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1 16:52:51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第1篇

[关键词]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述评;国内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7-0109-09

旅游者个人的安全行为是影响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它对旅游安全风险的规避和旅游安全管理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旅游者安全行为逐渐成为旅游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近十年,我国旅游安全研究蓬勃兴起,旅游者安全研究也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遗憾的是,国内面向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化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出现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学术文献。

但是,旅游者安全行为所反映的实践问题是旅游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大量的旅游安全研究中存在不少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相关的研究成果,存在较为丰富的以旅游者安全行为作为视角或研究内容的文献。系统地梳理这些文献成果,厘清国内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基本脉络与内在结构,对于引领和促进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推动旅游安全研究领域的拓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起源进行了归纳,同时以“旅游者+安全”为关键词,对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2001~2011年等近十年的旅游安全文献进行了检索和遴选,并对其中涉及旅游者安全行为或行为视角下旅游安全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以期能梳理出我国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进展。

1、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源起

安全行为研究在早期是安全科学研究的分支。海因希里(Heinrich)最早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Bird)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两大理论都指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连锁过程的影响因素。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发现员工的安全行为对企业安全管理意义重大,与企业收益息息相关。1978年,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管理学教授加里·德斯勒(Dessler G)就在其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提出事故产生的3类基本原因包括偶然事件、不安全的环境和不安全的行为,且由人引发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将预防事故的基本方法浓缩为减少不安全环境因素和减少不安全行为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全行为科学从现代安全理论逐步发展成一个独立学科。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开始应用到煤矿、铁路、护理等领域。

与安全科学研究相比,旅游安全研究在早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旅游安全研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是针对单一类型安全事件的专题研究,比如旅游犯罪的研究。贾德和皮赞姆(Jud&Pizam)开了旅游与犯罪关系研究的先河,随后学界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较具影响力的为《旅游、犯罪和国际安全问题》一书,该书系统分析了旅游业发展、犯罪与国际安全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旅游安全研究向纵深化发展,出现了针对恐怖主义与旅游安全、政治不稳定与旅游安全、战争与旅游安全、自然灾害与旅游安全等宏观角度的研究,也出现了大量针对微观因素、基于各类旅游事故展开的旅游安全风险统计研究。由于旅游安全问题引起的广泛社会关注,国外研究者开始从社会学、安全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审视旅游安全。

1999年,中国“黄金周”假日制度的实施在掀起假日旅游热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国内旅游安全研究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学者开始就旅游安全基础理论、旅游安全事故、旅游安全保障等方向展开研究。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发生使“旅游与恐怖主义”再次成为研究焦点,大量文献以“9·11”事件为例展开探索。此外,教育界也开始重视旅游安全学科建设,华侨大学于2002年率先在全国开展《旅游安全管理》的本科课程教育。2003年,由于“非典”(SARS)疫情的肆虐,学者们对旅游安全更为关注,《旅游学刊》2003年第4期专门开设了“SARS与中国旅游发展研究专题”。伴随着探险旅游、自助游等的盛行,安全事故发生量也持续上升,旅游安全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2003年,国内出现了首部关于旅游安全研究的著作——《旅游安全学》,该著作对旅游安全的现象、基础理论、旅游安全认知、旅游安全管理、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安全实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国内旅游安全研究逐渐从零散走向系统。随后的几年,我国散客旅游、户外运动旅游不断兴盛,随着大量旅游事故的出现,旅游安全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2008年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使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也使旅游安全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标志性事件都推动了我国旅游安全研究的开展。

近十年,国内的旅游安全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投入旅游安全研究中,研究视角和内容也更加细化和深化。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因其实践上的重要意义而逐渐成为旅游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视角。最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管理方式的探索上,如《旅游安全学》阐述了旅游者安全认知对旅游安全的影响。随着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重点由对旅游者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索转向面向特定旅游者类型的安全行为研究,比如基于市场细分、产品细分、目的地细分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旅游者安全感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旅游者的安全感知对旅游者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学者们发现,影响旅游者安全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并贯穿于旅游过程的始终,旅游者则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安全感知度做出行为决策,高安全感知度对旅游者行为的安全性有正面影响。显然,这些研究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行为科学的导向。

由上可见,旅游者安全研究虽然属于旅游安全研究的“边缘地带”,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一领域所反映的实践问题是旅游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突破将引领旅游安全的实践发展,也将建构出全新的旅游安全研究体系。

2、国内近十年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述评

国内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明显受到标志性安全事件的影响和推动,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近十年,国内旅游安全研究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相关的论文、专著40余篇(部)。这些相对零散的研究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即: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描述、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表现特征、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不同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等,这也构成了国内面向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基本理论结构。

2.1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界定

“旅游者安全行为”是安全行为中抽脱出来并被冠以特定群体限定的概念。学界虽未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但是仍可以透过相关研究成果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概念进行解读。

罗明义指出,旅游者行为是指旅游者在认识、购买、消费和评估旅游产品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包括旅游者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而产生的购买动机(动机行为),并经过对信息的筛选比较做出购买决策(决策行为)、进行旅游活动(空间移动行为)及事后评价(满意/投诉行为)的全过程,这反映了旅游者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全部心理和行为过程。

安全行为是人对刺激的安全性反应,又是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目标的过程,即人对影响安全性的外界刺激经过肌体做出的理性的、符合安全作业规程的行为反应,最终是经过人的动作以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人的安全行为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差异性、可塑性、受安全意识调节等5个特征。不安全行为是指能引发事故的人的行为差错,是一种主观行为,包括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危险、风险或不安全因素与安全行为联系密切。危险作为安全的对立面,其意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员或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超出了可接受范围的一种状态,它同时包含了安全与不安全这对矛盾在斗争过程中因某些瞬间突变发生的外在表现出来的事故结果。《职业安全卫生词典》将风险定义为“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的可能性”。《西方经济学大辞典》指出,不确定是风险的必要条件,并且风险还取决于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旅游活动中存在众多不安全因素,因而,旅游活动中的旅游风险具备了风险的一般特征,刘春济和高静指出其具有一定的内生性特征,这使得旅游风险变得更加隐蔽、复杂。

根据这些文献的观点,可以将旅游者安全行为定义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规避风险或不安全因素、摆脱危险的行为反应,以达到保护旅游者自身或保护旅游资源、设施等旅游活动载体安全的目标。这里的旅游者安全行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狭义的概念仅指“保护旅游者自身”这个部分,本研究也就是基于狭义的旅游者安全行为展开。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显著特点表现在不确定性、差异性、可塑性和受安全认知的调节4个方面。它是相对于不安全行为而言的,安全是相对安全(可以容许的风险程度),而不是绝对安全,因此,旅游者安全行为是使旅游者达到相对安全状态的行为反应。

2.2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表现特征研究

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与旅游者不安全行为研究息息相关,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界更习惯于对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和描述,这一点明显地反应在文献数量上。学界对旅游者不安全行为的表现特征形成了普遍共识,认为旅游者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旅游者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其中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由明知有危险仍然采取的不安全行为和追求刺激、高风险的不安全行为两方面构成。

揭示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具体特征具有直接的策略意义,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旅游者的安全决策行为、出游前的安全准备行为、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防范行为等方面。

吴必虎等在研究中国大学生的旅游安全感知时发现,安全感知度不同,大学生旅游者在出游距离、交通方式与出游组织形式等的选择上也不同。高安全感知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近距离和陌生感适中的目的地,事故率更低的飞机等交通工具,与家人、朋友或单位同事等平日较为熟悉的人同行。这些旅游决策行为都是旅游者出于旅游安全考虑的相对安全行为。此外,还有避免到因犯罪率高或政治不稳定而闻名的旅游地、老年旅游者选择有可靠医疗设备的旅游地等。充分的出游前准备是保障旅游活动安全的必要前提,如选择合适的旅游设备、装备,预备常用的急救药品,了解熟悉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文化背景差异等。王健民从自驾车旅游和特种旅游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应做好相应必要的设备、知识和心理准备工作。较旅游前的安全决策和安全准备而言,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涉及的影响因素更多,也更为复杂。王健民从宽泛性的防御措施和常规旅游的安全防范两个角度对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行了论述。

范向丽和郑向敏总结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专门梳理了从女性旅游者的角度提出的安全预防行为。还有一些学者则根据青年旅游者、老年旅游者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2.3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学界一直试图厘清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并认为这是进行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关键点。总体上,这些研究主要从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

内部影响因素即旅游者自身的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特征、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技能因素、观念意识等5个方面。人口统计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危机认知。旅游者对旅游危机事件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也会影响旅游者的危机认知,决定其是否能正确地看待危机事件,进而影响旅游者的危机应对行为。同时,旅游者的健康状况、身体机能等生理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者能否应付恶劣多变的环境或天气。心理与行为密不可分,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必然伴随着旅游者心理的研究。在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两个方面。由于兴趣、气质和性格等的差异,旅游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如焦虑、冲动、盲目自信、麻痹大意等消极心理,认真、谨慎、细心等积极心理,以致在认知活动、情感和意向活动(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识过程)等心理过程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旅游者行为上的偏好,并影响旅游者在风险或危险面前的应对能力。吴媛媛在研究背包旅游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者如果缺乏出游经验、应变能力和急救、逃生的知识能力等技能,很可能因无法及时自救而遇险。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者的安全观念意识极大地影响旅游者安全行为。旅游者在出游前是否做充分的安全准备受旅游者的安全观、安全意识影响,旅游事前准备如旅游装备、常用和急救药品等设备准备和了解文化背景差异等的信息准备的缺失使旅游者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安全性,酿成旅游安全事故。旅游者正确的安全观和强烈的安全意识将正面引导旅游者在旅游前和旅游中各环节的安全行为。影响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观念意识主要表现为旅游者的安全认知。吴必虎、安辉等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包含自然环境(地质环境、气象环境)、社会环境(旅游地环境负荷、社会治安、卫生状况、居民好客程度)和经济环境(旅游市场规范度)。旅游环境的特性变化对旅游者在遭遇危险时是否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或决策起着直接或间接作用,使得旅游者的特性或安全性也随之发生变化。管理因素又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管理(安全认知、专业技能)、设施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管理。管理部门缺乏安全管理意识、游客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运用的科技手段不够先进等管理漏洞可能引起管理失误,而管理失误又会加剧和加重旅游环境和旅游行为的不安全性。

内外部因素结合对旅游者安全行为造成综合影响也是常见的现象。张金俊和吴招华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旅游者安全行为,认为“规则”和“资源”作为行动者内在的认知和对外在的支配力同时影响旅游者的安全实践。一些学者在研究团队旅游时提到,由于许多旅游团队多为临时组织而成,旅游团队内部往往人心不齐,领队的领导能力、团队之间的协调性和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线路设计等旅游团队内部组织问题使得旅游者更易因旅游利益受损而导致个性失衡、情绪失调、角色失范,从而产生内部冲突行为,甚至在遭遇突发状况时不能理性应对,引发安全事故。

2.4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研究

旅游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已得到很多学者的论证,对于旅游安全管理的研究也并不少见,但真正关注到旅游者行为安全管理的却是少之又少,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论述更是凤毛麟角,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综观文献,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阐述:依据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地社区、旅游者等不同执行主体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或措施。依据旅游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同环节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和提出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与预警系统、旅游安全控制系统、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旅游安全保险系统;基于人(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事(事前、事中、事后)、物(资源、环境、设施设备等)三要素进行安全管理等。

此外,谢朝武根据旅游高风险项目的分类将管理责任具体到关联的部门、组织、机构,构建了分类管理的管理路径,使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更加细化。部分学者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张健华和余建辉研究发现,游客违章行为会给游客自身带来安全隐患,旅游景区有必要对游客违章行为进行管制。谢朝武指出,旅游团内部冲突可能引发行为主体的外在对抗行为,旅游团的操作者可通过心理预测、心理协同、亲合调适、冲突转移机制对冲突行为进行缓冲调试。

2.5 不同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2.5.1 基于市场细分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细分市场行为一直是旅游行为研究的热点,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亦是如此。文献主要集中在对青少年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大学生旅游者、女性旅游者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

杨瑜归纳分析了造成青年旅游安全事故的3个不同层次的因素(基础层、诱因层以及影响层),并根据这3个层次的因素提出相应的事故防范和安全保障措施。吴纪滨和郑向敏分析了老年旅游的不安全因素。吴必虎等对中国大学生的旅游安全感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感知对出游决策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力。郑向敏和范向丽对近20多年来研究女性旅游安全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从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不安全旅游行为、安全事故、安全预防4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范云峰从女性旅游安全需求人手,探讨了女性旅游者的安全忧虑、对旅游安全的感知与期待,以及旅游安全对女性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2.5.2 基于旅游产品细分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一些高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如背包旅游、探险旅游、冰雪旅游、体育旅游等,其较传统的观光休闲旅游而言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这些旅游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具有更特殊的表现特征,这使其成为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自助游一直是近年旅游者热衷的旅游方式,背包旅游作为主要的自助游方式也成为研究热点。吴媛媛认为,背包旅游者几乎都是面对信息和环境的不完美处理者,在背包旅游过程中,当地向导(在背包旅游团队中有时并不存在)和旅游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背包旅游者在遭遇危险时,是否能够感觉和认识到危险,进而能否避开或降低危险。在探险旅游方面,邹统钎分析了探险旅游安全行为与探险旅游主体认知的关系,周忠凯、刘天虎等学者将探险旅游安全行为与探险旅游目的地的安全保障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构建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以最大限度降低探险旅游者风险,减少探险旅游者旅游安全事故。杨建朝等对冰雪旅游地游客安全影响因素做了研究,张鑫进一步从旅游者及管理者的角度分析了冰雪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谢朝武则对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了系统的研究,从管理角度分析了高风险旅游项目的风险成因,认为环境风险因素、旅游项目经营者、从业人员、安保条件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都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安全构成威胁。

2.5.3 基于目的地细分的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

许多学者专门从山地旅游、都市旅游、岛屿旅游等不同类型目的地出发来研究旅游者安全行为,并认为差异性的目的地往往伴随着差异性的安全行为。郑向敏在其《旅游安全概论》一书中以一个章节的篇幅专门分析了都市旅游安全、滨海旅游安全、岛屿旅游安全、湖泊旅游安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安全的表现形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了各目的地的安全防范、控制与管理。

2.6 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从文献的学科背景来看,学者们对学科方法的使用较为丰富。大部分文献运用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安全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者安全行为进行研究。也有学者将一些学科基础理论应用于研究之中,如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在研究中就较为多见。此外,张金俊和吴招华使用了结构化的理论分析视角,并据此认为3类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会改变旅游者的不安全现状。显然,这些文献所基于的方法论背景反映了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领域的学者的学科背景。应该看到,基于安全学和安全行为科学的方法论来从事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这反映了安全行为学科背景下的学者较少关注旅游领域的安全问题。

就文献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来看,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在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近年来定量研究的趋势不断强化。例如,肖爱连和吴孝政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两种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旅游者因素的旅游线路安全评价模型。林明太、陈金华等人使用了交叉频次分析法来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感知态度进行统计测量。李峰尝试性应用试验控制法来进行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谢朝武等则采用聚类分析、最优尺度分析等综合性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户外拓展旅游者的风险预期和风险感知。

3、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的展望

旅游者安全行为虽然是一个尚待系统展开的研究领域,但是国内近十年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渐展现出清晰的理论结构。如图1所示,不同视角下的旅游者安全行为、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旅游者安全行为的管理等方向是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学界综合使用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方法。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第2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学 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5] 颜醒华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第3篇

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称赞《旅游学刊》培养了一批大家、专家,希望《旅游学刊》能够越办越好,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他还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希望与会专家多做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第二,加强对发展战略的应用研究;第三,加强对国际经验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始终把握国际发展的前沿动态,以引导我国旅游业科学发展;第四,需要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导游管理、职业分类、产业政策等“老大难”问题,还应该留意空白性的问题。

一、主题报告

来自国内外的4位著名学者为大会做了主题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旅游学刊》名誉主编刘德谦以《学科成长的时代推手――关于我国旅游学科成熟度的讨论》为题,探讨了旅游学科基础理论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地得到丰富;旅游法规体系和旅游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旅游合作和旅游行业运行的规范,从而优化了学科研究的对象等10个旅游学科成熟的表现。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教授做了题为《顶天立地――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几点认识》的演讲。所谓顶天立地,涉及中国旅游研究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回归原点,是立地;一个是引领前沿,是顶天。目前的旅游研究首先需要回归原点。而原点的研究,一是旅游的元哲学和元理论;二是描述,对涉及旅游的各个方面进行完整的描述;三是解释,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入的解释,形成理论的说服力;四是分析,需要建立体系和框架,形成理论的系统化。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以《中国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为题,分3个部分梳理了海外学者对中国的旅游研究、中国学者对中国的旅游研究的特征,以及未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保教授指出了4点方向:第一,持续关注旅游研究的理论建构;第二,强化旅游研究的知识/理论输出;第三,提升旅游学术刊物(平台)的水准;第四,提升旅游应用研究的水平与深度。

英国萨里大学教授、国际公认的权威旅游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主编John Tribe结合近年在Annals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国际旅游研究的现状、趋势及创新,为国内旅游学术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带来很多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和思考。

二、主题论坛

本次年会设置了4个主题论坛以及教育论坛和博士论坛。

第一论坛为“‘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研究的五年规划”,由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主持。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教授宋海岩,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首旅建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润钢,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崔凤军,去哪儿网副总裁张泽,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宁泽群围绕此议题进行了探讨。

宋海岩、吴必虎、宁泽群回顾总结了中国旅游研究的变化及旅游研究对象等方面的转变。宋海岩介绍了国外的经验,例如政府提供研究经费和教学经费,学校研究成果要能够应用到实践当中,而业界也参与学校的教研和课程设置,同时企业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经费,但学校研究体系跟实际有差距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崔凤军特别指出,目前中国旅游学术研究亟须解决两个问题:建立旅游研究的范式;旅游学科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论问题。张润钢、张泽作为旅游业界的专家代表,从企业的具体实践提出,目前的研究成果很难在企业转化成实际成果,迫切希望旅游研究能够有更新的实践性成果。

此外,论坛嘉宾还对如何将中国旅游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进行了讨论。吴必虎指出,应该做些应用理论研究;教育部要推进旅游学科的一级学科建设;国家旅游局要重视专家的作用。

第二论坛为“‘十二五’期间城乡统筹与旅游发展”,由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主持。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光,著名农村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海南省旅游委巡视员陈耀,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汪宇明参加了讨论。

光首先表示,目前的城乡统筹有很多内容,主要是政府主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考虑,是城市的发展。具体到与旅游相关的方面,现在城市旅游是要考虑如何能够提高水平,而乡村旅游重点是考虑如何进一步开发,城乡旅游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于建嵘提出,要把人文、文化、爱心、物质融合在一起,公益旅游是一种好的方式;要从人文的角度来理解城乡统筹,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权利,使农村生活多元化,而不是大规模搞土地流转。杨振之结合成都近年来在城乡统筹方面的实践,分别从城乡统筹中涉及的制度问题和旅游发展在协调城市和乡村发展关系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汪宇明提出,上海要率先建成全国城乡一体化格局,路径有很多,但最新的动向集中在公共服务的根本性并提出了一个顾虑,即乡村被城市化。陈耀结合在海南的工作经验谈到希望由旅游推进城乡统筹,提出“乡城统筹”的概念,认为在科技进入农村、资本进入农村的同时要保障农民的利益。此外,专家们着重探讨了土地流转、尊重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公正性等问题。

第三论坛为“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由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f主持,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肖洪根、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陆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南开大学教授李天元、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享参与讨论。

谢彦君表示,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应该体现在3个层面,即视野、方法、规则。研究者不仅要有更加宽泛的、世界性的视野;进行科学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和交流核心研究成果的平台要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也要符合国际规则。肖洪根分别从技术和知识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第一是非英文国家开展的旅游研究,走国际化的道路应该是一种趋势;第二是知识传播过程当中,或者是科学传播过程当中的“大同”主义。陆林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中国旅游研究首先要接受西方的一些研究方法、价值观、思想,然后用这样的 视野来开展中国的研究;第二,中国旅游研究要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民族化;第三,贯通中西文化。邹统钎列举了一系列数字,显示出中国的旅游研究在世界范围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李天元阐述了他对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的理解,即国人的旅游研究要能够融入到国际社会当中去,拥有跟国际沟通的共同话语权的平台,并通过国际化更好地了解别人、宣传自己。李享则围绕世界关注中国,中国的旅游研究关注国外的旅游情况不足,以及中国更应该关注世界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四论坛的主题为“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成果总结与当前走势”,由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辉主持,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石美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凌云、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马耀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庄志民、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参与讨论。

论坛专家认为,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亟待提升。在总结成果时,专家们围绕重新回归到旅游学研究本质、旅游研究范畴、旅游的研究角度等最基本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谈及未来旅游研究的走势时,马耀峰提出旅游学从借鉴、整合到提升、优化的转变的趋势,学科融合、学科深化和学科体系的构架亟须共同努力。庄志民提出要从辩证思维来理解走势,旅游产业研究要从经济为中心向以经济文化为中心转变,并且搞清楚旅游研究和实践的本源和去向问题。马勇提出学科引领、产业支撑、产业融合三大走势。石美玉提出了消费者的问题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该论坛的讨论吸引了台下嘉宾的积极参与。保继刚提出,希望增强旅游研究者内部的凝聚力,旅游学科应为产业发展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并培养一批坚定的旅游研究追随者。朱f也认为,过去30年旅游的发展,最大的成就是有一群数量庞大的、有无限热情和能力的一个群体的出现。

本次年会特别设置的教育论坛以“‘十二五’期间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由吴必虎教授主持,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谷慧敏、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王美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彭青、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夏赞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赵黎明参与讨论。

吴必虎与嘉宾们分享了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首先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旅游方面的增长情况;其次,学院办的旅游系专业方向非常多;最后,是专业教授的从业经验丰富,有70%的人教学经验丰富。谢彦君谈及目前国内旅游教育现状的3个方面:全国的院校数量很多;各院校教师数量差别相当大;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谷慧敏谈及目前旅游教育受到了教育体制的制约,使得很多老师不能深入到行业一线进行深度的接触。夏赞才认为旅游教育的问题是其结构性的问题。王美萍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这个阶段,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教师队伍应该是以规模为基础,以质量为榜样,以功能为特征。彭青提出课程计划应该兼顾职业导向和未来导向两个方面,或者是通识教育导向。赵黎明认为,老师应该在完善自己的同时,还要站在更远的角度看旅游学科发展。

本次年会还专设了博士论坛,为学术新秀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共有16名博士代表做了精彩演讲,并得到了宋海岩、张辉、许春晓、肖洪根等专家中肯的点评。

三、学术委员工作年会及颁奖典礼

本次年会专门召开了《旅游学刊》首次特邀学术委员工作年会。学术委员们首先投票评选了“大地风景杯・《旅游学刊》2010年度十佳论文”,然后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和办刊质量、如何更多的吸引国内外优秀论文、栏目设置、封面风格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第4篇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5] 颜醒华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第5篇

2006年10月28日至29日,由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承办的“全国重点骨干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暨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工作扩大会议”在福州最佳西方财富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成员及来自全国25个省市及自治区的80多所重点骨干旅游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和相关出版社的代表100余人。

在中国“十一五”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和中国旅游教育的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配合国家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配合国家旅游局 “十一五”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服务全国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特组织了本次研讨会,以促进中国旅游教育和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讲话的精神;通报了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查分析情况;总结“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会代表就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和评估、核心课程设置与关联延伸专业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硕士点建设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就旅游专业建设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并达成共识。本次会议是一次新时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和指导专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会议。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4个报告全面客观、系统分析了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考究了中国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走向,勾勒了中国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宏图。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组长马勇教授的主题报告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马勇教授通报了新一届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对“十一五”期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马勇指出: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要认识到充分利用教育口各级别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如重点学科建设(校级、省级、部级)、品牌专业建设、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等等;同时专业建设要与旅游行业有效接轨,充分接受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指导;积极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的研讨;设立《旅游高等教育通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信息交流。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田里教授主题报告为《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面分析研究了新世纪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系统剖析了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别从战略与战术层次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提出对策。结合评估具体的指标体系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旅游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按照大学的标准化培养目标与模式,不能一味屈就于企业的标准,必须保持知识的独立价值,高校旅游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培养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的主题报告。报告依据历年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等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人才规划的的重点、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面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名俭副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探讨》的主题报告。报告全面调研与分析了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介绍了目前唯一一项部级旅游本科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功创建经验,并为全国旅游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及实施工程计划。

三、会议主要成效

参会代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评估、专业拓展、精品课程建设、博士硕士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探讨,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重新定位旅游学科发展方向

会议认为,目前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有393所,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猛,在中国学科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应该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规模不断扩展、旅游学术积累不断丰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学科行为,使之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逐步成熟化。会议提出把全国旅游院校本科旅游教育分为应用型(技术)和科研型(理论)的两种类型,教指委制定相应的分类指导方法,把本科旅游教育与高职旅游教育在学科发展上加以区分。

2.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

会上讨论了由田里教授负责起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初稿。会议认为,专业评估很有必要,既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水平的一次检阅行动,也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次提升过程。专业评估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发挥其规范管理、提升整体实力的重要作用。专业评估标准要进一步作调整,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质量

会议代表希望,在教指委的指导下,提升教学、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专业建设质量。一是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支持,努力申报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类专业发展资源,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学科、品牌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名师、重点试验中心、文(理)科试点班等等。二是加强旅游科研,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各省市各类旅游科学研究项目,并积极参加科研成果的评奖工作,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实力。

4.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外合作

一是加强国内旅游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联合办学,创造旅游学校师生到境外培训、实习的机会。目前有很多旅游院校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港、澳地区的院校也有意与大陆院校进行广泛合作。三是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尤其要更注重与管理学科横向的合作,与历史、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的合作,教指委将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推动二级学科领域的合作。

5.调控旅游院校的总体办学层次

一是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从战略上严格控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规模,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和良好的专业形象。二是大力推进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院校积极申报硕士点,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形象。三是适度发展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科积淀和学术积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

6.建立高等旅游院校的交流平台

一是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中心的“旅游教育会议”制度,每年举办专业建设和发展研讨会,及时通报信息、交流经验、研讨对策。二是出版《旅游高等教育通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刊印;《旅游科学》等专杂志设专栏刊登国内外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术会议的重要信息,加强信息交流。三是教指委旅游专业组建设“中国旅游教育”网络平台,展示成就,通报毕业生供需情况、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种信息,整合资源,全国共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网站制作维护工作。

7.拓展旅游学科的专业延伸领域

目前学科目录“旅游管理”只有一个专业方向,从某种程度限制了旅游管理学科发展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设置问题上,许多旅游院校做了不少探索,积极向休闲、会展、娱乐等领域拓展,实行校内的优势资源整合,突出院校和地域特色,创立特色品牌专业,如华侨大学整合体育系设立“运动休闲娱乐”方向,中山大学设“休闲与俱乐部管理”等专业。

8.建设旅游专业核心精品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规范,积极申报部级、省级和校级旅游类精品课程。会议提出规划,争取用3-5年内,建设部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校级精品课程500门。旅游涉外性强,专业标准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核心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开展双语教学,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

9.筹备旅游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

目前全国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有100多所院校。为规范和促进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建设发展,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教指委将筹备成立“全国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组织全国旅游院校探讨和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并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分为普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力量争取有关部门设置“旅游专业硕士”。会议提出,要加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材的建设,组织高水平旅游专家、教授编写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教材分社愿意大力支持在教指委组织下出版高等级的研究生教材。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第6篇

一、概念的界定

产学研融合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中产学研融合是指旅游产业、旅游高等院校教学、旅游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达到融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是能把旅游管理成熟的技术与理论应用到实际旅游产业各环节复合型技能人才;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综合探索旅游管理方向教育教学理论并付诸于旅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开拓性创造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旅游教育研究与发展概述

(一)国外旅游教育借鉴

国外旅游教育最大亮点是重视应用型,强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相融合,积极发展短期性、应用型、技能型的旅游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展、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促进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美国旅游院校普遍建立以院校、企业、科研单位三方合作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建立和健全了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形成了鼓励各方联合,规范各方面行为的政策体系,保障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研教学体系的构建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政情与学情,与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趋势存在迥然差异,我们只能探索适合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规律,适应中国旅游市场经济发展实情,适合中国学生身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的旅游教育模式。

(二)国内旅游教育发展探索

国内学者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1]的旅游创新人才(林刚,1998);应当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王寿鹏、高天好,2007),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融为一体(于洪雁、徐淑梅等,2008);构建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张培茵、渠向国等,2008);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王香茜,2008);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完善教学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李忠学,2008)。针对地方院校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原则提出“最大限度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社会评价作为人才质量的优劣和办学水平高低标准,突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合作办学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2]。

在产学研融合培育人才平台搭建研究上,冯冬明认为“旅游高等院校应该根据旅游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要培养适应企业需求,有责任意识、有服务意识、有创新意识、有团队精神的学生;通过校企结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3]。王?,周江林等主旨“大力推进服务旅游业的教学改革;强化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旅游科研成果转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者们从产学研平台构建的机制、构建的模式、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人才适应性、人才创新型、应用型与综合复合型培养目标等维度提出了各自鲜明立论。

国内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论述,大都停留在宏观理论阐述,产学研如何结合、融合途径、融合体制、融合平台搭建、实践性操作细则、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及师资人才队伍建设配套均未从微观层面进行条分缕析的剖析与梳理。旅游教育学发展步履艰难。

三、目前地方高校旅游教育存在的障碍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偏离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需求,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和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教学手段滞后,专业核心课程群设置递进关系与逻辑性存在质疑,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所有一切矛盾地解决,需要重构以产学研为平台,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例如铜仁学院旅游教育的发展是为了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需求,培养市场急需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黔东北偏远落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发展规划、旅游管理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人才目标方案要紧密契合本区旅游发展实际,围绕“开拓创新型、实践应用型、民族区域发展人才”指向,展开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四、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和实践价值

首先从宏观理论、微观操作层面上厘清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地域型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体系;其次再搭建产学研人才培养平台上,探索“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产学联动、教学实践并重,以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来检验教学科研成果”[4]的三位一体的专业综合教革战略,为举步维艰旅游教育学发展提供学理与实践案例支撑。

铜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将紧密结合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态势,面向黔东北及武陵山区旅游旅游发展实际所需市场,以整合盘活旅游资源为先导,以旅游产业规划发展为关键,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跨区域旅游经济联动为契机,以产学研为平台,培养立体化、系统化、专业技能性全方位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同时以产学研平台为基地,对外开拓地区旅游培训中心,带来实际经济收益。循环将收益投入高层次平台的搭建,以产反哺科研、教研,创造递进式模式。

五、铜仁学院具体操作策略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第7篇

关键词:创业;创业者;创业行为;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7012604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涵盖范围极其宽泛的旅游业必将存在着很多创业机会亟待发现,旅游业已经为创业经济滋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1]。相对于旅游创业实践领域的飞速发展,研究领域配套研究工作进展如何?研究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为旅游创业实践行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结果对中国构建创业型社会有何启示?本文以与创业相关的多个关键词(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entrepreneurial等)借鉴了两篇较为重要的创业研究文献回顾所采用的检索标准――Ireland et al.(2005)和Busenitz et al.(2003)在对一般层面的创业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时采用了同样的关键词。作为检索标准,通过对《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TR)、《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TM)、《国际接待管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IJHM)McKercher, Law and Law(2006)指出《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 、《国际接待管理》(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代表了旅游和接待业研究质量的最高级别。对三大国际旅游研究权威期刊1995―2008年6月以来发表的相关创业文献进行梳理,对上述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提出了发展我国旅游创业的建议和研究方向。

一、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进展

对于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进展概况,本文拟从三大国际权威期刊在1995―2008(6)间发表的创业有关的文献数量、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数据的搜集及数据处理方法五个方面,通过表1和表2进行简要描述。

1.发表文献的数量、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

旅游创业研究体现出如下特点:

(1)文献发表的数量增长缓慢。TM/IJHM/ATR即:《旅游管理》(TM)、《国际接待管理》(IJHM)、《旅游研究》(ATR)在1995―2008年6月间共发表与创业有关的文献55篇,在所有文献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其中TM杂志上发表的创业文献明显多于其他两种杂志,几乎达到50%。从时间与文献数量的对比分析来看,对于旅游创业研究的文献随着时间的发展没有明显增加,说明了旅游创业研究进展缓慢。

(2)研究方法中,实证研究明显多于理论研究:在55篇旅游创业文献中,仅有12篇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仅占21.8%(其中,还有部分研究是采用案例描述方法,因为没有涉及到数据,所以笔者将此部分文献定义为理论研究范畴);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为43篇,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3)研究方向以研究旅游小企业为主,辅以创业者和创业行为研究。实践与研究均表明,小企业在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2],创业研究与小企业管理间的联系成为近10年国际研究关注的焦点,因为旅游业在很多领域是由小企业主导的,要研究旅游业创业本质,必须关注小企业的发展。Roberts和Hall(2001)指出:“对小旅游公司行为研究的信息很少意味着旅游业的创业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了解”,可见,旅游小企业研究成为旅游创业研究的重点。

2.实证研究中数据的搜集和处理

在旅游创业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占有主导地位。实证研究在旅游创业研究中的深度、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方法,体现特征如下:

(1)数据搜集的方法主要采用调查和面谈方式,辅以二手数据调查法:绝大多数文献在实证研究中只是采用三种方法之一,近两年的研究发现,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合理性,部分学者将不同的方法融合于同一个研究中。

(2)数据的处理工具较为简单:在43篇实证研究文献中,多是采用定性方法和描述统计(共占74%),其次是回归分析(仅有5篇)、方差分析(仅有4篇),最后是因子分析(仅有2篇)。

见表2所示。

二、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主要成果

1.旅游创业者构成

对旅游创业者的构成,多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移民与性别。对于移民,Getz发现新进入者主导了苏格兰Spey山谷的企业所有权。King观察到主要是返回家的移民建立了旅游业的小企业。Getz和Carlsen结论表明西澳大利亚的乡村旅游企业主大部分是进来国内的移民者,只有小部分是本地人[3]。对于性别,Getz和Petersen研究表明,小企业主中女性较多,多是经营艺术和手工艺品及微小规模的住宿企业[4]。McGehee、Kim、Jennings研究特别指出女性对于乡村旅游创业具有高动机[5]。

2.旅游创业的动机

加拿大范库弗峰岛的雇员和创业者的数据表明,在旅游业中受雇佣的动机的因素共有八个:劳动力市场的环境、旅游业形象、改善目前工作、对特殊生活方式的向往、合适、创业、多样性、利益。其中,生活方式和创业是八个动机中最强烈的[6]。

(1)生活方式动机。Page通过对新西兰的297个小企业主的邮寄调查,发现54%的小企业主的创业动机是享受来自创业的乐趣,此结果与Williams et al.类似,认为生活方式是促使小企业旅游创业的主要非经济因素。可见,生活方式是旅游创业的主要动机。

(2)增长和利润导向动机。以此为导向的小企业数量不多,且男性企业主比女性企业主更倾向于增长和利润导向。例如,Fleischer和Pizam通过对以色列乡村的含早餐旅馆的普查数据表明经营者从事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并使他们能继续呆在农场。Dahles和Bras针对印度尼西亚的Yogyakarta和Lombok的浪漫旅游创业行为,指出Yogyakarta的浪漫创业者是想寻找白人女朋友,获得西方生活的机会;而Lombok的创业者则是从女性旅游者获得金钱来开办真正的旅游企业。

3.旅游创业行为与创业绩效

(1)影响旅游创业行为的因素。不同的学者研究表明,企业成长类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阶段和旅游的季节性等都会影响到旅游创业行为。例如,Dahles和Bras针对印度尼西亚的两个地区的浪漫旅游创业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阶段影响了创业者(个体导游和小商贩)行为。对于稳固阶段的旅游目的地,由于政府力量强大,创业行为多是在创业者自我组织的团体中进行或是独立进行;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旅游目的地,创业者则可以借助旅游产业的正式设施和设备进行创业行为。

(2)旅游创业行为的特征。旅游创业行为的突出特征为:不确定性、创新性、对识别机会的敏锐力。例如,Russell和Faulkner以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为例分析了创业行为,指出创业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性,目的地未来发展是由拥有创新力和识别、追求新机会的创业者来代表的,创业者扮演了混沌制造者和解决者的角色。d'Hauteserre以康州著名的Foxwood(快活林)为例,指出创业者不仅需要被激发,更需要拥有识别机会的敏锐力。Johnsa,Mattsson认为,最初的创业精神依赖于个体生意人,他们发现当地的机会并努力实现。

(3)旅游创业绩效。Reichel研究了以色列305个小旅游企业(娱乐企业、旅游景点企业和住宿企业)经营业绩的不同,指出娱乐企业比其他两种企业在雇员数量、收入、发展和增长、旅游和企业力量、全球政治危机时期产生利润的成功性和从建立期到1999年的雇员平均年增长数量方面要好。相比较,旅游景点企业仅仅在一个方面好于娱乐企业,即雇员数量。而住宿企业在顾客满意和与竞争者相比的收益率方面好于其他两种企业。Blake通过研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创新和竞争环境,研究了旅游企业增加生产力的方式。Kim、Dalbor、Feinstein通过二手调查数据对87个小餐馆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进行分析,指出企业利润边际的不同依赖于企业的管理和所有权结构。随着所有权集中度的上升,公司雇员规模和成本不断下降。

4.旅游创业面临的障碍

旅游创业面临的主要障碍体现在财务资金缺乏、立法与政府支持不足、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缺乏等方面。Page认为小企业主要发展限制是缺乏旅游业中所需网络和知识。Peacock和Kübler指出接待业中管理失败多数与管理者对自己角色感知有关。Butler研究美国黑人旅行社创业中指出,除了种族问题,关于立法、财务、性别和政府等障碍限制了创业行为。Tassiopoulos和Haydam研究南非布法罗的住宿加早餐市场的企业,发现企业面临着缺乏资金、缺乏创业创造力和技能,有限的当地官方支持等问题。Cioccio和Michael研究小企业风险管理时发现小旅游企业的运营者缺乏培训、技能和资源[7]。

5.政府及行业组织对旅游创业的作用

政府及相应的行业组织对旅游创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该通过不同的措施给予企业运营自由。Michaud和Turner研究表明所有成功者都是产业或州资助的创业者。Wanhill研究了威尔士旅游委员会在“激励―协调”中小企业需求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战略方向指引和外部财务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Sharpley指出乡村旅游计划是由塞浦路斯旅游组织提出并资助发展的(研究建筑、进行资助、设计和完成计划),并进行财务激励,对从事旅游经营的进行贷款利息补助[8]。Sainaghi指出目的地管理组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帮助当地公司建立可持续竞争力和通过定位选择为整个区域创造竞争优势。

但是,政府的相应政策也会阻碍旅游创业行为。Wilson(1997)对印度果阿的旅游发展的研究发现旅游业的低预算与政府促进高等饭店的发展策略是互相违背的。Getz和Petersen研究认为当以创造工作机会为目标时,政府不应不加区分地支持小企业和家族企业,而应侧重支持增长导向的创业者。

三、国外旅游创业研究对我国构建创业型社会的启示

1.创业型社会的内涵

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创业型社会的概念,认为创业型社会的出现是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所谓创业型社会,是一种能够充分孕育创新与创业活动,产生大量创业家与新创事业的社会,是能够激发组织与个人的创新与创业精神,进而带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社会。

许多研究显示,美国之所以在19世纪逐渐超过欧洲,并在20世纪成为世界强国,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能持续孕育相当浓厚的创业精神,并在比较早的时间形成创业型社会。作为创业型经济的社会基础,创业型社会是一个国家迈向富强的最佳途径。

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之一的中国,在保持现有发展势头并实现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方面关于自主性问题,即自主性是保持国家稳定的关键因素,中国经济必须建立在中国自有企业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就是关于民生问题,即怎样保证中国13亿人口都有事做、都有饭吃,如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综合考虑结果显示,创业型社会的构建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最佳答案,通过鼓励更多人投入创业的行列,加大中国自主创业的力度,在保证国民就业机会充分的基础上,通过高层次创业(机会型创业)推动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创业型社会就是在良好的配套环境下,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与创业活力,进而带动长期持续的经济成长。而旅游创业在全民创业和持续性成长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主要源于:(1)旅游业在众多产业中综合性最强,涉及了与人们生活和享受发展息息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其中必将蕴含着大量的创业机会等待开发。(2)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与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其一直保持了良好、快速的发展势头,对于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3)旅游业由于提供的服务范围较广,既包括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食、住等),也包括满足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游、娱等),因此,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优势突出。可见,旅游创业对促进我国创业型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2.国外旅游创业研究对我国构建创业型社会的重要启示

国外旅游创业研究从全民创业(尤其是返乡农民工的安置、女性创业)、创业动机与创业行为的引导、创业培训与教育和政府在旅游创业中的职能方面,对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构建创业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旅游创业对安置社会闲置劳动力和边缘劳动力作用突出,促进了全民创业的实现。King的研究表明返乡的移民多成为旅游小企业主,而McGehee、Kim和Jennings研究特别指出女性对于乡村旅游创业具有高度积极性。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2 000多万农民工返乡的安置问题,这些农民工很多可能来自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可以通过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来带动部分人的就业,即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比如,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农家乐”项目成为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成功模式,也成为农民创业的典范。而女性,由于心思缜密、工作耐心、易于沟通等特征,则更适合在服务行业中进行创业。

(2)通过创业环境的塑造,在提高生存型旅游创业成功率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机会型旅游创业(即以增长和利润导向为主)的比例。国外研究表明,改变生活方式是旅游创业的主要动机之一,在旅游小企业主中,以增长和利润导向为动机的小企业主的数量很少,多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收入。可见,旅游创业的动机还处于较低的需求层次,但这却符合中国目前的创业水平,即以生存型创业为主导。所以应该加强对生存型旅游创业的创新环境培育,激发潜在的创业者加入到旅游创业队伍中。虽然多数旅游创业者是基于生存目的创办小型的旅游企业,但在旅游业中也不乏以增长为导向的机会型创业,由于该创业类型对于市场的开拓、就业的拉动、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因此要加大对机会型创业的引导。

(3)加大对旅游创业行为的引导与培训,加强旅游创业教育的力度。刘常勇通过研究中国不断变化的旅游政策和战略及对教育和培训基础设施的应用,指出政府忽视了小企业的需求和对本地创业的刺激。旅游创业行为首先源于对创业机会的识别,通过多方面开辟旅游创业信息的沟通渠道、树立旅游创业成功的典范将有利于潜在旅游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当然,创业者的素质、知识水平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创业机会的识别,所以,应当加强旅游创业教育。旅游创业教育的实施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旅游创业的作用,将旅游创业教育纳入国家正规的学生培养教育体系,尤其是专业教育体系;更重要的则是实现旅游创业教育的社会化,由于现阶段大部分旅游创业者(例如乡村旅游创业者、旅游小企业主)在知识、技能方面处于低层次阶段,加大社会性的、公益性的、普及性的旅游创业培训将有助于提高创业行为发生率和成功率。

(4)强化政府在旅游创业过程中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职能。政府的决策与行为必须建立在公众需要的基础上,以公民的权利存在为前提,以公民权利为本位重构法律制度,实现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首先,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创业理念,在全社会提倡“凭劳动赢得尊重”,树立在劳动中创业实现人生价值、个人创业造福于社会的观念,加强旅游创业的社会培训力度,激发旅游创业行为。其次,通过旅游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刺激旅游创业行为的发展。再次,政府应协调旅游创业与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特别是旅游创业资金的获得和使用,解决普遍存在的旅游创业瓶颈问题。最后,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降低创业者对创业失败风险的评估,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旅游创业中。

四、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国外旅游创业研究的发展状态表明旅游创业研究远没有达到实践要求的水平,不管是从整个管理研究领域,还是与创业研究背景的比较,旅游创业研究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和规模,并表现出理论研究不足、实证研究缺乏深度等特征。尽管近两年研究的内容正在不断扩大,向旅游创业行为、创业绩效、政府及行业组织及创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延伸,但由于研究均是针对某一地区展开,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有待商榷。中国要加强旅游创业对构建创业型社会的驱动作用,有必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首先,提高旅游创业理论研究的水平,为实证研究提供一般的分析框架。创业研究虽然表面很丰富,但在理论方面却极非常缺乏,没有统一的理论。这就导致了实证研究结果没有一般的理论结论去衡量对错,使实证研究出现理论自由的研究状态。对旅游创业研究,缺乏理论研究支持更为明显,学者们应侧重对一般理论的归纳、总结及演绎。

其次,深化旅游创业实证研究,丰富实证研究的工具,突破目前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和定性分析等初级分析工具的现状,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加强跨领域(经济、社会、心理和管理等领域)、跨地区、跨文化的实证研究比较,进一步提升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为一般性结论的提炼奠定基础。

最后,在不断丰富对旅游小企业、政府行为和旅游创业及创新行为的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旅游家族企业的研究力度,从文化、个性特征、动机和组织行为的不同角度探讨家族企业与一般小企业的不同,突破目前旅游业内将家族企业与小企业混为一谈的现状。另外,应对旅游大公司创业、公司内部创业(即雇员创业行为)、旅游企业创新行为、旅游企业创业精神持续发展等亟待研究的领域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Li,L.A.Review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Published in th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Journals[J].Tourism Management,2008,(1).

[2] Donald Getz,Per Ake Nilsson.Responses of Family Businesses to Extreme Seasonality in Demand:the Case of Bornholm,Denmark[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17-30.

[3] Donald Getz,Jack Carlsen.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of Family and Owner-operated businesses in the Rura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Sector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547-560.

[4] Donald Getz,Tage Petersen.Growth and Profit-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 among Family business Owners in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5,(24):219-242.

[5] Nancy G.McGehee,Kyungmi Kim,Gayle R.Jennings. Gender and Motivation for Agri-tourism Entrepreneurship[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280-289.

[6] Nicole Vaugeois,Rick Rollins.Mobility into Tourism:Refuge Employer?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 630-648.

[7] Leah Cioccio,Ewen J.Michael.Hazard or Disaster: Tourism Management for the Inevitable in Northeast Victoria[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11.

[8] Richard Sharpley.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233-244.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第8篇

关键词:诚信;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研究进展

一、诚信的概念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通过诚信经营从而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企业诚信的概念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进行市场经济各项活动时,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诚实信用地对待每一位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媒体、社会公众,同时给予他们信任。旅游企业诚信是指旅游业从业者在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中践行约定,信守承诺,以及其践行约定、信守承诺的行为和形象在社会组织、群众、媒体心目中的整体反映。

三、我国近年来学者对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呈井喷之势,旅游企业缺乏诚信、坑害消费者的新闻更是屡见报端。但是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对于构建旅游企业诚信机制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笔者对近五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诚信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企业诚信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缺乏诚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

刘雷、吴郭泉在《论旅游企业诚信》中提到旅游企业诚信缺失表现为:旅游合同交易信用缺失、合同违约和欺诈、服务质量信用缺失三个方面。杜艳认为我国旅游企业信用缺失的现象主要是:资本信用缺失、合同交易信用缺失、服务质量信用缺失、旅游促销信用缺失、价格信用缺失、旅游企业管理信用缺失。

(二)对旅游企业诚信缺失的后果进行研究

石芳在《以诚信为核心的旅游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中提到旅游诚信缺失将造成以下后果:导致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造成旅游者利益受损;危害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

(三)对当前我国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

蒋满员、唐玉斌在《我国旅游企业失信行为探讨》中认为造成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因素有:竞争机制、旅游行为机制及信息不对称、管理及法律、制度与旅游合同的不完全性。孟英伟、陈惊雷的《旅行社诚信问题研究》从旅行社、导游、旅游者、不可抗力因素和市场与政府五个方面来说明旅行社不诚信经营的原因。

黄晶在《旅行社诚信危机的对策分析》中将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分为三类:旅行社与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旅游供应商与旅行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旅行社与其人的信息不对称。

(四)对解决我国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方法进行研究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解决我国目前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企业自律水平

李海风认为,旅游企业诚信机制建设可以分为三步:一是通过诚信文化建设将诚信纳入企业文化;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诚信的制度保障;三是建立监督及激励机制。

2、建立诚信测评体系

邓健、任文举在《诚信旅游企业测评体系研究》中认为目前我国旅游行业仍然缺少一整套科学、严密、权威、可推广的诚信服务评估程序以及相应的评分模型。缺乏应有的完备测评使得旅游企业的诚信无法得到公平的评估。

3、健全行政监管制度和法律体系

刘雷、吴郭泉的《论旅游企业诚信》认为构建旅游企业诚信应担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监督;3、加强行业自律建设。王瑜、陈建平在《旅行社经营诚信体系重构研究》中提出对现有的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与建构,从加强社会信用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导游佣工管理等五个层面重构诚信体系。

4、发挥媒体舆论监督

郑渊在《浅谈旅游业诚信机制的建设》中提出,应当建立完善系统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地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失信企业造成强大舆论压力。

四、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对于旅游企业诚信的研究存在下列问题:

(一)借鉴西方学界和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多,独创理论少。比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建立旅游企业诚信文化体系、企业自律监督体系、构建诚信评价体系等理论,都属于借鉴一般企业管理的理论,没有形成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独有的特色理论。

(二)比较侧重理论研究,且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例如多篇文章在对策方面都重复提到旅游业行业自律,但是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三)只注重当前特定环境下的信用研究,极少有从环境和机制来促进企业诚信养成的这个角度来解决企业诚信缺失这个问题

五、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旅游企业诚信信息化管理研究

旅游企业开展诚信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以客观标准定期衡量旅游企业的诚信行为,是旅游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旅游行业诚信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建立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更是促进旅游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工作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旅游企业诚信信息采录工作; 二是制定旅游企业诚信信息化管理项目与标准;三是实现诚信信息网上;四是实施网络诚信平台监管。开展旅游企业开展诚信信息化管理,可以激励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自觉提高自己的诚信度,培育和提高他们的诚信理念。但是目前国内还对旅游企业诚信信息管理研究的文章较少,今后可以从这方面着手研究。

(二)从客户体验管理的角度研究企业诚信管理

在旅游企业与投资者、职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信用关系体系中,对消费者(客户)的信用是最为重要因素。因此发掘并满足消费者(客户)价值是企业诚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客户体验管理是一种新兴的客户管理方法。伯尔尼 H. 施密特(Bernd H・Schmitt)认为客户体验管理(CEM,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是“战略性地管理客户对产品或公司全面体验的过程”,出发点是提高客户整体体验,注重与客户的每一次接触,协调整合售前、售中和售后等各个经营阶段的接触点或接触渠道,有目的地,无缝隙地为客户传递目标信息,创造匹配企业承诺的正面感觉,从而实现与客户的良性互动,创造差异化的客户体验,强化客户感知价值,实现客户忠诚,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了取得客户信任,应当明确客户价值所在,因此企业应当导入顾客体验管理,为顾客塑造感官体验与思维认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使顾客满意,与顾客之间建立诚信体系。遗憾的是目前国内也没有专门从这一角度论述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的文章,今后应当会有学者弥补这一空缺。(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奋生.传统诚信伦理与现代企业诚信文化建设[J].中外企业文化.2008(2):5-7.

[2]潘之波.论旅游企业诚信建设与导游管理[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2):98-100.

[3]马秀娟.旅游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32-134.