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培训教学

医学培训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1 17:42:08

医学培训教学

医学培训教学第1篇

表3表明,培训学员吸烟率为37.3%,其中男性为58.8%,女性为2.6%;饮酒率为28.4%,其中男性为41.1%,女性为8.2%。吸烟和饮酒者主要为男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2睡眠状况

表4表明,入睡时间在晚上11点以前、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学员仅占40.8%,不足一半,显示多数培训学员睡眠时间不够,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学员整体睡眠状况不如女学员(χ2=18.27,P<0.01)。

3体育活动

表5显示培训学员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类运动,其他项目有游泳、骑车、武术、健身器械、舞蹈、爬山等。每周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员仅占1/3(33.6%),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在活动项目和每周活动次数上存在着性别差异(χ12=22.17,P1<0.01;χ22=15.06,P2<0.01)。

4业余时间支配

表6表明,培训学员对业余时间的支配方式主要为“看电视或上网”、“做家务”、“辅导子女学习”、“社交活动”,“体育活动”和“学习”仅居第5位。在“做家务”、“社交活动”和“辅导子女学习”等时间支配上存在性别差异(χ2=19.27,P<0.01)。

5讨论

5.1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容乐观本调查显示,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多问题,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较高的吸烟率和饮酒率、缺乏睡眠、体育活动不足。长此以往会导致健康损害,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5.1.1饮食方面在一些学员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值得重视,如一日三餐无规律、营养失衡、不食早餐、高盐和高脂饮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按时进餐、坚持吃早餐、睡前不饱食、咀嚼充分、进餐不分心、有良好的进食环境、均衡饮食等。

5.1.2烟酒行为从烟酒行为层面分析,培训学员吸烟率高于国内人群的35.8%,男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男性15~65岁人群56.11%的吸烟率和城市男医生45.8%的吸烟率;女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女性专业技术人员2.23%和城市女医生1.3%的吸烟率。学员饮酒率亦同样高于国内人群21.0%的饮酒率,尤其女学员明显高于国内女性4.5%的饮酒率。酒精使用被认为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应对方式,烟草和酒精合在一起比单独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大。学员对吸烟、饮酒相关的健康和社会负担问题应有足够的认识,预防或减少吸烟、饮酒及相关健康问题的发生。

5.1.3睡眠状况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需要睡眠7~9个小时。从睡眠状况维度分析,多数学员睡眠时间不够,可能与工作、生活等压力较大、社会交往多、值班熬夜较常见有关。因此,培训学员应改变不良的睡眠行为,合理安排休闲、医疗以及其他工作,尽可能提高睡眠质量。

5.1.4体育活动从体育活动情况而言,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的作用被多数培训学员所认识,多数能因地适宜参加体育活动,学员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均首选“强身健体”。但是真正能做到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并不多,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除了受场地、条件、体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时间”、“不能坚持”和“忙于作”、“忙于应酬”为主要原因。学员应重视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5.1.5业余时间支配就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看,在卫生人员数量少、学历和职称偏低、待遇较低、整体医疗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生活环境不理想的条件下,广大培训学员在基层为患者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但在知识更新、专业技能提高、继续教育、学历职称晋升等自身发展方面积极性不高。

5.2对医学教育的启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担负着向城乡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一体化服务的重要职能。全科医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不容忽视。全科医生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心身及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和周围人群。客观存在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复杂性、未知性和易变性,使得改善全科医生的生活方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既有医学教育层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层面和个体应对层面的因素,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努力改善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5.2.1院校医学教育

大学是大学生形成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临床见习实习等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不断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行为医学等教育作为医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医学生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医学生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获得系统全面的与终生健康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医学生毕业后具有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5.2.2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从社会应对层面来看,有关部门应全面了解全科医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现状,进一步加强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尽量多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种适宜的休闲、娱乐保健、健身设施。以宣传、教育、交流、示范、培训等形式,指导存在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的全科医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主动矫正,促使广大全科医生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们群众。

5.2.3自我健康教育从个人层面来看,全科医生要加强自我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对自身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处理好工作、生活与健康的辩证关系,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应特别注意改进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的体育活动,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健康损害,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做好各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6结论

医学培训教学第2篇

关键词: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皮肤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85-02

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培训结束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书,可注册成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对于提高基层全科医生整体素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皮肤疾病种类多,患者多,是全科医师培训的基本学科之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常年承担全科医师培训任务。下面浅谈一下我们对于转岗培训的教学经验。

一、明确培训目标及其定位

转岗培训医师均为来自基层的年轻医生,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均较薄弱,且每个科的转岗时间短。培训要求就必须与规培医师、本科实习生不同,力求实际而实用,让转岗医师可以现学现用[1]。具体而言,培训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掌握皮肤科最常见疾病的诊疗包括急性荨麻疹、接触性皮炎、湿疹、带状疱疹、丹毒、轻型药疹六种多发皮肤病;二是熟悉皮肤科常见疾病的分类、诊断及基本的处理原则,如过敏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正确推荐患者到相应的专科进一步治疗;三是了解皮肤科急危重症的紧急处理方法,为转诊争取时间,如急性荨麻疹伴喉头水肿、重症药疹。

二、制定培训计划

皮肤科的转岗培训仅1~2月,在短期内要达到培训目的必须有完善的培训计划,并形成书面的制度,专人负责执行。我科从入科教育、临床培训到出科考核均制定了配套的培训制度。

1.入科教育。基层年轻医生对综合医院的管理条例不熟悉,新的转岗医师到岗后由住院总医师统一进行入科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并了解培训期间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病例书写规范、核心制度、考勤制度及请假制度等。良好的入科教育等同于良好的开头,让转岗医师意识到科室对他们的重视,也增强了他们的自律性。

2.带教老师实行导师制。我科实行“1+1”的培训模式,即一个老师带一个转岗医师[2],由每组的责任医师担任,每个转岗医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管理2~3张床位。带教老师带领转岗医师收治新病人,指导他们如何询问病史、专科查体、初步诊断、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开具医嘱以及修改病历,每一步力求养成规范的诊疗习惯。

3.临床知识培训。转岗医师的基础知识掌握尚不扎实,制约了其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提高其基础知识,增强临床能力呢?第一,以五年制本科教材《皮肤性病学》为基本学习资料,重点要求掌握六大常见皮肤病的基础知识,其次熟悉皮肤科总论内容、基本操作,最后了解其他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原则,让转岗医师的学习主次分明。第二,收治新病人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转岗医师学会如何描述皮疹,总结临床表现的特点,及主动分析该疾病可能的分类,进而做出初步诊断并完成病历的书写,要求老师务必讲解治疗原则,并就具体用药进行分析,让转岗医师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每个新病例争取能吃透掌握,培养其分析、判断的临床思考能力。同时新病人尽量选择要求掌握的六大病例,使教学能够真正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分配病房、门诊的学习实践。病房、门诊各两周至一月,病房做相对系统、规范的培训,门诊病人多,可学习更多种类的常见皮肤疾病。这样转岗医师能在短时间内丰富临床知识。第三,参加科里每周一次的小讲座。由住院总医师拟定出相对基础的专题讲座,涉及基本皮疹的认识、皮肤科常用药物、常见皮肤科急诊的处理、基本操作的规范等,由科里的老师轮流举行讲座。第四,参加科里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锻炼转岗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习专家教授严谨求实的风格。

4.操作技能培训。全科医师主要服务于社区,学习内容要求具有普遍性、可操作性,因此操作技能的培训也十分必要[3]。要求掌握的操作包括换药、封包、皮损内注射、局部封闭、切开引流,这些操作简单实用,在社区医院也可开展。每个转岗医师都要把每项操作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出科时选取其中两项进行考核。我科同时开展了皮肤外科和激光美容,转岗医师可以参观手术及激光操作,了解基本的皮肤肿瘤手术治疗规范、术后随访要求、激光美容的适应症、激光美容的护理要求等,让他们对皮肤肿瘤、激光美容有正确的认识,在以后的基层工作中能够正确引导普通大众。

5.医德医风教育。医师的培养既要有技术上的指导,更要兼顾医德医风的教育。带教老师不仅要在临床知识上“传道授业解惑”,也要让转岗医师感受到优秀的医学人文知识的熏陶。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自身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爱护病人,爱岗敬业。要求转岗医师意识到看病不止是在“看疾病”,更重要的是在“看人”,学会角色互换,积极有效地与患者沟通交流。在整个诊疗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体现出服务意识、人文关怀。

6.出科考核。培训结束前,由教学助理出题,包括基本理论知识问卷、大病例2份以及操作技能考核。考核资料留档,考核合格者方能出科进入下一科室培训。做到有始有终,保证整个转岗培训的质量[4]。

三、转诊关系的建立

全科医师的作用,不仅是在基层对常见疾病做出第一时间的诊治,同时能起到基层医院和综合医院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患者选择正确的专科进一步诊疗,节省患者求医问药的时间和精力。我科作为培训基地,不仅提供短期学习机会,更希望保持长期合作,成为基层医师的后盾。因此,在培训结束时,我科会给转岗医师留下带教老师及科室的通讯录,为他们转诊患者提供便利,患者在我科治疗结束后需要随访时可再回到社区随访。这种新模式的建立可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大众,也是我国未来医疗发展的趋势,值得进一步探索。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是培养合格的基层医师及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加强基层医疗安全的重大举措,对保障全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培训科室应拟定切实合理的培训目标,严格执行培训计划,使得转岗培训落到实处,长期有效运转,真正为基层输送优秀的全科医师。

参考文献:

[1]张学思,刘其礼,张少华,等.以需求为导向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4(31):3599-3601.

[2]董靖竹,张东华,周佳.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指导教师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2013,(6):59-60.

[3]李春芳,李雪兰.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妇产科带教的实践及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1):108-110.

医学培训教学第3篇

一、加强新卫生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教育。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医院和新调入的人员,加强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坚持对住院医师进行在职培训,加强“三基”训练,注重专家的临床督导,并每年组织一次住院医师的“三基”考核,增强业务学习意识,规范病历书写,提高病历质量以及多次进行全院性的医疗技术操作讲座,从而带动了医疗、教学等工作,使医院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科教处组织的学术讲座均为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年有15~20项,参加约有3000人次,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有利于医院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好医生远程医学教育,使卫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掌握学习进度,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从根本上解决因工作忙而不能接受现场培训的问题。

四、我院实施院、科两级管理,由一名副院长负责,由科教处负责具体工作,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由各科室指定一名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员。科教处制订相关的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实行规范化管理,以评价各科室培训工作。各科室每月培训2~3次,每月全院培训约有900~1000人次。通过每月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报表,充分体现出这种管理办法的可行性。

医学培训教学第4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循证医学教学培训情况,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参加培训的两批学员反馈的意见,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6.7%,绝大多数学员认为培训对他们的临床和科研有帮助,并有意愿在将来继续学习循证医学,以及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学员在培训后应用最多的循证医学知识是基本方法和技能(统计、检索、查新等)、相关数据库和医学资源的应用、评价相关文献和医疗方法、追踪后效评价。建议主要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循征医学,增加循征医学实践机会以及加强后续跟踪指导。结论:今后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实践机会,加强后续跟踪指导。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培养出来的临床医学生,尽管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川。

循证医学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的规范化模式,其核心是所有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必须建立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之上,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将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培训引人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希望能与传统的医学教学互补,通过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医学生适应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独立发现并解决临床问题,始终以全球最新、最佳的临床证据指导自己的实践,使他们在打牢“三基”的基础上,再添自主知识更新的“翅膀”,不断成长为创新型医学人才。

    培训在7月初学生进人通科实习、临床轮及科研课题时开始.分为三个阶段.时间约2年。第一阶段:约3个月,进行循证医学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培训。第二阶段:约9个月,进行循证医学相关课题的实践。第三阶段:约12个月,撰写论文。

    预期效果是:通过培训的学员具有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医院初步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利用该模式初步培养一批具有循证医学理念的科研人才储备队伍。

    为了解培训成效,总结培训经验,完善培训质量,我们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主要对循证医学的知晓度、运用循证医学的能力、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评价川。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现将反馈意见整理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南京市鼓楼医院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该培训选择在南京市鼓楼医院学习的七年制本硕连读医学生及三年制的临床医学硕士生、博士生,采取自愿报名、随机录取的方法,选择两批共60人进行循证医学教学培训,每批培训时间为两年,分别为2005至200年,2006至2008年。  

(二)方法

    为总结引人循证医学教学的经验和成效,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在培训班开课前发给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培训结束后在学员完成研究生论文答辩后收回。重点收集学员在培训前后对循证医学的认识、培训对临床、科研的帮助、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应用、对培训的意见反馈等情况,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两批问卷回收率为86.7%,学员绝大多数认为该培训对他们的临床和科研课题有帮助。

(一)学员个人基本情况

学员中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占46.2%,三年制硕士占46.2%,三年制博士占7.7%;培训开始时处于实习期间的占57.7%,处于临床轮训期间的占11.5%,处于课题研究期间的占10%。

(二)培训前对循证医学的认识

    培训前学员100%知道循证医学的存在,其中通过老师授课时提及知道的占53.8%,通过学校或医院的相关讲座或培训知道的占34.6%,通过查阅文献或资料时涉及知道的占23.1 %;培训前其所在院校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的占19.2%,接受过循证医学知识培训的占26.9%,自学过循证医学知识的占38.5%,在医学学习过程中有老师应用过循证医学教学的占61.5%。

(三)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认识

培训后100%的学员认为有必要将循证医学引人医学教育。经过培训,学员在临床实践方面得到的最大帮助在于指导医疗(88.5% ),在课题研究方面得到的最大帮助在于数据分析(72% )。学员认为比较恰当的培训时机为课题研究阶段和临床课程阶段(均为46.2% )(表1)。

(四)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应用

    通过培训,61.5%的学员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过循证医学知识,72.0%的学员在课题研究中应用过循证医学知识;76.9%的学员认为该培训对其毕业课题有帮助。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多的循证医学内容依次为基本方法和技能(如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查新等)(72% )、循证医学相关数据和医学资源的应用(64%);在课题研究中应用较多的循证医学内容依次为评价相关文献和医疗方法、追踪后效评价(64% )、循证医学相关数据和医学资源的应用(60% )。在毕业课题中应用循证医学较多的阶段为综述及论文撰写阶段(69.6%)和实验室或临床研究阶段(47.8% ) 。

    所有学员均有意愿在将来继续学习循证医学,96.2%的学员愿意在将来进行循证医学研究、推广以及教学工作。

(五)反馈意见

    学员对培训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满意率均在50%以上,不满意率较高的有社会实践安排(42.3 % )、实践课程设置(34.6% )、师资队伍建设( 26.9% )(表2)。

对培训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42.3%的学员认为其毕业课题中能应用循证医学的科研项目太少,34.6%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不够全面.15.4%的学员认为培训与科研、工作之间会出现矛盾如时间安排冲突等,7.7%的学员认为师资队伍不够强。

    学员的建议有以下方面:①针对不同阶段的学员规划不同的培训重点;②一些基本理论已经学习过,希望减少理论课程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分组实践教学;③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循征医学,增加循征医学实践机会;④在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阶段最好能有老师的跟踪指导。

三、讨论

    循证医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政府的卫生决策和医学教育,指导医师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在医学教学阶段即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研方法,当他们进人临床学习后才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应用于医疗实践。这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医学人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培训试图建立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培训与临床学习相结合。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学员在培训后应用最多的是基本方法和技能(统计、检索、查新等)、相关数据库和医学资源的应用、评价相关文献和医疗方法、追踪后效评价,说明这些内容是培训的优势,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未来培训应保持优势并不断完善。

    由于医院的临床医师精通循证医学应用的人员不多,能够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的医师更少,培训的师资队伍一部分是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聘请,一部分是从医院中招聘,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员对目前的实践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安排不太满意,原因可能在于医院能指导循证医学实践的老师较少,主要集中在泌尿外科、普外科、心脏内科、血液内科、妇产科等科室,导致选其他专业的学员得到的实践指导较少。同时临床医师平时工作较忙,不能对学员的实践作耐心细致的辅导。

医学培训教学第5篇

【关键词】医科院校 青年教师 微格教学 培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79-02

医学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医药卫生人才。因此,提高医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建立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医学教师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显得非常有必要。

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医科院校,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师职业培养,微格教学培训方法为医学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提升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青年教师从学科专家成长为教学专家。

一、微格教学简述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形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是一种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来培训教师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德瓦埃.特.爱伦博士(W.Allen)等人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微小”的教学片段,利用摄录像设备实录受培训者的教学行为并分析评价,使其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了一门微格教学课程。W.Allen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

微格教学培训时,一般让参加培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导师的理论指导下,对一小组学生进行10-15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并当场将实况摄录下来。然后在指导教师引导下,组织小组成员一起反复观看录制成的视听材料,同时进行讨论和评议,最后由导师进行小结。这样依次让所有学生轮流进行多次微格教学,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有所提高,从而也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20世纪70年代末,微格教学已逐步被一些国家作为培训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采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这种教学方法,1987―1990年,北京地区一些师范院校在与日本合作的“中日教育工程”中进一步开发了这一课程。1988年10月至1989年3月,北京教育学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开展了微格教学效果的对比实验研究。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用微格教学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的效果。类似的实验在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学校都进行过,多数的结果都表明微格教学的培训方法效果显著。

二、微格教学培训方法在Y高校的应用

(一)应用背景。Y高校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地方医学院校之一,经过80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注重基本要求加特色教育、注重研究和应用相结合、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全面发展,应用型见长”为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大批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奉献精神兼备的优秀人才。

学校近年来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等人才发展重大决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升。目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21.2%,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68%,其中35岁以下专任教师76人。

经过多年建设,Y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但是一方面,Y高校很多青年教师都是来自医学、工学、理学专业,没有接受师范院校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偏重学科知识培训,轻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培训,所以很多基本的教学技能都有待提高。据学校教学督导组反映,部分青年教师上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讲课只能照着PPT读课件,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用语随意、语速快、层次不明、讲述难分主次等。作为医学院校的老师,本身承担着多重角色,他既是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又是临床一线的工作者,也是科研一线的工作者,教学、医疗、科研压力越来越大,不仅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怎样利用有效的时间让Y高校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化的老师的确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所以,积极探索Y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模式,建立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医学教师培训体系,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就微格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就医学院校而言,微格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数据库显示,关于微格教学在卫生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护理研究和预防医学方面,针对一线医学高校教师的培训研究还是个空缺。Y高校青年教师多非师范院校毕业,入校后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主要靠老师在自己教学过程摸索前进,这样所需周期时间长,效果也不理想,将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结合以上研究:(l)Y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2)对医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调查仍比较少,未见对医学教师能力发展研究和实践方面的研究。(3)研究出一套新的针对医学院校的教师的可具体描述、可示范、可供青年教师训练的技能模式很有必要。

(二)应用情况。针对调研、分析得出的结论,Y高校决定依托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及教师发展中心,制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在教师发展科的统一规划下结合实际建立微格教学的培训模式。

1.微格教室配备。为了促进教师培训,Y高校专门在教师发展科下配置两间微格教室,相比于传统微格教室,Y高校配置的微格教室支持基于网络环境的微格教学系统。微格教室配备多媒体讲台、电脑、监控摄像机、电子白板、语音对讲系统等,主控室配备监控显示屏、监控服务器、数据备份服务器、流媒体点播服务器、语音对讲系统等。

2.微格培训管理系统配备。微格培训管理系统包括监控系统、教室管理系统、视频分类系统、网络直播及点播系统、网络评价系统及跟踪学习系统。微格教学依赖反复多次反馈及校正操练,基于网络环境的微格教学系统可以有效储存、整理和查询微格教学内容,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开放性和共享性。

3.基本微格教学形式。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录播系统把每一位受培训者的讲课过程记录下来,之后根据现场资料进行多次反复的小组讨论及自评,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培训以理论学习配合微格教学实践为主,每10个学时为一阶段,一阶段培训结束后,由专家组对受训者进行评定、反馈,结合评定结果制订进一步培训计划,从而达到逐步提高的目标。

4.微格教学流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1)培训受训者。微格教学是将教学内容分隔成若干个微小的教学片段,将教学技能细分,借助录播系统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在严格控制时间和学习规模的情况下,重点培训受训者一到两个专门的教学技能的教学培训形式,在培训前必须对受训者进行微格教学的专门培训。(2)课前准备工作。微格教学培训前,应带领受训者清楚了解本次教学培训内容所对应的教学技能是什么,以及该教学技能的作用及典型事例运用,明确此次培训的训练目标。(3)多次反馈及校正操练。评价反馈是微格教学中最重要环节。需要结合自我反馈、小组集体反馈及网络评价系统进行多次反复反馈,并针对反馈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正操练,以利于受训者进一步改进、提高。

三、微格教学应用实践的反思

微格教学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可控的实验系统,其将复杂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能进行科学分类,然后逐一对每类教学技能单项单独进行训练。在按规定的教学目标下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实践的同时,利用视听技术手段进行实况记录,随后重播实况,使试教者和评议者都能更客观地评价试教者的教学行为。微格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可以使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得到具体的贯彻和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对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此需要: (l)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由于采用微型课堂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所用时间短,只集中训练一两个教学技能,有利于使受训者明确学习目的,便于把精力集中放在重点上。(2)信息反馈直观、形象、及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受训者的行为进行记录,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可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3)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微格教学坚持以受训者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完善微格教学流程。微格教学的实施应包括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训练目标、观摩示范、分析与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等步骤。

总之,应根据医学院校现有的青年教师队伍特点,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分析,结合医学院校的特殊性、老师的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制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构建适合医科院校实际的微格教学培训体系,建立以提高教学技能为中心的微格教学培训模式,从而逐步转变青年教师理念,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立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医学教师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鹏,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2]汪振海,张东慧.微格教学法在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0(3)

[3]巩小军.应用微格教学法提高护理实践教学质量[J].医学信息学,2010(12)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微格教学在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培训中的应用研究”(2015JGB189)

医学培训教学第6篇

【关键词】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61-02

长期以来,我国无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未经二级学科培养,就直接分配到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以后的能力和水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医院的条件,严重影响了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地方恢复了住院培训的试点工作。经10余年的实践,一套较为完整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制度和模式已经得到了确定和完善。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在某些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临床对适应超声医学影像需要的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适应临床的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在开展,以往的超声医学教学方式是否能够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探讨的热点问题。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目的:通过3年在有资质的培训基地(三甲医院)进行正规化培训,要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思维,了解医学影像学范围内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接触大量的临床病例,包括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打下扎实的诊断基础。主要采取在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整个过程着重强调了医师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尤其是知识全面性的培养。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超声医学以往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上级医师对典型病例进行临床示教。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导学式、多媒体以及PCAS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也较少。动手能力训练较少,对医师的考核重知识而不重能力,实习医师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可供实习医师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一些关于介绍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

基于以上问题,首先,超声医学专业要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采用系统高效满负荷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6个月)安排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安排非指定科室,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延长在内、外科的轮转时间。第二阶段(7~21个月),在影像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第三阶段(22~33个月),住院医师在选定的执业方向的相关专业组内进行培训。主要分为医学影像诊断、超声和核医学三个执业方向。这种培养模式不再局限于医师的专业限制,注重各专业结合,全面扩展医师其他各相关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拓展医师临床思维。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在教学中也应配合医师的轮转时间,调整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医师的学习效率,在本科室轮转期间,尽量让轮转医师多接触临床病例,多进行临床实践操作,让其应用之前在临床科室轮转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全面的诊断思维模式[3]。笔者科室专门指派多名超声专业上级医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轮转医师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轮转医师每天需完成一定多数量的病例操作及诊断,并整理典型病例,随时可以进行病例讨论,训练诊断思维。在第三阶段培训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接诊病例-实践操作-结合临床-思考诊断-提出问题-解疑答惑-总结经验”的思维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系统的无缝衔接。

在规培期间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开展教学

医学培训教学第7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教育培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公立医院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和全部工作及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医院科学发展的需要。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通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加快和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向、深化改革,确保医疗安全、医疗质量,解决医院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方式,本课题研究三: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是实现“推动医院科学发展”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一、加强公立医院党支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作用

(一)加强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提升党员思想教育培训质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探索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学校领导和医院党政领导非常重视该项工作,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及研究也非常多,重视强化按需施训,突出培训针对性、计划性;强化学以致用,体现培训的实效性;强化培训能力,保障培训计划的实施与落实。医院各党支部为狠抓落实,通过制定党员及干部学习和培训计划,落实学习单元,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支部书记理论培训班。我院各党支部严格按照学校的意图和医院党委的要求,认真组织支部党员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专题报告会。通过参观学习等多种教育活动,并组织认真学习党的十以来提出的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队伍建设,纯洁党的组织、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两个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写心得、唱红歌、主题演讲等活动,让支部范围内的党员干部职工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以来的中央精神,特别是着力领会党的十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及中南大学的改革发展方针和医院发展的定位,领会其精神和实质,使其精神和实质入脑、入心、入行,推动支部党建工作,为公立医院的深化改革起推动作用、引领作用、率先作用。

(二)坚持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切点,增强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自觉性。为加强支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统一党员干部思想、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政策观念、理论思维能力,且结合医院工作三班倒的工作特点与性质,为使医院各支部的全体党员干部都能参加教育培训,党支部严格按照干部培训工作的计划和要求,科学安排培训教育时间,对因工作时间冲突不能及时参加培训的,采取由多个支部集中培训教育和补课的形式,把学习教育培训形成程序化、制度化,在培训时严格签到和实施点名制度,对不请假的实施追责制,查明原因,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培训党员干部,缺席的必须要补课,不留死角,使支部党员干部对参加教育培训的意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增强自觉性和纪律性。

(三)坚持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增强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的组织性。我院党委把落实医院各支部教育培训制度是做好医院党建工作、深化医院改革、推动医院发展的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抓到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医疗质量、服务患者、争创国家一流”的研究型医院的工作理念,且以改革创新发展为动力,要求各党支部突出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落实,是实现医院发展目标的关键。

二、加强组织领导、增强教育培训的质量性

(一)增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的计划性,着力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医院党支部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艰巨性工作,必须做到常抓不懈。在实现中国两个梦的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一项根本性、战略性的工作与任务。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常态化工作、基础性工作。我院各党支部要围绕医院党建的中心工作,坚持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点、为出发点,突出教育培训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有针对性和有计划地安排好党员干部以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与深化学习、坚持以医德医风和行风建设教育为培训重点。

(二)完善党员干部培训的约束和激励机制。①针对培训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以针对医院各党支部工作情况实际,且紧密结合医务人员实际工作需要,以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党员干部对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设置合理的教育培训内容。②明确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要以新时期党的十以来精神和的讲话精神为动力,切实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以深化党员干部率先性、先进性、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的需求为目标。③把党员教育培训与党员干部和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着重于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同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岗位、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需求特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突出实效性,不断增强与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带着问题和出发点抓培训。

(三)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提升党员干部学习的兴趣。最近两年我院各党支部年轻党员比例基数比较大,且大型公立医院年轻的医务人员文化知识、学历都比较高,要提升这些年轻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的效果,各党支部在开展教育培训方面的内容就要更充实、严谨,组织的形式要多样化,授课的准备要细致、要专行、要大众化,授课水平要具有一流的水平,能感染人。

三、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是推动医院科学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医院各党支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深化医院改

革的需要。当前公立医院的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攻坚阶段,也是党和政府的新要求。公立医院院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解决公立医院的逐利性问题及当今群众看病难与看病贵的问题,使人们、社会、党和政府达到基本放心与满意。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就是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树立为社会、为病人敢于担当的思想,也就是要坚持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新观念。

(二)加强医院各党支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推动医院科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和深化我国改革的理论指导,也是推动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强公立医院党支部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是进一步深化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有效方法,从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层面来讲,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党员干部明确院情、懂得院情,医院的一切公共利益只有发展了,医院员工才能较好地提升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

医学培训教学第8篇

在欧美的许多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包括学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体系,即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某一医学专业领域足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使其达到从事某一临床专科实践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缺乏必要的职业前培训,医学生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充分的规划,而就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马上面临着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在一些基层医院,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马上就得独挡一面,这必然会有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完全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马上面临的将是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医患关系问题以及其他的很多社会问题,从实习医生到医生转换时间过快过短会给刚毕业的医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实习期间,医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身份,不需要做出任何的诊疗决定,平常也只是写写病历和病程记录,完成实际的临床操作机会也很少,因此毕业后立即从事医疗工作,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1.2 在实习期间,医学生的职业并没有定,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到各科看一看,对自己真正从事的专科并没有重点学习,所以毕业后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实际上知之甚少。这样的医生在基层,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特别是手术等工作无疑将把患者置于危险的境地,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专科医生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明显的不足再进行临床进修,虽然对后续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而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一个医科大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不论是否被用人单位接受,是否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都应当在一定规模的医科大学继续2年左右的职业前培训,再继续从事相应的临床工作。用人单位虽然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将来的收获是更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可用和可信度高的,必然会减少用人单位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1.3 实习期间,虽然与患者也时有交流,但是真正的医患沟通还是由老师在进行,因此实际上刚毕业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等也是很不足的。无论在哪种医疗模式和背景下,医患沟通永远都是重要的,对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疑虑,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保护医生自己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我国长期以来包分配的方式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远期规划。尤其在简短的实习期间,学生只能选学一些专业,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各个专业,也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专业是什么,在将来的工作选择中大多比较茫然和被动,这对将来的职业兴趣的建立就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全面而又有重要的职业前学习中,医学生们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 解决的措施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我国的本科医学生实行正规的职前培训,这对完善我国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形式可以采取讲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等。我们觉得这几种方式结合可以进行,而且最好在正规的医科大学进行。

2.1 对刚毕业的职业前培训应当包括一系列的讲座,这些讲座包括临床思维、理论、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等,从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理论和职业道德水平。虽然在本科学习中也接触了不少的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指导,以往的学习往往显得空洞而不易强化,在职业前的讲座却可以紧密结合我们的临床工作,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牢记在心。而良好的医德医风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2.2 全科医生培训适用于所有刚毕业的医学生。医学知识需要融会贯通各专业,虽然目前在许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全科医生培训,但普及率并不高,很不利于将来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而各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全科医生课程的更少,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开展职业前全科医生培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职前培训中,在全科医生培养基础上进行的专科培养也有重要性。很多基层医院专科技术落后或设置不全,工作后根本无法提高专科技术。在我国北京等地区意识到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并出台了《北京地区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住院医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使专科培训走上了正规化,但那只是在少数地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科培训基地,如果在医科大学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基础上的专科培训必能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专科人才。

2.4 完善职业前培训的考核制度。在规范化的医师职业培养过程中,了解培养成绩的方式就是考试,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当适合每一位毕业生,经过规范化的职前培训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应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只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是不够的,目前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着重于理论考试,对医德医风和操作技能却无从考核,因此凡参加医科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来对职前医师进行全方位的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