体育也随之从计划走向市场,社会利益结构与竞技体育的利益结构发生一样的变化,但其也有特殊性。多元化是其利益主体的特征,利益层次的发展方向逐渐向横向利益关系的方向发展,即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行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利益都有所兼顾,并进行统一协调发展;利益主体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物质利益,整体利益开始过渡向个体利益。也就是说国家与个人利益协凋发展逐渐取代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国家利益,“利”与“义”并行兼顾。

2 竞技体育科学研究者伦理规范的理性思考

2.1 对竞技体育参与者伦理规范的反思

竞技体育是通过竞技活动追求利益的一种过程。竞技体育的竞技性特征本身要求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平时训练就极其艰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造就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竞技体育的集体性同样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竞技体育严格的参赛制度和章程要求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公平参与、公正执法;竞技体育的社交性要求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之间以和为贵、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尊重观众。

如果竞技体育在运行过程中仅仅只借助法律法规、规章规则的外在约束,而没有道德精神的自律介入,那么其运行时“义利”失衡的现象不可避免。然而道德的参与介入不仅可以填补法律、法规等外在机制约束的不足。而且还能使参与竞技体育活动中的利益主体,严格自律,以利公为主,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因此,道德约束比法律约束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法律、法规的他律与道德精神自律约束相结合,相互交融,扬长避短,必然对竞技体育伦理规范调节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对竞技体育科学研究者伦理规范的思考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竞技体育科学研究发展履步维艰。改革开放以后,其开始迅猛发展,从而给当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如今社会价值观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使社会交往趋于利益化。同样,竞技体育科学研究活动中也出现了诸如唯利是图、人生信仰缺失、附庸权贵等不良现象。中国学术也长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机制僵化、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原本是为了让人们通过竞技体育科学研究来展现竞技体育发展现象和揭示竞技体育发展规律,为竞技体育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创造,创建一个理性合理的平台。但在现实中却往往不如人意,很多人将竞技体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谋获学术地位、金钱、政治权利和职称名分的工具和手段。这无疑使竞技体育科学研究失去它本来的价值和意义,变得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而被功利所熏染。这自然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3 总结

笔者认为,竞技体育参与和研究发展中缺乏伦理性架构时引起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原本严肃认真的竞技体育事业渐渐畸形发展。竞技体育发展需要参与赛事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避免唯利是图,避免用伦理的价值判断规范竞技体育的理性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于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及规范体系现状,通过借鉴国内外其他优秀学科成果,综合创新,认真研究竞技体育科学参与和研究伦理规约问题,使竞技体育科学参与和研究活动能够合乎人性,让其在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类在享受竞技体育文明成果的同时,须对竞技体育科学参与研究伦理问题进行公正地思考。社会转型期,由于人的价值理念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初衷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得竞技体育展面临危机。人们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对待这些事实,认真探究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问题。并运用伦理观来规范约束体育科学参与和研究活动,规范调节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相互关系,让三者能协调发展。并且三者主体能共同维护竞技体育的伦理道德,促进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文,黄怀权.我国竞技体育不道德现象原因的分析框架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44―146.

[2]易剑东.警惕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的缺陷[J].体育学刊,2010,17(10):25.

[3]张力为,钟秉枢,张凯,等.体育科学研究的误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

[4]熊文,张美江,包雪呜.竞技体育伦理的理论界定与相关概念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20―24.

[5]张晓龙,沈建华.构建竞技体育和谐师徒关系的契约论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

[6]熊文.伦理介入竞技体育之缘起们.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2:22-23.

[7]涂伟仕.李艳翎.传统义利观与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

[8]刘湘溶.刘雪丰.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实质[J].伦理学研究,2006(3).

[9]金晶.竞技体育"让球"现象透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4).

[[10]李龙.苏睿.现代竞技体育功利价值观泛化的社会成因及其矫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1).

[11]熊文.竞技体育伦理及其研究之意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4).

[1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36.

[13]赵立军.体育伦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竞技体育意义第3篇

【关键词】 业余体育训练;认知;全民健身

1、家长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基本目标,同时也为竞技体育发现人才,输送人才,而业余体育训练则不仅可以带动大众体育的发展,而且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从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为大众提供健康的精神享受,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体育锻炼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办法。它能促进青年、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能使中壮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体育锻炼还能防治疾病,加快康复。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健身的作用,还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和愉悦精神。在家庭影响诸因素中,对中小学生参加业余体育训练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在这些影响因素里,父母对子女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态度和父母支持子女将来当专业竞技选手的态度;其次是父母孩提时代喜欢体育运动的程度;再次是父母现在参与体育的态度和父母的运动竞技水平;最后是父母的体育价值观。在将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的态度作为中介变量的情况下,影响中介变量的其他家庭因素是父母现在参与体育的态度、体育价值观。父母以往的体育情感倾向对子女参加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运动竞技水平,作为一种技艺和实践的结晶,也影响着子女对体育的直接和间接参与。

家长对每年投资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直接影响到家长对于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家长对于用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也直接关系着他们对于子女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态度。家长每年投入体育经费多的在支持学生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比例中就大,他们自身就对体育锻炼充满兴趣,对子女的体育特长就比较重视,他们对竞技体育的支持态度直接影响到子女,只要子女愿意参加训练,他们就会全力支持。相反,家长对每年投资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少的,他们对于体育训练的目的只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这样简单,他们没有把子女的体育特长作为专门目的来看待,不会特意去花费太多的经费去培养。

2、家长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

体育锻炼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办法。它能促进青年、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能使中壮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体育锻炼还能防治疾病,加快康复。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健身的作用,还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和愉悦精神。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每年投资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上的调查结果可知,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有98%的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这一选项;有86%的义乌市家长“体育锻炼能促进生长发育”这一选项;有85%的家长“体育锻炼可以防病治病”这一选项。这三个选项分别排在前三位,说明学生家长对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价值理解非常深刻,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

有78%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能培养优良品格”这一选项;有65%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增强竞争意识”这一选项;有62%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学会团结合作”这一选项。这三个选项分别排在爱第四、第五和第六位,说明,义乌市大部分学生家长已经意识到体育锻炼能人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培养人的竞争合作意识和优良品质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53%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使人健美”这一选项;有47%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调节生活余暇”这一选项;有39%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令人头脑单纯”这一选项;有35%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体育使人变得粗野”这一选项,这四个选项分别排在后四位。这四个选项是从心理层面去调查家长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从调查结果可知,部分家长还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调节身心状态、愉悦身心的价值。

由此可见,家长对体育功能的认知程度还是较高的,特别是家长对体育娱乐功能的认可,不仅有助于对体育的宣传,而且可以带动整个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全民健身的推广。同时,也可以通过强调娱乐形式的少儿体育活动来引发少儿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使其主动、持久的去参加体育健身和业余训练。我们也应该注意家长对体育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顾虑,这可能会在家长对子女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态度上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3、家长对业余体育训练的认知情况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基本目标,同时也为竞技体育发现人才,输送人才,而业余体育训练则不仅可以带动大众体育的发展,而且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从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为大众提供健康的精神享受,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程度”调查结果可知,有53%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非常好;有41%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很好;有4%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一般;还有2%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不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很好,对近些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给予很高的认可。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我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调查结果可知,有64%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非常大;有31%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很大;有5%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一般。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二者属于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如何”调查结果可知,有12%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非常好;有19%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很好;有46%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一般;有23%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不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后背人才培养状况表示忧虑和担心。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体育工作者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调查结果可知,有35%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工作者得到社会的非常认可;有20%的学生家长认为社会很认可体育工作者;有30%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工作者得到社会的一般认可;有15%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工作者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工作的社会环境还很复杂,认可与不认可体育工作的家长比例大体相当。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二者关系”调查结果可知,有75%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训练都能增强身体素质;62%生家长认为二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34%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竞技体育训练损害身体健康;有29%的学生家长认为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家长对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训练二者的关系比较混淆,大部分家长认为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训练是同一性质的内容。

竞技体育意义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对策

1竞技体育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综合概括起来,竞技体育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及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爱国主义情感的淡化----体育国际化对人们爱国情感的影响

经济的全球化和思想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道德意识产生重要影响,有的人淡忘国家观念,消解民族意识,失去了对民族传统的认同感。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走出国门,接触的是一个五彩的世界,能不能经受住国外纸醉金迷生活的考验,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的时候,能不能舍弃个人利益而服从于国家和集体利益,是对他们思想道德境界的最大检验。有的运动员当祖国需要他为国效力,为国争光的时候,却百般推辞,拒不回国参加比赛,最后受到了被国家队开除的纪律处罚。因此,越是全球化,越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公民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既要懂得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要能够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用战略思维看待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当祖国利益与个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无条件地选择个人利益服从祖国的利益,为国争光,为民服务。

1.2“功利主义”思想较重------体育市场化(商业化)对人们伦理观念的冲击

当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样化。利益的原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利益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但是,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道德水平下降,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比如阻碍着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假球”和“黑哨”问题;追名逐利,不择手段服用兴奋剂的问题;弄虚作假与不公平竞争的问题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体育的市场化对人们伦理观念的冲击,导致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异化。

1.3体育公民道德的滑坡----竞技体育的失德化带来的严重影响

体育的异化,导致的不仅仅是体育人的“非体育化”,更重要的是体育人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准在下降。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略窥一斑:

1.3.1“红包”与“黑哨”---对裁判员道德的挑战

裁判员队伍是体育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是体育竞技场上的“执法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裁判问题却显得日益严重。因为一个球、一分或者一个数字就有可能决定着一些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的个人利益,甚至是一生的命运。因此裁判的作用就成为关键之关键。于是乎“红包”和“黑哨”在体育界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股腐败之风在侵蚀着我们的体育大厦,在愚弄着千百万的群众,在游戏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有的裁判员已经玩火自焚,而有的裁判员仍然在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究其原因当然是直接的利益驱动,但是从深层意义上看,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薄弱和无力,是整个体育体制的僵化和无奈。

1.3.2“假摔”与“假球”----对运动员道德的考验

运动员是竞技场上的主角,他们凭借着各自的技能在赛场上一展雄风,给国家和集体带来了荣誉,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但不知何时,在足球场上刮起了一股“假摔”和“假球”之风,这股风使得纯净的足球场上演了一幕幕腌?H的闹剧和丑剧。这幕闹剧的结局却是作弊者得逞后的得意洋洋,“执法官”被欺骗后的无可奈何,球迷们被愚弄后的唉声叹气。而当我们戴上“防风眼镜”后才发现,这股邪风的背后反映的却是运动员(还有教练员)道德水准的下降,反映了国民道德教育的悲哀。

1.3.3“热盼”与“发泄”----对观众与球迷道德的评判

观众和球迷是竞技场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观众的比赛是孤独的,没有球迷的竞技是可怜的。他们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比赛的进行,影响着运动员的情绪和心理,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比赛的结果。现在有些观众和球迷的素质是很令人担忧的。有的观众或球迷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赞成的一方赢球时就忘乎所以,大声呼叫、恣意妄为;当自己赞成的一方偶有失利,就“出口成脏”、“借气撒疯”,甚至有的观众殴打运动员、裁判员,捣毁赛场财物,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进行和秩序。

2加强制度建设,净化竞技体育的道德环境

面对竞技体育中违背体育道德的行为和现象,我们必须要从源头上抓起,从根本上治理,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2.1要严格执法,加大体育法律制裁的力度

严格纪律、严格管理、严格执法,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净化竞技体育环境的重要措施。从管理机构来讲,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坚决反对一切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对在竞技体育中违法乱纪的人,不管是领导、体育官员,还是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都一律要严肃处理,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为竞技体育营造一片纯净的比赛环境。

2.2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的自律性

竞技体育意义第5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 体育道德 道德失范 道德重构

近几年来,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在硬实力建设方面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08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优异的成绩,向世人昭示着中国体育准强国时代的到来。令人堪忧的是竞技体育领域却出现了道德危机,道德滑坡问题不断上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阻碍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弘扬。体育道德建设水平,是衡量体育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成绩优异而道德缺乏,犹如一个四肢发达而没有灵魂的畸形人,势必会影响到体育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解决体育道德失范问题迫在眉睫。

一、竞技体育道德的失范

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体育文明的发展奉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应充分肯定体育道德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社会转型以来传统体育道德的没落及现代体育道德的嬗变。

(一)功利主义盛行

功利主义与道德往往是不相容的。功利主义是当下中国社会各个领域较为普遍的一种价值取向。体育领域也未能幸免,特别是竞技体育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以来,功利主义思想一度恶性膨胀,使竞技体育的发展越来越背离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初衷。在功利主义的魔力驱使下,一部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丧失了体育道德,将体育本身作为手段,以此达到获取金钱、名誉、地位等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甚至不择手段。其突出表现有:弄虚作假、隐瞒运动员年龄,专业运动员参加业余比赛,滥用兴奋剂等违禁药物,贿赂裁判或对手,假哨、黑哨等。这些现象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屡禁不止,不断在体育比赛中重复上演,一次又一次挑战体育道德的底线。

(二)竞技体育主体职业道德素养偏低

体育精神的铸就主要依靠竞技体育的主体―运动员、教练员等。高尚的体育精神必然由优秀的体育主体铸就,不良的体育风气必然出自素养偏低的体育人之手。我国竞技体育道德建设滞后,与参与主体职业道德素养普遍偏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教练员为了达到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将运动员当做摇钱树,缺乏对运动员基本的尊重与关怀。在运动员培养方式上偏重单方面的技术技能,而忽视对运动员建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致使培养出来的许多运动员四肢发达,而心智不成熟。我们在电视或新闻中经常看到运动员辱骂对手、裁判或他人,甚至大打出手。比如世界冠军林丹摔拍,王、王浩打人等都不同程度折射出我国运动员职业素养的低下。

(三)重结果轻过程的体育价值观

重结果轻过程的体育价值观,即是极力强调体育比赛的结果,视体育比赛的外部功利为一切,而忽视运动员自身的价值。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对传统体育“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扭曲。竞技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其过程而不是结果,重结果轻过程是对竞技运动价值观的异化,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玷污,更确切地说,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是对人的精神属性的歪曲。力与美不再是目的,而仅仅是手段,赏心悦目和激情被金牌的光芒所遮蔽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对金牌、名誉等外部功利的追逐成为竞技体育的终极目的,这种重物轻人的体育观念,显然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四)竞技体育教育功能的弱化

竞技体育本身蕴涵丰富的教育功能。体育与德、智、美、劳一样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然而,在金牌意识、政治功能等的过分渲染下,体育的教育价值反而被淡化甚至忽略了。由于我国运动员培养机制的不足,体育在运动员的行为规范、人格完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育功能的弱化,严重影响了运动员成长,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体育道德失范原因探析

(一)总体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符合市场经济竞争的原则,拥有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但是,由于与转型期相配套的伦理、法律建设尚不健全,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众多的道德问题,例如个人主义意识、功利意识增强,对金钱、财富、名利、地位欲望的极度膨胀,这使得损人利己、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和行为大量滋生和蔓延,总体社会道德水平急剧下降,这必然会影响到体育领域,造成体育道德的滑坡。

(二)过度的商业化运作

竞技体育商业化运作,可使体育比赛、体育明星等资产有形化,进而提高收入,收入提高后又可以改善比赛、训练条件,反过来又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定程度的商业化运作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但过度的商业倾向则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商业成分过多会使运动员的注意力过于转向比赛结果,而忽视比赛过程,导致夺取金牌与否成为衡量胜败的唯一标准,使体育价值观念产生异化。竞技体育所蕴涵的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念逐渐被淡忘甚至被践踏,造成体育比赛中的恶性竞争,从而使得违背体育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兴奋剂、假年龄、假性别等问题屡禁不止,贿赂丑闻屡见不鲜,赛场暴力、行为见怪不怪。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

(三)运动员培养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运动员培养机制采取的是技术、技能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培养方式。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很小就终止了文化课的学习,被选入运动学校进行专业化的训练。为了获取奖牌和荣誉,他们除了训练和比赛以外,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运动学校虽然也开设文化课,但其教学内容大多与技术、技能相关。即便不相关,也是流于形式,作为训练、比赛之余的陪衬,没什么实质意义。这种“专业化”的培养机制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在运动员人格健全方面却存在着许多不足,很容易培养出所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式的运动员。在这种培养方式下,我们经常听到运动员打人、骂人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我国运动员人文素养的普遍偏低,与其培养方式的不完善具有直接的联系。

(四)体育价值观念的混淆

竞争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有竞争就有胜败,有胜败就必然有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胜败间巨大的利益分配差距,却影响了运动员对自身价值的评定。另一方面社会对胜利者的评价普遍以胜败论英雄,忽视了体育真正的价值在于过程而非结果,进一步混淆了运动员的体育价值观,使得传统体育道德中重在参与、强调奉献的精神在引导运动员行为时缺乏力度,导致其行为重心全部落在比赛结果上。价值观念的混淆同时使得运动员在选择体育行为时缺乏相应的道德依据,为了达到胜利的目的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因此竞技体育中种种不道德的现象便应运而生了。

三、重构体育道德的思考

竞技体育道德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其重构完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应从道德、法制、核心价值、社会环境建设等几方面入手。

(一)积极开展体育道德教育

道德观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靠教育灌输到人的意识中。因此,自古以来道德教育就是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其应有之义。1992年顾拜旦在《致全国青少年运动员书》中说:“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着危险的道德衰败”。为防止这种道德衰败,顾拜旦曾大力倡导道德教育应成为体育运动的核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由于道德元素的缺失而造成的种种弊端,我们已是有目共睹,寓道德教育于体育迫在眉睫。我们的体育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上,应把道德教育摆在核心位置。因为道德是为人处世的根基,根基不在了,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这就需要在平时积极、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始终贯穿在训练、比赛过程中,最终把体育道德要求灌输到竞技体育主体的意识中,使其成为内在的、自觉的约束力。这样竞技体育主体才会以良好的道德精神面貌参与到竞技体育中,奥林匹克体育的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

(二)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营造良好法律环境

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若缺乏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对于违背游戏规则的人没有公正的惩罚,部分意志薄弱的人,在金钱、名誉等的诱惑下,难免铤而走险。各种规章制度、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可以对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如果缺乏了,竞技体育根本无法生存。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进展,但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来说,类似兴奋剂、假球、黑哨等违背体育道德行为的惩罚,至今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 这是导致体育道德滑坡问题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竞技体育道德建设过程中,应将“德治”与“法治”融合起来。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体育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构建有序的法规体系,并有专门的检查监督队伍负责落实,当体育道德遭到践踏时,给予破坏者公正的惩罚。只有这样体育事业才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三)建立体育道德核心价值观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开展,多元化日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化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有些领域比如学术,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有利于其本身的发展。而对另一些领域比如道德,多元化发展只会使其参差不齐,混淆人们的价值观,导致行为错乱。一个文明社会,必须要有正确的、核心的价值导向,否则社会就会放任自流,进入一个脱轨、无序的状态。建立体育道德核心价值观,就是强调体育领域正确的价值导向,标准统一了,失德者才会失去立足之地,守德者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只有正确的、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护,产生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消除体育道德危机。

(四)优化体育社会环境,营造和谐人文氛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道德观念、道德状况与其存在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道德实践环境,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要想提升体育领域道德水准,必须营造良好的体育社会环境,良好的体育社会环境包括道德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等。因此优化体育环境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评价体系,使竞技主体在公正、公平的道德基础之上追求个人利益;加强体育道德立法,给予体育主体相同的行为选择标准,明确其权利和责任的关系;最后营造弘扬正气、倡导正义道德的舆论氛围,加强运动主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能不断根据舆论氛围,反省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接收道德熏陶,以加强道德自律,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如火如荼的新形势下,加强体育道德建设已是竞技体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应积极探索,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多方入手。这样才能重构竞技体育道德价值,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步入良性、有序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波. 竞技体育中过程与结果的认识问题剖析 [J]. 体育学刊,2006(3)32-33.

[2] 彭劲松,张少柏.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调试 [J]. 体育学刊,2006,13(2):22.

竞技体育意义第6篇

自此一家独大?

在本次颁布的电子竞技管理办法中,“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电子竞技竞赛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本办法适用于从事电子竞技项目和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以及全国各级体育主管部门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电子竞技比赛的单位和个人”的说法并不鲜见。

而且,还有更明显的设权条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处(以下简称“全国体总秘书处”)负责全国电子竞技运动训练、竞赛管理及推广、普及等工作,实施电子竞技比赛的具体管理,实行统一指导和监督。”至少从字面看,全国电子竞技的管理权属于体总秘书处(或者说今后属于电子竞技单项协会)似乎没有疑义。

在前面对上述5个管理办法的法律根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体育竞赛项目经由目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即体育总局)经过法定程序行政确认,它的管理权由体总和单项协会享有几乎是必然的事情。除非以后对《体育法》进行修改,否则目前这种体总秘书处(按照我们可以理解的现实条件,这一任务往往会由某个全国体总秘书处的委托机构完成)直接管理电子竞技竞赛的局面就很难改变。这是不是就如某些人所说的“以后,体总说了算”呢?

在2005年8月下发的《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查处第三批违法游戏产品等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第六点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强网络游戏比赛活动的监管。举办全国性的网络游戏比赛(含电子竞技)活动须向文化部备案,举办地方性的网络游戏比赛(含电子竞技)活动须向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备案。凡从事包括电子竞技在内的网络游戏比赛活动单位应当取得从事互联网文化产品比赛活动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用于比赛的网络游戏产品应当经文化部的内容审查或备案。凡未取得从事互联网文化产品比赛活动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擅自从事包括电子竞技在内的网络游戏比赛活动,应依照《规定》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予以查处;包括电子竞技在内的网络游戏比赛活动中使用的网络游戏产品,未经文化部内容审查或备案的,应依照《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予以查处。”

上述文化部的通告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属于行政决定。也就是说,违反上述规定会遭到文化部的查处几乎是肯定的。但是,据了解,目前业内获得此项备案的赛事只有GOC和中国国际网吧俱乐部联赛寥寥几家。对于那些没有完成上述备案的赛事来说,是不是体总管理办法出台以后,依其办理就万事大吉了呢?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全国电子竞技竞赛管理办法(试行)》的第十条:“举办电子竞技比赛需要办理治安、工商、卫生、消防、税务等其它审批手续的,举办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办理。”很显然,上述文化部《通知》就属于这里所说的“其他审批手续”。

在最近,我们还必须要注意这么一条新闻:

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司长肖时国在“2006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透露,《互联网游戏出版管理办法》已经进入审定中,该办法对开展电子竞技活动做出相关规定。

《互联网游戏出版管理办法》被视为中国首个网络游戏管理政策,该办法将全面体现我国在网络游戏管理方面的策略。

肖时国表示,电子竞技活动覆盖面广、环节多,需要出版、体育、电信等多部门齐抓共管,需要游戏开发商、赛事组织、俱乐部等多方面相互协作。因此,要尽快完善相关法规,使管理部门各负其责、依法管理,使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守法经营,保障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最新消息,这部审定中的《互联网游戏出版管理办法》将把管理对象从“互联网游戏出版物”,修改成为涵盖范围更广的”网络游戏出版物”,“使之更加符合监管的实际状况”。于是在可见的未来,电子竞技又将多一个婆婆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可能部分读者会说,文化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管理的对象是网络游戏,而电子竞技不是网游,只是社会对此了解不深,以后大家认清网络游戏和电子竞技的本质,就可以排除掉文化部门的管制。情况果真如此么?

在重复那些“电子竞技不是网游、是阳光产业”等业内老调之前,我们有必要看看文化管理部门口中所称的网络游戏究竟是什么,否则必然陷入某种循环论证的逻辑困境。

在上述《网络游戏出版管理办法》未正式出台之前,文化部门对于网络游戏的官方定义是“网络游戏是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和实现的互动娱乐形式,是一种网络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这一定义引自《文化部、信息产业部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属于部门性规范文件,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请注意“信息网络”绝对不限于很多人想当然的互联网,严格的说,信息网络是包括电信网、移动互联网、有线电视网以及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等各种以IP协议为基础的能够实现互动的智能化网络的互联。电子竞技业界同仁尤其是体育部门人士津津乐道的“电子竞技不接入互联网”,这忽略了局域网环境也在信息网络范畴之内。

简言之,体总的电子竞技定义在文化部门定义的网络游戏范畴之内当无疑义,除非将来有新的法律规范出现。当然,如果要说体总的电子竞技不在体总认为的网游之列,这个说法显然是对的,只是体总目前还不具备指挥文化部门的权力。所以,不管体总的宣传口径如何,由广电总局的禁播通知还是能把电子竞技卡死。

文化部门与体育部门在电子竞技领域的权责区分不明并不是什么新闻,只是,笔者需要在这里强调的是,体总管理办法的出台不见得就改变目前的“分治”状况。只是,体总管理办法出台之后,以前谁说了都算的局面应该会有所改变,毕竟象IEF、GOC、CIG这些经过文化信产部门许可的全国性比赛如果违反体总管理办法,会不会受到处罚,目前这还是一个不好说的问题。

至于局面会不会变成谁说了都不算,就真的更不好说了。谁都能审,但是谁都没法批,每一个婆婆都要满意,这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可能不见得是好事。

电子竞技究竟是什么?

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笑的问题,但至少在此次颁布的5个管理办法中,我们没有看到体总方面对于电子竞技定义的明确规定。所以,今后的电子竞技体育项目定义仍将延用“利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设备作为器械进行的、在体育规则下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运动。通过这项运动,可

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的提法。

从逻辑上说,这个定义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电子竞技是运动;其二,电子竞技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运动,而具体的游戏软件仅在“器械”层面出现。换言之,游戏本身的暴力因素和消极因素,仅仅是器械或者载体出现的问题,而玩家沉迷于具体游戏本身,也是这个层面的问题,所以几乎不会出现沉迷电子竞技运动的情况。

从2003年开始,为了回答为何将电子竞技运动列入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为了避开社会对电子游戏负面效应的指责,电子竞技运动倡导者们就进行了大量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比较。例如:“电子竞技运动与目前同样流行的网络游戏最大的区别在于电子竞技运动旨在锻炼和提高参与运动的‘真实人’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而网络游戏“练级”的目的则完全只是在提高游戏中‘虚拟人’的‘技能’、‘魔法’、‘等级’。出发点和目的不同,获得效果也完全不同。”以及从技术上(互联网与局域网)、本质上(虚拟社会与人和人对抗)、规则上(约定与可变、强制与非商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分。

从逻辑上说,做“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区分,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毕竟按照体总的定义,电子竞技是一项运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网络游戏只是与前述“器械”和“载体”同一位阶的事物。

所以,实质上,区分应该在“电子竞技的具体项目”(用于竞赛的游戏软件)和“网络游戏”之间进行。

比如,我们不会去分辨足球运动与街头足球的区别,但是我们可以轻易说出沙滩足球与街头足球之间的区别。而为什么不把问题限定在这个范围,要用空洞的电子竞技运动去与所谓的网络游戏去做比较,说到底还是害怕“游戏”的出现会冲淡体育项目的概念吧。因为如果问题具体到CS与《传奇》的区别、魔兽争霸与mmorpg的区别等等,电子竞技就不见得有那么阳光了。

按照上述定义,显然大部分类网络游戏和大部分体育题材的游戏都属于电子竞技范畴,而且,魔兽争霸3还不见得是电子竞技游戏,因为如果玩魔兽争霸3的任务模式,显然不符合“人与人的对抗”要件。

本次管理办法只选取了少数几款游戏作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不过也留出了今后将加入新项目的“出口”。只是如何判别何种游戏属于电子竞技体育项目范畴,至少在目前,想要得到理论上站得住脚的明确结论是不可能的了。

至少在目前的电子竞技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竞技性”和“体育规则”其实还算是相对明确的概念。

比如CS比赛,我们可以描述成“利用CS游戏软件的竞技部分,在体育规则下进行的比赛”。类似的,电子竞技比赛可以定义为“利用选定游戏软件的竞技部分,在体育规则下进行的比赛”。

可是,目前用来与“竞技性”做比对的是“网络性”,而不是更合常理的“娱乐性”,所以就出现前面提到的关公战秦琼场面了。

如果还要在“网络”上打转,从逻辑上说,以后只有用游戏机或者一台电脑就能完成对抗的游戏才能叫做电子竞技运动项目了。

竞技体育意义第7篇

1、竞技体育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李岚清同志在2002年8月召开的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列举了体育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体育训练和比赛中使用违禁药物和方法,虚报年龄、以大打小,无视赛场纪律、打架斗殴,打假球,甚至枉法裁判等问题,严重违背体育精神,破坏体育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甚至玷污国家荣誉。

⑴综合概括起来,竞技体育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及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爱国主义情感的淡化----体育国际化对人们爱国情感的影响

经济的全球化和思想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道德意识产生重要影响,有的人淡忘国家观念,消解民族意识,失去了对民族传统的认同感。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走出国门,接触的是一个五彩的世界,能不能经受住国外纸醉金迷生活的考验,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的时候,能不能舍弃个人利益而服从于国家和集体利益,是对他们思想道德境界的最大检验。有的运动员当祖国需要他为国效力,为国争光的时候,却百般推辞,拒不回国参加比赛,最后受到了被国家队开除的纪律处罚。 因此,越是全球化,越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公民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既要懂得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要能够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用战略思维看待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当祖国利益与个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无条件地选择个人利益服从祖国的利益,为国争光,为民服务。

1.2 “功利主义”思想较重------体育市场化(商业化)对人们伦理观念的冲击

当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样化。利益的原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利益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但是,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道德水平下降,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比如阻碍着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假球”和“黑哨”问题;追名逐利,不择手段服用兴奋剂的问题;弄虚作假与不公平竞争的问题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体育的市场化对人们伦理观念的冲击,导致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异化。

1.3 体育公民道德的滑坡----竞技体育的失德化带来的严重影响

体育的异化,导致的不仅仅是体育人的“非体育化”,更重要的是体育人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准在下降。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略窥一斑:

1.3.1 “红包”与“黑哨”---对裁判员道德的挑战

裁判员队伍是体育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是体育竞技场上的“执法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裁判问题却显得日益严重。因为一个球、一分或者一个数字就有可能决定着一些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的个人利益,甚至是一生的命运。因此裁判的作用就成为关键之关键。于是乎“红包”和“黑哨”在体育界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股腐败之风在侵蚀着我们的体育大厦,在愚弄着千百万的群众,在游戏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有的裁判员已经玩火自焚,而有的裁判员仍然在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究其原因当然是直接的利益驱动,但是从深层意义上看,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薄弱和无力,是整个体育体制的僵化和无奈。

1.3.2 “假摔”与“假球”----对运动员道德的考验

运动员是竞技场上的主角,他们凭借着各自的技能在赛场上一展雄风,给国家和集体带来了荣誉,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但不知何时,在足球场上刮起了一股“假摔”和“假球”之风,这股风使得纯净的足球场上演了一幕幕腌?H的闹剧和丑剧。这幕闹剧的结局却是作弊者得逞后的得意洋洋,“执法官”被欺骗后的无可奈何,球迷们被愚弄后的唉声叹气。而当我们戴上“防风眼镜”后才发现,这股邪风的背后反映的却是运动员(还有教练员)道德水准的下降,反映了国民道德教育的悲哀。

1.3.3 “热盼”与“发泄”----对观众与球迷道德的评判

观众和球迷是竞技场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观众的比赛是孤独的,没有球迷的竞技是可怜的。他们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比赛的进行,影响着运动员的情绪和心理,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比赛的结果。现在有些观众和球迷的素质是很令人担忧的。有的观众或球迷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赞成的一方赢球时就忘乎所以,大声呼叫、恣意妄为;当自己赞成的一方偶有失利,就“出口成脏”、“借气撒疯”,甚至有的观众殴打运动员、裁判员,捣毁赛场财物,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进行和秩序。

1.4 不公平竞争----竞技体育的违规化对公平竞争原则的冲击

公平竞争既是体育道德的基本原则,又是体育的重要特点。竞争中要有争雄夺霸的勇气,又要遵循公正竞赛的道德标准,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靠精湛的技能使人陶醉,凭良好的道德赢得观众。为了实现体育的公平竞争,实践顾拜旦提出的“费厄泼赖”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明确规定了“体育竞赛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是以国家法的形式对竞技体育进行了规范和要求,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还是有人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地违背公平竞争原则,弄虚作假、营私舞弊。

1.4.1有些人或地区为了自己的私利,千方百计的在运动员参赛资格上大做手脚,隐瞒年龄,冒名顶替,图谋骗取荣誉,把比赛搞得面目全非,造成恶劣的影响。

1.4.2 有些运动员或运动队为谋取私利,暗中串通搞假比赛,与对方订立攻守同盟或君子协定,打假球愚弄观众,严重地伤害了球迷的感情。

1.4.3 滥用兴奋剂之风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毒瘤,严重桎梏着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这种种表现在严重扭曲了公平竞争原则的公正性和平等性,使得纯净的体育赛场变的乌烟瘴气,鱼目混杂。

2、加强制度建设,净化竞技体育的道德环境

面对竞技体育中违背体育道德的行为和现象,我们必须要从源头上抓起,从根本上治理,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2.1 要严格执法,加大体育法律制裁的力度

严格纪律、严格管理、严格执法,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净化竞技体育环境的重要措施。从管理机构来讲,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坚决反对一切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对在竞技体育中违法乱纪的人,不管是领导、体育官员,还是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都一律要严肃处理,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为竞技体育营造一片纯净的比赛环境。

2.2 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的自律性

要医治这些竞技体育中存在的道德“病毒”,除了加强制度建设以外,必须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对自身职业的崇敬感和对其社会影响力的认识,通过内心信念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来自觉地约束自身的体育竞技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34条已做出规定“体育竞赛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应当遵守体育道德,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这是规范体育行为的必然要求,又是“以德治体”的客观需要。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而失去公平的竞争,就使体育竞赛失去了本质的意义,失去了竞技体育固有的魅力和生命力。因此在强调竞争的同时,更强调竞争的道德。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竞争,竞争双方才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体育队伍的作风建设,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标志。由于体育竞赛的透明度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中不少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会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从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重视和加强这支队伍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建设。首先要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由于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因此,从人文素质教育入手,打下深厚的人文知识功底,才能使他们从心灵深处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从而自觉地遵守运动员的各项道德规范。其次要加强对裁判员和教练员的价值观教育。

2.4 完善机制,体现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统一

竞技体育意义第8篇

关键词:信仰;体育信仰;本质;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08-02

体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之日起,便确定了其以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人、培养人,以达到人类“求健,求美,求乐”目标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人追求身心和谐的人文价值理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谐的理念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推动整个人类体育事业的思想基础。然而,时过境迁,竞技的“物化”和“异化”使原本神圣的事业变得肮脏了,人们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呼唤体育竞技的纯洁,要求净化体育空间,渴望体育精神的人文回归。本文提出体育信仰这一概念,旨在和谐社会大环境下进一步完善体育思想体系,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源泉。

1信仰的概念

所谓信仰,简言之就是坚信并在行动中执着地追求。它是价值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住和追求,并作为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张对终极价值的追求[1]。信仰作为一种在终极价值取向上牵导着价值创造源头的精神机制,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性,不但是对人类价值创造物的肯定和自觉,而且是对人类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的肯定和自觉。在人类不断追求和创造价值的历史活动中,人们的价值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构成文明形态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仰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不论人们以什么为信仰对象,信仰这种精神形式的特征,都在于把某种价值信念置于思想和行动的统摄地位上,成为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

2体育信仰

作为一种信仰现象,首先是有理念的存在。“信仰并非无思想地盲从,它是以相信权威为前提的思想;若无被信仰的前提,也就不会有对信仰的进一步思考与理解”[2]。体育信仰以体育活动中的信仰关系为基础。体育活动包含两类性质不同的关系,物质性关系和精神性关系。物质性关系直接表现为实践关系,是体育主体对体育参与者合目的性的改造。精神性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之间及主客体之间的精神性联系,主要包括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和信仰关系。不同的精神关系揭示了体育活动中不同的精神属性。其中认识关系主要解决体育活动中“知不知”的问题,伦理关系主要解决“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审美关系主要解决“美不美”的问题,而信仰关系主要解决“信不信”的问题。

体育信仰是体育活动中信仰关系的具体化,是精神地把握体育活动的特殊方式。体育活动中的信仰关系由低到高可分为“精神”、“信念”和“信仰”三个方面。“精神”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初步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是对体育活动的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断定和肯定;“信念”是人们自觉坚持的思想观点,是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思想准则;“信仰”则是信念的递升,是信念中的信念,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即信仰主体通过信仰媒介把自身的价值乃至整个人格全部地赋予、寄托和转移到信仰对象上,从而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处于一种绝对同一的状态,并不是所有的信念都能上升为信仰,只有那些具有较高乃至最高价值的信念,那些在精神领域中占主导和统摄地位的信念才可能成长为信仰。体育信仰是特定人生信仰支配下的一系列体育信念,是人类在体育领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从

“知”的角度上看,体育信仰是对体育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完美”的人及人类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认识;从“情”的角度上看,体育信仰主张创造和谐的体育环境,关注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反映了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人文关怀;从“意”的角度上看,体育信仰是人在体育活动中发扬体育精神,展示人格魅力的坚强意志和信念;从“行”的角度上,体育信仰是在体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3体育信仰与的区别

体育信仰与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顾拜旦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次讲话:“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本特点是贯穿其中的宗教精神”[3]。他在这里讲的宗教精神并不是把体育当成宗教,而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提倡一种宗教的精神,即类似于宗教里的献身、纯洁、向上、无私等高尚情操并有志于拯救社会。为此,我们有必要看看大多数社会学家们对宗教的定义,即宗教是一种社会共享的观念和仪式体系,它强调人类存在的终极关怀:出生、生命、痛苦、疾病、悲伤、不公平和死亡。宗教观念和仪式包括一些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实践,因为人们假定自己与一个神圣的、超自然的王国联系起来。而这种假设建立在命运的基础之上[4]。纯粹的是建立在神圣的、超自然的领域之中,体育信仰却是建立在现实的、具体的领域之中;的目标是超越物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以追求精神目标,然而体育信仰的目标却是关注并通过完满的实质性的事务以追求快乐、名声或者实实在在的财富;强调一种服务和爱他人的精神,而体育信仰强调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手段来实现个人的成就、自我提高和与他人竞争的精神;根本上是神秘的,而体育信仰根本上是清晰的、理性的。

4体育信仰的意义

4.1对学校体育的意义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体育信仰除了在重视以上环节之外,更注重于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思辨、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观,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信仰观念,达到形神兼修之目的。

4.2对群众体育的意义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营造了一个和谐健康、乐观向上的康乐社会。人们把体育作为固体强身,修身养性,益智健行的锻炼方法,主张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渴求,并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一种形神兼修,肉灵和谐的人生境界。人们对体育的信仰寄希望于通过参与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体魄,这既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依托,也是一种物质的实体存在。

4.3对竞技体育的意义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皮埃尔・德・顾拜旦主张“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平的社会”,“通过……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贡献”(引自《奥林匹克》)。

很少有人怀疑学者们对竞技体育概念的普遍认识: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是一种活动过程。这种过程是建立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5]。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竞技体育被过多的套上了“物质”的外衣。过度的商业化、职业化和兴奋剂的干扰,国内赛场受黑哨、假球、服药等现象的困扰,竞技的“物化”特征日益彰显。其主体也日渐迷失。长此以往竞技体育将趋于“异化”。所谓异化,是指从主体中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6]。当竞技体育受控于这个主体时,运动员也将无法寻觅归途,这与古代老子所说“人若失道必将去而不返”的道理是一致的。在被严重侵蚀和吞噬之后,人们也在开始呼吁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回归,但世界的物质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道路的漫长与艰难!

体育信仰积极倡导竞技体育的人文回归。常言道:“运动无善恶,善恶全在人”[7]。因而,解决竞技物化的问题,要求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基础上,从把握人性,处理好人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为培养富有人性的运动人才奠定基础。体育信仰从思想上去引导从事竞技体育的人们,摒弃一切功利的东西和有违“体育道德”和“人文美德”的行为。在实际比赛中,竞技双方相互尊重,充分的展现人类“健与美”、“肉与灵”的“和谐”与“和美”。体育无国界,有的只是为人类共同发展而蕴生的竞技形式和自我超越。这种形式不应该被“物化”,更不应该被视作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争斗!诚然,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是不是体育世界或者说竞技体育的“大同”。笔者以为这不仅不是竞技体育的大同化,而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和归宿,这也正是体育信仰所倡导的。

5结语

时代赋予体育新的内涵,体育信仰不是体育世界的乌托邦,也不是一种宗教观念和精神桎梏,而是一种可操作的人本理念,是对体育真、善、美的崇尚和追求,是人们对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向往,是人们意识领域潜在的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参与一切体育活动的意识形态下的行动指南。它不需要太多的功利性,始终以“更快、更高、更强”为目标,主张公平竞争,唾弃一切弄虚作假,提倡纯洁的体育心理与体育动机,旨在人们的意识领域树立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意识。具体表观在: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谐与人性、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颖.高校德育与信仰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4(4):8-10.

[2] 王玉北,韦尔乔.西方哲理漫画・信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89.

[3]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

[4] 卢元镇.体育产业MBA经典译丛/体育社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94-604.

[5] 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