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礼仪与文化素养

礼仪与文化素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8 09:20:11

礼仪与文化素养

礼仪与文化素养第1篇

大学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青年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他们的文明水准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现代社会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多元文化的种种影响、个人素质的差异等各种原因,使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不得不提上新的日程。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礼仪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礼仪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深入和广泛。目前来看,主要侧重点在于“处世之道”、“礼节与习俗”、“细节礼仪”等方面。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其编系列从书中指出,礼仪素养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独到之处。相关的论述还有埃米莉·波特的《礼仪,上流社会使用的蓝皮书》等等。英国学者埃西尔·伯奇·唐纳德的《现代西方礼仪》着重论述了西方人人际交往方面的礼节礼貌,对基本原则和具体细节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总体来看,国外对礼仪素养的研究,多侧重于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缺少对礼仪文化本身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专家在礼仪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完善。以著名礼仪教育专家金正昆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礼仪教育和实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和总结,各种礼仪教材、读本不断涌现。关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基础理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等角度展开。同时,出版了不同版本的礼仪书籍。这些研究涉及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存在着具体细节描述不全、表面问题偏多等问题。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学生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对象,其礼仪素养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当前,大学生在礼仪素养方面的表现,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2017年3月至7月,对长清大学城部分高校大学生,针对礼仪素养及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本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与交流访谈两种方式: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4份,有效问卷486份;并对部分高校教师、大学生进行了交流访谈。

(一)积极的一面

1.普遍认为礼仪知识很重要。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从古代到现代,还是国内到国外,虽然礼仪要求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是礼仪素养的重要地位都是显而易见的。就礼仪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言,被调查者中,认为礼仪知识不重要的仅占6.7%,有76.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礼仪素养方面尚需提高,认同在大学里必须开设礼仪类课程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7.8%。

2.注重个人的外在形象。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能够反映出个人的精神面貌、审美情趣及内在修养等。一般来讲,一个衣着不整、外在邋遢的人会给人带来一种不修边幅的感觉,一个着装得体、举止优雅的人会给人带来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根据调查结果,近95%的同学日益重视个人的外在形象,每天出宿舍门前都会照照镜子、正正衣冠。还有不少同学使用香水、口香糖等,掩饰体味和口味。调查者普遍反映,在宿舍楼大厅、教学楼大厅都有“整容镜”,每每经过都会观察自己是否衣着整齐得体。

3.思想道德修养较高。当前,各大高校都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通过理论学习、活动实践等,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根据调查结果,76.23%的同学认可“两学一做”、“一学一做”,愿意做一名合格的团员青年。通过交流访谈,多数大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愿意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消极的一面

1.礼仪知识与行为实践的脱节。虽然大多数同学能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知识与行为实践的脱节。针对“图书馆占座”的现象,有80.65%的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占座”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但是,有52.35%的被调查者存在自己占座或者让别人帮忙占座的行为。在某高校公寓管理科查出的D等宿舍人员中,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宿舍生活环境应该干净整洁,但是,多数D等宿舍成员都“将错就错”,整不好个人内务。这表明,大学生的礼仪知识并没有应用到个人的行为实践中去。

2.日常生活行为有失规范。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涉及面较广,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礼仪修养。然而,这些生活行为多数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现,并没有成文的规定作出明确的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存在不文明现象,主要表现在言语、仪态等生活细节方面。根据对学生的调查,62.5%的大学生偶尔会有意或者无意的说一些不文明的口头语,13.3%的同学经常会说一些不文明的口头禅。除此之外,还发现部分学生有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无意识地抖腿;乱停乱放公共自行车等现象,都反映出学生在日常生活行为方面存在礼仪缺失。

3.礼仪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当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礼仪对大学生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的调查中,分别有45.65%、32.16%选择了“求职就业”、“异性相处”。这表明大学生虽然肯定了礼仪素养的重要性,但是趋向于功利化。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礼仪素养给学生带来的各种益处,但是不提倡这种功利化的倾向。经过进一步的访谈,了解到很多同学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可有可无。在面临就业面试的时候,可以突击培训就行。从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礼仪价值观已经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4.高校礼仪教育呈现薄弱状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礼仪教育呈现出薄弱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知识的欠缺。针对问卷中设计的20个基本礼仪常识,只有不足17%的同学能够答对15个以上;只能答对5个以下的居然将近20%。二是学习礼仪知识的途径偏少。被访谈的学生,在谈到提高礼仪素养的途径时说:“我们也明白礼仪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这样的学习途径。学校只是偶尔会举办关于礼仪的讲座”。经过进一步的了解,77.5%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礼仪类课程,只有某些专业如行政管理等专业开设了礼仪类的相关课程。60.5%的学生表示很少有接触礼仪知识的渠道。

三、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路径

礼仪素养是大学生在精神状态、文化修养方面的重要体现。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文明行为,提高内在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交往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调查问卷和交流访谈,我们发现可以从学校、学生个人两个方面做好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一)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1.树立正确的礼仪价值观。礼仪价值观是礼仪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树立正确的礼仪价值观,认同礼仪素养的重要性,既要看到礼仪素养对个人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又要认识到礼仪在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内在气质的重要作业。

2.拓展礼仪知识。首先,加强对传统礼仪文化、外来礼仪文化的学习。传统的礼仪文化、外来礼仪文化,能够丰富礼仪知识内容,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培养健全人格有着积极作用。对于传统礼仪文化、外来礼仪文化的学习,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次,要加强对具体礼仪规范的学习。大学生对具体礼仪规范的不够了解,成为了礼仪教育的重点。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實践中学习。

(二)深化学校教育,完善礼仪教育体系

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根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有责任也有义务抓好学生的礼仪教育,让学生成为拥有良好礼仪素养的储备人才。

1.强化宣传,明确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一是摒弃口号式、概念化的宣传,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升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礼仪价值观。二是教师要以身作则。作为礼仪教育主要实施者的教师,教师的谈吐、着装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的关注。教师更应该注意自身的礼仪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2.分类指导,完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在高度重视大学礼仪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设置,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纵横结合、立体全面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纵向方面,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系列的礼仪公共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基本礼仪规范;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系列的礼仪选修课程,在教育内容上侧重求职礼仪、职场礼仪等。横向方面,根据当前的高等教育学科门类,开设专业针对性强的礼仪课程,比如针对哲学、文学、法学、农学、历史学、军事学大类专业,教学内容可侧重日常交际礼仪;针对经济学、管理学大类专业,教学内容可侧重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针对理学、工学大类专业,教学内容可侧重社交礼仪、职场礼仪;针对医学大类专业,教学内容可侧重医护礼仪;针对教育大类专业,可侧重教师职业礼仪。同时,在礼仪课程考核方式上,侧重礼仪技能展示、理论实践等实操考核方式。

3.实践体验,打造多层次礼仪实践平台。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强大育人功能,尤其是礼仪教育功能,大力倡导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栏、海报、电子屏等宣传平台以及团学组织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倡议、标语、网络讨论等形式,营造积极向上、文明知礼的良好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发挥礼仪仪式的熏陶作用。以大型的节日、纪念日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节点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仪式感教育,通过举办清明祭拜、端午之思、五四宣誓、国庆升旗等传统节日、纪念日仪式活动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里程碑式仪式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礼仪文化修养,涵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依托二级院(系)、礼仪社团等组织礼仪素养讲座、礼仪知识竞赛活动等礼仪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外的社会实训机会,特别是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礼仪知识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自身礼仪修养。

礼仪与文化素养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礼仪素养;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探索高等职业学生礼仪素养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一个新问题。礼仪教育作为现代学生素养的直接表现形式,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高职学生今后工作能力的考评,也影响着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评价。

一、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现状主流积极向上,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生在礼仪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各种问题。

(一)高职学生礼仪知识缺乏

我国现阶段依然是应试教育,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学工作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上,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文明礼仪的教育不够重视。礼仪认识与礼仪行为脱节。礼仪认识是礼仪行为的指导,但很多高职学生的礼仪行为却滞后于礼仪认识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招的最后一批,由于学习成绩比较低,大部分学生都带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对于礼仪的认识很缺乏,更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礼仪知识都不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后从心理上放松了自己,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所谓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并不会去注意自身在礼仪素养上的不足和缺点。在高职院校能经常看到很多随地吐痰、打断他人讲话、在教学楼高声喧哗嬉戏打闹、乱丢垃圾、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现象。另外,有的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不善于礼让他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奇装异服、言语粗俗等行为当作个性的表现,把传统的礼仪文化和美德当作是落后守旧的代名词。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学生礼仪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学生不懂得尊师重道

我国的传统美德是尊师重道,但是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这种意识。在比较宽松的校园教育环境下,很多学生弱化了自身与教师的区别,碰到老师的时候不会去主动打招呼,课堂教学中没有自制能力,不遵守课堂秩序,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学生做出不恰当的举动,对于教师的教育通常不会收敛,严重的也会发生对教师恶语相向甚至打老师的现象。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高,缺乏起码的尊师重道意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动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很不利。另外,如果学生对教师长期不尊重,会导致教师失去对教育工作的信心,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很难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会严重下降,对高职学生的长期发展很不利。

(三)家庭礼仪教育有失偏颇

家庭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有失偏颇。礼仪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道德修养教育、为人处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但在实际的家庭礼仪教育过程中,家长对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偏颇。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特殊的家庭结构,比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隔代家庭、空巢家庭等。在特殊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与核心家庭等正常家庭相比,在个性方面有很多消极特征,如比较内向、情绪不稳定、对人冷漠、不善交际等。以单亲家庭为例,单亲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或简单粗暴,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或因内心愧疚,精心呵护,过分迁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难受到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的礼仪教诲,缺乏必要的家庭礼仪教育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出现礼仪缺失的现象。很多家长对子女进行礼仪教育,更多的停留在礼仪教育的表层,如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诚实不说谎、勤俭节约等,而对于礼仪的核心和精髓即敬人、尊重、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礼仪方面关注较少,导致现在的高职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以后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经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尊重意识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不良行为表现。

二、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现状的途径

(一)加强学生对礼仪的认识

传统礼仪文化对高职学生明礼修身、培养健康人格以及陶冶道德情操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应该持扬弃的态度,对其中符合社会发展、积极向上的部分加以学习,对其封建糟粕的部分应果断放弃。高职学生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应努力探求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礼仪文化的契合点,汲取西方礼仪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自身的礼仪文化知识,提升礼仪文化修养。在高职院校中有部分学生往往目中无人、课堂上随意走动或者谈笑、超过一半的学生会说不文明的口头语,大部分的高职学生有早退、迟到、上课玩手机等不注重课堂礼仪规范的行为。可见,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行为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礼仪的规范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礼仪学习不能停留在主观的认识层面,注重把礼仪原则规范运用到生活交往实践中,去对照、检查和修正,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品质。所以加强对具体的礼仪知识的规范化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礼仪作为调解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复杂的礼仪规范,如果对此不了解会很容易造成礼仪失范行为。

(二)创新礼仪教学体系

从传统礼仪文化中汲取优秀合理的内核,把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传统礼仪中的敬人、礼尚往来以及适度等原则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仍然是普遍适用的基本准则。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要积极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了解现代礼仪规范,把古代的礼和现代礼仪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知书达礼,以礼服人,把礼仪文化讲授与礼仪行为训练相结合。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礼仪文化方面可以重点介绍传统礼仪文化的源流、变革与发展历程以及礼仪文化的重要内核、原则等知识。在礼仪行为训练方面,主要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求职礼仪等,创设相关情景,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礼仪规范的认识,规范自身礼仪行为。另外,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启发式讨论相结合。将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启发式讨论相结合,这样既能系统的传授给学生礼仪相关知识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素养的内涵。

(三)家校结合优化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现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种对礼仪教育的误读,认为家庭礼仪教育只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文明礼貌教育。例如,部分家长认为礼仪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自己没有关系,还有部分家长则把精力和关注的中心都倾向于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他们进入大学和社会,家长的教育任务已然完成,就放松了对子女的继续教育,这就容易导致很多未成年人在进入学校和社会频频出现礼仪失范的行为。因此,家长应树立持续的家庭礼仪教育观,充分认识到提升礼仪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例如,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基本的礼貌、礼节。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给孩子灌输尊老爱幼、宽容待人、尊敬他人等礼仪观念。当孩子进入校园或走向社会之后,家长与子女的双向互动则显得更为重要。通常来讲,高职院校中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智育单方面的一枝独秀,更是包括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把礼仪教育摆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使礼仪教育走出被轻视的尴尬境地,真正发挥在规范子女行为、提升修养以及构建和谐家庭方面的作用。

(四)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礼仪氛围

校园文化是通过含蓄、潜在、长久的方式直接作用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礼仪习惯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首先,打造、维护和谐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移情作用对于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修养,净化高职学生的心境有着积极的意义。整洁的校园环境能促使高职学生自觉的充当大自然的礼仪使者,待自然以礼,在这个过程中既维持了自然环境的优雅整洁又提升了自身修养。其次,需要发挥礼仪仪式的熏陶作用。校园大型仪式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动员大会、校园礼仪大赛等独具校园特色的礼仪仪式的熏陶,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发高职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社团的积极影响作用。创办独具特色的礼仪社团,积极举办各种富有趣味性的礼仪活动,鼓励高职学生踊跃参与,能够有力地加深高职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习礼仪的兴趣和热情。

三、结束语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现象,很多高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所受高等教育格格不入的低素质、低修养,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礼仪素养是高职学生文明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修养。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拥有与高素质人才相呼应的高文明、高修养,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知礼、懂礼、用礼”之人。

参考文献

[1]牟兰.浅论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其成因和对策[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2]陈宏寿.关于高职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礼仪与文化素养第3篇

中华民族创造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自古就被称作“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所谓礼仪就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生活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必修课。礼仪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礼仪修养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气质、文化与学识、修养和价值、知识水平、道德品质、完美人格的标准,更能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当代高校大学生礼仪就是指大学生在公共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了解、掌握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则。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礼仪修养。加强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道德教育的必需。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应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应该了解和运用现代文明礼仪。高校全面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

然而,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礼仪知识贫乏,或者是了解非常肤浅,礼仪意识淡薄,礼仪风气不浓厚,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令人堪忧。探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礼仪知识教育,礼仪修养意识不强,部分高校教育方式与教育目标有差异,使得素质教育并不能落到实处,当前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的熏染与影响,就业压力阻碍了礼仪修养培养教育的推进等。因此,明确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培养目标,积极探寻礼仪修养教育途径,才能有效促进校园文明建设,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由徐克敏撰写的《大学生礼仪修养》一书,对加强高校学生礼仪教育,造就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书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运用任务驱动法将大学生应具备的礼仪修养归纳为形象、仪态、见面、沟通、位次、办公室、餐饮、求职面试和涉外礼仪等九个方面。该书所有章节都是由一个实际的“任务描述”开始,通过“相关知识”讲解相关礼仪细节内容,提供的“强化训练”为实际训练项目,通过“知识小链接”为读者提供知识拓展的渠道。

该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主要概述了礼仪与礼仪修养。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和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了一种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谓礼仪修养就是礼仪达到的一种程度,它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更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礼仪具有共同性、继承性、统一性、差异性、阶级影响性和时展性六个基本特征,它又具有尊重、遵守、适度和自律四个原则,具有沟通、协调、维护和教育四大功能。礼仪还具有改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和提高社会文化素质的社会作用,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自重、自信、自爱。第二章介绍了仪容与服饰形象礼仪。良好的仪容与服饰礼仪能够塑造出非常好的公众形象,也能@得大众的信赖和支持。服饰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甚至社会地位。第三章介绍了站姿、坐姿、走姿、蹲姿、手势、表情等仪态礼仪。仪态礼仪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外在美好,不同仪态彰显出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教养。第四章介绍了介绍、握手、拥抱、亲吻、吻手、递名片和鞠躬等见面礼仪,也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最为常用的礼仪,掌握一些见面礼仪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基础。第五至十章分别介绍了沟通礼仪、位次礼仪、办公室人际和通信礼仪、餐饮礼仪、求职面试礼仪和涉外礼仪等。当前我国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日益严重,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日益紧迫。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有利于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笔者在开展所承担的河南省科技厅2017年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高铁乘务人员提升服务形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编号172400410573)科研过程中,对这部教材进行了系统地阅读和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因此,要采取一定的可行措施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礼仪修养。作为榜样的教师一定要在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强自我教育,学校也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礼仪训练。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善于修饰自己的外表与行为,塑造适度、优美的风度仪表和形象,以自然的仪表美、形象美和语言美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其次,开设礼仪选修课,给学生传授礼仪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谐精神、谦逊和严谨的习惯。第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多管齐下。礼仪修养教育要从儿童抓起,从家庭教育抓起,礼仪修养教育进课堂、进课本。第四,高校要加大专项与专业礼仪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逐步形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社会风气,改变一些不良行为和不文明现象。第五,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整合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改革德育体制,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礼仪。第六,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合理设置礼仪课程,甄选礼仪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礼仪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考核评价方法,创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礼仪文化活动等。总之,要通过各种策略促进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水平的提高。

(姜锦,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舞蹈学在职研究生。)

礼仪与文化素养第4篇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现代社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园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女性独立自强的呼声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女性人才的培养对促进社会的民主平等、建设两性和谐的社会、加速国家经济的腾飞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女大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女性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一定程度表现在女大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欠缺上,更多地则表现在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低和自我发展潜力、自立自强、积极进取、创业创新等精神的欠缺上。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若要摆脱性别差异造成的就业弱势,获得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真正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之外,还须加强自我的人文素质修养,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礼仪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对打造女性高级技能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女性礼仪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帮助女性成长为富于智慧和善于合作、易于沟通,同时又拥有自信与自强精神的优秀职场女性。它帮助女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性别观,对加强女性的职业道德,提高女性的从业素质,促进女性就业、创业,从而帮助女性获得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高职院校女性礼仪教育研究实践实效性不足。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礼仪教育课程教学呈单一化,礼仪教育的途径局限于课堂教学,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也很单一,没有尝试构建适合高职教育与女性教育特点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没能将礼仪教育与其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如文学文化、艺术审美、思想政治等类课程加以整合;也没能打破课堂局限,走出课堂,探索礼仪教学与学生活动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其次,对女性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女性研究视角,对女大学生这个在职业教育领域面临就业等更多困难的群体关注度不够,礼仪教育在提高女大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上的重要作用没有被充分认识,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女性礼仪教育的作用,使之为培养高素质的女性人才作出贡献,就必须改革现有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模式。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女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依托自己在女性教育上的优势,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在如何通过礼仪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树立了“大礼仪”的教育理念,并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彰显了女性教育特色,创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点面结合、立体交互式的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女性礼仪教育模式。

一、树立“大礼仪”的礼仪教育观念,创新礼仪教育内容

礼仪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礼仪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成社交或职场上的礼仪规范,而应该是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水平等内在修养并将其外化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所以,礼仪教育如果仅仅着眼于礼仪规范的传授,无疑是舍本逐末,有违礼仪教育的初衷。另外,针对女性的礼仪教育有必要突出性别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甚至将其作为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女大学生因为缺少内在的自尊、自爱、自强精神失去女性独特的魅力,变得不那么“赏心”;才能避免将女大学生培养成只会僵硬地执行职业礼仪要求的“悦目”的“花瓶”。

因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礼仪教育只以单一的礼仪课程为内容的窠臼,树立“大礼仪”的教育观念。在礼仪教育内容的设计上,针对高职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取女性教育视角,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其他人文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内容,共同组成综合性的“大礼仪”教育内容。具体地讲,综合性“大礼仪”教育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模块:性别及思想教育模块、社交和职业礼仪教育模块、人文素质修养模块。

性别及思想教育模块侧重于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意识和思想观念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培养她们独立自强的精神内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部分是礼仪教育的思想根基。社交和职业礼仪教育模块是“大礼仪”教育的根本和重点,主要是讲授基本的社交和职业礼仪规范,使学生能够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熟知职业领域的礼仪要求,成为既“知书”又“达礼”的职场中人。人文素质修养模块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她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对美的创造力。只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礼仪教育才能摆脱单一模仿礼仪规范的简单灌输,使学生不仅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礼仪“操作”,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做才能更“美”,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突出职业教育及女性特色,构建点面结合式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

点面结合式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是以独立的礼仪课程为领点,同时又以从思想性别意识到职业礼仪行为习惯养成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作为支撑面,实现点面结合,将礼仪教育贯穿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性别及思想教育内容具体由性别和思想教育课程模块完成。这些课程选取女性研究视角,以培养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的新时代职业女性为目标,将礼仪教育内容贯穿于系列课程的讲授中。因为它在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上有建设作用,所以这个模块主要选择在学生刚刚入学的一年级进行。这些课程包括独立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女性性别意识培养、女性学、女性心理学、女性维权等课程,也包括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的思想政治课这些辅助课程。在课程的讲授中,特别强调教师要针对现今女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些误区,如“女孩天生就是男性社会的附庸”“学得好不如嫁得好”“面临不法侵害时女孩很难保护自己”等观点,宣讲“四自”精神,加强女性独立意识的培养,强化女性依法维权意识,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懒惰等消极思想,为她们将来成为自尊、自强、“知书达礼”的职业女性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随着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礼仪和专业知识技能,从第二学年开始,设置社交和职业礼仪课程模块进行社交和职业礼仪教育。这个课程模块包括社交礼仪、商务礼仪、交际与口才等课程,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设置了秘书礼仪、护理礼仪、旅游从业礼仪等职业礼仪课程。这些课程以讲解各种礼仪规范为要点,为今后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模块是为了进行人文素质修养教育而开设的,这个模块针对女性教育特点,设置了女性文学、艺术欣赏、书法、服饰化妆与美容、女性形象设计等系列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开设在第二和第三学年,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提高自我修养,提升审美品位,成为“内外兼修”的技能人才。

三、注重礼仪教育实效,采用“立体交互”式礼仪教育教学模式

这种“立体交互”式礼仪教育教学模式,就是要求礼仪教育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形成理论概念与实践操作、显性课堂与隐形活动教育交互进行,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立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贴近女大学生生活,更具备礼仪教育的实效性,能够针对学生实际要求和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礼仪教育,大大加强了礼仪教育的覆盖面,增强了礼仪教育的效果。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女性礼仪教育研究课题组曾经就高职女大学生礼仪教育相关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局限于课堂内部的礼仪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她们希望通过相关的礼仪活动实践、校园文化宣传、职场人士的成功经验介绍等各种方式获取更多实用的礼仪教育。这是我们探索打破课堂授课单一教育模式的原因之一。

这种“立体交互”式的礼仪教育模式是“大礼仪”教育课程体系得以执行的重要保证。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育,涵盖三大礼仪教育课程模块的系统化的“大礼仪”教育将因为一般高职教育规定的三年学制无法彻底执行。再加上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更决定了不可能有过多的学时分配到礼仪教育的课堂上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向课堂之外要时间,必须打破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开拓多种渠道,丰富教学手段。

礼仪与文化素养第5篇

关键词: 礼仪教育 必要性 途径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统一。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礼仪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掌握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但从目前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也是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应该引起学生工作者的重视。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球村”的逐步形成,人们的交流范围和频率在不断拓展和加快,国家间、民族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日益重要,礼仪已成为人际交往乃至事业成功的桥梁与纽带。特别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新时代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开拓者,将面临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挑战。择业求职中,人们不仅重视其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还将更加看中包括职业道德、思想水平、礼仪修养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2.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曾指出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功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果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其中明确对大学生提出了“明礼诚信”的要求。讲礼仪、重修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倡导礼仪,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果人人讲礼仪,文明之花将遍地开放,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礼仪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4.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目前,许多高校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律两大类别),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正是他个人素质的直接体现。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就应该认认真真的从礼仪的学习着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同时吸收外来的有益的礼仪经验。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要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孔子要求弟子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居于六艺之首,它是古人教育的出发点。古人的礼仪教育从童蒙时代就开始了,古代广为流传的有《三字经》、《千字经》、《童蒙训》、《孝经》等启蒙读物,其中关于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礼仪教育占有很大的篇幅。中国礼仪历史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当代大学生加强礼仪修养的重要参考。此外,当前社会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礼仪经验,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而且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国际交往。

2.教师为人师表,塑造自我形象。

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该按照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规则行事,把服饰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自我礼仪形象塑造追求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家庭、社会、学校要三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礼仪规范,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了解并遵从社会礼仪规范,讲礼节,懂礼貌,以礼待人,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同时也要对孩子作好表率,耳濡目染,孩子自然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一个讲求礼仪的家庭,基本上都会为社会培养出遵守礼仪的人,其次,社会也要形成良好的氛围,制定必要的礼仪规范制度,发展健康的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遵守礼仪的社会氛围,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礼仪行为,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学校是加强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礼仪修养的主要场所,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形成完整的礼仪教育系列。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合力,必然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

礼仪与文化素养第6篇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礼仪教育 必要性

一、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它不单是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同时还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在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内容包括行礼仪式、礼节及仪式、风俗规定的仪式、行为规范、交往程序、礼宾次序、道德规范等等。礼仪是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标志。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

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大学生也秉承了这种文化传统,表现出谦和、勤勉、尊敬长辈等民族特质。然而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存在着礼仪修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例如,在公共场合有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融洽相处的能力;不会问候,不懂谦让,不尊重师长;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此类行为,与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三、当代大学生礼仪意识淡薄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有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

首先,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

其次,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加快,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影响。由于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他们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年轻一代越来越崇尚过“洋节”就是一个证明。这些文化的侵入,给我们的大学生带来了观念上的变化。

再次,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

有些大学生为了升学、谋职对实用化价值取向过分强调,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忽视和冷落。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然而,礼仪规范所体现的是: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和适度等“多面性”原则,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

四、学习礼仪的必要性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学习礼仪是个人的需要。掌握礼仪,自觉执行礼仪规范,就容易沟通感情,使人际交往获取成功,同时改造、发展和实现自我,进而有助于人们所从事的各种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学习礼仪又是社会需要,人人重视礼仪,遵守社会公德,注意遵守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准则,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和安定。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

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大学期间,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长期的发展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事实上,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大学生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就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心理的承受力。

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3.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4.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社交礼仪教育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5.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强化礼仪意识。

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人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家庭的教育至关重要,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首先,为人父母者要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努力践行规范的文明礼仪,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其次,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

2.加强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涉及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三个方面。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应仅着眼于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还要着力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目前大学生的发展,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行为习惯的塑造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实践。

据调查,凡是开展礼仪培训或礼仪讲座的学校,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显著的效果。如组织学生观看了由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主讲的教师礼仪录像后,开展礼仪知识讲座,开展以“人人讲礼仪,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进行“礼仪知识”竞赛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懂得礼仪知识、礼仪的重要性,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文化带来精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各种传媒的消极作用,如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书刊四处泛滥,网络、电子游戏机的不当使用,都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把他律和自律很好地结合起来,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言行一致”,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

礼仪与文化素养第7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旅游专业 礼仪修养

我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和东方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礼仪倍加推崇。[1]现代旅游业,本质上是一个依靠现代文明和现代礼貌礼仪来保证企业外部环境和谐与内部统一的新型服务行业,旅游从业人员在进入旅游业之前必须经过一定的基础礼仪教育,而且随着客人类别的细分和复杂化及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礼仪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是旅游接待行业的生力军,是旅游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如何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对于从事旅游接待工作意义重大。

一、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旅游服务行业是国家的“窗口行业”,旅游从业人员的注重礼仪修养的提高不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扩大双效益、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1.旅游服务礼仪是整个旅游服务的核心。在旅游业的竞争中,最根本的是服务质量的竞争,而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礼仪修养水平所决定的,质量就是效益,质量的关键是服务,服务的核心是礼仪。

2.注重礼仪修养是塑造个人及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工具。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能够更好、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从而能够自信和充分地展示良好的教养与优雅风度。而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礼仪是企业价值观念、道德、员工整体素质的体现,是企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旅游服务礼仪代表企业的文化,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基础。

3.提高礼仪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旅游就是一种社交活动,离不开人与人的交往,如果双方在交往之初都能做到以礼相待,就可以消除心理隔阂,拉近双方的距离。

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礼仪修养的主要途径

除了开设专门的旅游礼仪课程,系统地对学生传授礼仪知识以外,还应拓展“教与学”的渠道给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1.树立榜样。礼仪老师不但在课堂上传授礼仪知识,在言谈举止过程中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首先,教师要有端庄优雅的举止,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得体的服饰、幽默的语言、优美的动作都能够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情趣。教师除了理论丰富外,在自身形象气质上更要“备好课”。在礼仪课堂上,教师的仪容仪表、姿态动作、精神面貌无不强烈地体现出礼仪规范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学习礼仪知识是提高礼仪修养的基础,现代教学方法众多,礼仪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情景教学法。针对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礼仪课堂要有专业针对性,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场景,努力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把礼仪课放在生活场景和艺术场景中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能从生活的体验和艺术的体验中提高礼仪修养,促进心智健康。

在礼仪课堂中,角色模拟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任务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角色模拟方法不是简单地分角色进行表演,而是对角色有充分的理解,才能站在角色的角度进行真正的模拟,这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行业经验,学生要根据所学专业课程分析客人和服务人员的心理,设计合理的场景进行角色分配,并进行表演。学生在组织场景和表演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使专业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化,还能够提高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练结合,和学生进行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礼仪修养提高的有效方法。在礼仪课堂上,不拘一格,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站、坐、走内容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图片、音乐相配合,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但领悟动作要领,更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从而提高礼仪修养。

3.制订完善的礼仪培训方案,塑造优雅端庄的形象。礼仪虽然内化于心,但多数情况下却外化于行,因此学生的礼仪修养是可以通过系列的培训逐渐形成的。在礼仪培训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考虑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微笑训练,首先要发自内心,教师结合大量实例说明微笑服务的意义,在训练过程中有可操作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如下表),旅游专业的学生有条件要穿着一致进行训练,有利于整体形象的提升和学生气质的提高。[2]

4.充分与旅游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合格的旅游人才,把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请进来”。在教学中,把旅游企业对人员的要求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之一。旅游专业学生今后工作的岗位是与旅游相关部门,工作的对象是客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服务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高质量的服务标准是旅游企业经营的核心,而现在随着酒店星级评定标准的完善,对于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企业对员工的服务礼仪和服务操作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可以定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感受企业的文化,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到高校对学生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对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大有益处。

5.建立高职校园礼仪社团,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礼仪修养。在高校礼仪社团随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和社会的进步应运而生,这对于提倡营造礼仪环境,促进旅游专业学生提高礼仪水平很有帮助。成立礼仪社团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还推广了礼仪知识,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6.学生多读有益的书籍对于提高礼仪修养大有裨益。“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人的礼仪修养与文化修养是成正比的,学生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礼仪修养也逐渐提高。要引导学生多看旅游、礼仪方面的书籍,这对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有益。

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几乎每天公益广告都在向大众传递“文明从我做起”这样的讯息,提高公民素质是我国创建文明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作为当代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在文明程度和礼仪修养方面有更高的要求。[3]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服务性要求从业人员要有积极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素养,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工作在旅游行业第一线,代表的不仅是自己、企业的形象,而且是国家的形象,要求学生谨言慎行,不断提高文化道德修养,提升气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走向旅游岗位的基础,也是成为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傅琴琴,张建宏.论高职旅游类专业的礼仪教育.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8).

礼仪与文化素养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

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与礼仪教育的缺乏是分不开的[1]。通过礼仪教育,直接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一、礼仪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礼仪教育(Etiquette Education)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教育,礼仪是大学生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在公共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的约束。大学生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心理愿望,但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礼仪让人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懂得如何着装、怎样待客、得体地对待赞美与批评;还懂得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并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独立能力。

(二)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礼仪具有道德功能,礼仪道德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行为的发生、发展和修正,从而将人们的行为控制在符合礼仪道德要求的范围内。礼仪本身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使之符合礼仪的规范。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言行一致”,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2]。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在实践中锻炼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非常注重修养的方法。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就有所谓“内省”、“自讼”、“吾日二省吾身”的方法。儒家提倡“穷理居敬”、“读书”、“静坐”等修养方法。明代的陆王学派,认为品质的修养必须要在事上磨练,要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清初著名思想家顾习斋认为,修养必须“躬行实践”,重视“实用”。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礼仪的要求,在礼仪修养方面必须充分强调实践的作用,明确与实践相联系是礼仪修养的根本方法。一切礼仪修养如果脱离了实践,就必然成为空洞的礼仪说教。在实践中锻炼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同样,要克服自己的失礼行为与习惯,培养自己的礼仪品质,也必须依赖于交往实践[3]。

(二)提高认识,多自我解剖

一个人的礼仪行为往往与他对礼仪的认识有关。很多失礼者,往往认为礼仪是“小节”,是“形式”,无关大局,有的不知礼仪为何物,甚至有人认为不受礼仪的“约束”,是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因而无礼却自以为荣,高校中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化”就是有力的佐证。所以,要提高礼仪水平和礼仪修养,首先应当提高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礼仪修养的过程,也是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社交行为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弄清在礼仪规范方面自己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既要善于发现、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善于正视、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知己者明”,多进行自我解剖才能减少用礼、行礼的失误,摒弃轻视礼仪的观念和失礼的言行,培养良好的礼仪品质和礼仪意识[4]。

(三)培养守礼的好习惯

礼仪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明显的可操作性。因此,学校进行礼仪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而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并要求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马路上,他是行人;在公园,他是游客;在阅览室,他是读者;在商场、饭店,他又是顾客。但不论扮演何种角色,他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礼仪的要求和规范。只有长期养成的礼仪意识和守礼的好习惯,养成时时处处用礼规范,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并带动社会风气好转,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美好[5]。

三、结束语

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渗透在历史文化、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礼仪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德修养,表现一个人内在的涵养素质。正因为礼仪可以显现人们的内在品德素质,所以它才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并相应地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唐金权. 大学生礼仪教育初探[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1:74-77.

[2] 董承婷. 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6:14-15.

[3] 李黎丹. 浅析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J]. 品牌(下半月),2014,08: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