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竞技体育的动因

竞技体育的动因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9 10:49:52

竞技体育的动因

竞技体育的动因第1篇

【关键词】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影响因素

一、前言

竞技体育事业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把竞技体育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配置,而资源短缺是陕西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最大掣肘。随着陕西省经济进入更深层次的发展,为了保持其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应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竞技体育资源配置中涉及许多因素,有资金、市场因素,还有配置和政策等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其系统环境,这也影响着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每个环节。所以,要找出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竞技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资源供给短缺条件下的竞技体育资源配置问题,是关系到陕西省竞技体育投入与产出效益的重大课题。

二、影响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相关因素

1、外部因素

(1)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竞技资源有效配置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就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中来自政府的投资有所增加,依靠政府办竞技体育的状况有所改观,但陕西处于我国西部,其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多个竞技体育资源投入主体的渠道尚未形成,所以该省的竞技体育资源总量存在不足。在组织竞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主要靠目前现有的资源拥有程度来配置资源。体育的基础建设如场馆、设施等与经济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对训练的投资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体育的产出有赖于体育的相关投入,要想取得大的产出就要加大投入。由此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水平是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制约因素。

(2)政策法规。所谓政策法规,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为了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发展而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的总和。在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政策、法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对经济资源进行分配和调节起到政治措施的作用,是调整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所以说国家机关所定的政策、法规是我国体育发展应该遵守的准则,这对竞技体育资源配置也会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2、内部因素

(1)竞技体育资源规模。在一定时间内,陕西省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和科技资源多少的程度影响着该省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在一些竞技体育资源规模程度高的市区能发挥已有的资源优势,其分配层次较深,所需的基本条件也较能得到满足;而竞技体育资源规模程度较低的市区要在充分利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其它地区开展竞技体育合作等活动,从而弥补自己资源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体育资金、竞技体育人力、竞技体育体育场馆和器材、竞技体育科技信息等方面。

①体育资金。体育资金是陕西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首要因素。陕西省对体育事业的经费虽然每年递增,实际上体育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很低。陕西省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不足,也必然导致竞技体育资金的投入不足。

②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主要指那些直接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或为竞技体育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工作者。

③竞技体育物力资源。竞技体育的物力资源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料方面的直接实物条件,是竞技体育投资的物化形式,发展竞技体育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设备器材。

④竞技体育信息资源。竞技体育信息资源是指配置主体为保证竞技体育顺利运行而收集、整理和存储的各种知识、情报资源。丰富而准确的体育信息资源及高利用率是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条件。可以说,体育信息是影响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

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是以陕西省竞技体育的财力、物力、人力信息资源的投入为前提的,而当前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在总体数量上表现出不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2)行为动机因素。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推动行为的内在力量。因此,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在做出决策时都会有自己的行为动机,而不同的动机将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方向、手段、政策及达到目标后所能获得的实际收益。

从陕西省政府来看,各级领导在对竞技体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既受竞技体育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也有其各种内在动机的驱使。政府配置竞技资源注重的是社会效益,但政府在实际配置竞技资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动力与约束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政府会在自利性的驱动下,对竞技资源赋予超经济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在受到政绩、待遇等利益激励下,往往会对具有社会轰动效应的体育投资领域和项目特别“青睐”,如竞技体育的奖牌数量、体育产业的产值以及近期的竞技体育人口等“数字化”的政绩等。

从企业投资来看,其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受市场利益的驱动,投资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所投资项目的市场能力和经营绩效。由于竞技体育具有娱乐与欣赏价值,因此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创造了市场,有了市场就会有生产者和投资者,进而庞大的竞技体育市场使各企业对具有市场潜力的竞技项目的投资不断扩大。

(3)竞技体育竞赛制度因素。体育竞赛作为竞技体育的核心之一,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也是检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杆,对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起着宏观的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合理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是保证竞赛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充分发挥其多元化功能的前提,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要条件。竞赛制度是政府为了协调统一全国的体育竞赛,提高体育竞赛的计划性和有效性法规性文件。不同的比赛是基于其规则、项目、形式、周期的不同,根据任务的需要对所投资资源的比例和方向进行调整。可见,竞赛是竞技体育的“制导系统”,它必将对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提供动力。

三、结论

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目的在于保证投资主体能够在资源配置中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产出,把各种资源有效地分配于各领域,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益。因而,通过确定影响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诸多因素,才能制定出其资源配置的合理策略以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水平。研究表明,竞技体育资源规模、行为动机因素、竞技体育竞赛制度因素作为影响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内部因素,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宏观经济水平是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制约因素;政策法规是政策性和计划性的调整与制导因素。

【参考文献】

[1]任海,王凯珍,肖淑红,赵书祥,陈国强. 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论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二)[J].2001.16(3)1-9.

[2]谢慧松,唐炎,王宇航.中国西部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4)8-16.

[3]孙杰,钱张师,王君伙. 西北地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36-39.

竞技体育的动因第2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 游戏; 兴奋剂;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025-04

一百多年来,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以惊人的冲击力在全世界迅速推进,成为20世纪以来的一枝璀璨奇葩。但是在竞技体育美妙的乐章里,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功利的诱惑下,20世纪60年代后使用兴奋剂开始大行其道就是例证。国际体坛由此拉开了反兴奋剂的序幕。本文从分析禁用兴奋剂的原因出发,继而对竞技体育未来走向进行思考。

1 由禁用兴奋剂的原因引发的思考

1.1 使用兴奋剂会危害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1)使用兴奋剂会危害使用者的生理健康。

在身体的生理健康方面,反兴奋剂的理由是:“滥用兴奋剂可能导致运动员运动损伤、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性生殖系统的恶性病变或变态、中枢神经机能下降、各种癌症、内分泌失调等,甚至会导致运动猝死,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对胎儿的影响而损害他们下一也代的健康。”[1]这也是我们反对使用兴奋剂的最主要的一个缘由。

但是,运动员因从事竞技体育而遭受的身体、生命的创伤同样可与使用兴奋剂而造成的危害相提并论。早期化专项性训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大运动量;超负荷训练,使运动员饱受伤病的摧残,甚至是付出终身残疾或者死亡的代价。从生理学的角度讲,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的运动,会使人体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疲惫状态,正常的生理规律被打乱,原有的生理结构被强制更改,体能常常发挥到极致,加速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缩短人体寿命,这已成为运动员的隐形杀手,如美国职业篮球名将刘易斯、排球明星海曼均因突发性心脏病而死于运动场上;从安全学角度来讲,运动员几年乃至十几年以运动为职业,撞伤、摔伤、打伤、跌伤、扭伤、踢伤时有发生。我国体操名将桑兰因在赛前练习中的不慎摔伤造成了高位截瘫,巴西车手塞纳也因比赛中赛车事故而魂归西天。

(2)使用兴奋剂会危害使用者的心理健康:

“在心理方面,由于滥用兴奋剂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这样做的可能结果是:轻则使使用者丧失自信心,加大使用者的心理压力,重则使他们一生难以摆脱负罪感,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1]。

不过,各种赛事的激烈竞争,诸多媒体的广泛关注,普通大众的翘首期盼,政治力量的赛场较量,未来发展的前途未卜甚至是退役以后基本谋生的未知,也都同样会使运动员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日本著名马拉松选手日谷幸吉因不堪社会舆论的重压,在参加第奥运会前写下遗书自杀的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例心理失衡事件。

(3)使用兴奋剂会危害使用者的道德健康

“使用兴奋剂从道德行为上来讲,它是与人类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相背的。也就是说,因使用者拒绝了珍爱生命、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等道德公理,而造成了道德上的死亡”[1]。

同样,竞技体育本身的某些特点:竞争、竞赛结果的预先不可确定性、对功利目标的追求[2],也都比较容易引发运动员的道德危机。运动员对于胜利的渴望,对于胜利所能带来的精神和物质奖赏的期待,在赛场竞争激烈的角逐中.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因此,贿赂裁判、打架斗殴、相互辱骂等道德败坏现象屡见不鲜。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的拳击比赛中,由于对裁判的不满,发生了韩国的教练和队员殴打裁判员的暴力事件。在最近刚刚结束的斯坦科维奇篮球洲际冠军赛上,中国队与波多黎各队队员之间也发生了打架事件。

1.2使用兴奋剂危害体育的健康发展

(1)使用兴奋剂践踏了竞技体育的公平竞争精神

“使用兴奋剂是对体育公平竞争精神的公然践踏,是对体育文化的粗暴蹂躏”[1]。

我们一向标榜竞技体育是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典范,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竞赛规则、国家地区及种族参与的平等是竞技体育精神的体现。“这种平等竞争、贵在参与的精神,在国际事务中是绝无仅有的。就连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旨的联合国,虽然所有成员国在同际事务中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但是几个常任理事国却享有否决权”[3]。这也是竞技体育最值得骄傲的资本。

但是自然的、人为的不公平现象在竞技体育中也有很多。黑哨、假球等造成的是“显性”的不公平。竞技体育中还有许多“隐性”的不公平因素。比如,各个国家和地区运动员对比赛场地和气候条件的适应问题、训练条件问题等。

现在竞技体育运动来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不可否认,大无畏的拼搏精神、竞争精神、咄咄逼人的进取精神、严肃认真的求实精神、要求个性解放的自由精神等这些西方文化中非常优秀的特性,造就了竞技体育的无与伦比的魅力。但是,西方文化(包括竞技体育在内)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在发展、普及之初便被蒙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也导致了东方国家在竞技体育中所享有的发言权微乎其微:竞赛规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国际奥委会委员中欧美国家的委员占了半数以上;在以夏季奥运会的32个竞赛项目中,只有跆拳道和柔道为来自东方的竞赛项目。

(2)使用兴奋剂危害竞技体育的存在。

“兴奋剂的滥用从根基上打击了体育的可信赖性;兴奋剂在体育中不正当的运用甚至会改变体育的性质,最终使体育走向灭亡”[1]。

竞技体育是我们追求极限的一种标尺,挑战极限的一面镜子,是人类“更高、更快、更强”的梦想所托。竞技体育本是人的生物属性、自然能力的展示和较量。使用兴奋剂事件的曝光,使人们对冠军的真伪、世界纪录的可靠性产生了置疑,对人类自身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种变相的欺骗和不正当的行为致使竞技体育成为虚假的代名词,丧失了竞技体育的可信赖性,改变了竞技体育的本来目的,最终会使竞技体育走向灭亡。

不过,在竞技体育领域也存在着一句戏言:“查出来的是兴奋剂,查不出来的是高科技。”诚然,现代科学技术让现代竞技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受益匪浅。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我们静坐于家中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欣赏到千万里之外的精彩的世界杯比赛;发达精密的竞赛监控设备,使裁判们不再为运动员难分伯仲而大伤脑筋;运动力学理论的合理使用,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日益完善与精确,运动成绩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同时,我们看到了碧波荡漾中越来越多的“黑色鲨鱼”,我们感到了“脚底踏金”的刘易斯旋风一样的冲击力,我们为布勃卡在“金箍棒”支撑下的“直冲云霄”欣喜若狂……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如此骄傲和自信:我们人类的体能正在不断地突破极限,我们人类的体质正在日益增强。然而,在“舍我其谁”的光芒下,我们也不

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眼前的“辉煌”主要归功于高科技的成就,竞技体育正在受到科技的控制和主宰。高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广泛使用削弱了运动员的主体性地位,掌握新器材、适应新场地设施成为了运动员的主要任务,身体训练由此退而居次。这样的胜利也很难说是人的胜利还是器械的胜利。所以高科技的滥用同样会改变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使其面目全非。

2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回归游戏本原

2.1 竞技体育的本原是游戏

从形式、内容和精神上看,竞技体育的本原就是游戏。乒乓球是从用酒瓶子打软木塞开始的,篮球是从往竹篮里装球脱胎的,排球是从嬉戏篮球胎发展起来的,我们在雪橇、冲浪、骑术中也都可以看到游戏的影子。

从词源上看,竞技体育与游戏具有很深的渊源。竞技体育(spo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deportare,后来传人法国,在占代法语中标记为esport,其含义是“情绪转移”、“使高兴”、“使愉快”、“玩”、“忍耐”等等。在15世纪的时候,又由法国传人英国,经过disport以及sporte、porte的演变,于17世纪时以sport的形式确定下来,主要表达了从劳动、义务和拘柬中脱离出去。转移自己的情绪,游玩开心的意思,具有游戏的含义。

在理论上,部分组织和学者更是直接将竞技体育定义为游戏。国际竞技体育协会(ICSPE)的“竞技宣言”中将竞技体育定义为“凡是含有游戏的属性并与他人进行竞争以及向自然障碍进行挑战的运动,都是竞技体育。”荷兰游戏理论研究先驱胡伊青加(Johan・Huizinga)认为:“游戏与竞赛具有本质同一性”,“竞赛具有游戏的全部形式特征,同时也具有游戏的大部分功能,”[4]60日本学者今村浩明说:“竞技运动从放义上来讲与游戏同义,从狭义上来讲可以认为竞技运动是游戏的各种形式之一。”[5]美旧学者休密慈(Schmitz,K.I.)说:“竞技运动从根本上讲是游戏的延长,它的基础在于游戏,它的丰要价值是从游戏中派生出来的。”[5]

由此可见,竞技体育来源于游戏,并具有游戏的本质特征和功能。

2.2现代竞技体育已偏离游戏的本原

对于游戏的本质属性,现代游戏理论之父赫伊津哈[6]认为,游戏活动“作为一种‘不严肃的东西’有意识地独立于‘平常生活’;但同时义热烈彻底地吸引着游戏者;它是一种与物质利益无关的活动,靠它不能获得利润;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有秩序的方式,它有其自身特定的时空界限。它推动社会团体的形成,这些团体倾向以秘密色彩笼罩自身,并通过化装或其它手段与普通世界相区别。”简而论之,自由性、非日常性、时空的特定性、竞争性、规则性、娱乐性、身体性等属性为游戏的本质属性。不难看出,游戏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竞技体育应与商业、政治绝缘、隔离。但是,现代竞技体育却在过度商业化开发、过多政治干扰下,正处于灵化与物化、理想与现实、目的和手段的严重分裂状态,越来越偏离了游戏本原的轨道。在巨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奖赏的刺激下,运动员冒着丧失生命的危险,置体育道德于不顾,将竞技体育作为牟利的工具,从而选择了使用兴奋剂。同样,残酷的运动训练、高科技的滥用、欧美中心主义的强势等这些也能够对人的健康、竞技体育的价值构成潜在生死存亡危险的因素却不在惩处范围之内,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功利的驱动,人们未能将竞技体育作为游戏去嬉戏、玩耍,而是将其作为达到功利意图的手段。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查禁兴奋剂充其量也只能是给竞技体育披上了一件“皇帝的新衣”。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游戏,最主要的属性在于它的自由性,即应是一种自发的自由的行为,是游戏的人在想做游戏时才做这一意义的自由。竞技体育现今却被和平外交、种族主义、民权等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于是我们看到弗里曼点燃了奥运火炬,米累斯麦里放弃了奥运比赛,小球也转动了大球;竞技体育的鼻子也被金钱牢牢的牵动着前进,于是我们有了充满铜臭味的皇马中国之行,让人嗤之以鼻的盐湖城申办丑闻,以及漫天飞舞的赛场电视广告。在这样的背景下,竞技体育沦为了为达到某种功利意图的工具,背负了沉重的现实压力和职责,运动员也丧失了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是否参与的自由。其中的游戏的自由性也因此难觅其踪。

游戏的非日常性决定了竞技体育只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不曾想职业运动员将其唱成了主旋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在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身上彰显尽然。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运动员选择了将竞技体育作为了自己的职业。竞技体育由此变为了职业运动员日常的严肃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闲暇时的玩耍。这不仅违背了游戏的非日常性,同时也与游戏的娱乐性背道而驰。职业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虽然也会获得很多的欢娱,但那毕竟更多的是与现实社会的各种利害关系紧密相连的。广大观众将观赏竞技体育作为了发泄的渠道,他们由此制造了欢快、热烈、奔放甚至是疯狂的赛场气氛,无形中却给身处其中的运动员施以了巨大心理压力。这对职业运动员来讲又有几多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游戏是一种身体活动,竞技体育也应当是人的身体能力即体能的较量,是人们对自身的身体素质――速度、耐力、平衡和柔韧性等综合水平的展示。电子竞技、桥牌、棋类等这些脑力活动的介入却让我们感到匪夷所思,而隐藏在诸多彰显生命活力的项目背后的THG、鲨鱼泳衣也让我们感到人类尊严的丧失。

诚然,从表面看,竞技体育具有时空的特定性,也符合游戏的竞争性和规则性的要求。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生产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科学组织系统化,人类古老的文化逐渐被观念、思想与知识体系,教条、规则与法规,道德与习俗所覆盖和窒息。同时,伴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影响力的逐日增强,竞技体育也不断向过于严肃的方向转变,规则变得越来越严格、精密,技术技能越来越朝向高难度的方向发展,竞争激烈的以至缺少人性化,导致竞技体育的游戏精神受到了消亡的威胁,古老的游戏因素几乎萎缩。

2.3竞技体育的发展应向游戏本原回归

胡伊青加[4]2,270说:“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说:“真正的文明离开某种游戏因素是不可能存在的。”竞技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灿烂的结晶,产生于游戏,发展于游戏,并理应作为游戏而继续完善成熟下去。反之,就犹如鱼离开了水,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竞技体育将自取灭亡。

竞技体育的动因第3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教育价值 内涵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竞技体育是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逐渐演变而来的,其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竞争观念和竞争行为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深化竞技意识和竞争理念,不断丰富并将其应用到具体体育活动之中,也使得整个竞技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实质上,竞技体育也被称为竞技运动,也是体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的广泛开展也使得其内涵价值不断被开发、吸收,从而影响人的成长,发挥教育价值和引导作用。

2竞技体育的本质认识分析

想要有效利用竞技体育这一活动形式,就必须认识竞技体育的本质与内涵。竞技体育作为一项极具竞争力,且富有挑战性,而很多参赛选手为了击败对方,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实力,同时个人状态、心理变化也都会达到极点,可以说竞技体育是一场体系化训练和竞赛活动。通过借助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两种活动形式,不仅能够突出反映比赛的对抗特点,同时更能充分调动运动者个人的潜力。

竞技体育除了竞技和对抗之外,娱乐性与观赏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随着竞技体育发展不断规范和完善,加上竞技体育运动不断普及,欣赏和喜欢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员逐渐增多。而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激发青少年成长兴趣,从而普及健身意识,发挥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仅是比赛和竞争,这只是部分表现形式。竞技体育的内涵已经逐步丰富和深化。作为社会化文明的产物,竞技体育的引导和示范教育意义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明显,更应该被重视。不过结合竞技体育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方法来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还存在负面的教育价值。

3竞技体育的积极教育价值解读

3.1 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中,多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中庸”等思想,尽管这一系列教育理念有一定道理,但其结果往往会制约和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和愿望表达。而在体育活动中更没有将个人潜能有效发挥,从而限制了人的个性创造和体育水平有效提升。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对人的竞争意识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必须有效培养个人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所要求的竞争意识,实质上正是竞争体育的内核精神,通过比赛形式,培养人形成积极向上,不轻易服输的超越精神。可以说通过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参与竞争、不自满,不断拼搏。

3.2 竞技体育能够教育人们形成互相尊重、公平竞争、协同发展思维

与其它体育形式不同的是,竞技体育的结果完全依靠选手的实力和具体比赛状况来决定,同时很多竞技体育项目往往需要多数人配合来完成,这就决定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完成,同时参与成员也要互相尊重,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结果胜利,每一位参赛成员都成为竞技比赛的关键点。竞技体育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团队配合,需要互相协作,任何一环节衔接不到位,就会导致竞技比赛结果失败。因此,教育人养成互相尊重、协同发展的思维就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因此通过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协同发展的工作思维。

3.3 竞技体育能够有效提升参与者的效率意识和开放思维

在竞技体育开展过程中,体育活动的形式及特点要求执行者要从结果必胜这一制定导向出发。通过合理安排,优化比赛程序,从而能够促进竞技体育活动有效开展,并为最终竞技体育胜利提供保障,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参与者的效率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就教会了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只有重视自身效率的高效发挥,才能确保比赛胜利。而竞技水平想要有效提升,就需要以开放者心态来对待竞技体育比赛,通过有效培养参与者的开放思维,从而实现竞技体育的最终目标。

4竞技体育的负面教育价值解读

尽管竞技体育有一系列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种直接、快速高效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仍存在一些负面教育价值,成为竞技体育教育作用发挥的隐患。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双面效应。在竞技体育中,人的追求与社会满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获取胜利,人们往往不能与对立面保持和平共处,反而会激化二者矛盾,甚至超出个人所能具备的能力。而竞争的残酷性和直接性也容易致使人们走向竞争的误区和困境。

5结语

竞技体育通过组织体育竞赛,从而创造优异成绩。竞技体育不断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社会活动,但经济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竞技体育异化程度不断增加,因此想要正确引导竞技体育发展,消除负面影响,就必须从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出发。

竞技体育的动因第4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异化;影响因素

在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是检验社会进步性的标尺。因而,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其发展的过程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共同构建。尤其是在揭示竞技体育的本质时,更要重视体育和物质需求、文化需求两方面的关系。当下,竞技体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黑哨、假球、拜金等异化现象的频繁出现,使人们开始怀疑竞技体育的公平性。无论是体育的何种异化,它都需要通过社会来直接体现。同理,异化现象的出现也需要社会因素对它的反作用。所以,只有通过社会中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竞技体育异化作用的分析,才能找出解决异化现象的症结,从而消除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

一、政治因素

在很多国家,大部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竞技体育和国家荣誉总是连在一起。特别是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这种以国家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特别强烈,所以经常有人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也被各个国家视为提高国际声誉和地位的重要政治舞台。当然,体育和政治的结合并不总是能产生积极结果。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由体育带来的政治问题,比如国家、民族、地区由于体育比赛所产生的冲突。竞技体育被政治操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几乎在每届奥运会都会发生,如,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奥委会,我国台湾地区拒绝参加奥运会;1984年,前苏联、原民主德国、波兰等国拒绝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以示对前一届奥运会的报复等。另外,随着竞技体育的水平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形式,政府为了荣誉频繁参与运动员的招募工作。而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对竞技体育的本质进行“改造”后,所产生的政治领域内的异化现象。因此,政治除了是一种使竞技运动进步的力量外,也是一种使竞技运动产生异化的一个根源。故竞技体育若想平稳发展,政治因素是不可以被忽视的。

奥运会的盛行对竞技体育的加速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每四年一届的奥运盛事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无论是运动员的摩拳擦掌,还是观众的加油呐喊都无不展现着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虽然这里有竞争,有碰撞,有言语上的冲突,但是终归是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上对抗。然而,在每一届的赛事中,我们都会看到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特别是当这些火药味掺入政治色彩,就会变得格外突出。国家因为政治上的不和谐来抵制奥运会的举办,或者不派遣代表团进行参赛的例子在奥运历史上并非少数。这些示威的国家牺牲赛事的举办无非是希望达到政治上的控制与抗议,可是却无情的剥夺了大众对于竞技体育的追求与热爱。在没有战争的世界里,只有竞技体育是能够准确的满足人们对竞争意识、国家荣誉和凝聚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心理欲望,但是政治斗争的卷入无情的扩大了人们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扭曲了人对体育本身的心理反应,从而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并将使其沦为牺牲品。

在政治外交的历史上,竞技体育的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很多国家通过竞技体育的手段来建立政府间的友谊,成为了不少佳话。一般来讲,通过体育的方式来建立友谊是通过宽松的环境下使彼此产生好感的有效途径。例如:中国的“乒乓外交”、 伊朗的“摔跤外交”和古巴的“棒球外交”等等。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很多国家同样利用竞技体育所搭建的平台进行抗议与藐视,使竞技体育的公正形象、平等形象受到严重的破坏。

二、经济因素

当下,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各个国家都必须通过经济的检验来确定未来的发展路线。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以经济为主线的软实力竞争已经成为时下国家之间比拼的重要依据,社会的发展趋势亦离不开经济的推动。体育作为社会中的产物,其发展轨迹早已通过经济发展的水平来保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平均收入等经济基本指标已然成为体育运动发展的先决条件。根据奥运会等重大赛事的参赛人员和获奖人员的名单来看,占据绝大部分的是美国,俄罗斯,西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不过,是不是所有发达地区的奖牌都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呢?试想一下,相对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对于一个连基本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人来说,梦想、国家荣誉又意味着什么呢?所以,很多落后地区的优秀运动员为了实现自己更高品质的生活改变了自己的国籍。比如:代表美国篮球队出场的非洲籍运动员。也许这样可以使更多的运动员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这样的虚假竞争却抹杀了竞技体育的本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元素的不断深入使大众的口味越来越浓。商机的浮现让众多商家纷纷加大了投入力度,竞技体育市场空前繁荣。每一项重大赛事的比赛都需要有赞助商冠名,每一项体育产业的发展背后更需要无数财团的支持。在娱乐至上的社会里,接受竞技体育融入生活的人们,也习惯性的认可了商业化的包装。当然,竞技体育事业能有如此蓬勃的发展,与商业运作密不可分。在中国足球联赛中,恒大集团的融入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利用金钱效应,高价笼络球星,使球星效应盘活市场,既增加了集团的关注度,挽救了中国足球的市场,又可以使高水平球星对年轻的球员传授实战经验。似乎这样的想法足够完美。起初,在球迷的心里,把恒大当成是中国足球的救世主。在金钱的驱使下,球星的感召下,更多的球迷开始向球场走去,足球市场相比于之前的确是持回升状态。可是,国家足球水平不但没有看到进步,反而可能在某些技战术环节还不如从前。这是为何?巨星加盟的球队很容易患上巨星依赖症,这也是巨星带来效应的一部分,在球的分配与转移上也会存在一边倒的情况,这本身和提倡重在参与的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不一致的。在联赛中,由于恒大引入了大量国家队球员和外籍球星,联赛的对抗成色明显减少了许多,甚至“联赛没有打,冠军已确定”的消息早已让其他球队放弃了对荣誉和第一的争夺。在国家队里,队员们习惯了让更大牌的外籍球员来支配球权,所以遇到困难时,“人人不敢踢,人人不会踢”的现象就成为失败的主要原因。类似这样的问题在近两年的中国篮球联赛中也屡见不鲜。在竞技体育的赛事中,奥运会无疑是世界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加大广告植入的力度后,其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使比赛更具观赏性。还有,竞技运动中的“过度”商业化操作可以直接导致“金牌”增值。运动员、教练员备战竞技运动的动机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的金钱诱惑便成了异化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动力。

三、文化因素

在竞技体育的发展初期,人们普遍并不了解其本质。直到顾拜旦在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时,才真正揭示了竞技体育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和平友谊的宗旨;以人为本,大众参与的体育实质;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取精神;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原则,这四个要素构成了竞技体育的核心内容。可以说,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对竞技体育本身,对社会的现实意义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但是,由于文化教育本身的自主性和社会的区域性差异,受教育程度无法同步或者一致。从目前统计的信息看,受教育的覆盖面积相比整个社会相差甚远。特别是一些较落后地区,教育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他们对社会上的很多认知存在着错位和偏差。若不及时根除思想上的误区,异化现象将长久存活于社会中。当然,不同的教育背后,所体现的体育价值也会产生不同的化学效应。在农村,体育被认为是劳动,所以在农民眼里,体育被劳动化;在部队,体育被认为是用于支撑作战时的体能训练,所以在士兵眼里,体育被军事化;在生化试验中,体育被认定为用于了解人体运动构造的学科,所以在生物学家眼里,体育被生物化。因此,文化教育的区域性使得竞技体育本质的传播受到空前的挑战。

随着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体育越来越离不开文化传媒的传播。特别是对于大型比赛的相关报道,媒体可以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不同渠道对赛事进行全方位跟踪直播。特别是人们不用去现场观看就能拿到最新的体育信息。这不仅使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了解更加方便,而且通过在网络上对资料的收集更加清晰的了解赛场以外的所有运动信息。地球因为传媒的发达已变得越来越小。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是对于竞技体育、观众、媒体三者间的关系处理不当,竞技体育的理念也无法通过媒体准确传达给观众。像运动员通过媒体炒作自己,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媒体通过对运动员私生活的报道来增加收视率。渐渐地,人们的视线会从赛场中转向赛场外的报道,并彻底将人们对竞技体育本身的兴趣降至为零。当然,还有部分媒体,对赛场不公现象渲染的主色调有问题,让观众在看完该报道后对竞技体育的正面发展产生怀疑。更有甚者,利用夸张的语言,对竞技赛场进行了不实的报道。

四、结语

竞技体育异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竞技体育异化一直深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在异化的过程中,三种因素的介入使得竞技体育异化的形式呈现多样性、变化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探寻超越或扬弃竞技体育异化的路径,只能有限消解不能完全克服。即对生存空间的探讨,有助于从微观、学术层面上更清晰的去分析竞技体育异化。

【参考文献】

[1] 周爱光竞技体育运动中竞争与异化原因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

[2] 卢元镇 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体育文史,2001.4.

[3] 庞建民 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3.

[4] 曹卫.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J].体育学刊,2003.7.25.

[5] 周爱光 现代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类型分析[J].体育学刊,2000.9.25.

竞技体育的动因第5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22-03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 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目的性与科学性;2) 统一性;3) 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4结论与建议

1) 以社会效益为重点来评价竞技体育可以充分显示竞技体育的实际效用。2) 将有关的社会效益、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更客观地体现出竞技体育项目的效益,相应体系的建立便于进行不同项目的横向比较,从而为决策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3) 应建立相应完善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与已有的技术及经济评价相结合,可以从客观、系统、科学、全面的角度分析评价竞技体育。

参考文献:

[1] 王五英.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8.

[2] 金敏求.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探讨[J].投资与信息研究,1999(2).

[3] 张理海.社会评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4] 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王琳.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3年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6] 李艳翎.论社会评价与体育的社会评价[J].体育科学,2002(5):56-58.

竞技体育的动因第6篇

关 键 词:体育管理;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广东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039-03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在近几届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金牌数、奖牌总数均名列全国前例。但在新周期,广东省竞技体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与整体发展水平、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尚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和上海、辽宁、山东、江苏等体育强省还存在差距。根据竞技体育内、外部运行和发展规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广东省竞技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态势、项目设置与布局、人力资源结构、体育产业资源开发等进行分析,为提升广东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广东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纵观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已呈现出快速发展、交互渗透、全方位竞争、跨国界合作的态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为什么世界的一些体育强国的竞争优势如此难以撼动?二是为什么一些国家已形成的竞技体育优势难以持续保持?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在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上[1]。提到NBA,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篮球在世界的霸主地位;提到乒乓球,人们也自然会想到中国引领世界乒坛的辉煌历史。我们认为,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难以撼动、难以模仿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通过研究,可以把握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体系、特征、作用,制定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建立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成长的运行模式,从而提升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竞技体育持续竞争优势,推动广东省竞技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 优势项目的确立

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其他项目一样,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是多方面的资源、能力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2],是长期的训练和竞赛中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竞技体育项目。我们在确立优势项目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第一,该项目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获得奖牌能力;第二,该项目的获奖牌能力与本省其他运动项目比较具有较大优势。由此可见,优势项目就是指那些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时,具有获得奖牌能力较强的运动项目[3]。对优势项目确立的量化标准借鉴区域经济学中界定区域优势产业的方法,即用比较优势指数来确立优势项目。

2 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分析

竞赛成绩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最直接体现,在评价运动项目综合实力时不能仅仅以竞赛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必须考虑梯队运动员储备、教练员素质、经济投入、项目布局及偶发因素等等[4-5]。本研究通过专家筛选的14项指标作为分析评价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指标。

影响广东省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因素前7项主要指标为:项目布局优化、一线运动员人数、一线教练员人数、竞技体育管理、运动员选材、经费投入、科研人员。这些指标实际反映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因此,我们认为要打造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构建和实现这些指标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完善核心竞争力体系,努力寻找符合广东省实际,更加科学地开拓竞技体育发展之路。为此,我们需在以下5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优化项目结构,努力把竞技体育项目做大做强。“水、轻、巧、快、小”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特点,这些项目依然须牢牢抓住不放。在新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以往我们的优势正在被其他省市“侵蚀”;另一方面,我省近年来通过引进优秀教练员,在赛艇、皮划艇、现代五项、举重大级别等项目上有所建树。这种“传统化”的削弱和“外延式”的增长,也在悄然改变着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格局。但这种改变一定要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不应该把自己传统的优势丢掉。只有在继续保持羽毛球、举重、跳水、游泳、乒乓球、田径、拳击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潜优势项目,努力优化项目结构,广东省竞技体育才能真正做大做强,长盛不衰。

二是培养优秀教练员队伍,着力提升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管理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构成了专业队训练的人力系统,在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总目标下,发挥着各自的积极作用。其中,教练员的作用尤为显著,没有优秀的教练员就培养不出优秀的运动员,哪怕是再优秀的运动天才,如果没有优秀教练员的悉心指导,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因此,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核心竞争力。目前,我省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教练员,从事业发展的高度和长远看,必须要重视中青年教练员的培养,特别是40岁左右教练员的培养。以岗位培训为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退役运动员从事教练工作,必须进行脱产再培训,大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竞赛阅读能力,取得教练员资格才准许上岗。对事业心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练员,要大胆使用,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努力提高他们的执教水平和管理能力,鼓励中青年教练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实施“强基拓优”工程,积极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化进程。新时期,广东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要秉承训练管理科学化进程的顶层设计理念,积极实施“强基拓优”工程。“强基”就是进一步夯实基础,即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高水平的训练设施条件、充足的体育经费保障、有力度的激励政策和扎实的基础性工作;“拓优”就是不断优化竞技项目结构,巩固发展传统优势项目,不断开发新的潜优势项目,努力打造优势项目集群。实施“强基拓优”工程是体育职能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是探索竞技体育管理规律的创新之举,是实现广东省竞技体育“直道加速”和“弯道超车”的强力推手。

四是建立“训科医一体化”机制,有效形成复合型运动训练团队。现代竞技运动训练是科学化的训练,是多学科复合型的团队协同作业,刘翔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范例。以往只靠教练员的“单打一”,或靠“师傅带徒弟式”小作坊式训练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运动训练理念和要求,必须通过建立“训科医一体化”的机制,形成有管理人员、主教练、副教练、科研人员、队医、体能教练共同组成的复合型训练团队,推动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

五是探索模式化训练规律,大力打造优势项目集群。竞技运动的训练,项目繁多、特点各异,但从科学训练的角度讲,每个项目的训练都是有其规律可循。通过备战北京奥运会,我国对模式化训练的认知已经比较成熟并积累一定经验。广东省水类竞技项目经过长期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项目运动规律的训练模式。这种具有工业化生产特点的训练模式,产生出了规模化的效应,使其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获得冠军最多、发挥最稳定。同样的道理,其他项目模式化训练的内在规律也客观存在,关键是要组织力量,探索研究,理性归纳,量化指标,强化手段,形成一套比较有效的模式化训练理论与方法,大力打造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集群。

3 结论

一个竞技团体在大型竞赛中成绩因客观因素和偶发因素的存在可能大起大落,很不稳定。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告诉我们:要想在一个项目或一些项目中长期保持优势的稳定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个竞技团体必须在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中具有绝对控制能力,获得绝对优势,这种绝对优势就是我们所研究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6]。

广东省在确立优势竞技项目过程中,根据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战略规划,科学调研,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持续竞争力优势,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才能在竞技场上取得好的竞技成绩。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环节,我们旨在通过对广东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把握,寻找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促进广东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使广东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走向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詹飞. 论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J].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63-66.

[2] 刘颖.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1-3.

[3] 刘庆山. 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89-93.

[4] 詹飞. 论竞技体育软实力[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1(3):33-37.

竞技体育的动因第7篇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运用到竞技体育当中,正所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在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在一些方面对竞技体育有着负面的影响,如果我们对这种负面的影响因素放任不管,将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对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上存在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对于竞技体育的更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竞技体育 关系

随着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已经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竞技价值很高的运动,很多运动员希望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与此同时,竞技体育的赛事主办方也希望通过科学技术来更好的促进竞技体育的开展,科学技术对于竞技体育不可避免的存在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本文将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存在影响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促进科学技术更好的为竞技体育发展服务。

一、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的积极影响

(一)科学技术促进了竞技水平的提高

毫无疑问,伴随着人类运动潜能的不断开发,通过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在竞技运动员整体实力相差不大时,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竞技运动员的竞争力有着明显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科学技术能够提高运动器材和服装科技含量,进而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在最早的运动会上,运动员与普通观众的装束并无区别。运动取得成绩主要依靠自身的实力和临场的发挥状况。现在的竞技体育则与以前有着很大的变化。通过科学技术对运动员的装备和服饰进行改良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竞技成绩有很大的帮助。科学技术在运动器材中的应用也很多,例如将科学技术引进足球制造业当中,对于制造出更适合足球运动员的足球,有利于帮助足球运动员更好的控球;第二,科学技术能够帮助进行更科学的训练,提高运动员成绩。在现代竞技体育领域,例如在足球领域,运动员通过穿戴一些高科技设备,在实际的训练中,这些设备能将运动员的各种信息反馈给教练和球员,便于球员有针对性的完善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而提高球员的成绩。

(二)科学技术保证了竞技体育的公平竞争性

在很多领域,仅仅依靠裁判自身的经验和视觉判断,难免出现各种误差,然而通过高科技设备的配置,能够帮助裁判减少误判。科学技术也被应用到足球领域,来维持足球的公平。例如现在英格兰超级联赛引进的门线技术,裁判通过佩戴相关设备,当足球整体越过球门线时,该设备会发出讯号,这对减少足球中的误判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科学技术扩大了竞技体育的影响

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只能去现场进行观看。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竞技体育赛事能够被更多观众所欣赏,这也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例如,每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已经成为全球球迷的节日,通过高科技技术对足球运动的转播,也为足球运动吸引了更多的球迷,提高了足球赛事的影响力,也为足球运动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越了这个度,则积极的影响可能转化为负面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绩有所帮助,不代表运动可以放弃自身的努力,只依靠高科技设备的帮助取得好成绩是行不通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竞技体育成绩的重视,从而加大了对竞技体育相关设备的开发研究,使得竞技体育成绩有越来越依赖科技设备的趋势,这也使竞技体育与最初的精神相违背,显然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甚至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然而,在目前竞技体育高度商业化的趋势下,很多竞技体育运动员为了获得良好的成绩,不惜铤而走险,利用一些非法的手段来提高自身的成绩。例如七届环法自行车冠军阿姆斯特丹被查出比赛时使用了兴奋剂,最后被赛事主办方取消了以往取得的冠军头衔。目前,随着竞技体育赛事的高度商业化,获得良好的竞技成绩对于运动员意味着金钱和事业的双丰收。这也让很多运动员陷入对成绩的过度追寻当中。在当今的竞技体育中,对运动员是否使用兴奋剂的检查极为严格,但是在各种新型兴奋剂层出不穷的趋势下,也有一些运动员逃过了相关的兴奋剂检查,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虽然科学技术并不是促使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主要原因,但兴奋剂却是利用高科技技术制造而成的,甚至在种种利益的冲击下,对于新型兴奋剂的科学技术研究也越演越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坚决抵制竞技体育运动的不公平性,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而不是利用科技来扼杀了竞技体育的公平性。

竞技体育的动因第8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1-0067-04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recalls the existing theories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n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argues to a tentativ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sports; mass sports; relationship

多年来,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并形成“普及与提高说”和“相对独立说”两种观点。对这一关系命题的研究,实际上已超出了学术范畴,成为一个敏感的具有政治内涵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体育事业基本发展方针的确立、演变都是伴随着对两者关系理解的深入而产生的。研究服从于现实需要,为政策寻找理论依据。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演化成一场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因大环境的需要而最终“普及提高说”占了明显优势,“相对独立说”则形单影只,我认为更好的作法是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有利于理论的完善。正确的作法是通过科学的求证,理性的认识彼此间的异同,求同存异,完善二者关系的认识。不应成为一种政策的解读工具,客观的看,离开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理论的梳理,而孤立地探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不能真正实现协调发展的。同时,如何构建两者之间的合理关系,也是随着奥运会后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内涵

“理论――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知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由社会实践决定,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1]由此可见,各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是该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概念、原理体系。而作为构成理论的首位基本要素――概念,在构建各个学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性认识二者间的关系,首先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竞技体育也称为竞技运动,与英文中的sport相对应,是人类为发挥自身潜力,以他人或自然障碍物为挑战对象,以体验娱乐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以训练和竞赛为主要手段的一种身体娱乐文化。[1]竞争性是竞技体育区别与其他身体活动的基本特征。此外,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比,还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二是具有标准化的竞争规则和裁判手段。竞技体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竞技体育对于社会的稳定发挥特有功能,如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根据水平的高低,竞技体育可以分为高级竞技体育和初级竞技体育。本文讨论的即是高水平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也称大众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里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2]活动目的的非竞争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参与主体广泛以及参与时间业余性是群众体育活动的基本特点。其中,非竞争性是群众体育区别于竞技体育的根本特征。群众体育具有五个基本要素,一是活动参与者;二是体育活动组织;三是体育活动设施;四是体育活动方法;五是活动内容。[3]从功能来看,群众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功能。

所谓关系就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4]一方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通的方面,都属于身体活动范畴;另一方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存在明显差别,突出表现为是否强调竞争性。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研究,实质上就是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的梳理。

2 既有理论

2.1 “提高普及”说

“提高普及说”是唯物辩证法在体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5]是对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文艺理论原则的借用。[6]是体育事业实行全民制,由国家包办,遵循与执行党和国家指令,服务于社会主义“赶超型”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直接产物。“提高普及说”首先将体育事业看作是由提高和普及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谓提高就是“培养少数优秀运动队伍”;所谓普及就是“开展群众性业余体育运动”。[6]其次,认为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普及转化为提高,一是需要参加活动的人多,二是需要群众的技术水平也比较高;[7]而从提高转化为普及,则需要通过竞赛的吸引和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表演、宣传、组织和指导方面的功能和作用。[6]最后,“提高普及说”将体育事业发展看作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过程。[7]

“提高普及说”从哲学辩证法的高度指出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建国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社会背景下,“提高普及说”理论的普遍性与体育事业特殊性、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性。首先,对竞技体育功能理解存在偏差。将竞技体育纳入社会主义“赶超型”现代化发展战略,由国家包办,负责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一方面,导致体育事业竞技化,即蕴涵着将“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朝着以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提高指导低水平竞技运动的普及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国家包办下的竞技体育纳入政治体系,将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由政府负责提供和管理,也破坏了竞技体育按照娱乐规律而自发组织和发展的条件。其次,“提高普及说”还蕴涵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片面的“线性关系”理解,即认为提高必然带动普及、普及必然促进提高的片面认识。在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中,普及是基础,是前提,没有普及就难以实现提高,提高是普及的必然结果。事实上,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具有各自的普及与提高的任务,而且各自受到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及人体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年龄体质特征、参与方式与时间、手段项目、场地设施条件、组织形式、资金来源、运作与管理体制和机制、供给方式等,因此,提高普及说的“线性关系”假设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体委提出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后发展成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所谓协调是指“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是相互推动、协同共进的,发展比例是适当的”。[8]但是,由于“协调发展”首先表明体育事业是由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这两大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8]只是在提高普及想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发展比例”问题。而在现行体制下,确定两者之间的“发展比例”,仍然无法摆脱“两个战略并重”还是“竞技体育先导超前”的战略选择和争论,无法从根本改变体育事业“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因此,“协调发展”实质上是“提高普及说”的逻辑发展和新的表现形式。

2.2 “相对独立说”

“相对独立说”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真义体育”思想为逻辑起点,是关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的另一种观点,实质上是对我国体育事业竞技化,特别是学校体育竞技化的理论反思。这一观点首先肯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sports)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9]认为体育(PE)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增强体质的教育。[10]而“竞技体育”(sports)作为“一种具有规则性、竞技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以及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10],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活动。因此,体育与竞技应各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而现有体制下提高运动水平和普及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践中只能重一方面而轻另一方面。

“真义体育观”确立的群众体育增强体质的一元价值标准,对于扭转用以竞技运动取代体育的倾向,摆正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唤起人们对提高全民体质重要性的认识,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体育价值和目标泛化、全能化以及无序现象的价值整合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也有学者指出“真义体育”将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相并列,事实上是对教育的分解,现实中不可能单独实施“纯粹”的以体为本的“体育”。[10]同时,“相对独立说”过分突出和强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二元对立性而否认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认为现行体制下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二者必居其一,无法回避,无法调和,也是不恰当的。事实上,竞技运动具有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带动群众体育普及等一系列潜功能,因而,有条件地通过国家管理的形式,发挥竞技体育潜在功能和价值,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非不可取。

3 互补关系

任海在《论大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相互关系》一文中,从体育分化角度提出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互补关系”学说。认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是体育高度分化的结果,两者同质异形、相互依存、功能互补。互补关系存在的理论基础在于,两者具有相同的手段――身体活动和相同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四个方面体现出来,(一)体育发展的互补;(二)体育需要的互补;(三)体育教育的互补(四)体育道德的互补。[11]

互补关系着重讨论了高水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是,这一学说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局限性。(一)认为大众体育开展的越广泛,竞技体育的观众市场就越大是不恰当的。事实上竞技体育的观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实质性体育人口相对应,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又观看竞技体育比赛的人口;一类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相对应,即不参加体育活动而仅仅作为竞技体育比赛观众的人口。大众体育的广泛开展,从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角度扩大了竞技体育的观众市场,而对非实质性体育人口的影响并不大。(二)缺乏从整体上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仅仅是对两者相互联系特征的概括和总结。

4 相互取予关系

4.1 现实基础及其理论渊源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变,体育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变,[12]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突出表现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高度分化。这要求我们从具体的理论出发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问题做出回答。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从结构与功能以及二者相互联系出发,深入分析和广泛探讨有关社会系统的基本理论。[13]所谓结构就是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相互稳定的关系,是内在于系统的客观存在,它只有而且必然地通过一定的功能表现出来。所谓功能就是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系统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会反过来决定结构。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考察体育现象,体育乃是由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规定着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体育系统内部来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又是体育系统中的子系统。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结构,对维护社会大系统的稳定发挥一定的功能。

3.2 主要观点

“相互取予”首先强调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体育子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子系统,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行和发展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这是由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结构特征以及现代社会组织高度分化的现状和特点――即由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所决定的。从活动主体的构成来看,竞技体育由竞技者(两人以上)、组织者以及观众三因素统合而成;而群众体育则由个体单独或活动者与指导者构成。[14]从活动的具体要求来看。两者在活动时间、地点、对象、体力消耗、动机等方面以及组织的设计、规范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别。见表1和表2。

从组织状况来看,在国家-市场-社会的三元模式构架中,竞技体育组织主要分布于国家和市场两类组织中,与国家相对应的是举国体制下形成的主要提供公共性竞技体育产品的具有政府性质的组织体系;与市场相对应的是利润导向下形成主要提供私人竞技体育产品的营利性竞技体育俱乐部组织。而群众体育则普遍存在于国家、市场以及社会三类组织中,与社会相对应的各类民间组织是具体开展和实施群众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从功能来看,群众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功能。而竞技体育具有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但是,两者在功能辐射的范围和以及作用的人群上有明显的差别。

从制约因素来看。群众体育的发展更多受到闲暇时间、生活水平、观念意识、场地设施等因素制约;[2]而竞技体育发展更多受到遗传、选材、训练水平、体育管理体制、竞技体育训练管理水平以及竞技运动科研水平等因素制约。

其次,在承认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差别的同时,也肯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互融合的可能性,表现为在两个系统邻近环境的“相互取予“特征。这是由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身体活动的共性或相通性、以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子系统的开放性所决定的。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竞争性身体活动,它的基本功能是娱乐。但是,通过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往往表现出相应的潜在功能。如对外改善国际关系,对内维护政治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的政治功能;娱乐产业经济功能;促进人全面、协调、完善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化的教育功能,以及独特的竞技体育礼仪庆典文化与道德规范文化整合功能。同样,群众体育除具有 “增强体质”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康复、娱乐、教育、消遣、交往以及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等潜在功能。因此,竞技体育子系统与群众体育子系统在按照各自规律运行和发展的前提下,两者相互融合的邻近环境必然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取予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群众体育可以在组织方式、场地设施以及活动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吸收竞技体育的内容。由于群众体育具有活动方式灵活性、组织设计开放性等结构性特点。因此,任何有益于强身、健心和乐群的活动手段和组织方式都可以被群众体育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也就是说,竞技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的方式,可以在群众体育中适当运用,但只能作为手段,不能当成目的。(二)易于被群众体育领域广泛采用和吸收的运动项目的水平的提高,可以在运动价值观念和态度层面上给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来影响。(三)被群众体育领域广泛采用的竞技体育活动项目的普及,又为该项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观众市场,从而促进该项竞技体育项目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首先是体育系统中两个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子系统,两者具有各自的提高和普及的目标和任务。其次,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系统邻近环境,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取予”的关系。

4 结语

“提高普及说”从发展趋势和方向上指出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特征,这一观点将体育事业发展看作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过程。[7]“提高普及说”蕴涵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片面的“线性关系”理解,即认为提高必然带动普及、普及必然促进提高的片面认识。而“相对独立说”则着重从是否具有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角度阐述了两个系统的相互独立关系,但是“相对独立说”过分突出和强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二元对立性而否认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上述两种观点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的认知水平。并对不同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变,两种观点都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性。因此,笔者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在对上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理论继承基础上,提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互取予”的关系理论框架。“相互取予”就是肯定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体育系统中两个相互独立是子系统,同时认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邻近的部分存在着功能的“相互取予”关系。

参考文献:

[1] 邵生林, 刘玉梅.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J].体育,1997, (2):19.

[2]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248.

[3] 李建国等.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

[4] 现代汉语词典.

[5] 栾开封等. 关于我国体育和体育工作的哲学思考[J].体育文史,1999, (4).

[6] 熊晓正等.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到各类体育协调发展[J].21世纪的中国体育,1998, (16).

[7] 陈融.建国以来认识和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的历史启示―价值追求与代价意识[J].体育文史,1999, (3):11.

[8] 舒有谟, 宋秋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 (4):69.

[9] 王学峰.真义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J].体育学刊,2004, (4):7.

[10]

陈融.试析真义体育观、大体育观的特征与分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 (4):1.

[11]任海.论大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相互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5, (3):11.

[1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416.

[13]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 (5):52.

[14]韩丹.论SPORT不是体育[J].体育学刊,1996,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