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3:01

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第1篇

(一)教育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漠视生命,道德缺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犯罪现象越来越多,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低素质现象的发生。通过反思,不难发现,大学生素质直接与人文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旭阳教育,忽视健全心理素质。当前教育逐渐呈现出功利化的取向,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眼里只有自己,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脆弱心理和极端,根本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缺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

就目前情况分析,绝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比较缺乏,一些理科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只能通过应付学分,对自身的人文修养根本没有作用,其教育也是脱离实践,根本不能提高其礼仪素质。很多学生缺乏礼仪修养与人文素质的知识沉淀,没有基本的书写、表达的技能,更缺乏用人文知识进行实践、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前人的传统美德进行了解和无法深入,根本没有系统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哲学思想进行指导,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高尚、积极的爱好与习惯,精神虚无,再加上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功德意识。

(三)当代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代社会,是一个自由言论的时代,整个社会情绪浮躁、眼球文化非常流行。当代大学生无论美丑、是否符合公众的秩序,只要有利于炒作,就可以引起人们的围观,红极一时。这种浮躁的情绪,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消极的。中国传统的美德不能被人们所借用。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表现初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自负、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被人们哗众取宠。比如在一次歌唱比赛的选秀节目中,一些大学生五音不全的参加歌唱比赛成为实力明星的行为,让人们不断感慨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当代社会传媒的影响可能直接影响了思想和文化的沉淀,对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根本没有一点帮助。

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措施

(一)改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当代大学生对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充满热情与期待,渴望通过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来不断提升自我的礼仪素质水平。因此,学校应该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渠道来源,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方法等方式,强化对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起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礼仪素养教育。在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方面上,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礼仪素养的转变,采用互动教育的模式,大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

(二)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在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的同时,充分考虑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统一规划并突出其重点,把握校园文化的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活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是在注重开展深收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其次,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承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不仅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教师能给学生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教师的学识不仅仅包括其在专业课研究上的深度与广度,其中还包括对人文精神和礼仪素养的深刻理解,对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价值,审美情感,都可以在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参照作用。教师要多读书,研究社会,与时俱进,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思想深度、文化水平和人生经验要高于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品位,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初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建立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大大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取人类优秀文明的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非常关键的。

三、结语

人文素养教育第2篇

  【摘 要】: 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直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本文在析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方法和保障措施,以期为提高教师素养,推动青州市素质教育改革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养 素质教育 提高 改革

  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对教师而言,实质上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养成、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或者,概括为人道的精神、科学的态度、艺术的情怀、生活的情趣。

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新课改,教师理应担当此重任,而新课标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素质教育,教师不仅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教师是科学文化的学习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履行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随着教育的改革,教育环境的改进、教育目标的完善,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呼唤,以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等形势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质,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更高要求。因此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中小学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来看;从师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来看,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是学校十分迫切重要的大事。它对创建和谐文明社会,提高民族素质和人的综合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建立学校学习型团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方式、方法

(一)构建培育系统。促进教师人文知识积累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要把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纳入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作为全体教师职务培训的重要内容。要组织专家讲座、征文比赛、网上论坛等系列活动,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学习。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拓宽视野,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完善资源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编写教师人文类系列丛书和资料包,推荐相关辅助学习资料。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满足教师学习需求。开设“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专题网页,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艺术场馆和人文讲坛等文化设施功能,开展“教师走进经典”系列活动,向教师提供优秀文化、科普、艺术成果配送服务。

(三)优化实践系统。开展与人文素养

相关的各类实践活动。

探索多种载体,充分展示教师的才艺和魅力。组织教师参加以中外优秀文化、科技创新、城市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参观考察活动,陶冶情操,体验人生。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磨炼教师的意志品质,内省自身,感悟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 四)、拜访名师 学在身边

名师有两类,一类是全国非常有名的教师,如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李吉林;一类是在一定区域有名的教师,如本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这些教师之所以有名,一是课上得好,二是教育素养高。而要课上得好,首先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深刻地解读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和生命成长奠基。拜名师,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卓越、不断完善的进取精神。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挖掘成功的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

(五)、提升人格 健康心理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人格、道德、人文精神的获得更多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师必须道德高尚、人格完整,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这种道德人格必须是建立在上述知识、观念、意识的综合融通的基础上的,这样的道德人格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个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他更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去操纵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三、加强机制建设,为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形成组织保障。把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作纳入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宣传、科技、文化等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因地制宜,挖掘区域资源,形成工作特色。学校要把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工作与日常的教师政治学习、校本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工会、教师社团等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

(二)确保所需经费。教育行政部门将

在经费上予以支持,进一步推动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作的有效实施。确保相应经费的落实到位,实行项目管理。学校要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积极开展本校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作。

人文素养教育第3篇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通过说教实现,通过灌输获得,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在自我体验和相互影响中逐渐丰富起来。声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才能使歌唱具有生命力。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的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人。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歌唱;通过教师范唱、音乐欣赏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与分析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真正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歌唱欲望,调整演唱心境,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唱《鼓浪屿之波》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首歌也真正体现了和祖国水融的真实感情,体现了和祖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艺术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催生学生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为演唱该歌曲积蓄足够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并且学会用歌唱来表达情感,用歌声来传递情感。通过歌唱中不断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赋予歌唱以生命力,这样才是最打动人的歌唱,最具感染力的歌唱,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学习,声乐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密配合语言课程,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文学作品朗诵等,加强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践,把声乐技巧训练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在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中,把声乐课与舞蹈、形体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演、形体等方面加以训练,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拓展学习,通过分析作品,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认识与对歌词的理解,使学生对演唱作品全面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编能力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授《金凤吹来的时候》这首歌时,主要侧重点放在歌曲的节奏把握与意境揣摩上,要让学生明确傣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总结学习,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傣族文化特点,学生会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利用学生在舞蹈课中学习过傣族舞这一便利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唱边舞,不尽增强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歌唱的愉悦性,增进了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信。

三、职业能力,声乐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岗位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需求,更是社会需求,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网络上不断爆出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方面体现出一些幼儿教师不懂教育,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不到位;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某些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更应该懂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四、总结

人文素养教育第4篇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05-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232);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IFQE201114)

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正在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但与此同时,大众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有些大众传媒将追求利润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为了迎合受众或某些利益集团而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从而损害公众的利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因此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据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做出的定义,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根据2000年以来的多次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具有如下特征:

(一)媒介接触。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各类媒介的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媒介接触较频繁,其中对网络的消费接触较为突出。但媒体消费还缺乏理性,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

(二)媒介认知。大学生对传媒的范畴、商业属性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介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但对传媒历史的了解不多。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三)媒介能力。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成品制作方面,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相对陌生。在媒介成品制作和媒介工具选择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学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此外,大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也很低。不过,网络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受众参与门槛,扩大了大学生媒体参与的空间。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且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创新不足。培养过程脱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完善。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往往知识面狭窄,缺乏深厚的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理工类学校此类现象更为严重,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不少人批评目前教育制度下的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理性地认识媒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介娱乐化、低俗化等现象愈演愈烈,而诸如虚假新闻、黄色新闻以及有偿新闻等信息对受众,尤其是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下,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则成了一种很重要的技能。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在与社会的各种交流互动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形式将自身在大学期间习得的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同事、亲朋好友等,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铺延。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多数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在哺育下一代中,这些受过正规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媒介素养融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让后代有一个很好的媒介素养启蒙教育。

再次,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抵御信息霸权,保护本土文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日益增强。一方面是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全部网址中的78%为英文网址,网上信息约89%是英语,网上信息的80%由美国提供。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散播渗透着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支配倾向的信息产品,这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几个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全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虽然在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学校教育依然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大学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

人文素养教育第5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一、前言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国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定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然,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和职能所在。既然担负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人文素养是个大课题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素养是个大课题,需要用三年,或者四年的功夫去慢慢培养。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进一步促使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进而提升大学生走入到社会中后的核心竞争力。

(一)不可忽视的文化素质

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文化素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涵盖了大学生所掌握的人文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既有文学、哲学,又有历史,地理。除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述、说教,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解,以及在课堂后的自学、修习。

(二)核心灵魂是道德素质

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道德素质是核心灵魂。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各种有益的美德。除了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美好品德。这种思想品德,包括大学生自身所需要的谦虚谨慎、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求知上进的欲望。拥有健康的体魄,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2.对提议发展大有裨益的美德。当代大学生,虽然是独立的个人,更是集体的一份子,要想方设法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融入这个大家庭。在这种大环境下,团结、协作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融入到集体当中,并能发挥作用。

3.要有融入集体大环境的荣辱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体育教学是一个融入集体大环境的关键途径,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加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人文素养不能掉链子

在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人文素养培养这一块,更是不能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主要w现在三个方面。

(一)不要忽视体育本身

要想做好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一块,一定不能忽视体育教学。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体育本身的项目,一定要有详细的规划和介绍,这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要认真细致

身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大学生主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动作。在完成这个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不断的鼓励大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锻炼的习惯。这样既是对大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学这个神圣职责的尊重。尤其是需要大学生团体完成的合作项目,涉及到大学生的彼此尊重、团结友爱等各种思想美德,老师通过认真细致的教学工作,就能有效的完素养的培养。

(三)体育竞技项目是最出彩的环节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竞技体育项目是最出彩的环节。身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灌输“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更主要的,要鼓励学生努力养成坚韧顽强、积极健康的道德风貌。[2]通过举办相应的集体竞技项目,就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养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运动精神,也能真正的让阳光体育、健康体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人文素养培育离不开体育教学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并实地走访了商丘的兄弟院校,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日常的体育运动教学。

(一)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身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大学生的肢体动作的纠正。同时,还要不断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只有上通下畅,体育教学中的肢体动作才会流畅,一气呵成。注重手脑并用的时候,对当代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大有裨益,还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在这种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大有裨益。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

(二)增强集体认同感

作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应该通过集体互动,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开展集体项目的时候,可以适当穿插对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举例子,打比方,观看视频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就想国人引以为傲的女排精神,除了要培养相应的默契,更主要的,让大学生都有一颗勇敢的心,都有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完成体育教学自然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至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就想顺水推舟一样,功到自然成。

(三)培养正确的三观

互联网时代,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三观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对三观的养成教育有好处,理所应当的收到追捧,自然能带来无数的光环;如果背离了初心,毁三观的说法就会铺天盖地,让人防不胜防。这就给体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一个难题,除了要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肩负起思政老师的重任,客串起精神导师的角色,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主动追求进步,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拥有健康的思想品质和身体素质。

(四)帮人文素养增光添彩

在高校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学虽然不是重点学科,但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却有着重要作用。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开展日常学习的基本功。拥有健康的体育爱好,就能让大学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很多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的时候,通过与对手的合作,竞技,就能有效提升个人的修养。在保持良好精神风貌的同时,提升学习效率,真正让体育运动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三招提升人文素养培育

笔者认为,通过对体育教学中的分析,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可以采取三点措施,力争让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打折扣、又好又快的完成。

首先,加强宣传。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身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想让切实做好人文素养培育工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除了宣传大学生应当增强人文素养,更主要的是提出为什么要大学生增强人文素养。当前,由于很多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认知不够理解,总以为只要让学生多运动,能让学生有个好身体就行了。至于体育教学计划和体育器材发放,都是抱着凑活的心态。一旦走入这个误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就会停滞不前,先前所规划好的各种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如果因此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就可能前功尽弃了。

人文素养教育第6篇

关键词:知识;人文素养;重视;艺术教育

一、概述

通常所理解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认知。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体系,渗透到人的健康发展,才能称之为素养。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人只拥有知识,却不具有人文素养。如今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中学校园里,因为课业繁重,过多的考试和作业挤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一些学生把很多时间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自身人文艺术知识的积累;陶醉于流行歌曲而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不屑一顾;沉迷于肥皂剧的无聊剧情,却对身边的美术展览视而不见。浮躁心理造成他们忽视了学习人文学科的课程,但人文素质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讲,学校、家长、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考的指挥棒使中小学教育是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的,美育长期受到冷落,以至于各项评比都与成绩挂钩,“成绩不行说什么都没用”,往往一些学习成绩不佳、出路成问题的学生才报考艺术专业。中学阶段的这种教育状况,造成了一些学生人格塑造的缺陷。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一种畸形成长,他们好坏不分、真假不辨、美丑不识,一旦进入大学,这些缺陷就暴露出来,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这种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自我封闭式的修身养性,而是在接受智育的同时伴随美育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心灵世界的塑造来说,艺术教育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调研结果显示,当代中学生在综合素质修养和人格上存在很多滑坡,这和美育的缺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向人们昭示人生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艺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万物立言,而不单是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语言,更是一种寄情抒怀、言志写意的心灵寄托,其精神层次更重于表达形式,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引导学生对幸福的渴望、对不幸的同情、对和平的追求、对正义的讴歌、对残暴的愤慨、对邪恶的鞭挞,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中学生充实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宣传画《你加入了红军吗》曾激励过无数爱国志士血染疆场,为国捐躯;中国抗战时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与其他优秀抗战文艺一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全民族的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鼓舞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使面对它的每一位观众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冲击,让无数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切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每个人要适应社会所发生的这一系列改变。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每当一种新科技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需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虽然智商对于追求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决定人们走向成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但关系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缓解学习压力,对将来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对一位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专家、社会学家认为,艺术教育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共同构成牵动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中学是培养和发展人文素养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学艺术教育工作。当今中国飞速发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然而,面对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不能只重视抽象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而忽视感性的艺术知识和能力,这向当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把美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把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审美教育是把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审美思想、文化素养、生活积累、艺术表现等,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熏陶,让学生走进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因此,中学艺术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审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样既可以保证艺术教学很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第一,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欣赏罗中立的《父亲》,当这幅油画的幻灯片出现在银幕上时,学生被巨幅画像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震撼了。特别是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有的目瞪口呆,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感慨万千,有的激动不已,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画中的父亲不就是自己在农村辛苦劳作着、节衣缩食供给自己学费的父亲吗?这幅画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超过那些空洞的口号与标语,绘画视觉艺术独特的力量在德育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第二,审美教育是现代中学生释放过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调整心态、增强学习动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学习、家庭、就业等方面的种种压力,有时甚至还会承受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抑和烦恼,他们疲惫的心灵需要缓解,焦虑的心情需要抚慰。积极、健康的艺术作品存在于字里行间、墨海音流等艺术形式中,给人以愉快的精神享受,其对于提高自主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第三,审美教育在对中学生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不但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常常引发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我们之所以重视艺术作品,就是因为它们是激发新体验的不竭之源,同时也因为它们经常能使我们回归到我们的真我之中。”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仅在绘画上声名远播,同时还是杰出的发明家和工程师。达•芬奇的很多科学设计和发明也使自然科学受到了启发。有时,达•芬奇会凭空幻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与常人不同,这一切都与他的艺术修养分不开。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程度攸关国家的前途和希望。艺术教育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跟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教育不是无关痛痒的点缀,更不能让它在中学教育中处于敲边鼓的次要地位,而是应当将它作为中学教育工作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使中学艺术教育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教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应懂得把握授课的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美,使智力、德行与情感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师的努力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作者:胡新洋 张睿 单位:普洱学院 普洱市一中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人文素养教育第7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基础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只是各个学科的各自发展,还包括各个学科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等各个发挥作用。但目前,往往是后面几种功能被忽视,更有甚者,在那些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的学校,连体育课也被边缘化,成为可有可无的学科。这是必须改变的。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具有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的体育教学,对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具有重要的培养塑造作用。首先,体育教学活动一般在室外进行,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易于受外界干扰,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约束,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所以,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有重要作用。其次,体育教学具有集体性、交往性和竞争性,而这就决定体育教学可以在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再次,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体育教学中,一个人的品德、作风,内心世界更容易体现出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更容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也更容易对学生进行内在品质的培养教育。

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方法,供同行参考。

第一,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主要方法

一是言传身教。体育课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身体活动,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如怕苦、怕累、怕危险等。在跳马、技巧、单杠等难度较大的项目中,学生的胆怯心理尤为突出。这个时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进行鼓励、心理疏导和有的放矢的教育,使学生减少畏难害怕情绪。这样,就可以在帮助学生完成动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胆量;在800米和1500米跑的练习中,许多学生特别是女生怕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跑完全程,在跑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就可以使学生在顺利完成练习的同时,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提升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此外,教师规范的语言、有力的步伐、挺拔的身姿,都可以起到身教作用,都会对学生起到塑造作用。

二是利用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体育游戏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体育活动。而这些学生最喜爱的体育活动,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内容。比如“猎人打猎”的游戏,团结一致、互相协作、为集体多打猎物的努力,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胯下头上传球”的游戏,能够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利用游戏培养学生思想品质,要根据各种游戏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思想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是通过场地、器材管理等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整理场地、领取器材、收拾归还器材,是体育课中不可少的步骤。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务,其中存在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契机。比如,在课前课后,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领取交还器材;在搬运木马、山羊等器械时,要求避免拖、拉等可能损坏器材的动作;在领取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器材时,要求不能乱扔乱放;在发现不爱护器材的现象时,及时制止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对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及时进行当众表扬,等等。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校的体育器材,而且有助于学生们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第二,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途径。

体育教学过程中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的途径来完成。我们知道,体育也是一门科学,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也都有科学依据,通过这些科学依据的讲解,通过让学生对这些科学依据进行独立思考,就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是通过讲解运动要领的科学依据,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增强运用科学知识提高运动能力的意识。体育运动技术技巧的科学依据涉及力学、数学、化学、生理学等多方面。比如,跳远时要求尽可能提高助跑的速度,目的是提高起跳后的动能,这就涉及物理中的惯性知识。又如,在做剧烈运动之前,要做一些热身活动,目的是把身体各部位活动开,以避免做剧烈运动时受伤,这就涉及生理知识。可见,注意讲解运动要领的科学依据,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好其它科学学科很有帮助。

二是让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体育教学和文化课教学一样,教师不能满足于灌输,不能满足于结论的传授,而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育教学内容中,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很多的。比如,立正的时候,两脚的夹角要求是60度,因为当夹角是60度时,两脚和两脚尖的连线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由于等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这样站立时人的身体更稳定。这样的问题,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是把60度这个要求告诉学生,至于为什么要求60度,多数教师都不讲,更不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而如果通过一定的提示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答案,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很大作用的。

人文素养教育第8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 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在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取得了诸多成果的形势下,如何将课程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在学校层面建立起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增强课程改革的后续生命力,就必须在学校确立并崇尚新的学校教育文化,在学校文化的整体架构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尤其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将在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教师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就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灵的纯结与美好、人格的健全与高尚为中心,以人的个性的完整与张扬、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与确认为根本,以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与统一,人的“生命的生产”的有序与完善为目标的文化精神的修炼和涵养。

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增长自身的文化修养。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把自己的精神融入教育事业中,与事业一起成长、成功,与学生一起升华,因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人格榜样。其次,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拓宽自己文化的视野,提高自身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贯穿在教育教学中。再者,要常常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要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此外,还要自觉关注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把自己的体会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身修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人民对教师的一片希望。

2 教师人文素养在学校管理中的价值

教师人文素养有利于学校的自我管理,学校管理中,教师管理是管理的核心所在。如当前,在学校的规范和管理下,教师体罚学生等暴力现象越来越少。而另一种写检查、罚抄写、语言讥讽等方式的“软暴力”却又有抬头迹象,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正确树立教学观念,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2.1 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放下架子,热爱学生,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信服你,认为你是他的“哥们”、知音,值得钦敬,值的崇拜的人。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愿意给你讲心里话,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教育他、开导他、鼓励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老师相信,你有能力,一定能战胜困难,勇往直前,达到理想的彼岸。帮助他改变旧行为,建立爱学习、品德高尚、愿帮助别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表率,也可在生活上关心、帮助,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2 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只要他有兴趣,就会慢慢投入,模仿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可伸出援助之手,举一反三,引导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克服懒散的毛病,让他们回到同学中,感受集体的温暖。根据他们好胜的特点,和他们商量,“让教师带着解决问题,还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解决。当遇到不会读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他们总会想法解决,再如,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你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学生人人争着在小组或班上交流自己所得所疑,疑难问题请‘小老师’给予帮助,老师相机点拨,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也促使那些学困生动起来、学起来。

2.3 给学生自信,树立一种成就感, 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有意给这些学生机会,让他们有一种自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在黑板上做题,敢于走出座位展示,如讲故事、做实验、演讲、辩论、朗诵等,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他们有一种在知识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这样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教师和学生团协作,营造出融洽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不管是成绩突出的学生,还是成绩较差调皮的学生,都应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爱的力量。

3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3.1 以校本培训为手段,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教师的人文素养不是天生的,是人文知识的内化过程,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要素,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道德和艺术等知识。学校建立多方位的培训体系,安排各种专题报告,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和欣赏艺术作品,使教师自觉养成阅读文学、历史、哲学的习惯,拓宽视野,丰富人文知识,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2 以校风建设为抓手,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现代心理学认为,真切的情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集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对人文素养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努力营造勤朴忠实的学校文化,倡导爱生、敬业、探究、协作的教风,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将学校内爱学生、讲奉献、探究、专业务实的老师的可贵品质给予挖掘和表彰,使教师们以精湛的业务,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品德修养得到同行的认可和模仿,增强全校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升华为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