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体企业管理

实体企业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1 17:42:20

实体企业管理

实体企业管理第1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战略管理 设计与实施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与存在问题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期限内(通常为一年或者一个生产周期),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的总体预测。企业全面预算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不仅代表企业整体的最优管理方案,还能够促进企业各个部门能够按照一定的计划实施各项活动,又便于企业对于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与控制。全面预算是企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可以比较企业各个计划期内的绩效情况,全面预算也可以为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控制提供衡量的标准,成为各个部门的考核依据。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全面预算与企业战略相脱离

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比较高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的管理基础实力雄厚,但实际上许多企业由于自身管理基础薄弱,对全面预算管理实质内容不能合理的把握,导致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的战略产生脱节的现象。目前存在许多企业将预算管理的目光停留在传统的对企业的成本费用的控制上,而忽视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整体战略的支持作用。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性与综合性缺乏定位,全面预算管理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短期的计划与目标,对企业长远的规划与目标缺乏统筹性的预算,而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的长远规划,短期的预算管理根本不能反映企业的长期目的。

2、缺乏全面预算执行的监控和反馈机制

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很多企业对预算执行的跟进力度不够的现象,对全面预算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控与反馈机制,导致决算远远高于预算的现象,这会对企业的资金与资源造成紧张,严重的会使企业的效益为负,成本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都会出现困境,影响企业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通过调动企业的各项资源,实现企业的盈利目的。企业的各项资源的调动必须要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但是目前企业在预算评估考核方面存在着考核部门权责不对等、考核细节设置不明确、考核奖惩标准未能制度化等现象,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许多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对于积极执行的部门缺乏相应的奖励,导致部门执行预算的积极性不高。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一)预算设计与实施坚持战略导向的原则

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是计划与目标的关系,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盈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设计与实施上,一定要坚持战略导向的原则,企业的战略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导航,指导企业开展各项活动,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遵循与符合企业的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管理也一样。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必须要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中有所体现。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要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而企业的战略导向可以分为以资金管理为导向与以成本控制为导向,因此在设计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上,也存在两套方案。

1、预算编制

对于成本控制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编制,可以从项目前期进度的维度来划分其编制内容,对于以资金管理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编制,应当从项目的用途与所处的阶段进行研究,因为不同用途的项目与处于不同阶段的项目所需的资金是不一样的。制定预算目标要围绕企业战略,实事求是进行客观设计,并将所有单位或部门的工作业务的分解目标全部纳入公司整体预算目标体系。

2、全面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预算执行是指预算方案经过法定程度得到批准,并通过企业相关单位的审核,预算方案由计划转变为具体的实施过程。预算执行工作是预算方案的具体实施,执行情况将影响到预算目标能否达到,将判定预算方案是否合理,预算执行也是预算管理的最重要组成。

在企业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企业的各个部门不仅要制定本部门的预算,还要具有预算的执行权,使部门能够及时针对一些突发的情况进行调整。

3、健全全面预算的反馈机制

预算的反馈机制是提升各个部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必须要建立全面预算的反馈机制,要对预算的结果进行反馈,找出预算差异,并通过数据分析差异产的原因,为企业下一个季度或者周期的预算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预算管理组织体策与责任网络的构建[J].商业会计,2006

[2]小林健吾.企业预算管理[M].台华工商出版公司,2007

[3]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9

实体企业管理第2篇

关键词:医疗企业财务一体化 信息平台 财务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卫生的质量以及效率均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促进医疗企业财务一体化管理,实现医疗财务管理的改革是医疗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便针对医疗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推进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主要策略

(一)强化领导重视,促进部门关系协调

推动医疗财务的一体化管理首先便需要领导方面的足够重视,有关领导在医疗财务的一体化改进中发挥出其指挥大局、协调全体的作用从而为财务一体化的改革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医疗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涉及到财务部门以及临床科室以及药剂科和人力资源处等众多的部门,为此推进医疗财务一体化进程势必要将各个相关部门协调统筹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推动改革的快速实现。

(二)放眼长远全局,服务整体

所谓的财务一体化管理便要求针对医疗企业全局做到全面而细节化的管理服务,为此便需要在综合考虑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未来长远的发展展开协调调整。财务一体化管理不仅需要方便医疗财务管理,还需要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促进整个医疗企业的整体发展建设。

(三)重塑财务流程,建设动态维护机制

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有必要按照医疗财务的核算机制对其各个业务元素进行分类研究,对于财务中有关的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管理,从而便于相关方面的账务查询,具体包括账目明细以及总账凭证盒原始的单据等方面账务的查询。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多层级辅助核算的方式对各类财务账单进行动态实时的监控。

二、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的原则

(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研发新型平台产品

根据财务部和卫生部在2010年联合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说明中发现,对于医疗卫生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关部门发展财务一体化的管理需要符合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合乎新的会计制度的标准规范。不仅如此,对于医疗企业的财务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还要求院方结合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展开较为完善的发展管理。具体落实到实处可以引入高标准实力强的IT企业管理,通过学习企业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研发出一个融合化的具有医疗特色的行业财务管理平台,使其兼具包括成本以及项目和合同在内的各项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财务精细化管理,研发科室使用模块

财务一体化的管理加以精细化核算,最为主要的一点便是给予其收入和支出方面的管理规划,针对成本核算以及后期的报表数据分析对其进行精细化发展。落实到实处便是针对临床等各个科室以及后勤等众多相关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细节化的计算管控。在此基础上引入计算机信息化系统,将医疗体系中各个部门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化的核算处理记录,最终实现对财务系统的整体成本数据分析以及效益计算等多个财务报表,从而实现医疗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一目了然的效果。在医疗企业内部进行各个科室之间使用终端模块的发展同样亟需推进研发进程,从而推动医疗企业财务报审等程序的网络化进程。这样一来,医疗企业的员工便可以对企业的财务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对个人的工资情况进行查询。

(三)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控制管理

医疗企业内部的财务一体化管理有必要进行全面化的预算方案管理,特别是对财务的预算管理编制以及财务审批等考核制度的推行。根据国家对相关方面提出的预算编制规定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预算审计,根据企业的财务活动情况对预算的支出进行审计预算。

三、医疗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构建

(一)全面整合医疗资源,搭建完整的信息平台

医疗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运营中,对于财务系统的管理以及相关方面数据的统一最为重要和关键,必要时可以针对财务部门的具体状态进行相应的调整,将企业业务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的资源加以整合起来进行应用,有利于促进医疗企业的卫生系统实现实时的信息管理。特别是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凭证以及各个部门的绩效考核和预算数据参考等进行自动化的成本数据生成,从而促进数据采集系统将各个部门间的财务信息及时准确的上传到企业内部的财务一体化平台管理中,这样的信息财务管理模式将原本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数据集中到一个界面之中,实现信息的系统化整合化管理。

(二)搭建决策分析平台,建立全程监督机制

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发展建立在实现了对医疗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导职能的同时也为企业内部的领导层对财务方面的数据掌控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从而有利于相关方面的领导对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最终提高医疗企业的财务决策能力以及持续稳健发展的能力。在医疗企业的财务一体化管理模式中,通过引入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对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全程有效地监督,在现行的财务管理框架之下进一步发展全面预算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财务的事前预先控制。对于各个科室间的财务经营状况,则需要发挥成本控制以及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实现对财务请款的事后管控。

参考文献:

[1]薛杰远.浅议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7(15):47-49

[2]荣素芳.对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1,12(06):52-53

实体企业管理第3篇

关键词:企业认证质量管理体系 有效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一时间,各类企业组织都竞相采用这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而很多的企业实施的最终结果只是“一纸文书”,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换句话讲,这些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怎样才能提高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有效性呢?本人根据多年的实际审核所见,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情况的有效性进行探析。

一、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按照ISO9000 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主体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显然,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起码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这里包含着对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

审核是确保企业所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并且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并不断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标准和有关法规的符合性判断,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体系的有效性的判断。通常在认证审核中,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判断结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对顾客及相关方的需要满足的程度;

(2)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3)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

(4)质量过程得到了控制,质量损失减少,质量成本逐渐降低。

二、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

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反之,如果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降低对企业的工作标准,放松对企业的审核要求,只能使认证企业产生放松思想,对认证的目的产生错误认识,自然不利于有效性的保持和提高。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又是关键性因素。领导是一个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者,是组织任务分工的策划者,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者,他的一言一行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领导对贯标认证工作应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要带头贯标,全员参与,领导者要对ISO9001质量体系标准进行学习,并领会标准的内涵,并组织员工把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才能以此提高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而不是迎合潮流,为拿证而贯标。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认证观,才会积极推动贯标工作,使之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当企业的领导者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后,其他诸如组织机构合理性、文件的适用性等只是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方法,自然会迎刃而解。

三、企业认证有效性保证因素

确立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正确思想认识之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个体系的有效性。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保证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以顾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贯彻

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不用多说,关键是,很多企业只是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并没有将这句话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自然也就不会真正实现顾客满意的要求,体系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以顾客为中心,达到双赢,才是企业追求的目标;首先企业应当想办法识别顾客的需求,并且想办法使企业中的全体人员对顾客的需求达成共识;然后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生产控制标准,并保证在转化过程没有错误理解顾客的需求;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企业应当及时跟踪,并做出反馈,满足顾客的期望,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这些工作显然不是一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的所有的人员对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自己与企业、自己与顾客的关系形成一种共识,并且把这种共识带到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中去。

(二)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的科学性

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实现与否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但是,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这使得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也失去了意义。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不是一个目标,而应当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内容和层次应当与企业的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匹配;目标制定的水平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是企业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例如一些建筑公司制定的质量目标是:工程质量100%合格,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是国家有关法律对工程质量的一个最低要求,质量不合格不得验收不得使用,制定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三)体系自我完善功能的坚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三级质量监控,并且具有自我完善的机制。但是不管体系标准本身如何科学,一些企业组织却很少能够坚持贯彻执行,认证前,大张旗鼓,立军令状,开绿灯,称之为“重中之重”;拿证后,偃旗息鼓,卸担子,亮红灯,谓之“以大局为重”。即使在生产中发现了质量问题,出于各种原因,很少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去处理,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企业的质量检查记录流于形式,反映不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各项工作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除了有体系文件本身规定程序繁琐,对标准短时期内难以理解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心的缺失,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对质量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的共识,那么不管体系本身设计多么科学,企业实施的有效性也很难提高。

实体企业管理第4篇

[摘要]企业里管理培训生项目的实施是一个有计划、有动态的过程。从系统学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学的三大原理即整体性原理,反馈原理以及有序原理,可以对企业里管理培训生项目实施的优与劣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研究者对该项目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管理培训生项目(ManagementTraineeprogram),一般是指企业集中各种资源对具备高层管理潜能的年青人进行一定时期的,较为系统、全面培训的项目,是为其管理生涯打下良好基础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公司招聘管理培训生的目的是招募到最有天分的年轻人,进行严格地训练,然后将他们培养成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论文百事通可见,管理培训生制度是企业迅速造就大量领导人才的一项利器。管理培训生这个概念是随着一些跨国企业来到中国,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如联合利华、通用电气、沃尔玛、强生、欧莱雅、ABB集团等都在实行该项目。

从系统学角度来看,一个系统首先要满足三个特点: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而管理培训生项目具备了这三个特点:(1)多元性。即其项目的实施目标是多元的,其项目的整个培训过程也是多元的。(2)相关性。该项目的实施是多个元素起作用的结果,如培训师水平、培训环境、培训生素质、培训投入资金、培训计划制定的优与劣等等,这些要素都是影响培训结果的关键要素,具有相同的属性。(3)它的整体性体现在它的多元性加上相关性,产生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整体。目前,管理培训生项目在很多企业中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而系统学中的三大原理即整体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在该项目的实施中,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

一、管理培训生项目实施整个流程:

1、企业首先确定培训需求,其通常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开领导层会议共同决策。

2、根据培训需求选定目标学校,其要与企业现状及需求吻合。

3、在选定的学校中选取一到二个学校召开宣讲会。宣讲会结束后,根据宣讲会收集的简历组织一次大型的笔试,然后根据笔试筛选简历,选定面试名单。(有的公司也会省去这一环节,直接根据筛选的简历直接进入面试阶段。)

4、招聘环节需要经过测试、背景证明检查、甄选决策几个环节,确保招收培训生的质量。

5、培训阶段需进行四个环节:整体规划、技能培训、短期项目及岗位实践。因为在培训之前培训师要根据培训期的内容做个整体的介绍,并根据培训生的特点进行规划,然后根据规划方案,进行前期的技能培训。技能培训的同时会让培训生参与公司短期项目,以便于更好地巩固培训的效果。最后一个环节即是岗位实践,通常以轮岗形式进行。培训的期限根据企业的情况有所不同,通常为一到三年。

6、定岗。通过岗位的实践,培训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在培训师的指导下最终选定自己的岗位。

7、培训反馈。培训结束后,企业会定期对培训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培训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的意见,调整新一轮的管理培训生计划。

二、管理培训生项目分析

(一)管理培训生项目实践的整体性原理分析。从企业管理培训生项目来看,企业管理培训生项目相当于一个整体,而在这个项目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如:培训师水平、培训生素质、培训投入资金等等构成了系统的各个要素。一个完好的管理培训生项目是由九个要素组成的:企业现状、管理层重视程度、投入资金、培训计划、培训师技能、培训环境、培训生素质、培训反馈。对于整个项目而言,它要发挥自身最大的功能,必须保证各个要素。因而,在实施管理培训生项目中,需要每个要素都在整体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比如说,如果企业内部有很优秀的培训师,但项目资金启动不足,也很难使项目顺利进行,又比如公司有充足的资金和培训师资,但如果招收的培训生质量偏低,也很难实现企业培训目标,只有九个要素中的每个要素都达到一个最优状态,才会使整体发挥最大的作用。正如上述九个要素的关系:企业现状决定了管理层是否重视该项目,即管理层重视程度,管理层重视程度越高,则投入资金越多,反之亦然。而投入资金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培训计划的实施。培训计划与培训师技能、培训生素质、培训环境、培训生工资是影响管理培训生实施效果的直接原因,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培训反馈则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没有培训的反馈,整个培训项目就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可谓是功亏一篑。可见九个要素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二)管理培训生项目实践的反馈原理分析。人的认识过程,无论是对于一个具体的认识还是对于整个认识过程,也可以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来加以理解。人的认识是对外界能动的反映,就是在接收外界信号的基础上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加工,并把经过处理和加工以后的信息,再反馈到输入端重新作为输入信息进行再一次的加工、处理,进而再一次的反馈,直至达到一个具体的认识为止。到达一个具体的认识,也就是到达一个认识的稳定状态。因此针对于企业中管理培训生的项目,应在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都建立起相应的反馈机制:1.培训前:听取公司高管的意见,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获取信息,以便于制定好管理培训计划。问卷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企业目标,企业文化以及高管的综合素质与管理风格等。再次,对收集来的反馈问卷进行筛选,邀请一些专家帮助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使培训计划更好地与企业目标、企业文化相匹配,使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2.培训中:通过学员的及时反馈来调整相应的培训计划,建立学习、思考、实践相结合的LTP模式。L代表“学习”Learning,T代表“思考”Thinking,P代表“实践”Practicing,LTP三个点连成三角形。管理培训生可以通过这个三角架构来稳固培训的知识,通过思考来对学习与实践进行反馈。3.培训后:要根据培训生们的实践进行定期地即时反馈,因为在培训结束后,每位学员都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那么每个人都会面临新的问题。这是因为对于一个系统的控制,欲使之稳定以达到一定目标,负反馈是必要的。但除了负反馈之外,正反馈使系统偏离某一目标越来越远。一般说来要避免正反馈,但决不能认为正反馈是“坏”的。正反馈导致系统不稳定,促使系统结构发生变化。如果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破坏系统旧的结构,以便建立新的结构,那就需要通过正反馈去达到这个目的。如果不经常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系统就不能做到有效的控制。

(三)管理培训生项目实施的有序原理分析。任何非开放的系统,都不可能自发地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即不可能从较低级的结构转化为较高级的结构。首先,有序原理告诉我们,必须使系统充分开放,才能使系统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是系统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系统的开放度对其进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这就要求管理培训生项目在一个开放的企业环境下实施,只有处在一个开放的企业氛围里,才有可能使各要素充分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互换与交流。如培训师技能、培训计划、培训方法、培训项目(其中包括团队精神塑造,员工忠诚度及敬业度的培养,经理人气质培训、专业技能的培训等等),这些重要要素只有与外界的能量、信息加以辨别、有选择地吸收,从而改变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才能使管理培训生项目更好地适应本企业。现在一些跨国企业,在本土实施的管理培训生计划中,过多地沿用了海外公司的培训计划,而忽略了使其本土化这一环节,这都是开放性做得不够好的表现。实际上,大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其中国员工居多,所以不能使公司完全西化,因而跨国公司在中国实行管理培训师项目时,应更多地借鉴一些中国大企业的管理培训生计划与方案。其次,有序原理告诉我们: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涨落是系统中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衡值发生的偏离,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迹。涨落是否得以放大,其前提是系统是否处于远离平衡以及系统之中是否存在适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不同涨落代表不同的相关运动,它们之间进行着相互竞争,还会与原来的结构进行竞争。一旦条件得到满足,情形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涨落之间的关联尺度迅速增大,不同涨落之间的联系增强,终于形成宏观尺度的巨涨落。这种涨落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新的组织方式,一旦这种组织方式被系统机制稳定下来,就形成了一定的耗散结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对于一个处于一定稳定态的自组织系统,如果没有涨落存在,这个系统就不可能认识到其他可能的稳定态的存在,也就是说通过涨落达到有序,实质上也就是通过竞争实现协同,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竞争和协同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在企业的管理培训生项目中,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程度的涨落来打破原来的平衡。比如说20世纪90年代末,在人才缺乏的劳动力市场上,培训业还相对不成熟,所以企业制定的管理培训生方案大多比较单一,培训环境较差、培训师水平偏低。而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原有的管理培训系统已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如单一的培训计划,短缺的资金,加上人力市场上工作机会的增多,原有的培训方案、计划等已不能适应今天的劳动力市场,它将引起整个管理培训系统的失稳、质变。由于这种涨落的放大,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便较容易实现巨涨落,从而会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而今天,通过有序原理看来,管理培训生计划实施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及敬业度上,有助于企业留住人才,从而促进企业有序的发展,正如协同学的创立者哈肯说“涨落和淘汰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系统的进化。”然而,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通过涨落诱发系统演化还有另一种可能性—涨落使系统崩溃,如涨落不能被系统吸纳,就会成为多余的力,轻者使系统陷入病态,重者则导致系统崩溃。所以建议管理培训生项目研究者掌握项目运行和发展的各种有效信息,能及时诊断和发现培训项目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清华大学版社.1995.

[3]高隆昌.系统学原理[M].科学出版社.2005.

[4]吴钢.自组织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教育探索[J].2000,(7).

[5]陈露君.系统学三大原理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的运用.教育探索[J].2003,(12).

实体企业管理第5篇

一、坚持“目标导向”与“价值思维”,持续提高与改进档案管理工作

几年来,我们以目标管理为导向,按照《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实施档案对标管理。从组织管理、设备设施、基础业务、提供利用、检查和指导、信息化建设六个方面强化目标意识,树立了档案工作的高标准、高起点,为企业搭建了“竞相创优”的载体。

一是于细处统筹规划,明确档案管理的方向。公司确立了“以建立丰富的档案资源体系、提供便捷实用的电子档案利用体系为目标,以强化档案基础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依靠专业的档案人才队伍,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档案目标管理升级步伐,为公司发展提供更加科学高效服务”的档案工作阶段性奋斗目标。围绕上述目标,通过落实档案工作年度计划和重点工作,促使档案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企业发展。

二是以制度建设为龙头,档案管理工作得以规范。公司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制定有《大唐黑龙江发电有限公司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及档案归档、利用、统计、鉴定、销毁借阅等各类办法及文书档案(0-5大类)、科技档案(6-9大类)、水电企业(6-9大类)、风电企业(6-9大类)分类方案及保管期限表;为促进档案的安全保管,制定有《档案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火灾等应急预案演练,档案室成立以来未发生过不安全责任事故。

三是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加速档案“数字化”步伐。将档案信息化纳入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遵循文档一体化、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和确保网络安全的原则,系统各单位运用了统一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并与档案管理系统有安全可靠的接口。围绕档案“数字化”目标,大力开展“电子化”工作,实现了文书档案的文件级查询,科技档案案卷级调阅,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全部电子文件挂接,档案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模式加快,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

四是注重档案的利用与开发,凸显档案价值。编制各种检索工具,深入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编有《组织沿革》、《大事记》、《年鉴》、《历年荣誉汇编》、公司《“十二五”及2030年电源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员工岗位资格达标培训管理》、《“两全”在区域发电集团管理中的创新实施》、《廉洁文化手册》等专项成果,档案不可替代的特殊使用价值在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基调中有力“和弦”。

二、积极应对新形势,培养探索和解决档案工作新课题的能力

大唐黑龙江发电有限公司2004年10月9日成立,目前资产分布在哈尔滨、七台河、双鸭山、佳木斯、鸡西、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绥化等城市,档案管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全系统档案人员在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方面深入探索和学习,档案队伍经受了培养和锻炼。

(一)关停企业的档案处置工作,增强了档案管理人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佳木斯第二发电厂关停后档案的处置工作是公司档案管理面临的一项全新工作。由于关停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在集团公司和省公司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供参考借鉴,我们认真研究国家法律法规及档案管理的政策、规定,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坚持逐级请示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处置好佳二电厂现存的档案资料。抽调专门力量,组织精干人员,全力以赴开展了佳二电厂档案清理与处置的前期工作,积极敦促佳二电厂与地方档案管理部门商定档案保管寄存的相关事宜,妥善进行关停电厂档案处置工作,档案管理工作也走出了一条“在摸索中前行、在学习中丰富实践”的道路。

(二)北方培训中心科技档案填补了科技档案的“空白”。公司组织人力,克服诸多困难,历经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北方培训档案整理、归档、立卷工作377卷。针对移交的内业资料原始资料不全、欠规范等问题,本着“为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珍藏”的原则,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完善必要的内业原始资料,使归档内容更加完备、更具凭证作用,科技档案的“载入”丰富了室存档案资源。

实体企业管理第6篇

关键词:加强 内控体系 建设 思考

1. 前言

杭州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半山公司”)是由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浙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国有特大型火力发电企业,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燃机电厂,同时也是浙江电网的重要统调电厂和杭州市的主要保安电源。

半山公司始建于1959年,先后完成5次基建、扩建工程,目前总装机容量为268万千瓦,其中燃机一期3台,装机容量117万千瓦;燃机二期3台,装机容量124.5万千瓦;1台燃煤机组,装机容量254.5万千瓦。

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发电企业,长期以来,重视企业管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涵盖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体系,各职能部门为加强内控管理,根据国家法规、上级规章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包括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并予以有效执行和不断完善。

前几年,国家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先后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根据国家五部委规定,依据上级公司要求和部署,公司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开展了三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通过持续开展内控评价,发现缺陷,整改缺陷,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升内控执行力,防控风险。

但从内控评价结果和公司内控现状看,公司内控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内控管理和内控监督的职责不具体、不明确,内控管理工作这一重要主体和重大环节基本处于缺失的状态,内控监督与评价的力量薄弱,相关人员对公司各业务流程和主要风险不熟悉、缺乏内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公司无论在内控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上,还是在内控管理及评价监督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没有真正形成执行(各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管理部门)、监督(审计部门)“三道防线”。

为了提升公司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推进公司内控工作和风险管理工作,扭转内控管理的薄弱局面,2013年,公司对如何全面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加强内控管理和内控评价工作,理顺管理,如何提高部门的内控工作执行力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向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在经过充分的研究和酝酿后,今年初成立了公司内控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了内控工作联络员机制,并明确了各机构和内控联络员职责,各机构和内控联络员从成立之日起,按照确定的职责开展工作,发挥作用。

2. 内控管理办公室工作开展情况

为加强内控管理,公司内控管理委员会下设内控管理办公室,内控管理机构的成立,加强了内控管理工作,使内控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在成立内控管理机构的同时,结合公司实际,明确具体职责。

立机构,订计划。公司形成内控管理坚强防线,实现关口前移防控风险。公司成立了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内控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内控管理办公室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并着力推进实施。

抓倒查,定制度。公司建立“倒查”机制,按照内控评价标准对流程控制进行检查,对风险控制点进行梳理调整,对自查评价过程中发现的缺陷,认真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跟踪缺陷整改。2014年,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体系建设,公司对内控管理流程手册(2013版)进行全面修订,对照上级公司规章制度和实际工作流程进行梳理、优化,最终形成更具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的公司内控管理流程手册(2014版)。

重审核,强制度。今年以来,公司各部门已制订、修订内控制度32项,内控管理办公室进一步深化内控制度审核,对每一项制定、修订的制度严格审核,为内控制度质量把好第一道关。为进一步规范公司内控管理工作,明确责任,去年4月,内控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内控管理办法》,使公司内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建专栏,推培训。为增强广大员工的内控意识,及时了解公司内控工作情况,提高内控执行力,营造内控文化氛围,内控管理办公室和内控评价办公室在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策划后,在2014年3月份公司门户网站开辟了“内控建设”专栏,报道公司内控工作和风险管理动态,普及内控和风险管理知识。该专栏设置“制度建设”、“内控知识”、“内控信息”三大版块,涵盖了内控制度的制修订及执行情况、内控和风险管理知识、内控工作开展情况等。同时,为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推进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内控管理办公室于去年6月举办了风险评估实务培训,各部门负责人及内控联络员共计50余人参加了培训,取得了实效。

3.内控评价办公室工作开展情况

为加强内控监督,公司内控管理委员会下设内控评价办公室,内控评价机构的成立,加强了内控评价工作和日常监督的力量,使内控监督制度化、常态化。在成立内控评价机构的同时,结合公司实际和内控评价监督工作,明确具体职责。

形成合力,持续评价。公司内控评价工作自2011年起,已连续开展了三年,形成常态化工作。2013年公司获得华电国际“2013年度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内控评价办公室成立后,由评价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评价工作,牵头成立公司内控评价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编制内控评价方案,根据评价方案和采用抽样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开展评价,查找内控缺陷,撰写评价报告,确保评价工作的质量和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严抓整改,促进落实。抓整改、促提升,及时组织开展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是内控评价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责。2014年以来,内控评价办公室先后于上半年和下半年部署缺陷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每次检查结果均向公司领导层和各有关部门进行通报。通过监督检查,有力促进了各部门缺陷整改工作,使各项缺陷能有效整改。

监督检查,强化内控。开展内控监督检查是内控评价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责。除开展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监督检查和每年开展内控自我评价,还适时组织开展内控监督检查。内控监督检查包括专项检查和全面检查,去年8月份,组织内控评价人员对涉及内控评价范围的32个业务流程的执行情况及各项控制文档进行全面检查,查找缺陷。通过专项检查和全面检查,促进各部门提高执行力,纠正存在的问题,保障各项内控制度有效运行。

4.内控工作联络员工作开展情况

建立内控工作联络员机制,是公司推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内控工作联络员由各职能部门责任心强,业务精、善于管理的人员担任,其职责主要是参与和协助公司内控管理、内控评价、本部门内控制度制(修)订和内控自查自纠,对本部门内控制度执行和内控缺陷整改的监督等。

参加会议、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今年,内控联络员参加了内控评价办公室和内控管理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各项会议和风险评估培训,通过会议和培训,加深了解了内控联络员的职责、公司内控缺陷情况及整改情况,提高了对内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控自查自纠必要性的认识,了解公司内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初步掌握了风险评估知识。从实践情况看,及时召开内控联络员会议和相关培训,通过学习、指导及部署工作,对于增强内控联络员的责任意识,提升内控联络员业务水平,加强内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参与部门自查自纠,增强自查力度。今年6-7月,内控管理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年度内控自查自纠工作,对自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发挥本部门内控联络员的作用,具体参与部门内控自查自纠工作,在自查工作中,各部门内控联络员积极协助部门领导对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评价检查发现的缺陷整改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认真自查,充分发挥了内控骨干作用。

实体企业管理第7篇

关键词:一体化;管理体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一、一体化管理体系基本概念

一体化管理体系,就是按照各自独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将企业的不同要求和目标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对各项管理体系全面融合、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完整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管理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协调运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依靠制度化、信息化等管理手段,实施战略管理,建立创新机制,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背景及必要性

我企业自组建以来,企业迅速发展,施工项目覆盖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和四个国家。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企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强化基础管理,注重提升管理品质,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程质量信誉评价体系等等。这些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规章制度的执行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一些问题。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单纯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必然难以满足客观需求,如果企业一次次地建立独立不同的单一体系,会带来很多重复性工作,也造成资源浪费,不仅贯彻每个体系的效果受到影响,而且会影响综合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每个体系所关注的对象、目标和覆盖的范围有所差异;各体系要求交叉、重叠;体系文件、内部信息不能充分共享,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要从头再来。我们要做的不是“打破”,而是去“整合”。我们需要找出这些管理体系共同的基本思想和要素,围绕这些要素搭建整合的“一体化”管理大框架,即一体化管理体系。

三、一体化管理体系在施工企业中作用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管理实现规范化、系统化。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将目前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管理要求融合为一体,将社会、业主、员工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利用某种方式融合在一起,搭建一个规范的工程施工业务管理平台,合理利用资源、贯彻简约易行,确保各项管理贴近实际,有效运行,建立自我约束、自律管理的运行机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企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辅助手段,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效果

一体化管理体系通过编制、识别—运行控制—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实施,完全遵循PDCA管理模式,并以文件支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的标准要求,编制了一体化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等。 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减少部分工作量,建立一个体系,实施统一的内审和管理评审,各系统、各职能部门及各相关联工作能有序开展、衔接畅通,减少重叠、浪费资源的现象;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便于企业员工的培训与管理,特别是对于新接任此项工作的新员工来说,通过流程图的识别及程序文件的理顺,能够快速了解、掌握、胜任此项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即便于有效开展企业内、外部审核,又给审核员各方面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流程图输出文件,可以思路清晰、井然有序的顺利开展审核工作,大大减少审核时间,但同时对审核员自身专业知识及审核全面性进行了严峻的考验。

实体企业管理第8篇

Abstract: This paper sumed up the concep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slyzed the impact factors and proposed four key factor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企业认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Key words: certification;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66-01

0引言

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针对医疗器械的一套专业的科学质量管理体系,此体系运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得到了很多企业组织的亲睐。很多的企业组织都积极采用这种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管理,却难以得到预期实施效果。为什么同样的体系,有的取得了成功而有的却得不到效果呢,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提高企业投入这种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1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指的是企业采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效果。按照ISO9000 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主体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这里的有效性也是一种判断的标准,也就是质量体系满足顾客以及企业某种需求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表现出的有效性就越高。为了确保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进行必要的审核,审核是一种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手段。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结论主要有方面,一是是否符合标准和相关法规要求,还有就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审核。一般情况下,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审核,其判断的结论主要来自于:①顾客以及其他相关方的满足程度;②能否达到企业组织制定的目标和国家标准;③能否在企业内部形成自我完善的机制;④能否很好的管理质量,能否达到很好的效果。

2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咨询机构水平的高低以及责任心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有重要的影响,一个优秀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为企业量身订造一套适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的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能够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审核,能够发现企业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反之,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人员水平以及设备水平等。内部因素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些内部因素中,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起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目标和方针是由领导制定的,领导策划各部门的任务分工,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者,他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企业的领导对贯标认证工作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目的要树立在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上,而不是走形式主义,迎合潮流。在企业领导能够正确认识质量管理体系时,其它的内部因素就顺理成章的得以实施,有正确的方针和目标,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会不断的发展。

3企业认证有效性保证因素

确立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正确思想认识之后,怎么样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就成为了又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3.1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要以顾客为中心顾客对企业的生存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要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要求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必须各部门达成共识;然后正确的认识到顾客的需求,并在日常的生产中努力的满足顾客的需求;要接受顾客对企业产品的反馈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不断地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3.2 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主要是看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并没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目标,因此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也就失去了其可信性。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不是一个目标,而应当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内容必须要符合企业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目标制定的水平要具有可行性,但是必须要经过努力才能够达到。但是在实际中,很多的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都不合理,总是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现象发生。

3.3 评价方法的可实施性对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方法,ISO13485标准给出了管理评审和质量体系审核两种。这两种方法是通过认证的企业的常用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定性的方法,让企业员工普遍的认为,实际工作的成果不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为了达到认证标准的要求,企业总会得到一个好的评价。因此,要想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还必须对企业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将企业通过建立、维持、改进质量体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反映出来,这也是企业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企业贯标认证的动力源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质量成本和质量效益,确定质量体系改进的方向。有条件的企业还可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质量体系做出评价。

3.4 体系自我完善功能的坚持成功的建立了三级质量监控,并且具有自我完善的机制是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就是这样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些企业也不能有效的利用起来,认证前,大喊口号,要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拿证后,就改变了以前的态度,开始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重。在生产中发现的质量问题,除了有体系文件本身规定程序繁琐,可实施性差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心的缺失,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对质量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的共识,那么不管体系本身设计多么科学,企业实施的有效性也很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