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早产儿护理指导

早产儿护理指导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1:21:29

早产儿护理指导

早产儿护理指导第1篇

早产儿是指孕周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2012年2~2013年5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92例早产儿,除合并先天畸形、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以及综合治疗无效患儿。92例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自主呼吸较弱、吮吸能力不强、进食少、低体温、喂养不耐受等。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胎龄30~38周,平均胎龄34.2±2.5周,体重1.00~1.98Kg,平均体重1.42±0.35Kg;观察组46例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胎龄30~39周,平均胎龄34.5±2.6周,体重1.08~1.95Kg,平均体重1.43±0.38Kg。本次调研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在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下进行,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46例患儿在监护室期间行常规护理[3],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观察其不良症状,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对其家长进行早产儿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的家长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其负性心理,促进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监护期间可允许家长探望,每天4次,每次时间控制在30~60min,在探视期间,护理人员要趁机告知家长及亲属患儿目前的健康情况。同时详细向其讲解早产儿出生后易发的不良反应,日常护理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醒要注重患儿的营养、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等,必要时要对产妇进行床边示范指导,如正确的抚摸方式、喂养的方法、臀部及皮肤护理、如何回应婴儿等。可将早产儿健康教育知识、护理方法通过播放宣传片和发放宣传手册等途径以提高家长对早产儿的认知度和护理技巧,另外,还需要向产妇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和必要性,尽可能采用母乳喂养[4]。

1.2.2 阶段性护理干预

观察组46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制定阶段性护理干预的方案,分为住院期间、出院前、出院2周、2~4周以及随后每月1次,制定不同护理干预措施。

1.2.2.1 出院前护理干预

出院前,责任护士要将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早产儿的健康状况及治疗方法和效果详细告知家长,并根据早产儿各自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并指导家长在家庭护理中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强调应该注意的事项。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预防感染。另外,告知家长早产儿定期体检及接种疫苗的具体时间[5],并预约家访,鼓励其定期复诊,共同完成家庭个性化护理。

1.2.2.2 出院1~2周的护理

早产儿出院1~2周,在家庭护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会导致早产儿感染的因素,注意卫生、通风、减少强光和噪声对其刺激,在此期间,责任护士要对早产儿进行家访,至少1次,主要检查其脐部是否愈合、黄疸是否消退,同时观察期皮肤和大小便情况,指导家长要不定时按摩早产儿的腹部,提高其消化和吸收能力。另外,观察产妇泌乳情况,指导其如何促进泌乳,提醒家长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照顾患儿。

1.2.2.3 出院2~4周护理干预

出院后2~4周可通过电话随访或者家访形式了解早产儿的神志、肤色、饮食、大小便情况,同时了解产妇泌乳情况,再次指导产妇抚摸、按摩、视觉刺激、被动运动等的方法和技巧,促进早产儿各项生理机能正常发育。

1.2.2.4 随访

患儿出院之后,前2周至少家访1次,2~4周家访或者电话随访至少1次,以后每月1次,常规测量早产儿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变化,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同时了解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护理要点,及时解答其心中的疑虑。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笔者主要对比分析两组早产儿体重、摄奶量、腹泻和感染以及再住院率,评估阶段性护理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奶摄入量、睡眠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 1 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早产儿在出生1月内面临着外界环境各种危险因素,包括体温、疾病、喂养耐受性等多方面问题,出院之后的家庭护理也直接影响着早产儿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育,由此,早产儿护理已经成为新生儿护理重点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早产儿的护理主要是针对其自身的疾病、皮肤、进食以及大小便的综合护理和家长护理,其中家长护理其中极其重要的作用[7]。

早产儿早期护理主要指的是在院期间的临床护理工作,出院之后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必要的技术指导,护理人员不会直接参与护理。患儿出院之后由于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护理技巧不够专业,存在不能将孩子健康养大的忧虑,对于患病婴儿更是手足无措,进而产生紧张、害怕、忧虑等负面情绪,在家庭护理过程中各项护理措施不当诱发各种早产儿疾病,甚至危及其生命,由此,重视阶段性护理的重要性,对降低早产儿患病率,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8]。阶段性护理在关注患儿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同时还增加了出院后较长时间的随访,更有利于从专业角度更深入了解早产儿的疾病和发育情况,及时指导患儿家长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而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早产儿护理指导第2篇

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196—259天)的新生儿称早产儿[1]。早产儿大多体重在2500g以下,身长不足47cm,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低下,与足月儿相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喂养困难,家庭护理问题多,家长需要更多的育儿知识,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接产早产儿331例,其胎龄、体重、分娩方式及性别分布详见表1、表2和表3,有47例在儿科接受过7—30天的住院治疗后转入家庭护理,2例极低体重儿家长自动放弃住院治疗,通过母乳喂养随访和咨询热线对331例早产儿进行家庭护理指导和访视,目前死亡9例,成活322例,成活率97.28%,死亡率2.72%。

2家庭护理

2.1注意保暖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能量少,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同时汗腺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而导致硬肿症的发生[2],家庭护理别要注意保暖。

2.1.1保持恒定的室温室内放置室温计,保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55%—65%,更换衣物或皮肤清洗等暴露性较大的护理时室温要调节在27—28℃左右。

2.1.2监测体温的变化指导并教会家属每日为早产儿测量体温4—6次,维持腋下温在36—37℃左右。

2.1.3加强局部保暖可用母亲身体或热水袋对早产儿的下肢及足部进行保暖,使用热水袋时要防烫伤;更换被褥、内衣及尿布时先用家长身体或暖气预暖后再给早产儿使用。

2.2合理喂养早产儿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弱,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易发生呛乳和溢乳,合理的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指导母亲尽早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向家属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传授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帮助母亲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鼓励不定时按需哺乳,奶量由少到多,以不发生溢乳及呕吐为原则。331例中有47例早产儿曾在儿科接受住院治疗,母婴分离时间较长,教会母亲挤奶和保持泌乳的方法,坚持母乳喂养。由于早产儿先天缺乏凝血因子、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喂养过程中,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3预防感染早产儿免疫功能不健全,皮肤柔嫩,屏障功能差,易发生感染,家庭护理中要注意环境及用物的消毒。

2.3.1保持环境清洁卧室每日自然通风2次,每次10分钟,但要避免对流风,注意早产儿的局部保暖;地面每日用清水或含氯消毒剂湿拖2次;家属患感冒、皮肤化脓及传染性疾病时不要接触和护理早产儿。

2.3.2用物消毒早产儿奶具每日煮沸30分钟消毒1次;被褥每周拆洗1—2次,每日日光暴晒6小时;衣物及尿布每日清洗干净后煮沸15分钟后日光暴晒;固定专用毛巾,每日煮沸消毒。

2.3.3皮肤粘膜的护理保持头颈、腋窝、会阴等皮肤皱褶处的清洁,每次换尿布后用温水洗净臀部,用软毛巾轻轻吸干,可涂些消毒植物油防尿疹;穿棉质内衣,使用软而吸水性强的尿布,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尿布;保持口腔清洁,每次喂奶前用温开水清洗,喂奶后用清洁棉签蘸温开水轻轻涂洗;脐带没脱落前不要包裹,自然暴露,注意不要让尿液浸湿,每日用75%酒精擦试消毒1次,脱落后家属要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如有及时和随访人员联系,及时处理。

2.3.4体重>2500g的早产儿按时接种疫苗,<2500g的根据婴儿体重增长及身体发育情况适当接种,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4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早产儿肝脏发育不健全,凝血因子缺乏,易发生脏器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家庭护理中尽量为早产儿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保持静卧,叩背、变化时动作要轻,婴儿哭闹时不要抱起摇晃,各种擦洗动作要轻;指导家属注意观察早产儿皮肤粘膜、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有异常时及时和随访人员联系。

参考文献

1朱延力.儿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2.

2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2

表1早产儿胎龄分布(n=331)

胎龄(周)例数(n)构成比(%)

28—30123.63

30+1—324613.90

早产儿护理指导第3篇

[关键词] 早产儿;随访管理;出院;早期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5(b)-016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ollow-up manage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and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on the growth.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58 cases of premature infant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order with 29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discharge guidance and regular subsequent visit,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follow-up management and early interven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mastery of health knowledge of parents were studied. Results The master rate of development, living nursing, feeding knowledge, common problems handing and vaccination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93.10%, 93.10%, 100.00%, 89.66%, 100.00% vs 62.07%,65.52%,72.41%, 65.52%, 72.41%),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s; Follow-up management; Discharge; Early intervention; Effect

早产儿指的是孕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签法,从该院收治的早产儿中,方便抽取58例到此讨论中,按照入院单双顺序分两组,29例对照组和29例研究组。58例早产儿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满足《实用新生儿学》中关于早产儿的判定标准[3-4]。对照组出生时间为1~39 d,平均(15.86±7.14)d;出生时体质量为1.5~2.8 kg,平均(1.87±0.33)kg。研究组出生时间为1~37 d,平均(15.92±6.97)d;出生时体质量为1.5~2.8 kg,平均(1.79±0.34)kg。排除标准:①需氧气支持或先天畸形者;②代谢性或先天性疾病者;③严重感染、核黄疸、产伤;④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者;⑤原发性呼吸暂停者;⑥严重并发症者。两组研讨对象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早产儿院内护理方法以及对家长健康教育方法一致。对照组:出院时予以出院指导,早产儿出院后,定期进行复诊评估。研究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出院后采取随访管理和早期干预。主要包括:①家庭生活环境的相关要求,最好居住在阳光充足和朝阳的房间,确保空气清新;②日常护理相关知识,大小便、臀部、脐部、眼部、口腔、保暖、皮肤等护理知识,并指导家长如何对新生儿进行体格测量、呼吸观察等;③喂养知识,最好母乳喂养,并指导正确的哺乳姿势,对新生儿含接姿势、挤奶方式进行讲解,指导其不足之处,还有如何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同时添加强化剂等等营养物质,来增加新生儿的营养;④普及家庭预防感染的方式,向家长普及常见的异常症状表现及其相关处理方式;⑤确定免疫接种、复诊和体检时间,每次提前通知病人。

1.3 指标判定

了解勺榧页そ】抵识掌握情况(使用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喂养知识、生活护理、感染预防、常见问题的处理、预防接种等),总分100分,知晓为80分以上。观察两组早产儿智力发育状况(社交、语言、精细运动、适应性、大运动)和体格发育状况(身长、头围、体质量)[5]。

1.4 统计方法

将该研究后得出的相关数据整理至SPSS 13.0统计学软件内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数据用[n(%)]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x±s)表示,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家长健康知识掌握状况

研究组的家长在生长发育知识(93.10%)、生活护理(93.10%)、喂养知识(100.00%)、常见问题处理(89.66%)、预防接种(100.00%)方面掌握率均比对照组(62.07%、65.52%、72.41%、65.52%、72.41%)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两组早产儿智力发育和体格干预状况

研究组早产儿出院半年后的身长和体质量增长速度均比对照组快,各项智能发育评分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3 讨论

可采用网络调查和访问的形式,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并按时早产儿的身体各项指标和体质特征[6]。这样,能够增强早产儿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以便于家长第一时间知情和掌握早产儿的动向和身体发育趋势,既有利于早产儿的身体恢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家长对于那些危重早产儿能够恢复的信心。加强了院方和早产儿家属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交换,从而共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早产儿恢复环境,促进了早产儿的进一步恢复及体能锻炼[7]。在早产儿的后期护理中,母亲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早产儿的恢复状况,这种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缓解,将会直接导致早产儿恢复的失败,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母亲焦虑――早产儿恢复失败――母亲焦虑。如何化解这种焦虑,及时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让母亲第一时间共享孩子的情况,从而缓解了母亲的不安和紧张,也有利于对早产儿的进一步恢复和治疗。将随访管理和早期干预应用于早产儿出院随访干预中,明显提高了早产儿家长对早期护理干预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从而促进了早产儿的智能和身体的发育。叶玉清学者[8]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出院后随访管理以及早期干预的患儿在3个月和6个月MDI值变化情况与常规护理干预组的患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9个月和12个月时患儿MDI值均比对照组要高,由此可见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智力发育。此次纳入58例早产儿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家长在生长发育、生活护理、喂养知识、常见问题处理、预防接种等方面掌握率均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将随访管理和早期干预应用于早产儿出院随访干预中,可提高早产儿家长对早期护理干预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从而促进了早产儿的智能和身体的发育,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清清,李振香,任香娣,等.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及早期干预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3):1227-1228.

[2] 周志勤.早产儿家长对出院延伸护理依从性的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1):4829-4830.

[3] 吴丽娟,廖少玲,敖当,等.以微信为媒介的信息支持对早产儿母亲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22):3561-3563.

[4] 冯琪.早产儿出院后营养管理及随访[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3):171-174.

[5] 莫静金,范凤仪,高沛云,等.电话随访对早产儿出院后健康促进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21):2964-2966.

[6] 程亚颖,冯琪,王颖,等.三级医院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6):401-407.

[7] 王小娟,刘晓梅,韩宇枫,等.微信平台在早产儿出院随访干预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30-132.

早产儿护理指导第4篇

[关键词] 早产儿;神经发育;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2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5-0092-03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尤其是新生儿的急救医学和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使早产儿的存活率逐年升高,但是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情况也在不断增加[1]。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以及受其地相关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早产儿越来越多。早产儿的脑损伤可以由很多因素引起[2],包括颅内出血、有机酸代谢紊乱、缺血缺氧性脑病、产伤、高胆红素脑病等。脑损伤会导致很多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约有5%~15%的早产儿长大后表现出严重的神经系统缺陷,其中脑性瘫痪(CP)占10%,轻度神经障碍25%~50%。且有研究发现,在引起脑瘫发生的众多高危因素中,早产占首位,约占40.4%[3],可见早产儿发生脑瘫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就目前的医疗手段,并没有特异性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的方法,因此及时诊断和早期干预可促进早产儿的神经发育,减少其致病率、致残率,保证脑损伤早产儿的预后得以改善。本文为探究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的影响,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间收治的9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间收治的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38例。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足1000 g者2例,1000~1500 g 8例,1501~2500 g 85例,超过2500 g 1例。胎龄为25~35周,平均(32.4±1.3)周。96例早产儿孕期均不足37周,有先天性畸形或遗传代谢性疾病。根据养育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将9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普通的护理养育方式,实验组采用医护指导和家庭干预二者结合的养育方式。两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养育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护理养育方式,包括新生儿的访视、护理、喂养和医护人员对婴儿的常规保健方面的指导,定期为患儿做常规的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

1.2.2实验组 ①对48例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通过随诊回访等形式观察评估且记录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营养状况以及有关神经系统发育的检查结果,且随着情况的改变,提出相应建议。实施早期干预的时间是孕周达到40周且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得以稳定后,早期干预的内容包括感知、情感、运动、交往、言语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着重训练早产儿的运动功能及感知能力,选择水疗、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的训练、抚触、被动体操等方法,2次/d,(5~15) min/次。②按照婴幼儿运动系统正常的发育规律进行训练,即1~2个月训练早产儿抬头;3~4个月训练其翻身、抓东西、视觉听觉的追随、手和口眼的协调等;5~6个月进行坐着、用腹部爬行、手的功能等训练;7~8个月训练其翻身坐起、手膝位爬行;9~10个月训练蹲起、在帮扶下站立;11~12个月训练其独自站立、在帮扶下行走和说话。伴随其年龄的增加,可适量增加训练的复杂程度及训练时间,但如果出现反射异常、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等情况,应立刻停止训练,咨询相关康复医生寻求指导意见。③还要给予实验组的早产儿家长相关培训,让其能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了解掌握早期干预的内容、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医护人员定期和家长沟通早产儿的情况,做好随访及记录。

1.3评价标准

①根据儿童智能发育量表CDCC[4]进行判定,该智能发育量表包括智力量表和运动量表,前者有121个测试项目,后者有61个测试项目。按照测试出的运动发育指数(PDI)和智力发育指数(MDI)综合评价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本实验主要对月龄分别是6、12、18、24个月的早产儿进行测试,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②按照Gesell发育量表来判定早产儿的精细动作、个人社交能力、大运动、适应能力和语言表达五个方面的情况。其中评分≤69分,则计为智力存在缺陷;评分为70~79分,则计为临界状态;评分为80~89分,则计为智力中下等;评分为90~109分,则计为智力中等水平;评分为110~119分,则计为智力中上等水平;评分为120~129分,则计为智力优秀;评分≥130分,则计为非常优秀。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对重复测量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早产儿在不同月龄时CDCC判定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智力发育指数来说,两种方法即常规干预和加强家庭干预与医护指导,即F组间=41.297,P0.05,提示两种患儿在不同干预条件的不同时相下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而综合不同干预条件和干预时间,即F交互=15.623,P

2.2两组早产儿在月龄为24个月时的Gesell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早产儿在精细动作、个人社交能力、大运动、适应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评分均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月龄为24个月的早产儿的运动、智力发育分级情况

结果显示,本研究纳入的实验组早产儿,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为非常优秀、优秀和中上等的产儿数量均为21例,与对照组的11例、12例相比,差异明显(χ2=12.870,P0.05;χ2=10.069,P=0.014);而智力和运动发育为中下等、临界状态和智力缺陷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087,P=0.000;χ2=32.783,P=0.000)。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脑瘫患儿数量在不断增加,临床上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干预和脑瘫防治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早期干预可以很好地预防脑瘫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脑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的凋亡可以持续3周以上[5],所以对围生期早产儿实施干预治疗,有明显的短期效果,但是长期效果不好。如果长期对患儿实施干预护理,则可以改善早产儿的脑组织生理功能[6]。有关脑组织的生理功能及其发育的研究表明,细胞中DNA的含量曲线存在两个峰值[7],第一个表示的是妊娠中期的神经元开始大量增殖,另一个表示的是出生后婴儿的神经胶质细胞开始大量增殖。此外,有学者研究随年龄增加脑组织重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小孩出生的24个月内,神经元细胞达到最快的生长速度和最强的可塑性。

相关研究证明,家庭干预在早期干预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8],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医护指导和家庭干预二者结合的养育护理方式,在干预之前,对早产儿的家长进行培训[9,10],让其了解掌握干预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包含了解患儿异常表现、由不同原因造成的临床危害、患儿在不同时期的神经运动系统的发育情况、注意事项等。该干预模式可以很大程度地增进医护人员和家属间的和谐关系,利于医护人员充分掌握儿童的发育情况和病情特点[11],尤其是针对早产儿在短期住院时间里不易被发现的一些问题,良好的沟通可帮助医护人员通过询问早产儿的家属来了解,因此可以得到尽早解决,以免严重情况的出现。

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间收治的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早产儿在精细动作、个人社交能力、大运动、适应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均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医护指导和家庭干预二者相结合的早期干预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燕红.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31-32.

[2] 刘志芳. 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2,7(13):2018-2019.

[3] 邹璇,范英英,裘逸波,等. 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行为智能发育的影响[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1):84-85.

[4] 章贵卿,王文功.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神经发育影响的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2):257-258.

[5] 姚宏智,李后权,龙吟芸.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神经和体格发育影响的效果观察[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3,4(3-4):66-67.

[6] 黄燕春,刘振寰.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心身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儿科杂志,2011,7(6):56-59.

[7] 赵妍,甘文玲,樊欣. 早期教育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 重庆医学,2009,38(24):3076-3079.

[8] 张海林,黄静,夏丹,等.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发展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2):75-77.

[9] 岑丽婷,刘振寰.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的新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2):5408-5410.

[10] 李后权,姚宏智,龙吟云.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神经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62-64.

早产儿护理指导第5篇

【关键词】早产儿母乳喂养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35-01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活产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抗病能力低,死亡率高。因此,加强早产儿后天的喂养及护理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但临床工作中由于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掌握不够,影响早产儿母乳喂养,医护人员针对影响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早产儿332例,全部实施母乳喂养,成活率100%,现将早产儿母乳喂养成功的经验介绍如下:

1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1.1产妇缺乏母乳喂养的知识:产妇在妊娠期间未能接受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开奶时间晚。产后初期和产褥期,受当地风俗影响给产妇只喝一些小米粥,以致奶量较少,并且忌口较多,使产妇进食量少,造成奶量过少或无奶,失去信心而放弃母乳喂养。

1.2 缺乏哺乳经验:尽管理论上懂得母乳喂养的好处,也有哺乳的愿望,但因没有哺乳的经验,实施哺乳的技巧和方法不当。有的产妇由于产后或手术后疼痛和关系,而不能掌握恰当的哺乳方法和技巧,例如:哺乳姿势不正确,含接错误,不会护理、挤奶等可能引起婴儿哭闹、疼痛皲裂等。

1.3 凹陷:由于产妇扁平或凹陷,新生儿含接困难,不能很好吸吮。

1.4 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的产妇受所生孩子性别的不如意而造成精神紧张,感情脆弱,心理上稍微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焦虑和精神障碍,也会引起乳汁分泌减少,母乳喂养的行为随时可能改变,会给孩子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

2护理对策

2.1宣传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好处:因为早产母亲的奶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较足月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要。而且早产母亲的奶更有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和吸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乳糖和牛磺酸能为早产儿大脑发育提供营养保证。早产母亲的奶,特别是初乳中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能增强早产儿抗病能力,保护婴儿少得病,减少腹泻、呼吸道及皮肤感染的危险。因此,母乳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品,早产儿更需要母乳喂养。

2.2 鼓励母亲树立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早产儿与正常新生儿不同,先天发育不完善,自主呼吸不平稳,吸吮力弱,吞咽动作慢,再加上母亲早产,体内激素未达到正常水平,扁平,凹陷及较大等影响,致使其认为婴儿口小,不能含接等原因,导致母亲从心理上不愿给婴儿哺乳。另一方面,有的母亲对能否喂养好婴儿缺乏信心,怀疑自己乳汁的的数量、营养是否满足婴儿的需要。

3加强母乳喂养指导

3.1 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的指征:①自受孕之日起满32周或大于32周。②婴儿能协调的吸吮和吞咽、全身一般情况稳定或吸吮过程中偶尔伴发呼吸暂停和心率减慢。③以观察到有清醒状态,具备这些指征就可以试喂。

3.2 对于有吸吮力的早产儿,在婴儿断脐后30分钟内直接与母亲接触(注意保暖)并吸吮母亲的,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在喂奶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母亲喂哺及婴儿含接姿势正确。母亲喂奶的:胸贴胸,腹贴腹,下巴贴。,母亲用手托起和婴儿的下颌,避免婴儿颈部伸直。婴儿含接:张开嘴,嘴巴凸起,含住及大部分乳晕,两颊鼓起,有节律的吸吮和吞咽。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发育不完善,咳嗽和吞咽反射差,在哺乳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吸吮后呼吸暂停或暂时性青紫、呛奶、过度疲劳等表现。因早产儿胃容量小,所以要勤喂,每日至少要喂8-12次,每次哺乳后要竖抱,并轻拍背部,使其打嗝。

3.3对吸吮能力太差或因治疗而不能直接吸吮的早产儿,应指导母亲按时挤奶(至少每三小时挤一次),挤出的初乳或乳汁应盛在已消毒的杯中,然后用滴管或小匙喂给早产儿。同时让母亲看到自己有奶,完全能满足婴儿需要,帮助其克服乳汁不足的心理。一旦早产儿有可能直接吸吮母乳时应尽早试喂。

3.4 指导母亲正确护理 方法:首先注意保暖,应根据早产儿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每日2 - 4次,其次密切观察小儿面色、呼吸、体温、吸吮力、进奶量和大小便等情况,经常检查粘膜和皮肤是否完整、皮肤有无硬肿、脐部有无渗出及感染。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同时鼓励家长拥抱和抚摸婴儿,对婴儿说话和唱歌等,促进父母与婴儿的感情互动,帮助家长建立信心,使其相信只要喂养和护理得当,早产儿的体力、智力都不会比正常足月婴儿差,使婴儿得以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影响早产儿喂养的因素主要是异常的心理因素,只有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耐心细致的指导,就能消除不良因素,使母乳喂养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早产儿护理指导第6篇

[关键词]早产儿;发生率;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23-01

早产儿(Preterm Infant)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质量2500g以下的活产新生儿,是新生儿时期死亡的首要原因。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抵抗力弱,其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有效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质量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的关键[1]。本研究现对本院收治的110例早产儿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且资料完整的早产儿共110例,所选患儿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妊娠28足周到不满37周之间终止者,胎龄评分与实际孕周相符合。110例早产儿中,男孩58例,占 52.73%;女孩52例,占47.27%,男女比例为1.12:1。出生体重平均为2.4千克,孕周平均为35.143周,住院天数平均为 14.00天,出院体重平均为2600.00 克。体质量平均每日增加10~30g,出院72 h内生命体征正常,无再次住院者。

1.2 临床治疗方法 患儿母亲入院后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mg/d口服,连用3 d;针对早产儿出生后所患疾病及时给予吸氧、抗感染、维持酸碱液体平衡及对症处理。同时在此基础上增加各种监护仪器及呼吸支持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仪等严密心肺监护,抓好体温、呼吸、营养多项管理,严密监测患儿血糖,预防颅内出血。

1.3 临床护理措施

1.3.1 保暖 早产儿体温较难维持,大多需保暖。房间温度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为防止体温下降出生后应将早产儿置于事先预热到中性温度的暖箱中,根据早产儿体质量不同调整温箱温度。

1.3.2 监测血糖 早产儿容易发生低血糖。对可能发生低血糖症者生后1 h开始喂5%葡萄糖溶液,2-3 h开始喂奶,血糖

1.3.3 呼吸道管理及供氧

早产儿出生后呼吸功能不成熟,呼吸肌发育不全,有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此时应及时给予浓度为30%~40%氧气吸入,但不要长时间、高浓度的给氧,以免引起晶体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患儿引起视力损伤。

1.3.4 预防感染

早产儿普遍免疫功能差,预防感染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处置前要消毒双手、带口罩,避免造成医源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两次;患儿房间定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照射l-2小时;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暖箱,箱内用品每周更换消毒一次。

1.3.5 健康教育

早产妇往往有焦虑和紧张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护理和指导。态度要积极热情,加强与产妇的沟通和交流,耐心帮助解决产妇所遇到的困难,使产妇增强信心。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正确有效的喂哺方法,鼓励她们与早产儿尽早和频繁的接触。指导产妇主动地观察孩子的异常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

2 结果

110例早产儿,经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的临床护理,最终治愈86例,占78.18%;好转17例,占15.45%;自动出院4例,占3.64%;死亡(因呼吸衰竭)3例,占2.73%。同时治愈或好转的患儿预后良好。

3 讨论

早产儿发生率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文献报道[3]:早产儿一般死亡率为12.7%~20.8%,患儿胎龄越小,体质量越轻,其死亡率越高。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均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这说明早产儿出生率与新生儿死亡率仍有着重要联系[4]。因此,提高早产儿救治和护理水平是减少患儿后遗症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早产儿临床表现往往病情复杂,变化快,应做到严密观察。护理人员除监测血压、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外,还需观察患儿面色、精神状况、哭声、肢体末梢的温度、患儿进食情况、大小便次数等情况,并将发现的情况详细记录。若发现病情出现变化,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做各项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同时对早产儿还要采取一些积极的发育护理措施,以减少后遗症发生率,如皮肤抚摸,被动运动操,视觉听觉刺激等。总之,早产儿的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死亡率偏高,临床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及抢救措施,以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7-138.

[2] Ghezzi F,Tibiletti MG,Raio L,et a1.Idiopathic fetal intradterine growth estriction:a possible inhe6tance pattern Prenat Diagn,2003,23(3):259-264.

早产儿护理指导第7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37-02

随着新生儿学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其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疼痛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有人建议将其作为第五生命体征[1]。国际疼痛协会在2001年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性感觉,无交流能力却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新生儿及早产儿没有交流能力,可他们的疼痛仍然需要足够的重视及处理,尤其是早产儿,对疼痛更敏感,所以更应得到照顾[2]。

1早产儿疼痛的来源

早产儿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多,如采血,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等,这些操作都可以导致比较严重的疼痛。另外,环境也可影响,如不当的光线,噪音等都与疼痛密切相关。对于早产儿,即使是更换,查体,换尿布等,都能引发疼痛。

2疼痛对早产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早产儿在住院时间内会受到反复的疼痛刺激,反复的刺激可使疼痛外周感受器敏感化,导致痛觉过敏反应,因此即使是更换尿布,查体等都会被认为是疼痛刺激,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增快,血压增高,颅内压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还可引起脑血流的变化,导致灌注再损伤,甚至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3]。另外,疼痛刺激还可以促进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的释放,造成高血糖状态,使血糖波动,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还可影响睡眠和食欲。

2.2远期不良影响:早产儿经历的反复疼痛刺激可引起痛觉的改变,慢性疼痛综合症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对于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治疗天数与成长后日常生活中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说明,早产儿能够潜意识记忆早期的疼痛经历,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他们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与成年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4]。

3早产儿疼痛的评估

新生儿疼痛可以表现为哭闹、面部表情的改变,肢体活动等,但早产儿很少哭,尤其是极低及超低体重儿,即使受到强烈的疼痛刺激,哭闹的时间也持续很短暂。因此,哭声并不是反应早产儿疼痛的有效评估指标,需要结合生理表现,通过专用的早产儿疼痛评估工具。

3.1早产儿疼痛评分(PrematureInfantPain,PIPP),这是一项多维的评估工具,由加拿大Toronto和McGill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急性疼痛的评估。由3个行为指标:皱眉,挤眼,鼻唇沟;2个生理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2个相关指标:行为状态,孕周,共7个指标组成。见表1。PIPP的总分为7项之和,最低为0分,最高为21分,分值大于12分即表示有疼痛的存在。

3.2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eonatalFacialCodingSystem,NFCS):NFCS由加拿大BritishColumbia儿童医院和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新生儿的疼痛,为最可靠有效的新生儿疼痛评估方法。NFCS有10项指标,包括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张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颌颤动,嘴呈“O”形,伸舌(伸舌只用于评估早产儿)。每项1分,总分为10分(足月儿为9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国外研究者在不同的评估工具之间进行过对照研究,发现NFCS和NIPS用于早产儿疼痛评估时都很敏感,且NFCS优于NIPS[5]。

4护理干预措施

4.1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早产儿疼痛的认识,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患儿疼痛的护理质量。因此,帮助护理人员树立积极处理新生儿疼痛的态度,积极进行疼痛控制,从而更好地帮助早产儿应对疼痛,使患儿的机体和心理创伤减少到最小,改善患儿预后。

4.2营造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应尽量为早产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6]。降低环境的噪音水平,说话轻柔,各种仪器设备的音量应控制在较低水平,并且及时回应各种仪器的报警。各种操作轻柔,并尽量集中进行。光线不能过强,早产儿暖箱可以适当遮档,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在晚上时应尽量调暗,以保证早产儿的睡眠。这些措施虽然不能直接减轻疼痛,但可以减轻压力水平,减少能量消耗,使早产儿能更好的应付疼痛,避免与疼痛协同而加重疼痛。

4.3舒适的

4.3.1使早产儿处于放松的:“便利蜷曲”是指当婴儿侧卧、仰卧或俯卧时,四肢中线屈曲位且呈放松状态的一种舒适,屈曲可同时对本体感觉、温度和触觉感觉系统予柔和的刺激,是一种有效的疼痛干预方法。阎光霞等的研究证实俯卧位进行足跟采血比仰卧位能减轻疼痛[7-8]。

4.3.2鸟巢护理:即使用襁褓或棉布做成的被子包裹早产儿,使其提高安全感,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使疼痛减轻[9-10]。

4.3.3袋鼠式护理:是指早产儿的母(父)亲,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们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多种研究已证实袋鼠式护理能够减轻新生儿疼痛[11]。

4.4抚触和音乐疗法。通过抚触,可刺激新生儿前庭、运动感觉系统,调节行为状态,减少应激行为,使新生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使疼痛缓解[12]。同时,对有疼痛反应的患儿给予听轻柔的音乐,患儿的疼痛反应可明显的降低。

4.5非营养性吸吮(NNS)+口服蔗糖或葡萄糖。非营养性吸吮能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并能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13-16]由于NNS操作简单,适用于NICU中各种操作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口服蔗糖或葡萄糖也是NICU比较常用的非药物镇痛方法,但在使用时应评估早产儿的病情,若病情危重,考虑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禁用[17-18]。

4.6其他:在致痛性的操作前,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如安定或鲁米钠静脉推注,必要时可以用阿片类或非固醇类镇痛剂,但要注意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19]。另外,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疼痛,如液体渗漏等,及时予以处理。对于需静脉营养较长时间的早产儿,可考虑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以减少反复的穿刺[20]。

早产儿护理指导第8篇

【关键词】剖宫产;早期泌乳;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90-02

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力提倡的科学育儿方法,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础措施。随着母婴同室的建立和按需哺乳的实施,医护人员有了丰富的喂养经验,并得到产妇、家属及社会的支持,母乳喂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剖宫产产妇多由于分娩结局的不理想、生活不适、产后体内激素的改变以及术后疼痛,处于心理调适的依赖期。活动受限影响哺乳的正确姿势,造成婴儿含接不良致无效吸吮,从而影响乳汁分泌[1]。为促进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增加泌乳量,提高剖宫产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我科设责任护士,对母婴进行全方位护理,指导产妇早进食、早活动、合理膳食,母乳不足者给予按摩,经临床观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5月本科行剖宫产术的单胎初产妇200例,年龄20~35岁。孕周37~42周。手术方式为子宫下段剖宫产,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所有产妇乳腺发育正常,排除母亲有妊娠合并症、母婴有母乳喂养禁忌症。新生儿体重2500~4000g,出生时Apgar评分1min及5 min评分均在7分~1O分。将2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及出生状况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对照组方法按爱婴医院要求,接受母乳喂养宣教,给予母婴早接触、早吸吮,鼓励按需哺乳,实行24 h母婴同室。剖宫产的产妇术后禁食,待排气后开始进流食。术后48小时拔除尿管。母乳不足者采用小勺或小杯喂养婴儿。

2.2 观察组方法设责任护士,除做好以上各点外,对产妇的心理、行为、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2.2.1 术后6小时拔除尿管 一般是术后24-48小时,待物的作用消失,膀胱肌肉恢复排尿功能时才拔除导尿管,这样既影响产妇术后舒适和休息,又影响术后早期翻身及下床活动,因此也会影响排气时间。对此我们进行资料查询,取得相关临床实验支持后,采取术后6小时拔除尿管,减轻产妇不适感,利于产妇早期活动,刺激肠蠕动,缩短了排气时间,有利于产妇的饮食及哺乳。

2.2.2 促进早期活动 术后产妇因为害怕切口疼痛和有关知识缺乏,不能主动进行早期活动,影响术后早期恢复。责任护士和各班对产妇、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告知术后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胃肠功能及体力的恢复,还可以防止肠粘连,帮助恶露排出,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给予实际帮助,术后6小时鼓励并协助产妇床上翻身,晚上给予热水泡脚,用39℃~4O℃温水,将双脚浸泡5min~1Omin。促使产妇能早期活动、早泌乳。

2.2.3 促使早排气 对于腹部手术后病人,排气是直接关系到术后各方面恢复关键的一步。对于产妇来说产后机体的早日复原,不仅有利于整个产褥期的恢复,而且更有益于支持母乳喂养的成功。在病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鼓励、帮助产妇做适量的床上活动,不仅能恢复肠功能,而且能促进产妇食欲,有利于泌乳,保证婴儿有足够的母乳 。

2.2.4 指导产后正确饮食 产后产妇合理进食,是乳汁分泌充足的前提,而孕妇营养储备充足和产后营养摄入充足是母乳分泌充足的物质基础 。传统认为剖宫产当日应禁食,第二日可进流食,不宜饮牛奶、含糖类饮食以免加重腹胀。但近来有专家指出通常于6小时麻醉作用消失,产妇消化系统生理功能也已恢复,肠管运动正常,此时进食不会引起肠胀气。剖宫产术后早进食,有利于及时补充营养,不仅可促进产妇体力和精力能较快恢复,还可促进乳汁分泌,满足母乳喂养的需要。由此我们于术后6小时鼓励少量多次饮进萝卜排骨汤,促进早排气。待排气后改为半流质饮食,2~3天后给予普通饮食。注意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汤类,有利于乳汁的分泌。

2.2.5 及时行“三早” 强调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产后体力恢复,泌乳充足,婴儿出生的头几天是获得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时机。剖宫产产妇因术后不适及情绪低落均为影响母乳喂养成功的消极因素。责任护士应针对产妇脆弱、依赖性强的特点,态度应和蔼热情,给予耐心细致的母乳喂养指导[2]。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处理完毕后,即让母婴局部皮肤接触(面部)。入室半小时内由专职责任护士协助早开奶,并告知产妇产后3O min新生儿吸吮在兴奋阶段,这是开始第一次哺乳,也是新生儿建立良好的吸吮反射,并能取得价值高的初乳[3]。让婴儿俯卧于产妇身体上,让母婴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产妇一手托,大拇指在上方,其余四指在对侧成c型[4],含接时让婴儿将大部分乳晕含人口内以便充分挤压乳窦,使乳汁排出。进行早吸吮,吸吮时间不少于3Omin。做好护理,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方法,强调按需哺乳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2.2.6 母乳喂养 剖宫产术后因硬膜外麻醉身体活动未恢复,加之需去枕平卧6小时,有静脉输液管和留置导尿管等,产妇表现有喂养难情绪,认为无法哺乳。母亲喂奶的直接影响婴儿含接姿势,传统的横抱式坐位喂奶母亲既要抱住婴儿身体,有切口的腹部要承受婴儿体重的压力和摩擦,母亲劳累、紧张,较难控制婴儿的头部。因此,含接姿势受到一定的影响。我们责任护士在回病房后30分钟内给予舒适的仰卧位哺乳,常常会引起产妇及家属的新奇和兴奋,跃跃欲试,此时讲明勤吸吮的重要性;从而顺利进行了按需喂养,大大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增强了产妇母乳喂养的自信心。

2.2.7 按摩疗法 术后2h开始实行按摩疗法,按摩每天2次,每侧5min,注意动作轻柔,视产妇耐受而定。基本按摩方法:(1)活动:双手拇指与食指分开,环抱基底部,上下横斜多方向活动;(2)乳腺小叶、腺泡按摩:一手托住,另一手四指并拢用指腹面在乳晕部周围进行360°旋转按摩;(3)乳腺导管按摩:用拇指、食中指的指腹面顺乳腺管纵向从根部向方向按摩;(4)乳汁瘀积难排出按摩:一手托住,另一手轻拍,使振动,血液循环增加,利于乳汁排出;(5)硬结按摩:在硬结上方环形、纵向来回交替按摩。按摩时说明按摩的基本方法和益处,由护士亲手操作或教会产妇家属,让家庭参与。

2.2.8 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剖宫产术后24小时内,产妇处于心理调整的依赖期,同时由于切口疼痛、活动受限、焦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难度增大。我们对此给予产妇心理支持满足其心理、生理需求,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发放健康指导手册、示范宣教、咨询等,得到产妇及家属的欢迎与配合。

(1)满足产妇的心理社会需求: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和谐的产后休息环境,因为睡眠不足,疲劳、情绪欠佳、饮食不合理等因素,均可影响乳汁分泌,故责任护士要告知剖宫产产妇术后注意事项,并进行饮食及育儿方面的指导,调节好心态与作息,为母乳喂养作好准备。(2) 建立护患沟通制度,使其成为一种职业规范[5],要善于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告诉喂哺知识及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这样能消除因手术后带来的恐惧、紧张心理,改变家庭成员不正确的传统观念,使其能够自觉的支持母乳喂养。(3)用积极暗示疗法,帮产妇做好心理调试:可采用鼓励性语言与其交谈感兴趣的问题,了解其思想动态,以减轻切口疼痛,告知她们术后身体会很快恢复,可以与正常顺产产妇一样哺乳,消除顾虑,减轻心理负担,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哺乳中去。(4)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来自产妇家人尤其是丈夫的心理支持特别重要 ,多进行心理情感上的沟通,了解产妇的需求及术后生理、心理变化,处理好与产妇的关系,并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减轻产妇的负担。(5)指导母亲进行放松训练:对产妇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让母亲学会放松方法,与婴儿同步休息,保持体力,掌握喂哺技巧,使其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2.2.9 以手法挤压,至有清亮乳汁溢出,作为泌乳始动标准,用一次性30ml注射器为测量工具。通过每班表格式护理记录中对两组产妇母乳喂养乳量分泌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及检验。

3 结果

观察组在产后第二、第三天分泌乳汁量多于对照组,见表1。

从表中可看出,两组第一天乳汁分泌达中量情况无显著差异,而自第二天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

4 讨论

4.1 人乳分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有多种内分泌参与的生理过程。产妇的精神状态与体力状况都会影响到哺乳过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有利于母乳喂养。责任护士能够有更多时间与产妇在一起并为产妇提供实际帮助,促进产妇生殖内分泌生理功能的恢复,加快产妇的心理调适,促使其尽早进入母亲角色。责任护士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喂养技巧,保证婴儿有效吸吮,责任护士认真的宣教,会改变家庭成员不正确的传统观念,使其充分认识产妇的生理、心理变化,处理好与产妇的关系,能够自觉地支持母乳喂养,为产妇提供正确的协助,从而保证母乳喂养的持续性。

4.2 产妇术后6 h麻醉作用消退后,消化功能逐渐恢复。此时,鼓励产妇早进食,不仅促进肠蠕动恢复,还为产妇提供合理的营养供给,为产妇早期泌乳提供了营养储备,有利于新生儿喂养。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温水足浴使足底的小肠、结肠、肝门等反射区血液循环活跃,促进肠蠕动,排出肠内气体,同样有利于胃肠功能及体力恢复,树立产妇母乳喂养信心。

4.3 母乳不足对产妇和婴儿有许多危害,容易导致婴儿体重骤降、尿便减少、低血糖、脱水热,引起产妇泌乳减少及子宫出血。所以,纠正缺乳是非常必要的。不同的哺乳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用小勺或小杯喂养虽然能够起到补乳作用,但婴儿吸吮次数减少,不能做到勤吸吮,影响了母体内催产素和泌乳素的释放,不利于泌乳和减少子宫出血,且有乳胀发生。按摩不仅能使乳腺管疏通,乳窦开放,乳汁分泌增多,还可以防止乳胀结块。

4.4 提高母乳喂养率,早期泌乳和足够乳量是关键。作为产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母乳喂养新观点,从工作实践中摸索经验,寻求更为有效的促进泌乳方法。剖宫产产妇因切口疼痛,活动能力受限,出现烦躁、紧张、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该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多给产妇帮助和支持,使产妇精神愉快,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对于确实泌乳过晚或缺乳的产妇采取按摩方法行之有效。因此,宣传母乳喂养,做好早接触、早吸吮,耐心细致地解释和具体方法的指导,给予正确的指导方法,对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提高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率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朱倩梅.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乳汁分泌量观察[J].护理研究,2004,18(6B):1O75.

[2] 孙玲.剖宫术后母乳喂养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6(3c):8o5.

[3] 张柳娟.母乳喂养的方法与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3):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