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4 10:44:08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1篇

“森林城”是具有森林生态环境城市的简称,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绿色运动”的影响下,60年代兴起“城市森林”,后发展为“森林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森林城”的建设,莫斯科、华沙、堪培拉、亚特兰大等森林型城市相继出现。我国“森林城”建设起步虽晚,但势头甚旺,北京绿色奥运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现代“森林城”的特点:

1.现代“森林城”绝非“城市”与“森林”的简单拼凑,而由于二者合理布局,密切结合,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既是森林又是城市,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亘古未有的生态复合体,其功能和效益远大于城市和森林的功能和效益相加之和。

2.“森林城”的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草藤优化组合,林种、树种合理搭配,并与城市内含物及三维空间相衬托,构成绿色点、线、面、圈相连、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结合,生物群落多样化且相对稳定的多层次立体结构。

3.“森林城”的范围以城市所需要的“绿量”而定,其范围往往突破市区行政界线,向近郊及至远郊延伸,有利于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

4.“森林城”的建设取“林业”之宏博,融“园林”之精华,令“林业”进城,“园林”下乡,使森林的功能充分发挥,效益更加显著,充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

二、“森林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是在破坏绿色植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面被水泥沥青等材料所覆盖,空气变得常年干燥,夏天热浪滚滚,冬季寒气袭人,居民如同生活在沙漠、石林一样的环境之中。城市所产生的负效益不仅使本区域气候恶化,而且殃及周边地区乃周边地区乃至全球,使之成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频繁的最大策源地。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平衡的杠杆,城市里有了森林,可调节平衡,使城市小气候变得舒适宜人。据测算,森林内比森林外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总量要降低20%至40%,夏季温度降低5℃~6℃,冬季高2℃~4℃;森林地域云多、雾多、雨多;森林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或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

建设“森林城”能使城市环境质量保持最佳状态。森林是环境污染的最佳净化者。据测定,1公顷森林一昼夜可吸收二氧化碳1 005公斤,放出735公斤氧气,可供1 000人之呼吸。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含量达2万个以上。而城市室内只有40~50个。这些负氧离子有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免疫力等作用。密集的树叶可降低噪音20~25分贝,一般情况下,噪音条与居民区之间有30米宽生长繁茂的林带可保居民安静地生活。由于工业膨帐,人口猛增,人均用水量的提高和水源受污染,“水荒”已成为当今许多城市面临的一个技术,经济和政治上的复杂问题。森林起着涵养水源,增加降水量,截留地表水,减缓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干旱季节,森林通过枝叶大量蒸腾水分,使之凝云致雨,一般比无林地区增加20%的降水量。在森林中,约有25%的雨水被树木枝叶截留,5%渗入地下,即使形成了径流,在地表枯枝落叶内也是分散而缓慢地流动着。据测定,1公顷树林可蓄水30万公斤, 是无林区的20倍,3 000余公顷的森林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维也纳以3.15万公顷的水源涵养林,保证了全市日供37.7万立方米的优质饮用水。这是森林对改善城市用水的实例。

城市森林可集约经营生产特殊用材及一定数量的木材和薪材,许多城市还将枝叶收集起来送进工厂气化,送气给居民做燃料。

“森林城”的旅游产品更为丰富,就整体而言,“森林城”本身就是一座大森林公园,处处有景步移景异,森林的整体美、曲线美、动态美,四时色彩的变化,各种声音的共鸣,具有潜在的美学价值。特别是在“森林城”建设中,不刻意集中资金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具有规模的旅游基地。如各种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内容。身处闹市中的人们,眼中没有绿色,没有洁净的空气,看不到蔚蓝的天空,飞翔鸣唱的鸟儿,坚固的防盗门亦将邻里来往的脚步拒之门外。城市的发展不仅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分离,还造成了人际间的疏远和性格的变化。“森林城”为人类勾绘出了一幅“城在林中,街在绿中,屋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美好图画,显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森林城”还有利于营造一个优美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兴业,促进本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森林城”建设方针及策略

当今世界“森林城”建设虽已取得了好的发展势头,但它还处于幼年发展阶段,如何结合国情,市情建设“森林城”尚需进行深入探索。

首先,注重舆论导向,统一认识。各级党政组织和新闻、宣传舆论部门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把“森林城”建设与城市和人类生存发展联系起来,重视对“森林城”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森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内处城市森林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典型,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城市意识,环保意识、绿化意识、森林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激发建设“森林城”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性,积极投入这一造福当代,荫及子孙,有益全球的伟大事业中来。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交通体系;资源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has been condensed and produced huge material and wealth, brought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to human society. But because of a lack of high-speed urbaniz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city managers and planners in the surging wave of urbanization in front seem unprepared, can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of a state of no mood. A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the planning of the city,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a series of urban problem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put forward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Fried rice cakes five aspects discusses the strengthening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社会、城市经济、城市环境资源为达到可持续的目标而做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即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最少的劳动、技术、资金和资源消耗,在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以人的观念更新,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取得城市增长、城市结构变革和城市进步所产生的聚集效益,从而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

从宏观而言,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从而使城市数量的持续增长,即在一定区域以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城市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微观而言,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更有利于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在功能、规模、结构、运行等诸多方面的进化和扩大,提高城市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实现城市的进步(城市质量的提高);就时间而言,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规划、运行、渐进式的目标,即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时段的行为,它不同于城市在某一时段范围的发展,它必须站在更高的视角为后代考虑的建设行为,它亦有别于从波动理论出发的持续发展。

简言之,城市回话建设可持续发展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挖掘,使城市的功能、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因此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应是以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聚集性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难点

要做好城乡居住区的规划、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制、实现城市有序发展离不开精心的规划,但我国现行的规划能否针对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具体的措施从而将其推向行动呢?我国城市规划在制度、理论、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毕竟尚有许多稚嫩之处,在以发展经济为主的今天,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棘手的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新老问题,如时效性不强、规划协调不够、土地利用的经济性不强、城市规划得不到全面落实等等。而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人才、经验、理论、技术和立法等等许多方面还很欠缺,因而更突出这些问题的严峻性。

(二)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对城市政府来说,城市规划是政府的职能之一,是政府行政机构组织的一部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正确实施是密切相关的,尽管城市规划有《城市规划法》予以保护,然而有些城市政府及其领导人出于对城市建设的急功近利性,置已批准的城市规划而不顾,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指挥城市建设,并以此作为其任职期的业绩。每任领导都有各自任期的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划,使得城市建设缺乏连续性而出现断层,也就谈不上贯彻落实城市规划。

三、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城市的总体规划决定了城市每个具体地段空间形态设计,城市规划只有局部服从整体,只有在这样的控制之下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城市环境。

(二)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人类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其间的关系,决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的合理功能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需求。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因此规划应研究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生活的规律,研究不同时间和地点人们的活动特点,满足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需求。

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规划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规划以强调整体、协调、循环、共生为核心,综合考虑城市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最终目的是建立科技教育先进、经济建设繁荣、环境清洁优美且舒适宜人、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性城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并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态城市规划寻求将土地的使用、运输、废物处理和基础设施融合到最佳使用能源和材料的规划中,从而减少城市的向外蔓延。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搞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要搞好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城市生命支持系统、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二)创造良好的交通体系

在住宅小区汽车交通组织方面构建合理的交通系统,充分利用绿化分隔、景观引导、设施限制等办法,尽量达到人车分离的目的;在住宅组团的交通空间内设立与住宅组团人数规模相适宜的露天停车场,使人车距离不会太远,既可使人们充分享受移步换景的外部环境景观,也可达到交通安全,出行方便的目的,又可使拥有私家车的住户享受相应的便利。

住宅小区内解决人车分离问题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规划实践中已有一些有益地尝试,如利用架空走廊将行人完全分离,汽车与自行车在地面分道而行的方法,可以完全避免人车混行,效果很好,但是会增加投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组织良好的交通流向,人车以绿化分隔相对隔离,人车交叉部分设置路障限制车速、汽车交通单行限制的做法应该能满足行人安全、汽车通畅便捷地要求。随着清洁燃料的逐渐普及,汽车对环境带来地影响也会大大减少。

(三)加强城市保护与改造

城市历史保护问题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以后,在概念上更加明确,即城市历史的保护是以保护城市的地方文化、景观特色和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名城外,还包括保护不同时期的优秀建筑、历史街道环境、历史性景观特色和地方性风俗民情。

(四)资源的合理使用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分配,当代人既担负着合理利用资源为当代人造福的责任,又担负着为后代人保留可利用资源的责任。

1、能源

改善能源结构,优先发展电力、核能、煤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高效的能源;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建设相对集中的工业区,统一配制市政服务设施,集中供能,加强废弃物处理与管理,防止能源流失;大力发展低能耗、高效率的产业。

水资源

明确划定水源保护区,提高供水能力,有条件地逐步实施区域供水工程,适量开采地下水;制定节约用水措施,改进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控制生活生产污水,提高二级处理率;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水发生量,严格执行“三废”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引导工业企业向轻污染低能耗发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根据城市水资源状况,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方向。

土地

控制建设用地开发总量及人均指标,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特点,合理制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保证居住、生产、环境之间的平衡,依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目标,严格控制逐年土地投放总量,以保证开发、征地的同时性和城市的紧凑发展;调整城区土地利用结构,遵循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充分发挥地租调节机制,优化城市土地结构,调整城市土地空间布局,集约高效使用土地。

(五)重视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

如今公众参与成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公众参与有助于使规划师了解和协调各方利益,尤其是保护一般民众的利益。同时,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也修要公众的参与。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主导力量仍然是政府和开发商,公众参与是薄弱环节,从长远看公众参与必将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应逐步扩大参与的范围,丰富公众参与的手段和途径,完善公众参与的立法工作,最终实现公众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面参与。

结语

综上,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走有序、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建立渐进、高效、合理的发展模式。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落实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蓝图,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因此要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彩虹,李彤煜.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规划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8.

[2]李汶洵,陈萍文.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析[J].山西建筑,2011.3.

[3]罗小娅.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能源与节能,2012.7.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城市规划;思路;特点

Abstract: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problem getting outstanding, make low carb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world today. In the existing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city planning, promote human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The need to ensure that meet modern demand in the supply of demand and no future generations formative influences and threats, under the premise of will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as the basic goal, the ecology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of the strategy, basic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 of the whole design. So, i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ideas is what kind of, i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w, and how should we will practice in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fusion? The following main a few to this question briefly discussed.

Keywords: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Train of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及特点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各种常规规划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之外,还应当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及资源的问题进行综合性考虑,对不同政策和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及资源环境状况等进行预测,通过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能力这两个指标的约束作用,对城市发展方案以及相应的发展对策进行制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进行相应的扩展,以便于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从整体上来看,城市规划可以说是一个反复迭代的系统性过程,在比较环节若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案图了其环境承载的基本能力以及城市资源的供给能力,则必须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控制,根据环境指标以及资源指标制定出全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而后将此方案与环境承载力及资源供给能力进行比较,指导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及资源供给之间相互满足方可进行规划方案的确定和实施。

在这种城市规划思路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对需要与可能进行综合,构建起一个足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新的城市系统。,在考虑环境承载力与资源供给力的基础上,将城市资源的消耗控制在某一合理的范围之内。

而基于这种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使城市规划具备了一定的特殊之处。

(二)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特点分析

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下,城市规划的整体内容和基本思路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具备部分特殊之处。总结来看,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三:

1.城市规划的内容突破了城市资产的发展限制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城市规划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自身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将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及环境等诸多的因素都纳入到城市规划的体系当中,在保证各项因素之间协调、促进的前提之下,对城市发展方式、发展规模及发展速度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

2.城市规划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传统城市规划工作中,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土地跟空间资源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与资源的供给能力进行了强调,而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观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城市规划最为突出特点。

3.资源环境体系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控制点

新思路下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资源与环境体系所具备的承载能力成为城市规划方案制定的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必须将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代表城市规划方案的执行需要被动地受制于环境承载力与资源供给能力的基本指标。

可以说,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区别于以往城市规划的传统思路,且具备了一定的特殊之处。在这种条件下,城市规划设计也应该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设计探究

从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思路及特点的角度上来看,要通过对城市规划的科学设计和安排,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战略,保证城市规划相关项目在发展上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保证人口、用地、居住区、水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方面

从人口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人类通过世代繁衍而得以永续发展,因此要保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人口自然增长的有效控制则是关键。据测算,若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任由人口自由增长,至2700年,地球现有的陆地面积将再无人类的立脚之地,彼时,人类也将走向灭亡。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对人口规模进行控制。

(二)城市用地方面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城市发展对于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但这种改造行为必须在土地的承载能力之内,保证开发行为可以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用地的基本需求,同时又不必危及到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代际平等”原则。所以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一定要对用地的规模进行有效确认,秉承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基本原则进行土地开发,避免因局部区域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而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或者是破坏性的开发,这不仅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对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

(三)居住区设计方面

城市规划设计要保证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则应当利用生态学的理念对人类的居住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体现出城市规划对于环境的关注,由此来促进居住区的持续性。

(四)水资源利用方面

正如我们了解的一样,水、空气及阳光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生命之源,水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谓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其不仅能使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必须结合水资源在分布、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根据水资源在利用条件和应用途径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水资源利用的规划,保证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部分大城市,应当建立起分散性的供水系统,在避免水资源污染的基础上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废水净化利用等方式建立起科学的节水型城市。

(五)环境方面

环境的可持续性,从本质上来看取决于人类经济活动对于资源的索取速度是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而社会发展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总量是否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要通过城市规划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桂湖的设计方法、程序以及决策程序等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导向性,通过规划项目环境承载能力检测程序以及升天规划理念与生态方式的构建来促进社会及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进而实现环境和资源的良性发展与利用。

结论:

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城市规划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诸多有待改善的不足之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相对较浅。因此,我们必须理清新形势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城市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特点,依此为基础探索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方案,以便于切实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贾文毓.浅谈对城市规划的几点建议[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2).

[2]林琳,毕克妮.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03).

[3]敖卓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特点[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02).

[4]李汶浔,陈萍文.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析[J].山西建筑,2011,(08).

[5]文华.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04).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

随着改革开放带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由于缺少相关经验,我国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盲目追求经济的突破而忽略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盲目追求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破坏历史古迹,盲目追求城市的高楼覆盖率却忽视公共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被毫无生机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从1992年开始,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视。这一年,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将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体上的目的规定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且最大限度地使得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两年后,我国也提出了一项《中国21世纪议程》,此议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进行说明,包括:城市整体的规划合理,居民基础设施落实到位,住宅区环境安静整洁、舒适。可见早在十几年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战略目标。

一、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创新工作、基础建设工作都可以视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具体地说就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用尽可能少的资金、能源和劳动力,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新的科技的引入和人的观念的进步作为主要手段来发展城市经济,变革城市结构。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目前城市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

二、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狭义上讲指的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的因素,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顺利的城市必定是受投资者青睐的城市,因为没有一个投资者会拒绝良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环境对工人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继而,公司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经济总量也会随之提高。从反面来看,城市规划建设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这样不仅不会吸引新的投资者甚至会使已有的投资者纷纷离去,城市产能自然下降。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实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绿色植物和公园既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的调节器。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绿色的植物覆盖率,新鲜的空气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都需要靠可持续发展来保证,而这些正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关键。再者,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持续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在满足我们现在生活需求的同时又给未来留有满足后代需求的自然条件。以往我们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目光短浅,为了当前的利益没有考虑到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对未来的影响。现在,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缺陷已经显露,导致很多补救工作需要实施,如退耕还林等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为未来中国留下可用的资源。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意义非凡。

三、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1、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得以稳定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城市基础设施,同时,它也是为居民生活和物质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总体。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利用系统、环境改善系统、水利系统、交通系统、灾害防护系统、邮电系统这六大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滞后,需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说: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公用事业,改革原有的传统服务观念,制定并且落实改善基础设施现状,实现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2、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指的是从整座城市的发展建设着手,实现居民生活富足、社会文明礼让、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目标。城市的发展建设要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为前提,满足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另外,为了缩小城市向外蔓延的范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致力于把废物的处理、土地的使用情况,以及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最合理的使用能源和材料的规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内容。整座城市的规划以城市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城市中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合理地规划利用这些自然生态资源来为城市创造经济效益。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生态学中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相结合,把一些生态学中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着力打造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发展,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居住地。为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还应该将自然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分工,并且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

3、强化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第一,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需要投资者和执政者树立经济发展同时离不开环境保护的观念。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切不可一味追求发展经济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了创造一个环保与发展共存的局面,政府要着重落实以下几点:工业方面鼓励环境无污染、少污染型工业代替传统污染严重型工业:农业方面拒绝引进可能对环境存在污染的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蔬菜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各个部门应各司其责,狠抓落实。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追求的不单单只是经济总量的提高,更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最高境界。其实,很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并不矛盾,如果规划合理,经济、环保便可兼得。城市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不能说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还应包括人类自身的发展。如果说人类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则城市便是发展的载体。保护自然环境给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崇尚以人为本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5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06-02

1 关于资源型城市

1.1 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确定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2002 年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 报告中,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三个界定原则和四个界定标准。其原则为:

(1)发生学原则。即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讲,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同、邯郸等。

(2)动态原则。即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关注他的全过程,既要看他的过去,更要看他的现在。因为有些城市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经过若干年的经济转型之后,资源性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已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了,城市经济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程度不大或者已经很低了,这类城市在过去某个阶段可以叫资源型城市,但转型后已不再是资源型城市了,他的本质特征已与资源型城市相差很远了。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仅从定性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主观因素太多,难以做到科学、准确;同理,仅从定量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过于机械,难以将很多不宜用数据表示的复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难免偏离现实。因此科学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其四个界定标准为:①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 10%以上。②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一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两亿元。③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④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万人,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万人。

1.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依据这些原则和标准确定的我国资源型城市共118个,其中黑龙江省最多,有13个;山西省其次,有11个;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分别为 7-10个。东北三省合计30个,约占全国的1/4。 并从资源种类、行政等次以及人口规模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按资源种类分类,在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煤城有63个,占53%;森工城市21个,占18%; 有色冶金城市12个,石油城市9个,黑色冶金城市8个,其他城市5个,分别占10%、8%、7%和4%。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不容乐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危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产业结构僵化单一,多呈超重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形成的特殊机制导致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能源、原材料工业与配套产业成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2)产业关联度低,城市产业之间发展脱节,产业结构聚合质量难以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对资源型工业的鼓励和城市经济对初级产品开采的过分倚重,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特别突出,对于地方工业关联带动作用微弱,城市中除主导工业之外的轻型加工业和城市内其他产业发展都较为缓慢,造成国有企业实力强大,而当地的中小企业非常落后,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断层”。(3)产业技术结构水平不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技术装备趋于老化,主要工业部门和生产技术结构基本处于中下等水平。 (4)产业组织的单调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组织的单调性在所有制结构上表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较多,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较小;在企业的规模上表现为大、中型企业较多,而小型企业较少;在科技结构和人才结构上也表现为单一化,资源型产业人才济济,其他产业科技力量不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变化分析

2.1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危机

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资源型城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国家持续、无偿的提供了大量的原煤、原木、原油以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物原材料,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资源型城市的廉价的能源、原材料也为其他城市的工业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资源型城市也是推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然而目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面临“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尴尬局面,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已近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迫在眉睫。

2.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1)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发展原则。二是可持续原则。人类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以增加投入、增加消耗来实现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必然使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增强。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传统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下去。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是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中,依赖外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集中投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对本地资源和外部的投入依赖性大。随着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或资源型产品市场发生变化,这种资源危机会引发城市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已经日益凸显,只有发展城市转型才能使资源型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但由于资源型城市依赖发展的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弱,因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也较弱。根据周德群对中国51个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得出结论,矿业城市的经济增长明显滞后于全国其他城市。资源型产业竞争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资源型产业的附加价值低。二是资源产业的波动性较大。三是资源型产业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点。四是资源型产业不是持续产业。五是资源型产业的有机构成低。

(3)我国的实际国情也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型。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较大,大部分的资源型城市都已具有了中等以上的规模,如唐山、抚顺、徐州、鞍山都已经是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大同、大庆、本溪等12个城市人口也都超过了50万,资源型城市市区人口总规模已经超过了3500万,相当于2个中等规模欧洲国家的水平。如此庞大的人口想实现异地移民是不可能的,资源型城市的衰退会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案就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就地安置这些人员。

3 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其独特性,结构过于单一,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等特点都是限制资源型城市的关键因素,只有大力深化制度改革和改变产业结构才能摆脱这一困境。而市场对技术进步虽有需求,但由于创新的周期长、投资的风险大或由于设备的更新改造的短期代价太大,使实际的产业结构难以升级。这时,需要政府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弥补市场作用的不足。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失血过多而“造血”能力不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处于劣势,单凭自身的力量实现经济发展有些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1)产业政策。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批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采取适度的产业倾斜优惠政策。产业布局上,优先安排能够发挥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2)财政税收政策。资源型城市因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财政税收体系使地方利益受到很大损害,导致城市各方面的发展欠账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财政税收倾斜政策。如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3)建立专项基金。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合理利用有限资金。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发展科技产业,加强对资源型城市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

3.2 制度创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在制度创新中,产权是重要的变量,有什么样产权就会有什么样组织,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效率。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深,导致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所有制结构单一等,这些原有的产权内容严重约束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 革,建立适应资源型城市发展需要的新体制。

(1)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成立全国资源型产业的统一管理机构,专门研究制订科学的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战略和长期发展规划,协调中央、省级、地方各方面的利益。同时,各资源型城市根据全国统一管理机构制定的战略,依据各自资源型城市产业现状,进行详细论证并及时反馈。

(2)加快政企分开的改革步伐,明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力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运行的主体,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成为为企业提供服务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调控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软硬环境,为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协调内外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资源型城市中,国有企业经济成份偏重,如大同、大庆、鞍山等,导致城市经济缺乏活力,应积极进行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探索。可以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股权多元化,创办中小企业的孵化器,推动中小型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成份。

4 总结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而建立的城市,不间断的和不合理的开发都迟早会导致资源枯竭的状况,所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合理的开采机制并适时的完成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才是资源型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出路。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张坤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蒲勇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6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 可持续发展 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大进步,它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城市交通同城市人 口、经济、环境和资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交通结构,实现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与环境资源,协调城市交通供需关系,引导交通建设对整个城市经济系统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即探索出一条城市交通、经济、环境与资源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

1.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内涵

与传统城市交通规划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下,将资源优化利用、环境保护等措施引入城市交通规划的全过程,改变传统的以满通需求、解决交通问题为唯一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法,是建立在以满通需求、资源优化利用及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交通负荷、环境容量及资源消耗为控制指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

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其满通需求、资源优化利用及改善环境质量三个主要目标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体系。所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不仅是对规划研究内容的增加,更重要的则是对规划观念的转变。为此,对于城市交通问题也不再采用以往“先出现后治理”的方式,而是从被动适应交通需求转变为主动引导城市交通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遵循原则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以满通需求、优化资源利用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所以其实质是优化有限的时空资源,应该遵循的原则有:

1)平等性原则。在发展的过程中,当代人与后代人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利,当代人不能提前将资源消耗完而将矛盾转嫁后代人,所以,需要保证弱者的交通权利,促进交通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

2)协调性原则。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需要协调好以下关系:城市道路交通与土地使用质量的关系;交通与环境的关系;交通供需平衡关系;协调动、静态交通关系;市内交通与市外交通的关系等。

3)有序性原则。城市交通建设应贯彻“高标准规划,严过程管理”的方针,既要立足未来,又要量力而行,不能因片面追求近期气派或迁就现状而形成无序发展的状况,从而浪费资源。

4)平衡性原则。在城市交通建设中,重视土地混合利用的规划建设布局模式,尽可能实现居住、就业就地平衡,减少出行总量。

5)延续性原则。城市交通的发展还需考虑到地方传统风貌及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协调,不断充实地方特色。

6)质量性原则: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将有限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提高交通系统运输效率,减少无效交通,以尽可能低的资源代价达到提高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的目的。

7)发展性原则: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主要工作方向

重视步行与自行车等低成本交通方式

步行与使用自行车是几乎不消耗能源、也不污染环境的出行方式,有人将其称之为“绿色出行”方式。然而,由于这两种出行方式都需要消耗人体的能量,所以,其使用范围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一特点应该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予以考虑,首先,要从人的体力及舒适性来考虑,在规划中确定适合的范围(如,TOD模式);其次,必须考虑设施问题,特别要注意满足安全和舒适的要求,在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交叉口,或者在接近停车场的地方,均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2)重视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引导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近几年,我国城市交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普遍出现的城市交通拥堵。我国现行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主要有土地政策、城市规划政策、汽车产业政策、节能和环保政策、城市公共交通政策、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城市交通科技政策等几个方面。

3)寻求高可达性、低交通需求的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发展模式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的关系,土地利用是出行生成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土地利用的状况将决定对交通设施的需要;与此同时交通设施的供给则改变了土地利用本身的可达性,并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变化。

4)正视私家汽车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的保有量在逐步增加,城市在确定其交通规划时,应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尽量减少居民使用私人汽车的可能性,同时,亦必须辅以增加汽油费、增加税收、提高停车费等一系列措施,加以制约。

5)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众所周知,公共交通载客多、占地少,同样的客运量公共交通所需的道路面积比其他交通方式节约数倍乃至几十倍,而且公共交通运行效率高,节约能源。同时,发展公共交通,还必须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6)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系统规划

除了大力重视非机动交通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外,我们还应注重协调不同交通出行方式间的关系,重视换乘枢纽中心的规划建设,各种交通方式既要明确各自的功能和分工,又要通过枢纽紧密的结合起来,以返回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优势,实现交通方式间的零距离乘换,缩短出行时间,减小出行阻力。

7)重视交通规划信息化

信息化是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城市交通信息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破除体制瓶颈,研究建立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制订技术标准,提高发展水平,将给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交通信息服务带来一场革命。其中,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核心,其面向交通规划和决策支持的应用,将有助于统一规划,提高效益。

8)重视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主要有机制建设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等。其中机制建设保障体系主要集中建设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一体化机制,加强对城市交通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城市交通研究与动态规划;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主要侧重于使城市总体交通结构得以实现,以及有助于改善环境、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环境容量的政策法规,有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政策、城市交通工具拥有与使用政策、城市交通法规与规范建设、城市交通法规与安全教育等;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中主要涉及优化交通网络和城市交通授资;技术保障体系旨在提高城市交通环境容量。

4.结语

目前,伴随着人们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领域正在发 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的内涵、原则及其规划的主要工作方向作了初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建,王炜.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03)

[2]马荣国,杨立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20(4)

[3]王炜,徐吉谦,杨涛等.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7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管理问题;策略

1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1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未来取向与整体观念是其最高行动法则;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发展、节约自然资源是其基本战略;政府主导、科技导向、公众参与是其基本操作模式。在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战略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持续性、持续发展及持续利用这三个方面。

1.2 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其发展过程中时刻对居民的出行需求、道路设施的供应、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这几者之间的平衡进行良好的协调,并且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内涵。

(1)注重后代的延续,不能将发展资源和道路资源耗尽,务必给下代留有生存空间。注重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的保护,保留地方特色,以求达到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协调。

(2)注重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环境以及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相协调,使其相互连接,合理性发展。

(3)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规划高标准化,管理过程严格化”的方针,要注意有序性发展。

(4)在土地混合利用的问题上,坚持平衡性原则,努力实现居住就业一体化的平衡。

2 城市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2.1.1 规划与布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市形成的城市建设布局是解放碑为中心的单中心,这使得客流的出行表现了较大的随意性。除上班出行外,在商业布局上表现为集而不中、分而不散的状态。在投资上,在市中心区投资力度较大,对客流的吸引力更强。实际上,中心商务区(CBD)所能提供的交通空间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增加CBD的交通引力就交通的缓解而言是雪上加霜。这体现在规划上,就是在建筑物的改造或新建时没有进行相应的交通分析,至少没有仔细考虑新增交通对整个路网的交通影响。

由于在产业规划时对交通空间的考虑不足,交通的选择余地本已较小;而目前在城市建设上,由于各区的自增大,要进行宏观控制更加困难。事实上,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交通规划应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按照规划路网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来控制建筑物的规模。据此观点,国外许多大城市匀规划为多中心的布局,以便于客流管理和交通组织:即在各中心之间,可用地下或地面轨道交通进行大运量的、较长距离的客运输送;在各中心区内,再用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进行近距离的客流疏散,这样便形成一种有序的交通状态。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入境的以及市内的交通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乘客换乘的方便与否。便利的乘换系统是形成快速交通系统所必需的。本市在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对换乘的考虑不足,这对进一步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不便的换乘系统使公共交通的引力大为降低。

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交通环境的考虑。大规模的交通设施建设会带来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如交通噪声和废气排放。在本市,各中心之间的连接主干道的修建使沿线居民饱受环境之苦,噪声所引起的烦噪不安、情绪激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2.1.2 道路结构设施与材料

用于道路结构设计的技术规范的基本设计思想形成于70年代,这对当时交通流量情况下的道路结构设计是合适的。但今天看来,观点已不能适应当前需要,过于重视一次性投资,忽视了长期使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用性能,造成道路结构的三快一慢(设计得快,施工得快,损坏得快,跑得慢)的现象,浪费严重。

道路结构的早期损坏现象严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养护和维修。尽管如此,道路性能仍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大量养护维修资金的投入,必然影响到新设施的建设,不仅影响了交通,也影响了发展。

不过,即便是用传统的设施修建理论所修建的道路设施,也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这是由道路设施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许多部门不重视道路设计和修建质量的原因。这样做效果不好,设施和投资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浪费严重。传统上,修建方案的选择只考虑一次投资,如果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时,就会使问题更加明显了,视野更加开阔,注重发展的平稳性和持久性。

根据道路设施性能特点,本文将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等级,即弱持续性、中持续性和强持续性。设施的修建,应按照中持续性或强持续性原则进行。其定义如下:

弱持续原则:设施标准低,损坏迅速或负面作用太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种初期的生产模式。强持续原则:设施标准高,负面作用小;负面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远小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从而可用发展的效益去治理或补偿发展的危害),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模式。

2.1.3 道路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交通管理,一是道路管理。现代化的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反过来也要人们的行为有所节制,遵守交通法则。目前客观上本市的交通方式复杂,各种交通方式并存。另一方面,出行者的交通行为不规范,没有“节制行为、保持畅通”的意识,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在交通管理上,对车辆行为的管理较为严格,而对行人大多听之任之。这样,交通秩序乱、道路通行能力低是必然的。

交通管理上另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现代化手段,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相关道路上的交通量变化状况,所做出的交通决策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作出有目的的疏导。

从交通管理指导思想上说,交通管理尚处于原始阶段,交通管理者是把出行者当作被动的对象对待的,而不是把他们当着交通管理的参与者来对待,哪里堵塞疏导哪里,而不是防患于未然。这说明我们的交通管理缺少现代的手段,也缺少现代的思想。

在道路管理方面,对正常的维护工作未予充分重视,缺少预防性养护的意识。殊不知“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缺少科学的手段和大量可靠的数据积累,无法使有限的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不能使设施保持最佳完好状态。 道路管理工作对已有设施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本市的市区地面车辆平均行驶速度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可使设施的可持续性发生变化。

2.2 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

目前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各种交通方式均有对道路设施的要求。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的需求将是无止境的。虽说目前交通设施总体上是不足的,但不对交通需求加以适当的限制,则交通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另一个可能造成大量交通问题的潜在交通需求是私人小汽车问题。汽车工业已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得以确认,若不发展私人小汽车,则汽车工业的支柱地位难以形成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石油、化工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基础。从纯交通的角度而言,极不主张发展任何方式的私人交通包括私人小汽车交通。但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发展和拥有私人小汽车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一旦时机成熟,小汽车即会大量、迅速地进入家庭。就全国范围而言,应鼓励小汽车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镇。在本市,仅就其购买力而言,能够买得起私人汽车的家庭已为数不少,如无明确的政策,本市的汽车保有量将成倍地增加。

3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车辆家庭化的进一步普及,这对城市道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要求了城市规划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1 积极借鉴国内外各方面的城市道路规划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之路

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它需要考虑诸如交通供需、地方财力和土地等各种问题,是一个很考验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的工作。为了避免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就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策略,只有这样城市交通才能走上良好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策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政策、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因素,并适当的参考国外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多方面的经验而确定的。

3.2 改变以往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

我国传统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是:只是通过增加城市道路建设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这种观念必须要得到很好的改变,因为城市对于道路建设的增加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交通需求则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只有对城市道路网的总规模和总容量有一个很好的分析,通过对现有道路交通的合理分配来缓解道路交通矛盾。比如城市中心区因其道路交通网容量有限而交通需求很大,就需要通过对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的进一步强化来满通需求;城市新开发区则有足够的空间来建设道路来满通需求。只有这样合理的安排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才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3.3 增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统一规范道路功能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将增加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密度,特别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网密度。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规范标准的理解,确保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

3.4 保护与发展并重,真正实现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使得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兼顾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并重,在旧城改造时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路网结构,选择部分区域为保护重点,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整体性,进而实现城市发展于生态文明的和谐。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8篇

1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评价指标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ory)是在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报告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从生态学视角提出关于资源的管理战略。其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并加入新的内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多个层面。EdwardB.Barbier[3]从经济学角度指出可持续发展要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生态和社会3方面的协调统一,其内涵包括在发展模式上,要改变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旧观念;在经济驱动力上,要发挥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寻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在结构调整上,要提高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倡导清洁生产的模式。鼓励文明消费的理念,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注重长久效益,最终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求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资源的不断开发、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各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不同的发展态势。《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将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这4种类型。其中,成长型城市,资源开发潜力大,经济发展后劲足,整体处于上升期;成熟型城市,资源开发能力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整体趋于稳定;衰退型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民生问题突出,资源整体趋于枯竭;再生型城市,经过一轮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后,摆脱资源依赖,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结合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对其发展阶段进行判定,进而才能因地制宜,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升级与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4个方面的主要评价指标(表1),为判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关专家指出,不管哪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要注意什么问题,它的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应该按照什么路线和模式进行,这都要根据这个城市的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因此,对矿产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核心是摸清现状、找准定位、发掘潜力,据此设计出有利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路径。

2攀枝花市的现状、定位与发展路径

2.1现状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达7434.4km2,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壳运动,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攀枝花市已发现矿种76种,其中包括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和稀土金属、贵金属等,查明有一定资源储量的共39种。全市矿产地块共计490余处,其中46处为特大型与大型矿床,30处为中型矿床,具有较强的组合配套性,拥有超大量的钒钛磁铁矿等优势矿产[6]。现阶段,攀枝花已初步形成以钒钛产业为主、磷化工产业为辅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中国钒钛之都”的产业核心圈。从这个意义上看,攀枝花市正在由传统的多种类矿工业经济转向更加专业的钒钛产业经济,从传统的采矿、冶炼、粗加工为主,升级为机械、铸造、复合加工。这也是攀枝花市矿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经济发展方面,据统计,2013年攀枝花市的GDP为800.88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88亿元,同比增长4.5%,贡献率为1.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97.19亿元,同比增长11.7%,贡献率为83.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5.81亿元,同比增长8.0%,贡献率为15.4%。人均GDP为65001元,同比增长10.1%[7]。可见攀枝花市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矿业、钢铁、钒钛、化工及机械制造等。民生改善方面,2013年攀枝花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38元,同比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06元,同比增长9.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同比下降0.03%。资源保障方面,攀枝花市拥有四大钒铁矿区,攀枝花矿区、红格矿区、太和矿区及白马矿区。2013年攀枝花市积极推进钒钛产业园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部级经济开发区的创建,确保钒钛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8]。生态环境保护方面,2013年攀枝花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3%,NO2浓度同比下降7.5%,SO2浓度同比下降25.6%。空气优良率高达92.6%,污水处理率为84.25%,垃圾处理率为96.75%,绿化覆盖率为38.47%。

2.2定位及发展路径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划》涵盖的262个资源型城市资料信息显示,成长型城市共31个,成熟型城市共141个,衰退型城市共67个,再生型城市共23个。其中四川省内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县级市和县区等为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是四川省10个地级行政区中的一员,处于成熟型资源城市之列(表2)。随着矿产资源的深入开发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攀枝花市的发展轨迹逐渐从成熟型资源城市迈向衰退型和再生型资源城市,而一旦进入原有优势资源衰退和寻找资源再生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驱动力将由资源驱动转向资本驱动,继而演替为创新驱动和知识驱动。根据《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3)中对创新型城市的界定和发展模式分析,攀枝花市的发展路径应选择工业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通过管理创新与技术革新等方式,实现技术、人才、资源和设施等优势条件的利用,从而实现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传统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达到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效果[9]。

3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