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09:38:14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第1篇

从国际上来看,当下共享经济已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发展,?T如AAwork,Prosper等世界知名的共享服务共享经济平台已经在人们的工作就业、资金管理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对我国的相关领域产业也是一种带动。国内来看,当下的中国处于经济新常态阶段,L型经济深不见底,想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瓶颈,必须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经济结构转型一直都是当下的热点,众多企业开始拓展其线上服务,受日益开放的经济格局的影响,国内开始慢慢兴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共享经济平台”,这些共享经济平台开始整合线下闲散资源,用共享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也在给共享经济的发展创造着合适的土壤,积极推动着这种新型经济形式的发展。

二、 理论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早,诸多学者都对这个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Thomas A. Weber(2014)将共享经济视为一种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商业模式,并主张市场竞争者应当谨慎涉足共享经济,防止资源之间的错配引起的连锁风险。DG Cockayne(2016)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共享经济模式”的概念,他认为共享经济的关键点就在于其对于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他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模式。Tae Hyup Roh(2016)由共享经济的视角全面分析了当下企业的生存问题,其大致理论思想在于“共享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其理论给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关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相关的产业现象出现的也比较晚。

唐清利(2015)探讨了我国打车软件的共享经济模式,分析其运作特点,得出结论认为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非仅仅是一种牟利的手段。汤天波和吴晓隽(2015)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性走向,也是“互联网+”的成功范例。郑志来(2016)深刻剖析了供给侧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了当下共享经济的存在必要性与发展状况,给本文提供了理论参考。

3. 相关概念。

(1)共享经济。所谓共享经济,指的是一种以陌生关系为基础,且出现物品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物品资源使用权的转出者通常要得到相应的报酬。就其本质来看,共享经济就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济,通过整合线下的闲散资源,让资源拥有者可以借助某些网络共享经济平台将其资源提供出去,而共享经济平台的另一端存在着大量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来获取资源的使用权,从而解决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

(2)企业价值网理论。由于信息科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创新、进步,传统的企业价值链已经摒弃了原先的简单线性结构,而是慢慢演化为某种网络形态,即所谓的企业价值网。企业价值网就是对过去商业价值链中关键企业能力的一种规整,继而转变为网络化的组织体结构,而且,在企业价值网里,每一个公司都可以被看作是价值网络的一个组成节点。当下,我国最常见的、最具地位的企业价值网是O2O价值网,下文我们将对这一价值网进行分析。

三、 企业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分析

1. 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O2O共享经济平台无法抛弃每个个体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特别是包含了“本土化、社交型与便携性”等创新技术因素的共享经济商业运行模式,必须改革单一化的商业价值链,否则,企业很难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获得互利的收获,更无法顾及到自身的收入、利润。因此,如果要尽最大可能调动每个个体的长处,商家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提升其开放水平,把O2O共享经济平台打造为更加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的商业共享经济平台,充分激励每个个体在此共享经济平台上尽最大可能地展现其长处,对整个商业价值链进行整合,建立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

因此,不难看出,所谓的企业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就是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打破原有的单一化的企业价值链,将其进行资源重新整合,把众多价值链连接成一个互相交织的网络,让所有的资源都在多条价值链中流动,资源的需求者也可以借助价值网充分获得其想要得到的信息,由此一来,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被大幅提高。

2. 共享经济商业模型构建。建立一个共享经济商业模型需要对诸多要素进行考量。经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将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构建过程分为“模型创新要素”、“模型框架设计”、“共享经济平台盈利模式设计”、“运营体系设计”、“推广技术设计”这五个主要部分,内容大致概括如下:

(1)模型的创新要素设计。

第一,链接人和物的分散化网络。庞大规模的潜在资源提供方与资源寻求方是共享经济能够合理运行的最基础保证。当潜在的庞大市场规模当量抵达某种临界值时,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能量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分散化的资源网络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基础,这种分散化的网络可以是一种政府规定的交易路径,也可以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资源拥有者与资源需求者之间的信用链接,无论何种形式,资源的自由流通是共享经济的必要条件。

第二,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的闲置产能得到充分开发。闲置产能的存在为共享经济的存在创造了基础,如果仅仅是存在着分散化的企业价值网络而不存在可供使用的闲置产能,共享经济也无法实现。所谓闲置产能就是资源拥有者手中暂时闲置的资源,或者是其资源的最大价值没有得到开发,这种价值可能是时间、空间、物件等等。对于资源拥有者来讲,只要其存在闲置资源,就可以以一个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将其资源的使用权转让出去,同时其获得的收益也相当可观。

第三,社交化。以往的电商是一种商业主导的经济模式,商家用互联网商品与服务的相关资料,资源需求者在线上通过支付共享经济平台取得商品或者劳务,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不具备分享意见和点评感受的欲望,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较少。然而,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下,消费者是可以进行互动的,消费者的登陆ID也相当于其社交ID,使消费者之间进行心得与体验的分享成为可能。此外,企业还可以由此进行“口碑营销”,借由共享经济平台传播自己的口碑,当自己的口碑达到一定数量时,即便企业自身不注重市场份额的建立,庞大当量的新用户也会不断进行消费,拉动企业的成长。

第四,信任机制的建立。由于共享经??商业模式的建立基础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经济交易,因此,必须要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信用机制。通常来讲,共享经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的个人账号与个人私密信息是相互连接的,进入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消费者进行登录与支付操作,共享经济平台也由此得到了每一位消费者的个人资料、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信任机制的建立是共享经济平台及其必要而且重要的部分。

第五,开放性、包容性与共同性。O2O共享经济商业活动共享经济平台不仅仅是链接消费者与商家的中介,其可扩展的“插槽”也是庞大的,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潜在的资源提供者,经济价值的传递也不光是资源提供者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之间,而更多的是一种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传递。

第六,移动化、数字化。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不可能脱离互联网这个共享经济平台,而且还要充分结合定位技术、支付技术等当下时兴的创新性科学技术。消费者提供出自己的定位,在其周边获得共享经济平台资源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也能够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寻找近处存在潜在需求的准消费者。

(2)模型框架的构建。本文通过对O2O共享经济平台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中每个组成部分开展研究,建立出了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基本价值网模型。在这个基础之上,分析该商业模式的各大创新因素,理顺每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建立了基于O2O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总架构。该架构以O2O共享经济平台为中心,一端连接着用户或资源需求者,另一端连接着商家或资源的需求者,综合考虑社交共享经济平台、评级分享与推荐共享经济平台、信用机制、优惠获取等增值服务这些因素,在支付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共享经济基本运营体系(模型构架具体如图1所示)。

(3)共享经济平台盈利分析。O2O共享经济平台是有盈利性的,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提供了资源的场所,对于资源需求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带来了获得资源的渠道。因此,共享经济平台应该获得相应的收益或盈利。共享经济平台盈利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和“线下户外收入”这三个部分。

首先,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这是共享经济平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O2O共享经济平台中,资源提供者与资源需求者每一次完成交易,共享经济平台都会对该次交易收取一部分额外费用,基本全部用于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管理与日常维护。

其次,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这类共享经济平台依靠自身积累的大量客户,凭借流量优势,通过广告租金的形式来创造收入。

最后,线下户外收入。共享经济平台提供商还能够通过线下展板的方式来获取收入。例如,提供共享住宿业务的Airbnb公司通过加入Airbnb的个人在家外家内的宣传提升了自己的广告效应,这样即减少了广告费用,又能明确营销的目标人群和受众。

(4)运营体系设计。企业运营是企业至关重要的管理环节。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有着其特殊性,其体系设计大致包括“互动营销”、“移动互联网营销”等方面。

第一,互动营销。当今的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健全意味着信息透明度与可获得性的提高,消费者对任何商品或者服务的评价机制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双向互动”过程。

第二,移动互联网营销。随着各类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更多的用户,尤其是年青一代用户,都选择在手机终端进行在线商品交易。而共享经济商业平台作为线上线下商业结合的最有力工具,自然要选择最为有效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商家将平台开发成为移动终端APP,消费者可以通过在APP上注册账号来进入平台;平台与支付宝等支付平台进行合作,方便资源需求者和资源提供者进行交易时的资金划转;资源提供者也通过注册用户的方式将其资源在共享经济平台上,如此一来,交易效率大幅提升。

(5)推广技术设计。

第一,基于社交网络和移动共享经济平台的推广。社交性,移动性,是O2O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活动的一大特征,所以通过移动商务共享经济平台和社交网络可以进行有效的商业推广。利用这种传播途径,既能减少成本,又能提升知名度,效率极高,还有现在很流行的明星效应(社交网络营销,比如微博,明星与网络自媒体的宣传)。

第二,基于促销激励的推广。当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一个新的应用出现时,为了获取首批用户和潜在用户群,必须考虑价格这个敏感要素。适量的进行电子优惠码类型的促销,能够扩大用户规模。对于客户的激励是企业应该谨慎考虑的问题,所谓“饥饿营销”就是一种激励,但是在共享经济平台下,客户更需要的是一种优惠性的激励。

四、 总结

当下共享经济已然成为了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新型经济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者的出现,更多的共享经济平台将会被创造出来,更多的资源将会被有效配置。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第2篇

一、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演进

(一)经济合作模式的概念。

模式的本意是“法式”、“范式”、可供效仿的方式。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指区域经济合作主体之间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要素互相结合、互为因果的组织方式、工作内容和运行机制,不同经济合作模式具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在这里,“运行”是反映合作中各主体互相作用和功能发挥的动态变化过程;“机制”是泛指合作运行过程中其系统运行诸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的运作原理和工作准则。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合作运行机制主要有三个层面:在区域合作的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主要有市场机制、管理机制、协商机制、伦理(诚信)机制;在区域合作主体功能发挥和整体优势营造方面,主要有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推动区域合作主体良性互动方面,主要有协作机制、竞争机制、开放机制和学习机制。

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组织系统,一方面各个合作主体的经济基础不同,目标定位有别,政策取向各异;另一方面也受到区域内社会生态、观念意识、文化认同等差异的影响,因此,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构建及运行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合作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功能发挥,而且需要社会广泛的心理认同。

纵观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实践,经济合作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功能性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二是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前者一般是由民间自发的基于市场机制推动的以资源禀赋互补流动为特征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没有官方协议或制度的保障;后者是以各个合作主体的官方为主导。通过签订一定合作协议和组织制度保障的区域经济合作。功能性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由功能性经济合作向制度性经济合作演进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和过程。

(二)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演进。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两岸揭开了经济合作的序幕。30年来伴随着两岸投资和贸易的进展,经济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尽管目前两岸经济合作模式总体上还停留在功能性合作阶段,但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经济合作模式亦日趋多样化。

1、贸易合作模式。

贸易合作模式是建立在市场价值规律基础上的商品交易活动。国际贸易形态(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产业间贸易,二是产业内贸易,两岸贸易合作最初是从产业问贸易开始的。在两岸经济合作初期,两岸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商品交流的唯一形式是以“调剂余缺”为目的的海上小额贸易,其特点是隐蔽式、小规模的民间自发行为。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两岸民间往来,两岸民间贸易化暗为明,以资源互补为特征的产业问贸易迅速发展;并在投资带动下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投资性贸易成为两岸贸易的主渠道。1990年以后,由于台商投资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增加,投资性贸易大幅度增长,由此造成两岸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到2006年两岸仅电子电机设备及其零组件的贸易总额就达423.2亿美元,其湾对大陆出口357.76亿美元,占84.5%,而台湾从大陆进口仅占15.5%。这是两岸贸易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政策因素。主要是台湾当局对大陆一直采取“出松严进”的倾斜性政策,严格限制大陆商品进口。2008年台湾名目关税税率为5.56%,实质关税税率仅0.98%,并有99.2%的商品免除进口许可证,市场开放的自由度已很高,但对大陆农工产品进口限制高达2187项,限制比率达19.99%。这也是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缺失所造成的独特现象。

2、产业合作模式。

产业分工合作模式一般有三种,即垂直型产业合作模式、水平型产业合作模式和混合型产业合作模式。两岸产业合作主要是以台商对大陆的单向投资形式体现的。随着台商投资领域的不断扩大,两岸产业合作模式呈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再到混合分工演进的态势。1980年代初,两岸产业发展水平落差较大,台商投资以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产业合作以资源互补为导向,呈现垂直分工的形态。农业分工合作主要是台商自带优良品种和技术来大陆租地种植,利用大陆廉价地租和劳动力,将产品出口或在大陆内销。工业投资主要是传统加工业,基本模式是“两头在外”,产业的上游在台湾,中下游生产出货在大陆,即所谓的“台湾接单,大陆生产,产品外销”,形成垂直分工模式。

1990年代以后,大陆制造业快速发展,两岸产业技术水平差距缩小,产业分工逐步从垂直分工走向水平分工。台商在大陆的农业投资延伸到农产品加工或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一些台资企业外接国际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形成了“引进一个品种,建立一片基地,致富一方百姓”的产业发展模式。工业投资方面,由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一部分技术密集度较低的制造业开始整体性向大陆转移。与此同时,大陆的珠三角、长三角台商投资区的崛起,也为台商上、中、下游产业链配套投资提供了机遇、拓宽了合作空间,两岸工业合作的水平分工规模进一步扩大。进入2l世纪,台湾投资环境恶化,岛内产业加快外移,台商投资进一步向关联化、在地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两岸产业合作领域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合作技术层次向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转变,在大陆台商集中区形成一批集管理、研发、制造、财务运作、市场营销于一体的混合型分工模式。

3、园区型合作模式。

园区型合作模式是大陆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而没汁的一种有效方式。为落实中央政府“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对台政策,为台商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大陆在特定地区设立不同级别或不同功能的两岸经济合作园区,形成两岸经济合作的一种独特模式。

两岸园区型合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具有代表性、运作效果明显的有两种类型:一是台商投资区;二是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投资区是两岸工业合作的平台,如经国务院批准于1989年在福建厦门海沧、集美、杏林和福州马尾设立的台商投资区,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每个投资区都设立独立的管理委员会,实施租金、增值税、消费税减免和项目开发资助等优惠政策。经过20多年建设,台商投资区已发展成为福建省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至

2006年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集资69家,形成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90%以上企业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得到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此外,还有一种由台资企业独立兴建和管理的台商投资区,如山东烟台的鸿富泰科技园区,投资1.14亿美元,是台湾鸿海精密企业集团在渤海湾的重要生产基地。

台湾农民创业园是两岸农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的成功模式。第一个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于1997年在福建漳浦诞生,该园核心区面积1.5万亩,设花卉、果树、茶叶、农产品加工4个功能区和科技服务及创业孵化2个中心,总投资8100万元,目前已有55家台资企业入园。2006年10月,在第二届国共经贸论坛上,两岸就农民创业园达成共识。目前大陆已有福建漳浦、漳平、清流、仙游,山东栖霞。四川新津、攀枝花,重庆北碚,安徽巢湖,江苏无锡、江宁、淮安、淮阴,广东珠海今湾,湖北武汉黄陂等15个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园区型合作模式除上述两种类型外,各地还设立了一批由地方政府主导、名称各异、规模和运作方式相似的两岸经济合作基地、合作园区。

4、地区性合作模式。

此类模式的性质和管理与园区型模式相似,都是由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设立,不同之处是其合作的地域面积大,范围从一个市到一个省。如1997年经国台办、农业部、商业部批准成立的海峡两岸(福州)农业试验区、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试验区。两个试验区都在福建省海峡办领导下分别设立管委会,在审批办证、通关验收、投资领域、用地方式、产业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为台商提供优惠,建立试验区项目联合审批、口岸联检、统一收费、统一受理投诉等一条龙服务。在此基础上,2005年国务院“两部一办”批准把两个试验区扩大到全省,建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

到目前为止,经国务院“两部一办”批准的两岸地区性农业合作试验区已遍及大陆各地,如黑龙江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山东平渡,陕西杨凌,江苏昆山、扬州,广东佛山、湛江,上海郊区,广西玉林及海南全省等。

在工业领域合作方面,地区性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台商投资集中地区,其典型代表是“东莞模式”和“昆山模式”。前者主要依托香港、深圳区位优势,由台商自发形成的以电子与电脑硬件为主的产业聚集区,以“两头在外”加工出口为特征,地方政府引导与优惠政策的扶持作用并不显著。“昆山模式”则是依托上海浦东开发和长三角崛起优势,在地方政府强力主导下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台商投资合作开发形成的,重点发展以笔记本电脑为主的高科技电子产业。

5、服务平台合作模式。

此类模式是大陆政府或民间为台商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的合作形式。按照功能不同可分为基础条件服务平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三大类。基础条件服务平台是通过共用、共享提供研发需要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为台资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而建立的服务平台。包括大型仪器、中试平台、测试手段、技术手段、科技文献、信息等,平台运作主要通过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基地、试验区里的科研条件保障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的服务中心、科技文献机构等体现的。

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应用技术的产业化为目标,通过两地科技人员的合作,研究开发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着力于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开发,加速产业升级换代。

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是由一系列包括人财物相互关联的资源,经过整合而形成的集成保障服务。平台形式体现在政府及高校、科研机构、各类社团组织为促进两岸合作而提供的各种有型和无型的科技创业公共服务。此种模式通常通过互联网完成,因而又称“虚拟模式”,是信息社会条件下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

服务平台合作模式的代表如:2005年由厦门市科技局与台北县电脑商业同业公会联合成立的“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2008年由科技部和福建省科技厅扶持建设的“闽台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1990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设立的“闽台科技交流中心”;2004年福建省地震局与台湾相关部门联合筹组的“闽台地震科技交流培训中心”;以及由厦门市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市场化运作的“闽台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平台”等。

6、对口合作模式。

对口合作模式以两岸相关单位对口链接为特征,包括市对市、县对县、学校对学校、科研单位对科研单位等,这种模式通常是双向的,并签订一定的协议。如福州保税港与台湾基隆自由贸易港保税区签订的《两区对接协议》,就两区对接达到资源共享,实现通关便利等作了明确规定。

两岸经济合作模式从贸易合作到产业合作,从园区合作到地区合作,从硬件模式到软件模式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是两岸经济合作规模扩大和水平提升的体现,它为两岸功能性合作向制度性合作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1)鉴于两岸经济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涉及多主体、多目标、多影响因素及多变的经营方式,其模式的界定比较困难,上述研中模式除贸易合作外,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况以合作的对象、内容和载体为主要依据,如此界定可能有利于执行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考察、研究和推动;(2)从发展角度看,如此界定的经济合作模式的演替,与两岸经济合作发展的阶段基本吻合,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体模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两岸经济合作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3)任何模式都是相对的,不同模式常常是相互交叉存在的,如服务平台模式存在于园区之中,而园区型模式又是地区型模式的组成部分,不同模式之间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4)尽管一些模式是在大陆政府主导下形成的,但只是单边的政府行为,单向的资源流动,没有两岸公权力协议的约束,因而,前一阶段无论两岸经济合作规模有多大、模式有多少,都只能是功能性合作,离制度性合作还有一定距离。

二、影响两岸经济合作模式从功能性向制度性演进的因素

(一)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影响是深刻的。如上所述,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揭开了两岸合作的序幕;80年代宋台湾当局解除“令”,使两岸合作化暗为明;90年代初汪辜会谈达成共识,两岸合作进入新阶段,两岸产业合作从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1996年李登辉推行“戒急用忍”政策,两岸经济合作一度停滞;2000年加快推行“”路线,更使两岸经济合作再起波澜。2005年国共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当局放宽对大陆的投资限制,促使两岸经济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历史证明,政策是两岸经济合作模式演进

的决定性因素,而政策因素的实质是政治因素,政治对立是阻碍两岸经济合作模式制度化的症结。单纯从经济学意义上探讨两岸经济合作问题而忽视两岸政治因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经济合作问题的症结终将难以求解。因此,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首先要考虑两岸政治关系的特殊性,从两岸关系发展和台湾岛内政治生态来看,未来政治因素仍然是影响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的要素。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两岸经济合作模式转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两岸经贸合作不平衡、不稳定,限制了合作的深化。从两岸资本流向看,1980~2009年台商投资大陆实际金额累计达494.67亿美元,由于台湾当局严格禁止大陆资本进入台湾,导致两岸资本往来单向流动,投资严重失衡。如大陆台资占大陆外资比重从10.68%下降到6%;而台商投资大陆金额占台湾对外投资比重从9.52%上升到67.46%,最高年份达到7l%,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投资地(见表1)。

从两岸贸易分析,1990~2009年两岸贸易总额从40.4亿美元上升到1062.3亿美元,增长52倍,其中大陆自台湾进口从32.8亿美元上升到857.2亿美元,增长26倍;大陆对台湾出口从11.3亿美元上升到205.1亿美元,增长18倍。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从1990年的25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652亿美元,1980至2008年台湾从两岸贸易中净得资本6191亿美元。两岸贸易不平衡的结果造成了两岸贸易依存度的畸形发展。1990~200B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从4.23%上升到26.03%,其中进口依存度从1.4%上升到13.05%,出口依存度从6.54%上升到40.42%(见图1)。

两岸投资与贸易的不对称、不平衡状态,有悖于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常理,有悖于互利双赢的基本原则,不利于两岸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势互补,不利于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发展和机制的建立。

第二,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经济总量悬殊造成了台湾民众的心理障碍和社会认同差异。改革开放30年来,大陆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外汇存底高居世界之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日益提高,但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且人口众多,人均水平较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较大。而台湾已于上世纪80年代末完成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1990年代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根据大陆现代化报告课题组研究,目前台湾已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而大陆还处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2008年台湾三次产业结构为1.69:25.0:73.27,人均GDP1704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8084美元,农民人均收入6085美元。同年,大陆人均GDP3315美元,城镇居民收入2313美元,农民人均收入698美元,分别是台湾的195%、28.6%和11.5%。从另一方面看,大陆的经济总量和物质资源又是台湾所无法比拟的。大陆经济总量是台湾的8.7倍,主要工农产品产量是台湾的数十倍乃至几百倍。显然,两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将给两岸民众的社会认同和政治互信带来负面影响。

(三)社会人文因素。

人类社会史研究表明,一个地区如果长期与母国分离便很容易产生新的本土意识,随着世代交替,这种本土意识将会上升为族群认同,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对政治乃至的诉求。台湾近40年来的历史经历造就了今日台湾民众的独特心态,形成了强烈的“台湾情结”“台湾意识”。沉重的历史经历给台湾民众心理留下的伤痕不是一时可以抚平的。因此,需要持续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

三、在ECFA框架下建设闽台区域经济合作先行区

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利普赛根据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的级别,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6种等级,即: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10多年来,两岸学者就两岸经济合作模式进行过许多研究,内容涉及“大中华经济圈”、“中华经济共同体”、“两岸共同市场”、“两岸自由贸易区”、“台湾海峡经济区”等,笔者也于1998年在《福建学刊》发表了“区域经济整合与台湾海峡经济区构建”一文,然而限于种种原因,这些研究成果都未能付诸实践。现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经签订,为两岸合作模式制度化实践提供了机遇。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最近一段时间,在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都在为建设两岸经济合作先行区出谋划策。现综合各方意见结合笔者思考,提出建设“闽台区域经济合作先行区”的初步设想。

(一)建设闽台区域经济合作先行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见》指出,福建省要“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福建必须把握两岸ECFA签订的机遇,把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摆在重要议程上。因为ECFA签订是30年来两岸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成果,是基于两岸公权力主导下的经济合作制度化的开端,而不是终结。从ECFA到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一体化还有漫长的过程。基于制约两岸关系正常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复杂性,ECFA的实施、深化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易到难、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根据理查德・利普赛经济一体化的经典理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比特惠关税区更低一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相对于其他一体化模式容易做到,因此,在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指导下,利用闽台特殊的区位优势,以“闽台区域经济合作先行区”为试点,把已列入ECFA“早期收获”清单但还需分期实施的项目,以及尚未列入“早期收获”清单而需要“一定调适期”的项目和“敏感性”项目,率先在“先行区”试行,减少制度创新成本,探索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寻找两岸经济全面合作制度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全面推动ECFA~,J实施有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闽台区域经济合作先行区”的基本思路。

建设“闽台区域经济合作先行区”的总体目标是:以探索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为方向,以闽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以国务院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意见》为依据,通过先行先试,把“闽台经济合作先行区”建设成为两岸ECFA的先行先试区、两岸经济合作的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沿基地。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推动祖国统一大局出发,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贯彻落实中央对台方针和国务院的《意见》,充分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立足闽台,面向全国;先行先试与协调发展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把福建的先行先试纳入ECFA框架,作为两岸ECFA的先行试点,以加快闽台经济合作模式从功能性向制度性的方向发展。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第3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了大批经济规模超过十亿、几十亿甚至百亿元的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以镇级经济为单元的新型经济形态——专业镇经济。专业镇经济形成产业族群,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营销网络覆盖面广、以镇级经济实体为单元的新型经济形态。小企业、大产业小产品、大市场形成了一镇一业、一区一品的专业镇经济。专业镇模式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日本、韩国出现的“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等专业化区域生产组织模式极为相似。

然而,广东省专业镇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集群模式有着较大的差距。初期主要以产业特色明显的乡镇经济快速发展,而后形成专业镇产业族群,经过靠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原有优势的起步阶段,迈过了靠产业的纵横向延伸的拓展阶段,正经历着依靠技术创新的提升阶段。初期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环境对专业镇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产业簇群替代低成本产业簇群成为专业镇发展的必然阶段。各专业镇的“小政府、大社会”矛盾突出,不能厘清行政管理、社会服务与经济服务的角色边界,弱化了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供给的作用。针对专业镇构建的服务平台,与按产业规律内生成长的服务行业之间缺乏交融,既没有横向联系,也缺乏纵向延伸。导致服务平台与服务行业之间的割裂,资源浪费、服务功能不全面等现象同时存在。

2 综述:问题的探究

各种要素和生产环节之间的有机整合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形成广东特有的专业镇经济发展模式,其特性根据广东专业镇经济的纵向网络与横向网络的特征有所不同(王珺,2002)。广东的专业镇大致分为内生型专业镇和嵌入型专业镇(白景坤等,2003)。

广东专业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政府主导模式、龙头企业主导模式、行业协会主导模式以及联盟主导模式(杨勇,2011)。在服务平台供给过程中,各级政府有着自身的功能定位。县级政府横跨城乡、接近基层、功能齐备,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的枢纽,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作用重要(徐增阳,2009)。专业镇的政府管理表现为“垂直型体制”,缺乏平台服务、网状服务。专业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政府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但在现行体制下,专业镇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与专业镇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崔建军,2010)。专业镇政府需要在重构县乡之间的权力结构、强化公共服务效能、培育核心竞争力、优化执政机制和挖掘执政资源等路径提升执政能力(李小军,2011)。

同一区域内大量企业密集所产生的激烈竞争,使得众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开展创新活动以获取竞争优势,加上产业集群所特有的资源共享的方便性与信息传递的迅捷性,各种因素叠加的效果将使技术创新平台的各种优势极易向中小企业进行转移和扩散,通过提供培训等各种科技服务向中小企业进行渗透,使“组织小平台”发挥“创新大舞台”的作用(周海涛和郑海涛,2005)。这便是产业发展进程中、不同区域发展步调有差异,有增长优势的行业或区域优先增长,形成增长极理论的实证基础。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增长极大都离不开企业簇群的支撑,源自于分工与专业化的企业簇群,融合了地缘优势,最终形成有专业特色、能带动经济增长的专业镇经济。范迪克从企业簇群的内在联系和地区专业化功能的角度将簇群分为地理位置型簇群、市场型簇群、劳动力分工型簇群、创新型簇群、多边联系产业区和技术发展极6种类型。簇群还有利于创新(Yuming Zhu,etc.,2012),电子商务平台突出了簇群的优势(Dotun Adebanjo,etc.,2006)。

随着专业镇的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供给,逐渐成为专业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的供求矛盾。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搭便车、投入不足等低效率问题(余忠等,2010)。由此,公共产品提供的第四条道路——PPP模式日益受到重视。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前三种模式(政府供给、私人供给或企业供给和第三部门供给)相比较,PPP模式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以伙伴关系充分协作的结果(唐祥来,2006)。

综观现有文献,学术界对广东专业镇的研究,多以现状描述的方式,对专业镇的发展历程、发展特色、政府服务平台进行了分析。部分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框架,如产业集聚增长极理论、簇群发展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对专业镇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和现代科技服务超市构建,未见系统报道。

3 分析:问题的延伸

3.1 专业镇升级瓶颈

专业镇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实现较强国际竞争力是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其瓶颈问题在于科技服务供给的水平和效率。以财政支持为主导的科技服务供给方式,已达到了其最大的边际产出。且伴随着财政安排过程中的诸多环节所导致的设租空间,财政支持的劣势逐渐凸显。现有服务平台越来越不能适应专业镇的发展要求,同时,专业镇发展对科技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服务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互相分离,没有形成综合服务体系,无法满足现有专业镇的服务需求。专业镇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所表现出的技术特点、研发特性,必然要求科技服务和安排的长期性,科技服务效果也必然有巨大的风险性。显然,现有服务市场所提供的服务产品过于单一,机制创新滞后,不足以满足专业镇升级转型所要求的服务供给。同时,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空间通常与生产实践脱离,未能发挥最有效的服务支持。特别地,在广东省当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严峻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平台,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提供长期而稳定的科技服务平台,为专业镇各生产环节服务,成为最迫切的问题。现代科技服务模式,可解决专业镇在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政策等要求。科技服务超市能保障专业镇各经济单元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空间,以弥补专业镇转型升级所具备的高风险。

3.2 服务平台约束

资源要素瓶颈、技术创新瓶颈,一直是专业镇面临的 首要问题。突破存量的资源约束、治理机制的僵化,只能通过构建现代科技服务超市进行改善。而专业镇转型升级对科技服务具有较高的要求,长期性、风险性决定了一般的服务平台已不能达到专业镇发展所要求的基本特性。唯有形成新的综合性的现代科技服务模式,才能根本解决这一供给特征。同时,针对当前财政支持的效率降低问题,提供有益的补充。作为暂时位列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广东省理应成为各种创新模式先行先试的前沿阵地。

满足中小微企业的服务需求,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另一重要原因。广东省中小微企业占487万家企业的95%、达460万家。中小微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小微企业成为广东省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因此,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现有服务平台、构造现代科技服务超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原有政府垂直型管理、平台供给主体单一,不能应对专业镇对综合服务的需求。在发达国家的企业集群中,存在着许多服务功能很强的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有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等。以“第三意大利”地区为例,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了对区内中小企业资金、技术的供给、海外市场的开拓、研究与开发知识及信息传播。各种各样的雇主协会,各有其独特的活动范围和使命,并对自己服务范围内的所有企业开放。作为企业主的联合组织,它们不仅为企业提供各项服务,也是联系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重要桥梁。但是,在广东省的专业镇内,中介服务机构的发育迟缓,且彼此进行垂直型经营,不能满足专业镇对综合服务平台的需求。由此,创新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现代科技服务超市,成为解决专业镇的服务需求与平台供给短缺矛盾的重要举措。

4 结论:问题的解决

4.1 公共服务平台与现代科技服务超市的构建

公共服务平台类型。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提出平台建设的九大类,包括: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工业设计服务平台、质量检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人才培训服务平台。从平台的经济学属性来看,这些平台可归结为如下几类:自然资源要素服务平台、资本要素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市场拓展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类型的划分是建立在现有专业镇发展特点基础之上,也并非固定不变。仍然需要研究平台供给的潜在主体和潜在模式,以及交叉平台类型,以顺应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需求。

公共服务平台供给主体。广东省政府已注意到平台供给主体的多样性,明确提出推动社会各类经济实体、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创办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诸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中小微企业平台,科技人员领办、中小微企业联合投资共建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由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等方式。还需研究在现代科技服务超市供应链体系中,供给主体的进入标准、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科技服务超市的责任主体、营运主体;责任主体与营运主体之间的委托—关系的逻辑变迁;营运主体与第三方主体的供给边界。

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理。目前省政府已拟定平台的运行方式,包括:以奖代补的财政补贴结合专项贷款贴息资金支持等方式,启动平台基础条件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平台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商业模式和新经营业态的平台建设、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联合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但并未就财政补贴资金的乘数效应、服务平台建设资金的投融资管理详细拟定。还需研究:针对服务平台的资金营运,以及由此涉及的人力、物力投入和成本效益控制;资金筹集的融资成本、投资收益、经营收益、资金来源结构的适宜性、资金杠杆的收益效应、乘数效应,以及资金流的动态保值、增值效应。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以及公共服务平台良性营运的资金保障机制。服务超市的资金安排、收益分配、后续发展资金储备水平。

服务超市的治理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治理机制是平台运行的另一重要课题。区别于单一的技术创新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聚集了各种要素,成为要素供求的交换平台。以超市交易平台为基础的现代科技服务超市,不仅要清晰地界定各管理层级的管理边界,还需明确利益分配机制。

传统超市与科技服务超市有三个明显的区别。第一,传统超市的交易商品均以有形资产的形式存在,然而,科技服务超市与传统的消费品交易不同,既包含有形的生产要素,也包含无形的生产要素,且大多以后者出现。第二,传统超市的交易均衡,通过市场供求来实现。但科技服务超市的供求均衡,将更多地受到外生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服务平台的供给主体,其资质界定、进入标准,都将受到国家宏观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第三,传统超市完全按市场法则营运,而科技服务超市既包含需按市场法则交易的产品(如人力资本要素流转、一般的金融产品、由市场供给的专利技术发明等),也包含部分准公共产品(如针对专业镇建立的信息网络平台、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启动扶持资金平台、国际市场产品供需平台等)。在平台交易的资源要素、服务产品的估价基础、科技服务超市的准入门槛、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边界,需准确界定。

4.2 服务平台与超市构建的政策依据与上层设计

公共产品消费中“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为平台设计提供了客观标准。运用公共产品的成本—收益分析原则、经济学的分析视角,说明平台设计的内生因素。利用公共产品理论的外部性,说明对服务平台延伸范围的影响。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对服务平台设计的约束问题。科技服务超市平台容量的实践基础与政策空间、营运机制所要求的政策体系。治理机制所要求的政策支撑力度。服务超市供求变动对政策体系改进的要求。

其中,源自需求因素的动态变迁,包括:专业镇内生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市场偏好 变动等因素,对专业镇的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此,要求政策调整的速度与之相匹配。

源自供给因素的动态变迁,包括:技术创新的普及、信息技术的改进、金融中介的延伸、资本市场的扩展。

界定省级政府的政策权限、地市县级政府的政策空间以及镇政府的政策变革范围。包括:政府视角的服务平台与市场视角的服务平台的融合程度,即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的供给主体究竟是谁的问题;现代科技服务超市的营运机制,即服务超市应该以何种运行方式,才能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实现最大效益的问题;广东专业镇发展与服务平台及科技服务超市的动态均衡机理,专业镇发展进程中对服务平台的需求、与科技服务超市的平台供给的比较静态均衡水平、动态均衡水平,即如何实现专业镇发展与平台共发展的最适模式问题。服务平台供给的政策设计的职能归属,即省政府、地方市县镇政府的政策设计边界问题。

参考文献:

王珺.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发展——广东专业镇经济的理论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9-95,142.

王珺.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学术研究,2002(7):18-22.

白景坤,张双喜.专业镇的内涵及中国专业镇的类型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3(12):17-20.

余忠,石德金,邓燕雯,等.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科技和产业,2010(1):19-23,59.

.杨勇.广东省专业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广东科技,2011(16):1-3.

徐增阳.县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视角.调研世界,2009(3):14-16.

崔建军.论专业镇政府管理权能提升.社会科学家,2010(1):112-116.

李小军.专业镇政府执政能力的结构及提升路径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7):35-38,34.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第4篇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上海 201901)

摘 要: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构成的“四新”,将成为未来上海产业经济积极培育的重点领域。平台经济是基于虚拟或现实空间,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通过整合力量,与关联方一起组成一个新的经济生态系统,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彼此增值。平台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高级形态和新型业态,是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之一,理应成为上海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本文通过对网络平台经济时代上海“四个中心”微观经济基础进行研究,理清平台经济发展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关系,探索“四个中心”建设的新内涵,旨在提供发展网络平台经济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平台经济;四个中心;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41-02

自国发〔2009〕19号文以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集聚了大量的生产要素、总部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第三方物流等网络平台企业快速崛起,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贸易和金融中心为例,2012年全国电子商务平台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元,上海市为7815亿元,占比只有9.6%;而广东省超过1.5万亿元,占全国的19.1%。与之配套的网上支付交易年规模近四万亿,预计3到5年有望超过线下支付金额。上海如不加以及时应对,未来五至十年内,“四个中心”的地位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平台经济重塑现代市场微观基础

1.网络平台经济冲击着上海“四个中心”微观基础。

首先,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传统的商业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一些传统的商业街、商业地产面临转型。据预测,我国的网购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近三千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一万亿美元以上,这对各地区尤其是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税收和商业管理等将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在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冲击下,上海在交易规模、企业数量和市场份额方面均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正日益冲击着贸易中心的微观基础——批发零售类企业。其次,互联网金融正深刻地影响着金融业。2014年初,余额宝集聚了大量存款,引起了银行业的高度关注。从长期来看,这种互联网金融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可以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普通的消费者,挑战传统金融业的不足,这也将对现有的金融监管、社会秩序和财富分配形成新的挑战和考验。因此,互联网金融如不在上海布局,上海“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传统商业银行)将会受到冲击。最后,随着物流联网趋势加快,面对物流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上海“航运中心”的物流功能并未显现,还没有配置与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匹配的大物流中心,现有物流市场占有率也不具备优势。因此,网络平台经济正日益冲击着上海“四个中心”的微观基础。

2.企业边界概念发生变化,物流、数据流、资金流三位一体的平台生态体系成为主导方向。

首先,平台经济的更大开放性,将企业边界推向最大化。在服务对象上,平台型企业比传统企业更加体现双边或多边之间信息交流、交易撮合、多方共赢等新特征。企业边界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再拘泥于特定的地理空间,通过虚拟空间将企业边界推向最大化。其次,平台产业的弱地理依赖性,促进要素跨区域聚合。与传统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发展不同的是,平台产业对地理空间依赖性大大减弱,突破了人力、土地、资金、环境等基本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的硬性约束,通过虚拟空间实现生产要素跨地理空间聚合。第三,平台产业跨产业链对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产业引导不同产业链突破地域空间位移限制,在虚拟空间上实现对接,由传统单一产业链方向上的价值流动,转向多产业链上的价值链交错,集B2B、B2C、C2C、C2C、O2O及其彼此链接组合为一体,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信息交流的发生和交易撮合的形成,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第四,平台产业强波及效应,整合配置多样化市场资源。传统产业的发展,沿着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前后向关联方发生经济关系。而平台产业打破了产业发展的一般性关联,依托虚拟空间,波及性质各异的产业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以及资源、资本、劳动力、环境容量等各要素禀赋,促进多样化市场资源跨区域、跨国界整合和优化配置。第五,平台产业非技术提升功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平台产业的发展,以非技术创新方式,通过虚拟空间创新商业模式,极大化激发市场空间,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自发调整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服务业高端化、制造业先进化,推进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之间结构水平的提升,加快产业结构服务化发展趋势。因此,网络平台经济时代数据、资金和物流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形成物流、数据流、资金流三位一体的平台生态体系。平台生态体系通过推动商业模式(如制造业服务化)、经济形态(引领新兴经济)和消费习惯(如信息消费迅猛发展)的改变,产生商业流、信息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形成辐射效应,改变了市场的微观基础,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增强了实体经济的活力。

二、发展平台经济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路径探析

1.发展理念——网络平台经济时代“四个中心”更注重融合发展。

对一个城市而言,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可以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带动企业转型,进而提升城市的全球化资源整合配置功能、综合服务功能、集成创新功能等,有助于提升城市在全球城市节点中的地位和能级。网络平台经济时代,上海“四个中心”之间的关联性更加凸显,平台经济贯穿“四个中心”并将其微观基础完全整合在平台产业链之中。服务于实体经济(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贸易中心的微观基础—数据流)交易的发生,必须借助网络金融平台企业(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资金流)来实现,最终通过物流企业(航运中心的微观基础—物流)送达消费者或购买方。因此,数据流、资金流和物流三位一体是“四个中心”建设内涵的新要求。

2.发展路径——生态构建、企业扶持、政府治理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1)构建平台型生态系统

正如美国哈佛商学院马可扬西蒂教授说:“未来的竞争不再个体公司之间的竞赛,而是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对抗”。平台经济在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上具有先天优势,能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企业持续创新和产业创新。因此,首先要明确平台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四个中心”数据流、资金流和物流三位一体的要求,着力推动互联网金融、大宗商品贸易、智能物流网等重点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平台经济基础设施优势。上海作为国家化大都市和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最大最全的数据优势资源。因此,尤其是要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提升上海在数据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后台信息技术服务的竞争力,为平台经济运营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网络平台经济时代企业的无边界性更加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跨领域复合型专业人才也是网络平台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尤其是要大力引进涉及云计算、大数据等细分行业的企业家和专业人才,增强网络平台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从而更加全方位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发展到信息人才集聚三方面全方位的建立平台经济的产业优势。其次,引进或打造一批龙头平台企业。通过产业规划、园区搭建的方式,打造航运、金融和贸易平台经济集聚区,实现平台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的集聚,进而实现不同平台经济集聚区的集聚,从而形成以若干个龙头平台企业为核心的平台生态系统。同时利用此次国企改革的契机,通过国有资本平台和实行混合企业所有制,鼓励国企总部型企业平台化、大型制造业企业服务部门平台化和国有资本参股民营龙头企业。用资本运营手段整合现有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打造龙头性平台企业。比如,上海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三方支付产业需要继续整合发展,并向国务院提出申请建立部级的电子支付云。

(2)支持平台型企业发展

首先,依托上海自贸区建设,推进网络平台国际化。依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推进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网络金融企业、物流服务企业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使自由贸易区成为上海网络平台经济对接海外资本和市场的重要窗口。给予网络平台型企业特殊优惠。享有更便利的审批流程和税费减免政策,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的国际化网络平台型企业。整合现有物流仓储服务,在自贸区辟留物流仓储和物流总部专区,为平台经济国际化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

其次,引导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育网络平台企业。O2O即Online to Offline,即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线上支付再到线下去享受产品或服务。未来的O2O是一个融合线下信息聚合、点评信息聚合、预订服务、地图导航、CRM、语音以及实时沟通等功能为一体的基于位置的服务平台。政府在规划平台经济时要有前瞻思维,合理引导网络平台企业O2O(Online To Offline)布局。特别要鼓励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均在上海的网络平台型企业发展。可以选取传统零售类企业相对集中路段(如淮海路、四川北路等)建立网络平台型企业线下集中体验区。同时,对于网络平台企业O2O(Online To Offline)布局要加强行业监管,避免诸如团购网站的恶性竞争,降低服务和产品的质量。

最后,完善法律和服务体系,优化配套发展环境。第一,要借助平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率先制定有利于平台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平台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目前国家尚未制定出专门针对平台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平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上海应率先制定地方版的《上海平台经济发展规划》和《上海平台经济发展促进法》等产业规划及法律规范,让各类平台型企业依法有序发展。第二,要培育和引进一批与平台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第三方支付、物流、信用、检测、认证等服务机构,形成便捷高效的第三方服务体系。

(3)打造平台型政府治理模式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经济管理 教学创新 实验教学 网络平台

中D分类号:F0- 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特征和新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重要路径[1]。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引与教学方式,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整改升级。

1.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特点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诸多特点,是开展创新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开展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的重要场所。与传统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很多新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经济管理学科与互联网技术出现了深度融合,整个网络社会出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特征,基于此,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自身来说,要建设高水准的实验教学平台,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具备一般实验室的器材和设备,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设备[2]。在软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整合多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运行软件,包括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物流管理软件等等。通过整合利用软件和硬件资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2.经济管理学实验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一般都采取学分制和选课制结合的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保证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选取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科。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平台利用效率较低,并且利用程度不够灵活,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

在传统的实验平台模式下,为学生所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学生必须要在实验基地内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使用实验室也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知识开始与网络知识呈现出深度融合的状态,强化提升互联网教学水平,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与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明显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此外,很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平台缺乏开放性,无法实现数据和软件的动态更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的知识很容易就被现代经济形势所淘汰,因此,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也在进行深刻改革。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突破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3]。从学科本质来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同时对于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刚好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运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综合水平,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思路

从平台本身来看,高校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包括服务器、网络系统和应用终端等组成部分,其中服务器是核心部分,应用终端则是学生参与平台运营的重要切口。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要注重创新性和教学性,提升教学软件的使用价值,既要与现代知识对接,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4]。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构建上,既要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与现代企业对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训练机会,提升教学专业化程度。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生端口对接,提升平台的实用性,提高综合教学水平。

从目前高校网络建设实际情况来看,现代高校基本都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这也给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平台建设上,要坚持“实用为先”的平台建设思路,不管是在基础框架构建还是细节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进而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综合水平,发挥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载体作用,让平台成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教学的优势,实现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目标,适应现代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5.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应用模式探究

5.1凸显平台开放性特征

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突出平台的“开放性”,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将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对接。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注重把握教学进度[5]。教师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要素,进行科学安排,合理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安排学习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导入个人信息,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态完成实验学习内容,提升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2注重平台利用的多样性

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注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传统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和枯燥的问题,很多学生比较抵触利用实验平台开展学习,缺乏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创设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整合融入多种教学要素,提升实验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举例来说,电子沙盘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经济管理实践演练工具,通过有效整合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利用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

5.3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在利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开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要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数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下,教师要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合理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学生学习动力与活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中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推进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平台综合建设水平的提升。

5.4注重软件与硬件之间的衔接与搭配

作为一个教学综合体,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一定的复合型,体现出软件设施与硬件设备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搭配,可以有效提升教W实际效果[6]。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既要投入资金,更新基础设施,提升硬件层次,同时要注重软件开发,提高软件与教学的适配性,提高教学效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创新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水平,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整改提升,作为高校经济管理教学工作者,要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充分释放学生发展活力,为学生打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现代高等教育目标,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冯研,赵芝彬.创建“世界大学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J].中国市场,2014(31):187- 188.

[2] 陈芝旭,陈森,魏婧等.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购物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3(11):83- 84,118.

[3] 于慧静.浅谈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J].现代营销,2015,(1):68- 68.

[4] 侯S慧,杨琛珠.网络平台商务生态系统商业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5,29(11):30- 34.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第6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在线教育;产业链组成

一、共享经济发展概述

百度百科显示,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本文定义的共享经济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效匹配供需双方从而最优化配置过剩资源的一种创新经济模式。其前提是资源过剩,目标是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而这类互联网平台即本文所指的共享经济平台。

共享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源过剩,人人参与,共享平台。在整个模式运作过程中用户体验是核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基础。如何利用平台信息技术激活供需方的最优匹配是关键。对供给方而言,通过在盈余时间内分享自己过剩资源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他们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对需求方而言,由于获取他人剩余资源的成本要低于直接拥有物品所有权的成本,他们更愿意选择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二、国内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平台分析

1.共享平台的去中介化与再中介化

去中介化: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传统在线教育的供给模式,传统在线教育模式下用户必须通过一定的商业组织获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这些商业组织的高度组化决定了它们提供的主要是单一、标准化的商品或服务,比如新东方在线提供的标准化教学视频服务,这就很难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内容和服务提供者以被雇佣的形式依附于这些商业组织,间接地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脱离有组织的商业机构之后他们需要自己承担办公场地,服务技术,个人营销等成本,但利用共享经济平台,内容服务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可以直接接触达成交易。

再中介化:共享经济平台成为内容提供方和资源需求方的中介,促成交易。一方面平台帮助内容提供方集客与营销,另一方面帮助资源需求方高效匹配符合要求的供应方,同时平台会向用户收取一定的佣金。与传统商业组织的中介相比,共享经济平台更注重个人IP的构建,内容服务提供者与平台不存在雇佣关系,是独立的劳动单位,每个人都是创造者,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自由的安排服务时间,同时他们也可以接入多个共享经济平台,这种自由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也更容易激发内容提供方的创造力,为需求方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进一步的帮助自己赢得口碑,获得更多订单。

2.共享平台的强跨边网络效应

《平台战略》中提出跨边网络效应是指一边用户的规模增长将影响另外一边群体使用该平台所得到的效用,效应增加则为正向网络效应,反之则为负向网络效用]。而共享平台具有强跨边网络效应,一方面内容和服务提供方用户的增长会吸引更多的需求方用户来平台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提供方,提高获得满意服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平台更多的注册用户也会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入驻平台,使自己的服务可以被更多的人发现。鉴于这种平台的强跨边网络效应,一旦激发其正向网络效应,平台便会迅速壮大,有利于共享经济在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共享平台对产业链的作用

共享平台的出现,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接触,平台不再是标准化内容提供方,而是以中介的形式出现,将内容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高效匹配,使个人剩余资源重新被利用变为可能,同时使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点到点对接的新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在线教育存在的用户学习需求个性化与商业需求标准化的矛盾。

共享经济的主要理念是一种“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主要特点是个体借助第三方创建的网络平台,既为需求者(people)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又通过共享的形式节省了地球上(Planet)的资源,还为企业与独立承包商们挣得了可观的利润(Profit ),实现了3P的完美统一。同样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使个人过剩资源有重新被利用的机会,并促使个人挖掘并创造更多自身的潜在价值,使个人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得到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总结

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将老师的盈余认知和盈余时间与学生需求一一链接,在C2C商业模式的基准下,使个性化定制服务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首先学生可以与老师直接连接,点到点的对接使学生的定制需求更能得到针对性的满足,另外考虑到共享经济下老师共享属于自己的低成本闲置资源,学生也将以较低的付出享受符合自身要求的专属服务,为目前在线教育平台存在的个性化成本高实现难的困境开辟了新的出路,使在线教育平台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

参考文献:

[1]杨樱.共享经济视角下的MOOCs商业模式浅析[J].统计与管理,2016,(3):76-77.

[2]银昕.共享经济,带领我们进入“共情”世界[N].商学院,2015(12).

[3]阮晓东.共享经济时代来临[J].新经济导刊,2015,(4):54-59.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第7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各行各业均发生变革。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在传统经济模式之外,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电子商务。尤其是近几年,电子商务呈井喷式发展,迅速渗透到农村经济发展体系中。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关乎我国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取得的成就斐然,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仍存不足,诸多短板尚需补齐。电子商务的出现,给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注入了新的动能,以电子商务作为跳板,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模式给人民生活提供了快捷、便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而言,电子商务模式的引入为农户提供了全新的销售方式,打破了传统农村经济规模小、地域性等方面的限制,为推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尽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都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围绕解决“三农”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相关农业农村政策,旨在实现“惠农富农强农”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稳中有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尚存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差距大。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我做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甚至落后,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第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比较落后。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生产力水平较低,表现在:分散型为主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特色农业不突出;销售途径比较单一,多数依靠自产自销,无法实现市场化运作。第三,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出现老龄化、女性化现象。近年,农业人口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情况与日俱增,致使耕地出现闲置,甚至荒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村人才短缺严重。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现今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必将淘汰传统的农业模式。但是,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形势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缺乏使用现代知识、技术改变现状的能力。

三、农村经济发展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的意义

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结合现代物流业,颠覆了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一方面,能够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科技进步,盘活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广大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全方位调整,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模式的引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和生产经营方式,为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打开了新的通道。

(一)利于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息不畅问题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引入电子商务模式,将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条件,也会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以分散为主,自产自销,与现代市场脱节,信息闭塞。电子商务利于农民获取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通过电商平台第一时间获得市场供需情况,合理调整产品种类、价格,提高经济效益。

(二)升级落后生产经营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农村经济以小生产形式为主,小作坊是典型的生产单位,而现代经济是以大市场为核心。农村电子商务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的集约型生产模式将取代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之后,农业生产销售成本减少,实现效益增加。

(三)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生活水平普遍优于农村,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开始转变思想,学习使用新科技、新技术改变自身落后的状态,提高生活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和瓶颈

当前,随着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日趋完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催化剂。农村经济发展搭上电子商务的“顺风车”,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着实存在问题和瓶颈。

(一)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政策支持较弱

2015年国务院的《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指导意见。随后,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针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项举措。可以肯定的是,相关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就目前看,政策仍不健全,尤其是与之配套的法规、制度缺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现代电子商务经济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很高。首先,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是现代电子商务经济的基本保障;其次,交通设施不尽完善,农村地区的铁路、公路运输网尚未形成;最后,广大农村地区的自来水、电力、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且不均衡,这也成为限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

不可否认,我国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仍存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占主体,农业优质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甚至出现浪费现象。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受制于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起不到引领地区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市场开放程度不高,规模小,不规范,吸引不到外部投资,限制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四)乡村人才短缺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在互联网迅速进入农村家庭中后,多数人只是将其作为新的娱乐方式,鲜有将其作为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现代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需要一定的门槛,即电脑的基础操作和产品分析能力,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民倾向于选择更为直接简单的面对面交易模式。同时,由于进城务工创收快,农村大量青年劳力流失,而电子商务涉及的产品定位、包装、宣传、销售、物流等环节缺少人力资源进行学习和运作,致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受阻。

五、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以来,我国农村电子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些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十分严重,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仍落后,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人才短缺等。为切实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着手解决这些相关问题。

(一)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保障

完善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是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关于政策支持,主要有两点。第一,针对发展较好的、典型地区进行经验总结和推广。第二,结合本地区自身资源优势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合理统筹规划,制定事宜本地区的相关制度、规范,为农户提供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标准,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基于此,各地政府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关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政策引导,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电子商务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为了实现物流业务进村,必须加大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将县级、村级公路建设列为重点,形成发达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第二,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形成完备的网络通信体系,实现网络畅通,确保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顺利运行。

(三)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最终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充分合理开发农村资源,使农村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得以充分使用,实现资源变效益。与此同时,在发展经济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资源不忘环境保护。

(四)鼓励电商人才投身农村电商,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队伍

专业人才队伍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可尝试以下途径。第一,加大人才引进的优惠力度,通过当地政府的宣传,出台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持,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农村。第二,搭建电子商务培训平台,邀请相关专家或专业机构对农户进行培训,提高农户自身的电子商务知识。第三,完善人才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以更优的政策吸引青年电商人才,带动农村电商经济发展。

(五)搭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阻碍农村电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滞后性。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各级政府应对搭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给予支持,帮助获得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实现科学决策。搭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产需冲突,避免盲目生产,借助相关信息拓宽销售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六)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品牌对于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农村电子商务切不可忽视品牌的培养,尤其是极具地域风情的特色品牌。因此,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和优势树立品牌,提升产品网上知名度不仅有利于扩大市场,增加农村企业效益,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第8篇

共享经济是“盘活存量”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因为运行过程中有很多闲置产能被利用和调动起来,比如空闲的房间、汽车等。在盘活存量过程中,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一定要解决自身可持m发展的问题。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需要比较大的流量,或者比较多人的参与,是人人共享的模式,没有排他性。共享经济是通过闲置或过剩资源的利用,代替传统的生产力,解决供求矛盾。

共享经济有三个要点:一是共享平台,在共享经济中处于核心问题。平台化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把我们的资源集聚在平台里,可以利用资源集约的效应,把一群人、有共同情怀的人、有共同追求的人聚在一起,同时提供需求供给匹配的服务。这就是平台化,现在平台化为什么这么顺畅?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互联网平台实现共享的机制。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也是共享平台化存在的重要基础。二是要有闲置资源,意味着共享经济成本是比较低的;三是较多人的参与。现在互联网中有一个长尾效应,通过技术的变化或者特别的商业模式,可以实现商业的可持续,这是有低成本优势的,它强调“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也就是赚很少的钱,但是可以赚很多人的钱。

共享经济还要标准化,这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考量。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喜欢个性化的,但是从共享经济运营的角度来说,必须要标准化。只有标准化的产品,生产出来的边际成本才有可能越来越低,发挥规模效应。这个从事制造业的人最清楚,产品只要标准化,生产成本就非常低。所以可以看到,全球所有共享经济业务模式里成功的模式就是标准化。标准化潜在的含义就是客户是非常大的规模,在进行每一个产品的创新、每一个业务模式的创新时,需要考虑到的是下游需求在哪里?是不是可以标准化?如果可以,那么这种模式是可以考虑的。如果都是个性化的需求,像美女修眉毛的需求,可能不适合成为一种共享经济,这可能成为一种奢侈经济,因为每个美女都追求不同的美,所以美的定价是非常高的。

共享经济的基础是与全国经济增长水平和每个人经济状况相关的,如果每个人在考虑今天中午有没有米做饭,怎么会去考虑共享经济?所以共享经济的分享机制,实际上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需求的反映。可以看到,共享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人均GDP比较高的地区。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企业都不到西北部发展呢?因为需求基础太弱,而且人共享的意识没有发展起来。这跟人的消费意识紧密相关,人的消费意识如何更加多元、独立?就是当他有钱的时候想法就特别多,想体验,想场景,想差异。没钱的时候就想着我今天中午能不能吃一顿米饭,吃几块红烧肉,这是基础需求。当经济条件好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今天中午跟谁吃饭,跟帅哥美女吃饭,不同人吃饭的感觉不一样,这就是共享经济存在的很重要的经济基础。

共享经济运行的要素

在共享经济运行过程中,有五个重要的要素:一是连接机制。平台很重要,平台需要有一个连接机制,如何可以把这些人连接起来,这是一个基本要素。二是要有资源。比如说大家也需要有需求、有供给,双方匹配起来。三是基础设施也非常重要。共享经济发展特别迅猛,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就是第三方支付,过去几年,共享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紧跟第三方支付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的后面都需要重要的大数据,重要的云计算,实际上是与第三方支付紧密关联的,与相关基础设施紧密相连的。第四就是流动性,共享经济要有非常好的复制性,这个机制要能非常顺畅地流动起来,所以现在出现了知识共享平台,它能流动、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使得知识的共享具有流动性。还有就是使用权可以和所有权剥离,这是共享经济很重要的条件,是第五个重要的要素。

有几个重要的环节需要关注。一是资源过剩是根基,过剩是相对的,刚才提到美国的共享经济发源时,不是因为资源过剩,是可能因为日子快过不下去了,想方设法要把日子过下去。二是信息透明。这个过程中平台很重要,要看谁住你的房子,谁跟你吃饭,信息透明重要性也是基础性的。三是供求匹配。按需分配,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需求多样化会超乎你的想象。在共享平台里,通过分类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供给,使得需求匹配更加容易。最后是有回报。在共享经济的过程中,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解决一个经济动能的问题,通过市场化的机制使得共享经济成为一种可能。共享经济另外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我们在提供共享经济、满足特定需求的时候,一定是用闲置的资源,而这种闲置资源一定比重新生产产品或者服务更便宜,所以人们才有动力去享受共享经济的方式。共享经济长期发展过程是需要商业可持续的。

还有就是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在共享经济里,实际上会给政府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监管的问题,政府必须要为新的经济模式提供新的监管框架,所以监管资源的匹配是一个重要的压力。第二个是,政府在运行过程中,它会发现一个问题,共享经济里有一个收入分配再配置的过程,可能会影响旧有格局下的收益和利益,比如政府的收入(税收)转变为共享服务提供者的收入,这是政府要考虑的问题。共享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的态度非常重要。

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存在多样化模式,是有真实的需求基础。之前我们讲虚拟经济、电商经济,更加虚化一点。刚开始虚拟经济,像网络、邮箱等等,是一个基础设施,或者门户网站,后来有电商,有线上线下经济的融合,到现在共享经济在这个过程中,跟生活更加紧密相关,就是贴近生活、贴近消费、贴近未来,这是共享经济重要的发展方向。

共享经济最后要形成几个重要的节点,比如说刚开始结算时,交易支付结算就是基础设施,第三方支付、智能手机。然后平台要进行数据资产的沉淀,要形成一个增值的服务。我们可以看到,共享经济是业务不断拓展、数据不断累积的过程。在这里面要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为什么政府要鼓励共享经济?政府还要监管、税收又减少了,只因为它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业。2016年,经济形势特别不好,为了保增长、保稳定,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就业形势很好,政府预计2017年还能实现超过1000万的新增就业,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成绩?其中就有共享经济的贡献。

共享经济如何持续发展

共享经济主要用在什么场景里?现在共享经济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生活领域,在中国最早突破是金融领域,现在慢慢从空间、衣食住行、医疗、公共服务、知识共享……基本上全覆盖了。我们看一组数据,2016年主要共享经济领域里,吸收的投资情况,最快的是知识技能,这主要原因是什么?以前大家为知识买单不太在乎。现在通过一定的业务模式进行知识的共享,成为一个主流。可以看到,去年知识共享经济的融资特别快。增长比较慢的是生产能力、服务生产领域,因为经济处于下行阶段,跟制造业相关的生产环节,处于比较大的下行压力。所以这一块比知识共享相对弱一点。从融资的角度来说,去年整个共享经济的融资规模大概1700亿,在我们这么大的经济里,实际上不是特别多,但是增长快。交通出行,去年增长了700亿,主要用在哪里?一个是共享汽车,一个是共享单车,融资有700亿的规模。金融类的投资相对少,去年400多亿。交易额的角度来说,去年知识技能的交易额,增长特别快,有200%,但是规模较为有限,去年大致为600亿的规模。主要是我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还有愿意为知识产权付费的习惯没有建立起来。交通出行,去年交易额2000亿,生活服务居多,7000亿规模。去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是3.5万亿左右。从整个市场角度来说,共享经济的规模是特别大的,虽然融资规模只有1700亿,但是整个撬动市场的规模有3.5万亿,这代表什么?共享经济可以撬动的资源很多。

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独角兽企业,它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业态,在这个领域里占有了统治或引领的地位。比如说滴滴打车,以前快的和滴滴相互竞争,作为消费者非常受益,现在二者合并,就成为一个独角兽公司。我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以前可能有几千家P2P企业,现在P2P被整治后,规模有所受限,现在互联网金融呈现超市化特征,也就是平台化特征,未来可能呈现新的独角兽。在各个领域里,出现非常重要的代表性典型性企业,独角兽企业,但是,他们的估值都很高,是否合理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共享经济中可不可持续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风险防控的问题。

第一是使用权和所有权能不能分离、能不能明确界定的问题。共享单车里,小黄车基本上是要亏钱的,因为没有全球定位系统,而且它的密码,现在改进了一部分,以前都是旋转的密码,都是固定的,叫你用完车后要把密码打乱,有时候也是故意的,有时候是无心的,没有打乱,没有全球定位系统,摁一下锁开了,就把车开走了,这样车就变成个人所有,所以把使用权变为所有权,使得共享经济没有办法成功。比如说当企业的老板,国有企业总经理,本来只可以国有资产的使用权,最后把国有资产变成自己的资产,问题就严重了。这是共享经济里非常大的问题。

第二就是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我国信用文化不是特别的好,而共享经济的信用体系的健全很重要。为什么说淘宝的好评、差评,这个很重要,因为这就是信用征集的机制,我们现在缺乏这样的信用机制。现在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主要的优势是什么?通过信息化解决了基本的信息透明和信用利差定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