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色农产品背景

绿色农产品背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1:21:29

绿色农产品背景

绿色农产品背景第1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园区 景观 节点 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节假日期间到郊外观光休闲,去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绿色和美丽风景,所以生态农业园这个旅游项目受到了亲睐。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园区春笋般的出现,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谚语在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下显得有点无力,对农业园区周边的配套绿化,尤其是入口节点的景观设计已经显得尤为必要。如何将道路转入景区的门口景观做好,使其可以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又能成为引导游客入内的重要标志,更好的发挥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的。本文结合上海金山区廊下生态农业园区的漕廊公路道路两侧景观改造工程,进行实例分析。

1.0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位于上海市金山区西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较多,无霜期较长。自廊下镇2003年8月31日与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以来,已引进各类农业基地项目37个。廊下镇同时也是金山现代农业园区之所在,是上海所有现代农业园区中唯一一家实行镇区合一行政管理体制的园区,是金山旅游三大板块之中部生态度假休闲游板块的核心区。

由于廊下镇很多旅游景点的入口都位于镇内的高级公路漕廊公路上,为了更好的做亮农业旅游品牌,此次工程将对漕廊公路两侧绿地的重点地段进行改造设计,从而达到提高各个景点知名度,加强景点可识别性,打造了一个诗情画意、世外桃源的新廊下。

1.2基地现状

漕廊公路两侧原有绿化带宽14m,绿化以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形式种植。

优点:(1)林缘线自然流畅,形成有韵律有节奏变化的的道路绿化;(2)乔灌草的复合结构起到了吸纳废气、阻隔噪音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缺点:(1)原有绿化地势平坦,缺少地形的起伏变化;(2)绿化空间缺少封闭与开放的对比,部分重要景点如中华村农家乐、碧林休闲度假村的入口处,隐蔽在道路绿化中,不利于提升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旅游业的发展;而像漕廊公路靠近万春苑的地段,则又需要有更茂密的植物种植,加强阻隔噪音美化围墙外景观的作用。

2.0设计原则

2.1景观协调原则

漕廊公路两侧绿化建于2005年,两侧绿化较浓密,植物长势较好,发挥一定的降噪音、滞尘的作用,景观面貌较好。故在漕廊公路(金石公路至朱平公路段)调整时要考虑本次调整地段景观与漕廊公路全线景观格局的协调和呼应。2.2 经济性原则

对万春路、金石路等路口新增指示牌处,绿化进行局部调整,突出指示牌的指示功能,避免“喧宾夺主”,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的投入。对重点地段(如新天地、中华村农家乐以及廊下生态园等景点区域)进行重点设计,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3.0具体设计

本次漕廊公路两侧局部绿化改造工程方案设计,以聚焦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打通透景线、扩大金山旅游三大板块之中部生态度假休闲游板块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目标。强化新天地、中华村农家乐、廊下生态园等旅游景点的指示牌和门头景观效果,突出门头和指示牌的指示、宣传效果,创造优美、舒适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场所。同时,重视景观与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绿化形象中突出生态特色,尊重廊下文化背景和乡土特色,根据所处地块景点的特性进行节点的设计,有针对性,彰显文化。

3.1景区入口景观

主要针对几处旅游重点景点在漕廊公路上的入口绿地改造,包括中华村农家乐、廊下新天地、廊下生态园、灵芝基地以及草莓基地几个景点的入口。这几个地块的绿化郁闭度过高,遮挡道路沿线的景观和出入口门头,为方便来廊下旅游的游客,在原有绿化基础上,靠近门头区域以疏林草地通透的形式,展露各个旅游景点景观,使过往车辆在看见出入口景观门头时有一定的安全停车视距,在发挥指示功能的同时,保证游客和过往行人的安全。

3.1.1中华村景区入口

中华村农家乐是锦江国际示范点,农家客房在保留了具有金山民居“白墙、黛瓦、观音兜”原味风貌的同时,内部按照酒店标准进行了统一装修,是上海郊区设施最为舒适的农家乐之一,有大灶菜饭、干烧咸菜虾等特色农家菜。

中华村景区的入口就位于漕廊公路上,门头是一个农村原味风貌的牌坊式建筑,入口两侧绿地宽度为12米到14米。原有绿化类似林带式种植,遮挡透景视线,不能很好的烘托门头的特色景观。因此我们的改造是将两侧绿地与景区主题相结合,以农家乐为主题,选取各种果树为主调树种,运用瓜果陶罐、鸡鸭鹅雕塑等小品有机结合绿化,营造一处生机盎然的农家乐景象。植物配置在满足品种丰富,树形优美,林冠线错落等基础上也注重对透景的要求,最大程度将特色门头展现出来,同时景观效果突出的植物配置也增强该绿地的引导作用,使景区入口从周边绿化带中脱颖而出。

3.1.2生态园景区入口

生态园是上海对外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是金山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活动基地。园区集生产、加工、示范、推广、科研、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已经显现。

生态园景区入口两侧原有绿地类似林带性质,树木浓密,影响园区优美的莲花状温室建筑的展示,优化设计对两侧绿化做出较大调整,上层乔木选用大规则的无患子、榉树,在天际线的处理上作为建筑群的衬托,柔化建筑生硬的线条,中层种植桃树、垂丝海棠等开花灌木,下层在靠近门口处布置花境,设计与生态园的学农活动结合,在绿化中安放一组以农活为主题的雕塑,进一步深化生态园的学农助农活动精神,营造了一处自然、生态、落英缤纷的景区门口景观。该绿地施工前正值金山田野百花节开幕,生态园是主场地,应甲方要求,将门口中间11米宽绿地进行百花节的主题设计,将一个红绿草做的花钵立于地形上,花溪经花钵口,从上往下倾倒出来,使得这里成为了花的世界。

3.1.3新天地景区入口

新天地景区的功能定位于“展示、品尝、专卖”的展示中心,占地8000平米的梅花状玻璃温室,能容纳1500人同时品尝,有五个主题厅;另外有600亩香樟林、250亩的蔬果园,可新鲜采摘。该景区入口现在出入车辆和行人较少,与生态园是相通的,日后将变成主要出入口。现状是门口有两面大景墙,墙前杂草丛生,景观欠佳。

改造设计对门口两侧的绿地改造充分利用文化石贴面的大景墙,使其成为门口景观的一个大背景来进行植物的布置。设计对植物结构科学构建,形成层次与色彩的完美搭配。从两侧向门口方向,大乔木还是以比较稀疏的形式布置,以最大程度透景露景,中层种植桂花,石楠等常绿灌木,前方点缀樱花,地中海荚蒾,锦带花,花石榴等花灌木,下层考虑到日后养护和长期效果,则搭配开花地被鸢尾、地被菊、花叶蔓等。顺着微地形,形成多样的下层空间。门口景墙前在花境中放置一个牧童骑牛的主题雕塑,以常绿宿根花卉为主题的花境,多季花开不断,以园林绿化中常用品种自由组合,结合红花继木球,胡颓子球、红枫、独本毛鹃等植物,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浑然一体,打造一处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景区入口绿地景观,实现对景区面貌的最佳展示和引人入胜的效果。

3.1.4草莓基地入口

金山草莓研发中心内拥有办公室、会议室、优质农产品展示厅、草莓文化展示、游客接待处、餐馆等,成为集草莓生产、科研、采摘、观光、会务、餐饮于一身的综合性现代化的示范基地。同时又为市民提供采摘、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原有绿地宽度在25-26米,但是地块中间被一条排水沟分割开,绿化布置较凌乱。改造设计对该地块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旁边绿地排水沟和北面河流解决了绿地排水的问题,对该地块增加土方,营造微地形,选用树形较好的高挑落叶树作为背景树,前面搭配梅花、腊梅等开花植物,主要管花期为草莓采摘期,为该景区的游览高峰期呈现最佳的景观效果。考虑到与基地内部广场上的大草莓雕塑相呼应,同时为了在漕廊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能及早注意到景区,在入口两侧的绿地草坪上点缀了高度在80cm-150cm 的草莓雕塑若干个,增强概绿地的标志。

3.2公路路口景观

3.2.1万春路路口

该地块绿化改造同样以突出指示牌为目的,强化指示作用,植株配置上避免遮挡指示牌。

3.2.2金石公路路口

该路口植物配置以香樟、桂花和棕榈三层复合结构形式为主,全部都是常绿树种,过于郁闭、压抑,作为进出廊下镇的重要交通路口,路口的指示功能较弱。因此,本次改造,以乔木背景重心往后移,留出较大草坪空间,使金石公路上的视线向廊下镇的方向聚焦,同时结合该地块日后要做的标志性门头建筑,搭配廊下吉祥物和果蔬雕塑,展示廊下的农业旅游特色,进而提高路口景观的地域特征。

4.0结论

景区入口的节点设计对于提升景区形象,展现景区特色和主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需要立足景区游览内容和地域文化,紧扣主题展开设计,使得景观设计更好的服务于景区文化展示,同时结合入口设施,进行特色性设计,彰显其特色和标志性作用,提升其功能性。

其次,景区门口的绿地设计还要考虑到日后的养护,农业园区一般在郊外,道路绿地的日常养护等级不高,因此入口节点的绿地植物配置,得选用应用广泛,在当地长势较好的植物品种,以保证景观的长期效果。

通过结合廊下生态园的景观节点改造设计的实例认识到:因地适宜,从景区的文化背景和旅游主题去把握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节点设计的思路和内容,同时注重各个景观节点在整个农业园区里的风格上的统一,是我们做好农业园区景观节点设计需要注意的方面。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2]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城市规划汇刊,19962

[3](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绿色农产品背景第2篇

[关键词]环境规制;农产品;出口

[中图分类号]F74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21-03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或地区为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而采取了各种环境规制。这些环境规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农产品贸易领域,影响更为明显。

一、环境规制概述

环境规制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制定、实施的各项政策与措施的总和,如对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利的限制、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控制、对工业设施和产品的规制、对环境污染型消费品的规制等。

我国环境规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期,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当时对环保重视度不高,环境规制水平较低;二是发展期,为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保力度加大,环境规制水平因此大大提高;三是提高期,环境规制水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提高。新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究其原因,一是我国自身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的加强;二是来自国际方面的环境保护压力;三是与环境有关的贸易壁垒的增加驱使规制不得不趋于更加严格。在我国环境规制趋严的背景下,农产品贸易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

二、环境规制对农产品出口的短期影响机理

环境规制一旦产生,首先带来的就是产品生产成本的变化,农产品生产成本将会增加,成本的增加则将明显提高产品的售价,产品价格竞争力因此将会下降,出口将明显减少。这便是环境规制趋严对农产品出口带来的短期影响的直观表现,也是短期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成本的产生

图1中的“成本效应”是指环境规制实施后,环境成本内在化,贸易产品价格中包括了环境成本,从而使产品的价格能真正反映其社会价值,以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纠正了环境成本的外部性。这里的成本可以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来考察:

1.产品生产资料准备环节,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准备。为满足现在或未来的环境规制,厂商在生产资料准备时会较环境规制前增加一定的成本。比如,在厂房配置时需满足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环境标准;在购置生产设备时需考虑其污染产生情况等环境约束;在购买产品原材料,尤其是资源密集型原材料时,因环境规制会较以往支付更多的费用。这些都会增加生产资料准备环节的成本。

2.产品生产过程中增加的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符合环境标准的加工工艺和生产方法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不同生产或加工方法生产出的相同产品尽管最终用途和物理特性一样,但对环境的影响却可能大相径庭。因此,许多国家出于环境动机和贸易保护动机制定了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方法的环境标准,且这些标准在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致的“新中国”的背景下更为趋严。农产品要能顺利出口,必须满足进口国的这些标准。这无疑会对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厂商为消除环境外部成本而支付的成本,包括环保技术和设备的投入、政府排污收费、产品的高额环境税、购买排污许可的支出等。

3.产品检验环节。环境规制的趋严势必使产品检验环节更为严格,且出口到一些国家的农产品要能顺利出口,还必须取得相关的一些认证,检验、认证等费用的增加都会增加出口农产品的成本。

(二)贸易成本效应分析

图2描述了环境规制的贸易成本效应。D为进口国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线(以较为乐观的弹性较小假设),MR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在实行环境规制之前,或环境规制水平较低时,出口国厂商边际生产成本为MC1,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此时的均衡出口价格为P1,出口量为Q1;当采取环境规制措施或环境规制趋严后,由于环境成本开始内在化或内在化水平提高,出口厂商的边际成本上升为MC2。此时均衡出口价格上升为P2,出口量下降为Q2。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环境规制导致的贸易成本效应主要有两个结果:一是出口农产品价格上升,产品出口量随之减少。即由图中的a点变为b点,这是环境规制导致厂商成本上升所致。二是环境规制趋严背景下,厂商的利润将明显下降。如图所示,除去共同利润方块A,规制前后利润大小可以通过左斜纹部分(规制后)和右斜纹部分(规制前)面积大小比较而得,而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右斜纹面积较左斜纹大许多,也就是说环境规制后,厂商利润降低非常明显。若我国农产品的实际需求弹性不如图中一样乐观(需求线D的斜率较小),那么厂商利润降低会更明显。

三、环境规制对农产品出口的长期影响机理

如上所述,短期内环境规制的成本效应占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对农产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但长期而言,环境规制趋严带来的其他效应,如创新效应、绿色效应等将凸显,并对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非价格竞争力及竞争潜力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农产品出口产生影响。

(一)创新效应对价格竞争力的影响

如果说环境规制的成本效应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那么创新效应则是成本降低的代名词。波特的“环境与经济双赢”的观点就是基于创新的观点。波特认为,污染其实是资源配置无效率的一种表现。而环境规制作为一种凸现的外在压力,对企业创新提供了关于无效率可能产生的来源、潜在技术改进方面的信息,所以说环境规制有可能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通过创新,一方面可以降低治理污染的费用、避免或减轻因污染所招致的收费、罚款和不良声誉的损失;另一方面,创新可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因此也可以得以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环境成本增加的负担。

创新效应对成本消解的大小取决于创新的程度。环境规制作为一种政府政策,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刺激了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关注。但企业的创新行为是否会真的发生或投入以及会因为环境规制增加,这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对绿色技术创新产权保护的加强等激励措施是否到位;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利益驱动力要素是否明显,创新行为是否能给企业带来足够的利益吸引。总之,长期而言,成本效应对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负面影响会因为创新效应而有所下降。

(二)绿色效应对非价格竞争力的影响

产品的非价格要素一般包括质量、性能、品牌、服务等,环境规制背景下,产品的非价格要素又多了一个考察点,表现在产品在生产、销售、使用等过程中对环境的友好性,本文称之为环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高的产品表明其在各个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小甚至有一定正的作用,而环境竞争力低的产品则对环境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从长远看,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影响产品的环境竞争力来影响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一般来说,环境规制的提高都伴随着环境竞争力的提高。在全球环保意识增强的背景下,环境竞争力的提高无疑给农产品出口增加了筹码;同时,环境竞争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农产品突破与此相关的贸易壁垒。这些都有助于农产品的出口,本文称之为绿色效应。

长期而言,环境规制带来的绿色效应将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产品出口。

(三)形象效应对竞争潜力的影响

衡量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仅要看其现实竞争力,还要注意其长远竞争潜力,也就是竞争潜力的表现。国内环境规制的趋严从短期看不利于产品出口,但长期而言,环境规制的趋严有利于塑造“中国制造”农产品的形象——绿色、健康。形象效应不仅能够增加进口国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而且能让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不攻自破。同时,形象效应的产生还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进口国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利润。

总之,长期而言,环境规制的创新效应、绿色效应、形象效应将对农产品出口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创新效应对成本的消解,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成本效应对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不利影响;绿色效应对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有正向影响;形象效应则起到了提升农产品竞争潜力的作用。在这些效应的共同影响下,最终国内环境规制的趋严对农产品出口是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还有待实证检验。但环境规制带来的创新效应、绿色效应、形象效应毋庸置疑,乐观地说,在当前全球农产品进口环境标准提升的背景下,国内环境规制的趋严对农产品出口有利的可能性更大。

四、结论

国内环境规制的趋严必然对农产品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理论上而言,这种影响在短期和长期将有不一样的表现。短期而言,环境规制主要表现为成本效应对农产品出口成本的增加,从而对农产品出口产生负面影响;长期而言,环境规制带来的创新效应、绿色效应、形象效应等会对农产品出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也从负面转为较为乐观的态势。

[参考文献]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24-150.

[2]强永昌.环境规制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0-55.

绿色农产品背景第3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绿色经济;新模式

一、全域旅游概述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以某一区域为核心而形成的全景化、全覆盖、全方位旅游模式。换言之,全域旅游是突破了旅游产业限制,与传统旅游模式大相径庭的全新模式。首先,全域旅游是以某一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从传统旅游景点上升到了旅游区域,大幅提升了旅游范围覆盖位置,实现全景化旅游,带给游客更为良好的沉浸式体验,消除游客在旅游时产生的割裂感,让游客能够在旅游目的地体验到全过程的畅快感觉。其次,全域旅游强调区域资源整合以及行业融合发展。仅凭旅游行业难以构建全域旅游,还需要目的地范围内各产业共同合作,一起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服务,充分利用区域内可用资源、空间、产品及产业,创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模式。最后,全域旅游是新时代背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成果,是推动产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是以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全域旅游能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总而言之,全域旅游是不断提升旅游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全新旅游模式,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的策略

(一)全面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过渡发展

要想有效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并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对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加以改变,故而需要全面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过渡发展。首先,由政府相关部门带头,旅游企业、组织及单位大力响应,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相关体制的深化改革,为全域旅游的实现创造体制条件。其次,政府牵头推动当地各旅游景点景区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一改传统门票经济,并且促进旅行社封闭管理的导游管理机制向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从而构建整体性、衔接性更好的全域旅游基础架构。最后,还需要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基于游客需求构建全景化、全覆盖、全过程、全时空的完整旅游服务。相应的,旅游目的地相关产业需要实现深度融合,同时社会各界均需要参与进来,才能有效构建起能够令游客满意的全域旅游模式。

(二)大力构建产业融合、全民参与的旅游结构

全域旅游的构建,需要以政府作为领头羊,旅游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其他产业作为辅助性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内空间布局优化、资源整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全民积极参与,打造全新旅游模式。尤其是产业融合,更是构建全域旅游的关键所在,必须大力推动融合的深化。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旅游业与餐饮业、服务业的融合力度。在全域旅游模式中,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应该能够享受到处都有接待服务的待遇,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大力建设宾馆酒店。实际上,做好宾馆酒店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十分有必要,但没有必要投入过多资源,否则只会限制和拖慢全域旅游发展。其次,旅游企业应当积极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入融合,从原本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更加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实际上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单一景点景区不再是所有旅游产品的集中地,旅游产品广泛覆盖区域内所有范围,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为连贯的全过程旅游体验。也就是说,需要加大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同时推动绿色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提高旅游质量

特色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拥有的特色景点、文化、建筑、特产等,打造特色品牌,从而吸引大量游客。需要注意的是,当特色旅游产品数量较少时,还需要围绕特色产品打造完善的产品体系,从而填补产品空缺,为游客提供更为深入的良好体验。以水城县为例,当地政府围绕刷新世界第一高桥记录的北盘江第一桥打造了特色旅游品牌,同时在周边发展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野鸡坪、米箩农旅园区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游客在游玩“世界第一高桥”之外,还能感受与之配套的旅游产品,从而能够真正感受全过程的旅游体验,大幅提高了旅游质量。

(四)联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发展农村旅游经济

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全域旅游需构建集景区、乡村、综合体、小镇、城市为一体的旅游发展结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依靠景点景区主要集中在乡村区域的特性,重点发展农村绿色经济。因此,全域旅游的构建应当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在景点景区之外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吸引游客,并引导游客以生态友好的方式经历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等旅游形式,让游客在景点景区之外也能感受旅游的乐趣。而且,生态旅游有利于农村绿色经济发展,能够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实践。

绿色农产品背景第4篇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治理过程。市场营销决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制定什么价格,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出售产品或做广告。

市场营销治理体系包括:分析机会,决定市场,市场进入决策,发展市场营销策略,实施市场营销活动。

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人与群体,在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流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农产品营销的主体是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个人和群体。农产品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交易的全过程。农产品营销概念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其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现状

1.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发展,类别多,其中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十几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之中,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2.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覆盖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

挥着积极作用。

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超市作为一种现代新型营销业态在近几年开始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我独尊”的销售地位正倍受挤压。另一方面,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地政府也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对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农产品营销创新

(一)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

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先导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农产品储运、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应当如何处理企业、顾客、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任何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也称营销治理观或市场营销观。它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的指南,也是为经营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市场营销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概括了企业的经营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二)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即营销组合的创新)

在传统的农产品运销观念指导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储存与运输、推销与促销等手段来实现扩大销售。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则通过协调市场营销即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创新,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

第一,应该充分重视战略性营销,用好“市场探查”、“市场分割”、“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战略性4组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探查和仔细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寻找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订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

第二,充分利用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战术性“4组合。由于四大策略各自包含若干个具体策略,形成各自的亚组合。如产品策略中就包括诸如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包装策略、品牌策略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等。因此,高绩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在于这四大策略的灵活运用和不断创新,而且在于灵活运用和有效组合每一个亚策略,形成动态优化组合,协调一致为顾客需求服务。

第三,要积极应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要充分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㈠农产品营销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农产品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出生、成长、成熟以至衰亡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不能只顾经营现有的产品,而必须防患于蔚然,采取适当步骤和措施开发新产品。它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任务。新产品开发过程一般包括新产品构想的形成、新产品构想的筛选、概念产品的形成与检验、经营分析、制出样品、市场试销、正式生产投放市场。新产品开发成功以后,还需上市成功,这意味着新产品被消费者采用并不断扩散。

新产品开发是从营销观念出发所采取的行动,因此首先必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试销对路的产品。没有市场的产品,对企业而言再新也没有意义。消费者对奇形异彩农产品需求,使一个产品多种式样,成了新的消费动向,如乌骨鸡、七彩龟、黑小麦等农产品虽分别属鸡、龟、麦类,但因为其颜色非凡,药用价值较高,不仅市场销路好,而且经济效益高。因此,新产品要有自己的特色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变化。

㈡农产品营销价格策略

农产品价格的制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定价,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所出售的农产品价格没有决策权,如我国曾长期实行过的酿粮棉油国家统购统销价;另一类是农产品经营者定价,依据农产品质量、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决定其价格。农产品定价目标与程序以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其产品是否具备定价权力为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下,为了刺激顾客的消费行为,通常要对基本价格作适当的调整。如价格折扣与折让,即实行让利。抓住顾客的心理进行促销定价。通常利用节假日和换季时节进行所谓的“大甩卖”、“优惠酬宾大减价”和“买一送一”活动,把部分产品按原价打折扣出售,以促进销售。

㈢农产品营销品牌化策略

品牌是由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用于体现某个销售者或某钟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并使之与其他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借以促进销售的记号。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并不仅仅表现在农产品的识别功能上,虽然农产品的质量性能和企业的市场信誉能够首先通过品牌传导给消费者,但品牌尤其是品牌的功能,更多的是它的市场影响力,是它带给消费者以信心,它在带给消费者物质享受的同时,还带给消费者一定的精神享受。品牌的这种非凡功能构成了品牌农产品所特有的市场竞争力。任何农产品加工企业都不能忽视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创驰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品牌是高价格的基础,驰名品牌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品牌是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驰名品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品牌是吸引新消费者,留住老消费者的有利武器;品牌能够提高企业营销计划的执行效率;品牌是促进产品扩张,促进贸易的有力杠杆。

⒈以名创牌。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实行商标注册。创牌既是为了宣传,扩大影响,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品牌。

⒉以质创牌。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生产、提高产品品位。

⒊包装创牌。美化农产品外表。

随着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农产品包装将成为必然趋势。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是一流的产品,一流的包装,一流的价格。而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则是一流的产品,三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新加坡进口的中国果菜与美国果菜包装有明显的差距,他们是印制精美的标准包装箱,而我们的则是蛇皮袋、麻袋之类的原始包装,价格差距可想而知。

⒋加大创牌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除了企业和农民自身的宣传,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如我省砀山县财政出钱在中心电视台打广告,专门宣传“砀山酥梨”这一品牌,效果显著。

⒌做好名牌保护工作

提高商标意识,提高品牌质量,注重品牌保护。龙头企业一方面应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商标注册,求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应加强内部治理,提高产品信誉,提高产品质量,珍惜和维护品牌信誉。

㈣农产品加工化策略

农产品加工是指以农业生产中植物性产品和动物性产品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处理,使其改变外观形态或内在属性的物理及化学过程;同时也是通过一定的治理技术处理,使其由初级产品转变为制成品,连接农业生产与居民消费的经营过程。目前,农产品中直接能够进入生活消费及工业生产的种类并不多,因此,农产品加工是不可或缺的产业。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产业的延伸和农产品价值增殖的必要过程,是每一个经济体不可缺少的环节。农产品通过加工增值的例子,比比皆是,农民投资办加工企业不仅获得了农产品的增值部分,同时也获得了加工的收入。80年代,江苏省兴化市不少乡镇的大葱卖不掉,烂在田里,倒进河里,造成河水污染。近几年,本地农民先后投资办起了十多家大葱加工厂,加工脱水葱、方便面调料出口到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全市大葱面积由万把亩猛增到40多万亩,每年增收几千万元。可见,农产品的加工也在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它。

㈤农产品促销策略

农产品促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传递产品信息,帮助与说服顾客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好感和信任,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促销有广告推广、人员推销、关系营销、营业推广四种形式。在进行农产品营销的时候要把促销策略灵活运用,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培养一批忠诚的顾客群。

㈥农产品营销渠道策略

我国农产品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治理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导致渠道效率较低,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损耗严重使蔬菜等农产品在流通过程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鲜包装措施,轻易腐烂变质,这使得农产品的采购量和实际销售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据有关资料显示,蔬菜中毛菜到净菜一般有10-20的损耗,这也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物流成本过高导致农产品价格抬高,势必影响农产品向外地市场的扩散。农产品是否能及时销售出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营销渠道是否畅通。营销渠道的畅通和高效可以有效保证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使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平衡。因此,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选择策略,不仅要求保证产品及时到达目标市场,而且要求选择的销售渠道销售效率高,销售费用少,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⒈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值链有待延伸,走垂直一体化道路。一方面有助于寻找到新的利润点,开拓发展空间,快速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减少渠道环节,通过内部关联交易降低流通成本,稳定并降低市场价格,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对于保护生产者利益和消费者福利也有着积极意义。

2.改造升级原有的渠道组织,提高流通效率。主要是要对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载体——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批发市场在交易方式、治理模式、服务功能等方面要进行完善和发展,提高流通效率,扩大流通半径,使之满足地区间农产品大规模流通的需要。农贸市场则要继续推进超市化改造,改变过去农贸市场“脏、乱、差”和“食品安全无保障”的状况。

3.加强对渠道体系的梳理和调整,提高渠道绩效。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对包括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在内的整体渠道链条进行梳理再造,消除农产品流通不畅的瓶颈制约,使得各个环节都能够畅顺高效运转,提高其整体运营效率。

4.发展国际化营销渠道,把国内的产品销售出去,解决国内农产品卖难现象,。同时采取网上销售、远程运输、窗口直销等现代营销手段,激活流通,拓展市场。

㈦农产品包装策略

在现代商品社会,包装对商品流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装质量直接影响到商品能否以完美的状态传输到消费者手中,包装的设计和装潢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形象乃至商品本身的市场竞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节奏不断加快。为适应这种变化,包装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更好地符合消费者的生理与心理需要,通过更人性化的包装设计让人们生活更舒适、更富有色彩。因此在农产品的包装上,我们要制定它的策略,因为选择不同的包装策略将得到不同的包装效果。

1.突出食品形象的包装策略

突出食品形象,是指在食品包装上通过多种表现方式突出该食品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内部成分、结构如何等形象要素的表现方式。这一策略着重于展示食品的直观形象。

随着购买过程中自主选择空间的不断增大,新产品不断涌现,厂商很难将所有产品的全部信息都具体的向消费者介绍,这种包装策略通过在包装上再现产品品质、功用、色彩、美感等,有助于商品充分地传达自身信息,给选购者直观印象,真实可信,以产品本身的魅力吸引消费者,缩短选择的过程。

2.突出食品用途和使用方法的包装策略

突出食品用途和用法的策略是通过包装的文字、图形及其组合告诉消费者,该食品是什么样的产品,有什么非凡之处,在哪种场合使用,如何使用最佳,使用后的效果是什么。

3.展示企业整体形象的包装策略

企业形象对产品营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很多企业从产品经营之初就注重企业形象的展示与美誉度的积淀。

4.突出食品非凡要素的包装策略

任何一种商品化的食品都有一定的非凡背景,如历史、地理背景,人文习俗背景,神话传说或自然景观背景等,包装设计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非凡要素,能有效地区别同类产品,同时使消费者将产品与背景进行有效链接,迅速建立概念。

㈧农产品绿色化策略

农产品绿色化营销策略是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市场主体通过制造和发现市场机遇,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方式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治理过程目前,各国民众日益重视食品安全,环保意识迅速增强,回归大自然、消费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已成为人类的共同向往。绿色农产品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改善生存环境。当今世界,人们对绿色农产品越来越青睐。世纪之初,我国己全面启动“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的“三绿工程”。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奏响绿色主旋律,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畜和蛋品。我们要把握机遇,发展农产品的绿色营销。

1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不仅是营销部门,整个企业都应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营销观念,从农产品营销战略的制定到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应始终贯彻“绿色”理念。

2搜集绿色信息,

在营销过程中,企业要及时收集农产品的绿色市场信息,深入研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发现和识别消费者“未满足的绿色需求”,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和具体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

3制定绿色计划,

农产品绿色营销计划是企业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的依据和在营销过程中的环保努力方向。

4开发绿色资源,

在农产品绿色营销过程中,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5生产绿色产品,

6应用绿色技术,

在农产品营销活动中,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研部门为依托,大力开发以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促进人类健康为核心的农产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技术体系。

7产品包装绿色化,

农产品包装绿色化策略有节约和简化包装、摒除有毒包装、采用可降解包装、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等。

8采用绿色标志,

在农产品的营销活动中,选择具有权威性的符合目标市场要求的绿色标志十分重要。

9制定绿色价格,

绿色价格意味着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免费的,产品的价格需要反映环境资源的价格。由于绿色产品在环保方面增加了投入,因而成本一般高于普通产品成本,这样,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价格要高于非绿色产品价格。

10开发绿色促销

绿色促销包括绿色广告、绿色公关、绿色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

11开辟绿色渠道

农产品绿色营销在其流通各个环节中必须保持其产品的“绿色”。

12弘扬绿色文化

绿色农产品背景第5篇

关键词:农场式绿道;社区绿道;都市农业;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34-03

1 引言

在我国,伴随城镇化的进程,许多城市地区正蚕食着曾经环绕着它们的空地,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不断被侵蚀,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年到2030年间,我国占用的耕地面积将超过5450万亩,非农建设用地基本以每年200~300万亩的速度侵占着农业耕地。粮食的生产活动逐渐从城市中剥离出去,并渐行渐远,从而导致农产品大规模、远距离的转换和输送,进一步导致了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交通运输负荷的增加和温室效应的加剧,导致了原生态地区逐渐消失。与此同时,在城市内部,各种分隔带、带型商业街、高速公路等消耗了联通的绿色开敞空间,城市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难拥有亲近与体验自然的时间了,更糟糕的是,没有规划的发展阻断了我们与自然空间的联系。

近年来出现的大规模的绿道建设,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临近家园的、健康的、安静的休闲场所,然而,现有的绿道研究大多侧重于串联公园、绿地、历史古迹等自然或人文类景观资源,主要关注于绿道在休憩、生态方面的功能,对其在联系社区交通以及社区服务功能方面的论述较少。城市的绿色走廊建立起来了,市民日常的生活走廊并没有建立起来。就30 min以内的短距离出行而言,人们不再过度依赖小汽车,而更倾向于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而这时,如果有舒适的绿色步道,则能够大大鼓励人们践行这种环保的生活方式,如果通过农业景观来创造这么一个绿色的通道,使人们在出行的同时感受到田园的气息,并利用休闲时间参与其中,在自己的社区附近享受田园风情与短暂的农夫之乐。农场式绿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区农副产品的自给自足,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的场所与新的休闲方式。

2 农场式绿道概念

2.1 概念辨析

农场式绿道是基于都市农业发展的,贯穿于整个城市内部的,用于联系各社区,服务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绿色步道。农场式绿道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绿道,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的许多绿道网络开始出现了用农业带将城市环绕起来的想法,这些农业绿道只环绕在城市,而农场式绿道则是深入到城市内部,与城市社区紧密联系,为居民提供农副产品与日常休闲场所的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绿道。农场式绿道也不同于都市农业的一般模式,不是以插花的方式散布在城市内部,而是将破碎化的可食用景观联系起来,方便经营与管理,具有连通性与连续性,生态效用更加明显。

2.2 特点

2.2.1 尺度的适宜性

我国绿道的空间尺度可分为四级:部级、省域级、市域级、社区级。农场式绿道是基于社区级绿道的尺度,能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是为附近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慢通环境的绿道,与城市绿道和部分市域绿道衔接。从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来看,农场式绿道与城市生活密切关联,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出行、通勤和健身休闲等功能的生活场所。

2.2.2 居民的可达性

绿道的使用率与绿道距居住中心的距离具有衰减规律,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农场式绿道距居住中心的距离可忽略不计,可以说,它就是与居住中心相结合的绿道,因此,相对于大型绿道,可达性更强,居民的使用率更高。

2.2.3 景观的连通性

充分考虑了绿道的连通性,将城市中各个社区通过一个连续的步行廊道联系起来,方便人们的短距离出行及通勤,减少了小汽车的使用,在环保、节能的同时增加了交通的安全性。同时,将各个社区联通,方便食用景观的管理与维护,方便其原料及产品的交换与运输。

2.2.4 景观的连续性

农场式绿道将破碎化的城市景观连接起来,使其具有连续性,从而加强了景观对CO2的固定能力及对O2的释放能力,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和气体调节能力也相对提高。

2.2.5 景观的独特性与实用性

农场式绿道上种植蔬菜、水果和香草等植物,能通过不同的搭配方式,在构成和谐、特色景观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可食用植物可以通过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气味等自然美来创造景观,相对于普通的纯观赏性景观,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在一年中不同时期进行多种植物的搭配种植,易于形成对环境有益、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季节特色,增加生物多样性,控制城市气温和空气质量,涵养水土等等。

3 可行性分析

3.1 有利因素

3.1.1 具备农业种养的资源

(1)空间资源。但凡人类居住的地方,都不缺乏进行农业生产的资源,但由于城市建设活动及经济法则的限制,农业生产最紧缺的就是空间资源,如果把道路边沿、居住区中的大片纯观赏性景观空间、城市公园及街角公园中的部分空间、城市荒废空间及建筑屋顶等加以利用,则可为农场式绿道建设提供足够的空间资源。其中,道路边沿及建筑屋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每个城市建设,道路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每条道路都有其附属空间,如绿化隔离带、行道树及边沿绿化带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空间;建筑也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建筑屋顶利用率往往较低,通过对屋顶进行设计改造,就可为农场式绿道的建设提供大量的空间资源。

(2)水肥资源。①生活废水资源:生活废水因其污染物少,经过简单处理即可用作农业生产。由于生活所需,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废水。目前,许多小区都设置了中水回收系统,对生活废水有专门的管道进行排放收集,为生活废水应用于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能。②暴雨水资源: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但大部分地区都会降雨,甚至会出现大暴雨,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的完善,对雨水进行收集并简单处理即可用来浇灌农作物。③粪尿肥:城市居民排泄的大量粪尿,一般小区都有专门的化粪池对其进行收集处理,经过合理利用,可当作优质肥返回农业用地。④有机垃圾:城市有机垃圾都可以堆肥,作为农业生产肥料。

由于农场式绿道贯穿于社区内部,因此这些资源都可以被就地利用,减少运输消耗的同时实现自给自足。

(3)劳动力资源。城市具有老龄化和隐形失业率高的特点,从第四次和五次人口普查及2005年的统计结果得出的来看,人口年龄金字塔由“下宽上尖”变成了“下窄上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未来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有研究表明参与农业种植的大部分为50岁以上老人,而且,由于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许多农民被城市化,失去了农用地,没有固定的工作,一般空闲在家。农场式绿道位于社区内部,因此,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1.2 具备相关理论和实践支撑

(1)绿道的研究与实践。自1860年由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设计,并被誉为“翡翠项链”的公园系统建成至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绿道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相关绿道的研究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社区绿道也应运而生,为农场式绿道建设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基础。

(2)都市农业的发展。许多都市农业的相关理论,如城市食物系统、食物和农业都市主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等,都支持都市农业与城市建成区的整合。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都市农业的实践在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为代表的大城市中逐步展开,对都市农业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也在不断深入,为农场式绿道的建设提供前提。

3.1.3 具备大量的市民实践支撑

“食物里程”的大幅度缩短使农产品运输和仓储成本降低,食物开支的减少促进城市居民将更多收入用于健康、教育等方面,并且保证了食品的新鲜,有助于人们的健康。因此会在城市建成区的各个角落发现农业的痕迹,如屋顶、阳台、窗台、街道、小区绿地、城市临时闲置地、甚至大学校园家属区宅旁绿地、机关大院。

3.1.4 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农场式绿道位于城市内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农业生产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现代工业技术物质装备以及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条件,从而加速其转向资金、科技密集和土地节约型发展。

3.2 限制因素

3.2.1 相关政策的限制:缺少理论指导及政策法规支持

目前在我国仍未出现支持和促进城市建成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理论,目前规划人员对都市农业的认识普遍不足,一些城市规划者还认为农业应该属于农村,这是制约城市建成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农场式绿道作为新兴的概念,还没有有实践项目做支撑。

3.2.2 在城区内部建设绿道困难重重

中心城区地少人多,人口密度高,交通拥堵,绿地较少且分布不均匀,对社区级绿道需求迫切但建设难度较大,具体问题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农场式绿道建设条件较差。因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中心城区大多数道路缺乏安静的步行道及自行车道,城区内部道路红线与沿街建筑之间退缩间距较小,道路绿化带宽度过窄,绿道的空间拓展性较弱。

(2)农场式绿道建设难度较大。社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功能等级不清晰,交通组织较混杂,机动车与行人混行,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等因素,导致农场式绿道的建设难度较大。

(3)农场式绿道舒适度较差。绿地系统的不连贯性、农场式绿道与绿地的关联性较弱等原因都会使得农场式绿道的舒适度较差。城市的绿地系统不连贯特征较突出,而农场式绿道要从居住社区通向上一级绿道,如果没有绿地背景的依托,则须借助城市道路的人行道进行联结,农场式绿道游径的绿化带宽度有限,其空间舒适度较差。

3.2.3 食用型景观的生产与维护

(1)农场式绿道采用食用型景观代替传统观赏性景观,在生产方面需要更多人的参与,而人们参与生产活动的无序性,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及生产秩序。

(2)农业生产过程会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收获季节一些农用机械的使用,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且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也会对公共卫生产生影响。

(3)生产的农产品很难公平合理地进行分配,且缺少便捷的运输方式。由于人们的素质参差不齐,还会对食用型景观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对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4 可行性策略

4.1 结合居住区级可食用景观建设,带动农场式绿道建设

在居住区的景观建设中加入农业景观元素,代替传统绿地及大面积水面,充分利用屋顶等建筑空间及道路边沿空间,增加景观的经济实用性,减少景观维护的费用,为农场式绿道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而农场式绿道的建设反过来可以推动居住区景观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及生产积极性。

4.2 优化城市道路系统,完善农场式绿道的网络体系

在城市道路建设时,将农场式绿道的理念融入其中,设置自行车道及人行道,留下足够的绿化隔离空间。

4.3 因时因地设置农场式绿道

依据居住小区、公园以及广场的不同形态,使绿道的布局与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布局相整合,利用不同的农作物作为景观,创造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及经济效益。采用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农场式绿道,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

4.4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引导与维护农场式绿道的生产活动,使人们积极有序的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对产品的分配进行合理安排,鼓励居民参加农业活动,对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防止其对可食用景观的破坏,加强其保护农场式绿道的意识。建立健全城市规划体系,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将农场式绿道纳入到规划体系当中。

5 结语

农场式绿道的构建可有效补偿城市建设造成的耕地占用,并构建本地的食物供应链,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膳食所需,同时降低对外粮食的依赖度,保证食物的健康新鲜。本地的食物系统、有机的生产方式与可持续的交通运输方式相结合,可大幅度降低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能耗及碳排放,减缓温室气体的增温作用,并对城市大量有机污水、固体废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减轻了城市垃圾处理负荷,这种废物处理方式远比集中处理模式更为环保、经济、有效。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日常休闲场所,倡导一种新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上述有利因素及限制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场式绿道的构建是可行的,限制因素虽然很多,但只是缺乏一些政策及技术性的支持,并不是不可能突破的障碍,而且在适用型景观的生产和维护方面,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改进以及对大众的科学教育,也是可以克服的。因此,农场式绿道在城市中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姚 睿.广州市社区绿道可行性策略研究[J].绿道之窗,2012,(6):12~14.

[2]李均超,徐 峰.基于VRM系统的农业观光绿道构建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72~79.

[3]景 峰,王亚英.绿道网络在北京旧城区构建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1):73~76.

[4]刘 兰.城市居民热衷农业生产[J].环球视点,2003(8):8~11.

[5]杨 锐,王丽蓉.垂直的农场―未来都市农业景观初探[J].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发展战略,2011(10).

[6]方志权.都市农业―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J].学术研究,2000(12):38~39.

[7]宁超乔,徐培伟,邢记明.都市农业的城市规划思考[J].城市规划,2006(2):69~71.

[8]王 云,周忠学,郭忠哲.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地理研 究,2014(6):1097~1105.

[9]卢凌霄,李太平,吴丽芬.环境保护视角下的食物里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3):150~156.

绿色农产品背景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4.1 文献标识码:A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非常大,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化肥与农药占有很大比重,在高产农业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化肥和农药所带来的负面作用非常大,高能耗、高污染、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对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也非常严重,不利于土壤的良性循环。化肥与农药在农业中大量使用,导致碳排放量增大,我国的农业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30%左右。所以,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需要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1 现代低碳农业的特点

低碳农业要符合环保、生态及高效的要求,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法,降低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对社会、环境、经济等造成的不良影响,达到生态安全效果,这也是现代低碳农业的特点之一;现代低碳农业的实现,要求在农业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低碳、高效的目的,构建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系统,实现低碳经济的需要。

2 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

控碳是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之一,是将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碳的捕捉。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环节都会出现碳排放,例如农产品的形成、收获、农资准备及作物生产等。化肥、种子及农资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间接的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反刍动物的饲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过程中,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燃烧处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该是对碳的收集,而不是对碳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这样就能满足低碳的要求,发挥现代农业的低碳作用。

3 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3.1 节能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发展禽类养殖技术,降低能源和饲料的消耗,禽舍的温度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调节,降低能耗。提高对沼气、秸秆气化及太阳能的利用率。沼气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种能源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沼气能够替代肥料、饲料、能源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综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够获取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及生物治虫方法等,实现节能农业的发展。

3.2 因地制宜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来施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 推广有机农业

对于适合植树造林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林,增加植被覆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及农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生态林下可以种植豆类或发展养殖业,使有机农业得到发展。

3.2.2 发展特色农业

为了使低碳农业在粮食产区的发展,产区可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拦河坝,引进低碳新品种,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建立起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3.2.3 推行节约农业

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节约种植,推行节水、节肥、节地、节油、节电、节粮等措施,采用低毒高效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3.3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低碳实现的方式上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奠定基础。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院校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3.4 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桂林市灌阳县低碳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例。该县在“第三节中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中,被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该县以雪梨和黑李2大水果闻名。该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中,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的原则,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农业的建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并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对上市农副产品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该县质量检验中心每天都要对蔬菜市场、蔬菜基地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严谨在市场上销售,责令其退出市场。通过该县农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进展,使得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4 结语

农业生产中,大量的碳排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低碳农业的发展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然而我国的低碳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现代低碳农业发展尚未形成高效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钱静.新时期低碳农业发展思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2(05).

[2] 李建君,杨玲,张丽.浅谈垦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几点措施[J].现代化农业,2011(08).

[3] 谢淑娟.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广东社会科学,2012(05).

绿色农产品背景第7篇

[目录]

一、项目概况

二、 项目建设理由及依据

1、项目提出的背景

2、项目提出的必要性

3、资源优势

三、市场需求预测与建设规模

1、市场需求现状

2、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五、项目进度安排

六、项目效益分析

[原文]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食品加工厂

2、建设地址: ××××

3、项目单位:××××食品加工厂

4、项目主管:××××

二、 项目建设理由及依据

1、项目提出的背景

竹笋营养价值丰富,味鲜而嫩,清脆可口,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属天然绿色森林食品。随着倡导自然保健食物的时尚化,作为寒士山珍和防止肠癌和减肥的天然健美食品,竹笋已备受市场和消费者的重视和青睐。

2、项目提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开发工作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国务院对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上报的《关于以食品工业龙头、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有关问题的请示》中确定的“十五”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发展重点,结合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决定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工程。把农副产品加工的食品行业做大做强,应调整发展新思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质量,迅速向世界水平靠拢,巩固特色优势,产品加工向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向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开发特色食品、绿色食品、保健营养食品。

3、资源优势

绿色农产品背景第8篇

关键词:珠三角 观光农业园 绿色营销

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度假的非物质。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大家回归自然,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自己、缓解工作压力、舒缓身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具有生态性、观赏性、参与性、经济性、文化性特点的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它有机地结合了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促进了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它具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并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地方知名度,促进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保护与美化环境,宣传生态环保意识,为农业的发展带提供新思路,为旅游的开发阔宽渠道的作用。

1.珠三角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珠三角农业历史较为悠久,自然类型多样,乡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市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吸引城市游客前往观光、采摘和娱乐休闲,并进行商贸洽谈,开创了中国观光农业先河。经过近30年的发展,珠三角观光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包括在建的农业观光景点已有40多个,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过亿元。

但是珠三角许多观光农业园的经营者和工作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系统的营销知识,导致营销缺乏系统性,没能充分利用新的营销方式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整合营销传播,营销效率低,效果差。

2.绿色营销的概念和作用

当今世界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绿色营销逐渐成为21世纪的营销主流。本文研究所采用的绿色营销概念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观光农业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对观光农业的管理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律,因此在其宏观管理中引入市场营销管理的思想是必然的选择。现代农业主要业务之一是开发经营绿色产品,其顾客素质较高,有绿色营销的市场基础。现代观光农业开展绿色营销还具有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满足居民的绿色消费需求,建立绿色消费意识;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功能。

3.珠三角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策略

3.1产品策略

3.1.1提升观光农业园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旅游业本身是一种经济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产业,旅游者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对相异文化的体验。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应紧紧围绕主题整合各种设施、有形产品、服务和互动过程,给游客创造一个能明确感受到主题的整体环境。具体可从旅游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几个方面引导旅游者对自身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行有效地整合,并借助色彩、音乐、风格、设施与形象等工具来达到理想的感觉体验效果。如听觉方面可通过播放能反映乡村特色或者岭南风味的背景音乐、举办民歌会、专场的唱演表演等形式加深游客的体验。视觉方面,在进行乡村旅游地的视觉景观设计时,要重点突出乡村景观的特色,从乡村景观着手,紧紧围绕主题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就地选取绿色材料,如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和特色材料如石材、木料、活植物等,还要从审美的角度考虑建筑的比例、色彩、质感及材料等视觉的审美因素给人的心理感受。此外,整洁的环境是旅游者对各类旅游景点最基本要求之一,所以除了创造正面的视觉刺激,还应避免反面的视觉刺激,如卫生条件差,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等。在味觉与嗅觉方面,可在景区内、各种建筑内或者特定区域内栽种带有地方特色香味的植物,容易让旅游者抵达后觉得温馨自然,身心放松。

3.1.2生产多样化的绿色产品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对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观光农业园的绿色产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游客的消费习惯看,观光农业园中产品包括必选产品、可选品、特殊品和非渴求品;从游乐方式特点分,观光农业园产品包括展示型产品、体验性产品、互动式产品和复合型产品等。观光农业园应该通过游客的绿色需求与产品分类,适量生产,指导消费者正确消费,建立全新的生产美学观念。为减少资源的消耗,还应尽可能利用再生资源,产品实体中也不应添加有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原料、辅料;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应消除或减少"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并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包装,力求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乃至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现循环农业。

3.2价格策略

价格是市场的敏感因素,实施绿色营销就必须研究绿色产品价格的制定。珠三角观光农业的绿色产品在市场的投入期,生产成本会高于传统的同类产品。但是产品较高的价格是暂时的,随着各种环保措施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逐步下降并且趋向稳定。观光农业园的客源大部分来自于珠三角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城市居民。城市居民由于工作压力大,向往休闲的生活,所以会选择利用周末或者“黄金周”在园区内体验田间劳作的欢乐、欣赏大自然的优美风景、提高生活质量,该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人们收入较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经济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可接受的价格观念会逐渐地与消费观念相协调。因此经营者对绿色产品项目的定价应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在初期可以采用低价扩大市场策略,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旅游项目,既能够增强观光农业园的口碑,又能吸引更多的回头客。随后可以采用分档定价策略,以不同的价格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合理拉开旺季和淡季的差价,建立公正透明的价格体系。

3.3渠道策略

3.3.1积极参加各地农产品交易会,启发和引导绿色意识

农产品交易会是由农产品卖方企业摆摊设点,买方企业参观、洽谈和购买的集贸市场。现代农产品交易会集农产品展销、会议展览、商务探讨和学术探讨于一体,参会者既有各地的经销商,农产品厂商,也有媒体人士和展销地的广大居民。观光农业园在参加农产品交易会时应积极宣传绿色概念,启发和引导中间商的绿色意识,建立与中间商的利益关系,不断发现和选择热心的绿色营销伙伴,逐步建立稳定的营销网络,有利于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同时向当地企业和居民宣传绿色观光农业项目。

3.3.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销渠道管理

国际互联网络上的旅游预订与销售潜力巨大,符合绿色营销中短渠道、宽渠道的要求。珠三角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旅游营销,通过建立高质量的观光农业服务信息网络,向潜在旅游、出游游客提供信息。这样既提高观光农业园的知名度,又减少了渠道资源消耗,降低渠道费用。

3.4促销策略

绿色农产品的开发是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基础之上,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为主要手段的技术性革命。观光农业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交融的产业,观光农业开发的产品即是旅游观光产品又属于农产品。观光农业的开发一切都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所以,观光农业园所生产的农产品必须也要走自然、安全、环保、健康的绿色品牌路线。

珠三角观光农业园的促销应以绿色为着眼点,借助绿色传播媒体(如关心环保、生态和健康的媒体),以绿色品质为核心,通过量大、面广的绿色广告,营造市场营销的绿色氛围,引导游客的绿色消费观念,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通过“绿色”沟通与促销方式,不仅会提升观光农业园生态旅游的品牌形象,而且能传播绿色生态文明、增强受众的环境道德观。

此外还可以进行绿色推广和绿色公关。观光农业园的营销人员从销售现场到推销实地,直接向消费者进行绿色推销和营业推广,示范农业园产品的绿色功能,讲解观光农业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回答潜在旅游者的咨询。和可以进行观光农业园游览项目的影视资料的播放,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组织社交联谊等,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树进. 观光农业园规划与经营[M].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2]任昕竺. 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王兴水. 广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 2005.

[4]韩笑. 生态旅游及其绿色营销策略[N].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5]袁平. 旅游市场营销[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6]郭剑雄. 农业发展[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吴易明,徐月芳. 中国生态旅游研究[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8]郑维,董观志. 主题公园营销模式与技术[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9]Williams L S. Experiential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 and at home: Definitions and Standar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and Standards, 2006, 2(1)

[10] Schmitt B.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feel,think,ACT,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