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6 17:58:43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第1篇

关键词:当代;科尔沁蒙古族服饰;变化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80-01

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由头饰、冠帽、蒙古袍、靴子、坎肩等几个部分组成,并且材质面料、服装样式、图案、色彩和刺绣工艺等都别具一格,在我国民族文化中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以科尔沁蒙古族服饰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审美特征,分析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当代变化。

1.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变迁原由

1.1 游牧的生活方式产生变化。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也具有多样新,服饰特征的形成也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蒙古族的服饰受到地理环境和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双重影响,整理并融合了古代匈奴、突厥、契丹、鞑靼等多个临近部落的服饰特征。游牧民族的生活以劳动为主,所以衣服的特征表现为宽松、肥大,基本形制为辫发、宽袍、长靴。但是从清朝末年汉族人民迁入科尔沁蒙古族地区,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开始产生变化,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活。由此,E鼓足服饰也向着汉族短款服饰转变。

1.2 受汉文化的影响。蒙古族服饰的拜年话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自清代,蒙古族的传统游牧经济逐渐过渡为半农半牧,向着农业经济变化。清朝中后期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向科尔沁蒙古族地区迁徙内地破产流亡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迁徙者来到边疆蒙古地区开垦定居,由此,蒙古族的经济方式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改传统的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也产生变化,向着汉族服饰开始产生变化。

1.3 受满族文化影响。从蒙古的元朝到清朝建立的数百年科尔沁蒙古族部落经历了多次战争、迁徙、合并和解体,从未稳定下来。直到清代,科尔沁部落领域基本固定在了吉林、昭乌达盟、奉天府和黑龙江等地的交界处。明朝末年,科尔沁部落和女真族建立了密切的部落关系。在112年努尔哈赤迎娶科尔沁太吉明安之女为妻至清朝灭亡的300年期间,多为王公之女嫁给清朝皇帝,在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巩固了蒙满关系,而且经济和贸易上的往来,使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习惯和穿着打扮都有所改变,服饰上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2.当代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变化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尔沁蒙古族服饰。清朝末期,大量的汉民涌入内蒙古东部地区,由此开始,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由一直以来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转向"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改变给蒙古族的服饰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蒙古族长袍不适于农耕,所以蒙古族开始尝试着接受汉族服饰,这些短款服饰不仅方便农耕,而且可以节省开支。由此,蒙古族的服饰由长袍向着短袍方向转变。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部分蒙古族人还是保持着穿长袍的习惯,延续着科尔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2.2 ""时期的科尔沁蒙古族服饰。1966-1976年十年的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空前的破坏,科尔沁蒙古族也没有避免文化上的灾难。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期间,科尔沁古族不可以穿长袍,女人不可以戴首饰,人们纷纷开始剪短发,烧民族服饰,寺庙、喇嘛服等全部被烧。在时期,蒙古族传统服饰被当做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被视为"旧风俗"、"旧文化"而被铲除。蒙古族的文化被全面破坏,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产生空前的变化,由原来的"半农半牧"向农耕生活进一步转化。之后,人们已经习惯了穿着短式衣服,而且短式衣服方便下地干活,做家务,很少有人穿袍服,只是在偶尔的正式场合或者是过节时才会穿袍服。

2.3 改革开放以来的科尔沁蒙古族服饰。改革开放以后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结束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就如同一阵春风,吹向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吹醒了沉睡的人们,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促使中国人民步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人们重拾,被当做历史遗产被保护起来。但是科尔沁蒙古族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并没有重新回到那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复苏并不热情,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新的文化的生活习惯,习惯在生活中穿短袍,只是在民俗活动的时候才会穿蒙古族服饰。""造成的不仅仅是社会生活的混乱,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化的践踏,财产文物的破坏,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践踏和破坏。这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了不会再回到曾经的那个模样。

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向着农业化转变,经济基础的转变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关键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汉族人们几乎没有差异。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与现代文明严重冲击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年轻人在短时间内接受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正在被遗忘,蒙古族传统服饰越来越少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现在科尔沁蒙古族传统服饰早已不同于曾经的传统服饰,这些变化表现在质料、颜色、款式、工艺等几个方面。曾经的蒙古族传统服饰以手工为生产方式,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蒙古族的服饰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结合手工生产。传统的蒙古族服饰以白色、蓝色、红色、黑色和黄色为主要色彩,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的喜好、审美和色彩观念也都随之产生变化,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服饰颜色越来越丰富,也不断随着人们的喜好人变化。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多为兽皮制作,显得肥大、笨重、臃肿,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尔沁服饰的款式也在发生变化,朝着简单、大方、实用、美观的大众化方向发展。衣服的材质也采用了现代化的布料,不再以兽皮作为材质,没有变化的是在北方寒冷地区依旧采用保暖材质,因此,棉花成了蒙古族服饰材质的重要来源,而布、绸缎、纱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做出来的衣服不仅美观而且轻巧,更重要的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3.结语

民族服饰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产生和发展都受到当地地理、气候、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科尔沁蒙古族服饰是科尔沁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体现。在古代科尔沁蒙古族主要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所以决定了蒙古族先民的服饰材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皮毛和布衣料。毛皮来源于动物,由畜养或者捕猎获取,而布衣料的来源主要依靠和亲、贡献、交换或者是掠夺的方式,从周边邻国或者部落获取布衣料,比如,从中原地区获取纺织品,从西亚地区获取毛织品。不仅毛皮方面,色彩和款式上都有着巨大的改变,各个方面也都逐渐变得现代化,满足现在人们在审美、舒适等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曹莉. 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5-9.

[2] 徐英. 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田野调查--以"蒙古族服饰"传承人为调查对象[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6:89-95+111+213-214.

[3] 斯琴高娃. 浅谈蒙古族经济生活的变化对其服饰的影响[J]. 北方经济,2011,20:15-16.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第2篇

关键词:民族性 传统纹饰 符号 创新

热情、奔放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空旷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与牛马天地为伴,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独特底蕴,故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极具民族特性。“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①,因此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以及新兴的艺术设计等等方面都反映着蒙古族的艺术特征。其中蒙古族传统纹饰广泛运用于各领域,作为一HTTP/1.1 200 OK Server: HTTP Load Balancer/2.0 Expires: Thu, 01 Jan 1970 00:00:00 GMT Set-Cookie: g_ut=1; domain=; path=/; expires=Sun, 13-Jul-2014 01:32:14 GMT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Date: Wed, 14 May 2014 01:32:14 GMT Cache-Control: no-cache Pragma: no-cache 00c5 pt.handleLoginResult(["1147767988",1147767988,40001,"璇疯ラ璇杩楠","3MDPSCTSCC4ERSQD8BDO7C38YO8XC3PK6295239781599209665","/1147767988/6295239781599209665"]); 0 种符号式的艺术语言与其他艺术种类融合,它们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纹饰华丽。②通过二次创造,丰富着蒙古族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使其在多角度得到传承与发扬。

蒙古族传统纹饰是经过历史发展,时代淘洗下的蒙古族人民集合民俗信仰、审美需求、生活生存经验、思想情感表达等多方因素造就的,它的发展、继承乃至应用,无不刻着蒙古族艺术独特的艺术个性。蒙古族传统纹饰与其他民族的一样,主要分为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动物图案、组合图案和吉祥图案几大类,样式繁多。其创作来源于生活,在其基础上,或取动、植物外形,或取生活场景故事,或取宗教图腾信仰来图案化、抽象化、艺术化,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通过变形、组合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的手段反作用于生活本身,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怀。“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③蒙古族传统纹饰不仅代表着蒙古族人民的审美,也具象化地记录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发展足迹,具有审美与历史的双重意义。

蒙古族传统纹饰喜用犄形纹样、云纹、寿字纹、盘肠纹、回纹、万字文等。其应用之处十分广泛,遍及服饰、日常用品、建筑、工艺品、平面设计等生活所及各个部分。它与蒙古人生产生活相生相长,记录了欢乐祥和与艰辛苦难专属于蒙古族人民的历史篇章。

蒙古族民族服饰多样且发展历史悠久,与地广、散居、生生不息的奋斗等因素有很大关联。“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④所以起初的蒙古族传统服饰特点主要表现于灵活性及多功能性,主要为适应游牧生活。不同部族有各自不同的服饰样式和颜色选择,但总的来说蒙古族民族服饰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逐渐成为一种美的象征。可以说民族服饰是最贴近生活的民族艺术的体现,它不光是对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环境、地理人文等物质条件的反映,同时也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相比严谨的艺术种类,更具实用与适用的审美特征。“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⑤蒙古族人民以服饰来展现情怀,是浓缩的民族艺术的传播工具。

蒙古族民族服饰男女均以大襟长袍为主,男袍一般相对肥大而女袍贴身一些,以充分显示女性身材,边缘以宽边为饰。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服饰因地广要分为众多部族地区,有鄂尔多斯、土默特、乌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阿拉善、乌珠穆沁、科尔沁等部族,各有各的特色与讲究。如鄂尔多斯地区的服饰特点就是款型较长,两侧不开叉而只是留有浅口,于大襟右侧系扣;察哈尔蒙古男女穿开衩长袍,分为有马蹄袖或无马蹄袖两种,按穿着对象与季节不同有大小区别;乌珠穆沁人的服饰在蒙古族服饰中显得很独特,是因其肥大的款式风格和华丽的组合镶边工艺而凸显的。但总述其特点,均以形制宽松且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一般女性所着比男子略窄。而色彩选择上女性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纹饰选择上,衣服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等吉祥纹样装饰,衣身以动、植物或吉祥图案为主要装饰,以及以其组成的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为暗纹,更显高贵与华丽,而四周绣角隅纹样。如逢节庆,女性还要佩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戴。

蒙古靴与蒙古帽也是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亮点。靴的式样有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分别为适应环境而制。蒙古靴的做工考究,靴上多绣制或剪贴精美的花纹、云纹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等。帽是蒙古人尊严的象征,女有著名的姑姑冠,男有将军帽,其他还有瓜皮帽、草原帽、三角帽等等。帽身的装饰,除了与地位等有关要镶嵌珠宝外,纹饰以植物纹样、吉祥纹样以及角隅纹样为多,与动物毛连在一起,不仅美观而且十分实用与醒目。

蒙古族传统纹饰在现代服饰的应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复古与尊崇自然在当下市场十分流行,“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⑥而对于蒙古族的传统纹饰,除了在外型或夸张、或抽象、或组合等进行改变与创新外还加入了许多时下流行的元素,无论在材料还是颜色上,都在传承传统与适合当下需求中寻求平衡,笔者认为这对于蒙古族传统纹饰在服装的应用中意义重大。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第3篇

蒙古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无论是语言、生活习惯还是节日风俗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其中,蒙古族特殊的服饰美是蒙古族独特文化的代表。服饰文化受很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如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等。文章主要分析和研究蒙古族图腾文化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图腾;蒙古族服饰;变迁;文化

每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都从诸多方面体现出来,如建筑、饮食习惯、传统节日等。其中,服饰的表达功能越来越直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体系。图案较其他表达方式更生动形象,服饰上的图案可以直观地表达一些民族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服饰的图案不断变化。笔者先分析蒙古族的图腾文化和传统服饰,然后研究图腾文化影响下的蒙古族服饰的变迁。

一、蒙古族图腾文化

图腾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远古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抵抗和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比较低下,对一些事情的发生存在盲目崇拜的现象。”①如,在食物较少的饥饿时期,出现一些鱼群,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上天的庇佑,对鱼产生感激之情,由此把鱼作为自己部落的标志,慢慢会对这种现象形成一种信仰的心理,这种图案就会逐渐演变成部落的图腾象征。蒙古族图腾有两个方面的内在含义:第一,图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的体现。远古时期,蒙古族人可能与某种动植物发生过联系,所以把这种动植物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第二,图腾文化对蒙古族的影响范围较广,不仅影响蒙古族的节日传统,更影响蒙古族的服饰、音乐等。

二、蒙古族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人所佩戴的帽子、腰带、首饰,所穿的袍子、靴子等都是服饰文化的内容。蒙古族的帽子有夏季所佩戴的帽子和冬季所佩戴的帽子,男人和女人所佩戴的帽子也有所不同。“蒙古族人把帽子做成栖鹰的形状,并用羽毛、金银、玉珠等加以装饰。”②在比较重大的聚会中,蒙古族人都会佩戴本民族的帽子,不但是对自己的尊重,更体现对客人的尊重。在蒙古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帽子,蒙古族人称其为“包头”。包头的包法有一定的讲究,在这里就不进行具体叙述了。现在这种包头仍受到蒙古族人的喜爱。长袍也就是蒙古袍,蒙古族人几乎每天都会穿长袍。为适应蒙古族人游牧的生活习惯,男子的长袍一般比较肥大,女子的长袍则较为合身。长袍不仅在袍身上有一些装饰图案,在领口、袖口等细节方面也有绣纹图案加以装饰。腰带是一种蒙古族服饰装饰品,颜色较为丰富,在佩戴时人们都会选择与所穿长袍比较搭配的颜色,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蒙古族服饰中的腰带还可以起到分辨已婚女子和未婚女子的作用。蒙古族服饰中的靴子的主要材质有布和皮两种。布靴穿起来较为舒适,但保暖性不足,所以夏季穿得比较多。皮靴较为耐用,保暖性能也比较好,所以在冬季穿得比较多。

三、蒙古族图腾文化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蒙古族由多个部落统一而成,这些部落多数信仰萨满教,所以蒙古族的文化受萨满教影响较大。萨满教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它也影响了蒙古族的服饰。蒙古族图腾文化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图腾的崇拜。图腾文化包含众多内容,也有众多的表达形式,如,姓氏、十二生肖等的产生都与图腾文化有关。由于图腾崇拜的影响,蒙古族人会把图腾图案绣在长袍上、帽子上、靴子上等。蒙古袍上的绣纹、颜色和蒙古袍的具体分类、制作方法、制作过程、细节部分的处理,都体现了图腾文化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蒙古族帽子的栖鹰形状也是图腾文化的具体体现。”③蒙古族帽子上各种纹饰的运用也是图腾文化的体现。在蒙古族服饰中,靴子的制作方式比较繁杂。虽然靴子的用料比较少,本身的形态也比较小,但蒙古族人非常注重靴子的装饰,他们在靴子上加上各种装饰性的花纹,每种花纹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四、结语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第4篇

关键词:服饰图案;纹样;文化;设计清宫剧《甄传》的播出,为人们全方位地展示出了传统文化的集成,它不仅给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后宫,让人深感古代宫廷中的钩心斗角和暗藏玄机,更是为观众展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各类珠宝玉器、首饰服饰等琳琅满目,尽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节的真实决定情节的真实。无疑,《甄传》的成功播出不仅是靠演员高超逼真的演技和编剧精彩有悬念的故事情节,光华到极致的精致服饰更为一场场华丽的宫斗增添了威严和说服力。

1不同的服饰图案能够呈现出不同的人物个性

甄在进宫之前,还是一个袄上带有渐变印花似荷塘春色图案、马面裙上印有如意纹路、含蓄清雅待字闺中、对爱情充满向往的官家小姐,可在宫中度过十余年的时光中,甄十几岁那时的青春和美好已不复存在,换来的是大红色龙腾刺绣以及精致繁复的黄色镶领在身、尽显雍容华贵之态的最高地位;自幼知书达理的梅庄端庄得体,衣服颜色多是淡粉淡紫色,即使得宠,傲气的她依旧不求光鲜亮丽,粉镶紫的茶花显得温婉动人,在假孕事件之后更是简朴低调,旗装图案虽简约得体,但绲边团团簇簇的莲花图案,仍不难看出她作为嫔妃的高贵身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华妃娘娘缎面配色姹紫嫣红,印有橘红色杜鹃花和黄色月季藤蔓的金黄色旗装让她显得风头正盛、飞扬跋扈。即使是去太后那里请安,打扮略显素雅,但浓墨花鸟山水的图案点缀于衣,花纹依旧精致如往日;皇后娘娘服饰上的刺绣花纹比其他嫔妃都精细复杂,颜色以明橘色为主,秀丽而又不刻意,衣袖上的米白微棕色的花饰枝叶纹路清晰可辨,常出现在比较隆重场合上的她,所穿的吉服也都是绣有八只彩凤,其中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凤的颜色比较浓重,凸显出皇后恰如牡丹、仪若凤凰,体现出她华贵的气韵,当她被打入冷宫时,花纹早已不如先前那样贵气繁复,绸缎印染的红色,殷红如血,不再如先前雍容的明黄色般夺目。

在每场后宫女人的群戏中,嫔妃们的服装颜色如何搭配、如何彰显主次,可以让观众甚至仅从宫人们的服饰上就能一眼看出剧情的深意。韩国纱、和服纱、真丝绡的厚重且有质地的面料,多达七八层的分层绣工,主配角之间严格的服饰色彩搭配都是这部戏成功的点睛之笔。

2历代服饰图案的分析

历史是社会的镜子,而服饰堪称历史的镜子,如果你细致地观察古代每个时期的服装图案、表现形式、风格,会发现它恰恰把历史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在最初的原始时代,原始人为了遮羞、护体、御寒,用树叶、树皮、兽皮围身。为了表现和美化自己,吸引异性,以及为了图腾、祭祀、巫术的需要,用彩色泥土和兽血文身、纹面,或划破身体进行“刺青”装饰,或用贝壳、兽骨、牙齿、石子等材料串成饰链进行装饰表现。

到了奴隶社会,雷龟纹的服饰开始出现,菱形纹、回龟纹和云雷纹以二方连续的构图表现形式出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和裤角等边缘处和腰带上,这种表现方式仍然流传使用至今。

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开始出现。服饰图案往往都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这也为自然美好的物象蒙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四神纹成了官员职位高低的区分图案,十二章花纹也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菱形纹、复合菱形纹、方棋纹多用于服饰图案之中,布局喜欢将图案严谨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通过同位对称和移位对称来打破几何骨骼的框架界线,结构繁复但仍很有条理。

在秦代,服饰图案以经线提花机织出的各种吉祥文字飞禽走兽等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面貌,色彩艳丽明快,素中却不缺华美,它除了继续沿用了十二章纹样,还将手工业中出现的所谓“青铜文明”的纹样运用到服饰图案的设计中去。

汉代服饰图案一改以往中心对称、反复连续的组织形式,呈现出一种大气、简练、多变的趋势,并带有浪漫主义和幻想的手法将图案进行大胆的变形,因而形成了活泼的龙纹、云纹和鸟纹图案。尽管服饰图案的变化是伴随着权力等级的不断加深,但其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欣赏价值也在大幅度提升。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胡服盛行,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人们渐渐开始追求服装的线条美,图案也开始出现塞外风格有西域特色的纹样,如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特征的“圣树纹”,佛教色彩的“天王化生纹”和少数民族风格的圆圈与点,还有组合的中小型几何纹样及“忍冬纹”等。

唐代,是一个与外来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开放的管理姿态吸收了诸多异域风采。例如,最有特点的“联珠纹”和章彩奇丽的“陵阳公样”。它也改变了以往朝代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组织结构大而饱满。并且由于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宝相纹也广为流传,装饰图案以富丽的宝相牡丹图案最为盛行。

宋代服饰清淡、典雅,强调崇尚平淡天然之美,弃之烦琐。由于受传统思想理学――“理性之美”的熏陶,梅、杏、荷、菊等符合文人雅士审美理想的君子花卉成为服饰设计图案的重要来源,

元明时期在服饰图案上丰富了谐音图案和寓意图案。不论是团龙、坐龙,还是行龙,都呈现出程式化造型,云纹、植物纹、鸟纹、鱼纹也都趋向写实,表现出程式化造型特点。

清朝时期,服饰图案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末的女装尤其重视图案装饰,早期花纹构图还是简练,到了中晚期花纹构图便日趋复杂烦琐、绚烂纤巧。图案的风格特征变得越来越写实,形象刻画细腻、栩栩如生,并且喜欢用寓意吉祥的图案形式。

纵观服饰图案的演变历程,不难看出各个朝代的服装图案由于不同的文化色调致使纹样无论是风格还是形式都有所差异,有改进也有创新,有加工也有提炼,图案是由着一个在图案风格上从严谨向自由过度,在图案纹样上由动物纹向植物纹发展、在造型特点上由抽象表现向渐渐写实的过程不断发展。

3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不仅有美观的意义,被赋予更多的是它的精神意义。中国传统服饰制度中,以装饰图案最能显出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服饰纹样在古代宫廷的服饰中所传达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等级的差别。孔子曰:“人不可以无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说明装饰除了是美的显现,更是一种礼仪的传达。在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以鸟兽纹样为主,装饰在前襟后背上,服饰纹饰开始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

(2)权力的象征。在服饰的装饰纹样中,人们把兽类之中最美好的部分全部都集中在一起创造了“龙”。在中国文化里,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它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古代的吉祥瑞兽,也是权力的象征。在清代服饰中,皇帝与帝后等朝服皆以龙纹为章,但依据不同的地位,以龙、蟒的纹样相区别;同时,人们也把鸟类最好看的部分集合在了一起创造了“凤凰”,自古以来,凤凰是历代帝王治世成功、王道将兴的标志。

(3)吉祥寓意。东汉时期的学者许慎在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中曾说:“吉,善也”;“祥,福也”。“吉祥”是好兆头。从古至今,中国人就讲究、追求吉祥。吉祥图案产生于商周时期,发展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它以含蓄、谐音等方式构成具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在借形上,如石榴的图案因其籽粒繁多象征多子多孙,家庭兴旺从而表达“多生、多子”;在借意上,如梅兰竹菊四种植物图案因其生长特性被人比喻为四君子,从而比喻人的高尚情操;在谐音上,如“金玉满堂”中因“玉”与“鱼”谐音而以鱼和鱼缸作为图案来设计。

4古代服饰图案设计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正有一股以中国元素为主体的设计风潮在席卷设计界。在西方,很多设计师是在直白的理解中国这些传统的服饰图案纹样,与文化内涵似乎不太沾边,看中运用的只是其中的一些元素,将其通过重组、拼接、变形等灵活的方式组合在一起,随着款式线条的变化而变化。例如,LV在2011年春夏巴黎时装周的秀场里,将中国古代经典的植物纹绣在了变形的旗袍上,将LV的Monogran Multi以对称、二方连续等表现形式印在了马褂上,绚丽的撞色、夸张的变形,由于不变西方女性外放、性感的特性,视觉造型上让中国元素重焕新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王者的气质。再例如一些西方高级定制的礼服中,白底黑牡丹的变形旗袍这种大胆的构思在中国历代都极少出现,但在西方人眼里,黑白配色非常经典,相反,对于西方人来说有着激进、危险、慎用的红色,在中国人眼里却象征着喜庆、吉祥。

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说,传统的服饰图案是母体艺术,它为现代服饰的图案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必须要将这些文化精髓流传下去。但是传承历代优秀的传统纹样绝不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简单的堆砌和拼凑只会使得纹样变得肤浅庸俗,最终成为大批没有时代精神的古董拷贝。如何才能既保留传统服饰图案的精髓特点,又成功融入进新元素呢?

首先,要透彻了解传统纹样在古代服饰中的基本运用要领。例如,纹样在服饰中所占的位置和比例大小,在衣领、肩部、衣袖、前胸、后背等地方应以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安排纹样的放置;再如,纹样的风格是粗犷还是细腻,是朴素还是华丽,纹样应尽可能地和服饰的风格保持一致;在色彩的搭配上,主色和辅色的层次关系,忌用些什么颜色,纹样的颜色要与服饰的色调保持一致等等。其次,研究调查人们的现代生活环境和水平,了解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充分考虑时代的地域性、时代性特点。将中国传统的图案与国际时尚元素相结合,为时装注入新的活力。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服饰将传统吉祥图案作为设计元素,火炬接力服上变化的凤纹、运动员领奖服上升腾的祥云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但它又挣脱了传统概念的束缚。所以说中国传统服饰图案在服饰运用中要想不被淘汰,焕发新生,就必须与各国传统图案、现代传统图形做竞争、推陈出新、扩展应用。

5结语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服饰图案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在保留与传承本国传统服饰图案精髓的前提下,不断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时尚元素,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参考文献: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第5篇

关键词:蒙古族经济 蒙古族服饰 变化

服饰作为人类最初的文化产物之一,它不仅反映了特定族群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成为从动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独有的文化之一。服饰一定程度上展示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它在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外,还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观念和追求。服饰是没有文字的历史文献,是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途径,也是解读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人民的一张名片,通过它可以认识悠久灿烂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是在该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民族服饰会随着该民族的生存环境、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地适应变化。

一、蒙古族服饰的起源

关于蒙古高原上的各游牧民族服饰的历史发展研究记载散见于著作、史书和论文当中。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蒙古族近代民俗学著名学者罗布桑悫丹在他的著作《蒙古民俗鉴》中提到“远古时蒙古人种身上过着一种纳末的东西当作当身的衣物,据传说,最早期时用叫做桑达利的叶子制作衣服……有传说,无证据,但在很多地方用兽皮和纳末制作衣服……。”对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做了比较有价值的判断。从他的判断中可以看出最早的蒙古族服饰可能从腰围的遮挡物开始的。新石器时代蒙古高原的各部落逐渐开始圈养牲畜,出现了进入游牧经济生活的趋势。这不仅对丰富社会生活精神和物质方面,而且对服饰的材质、种类、样式和制作工艺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蒙古高原上的人们除了食用牛羊的肉和奶之外,用牛羊皮和毛制作毡子、毛线、斗篷、袜子、靴子、大衣、帽子、裤子等衣物。

内蒙古地区著名作家郭雨桥则认为,蒙古族服饰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蒙兀室韦”时期,这一阶段蒙古还在自己的大本营,即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兀”就是“蒙古”。室韦是栅栏的意思。当时蒙古民族已经住毡房,做奶食,从事狩猎和牧业生产。额尔古纳河流域草原辽阔,森林遮日。他们用犴皮做衣帽和长靴,以利于狩猎。因为在《魏书・室韦传》记载,蒙古不论男女,均穿短衣,大襟开衣向反面,风俗与鲜卑相似。公元6世纪中叶蒙古高原上的民族大迁徙使蒙古的乞彦部走出森林从事游牧经济对蒙古的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他们以五畜皮毛制作衣服、靴帽和裤子等,还与当时的契丹人和宋朝有贸易往来,换取绸缎和棉布制作精美华丽的服饰。与突厥、契丹等族过从甚密,衣着受其影响,渐穿右开襟的长袍。据郭雨桥介绍,后来朝廷曾经颁旨,令臣民大襟一律右开。但民间往往固守着“被发左衽”不改,且视为吉祥。直到解放以后,蒙古人还把左开襟的旧制保留在自己的婴儿身上。

二、大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的蒙古服饰的完善和多样化

大蒙古帝国时期圣祖成吉思汗对蒙古部落进行的千户制和万户制改革推进了社会制度,对欧亚远征战争的胜利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切社会变革推动发展了蒙古地区的生产生活及物质交流,至此蒙古地区的游牧经济、狩猎经济、手工业、城市建设和商业都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上述条件的形成对蒙古族服饰文化发展奠定了有利的经济基础。在11到12世纪的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的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到13世纪已经形成了很多官营手工业基地。这些手工业基地除了制作军用铠甲、弓箭、兵器等以外,还加工皮毛、制作毡子、衣服、靴子等日常物品。这些不仅要满足为皇帝、王公、大臣贵族的需求还为普通牧民提供各种日常用品。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习俗,着装打扮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大蒙古帝国及元朝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蒙古族皇宫贵族及大臣随从们用来自俄罗斯、匈牙利、吉尔基斯坦等国的名贵华丽的貂皮和波斯、中原地区的金银珠宝、华贵绸缎制作精美的服饰。据《世界征服者史》记载“他们日常的服饰上镶嵌着名贵的宝石,金银装饰……”可见当时的服饰非常华丽高贵。据了解,元代的衣履款式,既有大的改变,也有大的定型。《蒙鞑备录》曾载:其妇女“所衣如中国道服之类,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 据《普兰迦尔宾行纪》和《鲁布鲁克东行记》记载,当时的蒙古人男女都穿上袍,两侧开口,胸部折叠,左开襟,已婚妇女穿的长袍特别宽松,前面一开到底。衣分冬夏,夏季穿绸缎、织锦、棉布,冬天穿毛皮。一般人的皮袍都有两件,一件毛朝里,一件毛朝外。还有一件家穿的便袍。皮袍的材料,富人用狼皮狐皮,穷人用狗皮羊皮。

1275年觐见忽必烈大汗的马可・波罗描述蒙古族贵族服饰时说,大汗在他的万寿日赐给两千贵族每人一领金袍,他们的颜色、款式、质地都一样,都是金黄色的丝织品。大汗自己也同样有一件这样的金袍,只是用料更加富丽堂皇。同时每人还领到一条用金银线绣成的衣带和一双靴子。在盛大节日里,大汗赐给一万两千名克什克腾(享有俸禄者)每人13套衣服,每套一种颜色,上面都嵌有珍珠和宝石。大汗自己也有13套这样的衣服,只是质地和装饰更加华丽和名贵而已。这可以说明:一、元朝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袍子、腰带和靴子。二、袍靴有官民的区别,也有便服和礼服的区别,万寿日和盛大节日赏赐的衣服都是礼服。

三、清朝时的满化倾向和蒙古各地区特色服饰的形成和定型

据历史记载,12世纪金国时期满洲人的衣服是左开斜领子,布靴或皮靴,梳着辫子。由于从13世纪大蒙古帝国铁骑灭金到16世纪,蒙古族服饰文化对满族服饰的400多年的影响,出现了满洲服饰逐渐与蒙古服饰同化的趋势。当时满洲人穿戴右开斜领长衣、立领直开大衣、红缨大帽、圆帽、布靴、皮靴等。从公元17世纪到19世纪期间,蒙古地区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对蒙古服饰的发展奠定了有利的经济基础。原先的军用手工业开始发展成为生产日用品的手工业基地。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内地绸缎、布匹、和金银珠宝大量流入大漠南北。蒙古人除了加工利用五畜产品之外他们还用绸缎,布匹、金银珠宝制作精美的华丽的服饰。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为了拉拢蒙古王公贵族,尽量利用满蒙共同习俗,对全国范围内进行服饰改革时,在蒙古地区只对上层社会的官服进行了改革。清朝统一全中国之后,蒙古族服饰和满族服饰在保持本民族传统服饰特点的情况下,互相吸取,互相发展。清朝的红缨官帽,薄圆帽、长直襟大衣、长坎肩和各种外罩等皇宫服饰对蒙古服饰影响深远。但蒙古族服饰不是按部就班而是与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有机结合,创造了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款式的服饰,丰富了蒙古族服饰文化。在清朝时期,蒙古族服饰在保持原有的民族传统特色以外,对服饰特色、款式、种类、材料、颜色和缝纫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至此蒙古服饰在继承传统风格特点以外,还具有地方部落特色的服饰开始发展并定型。这些地区部落特色的大致可分为:科尔沁服饰、巴林服饰、喀喇沁土默特服饰、察哈尔服饰、乌珠穆沁服饰、阿巴嘎服饰、苏尼特服饰、杜尔布特服饰、茂明安服饰、土默特服饰、乌拉特服饰、鄂尔多斯服饰、土尔扈特服饰、喀喇哈服饰、布里亚特服饰、巴尔古服饰、乌格伦服饰、阿拉善服饰等等、

四、现当代阶段蒙古服饰的多元化和商业化发展

清末民国以来,蒙古地区的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使蒙古族服饰也发生了变化。上世纪30年代起内蒙古东部区汉族移民逐渐增多并开荒耕地,多数当地蒙古人开始从事农业。随着生产生活的变化人们穿戴轻便的短外套,短棉袄,棉裤,布鞋等。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科尔沁的先生――教书的和看病的,则穿开衩的长衫而不扎腰带。这是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而产生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服饰变化较大,呈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总的趋势是品种、款式、面料、颜色变丰富和繁多。以服装业不甚发达的蒙古国而论,尚有四百种蒙古袍、20种靴子、10多种布匹的款式品种。男装还变化不大,女装各地不同: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女子扎腰带,科尔沁、喀喇沁不扎,布里雅特腰带很窄。科尔沁女子婚前穿斗篷,鄂尔多斯长袍外套乌吉。

男子一般都扎宽而长的腰带,解放前除了喇嘛,普通人不穿黄、红,如今年轻人早已打破这一界限。以前由于生活水平的底下,普通牧民家冬天的皮袍能穿到夏天,夏天的单衫能穿到秋末。“虽甚富不以二衣更代,自新制时,辄服之至于弊”,季节更替和候补衣服很少。近年来,这种现象早已有改变。以前多穿香牛皮靴、生牛皮靴,如今轻革皮靴、马靴渐渐取而代之。有些方面有向窄瘦、轻便、简单变化的倾向。如阿拉善男袍过去下摆宽大,现代变紧变窄,这样骑马不方便,就在腿下一尺六寸的地方开了衩。领口变矮变低,袖子短到跟胳膊一般长。以前接马蹄袖,现在除了隆重集会庆典,配上有顶子的帽子,才接马蹄袖以外,平时已经不接。整体上看,袍子、靴子都没有古代厚大笨重。在一些半农半牧区,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长袍高靴已经很不方便,短衫和鞋也就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我国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及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客观上激励了蒙古族服饰业的发展。蒙古族服饰款式、种类、材料多样化,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蒙古服饰的魅力。现在越来越多的蒙古人在节假日、婚庆、寿庆等欢快的日子穿着华丽时尚的本民族服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蒙古族服饰正向时装化、礼仪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古拉泰・阿尔泰扎布译.蒙古秘史 (现代蒙古语版)[M] 2007,8.

[2]普日莱桑布.蒙古族服饰文化 [M]. 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3.

[3]赤老温・达来.蒙古史 [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4.

[4]苏婷玲.蒙古族服饰文化 [M].文物出版社,2008,1.

[5]孙萨茹拉.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 [D].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

社会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李立立.蒙古服饰图案文化研究 [J].大家,2010(7).

[7]苑秀明.蒙古族服饰美学特征分析 [J].内蒙古艺术,2008(1).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第6篇

关键词:礼制精神 服饰纹样 装饰特色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有成文的“五礼”,最早的有关服饰纹样在礼制中反映的记载是在《虞书·益稷》篇中:“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意思是说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衮服十二章”的起源便是由此而来。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到了周朝时期,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皆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朝设礼官掌管天下礼仪,并把这项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因此,如果分析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那么,主要表现的就是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

二、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的特色发展

1.从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服饰图纹的普遍性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图纹去强硬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这在纹样题材内容上显示得较充分,例如前文所提到的,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十二种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亚形)。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之意;龙是神明的象征,同时又不可捉摸,取意应变;山,象征王者的崇高;华虫(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洁;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象征决断;黻作两已相背,象征善恶分明等。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而明、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2.从纹样色彩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其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例如《周礼》中规定:“黄帝冕服,玄(黑)衣、赤(红)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尚书大全》中记载十二章纹的色彩是:“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另外,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祭祖时服色要用玄,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厉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贞观四年规定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而黄色自隋朝开始则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据《清史稿》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这说明清代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衣服的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严谨苛刻。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第7篇

历史演变古代服饰变迁内涵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它的产生和演变,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理、历史以及、生活习俗等,都有密切关系,相互间有着一定影响。本文以时间为序来展示中国服饰文化潮流的变迁及背后所反映的各个时代文明的演进。

一、秩序井然的服饰——自夏至西周时期

周朝作为最强盛的奴隶制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安定天下。表现在服饰上,如不同场合要穿戴不同的服饰,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的等级差别,形成了一整套的冠冕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从此,服饰开始标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以便“分贵贱,别等威”。

二、从百花齐放到趋于一致——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战国时期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在服饰上也各显其地方风格与文化风采,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如春申君的3千食客中的上客皆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婢妾均披绮披纱;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鲁国的儒者服长衣、褒袖方履,等等。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统一的实现,服装风格也逐渐趋于一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形成了正式完备的冠服制度。

三、胡汉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分崩离析。正是由于战争,北方民族的游牧文化、西域文化与汉族文化碰撞、融合,使得中国服饰文化进入到一个追求时髦、胡汉交融、奇装异服盛行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汉服中的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融合了胡服的特点。同时,受先进的汉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北朝各族纷纷推行汉化运动,仰慕汉族衣冠服饰,形成了“群臣皆服汉魏衣”的状况。

四、开放浪漫、异彩纷呈——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造就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的唐朝服饰。尤其是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唐代的女装颜色鲜艳,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如在衫、裙之外还有披在肩上的长围巾“帔”。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面。这种装扮使唐朝女装形成袒胸、裸臂、披纱、大袖、长裙等极为开放的风格。

五、质朴保守——宋朝时期

宋朝统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学,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倡导,其目的在于去掉人们的任何反抗意识。这种理学观念影响到人们的着装,使宋朝的服装一改唐朝服饰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服装造型封闭,拘谨保守。颜色严肃淡雅,色调趋于单一。另外,两宋时期,边患不断,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官僚队伍和军队的壮大,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此统治者三令五申,要求服饰简约淡泊,力戒奢侈铺张,从而形成了以后质朴淡雅为宗的一代审美标准。

六、异地胡风——辽金元时期

作为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又一高潮,这时期的服饰既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特色又有融合的色彩。服饰大多用毛织品并且制作较为简单、实用,易于马上作战射猎。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筒靴。元服则吸收宋服形式,官服款式较特殊为窄袖、盘领、缝掖,独具特色。

七、继承创新——明清时期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帝国后,对服饰也有统一的要求。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对民间的男装也有规定,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

清朝作为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在服装史上也是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服是中国古服与近代服的交接点,它的存在是以后发展到近代男士的马褂长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清代还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到了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八、古代服饰共同的内涵

中国古代服饰潮流演变中真实地反映了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生活和风貌。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又有共同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中包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故上衣玄,下裳黄”。乾即天,坤即地。天未明时,天空是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黄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黄色。人们穿着上玄衣下黄裳,拜祖先、祭天地,以此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为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

中国古代服饰还体现了大一统观念。几乎每个统一的王朝都对服饰有统一规定。秦始皇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规定——以黑为最上。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此外,明朝流行的一统六合帽和平定四方巾也都带有大一统的色彩。

中国古代的服饰在相当长的历史里,不断吸收其他外来文化和异族的服饰文化元素,造就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永远流行的中国服装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今中国服饰在不断地融入国际潮流,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个符号,焕发出越来越瑰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缪良云.中国衣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第8篇

一、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的原则与特点

作为一门叙事性很强的表演艺术,使影视表演中对服装的设计产生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元素的特征,如创意性、虚拟性、戏剧性等,这些特征体现在影视剧中的各个环节。对于古装影视作品中的服装来说,这些特征体现得更为明显,特别是虚拟性和创意性相对现实影视剧更加忽略了实用性。虚拟性体现在可以将古装影视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身份地位更好诠释出来,与现实社会区别和比较,让观众更具心灵感受,同时,再现历史不等同于对历史的复制,在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上不应该拘泥于历史发生的真实性,而更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其创作和升华,时时引入创新的元素,正确运用创新的思维贯穿于对古装设计的操作中。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如今的古装剧在服装的设计上增添了新的创作特色,一方面,在色彩、面料和造型上都带有浓重的象征性意味,注重色彩的绮丽和视觉完美,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感受。另一方面,服装采取夸张式的造型和意境的渲染,一般在历史服饰造型和色彩的基础上,更加夸大对古装设计以突出服饰的亮点,在设计中刻意加入舞蹈等元素作为衬托,表现舞台效果和特殊意境。所以,21 世纪的中国古装电影是对艺术造型的把握和艺术美感追求的完美结合,把握古装影视剧中服装的运用特点是古装影视作品中服装设计和创作思路的基本原则。

二、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虚实体现

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所追求的是一种 “出之贵实,用之贵虚”的理念, “实”是为了把历史和自然真实表现出来,“虚”是为了增强古装影视剧中的艺术感染力,虚实结合营造出最佳影视效果。即对艺术形象的创作和塑造不仅仅受制于原型,而应灵活自由展现艺术形象的丰满充盈,从而完成影视剧中各个因素的塑造,并在把历史和时尚融为一体的基础上用一种新的视觉表达方式体现古典美,从各方面的创作素材比如古籍、文物等,发掘传统文化的本质,寻找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体现出 “实”的部分。

在影视剧 《赤壁》《无极》《夜宴》等剧作中都有体现,比如电视剧 《水浒传》剧中的人物服装设计,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宋朝的绘画、浮雕以及瓷器等,以历史遗留下的痕迹设计出梁山好汉的各种服饰,特别是水军的几种服饰是从 《清明上河图》中挑担人身上得到的灵感,由此设计出阮氏兄弟身着的衣物特点。

在以 “实”的基础上,合理运用 “虚”的设计理念,使古装剧不仅符合历史真实情况,而且适合当代人的审美认知,服装设计师在创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挥和演绎,古典和前卫两者兼具。比如在 《大明宫词》一剧中,唐代鲜明的服装特点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整个剧中服装设计在整体上表现历史上唐代的鼎盛状态,衣物在细节的设计上尤为突出,如半胸式拖地长裙、领口宽阔并有弧度、颜色艳丽多变等,给人以富贵飘逸的感觉。 “虚”在此被很好地体现出来,即在原汁原味的模拟之中透露出浪漫主义的情调,这无形中给历史增添了新的现代元素。

再比如影视作品 《乱》中服装色彩的大胆和鲜艳象征了一种地位和权力,而 《英雄》里服装色彩的设计随着人物的情绪和命运而变化,设计者巧妙运用这种服饰颜色的反差区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步调。在当今古装电影的服装设计中,虚实的结合运用不仅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而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意境美表达

一直以来,中国的古装影视剧中对服装设计的精神内涵总体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潜在的意境之美,这也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键的部分,服装作为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文化存在形式,随时在向人们传达着有关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无一不传达着真实的感情流露,有无形和有形之分,而无形的艺术认知感觉便被称为意境,它是情景统一的产物。从审美的情趣和艺术技巧都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共鸣,拿 《红楼梦》一剧来说,剧中人物的服饰同形象都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意境,主人公贾宝玉的衣着服饰非常鲜明体现了情与景的融合,从不同场合的服饰到服装材质的变化以及配饰都很好刻画出人物的政治背景和历史环境。贾宝玉过于华丽的装饰也体现出这个人物的女性化特点,给人以柔美形象的感觉,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对贾宝玉服装的设计也向人们表达出一种风格意境,他的服饰具有浓厚的生活根据,是被提炼出的艺术化的形象代表,因此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美的视觉感受。

从审美的角度和服饰文化来说,中国古装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除了在设计形式和色彩程度上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还可以使人们产生很多关于美的联想和感知,给人们以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愉悦。《梁祝》 《倩女幽魂》都体现出影视服装的华丽和暗示,使主体与客体结合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如 《红楼梦》剧中宝钗戏蝶一幕,服饰在这里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因为此刻的宝钗与之前形象格格不入,质朴、自然的服装使得人物的形象并没有违背之前的定型,而是与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更为贴切,短暂的欢乐却又是为了反衬黛玉葬花的悲凉之感,这种哀乐共鸣的手法更突出了悲的主题。不同的审美形象在不同的环境里被服装设计的衬托表现得浑然天成,这便是古装剧中服装设计带给我们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美感,即便是西方,在艺术原理和意境的表达方向也是同步的,只是不同文化氛围罢了,在我国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使我们更客观地看到中国国际化的发展和趋势。

四、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由于当代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利用原有的传统服装思维和服装材料对古装影视剧进行设计,已经束缚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古装影视的发展。《英雄》 《大明宫词》众多影片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这些方面进行再次设计,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体现出来,服装材料的再次改造可以使古装影视剧的服装与现代服装差别更明显,古装剧对于服装的要求更习惯于展现夸张和创意的特点。在古装影视服装上加入银丝、亮片等有光泽的饰物,使其更加精美华丽,更具现代色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装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 《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剧中,在服装上参考唐代的面料式样,将金色大量奢华地应用到服装的设计上,衬托出唐代皇宫贵族的奢华和高贵。此外,服装上图案的设计和位置也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起到一定的影响。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图案一般以许多不同形式的配饰放在领口、裙摆等部位,这些边缘部位甚至整个衣身运用了大量的图案,图案运用的不同部位可以突出视觉的重点和加强服装线条轮廓。不仅表现出人物的气质和地位,而且可以起到聚焦的装饰性用途,图案内容的选择在古装影视作品中也具有一定的标识作用。例如古代表现文人墨客一般将书法或者儒雅的动植物应用到服装的设计中,可以充分表现其文质典雅的气质情怀,而一般以花朵的装饰图案表现人物活泼、洒脱的性格特征。

五、我国古装影视服装设计的发展和前景

总而言之,古装影视服装设计的进步和发展在今后的路途上还有待努力,需要不断从创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和探索,从而增强其艺术修养和审美内涵,为在影视行业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继续奋斗。主要趋势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服装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被大众平民化的趋势所替代,体现了社会文明成果的共享,如今的古装影视以其自身的特点与现代社会互相融合渗透,并引导和诱发了现代服装的流行和演变,也成为人们效仿的参考。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身着传统服装风格的人们,传统服饰设计在现代文化中被日益改变,并将随着古装影视作品的发展而越发国际化。另一方面,要了解古装影视中服装设计的真正内涵,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某一作品的评价和欣赏,也不能只看到片面的创作和设计,将来的古装影视服装的设计会更加高效创新,应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独特风格,迎合国际时装模式之下的产业发展。逐渐促进设计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为现代流行服装及相关产品的设计文化,使古装影视中的服装设计成为媒体行业重要的组成因素。此外,在一定环境下可以对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进行收藏和拍卖,增加影视产业的附加值,使那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延续它带给社会的深远影响,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影视产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