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的金融形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6 15:56:34

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的金融形势第1篇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在刚才的专题上有很多专家已经谈到了,在这里我只说怎么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振兴经济政策。农村中小金融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投放,加大支农的力度。

及时谋划部署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工作。围绕农业产业链细分农业市场客户群,认真论证业务发展的特点,加强市场营销,牢牢占领农村市场。在风险防控情况下,做自身能够接受和识别的业务。

大力推进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从银监会来讲,凡是有利于改进支农服务的方法和方式,都要大力推荐。凡是支农服务创效明显的机构,都予以大力支持。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长效扶持机制。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从客观上讲,这与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目标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为此需要积极借鉴国际上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协调出台各项扶持政策,综合发挥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的扶持作用,要研究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的政策目标。适时、适度调整准入门槛,吸引符合条件的资金去农村投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市场的运作投资、收购、兼并、重组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农村金融体系健康度的同时,加大对西部农村金融的投入。加大对银行业犯罪打击的力度,从严打击逃废债行为,加强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尽快建立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积极推进信用

文化建设,引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配制优质的企业文化。

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三农”问题和农村金融问题,是中央高度关心、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三农”的事情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所以我们始终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制度作为首要目标,加快建立适合“三农”发展的金融体系。相信大家对银监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出台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两个放开,一是资本放开,二是机构放开。在资本放开方面,主要是指允许社会各类资本包括民间资本和国外金融资本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要提高民营资本对农村金融的参与度。机构开放是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去农村建设网点,我们所推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是目前农村金融以及存在农村金融机构有力的补充,并不是指农村金融的全部。试点原则方面,首先是低门槛严监管原则,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面。确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在投资人的资格和业务准入的条件和范围,新设法人机构等权限适度降低了门槛。这里头就是在允许设立三类机构方面,有人认为,监管部门目前没有给各省积极推出小额信贷组织合法的地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再重新认识一下,小额信贷机构也已经推出若干年了,在我们国家也有数百家,一直在稳健运行,2008年5月份银监会和人民银行也出台了意见,政府处置风险,小额贷款公司由工商部门注册,经过工商部门注册的小额贷款公司也是一家合法机构,这个法律地位不是说银监会能够给的,而银监会管的只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经营机构,而小额贷款公司只是一般的企业。其次是严监管。所谓严监管,这里面需要说明的是三类机构是正规机构,是涉及存款人和投资人资金安全,由监管部门发牌照,接受审慎监管的机构,这跟一般企业是有区别的。除了坚持低门槛严监管之外,还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先中西部,后内地,先解决服务空白,再解决竞争充分的问题。2006年12月,开展试点工作,到2007年在全国进行推开,到2008年10月31日,已有77家新型同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62家,贷款公司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从试点成效来看,初步建立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创造了农村金融运营的新模式,增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新活力,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水平,起到了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

从许可要求来看,已经纳入2008年第3号规章,但只有国务院规定的试点地区才可以参与。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下一步工作,我们目前主要五方面推进,第一是主要争取通过三年的努力跟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一起实行县乡镇基本覆盖。2007年公布的数字空白乡镇是2688个,银监会目前对2688个乡镇进行了摸底调查,其中有40%是通过现有金融机构的延伸服务来实现,还有将近10%~20%是通过2008年以来金融机构到空白乡镇增设网点方式实现的,还有个别的地方确实是不具备商业可持续的问题,这一点应该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来实现的。第二是加强推进,如期完成第二阶段的试点任务。第三是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试点。第四是加强协调,努力营造良好的试点工作范围。第五是加强监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当前的金融形势第2篇

一、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为动力,进一步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在打造“三个一流”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按照机关党委换届选举大会明确提出“让党旗在打造‘三个一流’实践中高高飘扬”的要求,树立敢争第一的勇气,为基层带好头,做出表率,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一要进一步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坚持用“六破六立”统一机关干部的思想,不断完善整改措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二要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机关党员干部,协助党组搞好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同时,组织开展学习型机关争创活动,瞄准“比重更高、位置更前、形象更新”的目标要求,努力在工作中争创一流的业绩。三要积极探索机关干部培训工作新路子,突出岗位能力培训和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对机关干部进行培训,增强岗位技能。

二、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题,进一步加强机关党的先进性建设

要按照市委和党组的统一部署,扎实抓好机关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学习调研,深化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围绕保增长、促发展、抓税收这一中心任务,做好“送温暖、解难题、保民生、促发展”工作,深入开展“融入基层、永葆先进”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机关党支部支持处室业务发展行动”、“机关党员干部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切实把省市委和市局党组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税收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健全机关党组织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立机关党组织结对帮扶制度、为党员过“政治生日”等制度,着力增强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修改下发先进党支部评比标准,开展“最佳党日”、“最佳党课”、“最佳党员示范岗”、“最佳服务成果”竞赛活动。

三、以加强处室作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机关作风建设的水平

市局机关要充分认识加强处室作风建设是机关作风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创新之举、有力之举、有效之举,扎实开展“深度转变机关作风年”活动,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着力解决执行不力、中间梗阻、制度接口不对称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要进一步优化机关绩效考评,着力引导机关干部提升岗位输出效能,促进机关整体行政效能的提升;不断改进考评方式方法,使得考评结果更加科学透明、客观公正,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继续开展“百个社区走访”、“百企走访”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抓好问题整改。要强化处室为基层、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继续组织参加“为人民办实事”十佳项目评选,建立和落实处室作风建设责任制,把作风建设的责任和压力传导到处室每一个人。

四、以围绕庆祝建国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干部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20__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__地税建局15周年。要认真按照中央、省、市就庆祝活动作出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好庆祝活动,使广大干部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团结一切力量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各种困难,开创党的各项建设事业新局面。要借助庆祝建国60周年、__解放60周年的东风,整合资源,组织好庆祝建局15周年活动。积极参加市级机关工会联合会等外部文体竞赛活动。

当前的金融形势第3篇

摘要:继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欧洲债务危机一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振荡,引发全球对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的忧虑,担心世界经济陷入“二次衰退”。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应对欧债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困扰。

关键词:债务;汇率;金融监管

一、加强对财政收支和地方债务的监管

2013年我国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1.2万亿元,这一规模将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赤字记录,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债务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超额负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我国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加大开支力度,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持续扩大,据统计地方政府的负债率高达300%,由于地方政府融通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无法用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还款保障,只能依靠地方政府未来的财政收入来偿还,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有限且不稳定,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会对经济实体的复苏和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负债比率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给各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要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债务以及隐形债务问题,提高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加强监管力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监管部门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实行分类管理,缓解债务风险的压力。如利用市场化的原则消化部分的地方债务,进行证券化。债务在进行分级,剥离后,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可以将其中部分的债务进行转移,即将部分债务进行市场化招标。二是抑制地方政府无度举债的行为。如: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地方融资平台将不得再从事融资业务,地方政府融资主体将受到限制;不得将公益性资产作为资本注入地方融资平台,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规模将受到较大的限制,融资能力将下降;不允许地方财政担保融资,也将降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能力。

二、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防范金融风险

由于各国金融监管过松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加强一国的金融监管。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金融衍生品也随之出现。这些衍生品可以有效的将风险转移出去,但并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因此,如果投资者以盈利性为目标,危机就会产生,必须把风险置于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将会有更多的金融衍生品进入我国,因此,我国应该重视金融衍生品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在引入和实行新业务时,金融机构应该按照监管标准,确定业务可以承受的风险程度,进行有效的监管。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危机发生的苗头,又能有效对危机进行预警,可以提高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的信心。

此外,各国金融危机表明,如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不匹配,易出现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对此,我们要切实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间的关系:一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参与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二是督促金融机构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在拓展新的金融业务时,注意风险防范,保证金融创新有序进行;三是加强金融市场监管职能的协调配合,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会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为了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各国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主要包括信息交换、政策的相互融合、危机管理、确定合作的中介目标以及联合行动。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获取信息,建立金融监管资料信息共享制度。

在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际间的互帮互助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势必会导致一国的危机蔓延至全球。欧债危机的形成不仅对我国金融业有着明显影响,而且对于进出口贸易也有着不小的影响。但如果从长远角度看,还会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即国家一直相对依赖于出口的经济增长,逐渐演化成为扩大内需建设,从而有利于国内产业化经济结构的整体调整。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变得更加黯淡,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欧元区政府可能会把重点转移至对外贸易领域。这意味着作为欧元区最重要的净出口国,我国无疑会成为欧元区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我们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防止欧洲债务问题带来的出口萎缩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等间接风险。因此,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生问题时,为了防止其他国家的危机蔓延到我国,我们应该积极的与其他国家商讨,采取措施来缓解危机,恢复本国投资者以及世界投资者的信心,以维护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谨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适当控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和速度,有步骤地推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避免因汇率大幅度波动而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巨大负面作用,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避免国际投资者形成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单边预期, 保护现有储备的价值,如刺激需求、允许人民币渐进升值,以及创建财富基金;努力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外储中的非金融资产运用比例;坚持自主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进行人民币汇率调整,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有效防止汇率单向大幅波动所导致的投机行为对经济的巨大冲击。

四、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对我国进出口企业在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

积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外贸出口依赖 。欧债危机的爆发告诉我们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是不可取的,我国应借此机会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比出口更长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倘若不主动转向内需为主,在面临危机时将处于被动的位置,而且在出口战略上产品也应该全面升级,单纯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是不可持续的。在过去,由于人民币汇率的相对低估,导致出口强劲增长,我国外贸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很多企业单纯追求出口贸易,致使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大量涌入出口部门,从而造成我国经济内需不足却过分依赖外贸出口的局面,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我国有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要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外贸出口的依赖。政府要引导企业自身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提高适应和应对汇率浮动变动的能力,进行各种配套改革,积极培育、扩大国内消费市场,鼓励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重点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此外,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救治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结合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和变化,灵活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宏观调控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既要控制通胀,更要防止经济增幅加快下滑。(作者单位:西北师大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芳.《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转引自《神州》-2012-06-15

[2]王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9-03-06

当前的金融形势第4篇

    中国金融经济压力指数分类的说明。按用途分类,FEPI分为FEPI长期月度跟踪监测值、近期月度跟踪监测值、月度预测预警值三个种类。FEPI指数具有理论综合性、因素集成性、统计显着性、实践检验有效性、应用图形分析简明性等特点。FEPI指数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定量地跟踪监测中国金融经济整体势,二是预警中国金融经济整体风险。借助于FEPI这个指数化工具,有助于境内外投资者把握其变化周期性、趋势方向性与拐点,有助于对基本面风险进行综合判断,提高抗风险能力。

    中国近期FEPI月度跟踪监测值报表

    近期FEPI指数的跟踪监测与预警分析

    (一)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

    从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角度看,可以得出如下分析评价结论。一是FEPI指数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金融经济正在面临方向性选择。从FEPI指数近期走势来看,FEPI观察发现,9月份的FEPI指数为0.005735(见附表),FEPI指数逼近0点(见附图),表明当前处于方向变化的临界状态。保守估计其未来可能上行,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拐点需要等待进一步FEPI信号确认。二是2012年1月以来的FEPI指数走势表明,FEPI指数整体趋势下行,虽然下降幅度逐渐减小,但目前尚未出现筑底企稳的征兆。

    (二)对金融投资者的建议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提出以下投资建议。一是金融投资可能有短期机会。FEPI指数趋势显示,有短期横向波动可能,投资者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短期投资,控制仓位,作少量操作。二是目前不宜布局中期投资。考虑到FEPI指数走势,当前金融经济并未企稳上行,未来中国金融经济走势不明朗,如果冒然出手进行中期投资做多或做空,将面临较大风险。如果选择做空,则可能会由于政策面加大调控或新的数据变得比预期好而使做空者将面临较大损失;如果做多,无法避免经济继续下行而带来的风险。因此,中期投资仍须等待进一步确认,目前可持观望态度。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展望

当前的金融形势第5篇

关键词:金融混业;金融控股公司;全能银行;金融监管

从全球范围来看,21世纪以来,金融业的基本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并显示出两大发展趋势。第一个趋势是,随着金融创新的速度加快,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出现业务综合化与全能化的现象,金融机构之间的传统业务分界限日趋模糊。第二个趋势是,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不同程度地改革了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放松原先的金融结构性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

一、金融混业经营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纷纷放松金融管制,在金融法律制度上为金融服务融合清除障碍。

金融集团化的模式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又称百货银行或兼业银行。另一类是近年新起的金融控股公司,其源自于美国的银行控股公司,原先是由母银行通过控股关系控制子银行公司以实现异地经营的一种法律规避方式,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方式被创新,其母体与子公司可以是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而衍生为金融控股公司。上述两种模式目前正在融合,目前,欧洲主要国家所有规模银行均设立了保险业务子公司。

1 德国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德国的金融混业模式采取了全能银行形式。全能银行要对各金融业务部门的风险承担所有责任。该模式主要特点为:一是银行业在金融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全能银行能够从事任何一种或多种金融业务。三是银行广泛持有企业股权。四是对全能银行的监管简单而有效。

2 美国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是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该模式主要特点为:一是金融控股公司内各个金融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而不是母公司的分公司。二是金融控股公司集团由多家金融机构组成,且金融业成为集团的主营行业。三是整个金融控股公司集团以产权作为各个金融机构联系的纽带,而不是通过划分市场协议等为联系基础。四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可以跨金融行业,被控股子公司可以从事银行业,证券,保险业,也可以是涉及不同行业的控股子公司。五是金融控股公司一般采用垂直型控股方式,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掌握子公司半数以上或多数的股票,采用金字塔式的垂直控股方式。

二、金融混业经营风险分析

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其推动作用通过杠杆化进一步得到加强。资本市场发达以后,全社会的资产通过证券化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使得资产结构内部的流动性得到迅速提升,另一方面,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在此背景下,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使金融风险蔓延的可能性和破坏性大大加强。在分业经营模式下,同类金融机构由于业务范围和运作机制相差不大,因而所产生的风险性质基本一致,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较容易地设计管理标准和监控程序,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但在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内部交易的渠道和交易量都大大增加,任何一个业务部门的严重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机构的严重亏损甚至倒闭。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对金融机构内部复杂的资金往来关系和风险联系知之甚少,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形下,金融机构的某个部门出了问题,就可能产生两种严重的后果:一是公众由于不了解信息而产生恐瞌心理和过激行为,从而使金融风险被人为放大并从一个部门传递、蔓延到另外的部门;二是公众由于不掌握信息而意识不到问题的重要程度,从而使金融风险过度累积并成为未来更大规模的金融风险爆发和金融风险蔓延的“祸根”5。

金融风险蔓延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宏观形态,即在金融行业之间蔓延;二是微观形态,即在金融服务集团内部蔓延。

三、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对策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表明,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次贷危机是这种全面市场风险的一次集中暴露。

针对金融混业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陆续进行了调整。目前国际上对金融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结构安排的主要做法有三种:一种是尊重现状和历史,在维持原有分业监管结构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来应付金融业务交义经营的现实。第二种是适应金融业务一体化和经营集团化的要求,成立统一的超级监管机构。第三种是一些学者的主张,建立多部门、相互制约的矩阵式监管模式。

面对金融混业化、集团化发展趋势对金融监管提出的严峻挑战,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必须革新思路、及时应对,跟上和适应未来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在金融监管应对金融混业化的政策选择方面,首先,要调整监管立法,逐步、有序地使分立的法律体系转向统一的法律体系,同时强化监管机关的权威性,使监管者具备“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收集信息的手段和权力。其次,是要转变监管理念,重新审视和选择监管目标,革新和丰富监管手段,设计科学、合理的监管组织架构,培养、引进复合型高级监管人才,提高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国际之间的监管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能够适应金融一体化新形势的合理、有效的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

当前的金融形势第6篇

一、金融在促进外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贸与金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开展两者间的互利协作,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从我国实践来看,利用金融资源促进外贸发展,加强我国外经贸和金融业的协作,是扩大开放和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首先,金融支持是外贸发展的重要条件。近代货币信用制度的产生,满足了对外贸易迅速扩大的需要,它通过金融手段便利了企业筹资,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在我国渐进式的改革过程中,一直采取国有金融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采取各种金融手段向外贸企业进行资金融通和提供贸易服务,不论是专门支持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对我国外贸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到2007年末,进出口行支持外贸的贷款余额近3 000亿元;中国银行仅2007年一年就完成国际结算业务1.4万亿元,成为全球首家国家结算业务量超过万亿元的商业银行。

其次,金融资源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抢滩中国。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需要到海外开拓市场,扩大发展空间。在经济国际化的大蛋糕面前,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强外贸与金融的协作,有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第三,金融服务是外贸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在从事外贸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发展,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了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外部风险保障,为出口企业的稳定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外贸发展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金融与外贸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经济金融形势对外贸必然将产生重要影响。外贸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增强敏锐性,提高应对能力。当前,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

从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看,主要经济体增速放慢,可能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增速,但总体上看,不会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根据IMF 2008年4月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3.7%,比2007年下降1.2%。其中,美国从2007年的2.2%降至0.5%,欧元区从2.6%降至1.4%,日本从2.1%降至1.4%。从目前我国出口国别分布看,我国出口商品的48%销往美、欧、日。这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速的下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出口。除此以外,我国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限制能耗高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这些措施将加大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外贸出口压力。

尽管从目前国际形势看,我国出口增长不容乐观,但从整个宏观经济情况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主要是投资和消费增幅仍然偏快,在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中居于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占到80%以上。今年前4个月,投资和消费同比增长分别为25.7%和21%。可以说,外贸发展仍然具有较为稳健的宏观经济环境。

从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看,流动性偏多和通货膨胀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

流动性偏多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但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今年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7 566亿美元,四个月增长了2 284亿美元。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增长相当于通过外汇占款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进一步增加了抑制流动性偏多和通胀压力的难度。6月7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调整后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新高。

另外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是物价上涨问题。今年1~4月CPI同比上涨8.2%,比去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创12年来新高。一般来说,成本推动占主导作用的物价上涨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本上升、利润减少。因此,需要企业深入研究物价上涨的内在原因,积极应对。

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际市场价格普遍较高。4月份,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现货和期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4.8%和68.4%,在石油、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国际市场生产资料现货、期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9%和54.7%,我国存在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二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一方面,对粮食的口粮需求、饲料需求以及非食品加工用粮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受到耕地、水等自然因素制约,以及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影响,农产品增产空间有限,农产品将摆脱低价时代。三是国内要素成本将不断提高。1~4月,PPI上涨明显加快,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3%,涨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4.3和6.3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今后一段时期,解决流动性偏多、抑制物价上涨过快的目标仍是宏观调控的主题,这也就意味着减顺差和紧缩信贷规模的政策仍将继续,外贸企业在出口和资金融通政策上仍然不容乐观。

在关注主要经济体和我国内部经济形势的同时,当前,还要警惕来自于越南的金融风波,可能会诱发亚洲地区的经济、金融风险,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当前越南的经济金融形势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从2008年年初开始,越南经济急转直下,股市崩盘、汇率贬值、通货膨胀高达25.2%,多项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亮起红灯,并呈继续恶化的趋势,出现金融危机的端倪。

越南金融危机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越南高企的通货膨胀。从内部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货膨胀效应。从外部看,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传导至进口依赖型的越南。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越南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差,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越南金融体系不健全,在监管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开放步伐过快,越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潜在金融风险较大。同时,热钱抽逃也对越南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账户,但一旦有危机发生,将会波及我国,产生连锁效应。同时,亚洲这些主要贸易伙伴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下降,将会进一步增加我国商品出口的难度。

三、外贸企业应积极应对当前形势的变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随着贸易量的快速增长,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能源资源消耗高、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商品屡屡遭遇反倾销等矛盾日益显现。我国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需要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重新进行审视和必要的调整。

同时,在国际市场低迷、国内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出台、人民币单边升值趋势明显等多重压力下,外贸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外贸企业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客观全面地分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强对人民币汇率的跟踪研究。企业应把应对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作为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要关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本期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争取将汇率风险降到最低。

二是加速市场多元化步伐,提升国际营销能力。在巩固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南美、东南亚、东欧、俄罗斯等出口市场,防范单一市场的不稳定风险。外贸企业要注重提升国际营销能力,把握市场的主动权,增强获利能力,争取做大做强。

三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力。出口企业特别是生产型的出口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减少低档次产品出口,扩大质量效益好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加快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现代服务贸易是流通中的无形商品,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附加值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鼓励和支持。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软件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信息咨询等服务贸易出口企业,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四、充分利用金融手段,大力支持外贸事业的稳健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服务的功能和种类不断丰富。在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方式面临转变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金融手段的积极作用,对于推动外贸事业的快速稳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利用政策性金融支持,促进外贸结构调整。政策性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它通过一定的政策性安排,实现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从而起到促进和引导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出口和进口信贷方面均有相关的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政策,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是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化解和转移贸易风险。企业可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和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运用多币种结算等方式转嫁汇率风险,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通过福费廷业务转移商业和汇率等风险,借助国际保理业务解决赊销中资金占压和信用风险问题,增强出口竞争力。同时,企业可加快应收外汇账款的回收速度,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

三是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外贸企业要借助金融系统信息、网络和专业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财务和信息咨询等顾问服务。同时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联合开展调查研究等形式,就外经贸、金融、外汇等方面的政策,以及银贸协作中的突出问题及时沟通和协调,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风险的措施和意见。

当前的金融形势第7篇

关键词: 经济形势;金融危机;G20峰会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给各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例如4月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便是很好的明证。在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共识,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 

 

一、当前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可谓造成影响的范围非常广;危机使各国经济面临严重衰退,全球整体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可谓造成影响的程度非常深。 

 

(一)美国的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起始于美国,因此给美国造成的影响也最为严重。首先是美国金融业遭受史无前例的打击,这种打击宣告着是美国华尔街投行时代的结束。举世闻名的华尔街五大投行目前处境惨淡: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轰然倒塌、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由投行转为传统银行控股公司,这些都标志着一个高杠杆金融时代的结束;其次是美国实体经济遭受重创。我们可以从美国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中窥见一斑:4月29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第一季度GDP按年率计算下降6.1%,比上一季度萎缩6.3%略微缩小,但从去年三季度下降0.5%至今,累计下降12.9个百分点的幅度,已经刷新了大萧条以来连续下降幅度的纪录(此前最高纪录为1953年三季度至1954年一季度的累计下降10.6个百分点)。这就无怪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要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并将引发经济持续衰退和动荡。 

 

(二)欧洲的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由美国向全球传播,并且在欧洲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因此欧洲银行业首当其冲,已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传统上,欧洲的银行业以稳健著称,但近年来,受美国金融业发展模式影响,在国际市场上活跃的欧洲大型银行纷纷提高财务杠杆率,并大量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衍生品,以博取高收益。这种与美国相似的金融发展模式使得欧洲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遭受巨大损失。据Bloomberg统计,截至2008年年末,欧洲银行共提取次贷相关减计和损失2400多亿美元,约占全球金融机构减计总额的一半,且损失主要集中在大型银行。英国央行也在每半年公布的“金融稳定报告”指出,这次英国经济走向衰退的严重性将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相当,预估英国六大金融机构可能损失1300亿英镑。这个金额已远远超出政府宣布的500亿英镑援助方案。 

另外,金融危机也敲响欧洲实体经济衰退的警钟。全球金融动荡已显著改变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前景。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基本面迅速恶化,失业率已增至7.5%,德国等主要经济体正在经历季度甚至年度的经济零增长。目前,IMF已将欧元区经济增长今年预测值由1.2%降至0.9%。 

 

(三)中国的经济形势 

中国由于金融实行分业经营,资本与金融帐户受到管制,开放程度较低,因此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传播速度远不如在西方国家的传播速度快,但从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金融危机仍然可以通过经常帐户传染到我国,并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有些已经转化为明显的不利因素。据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数据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比上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GDP在保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后,已连续6个季度出现回落。因此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非常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对外贸易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长久以来,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目前对外贸易下降而内需的替代作用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形下,势必导致我国经济的增速放缓,企业经营面临困境。例如在广东、浙江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省份,许多中小企业停产、歇业,一些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

3.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的放缓势必影响就业。一方面是城镇新增就业减少,今年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1万人;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2008年年底有100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592万大学生毕业。 

4.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据4月9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下降1.2%,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6.0%,这是CPI和PPI同比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双双为负。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代表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原材料成本的CPI和PPI数据持续为负,应被视作是宏观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重要征兆。 

从以上对欧美国家以及中国的经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正遭遇一场寒冬:投资锐减、股市低迷、失业率上升等等。要有效遏制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就需要各国彼此合作,共同努力。 

 

二、G20峰会的积极作用 

 

为有效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各主要国家领导人于4月2日在伦敦举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峰会上各国领导人通过发表宣言的形式达成多项共识。这些共识在目前形势下具有如下的积极作用:

(一)重振市场信心 

各国领导人同意联手进行一次从未有过的财政扩张活动,到明年底为止,这一活动总额将达5万亿美元,将全球产值提高4%,以复苏经济增长,并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金融危机使各国投资者信心尽失,此项大幅度的财政扩张计划,无疑给各国投资者注入一剂强心剂,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全球经济走出阴霾的一线希望。因此,市场迅速作出了积极反应,长期低迷的全球主要股市一度气势如虹。 

 

当前的金融形势第8篇

三中全会顺利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强调中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全会强调保持金融稳定扩大内需

三个“稳定”明确市场预期

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提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提出“三个稳定”,历史上是第一次;中央提出“三个稳定”,也说明稳定是处理好当前各种矛盾的首要和核心任务。“三个稳定”的要求,也必将对大调整之后的中国证券市场产生深刻影响。

保持经济稳定:在全球金融形势不断恶化的环境下,国内宏观政策有配合国际政策的趋势,而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全球主要经济体都进入减速周期。

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将发生明显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未来出口贸易将出现明显下滑,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将表现为负,未来经济增长点将体现为刺激内需和加大政府投资。所以下一步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有进一步放松的要求。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下,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将更灵活,下一阶段财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

保持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三中全会不仅提出要保持经济稳定,而且还提出要保持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这可以看出中央对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重视,也表明下一步中央稳定市场的决心。

在这方面,央行和证监会将有更多举措。央行一个月内两次降息,表明了下阶段货币政策放松的态势,暗示了对高通胀预期的消除与经济增长可能硬着落的担忧,也意味着央行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冲击的担忧。中国加入全球联合降息,而且是同时下降存贷利率,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全力“保增长”的倾向。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中国经济增长的快速下滑成为当前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货币政策将趋于放松。

证监会陆续推出稳定市场的举措,步伐呈加快迹象。8月以来,证监会陆续推出《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关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融资融券试点》。

培育新的市场机会

通过制度变革扩大内需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认为这是中国继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农业摆脱弱势地位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之后,通过入股或者合作等形式,农民的收入将有望明显提高。保障农产品有质量的供给需要调整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并推动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长,从而推动农民增收。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还将降低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促进农村消费升级。预计未来农村居民消费在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将明显扩大,农民从“衣食”向“住行”的消费升级将承继城市居民的这一趋势,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我们认为这是中国继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农业摆脱弱势地位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本次改革的重点是农村土地流转权的扩大,改革扩大农民土地流通权,促进土地集中经营和资本主化,将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农业类上市公司长期受益

本次会议的核心是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改革,由此提高了农业投入的资本化程度和效率,我们认为能从中受益的是两大类农业上市公司:一是有大量农业用地的上市公司,它们所拥有的农业用地价值将受惠于流通权的扩大而上升;二是生产农资的上市公司,由于农业的资本化程度上升,投入加大,这些公司从中受惠,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