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16 02:09:12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第1篇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分别在3次会议上讲话。对滇西脱贫攻坚他提出各部门要“搭把手、加把劲”,教育部要“铺好路、架好桥”,云南省要“推好车、走好路”的工作思路。他要求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要继续深入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努力克服短板弱项;各挂职干部要牢牢把握坚守好“建设者、创造者、学习者、宣传者、修炼者、贡献者”这6种角色,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会后,陈宝生还就教育精准扶贫主题到大理进行了专题调研。

确保滇西脱贫攻坚再战再捷

3月28日上午,在昆明召_的2017年滇西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是2012年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以来召开的第4次部际联系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扎扎实实推进滇西脱贫各项工作,确保滇西脱贫攻坚再战再捷。

陈宝生在会上强调,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我们要进一步从这五个方面深刻把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上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确保滇西脱贫攻坚再战再捷。

部际联系会议成员单位、教育部和云南省要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各自责任,加强沟通衔接,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滇西脱贫各项工作。

一是各部门要“搭把手、加把劲”,齐心协力推进滇西脱贫攻坚。希望各成员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协作,进一步加大政策和项目向滇西倾斜力度,着力增强滇西片区发展能力。保持现有政策稳定,结合当地实际抓好落实。充分调动本系统内资源,继续加强与云南省有关方面的沟通衔接,切实提高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可持续性。

二是教育部要“铺好路、架好桥”,扎实做好定点联系滇西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联系会议牵头单位的统筹协调职能,搭建好云南省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对接平台。开展滇西建档立卡学龄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切实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继续组织全教育系统力量参与滇西脱贫攻坚,深化滇西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建设。

三是云南省要“推好车、走好路”,承担好滇西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希望云南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工程不放松,坚持精准扶贫,把握好扶贫攻坚正确方向,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基层组织力量,做好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激发他们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阮成发在会上指出,滇西片区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云南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以精准、严肃、扎实、决战的态度和作风,凝心聚力谋发展、攻坚克难求突破,努力把滇西边境山区打造成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将进一步凝聚共识,更加注重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合力扶贫,更加注重扶贫质量和管理创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指出,2016年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开创了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的新局面。2017年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一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国务院扶贫办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履行好统筹协调责任,全力推进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为全面完成党中央确定的2017年全国减贫任务目标做出新贡献。

发挥教育优势精准扶贫

如何发挥教育优势精准扶贫?3月28日下午,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单位扶贫工作推进会在昆明市召开,陈宝生提出了 “五大攻略”。

陈宝生指出,2011年开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教育部组织了44所直属高校承担国家定点扶贫任务,22所直属高校、9家直属单位承担滇西专项扶贫任务。6年来,各高校各单位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研等方面优势,与贫困地区密切配合,通过教育扶贫、咨政扶贫、产业扶贫、服务扶贫,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家动了真感情、用了硬措施、探了新路子,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帮扶领域不断拓宽,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帮扶效果不断显现,已成为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陈宝生强调,各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定点扶贫作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阵地,作为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锻炼干部、转变作风的重要方式,在推进脱贫攻坚上做出表率、做出引领、做出示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新贡献。

一是要深入学习领会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做好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思想准备,把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扶贫工作中。

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订扶贫工作方案。要整体谋划、统筹兼顾,深入了解当地县情、社情、民情、教情,实事求是地确定目标、任务和举措,与当地脱贫攻坚计划搞好衔接,提高方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是要聚焦重点难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做到帮扶重心下移,锁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真正让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受益,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四是要发挥系统优势,找准贫困县需求与本校本单位优势的结合点,采取的帮扶措施既要展示教育特色又要符合当地实际,努力探索一条体现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多元高效扶贫路径。

五是强化责任落实,建立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年度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各直属高校也要建立校内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层层分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为当地早日脱贫发挥更大作用

“好长时间了,大家忙于各自的工作都没能见上面,这次真是个好机缘,听说教育部陈部长特地来看望我们,大家心里面都特温暖!”3月29日上午,来自滇西10州市的56位挂职干部在苍山下洱海滨再聚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等候开会时,“挂友”们手拉手,相互嘘寒问暖,互道挂职体验。

阔别亲人,远赴他乡,学讲方言,学当地风俗人情文化,克服千难万险,为的是融入当地,与群众建立亲人般的情谊,为的是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这就是挂职干部们的赤子情怀和担当。

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背后是一份难以安放、别离的亲情,眼前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人生使命。这就是这一特殊群体平凡而伟大的内心世界。他们有一个响亮亲切的名字叫“挂职干部”,他们在会上的交流发言情真意切。

听取第四批挂职干部工作总体情况汇报及部分挂职干部代表发言。陈宝生部长充分肯定了挂职干部积极探索教育工作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扶贫新模式,高度评价了他们为滇西脱贫攻坚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勉励每一位挂职干部当好脱贫攻坚的建设者、创造者、学习者、宣传者、修炼者、贡献者,为当地早日摆脱贫困发挥更大作用,向当地干部群众交一份满意答卷。

在滇期间,陈宝生在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高峰及省政府副秘书长赵瑞君,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荣等的陪同下,考察了上海交通大学黑蒜产业扶贫项目、洱源县右所镇松曲小学、洱源县职业高级中学、大理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筹)总部,调研了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委会西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看望慰问了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贫困户。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第2篇

楚雄州南华县自2013年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加快了扶贫工作的开展。2014年南华县积极响应国家电商扶贫政策,建立了中国野生菌第一信息平台—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2015年南华县成功申请第二批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进一步促进了其扶贫工作的发展。经过3年多的精准扶贫,楚雄州南华县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13年,南华县贫困人口2.62万人。2014年年底,南华县贫困人口减少至20661人。2015年,南华县贫困人口减少至16167人。2016年,南华县新增5710人脱贫。本文基于楚雄州南华县2016年度5710人的脱贫数据,分析南华县精准扶贫的模式及成效,旨在为云南省及其它省市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2精准扶贫模式介绍

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五个一批”展现了党中央扶贫工作的新思路,为扶贫工作确立了新的模式和要求。

2.1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①。产业扶贫目的在于促进贫困家庭与区域协同发展,激活发展动力。产业扶贫发展内容为: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能力;在村镇范围,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在贫困户层面,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2.2易地搬迁扶贫

易地搬迁扶贫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主要包括集体安置和插花安置。集体安置是指将整个村集体搬迁到有条件安置的地区。插花安置是指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移民以及进城购房安置。

2.3生态补偿扶贫

生态补偿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激励性制度安排,是平衡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生态补偿脱贫的主要内容有: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2.4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就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来实现征服自然界、改造并保护自然界的目的,同时以较高的质量生存。教育扶贫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高中生资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免学费、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等措施。

2.5社会保障兜底扶贫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是指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包括无劳动力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因残重度贫困的家庭、因病重度贫困的家庭、因灾或意外事故造成重度贫困的家庭以及因其他不可抗拒原因,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重度贫困家庭。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主要措施有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对贫困人口倾斜。

3楚雄州南华县精准扶贫的具体模式及成效

楚雄州南华县现辖6镇4乡,分别为龙川镇、沙桥镇、五街镇、红土坡镇、兔街镇、马街镇、雨露乡、一街乡、罗武庄乡、五顶山乡。根据南华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6年12月25日统计公布的2016年度龙川镇、沙桥镇、雨露乡和一街乡1567户5710人的脱贫数据,可以看出南华县2016年的精准扶贫工作充分运用了提出的五种类型的扶贫模式,其具体模式及成效分析如下:

3.1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南华县主要采用的扶贫模式。据南华县脱贫数据统计,2016年,雨露乡有186户714人脱贫,全部贫困人口都是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脱贫的。龙川镇有298户1079人脱贫,通过产业扶贫脱贫的为233户892人,占龙川镇脱贫人口总数的82.67%。一街乡有844户3036人脱贫,通过产业扶贫脱贫的为626户6627人,占一街乡脱贫人口总数的74.67%。沙桥镇有239户882人脱贫,通过产业扶贫脱贫的为56户211人,占沙桥镇脱贫人口总数的23.92%。

3.2易地搬迁扶贫

易地搬迁扶贫是除产业扶贫外最重要的扶贫模式。据南华县脱贫数据统计,2016年,沙桥镇有180户671人通过易地搬迁扶贫实现脱贫,占沙桥镇脱贫人口总数的76.08%。雨露乡有82户332人通过易地搬迁扶贫实现脱贫,占雨露乡脱贫人口总数的46.5%。一街乡有225户798人通过易地搬迁扶贫实现脱贫,占一街乡脱贫人口总数的26.28%。龙川镇有27户111人通过易地搬迁扶贫实现脱贫,占龙川镇脱贫人口总数的10.29%。

3.3生态补偿扶贫

生态补偿扶贫是南华县结合实际情况推行的特色扶贫模式。据南华县脱贫数据统计,2016年,南华县实行生态补偿扶贫的地区为雨露乡和一街乡。其中,雨露乡森林覆盖率达75.8%,林业是拉动全乡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而一街乡森林覆盖率仅为26.8%,处于全县最低水平,水土流失面积占全乡国土面积的68.2%,是全州有名的泥石流多发区。2016年,雨露乡有6户25人通过生态补偿扶贫实现脱贫,占雨露乡脱贫人口总数的3.50%。一街乡有3户12人通过生态补偿扶贫实现脱贫,占一街乡脱贫人口总数的0.4%。

3.4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是南华县部分地区采用的扶贫模式。据南华县脱贫数据统计,2016年,南华县仅一街乡采用了教育扶贫模式。一街乡教育扶贫的措施主要有素质提升就业和发展教育两种。2016年,一街乡有18户73人通过教育扶贫实现脱贫,占一街乡脱贫人口总数的2.4%。其中,通过素质提升就业脱贫的有11户49人,占一街乡脱贫人口总数的1.61%。通过发展教育脱贫的有7户24人,占一街乡脱贫人口总数的0.79%。

3.5社会保障兜底扶贫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是南华县其它扶贫模式的重要补充。据南华县脱贫数据统计,2016年,南华县除沙桥镇以外,其余三个地区,即龙川镇、雨露乡和一街乡都采用了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模式,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的主要方式为医疗救助、孤儿补助和低保。2016年,龙川镇有64户192人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实现脱贫,占龙川镇脱贫人口总数的17.79%。一街乡有13户40人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实现脱贫,占一街乡脱贫人口总数的1.32%。雨露乡有3户7人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实现脱贫,占雨露乡脱贫人口总数的0.98%。

4楚雄州南华县精准扶贫对其他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启示

由楚雄州南华县2016年脱贫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南华县因地制宜,立足本县的地域特性,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补偿扶贫、教育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五种扶贫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效。这对我省及其它省市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一些启示。

4.1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发展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是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孙小兰教授表示,产业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救济式扶贫不能解决贫困地区的根本问题。产业扶贫可以使贫困地区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南华县脱贫数据也表明2016年产业扶贫是南华县脱贫的主要模式,从实践上证明了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模式。其它省市精准扶贫需要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加快脱贫致富。

4.2多种扶贫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据南华县2016年脱贫数据统计,龙川镇、雨露乡和一街乡都采用了多种扶贫模式。雨露乡综合运用两种扶贫模式脱贫的有83户332人,占雨露乡脱贫人口总数的46.5%,运用三种扶贫模式脱贫的有4户16人,占雨露乡脱贫人口总数的2.24%。一街乡综合运用两种扶贫模式脱贫的有167户578人,占一街乡脱贫人口总数的19.04%。龙川镇综合运用两种扶贫模式脱贫的有36户149人,占龙川镇脱贫人口总数的13.81%。其他省市可以借鉴南华县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运用多种扶贫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作者:黄文娟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2]唐任伍.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10):28-30.

[3]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第3篇

一、责任明确,加强组织领导

结合教育工作实际,教育系统各部门明确责任单位、宣传任务、宣传内容和宣讲人,定期开展脱贫攻坚理论宣讲工作,深入贯彻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委、市委、县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理论宣讲工作的精神引领作用,宣传县脱贫攻坚行业扶贫政策、惠民政策,宣讲教育行业扶贫政策,为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内容丰富,宣传重点突出

(一)面向百姓,主题宣讲

教育局系统20名宣讲志愿者深入8个乡镇20个村开展以精神为主题的百姓宣讲活动。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精神转化为生动鲜活的言语表达,用接地气、抵人心的方式为群众阐述党和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大部署、奋斗目标和美好前景,鼓舞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召开会议,集中宣讲

一是召开家长会,集中学习学生资助政策。各校召开家长会,由学校讲师团成员对贫困学生家长宣讲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上级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教育行业扶贫政策。通过宣讲,使学生家长更加明确学生资助(学前资助、义务教育学生资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普通高中教育学生资助和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等政策的资助对象和资助标准。

二是召开贫困户会议,集中学习扶贫脱贫政策。教育局派驻村和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利用农闲时间组织贫困户到村委集中学习,学习我县脱贫攻坚行业扶贫政策、惠民政策、产业扶贫政策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等,帮助贫困户学好政策,用好政策。

(三)走访入户,面对面宣讲

为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进村、到户、入心”,教育局领导、驻村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和帮扶责任人走进贫困户家中开展面对面宣讲。各帮扶责任人紧紧围绕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深入开展“草根式”宣讲,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面对面的为贫困户宣讲扶贫政策,讲雨露计划、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学生资助等,帮助贫困户摸清2019年产业发展计划,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让党的扶贫政策再一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四)制作标语,扩大宣传

教育系统各部门、学校制作悬挂条幅或利用电子屏宣传扶贫标语,加大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使脱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营造出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扶贫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创新举措,注重宣传实效

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队员、帮扶责任人、志愿者和各校讲师团成员作为宣传主力,率先学习、认真解读政策,切实读懂政策要求,让自己成为“政策通”“活字典”,面向群众重点解读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省定“7+16+12”贫困对象退出标准等,宣传我县脱贫攻坚任务部署、工作思路和出台的特色政策措施,并为贫困户细致解读学生资助、易地扶贫搬迁、小额贷款、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具体扶贫政策。

2019年,教育系统围绕扶贫政策共开展了450余场宣讲活动,受众人数4000余人次。其中县域内乡镇学校召开家长会宣讲14场,受众人数达2000余人次;脱贫攻坚理论宣讲团宣讲员(志愿者)开展以精神为主题的百姓宣讲活动20余场,受众人数200余人次,主题宣讲所有完整视频已传县委宣传部;各帮扶责任人入村入户宣讲410余场,受众人数1800余人次。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第4篇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制度;扶贫绩效

1.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现状

贵州省的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涵盖了贵州省66个县域,占全省县域总数的75%,这其中还包括50个国家重点扶贫县。该连片地区石漠化面积达到3.3万平方公里。三大片区常用耕地面积136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7.3%。2012年末,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总人口是2319.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6.6%。2012年贵州省三大片区的生产总值是3214.94亿元,占整个贵州省生产总值的43.9%,人均生产总值是13858元,是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70.4%。2012年,贵州三大片区公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285亿元和1201.7亿元,分别占贵州省的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28.1%和43.6%。贵州三大片区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量是1069.97亿元,是全省总产量的74.5%。三大片区的粮食产量是867.2万吨,占全省的粮食产量的80.3%。2012年末,贵州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813.1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88.1%。三大片区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5%,远远高于全省的26.8%的农村贫困发生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中了石漠化问题与贫困问题,扶贫难度较大。

2.贵州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制度及绩效分析

2.1参与式扶贫制度绩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就开始推行参与式扶贫制度。参与式扶贫制度的理念就是让农民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扶贫的主体,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实行“参与式整村推进”政策,让农民自主决策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建设自己家园的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基层社区主导的方式进行扶贫试点,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在连片特困地区,参与式扶贫制度也初见成效。以滇桂黔石漠化区的罗甸县为例,从2003年到2005年,举办了90多期的农村技能培训,参加培训人数达8550人次,有60%以上的农户掌握了1至2门致富技术。15个村的2995户的住房、饮水、交通、卫生服务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2.2整县推进制度绩效

在贵州连片特困地区,整县推进制度是一种比较有效、快速的脱贫方式。整县推进通过引导社会资金、财政资金等资金多元使用,统筹和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到贫困地区,促进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以乌蒙山区的威宁县为例,该县在实行整县推进扶贫制度的过程中,加强扶贫资金的统筹管理和集中使用,把威宁县建成为全省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的示范县。

2.3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制度绩效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制度是指对贫困地区的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民进

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

贵州省从2005年到2010年每年作为专项奖金的财政扶贫资金就有5000万元,连片特困地区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10万人。2010年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60万、48万人参与转移,192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脱贫致富问题。

2.4产业化扶贫制度绩效

在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业很难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是农业产业化,只能依靠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扶贫致富。

当前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发展特色农业。以滇黔桂石漠化区的晴隆县为例,该县是贫困与石漠化的典型,从2006年到2011年,实现了从2006只波尔山羊种羊起步到存栏羊42万只的光荣成绩,1.28万农户参与养殖,脱贫致富的人群已达到75%,养羊的人均收入达到5296元,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31%提高到2011年的50%。

第二,大力扶植龙头产业。“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累积投入各项扶贫基金3亿多元,中药材种植面积多达120万亩。中药材产业覆盖了200多个乡镇,从中收益的农民接近7万多。大力扶持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工业,最终建成了一批中药材龙头产业基地。

第三,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是充分利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结合当地的政策支持,使当地的旅游业产业化,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摆脱贫困状况。

贵州省针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围绕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乡村旅游扶贫品牌,启动建设10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来自乡村旅游、农村就业20%来自乡村旅游、全省旅游总收入20%来自乡村旅游”。

3.连片现有扶贫制度存在的问题:

(1)扶贫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现有在扶贫绩效考核中,更多的是以经济效益衡量扶贫成果。因此政府更加关注的是经济指标,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其实,扶贫绩效的考核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考核体系,在考核经济指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劳务输出扶贫模式为例,这种扶贫模式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收入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在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输出的背景下,出现了留守儿童、老人的养老问题等社会问题。

(2)产业联动效益不高。以往的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模式主要有:对口扶贫、农业产业化扶贫、景区带动扶贫和异地安置扶贫等形式。这些扶贫模式都是从某一因素进行研究,强调了外来援助、农业、旅游和人口迁移等因素对扶贫的重要作用,但忽略了相关资源的衔接和整合,没有把扶贫工作放在整个区域经济中统筹考虑,因此,产业联动效益不高。

(3)贫困人口自主参与程度较低。目前的扶贫制度,无论是对口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农业产业化扶贫还是旅游扶贫。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针对扶贫项目的要求和完成上级的硬性指标。而贫困人口在参与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贫困人口很难在获得公平、合理的机会。就如“移民反迁”的现象,就足以证明贫困人口自主参与程度低造成的后果。

4.扶贫开发对策建议

针对贵州省三大连片特困地区生产力状况低下的现状以及现有扶贫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4.1优化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扶贫

实现产业化扶贫最重要的就是优化产业结构,而在贵州省三大连片特困地区,亟待产业优化的就是农业和工业。在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农业是扶贫克坚的主要着手点。由于连片地区耕地资源稀缺,土地生产能力低下,因此我们急需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可靠途径。我们可以依托科学技术来发展特色农业,学习“晴隆模式”的经验,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特点,集中当地的人力、物力开发出一种或者集中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业。适合种药材的种药材、适合栽果树的种植果树、适合种植蔬菜的种蔬菜,反正一切要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中心。针对连片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不可持续开发等特点,有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有效、合理的工业结构。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首先要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增加附加值。同时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开发,加快实现资源开采,深加工等一体化模式,壮大区域扶贫产业规模。

4.2.开启生态扶贫模式

在石漠化严重的三大连片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成为这片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政府为了兼顾环境问题,在制定扶贫政策时,生态扶贫模式就是一种必然选择。

(1)依靠生态农业实现三大片区生态扶贫

生态农业是指依靠农业系统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稳定增长的产业。而三大片区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有的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该片区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蕴藏量巨大。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培育出了板栗、油茶、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以及黄连、杜仲、银杏等中药材。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上述比较优势,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要加强对现有的林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在满足农业用地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提高片区森林覆盖率和林业经济效益。其次是引导农民找准市场,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农民积极开展生态农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基地”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

(2)依托生态工业实现三大片区生态扶贫

过去,三大片区主要依赖“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物质流动模式来发展工业,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生态破坏严重,为了避免资源的日益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我们必须积极引入物质循环流动模式,在片区内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而生态工业发展的最佳组合模式就是生态工业园区。一个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区由多个产业生态网络纵横交错而形成的,在这些生态网络中,若干个不同的产业部门可以相互利用原料、能源、“三废”和中间产品,从而实现一种理想的循环经济形式,达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片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依托生态旅游业实现三大片区生态扶贫

大力发展三大片区生态旅游业,首先要制定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目标,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稀有的旅游资源。其次要积极宣传环保旅游,倡导游客绿色旅游。

4.3.全面推行教育扶贫

普及扫盲教育、义务教育、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促使受教育者获得就业机会,改善收入状况,是全社会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成果,摆脱贫困的关键。

首先,要普及基础教育。坚决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基础教育的关键,必须结合三大连片贫困地区的特点开展基础教育,办学方式可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教育方式可采取分散、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方式,特殊情况下可以发展寄宿制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率。

其次,要重视职业教育。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的劳动技能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在三大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结构的调整中,应逐步打破传统的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适应连片贫困地区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使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更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

再次,要发展技术教育,文化科技知识教育是传播和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成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动员连片贫困地区内外科学技术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帮助贫困县建立农技站、职业中学以及与有关技术经济部门联合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如委托培训、订单式培训、半工半读等,向贫困农户推广实用技术成果,以提高贫困乡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重点选择一些成熟可靠、容易掌握,有利于解决群众温饱、脱贫致富的科学技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落实到项目上,落实到贫困户手中,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4.4.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公共服务

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能力与经济产出增长是正相关的关系,基础设施能力每增长1%,经济产出就能增长大约1%。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贵州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二是加快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三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增强抗旱能力。提高贵州三大片区贫困地区的社会服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首先要针对人均纯收入低于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贫困线的贫困人口实施社会救助措施,解决贫困人群“吃饭”的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分类援助,对农村“五保户”的救助标准要高于农村低保标准。最后,对农村特困地区医疗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将所有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医保救助范围,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武陵山片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

[3]范柏乃、龙海波、王光华.西部大开发―政策绩效评估与调整策略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方黎明,张秀兰.中国农村扶贫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考察[J].《财经研究》,2007(12).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第5篇

Abstract:Currently, several problems exist i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poor rural areas of our country, such as large scale and quantity,low quality in science and education,outdated views and values,lagge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uge gap in the ruralurba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so on. The high precise rural povertyalleviation i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hould contain the followings :to help the rural poor people to develop intelligence, to help skills training, to cultivate modern vocational spirit and workattitude, to build healthy body and mind, to guide them to modern lifestyl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Meanwhile, we should form acomprehensive mechanism of layout and planning, a comprehensiv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the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and a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 and input. Overall, the way to improve th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poor rural areas includes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advancement of social insurance and the supplement of support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the precise rural povertyalleviation;the poor rural areas;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短板”。通过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是我国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2015 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全面部署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目标鲜明地提出要通过精准扶贫,全方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推进,“精准扶贫”由宏观战略逐步转换为具体微观扶贫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战略如何对接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何将政府项目转变为本地的发展动力,如何将外来帮扶转化为自身动力,提高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回答这些问题,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更是农村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的重要前提。

在以往的扶贫行动中,一个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返贫率”畸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相关研究显示,西部的部分地区在完成多轮扶贫工作之后,贫困人口返贫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返贫率高,平均返贫率在15%~25%,个别地方高达30%~50%,甚至出现了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扶贫工作之难,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之不足。“返贫率”畸高也导致了政府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影响民众脱贫信心,同时也影响扶贫项目的形象。[1]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经济穷”是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资源匮乏、居住环境落后、交通不畅、环境恶劣等,也有分配不均、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不足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变得复杂而深重。因此,“扶贫”成为我国近年来的战略重点,中央出台了多项相关的政策与文件,尤其是“精准扶贫”的提出和“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思路的确定,树立了贫困农村地区扶贫与发展的新思路,将有力改变以往扶贫工程中返贫率畸高的状况。在这一思路之下,具体如何将扶贫行动变成农村自身的发展行动,形成农村自我建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精准扶贫”的核心与关键。无论是从哪一个层面来说,“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加大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_发,把“人”进行最大程度的激发,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从根子上脱贫。

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这一问题上,许多研究者已经从各自角度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众所周知,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就明确提出了教育、健康、人口流动等同样是投资行为,将有效提高人的能力,延长生命周期,这一理论影响深远。[2]阿马蒂亚?森的基于能力开发的反贫困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反贫困中人的发展问题。[3]Leonard Nadler 也在这一问题上开展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明确提出了“human resource developing”概念,即“有组织的学习经历。通过在特定时间内的学习产生组织绩效与个人发展”[4]国内的研究者也通过研究教育与培训讨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反贫困问题。钱雪亚等人通过分析基础教育、职业技术培训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民的文化程度与其工作技能和收入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性。[5] 刘纯阳通过对湖南贫困农村的调研发现,教育和劳动力迁移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产生了同等重要的作用。通过技术培训,农户经营性收入有显著增长; [6]潘思思认为劳动力寿命的延长、力量强度、耐力、精力的维系与改善能有效提高劳动力的劳动供给和个人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延长工作时间;[7]李鲁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健康人力资本存量对提升个人收入和促进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8]上述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精准扶贫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分析出发,描述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分析其内容,并针对有效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扶贫工作的重要思路。2013年,中央办公厅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精准扶贫工作得以全方位实施。在精准扶贫战略下,扶贫政策和措施均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9]。根据贫困地区的贫困对象与贫困类型,确定扶贫方案。在此战略之下,面向贫困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也应该积极围绕精准扶贫的有关工作要求和特点实施。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应充分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现实特征。从现状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整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大。从2014年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农村人口为6.19 亿,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45.23%。此外,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10]从规模上来说,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二是农村人口无论是从科技与文化素质还是思想观念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占59.7%,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占8.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2.6%,提高1.2个百分点。[11]研究者认为,留守农民在文化程度与科学素养方面比外出农民工在各方面的表现均低于上述数据。此外,从总体上看,农村人口思想观念虽有所更新,但适应社会发展能力整体落后于城市居民。[12]三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差距较大,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该地区人均GDP16471元,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39%和45%,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3%和25%,教育水平则更为落后,中小学校教学实验设施严重不足,平均每万名中小学生拥有教师数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3.8人,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比例大。据2010年湖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湘西地区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为8.49年。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源也极为短缺,如张家界市共有人口170多万,但仅有1所高职学院,5所中职。从职能角度看,政府所实施的职业培训工作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待提高,投入不足,产出不理想,开发效果不明显[13]。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释放,造成农村虽然人力资源存量大,但人力资本积累极为有限,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精准扶贫战略下农村人力

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机制

根据“精准扶贫”的反贫困战略定位,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激活我国广大贫困农村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将为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力支撑。顾名思义,精准扶贫战略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就是农村人力资源本身,面向贫困地区农村人口,提供增进人力资本的培训、改进健康状况和知识水平的服务。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包括了贝克尔所认为的“知识、技能和体能”,涵盖知识、技术、信息、能力等;另一方面,与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还包括人力资源的健康、体能、智能、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从农村人口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水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能力与现有水平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需求这三方面来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面向贫困农村人口的智能开发。这里主要指的是要通过加大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与水平,为培养贫困农村地区发展的生力军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一工作也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决定了后续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效果与水平。

第二,面向贫困农村劳动力的技能训练。精准扶贫战略下的技能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向贫困地区转移劳动力,为其提供由农业职业转换为二、三产业职业工作的必要的技能培训;二是为贫困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人才,开展相应的技能训练服务。

第三,面向贫困农村劳动力的现代职业精神与劳动态度培养。传统的农业劳动与现代农业以及现代工业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都存在极大差异,因此,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应注重培?B农村人口具备现代职业精神和劳动态度,适应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第四,面向贫困农村人口的身心健康教育。人口的身心健康状况是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指标,精准扶贫既要让贫困地区民众具备良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又要使民众在健康水平上不断提高,促进民众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以健康的身心状态累积高水平的人力资源。

第五,面向贫困农村人口现代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引导。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在于促使贫困地区民众彻底摆脱贫困处境,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工作与生活方面尽早步入小康水平。与此相应的是,经济能力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该伴随现代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的接纳,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应该积极引导贫困地区民众摆脱以往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现代知识等内容。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认为,精准扶贫战略下的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以下内容:人力资源开发应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与地区精准扶贫总体策略相配套。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的层次,即直接目标、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14]。其中,直接目标是面向贫困农村地区民众的短期发展与直接需求出发,着重通过提高民众的教育程度、技能水平与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改善健康状况与体质,并形成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职业精神、劳动态度以及价值观。具体目标包括工作与收入状况稳定、健康水平提高与寿命延长、生活品质改善、工作满意度提高、就业竞争力与灵活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等,达到精准扶贫的各项发展指标。最终目标是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发展目标的全面达成,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贫困地区人的全面发展。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面向“精准扶贫”战略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与机制:

一是全面布局与总体规划机制。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贫困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应该进入区域内经济社会规划(如省域范围)的重要内容,且应该在省级层面形成全面布局、统筹规划的安排,从城乡对接、区域对接、部门对接等方面,构建面向精准扶贫战略的区域贫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案。第二,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内容,应该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相适应,将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工作纳入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应该尽可能与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行动方案与工作内容相衔接,形成与精准扶贫方案全方位对接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案。

二是内容与实施统筹推进机制。一方面,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精准扶贫的战略需要与发展需求,在开发对象、具体内容、开发重点方面形成全方位结合。另一方面,开发的内容与实施方案应统筹推进,应根据开发内容层次性、阶段性,既要全面覆盖,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突出短期突破,从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与突出问题出发,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又要重视长期关注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内容与实施统筹推进。

三是组织与投入机制。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典型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应突出政府在其中的责任与职能,一方面由上级政府负责全面安排区域内贫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形成省、地、县三级培训管理机构,并重点由省一级设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协调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顺畅运转。另一方面,各?政府要对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在投资主体、对象、方式、资金渠道等方面形成明确方案,确保与精准扶贫方案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案的资金投入。

三精准扶贫战略下贫困农村地区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之下,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首先应该转变政府认识问题,应从战略层面意识到“人”的问题,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这才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只有彻底解决人的素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支持,同时强化经费投入,才能形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保障。

具体说来,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通过大幅度地提高农村人群的素质,实现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15]。在开发途径上,应充分考虑这两个层次在开发途径上的差异性。因此,从根本任务上来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要充分发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总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将适应精准扶贫与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这一目标作为提高现有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契机。基于这些基本考虑,精准扶贫战略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强化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

在贫困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是总体政策,而强化教育,补齐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是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是作为个体的人发展的基础性阶段,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因此,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基于当前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与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优势,贫困农村地区首先要通过强化多元投入,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改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单一模式,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适当上移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政府投入责任主体,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公平保障。同时,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基础教育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通过城市支教与城乡交流的方式,优化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结构,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与水平[16]。在投入与师资队伍双重保证的条件下,不断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贫困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构建贫困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首先要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提高贫困地区现存人力资源有效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径,完善以乡镇农校与县职业教育中专为主体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以两类机构为龙头,带动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建设。由县级政府统筹县域内各类培训机构与培训资源,根据县域精准扶贫战略的总体要求,调研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组织培训实施等工作,开发扶贫项目,形成与精准扶贫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方案,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代农业技能、健康教育与生活教育等方面培训内容的中心地位。加大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的投入,在基础能力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重点突出、全面提升的发展格局,改善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此同时,加大城乡对接帮扶行动,由城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形成专业对接、产业对接的基本格局,实现师资交流、学生交流、培养活动交流等多种对接帮扶行动,促进优质高职教育资源通向农村贫困地区,带动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三)提高贫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从保障的角度,保证人力资源投资的效率与效果,这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农村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保障水平较低,且存在城乡之间在保障制度上不衔接的问题,导致农村人口在面对重大自身困难与外部风险时,抵御能力较弱,这也是贫困地区民众脱贫后容易返贫的重要原因。在当前的基础条件之上,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建立“政府-个人”共同筹资的机制,形成贫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事业财政支持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兜底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打破城乡壁垒,突破行政区域为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模式,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强化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责任主体地位,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17]。同时,不断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宣传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面向贫困地区,普及相关知识,全方面提高贫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水平,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第6篇

县县委书记、县长,系十一届云南省

暨全国人大代表。杨光银出席十一届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本刊特约记

者就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民生建设等

热点问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请杨书记谈谈这次进京开

会的经过和见闻。

杨光银:来京开会的代表、委员

很多,您竟然选中了我,首先要感谢

您在百忙中赶来采访我。您和贵刊对

我的关注,我的理解就是对云南少数

民族的关注,因此,我非常乐意接受

您的采访。

我们在滇的全国人大代表,是

3

2日上午乘机赴京的。会议于

5日

上午开幕,会期9天半;9日

12时,

为代表提出议案的截止时间。5日上

午,听取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下午,云南代表团举行全团会议审议

报告;7日,总书记来到云南

代表团,与大家一起审议报告;8日

上午,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刑

事诉讼法修正等

3个草案说明;9日

下午,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吴

邦国委员长作的工作报告;10日晚,

中央统战部等

4部委举行茶话会,胡

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出席会

议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欢聚一堂,

共庆两会胜利召开,共议

56个民族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

前景;11日下午,举行第四次全体会

议,听取“两高”工作报告;14日

上午,表决了政府工作报告等

10个

决议草案后,大会胜利闭幕。此外,

还有一些全团或分

组讨论的情况,就

不细说了。

记者:请谈

谈参加全国两会的

感想。

杨光银:感想

可多了,但首先感

到的还是责任和压

力。第十一届全国

人大代表共有

2978

名,全国

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

的代表,其中少数民族代表

411名,

占总数的

13.8%;具有广泛性和代

表性,各方面的比例都很适当。云南

代表有

91名,其中彝族代表有

9名。

我们这些代表,可是代表了全国

13

亿同胞,真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啊。今年虽然是本届人大代表参加的

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但肩负的责任感

却空前强烈。我认为,知政、参政、

议政,是代表的职责;尽心、尽力、

尽责,是自我的要求。全国两会,是

基层群众呼声和意愿直达国家最高决

策层的最便捷平台。我作为代表,应

将群众所想、所难、所盼、所求放在

第一位,利用好这个平台,既要把国

家的大政方针传递给群众,又要把群

众想要反映的事情如实反映给领导,

不能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一句话就

是:遵规守纪,认真履职,不辱使命;

倾听百姓心声,反映社情民意,多办

好事实事。

记者:听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

告,有什么感觉?

杨光银在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

杨光银:总理的报告,我全文仔

细通读了

3遍;局部地方,又反复细

读了好几遍,许多段落都划了线,作

了摘录。代表团几次审议时,听了大

家的发言,感触很多,启示较大,收

获颇丰,基本要领和精神实质都掌握

了。我觉得,报告总结去年成绩实事

求是,部署今年工作稳中求进,明

确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

民生、抓改革、促和谐

6个方面的任

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操

作性,是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统

筹兼顾、紧贴民生,凝心聚力、催人

奋进的报告。报告通篇贯穿着科学发

展观的要求,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

为民的理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

社会和谐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我

听了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完全赞同

和拥护。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向大会提交

建议的有关情况。

杨光银:我提交的建议是《加

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建

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民族贫困地区挂

钩扶贫攻坚力度,希望中央部委加大

对云南的挂钩扶贫力度,特别是要加

大对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

扶持,尽快批准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

贫规划,扎实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

作,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我的建

议,不单指宁蒗,因为我毕竟是全国

人大代表。

为什么要提交这个建议?原因

有二。首先是立足县情。我是来自云

南省宁蒗县的一名彝族代表。宁蒗县

是祖国西南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的

一个典型和缩影。1986年,被国务

院列为全国首批治理的特困县;1999

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

8大少数民族

贫困山区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

列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

县。长期以来,上级都给予了宁蒗特

殊的扶持,但宁蒗与全国、全省乃至

全市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拉大。主要

表现在:一是贫困程度极深。按国家

新扶贫标准

2300元计算,全县还有

占总人口

84%的

22万贫困人口,其

中深度贫困人口

5.2万。二是基础设

施落后。全县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

是云南省至今未通高等级公路的

6个

县份之一。三是投入严重不足。全

1058个贫困村民小组中,被列为

“十二五”深度贫困村建设项目的只

105个,仅占

9.9%;尚有

105个

深度贫困村

2.68万深度贫困人口未列

入“大会战”项目规划。已实施整村

推进项目的贫困村民小组,15万元的

投入无法实现“实施一个村、脱贫一

个村”的目标。

其次是立足政策。《中国农村扶

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温总理在报

告中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

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

度,实施新

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因此,我提该建议,既顺应民情民心

民意,也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我提这个建议,是非常慎重的。

来京之前,我就围绕扶贫问题长期调

研、广泛征求意见、多方查阅资料和

反复思考,力求数据准确、事实确

凿、思路清晰、叙述简洁,具有可信

度和说服力。还在宁蒗时,就反复修

改了

10多遍;到京后,根据代表们

的谈论和总理的报告,又加班加点修

改了

6遍。期间正患重感冒,输液没

时间,大把吃药不见效,硬把我折腾得

够呛。总之,为拿出一份

有分量的建议,我是用了

心思、甚至拼了点老命的。

建议提交上去后反响

肯定是有的。自当选代表

以来,我就一直关注党和

国家扶持边疆少数民族贫

困地区的问题,并为之积

极努力。会上会下,场内

场外,反复呼吁,在省人

代会上,也是如此。临来

京在昆明停留期间,我接

受记者采访时,也是提这

个问题。3月

4日的云南

日报,还以《时刻牵挂山

区扶贫开发》为题,对我的答记者问

作了报道。3月

7日,胡总书记与云

南代表团代表一起审议报告时,我和

7位代表当着总书记的面,分别说

出了各自的建议。具体经过和内容,

3月

8日的云南日报以《加大云南挂

钩扶贫力度》为题,已作了报道。我

和其他代表的建议,都得到了国家和

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

3月

14日,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

在他任职的最后一年,政府还将要做

几件困难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按

照新的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

区的扶贫工作”。您看,扶贫工作已

引起总理的重视并作出承诺了。如果

说建议是“鲜艳的花”,那它即将结

出“甜美的果”。

记者:您认为扶贫工作应怎样抓

才能收到实效?

杨光银:简洁地表述就是

4句

话: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教育

优先发展是重中之重,生态环境保护

是治本之策,产业培育是必由之路。

4句话,既包含了物的因素,也包

含了人的因素,是既见物又见人,概

括得是比较全面的,思想也是比较辩

证的。现实中,可以用这

4句话去比

照,只要是基础设施差、教育滞后、

生态恶化、产业乏力的地方,往往就

是贫困地方。宁蒗之所以贫困,就是

被这

4条绳索捆住了,长期未能真正

突破。3月

13日的云南日报载有一则

简讯:“时下,尽管是旅游淡季,但

随着宁蒗县城至泸沽湖二级公路的试

通车,到泸沽湖的游客呈逐渐增加态

势。便利的交通为泸沽湖周边的群众

带来了更多的商机。”您看,基础设

施建设有多重要。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教育优先发

展问题,既然您已认识到了教育的极

端重要性,那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光银:宁蒗教育,是可圈可

办公室业务2012・3

办公室业务・本刊专访办公室业务・本刊专访

点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三尺讲

台,关乎未来。早在

1988年,县委、

政府就以“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的

决心和以“木材换人才”的诚心,引

进江苏省海安县教师群体创办宁海中

学、负责民族中学高中部,开启了

东西部教育合作先河,开创了独具

特色的宁海办学模式。“十一五”期

间,我们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

战略地位,坚定穷县办大教育的信

心,走定“治穷必先治愚,经济开发

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以抓教

育就是抓经济、抓民生的远见和魄

力,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教

育,全社会更加关心支持教育,形成

心齐劲足、尊师重教的风尚;教育

经费支出

8.3亿元,做到了“三个确

保”和“三个增长”,是“十五”期

间的

3.5倍;从

2008年起,每年安排

70万元用于教育重奖;高考累计上线

7283人,平均上线率

89.5%,连年名

列全市前列;“两基”通过省级复查和

国检,贫困县一跃成了令人称赞的教

育大县。教育,已成为宁蒗的骄傲和

响当当的名片。“十二五”期间,我

们将继续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

略,以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改善

条件,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创新理

念、打造品牌,向现代教育强县迈进!

记者:您刚才还谈到了产业培育

问题,请问宁蒗有什么可开发的优质

资源?

杨光银:宁蒗虽然是经济穷县,

但同时又是个资源富县,拥有丰富的

水能、矿产和生物资源,其中最值一

提的是旅游资源。美轮美奂的泸沽

湖,就位于云南省宁蒗县与四川省盐

源县交界处,“十一五”期间,各级

党委、政府围绕“不让一滴污水进入

泸沽湖”的庄严承诺,像保护眼睛一

样保护泸沽湖,积极探索湖泊保护

与开发双赢之路,已成功创建为国

4A级景区,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度

假胜地、中国十大最佳生态文化旅游

景区、中国十大最美湖泊等称号,泸

沽湖已不再为丽江人所独有,而日益

具有世界性。“十二五”期间,我们

将认真落实省政府泸沽湖保护与治理

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严格保护、防

治结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

则,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

魂、市场为导向,争取实现申报国家

5A级景区目标,积极开展把摩梭母

系文化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到

2015年,接待

能力达

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20亿元,把景区建成中国一流、世界

知名的旅游胜地。

记者:宁蒗县情特殊,连贫困也

很特殊,各级政府对此特殊有何特殊

举措?

杨光银:中央和省、市,对宁蒗

一直是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的。远的

不讲,就说近半年来的事。2011年

10

28日,省委书记秦光荣批示:以

宁蒗县为主的小凉山地区,是我省重

要的彝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区,也是典

型的高寒山区和民族“直过区”,由

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小凉山

群众普遍生活水平较低……各级党委

和政府都要把小凉山等特困地区群众

的扶贫攻坚摆到重要位置……10月

30日,省政府在泸沽湖召开了宁蒗县

扶贫攻坚会议,会议传达了秦书记的

重要批示,李纪恒省长在会上强调:

要着力打好以小凉山地区为重点的扶

贫攻坚战,用

4年时间,使宁蒗县深

度贫困自然村基本实现“四通”,使

深度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七有”。11

1日,丽江市委就贯彻落实省政府

会议精神作了具体部署。这两次会

议,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充分体现

了省、市对宁蒗的重视和关怀,标志

着宁蒗扶贫攻坚大会战正式启动,它

从战略布局、政策驱动和统筹城乡发

展方面,推动宁蒗站在了全新的历史

起点上,为宁蒗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

历史性机遇。

记者:您是土生土长的宁蒗人,

又是宁蒗的党、政一把手。在您看来,

宁蒗真正实现脱贫需要多长时间?

杨光银:宁蒗真正实现脱贫所需

时间,一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二是

取决于上级的扶持和外界的援助。内

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

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经

过多年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

必须坚持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

合,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

争取上级扶持、外界援助相结合。为

此,县委、政府提出了实施“民生保

障、扶贫攻坚、基础设施、产业培

植、人才培养、生态修复”6大工程,

编制了《宁蒗彝族自治县经济社会跨

越式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提出了宁蒗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

宏伟目标、遵循原则和主要任务等,

2010年

10月

18日,该《纲要》在昆

明通过了专家组评审。至于您问的具

体脱贫时间,我手头有个例子。云南

是全国还没有实现“户户通电”的

6

个省份之一,无电户达

7.74万户。前

几天,云南电网公司已与有关部门

立下军令状,今年将投资近

20亿元,

年内实现全省户户通电。只要有这种

真抓实干的作风和雷厉风行的举动,

只要敢立军令状,宁蒗的脱贫,肯定

不会遥远!回去后,我将教育引导干

部群众把会议精神落实到实践中,把

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行动上,敞开

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发扬

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自强

不息、借势借力、扎实工作,推动宁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第7篇

 

为认真贯彻关于“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扶贫工作随时随地、四通八达,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扶贫办关于甘肃省网络扶贫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办发【2017】19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开展推进网络扶贫行动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措施

(一)突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网络扶贫工作机制

在金昌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扶贫办牵头,县、区及其他市直机关等部门参与,建立网络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举措,督促落实各项任务。按照《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制订了《金昌市网络扶贫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进度,落实配套政策和资金,确保网络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突出提升服务,实施网络覆盖工程。

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以持续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现“两个确保”和“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大力实施“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五大工程,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短板,完善农村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拉近贫困地区与市场的距离,拓展农村创新创业空间,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和谐进步。截至目前,我市贫困地区4G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以上;乡镇广播电视光缆通达率达到95%以上,行政村广播电视光缆通达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三)突出平台建设,加快研发方便快捷的移动终端和手机应用。

支持和引导网信企业定制研发面向贫困地区的简单易用、成本低廉的移动终端,研发少数民族语言定制终端,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需求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做好宣传和推介,引导农牧民合理使用。打造集扶贫政策解读、农业技能培训、农业动态、农资及农机信息、农产品价格、农业气象、农时信息、农业灾情预警等信息,电商、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应用。

(四)突出培育主体,壮大电商扶贫发展载体

按照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三有一能”建设目标,建立了农村淘宝运营中心,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覆盖到全市13个乡镇,优先覆盖15个贫困村,切实为农民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积极开展“双创”工作,支持金昌华博众创孵化园、永昌县具创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金昌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电商企业在全市各个行政村的推广和业务开展,构建农产品、农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的双向流通服务网络,提升电商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范围。

(五)突出强化培训,提供电商扶贫人才保障

将网络技能培训纳入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项目计划,充分利用甘肃干部网络学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网络培训平台,整合组织、科技、农牧、商务、旅游等部门单位的培训资源,分行业、分层次、分片区定期开展电商扶贫、网络安全、互联网法规等相关培训。要求县区开展互联网知识及实际操作、电商知识、旅游经营管理、网络营销知识、服务技能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其中永昌县培训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职校师生、残疾人和妇女主任等1500人次,并专门为残疾人和妇女分别举办了培训班,效果非常好。为永昌县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技术保障。同时,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我市特色农产品,宣传我市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动电商扶贫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六)突出人才储备,注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建设一支既具备互联网思维与技能、又精通扶贫业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推进农村信息综合服务,推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做法与经验,指导贫困户通过网络获取生产经营知识信息,推动开展网络扶贫各项工作。从每个贫困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及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中选取网络扶贫带头人,加强对带头人的培训指导,充分发挥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全村脱贫致富。注重发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科技特派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的作用,配合当地政府广泛宣传扶贫政策,指导和带动贫困人口参与网络扶贫行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网络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来看,还存在很多发展问题。一是移动终端和手机应用程序研发力量薄弱,新农合报销、惠农补贴、扶贫贷款等“一站式”精准扶贫服务管理应用程序未能上线运行;二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起步晚,大多数企业、合作社习惯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销售产品,对新型电子商务认识、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物流配送和信息化普及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物流与信息化基础工作相对滞后;四是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滞后,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2018年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统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网络扶贫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要求和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网信办《关于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的通知》(中网办发文〔2016〕10号)精神和全国网络扶贫现场推进会议精神,研究制定《〈金昌市网络扶贫行动计划〉2018年实施方案》,指导引领全市网络扶贫工作,推进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第8篇

目前,返贫问题已成为我国巩固温饱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严重障碍。2003年,有1460万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却又有1540万人返贫,造成当年贫困人口总量增加。2004年底,我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2610万,还有4977万是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群,两者合计有近7600万人。刘坚认为,扶贫工作的对象应该涵盖这两方面的人群,帮助他们克服脆弱性,实现解决和巩固温饱的双重目标。

刘坚说,中国政府针对扶贫难度加大、贫困人口地位下降、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现状并存等问题,在总结“十五”期间扶贫开发经验基础上,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的六项工作:一是继续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辅之以救济等方式扶贫;二是明确扶贫要针对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群,实现解决和巩固温饱的双重目标;三是瞄准贫困群体,确保其在扶贫开发中得益,对贫困农户建档立卡,逐户落实;四是坚持自然、人力资源开发并重,高度重视和解决贫困人口的素质培养教育,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贫困人群的培训力度;五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消除贫困;六是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方针,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尊重贫困人群的参与权,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政策建议,通过减少和消除贫困建立和谐社会。

据介绍,正在中国农村实践的整村扶贫开发模式取得初步成绩。全国14.8万个贫困村有2.99万个收到成效,另有3万多个在推进过程中。

当天,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启动暨民生教育扶贫基金捐赠签字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出席仪式并为“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启动揭幕。

“扶贫中国行――走进千村万户,共建和谐社会大型公益活动”旨在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先富人群走出城市,走进贫困地区,体验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给予贫困地区及贫困农户经济帮扶,与贫困群众实现互动和交流。“扶贫中国行活动”将招募千名爱心志愿者和百家爱心企业及社会富裕人群深入到百县(100个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千村(1000个贫困村)、万户(10000个贫困农户),在亲身体验贫困的同时,开展贫困家庭生存状况调查,形成相关调查报告。同时,广泛发动新闻媒体对贫困地区现状和贫困家庭生存状况进行宣传报道,尤其是对贫困地区人民消除贫困的昂扬斗志、坚韧毅力和奋斗精神进行宣传报道,在全社会掀起和形成关注贫困、消除贫困、共创和谐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