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7 09:25:39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第1篇

继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第2篇

大学生村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3月8日上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以系统战略思维,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要求、明重点、说方法,为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注入思想和行动力量。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知青”,更应该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有责于这个新时代,奉献于这个新时代。

当青春遇上新时代,我们是如此幸运,能用自己的智慧与拼搏见证着这个时代的伟大,并为能成为其中一员而满心欢喜。在会上号召“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是砺练人生的学校,大学生村官为农村注入了新的血液,也肩负起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的使命。老百姓的中国梦,不仅仅局限于有好收成、学好文化、住好房子,更需要的是发展充分、乡村振兴和精神富裕。践行那份初心,少不了梦想;履行这份义务,少不了担当。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明确目标,挺起脊梁,抖擞精神,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乡村是什么?在我的记忆中,乡村应该是很美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中描绘的情景,让我们陶醉、向往。但实际上,我们看到村里不少群众因懒惰、等恶习致贫;因高价彩礼、重金厚丧致贫的现象。乡风文明的培养,农民是主体,关键在支部。作为一名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大学生村官,既要送温暖,又要送文明;既做涵养文明乡风的使者,又要心贴心、面对面地帮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信心。疾风骤雨不如和风细雨,培育乡风文明,我们要研究并善加利用农民的特点,将移风易俗的“力”与为民服务的“美”结合起来。多些耐心,才会俘获群众的真心,也才能让乡风文明在潜滋暗长中淳朴起来。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村干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发展指明了道路,在农村工作大有可为。大学生村官要发挥懂网络、思路新、脑子活的新优势,把创新的思维方法始终贯穿于农村工作中,将小散乱的农村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有机衔接起来;注重运用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将农村的特色优势发挥出来,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尤其当前,特别是要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把“村”当“家”来看待来“经营”,自觉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主人”意识,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以“跳出村子看村子”的视野和格局,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青春能有几多载,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唯有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主动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排头兵”,自觉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牢记使命、真情奉献、实干担当,才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乡村振兴,大学生村官应有新作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学生村官便是一支充满青春活力、有理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近年来,数十万大学生村官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他们结合当地实际,带领村民开展电商创新创业、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他们扎根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认真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村官们坚守在基层一线,他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期待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力量。

大学生村官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基层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我们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并且积极配合村“两委”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大学生村官和村党总支书记着力抓好党员管理五项制度等,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古树名木。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大学生村官应配合村“两委”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多走村入户,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第3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蓝图。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大家认为,要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真正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头,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召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明年及“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的重要讲话消除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后顾之忧’,特别是提出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等举措,增添了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进军的信心。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要求,科学谋划乡村振兴工作,力争早日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此次正式提出“三农”工作的“重心”以及“历史性转移”,还是第一次。做好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第一位的任务。这就是工作重心所在。

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今后的工作重心是把发展起来的产业巩固好,不断提高村民的收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如果说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靶向治疗”,脱贫攻坚战就是乡村振兴的“靶向治疗”。区分轻重缓急,“补短板”“啃硬骨头”,体现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犹如乡村振兴“总抓手”的五指。关于五根指头与一根指头的关系,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首先就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短板。补齐“四化”短板,必须抓产业,产业必须抓特色。

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长远之举。将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书记提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这是我们未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的重要讲话,让他心里更有底了。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明年加强与农科院深度合作,打造自己的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让老百姓在种地上获得更多的实惠。

“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在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粮食生产问题。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第4篇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铉玉秋、胡志宏所作的《浙江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右玉与安吉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最大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右玉看右玉,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安吉看右玉,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

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

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

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最大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

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第5篇

:乡村振兴战略,抓好“三农”工作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我一直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问题。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我们自力更生,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把握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这些年,我国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不仅没有带来社会动荡,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下决心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我在党的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长期以来,为解决好吃饭问题,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相比较而言,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差距相当大。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一直强调,对“三农”要多予少取放活,但实际工作中“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要扭转这种倾向,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本世纪初,我国刚刚实现总体小康,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党就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这在当时是符合实际的。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农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有更高的期待,需要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是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各地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多数地区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并不断总结推广。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这个问题要及早谋划、早作打算。

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弱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打开局面,富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再上一层楼。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想在前面,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

第二,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编制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更不能搞一个模子套到底。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第6篇

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召开广东银行业2021年二季度新闻通气会

7月21日,广东银行同业公会(以下简称“公会”)召开广东银行业2021年二季度新闻通气会。广东银保监局统信处副处长张莉广东银行业2021年上半年运行情况及监管工作成效。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胡贤文,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贺春林,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袁志忠,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邓竞,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钟达坚,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杨德坚,广东省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吴为民分别就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金融政策的举措和亮点工作进行主题发言。本次新闻通气会由公会专职副会长张宁主持。

广东银保监局表示,2021年上半年辖区银行业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一是资产及主要业务稳健增长。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1.3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0万亿元,总负债30.3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4.2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8%、14.6%、10.8%、10.0%。6月末,辖内(不含深圳,下同)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20.3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13.5万亿元、16.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7%、15.7%、9.7%。二是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上半年,辖内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增加7865.6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债券投资1101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超过35%,科学研究服务业贷款、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32.4%和29.3%,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同比增速约38%。三是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6月末,辖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0.94%,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低于全部各项贷款增速。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222.3%,较年初上升14.1个百分点。

会上,广东银保监局介绍了辖区银行业监管与改革发展情况。一是巩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成果。落实金融暖企纾困政策。累计为超22万户企业的约4633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金额和户数均居全国前列。免收中小外贸企业贷款利息约1294万元,累计使用防疫专项再贷款资金支持外贸企业的优惠贷款余额合计21.8亿元。稳住广东外贸基本盘。辖内外贸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8.63%,其中贸易融资余额较年初增幅13.41%。强化金融服务应对疫情反弹。针对5月下旬以来广州、佛山等地出现的疫情反弹,联合出台《关于强化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意见》,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加大金融支持,提供表内外授信超580亿元。二是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扩面提质增效。6月末,辖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3.36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9万亿元,同比增长37.47%;2021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0.28个百分点,综合融资成本下降0.57个百分点,信用贷款和续贷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6.44%和43.02%。辖内“银税互动”类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54.42亿元,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居全国之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6月末,辖区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余额8.55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高于各项贷款2.3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1.58万亿元,同比增长超20%,创近四年来新高;基础设施类、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98万亿元、5105亿元、53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20%、17%、59%。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设立99家科技支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122亿元,同比增长超25%;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突破258亿元,同比增长64%。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转型。辖内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超9100亿元,同比增长近38%,高于同类机构各项贷款增速22个百分点。三是着力构建民生金融保障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门成立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全面乡村振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省政府制定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引导银行机构设立乡村振兴内设机构401个,推动成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特色支行——邮储银行德庆县官圩乡村振兴特色支行。涉农贷款规模达1.6万亿元,连续十一年正增长,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近10个百分点。重点民生金融领域发展取得新突破。政策性银行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规模超300亿元,大型银行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和“敬老金融服务示范点”超50家,政策性银行助学贷款覆盖全省129个县区和135所高校、惠及困难学生102万人次。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推动成立全省首个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广东正和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累计转办消费投诉2100件,促成和解586件,结案金额近9700万元。四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创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推进“跨境理财通”试点,联合6部门起草实施细则。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为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项目提供授信总额近1.4万亿元。大型银行累计为超过4600家企业开立FT账户等。深化“放管服”改革。运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广东银保监局准入备案管理系统(湾区试用版)”,大湾区辖内银行业保险业高管和机构备案最短时间只需5分钟,目前已处理约1300件机构及高管备案。率先探索建立省级派出机构省会城市监管机制。成立广州地区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委员会,着力打造“广州监管示范区”。五是坚定不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面落实“房住不炒”政策要求。联合下发专项治理通知,严防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6月末,辖区房地产贷款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分别较上月和年初降低0.39和0.84个百分点。持续深化市场乱象整治成果。上半年,共作出银行业行政处罚决定91项,处罚银行业金融机构52家,处罚直接责任人98人次,银行业罚没金额合计3361万元。有效遏制非法金融活动。创新建立银行保险领域非法金融风险线索跨部门协同核查和综合治理机制,整合省市县(区)镇(街)四级资源,有效破解对非持牌机构缺乏行政执法手段的困境。

通气会上,七家银行代表分别通报了本行贯彻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及成效。

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胡贤文

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补、城乡融合”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对乡村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增强乡村基础金融服务功能,在“强产业、补短板、夯基础”上持续发力,以实际行动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组建联盟,为乡村产业注入源头活水;二是科技赋能,线上线下开辟乡村服务新通道;三是便民惠民,提升乡村金融服务质效;四是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贺春林

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扛牢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各级监管机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深入落实广东省政府与农总行签订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经营管理“头号工程”,主动对接政府,创新政策产品,加大资源支持,构建系统平台,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一是明确整体思路,优化完善服务乡村振兴机制建设;二是坚持创新引领,着力解决各类难点堵点问题;三是聚焦重点领域,推动金融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袁志忠

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深入贯彻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紧跟国家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金融政策,积极探索金融助力“三农”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做法,全力打好“五张牌”,持续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金融支撑:一是打好“服务牌”,强化“三农”关键领域金融服务;二是打好“创新牌”,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效;三是打好“衔接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是打好“制度牌”,优化“三农”金融服务机制;五是打好“管控牌”,保障“三农”金融稳健发展。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邓竞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近年来持续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截至2021年6月末,全行涉农贷款总量达到932亿元,比年初新增244亿元,较2020年初实现翻倍;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为全省120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8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授信近300亿元;三是深化涉农金融服务创新。结合农村市场发展需要,在茂名高州根子镇发放了全省首笔“农房风貌提升”贷款;四是落实金融服务下沉。共建设“裕农通”服务点1.75万个,覆盖1.53万行政村,当年服务农户27.1万户。

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钟达坚

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持续加强信贷供给、服务创新、科技赋能,努力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自身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一是运用脱贫攻坚形成宝贵的帮扶经验,为乡村振兴谋篇布局;二是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优化架构职能,提高资源配置;三是分类分层构建组合服务方案,发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效;四是推进金融创新,先试先行,拓宽助农多元化融资渠道。

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今年以来不断优化组织架构,构建金融服务体系。2021年3月8日,正式更名成立肇庆分行德庆县官圩乡村振兴特色支行,成为全国首家乡村振兴特色支行。其主要举措为:一是倾斜信贷资源,加大信贷投放。截至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808.74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85%;二是丰富产品体系,拓宽“三农”金融服务。加快小额贷款数字化转型,截至6月末,线上小额贷款年净增达109.78亿元,已成为服务三农客户的主要产品。

广东省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吴为民

广东省联社近年来充分发挥全省农商行的金融服务乡村主力军作用:一是围绕“产业兴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围绕“金融创新”,助力农村供给侧改革;三是围绕“生活富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四是围绕“生态宜居”,助力乡村建设行动;五是围绕乡村“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积极支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下一步,将以实施“普惠金融户户通”行动为工作总抓手,带领全省农商行乘势而上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张宁表示,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广东银保监局通过加强监管引领,创新方式方法,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充分运用金融力量,助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支持广东推进乡村振兴迈进全国第一方阵。

公会按照统一部署,积极组织会员单位落实广东银行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了2021年广东银行业乡村振兴专题调研系列活动,设立了乡村振兴宣传专栏,加大了宣传力度。会员单位积极响应,坚定不移履行政治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主动对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提供针对性融资方案、结算与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各类金融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效。

下半年,公会将进一步开展乡村振兴活动,展现广东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的亮点举措及突出成效,推动金融服务深度下沉,以新金融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新闻通稿

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召开广东银行业

2021年二季度新闻通气会

7月21日,广东银行同业公会(以下简称“公会”)召开广东银行业2021年二季度新闻通气会。广东银保监局统信处副处长张莉广东银行业2021年上半年运行情况及监管工作成效。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胡贤文,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贺春林,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袁志忠,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邓竞,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钟达坚,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杨德坚,广东省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吴为民分别就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金融政策的举措和亮点工作进行主题发言。本次新闻通气会由公会专职副会长张宁主持。

广东银保监局表示,2021年上半年辖区银行业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一是资产及主要业务稳健增长。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1.3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0万亿元,总负债30.3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4.2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8%、14.6%、10.8%、10.0%。6月末,辖内(不含深圳,下同)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20.3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13.5万亿元、16.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7%、15.7%、9.7%。二是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上半年,辖内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增加7865.6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债券投资1101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超过35%,科学研究服务业贷款、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32.4%和29.3%,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同比增速约38%。三是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6月末,辖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0.94%,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低于全部各项贷款增速。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222.3%,较年初上升14.1个百分点。

会上,广东银保监局介绍了辖区银行业监管与改革发展情况。一是巩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成果。落实金融暖企纾困政策。累计为超22万户企业的约4633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金额和户数均居全国前列。免收中小外贸企业贷款利息约1294万元,累计使用防疫专项再贷款资金支持外贸企业的优惠贷款余额合计21.8亿元。稳住广东外贸基本盘。辖内外贸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8.63%,其中贸易融资余额较年初增幅13.41%。强化金融服务应对疫情反弹。针对5月下旬以来广州、佛山等地出现的疫情反弹,联合出台《关于强化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意见》,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加大金融支持,提供表内外授信超580亿元。二是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扩面提质增效。6月末,辖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3.36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9万亿元,同比增长37.47%;2021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0.28个百分点,综合融资成本下降0.57个百分点,信用贷款和续贷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6.44%和43.02%。辖内“银税互动”类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54.42亿元,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居全国之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6月末,辖区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余额8.55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高于各项贷款2.3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1.58万亿元,同比增长超20%,创近四年来新高;基础设施类、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98万亿元、5105亿元、53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20%、17%、59%。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设立99家科技支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122亿元,同比增长超25%;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突破258亿元,同比增长64%。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转型。辖内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超9100亿元,同比增长近38%,高于同类机构各项贷款增速22个百分点。三是着力构建民生金融保障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门成立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全面乡村振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省政府制定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引导银行机构设立乡村振兴内设机构401个,推动成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特色支行——邮储银行德庆县官圩乡村振兴特色支行。涉农贷款规模达1.6万亿元,连续十一年正增长,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近10个百分点。重点民生金融领域发展取得新突破。政策性银行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规模超300亿元,大型银行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和“敬老金融服务示范点”超50家,政策性银行助学贷款覆盖全省129个县区和135所高校、惠及困难学生102万人次。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推动成立全省首个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广东正和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累计转办消费投诉2100件,促成和解586件,结案金额近9700万元。四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创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推进“跨境理财通”试点,联合6部门起草实施细则。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为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项目提供授信总额近1.4万亿元。大型银行累计为超过4600家企业开立FT账户等。深化“放管服”改革。运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广东银保监局准入备案管理系统(湾区试用版)”,大湾区辖内银行业保险业高管和机构备案最短时间只需5分钟,目前已处理约1300件机构及高管备案。率先探索建立省级派出机构省会城市监管机制。成立广州地区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委员会,着力打造“广州监管示范区”。五是坚定不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面落实“房住不炒”政策要求。联合下发专项治理通知,严防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6月末,辖区房地产贷款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分别较上月和年初降低0.39和0.84个百分点。持续深化市场乱象整治成果。上半年,共作出银行业行政处罚决定91项,处罚银行业金融机构52家,处罚直接责任人98人次,银行业罚没金额合计3361万元。有效遏制非法金融活动。创新建立银行保险领域非法金融风险线索跨部门协同核查和综合治理机制,整合省市县(区)镇(街)四级资源,有效破解对非持牌机构缺乏行政执法手段的困境。

通气会上,七家银行代表分别通报了本行贯彻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及成效。

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补、城乡融合”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对乡村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增强乡村基础金融服务功能,在“强产业、补短板、夯基础”上持续发力,以实际行动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组建联盟,为乡村产业注入源头活水;二是科技赋能,线上线下开辟乡村服务新通道;三是便民惠民,提升乡村金融服务质效;四是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扛牢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各级监管机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深入落实广东省政府与农总行签订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经营管理“头号工程”,主动对接政府,创新政策产品,加大资源支持,构建系统平台,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一是明确整体思路,优化完善服务乡村振兴机制建设;二是坚持创新引领,着力解决各类难点堵点问题;三是聚焦重点领域,推动金融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深入贯彻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紧跟国家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金融政策,积极探索金融助力“三农”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做法,全力打好“五张牌”,持续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金融支撑:一是打好“服务牌”,强化“三农”关键领域金融服务;二是打好“创新牌”,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效;三是打好“衔接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是打好“制度牌”,优化“三农”金融服务机制;五是打好“管控牌”,保障“三农”金融稳健发展。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近年来持续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截至2021年6月末,全行涉农贷款总量达到932亿元,比年初新增244亿元,较2020年初实现翻倍;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为全省120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8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授信近300亿元;三是深化涉农金融服务创新。结合农村市场发展需要,在茂名高州根子镇发放了全省首笔“农房风貌提升”贷款;四是落实金融服务下沉。共建设“裕农通”服务点1.75万个,覆盖1.53万行政村,当年服务农户27.1万户。

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持续加强信贷供给、服务创新、科技赋能,努力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自身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一是运用脱贫攻坚形成宝贵的帮扶经验,为乡村振兴谋篇布局;二是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优化架构职能,提高资源配置;三是分类分层构建组合服务方案,发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效;四是推进金融创新,先试先行,拓宽助农多元化融资渠道。

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今年以来不断优化组织架构,构建金融服务体系。2021年3月8日,正式更名成立肇庆分行德庆县官圩乡村振兴特色支行,成为全国首家乡村振兴特色支行。其主要举措为:一是倾斜信贷资源,加大信贷投放。截至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808.74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85%;二是丰富产品体系,拓宽“三农”金融服务。加快小额贷款数字化转型,截至6月末,线上小额贷款年净增达109.78亿元,已成为服务三农客户的主要产品。

广东省联社近年来充分发挥全省农商行的金融服务乡村主力军作用:一是围绕“产业兴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围绕“金融创新”,助力农村供给侧改革;三是围绕“生活富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四是围绕“生态宜居”,助力乡村建设行动;五是围绕乡村“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积极支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下一步,将以实施“普惠金融户户通”行动为工作总抓手,带领全省农商行乘势而上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张宁表示,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银保监会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广东银保监局通过加强监管引领,创新方式方法,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充分运用金融力量,助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支持广东推进乡村振兴迈进全国第一方阵。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第7篇

一、基本情况

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位于纳雍县西北部,距纳雍县城58公里,距杭瑞高速公路巴雍出口24公里,总面积89.83平方公里,辖17个村103个村民组(其中2019年4月设置易地移民安置点和丰社区),2020年未总人口数为6641户27632人,居住着苗族、彝族、白族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6%;昆寨乡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地破碎,海拔2280米的雾嘎大山是最高海拔,海拔1333米的碓窝河是最低海拔,平均海拔1700米。很多土地不成片,较为贫瘠,耕种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生产成本较高,昆寨乡是全市18个级贫乡之一。

二、脱贫攻坚情况

2020年昆寨乡脱贫攻坚工作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倾力帮扶下,取得了决定性成绩,全乡1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整乡实现脱贫摘帽,2255户11432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过程中,以“零问题”赢得大考,12月份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奋力攻坚克难,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革命、村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教育、医疗、住房和安全饮水全部保障到位,群众满意度达99.87%,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完成建新河流域新民村角开大桥、长春村汪家寨大桥建设,巴雍至昆寨二级公路、维新至昆寨S211省道路面提质改造工程全面完工通车,纳赫高速公路昆寨段已全面开工建设,建成通村通组公路104条128.699公里,实现村村寨寨通硬化路。完成全乡16个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新建及改造农村电网10余千米,完成国家新一轮农网和通讯网络改造升级,实现村村通动力电,4G网络全覆盖。二是培育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全乡累计种植玛瑙红樱桃、蚕桑、脆红李、皂角、药用银杏等经济林共计30450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77.91%,名列全县第一。建成全省最大茶叶育苗基地800亩,建成规模化肉牛养殖场4个,规模化养殖安格斯肉牛1049头,建成5万羽以上蛋鸡养殖场2个,2000头生猪养殖场2个。三是补齐了一大批脱贫短板。完成昆寨中学、昆寨中心小学、治沟小学“薄改”工程建设,完成长春小学、大德希望小学、夹岩梦想小学、岩上小学、长春幼儿院、高峰幼儿园及村级校点提质改造。完成16个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100%,全面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实现应报尽报、应助尽助,切实让群众有“医”靠。集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人畜混居整治等共计3173户,实施院坝和连户路硬化1341户,全面解决住房安全问题和改善人居环境。

在昆寨乡奋战脱贫攻坚征程中,全体干部舍我忘家,抛洒汗水,经过决战洗礼,干部作风得到锤炼,能力得到提升,实干业绩得到组织认可,2019年昆寨乡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6名干部得到省市表彰,先后有4名同志走上副县级领导岗位,8名股级干部得到提拔为副科级。全乡干部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成果,涌现出了不少决战故事和典型做法:扶贫特岗黄满“祖孙三代人”驻村,一家人全力支持她奋战脱贫攻坚;市委办派驻永新村驻村干部高学恒三次推迟婚期,只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更有善于开群众会凝聚民心的新民村党支部书记向杰;作茧自缚是为羽化成蝶的种桑致富带头人谢晓露;想群众之所想、思群众之所思,差点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扶贫特岗张桢等不一而足。他们用实际行动凝聚人心、托举民心,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发展脱贫致富。金珠村、夹岩村建设法治广场助力脱贫攻坚,大寨村传承苗族文化发展苗族刺绣服饰建设扶贫车间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等典型做法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纯化成色。

三、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情况

一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响应机制。成立乡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领导小组,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不出现返贫。

二是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坚持帮扶干部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走访排查,对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监测户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建立完善档案,逐户研判制定帮扶措施,消除致贫风险。

三是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紧盯就业保障,定期对脱贫户就业情况进行动态抽查,用好就业扶持政策,确保收入稳定。紧盯教育保障,继续落实双线包保、送学上门等政策,确保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紧盯基本医疗保障,重点对因病、突发事故产生大额医疗支出的家庭实施动态管理,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紧盯住房安全保障,重点对因灾农户房屋进行动态检测,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基本住房安全。紧盯饮水安全保障,加强已建农村供水工程和净化设施后续管护,做好枯水季节应急供水,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抓实就业扶持,继续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出政策,动员安置点劳动力外出务工;依托小花苗服饰扶贫车间,扶持手工假发加工坊,增加不能外出劳动力收入。抓实思想文化建设,继续完善“新市民·追梦桥”品牌创建工程,落实‘搭五桥、建五家’“四点半课堂”等工作举措,让搬迁社区更有人情、更有温度、更有热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我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钱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

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不足,区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有限,农业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担保难、时间短、额度小,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续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

四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力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意识。部分农村存在娱乐活动单一、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雪求还有不小差距。

四、下步乡村振兴工作打算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综合考虑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等情况,将全乡所有村分为三类:新民等5个村为引领示范村、高峰等7个村为重点推进村、岩上等5个村为夯实基础村,按时序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探索乡村振兴“支部联建”,形成基层党建合力。通过“强联强、强联弱、大联小、近联远”方式,进行乡内支部联建、帮扶协作单位支部与结对帮扶村支部联建、东西部帮扶企业支部与结对帮扶村支部联建,打通地域、行政、行业限制,利用各支部优势,解决基层党组织能力参差不齐、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问题。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联合”,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按照“产业同质联营”方式,探索推行产业联合。根据分布在7个村的5000亩蚕桑、分布在3个村的800亩茶苗基地、分布在8个村的5500亩玛瑙红樱桃、分布在2个村的152个大棚和分布在7个村的7个养殖场,在“支部联建”的基础上,各支部合作社资源联享,乡合作联社与引进龙头企业联合管理、销售,逐步形成优势产业联合发展。同时继续推动好食用菌、天麻等林下产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助推群众生活富裕。

三是抓实乡村振兴“10户联管”,营造良好振兴环境。利用疫情防控“10户联动机制”,将农户进行区域划分管理,每10户组成一个“联管体”,选好“联管长”,实行“10户联管”,“联管长”负责所管户的政策宣传、卫生发动、“党建+积分”、合作医疗收取,群众会动员等,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治理效率。同时继续用好“10+N”人员,大力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村规民约,扎实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四是谋划乡村振兴可行项目,打造生态文旅示范。依托建新河河堤风光、经果林、梯田等资源,谋划实施生态河堤、庭院提质、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打造以新民村为中心辐射长春、千秋两个村的沿河生态文旅乡村振兴示范点。依托金珠水库在建工程,结合昆寨乡丰厚的彝族文化底蕴,将新搬迁移民点谋划建设成为一个彝族风情乡村振兴示范点。

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第8篇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 小偏整理了2020乡村党员乡村振兴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培训心得体会一

在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全新战略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不少农村存在“空壳”、“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现象,等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是城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三产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在战略实施上,要坚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在加大政策倾斜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各类人才引向农村,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下力气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个涉农工作者,贯彻落实精神,就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把各项政策学懂弄透,在做实上下功夫,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为我省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乡村振兴培训心得体会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玹玉秋、胡志宏所作的《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与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看,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看,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乡村振兴培训心得体会三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是很关心得问题,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更是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重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报告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比之前的统筹发展更加具体;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业经营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是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在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这艘巨轮的领航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破浪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培训心得体会四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