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会理财的方法

学会理财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6 17:58:43

学会理财的方法

学会理财的方法第1篇

一、目前我国财务理论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出现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此时财务理论研究的重点是财务概念和财务关系。规范研究方法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式,其基本研究范式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搜集并梳理相关文献,最后通过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得出用文字描述的研究结论。

实证研究方法出现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取得数据,利用统计推断的理论和技术,对实际经济现象(或会计现象)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基于理论与观测的并行发展,而理论与观测又通过适当的推断方法得以联系。它的本质是回答“实际是什么”,该方法强调“假设数据检验”三个关键环节,其核心是通过大量的经验证据验证或修正前人的理论与假设,其目的是预测和解释现实现象。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研究范式是:首先提出假设,然后收集样本数据并建立分析模型,最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数量特征的研究结论。

二、两种财务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一)两种财务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

1、适用于财务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财务学发展初期,财务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强化对包括财务概念、本质、假设、职能、原则、内容等在内的财务基础理论和财务法规的研究。由于这些价值层面的东西往往是难以量化的,因此此时的财务理论研究方法应以规范研究为主,从宏观上构建财务基础理论体系和框架。随着财务学的逐步发展完善,财务理论研究不断向纵深拓展,研究的重点由财务基础理论体系和框架向更加具体的问题延伸,这就要求财务理论研究方法从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过渡到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通过对大量财务现象的探讨不断总结出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对规范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完善与优化财务基础理论体系、丰富与拓展财务应用理论体系。

2、研究对象的差异。一般来说,对宏观层面问题的研究,如财务理论结构与框架的构建、财务法规、财务关系体系等财务理论中的上层建筑,只能通过运用以“理论性问题假设”为基础的“系统性概念”方能完成,因此主要选择规范研究方法;而对微观层面问题的研究,如投资、筹资、收益的实现与分配活动如何开展等,则应选择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精细的计量与分析,它们是一切宏观财务政策与财务制度创新的微观基础之所在。即,对于那些不能量化的问题的研究,应选择规范研究方法,绝大部分价值层面的问题一般都是无法或不宜量化的;对于那些能够量化的问题的研究,尽量选择实证研究方法,如对资金筹措的经济性、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运营资金管理的高效性、投资收益与风险权衡、股利政策的优化、财务活动的开展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问题的探讨,可较多地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可提高财务决策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3、研究逻辑过程及研究目标不同。规范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一般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出发,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出结论。规范研究方法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价值主体(人)对价值客体(即客观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能否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评价性陈述。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关注人的理想。规范研究受个人价值观、伦理心理的影响。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归纳法,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对假设进行验证以求得近似正确结论的方法。实证研究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是对客观事物的状况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的事实性陈述。它侧重于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后果以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这种方法在使用中,主要依据一定的前提假定以及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来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由实证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

(二)两种财务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

1、两种财务理论研究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

(1)规范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①内在逻辑的缺陷。规范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演绎主义方法论。演绎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前提制约,而前提是否正确,在演绎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这又必须依赖归纳法和其他科研方法得出一般原理作为演绎的前提。通俗地讲,只要前提假设正确,通过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正确的。然而,逻辑之真并不等于事实之真,而且一旦前提假设错误,那结论必然错误。②价值判断的大量运用,致使研究结论主观性强。与实证研究方法相比,规范研究在对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具的选择上,相对就不能始终保持一种客观、超然物外的态度。规范研究在搜集数据资料时,研究者会根据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取舍,从而有利于自己研究结论的形成。③研究结论无法很好地对实务进行解释和预测。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如果你要过一条河,规范研究它无法告诉你以前人们是建造桥梁过去的,还是摆渡过去的,只会告诉你应该建造桥梁过去,还是摆渡过去。因此,规范研究更注重哲学性,而忽视对实务进行解释和预测。

(2)实证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①财务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问题,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涉及到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的利益。因此,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无法完全摆脱价值判断。②研究人员在建立财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理论模式的建立,都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价值观的影响。③在选择变量、建立数学模型时,有些影响因素无法量化。模型变量的选择影响着关系分析。以消费函数为例,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物价、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等,而研究中,我们常常只考虑收入一个影响因素。④统计上因果关系的局限性。作为模型必然有所抽象、有所简化,绝不可能再现实际中因果关系丰富多彩的各种规定性。并且,统计模型是进行假说检验的一种手段,其检验的本质是证伪,而不是证实。所以,统计分析无论多么高级、精细、复杂,也不可能证实实际上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2、两种财务理论研究方法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一方面规范研究的理论成果需要依靠实证研究方法来检验、证实或证伪,否则会导致从概念到概念进行循环论证,这样形成的未经具有说服力的实证检验的财务理论的可靠性是令人质疑的,很难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发展成为科学理论。纯粹的规范研究只会以不充分的论证方式接近认识的客体,极有可能陷入社会学大师布迪厄所谓的“只凭借自己的思考就认为能理解社会事实”的自生社会学陷阱,导致理论远离实践,缺乏对实务的解释与预测能力,从而偏离了理论研究的初衷。同时,在规范研究中,人们所持有的价值判断和行动准则几乎始终取决于一系列的“真实”说明。在规范研究中,不论运用归纳法或演绎法,都离不开通过实践去检验,也就是说要同实证研究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证研究方法也并不完全是客观的,它会受到研究者思维方式、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到实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这是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利用实证法追求客观性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同时,实证研究的最终成果只有通过抽象逻辑思维的规范,才可能升华到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在对统计计量分析结论做出理论上的诠释并建立理论模型时,也依赖于前人规范研究的理论成果。

三、财务理论研究方法选择的启示与思考

(一)财务理论研究方法现状。时至今日,规范研究方法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实证研究方法在运用中存在明显的不成熟现象,集中体现在借鉴过多、创新不足,一般是利用国外完善的模型来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实务,真正提出基于我国特定理财环境的、具有开创性的实证理论与假设的并不多,从而制约了实证研究成果所具有的解释和预测财务现象功能的充分发挥。

规范研究方法在我国现阶段财务理论研究体系中应占据主导地位,但实证研究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通过实证研究成果来验证规范研究成果正确性的同时,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规范研究建立的财务理论框架,财务理论应当既有骨架,也有血肉。其次,财务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紧密联系实际,为财务实践做出贡献。财务理论研究需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开辟新的、满足我国财务实践需要的研究课题,以便在此基础上创建新的财务应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我国财务实践过程中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难、热点问题也期待着实证研究成果的产生。最后,在一定范围内尝试实证研究方法,可为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转段工作奠定基础。随着我国财务学的逐步发展完善,财务理论研究不断向纵深拓展,财务理论研究方法必然由规范研究为主过渡到以实证研究为主,现阶段的实证研究即使不成熟,但也可为其在下阶段的大规模推广积累丰富的研究经验。

(二)实证研究方法是财务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1、与规范研究方法相比,实证研究方法所具有的优势。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运用实证研究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为推动财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规范研究相比,实证研究方法之所以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青睐,是由于其方法论基础建立在价值中立、强调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三个基本观点之上。

(1)注重于定量研究。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可见,用数学知识对财务科学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中的模型,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和严谨、缜密的数理逻辑,很容易地把要研究的财务问题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精确的描述,使人们对财务问题有一个定量的认识,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更深入地解释和预测实务,为制定政策服务。

(2)价值中立。价值主要在两方面影响科学研究:一方面是研究者本人由于个人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因素之间形成的各种不同的个人偏好,这些偏好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研究过程;另一方面是研究者在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结论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研究结论可能被认可的程度、被哪些人认可等因素。因此,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将影响研究的进程。

(3)可重复性。实证主义起源于自然科学,因此进行会计实证研究必然会像研究物理实验一样可以重复。实证研究论文不仅公开其研究过程的设计(理论依据的选择、假说的提出、模型的构建、数据的收集、分析的结果与解释),他们还会说明其数据的来源,作者一般都在论文的最后附上一句索取数据的方法,并表明愿意提供重复其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2、实证研究方法的意义。财务理论研究方法是人们在探求财务理论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途径或活动的总和。对财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在促进财务理论科学、客观、有效,进而使其成功地指导实践、遏制财务信息失真以及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促进财务学科的繁荣和财务理论的科学化。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务理论研究方法是进行财务理论研究的前提,是财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样需要运用适当的财务理论研究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财务理论研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在于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财务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要与研究的问题本身以及当时的外在环境相适应,要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财务理论研究方法,只有正确地运用财务理论研究方法才能提高财务理论研究水平,促进财务学科的繁荣和财务理论的科学化。

(2)科学揭示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信息保障。财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应用已有一段时间,并日趋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但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对方法论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对财务理论实证方法的研究更少,对为什么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以及应该选择哪一种实证方法来研究问题的探讨几乎没有。探讨我国财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状况及其应用等问题,有利于规范财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并能够使实证研究方法更科学、更有效地运用,最终客观地揭示我国资本市场、公司治理、审计等领域的运行规律,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3)更好地发挥财务理论解释和预测功能。实证财务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研究财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根本意义在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剖析财务实证研究方法的本质属性,从技术方法的角度分析财务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以便使研究者更好地选择和运用财务实证研究方法,从而在财务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结出丰硕的成果,更好地发挥财务理论解释和预测功能,以指导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

(4)规范我国实证研究方法,提高我国学术研究质量。尽管十多年来,我国实证研究方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实证研究方法应有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因此,开展对财务理论实证方法的研究,无疑有助于规范我国实证研究方法,提高我国学术研究质量,科学、有效地解释和预测财务现象及其实务,揭示经济运行规律。

3、开展财务理论实证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实证研究应立足于我国企业的理财环境,增强实证研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由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应大力倡导做开创性实证研究,推动我国财务应用理论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理财环境的复杂性和财务范畴的宽泛性,也为我国财务应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众多的研究领域。

学会理财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革新

财务管理课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以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需要采用具体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方法以解决企业实际的财务、金融问题,属于应用型学科。而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现财理念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反映出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了,所以,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目前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革新。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与特点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

财务管理课的性质属于管理学范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既然财务管理课属于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比如如何做资金的预算、如何进行业绩评价,这些都要求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财务管理课的教学不能脱离其自身特点。

(二)财务管理课的特点

财务管理课的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发展变化速度较快,学科体系庞大,内容繁多难度大,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可操作性、系统性、跨学科性等特点的课程。

二、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使教育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如何培养出具有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快速投身到实际生产中去的人才是民办高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入了解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和修正教学计划已成当务之急。结合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特点,财务管理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三、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改革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及WTO的加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一)目前《财物管理》课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之处

1、课程衔接不合理。财务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很广,学生一般要在学了经济数学、统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课程之后,再来学习财务管理学,但是目前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财务管理学的教学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地运用了概率统计和线性规划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学校并未开设这两门课程。

2、课程内容的重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一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会涉及,造成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通常不同课程是由不同教师授课,这就造成有些内容重复讲授,导致学生重复学习,浪费不少时间。

3、教材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近年来,资本经营、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问题等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几乎未涉及到上述问题,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相比已显滞后。

(二)财务管理课教学内容的革新

1、加强教材建设。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和理财工作的、具有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把握新形势下的课程建设,选择合适的内容新颖、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环节。

2、协调相关课程的交叉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从学科发展角度看,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融与沟通日趋增多,有时需要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做到分类务尽。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尤其是具备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结合教学目标,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的规划与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太多的重叠,同时这些课程最好由一个教师讲授,这样便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3、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四、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财务管理课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虽然注重了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比较单一,基本上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还难以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学与实践脱节也是值得重视的。学校的实习工作一般是安排在全部课程学完之后,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不能及时获得感性认识,造成其理性认识也必然是肤浅的。

2、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量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得手段越来越多,信息的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高等院校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窗口,必须拥有最先进的教学和学习设施。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未被普遍运用,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同时也影响了所获取信息的质量。

3、重视吸收知识,忽视应用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难以在课堂上消化知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因此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根据财务管理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尤其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于改进财务管理教学效果比较好:

1、案例教学法。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将案例教学贯彻始终。财务管理案例一般有诊断型和决策型两种。诊断型案例主要描述财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具有借鉴作用;而决策型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两种方法可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使用。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2、情景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一种模拟的环境里,学习职业所需知识,比如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时炒股,最后根据各人炒股业绩考核成绩。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有针对性的介绍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归纳比较法。财务管理课程中计算公式及方法非常繁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通过归纳类比来掌握其规律。归纳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信息的记忆,掌握教学内容。比如,资金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但由于难度较大,常常使学生感到头痛,如果使用归纳比较法,便很容易使学生掌握。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使学生较容易掌握其方法。

4、启发式教学法。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够触类旁通,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能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与课堂讲授充分结合起来,效率高,信息量大,教学更直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表格、图形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作为主讲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传送到互联网,供学生自由下载。这样学生可以提前通过下载教案和课件了解教师的上课思路,使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课堂。

2、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放映幻灯片,没有生动的讲解,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散漫,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同时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形体语言等,将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学生、优秀的教学法要三位一体,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疆.《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2、王书明.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沈航.关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19).

学会理财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中国财税法学、理论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内涵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标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1]发展观作为意识形态,其正确与否,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发展问题上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与基本方针。我们党历来重视发展观问题,也在不断探索科学的发展观,但一直没有将之明确表述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充分估量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高度对发展的内涵进行的科学凝练,抓住了发展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揭示了发展的核心和实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谋求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适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良性发展形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崭新发展理念,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概括说来,新的发展观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4]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取向和核心理念,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对重大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对重大社会关系进行“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核心是“统筹”,充分体现了完善之意。这“五个统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二个基本要求。要科学地把握、正确地认识、全面地理解“发展”的内涵,就要做到“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不仅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认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要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解决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基础性工作。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理论创新的指导

(一)中国财税法理论研究之现状

中国财税法研究在老一辈以及新兴一代财税法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7]其基本范畴体系也已经提出并对某些核心范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8]在具体制度研究方面,也具有诸多建树。从中国财税法学近些年来出版的学术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来看,[9]可以说,中国财税法学已经初步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财税法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严峻挑战。从数量上来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的确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印象,但从质量上来看,就不是那么令人乐观了。中国财税法学界仍有一大批文章是照搬照抄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其文章与其说是法学论文,不如说是财政税收学的论文,但作为财政税收学论文又明显感到理论层次不够,达不到经济学论文的水准。中国财税法学界的研究大多是应时之作,能够对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进行高瞻远瞩论述的论文仍是凤毛麟角。关注财税法具体制度建设的论文很多,但真正具有财税法理论味道并能够窥探中国财税法理论之精髓的论文数量仍然不多。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找准方向并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与繁荣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如果选错方向,中国财税法学只能在表面的繁荣景象下原地徘徊。在我们已经迈入新世纪征途上的时候,中共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给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理论创新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哲学,也是指导社会科学发展的哲学。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并以此作为学科发展的指导方针,定会对学科的发展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财税法学发展到今天正需要一个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财税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门尚不成熟的学科,其发展更离不开创新。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以人为本对中国财税法研究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财税法学的发展也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国家从获取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都是税收国家,税收是联系现代国家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税收是国家得以存在并能够履行其提供公共物品职能的必要条件,税收也是现代国家的人民得以享有政治权利并获得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必要条件。现代财税法作为规范财税关系的法律,其本质既是国家获得财政收入之法,又是纳税人权利保护之法。而现代国家的纳税人与公民的范围是大体相当的。因此,财税法学贯彻以人(纳税人)为本的思想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财税法学的二十年发展历程实际上也体现了对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视与追求,从“税收权力关系说”到“税收债务关系说”从某种意义就是财税法学发展从以国(国库)为本向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变。但中国财税法学从整理上来讲,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真正全面贯彻。中国财税法研究仍然是以国家的税收权利为核心,仍然以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为重点,对于如何依法制约国家课税权的滥用,如何更好的保障纳税人当家作主的权利,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中国财税法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以现代城市人为本,而没有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纳入财税法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中。由此,农民的众多财税法问题也就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比如我国长期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所造成的农民收益向工业领域转移的问题,农民收入低于城市职工,却要负担高于城市职工的类似个人所得税的农业税等等。这些问题更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具有“本土性”的财税法问题,也是我国财税法学能够为世界财税法学贡献一份特殊知识的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可以使得我国财税法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能够使得我国财税法研究更好地把握中国的核心问题。

2.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对中国财税法研究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这种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中国财税法学近些年来的研究虽然有重大突破,也初步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也呈现出零散化、个体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中国财税法的研究往往体现在一个一个问题的突破,一个一个制度的研究,非常零散,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逻辑结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就问题研究问题,就个案研究个案,没有从整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来审视财税法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将财税法学的概念、范畴、理论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正好为中国财税法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面统筹要求财税法学研究必须把基础理论研究与具体制度研究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的长远问题研究与当前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必须把国外财税法学研究成果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理论引进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研究与相关部门法的研究以及相关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以上这些财税法学研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个宏观的、长远的全面统筹和协调规划的发展观的指导。唯其如此,中国财税法学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才能走上通向光明的发展道路。

(三)在科学发展观下创新中国财税法理论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它对各门学科的发展都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中国财税法学来讲,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化为财税法学理论创新的思路,否则,谈论这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就有空谈之嫌。

1.创新中国财税法学研究方法

方法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途径、手段和规则的总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学科,没有方法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学科发展的突破。

财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整个财税法学的学科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许多基础理论问题尚处于空白,许多具体制度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财税法学的学科建构需要财税法学界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一学科建构的过程中,方法论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科学史上的大量史实证明,任何规律的揭示、理论的创造都得益于恰当方法的运用,没有方法的科学运用和创造,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加快财税法学研究的步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财税法学的方法论问题,财税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税法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没有财税法学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创新,就很难有财税法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没有财税法学方法论的发展与成熟,就很难有财税法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成熟。[10]

近些年来,中国财税法学引进了很多先进的财税法学理论和著作,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著名财税法学著作的大量引进大大拓展了我国财税法学研究的视野,这些财税法学著作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莫过于方法论上的启示。[11]从宪法、行政法和民法角度研究财税法,结合判例研究财税法,从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研究财税法,从法认识论和法实践论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财税法等等,这些研究方法逐渐在我国财税法学的研究中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在财税法学研究中,特别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社会分析法、个案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等。在财税法学研究中,既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运用某种方法,更需要多种方法的交叉和综合运用,以期更全面地把握被研究对象。

2.构建中国财税法学的范畴体系

财税法范畴是指概括和反映财税法现象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认识财税法现象的过程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些定型化的概念和术语。范畴是理论思维的工具和基本形式,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构造科学理论的基本单元,是学科和理论的标志,是学科和理论发展的动力。范畴的研究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根据财税法范畴概括和反映财税法现象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财税法范畴分为一般范畴、基本范畴和核心范畴。财税法的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构成了财税法的范畴体系。[12]

有了完整的财税法范畴体系,进行财税法研究才能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全面协调。至于我国财税法学的核心范畴是什么?有哪些基本范畴?有哪些一般范畴?这些问题需要中国财税法学在发展、创新中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财税法学范畴体系。

3.转换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范式

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最早提出来的,是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库恩所说的“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13]研究范式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的包括规律、理论、标准和方法等在内的一整套理念和信念。它是某一领域的科学共同体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模式与框架,对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在财政法学领域存在两种研究范式:国家分配论范式和公共财政论范式。在税法学领域中也存在两种研究范式:权力本位范式和权利本位范式。目前中国财税法学界正在进行着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两种研究范式在财税法学中分别体现为两种学说:税收权力关系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税收债务关系说的提出及其发展与完善直接导致了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一致以来处于低水平研究和封闭研究的状态之中,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团队精神和财税法学术共同体。研究人员大多缺乏财税法学的学科意识和创新意识,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而存在,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和研究框架,没有对传统财税法学研究予以批判性的审视并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造。归根到底,就是缺乏财税法学研究的范式意识,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研究中进行范式转换的革命性意义。

财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在理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财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带来了财税法学的革命与财税法学的重生。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的财税法学是建立在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的基础之上的,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是现代财税法学理论体系建立的根基,是现代财税法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就不可能有现代的财税法学,甚至根本就不会产生一个独立的财税法学。[14]

中国财税法学已经有不少学者在推动着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但仍然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将来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沿着学界的这种研究范式转换的道路走下去。

4.拓展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空间

在完成了创新中国财税法学研究方法,构建中国财税法学的范畴体系,转换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范式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工作之后,所要进行的就是拓展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空间。

中国财税法学的空白之地仍然很多,财税立宪、财税民主、财税法的基本原则、财税法的主体理论、行为理论、责任理论、救济理论等等仍然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范畴体系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之上去拓展这些领域必然能够统揽大局、推陈出新,迅速攻克财税法学上的一个个难题。

5.加快中国财税法学的制度建设

中国财税法学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中国财税法治建设正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理论发展的源泉在于实践的推动,恩格斯的那句名言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然,中国财税法学要想获得巨大的发展也必须关注实践,必须能够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给实践以理论指导。

学会理财的方法第4篇

一、创建中专财会教学方法新模式的必要性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首先,传统的那种采用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力求使中专生学会所有内容的教学方法是不切实际、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恐怕只能是事与愿违,其结果很可能导致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其次,只片面重实务介绍,忽视理论概括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也是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笔者认为创建中专院校财会教学方法新模式的目的是希望财会教学能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师在讲解好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引导中专生自觉自主地分析问题,培养其创造性、发散型思维,最终引导中专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可能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人才。

二、当前我国中专学校财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尽管中专学校已开始认识到“财会”是一个发展变化很快的实用科学,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软、硬件设施更新慢等原因,对财会教学方法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如下:

(1)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是一个发展变化快的学科,相关的制度一直在修改和添加,中专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很难跟上时展的。大多数教师只从事会计的理论教学工作,不重视实践知识的更新;有些教师甚至是出了校门就走上了讲台,十分的缺少从业经验。由于这些教师缺乏操作实际经济活动的经历,也就很难在实验课教学上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2)目前,虽然多数中专学校都配有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以提供学生实习、实验需要,但是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导致实验室软、硬件配备明显滞后于目前的企业需求情况,根本就未达到仿真的要求―――没有完整的财务模拟数据系统就不能保障实验需求。

(3)我国中专学校普遍存在财会专业教师队伍缺乏利用网络来教学经验的现象,中专学校并没有将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纳入教学管理计划,在时间上没有相应的安排,更没有培训的经费保证。因此,出现教师不能紧跟时代要求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

三、创建中专财务教学方法新模式的具体对策

1.情景演示教学法―――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情景教学法能将传统教学方式中一些难以表达清楚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和实务,利用计算机网络模拟实验教室、财务管理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讲解。如讲公允价值再次引入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时,要讲清其影响,就要明白公允价值如何计量,而公允价值的计量通常是十分复杂的,中专生几乎从未经历社会实践,社会经验相当贫乏。如果能采用图片(公式)、实例等形式制作出极为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授相配合,就能较容易的使中专生对这些内容掌握、理解;又如,教师可以通过财务管理教学软件将编制预算,甚至可以将财务分析的全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学会理财的方法第5篇

本文作者:黄爱英 工作单位: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

(一)在培训对象上,变单一性为广泛性。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会计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规范财务管理行为,这对在信息闭塞、文化落后,且因财会工作管理混乱而屡屡出事的农村中小学来说,仅考虑提高会计、出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远远不能解决农村中小学财务工作管理不规范问题。因此,要扭转农村中小学财会工作被“轻视”局面,必须扩大农村中小学财会工作培训对象范围。1.加强主要领导特别是法人代表的培训。《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目前,大多数学校负责人财务知识匮乏,任职前要对他们进行财经法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意识,改变他们只重视教学管理而轻视财务管理的错误做法,将财务管理与教学管理一起抓,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财务管理。2.加强财会人员的培训。以财会人员继续教育为契机,结合当前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的实际,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培训方案,使继续教育性质的培训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让受训后的财会人员都能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本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充分发挥财会工作的服务职能,当好领导参谋,做好学校后勤保障工作。3.加大财会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广播、宣传栏、以会代培等形式,宣传财会知识,把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好处和无视财经纪律的危害性宣传到广大教职员工中去,让他们重视并支持学校财会工作。(二)在培训方式上,变单调为灵活。传统的培训方法使培训内容陈旧单调,导致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对培训失去兴趣和耐心,同时,指令性的培训忽略个人需求,学员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因此,应创新中小学财会人员培训模式。1.推出菜单式培训服务。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掌握财会人员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培训套餐,套餐内容分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学习中,除完成必修内容外,财会人员可以自主选择选修内容。2.实施课堂实践性教学。财会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要求财会人员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入课堂实践性教学,以优秀财会人员处理会计具体事务为实例课件,指导学员快速掌握如何建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资产管理、财会档案管理、票据管理等实际操作。3.组织外出参观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财会人员到发达地区先进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加强与发达地区学校财会人员交流沟通,借鉴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财会人员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推动农村中小学财会工作有序开展。4.加强网络学习。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和远程教育平台,加大培训力度。通过网络学习,及时掌握新的财经法规政策,了解财会行业发展动态。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出财会人员学习教育奖励办法,鼓励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积极参加函授学历教育,通过参加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考试,不断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三)在培训内容上,变专业化为多样化。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工作力不从心,只能简单应付。抓好财会人员培训工作,是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以财政、教育、纪检等部门为主体,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财会人员培训中心,对财会人员及财会后备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1.加强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路线和时事政治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财会队伍思想觉悟,真正适应强化管理的需要。2.加强业务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等财经法律法规,并结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实际,强化部门预决算、非税收入管理、国库集中支付、资产管理、票据管理、会计账务处理实务等培训,不断规范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3.加强法纪教育,不断增强守法意识。加强财经纪律、廉政建设等法制教育,强化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中小学校校长和财会人员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增强他们防腐抗变和有效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为农村基础教育和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会人员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做到施教与需求有机结合。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坚持内在需求和现实需求并重,分层次、分岗位进行培训,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培训档案库,实时进行跟踪指导。同时,注重培训对象的广泛性,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确保财会人员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农村中小学财会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

学会理财的方法第6篇

(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年会上正式采用了“管理会计”这一专门词汇,由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根据198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管理会计公告1A》的定义:“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较为权威的对管理会计的界定。

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着名财务学者CREEN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为标志的。西方财务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变迁对企业财务的演进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从目前我国财会教育来说,教育部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

从四门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以及目标上看均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①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③存货控制(EOQ模型)。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原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来阐述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的财务上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我们的观点是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也就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

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在分离的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三)关子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①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②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③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④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的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学会理财的方法第7篇

1.高校投资决策的需要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各高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许多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都在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和扩建。高校要想在办学效益与财务风险并存的经济活动中稳步发展,只靠原有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核算是远远不够的,而管理会计理论中所包含的投资决策方法可以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保障,在理财、信息反馈以及结算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使学校有效避免许多融资风险。

2.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资金使用率低、财务管理不统一以及重复购置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借助管理会计理论可以建立起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对学校的各项资金收支活动从根本上加以控制,将学校的收入一齐纳入到财务预算管理之中,彻底打破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的界限,有效提升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还可以依据实际需要编制经费预算执行表,为高校的投资决策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

3.细化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高校要想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单靠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人员是难以完成的,只有在各部门的统一配合下财务管理工作才能高效的开展。管理会计理论中的责任会计可以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指导各部门的经济往来,将学校各部门划为不同的责任中心,使之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有效细化学校的财务管理,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消除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吃大锅饭”的问题,而且可以明确学校各部门的财务责任,提升学校职工的财务管理意识。

二、会计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构建合理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理论是从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发展而来的,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与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在财务管理中更好地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会计体系。鉴于此,高校需要协调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与工具,制定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长远规划,要以责任会计为抓手,明确学校各部门的财务责任,从而形成一套与高校财务管理需要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理论,以便科学、统一地指导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

2.革新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管理会计理论涉及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高校要想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好管理会计理论,必须树立全新的管理会计理念,改进管理会计的方法。为此,高校领导首先要打破原有的管理会计理念,认识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要性,以战略管理会计为发展方向,提高对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视程度,真正把管理会计理论应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之中。其次,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也要在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学习并使用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具体包括科学规划法、合理组织法、有效控制法以及评价考核法等(见图1),以此来改变过去事后算账、报账的落后观念和方法,切实把会计管理理论应用到财务管理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整个过程,从而实现高校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益。

3.强化高校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高校要想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成效,必须要强化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为此,高校首先要强化数据库建设和信息查询平台建设,以保证学校财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为财务管理人员查询和分析学校资金收支情况提供方便,与此同时有利于财务管理部门监督校内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形的发生。其次,学校要与专业的软件开发商加强合作,结合学校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研究、开发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并将其真正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之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财务预决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方便学校对财务管理相关部门业绩的考评,切实发挥管理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促进作用。

4.打造专业管理会计人才队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事务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高校要想在财务管理中更加有效的发挥管理会计理论的作用,就必须做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相对于普通的财务会计人员而言,管理会计人员在专业知识、思维观念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他们既要精通财务会计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拥有对高校财务状况的分析能力和对高校经济活动趋势的预测能力。鉴于此,高校首先要对现有的管理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邀请专家讲课、外派学习以及理论结合实践再教育等形式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其次,高校也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招募一些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完善学校的管理会计人才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和发挥专业管理会计人才的带动作用,切实提升学校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打造出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梯队。

三、结语

学会理财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网络财务;复合型;应用能力

网络财务既是一种管理模式,也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现代财务管理新模式,它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时空效率为特征,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财务核算、财务决策和财务监督,并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加以体现。网络财务将现代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不仅改变了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而且丰富了财务管理的内容,带来了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标志着一个高科技含量的财务管理时代的到来。它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相互连接,实现网络资源高度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和业务运作时间差产生的信息滞后状况,使财务和业务协同进行。

网络财务要顺利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很多高校在网络财务课程的教学中,只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只掌握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却缺乏应用能力,本文拟针对大学本科阶段的网络财务教学工作,探讨如何培养复合型网络财务人才。

1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网络财务丰富的理论知识

网络财务课程的顺利开展,首先要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做好课程设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网络财务丰富的理论知识。

(1)网络财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网络财务教学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并随着岗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将网络财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网络财务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在网络财务系统分析、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即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在网络财务系统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即侧重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和网络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应用能力的培养。

(2)网络财务课程的设计。在网络财务的教学实施前,教师应通过对课程特点的研究,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在软件、教材、补充资料方面做好前期规划,并通过网络、书籍、软件培训部门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从而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形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的基本思路。网络财务是一门综合了财务会计知识与网络技术知识的边缘学科,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知识的完整性,并即时把握网络财务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内容。一般而言,在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重点介绍网络技术,阐述局域网、广域网和INTERNET网技术,另外,网络财务的核心技术是安全技术,由于安全技术本身内容丰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重要的安全技术,例如:电子支付技术、VPN虚拟专网技术等。由于网络财务技术是随着各种相关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教师想给学生讲解所有的网络财务的理论和技术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应力求使学生首先在宏观上对网络财务系统的相关技术构成有一个框架,然后再对一些重点知识和技术有系统、全面的认识。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网络财务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宣讲法、演示法、反向思维教学法、自我设计教学法、材料分析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宣讲法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课程知识点,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示法主要是教师将网络财务的一些操作方法和技巧通过计算机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反向思维教学法是指改变常规的网络财务处理业务的操作顺序,按照相反方向对某个错误结果进行逐一分析和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设计教学法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网络财务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设计作业题,并通过上机完成,最后提交作业设计的纸质打印文稿、电子文稿、运行作业所产生的数据等。作业设计可以小组或者个人独立方式完成。实施作业设计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材料分析教学法应用到网络财务的教学中,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材料。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财务中去的“实践活动”。首先,由教师根据网络财务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案例材料I其次,材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材料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材料分析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学习、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对材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

(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在网络财务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音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授、实务操作演示等。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师机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可以控制学生机,学生机可以进行电子举手、自动接收文件等。采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有利于网络财务教学的合理化、标准化,并提高教学效果。

2 通过实验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实践练习,可以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可以对所学过的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上机实验所产生的效果是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要配合实验教学。

(1)实验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企业常用的商品化ERP软件,要求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账务处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向学生进一步介绍ERP的基本原理、功能、系统结构和企业信息化基本思想。以及物流系统(购、销、存)模块的使用方法。

(2)实验过程。每学期开始,教师就要根据网络财务的授课进度和上机计划安排好本学期该门课程的上机任务,分若干次实验,要求学生每次实验都要事先准备并在实验过后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含如下内容: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本次实验的完成步骤、在实验过程中碰到哪些问题以及你是如何解决的,本次实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何感想体会和建议。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操作问题,他们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老师的答疑,可以了解财务软件的操作要领,并了解软件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批阅实验报告,能了解学生的实验过程碰到的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对共性的问题,可以在下次上课之前,集中为学生讲授。从教学实践上看,通过学生的练习和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实验要求。教师在指导实验时,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另外,财务软件一般也有强大的辅助决策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大量的实例,要求学生进行如量本利分析、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成本预测、投资决策等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大致把握财务软件的设计思路,虽然很多的学生在将来更多的是利用财务软件而不是单独的开发财务软件,但是,我们认为会计人员只有掌握了财务软件的设计思路,才能更好地运用财务软件完成财务管理任务。如网络财务下财务软件各模块之间数据传递关系复杂,只有掌握了其设计思路,才可以更充分地进行功能的挖掘,此外,财务软件的升级也需要财务人员提出需求,因而财务软件的设计思路应该是教师在辅导实验时讲解的重点,如数据库设计思想、输入输出的设计思想等。

最后,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要加强网络财务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在网络财务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教学。

3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

在网络财务的教学中,我们要追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即通过社会调查、校企联合等方式,积极开展网络财务的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