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产养殖自动化

水产养殖自动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1 17:41:58

水产养殖自动化

水产养殖自动化第1篇

关键词:健康养殖理念;发展对策;水产

一、水产健康养殖理念

(一)水产健康养殖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199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颁布了《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健康养殖以制度条例的形式首次出现。我国在2003年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对健康养殖作出详细的规定;2013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对水产健康养殖理念要大力推广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近年来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健康养殖正在发展阶段。

(二)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

水产健康养殖是以现代生物学、水产养殖等理论为基础,以生物和工程技术为先导,通过优质高效的饵料,清洁高效的环境,合理的养殖模式,病害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等技术措施生产出清洁、优质的产品。广义的是指整个养殖系统和养殖行为、过程符合养殖生物自身的生物生长规律,获得产品经济利益较高,更重要的是养殖期间人为可控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良性循环,负面效应低。通常情况下,水产健康养殖注重的是广义水产健康养殖。

(三)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的意义

我国具有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80%左右,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模式出现弊端,要解决问题,就要在健康养殖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二、水产健康养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条件差

养殖水域环境恶化,养殖设施陈旧,不符合健康养殖要求。池塘淤泥淤积较多,各种有害物质、病菌大量累积,质量安全隐患增多,造成鱼类养殖产量低下,经济效益受到损失。

(二)水体污染严重

生活污水、工业污染、农药残留给养殖水体带来的污染,不合理的养殖密度,养殖营养物的外排,水生动植物残骸,化学药物的使用等造成的水体自身污染等。

(三)鱼种质量低下

养殖鱼种普遍存在外调现象,鱼种经过长途运输,受伤严重;还有外调鱼种不进行检验检疫,容易把其他地方的病菌带入,传染疫病;水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种质受到严重损害,造成种质紊乱。

(四)饲料的使用不符合养殖要求

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鲜活生饲料,易腐烂,鱼类易感染有害致病菌。加之饲料市场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饲料的质量难以控制,有的养殖户经验不足,对饲料的质量难以判断。

(五)滥用鱼药和使用禁用鱼药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户只考虑眼前利益,不注重鱼病预防,鱼病发生后才采取治疗措施,人为加大了治疗难度,在治疗过程中又偏爱于高效易残留药物,使养殖鱼类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不得不在治疗过程中加大用药量。

(六)水产健康养殖理念薄弱

无公害水产养殖和设施渔业养殖难以普及,势必影响水产品质量,也不利于推进水产健康养殖。部分经营者注重短期利益而无视长期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理念薄弱。

三、水产健康养殖的发展对策

(一)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养殖条件

引导企业和养殖户对现有淤积严重,老化坍塌的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配套水、电、路和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等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好养殖水体,使之免受农药残留的污染。科学的使用化学药物,减少水体自身污染。

(二)选择优化的养殖模式,投放健康的鱼种

优化的养殖模式包括合理的品种搭配,合理的养殖密度、合理的产量、合理的养殖周期。健康的鱼种要求生长性能好,抗逆抗病能力强,不带致病菌,无药物残留。国内异地引进的鱼种,应当先到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检疫手续,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引进。进口鱼种的质量,应当达到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

(三)严把饲料质量关,科学使用化学药物

水产健康养殖所使用的饲料要营养均衡,配合饲料的使用要符合国家行业质量标准,生产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要求,有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以及质量检验合格证等。水产健康养殖中的药物尽量使用针对性强的鱼药,并严格执行休药期的规定,禁止药物的滥用现象发生。

(四)宣传水产健康养殖理念

宣传贯彻国家和政府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的政策,把农业部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精神贯彻落实。鼓励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合作社改变生产观念,改善生产环境,改造生产设施,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以及开展设施渔业养殖。

(五)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科学监管养殖生产

加强养殖水体、鱼种、饲料、用药的监管,建立养殖台账制度,严格按照水产健康养殖标准进行监管。建立健全各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做好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工作。

(六)加强科技队伍自身建设,推动水产健康养殖

加强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学习,更新科技队伍的知识层次。组建集技术推广与管理于一身、能切实发挥作用的综合型健康生态养殖管理队伍。及时向养殖户提供最新的水产健康养殖信息,指导他们进行生产。

四、水产健康养殖实例

以上水产健康养殖发展对策已在水产养殖业发展中得到运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八达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2015年在黄果树电站库区实施的中央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为例:罗非鱼养殖基地始建于2010年,经过几年的生产,存在网箱安全生产用电隐患较大、养殖生产自动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大等问题。2015年实施中央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扩建380V输电线路2600m,架设220V输电线路4500m,配备400口网箱(12000m2)全自动微孔增氧设施,配置网箱自动投饵机300台,开展标准化网箱健康养殖技术培训两期100人次。配备自动化微孔增氧设施后,能确保养殖网箱区域内的溶氧,提高罗非鱼的机体抗病力、饵料转化利用率和生长速度;配置自动投饵机后,既减轻了人工投料的劳动强度,也保障了投饵的均衡性,在增加饵料转化利用率的同时也有效减少了饵料的散失,降低了饵料系数。2015年由文山州农业局组织相关专家组实地验收,网箱以养殖1000t商品罗非鱼计算,鱼病病害损失降低4%,可新增罗非鱼产量40t;饵料系数降低0.1,可减少饲料投入成本70万元,项目新增纯收益11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示范的辐射作用逐步带动库区群众发展罗非鱼标准化网箱健康养殖,增加库区群众就业机会和收入;通过开展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宜电站库区网箱养殖的罗非鱼品种,探索和积累库区标准化罗非鱼网箱健康养殖的技术及经验,带动罗非鱼标准化健康养殖的发展。该项目对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意义重大,并有利于库区鱼类资源的保护,丰富南利河流域鱼类种质资源和生物资源多样性。鱼类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功能转化,鱼类将营养物质转化成水产品,通过人们的养殖或捕捞行为将营养物质以水产品的形式带出库区水域,减轻水体氮磷营养污染,最终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实施健康养殖示范对提高罗非鱼的机体抗病力、减少库区水体的污染以及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水产健康养殖应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因为它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并重,提倡保护环境,实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产业化工程,为渔业养殖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找到了突破口。

参考文献:

[1]丁晓明.对水产健康养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3):1-5.

水产养殖自动化第2篇

水产养殖环境是水产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场所。水产养殖生态系统通过水域中的生物和生物(水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构成相对稳定的统一体。环境通过与水生生物的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优良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经济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3]。水产养殖必须要有优良的水体环境作为基础,而养殖水体的水源主要来自天然水体,即海洋、河流和湖泊等,故养殖水体环境的污染首先来自于外源性的污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天然水体因遭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环境质量有所下降,这给水产养殖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据国家环境保护部《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4]的数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环境形势日趋严峻,饮用水源和地表水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生态压力较大。对于水产养殖水体而言,其所受的外源性污染主要是植物性营养元素氮、磷和耗氧有机物的污染。这些外源污染源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和磷、氮等,进入养殖水体后在微生物的生化降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释放出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造成水体缺氧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养殖生物发生病害和死亡,给养殖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外源性污染中还包括来自于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中的重金属、农药和除草剂等,它们或为持久性污染物,或为环境激素类物质,污染效应严重,不仅可直接引起养殖生物中毒死亡,而且可在水产品中蓄积残留,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并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相关的研究显示,水体环境或水源受此类物质的污染已相当严重。王宁等[5]调查了吉林松花湖区及其上游入湖河流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发现水体受汞污染严重,水体中林蛙体内的甲基汞呈富集状态,较未污染河流中的林蛙体内高出2~29倍;李敏学等[6]对第二松花江水体中多氯联苯(PCBs)进行了检测,检出率达31.5%,平均含量为0.013μg/kg;底泥检出率为100%,平均含量达0.12~1.05μg/kg;鱼体中检出率为100%,含量达6.4~214μg/kg;管玉峰等[7]在珠江8个入海口检测了96个水样中的多溴联苯醚(PBDEs)的残留状况,水体中PBDEs的质量浓度为0.344~68.0ng/L;黄卫国等[8]对烟台四十里湾和套子湾以及青岛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的壬/辛基酚(NP/OP)、壬/辛基酚单聚氧乙烯醚(NPlEO/OPlEO)以及双酚A(BPA)的浓度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NP和NP1EO是最主要的污染物,河口和港口是海湾中污染物浓度最高的区域。

2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影响

水产养殖是中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来源,而且对改善农村经济结构,解决农民就业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养殖业者对高产高效益的追求,中国的水产养殖朝着高密度、集约化、规模化和名优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高生物负载量和高投入量的养殖模式。在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下,养殖密度超过了水体容量,大量的残剩饵料、肥料和生物代谢产物累积,使得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富养化显著,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日益严重[9,10]。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是指由于水产养殖活动的自身因素导致养殖水体环境及周边邻近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正常水平,导致水体的生态功能受到影响的水体状况。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主要来源于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水产苗种、渔用肥料、饲料、渔用药物及环境改良剂等)及由此所产出的固液态废弃物(残饵、动物粪便和排泄物以及固态物质的溶出成分等)。除此之外,养殖过程中所形成的底部沉积物也是自身污染来源的一部分。2.1水产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污染2.1.1水产苗种水产苗种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生产优质、健康水产品的保障。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并实施了《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苗种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具体要求。但这并不能完全排除在养殖过程中使用不良苗种,即近亲繁殖的苗种、健康不佳的苗种和带病染毒的苗种。这些苗种存在先天不足、体质弱、适应能力差、生长速度慢、抗逆性差、易受病害侵袭和死亡率高等问题。有些甚至携带疫病病毒或致病菌,传染性强,易引起爆发性鱼病的发生或本身残留有化学药物等。不良苗种在养殖过程中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加剧了渔药等的应用,间接引起养殖生态环境的失衡,造成养殖自身的污染。2.1.2水产肥料和饲料无论是海水养殖还是淡水养殖,水产养殖品种几乎都是异养生物(水生植物除外),其生长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摄入营养,以维持其生命活动。除了少数养殖品种(滤食性鱼类、贝类等)可利用水体环境中的天然饵料外,其他品种必须靠人工投饵来获取能量和蛋白质。因此水产肥料和饲料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必需品。水产肥料包括无机化肥(氮肥、磷肥等)、有机肥(动物粪肥、植物废弃物)和融无机肥、有机肥及微生物菌剂于一体的高效复合肥,其主要为水体提供适度的氮磷营养,促进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生长,维持一定的透明度,为水体环境提供溶解氧,同时为滤食性生物提供天然饵料。养殖者过量的肥料使用,会使水体中氮、磷含量剧增,浮游生物量增加迅速,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养殖水体蓝藻泛滥[11],在淡水中形成“水华”、在海水中形成“赤潮”。由于集约化水产养殖采取高密度的放养模式,大量投喂外源性饲料,大量残饵所含的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悬浮性颗粒、耗氧有机物等成为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来源,导致养殖水体的污染日趋严重[12]。研究资料表明,池塘系统中饵料氮素仅13.9%转化为养殖产品,另有13.4%沉积于底泥,水体及损失部分占72.7%;输入磷素约25.4%转化为养殖产品,28.9%沉积于底泥,45.7%汇集于水体[13];Penczak等[14]研究了淡水网箱养殖虹鳟对饲料的食用情况,发现投喂的干饲料有30%残剩于网箱中;Braaten等[15]在利用网箱海水养殖鲑鱼时研究了投饵后网箱中的残饵量,发现残饵量高达20%。2.1.3渔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渔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是养殖过程中用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害,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和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所使用的外源性投入品。现阶段我国使用的这类制品主要包括:用于防治病害的清塘除杂剂、消毒杀菌剂、杀真菌剂、杀寄生虫剂、杀藻除苔剂、疫苗以及用于改良环境的增氧剂、解毒剂、底质改良剂和微生态制剂等。其大部分主要是化学制品,包括农药、除草剂、抗生素、氧化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和吸附剂等,仅小部分为微生物制剂。在当前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因养殖周期长,养殖水质呈半污染状态,且经过夏季高温,容易发生病害,故从苗种入水到商品出水销售,经常会使用渔药和环境改良剂。如正确合理地使用一般不会对养殖环境和水产品造成危害,但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养殖业者往往会不科学地使用渔药甚至使用违禁药物,从而对养殖水体产生严重的危害。相关研究表明仅20%~30%投加的抗生素被养殖鱼类吸收,而大部分进入了水体环境中[16]。梁惜梅等[17]的研究表明,在珠江口典型水产养殖区的水体中检出两类三种(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四环素)抗生素的残留,平均质量浓度在7.63~59.00ng/L,且养殖时间越长,抗生素的总量越高,显示出抗生素的累积效应;另据研究报导,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中用于清除丝状藻类(青苔)、大型草类及有害藻类的扑草净[18],其在水体中的半衰期长达1~3个月[19],过度使用势必会污染水环境,并危害栖息的生物体,破坏生态平衡[20]。2.2水产养殖过程中代谢产物的污染养殖过程中所投入的饵料被养殖生物摄食后,经过养殖生物的吸收代谢排入水中,使水中的氮、磷含量增加。一般情况下,在鱼类所摄食的饲料中,约有20%~30%转化为粪便,经排泄进入水体环境。据对鲤鱼养殖中投喂的饲料(蛋白质含量36%)中氮、磷的迁移分析可见,仅有31.89%的氮进入机体后转化为鱼体组织,其余的52.5%随尿液(以氨、尿素和尿酸的形式)、15.61%随粪便被排出鱼体后进入水体环境;进入水体环境的磷的比例则超过了氮,达到投饲量的70.2%,其中的5.1%和65.1%分别随尿和粪便排出体外。每吨鱼在喂养1.4t饵料后产生的粪便达0.45t(干重)[21]。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鲑鱼网箱养殖中,约有80%的饵料氮素可被鱼类摄入体内,其中25%用于维持鱼类的生存,75%被排出体外,仅粪便就占10%[22]。Beveridge等[23]根据饲料组分和已知的鱼类消化率估算过鲑鳟鱼的排粪量,即鲑鳟鱼可以消化约74%的典型商品饲料,每消化100g饲料可产出25~30g的粪便(以干重计)。由此可见,高密度养殖模式下生物的排泄物污染值得关注。除此之外,某些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毒性,如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等,其引起的养殖自身污染更应得到重视[24]。2.3水产养殖环境中底部沉积物的污染水产养殖环境中的底部沉积物是由养殖水体中的碎屑物质、溶解物质、次生物质、生物遗体、生物碎屑、生物代谢产物以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经表面电荷吸附或重力的作用在水体底部沉积的堆积物质的统称。养殖环境的底部沉积物可通过再悬浮-溶解-释放等过程,使相关物质回到水体环境中,引发水体二次污染。故底质环境成为养殖环境中污染物的聚集地。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表明,在网箱、池塘等非开放式水产养殖环境的底质中,碳、氮、磷的含量和耗氧量比周围水体沉积物中的含量明显要高[25],且底质中经常有残饵富集。在对虾养殖池塘中,残饵、粪便沉积形成的有机污染底泥,深度可达30~40cm,并随池龄增长而增加[26]。在老化池塘中,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以及药物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在底泥中的富集更为严重。Funge等[27]对精养虾池中物质平衡的研究表明,只有10%的氮和7%的磷在虾类养殖过程中被利用,其余都以各种形式进入沉积物中。徐永健[28]研究了封闭式对虾综合养殖围隔,发现水体中氮、磷的最终去向主要是沉积于底泥中;在半精养的鱼塘中,每产出鱼3~4g/(m·d)就有700~800mgN/(m·d)进入系统中,而生物的利用率仅有11%~36%,其余均沉积于鱼塘底质中[29]。2.4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影响2.4.1对外环境的影响由于集约化养殖下过量的施肥、投饵以及养殖生物排泄物的累积,导致养殖水体内部污染负荷的急剧增加,明显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水体自净能力明显下降。为了维持水体的生态功能,必须通过更新水源来保证水产养殖正常进行。这就导致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外扩,影响周边的水域生态环境。据2010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联合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称,全国COD排放总量为3028.96万t,总磷42.32万t,总氮472.89万t;而水产养殖业所排放的COD为55.83万t,总磷1.56万t,总氮8.21万t,分别占1.84%、3.69%和1.74%。虽然我国于2007年颁布了水产行业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和《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对养殖排水进行管理和约束,但由于养殖区域分布广、排放又属于无组织排放,故管理上难度极大,效果不佳。水产养殖排水主要增加了周边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的浓度,加剧了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危害水质、底质和水生生物。研究表明,养殖排水所排出的营养物质增加了周边水域的氮、磷输入量,加快了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导致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的种群数量发生变化。韩志泉等[30]研究显示,与浮游植物数量显著相关的水质指标是总氮、总磷,水中总磷浓度每上升0.01mg/L,浮游植物便增加3.53×105个/L;Brown等[31]发现,离养殖区越近,水质DO饱和度(溶解氧实际含量/饱和含量)越低。养殖区附近3m和15m处的水质DO的饱和度分别为35%~70%和50%~85%。2.4.2对自身的影响由于大量残饵、肥料、生物排泄物等的沉降和堆积,造成水体中植物营养性元素含量增加,藻类爆发性生长,水体中藻毒素水平上升,影响生物健康。养殖水体和底质处于缺氧或低氧状态,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水体及底质中的有机物质而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NH3、NO-2、H2S、CH4和有机酸等,在水中不断积累,对养殖生物产生毒性影响,导致养殖生物生长受限,饵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其中NH3、NO-2、H2S都能引起养殖生物病害(如NO-2易诱发草鱼出血病)[32],提高生物对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引起养殖生物中毒死亡或泛塘,造成巨大损失。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无机酸,可使底质酸化,pH明显下降。低pH可影响养殖生物的呼吸,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异常变化。研究表明,虾塘底层残饵分解可引起海水DO饱和度和pH的下降,水中的溶解氧在24h内由8mg/L降至0,pH由8降至6[33];隗黎丽[34]指出,水体中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会影响鱼类的胚胎发育、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在组织中累积;李建等[35]研究了氨氮对日本对虾幼体的毒性影响,发现氨氮对日本对虾幼体的毒性作用显著,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各期幼体的死亡率明显升高;叶俊[36]的研究结果表明,亚硝酸盐急性胁迫对草鱼RBC形态和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亚硝酸盐暴露可导致RBC形态发生改变,RBC数量和HCT降低,HB被大量氧化为MET,从而导致鱼体呼吸功能受到影响。

3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净化与修复

当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净化和修复技术主要分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类,这两类技术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异位修复技术的水质处理效果较好,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养殖尾水的零污染排放,但需要将养殖水移出原有水体,在原水体之外的固定处理单元里进行净化修复,需要消耗额外的空间、能源等;原位修复技术在原水体环境中进行,无需占用额外的空间,在土地资源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体现了其有利的一面。然而水产养殖本身需要适度的肥水,因而决定了原位修复的程度和效果是以维持养殖水质与养殖生物的平衡和谐为准,并不是以实现养殖尾水的零污染排放为最终目标,体现了其净化修复效果的不彻底性。一项实用的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净化和修复技术,不仅要达到应有的净化效果,而且应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因此养殖水质净化和修复技术的开发应依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以及本地区的资源状况,研发与水域功能和地区资源相适应的养殖水环境调控技术,使养殖尾水的处理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经济性。3.1原位净化与修复原位净化与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是生物技术。物理技术主要是机械增氧、底泥疏浚;化学技术主要是投入氧化剂提高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使用络合剂络合金属离子等,而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来净化水体环境。因养殖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多为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及BOD、COD等有机污染物,其恰好是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故可通过生物的生长代谢来完成物质循环、污染物的净化及生态的控制。近年来,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吴伟等[37~40]先后报导了采用浮床种植空心菜净化池塘养殖环境(图1)、利用人工弹性填料构建固定化微生物膜处理养殖水体(图2)、应用脱氮副球菌实现养殖水体好氧反硝化以及运用侧孢芽孢杆菌控制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杨琳等[41]研究了沉水植物对藻类的化感效应。3.2异位净化与修复异位净化与修复技术主要是人工湿地循环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处理系统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湿地,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饱和基质、水生植物、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系。按水流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三大类型。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效果好、运行维护方便、氮磷去除率高和对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强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面源污染、恢复和净化受污河流、湖泊等诸多方面。将人工湿地用于水产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净化养殖废水的研究已有报导。吴振斌[42]和谢小龙等[43]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水体的效果,水体中浮游动物和TSS的去除率分别达60%和70%,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4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管理措施建议

水产养殖自动化第3篇

1国外现代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的特点

1.1因地制宜,模式各异

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13I: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现代草地生态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大规模工厂化模式,以欧洲国家荷兰、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化模式,以及亚洲的日韩和我国台湾为代表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在这些国家,尽管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尊重本国或地区资源现状,利用已有的土地、草原、资本或技术优势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

1.2标准化体系完善

发达国家畜牧业标准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相对成熟,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注重生产环境标准化,如日本对养殖区域植被、路面等进行的明确规定l川;注重生产过程与丁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要求从种畜禽的培育到使用的饲料、药品、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系统标准要求问;严格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达国家无论是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或是采取的措施上都非常严格,要求产品产地无任何污染,贮藏、运输过程未受污染,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食品行业质量标准f41。同时,这些国家都拥有健全规范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控制方面采取了严格的具体执法措施【41。

1.3设施发展水平高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相继实现了畜牧机械化,在饲草加工、饲料加工、饲养过程等方面发展到了较高的设施水平。牧草收贮工艺采用具有现代化工艺的新型旋转割草机、调制割草机、快速烘干设备、拣拾压捆和青饲收获机;饲料加工广泛应用微粉碎和超粉碎设备、高精度微量配料系统、全自动控制的挤压膨化机及高温高压短时强制调制器与制粒机;蛋鸡饲养设施趋向于高密度大型化,采用6—8层叠层笼养,喂料、饮水、清粪、拣蛋自动化,全封闭鸡舍,鸡舍环境自动检测调节,并配备蛋品全自动化收集、处理、计数和装箱设备;肉鸡饲养设施以环境调控、高速定量精确饲喂设备和消除应激反应为主;规模化养猪中,猪舍环境控制自动化,自动料线、脂肪测定仪、妊娠测定仪和种猪个体饲喂技术和自动清粪设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奶牛饲养采用青贮收获及加工系统、自动取饲系统、全混合日粮系统、自动饮水系统、牛场清粪设备、牛舍环境控制设备和全自动挤奶成套设备、奶品快速冷藏成套设备和奶牛场综合管理系统等醐。

2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概况

2.1规模养殖比例不断提高

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以农户家庭庭院养殖为主,专业户不断涌现,涉足于畜牧业生产领域的一些企业开始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进入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化经营迅猛发展,“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进人2l世纪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养殖持续增加,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蓬勃发展,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大。201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为34%、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8、16和17个百分点171。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优势区域的生猪生产、家禽生产、牛羊肉生产、奶类生产和羊毛生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50%、92%、88%和89%以上嘲。

2.2规模养殖设施化水平提升

随着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形成了饲料饲草加工、牧草种植及收获、畜禽标准化饲养、生产检测方面门类齐全的成套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不断在畜牧业上得到应用。饲料加工已由简单的粉碎发展到配合饲料、熟化饲料的加工,畜禽饲养的饮水系统、施药技术、降温和通风系统、消毒设施、喂料系统、清粪设备等基本上能满足现阶段的生产需求【9~。同时,国内已开展了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制了蛋鸡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管理系统,可对鸡舍实现自动控制,实现了蛋鸡喂养自动化、清粪自动化、危险环境报警自动化【151;滕光辉等1161研制成功了家禽健康养殖智能控制系统,对蛋鸡现代化养殖技术进行了集成研究,在德青源生态养殖场进行了成功验证,为养殖场的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疾病预防能力;中国农科院开发了“种猪场生产管理系统”、“种禽场饲养与繁育的数字化智能系统”、“基于个体信息的猪的优化饲料配方系统”、“猪疾病防疫与优化饲养管理数字化智能系统”等,形成了畜禽数字化养殖技术平台【埘。宋延民等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器、计步器、自动分群系统、自动称重系统、牛奶流且/电导仪、管理与分析系统,形成了以挤奶厅为中心的信息采集奶牛管理系统和奶牛养殖健康系统【l研。东南大学研制了畜禽规模设施养殖环境传感网监控系统平台,可以采集用户需要的环境参数,并能根据要求控制养殖场内的排风、喷淋和光照系统1191。

2.3畜牧业标准化不断推进

规模养殖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小区突破8万个;牧区半牧区舍饲半舍饲稳步推进,已有3000万头以上牲畜从天然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圈养嘲;全国畜牧业标准新立项108项,比上年增加了95项,初步构建了畜牧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现已通过畜禽“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000个捌。

3江苏省畜牧业规模养殖现状

3.1规模养殖比例高

2008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启动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为重点的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已有136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阎。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4%、86%、92%和94%,全省建成万头以上猪场123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137个、lO万只以上蛋禽场42个,千头以上奶牛场33个【2t1;全省共有部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省级67家,各类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7000余家1221。

3.2产业区域特色明显

江苏省以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奶业和波尔山羊四大优势产业建设为主线,依托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以江宁、锡山为代表的江南奶业经济带和以铜山为中心的徐连奶业经济带奶牛存栏已占全省的85%;如东、阜宁的生猪,东台、海安的家禽,沛县的肉鸭,睢宁的山羊,高邮的蛋鸭等一批特色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宁镇扬等丘陵山区肉鹅产业带肉鹅饲养量占全省的80%、肉鹅深加工占全省的85%f7l。

3.3设施化水平较高

在规模养殖过程中,江苏省积极推广家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肉羊集约化快速育肥技术等,建成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5家120l。从规模养殖的设施水平看,大多数规模养殖场都采用了密封式圈舍,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饲养。除传统的湿帘通风、冷风机降温、红外线保温箱、电热地毯保暖、电动除粪、自动喂料、自动光控、自动拣蛋等传统设施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逐步在畜禽养殖中得到应用;全省发酵床养殖面积达114万m2,部分地区建成了规模养殖场的远程监控系统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成的智能化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大大提高了规模养殖质量和效率120l。

4提升江苏省规模养殖水平的对策

4.1强化政府宏观决策

4.1.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要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与布局、养殖标准制定、养殖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养殖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宏观指导职能,积极开展标准化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工作,保证规模养殖的发展水平。以畜牧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广泛开展产业信息分析和预测、评估工作,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和模式、国际国内市场动态、疫情动态等,建立起畜禽产品数量和质量动态预警体系,提升产业的指导能力。

4.1.2出台各类鼓励政策应积极出台相关优惠和补贴政策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的畜禽养殖,鼓励和扶持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或产业协会,促进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养殖比例,促进产业化经营。对于在建设高水平规模养殖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4.1.3加大政府对产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畜禽品种繁育、规模养殖设备和畜禽生产污染治理等领域资金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比例不足l%,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要提高政府对畜牧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加科研立项的数量,并引导科研资金向畜禽品种、养殖设备和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领域适当倾斜。

4.2大力拓展市场需求

4.2.1拓展畜禽产品营销市场市场需求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球范围内人们对动物性产品的消费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这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扩大,江苏畜产品数量进一步增长,除供应本省市场需求外,还积极向毗邻的上海市场扩展,特色名优产品在上海大都市很受欢迎,江苏已成为上海优质畜禽产品稳定的供应基地。同时,江苏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畜牧业产业和科技发展基础良好,有利于各类产品的出口。在稳定省内和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加畜禽产品的出口,以拉动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

4.2.2多元化市场需求推动规模养殖的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水平的提高,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的消费者对肉类嫩度、肉色、蛋壳颜色、蛋黄色度,奶类的乳脂率和蛋白质含量等性状乃至畜禽的品种和养殖方式都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一部分高端消费群体更加注重对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追求,高质量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是规模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和模式、规模养殖产品加工水平等多样化发展的驱动力,要及时把握市场契机,积极适应和满足畜禽产品消费市场的要求和变化,促进全省规模养殖多层次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4.3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

科技进步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支撑,育种技术不断改进畜禽的生产潜能、饲料营养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检测技术和监测体系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工技术促进产业增值等。总而言之,畜牧业生产效率、农民素质、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推广与普及。

4.3.1畜禽品种资源创新的需求良好的品种是畜禽生产的核心,品种技术的创新在畜牧科技发展中居主导作用。近年来,江苏省培育了苏太猪、扬州鹅、邵伯鸡、京海黄鸡、雪山鸡、苏禽黄鸡、苏邮1号蛋鸭等新品种,在畜禽品种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现有的品种结构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及时更新和淘汰市场占有率低、生产性能相对落后品种,利用我省的种质资源优势开发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或新品系。在传统育种手段的基础上,提高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育种应用研究的效率,加快品种创新步伐。

水产养殖自动化第4篇

存在的问题

1.南北养殖模式差异显著

天津市海水池塘养殖在空间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北往南,养殖密度逐渐减少,养殖产量和效益也逐渐降低,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汉沽深水位强增氧高密度养殖模式最高亩产能达到1500kg以上,平均亩产也在750kg以上,而占天津市池塘养殖面积50%以上的大港粗放养殖模式最高亩产仅150kg,平均亩产也只有100kg。

2.养殖品种单一

天津市海水池塘养殖品种主要是南美白对虾,虽然汉沽有少量的中国对虾养殖,2010年又有一些养殖户尝试海参养殖,但南美白对虾仍然占整个池塘养殖的95%以上。养殖品种单一且养殖面积过于集中,一旦遭受病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将直接影响整个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发展。

3.病害发生频繁

随着海水养殖生产的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海水养殖病害已由单一种类发展到多种类,由局部养殖区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养殖区,由阶段性发病到从育苗至养成的全过程。对虾白斑综合症、牙鲆病毒性淋巴囊肿、石斑鱼虹彩病毒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症及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杀鲑产气单胞菌等十几种细菌引发的疾病导致海水养殖面临巨大的危机。海洋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病害极易传播和蔓延,同时由于养殖海域受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造成病因复杂,加之严格的用药限制,加大了防治难度。

4.地下水过度开采与环境污染

虽然有一些工厂化养殖场采用的是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但是多数养殖场仍然是开放式流水养殖模式,养殖过程中的大量养殖废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海里。许多工厂化养殖场的养殖用水是通过抽取地下水勾兑海水,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被大量开采,其开采量已远远超过自然补给量,因此水资源呈现逐渐衰退的趋势。海水养殖养殖废水的氮、磷含量高,水体易富营养化,且海水养殖池塘一般分布比较密集,因此养殖废水极易破坏养殖区海域的生态环境。

建议

1.改良养殖设施及环境,建设现代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通过对大港区粗放型养殖池塘进行池塘改造,配备底部微孔充氧设备,采用生物防病技术及微生物调水技术进行设施化养殖。对那些老化、浅、大、产量低、不能适应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生产要求的池塘进行统一规划,实行清淤、挖深、固基、护坡、增加投饵机和增氧机等养殖设施,建立设施完善、配套齐全、集中连片的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2.加强新品种的引进,发展设施渔业

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步伐,加强水产品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试验、示范,推动特色水产品开发,促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渔业资源养护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3.倡导健康养殖理念,推广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市渔业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全市渔业已从单纯的重视渔业产量向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整养殖结构、改善水产品质量转变,加大中低产鱼池改造,大力推广优质渔用饲料、微生态制剂和无害化渔药,坚决查处禁用鱼药的使用,减少养殖废水排放;在全市规模化养殖场、重点养殖区域、无公害生产基地推广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立养殖生产日志、用药记录及产品销售记录制度。

水产养殖自动化第5篇

关键词:渔业养殖者合法权益保护对策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二、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水产养殖自动化第6篇

关键词:渔业养殖者合法权益保护对策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2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水产养殖自动化第7篇

在高度发达的商业化社会中,食品生产不再局限于自给自足,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如此,大规模的商业化养殖逐步成为主流。但是人类过多的介入环境,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已经对生物的生存繁衍造成了困扰,人类也无法获得比以往更加健康和充足的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生物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模式,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水产界与亚欧区域其他国家多年合作,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为目标,致力于解决亚欧两个区域的水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突出问题。我们不妨从这个合作平台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吕为群教授的视角,一窥中国商业化水产养殖的面貌。

中国贡献 水产养殖发源地

中国水产养殖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可以说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水产养殖大国。公元前460年,陶朱公范蠡撰写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养殖鲤鱼的著作《养鱼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养殖文献。到汉代和三国时代出现了稻田养鱼,也是我国最早的生态综合养殖。至公元618至904年的唐代,草鱼、青鱼、鲢、鳙四大家鱼的混养开始兴起,也是我国最早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这是养鱼史上空前飞跃的时期,也是近代养鱼史上的转折点。17世纪有了果基鱼塘、桑基鱼塘的记载,这个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系统已相当普遍,这时人们已利用蚕沙养鱼,塘泥肥桑,种桑、养蚕、养鱼有机结合。

近三十年来,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突飞猛进,其产量从1980年的178万吨,发展到2011年的4023万吨,增加22.6倍。1988年中国实现了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飞跃,2006年海水养殖产量又超过了海洋捕捞产量。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已连续多年跃居全球之冠,水产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2%,既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又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共赢合作 推动水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虽然在水产养殖方面历史悠久,同时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是在商业化水产养殖方面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后生。因此,加强国际协作,实现合作共赢,是推动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具有国际视野的吕为群教授,深知国际合作对于中国水产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投身科研的同时,他还利用自身的海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其中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亚欧水产平台”,是他积极参与和组织的重要项目之一。据吕为群教授介绍,起初我国水产界与欧洲交流合作主要是学习欧洲商业化大规模水产养殖的现代化技术和进行水产教育合作,取长补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现在已扩展到学习他们商业化水产养殖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同时推动欧洲水产业由西方养殖模式向改良的中国传统模式转型,并已获欧盟议会通过。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亚欧水产平台”,致力于推动亚欧两个区域对水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突出问题进行共同深入的研究,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为目标,推进中欧合作。中方有8个中国水产渔业网络(CAFnet)成员单位参加,该项目工作主要有:构建中欧水产养殖业产业链;推广小型养殖户集(合作社)优(标准)化养殖管理;扩展多营养层次的综合水产养殖;加强水产养殖疾病和健康(动物福利)管理;推动水产品质量认证;增进教育和培训合作等。通过项目的实施增进了中欧产业界的接触,为中国和欧盟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基础和咨询服务,积极推动了世界水产业由西方养殖模式向改良的中国传统模式转型,充分展示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环境友好 水产养殖永久战略

尽管现在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但是吕为群同样深刻地认识到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由半集约化向高度集约化发展,特别是高密度单一品种网箱养殖量的增加,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人们大量投喂冰鲜野杂鱼,造成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环境污染严重。为了中国水产养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在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努力寻求保持环境的良性发展。

此外,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江河、湖泊和海洋中的氮、磷等营养盐不断积累,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加速发展,这种单向改变天然生物链和网络的营养平衡会造成藻类的爆发。虽然,自20世纪50年代褐藻和红藻的驯化和苗种生产获得突破,现在中国沿海每年收获近几千万吨的海藻,也就是说每年可以清除几十万吨的氮和磷,海藻的养殖显著地减轻了沿海的富营养化程度,对沿海环境起到修复作用,但是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水域富营养化的趋势。因此,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有规划地推动可作为食物和饲料的水中植物养殖、生产高效配合的饲料、选育不同营养层的优良养殖品种、构建立体生态结构的多营养层增殖放流和综合养殖,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地稳步发展。

协同创新 培育水产业支撑体系

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整个产业链需要商、产、学、研、管多方配合。吕为群认为多行业、多学科的协同创新是我国水产养殖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欧洲,水产业中的养殖、饲料、药物、水产设备制造、食品加工和包装等行业,通过协会有着长期良好的协作,为了未来几十年欧洲水产业的稳定发展,又创立了欧洲水产技术创新平台(EATiP),将水产产业协会与教育、科研和消费行业有序地结合起来,并成为产业连接欧盟政府的桥梁,为政府规划2030年欧洲水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视野。在我国也有水产学会(学、研)和渔业协会(产),CAFnet是以与欧洲发展教育合作为基础而成立的,但由于我国的科研学术界尚未形成一套合理的合作机制,商、产、学、研、管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形成的整体实力还比较有限。若以欧洲模式为参考,CAFnet轮值机构为基础,整合我国水产商、产、学、研行业龙头组织建立水产协同创新平台,培育中国水产业支撑体系,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长久良性发展,发挥各协同单位的特长,寻求“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创新道路。

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2%,可以说中国水产养殖业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支柱型产业。然而要维持它的稳定可持续性的发展,还需要在规划管理、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系统地规划产业分布、保证生态友好性,在稳定淡水养殖的同时发展咸淡水和海水养殖,逐步提高养殖动物福利防止病害发生,开发生产高效配合的饲料、选育不同营养层的优良养殖品种,进一步推动我国水产养殖合作社、标准化养殖管理和综合健康养殖的发展,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转型,协调水产养殖到水产品流通产业链,加强水产品质量认证和安全控制并与国际接轨,扩展国际视野和海峡两岸水产业的协作,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向着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后记

水产养殖自动化第8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8503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水产养殖总量已高达4288.36万t,产值为6972.23亿元。但是,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获得高产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由于水产养殖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养殖过程中对水环境的保护,导致大量残饵、渔药、鱼虾排泄物等物质在水中沉积,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一些地区将养殖废水不加以处理就排放到河道中,严重地破坏了水域生态环境。同时,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会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2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2.1 水产养殖业的环境问题

目前,水产养殖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生产领域之一,随着养殖业的高速发展,环境安全和水产养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追求产量的提高,密集放养、过度投放饵料和渔药,造成养殖水域污染状况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占有全世界红树林面积1/5的菲律宾,养殖者曾把红树林变成养虾的池塘,高密度放养鱼虾,加之对养殖区域的水环境管理不善,导致14万hm2的红树林逐渐消失,严重地破坏了珍稀的红树林生态系统[1]。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和养殖面积均居世界首位,但同时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养殖过程中由于饲料、渔药等物质不合理的使用,污染了养殖生态环境,其次是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如养殖废水)的排放或扩散,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2]。例如,天津于桥水库进行密集的网箱养殖,投入过量的生鲜饲料且忽略对水体的净化,导致水体中的藻类植物大面积滋生,COD、TN、TP等物质的含量迅速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严重,水质严重恶化,目前,水库已经明令禁止在该水域进行网箱养鱼。近年来,山东沿海的莱州湾地区赤潮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附近大面积对虾养殖区域的废水不加以净化处理就排放到莱州湾海域,而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盐以及抗生素,导致水体严重污染,莱州湾海域就曾出现过数10km的大规模赤潮。

此外,养殖区域水环境的恶化也会引发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药物残留仍然是水产品质量中的突出问题,养殖者长期投放抗生素、激素等药物,造成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现象较为普遍。从近年出现的“氯霉素事件”、“恩诺沙星事件”、“孔雀石绿事件”中可见一斑[3]。我国出口的水产品多次因药物残留超标遭拒收,对中国水产品的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2 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2.2.1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意识薄弱

我国部分水产养殖者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选择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基于这种养殖模式,养殖者势必要在养殖过程中提高饵料的投入量及换水量,而大量的残饵、粪便会增大水环境的负荷

量,一旦超过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引发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同时,日换水量的增加,不仅会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废水的排放也会影响周边的水域环境。养殖者为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不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水体净化技术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和净化处理,而直接将废水排放到河道中,若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质,就会使接纳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和厌氧状态,不仅会污染水源,甚至会使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2.2.2 渔药使用不当

水产养殖者为了保证养殖产量,防治各类病害,在养殖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渔药,包括杀菌剂、除草剂、抗生素、防腐剂、甚至还会投放促进鱼虾产卵和生长的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会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散失到水中,造成了水环境的污染。由于渔药使用不规范,在杀灭病菌、虫害的同时,也会对水体中的有益菌和浮游生物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会使水环境的微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一些低浓度、性质稳定的药物残留于水中,可能会在一些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积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对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乃至人体造成危害[4]。

2.2.3 饲料污染

养殖过程中饲料的使用,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国大多数水产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的是生鲜饲料,生鲜饲料营养丰富、价格低廉。但是,这类饲料的吸收利用率低,饲料中仅有20%~30%的营养物质被鱼虾吸收,促进鱼虾生长,大部分营养物质则直接散失到水中或者通过鱼虾的排泄物再次进入水体,对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残饵、粪便中含N、P的营养物质和其他有机物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给养殖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配合饲料具备高效、优质、低污染的特点,但因为配合饲料成本较高、价格昂贵,往往被养殖者拒之门外。

2.2.4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有关水产养殖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虽然法律法规众多,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养殖过程中水环境的管理仅做出了一般的规定,缺乏详尽的水环境管理细则以及水产养殖业的专项法律。

同时,部分法律条款强制力不够,对违法行为也没有详细的处罚条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虽然规定养殖者进行养殖活动必须办理养殖许可证,合理确定养殖种类和规模,但是,对于无证养殖的处罚,却只规定“责令改正,补办养殖证或者限期拆除养殖设施”,对虽领取许可证但不按规定区域和种类养殖的行为,却无明确的处罚条例[5]。这就造成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养殖者必定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规避守法成本,追求产量提高,不重视污染减排,不愿采用高成本的环保技术进行生产。

2.2.5 监管不力

虽然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监管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对于水产养殖活动的监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现行的是多部门共同管理,这种多头管理、多家执法的监管模式还不成熟,职能分工不明确,责权交叉严重,遇事互相推诿,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对养殖者的生产活动(养殖规模及布局;饲料、渔药的使用;养殖废水排放等)监管不力,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同时,我国缺乏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虽然已经确立了排污收费制度,但总体来看运用十分不足,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等手段也很薄弱。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追求政绩,只要求养殖产量的提高,政府财政收的增加,而对于水环境的污染事件,往往采取的是“监而不管,管而不罚,罚而不封”的模糊政策,存在着严重的监管问题。

3 对策与建议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者应该自觉履行环境守法义务,但是,企业天然的逐利性,决定了在缺乏有力的环境监管条件下,企业必定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这不利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控制污染,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寻求一条可以兼顾产业经济增长和养殖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 健全水产养殖法律体系和许可证制度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法律法规较为冗杂,部分法律条款强制力不够,且缺乏规范养殖活动的专项法律,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形势和环境保护状况,完善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法律法规。美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设立了水产养殖专项法律,内容详尽、执法严格,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经实现了水产养殖业的生态化转型。

此外,应该尽快确立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行业准入许可,在发放养殖许可证时,要严格限制许可证的发放数量,对养殖水域进行环境评估,确定养殖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容量,并签订环境保护协议;第二,排污许可,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残饵、渔药等污染物质,如果未经处理就肆意排放,会对养殖周边水域造成污染,我国尚未确立排污许可证制度,应该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种类、含量等指标作出详细的规定,定期监测废水排放,一旦发现污染物质排放超标,应该立即禁止养殖企业排放污水,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3.2 确立严格监管机制,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1)应该明确划分监管部门的职能责权,要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履行到位,不断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成立环境保护监察中心,定期对当地水产养殖厂的环境保护状况进行督促检查,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并对养殖自身污染严重、废水排放量高的养殖厂由当地政府统一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并按与当地的环保部门联网,做到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同时,要建立问责指标体系,层层落实环保责任,将环保目标考核纳入地方各级官员的任期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标准考察,督促领导干部履行环境监管职责[6]。

(2)要充分发挥民间渔业协同组织的监管作用,民间渔业协同组织是由从事渔业的企业、渔民所组成的非政府组织,部分组织成员直接参与水产养殖活动,了解水产养殖的生产过程和环境污染状况。政府可以适当放权,使渔业组织充当政府和养殖者的双重代言人,形成水产养殖业的自我管理模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7]。

3.3 完善税收补助政策,建立高效奖惩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运用经济手段规范生产活动,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韩国拥有完善的财政补贴政策,在水产养殖的饲料使用方面,为大力推广高效、低污染的配合饲料,韩国政府根据养殖户提供的配合饲料购买收据给予饲料差价(与生鲜饲料的差价)的100%补贴。目前,我国在水产养殖方面的财政补贴较少,应该借鉴其经验,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对于采用配合饲料、“绿色”渔药、环保技术进行健康养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和奖励。同时,必须确立税收惩罚制度,针对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体及周边水域造成污染的企业,根据其污染程度,在缴纳排污费的基础上加收污染税,以作惩戒,并将收取的污染税纳入财政补贴资金,奖励环保工作突出的养殖企业,以此激励养殖者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3.4 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将“水污染防治”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应当依靠科技防控水环境污染事件。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应倡导绿色健康养殖,加强环保养殖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高效生态环保饲料、低污染“绿色”渔药,研发环保养殖设备和尾水处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养殖活动对养殖水体及周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5 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

我国水产养殖的从业人员环保意识薄弱,而且,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者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目前又有大量原来从事捕捞行业的渔民转而从事水产养殖,未接受过水产养殖的专业技术培训,就从事养殖生产,在养殖过程中往往出现滥用饲料、渔药的现象,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可以与水产院校或者科研单位合作,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环保教育,传播先进养殖技术和国家最新环保政策,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8]。鼓励从业人员按照HACCP安全生产体系标准进行生产,HACCP体系要求企业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管,预防、消除或降低环境化学污染物和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不仅可以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且也可以从源头减少养殖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3.6 加强环境信息披露,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切实保护公众环境知情权,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环境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项先决性权利,只有把环境信息公开了,使公众切实享有环境知情权,公众参与才有动力,公众参与才更有针对性[9]。政府应该建立水产养殖信息交流门户网站,及时环保信息,使公众了解当地养殖水域的环境质量,也可通过交流平台宣传绿色养殖技术和国家环保法规。同时,政府还应积极鼓励公众对养殖企业进行环境监督,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公众信箱、开展社会调查或环境等途径获得公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养殖环境污染问题。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4 结语

水产养殖业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养殖者为追求经济利益,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会忽视对水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污染。同时,水产养殖业是“以水为田”的农业,水环境的污染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抑制了水产养殖业的自身发展。因此,应该尽快建立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综合管理体系,完善法律制度,提升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J.H.Primavera.Overcoming the impacts of aquaculture on the coastal zone[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6(49):531~545.

[2] 张秋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志强.绿色水产养殖中的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赵 蕾,杨子江.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框架构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2):18~20.

[5] 刘锡胤,于文松,丛日祥,等.水产养殖执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J].现代渔业信息,2008(2):20~22.

[6] 姬鹏程,孙长学.流域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7] 乐家化.日本水产资源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0(2):3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