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08:49: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文素养知识竞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文素养知识竞赛

第1篇

从分析学生学习文言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以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可能为出发点,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和语文成绩,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自2010年伊始,我们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语文组着手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的开发、实施。《万马奔腾:“马”字成语知识竞赛》作为该课程的一个课时教学设计获得了烟台市校本课程优质课,并于2014年10月底参加了在青岛市举行的山东省首届中学校本课程优质课展评活动。这里将我们的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课程

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系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学习而设计开发的。其构成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板块四结合,即以文言知识作为课程的主体,以必修教材课文和成语中的文言知识的梳理为两翼,包括文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成语典故文选三个主题,注重学习方法与学习兴趣、方法指导与实践操作、语言知识积累与表达运用能力、课内与课外学习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背景分析

立足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中考文言文考查课内文章而高考考查的是迁移能力,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对文言文学习有很多困惑,他们读文言而色变、视文言如畏途。该课程从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入手,努力做到贴近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能力的形成需求、文言文和成语的教学需求、人文素养的提升需求,是为突破高中文言文教学难点而搭设的一座桥梁。

出发点——被人们称为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的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言和文化知识。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作为校本课程的突破口,在古今汉语的融通上着力,把三者沟通起来,能够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资源点——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尝试着用成语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成绩好了。驽马铅刀,功在不舍。工作之余,我把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积累的成语材料整理成数十篇文章,相继发表在《语文报》《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十几种语文报刊上,并于2002年应邀主持了《语文世界》的“成语大观园”栏目。校本课程就是在这些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基础上酝酿诞生的。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按照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把成语、文言和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从中“撷取语言菁华,提升语文修养”。

具体目标:(1)积累、丰富成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2)学习文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开启智慧,涵养品性,丰厚底蕴。

(三)学习主题

该课程包括文言诵读、文言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词法、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文言翻译、文言断句、文言短章、文化常识等十一章内容。

本课程安排在高一的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每个周都安排一个课时将文言知识点分散到每篇课文,以配合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的文言文的教学。第二学期将第一学期所涉及的知识点再循环一次,配合必修教材第三册、第四册文言文的学习,以加深理解与巩固。例如:

每个章节的课时教学目标均围绕以下三个要点实施:

1.梳理、识记相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借助成语记忆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和文化知识;

3.掌握相关知识点涉及的常见成语。

要求学生紧跟教学进度,自主梳理教材中的文言知识要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同步学习其中的相关成语,注重对成语词典等语文工具书的使用。

每个月都举行一次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活动,诸如成语接龙、猜成语谜、成语知识竞赛、成语故事会、成语中的百科知识讲座等。

(四)评价活动

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一是建立成长记录夹,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例如学习卡片、小论文;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可以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随时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评价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二、课时

设计《万马奔腾:“马”字成语知识竞赛》这节校本课的时候,我充分利用2014年是农历马年和央视《中国成语大赛》《中国谜语大会》热播这一有利契机,主打“马”文化这张牌。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流利地阅读文言短文《指鹿为马》,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对“马”字成语的分类梳理,积累成语,提高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

3.积累和“马”有关的文化知识,提高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课时资源

首先,要求学生搜集、查阅“马”字成语,我也从报刊、网络上搜集了《马年话马》《“马”字成语歌》两篇文章,推荐给学生,为竞赛活动作好较为充分的准备。

其次,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选择了“指鹿为马”一段成语典故,作为每天例行的“课前演讲”的内容,以体现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的课程特点。

第三,从网络和相关的书籍里搜集了上百条谜语资料,筛选组合成包括两个回合的以“马”为主题的谜语,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编制了一个百“马”归“圈”表格,对相关的“马”字成语从内容、色彩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梳理,为准确运用成语做好准备。并要求介绍蕴含在这些成语中的成语知识、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

最后,搜集了运用“青梅竹马”的几个句子,以及与“马”相关的两幅漫画,设计成抢答题,以落实成语的活学活用。

(三)精彩片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马”字成语这条明线,通过朗诵、讲述、竞猜作答、归类整理、多角度解说、判断、拟题这些丰富而灵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了预设的学、猜、筛、说、用“马”字成语的五个活动环节,同时把知识积累、梳理、拓展、运用等知能训练的暗线贯穿于竞赛活动的始终。明暗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课堂环节一览表

三、课后

第2篇

人文素的培养和提升,首先与其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其次是指受到人文知识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言一行依书而为,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是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践,要想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习惯的养成。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培养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1.利用课内素材,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要想通过阅读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对作品的内涵有一定深度的挖掘。

在高中的语文教材里,选取了很多的有小说,大多是意义丰富,耐人深思的。比如沈从文的作品,他的作品多是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而选入语文课本的正是他的小说《边城》,《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作者在小说里边,着力探索的是"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一问题,而学生通过对整篇节选文字的把握与理解,自然而言地会被小说里优美的湘西风景以及那种纯真的祖孙情,兄弟情、男女之情所打动。但是,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面,那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引荐学生,结合背景,进行更深层面的挖掘,从中明白这种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是应该批判,只有质朴的、纯真自然的爱才是优美健康的爱,才值得赞美,民族的传统品德和人格不能丢。

2.课外多读,感知人文知识,提升素养

经典文献,尢其是经典的小说,更能够为人们提供思想的智慧、人生的感悟、审美的愉悦等。要想提升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多进行阅读,掌握人文知识。

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推荐古今中外的名著,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性的阅读,并指导学生做适当的读书笔记。比如,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沈从文、莫泊桑、欧亨利等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莫泊桑的《羊脂球》,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等。这些作品或抨击丑恶,或展现真我,或歌颂真情,风格也各具特色,但其中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有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有宽容、关爱、豁达的心态,有勇于追求梦想的勇气,潜移默化,必会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开展实践活动,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提升人文素养

那么,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诵读经典,阅读中外名著,开展"读书月"活动、读报知识竞赛、"阅读伴我行"演讲比赛、少年读书论坛等促进学生读书的活动,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开展的"阅读伴我行"的演讲比赛中,有一名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地有罪黑暗的阴影,可是对比起来,光明是较为强烈的。'这是我在看过《悲惨世界》后深刻明白的一句话。悲惨世界,并不是一切都令人伤感的,那里还潜藏着一种非凡的爱。当一个潜在的坏人被一颗高尚的、善良的心感化的时候,他的灵魂得到重塑,他可以为了别人的幸福和脱离苦难而牺牲自己。所以我们当与《悲惨世界》中的主教一样善良、仁爱的时候,就能把心中的爱传递给别人……"可见,阅读能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甚至他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4.在反复的自觉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

文学经典的魅力还在于它能使你常读常新,引导你的思想情感不断向新的人生境界升华。每一次对经典的重读,你都会从熟悉的人物情节、艺术手法中找到一种陌生的感觉,有一种发现的激动。只要你还有力量去翻阅它,有头脑去阅读它,就永远会有这种感觉和激动。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自觉阅读。

第3篇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教育游戏的可行性

1.小学科学的学科内容需要教育游戏

小学科学教育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学生开始认识世界的时期尽可能将世界的基本面貌和基本规律展现给学生,满足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而教育游戏可以使用虚拟的手段让平常没有办法完全展示的东西展示在学生面前,突破了科学教学固有的局限。计算机技术越发达,这种展现就越逼真具体。即将崛起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物品从所有角度展示出来,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育游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总是倾向于用语言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使用课本作为辅助措施。有时候使用一两张图片、播放一两段视频就能称得上是灵活教学了。和教育游戏相比,这些方式都显得太过呆板。教育游戏有着强大的交互性,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这样产生的学习热情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望尘莫及的。

二、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原则

1.明确化、简单化原则

在设计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软件的时候要遵循几点原则,首先是在进行游戏内容的设计时,要尽可能让人物更加明确,而操作也要更加简单。毕竟教学游戏的首要目的是让游戏者掌握知识,而不是锻炼游戏操作的技巧。

2.科学性原则

教育游戏在内容上要摒除一般游戏对内容的科学性不加考虑的习惯,在逻辑上要能说得通,所有的学习内容要遵守客观事实,在游戏过程中培养游戏者的科学意识,提升游戏者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能够鼓励创新精神的发展。

3.开放性原则

教育游戏的开放性指的是时空上的开放性和内容上的开放性。时空上的开放性要求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游戏与游戏进行互动。在内容上,小学科学教育游戏也可以不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各种历史、地理甚至是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也可以加入其中。

4.挑战性原则

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玩家需要在游戏中不断地克服困难,完成任务,通过关卡,从而获得成就感。在进行科学教育游戏的设计时,也要注意游戏的挑战性,只有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才能吸引学生。

三、小学科学教育游戏的开发模式

1.角色扮演中的任务驱动模式

角色扮演是一种重要的游戏类型,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获得沉浸式的游戏体验。科学教育游戏可以借鉴这种模式,让游戏者在游戏中以某个身份来探究科学知识,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获得游戏中的奖励。当玩家开始投身于自己虚拟角色的属性提高时,学习知识就成了主动的行为。

2.联机知识竞赛模式

知识竞赛模式更多的体现了科学教育游戏的竞争性,让游戏者在游戏内展开科学知识的比拼,让学生在获胜的渴望中尽力吸收科学知识。赢得了竞赛的一方还可以获得游戏内的奖励。联机知识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让各方抢答,或者比拼谁在规定时间内答对的题目最多。由于小学生处于最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于游戏竞争有着天然的积极性,联机知识竞赛模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小学科学教育游戏案例的设计

1.小学科学教育案例设计的需求分析

从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学生需要更加轻松灵活的方式来理解科学知识。毕竟科学知识从本质上来说是抽象的,让小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具象的自然现象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从教学目标上来说,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对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教育游戏有着直观的需求。从教学对象来说,小学生对于教育游戏的学习过程,接受起来显然更加容易。

2.案例游戏设计的具体过程

在设计案例游戏时,首先要确定游戏主题,明确游戏是为了学生掌握哪方面的知识而制作的。然后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游戏类型,对游戏的故事和世界观进行建构。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还要设计游戏任务,建立游戏结构。

五、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教育;调查分析

一、调查的一般情况

1.调查对象。2013年6月,随机选取了兰大医学院09级,10级,11级本科生各专业(临床,影像,麻醉,护理)学生,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5%。

2.调查内容。此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为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评价,人文阅读,对学校人文教育的看法,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强医学生人文的建设。通过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了解院校人文培养所存在的缺陷,并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建议。

3.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为主。问卷编制调查采用自行设计并编制的问卷, 问卷由20道题目组成,内容涉及并参考了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态度,方法及院校人文教育等一系列论文及问卷,。问卷编好后在小范围内作了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最后开展正式的大规模调查研究, 并进行了信度检验(a=0.7582).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一)对人文的认知程度。问题1-5是学生对人文方面的认识。从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兰大医学本科生对人文有较高的认识,81%的学生认为人文知识修养,人文精神,社会责任,道德感均为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91%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和文化知识是有区别的,文化知识掌握多的人文素质不一定高,认为两者完全没有区别的有7人,占1.12%,认为两者差不多的占3.375%,对两者区别不清楚的占4.82%;由此看出,大部分学生们对人文素养有较好的认识,但有一小部分人对人文素养认识模糊,极少数人把人文素质等同于文化知识,没有理解人文的真正内涵,需加强对人文的理解。问题3问的是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评价,其中,认为自己人文素质较高的占40.61%,认为一般的占42.22%,认为不理想的占5.14%,而认为非常高的占12.03%。由此看出,部分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不够满意,亟待加强,只有少数人对自身素养很满意。从问题5“您了解什么是医学人文教育吗”,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人文教育的关注不够,认为“了解一些”的占44.62%,而“不了解或不曾关注过”的占33.87%,认为“不清楚”的占15.41,而“非常了解”的仅占5.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未能真正理解医学人文教育对医生行业的作用,归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为思想观念未改变等。

(二)人文学习的态度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人文学习的主动性不容乐观,这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笔者面谈,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专业课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第二,认为人文教育不重要,只需学好专业课即好;第三,认为人文课学好也没用,不会计入学年综合测评。

(三)学校课程设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兰大医学院多数学生认为人文课程课时偏少,种类单一。经进一步调查发现,人文课程主要为毛概类的科目,其他人文课程只是当做选修,而医患沟通技巧,医学社会学等课程甚至选修都没有。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兰大医学本科生人文教育不容乐观,院校人文教育有待改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体现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折射出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现根据该校的本科生人文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中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更深的思考和探索。

1.改变思想观念,重视人文教育。现代医学的治疗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要求医生在关注人的生物性时,也要关注人的社会性,能充分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综合作用,而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一方面,学校领导应适当改变教学策略,加强院校人文建设,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医学生亦需改变自己轻人文的思想,重视人文课程,加强人文阅读,多参加社交与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适当地增加人文课程学时,丰富课程种类。根据调查结果,可看出该院校人文课程偏少,种类较单一,笔者认为该院校应适当增加人文课程学时,并根据学生们的意愿,有选择性地开放像医患沟通技巧,医学社会学类的课程。

3.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良好的人文氛围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为在校医学生树立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院校可通过组织人文专题讲座,举行人文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师资力量等加强校园人文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坏境。

4.完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院校可将某些人文课程改为必修课程,并使其在年终综合测评中占据一定比例,并且在评选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时适当考虑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会使学生逐渐重视人文课程,并主动进行人文阅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无形之中便会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李基炜(1992.09―),男,汉族,湖南涟源人,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在读。杨尚飞,女,汉族,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在读。

第5篇

为了彰显学校“以人为本、崇尚真理,知行合一、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为了给学生成长构建一个理想的文化生态环境,营造书香浓郁的氛围,建设书香校园。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的热情。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师生的人文底蕴。

二、活动目的:

1、促进我校“乐学、善思、笃行”学风的建设。以读书节系列活动为载体,引导师生与经典好书交朋友,进一步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学校。

2、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3、激励教师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用人类优秀文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与修养。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真正使他们体验到:我读书,我快乐!

三、读书节主题

做个快乐读书的龙茗人

四、读书节活动时间

20*年4月,进行调研,做各种准备工作。

20*年5月、6月开展各类读书节的主题活动。

20*年6月15日闭幕

五、活动原则

1.参与性:本次读书节活动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要求做到师生全员参与,教师尤其要发挥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用自己的爱好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进而激发和带动学生投身于读书活动。

2.指导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选书、学会读书、学会交流读书收获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学习。

3.整合性:把丰富多彩的读书节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把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组织为踏踏实实的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学习促进课堂教学。

六、宣传工作

1.校园宣传:学校横幅、宣传橱窗、宣传海报、红领巾广播,或倡导读书、或读书方法指引、或表扬读书节中涌现的先进事迹。(政教处负责)

2.班级宣传:读书节活动方案由班主任负责在班级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读书节各项活动。各班都要营造一个与读书节相宜的班容氛围、组织学生制订读书计划,每位学生出一份读书小报。(政教处负责)

3.网络宣传:在校园网上向全校师生发出积极参加读书节的倡议书。利用校园网向全校师生及家长宣传举办读书节的意义和活动内容。(教导处负责)

七、参加对象

全校师生

八、活动内容设计与安排

(一)开幕式(具体操作程序见附件)

1、校长致辞;2、宣读读书节倡议书;

3、读书节活动方案宣传;4、师生代表表态;

(二)、文学阅读和读书方法讲座——教师导读

1、活动目的:

在于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分享阅读体会,介绍阅读方法,赏析优秀作品。邀请语文老师进行专题讲座。

2、讲座名称:①读书方法指导(*老师)

②文学经典欣赏(朱志生老师)

③“地球日”知识讲座(任江老师)

(三)、阅读活动

书目推荐:

1、教育部《大纲》指定书目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

2、推荐其他的青少年优秀读物。

3、数学、英语、综合学科、艺术体育等学科老师推荐的专项阅读资料。

文学鉴赏:

1、文学经典赏读指导与训练(结合古诗文阅读大赛)(语文教研组负责)

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做读书卡片、摘抄等)(语文教研组负责)

3、指导学生写出书评(语文教研组负责)

4、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负责、语文教研组协助)

(四)竞赛安排

1、纪念“5、12”汶川地震诗文朗诵比赛,

2、自编文学小报比赛

3、成语积累和改错别字比赛

4、文学知识竞赛评选校园“读书王”

5、名著阅读书评比赛

6、古诗背诵比赛

7、课本剧表演比赛

8、生活中数学竞赛

9、趣味数学竞赛

10、Englishreadingcontest

11、Let’senjoyidiomtogether!

12、音乐、美术、体育基础知识大比拼

13、语文、数学、英语阅读、解题能力三项全能竞赛

(五)成果展评

以“读书博览会”的形式对“读书节”的成果加以公布、展评。内容包括:

1、各项活动的获奖简报。

2、优秀读书笔记展览

3、自编文学小报展评

4、课本剧汇报演出

5、优秀书法作品展评

6、宣传海报展评

(六)、闭幕式(读书节总结、表彰大会)

1、精彩镜头回顾2、优秀课本剧表演

3、表彰4、获奖代表感言

5、教导主任总结(致闭幕辞)

(七)读书节活动安排日程表

时间活动项目负责人

十三周1、宣传工作:横幅、班主任会议政教处

2、文学小报展评语文组

3、成语积累与认错别字语文组

4、学生制订读书计划班主任

十四周1、开幕式教导处

2、纪念“5.12”朗诵比赛政教处

3、趣味数学数学组

4、Englishreadingcontest英语组

5、文学知识比赛语文组

6、艺体资料推荐艺体组

7、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十五周1、读书方法指导*老师

2、语数英三项全能竞赛教导处

3、艺体知识比拼艺体组

4、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十六周1、地球日讲座教导处

2、课本剧表演赛语文组

3、名著阅读书评比赛语文组

4、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十七周1、文学欣赏讲座语文组

2、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组

3、Let’senjoyidiomtogether!英语组

4、古诗背诵比赛语文组

5、师生的总结读书节体会教导处

6、广播诵读:利用红领巾广播展读经典名篇政教处(语文教研组协助)

第6篇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在教育的总目标之下,建构跨学科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跨学科统整学习的切入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通常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国学”教育,就其学科内涵而言,中华传统文化融汇了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不同时期文化的思想、体例、流派都包容其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仿佛在与历代文人对话,与不同思想交锋,观历史变迁,品人生百态;就其学科外延来说,传统文化与历史、人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孕育于其中,又独成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认清了国学教育的综合性特质,开展国学教育也随即成为了一项统整学习活动,将国学与历史、人文、音乐、美术等统整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场,让学生通过主题式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打破学科的壁垒,让国学与其他学科以一种自然的、和谐的、完整的形式“共处一堂”,并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其生活呢?基于这样的质疑,我们创新研发了移动终端支持下的国学精品课程APP,以移动学习软件,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国学精品课程APP一共分为九大板块:分别是“四季主题”“国学相关主题”“诗词解谜”“配乐背诵”“知识竞赛”“音乐欣赏”“场景化学习”“校园实践”“个人成就”。该APP各大模块以场景化的形式铺开,音乐、美术、科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兼容其中,通过移动终端的支持,课堂内外得到链接,自学与指导有机结合,跨界统整成为现实。

该APP的核心板块是“四季主题”板块,主要学习的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诗歌,通过时间轴和四张国画,巧妙将四季变化融入一个界面,季节诗词暗藏画中,充满探索的乐趣,提升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季节,开展不同主题的学习。以 “秋”主题下的诗歌为例,这里有《山行》《望洞庭》等描写秋季景观的诗歌,学生可以逐一学习相关的内容。每一首诗歌都包含“诗词欣赏”“诗人故事”“视频欣赏”等几个栏目,学生通过学习诗歌的词句解析、学唱根据诗歌谱写的歌曲、阅读诗人写作的背景、观看与诗歌相关的科普动画片(例如,学习《山行》一诗时,配套的视频是《枫叶为什么在秋天会变红》),获得对于“秋”主题的立体全面的信息。

“配乐背诵”板块是女生非常喜欢的栏目。学生根据诗歌来选取自己认为合适的古典乐曲,并借助PAD录制成自己的配乐朗诵音频,就像“卡拉OK”一样,糅合了对音乐的欣赏和对古诗的理解,是一种巧妙有趣的统整学习。“闯关题目”里要学生根据不同的诗歌选择最适合诗词意境的音乐,这打通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壁垒,让学生在闯关中潜移默化感受文化的浸染。

男生们特别乐于在“场景化学习”板块中流连。他们可以穿越时空,化身为不同朝代、不同场景的人物,并且跟随里面的人物一起吟诵诗歌。学生在场景中面临各种选择,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路径。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首首诗词,还有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变迁、诗人的情怀等。这是传统课堂上无法呈现的学习内容。

“校园实践”板块里,我们把学习的内容扩展到了整个校园,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朵都蕴含着丰富的“国学”教育资源。学生通过APP扫描二维码,无需上网就可以了解和这些景物有关的诗词及相关知识,包括诗词里蕴含的情感、名画的欣赏、名作的赏析等。学生通过里面的注解,不仅学习了有关诗词的诗、情、画、意,同时也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这种学习是润物细无声的。

“知识竞赛”板块有三种不同知识类型的闯关,分别是“文学理解”“国画欣赏”“科学认知”,通过学生最喜欢的闯关形式来测评孩子们学习了有关诗词知识后在文学、书画、科学领域的掌握水平。这种测评,是对古诗学习的一种跨学科的整合,每一种闯关都会给学生不同等级的激励。

在“个人成就”板块里,APP系统可以从文学、科学、实践、艺术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浸润度的考量,记录学生所有操作数据,用于后期分析,辅助教学研究。

国学精品课程APP内容丰富多元,界面精致典雅,形式妙趣横生,吸引着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加入学习的队伍,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季节里的某一首诗歌深入学习,指导学生查找资源的方法。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运用方法自学、闯关、配音、欣赏、检测……课内是对课外学习的一个方法的指导,课外是对课内学习的一个有效延伸,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基础训练;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教学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然而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面对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语文教学必须推陈出新,为人文教育奠定基础。

一、寓教于乐,加强人文教育

寓教于乐,即快乐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可以在上课时几分钟,也可在课后活动中,精选具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美文,让学生朗读,来涵养人文素养,化育人文精神。如“成语填空”、“猜谜语”、“对对联”、“背诗歌”等,既充溢着人文教育内涵,又着眼于语文素质成功的活动或练习。学生在娱乐中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了解了祖国语言和文学的博大精深,在字词和背诵这两个基础方面得到巩固。

二、材料积累,加强语文基础训练

加强人文教育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文实践应用能力,这需要日积月累。在此凭我经验简单介绍几种方法:像分类卡片资料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一系列卡片,按字、词、句、段等归类,比如字主要包括拼音、写法,针对试题中基础题中的写字注音、改正错别字;词包括注释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句包括默写中的名句、名人名言及文中重点句子的修辞、作用、含义及理解;段一般指文中重点段落分析,一般主要包括文学常识、语言分析、中心内容及主题的理解。当然还有像读书卡片(包括名言警句的摘录)、预习卡片、自拟题目相互练习的卡片等等。

三、引导语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加强语文的实践性

文学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样生活体验也能反映语文的学习和学习的语文。如在学习《幼时记趣》《端午日》时,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如你童年时最有趣的事是什么?为什么现在还觉得有趣?你还知道端午日的那些习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来讲述有关童年和过节的事。在写作中同样如此,比如写儿时趣事,凭借课文或范文的“触媒”,大家相互讲述,分组讨论写法与结构,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引入竞争意识,开展语文活动

社会日新月异,竞争激烈而残酷,优胜劣汰,谁也不想步后尘。在学习中及早引入竞争的意识,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石。可由学生根据课本上的语文活动要求,自行组织竞赛,如查字典比赛、作文竞赛、书法比赛、讲成语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百科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会等竞赛,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在竞赛中发现每位学生的特长,为他们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使每位学生分享胜利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潜能,有利于培养创造精神、独立人格和负责的态度。这要以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为前提。

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或“扮演各类角色、模拟动作”等等,在表演前后,由学生讲述人物特点或故事情节。这种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所学知识、所表演内容、甚至动作都会难以忘怀。

教也可就具体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讨论,学生可各抒己见,没有统一结论,言之有理即可;还可由学生当小老师评改作文,然后发表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且在课堂上设置争鸣的环境,让学生过把“小专家”的瘾。这样一来,在课堂中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避免了过去只活跃几个人,多数人无事可做的局面,也打破了“满堂灌”、“填鸭式”等沉闷式教学。

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学生为本

语文素养,尤其是文学素养,大都是通过熏陶和体验得到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处境、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因此,学生的语文体验也会是千差万别的。正如大家常说的一句话那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要再套用“标准化考试”的办法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一个很灵验的方法,就是教学过程要“存异”,尊重不同意见。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分析人物的优缺点时,同学们都谈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等等,而对楚王都是批评。有一位学生却说楚王的优点:有自知之明,能知错就改。其他同学笑,我及时制止,并表扬这位同学,说他眼光独特,看问题全面,其他学生深有感触。

还有像教学《甜甜的泥土》中,我说你们想给小亮一件什么礼物?大家发言很积极。有人说:“奶糖。因为他最喜欢吃。”有人说:“棉衣。因为是冬天。”有人说:“手套。”有人说:“棉鞋。因为文中写‘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我说:“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有人说:“安排他们母子相见。”我说:“你很有创意!”有人说:“KFC。”大家笑,我制止笑,让他继续说,“因为他的中饭只是冷馍。”听后大家不出声了,沉思。有人说:“抽水马桶、电饭煲。”又激起更大的笑声,都以为他是寻开心乱说。我却鼓励他,他接着说:“小亮每早要倒便盆、淘米做饭,有了这2样东西,不是可以省力些了吗。”大家想想也对,所以就不笑话他了,反而佩服他。

第8篇

作者简介: 于志华(1968―),女,山东龙口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散杂居民族研究团队成员,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与运动技能学习。

通讯作者: 柯 茜(1977―),女,海南海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摘 要: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对策,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良好素质的体育人才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 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业教育;人文教育

专业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为目的,人文教育则注重精神的启发、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培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人生存与发展本身的需要,是现代教育自身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培养人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双翼”,不可偏废。《教育学》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还必须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教学必须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教学要指导、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教学是教育性教学,教学内容应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教学过程应有激情的价值追寻与叩问,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深受启示、熏陶和教益。

一、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愈发明显,大学生逾越道德底线做出骇人听闻的杀人、自杀事件,如令人震惊的“马加爵事件”、灭绝人性的“药家鑫杀人案”和“留学生刺母案”,清华大学朱令被投毒致残、复旦大学黄洋遭投毒身亡。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人文教育边缘化、弱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尚未形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整体运行体系,致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过强的功利主义”和“过弱的文化底蕴”,无法面对时代的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

1 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较差

体育院系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成绩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由于思想认识偏差,片面强调体育专业教育的实用性,认为高超的运动技术才是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唯一资本;忽视文化基础课,加之人文课程的开设普遍较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文化素质低下。

2 理想观念淡漠,价值方向迷失

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仅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学一套技术,找一碗饭吃”,并把“赚钱”作为上大学的唯一目的,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大志。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建构和价值观方面的欠缺,面对现实社会中的阴暗面,部分学生常常抓不住其主流和本质,表现出情绪化、主观化、偏激化和极端化。

3 责任意识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

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得过且过混日子,必修课选逃、公选课必逃,考试作弊,诚信缺失非常严重。信仰缺失,个人功利主义强烈,集体荣誉感差。更有甚者,精神空虚,行为举止粗俗,道德行为失范,不辨是非,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如,打架斗殴、赛场上弄虚作假、忘恩负义等,根本没有报效党和国家培育之恩的意识。

4 视野狭窄,自身工具化现象严重

爱因斯坦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并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的辨别力”。当前,体育院系仍以运动成绩立命,将“提高运动成绩”作为办学成功的标准,运动专业技术的地位远远高于人文学科,进行的仍是以“专才培养模式”为主的教育。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运动技能,却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成为技术娴熟的“工具人”或“机器人”。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处理不好就业与创业的关系,经常逃课,用自己尚不娴熟的技术去做兼职赚钱,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对待、文化课敷衍了事的现象。

二、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人文素质应该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构成,而如何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就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总体说来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养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提升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

1 明确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大学教育理念、目标与模式

树立现代的大学教育理念,以提高体育院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本科教育模式,弥补专才教育模式的缺陷,纠正以往唯技术倾向,大力加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既有高超的技术,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 构建并完善新型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人文教育制度,并非易事。因此,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应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并完善新型人文教育评价体系,这样,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教育管理工作,明确人文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了解人文教育师资力量,从而为人文教育管理工作改革、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以保证人文教育的持久深入开展。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取得的成绩和表现等作为评价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依据。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都直接决定整个学校人文教育水平的高低,但专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缺乏高尚的人生境界与高雅的人格修养,存在着追求现实功利、盲目追逐时髦和行为举止庸俗的行为,论文抄袭,治学不严……象牙塔的高洁不再,进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很难达到为人师表的教师标准。二是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知识结构残缺。为此,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918号提案提出,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以便在自己的教学中为其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并主动传授这些知识,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监督,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实施人文教育的水平,使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做有热情、现代意识和公共关怀的主体,使学生体会到文明修养和人文关怀,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念和高尚的品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栋梁之才。

4 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是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的核心。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要载体,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确保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提高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德育课程应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建设。应注意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新时代的道德规范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能更好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用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报告或展播等形式代替空洞乏味的理论,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对内容进行充实。

在实践层面,需要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体育院系的专业教育。每位教师都应通过教学改革,构建体育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其个性发展,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专业课程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训练,而是成为学生德、智、体、美等多种素质培养和提高的主战场。开设专业与人文的交叉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实行前两年不分专业,后两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进行分流,如此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是实现高校人文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培育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使人文知识潜移默化为受教育者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精神和理念,在视力所及之处,以人文思想为内涵的名言警句、师生摄影、书画等使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活力。定期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如中南民族大学的南湖大讲堂,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其人文修养;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全国道德模范宣讲活动、各种艺术节、科技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

总之,既抓专业教育又抓人文教育,将是体育院系大学生之幸、教育之幸、国家之幸。构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整体运行体系,完善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走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 杨叔子.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 J ] .高 等教育研究,2000(1):39―42.

[2 ]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 [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 于志华.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现状分析 [ J ] . 教师,2012(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