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产养殖业的风险

水产养殖业的风险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1:21:14

水产养殖业的风险

水产养殖业的风险第1篇

1.1自然风险

畜牧养殖产业涉及动物家禽的畜养繁殖,所以跟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气候的变化、牧草的生长、疾病的传播、水质的好坏等自然条件都会严重影响畜禽的生长。而这些自然风险具有不规律性的特点,难以提前预防,而且多变,很容易对养殖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养殖专业户一定要在生产劳作时采取措施,降低其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影响。

1.2市场风险

市场是养殖户能够把产品化作经济效益的枢纽,而好的市场环境能够给养殖户带来丰厚的收益。但是市场环境往往是多变的,且这种变化呈现不规律性和忽然性。养殖业是一个长周期的生产过程,相对于市场具有严重的滞后性。而且养殖业所生产的产品往往不能储存,这就导致养殖业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是被动的、薄弱的。市场对于养殖户的影响是致命的。随着我国养殖业的爆发式发展,国内涌现出大量养殖企业及相关加工、销售企业。各个环节层层分拨利润,并且都存在激烈竞争。这又使市场风险愈演愈烈。但是这种层层市场风险最终的承担者还是位于产品链底端的产品供应者———养殖户[2]。

1.3技术风险

养殖户的知识储备能够为养殖户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突况。如果养殖户知识储备不足,很可能在饲养过程中因管理不当或不能及时应对突况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改良畜牧养殖品种,现阶段研究室都在用基因改良蛋鸡、生猪和奶牛基因,使其抗病毒能力增强,产蛋、产肉、产奶能力更强,能够很好地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养殖个体户都是农民,具有知识弱势,而且学习接受能力差,知识面窄,这为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抵御风险造成障碍。而现在养殖业飞速发展,很多养殖户都是入行1~2年的新手,知识储备差,提升养殖技术,抵御技术风险迫在眉睫。除了以上3点,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例如国家政策对养殖行业的影响,养殖户面临的资金周转问题等,这些都会对养殖户的正常运营构成威胁。

2畜牧养殖业的风险管理

现阶段,养殖户介入养殖行业完全是追逐利润的市场行为,开始生产活动之前必然会有一个风险评估。但是,由于养殖户知识水平有限,局限于眼界问题,往往不能发现一些潜在风险。以至于在介入养殖业之后,往往会心生退意,在生产过程中三心二意,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农户在决定投资之前,应该清醒认识到当前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对各种因素有一个基本判断,再结合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做出决策。并且在入行后,应有基本的风险管理意识。

2.1加强知识储备,科学化管理

经过以上分析,必须认识到养殖业风险是多变的、复杂的、隐蔽的。养殖户首先应该解决的是自身内部风险。在生产过程中,用心去经营农场,不能认为养殖只是简单地喂食打扫。要注意家畜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注意食物配比、温度变化、季节性流行病等。随时注意观察家畜的健康状况,产奶产蛋质量。要注意养殖栏舍的布局合理,通风条件等。从自身做起,避免因自身不足造成的损失[3]。

2.2建立风险应急措施

养殖户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贯穿始终,无法避免。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养殖户需建立应急防范措施。例如,定期接种疫苗,防治疾病传染;主动配合当地畜牧部门,推行畜牧疾病防治措施;与当地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抵御经济风险等等。

2.3政府引导建立预防机制

畜牧养殖是关乎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行业,政府应担当引导角色。例如,在土地批准和资金扶持方面给予优惠;组织科技下乡活动,把农民需要的生产知识宣传到户;组织当地企业形成行业协会,互相交流经验等。

3结语

水产养殖业的风险第2篇

关键词:海水养殖;规模化;规模效率;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13

海水养殖业是人类通过水产养殖技术与设施,根据养殖对象习性与海域条件对海产品进行养殖的一种经济行业,是一种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在海域面积上,处于世界第4位,邻接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且沿海滩涂宽广,在海水养殖行业的发展方面具有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随着人们对海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要求,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化逐渐取代传统粗放式海水养殖模式,对海水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当前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还存在一些问题,规模效率也较低。如何推动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提升其规模效率是当前海水养殖业重要课题。

1 我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与规模效率现状

1.1 养殖规模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

我国海域面积宽广,海水养殖业拥有巨大发展潜力。但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在滩涂与20m等深线以内浅海利用率方面分别为20%与0.5%,海水养殖利用率较低,整体规模较小,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从我国海水养殖业整体发展情况看,其中75%为家庭承包制经营方式。在该种经营机制下,海水养殖规模普遍为每户1.33~2hm2,海水养殖连片面积相对较小,养殖成果50%以上采取分散经营,一家一户地分散式海水养殖与经营,对我国海水养殖行业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益有直接影响。

1.2 经营管理粗放,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开放式与粗放型养殖阶段,突出表现在养殖者缺乏先进海水养殖经营管理理念,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水平较低。从近年来对海水虾类的养殖情况来看,当前在养殖模式上,大部分地区均采取“广养薄收”,这一养殖模式在成分方面相对较低,但在产量、效率及效益方面却并不高。且大部分海水养殖在设施建设上现代化水平比较滞后,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研发程度低,很多高精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如水质传感器等,而海水养殖智能控制软件等应用也还处在探索阶段。

1.3 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完善产业风险保障机制

我国海水养殖业在产业化程度上还较低,当前形成商业化订单经营模式企业还较少,产业链条短,至今尚未出现有代表性的养殖品牌。另外,海水养殖场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在产出能力方面较弱;在渔业良种体系与水产苗种场设施方面还不够健全,规模效率低;在海水养殖技术与理论方面整体还比较滞后,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环境代价大。与此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在风险保障机制上也不完善,渔民和渔船是我国渔业当前主要互保对象,涉及海水养殖业的险种较少,海水养殖户缺乏损失风险保障,而灾后重建因工程期较强,往往需要很多启动资金,导致很多海水养殖难以持续发展,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率缓慢。

2 推动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与规模效率对策

2.1 推进产业化运营,加快我国海水养殖规模经济步伐

要改变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现状,提高规模效率,就必须加强产业化运营,推动我国海水养殖行业现代化进程。对于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发展来说,质量是重要决定性因素,而提升质量的关键在于标准化生产,这就要求我国积极推进海水养殖业标准化生产。在标准制定方面,各级政府与相关行政部门为主力军,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海水养殖标准化的制定,对海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制定和推行。我国海水养殖行业还必须树立品牌化经营意识,需要具备品牌竞争意识,打造高品质的产品与售后服务,实施多样化品牌营销策略,严格控制海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需要明确发展规模对于品牌竞争的重要性,适当地扩大各项海水养殖规模,借助规模优势提升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我国海水养殖还应推进系列化加工,建立加工基地,对加工产业带不断巩固和提升,促进海水产品加工基地转移到海上等。我国政府部门应为海水养殖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率提升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与保障,加强海水养殖市场竞争立法,完善其市场体系,健全评估与检测制度,开展人才培训与引进等。通过海水养殖行业产业化运营的实现,拓展我国海水养殖规模经济。

2.2 通过技术创新与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海水养殖规模效率

要推动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我国就必须坚持对相关科学与技术的研发,为海水养殖行业品种选育、饲料、疾病控制、产品深加工等各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这就要求我国加强海水养殖技术创新与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安全的海水养殖设施、自动化的海水养殖装备与智能化的海水养殖管理等,是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证明。我国应加大对海水养殖技术研发的投入,将国家项目作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地方、企业资金向海水养殖技术研发方面流入,促进海水养殖技术在投入资金方面的渠道更加丰富化;我国海水养殖行业还应对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优化,树立工业化经营管理理念。现代海水养殖行业涉及多种行业,如水产、食品、工程以及生物等,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可加大对龙头企业及水产企业集团的关注与建立,在海水养殖生产经营体制上积极改变传统家庭承包制,采取综合性生产经营体制,即向“龙头企业+基地+渔户”模式转变,推动海水养殖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不断提高海水养殖行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集约化水平。

2.3 完善海水养殖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其规模化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海水养殖行业发展规模与规模效率持续性发展,我国应加大对其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政府专项引导资金,对海水养殖行业风险投资基金与政策性保险进行发展,为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提供保障。现代海水养殖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具有高技术与高风险特征,企业发展规模成长期风险往往较大,风险投资基金的早期介入,能有力地帮助海水养殖企业快速走出风险,实现进一步发展。我国可对政策性保险进行发展,借助政府信用担保以及资金支持,动员社会对海水养殖风险进行分散,改变面对风险时海水养殖经营者孤立的窘境,这也是推动海水养殖行业规模发展与规模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我国还应加大海水养殖行业中“政保企”对接力度,提高海水养殖行业高科技保险服务质量,对科技保险理赔绿色通道进行建立,对开拓科技海水养殖企业融资保险产品积极探索和开拓,促进海水养殖行业规模化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雨生,房瑞景,乔娟.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6):72-77.

[2]王端岚.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2):94-98.

[3]王军,韩家波,王志松,等.辽宁省海水工厂化养殖业现状调查[J].河北渔业,2013(5):45-48.

[4]张成,张伟华,高志平.我国水产养殖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6):38-45.

水产养殖业的风险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海洋渔业;模式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1-002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1.07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未来五年,海南将迎来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港口建设、船舶制造、临港工业、海洋渔业等与海洋经济密切关联的产业都将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其中,海洋渔业中活跃的众多中小企业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竞争的目标市场。

一、海南省海洋渔业行业状况分析

(一)海南省海洋渔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海洋渔业包括养殖业、捕捞业、水产加工。2010年,海南省完成渔业增加值133.18亿元,比2009年增长7.5%,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38.2%;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80.2%,年均增长率30%。2010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160.6万吨,比2009年增长10.3%;水产品出口12.9万吨,创历史新高①。

1.水产养殖业基本状况。2010年末,海南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5.42万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45万公顷,淡水养殖面积3.96万公顷。海水养殖产品18.8万吨,比2009年增长2.1%,淡水养殖产品31.39万吨,增长4.6%②。水产养殖多以公司―养殖户模式运营,一是由公司全资建设水产养殖示范基地;二是以垫付饲料、种苗、提供技术指导以及订单收购水产品的方式,与周围养殖户或养殖企业合作,形成“强强联合”养殖基地。上述两种方式建立的养殖基地均为海南省水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约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的78%。临高县深水网箱扩建,建成亚洲最大的深水抗风浪养殖基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水产集约化设施养殖是海南省近年来深海养殖产业发展的亮点。总的来看,全省养殖产量仍远远小于全省加工能力,更多的水产原料需要通过捕捞补充。这就决定了水产养殖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产品销售良好,且多为现款现货。

2.捕捞业基本状况。目前,海南省远洋捕捞作业的主要力量是合作社,如陵水新村荣海捕捞专业合作社、陵水新村展业捕捞专业合作社、陵水西中南沙渔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是以渔民以自有渔船入股,形成船队,协同作业。还有另一种形式是以公司形式出现,渔船作为公司的资产,渔民则是公司的员工。2010年,全省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65万艘,全年海洋捕捞量108.3万吨,比2009年增长4.6%,海水产品实现产值达125.63亿元,对渔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86.9%,成为渔业生产增长的主导力量。从生产实力看,全省近2.65万艘渔船中,600马力以上的船只仅16艘,60~600马力的船只4703艘,占全省渔船数量17.7%,也即是说,能够到远海进行捕捞作业的船只数量占到全省比例为17.7%,且渔船作业多是以个体渔民及渔民合作社为主,以公司化模式经营的很少。

3.水产加工行业基本状况。2010年末,海南全省有水产养殖加工企业208家,水产加工能力75.4万吨/年,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8家,年加工能力29.1万吨。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家数比2009年有所减少,省级以上水产加工龙头企业27家。全省有水产冰库131座,冻结能力3639吨/日,冷藏能力33686吨/日,制冰能力20451吨/日。从经营实效看,2010年,海南水产加工品总量45.6万吨,其中淡水加工产品9.62万吨,海水加工产品32.18万吨。按产品分,冷冻加工品11.05万吨,鱼糜及干制品9392吨,藻类加工品8085吨,鱼粉11977吨,其他水产加工品19400吨。从重点市场看,海南省水产加工品90%以上用于出口,主要市场为美国、韩国和日本,全省大多数加工企业均获得上述三大市场的出口认证。由于欧盟的认证资格较为严格,获得欧盟认证资格的企业较少。2010年,海南全省水产品出口18.5万吨,创历史新高。

(二)海南海洋渔业的行业特征分析

1.海洋经济规模较小,但发展潜力巨大。海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省份,海洋资源丰富,全省涉海生产人口众多,但海南省的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5%,与其作为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不匹配。“十一五”期间,尽管海洋渔业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但近两年来,海南养殖业和捕捞业呈现增长放缓的势头。

2.海洋经济产业附加值和产业链有待提升。海南省养殖业仍须“靠天吃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抵抗灾害的能力比较低。通过高科技手段和管理水平进行海水养殖在省内占比较低,未能较大限度的开发海洋渔业资源。从生产主体看,海南海洋捕捞的生产主体仍以渔民散户为主,对信用重视不足;捕捞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不规范,渔船实力较弱;渔船数量及功率增长缓慢,近海资源日益枯竭,远海捕捞未形成规模效应;相关配套的服务(如远洋补给等)跟不上等因素,制约了海南省捕捞业的发展。同时,近年来海南省水产加工企业上设备生产线速度较快,加工能力大大提高,但由于养殖业落后,原料供给不足,需要通过捕捞来补充原料。

3.出口竞争力亟待改善。海南水产品90%用于出口,但出口价格远低于目标市场的销售价格,大部分中间利润被海外中间商获取,加工企业仅赚取微薄的利润,甚至需要靠出口退税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二、海洋渔业产业的信贷需求分析

海洋经济的周期性决定了资金需求的周期性,尤其是对于季节性非常明显的海洋渔业而言,资金运行表现为资金流量大、集中投入高、回笼周期短、季节性明显的特征[3]。

(一)水产养殖业的信贷需求

水产养殖行业大多以个体养殖户的形式存在,下游往往对应固定的加工企业顾客群,交易方式一般是现金或转账。养殖户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采购鱼苗、饲料及支付人工工资。以公司形式开展养殖业务的企业具备一定的综合实力,如海水养殖、鱼苗养殖等。养殖公司的资金需求在于扩大养殖规模,如新建养殖网箱、鱼苗孵化器、保温箱等,以及人工工资,海水养殖企业还需要购买工作渔船进行海上巡视及喂养作业。

(二)远洋捕捞行业的信贷需求

远洋捕捞行业(含个体渔民)的资金需求主要是购买渔船、燃油及支付人工工资。与远洋捕捞相配套的有补给、造船、维护、保养等。资金需求环节主要在于建造或购买补给船,补给船一般规模较大,约有2000吨~4000吨,一艘补给船能带动(或服务)近百条远洋捕捞作业渔船,资金需求量较大。

(三)水产加工行业的信贷需求

水产加工是海洋渔业的核心环节,也是资金需求量较大的环节,主要是扩建厂房、采购原材料、支付人工工资等。水产加工企业的上游主要有养殖、捕捞,下游有销售、仓储、包装、运输等附属产业,而下游的仓储、包装、运输业务大多由微小企业或个体商户承担。

根据上述海洋渔业产业信贷资金需求的分析,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支持海洋渔业发展的思路如下:

一是积极运用产业链金融模式,大力拓展产业链的融资能力。以水产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条的核心,重点支持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产值排名靠前,信誉良好、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作为支持对象,重点开展流动资金贷款、出口信保等业务。

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助业贷款服务。择优选择行业内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办理融资租赁、流动资金贷款等业务;选择与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供货合作关系的群体,办理渔业产业链模式化项下的微小企业助业贷款;选择省内规模较大的捕捞企业,或省政府扶持的综合性渔业开发企业,开展项目融资(购买渔船或补给船)业务;仓储及包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按微小企业政策处理,一般可办理模式化项微小企业助业贷款。

三是与渔港工业区合作,创新发展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渔港工业区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水产加工微小企业、造船厂、水产交易平台、仓储及包装企业,商业银行可针对渔港聚集区的微小企业办理渔港加工业模式化项下微小企业助业贷款。

三、商业银行支持海洋渔业发展的策略分析与授信风险

(一)模式化经营方案

根据海洋渔业产业链的特点,商业银行应重点推介微小企业助业贷款(含个人助业贷款)。一是以水产加工型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除给予水产加工企业正常的信贷支持以外,另可增加一笔保授信,专项用于为其上游供应商办理贷款敞口的担保。其上游供货商包括为水产加工企业提供原材料的养殖户或捕捞户、仓储企业、包装企业、运输企业;另一个链条是寻找省内较有实力的饲料加工企业进行合作,为向其采购饲料的养殖户办理流动资金贷款或承兑业务,通过监测其销售帐户掌握养殖企业的经营状况。上述两种模式均需在担保平台或互保平台上运作。

(二)目标客户分析

1.公司业务方面。目前,水产加工企业的目标客户为年收入超过1亿元且信用评级达到内部评级要求的企业。养殖企业的目标客户为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且信用评级达到内部评级要求的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的目标客户为在省内市场份额占比前五名的企业。造船企业的目标客户为具备造船资质,且订单充足,并收取造船总费用30%以上资金,下游购船客户支付能力较强的企业。

2.零售业务方面。水产加工企业的相关配套企业,例如为加工型企业提供原料的养殖户、提供运输服务的企业、提供包装材料的企业等,这些企业必须是与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关系已维系1年以上,其经营稳定,有足值的抵押物。现阶段,可选择在渔港工业区聚集的中小水产加工企业、仓储企业、包装企业、运输经营户等,优秀水产加工企业作为核心客户的上下游企业,便于模式化营销和模式化的风险管理。在具体客户选择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确定重点目标客户。

(三)授信策略分析

1.授信风险点

(1)行业风险。水产养殖过于依赖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抵抗灾害的能力比较低。捕捞业务的生产者主体仍为普通渔民,经营较为松散,管理不够规范,实力较弱,融资能力较差,对信用重视不足,且无充足固定资产用于抵押。捕捞作业的渔船较小,渔船数量及功率增长较慢,近海资源日益枯竭,而远海捕捞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水产加工行业内联合机制较差,未能形成合力。

(2)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甄别企业风险的难度和成本。商业银行普遍缺少海洋经济的专业人才,了解企业真实信息的渠道有限,因此,对风险的分析和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

(3)抵押风险。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使银行失去债权的资产保障,由于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又难以找到有效担保人,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不发达,加之抵押拍卖市场不发达,使得抵押担保方式适用性降低。

(4)信用风险。海洋渔业企业行业内诚信度不足,企业之间难以形成合力,政府引导力度不够。失信惩罚机制未有效建立使银行失去债权的法律和社会机制保障。

2.风险缓释措施与对策

(1)确定客户标准,明确授信额度与期限。严格执行客户准入标准,逐步依靠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确定企业法人的品质,对有不良信用信息和信用记录不好的客户要禁入。同时,根据企业规模、营业额等,设定合理的授信额度。就贷款期限而言,对公流动资金贷款一般不超过1年,零售抵押贷款视抵押物情况进行授信,期限不超过3年。

(2)完善信贷管理,降低信贷风险。贷款调查可通过市场管理者、行业协会等第三方获取借款人信息,在客户经理调查中采用相互验证方式分析借款人信息的真实性,判断借款人的信誉度,控制借款人信用风险。加强对贷款企业经济实力的调查,认真分析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合理筛选信贷客户。同时,要求企业提供第二还款来源,降低第一还款来源不足时的信贷风险。零售客户贷款,比如养殖企业(户)、捕捞企业(户),可采取借款人提供部分房产抵押物+核心加工企业为其担保剩余敞口的方式降低风险。

(3)逐步完善渔业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需求通过不断的业务积累,形成独特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渔业授信评价体系。根据贷款户合同执行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个人信用记录情况以及外部行业环境进行评价,制定渔业企业信用评分体系,全面掌握信贷资产的经营现状与风险。二是建立渔业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三是建立渔业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原则,通过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不断调整和优化渔业企业客户信贷结构。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切实加强渔业企业信息的搜集、分析,从制度、风险管理手段等方面创新,加大信贷风险的控制。

(4)加强行业沟通,积极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与政府主管机关和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促进有关部门加强行业信用的管理,可以定期举办行业论坛,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峰,杨金森.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J],太平洋学报,1997(4).

水产养殖业的风险第4篇

1畜牧养殖业中存在的管理风险

1.1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因为自然原因而导致家畜出现疾病,身体不适等的风险。病害牛、羊等的出现不仅容易引起大规模的传染病,甚至危害到饮食者的生命安全,还会致使养殖户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如疯牛病、禽流感等事态一旦扩大,整个市场的价格平衡都会被打破。自然风险主要来源于天气变化、温度湿度变化以及家畜饲养环境的质量,比如季节交替期间家畜容易着凉,住在环境肮脏、蚊虫过多的地方家畜容易染上细菌病毒。再者,饲喂的牧草用料也很讲究,营养不足、适口性差会降低家畜胃口;在自然放牧情况下,家畜还可能误食一些有毒害的牧草,如醉马草等。

1.2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因为技术管理不善而导致的一些风险,如引进新的优良的家畜品种。引进优良家畜品种与引进新的技术或是新物种一样,存在一定风险。如果引种正确,能够有效提高家畜的优良性状,提高畜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如果失败了,就如同引进新物种最终导致物种入侵一样,赔了夫人又折兵。再比如,在防范家畜疾病方面,如果养殖户的养殖经验不足,医疗人员对于疫苗的管理不善,很容易会导致疫苗变性而出现效力降低甚至失效的情况。

1.3市场风险

俗话说“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对于畜牧产业也一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物流交通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畜牧产业也开始快速发展,畜牧养殖户不仅需要与国内越来越多的同行竞争,还需要面对来自外国同行的冲击。市场越来越开放自由,其中存在的不可知的风险也将越来越大。

2针对风险提出的几点措施

2.1树立好风险管理意识

树立好风险管理意识是中国畜牧养殖户的第一要义。记者在调查部分倒奶杀牛的养殖户时发现,不少养殖户只是在痛心牛奶卖不出去,白送给身边的养殖户或邻居,还喂自家家畜也无法处理完毕,最后导致家畜胀气,每天都得浪费几吨奶,却没有反思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什么产生的。首先,养殖户在养殖奶牛前没有考虑长远的问题,只是认为现阶段奶产品吃香就跟风养殖。再者,养殖户引进的奶牛连品种都没有分清楚就混养,更别提平时能够做好家畜的风险管理工作。最后,在财力问题上,散户养殖也没办法和国外大型养殖企业抗衡,国内产业自然无法信得过这些国内的零散养殖户。因此,要加大这些地区畜牧养殖户的风险管理培训力度,从思想上规避风险的发生。

2.2国家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技术支持、经济支持。尤其是对畜牧产业这种仍偏落后的产业来说,国家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相较于国外的大型畜牧企业,国内的散户明显无法与之抗衡。首先,在技术上,散户就远远比不上集约化生产、流水线生产的企业。面对家畜疾病防疫等工作,散户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而在饲养方面,家畜需要饲喂的草料,需要预备的青干草,散户的认识也远远比不上大型企业。在环境上,散户都是用自家空出来的棚子,冬冷夏热,蚊蝇众多,很难保证家畜产品的卫生健康。在信誉方面,国内的企业自然不愿意与这些散户签订合作合同,从而使其错失许多销售的渠道。因此,政府应加大该产业的投资力度,对于做得好的企业,应多走访学习,甚至可以集中一些散户的家畜,办成一个多人管理的养殖场,投入一定的资金去帮助散户管理养殖,防疫饲喂。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引入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畜牧养殖户进行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其养殖的知识与技能。

2.3建立畜牧养殖信息渠道

通常畜牧养殖户根本无法获取市场信息,如小农种植白菜一般,在卖菜小贩去收购白菜时,各地的收购价格是不平衡的。这中间因为地理阻隔,收购价格千差万别,畜牧业也是如此。盲目跟风养殖,不清楚市场情况,也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就去购进家畜,这样很容易使得市场供求状况失衡,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受损。因此,要想办法建立一条畜牧养殖的信息渠道,减少资源浪费和规避一些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

3结语

水产养殖业的风险第5篇

单个农户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脆弱性,催生了以养殖小区为代表的合作经营模式。合作经营模式是市场需求诱导下传统农户家庭散养模式的一种适应性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养殖户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农户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一定的经营范围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但在约定范围外,养殖户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养殖小区是合作经营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以分析养殖小区这种具体形式展开对合作经营模式的分析。

养殖小区是指在畜禽养殖的地域内,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要求,把分散养殖的养殖场(户)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统一建设有一定养殖规模的较为规范、管理严格的禽畜饲养场所。小区一般远离村庄(或居民生活区),由一定规模的养殖户或业主负责,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污,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生产。目前,养殖小区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由企业直接投资,以股份合作方式吸收养殖户参加共同建立养殖小区。这种小区在经营形式上,实行独立核算,股东可以不参与日常饲养管理,只按股分红;也可以在统一管理下,直接参与饲养管理,按照生产责任制考核获得工资和年底分红。二是专业大户联建型。即由一个或多个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养殖大户结合成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带动当地养殖户共同发展,共同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三是村集体驱动型。即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提供养殖场地,统一规划与设计,统一水电路建设,让养殖户在场地内自建养殖场,村集体给予适当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四是专业市场辐射带动型。即由专业市场中专门从事畜产品批发交易的贩运营销的大户,与畜禽养殖场(户)建立比较稳固的购销关系,通过市场流通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养殖。五是农户联建型。即由农户自发组织起来,根据农田、园林、林地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在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养殖小区。

养殖小区是相对农户散养模式更高级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一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养殖小区将畜牧业从农户居住区分离出来,小区内畜禽粪尿污水通过封闭或半封闭的排污管道排入沼气池或发酵池,实现达标排放;或者通过建立有机复合肥加工厂加以充分利用,可以避免对水源和居住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生活的卫生环境,减少疾病发生。二是有利于增强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小区的形式进行集中养殖,饲养条件和饲养环境的改善使养殖户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增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的损失;同时,在养殖小区模式下,养殖户作为供给方的市场力量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能力也增强,市场地位提升,市场应变能力增强,因此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增长,而且可以有效防御市场风险,保证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三是有利于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养殖小区统一规划,便于统一管理,有利于动物疫病防治和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同一小区执行统一饲养标准和疫病防治程序,同时由专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生产出的畜禽在规格和质量等方面大体一致,便于开拓产品市场。四是有利于加快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养殖小区摆脱农户庭院饲养的空间限制,可以充分利用“四荒”地和闲置场所,扩大养殖规模,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形成小区后,原来分散的资金投入可以得到节约利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养殖技术和科学饲养水平的提高能带来成本的节约,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五是易于形成区域经济优势。养殖小区可以充分利用农区饲料、农作物秸秆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依托地区自然资源,形成不同特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畜牧业群体,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畜牧经济区域。

固然,以养殖小区为代表的合作经营模式相比农户散养模式具有很多优越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集体内部利益协调困难,养殖风险仍很大。对单个散养农户家庭而言,其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拥有充分的自,但进行合作经营后,农户行为受到集体约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集体对不同主体的利益取向进行调和,如果集体不能很好地协调养殖户之间的利益,合作最终会解体。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许多合作组织还没有形成社会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一人控制、一股独大的局面还普遍存在,普通的养殖户参与度低,合作组织缺乏凝聚力。同时,合作经营能够增强农户的自然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是有条件的,它需要组织正常高效率运转。但是,如果组织无法正常有效运转,那么其带来的损失会更大。因为集体养殖对防疫的要求更高,如果单元主体行为缺乏一致性,防疫问题将很难解决;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畜禽粪便,则会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影响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合作经营模式仍只是一种过渡模式,我国畜牧业的长远发展还需要寻找更好的组织模式。

水产养殖业的风险第6篇

1.湖北省洪湖市水产品发展现状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南部,平原、水域面积广阔,使淡水鱼产品的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洪湖市全市面积2900平方公里,湖泊面积就有628平方公里,在此我们采集了洪湖市水产品发展的几个阶段来展现洪湖市水产品的发展状况。

1994年洪湖市的淡水产品的产量就已经跃居湖北省第一位县市,直到现在洪湖市的产量仍位居第一。但是洪湖的淡水鱼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2.存在的问题

数据表明:淡水鱼的巨大产量无疑会给洪湖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产品的生产养殖与运输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损失和浪费。据该市2003年和2010年官方数据显示,2003年洪湖市的淡水鱼产量为16.6万吨,但是由于养殖制度存在的风险与冷藏保鲜技术的落后以及市场信息机制的不完善而导致的淡水鱼损失达到4.4万吨之多,而2010年因为水灾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人民币。

二、具体问题分析

1.养殖制度

洪湖市采取的是传统的一年一收制的养殖制度,每年的3-4月份为投放鱼苗时期,12月-次年1月为收获时期,具体的时期如下图所示:

图一中所示:每年的6-8月是我国淡水养鱼生产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养殖的高风险期,倘若在生长黄金期出现养殖风险带有大量的死鱼现象的话,最终会使得渔民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而在次年的一月大概就是春节前夕是水产品供需的高峰期,同时也是市场供需极不稳定的时期,倘若渔民所掌握的供需信息失真,那么将会直接影响渔民的经济收入。

2.水产品的经营模式

虽然说洪湖市是淡水鱼生产的集中生产区域,但是大部分呈现出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的问题。具体的传统生产模式如下:

由图二所见:整条水产品的供应链节点冗多且经营分散,但是总体规模宏大的水产品基地却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并且在上图中的物流企业物流设施和技术落后,缺乏足够的冷藏保鲜车,从而严重束缚了洪湖水产品市场半径的扩大,从而也会直接的影响渔民水产品的投资增产。为此我们急需寻求一种可行性方案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整体价值。

三、应用研究

1.冷链物流推动养殖制度的改进

鉴于上述图一所显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冷链物流的方式来改进养殖制度。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规避传统的养殖制度所带来的养殖风险问题,其具体的改进流程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得出,改进后的养殖制度将8月(我国的法定休渔期和传统养殖制度风险期)作为新型养殖制度的收获期,不仅可以有效地规避传统养殖制度的养殖风险而且此时的市场需求极大,水产品的价格也非常可观。而要在8月的高温夏季收获淡水鱼,也是有很大弊端的,即低温长途运输问题。这样冷链物流在其中就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冷链物流的低温冷藏车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的运输问题。即便是部分传统养殖制度的水产品的收获要想运输到南方地区也需要冷链物流的介入方可成功。为此我们可以下结论:冷链物流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养殖制度,降低了水产品的长途运输所带来的损失而且可以扩大市场半径,使水产品的生产无后顾之忧。

2.经营模式的改进

从图二中我们不难得出:目前洪湖市水产品的供应链呈现出分散经营,配送和运输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为此我们有必要解决以上模式带来的物流成本高、供应链节点企业附加值低的问题,以下是经过冷链物流介入的经营模式的改进:

上图表明改进后的经营模式消除了多余的供应链节点,并且采用集约化的生产、大型渔场集中采购、与第三方物流专业化运输,从而实现了其规模效益。同图二中传统的经营模式相比,改进后的经营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将信息化融入整个供应链环节。从而实现了从渔民到消费者间的信息双向交流与共享。信息的可靠性大大增加。市场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3.信息共享机制

从图一中可知,传统的养殖制度在收获之期的市场供需状况非常不稳定,即使是在改进后的养殖制度也会出现相关的水产品供需风险,这样就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来降低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损失,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要建立市场信息双向交流机制,将消费者市场供需状况及时反馈给供应商和大型渔场。其次在第三方物流节点处共同建立低温冷藏仓库,从而可以防止暂时的缺货与水产品供应过剩、较好地适应市场供需状况。最后加强供应链节点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冷链物流设备与技术的投资,使水产品供应链获取最大的价值。

水产养殖业的风险第7篇

关键词 泥鳅;引进养殖;失败原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95-01

池塘高密度养殖泥鳅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技术性很强的特种养殖项目,它对鳅种的来源选择、池塘条件、放养密度、饲养管理水平及防护措施的落实都具有严格的要求,养殖户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各个环节做到疏而不漏,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手来说的确很难做到。2013年,萧县龙城镇万达家庭农场修建高标准泥鳅养殖池20口,面积2.33 hm2,并配备小口机井11眼,2014年初,冯浩天、欧航航等8户承包了该农场全部养殖池,先后从河南范县、安徽五河引进泥鳅种苗进行饲养,经过近9个月日夜辛劳,最后因各种原因和问题导致养殖失败,泥鳅成活率、回捕率、产量很低,每户经济损失几万到十几万不等,让人痛心,为提醒广大养殖户引以为戒,避免步其后尘,特撰写此文分析此次引进养殖失败原因。

1 泥鳅养殖失败的原因

1.1 经验不足,盲目上马

在确定承包养殖池进行泥鳅饲养之前,8位养殖户对泥鳅的生态习性、养殖技术管理、病害防治知识等一无所知,对泥鳅苗种优劣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不了解国内人工养殖泥鳅市场行情,对泥鳅养殖风险性估计不足,最重要的是缺乏泥鳅养殖方面的实践经验。在上述诸多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同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仅凭电视广告和场家提供的片面的养殖技术信息凭感觉盲目上马,导致后来在苗种选择、饲养管理、水质调节、病害防治、敌害生物防护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引进饲养失败应是意料之中,不能不让人深思。

1.2 苗种引进存在很大问题

池塘高密度养殖泥鳅,苗种选择是养殖户面临的第一个严峻的技术考验,如果选择放养的苗种质量不过关,将为后面的管理、生长、养殖产量、回捕率和经济效益带来无穷后患。据事后调查分析,此次苗种选择放养存在很大问题,从最后起捕情况得知,此次引进仅存活下来的泥鳅品种就有6~7个,起捕时成鳅颜色混杂,规格大小不一。此次引进的泥鳅苗种放养后成活率仅为50%~70%,苗种放养后伤亡损耗大,导致产量和回捕率很低,经济损失惨重。其中1口池塘放养苗种逾500 kg,到最后起捕商品鳅也仅为500 kg左右。

1.3 饲养管理技术不过关

本次参与承包的8位养殖户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池塘养殖泥鳅,对泥鳅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知识一无所知,养殖经验技巧更无从谈起,仅凭场家提供的粗浅片面的养殖技术信息,盲目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养殖项目,又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作指导,高薪聘请专家长期驻场指导又不现实,只能由自己摸索,再加上苗种放养带来的后遗症、泥鳅饲料价格高、市场行情因素等影响,最终无法逃避养殖失败的现实。失败的实践证实,没有掌握熟练的养殖技术,缺乏养殖的经验技巧,盲目实施一些高投入、高产出、技术含量高的养殖项目是非常有风险的。

1.4 水质管理和防护措施落实不过关

池塘高密度饲养泥鳅,水质的管理调节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水质老化,氨氮、亚硝酸盐等化学指标升高,导致养殖过程中泥鳅病害增多。夏季水温高,池塘高密度养殖投饵量大,鱼类排泄物增多,天气变化无常,水质极易变差,这项难度较大而又非常精细的工作对缺乏经验的养殖户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直接将过多的井水注入池塘会引起泥鳅的应激反应,经常注入井水也不利于泥鳅生长。此次引进养殖泥鳅,从放养苗种开始就没有加盖网来预防天敌危害,致使后来放养的泥鳅苗种受鸟类危害严重而一筹莫展,也是导致此次养殖回捕率低、养殖效益极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不能科学用药,造成用药过后泥鳅死亡更加严重也是养殖效益差的重要因素。

1.5 市场行情因素的影响

在做出引进养殖泥鳅项目决定之前,养殖户缺乏对国内市场行情的调查了解,对泥鳅市场供求前瞻性和预测能力不够,对泥鳅养殖风险性估计不足,本次引进的苗种质量差、价格高,商品鳅价格偏低也是此次引进养殖经济亏损的一大原因。

纵观此次引进养殖泥鳅全过程,该农场养殖户在各方面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实施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养殖项目,最后造成引进饲养失败,经济损失惨重,望广大农民朋友在选择致富项目时头脑要十分清醒,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千万不可盲目从事,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 农村养殖户从事特种养殖的措施

2.1 做好市场调查

对新发展的项目市场行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最好对市场行情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发展项目风险性作充分评估,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2.2 熟练掌握养殖知识

熟练掌握基本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最好先做小规模试验养殖,获得一定效益及实践经验后再扩大养殖规模,养殖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2.3 注意苗种选择

苗种选择是发展泥鳅养殖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一定要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色鲜艳、无病无伤、品种纯正生长快且适宜本地的优良品种进行放养[1]。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建立良种场,自繁自育,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外购的风险性,外购苗种一定要到有资质的繁育场引进[2]。

2.4 科学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操作要细心,用于养殖泥鳅的水源最好选择河、湖、水库等天然水源,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含量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溶解氧达到3.0 mg/L以上,pH值范围为6.5~8.0,池水透明度以15 cm左右为宜,水质调节总体要求是“肥、活、爽、嫩”,最好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同时加强病害防治和防护措施的落实[3-4]。总之,要在各个养殖环节都做得非常严密,确保无任何疏漏,才能获得养殖的成功和高效益。

3 参考文献

[1] 徐如卫,俞奇力,杨福生,等.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J].河北渔业,2015(2):30-31.

[2]杨光维,赵磊,刘程才,等.伊犁河谷泥鳅活水高效养殖技术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65.

水产养殖业的风险第8篇

近年来,国务院决定开展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这是党和政府继减免农业税与各项农业补贴政策以后,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支农惠农政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农业部门迅速行动,积极配合。目前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有关工作情况如下。

一、开展农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一是精心部署,全面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去年,中央决定在我省开展能繁母猪保险试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07年8月13日,省长办公会专题研究了能繁母猪保险工作。根据省长办公会议纪要,我厅会同财政、保监局等部门,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我厅还组织相关专家,多次深入试点县市,听取基层部门和养猪大户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农业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协调组织及防疫与技术鉴定工作。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加强与财政、保险部门的沟通协作,认真提供能繁母猪存量、防疫、免疫、灾害疾病死亡等情况,协助保险机构做好鉴定、标识、理赔工作,协助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

能繁母猪每头保险金额1000元,保费60元,费率6%。其中中央补贴30元,省财政补贴18元,农户承担12元。在各级农业、畜牧、财政部门和人保财险、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基本上做到了能保尽保。截止今年10月31日,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完成了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共有1773999头能繁母猪参保。按照保险政策,中央财政补贴资金5322万元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3193万元,已全部到位。此期间,全省参保能繁母猪共死亡75271头,保险公司全额理赔7529万元。通过能繁母猪保险,养殖户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养猪的积极性。养殖户纷纷表示,党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是提前准备,认真做好水稻保险试点工作。今年初,财政部决定将我省纳入水稻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我厅会同财政厅、保监局、人保财险、中华联合等保险公司,迅速邀请武汉、监利、枣阳、京山等县市以及大型种业公司和部分种植业大户,就水稻保险的保险金额、保险费率、保险责任、运作方式、理赔标准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和磋商,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我省水稻实施方案。还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水稻等品种的参保意愿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汇总上报全省意向性参保水稻面积,协助做好基础性工作,会同省财政厅、*保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全省水稻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出台了水稻保险试点实施方案。

水稻保险,每亩每茬保险金额200元,保费14元,费率6%。其中:农民承担25%,计3.5元/亩。县级财政补贴15%,计2.1元/亩。省级财政补贴25%,计3.5元/亩。中央财政补贴35%,计4.9元/亩。据统计,目前全省应保水稻面积为3289万亩,已承保面积为2533万亩,承保率为82%。已受理损失报案3万余件,保险公司支付赔款1.5亿元。

三是迅速行动,大力推进奶牛保险试点工作。我省奶牛数量不多,但发展速度很快,根据我省积极的申报态度和扎实的基础工作状况,财政部同意我省开展政策性奶牛保险试点工作。对此,我厅行动迅速。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在反复征求奶牛养殖业大户、规模化养殖场、畜牧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会同省财政等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出台了关于开展奶牛保险工作的通知,拟定了奶牛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为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二是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协作机制。省级畜牧部门成立了奶牛保险工作专班,并与省保监局、省财政厅、中华联合、人保财险等多个部门一起,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为强化沟通、协商,及时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勇于承担责任,开展基础性工作。为了规避饲养户的道德风险,各地畜牧部门对参保的每头奶牛佩戴了专用的识别标志,每县配备了1-2名专职畜牧兽医人员,协助保险公司,参与宣传投保、勘验和理赔工作,还广泛动员各地奶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奶牛保险试点工作。

目前,我省每头奶牛保险金额6000元,保费360元,费率6%。其中中央补贴108元,省财政补贴108元,县财政补贴72元,农户承担72元。截止今年10月31日,全省共有29739头奶牛投保,中央财政补贴资金321万元已全部补贴到位,省级财政补贴资金已安排预算,正在核实中。据统计,此期间参保奶牛死亡776头,保险公司全额理赔444万元。武汉市东西湖区每年正常死亡奶牛都在400多头,以前没有任何补偿,今年参保后都获得了保险公司全额赔偿,参保养殖户非常高兴,实实在在的利益调动了更多的奶牛养殖户参加保险的积极性。

四是深入调研,积极谋划水产养殖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自然灾害是直接影响渔业生产和渔民增收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渔业与农业中其他行业相比,养殖风险更高,灾害更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渔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亿元。渔业风险还直接威胁到渔民的生命安全,一旦遭灾,往往船毁人亡、家庭破碎,严重影响渔区社会稳定。在今年罕见的雪灾中遭受重创的农业,保险赔付仅有0.35亿元。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渔业,仅水产养殖受灾直接经济损失就达68亿元,其中*省水产养殖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但渔业保险赔付为零。

正是由于渔业风险大,渔业保险也充满风险,成为商业保险公司不愿碰的“烫手山芋”,市场呈现“真空地带”。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对渔业保险“望而却步”,是由于“吃苦在先”。资料显示,从1984年至1994年10年间,全国各保险公司共收取1.14亿元渔船保险费,结果赔付了1.14亿元。以人保公司为例,在1993年之前作了10年渔业保险,基本亏损。

渔业保险的业务相对其他保险更为复杂:保险费率难以厘定,损失难于评估,理赔难度大,更易出现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其中最易理解的是,成本高风险大,保险公司要做,费率就很高。费率高,老百姓保不起;费率低,又缺乏分保制度,风险集中在保险公司,致使它赔不起。基于渔业“靠天吃饭”的特性与*开展渔业保险缺失的现状,要真正切实的为*渔民系上"保险带",探索建立水产养殖灾害政策性保险机制十分必要,对此,省水产局正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深入调研,以提供政策性建议,各级水产部门也在围绕水产养殖业保险开展基础性工作(初步建议如后)。

二、农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政策性保险主体是广大分散农户,承保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面临的风险种类多,既有风灾水灾,又有虫害疫病,一旦出现风险,造成的损失点多面广损失大,同时,农业风险责任也很难确定,在推进农业保险的过程中,我省出现“四难”现象:

一是投保组织工作难。目前,全省农业投保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户,从数量上看,全省有1100多万农户,从遍布区域看,广大农户分散在18.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湖区平原,也有山区丘陵,参保对象非常特殊。同时,农业政策性保险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由于农户观念陈旧、有关部门宣传滞后、加上目前经营规模较小、农业比较效益不高、保险示范引导不够等等多重原因,农民参保的意愿还不强,认识还不到位,因此,给基层投保组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是道德风险控制难。种养殖业保险的标的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植物,出险影响因素较多,主体因素难以判断,加上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部分保险公司在乡镇还没有实现网点全覆盖),增加了预防道德风险的难度。特别是当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偏低,比较效益较差时,农户很容易出现有灾不救,牲畜有病不治等情况,其目的就是想套取保险资金,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保险公司经营难以为继。

三是查勘定损理赔难。农业生产风险发生极度不规律,同一种作物、同一种牲畜在不同的区域可能遭受的灾害损失会不同,即使在同一区域不同的农户之间,可能遭受的灾害损失也会不同,尤其是我省地处南北过渡地带,九省通衢,迁飞性、流行性病害发生频率更高。农业灾害查勘定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比如水稻灾害就有虫害、病害、风灾、雹灾、水灾、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多种,同样是虫害,又有稻飞虱、稻种卷叶螟、纹枯病等多种,确定灾源非常困难,同时,对于损失程度分析也非常困难,比如水稻减产,就涉及到抽样检验、样本分析、常年产量评估、不同品种水稻单产理论与实际产量等多种因素。又如,奶牛死亡后,病因的检查需要专业的兽医和专门的检查设备,往往要到武汉等地的检测中心,费时费力费钱。保险公司不可能具备这方面的技术力量,相关部门可能高估,保险部门可能低估,如何做到客观公正,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农户居住分散,加上外出打工等,保险公司上门理赔也比较艰难。

四是农业灾害预防难。农业既要承受经济风险,也要承担自然风险,在自然风险中,灾害源非常广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于保险业经营非常有利,但保险公司无力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只有依靠农户,依靠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依靠农业系统,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农业灾害的易发性与保险公司化灾能力的不足性,导致农业灾害防治的非可控性,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成长滞后等,增加了农业灾害预防难度。

三、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几点建议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支农惠农的又一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把好政策落实好、执行好,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建议:

1、进一步提高现行农业保险试点品种的补助标准,水稻保额建议由原来的200元/亩提高到300元/亩以上,奶牛保额由原来的6000元/头提高到8000元/头以上,能繁殖母猪保额由现行的1000元/头提高到1500元/头。

2、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范围,种植业方面:将我省其他优势农作物纳入保险试点范围,如柑橘、油菜、棉花、小麦、玉米等。畜牧业方面:增设出栏肥猪的保险险种,对我省5000只以上的父母代种禽场,开展种禽保险试点。为了促进全省养羊业的发展,凡与羊业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养殖合同的农户尝试开展能繁母羊的保险。目前中华联合已在罗田开展了试点工作,反响较好。水产方面:以开展渔业精养鱼池和网箱养殖政策性财产保险为主,渔民人身安全商业性保险为辅。并建议率先从26个水产大县起步开展渔业养殖政策性保险联保互保试点。保额标准比较复杂,要成立专班进行研究,保费应控制在5%以内,各级财政承担50%—80%。

3、尽快出台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配套政策。一是将应由省级财政承担的政策性农作物保费补贴资金纳入当年度的省级财政预算。二是确定市县二级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我们建议市级财政补贴5%,县级财政补贴10%。三是要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承担农业保险保费补贴10%,并允许其列入成本核算,尽量减少农民交费额度。

4、进一步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政策、熟悉政策、理解并主动响应政策,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农业保险工作才能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

5、丰富农业保险主体。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种养殖业大户,突出这些主体的参保地位,提高农业保险的组织化程度,这是农业保险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农业保险业务水平,更好地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