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7:40:23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第1篇

(一)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居高不下。已经爆发了一年多来的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远未结束: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业倒闭危机频现、金融机构资产大幅缩水、股市持续低迷,高度的信用风险出现在各国金融系统。为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出手大力干预金融市场:美国政府接管“两房”,英国、日本等国纷纷巨额注资金融系统,力争挽救脆弱的金融系统,降低系统性风险。随着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破产,再次引发全球股市、期货市场的全面下跌,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次债危机对于全球金融系统的冲击,增加了次债影响和金融市场调整的时间、程度的不确定性。

(二)原油、粮食价格震荡回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走低,暂时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但未来走势不明朗。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在突破每桶145美元后,受沙特增产、世界经济疲软对石油需求减少、美元汇率较稳定的影响,油价一路走低,于10月16日盘中跌破70美元大关。受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增加、中国和印度大豆产量创下新高、泰国和越南大米丰收等利好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出现回落。短期看来,受全球经济放缓和供给增加的影响,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出现回调,输入型通胀压力暂时减缓,但初级产品价格未来走势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虽然增长减缓,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仍存在较强劲的需求;如果价格持续下跌,原油供给可能出现下降;而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大国利益权衡等政治因素也为油价走势增加了变数。

(三)世界经济下行态势明显。发达经济体增长集体放缓,部分国家或地区面临衰退风险:2008年二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2.4%,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出历史新低。欧盟主要成员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地区GDP环比都出现下降,二季度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德国GDP萎缩0.5%,法国GDP环比下降0.3%,意大利GDP初值环比下降0.3%;欧盟和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双双大幅下降,通胀率创出16年来新高,英国GFK、法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创出历史新低。美国8月份失业率达6.1%,创4年来新高。新兴经济体“硬着陆”风险加大:越南几乎陷入经济危机;印度卢比、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贬值;泰国政局变动更加剧了经济下滑;二季度俄罗斯GDP增幅7.5%,低于经济学家预计和一季度增长,对2008年通胀预期也由此前的10.5%上调至11.8%。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出口下降、通胀率高、金融风险加剧等问题。

2008年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值概览中,将其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3.9%。

二、国内经济持续调整,改革、调控双管齐下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进入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持续回落,随着CPI的回落,预期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微调,将会适时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推出“减税让民”等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一)三大需求集体调整,国内经济增长将持续回落。工业和房地产业的不景气带来了投资的下滑,随着物价涨幅的回落,名义投资增速也将会向实际投资量增长回归;股市和楼市的持续低迷、居民收入增速的放缓、物价涨幅回落将影响下半年消费的稳定增长;虽然国家已出台促进出口的相关政策,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但外需的疲软、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等因素导致出口增长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三大需求同时面临调整,国内经济将持续回落。

(二)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体制改革时机显现。今年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保一控”政策初见成效,CPI实现稳步回落。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央行于9月15日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紧接着又于10月8日再将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下调了0.27个百分点,并下调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开始向市场注入资金,这些调整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在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减小、CPI呈现稳步回调以及PPI和CPI倒挂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的情况下,预期国家将会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适当放松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和管制,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在经济下行周期,为缓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压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经济保持稳步增长,预期国家将实施灵活的财政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政策的出台。同时,为了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地方政府纷纷出手,通过上大项目、加快生产自救等方式扩大投资,甚至以行政方式干预经济运行,这些措施的推出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三、京津一体化,加速京津冀地区发展

随着京津城际高速列车的开通运行,京津“半小时交通圈”成功建成,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大城市作为双核的都市圈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京津两地联手,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共享、配置,双核的极化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省市的辐射作用,加速了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今年,在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重要经济增长区生产放缓、企业生存困难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倒闭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经济圈的稳定发展就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充分发挥独有的政治、信息、科技和人才优势;借助国家给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改革试点的机会,抓住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全球化契机;加快经济圈内的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京津冀经济圈势必将成为今年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后奥运时代,北京将面临新起点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第2篇

关键词: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 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115-01

一、引言

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环境事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与安全保障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对构建生态文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形势、新要求都告诉人们,保护资源和环境,推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和谐发展刻不容缓、任重道远。鉴于此。作为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加强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辩证分析

“协调”在区域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当中,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状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就表明两者的协调度高,环境的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就能够实现融合呈现,整个生态与经济系统就能表现出“最佳”整体效应与功能。分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从经济学层面上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中心”与“前提”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但是,同时,世界各国正朝着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已经并实践证明不可行,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破坏与污染,这些都一再警示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必须首先保证环境生态这个前提不动摇。实际上,两者也并非不可调和,我国已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付诸了大量的多年的实践。处理“中心”与“前提”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在“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付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要一切经济的发展都要在环境与资源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二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经济要发展,就必然要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在工业经济条件下,利好资源和环境,经济的发展根本无法进行。但是,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的确有一个限度、效益的问题。所谓限度,就是要限量、合理开发利用,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一区域的资源环境过度开发;否则,这个区域的资源就会迅速枯竭,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毁灭性、不可修复性的破坏。所谓效益,就是开发利用资源环境要集约开发、高效利用,切实提高资源环境的单位利用率、效益产出率。实际上,如果人类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再同步强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轻度环境污染破坏的治理,“利用”与“保护”两者的矛盾就能实现“融洽”相处。

三是“破坏”与“治理”之间的矛盾。由于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具有一种“选择性惯性发展”,即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容易,恢复和治理很难,一旦污染、破坏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远远大于开发利用该地区资源、环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一定会对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蝴蝶效应”。这就警示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不能成为破坏,一定要有两个阶段的处理方案。“最好的方案”就是,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不构成污染破坏,这样就不存在治理的问题,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最差的方案”就是,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这时一定要遵循“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在生态环境还未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之前,实现“亡羊补牢”的最低目标。

三、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协调性的评价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整体处在“比较紧张”向“比较和谐”转变。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呈现出“发展初期环境破坏严重、发展中期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发展后期环境治理成效显现”的特点。这是因为,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态环境也比较快。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治理环境奠定了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撑。而中西部地区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的协调度比较低,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西部地区自身对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粗放,有缺乏必要的治理资金和技术;二是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依赖和利用,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更为严峻。下面,笔者以东部发达地区作为评价对象,就我国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进行抽样式的评价。

笔者选取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北京、天津、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通过对这些省市经济系统内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活力、经济集约化水平、民众生活水平等评价指标的分析,以及通过对这些省市环境系统内的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生态抗逆能力等评价指标的分析,综合评估形成11省市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协调度(如下图)。

根据下图,可以发现,11省市的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总体一般,协调发展程度最高的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和广东的协调程度比较好,而海南和山东的协调程度偏低,最低的是辽宁和河北。通过以上11省市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大体上可以评价出全国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所处的水平:全国多数地区的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处在中等水平,但处在较低水平的地区占的比例偏大。这就表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一定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避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四、结语

综上分析与评价,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建立起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全新格局,坚持整体规划好区域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作,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并加大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力度,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思路和举措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向协同高质量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超美,朱传耿,车冰清.淮海经济区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01).

[2]李仕兵,赵定涛.环境污染约束条件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内生增长模型[J].预测.2008(01).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第3篇

常见的辨析题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材料辨析题

它不同于简单的是非辨析题,要求作答时既要辨别,又要分析,还要评判。解答此类题时应先分析道理,再评判是非,其中析是“关健”,是主体,如何把握分析要领:

(1)要顺着试题所指示的问题,找出分析的目标,试题所揭示的问题,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即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

(2)寻找课本中对试题所提问的论述。

(3)透过分析,对相应观点作出评判。

如:电视台记者去一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采访,下面是记者与该企业经理的一段对话。

记者:请简要谈谈你对发展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经理: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

记者: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

经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请结合思想政治课中的有关知识,对该企业经理的上述观点作简要评析。

题中所提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顺着第一个问题我们应找到课本中相关的论述: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 的,环境既是经济的基础,又是其制约因素。如果只讲发燕尾服经济,不顾环境承受能力,必然造成环境污染,但这会严重影响今后经济的发展。只有实施可持续发的发展战略,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保证经济健康持久地发展。顺着第二个问题找到教材中的论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经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又必须保护环境。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即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既要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也要反对不准发展的“零增长”的观点。

二、错误推理型辨析题

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往往列举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后一部分由此推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从而使结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考生判断时往往容易出错,说明理由时不得要领。 这类题型,可分三步作答:1)透过现象抓住本质。(2)运用所学知识,辨别题目观点的正误。(3)结合课本原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理论述。

三、复合型辨析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以复句的形式出现,题目包含两层以上的含义,前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前一个又是后一个观点的一部分,后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这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解答此类题,必须认真审题,弄清题目到底有几层意思,然后逐层辨析。不能简单的全面肯定,而应该按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补充什么”的思路进行析,最后归纳出答案,即肯定题目中的合理因素,然后否定题目中的不合理因素,最后补充题目中的模糊之处。

如:一切扰乱公共秩序地违法行为都要依据刑法予以惩处。

(1)(肯定)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是否应当予以惩处?如果公共秩序遭到破坏,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败坏社会风气。因此,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

(2)(否定)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是环都要依据刑法予以惩处?违法行为有一般违法行为与严重违法之分,对那些尚不够刑罚处罚的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示能依据刑法予以惩处,而只能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予以制裁。

(3)(补充)哪些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要依据刑法予以惩处?对那些严重扰乱公共秩序、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

四、正误观点辨析题

这类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答题时只需要对题目作简单的辨加别分析即可。当然,这类题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来说相当严格,它既包含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或解答、推理能力,又包含了对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附加条件型

即题目中观点或材料是孤立和抽象的,它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是错误的。解答此类题时不能笼统地表态,要根据不同条件作具体分析,考虑要全面,要角度分析。

六、理由不全型

题目中所讲的理由是正确的,但不全面,尚需补充其它理由。解答时应先点明题目的正确之外,并说明理由,然后补充所缺理由并阐明根据。这类辨析题的解答要领总的如下:

(1)如果题目用古汉语、格言、俗语等作材料,先分析其含义,明确题中所述概念.。

(2)审清题目到底有几层意思,以防漏答。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第4篇

【关键词】PESTEL分析;旅游规划;统筹规划;动态规划;可持续规划;风险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所有的旅游行为都是在一个大的宏观环境中进行的,宏观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既可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等方面。宏观环境分析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应加以重视。

本文基于PESTEL分析模型,对当前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在旅游规划中如何考虑这些宏观环境因素。

1 PESTEL分析方法

1.1PESTEL分析的含义

PESTEL分析是在PEST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PEST分析是用来帮助企业分析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宏观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或行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一般包括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4个方面,简称为PEST分析。PESTEL分析是在PEST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Environmental)和法律(Legal)形成的。

1.2旅游业PESTEL分析的主要内容

PESTEL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环境和法律6个方面,每个方面与旅游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

(1)政治因素:包括对旅游业具有实际或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如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局势及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等。

(2)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布局,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等。

(3)社会因素:是指人口、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4)技术因素:与旅游业相关的技术要素包括交通运输状况、旅游科技、信息与网络技术等。

(5)环境因素: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自然资源环境及社会服务环境。

(6)法律因素:与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等。

2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2.1政治因素(Political)

和平稳定的政治局势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国政局稳定,与周边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行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外,旅游业发展也作为重要方面纳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

在国家实施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战略中,旅游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一翼,旅游业将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的重点和新的增长点。

2.2经济因素(Economic)

经济因素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将进入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据统计,2009年中国人均GDP已达3711美元,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走出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旅游业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盛期。

总体来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但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需要理性加以看待。一方面,虽然我国GDP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拉大,也即意味着平均收入的增长其实并不平均,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收入增长未达到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近年来水、电、粮食等生活性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2.3社会因素(Social)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之中。近些年来,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流动性加大,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人口又在城市间流动。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外,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形成的积极反响,也会有利于中国旅游业的振兴与发展。

但是,在对社会因素作相对积极乐观的估计的同时,也要看到,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时有发生。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局部地区潜藏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可能会对旅游经济运行造成关键影响。

2.4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技术因素是旅游业发展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进步为旅游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加快了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改善了旅游服务的质量,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近些年我国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近年来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2.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尽管我们国家很重视环境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环境的措施,制定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的恶化可能会造成一些旅游资源的消亡,如气温变暖引起雪山融化,干旱使河水断流,工业污水排放使旅游区水体遭受污染等,对旅游业发展将构成重要威胁。

旅游活动同样会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旅游应当是“环境友好型”的产业。近些年来,为了保持环境和生态质量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渐渐为人们所推崇,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2.6法律因素(Legal)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新《旅行社条例》,加强了对旅行社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规范了旅游市场。2009年,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09-2015)》,成为推动旅游标准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旅游业首次制定的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0年,旅游发展的基本法《旅游法》已进入立法程序。

3宏观环境对旅游规划的要求及应对

3.1统筹规划

宏观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制约。旅游规划应从系统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其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另外,旅游业也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因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要与当地的社会承载能力相适应。旅游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应做好与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文物与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

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应该做到:

(1)统筹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诸要素对旅游业的影响;

(2)在旅游规划中要强调体现地方特色,重视社会文化方面的资源利用;

(3)旅游规划要与相关规划统筹衔接。

3.2动态规划

宏观环境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旅游规划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实践中进行能动地调整,从而获得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因而要改革传统的静态规划为动态规划。动态规划的核心是强调旅游区的生长及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动态规划的过程包括:

(1)基于当前宏观环境及资源的自身禀赋,制定旅游规划;

(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监测环境量的发展变化,获得反馈信息;

(3)根据反馈信息对原有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

3.3可持续规划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当前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旅游业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在旅游规划中应提倡发展生态旅游,注重保持文化的完整性、生物的多样性、生态进程的稳定性,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指导下的旅游规划方法以保护生态为目的,生态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并力求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旅游可持续规划的基本要求包括:

(1)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一致,避免资源开发的建设性破坏;

(2)提倡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3)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3.险分析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敏感性,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宏观环境因素又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旅游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旅游规划蕴含风险。

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加强风险分析工作,以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减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1)风险识别:辨识规划中潜在的风险因素;

(2)风险评估:评价、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的影响;

(3)风险控制:为防止或减小风险因素发生的不利影响,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4结论

(1)旅游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宏观环境的影响,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利因素,统筹规划,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2)宏观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旅游规划应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能动调整,实行动态规划,以适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第5篇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2)人文社会因素

二、环保法体系的缺陷及原因

(一)、体系外部原因所带来的缺陷

(二)、体系内部原因所引起的缺陷

      1、功能不协调。

      2、有的子系统不符合技术合理性。

三、当今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研究的新思维

(一)全球意识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行动

(二)政治意识

(三)风险意识

(四)生态意识

(五)系统意识

四、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二)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三)加大法律监督力度

(四)加强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

(五)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五、环保法体系的建设完善

(一)、环境立法对完善环保法的前提作用

(二)、健全现有制度,协调体系内部的功能

      1、从技术上完善现存的相关制度。

      2、协调各制度的功能。 

小结: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从国外的治理环境举措中(相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而泱泱大国,法治先行,时代赋予我们的法治保护环境的重任,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环境资源保护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环保法是多部门法发展的结果,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不仅使其成为环境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使其原理成为环保法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我国是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使原本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变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正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而且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第6篇

一、环境成本

狭义的环境成本定义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提出的:“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它成本。”如减少或处理废弃物、维持和改善环境质量、环保产品的开发、环境监测和审计等方面的成本。

广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总和,包括环境资源消耗成本、环境维护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环境资源消耗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那部分环境资产的成本。环境维护成本是为减少环境资源的人为破坏,维护环境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所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的成本。包括“三废”治理支出、排污费、环境管理和监测费用、购置污染治理设备、交纳环保税费、环保科研支出等。环境污染损失是指由于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而进行的恢复成本,又称边际外部成本(MEC)。其中环境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维护成本为直接成本,环境损失成本是间接成本

二、当前项目经济评价中的一个缺陷

项目经济评价是对投资项目及其相应环节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确保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佳的产出,即经济效益最大化。当前的经济分析主要方法是费用效益分析法,通过计算项目经济指标与评价指标比较来判定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常用的经济指标有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这些指标的计算都是在确定某年的现金流出和流入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成本计算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忽略了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外部环境成本。在经济学中,环境具有外部性,环境污染会造成外部不经济,当前的企业费用效益分析中生产活动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常常不被计入成本,结果会使经济评价指标比实际好得多,不能真实反映项目投资真实情况,从而影响建设项目经济可行性的科学判定。埃及阿斯旺大坝在设计时预测的灌溉、发电等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从现在计算来看,产生的效益远不足以平衡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的费用。

按照我国现行的投资项目管理制度,项目建设前期要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是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价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经济效益方面评价其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两者的评价范围和代表的利益不同。而经济评价中“费用一效益分析(CBA)的普遍问题:可能常见的未被补偿的外部效应性,对环境评价来说特别重要。”由于现行的经济评价中仅把污染治理投入、劳动者的医疗费等摊入生产成本,其外部环境成本未加考虑使经济评价结果与实际不符,会得出环境污染较重的项目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的根本目的,这样就出现了企业认为有利的,不一定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又不一定符合企业利益的状况,产生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象上的对立。

项目财务分析中计入外部环境成本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现代企业技术经济评价的必然要求。通过把外部环境成本列入企业财务损益报表影响企业利润,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这种环境成本越高,企业利润就越低,反之亦然。这样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就会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相一致,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就成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结合点。

三、项目经济评价中环境成本的内在化

现代经济学认为,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人类经济活动中忽略了环境资源价值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目前,愈来愈多的经济学家主张把企业经济活动导致环境资源消耗或者通过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环境损失计算其成本,并把这些成本计入相关经济活动的借方,这实质上就是在常规的项目费用效益分析评价中引入环境成本,将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内在化。

环境成本的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其中有些支出很容易量化,比如采矿企业每年的废水、废气、矿渣治理费用;环保设备投入;排污费;回填、覆土、绿化的支出等很容易确认和计量。但因污染环境造成的环境损失而导致的外部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在环境经济学中环境成本的估算一般是采用外部边际成本来确定。外部环境边际成本评估方法有许多种,它们可以分为三类: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与意愿调查法 。

1、直接市场法:直接市场法的基本思路是环境质量的变化会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和生产率的变化,进而导致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变化。而投入产出水平的变化不仅是可以直接观察和度量的,而且是可以用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来加以测量的。直接市场法包括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和恢复费用法。影子项目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具体是当原有环境恶化时,为使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保持不变,而设计的另一个作为原有环境质量替代的补充项目的费用。

直接市场法是目前国外使用最广的一种估值方法,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确的因果关系基础上,比较客观。但是要有足够的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数据,而在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中,相当一部分没有相应的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其现有的市场价格严重扭曲,因而无法真实反映其边际外部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市场法很难应用。

2、替代性市场法:某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中,间接包含着消费者对相应环境质量的评价,因而其价格可以间接反映人们对环境的支付意愿。属于此类的方法有:资产价值法、工资差额法和旅行费用法。

资产价值法是基于环境质量的差异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而影响(产品)资本价格,所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可以用周围环境质量的不同而导致的资产价格差异来衡量环境损失造成的环境成本。

工资差额法是工作环境条件会影响劳动者职业的选择,企业要在工资、工时、休假等方面给工作在环境恶劣条件的劳动者以补偿,因此可以用工作水平的差异来衡量环境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

旅行费用法反映了旅游者对舒适性环境的支付意愿,可以间接衡量边际外部成本。

替代市场法能够利用直接市场法无法利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本身是可靠的,衡量时涉及的因果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方法涉及的信息往往反映了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因素之一,难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3、意愿调查法:通过对调查对象的直接调查,来评估他们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进而来计算环境成本。具体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询问调查对象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其中包括通过调查者的反复叫价来确定调查对象意愿的叫价博弈法,通过调查对象对环境质量与货币支出的不同组合所做出的选择来判断调查对象意愿的权衡博弈法。另一类方法则是通过询问调查对象对某些商品和劳务的要求,从中推断出调查对象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由此计算环境成本。

意愿调查评估法直接评价调查对象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从理论上说所得结果应该最接近边际外部成本的数值。但因为直接调查的是对象本人的宣称意愿而非实际行为,存在着调查对象的主观意志而使调查结果出现各种偏倚。以上几种方法并不完善,在实际应用中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利用多种方法。还应该看到,边际外部成本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损失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受害者对这些损失的评价,即受害者的支付意愿。所谓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为交换某一数量的商品或劳务而愿意支付的金额。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支付意愿会越来越高,边际外部成本会随着经济水平提高而增加。

四、项目经济评价中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具体运用

环境成本与传统企业成本相比具有区域性和不确定性,环境成本的内部化计量涉及比项目更广泛的范围。因此,在实际项目经济可行性评价中,要结合项目特点及所在区域环境状况来分析项目的环境成本问题。

1、项目的性质及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受到项目对环境影响以及环境对项目影响两方面的作用,经济评价中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分三类情况:第一类是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项目,此类项目的环境效益是项目决策的决定因素,项目环境可行性与项目经济性无法直接比较,技术经济评价没有必要性,环境影响存在一票否决的现象。第二类是项目本身是环境保护活动,或者项目对环境影响相当小甚至能带来环境正效益,也就是项目具有外部经济性。此时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评价中环境效益是重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为环境经济效益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第三类是处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状况。此时,项目经济评价中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必需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对项目选择起作用,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转化为项目内部费用,从而使环境因素同经济效果共同影响项目决策。

2、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环境成本的确定和计量必然取决于区域环境经济状况。为了准确地投资决策,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承载能力,设置区域范围的环境质量预警点是合理评价投资项目的基础。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环境成本分析要区别不同情况分别进行。

(1)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良好,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有改善作用或者没有明显地影响环境的事件和因素,此时一般可以不在经济评价中计算环境成本,决策因素在于项目的技术经济效果。

(2)项目的外部环境已处于环境承载力极值或已经超过环境承载力,项目的实施将使环境状况发生质变,项目的微小环境影响都可能在经济上有重大损失,此时一般不需要作量化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就应该否决该项目。

(3)区域环境处于或接近预警状态,此时经济分析中环境成本内部化尤为重要,环境经济分析是费用效益分析的重点,环境成本应计入项目费用来计算项目经济合理性。

(4)区域环境质量远离预警点,环境仍有承受力。按照环境经济学中最优污染水平控制理论,当环境仍有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时,企业排放废弃物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不会破坏环境的自净能力,也就不会导致外部不经济性和外部成本。但由于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属于稀缺性资源,生产和消费必然引起这种稀缺资源的损失,也就必然要支付相应成本。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因子分析模型;测度评价

一、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生态环境测度及评价

1、指标选取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是通过构建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金融生态发展状况的一种综合性研究,构建的指标系列应尽量客观、准确地反映甘肃省14州市金融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运行程度,以方便科学指导金融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对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测度及对结果评价,实证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甘肃省发展年鉴》和《甘肃省金融年鉴》。由于农村数据琐碎复杂,可得性较差,而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所需数据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本文经过理论分析和数据处理及筛选,在不影响实证结果并遵循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对指标数据进行简化。另外,各地市农村在人口数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为消除这种影响,本文所选的指标为人均值指标。

借鉴李扬(2005)、蒋满霖(2010)等学者有关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因素的论述,结合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本文将从农村经济基础、农村金融运行状况、农村政府服务、农村信用和法制环境、农村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证。

2、模型选择

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较为复杂,需要进行评价系统的建立,而这类评价系统往往是多指标、多层次的。目前国内常用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主要有:移动几何平均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移动几何平均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其缺点在于指标的权重赋值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结果产生偏差。层次分析法往往用于结构较为复杂的层次系统的研究中,但是该方法在对各层次因子进行赋值时,也很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从而产生较大的非客观性。因子分析法主要是利用数理经济统计学中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操作步骤是在与目标相关的众多变量因素中提取出其中的相同因子,将分析重点集中在这些重点因子上。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分析更加简便但偏差不会很大,因此完善了上述方法的不足。

3、测度结果

根据SPSS因子分析法所得出甘肃省14个州市的综合因子的得分,目前对于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相关研究中,关于综合因子的得分区间划分的临界值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本文在参考其他研究的基础上,以综合因子的得分为基础,选取0.5为区间划分值,即以0.5及其倍数为区间的临界值,把各省综合因子的得分值分为五个区间级别:Ⅰ级:FR1;Ⅱ级:0.5≤F≤1;Ⅲ级:0≤F≤0.5;Ⅳ级:-0.5

4、评价分析

结合上述对甘肃省各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估,对比分析各样本农村金融生态的状态、主体、环境等指标,发现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从总体上看,不同地区之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异大。嘉峪关市、酒泉市和金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占据甘肃省前三。嘉峪关由于酒钢集团的带动,工资性收入为6021元,全省最高,由于发达的旅游业使酒泉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以6785元独占鳌头,嘉峪关市和金昌市金融发展因子(F2)得分靠前,相对较好的金融业发展为当地居民的资本性收入提供了保证。这些优势促使这三市处于综合因子得分的第一梯队。张掖市、兰州市也由于具有较大规模的国企带动和旅游优势分列二三级,剩余的州市,如临夏州、陇南市可耕地面积较少,农业基础薄弱,农民人均收入很低,经济基础较差,不能很好的促进当地的金融业发展,社保环境也得不到保证,只是综合得分处于末级。

农村经济并不是仅仅依靠农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第二、三产业,所以需要政府完善各项经济政策,优化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甘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得分由地理位置的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增。由表3综合因子得分可知,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金融发展或者社保环境,甘肃省东南部的城市都处于落后位置,虽然已经加快了改革步伐,但是与西北部城市的金融生态水平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但西北部城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并非全面优于东南部,如原始数据存贷比显示,西北部城市如酒泉市,在农信社的存贷比比东南部的大部分城市还要高,某个程度上说明甘肃省西北部城市的资金外流率比东南部还要严重,所以甘肃省应该调整农村扶持重点,倾斜扶持政策,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甘肃省整个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呈现平衡发展的态势。

(3)在影响因子方面,各州市农村经济基础对甘肃省农村金融系统影响最大。利用回归法估计出的各因子得分,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的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各州市主因子得分的加权汇总,经济基础因子的权重为61.033%,远高于金融发展水平因子和社会发展水平因子。由此可见,发达的农村经济是构建农村地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发展依靠。

(4)在整体得分方面,甘肃省各州市总体呈现得分偏低的特点。14个州市中,只有4个得分超过了0.5,9个得分低于0分。这是由于甘肃省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恶劣以及传统工业基础薄弱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统筹城乡进程相对落后。

二、结论

本文构建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州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总体上看,不同地区之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异比较大,由地理位置的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降低。第二,国企和旅游资源对当地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第三,各州市农村经济基础对甘肃省农村金融系统影响最大。第四,甘肃省各州市综合得分偏低。(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

[2] 李杨、王国刚、刘煜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3]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J].金融研究,2005(11)

[4] 张瑞怀.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0)

[5] 常相全、张守凤.基于AHP/DEA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J].金融时报,2004(12)

[6] 高新才.营造金融生态环境推进西部经济发展[J].甘肃金融,2004(1)

[7] 沈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6(1)

[8] 黄庆安.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13)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理财;影响

一、引言

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的理念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这一观念的提出对企业发展也产生很大冲击,而企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观念,从多方面重视自身的管理能力水平,其中的理财管理能力的提高就显得比较重要。通过从理论层面就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研究分析,就能从理论上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促进企业的理财水平提高。

二、企业理财环境中低碳经济实施的可行性和发展的现状

(一)企业理财环境中低碳经济实施的可行性

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企业作为社会系统当中比较重要的构成,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发展低碳经济有着积极推动作用也负担着社会责任。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这是促进全球环境向好的重要举措,只有在这一层面得到充分重视,才能真正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也日益严重,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成为趋势,企业只有在低碳经济层面得以积极发展,才能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理财环境中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的实施,需要政府层面加强支持,促进会计领域健康发展,这样才能有助于保障企业理财的水平提高。

(二)企业理财环境中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低碳经济提出之后,将高能效以及低能耗和低排放作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实现无碳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理财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企业来说就会影响企业获得更多的投资以及融资等,也对企业在市场中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影响。企业当前在低碳经济方面发展比较被动,主要是因为这是新兴的经济模式,有的企业在发展中对低碳经济的理解还没有深化,企业在理财过程中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没有真正的领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紧迫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些对企业的理财环境良好营造就有着诸多不利。企业在社会发展中主要是将盈利作为主要的目的,对低碳经济的实施就会在投入产出分析方面比较重视,对能否获得经济效益也比较重视。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主要是构建在利润最大化基础上的,对生态环境的考虑就比较少,这样就会在理财中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相违背。在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同时,企业要充分重视这两者间的关系,并要充分重视在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产生的影响和企业理财发展的措施

(一)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

企业在社会中的发展需要有经济基础,而这就需要实施理财,并注重理财环境的变化,结合实际来实施针对性的策略。企业的理财环境主要是在企业资产以及负债等财务状况上,结合相应财务理论以及假设方法,对企业多种的财务目标充分的考虑,然后来实现现金流以及资产价值的规划配置,这其中就涵盖着金融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比较深远,在多个方面都有着影响。例如在企业理财的政策环境方面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各地政府都在纷纷制定系列政策性工具,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来加以推动。制定内容中国所涉及的工具比较多,有减排目标制定以及指令向企业进行下达,碳税开证等。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政治环境有着影响,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必将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产生深远影响,这就体现在对企业财务管理文化产生的应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就对环境因素有着考虑,比较重视可持续的发展。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产生着影响,节能减排最终会和企业挂钩,企业的发展中注重环境的保护,才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实现提供支持,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的时候就会将低碳排放加以引入,会将节能减排的指标数据作为业绩评价的指标内容。低碳经济使得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投资方向也会产生影响,当地的政府对企业的发展将会作出引导,向着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迈进,从而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的金融环境产生了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反作用。在当前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已经是全球化的行动,这就会在产品以及金融资源的发展方面产生很大变化。在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就要充分注重低碳经济意识的加强,在理财过程中注重低碳经济理念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力。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企业比较容易获得战略投资者青睐,资金的投入会倾向低碳项目,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使企业筹融资的方式以及投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在实际发展中更加重视资本结构以及资产重组,这些对低碳经济的调整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例如:2004年航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达到53.5%,在主营业务收入提高的同时主营业务成本也在提高,上升了57.75%,管理费用没有跟上收入的提高,增长率为41.8%。飞机起降费从2002年到2004年不断增加,增长率为44.67%,2004年起降费占管理费用的24.43%,管理费用的增长其中10.91%是由起降费增长引起的,因会计政策变更大修理支出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减少。由于东方航空公司飞机、发动机修理费用额度大,不再摊销非本期费用后,导致本期管理费用的增长幅度远远小于主营业收入,所以利润大幅增长。所以会计政策变更是导致利润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并对人们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产生着很大影响,促进了社会公众节能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低碳消费以及消费的方式更加重视。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就必然会产生影响,企业要想提高销售收入,就必须要重视消费者低碳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节能环保品牌形象的良好树立,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应对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影响发展的措施

应对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影响的措施实施,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水平提高,笔者结合实际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几点措施,如下所示:第一,注重低碳经济管理理念融入。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要充分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思想观念转变。财务管理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才能有助于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不适合当前企业发展,面对新时期就要注重低碳观念和财务管理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实施,对低碳发展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加以实现。从具体的措施实施层面来看,主要就要对财务管理人员加强低碳经济财务管理的思想培养,促使其树立长远的利益发展观念。企业的发展也要树立低碳风险观念以及低碳税务筹划理念等,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进行提高,并充分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向着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迈进。第二,结合实际构建完善的绿色财务发展体系。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实施,要以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目标,并充分重视对绿色财务发展体系完善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就要在先进的技术支持层面加强重视,注重新技术的研发投资等,然后对传统企业经营生产模式进行转变,向着新的时展方向转变,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重视,才能真正有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整体水平提高。企业的发展要有社会责任感,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社会效益,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对财务管理的发展构建绿色化体系,将低碳产品消费以及低碳社会构建作为企业使命,对企业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充分重视,这才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发挥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的作用。面对新的发展时期,企业的发展就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尤其是在财务管理层面要注重模式以及方法的科学运用。在绿色化财务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下,就比较有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以及质量提高。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经验还不足,可先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然后结合我国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优化实施,实现绿色财务的核损,从而企业的低碳成本以及资产和负债等结果进行衡量。这对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以及优化经济就有着积极作用。第四,注重企业低碳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建立。低碳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管理工作也相对比较复杂化,而财务管理的质量水平提高,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优化,将低碳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作为重要内容。财务管理模式可通过局部以及分散向集中管理模式转变,结合实际建立低碳财务管理预算制度,对收入以及费用和现金流等相关的指标要充分重视,并能综合性的考虑炭发展引起的收入成本费用变动,结合成本费用的预算计划严格地进行实施。并能创建灵活机动性的低碳激励机制,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保障企业的财务的低碳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当前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比较复杂化的发展形势,在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会计就要注重观念以及模式的及时转变。重视企业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的提高,通过从理论层面对企业的理财管理研究分析,以及低碳环境下的企业会计环境研究,对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就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晓彤.企业理财环境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03).

[2]王建军.浅析企业理财环境[J].内蒙古统计,2015,(01).

[3]杨霞光.“后危机时代”企业理财环境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2014,(23).

[4]李丽君,张杰宏.优化企业理财环境应对市场挑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